倍数和因数应用(通用9篇)
倍数和因数应用 篇1
分析:按人数平均分成8人一组,或平均分成12人一组都正好分完,那么总人数就是8和12的公倍数,再根据总人数在60~100之间进行求解.
解答:
解:8=2×2×2;
12=3×2×2;
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2×2×3=24;
那么8和12的公倍数有:24,48,72,96,…
由于总人数在60~100,所以总人数就是72人或者96人,最少是72人.
答:参加这次表演的同学至少有72人.
故答案为:72.
点评:本题利用公倍数求解方法,找出8和12的公倍数,再利用总人数的范围进行求解.
倍数和因数应用 篇2
关键词:教学设计,游戏化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用动手操作, 结合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认识倍数和因数;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情感目标:在探索中,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 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过程】
一、类比演绎, 实现正迁移
1. 屏幕出示:果果、果公、“我”三个人物和提示语 (果果是我的儿子, 果公的儿子是我) 。
2. 你能根据上面两句话, 说说 () 是 () 的父亲, () 是 () 的孙子。
3. 师:能单独说“我是儿子”吗?为什么?
数学上也有像这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研究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一是活跃课堂气氛, 拉近师生彼此之间的距离, 体现教师的亲和力;二是通过这样的实例为倍数、因数中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打下伏笔, 顺利解决为什么要完整地说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倍数或因数的问题。)
二、数形结合, 理解其意义
1. 师:
一起看大屏幕, 数一数, 有几个相同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 会摆吗?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你摆的长方形。
2. 师:
猜猜看, 他每行摆了几个, 摆了几行?
3. 师:
每行能摆5个吗?为什么?
咱们先以一道乘法算式为例, 3×4=12, 数学上说12是3的倍数, 12 (也是4的倍数) ;倒过来3是12的因数, 那4 (也是12的因数) 。
4. 能单独说3是因数, 12是倍数吗?
不能, 的确是这样, 就像不能单独说“我是儿子”一样。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5. 师:
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 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 以后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而且谁得除外。 (读70页下面小字)
6. 小结:
:看这些乘法算式, 其中两个乘数都是积的什么数, 积是两个乘数的什么数。
7. 师:
好了, 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 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 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吗?然后交流, 并说说想法。
3、6、12、18、36
三、游戏激趣, 促知识巩固
1. 找一个数的倍数。
(1) 师:刚才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好几个数都是3的倍数, 你发现了吗?这五个数中哪些数是3的倍数? (2) 师:3的倍数仅仅是这些吗?还能找几个吗?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写3的倍数。教师巡视, 写得完吗, 怎么办? (用省略号表示) 。 (3) 师:你是怎么找到3的倍数的呢?生1:3×1、3×2;生2:3+3=6、6+3=9。 (4) 试一试。2, 5的倍数。比较2, 3, 5的倍数, 看看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 (它的本身) , 省略号说明了 (没有最大的倍数, 是无限的) 。 (5) 美的使者。规则:先找60以内 (包括60) 6的倍数, 填在下面圈里, 然后用这些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在下面方格图中顺次连接, 看看你能得到一副怎样的美丽图案。
汇报交流:为什么不用省略号了?要画出美丽的五角星需要按照怎样的顺序相连?你是美丽的创造者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点拨, 学生揣摩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两种方法, 比较2、3、5的倍数, 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写出它的倍数。美的使者, 意在先解决找一定范围内一个数的倍数, 提醒学生不再用省略号的原因, 然后通过连一连, 让学生获得五角星图案, 体验学有所获, 取得成功的喜悦感, 建立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2. 找一个数的因数。
倍数和因数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探求并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备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生:什么是倍数和因数?
怎么找倍数和因数?
学习倍数和因数有什么用?
(师相应标记板书)
师:接下来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起探究发现。
二、操作感悟,形成概念
1.操作感知,初步理解概念
(1)师:请看大屏幕,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有几种不同的摆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完成作业纸上的活动一。
(2)学生操作并用乘法算式记录摆法。
(3)资源收集并交流。
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摆的,乘法算式是什么?
生说摆法、算式。预设:4×3=126×2=1212×1=12
师: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些算式,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
请一学生说,同时课件出示: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师:你真会学习。现在,大家知道什么是倍数和因数了吗?
2.问题推进,进一步理解概念。
试一试:出示6×2=1212×1=125×3=1521÷7=33+4=7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你能不能也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呢?
自己先轻轻地说,再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自己练习说。
师:谁先来试试?
指名说。
①6×2=12
师追问:能不能这样说:6和2是因数,12是倍数?
强调:我们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②12×1=12
师:12是12的倍数,12是12的因数,这里说到的4个12,到底指乘法算式里的哪一个12呢?谁来边指边说?
师:看来一个数本身——既是自己的倍数,也是自己的因数。
③21÷7=3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呀?
生:可以想到乘法算式7×3=21
师:乘法和除法可以相互转化,原来我们不仅能在乘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也能在除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④3+4=7
师:这道算式表示的是加法关系,不存在我们所说的倍数因数关系。
三、探索方法,发现特征
1.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交流:请看大屏幕,老师这里有几位同学的作业,仔细观察,18的因数都找全了吗?
师:先来比一比第一份和第二份作业,谁来说一说?
生:第一位同学没有找全。
师:第二位同学是不是找全了?那我们请第二位同学说说看,我们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你是怎么找的?
生1:我是一对一对地找的。想乘法算式,先想(1)×(18)=18,再想(2)×(9)=18……
生2:我是想的除法算式。先用18÷(1)=(18),然后用18÷(2)=(9)……
师:无论是乘法还是除法算式,从1乘起(除起),找的时候都是一对一对找的,都是不错的方法。
(3)师:请试着用这样的方法也来找找15、16的因数。完成作业纸上活动二的第2题。(板书:试一试)
学生独立找15、16的因数。
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哪些?
学生回答。
2.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1)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几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方法指导。
师:这只是我们观察了几个两位数的因数发现的因数特征,最多只能算是猜想。要想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不同范围的自然数(如一位数、三位数),也来找一找它们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是否也有同样的特征。
(3)学生扩大范围举例验证。
(4)交流验证情况,尤其关注有没有反例。
指名几位同学说说自己验证的情况。
(5)归纳得出结论。
师:谁来试着小结一个数的因数具有什么特征?
生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3.方法回顾。
师:刚才我们经历了“找一找”“试一试”“想一想”这几个过程对因数进行了研究,想一想接下来我们会研究什么?
4.迁移方法,研究倍数。
(1)师:接下来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研究倍数。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3、2、5的倍数,完成作业纸上活动三。
(2)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呈现资源,组织交流。(预设:缺本身,缺省略号,比较完整的。)
师:比一比这三位同学的作业,你更喜欢谁的?为什么?
(3)师:有的同学写得又对又快,还有序,有什么好方法吗?
学生交流并小结:要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把这个数和非0自然数依次相乘。
(4)组织交流:
师:与因数的特征比一比,一个数的倍数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指名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小结:我们发现了: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举一些其他范围的自然数去验证一下。
师:大家很了不起,根据研究因数的内容和过程,自己尝试着研究了倍数,这是大家爱动脑、不断思考的结果。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现在你能回答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了吗?相互说一说。
学生交流反馈。
倍数和因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教学重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智力竞猜,引入新课
师:这是老师国庆外出游玩拍摄的一张图片,秋高气爽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看到这里,我想到一个脑筋急转弯: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局部同学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爷爷、爸爸、和孙子)师:同学们脑筋转的很快,一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三个人分别是爷爷、爸爸、和孙子。爷爷、爸爸、孙子的名字分别是韩广发、韩有才、韩韩。请同学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同学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同学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
师: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在生活中除了父子关系是相互依存关系之外,还有例如师生关系,同桌关系等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数学王国里,在整数乘法中也存在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
二、探究新知(一)认一认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在老师准备的草稿纸上写下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生独立思考,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师总结并用课件展示出学生的摆法。(向学生说明:假如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学生将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
2、师:好的,那现在我们一起看乘法算式3×4=12。在这个算式中3和4都是什么数?(乘数)这些乘数与积有什么关系呢?(1)师引导学生理解乘数与积的关系。
(12是3的4倍,12是4的3倍。)
师引出因数与倍数:因为3x4=12,所以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或者说12是3和4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也就是说:在整数乘法:乘数X乘数=积 中,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两个乘数是积的因数。
2.课件出示书本第31页例图:运动会上两个班同学分别排出下面两种队形,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
让学生先观察,再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学生列式计算,汇报。
追问:你能说出哪个数的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说倍数和因数时通常是说“()是()的倍数”或者说“()是()的因数”,所以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二)说一说
1、师:现在大家对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了解的怎样了呢?我们一起来看两个小练习。课件出示:25x3=75,,20x5=100.生交流汇报。
2、师:看来大家对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谁来说一道乘法算式考考大家。(指名生说一说)
3、让其他学生来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注:可以让几位学生互相说一说。)
4、看来都难不住你们,那老师来考考你们:18÷3=6在这道算式中,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三)议一议
1、师:看来大家都是学习小能手,那能不能请各位小能手帮老师解决一个小问题?
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课件出示)7、14、17、25、77 学生先独立找一找,再与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质疑:为什么17和25不是7的倍数?
(因为:17÷7和25÷7不能整除,它们的商是整数还有余数。)
追问:那能不能再找出7的其他倍数来呢?试一试。
学生找一找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出:7的倍数有7、14、21、28、35、42······
3、提问:你们是怎么找出来的?(先找7的1倍,就是7x1=7,2倍就是7x2=14,3倍就是7x3=21·····)
追问:你们能找的完吗?(不能)
师明确:一个数的倍数有无限个,最小的倍数就是它本身。
质疑:一个数的倍数有无限个,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也是无限个吗?(不是)请你找出12的所有因数。
师:根据因数的意义我们知道,如果()X()=12,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2,那么这两个数都是12的因数。
生独立思考,师巡视指导,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
师: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呢?(从1X12=12开始,一对一对的找,并从两端写起)
大家再试试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师小结:一个数的倍数有无限个,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的它本身,最小是1.也就是说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最大的因数也是它本身。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学生汇报。
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小组中直接说一说,再让学生在班上说一说。
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5题。
学生先找出4的倍数,再找出6的倍数。
让学生理解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这节课的学习所得。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倍数与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的它本身,最小是1.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3、4题。复习课本第31页。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5
【教后反思】
在设计和执教这节复习课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体会到上好一节复习课真的很难,既要全面、详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又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复习程序;既要切实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短短40分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现将我在泰安执教这节课之后的一点体会和反思整理如下:
1.三点满意
(1)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网络这一目标是勿容质疑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关注了学生的现有整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当然会热情而积极的去探索和交流。比如课前组织学生自主整理,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对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忆,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整理的现有水平,从而找准学习的起点,为课上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的整理成知识网络图,对学生来说是重要而必备的技能。当然这个技能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如何在确保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呢? “因数与倍数”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杂,概念多,我和学生一起将本单元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让他们一起经历知识网络的构建,一起感受和体会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意义,并最终形成一种技能。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整节课中,因为有了巧妙的设计、有了激励的语言,有了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很高。特别是破译QQ号密码之后,学生甚至不理会已经下课了,还是兴致很高,这说明学生喜欢这节课,而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我们教师最应该去追求的课堂。
2几点不足
(1)因为这节课既要带领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又要做一些相对应的练习,时间不太宽余,再加上练习题设计的较多,多少有些紧张,所以原本就快的语速更快了,整节课听起来太满,有点抢时间的感觉。
(2)练习题设计的题题型不够多样化,覆盖不够全面。
(3)对学困生照顾的不够,有点左右为难,既怕耽误时间,又怕影响学困生的学习。(4)提问的面还不够宽 3.一点感受
张齐华《因数和倍数》 篇6
张齐华老师的《因数和倍数》,教学理念崭新,教学设计独特,文化底蕴丰富,谈吐风趣幽默。课堂教学开放而又充满活力。
感触一:充满人性化的评价语
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聆听他那自然、精炼的评价语。如评价作业纸时,张老师说“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指出错误)可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尽管学生是找错了,他这样说:“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这些人性化的评价语在课堂中还有很多,这些朴实的语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的是成功,是对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感触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关于本堂课的文化气息,是相当浓厚的,张老师一定查阅了不少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计数器’九颗珠子的奥秘;神奇的完美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感触三: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
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信息,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找出36的因数和3的倍数,再通过对几份不同作业的比较,一步又一步,层次清晰地得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联系,交流想法,形成意见,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引导者。”如:“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老师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
这一堂课上了55分钟,这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这节课中,没有这增加的十几分钟,简直是一种遗憾,那么如何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行不行?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1×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12个,摆了一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三四十二
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生齐:2×6 师: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每排能摆5个吗?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师:谁先来?
生说略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生:0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3、5、18、20、36 生说略。
二、探索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张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1:
3、18 师:还有谁?
生2:36 师:3、18、36都是36的因数,只有这3个吗?
生1:1 生2:4 生3:6 师:其实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张老师作一下详细说明,因为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完成,下面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合作,也可以单干,想一想怎么不遗漏,注意了,当你找出了36的所有因数,别忘了填在作业纸上,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下面更好。
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师:张老师找到了3份不同的作业,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份作业,可有意思了。我把他命名为A、B、C师板书。
A:2、4、13、12、18、36 B:1、2、4、3、6、9、12、18、36 C:1、36、2、18、3、12、4、9、6 师: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学生沉默)一点都没有我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吗?你先来。
生1:都对的
师:有没有道理?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挺困难的。
生2:写全了 生大声说:没有!
师:正好触及了大家的公愤,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不太好找了,是吧?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写全,少了3、6、9。
师:大伙来思考一下,6、9这两个因数是36的因数吗?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
生:36÷4,只写了4,没写9 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
生齐:两个两个找。
生2:先把1写在头,36写在尾,然后再把2写中间,这样依次写下去,这样比较美观。
师:张老师提炼出两个字:“顺序”,好象还不仅仅是因为粗心的问题,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第二个同学有没有找全,有没有更好的建议送给他。
生:他应该把4、3调换一下。
师:做了一个微调就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更带给我们一种寻找的有序。第三个同学是最没有顺序的,什么1、36,2、18了,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师:你想提出抗议吗?你们觉得有顺序吗?(有)你自己来说?
生:他们那样还要头对尾头对尾的,像这样直接就可以写了。
师:有没有听明白,也是同样一对一对出现的。
生:大小没有排,B大小排完后从小到大很舒服。
师:你看你那个舒服吗?
生:舒服
师:正是因为你的质疑,他把方法说了出来。他用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出的发言,正是你们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有没有问题。
师:虽然这个同学找到了尝试完了1,找到
36、尝试完了2,找到18、3、12、4、9、6,自然数有很多,那你的7、8没有试,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
生1:找到开始重复就不找了
生2:我认为应该找到比较接近如5、6,7、8找到比较接近就可以了。
师:体会体会
1、学生:36、2、学生:18、3、12、4、9、6这两个因数在不断接近,接近到相差无几。
生:直接找更大数的所有的因数,这个同学很厉害,已经在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找一个因数的个数了。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遗漏。试一个。20 生齐:1、2、4、5、10、20 再试一个:15,写在练习纸上。学生汇报
师:寻找一个数掌握的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会找一书的倍数吗?找一个小一点的,3的倍数,谁来找一个。
生:
21、300 师:你能把3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
生:不能。太多太多了。
师:那怎么办?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试试看。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汇报。师:同学们虽然找的答案差不多,但脑子里的方法各不相同。我想听听你是怎样找的?
生1:3×1、3×2 师:能理解吗?
生1:3+3=6、6+3=9 师:有理吗?不要小看加3了,当到数大的时候也比较方便。
生:略
师: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掌握了吗?试一试。7的倍数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50以内7的倍数。
师:谁来说说这一次你找了哪几个?
生:7、14、21、28 师:为什么不加省略号?
生:因为给了一个限制。
师:任何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会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三、感受倍数和因数的神奇奥秘
师:透出一个信息,关于因数和倍数是不是蕴藏了很有意思的规律,下面这题就隐藏了一条规律。屏幕显示:老师这有9颗珠子全部放到十位和个位,1颗放十位,另外8颗放个位。这样就得到几?(18)要是不这样放,你还能得到其他的两位数吗?
生1:27 生2:36 师:把你知道的两位数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同桌说,师:如果把你们说的两位数按一定顺序排出来,就得到了这样的一排数,是这样吗?屏幕展示:18、27、36、45、54、63、72、81 仔细观察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9的倍数
师: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9的倍数,8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8的倍数)
师:发现了什么?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9的倍数,8颗珠子拨的两位数(不一定都是8的倍数),7颗珠子、6颗珠子呢?其实这里的学问没有同学想的那么简单,张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自己在草稿本上画一画珠子,看看6颗5颗4颗拨出的两位数到底和珠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这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规律,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其实不仅在计数器上找到一些有趣的规律。
师:张老师问一个问题,好不好?1—100这100个数,思考一下,哪个数的因数最多?
生1:1 生2:99 师:还有谁要发表的?
生3:9 师问生2:为什么认为99的因数最多?
生:9是最大的。
师:张老师公布一下答案: 60 师:可以一起找一找。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比99多多了。是不是数越大,因数就越多。你们知道一小时有多少分?(60分),一分=60 秒,这里的60和刚才的60有关系吗?这里的60就和100以内的因数有关系,你们相信吗?特意给大家带来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字王国》,学生读有关资料。
师:相信了吧,其实张老师一开始也是特别不相信,咱们历法上面的 1小时=60分,一分=60秒的进率竟然和100以内的数的因数有着这么大的关系,这本书详细记载着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一天有24小时,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用12、24作为进率,道理是一样的。数学中发现的规律
师:更有意思的在后面,张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数,数学家把6称为“完美数”。想知道为什么吗?用最快的速度说一说6的因数?
生:1、2、3、6 师:把6划去,1+2+3=6,又回到了6本身,正是因为这样的数非常特别,所以数学家把这样特点的数称为是完美数。数学家找到了第一个完美数,就会去找第一个完美数,猜猜看,找到了没有?今天张老师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你们,我透露一下资料好不好?第二个完美数比20大,比30小,而且还是一个双数,好猜了吧。有幸去南京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感触颇深。张老师那崭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化底蕴,风趣幽默的谈吐,深深打动了我。他那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令我感触很深。感触一:充满人性化的评价语
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聆听他那自然、精炼的评价语。如评价作业纸时,张老师说“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指出错误)可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尽管学生是找错了,他这样说:“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这些人性化的评价语在课堂中还有很多,这些朴实的语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的是成功,是对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感触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关于本堂课的文化气息,是相当浓厚的,张老师一定查阅了不少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计数器’九颗珠子的奥秘;神奇的完美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
感触三: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
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信息,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找出36的因数和3的倍数,再通过对几份不同作业的比较,一步又一步,层次清晰地得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联系,交流想法,形成意见,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引导者。”如:“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老师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
只是这一堂课上了55分钟,这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这节课中,没有这增加的十几分钟,简直是一种遗憾,那么如何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呢?
课堂实录如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行不行?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1×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12个,摆了一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三四十二
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生齐:2×6
师: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每排能摆5个吗?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师:谁先来?
生说略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生:0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3、5、18、20、36
生说略。
二、探索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张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1:
3、18
师:还有谁?
生2:36
师:3、18、36都是36的因数,只有这3个吗?
生1:1
生2:4
生3:6
师:其实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张老师作一下详细说明,因为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完成,下面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合作,也可以单干,想一想怎么不遗漏,注意了,当你找出了36的所有因数,别忘了填在作业纸上,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下面更好。
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师:张老师找到了3份不同的作业,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份作业,可有意思了。我把他命名为A、B、C师板书。
A:2、4、13、12、18、36
B:1、2、4、3、6、9、12、18、36
C:1、36、2、18、3、12、4、9、6
师: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学生沉默)一点都没有我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吗?你先来。
生1:都对的
师:有没有道理?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挺困难的。
生2:写全了
生大声说:没有!
师:正好触及了大家的公愤,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不太好找了,是吧?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写全,少了3、6、9。
师:大伙来思考一下,6、9这两个因数是36的因数吗?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
生:36÷4,只写了4,没写9
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
生齐:两个两个找。
生2:先把1写在头,36写在尾,然后再把2写中间,这样依次写下去,这样比较美观。
师:张老师提炼出两个字:“顺序”,好象还不仅仅是因为粗心的问题,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第二个同学有没有找全,有没有更好的建议送给他。
生:他应该把4、3调换一下。
师:做了一个微调就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更带给我们一种寻找的有序。第三个同学是最没有顺序的,什么1、36,2、18了,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师:你想提出抗议吗?你们觉得有顺序吗?(有)你自己来说?
生:他们那样还要头对尾头对尾的,像这样直接就可以写了。
师:有没有听明白,也是同样一对一对出现的。
生:大小没有排,B大小排完后从小到大很舒服。
师:你看你那个舒服吗?
生:舒服
师:正是因为你的质疑,他把方法说了出来。他用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出的发言,正是你们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有没有问题。
师:虽然这个同学找到了尝试完了1,找到
36、尝试完了2,找到18、3、12、4、9、6,自然数有很多,那你的7、8没有试,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
生1:找到开始重复就不找了
生2:我认为应该找到比较接近如5、6,7、8找到比较接近就可以了。
师:体会体会
1、学生:36、2、学生:18、3、12、4、9、6这两个因数在不断接近,接近到相差无几。
生:
生:直接找更大数的所有的因数,这个同学很厉害,已经在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找一个因数的个数了。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遗漏。试一个。20
生齐:1、2、4、5、10、20
再试一个:15,写在练习纸上。学生汇报
师:寻找一个数掌握的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会找一书的倍数吗?找一个小一点的,3的倍数,谁来找一个。
生:
21、300
师:你能把3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
生:不能。太多太多了。
师:那怎么办?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试试看。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汇报。
师:同学们虽然找的答案差不多,但脑子里的方法各不相同。我想听听你是怎样找的?
生1:3×1、3×2
师:能理解吗?
生1:3+3=6、6+3=9
师:有理吗?不要小看加3了,当到数大的时候也比较方便。
生:略
师: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掌握了吗?试一试。7的倍数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50以内7的倍数。
师:谁来说说这一次你找了哪几个?
生:7、14、21、28
师:为什么不加省略号?
生:因为给了一个限制。
师:任何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会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生:略
三、感受倍数和因数的神奇奥秘
师:透出一个信息,关于因数和倍数是不是蕴藏了很有意思的规律,下面这题就隐藏了一条规律。屏幕显示:老师这有9颗珠子全部放到十位和个位,1颗放十位,另外8颗放个位。这样就得到几?(18)要是不这样放,你还能得到其他的两位数吗?
生1:27
生2:36
师:把你知道的两位数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同桌说,师:如果把你们说的两位数按一定顺序排出来,就得到了这样的一排数,是这样吗?屏幕展示: 18、27、36、45、54、63、72、81
仔细观察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9的倍数
师: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9的倍数,8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8的倍数)
师:发现了什么?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9的倍数,8颗珠子拨的两位数(不一定都是8的倍数),7颗珠子、6颗珠子呢?其实这里的学问没有同学想的那么简单,张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自己在草稿本上画一画珠子,看看6颗5颗4颗拨出的两位数到底和珠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这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规律,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其实不仅在计数器上找到一些有趣的规律。
师:张老师问一个问题,好不好?1—100这100个数,思考一下,哪个数的因数最多?
生1:1
生2:99
师:还有谁要发表的?
生3:9
师问生2:为什么认为99的因数最多?
生:9是最大的。
师:张老师公布一下答案: 60
师:可以一起找一找。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比99多多了。是不是数越大,因数就越多。你们知道一小时有多少分?(60分),一分=60 秒,这里的60和刚才的60有关系吗?这里的60就和100以内的因数有关系,你们相信吗?特意给大家带来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字王国》,学生读有关资料。
师:相信了吧,其实张老师一开始也是特别不相信,咱们历法上面的 1小时=60分,一分=60秒的进率竟然和100以内的数的因数有着这么大的关系,这本书详细记载着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一天有24小时,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用12、24作为进率,道理是一样的。数学中发现的规律
师:更有意思的在后面,张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数,数学家把6称为“完美数”。想知道为什么吗?用最快的速度说一说6的因数?
生:1、2、3、6
师:把6划去,1+2+3=6,又回到了6本身,正是因为这样的数非常特别,所以数学家把这样特点的数称为是完美数。数学家找到了第一个完美数,就会去找第一个完美数,猜猜看,找到了没有?今天张老师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你们,我透露一下资料好不好?第二个完美数比20大,比30小,而且还是一个双数,好猜了吧。数学上的规律不是一下子直觉说出来的,那么这样先来说一说双数:22、24、26、28,猜猜看,可能是谁?
学生试这四个数。
师:写出所有的因数,然后把自己给去掉。
师:正确答案应该是22,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人们开始找第三个完美数,想知道第5个吗?师板书。为什么这么惊讶?同学们惊讶的背后张老师体会的过老,刚才找一个也花了一分多钟,要从几十亿数中找出这6个完美数,数学家们要付出多大的心血。你觉得什么力量使数学家们去不断努力?
生:好奇心
师:数学家们能透过枯燥的数学本身看到里面的东西,就像我们今天这堂课一样,透过数字蕴藏着大量丰富的规律。高斯曾经说过的把数学比作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我们研究的只是数论中的最最基本的一些小常识,换句话说这堂课我们没有摘取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我们摘取的只是皇冠上一小粒一小粒的珠子。
子直觉说出来的,那么这样先来说一说双数:22、24、26、28,猜猜看,可能是谁?
学生试这四个数。
师:写出所有的因数,然后把自己给去掉。
师:正确答案应该是22,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人们开始找第三个完美数,想知道第5个吗?师板书。为什么这么惊讶?同学们惊讶的背后张老师体会的过老,刚才找一个也花了一分多钟,要从几十亿数中找出这6个完美数,数学家们要付出多大的心血。你觉得什么力量使数学家们去不断努力?
生:好奇心
倍数和因数应用 篇7
案例一:找一个数因数的初次教学尝试
(教学完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后)
师: (过渡) 刚才通过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 我们写出了一组乘法算式。
1. 想象摆, 找36的因数。
(1) 师:你会用36个小正方形摆成哪些不同的长方形?你能用乘法算式有序地来表示你的摆法吗?要求做到既不重复, 又不遗漏, 可以吗?请大家边想边写。
(2) 生独立写算式:
1×36=36
2×18=36
3×12=36
4×9=36
6×6=36
(3) 交流算式:
还要继续写吗?为什么?到怎样的情况就不要找下去了?
2.说因数
(1) 根据算式你能写一写36的因数有哪些吗?
学生自己练习找36的因数。
教师反馈不同的情况。
(2) 小结方法:对, 为了能把一个数的因数找全不遗漏, 我们可以一对一对地找;但为了写出的数更有条理、更美观, 我们可以从小到大地写。
案例反思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本课的重点探究内容“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被“你会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吗?你能用乘法算式有序地表示出来吗?”这样的要求牵制着, 探究的目的性从原来的探究“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转变成了“怎样摆长方形”, 而且整个探究的过程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 学生在这种引导下, 只有了一种思维模式, 只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摆法”, 事实上找一个数的因数还可以想除法算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是执行教师命令的操作员, 就好像一台台电脑, 教师编好程序, 点击鼠标, 他们就开始工作。这样的教学如果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 的确省时、高效, 可是从“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角度分析, 可以发现, 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过于狭窄,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了, 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案例二:找一个数因数的再次教学尝试 (教学完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后)
1.练习:3、5、18、20、36, 任意选取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
生1:3是18的因数, 18是3的倍数。
生2:3是36的因数, 36是3的倍数
生3:5是20的因数, 20是5的倍数
生4:18是36的因数, 36是18的倍数。
2.过渡:刚才的五个数中, 哪些是36的因数?
生:3、18、36是36的因数。
师:3、18、36都是36的因数。那么36的因数只有这三个吗?你能把36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吗? (小组探究)
(1) 提出要求, 明确方法:
(1) 提出探究要求, 把36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
(2) 有困难的求助小组成员, 也可以求助老师, 争取把36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
(3) 找到后填在学习纸上, 如果能把找的方法写下来更好。
(4) 小组交流分享。
(2) 自主探究, 教师巡视。
(3) 搜集典型, 交流评价:
展示作业一:因数没有找全的1、36、2、18、3、12、4、9
师:看了这位同学找的36的因数,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生:没有找全, 有遗漏。
展示作业二:因数有照错的1、36、2、18、3、13、4、9、6
师:这位同学找的对吗?
生:不对。
师:哪个因数不对呢?
生:13不是36的因数。
师:为什么13不是36的因数呢?
生:3×13不等于36。
展示作业三:找全的, 排列无序的1、36、2、18、3、12、4、9、6
师:有错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重复的吗?真了不起, 想不想听听这位同学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的?
生1:我是这样做的:36÷1=36, 36÷2=18, 36÷4=9, 36÷6=6
生2:我是这样做的:1×36=36, 2×18=36, 3×12=36, 6×6=36
师小结方法:第一个同学用36去分别除以1、2、3…除到重复就不除了, 除数和商就是36的因数。
第二个同学想几乘几得36, 从1开始乘起, 乘到重复就不乘了, 两个乘数就是36的因数。
相应板书: () × () =36
36÷ () = ()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种找因数的方法?对于这样的排列你能评价一下吗?
生:无序、乱。
师:你觉得怎么写好呢?
生:从小到大。
展示作业四:找全排列有序的1、2、3、4、6、9、12、18、36
师:这样好吗?为什么?
生:从小到大, 很整齐美观。到大。业四:找全
(4) 小结方法
师:对, 为了能把一个数的因数找全但不遗漏, 我们可以一对一对地找, 但为了写出的数更有条理、更美观, 我们可以从小到大地写。
案例反思
在这两个教学过程中, 尽管教师给了学生探究的机会, 但案例一的探究更显得机械化, 而案例二的探究更具备人性化, 更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更能给孩子广阔的思维空间, 思维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这样探究活动就有了更好的价值。
1.教师找准了真探究的基础———正确地把握了学生的知识起点。那就是已经找到了36的几个因数, 还能找到36的其他的因数吗?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 我们在进行探究内容选择时, 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基础采取适度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 探究问题的解决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对这样难度水平的问题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即选择的探究内容对于学生来讲, 通过对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 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 但是, 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绝不能毫无疑问、不费努力即可解决。
2. 教师营造了真探究的空间———案例二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你能把36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吗?先独立思考, 有困难可以寻求帮助。”“以学生为中心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应定位于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 定位的宗旨是对学生适时有效地提供必要的帮助与引导, 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于案例一来说就是教师直接给出了找因数的方法———想乘法算式, 而案例二是由学生自己获得数学猜想, 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 最后在集体中一起验证交流、修正猜想, 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在教学中, 我们设置的探究问题间域要宽, 截距要长, 思维坡度要大, 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间。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篇8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70-72页内容和 “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比较、归纳、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2.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有序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课前准备】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省略)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自己执教的一节区级公开课,课堂的导入是由一个脑筋急转弯开始的。很显然,学生对于这样的形式很感兴趣。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本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轻松而愉快,学生能积极参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教材中首先呈现的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呈现的方式。根据学生列出的乘法算式,先练习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关系的存在,从而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从三道乘法算式来找12的因数会比较容易,所以,我在安排上稍做调整。首先一起来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我觉得起到了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探究一个数因数的过程,我给予学生高度的评价,接着借助这个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教师相信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也使我深刻认识到适时放手会看到学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后教学需大胆相信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教材又了解学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篇9
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五、练习
【倍数和因数应用】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的因数和倍数08-26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07-08
《因数和倍数》公开课教案07-11
因数和倍数教案导读提纲10-01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08-28
《倍数和因数》公开课教案和教学研讨06-20
因数与倍数教案10-09
倍数与因数说课课件09-20
《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学反思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