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2024-10-04

使用函数教学设计(共10篇)

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篇1

《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前一节《使用公式》的延伸,编写的目的就是通过Excel电子表格实例中求平均值、求最大值和最小值、求优秀率四个函数的使用,让学生能够利用函数独立完成简单表格的数据计算。对本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完成一个数据分析的全过程,挖掘数据内涵,使学生进一步熟悉Excel的计算和统计功能,体验使用工具软件表达意图、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计算机文字处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表格的处理可以说还比较陌生。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工作表中利用公式计算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使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性认识。我们的职责并不仅仅要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要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函数种类;

2、掌握插入函数的基本方法;

3、掌握设计公式完成任务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统计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2、通过设计分析表的项目、完成计算等活动,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语言表达、互相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信息和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特点,提高学习举和信息素养;

2、正确利用数据推导结论,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3、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的良好品质;

4、在关爱环境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插入函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函数。

五、教法分析:

本节课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讲授理论知识和例子中的操作,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觉得过于沉闷、无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解决与自己学习密切相关的表格,让学生通过函数功能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因此,我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以演示教学法、合作练习法为辅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课堂活动目的,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中函数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展示表格“我们班的成绩”,问:“谁能快速的计算出各科的平均分,谁的总成绩最高?”利用这一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定很高!利用这一点,教师总结:对于这个问题如果用公式去做,写起来比较麻烦,并且容易出错,引出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完成计算,可以避免这样的麻烦。由此引出课题——使用函数。

2、讲授新课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来阅读本课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的操作演示打基础。

活动一(求平均值AVERAGE):向同学演示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方法。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这个函数去计算一下自己机器里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表中“AQI”的平均值,并和公式法比较一下哪一个更简单。(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活动二(求最高值MAX和最低值MIN): 教师介绍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数分别是MAX和MIN。向同学演示求最高值函数的使用方法。同时让学生注意:(输入格式要严格,符号要用英文符号,以避免出错。)

布置任务:让学生求“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表中AQI的最高值,并通过最高值函数的使用,求出AQIr 最低值。(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活动三(求优秀率):向同学演示求优秀率函数的使用方法。

布置任务:让学生计算表中的优秀率,注意符号的输入应是英文的。(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活动四(整理计算结果并保存):学生按书上的图示,整理计算结果,并重命名保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看保存的路径是否正确,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辅导。

3、课堂练习。

让学生打开准备好的 “我们班的成绩”表格,让学生完成任务: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所有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学科最高分与最低分、求出每科的合格率,并保存到以你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下,留做我们以后的考核评价材料。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到常用的几个函数的使用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4、教师总结并布置任务: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四个函数的使用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你的老师完成成绩表的输入及计算等工作。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计算达人秀――使用函数

一、求平均值函数

二、求最大值、最小值函数

三、求优秀率

八、教学评价

Excel函数的使用内容较多,比较抽象,操作比较复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接受还比较困难。但只要把学生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多使用就能掌握熟练,上课时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会为每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这方面还要注意,要发自内心的去表扬学生,要真情流露,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篇2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 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使数学变得更加现实了, 使数学模型思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它可以把数学家头脑中的“数学实验”变成现实:精深的数学概念、过程可以得到模拟;再难的计算、再复杂的方程, 只要给出算法就能得到解决;总之, 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 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 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下面两个案例均来自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在教学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抛物线的概念”的教学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双曲线的概念, 同学们还记得这两种曲线的定义吗? (学生很快回答了这两种曲线的第一定义)

师:能把这两种曲线的定义统一起来吗?

生:平面内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当01时的轨迹是双曲线. (利用几何画板演示)

师:那么当e=1时又会是什么轨迹呢? (学生议论纷纷) .

接下来,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 得出轨迹图形, 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归纳定义.再拖动定点, 使之与定直线相重合, 再得出轨迹, 进一步完善定义, 突破疑点.

案例分析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从椭圆、双曲线的概念自然过渡到抛物线, 完善抛物线的定义;四种抛物线标准方程和图形之间的关系.在上例中, 用几何画板的动画特性, 通过改变e的值, 就可以轻松的演示出抛物线, 解决了学生凭空想象的难点.接下来是检验定义的完整性, 要让学生凭空去想也是相当困难的.此时, 教师还是利用几何画板, 利用它操作简易的特点, 通过拖动定点到定直线上, 能让学生直接看到抛物线所发生的变化, 意外产生, 抛物线变成了直线, 从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要怎样完善定义, 从而突破了第二个难点.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难点就是将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种形式和图形结合起来.这时, 教师采用PowerPoint的演示功能, 将标准方程的四种形式和四个图形放在一张表格中, 学生通过集中比较很快就归纳出了对应关系, 顺利地完成数与形的合, 从而突破了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难点.

案例二“函数y=A sin (ωx+φ) 的图像”的教学

问题1:在同一个坐标系内, 试画出函数y=2sin x, y=sin x, x∈R的简图.

生: (寻找适当的五点, 建立表格)

师:试多画几个周期, 并比较这两个图像与y=sin x的关系. (电脑显示几何画板作图, 并按取不同A的值, 观察图像变化)

问题2:在同一个坐标系内, 试画出函数y=sin2x, x∈R, y=sinx, x∈R的简图, 并比较两个图像的关系?

生: (寻找适当的五点, 建立表格)

师:试多画几个周期, 并比较这两个图像与y=sin x的关系. (电脑显示几何画板作图, 并按取不同ω的值, 观察图像变化)

问题3:试画出函数y=sin x, x∈R, y=sin , x∈R的简图, 并比较两个图像的关系?

师:试多画几个周期, 并比较这两个图像的关系. (电脑显示几何画板作图, 并按取不同φ的值, 并观察图像变化)

师: (板书相位变换规律)

案例分析这节课特点就是容量大, 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需要耗费两课时.如果分开授课, 就会导致学生对三个变换的感知不全面, 影响后面混合变换的教学.在本案例中, 教师充分应用了几何画板的演示功能和动画功能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让学生动手画图, 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存在着差异性, 总有学生落在后面无法完成作图, 这时就可以借助画板的演示功能来补偿这种差异性, 使得后面的教学顺利进行;其次, 教师让学生比较画出图像的关系, 以前一个坐标系中最多画出三个图像已经看不清了, 影响学生的观察, 这时充分使用画板的动画功能, 便能使图像产生连续变化, 方便了学生的观察;再次教师只要精心设计课件的话, 可以把后面两个问题的图像合并在问题1中, 为后面图像的混合变换打下伏笔.本案中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同时揭示了三个变换之间的关系, 提高上课效率, 兼顾到了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难点情况.信息技术在这里的使用既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也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人性化, 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篇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它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721”教学模式是一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过程。本文以函数单调性教学为例,介绍“721”教学模式。

1.模式简介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实行的是“271”模式,即一节课当中,学生活动时间为20%,70%时间是老师讲解,10%的时间进行反馈总结。所谓“721”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互助、探究合作的时间要占到课堂教学时间的70%,而教师讲解点拨的时间只占20%,剩余10%的时间用于反馈练习。“721”教学模式,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教学设想

函数的单调性是学生学习函数概念后学习的第一个函数性质,也是第一个用数学符号语言来刻画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一样,都是研究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认识,都经历了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和严格定义三个阶段,即都从图象观察,以函数解析式为依据,经历用符号语言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解释定性结果的过程。因此,函数单调性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其它性质提供了方法依据。教学中应努力设计问题和情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更多操作与思考的空间;特别是,概念形成过程中由特殊到一般的过渡,也就是对定义中“任意”的理解会是学生困惑之处。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象获得对函数单调性的直观认识。

3.教学尝试

3.1观察图象:让学生观察课本引言中三个函数图象,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函数图象的“上升”“下降”的特征,老师就直接给出一个定义: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区间D?哿I。在区间D上,若函数的图象(从左至右)看总是上升的,则称函数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称为函数的单调增区间;在区间D上,若函数的图象(从左自右看)总是下降的,则称函数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函数的单调减区间。

接着让学生自己完成课本例题1。(基本上,学生可以从图象上直观得到结论)

3.2合作探究:当一个函数在某一个区间上是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的时候,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也就是如何从数量关系来刻画函数的这种性质。

教师让学生观察函数y=x2(x≥0)图象的x值与y值的动态变化效果,得出如下结论:1.函数的图象向坐标系右上方延伸;2.随x取值的增大,y的值越来越大。

教师总结: 如果函数f(x)在某个区间上满足:随自变量x的增大,y也越来越大,我们说函数f(x)在该区间上为增函数;该区间叫做函数f(x)的增区间。如果函数f(x)在某个区间上满足:随自变量x的增大,y越来越小,我们说函数f(x)在该区间上为减函数;该区间叫做函数f(x)的减区间。

通过函数y=x2图象的直接观察,产生了增、减函数的生活语言的描述性定义.尽管这种定义不严格,但学生初步理解到的是两个变量之间具有依赖性的增减关系,这是函数单调性中最为基本和初始的思想,是一种元认知,也是从生活中原初思想迈向数学概念的关键性的第一步。

3.3动手实践:教师:我们如何用代数方法证明函数y=x2在区间[0,+∞)上为单调递增函数?

有同学提出来用两个特殊值来检验,有同学因为表格中的数据直观地显示出随的增大越来越大,可能把区间[0,+∞)上“所有的”实数都一一例举验证,有的考虑用字母符号表述。

为了启发学生获得证明思路,突破思维瓶颈,老师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1:设函数在区间(a,b)上,有无数个自变量,使得当a

问题2:如果对于区间(a,b)上任意x有f(x)>f(a),则函数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这个说法对吗?请举例或者画图说明。

学生们通过思考,交流,给出许多对问题否定的图例,并发现必须选能代表(或代表)区间内的所有实数的字母。 “许多个”不能代表“全部”,也不实际。取“任意一个”不行,“任意三个”多了,所以用“任意两个”更能精确表述了。

那么下面的结论自然是可以接受的: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让学生仿照增函数的定义说出减函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在区间[0,+∞)上任意取定两个数值,然后比较对应函数值的大小关系,初步体会函数图象的这种“上升”“下降”从数量关系上的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思考怎样表述“任意性”上来。学生对定义中的“任意两个”这种表述或多或少是存有疑义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比照,去思考分析,概念中 “任意两个”这种数学叙述的重要意义。如何想到用任意两点的变化方向来刻画函数的增减性是难点所在,也正是数学中惯常使用的“用局部点的性质刻画整体性质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实际使用了一系列相关问题不断启发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单调性概念形式化的必要性(解决问题的需要),至此,也就完成了对数学单调性概念的数学叙述符号化的教学。

4.教学反思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的,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问题情景的引入等等,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起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开放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借助问题的诱导,和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

总之,“721”教学模式,是基于“自主、探究、合作”新课程观下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探讨,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操作实现了师生互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教师引导,以“问题解决”点拨引路的预定教学目标。当然,“721”教学模式也有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本文抛砖引玉,希望以此与大家共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 健,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习性改造问题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B期.

[3]孙光妍,动态创新拓展——中国法制史课程“721教学改革方案”的探索.《黑龙江史志》,2008,22期.

作者简介:

《使用函数计算数据》教案 篇4

使用函数计算数据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求和函数、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方法。2.使学生掌握求最大值函数、求最小值函数的使用方法。技能方面:

1.使学生掌握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2.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1.求和函数、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2.求最大值、最小值函数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

求和函数、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2.观察法。3.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1.多媒体网络教室。2.教师准备的表格素材。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家庭水、电、煤气费用支出表”,同时提出问题:如果在表格中增加一个月的数据或增加一个新项目(如,电话费),利用原来输入公式的方法,会不会出现错误? 教师介绍: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完成计算,可以避免这样的麻烦。由此引出课题——函数的使用。

二、新课 1.求和函数(1)使用SUM函数

教师打开“成绩表”文件,讲解并演示使用SUM函数求出王一明同学总分的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按书中第20页例1的要求,添加数据,并利用SUM函数计算总分。

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利用自动填充功能简化重复求和的操作?(2)使用自动求和工具按钮

教师介绍,Excel提供了自动求和工具按钮,使用按钮也可以完成自动求和操作。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教师布置任务:试一试利用自动求和按钮求出张建同学的总分,然后在“成绩表”下面添加“科目总分”一项,利用自动求和按钮计算“科目总分”。2.求平均值函数

教师介绍求平均值函数是AVERAGE,它的使用方法与SUM函数相同。

教师布置任务;利用求平均值函数计算平均分。提醒学生注意选择数据区域的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演示利用求平均值函数计算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在“成绩表”下面添加“科目平均分”一项,计算科目平均分。3.求最大值函数和求最小值函数

教师介绍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数分别是MAX和MIN后,布置任务:在“成绩表”下面添加“科目最高分”、“科目最低分”,然后利用两个函数求出最高分和最低分。4.其他函数

教师参照书中第24页表一,简单介绍其他几个函数的用途。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1、2。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使用函数完成计算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用函数计算“家庭费用支出表”中的数据。

八、板书 教学后记:

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篇5

=COUNTIF(DATA,12)

2、返回包含负值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0”)

3、返回不等于0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0”)

4、返回大于5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5”)

5、返回等于单元格A1中内容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A1)

6、返回大于单元格A1中内容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A1)

7、返回包含文本内容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

8、返回包含三个字符内容的单元格数量

=COUNITF(DATA,“???”)

9、返回包含单词“GOOD”(不分大小写)内容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GOOD”)

10、返回在文本中任何位置包含单词“GOOD”字符内容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GOOD*”)

11、返回包含以单词“AB”(不分大小写)开头内容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AB*”)

12、返回包含当前日期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TODAY)

13、返回大于平均值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AVERAGE(DATA))

14、返回平均值上面超过三个标准误差的值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AVERAGE(DATA)+STDEV(DATA)*3)

15、返回包含值为3或-3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DATA,3)+COUNIF(DATA,-3)

16、返回包含值;逻辑值为TRUE的单元格数量

or函数的使用方法 篇6

11.Or函数用来检验一组数据只要有一个条件满足,结果就返回真。

2.or函数的语法格式

12.or函数的语法格式

=OR(logical1,logical2,...),其中Logical1, logical2为判断条件

3.or函数案列

3.如图所示,or函数一般和if等逻辑函数结合起来使用。

这里用来判断考评结果是否给予录取。

=IF(or(D2>85,E2>85,F2>85),“录取”,“不予录取”)

公式含义如果面试成绩,笔试成绩,综合素质分数中只要有一门大于85,就给予录取,否则不予录取。

有关if函数的使用可以观看小编的经验Excel If函数怎么用。

4.如图,通过下拉填充公式就能快速把整列的考评结果给计算出来,效果如图所示。

5.如图所示,or函数也可以和if函数组合起来,用来快速输入产品类别。

=IF(OR(B2=“打印机”,B2=“饮水机”,B2=“传真机”),“办公设备”,“电脑配件”)

公式说明,B2只要为打印机,饮水机,传真机中的一个,就返回办公设备,否则返回电脑配件。

4.or函数使用的注意点

16.=or(logical1,logical2, ...)

1.条件值或表达式,最多为30个。

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篇7

自2008年3月1日起, 我国个税免征额从1600元/月上调至2000元/月。根据每月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 采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 计算相对烦琐。目前, 大多数财务软件都集成了计算所得税的功能, 无力购买财务软件的企业一般借助于Excel, 少数企业使用手工计算的方法。

二、 在Excel中计算个人所得税通常使用的方法

在Excel中, 通常使用4层IF函数嵌套的方法, 设计逐层判别适用税率的公式。但是对一般用户而言, 公式复杂, 当政策变动时, 不易修改。

少数企业使用Excel中的VBA编辑器, 设计自定义函数或加载宏来辅助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简便高效。但是, 计算过程不透明, 同样存在不易修改的问题。

三、 一个计算所得税的简便函数——定位函数Vlookup

函数Vlookup可以在指定区域实现模糊查找定位, 这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函数正好可以实现所得税9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要求。步骤如下:

(1) 新建一个名为“个人所得税.xls”的Excel工作表, 在工作簿Sheet 1中录入数据 (见表1) 。

(2) 在B13单元格录入公式:= VLOOKUP ( E13, A2:D10, 3) ;

在B14单元格录入公式:= VLOOKUP ( E13, A2:D10, 4) ;

在E13单元格录入公式:= MAX ( E12 – B12, 0) ;

在E14单元格录入公式:= E13 * B13 – B14。

(3) 全部公式正确录入后, E14显示计算结果“55”。即应纳税金额为2 800元时, 应纳所得税55元。修改E12单元格的数值, 可在E14单元格获得相应的计算结果。

(4) 如果政策变动, 可在表中直接修改单元格B12 (起征点) 、单元格A2至A10 (分级间断点) 和单元格C2至C10 (税率间断点) 中的数据, 其他位置不必改动。

此函数简单方便, 在本例中实现了个人所得税单值的计算。

四、 利用综合公式实现批量计算

将B13、E13和B14单元格中的公式, 综合到E14单元格中, 同时修改参数引用方式。对初学者而言, 有一定难度。步骤如下:

(1) 在工作簿Sheet 2中录入数据 (见表2) 。

(2) 在D2单元格录入公式:

(3) 用公式复制功能将D 2单元格中的公式复制到D 3至D 9单元格。

五、利用模拟运算表实现批量计算

模拟运算表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替代综合公式实现批量计算的途径。步骤如下:

(1) 回到工作簿Sheet 1中, 保持原有的A 1至D 14单元格中的内容, 录入数据 (见表3) 。

(2) 选中C 18至D 26区域, 然后点击“数据”菜单中的“模拟运算表”, 弹出对话框如图1所示。

(3) 对话框中的第1个参数不添, 第2个参数添$E$12, 然后点击确定。D 19到D 26自动计算出对应的“应缴所得税”。

(4) 右键单击18行的行标, 弹出菜单中选择“隐藏”。

(5) 注意, 使用模拟运算表功能时, 必须保证表1和表3在同一个工作簿中。

六、总结

本文提供的方法, 创新点在于“定位函数”的应用, 难点在于综合公式中“参数引用”。用Excel计算个人所得税有多种方法, 使用者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摘要: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有很多, 本文提供了一套“易学”、“易用”的新方法。应用Excel中的定位函数Vlookup, 结合必要的“参数引用”设置方法和模拟运算表功能, 实现个人所得税的单值计算和批量计算。

关键词:所得税,定位函数,模拟运算表

参考文献

“函数图像”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像信息.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像信息的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习兴趣.

2.认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教学重点:

观察分析图像信息.

教学难点:

分析概括图像中的信息.

教学方法:

整节课应以“开放、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去体验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1.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函数意义,并掌握了函数关系式的确立.但有些函数问题很难用函数关系式表达出来,然而可以通过图来直观反映.例如用心电图表示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

即使对于能列式表示的函数关系,如果也能画图表示则会使函数关系更清晰.

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如何画函数图像的问题及如何解读函数图像信息.

2.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正方形的边长x与面积s的函数关系是什么?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计算并填写下表:

生:函数关系式为s=x2,因为x代表正方形的边长,所以自变量x>0,将每个x的值代入函数式即可求出对应的s值.

师:好!如果我们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你所填表格中的自变量x及对应的函数值s当作一个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即可在坐标系中得到一些点.

大家思考一下,表示s与x的对应关系的点有多少个?如果全在坐标中指出的话是什么样子?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发表你们的看法,建议大家不妨动手画画看.

生:这样的点有无数多个,如果全描出来太麻烦,也不可能.我们只能描出其中一部分,然后想象出其他点的位置,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师: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幅表示s与x关系的图.图中每个点都代表s的值与x的值的一种对应关系.如点(1,1)表示x=1时,s=1.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像.上图中的曲线即为函数s=x2(x>0)的图像.

函数图像可以数形结合地研究函数,给我们带来便利.

[活动一]

活动内容设计: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像,它反映阿城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像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活动设计意图:

1. 通过图像进一步认识函数意义.

2. 体会图像的直观性、优越性.

3. 提高对图像的分析能力、认识水平.

4. 掌握函数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从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上认识函数,体会函数意义;可以指导学生找出一天内最高、最低气温及对应时间,在某些时间段的变化趋势,认识图像的直观性及优缺点,总结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活动结论:

1.一天中每时刻t都有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可以认为,气温T是时间t的函数.

2.这天中凌晨4时气温最低为-3℃,14时气温最高为8℃.

3.从0时至4时气温呈下降状态,即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从4时至14时气温呈上升状态,从14时至24时气温又呈下降状态.

4. 这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为11℃.

5.我们可以从图像中很直观地看出一天中气温变化情况及任一时刻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活动二]

活动内容设计:

下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 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小明家、菜地、玉米地在同一条直线上.

观察下面的图像,你能发现哪些结论?

活动设计意图:

书中例题是以5个问题的形式给出的,这里以开放式出现,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巩固知识的同时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并给学生设置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兼顾全体学生的同时,分散了难点.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寻找图像信息,特别是图像中两段平行于x轴的线段的意义.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大胆参与、归纳总结.

活动结论:

1. 菜地离小明家1.1千米A,小明走到菜地用了15分钟.

2. 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10分钟.

3. 菜地离玉米地0.9千米. 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12分钟.

4. 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18分钟.

5. 玉米地离小明家2千米. 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用了25分钟. 所以平均速度为2÷25=0.08(千米/分钟).

师:我们通过两个活动已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分析图像信息,那么在观察图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弄清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图像中函数随着自变量变化的规律,抓住一些特殊点.

[活动三]

活动内容设计:

出示相关的各类函数图像问题.

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各类图像习题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像的直观性,并熟练地找到图像中重要的信息.

例1:小明今天到学校参加运动会,从家里出发走10分钟到离家500米的地方吃早餐,吃早餐用了20分钟;再用10分钟赶到离家1 000米的学校.下列图像中,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是( ) .

例2:李林和弟弟进行百米赛跑,李林比弟弟跑得快,如果两人同时起跑,李林肯定赢.现在李林让弟弟先跑若干米,图中分别表示两人的路程与李林追赶弟弟的时间的关系,由图中信息可知,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李林先到达终点

B.弟弟的速度是8米/秒

C.弟弟先跑了10米

D.弟弟的速度是10米/秒

例3:下图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①汽车行驶了多长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②汽车在哪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

③出发后8分钟到10分钟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④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例4: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途中自行车出了故障,他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故加快速度继续匀速行驶赶往学校.下列行驶路程(米)与时间(分)的函数图像中,符合小明骑车行驶情况的图像大致是( ).

例5:龟兔赛跑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乌龟先到达了终点……现在用直线和折线分别表示二者所走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像中:

① 哪个表示兔子,哪个表示乌龟?

② 兔子休息了多长时间?

③ 从中你能悟出什么人生道理?

④将龟兔赛跑的故事改编并画出相应的图像.

3. 课时小结

本节通过两个活动,学会了分析图像信息,解答有关问题.这样我们又一次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4. 课后作业

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篇9

函数原型:

#include “stdio.h”

FILE *popen(const char* command, const char* mode)

参数说明:

command: 是一个指向以 NULL 结束的 shell 命令字符串的指针。这行命令将被传到 bin/sh 并使用-c 标志,shell 将执行这个命令。

mode: 只能是读或者写中的一种,得到的返回值(标准 I/O 流)也具有和 type 相应的只读或只写类型。如果 type 是 “r” 则文件指针连接到 command 的标准输出;如果 type 是 “w” 则文件指针连接到 command 的标准输入。

返回值:

如果调用成功,则返回一个读或者打开文件的指针,如果失败,返回NULL,具体错误要根据errno判断

int pclose(FILE* stream)

参数说明:

stream:popen返回的文件指针

返回值:

如果调用失败,返回-1

作用:

popen()函数用于创建一个管道:其内部实现为调用 fork 产生一个子进程,执行一个 shell 以运行命令来开启一个进程这个进程必须由 pclose()函数关闭。

例子:

管道读:先创建一个文件test,然后再test文件内写入“Read pipe successfully!”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FILE *fp;

char buf[200] = {0};

if((fp = popen(“cat test”, “r”))== NULL){

perror(“Fail to popenn”);

exit(1);

}

while(fgets(buf, 200, fp)!= NULL){

printf(“%s”, buf);

}

pclose(fp);

return 0;

}

打印输出: Read pipe successfully!

管道读: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FILE *fp;

char buf[200] = {0};

if((fp = popen(“cat > test1″, “w”))== NULL){

perror(“Fail to popenn”);

exit(1);

}

fwrite(“Read pipe successfully!”, 1, sizeof(“Read pipe successfully!”), fp);

pclose(fp);

return 0;

}

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篇10

1.NOW

用途:返回当前日期和时间所对应的序列号,

语法:NOW

参数:无

实例:如果正在使用的是1900日期系统,而且计算机的内部时钟为-1-2812:53,则公式“=NOW()”返回36919.54。

2.TODAY

用途:返回系统当前日期的序列号。

参数:无

语法:TODAY()

实例:公式“=TODAY()”返回2001-8-28(执行公式时的系统时间)。

3.CELL

用途:返回某一引用区域的左上角单元格的格式、位置或内容等信息,该函数主要用于保持与其它电子表格程序的兼容性。

语法:CELL(info_type,reference)

参数:Info_type为一个文本值,指明所需要的单元格信息的类型。Reference表示要获取其有关信息的单元格。如果忽略,则在info_type中所指定的信息将返回给最后更改的单元格。

实例:公式“=CELL(“row”,A20)”返回20,如果A3单元格包含TOTAL,则CELL(“contents”,A3)返回“TOTAL”。

4.ISEVEN

用途:测试参数的奇偶性,如果参数为偶数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语法:ISEVEN(number)

Number待测试的数值。如果参数值不是整数,则自动截去小数部分取整。

注意:该函数必须加载“分析工具库”方能使用。如果参数number不是数值,ISEVEN函数返回错误值#VALUE!。

实例:公式“=ISEVEN(11)返回FALSE”,=ISEVEN(6)返回TRUE。

5.ISODD

用途:测试参数的奇偶性,如果参数为奇数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语法:ISODD(number)

参数:Number待测试的数值。如果参数不是整数,则自动截去小数部分取整。

注意:该函数必须加载“分析工具库”方能使用。

实例:公式“=ISODD(19)”返回TRUE,=ISODD(14.5)返回FALSE。

6.AND

用途:所有参数的逻辑值为真时返回TRUE(真);只要有一个参数的逻辑值为假,则返回FALSE(假)。

语法:AND(logical1,logical2,…)。

参数:Logical1,logical2,…为待检验的1~30个逻辑表达式,它们的结论或为TRUE(真)或为FALSE(假)。参数必须是逻辑值或者包含逻辑值的数组或引用,如果数组或引用内含有文字或空白单元格,则忽略它的值。如果指定的单元格区域内包括非逻辑值,AND将返回错误值#VALUE!。

实例:如果A1=2、A=6,那么公式“=AND(A1A2)”返回FALSE。如果B4=104,那么公式“=IF(AND(1

7.IF

用途:执行逻辑判断,它可以根据逻辑表达式的真假,返回不同的结果,从而执行数值或公式的条件检测任务。

语法:IF(logical_test,value_if_true,value_if_false)。

参数:Logical_test计算结果为TRUE或FALSE的任何数值或表达式;Value_if_true是Logical_test为TRUE时函数的返回值,如果logical_test为TRUE并且省略了value_if_true,

则返回TRUE。而且Value_if_true可以是一个表达式;Value_if_false是Logical_test为FALSE时函数的返回值。如果logical_test为FALSE并且省略value_if_false,则返回FALSE。Value_if_false也可以是一个表达式。

实例:公式“=IF(C2>=85,“A”,IF(C2>=70,“B”,IF(C2>=60,“C”,IF(C2< 60,“D”))))”,其中第二个IF语句同时也是第一个IF语句的参数。同样,第三个IF语句是第二个IF语句的参数,以此类推。例如,若第一个逻辑判断表达式C2>=85成立,则D2单元格被赋值“A”;如果第一个逻辑判断表达式C2>=85不成立,则计算第二个IF语句“IF(C2& gt;=70”;以此类推直至计算结束,该函数广泛用于需要进行逻辑判断的场合。

8.OR

用途:所有参数中的任意一个逻辑值为真时即返回TRUE(真)。

语法:OR(logical1,logical2,...)

参数:Logical1,logical2,...是需要进行检验的1至30个逻辑表达式,其结论分别为TRUE或FALSE。如果数组或引用的参数包含文本、数字或空白单元格,它们将被忽略。如

果指定的区域中不包含逻辑值,OR函数将返回错误#VALUE!。

实例:如果A1=6、A2=8,则公式“=OR(A1+A2>A2,

A1=A2)”返回TRUE;而公式“=OR(A1>A2,A1=A2)”返回FALSE。

9.CHOOSE

用途:可以根据给定的索引值,从多达29个待选参数中选出相应的值或操作。

语法:CHOOSE(index_num,value1,value2,...)。

参数:Index_num是用来指明待选参数序号的值,它必须是1到29之间的数字、或者是包含数字1到29的公式或单元格引用;Value1,value2,...为1到29个数值参数,可以是数字、单元格,已定义的名称、公式、函数或文本。

实例:公式“=CHOOSE(2,“电脑”,“爱好者”)返回“爱好者”。公式“=SUM(A1:CHOOSE(3,A10,A20,A30))”与公式“=SUM(A1:A30)”等价(因为CHOOSE(3,A10,A20,A30)返回A30)。

10.INDEX

用途:返回表格或区域中的数值或对数值的引用。函数INDEX()有两种形式:数组和引用。数组形式通常返回数值或数值数组;引用形式通常返回引用。

语法:INDEX(array,row_num,column_num)返回数组中

指定的单元格或单元格数组的数值。INDEX(reference,row_num,column_num,area_num)返回引用中指定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的引用。

参数:Array为单元格区域或数组常数;Row_num为数组中某行的行序号,函数从该行返回数值。如果省略row_num,则必须有 column_num;Column_num是数组中某列的列序号,函数从该列返回数值。如果省略column_num,则必须有row_num。 Reference是对一个或多个单元格区域的引用,如果为引用输入一个不连续的选定区域,必须用括号括起来。Area_num是选择引用中的一个区域,并返回该区域中row_num和column_num的交叉区域。选中或输入的第一个区域序号为1,第二个为2,以此类推。如果省略area_num,则 INDEX函数使用区域1。

实例:如果A1=68、A2=96、A3=90,则公式“=INDEX(A1:A3,1,1)”返回68,=INDEX(A1:A3,1,1,1)返回68。

11.LOOKUP

用途:返回向量(单行区域或单列区域)或数组中的数值。该函数有两种语法形式:向量和数组,其向量形式是在单行区域或单列区域(向量)中查找数值,然后返回第二个单行区域或单列区域中相同位置的数值;其数组形式在数组的第一行或第一列查找指定的数值,然后返回数组的最后一行或最后一列中相同位置的数值。

语法1(向量形式):LOOKUP(lookup_value,lookup_vector,result_vector)

语法2(数组形式):LOOKUP(lookup_value,array)。

参数1(向量形式):Lookup_value为函数LOOKUP在第一个向量中所要查找的数值。Lookup_value可以为数字、文本、逻辑值或包含数值的名称或引用。Lookup_vector为只包含一行或一列的区域。Lookup_vector的数值可以为文本、数字或逻辑值。

参数 2(数组形式):Lookup_value为函数LOOKUP在数组中所要查找的数值。Lookup_value可以为数字、文本、逻辑值或包含数值的名称或引用。如果函数LOOKUP找不到lookup_value,则使用数组中小于或等于lookup_value的最大数值。Array为包含文本、数字或逻辑值的单元格区域,它的值用于与lookup_value进行比较。

注意:Lookup_vector的数值必须按升序排列,否则LOOKUP函数不能返回正确的结果,参数中的文本不区分大小写。

实例:如果A1=68、A2=76、A3=85、A4=90,则公式“=LOOKUP(76,A1:A4)”返回2,=LOOKUP(“bump”,{“a”,1;“b”,2;“c”,3})返回2。

12.MATCH

用途:返回在指定方式下与指定数值匹配的数组中元素的相应位置。如果需要找出匹配元素的位置而不是匹配元素本身,则应该使用MATCH函数。

语法:MATCH(lookup_value,lookup_array,match_type)。

参数:Lookup_value为需要在数据表中查找的数值,它可以是数值(或数字、文本或逻辑值)、对数字、文本或逻辑值的单元格引用。 Lookup_array是可能包含所要查找的数值的连续单元格区域,Lookup_array可以是数组或数组引用;Match_type为数字-1、 0或1,它说明Excel如何在lookup_array中查找lookup_value。如果match_type为1,函数MATCH查找小于或等于 lookup_value的最大数值。如果match_type为0,函数MATCH查找等于lookup_value的第一个数值。如果 match_type为-1,函数MATCH查找大于或等于lookup_value的最小数值。

注意:MATCH函数返回lookup_array中目标值的位置,而不是数值本身。如果match_type为0且lookup_value为文本,lookup_value可以包含通配符(“*”和“?”)。星号可以匹配任何字符序列,问号可以匹配单个字符。

实例:如果A1=68、A2=76、A3=85、A4=90,则公式“=MATCH(90,A1:A5,0)”返回3。

13.VLOOKUP

用途:在表格或数值数组的首列查找指定的数值,并由此返回表格或数组当前行中指定列处的数值。当比较值位于数据表首列时,可以使用函数VLOOKUP代替函数HLOOKUP。

语法:VLOOKUP(lookup_value,table_array,col_index_num,range_lookup)

参数:Lookup_value为需要在数据表第一列中查找的数值,它可以是数值、引用或文字串。Table_array为需要在其中查找数据的数据表,可以使用对区域或区域名称的引用。Col_index_num为table_array中待返回的匹配值的列序号。Col_index_num为1时,返回 table_array第一列中的数值;col_index_num为2,返回table_array第二列中的数值,以此类推。 Range_lookup为一逻辑值,指明函数VLOOKUP返回时是精确匹配还是近似匹配。如果为TRUE或省略,则返回近似匹配值,也就是说,如果找不到精确匹配值,则返回小于lookup_value的最大数值;如果range_value为FALSE,函数VLOOKUP将返回精确匹配值。如果找不到,则返回错误值#N/A。

实例:如果A1=23、A2=45、A3=50、A4=65,则公式“=VLOOKUP(50,A1:A4,1,TRUE)”返回50。

14.COUNTIF

用途:统计某一区域中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目。

语法:COUNTIF(range,criteria)

参数:range为需要统计的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目的区域;Criteria为参与计算的单元格条件,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或文本(如36、“>160”和“男”等)。其中数字可以直接写入,表达式和文本必须加引号。

实例:假设A1:A5区域内存放的文本分别为女、男、女、男、女,则公式“=COUNTIF(A1:A5,“女”)”返回3。

15.INT

用途:将任意实数向下取整为最接近的整数。

语法:INT(number)

参数:Number为需要处理的任意一个实数。

实例:如果A1=16.24、A2=-28.389,则公式“=INT(A1)”返回16,=INT(A2)返回-29。

16.RAND

用途:返回一个大于等于0小于1的随机数,每次计算工作表(按F9键)将返回一个新的数值,

语法:RAND()

参数:不需要

注意:如果要生成a,b之间的随机实数,可以使用公式“=RAND()*(b-a)+a”。如果在某一单元格内应用公式“=RAND()”,然后在编辑状态下按住F9键,将会产生一个变化的随机数。

实例:公式“=RAND()*1000”返回一个大于等于0、小于1000的随机数。

17.ROUND

用途:按指定位数四舍五入某个数字。

语法:ROUND(number,num_digits)

参数:Number是需要四舍五入的数字;Num_digits为指定的位数,Number按此位数进行处理。

注意:如果num_digits大于0,则四舍五入到指定的小数

位;如果num_digits等于0,则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整数;如果num_digits小于0,则在小数点左侧按指定位数四舍五入。

实例:如果A1=65.25,则公式“=ROUND(A1,1)”返回65.3;=ROUND(82.149,2)返回82.15;=ROUND(21.5,-1)返回20。

18.SUM

用途:返回某一单元格区域中所有数字之和。

语法:SUM(number1,number2,...)。

参数:Number1,number2,...为1到30个需要求和的数值(包括逻辑值及文本表达式)、区域或引用。

注意:参数表中的数字、逻辑值及数字的文本表达式可以参与计算,其中逻辑值被转换为1、文本被转换为数字。如果参数为数组或引用,只有其中的数字将被计算,数组或引用中的空白单元格、逻辑值、文本或错误值将被忽略。

实例:如果A1=1、A2=2、A3=3,则公式“=SUM(A1:A3)”返回6;=SUM(“3”,2,TRUE)返回6,因为“3”被转换成数字3,而逻辑值TRUE被转换成数字1。

19.SUMIF

用途:根据指定条件对若干单元格、区域或引用求和。

语法:SUMIF(range,criteria,sum_range)

参数:Range为用于条件判断的单元格区域,Criteria是由数字、逻辑表达式等组成的判定条件,Sum_range为需要求和的单元格、区域或引用。

实例:某单位统计工资报表中职称为“中级”的员工工资总额。假设工资总额存放在工作表的F列,员工职称存放在工作表B列。则公式为 “=SUMIF(B1:B1000,“中级”,F1:F1000)”,其中“B1:B1000”为提供逻辑判断依据的单元格区域,“中级”为判断条件,就是仅仅统计B1:B1000区域中职称为“中级”的单元格,F1:F1000为实际求和的单元格区域。

20.AVERAGE

用途:计算所有参数的算术平均值。

语法:AVERAGE(number1,number2,...)。

参数:Number1、number2、...是要计算平均值的1~30个参数。

实例:如果A1:A5区域命名为分数,其中的数值分别为100、70、92、47和82,则公式“=AVERAGE(分数)”返回78.2。

21.COUNT

用途:返回数字参数的个数。它可以统计数组或单元格区域中含有数字的单元格个数。

语法:COUNT(value1,value2,...)。

参数:Value1,value2,...是包含或引用各种类型数据的参数(1~30个),其中只有数字类型的数据才能被统计。

实例:如果A1=90、A2=人数、A3=″″、A4=54、A5=36,则公式“=COUNT(A1:A5)”返回3。

22.COUNTA

用途:返回参数组中非空值的数目。利用函数COUNTA可以计算数组或单元格区域中数据项的个数。

语法:COUNTA(value1,value2,...)

说明:Value1,value2,...所要计数的值,参数个数为1~30个。在这种情况下的参数可以是任何类型,它们包括空格但不包括空白单元格。如果参数是数组或单元格引用,则数组或引用中的空白单元格将被忽略。如果不需要统计逻辑值、文字或错误值,则应该使用COUNT函数。

实例:如果A1=6.28、A2=3.74,其余单元格为空,则公式“=COUNTA(A1:A7)”的计算结果等于2。

23.COUNTIF

用途:计算区域中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的个数。

语法:COUNTIF(range,criteria)

参数:Range为需要计算其中满足条件的单元格数目的单元格区域。Criteria为确定哪些单元格将被计算在内的条件,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或文本。

24.LARGE

用途:返回某一数据集中的某个最大值。可以使用LARGE函数查询考试分数集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得分。

语法:LARGE(array,k)

参数:Array为需要从中查询第k个最大值的数组或数据区域,K为返回值在数组或数据单元格区域里的位置(即名次)。

实例:如果B1=59、B2=70、B3=80、B4=90、B5=89、B6=84、B7=92,,则公式“=LARGE(B1,B7,2)”返回90。

25.MAX

用途:返回数据集中的最大数值。

语法:MAX(number1,number2,...)

参数:Number1,number2,...是需要找出最大数值的1至30个数值。

实例:如果A1=71、A2=83、A3=76、A4=49、A5=92、A6=88、A7=96,则公式“=MAX(A1:A7)”返回96。

26.MEDIAN

用途:返回给定数值集合的中位数(它是在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的数。换句话说,在这组数据中,有一半的数据比它大,有一半的数据比它小)。

语法:MEDIAN(number1,number2,...)

参数:Number1,number2,...是需要找出中位数的1到30个数字参数。

实例:MEDIAN(11,12,13,14,15)返回13;MEDIAN(1,2,3,4,5,6)返回3.5,即3与4的平均值。

27.MIN

用途:返回给定参数表中的最小值。

语法:MIN(number1,number2,...)。

参数:Number1,number2,...是要从中找出最小值的1到30个数字参数。

实例:如果A1=71、A2=83、A3=76、A4=49、A5=92、A6=88、A7=96,则公式“=MIN(A1:A7)”返回49;而=MIN(A1:A5,0,-8)返回-8。

28.FIND

用途:FIND用于查找其他文本串(within_text)内的文本串(find_text),并从within_text的首字符开始返回find_text的起始位置编号。此函数适用于双字节字符,它区分大小写但不允许使用通配符。

语法:FIND(find_text,within_text,start_num),参数:Find_text是待查找的目标文本;Within_text是包含待查找文本的源文本;Start_num指定从其开始进行查找的字符,即within_text中编号为1的字符。如果忽略start_num,则假设其为1。

实例:如果A1=软件报,则公式“=FIND(“软件”,A1,1)”返回1。

29.LEFT或LEFTB

用途:根据指定的字符数返回文本串中的第一个或前几

个字符。此函数用于双字节字符。

语法:LEFT(text,num_chars)或LEFTB(text,

num_bytes)。

参数:Text是包含要提取字符的文本串;Num_chars指定

函数要提取的字符数,它必须大于或等于0。Num_bytes按字

节数指定由LEFTB提取的字符数。

实例:如果A1=电脑爱好者,则LEFT(A1,2)返回“电

脑”,LEFTB(A1,2)返回“电”。

30.LEN或LENB

用途:LEN返回文本串的字符数。LENB返回文本串中所有

字符的字节数。

语法:LEN(text)或LENB(text)。

参数:Text待要查找其长度的文本。

注意:此函数用于双字节字符,且空格也将作为字符进

行统计。

实例:如果A1=电脑爱好者,则公式“=LEN(A1)”返回

5,=LENB(A1)返回10。

31.MID或MIDB

用途:MID返回文本串中从指定位置开始的特定数目的字

符,该数目由用户指定。MIDB返回文本串中从指定位置开始

的特定数目的字符,该数目由用户指定。MIDB函数可以用于

双字节字符。

语法:MID(text,start_num,num_chars)或MIDB

(text,start_num,num_bytes)。

参数:Text是包含要提取字符的文本串。Start_num是文

本中要提取的第一个字符的位置,文本中第一个字符的

start_num为1,以此类推;Num_chars指定希望MID从文本中

返回字符的个数;Num_bytes指定希望MIDB从文本中按字节返

回字符的个数。

实例:如果a1=电子计算机,则公式“=MID(A1,3,2)”

返回“计算”,=MIDB(A1,3,2)返回“子”。

32.RIGHT或RIGHTB

用途:RIGHT根据所指定的字符数返回文本串中最后一个

或多个字符。RIGHTB根据所指定的字节数返回文本串中最后

一个或多个字符。

语法:RIGHT(text,num_chars),RIGHTB(text,

num_bytes)。

参数:Text是包含要提取字符的文本串;Num_chars指定

希望RIGHT提取的字符数,它必须大于或等于0。如果

num_chars大于文本长度,则RIGHT返回所有文本。如果忽略

num_chars,则假定其为1。Num_bytes指定欲提取字符的字节

数。

实例:如果A1=学习的革命,则公式“=RIGHT(A1,2)”

返回“革命”,=RIGHTB(A1,2)返回“命”。

33.TEXT

用途:将数值转换为按指定数字格式表示的文本。

语法:TEXT(value,format_text)。

参数:Value是数值、计算结果是数值的公式、或对数值

单元格的引用;Format_text是所要选用的文本型数字格式,

即“单元格格式”对话框“数字”选项卡的“分类”列表框

中显示的格式,它不能包含星号“*”。

注意:使用“单元格格式”对话框的“数字”选项卡设

置单元格格式,只会改变单元格的格式而不会影响其中的数

值。使用函数TEXT可以将数值转换为带格式的文本,而其结

果将不再作为数字参与计算。

实例:如果A1=2986.638,则公式“=TEXT(A5,“#,

##0.00”)”返回2,986.64。

34.VALUE

用途:将表示数字的文字串转换成数字。

语法:VALUE(text)。

参数:Text为带引号的文本,或对需要进行文本转换的

单元格的引用。它可以是Excel可以识别的任意常数、日期或

时间格式。如果Text不属于上述格式,则VALUE函数返回错误

值#VALUE!。

注意:通常不需要在公式中使用VALUE函数,Excel可以

在需要时自动进行转换。VALUE函数主要用于与其他电子表格

程序兼容。

实例:公式“=VALUE(“¥1,000”)”返回1000;=VALUE

(“16:48:00”)-VALUE(“12:00:00”)返回0.2,该序列数等于4

上一篇:勾股定理教案总结下一篇:仓库房屋租赁协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