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培养工作总结

2024-09-08

双培养工作总结(共8篇)

双培养工作总结 篇1

“双培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开展结对互帮“双培养” 提高党员素质促发展 ——氧化铝一厂党委“双培养”工作经验材料 根据公司党委工作要点,氧化铝一厂党委在 2007 年就明确提出了“双培一建”工程,即把业务、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技术骨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一年多来,厂党委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严格把关,共发展 48 名骨干为党员,把 58 名党员培养成生产管理技术骨干,为氧化铝一厂的持续稳定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统一思想 制订方案 开展“双培养”活动伊始,厂党委首先对“员工心目中的合格党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80的员工认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不仅是突击队型和流大汗型,还应该是科技攻关、破解难题的技术型先锋模范代表。针对这种情况,厂党委适时向大家宣讲了开展“双培养”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既要把党员培养成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的楷模,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楷模,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要从源头上把好党员的“入口关”,把具有真才实学、思想进步的业务尖子、技术骨干培养发展为党员,增强党组织的活力。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厂党委成立了厂部和车间两级“双培养”活动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双培养”活动方案。要求各支部定期对“双培养”对子谈心,及时了解和掌握双方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对进步较大、效果明显的“双培养”对子要及时宣传表彰,以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努力

造就一批“优秀党员”和“岗位能手”。精选对子 确保实效 2 在“双培养”活动中,各车间党支部在经过自主报名,支委会审核后,按照“宁缺毋滥,确保实效”的原则,精选出首批“双培养”人选,并相继举行了隆重的《“双培养”意向书》签订仪式,有 60 余对政治素质好、思想水平高的党员与工作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员工结成互助对子。二车间党员孙治伟和青工雷继新结成“双培养”结对子后,通过一段互相学习、互助培养,雷继新深有体会地说:“经过与党员互助对子的„亲密‟接触,让我感受到了党员无私奉献、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的精神,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孙治伟、雷继新成为氧化铝一厂 2007 年 “优秀师徒对子”,雷继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曾被授予氧化铝一厂“首席员工”的格子磨员工王永伟经过结对培养,今年 6 月份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党员杜纪军通过结对培养,从配料工序小班长竞聘上了值班长,成为值班室的新生力量。在车间“双培养”工作总结会上,许多员工表示:这些受益“双培养”成长起来的业务、技术骨干和优秀党员,他们的成长经历让我们深受激励。四车间白义忠是 1 号熟料窑轮班副班长,车间出名的“熟料窑操作能手”,他平时不太注重政治学习。党支部经过慎重考虑,征求意见,让他与老党员曹云祥结成对子并签订培养责任书。曹云祥时刻关注白义忠的思想状况,积极主动为其讲解政治理论知识,每季度督促其写学习总结,并依据周围同事对白义忠的看法,了解他与同事相处时的缺点,帮助其认识和克服自身的不足。经过帮扶,白义忠逐步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主动帮同事提高业务水平,毫不保留地向新员工传授业务知识,对待工作也能任劳任怨,设备有问题随叫随到。在白义忠和 1 号窑机台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1 号窑创造了连续运转 420 天。他由于思想、技术全面发展,不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 3党,还在 2008 年以优异的成绩竞聘当上值班长。据统计,一年多来,氧化铝一厂有 20 名党员被提拔到工序长及班组长管理岗位上,48 名生产、技术骨干加入了党组织。这些新上任的党员工序长、班组长年轻有为、踏实肯干、朝气十足,管理上肯动脑筋,不仅激发了一大批一线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也给部分老党员带来了压力,从而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载体联动 相互促进 为将“双培养”活动具体化为“塑造一流的党员队伍,带出一流的,员工队伍,创建一流的和谐企业” 厂党委以“三个结合”为抓手,努力把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双培养”活动的第一目标,在促进生产上动脑筋、想办法,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一是把“双培养”活动与“导师带徒”相结合。“导师带徒”活动在我公司已开展多年,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双培养”活动通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家里手”与大学毕业生或复员军人结成师徒对子,有效促进了年轻员工的成长,“双 为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增添了生力军。培养”活动弥补了“导师带徒”单方教与学的不足,变一方学习为双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为我厂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生产技术骨干。技术监督站党支部在“双培养”工作中,通过与“导师带徒”活动相结合,不仅将市级技术能手王雯辉、厂“十佳青工”周资胜、高级工程师孙立群培养成了共产党员,而且还将部队复员、工作调动进厂的党员邱丽娜、丁娜培养成了技术能手。二是把“双培养”活动与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相结合。厂党委按照“双培养”活动的要求,引导广大党员争做岗位练兵的典范、技术比武的标兵。共产党员、七车间种分工序长赵显武,在郑州市第三届职工技术运动会氧化铝制取工技能竞赛中勇夺第一,被授予郑州市“技术状 4,他所在的班组还被评为“全国节能减排先进班组”元” ;对要求进步的岗位练兵典型和技术比武标兵,党支部积极引导他们不断提高理论素养,为他们参与组织活动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党的后备力量。三是把“双培养”活动与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相结合。为了使“双培养”活动取得实效,厂党委要求各支部结合车间实际,以完成车间中心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与企业文化创新“示范基地” 使创建活动相结合,“双培养”活动中的党员和骨干在相互培养过程中,增强对企业文化创新“示范基地”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公司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与了解,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氧化铝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典型示范 树立标杆 为引导更多的党员和骨干参与到“双培养”活动中,厂党委要求各支部定期评选、上报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并通过内部刊物《氧化铝通讯》和《党员教育》来刊发、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空压站 3 号站副班长、生产骨干王天成通过“双培养”活动,思想上不断进步,工作中不断创新。2007 年,他独创的“螺杆机安全运行操作法”被以个人名字命名。他荣获了公司级合理化建议创新能手、厂级合理化建议积极分子。2008 年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该站钳工班党员万新生则通过“双培养”活动,实现了自身业务技能的提高。2007 年,由党支

部推荐,接任钳工班副班长。年底,他所在的班组被中国质量协会授予“中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他荣获厂级“岗位能手”荣誉称号。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通过开展活动,厂党委认识到:“双培养”活动既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载体,更是一个过程。它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员工素质提升的良好平台,是企业党建与企业管理相融合、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的有效载体,是企业党的组织优势不断提升的持续过程。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5进一步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企业生产管理、科技创新、安全环保等工作中,塑造出一支一流的党员队伍,带出一支一流的员工队伍,创建一个一流的和谐企业。立足发展提素质 带好队伍增活力 ——建设公司党委“双培养”工作经验材料近年来,建设公司党委融入生产经营中心任务,认真落实长城铝 党委关于开展“双培养”活动的工作部署,紧扣“双培养”主题,以 “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增强党建工作有效性”为目标,采取灵活多 样的方式,扎实开展“双培养”活动,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 力。几年来,建设公司产值、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公司荣获“河南省文明单位”“五一劳动奖章”,继 续保持长城铝“先进党委”和“四好”领导班子称号。

一、完善机制夯实基础,为“双培养”活动提供组织保证 随着市场开发力度的持续加大,建设公司施工地域拓展至广西、贵州、重庆、江苏等地,生产经营呈现出“点多面广、人员分散”的 格局,党员流动性显著增强,为公司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 开展“双培养”活动,“把党员培养成为生产经营骨干,把生产经营 骨干培养成为党

员”愈加成为公司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确保“双培养”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我们一是成立了 “双 培养”活动领导小组,将 明确由党群工作部负责指导和组织协调,“双 培养”活动纳入全年党建工作考核,要求各党支部围绕一个目标,层 层制订措施、逐级落实责任。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与基层建立联系点,6对 “双培养”活动定期予以检查指导,支部则定期将培养情况进行反馈,实现了双向交流,及时改进;二是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明确提出了项目开发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立到哪里、“双培养”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的思路,通过及时组建驻外项目临时党支部,利用网络开设电子党务平台,增强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二、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把党员培养成为生产经营骨干 在开展“双培养”活动中,建设公司党委力求载体新颖、内容丰富。各党支部把提高党员政治思想素质、思想道德素养与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举办各类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充分利用读书自学、“三会一课”等形式,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学习和思想交流,对技术骨干进行党章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感受到党的先进性。号召党员和骨干掌握一两手技术含量高的“绝活”,通过交任务、压担子、教方法等方式,有意识把党员和骨干放到关键岗位和重要项目上锻炼,把他们锤炼成履行岗位职责的楷模,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顶梁柱。党员赵世昌同志对待工作勤恳敬业,针对海德鲁卡塔尔电解铝项目部分特殊材料由外商推荐、从国外进购且价格昂贵等问题,通过在国内寻找性能近似的材料并进行严格的技术指标的比对,拿出了切实可行 的方案,顺利通过了外商认可,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两千多万元,荣获了公司技术创新“金点子”奖,赵世昌同志也被破格提拔为海德鲁项目技术经理。

三、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 建设公司党委认真执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工作方针,对申请入党的骨干在坚持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业务技术精等标准的基础上,做到“四个优先”,即对已申请入党的 7业务骨干,按程序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优先培养;对已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业务骨干,优先列为发展对象;对确定为发展对象的业务骨干,优先发展为党员;对工作出色的党员业务骨干,优先提拔使用,充分发挥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以及先进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人才主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既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又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海德鲁卡塔尔铝业电解铝项目质量主管刘海涛依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克服了诸多困难,不仅掌握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在业务上精益求精、逐渐成为了独当一面、不可多得的技术骨干,2007 年被评,支部已列为入党积极为“中铝郑州企业十佳青年科技进步带头人”分子重点培养。管道公司电焊工杨红雷参加工作 20 年,先后荣获国家、省市、行业以及公司各种荣誉十多项,他独创的直流电焊机外加线圈法避免电磁场干扰的焊接法,在各类高压容器和管道焊接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了效益。经过党组织的培养,该同志已加入党组织。“双培养”活动的扎实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集中体现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团队的战斗力显著增强,勇于挑重担、甘于做奉献的模范

典型人物不断涌现,打造出了一支“关键时刻站得出,困难时刻担得起,危险时刻冲得上”的复合型党员队伍。

四、几点体会

(一),“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企业强”“双培养”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建设公司正是有了善于思考、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有了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党员职工队伍,才铸成了“质量立业、服务为本、诚信至上、铸造品牌”的企业核心理念,形成了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做好建筑安装和冶金设备制 8造两大主业的基本思路,绘就了建设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蓝图。

(二)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的首要任务,要坚持将“双培养”活动融入中心任务,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三)党建工作活力在基层、基础在基层、创新在基层,要加强对基层党建的工作的检查指导,积极借鉴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贡献力量。结对促提高 互补见实效 ——运输部党委“双培养”工作经验材料 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员工队伍素质,运输部党委根据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了“双培养”活动,培养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生产技术能力强的骨干力量,为实现运输部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一、贯彻精神,明确目的,制订切实可行的“双培养”活动方案 2007 年初,公司党委提出“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生产经营骨干”的工作要求,为我们融入中心创新党建工作、建设复合型党员队伍指明路子。为使“双培养”活动达到预期效果,部党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专题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双培养”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各支部结合实际提出

“双培养”活动的初步打算,在广泛征求党员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部党委多次讨论后,制订了《关于开展“双培养”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双培养”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结对子双方的条件,提出了“双培养”活动的操作方法和要求,让政治素质好、9思想水平高的党员与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非党员工结成互帮对子,并制作了“双培养”活动意向书,为开展“双培养”工作作好准备。

二、创新形式,多措并举,推进“双培养”工作扎实开展 运输部党委积极探索“双培养”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结对互帮、搭建平台、细化管理、有效激励等措施,把“双培养”活动融入运输生产之中,形成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激发干劲、促进生产的浓厚氛围。“双培养”对

1、严格把关,确定人选,为“双培养”奠定基础。子的挑选和确定,是能否取得实效的前提。为此,各支部按照结对子双方的条件要求,在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层层筛选,分析考察,确定了初步人选。电务段党支部通过广泛动员,党小组推荐,调查摸底和筛选,确定了 9 个互帮对子。该支部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绝技绝活、实践操作技能等 9 个方面制订《,举行 “双培养”意向书》了签字仪式。各支委分工负责,定期检查对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对培养较成熟的对子择优向部党委上报。部党委根据各支部上报的结对子人选,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严格把关,于 2007年确定了首批 11 对“双培养”人选,2008 年确定了 4 对“双培养”人选,分别举行了《“双培养”意向书》签字仪式。

2、细化管理,落实职责,为“双培养”活动创造条件。加强对“双培养”对子的管理和指导,是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部党委明确细化了党委和支部的职责。部党委定期对各支部的“双培养”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互帮效果进行评价,对进步较大、效果明显的给予表扬。各支部负责“双培养”活动的管理和指导,要求结对 10双方每月写出心得体会,掌握双方的进步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为双方创造条件,解决困难;每季度各支部以书面形式向部党委汇报“双培养”活动情况。

3、融入生产,有效激励,为“双培养”搭建发挥优势的平台。为进一步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部党委制定完善了年终述学、党员评学等考核制度,开展了新党员入党“回头看”等活动。各支部以党小组为单位,定期组织党员学习政治、业务技术知识,每月对党员的学习笔记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党员本人对“党内生活、理论学习、遵纪守法、工作绩效、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党员先进性”等内容进行自评、党小组打分、支部联评,最终评出每月的党员之星;为发挥生产骨干在“双培养”活动中的技术优势,各支部围绕“安全生产、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修旧利废”等内容开展指标挑战赛,每月评出车间明星员工和运输部明星员工。党员之星和明星员工在宣传栏内公布,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奖励。

4、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为“双培养”营造标杆效应。为充分发挥结对双方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我们及时选树典型、培养典型。对双方的闪光点,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员工比、学、赶、帮、超的干劲。工务段宋国富和张元文结对后,宋国富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线路工专业技术书籍编写出线路、道岔维修保养工作资料,赠送

给张元文帮助其弥补经验不足,而张元文经常找宋国富请教研讨问题,互帮互学,大大丰富了技术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为线路达标和线路隐患整改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凝聚力量,发挥作用,“双培养”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一是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部党委通过开展“双培养”活动,打造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复合型党员队伍。在抗击冰 11雪灾害中,部党委先后组织党员 300 余人次进行人工卸车,许多党员昼夜奋战在卸车现场,在 把雪灾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点。“节能减排、降本创效”指标挑战赛中,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降耗降本我争先。工业站工区党员袁建辉带领员工利用业余时间,修旧利废,修复废旧钢轨配件 1000 余件,补焊旧叉心 5 组,节约枕木 50 余根,累计节约费用 20 余万元。二是党员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开展“双培养”活动,对减少党员空白班组、扩大一线党员的比例起到了积极作用。结对子提高了生产骨干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了他们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在去年的11 名技术骨干中,已有 1 名加入了党组织,7 名纳入发展计划,3 名 “双培养”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被列入培养。许多生产骨干对党组织有了新的认识,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充实了党组织的后备力量。三是结对双方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显著提高。电务段宋祖培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员工利用车辆检修的帆布边角料自制平面调车手持机机罩,节约成本 1600 多元。党员王锋积极向张红普宣传、讲解党的历史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党员模范行动感染和带动下,他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有关活动,主动向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机务段盛文驰和韦锋,在党员付向阳和谷文生的影响和帮助下,刻苦钻研内燃机车检修技术,勇于技术攻关创新,有多项成果获得公司、省、市 QC 成果奖,分别获得了公司“技术创新能手”和郑州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双双通过了技师考试,双双被列为培养对象。运输部党委通过扎实开展“双培养”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 12锋模范作用,党员的思想觉悟、业务技能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我部开展的岗位大练兵、大比武中,“双培养”对子中的党员多数在理论和实操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的出色表现激发和带动了广大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奉献,积极投身运输生产的工作热情,有力地促进了铁路运输生产指标的完成。

四、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是“双培养”活动是党建工作更好地为生产经营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二是“双培养”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提高了党员的综合素质,壮大了骨干人才队伍,为完成生产工作任务提供了人才支持。.

双培养工作总结 篇2

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 在区政府牵头下, 与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合作。在这种以政府牵头、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培养为主体的合作模式中, 学院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通过创新研究, 突破性地试行了一种新型有效的“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系列方案的推行, 使学生能与企业进行零距离的接轨, 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动漫人才。

一、“双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总体思路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源自于德国的包豪斯学院, 它提出了“知识与技术并重, 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 教学中注重现实的实践项目, 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教学, 这种工作室制式的教学方式, 推动了先进教育成果的产生。

“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下, 学校设立基于院校的“校内设计工作室”, 在企业设立基于产业园的“校外创业工作室” (见图1) 。

在校的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分别在“校内设计工作室”的不同工作室中做项目和学习, 在此期间的项目指导是由学院的专业实训教师与外聘企业工程师共同负责, 最后通过考核进入到“校外创业工作室”, 完成人才的输送。在“校外创业工作室”, 学生在工作室的不同部门中实践, 亲临企业的环境, 明白创业的艰难, 感受企业的文化, 体验真正职业人的工作, 由学院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创业指导。在此期间, 专业教师完成对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内容的项目化, 从而反过来促进学院本专业“校内设计工作室”中的教学改革。“双工作室制”的推行, 校企双方各取所长, 实现全面的互利共赢, 高职院校通过“校内设计工作室”的运行达到了本专业学生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接轨, 利用社会资源, 在不增加软硬件成本的情况下提升了自身专业建设的水平, 扩大了社会影响, 促进了招生宣传;动漫企业通过“校外创业工作室”充实后备人才队伍, 增加整体团队的规模, 降低制作成本, 政府对每个经过校企合作最终真正进入到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企业的学生和企业根据学生人数进行奖励。

二、“校内设计工作室”的组建

“校内设计工作室”的组建遵循四要素:一是要有与本工作室配套的专业项目;二是专业项目要与学生的课程、企业的项目接轨;三是要有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四是有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 “校内设计工作室”的分类

根据组建原则学院的“校内设计工作室”分成平面设计工作室、二维制作工作室、三维制作工作室、后期合成工作室 (见图2) 。

学生主要完成的工作是来自于企业的先期项目。在平面设计工作室中, 学生全面学习平面设计的制作流程和核心技术, 学习内容包括当前流行的平面设计软件、三大构成 (平面、色彩、立体) 、印刷工艺、平面广告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单张彩页、折页设计、DM广告设计、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标志设计、创意广告、画册海报设计、数码影像设计等;在二维制作工作室里, 学生进行绘画创意设计, 学习动画设计技巧、动画运动规律、动画造型与场景设计、动画剧本, 熟练掌握FLASH进行设计动画短片、卡通动画短片、课件动画广告、公益广告宣传片、产品演示、多媒体演示等作品;在三维制作工作室中, 学生可进行三维动画设计, 设计图案、角色造型、着色等, 进行一些三维动画创作与制作;在后期合成工作室中, 学生完成视频的后期合成工作, 主要包括合成、特效、校色、视频处理后期合成, 后期剪接制作不同类型的影片, 包括专题片、广告、片头及视频动画, 完成镜头分层渲染输出序列的校色及合成。经过一轮的工作室制作学习, 由“校外创作工作室”的指导教师进行面试和笔试, 通过考核的学生进入到“校外创作工作室”进行创业培训, 如有不合格的学生重新进入“校内设计工作室”进行下一轮学习或进入到相应的工作室进行补差学习。

(二) “校内设计工作室”的功能

“校内设计工作室”参照动漫企业工作实际场景, 把根据企业相关的设计任务、设计方案、设计项目、设计作品进行改革的课程体系和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引入到工作室来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进行策划与设计, 通过项目设计和学习, 把教师、学生、企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切实做到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联系。开放式的教学, 淡化了“教室”的概念, 项目式的教学, 淡化了“课程”的概念。这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创业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 “校内设计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分工

“校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指导是由学院的专业实训教师与外聘企业工程师共同负责的, 学院教师以教学大纲要求的各项教学任务为主, 企业教师以动画项目教学和实践操作指导为主, 双方都应充分发挥自身长处, 各司其职, 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双方教学辅导团队的能力各有侧重, 形成优势互补, 二者紧密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校外创业工作室”的组建

“校外创业工作室”的组建要遵循三要素:一是要有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及职场氛围;二是要有真实的企业项目;三是要有开放式的职业能力训练平台。

(一) “校外创业工作室”的分类

根据组建原则, 学院的“校外创业工作室”分成行政文案部、设计美工部、市场业务部 (见图3) 。

行政文案部负责起草工作室的规章制度, 进行整体策划, 进行工作室人事、财务和内部机制的管理, 是工作室的核心管理部门;设计美工部负责对工作室的企业项目进行设计、制作, 也是工作室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部门;市场业务部负责进行市场调研, 听取相关企业意见, 接单企业任务, 并与设计美工部协调项目工作的完成情况, 进行项目的推广和项目的市场运行售后服务, 是工作室的保障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 积极交流沟通, 集思广益, 促进合作, 强调团队建设, 创造轻松和谐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 “校外创业工作室”的功能

基于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校外创业工作室”是借助产业基地平台, 利用其建筑设施设备作为教学条件和资源, 以基地动漫企业作为专业实习场所, 建设真实公司特色的实训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利用和动漫企业合作的机会, 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给学生一个学习技术实践演练和展示才能的平台, 以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的, 形成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实际训练乃至商业操作一体化的合作。

(三) “校外创业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分工

“校外创业工作室”的教学指导是由学院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共同负责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是工作室的高级管理者, 他们把学生作为真实的员工进行管理, 从考勤、专业能力、薪酬等级、后续再教育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评;学院的专业教师在进入企业后, 熟悉企业工作流程, 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与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建立专业课程标准, 编制校企合作教材, 进行职业资格的认证, 从而建立一个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四、“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双工作室制”是“校内设计工作室”和“校外创业工作室”双管齐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它实现了教学内容从模拟项目向真实项目的转换, 师生关系从师徒关系向老板和员工关系的转换, 学习心态从准就业向创业的转换。同时, 也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一些变革, 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景岗位化、学习过程职业化, 是优秀教师和毕业生专业成长的平台, 是社会培训及技术服务的窗口, 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智囊团。

动漫产业属于创意产业, 其创意能力的培养本身就具备突破性、独创性、开放性的特点, 目前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两倍, 比制造业快四倍, 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我们要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出挑战,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培养出一批“精设计、懂施工、会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男.“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6) .

[2]任健.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8) .

[3]黄彬, 杨奎, 吴怡昕.动漫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专业教师的关系[J].现代阅读, 2010 (11) .

[4]刘凯.浅谈高职校企合作动漫工作室运作方式[J].大众文艺 (学术版) , 2011 (18) .

[5]吴筱琳.独立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1 (2) .

[6]刘祖凯.浅谈基于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平台的动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1 (3) .

[7]严邝明.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N].江苏教育报, 2011-05-05.

双培养工作总结 篇3

摘 要:本文围绕依托“双工作站”建设,阐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全面提升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以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目的。

关键词:双工作站 高质量人才 电梯安装与维修 示范性专业建设

一、实施背景

1.国内电梯人才需求情况

据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电梯处介绍,截至2012年底,全国在用电梯总数达到245.3万台,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日均使用量均位列世界第一。通过劳动部门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获悉,广东省是全国电梯保有量第一大省,全省在用电梯达35.93万台,并以年均20%左右的幅度增长。目前,广东电梯安装维修工缺口已经超过15万人。另外,由于电梯维护保养人员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电梯事故频频发生,因此为电梯行业提供大批高质量技术人才刻不容缓。

2.选择有较高知名度的诚信合作企业

由于高质量人才严重紧缺,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但是校企合作办学必须要在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和处理好合作关系。因此,学校要慎重选择目标企业,所选对象必须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企业,这是校企合作办学合法性的最基本保证,然后校企双方再以诚信的态度建立起紧密合作的机制。为此,我们选择了如广州广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等诚信合作企业。

二、主要目标

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培养高质量人才;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培训优势,实现教学、培训服务、技能鉴定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工作站;建立校外工作站,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走校企合作、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

三、工作过程

1.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围绕行业企业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环境建设、评价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等九个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校企双制,岗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并编写配套的工作页。例如:在一体化课程体系中,电梯保养工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保养自动扶梯和保养垂直电梯,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电梯保养。

2.推进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制”运行机制建设

“双工作站”包括校内电梯学习工作站和校外电梯学习工作站,我们让学生与企业用工真正做到无缝对接,为构建“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制”运行机制建设是学校与企业能够长久合作的保障。按照“校企双制”中的“八个共同”思路探索实践,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双工作站”,充分体现优势互补、各有所得,真正形成学生、企业和学校多赢的良好局面,彰显出校企合作的强大威力。

3.依托“双工作站”实施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

在确定了人才培训模式后,我们依托“双工作站”实施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在校内工作站学习,引入企业“6S”管理模式,学生的学习课程以企业的具体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在校外工作站学习时,我们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协作方式等,让学生与企业用工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同时也为学生考证提供方便。以保养垂直电梯为例,我们实施的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如图2所示。

图2 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

4.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使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实施到位,我们就必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八定全贯,分类实施”和“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策略推进。

(1)八定全贯,分类实施。在建设工作初期,针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制定“八定”管理制度。所谓“八定”,指的是:①确定培养人数;②确定培养发展标准;③确定培养对象遴选条件;④确定具体培养人员;⑤确定每个人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划;⑥确定学校培养活动安排;⑦确定培训对象工作学习任务;⑧确定考核认证办法。

所谓全贯,指的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要贯彻于示范校建设的始终,不能作为阶段性工作进行安排。在此基础上,总体设计三个培养课程模块,即外出培训、企业实践和校内培训,对不同类别的培养对象施以不同的培养、不同的任务要求、不同的考核认证。

(2)内培外引,专兼结合。我们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队伍整体水平和技能等级。

同时,依托合作企业,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和职业资格等级。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参与学校教学和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主要成效

1.“双工作站”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办学质量

(1)构建了“双工作站”人才培养环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两年来本专业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达99%,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品牌效应。

(2)有效培养了“双师型”教师30名、高级讲师8名、高级考评员1名、知名教师2名,聘请企业专家7名。

(3)建设的成粤西电梯培训基地成为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复审和换证工作指定考点,年均培训达1000人次。

2.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了多方共赢,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们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电梯技能人才,减少了社会失业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达到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的。因此大大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实现了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贺修炎.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

[2]刘延明,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

[作者单位:茂名技师学院(茂名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endprint

摘 要:本文围绕依托“双工作站”建设,阐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全面提升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以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目的。

关键词:双工作站 高质量人才 电梯安装与维修 示范性专业建设

一、实施背景

1.国内电梯人才需求情况

据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电梯处介绍,截至2012年底,全国在用电梯总数达到245.3万台,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日均使用量均位列世界第一。通过劳动部门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获悉,广东省是全国电梯保有量第一大省,全省在用电梯达35.93万台,并以年均20%左右的幅度增长。目前,广东电梯安装维修工缺口已经超过15万人。另外,由于电梯维护保养人员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电梯事故频频发生,因此为电梯行业提供大批高质量技术人才刻不容缓。

2.选择有较高知名度的诚信合作企业

由于高质量人才严重紧缺,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但是校企合作办学必须要在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和处理好合作关系。因此,学校要慎重选择目标企业,所选对象必须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企业,这是校企合作办学合法性的最基本保证,然后校企双方再以诚信的态度建立起紧密合作的机制。为此,我们选择了如广州广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等诚信合作企业。

二、主要目标

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培养高质量人才;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培训优势,实现教学、培训服务、技能鉴定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工作站;建立校外工作站,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走校企合作、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

三、工作过程

1.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围绕行业企业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环境建设、评价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等九个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校企双制,岗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并编写配套的工作页。例如:在一体化课程体系中,电梯保养工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保养自动扶梯和保养垂直电梯,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电梯保养。

2.推进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制”运行机制建设

“双工作站”包括校内电梯学习工作站和校外电梯学习工作站,我们让学生与企业用工真正做到无缝对接,为构建“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制”运行机制建设是学校与企业能够长久合作的保障。按照“校企双制”中的“八个共同”思路探索实践,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双工作站”,充分体现优势互补、各有所得,真正形成学生、企业和学校多赢的良好局面,彰显出校企合作的强大威力。

3.依托“双工作站”实施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

在确定了人才培训模式后,我们依托“双工作站”实施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在校内工作站学习,引入企业“6S”管理模式,学生的学习课程以企业的具体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在校外工作站学习时,我们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协作方式等,让学生与企业用工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同时也为学生考证提供方便。以保养垂直电梯为例,我们实施的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如图2所示。

图2 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

4.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使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实施到位,我们就必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八定全贯,分类实施”和“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策略推进。

(1)八定全贯,分类实施。在建设工作初期,针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制定“八定”管理制度。所谓“八定”,指的是:①确定培养人数;②确定培养发展标准;③确定培养对象遴选条件;④确定具体培养人员;⑤确定每个人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划;⑥确定学校培养活动安排;⑦确定培训对象工作学习任务;⑧确定考核认证办法。

所谓全贯,指的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要贯彻于示范校建设的始终,不能作为阶段性工作进行安排。在此基础上,总体设计三个培养课程模块,即外出培训、企业实践和校内培训,对不同类别的培养对象施以不同的培养、不同的任务要求、不同的考核认证。

(2)内培外引,专兼结合。我们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队伍整体水平和技能等级。

同时,依托合作企业,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和职业资格等级。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参与学校教学和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主要成效

1.“双工作站”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办学质量

(1)构建了“双工作站”人才培养环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两年来本专业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达99%,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品牌效应。

(2)有效培养了“双师型”教师30名、高级讲师8名、高级考评员1名、知名教师2名,聘请企业专家7名。

(3)建设的成粤西电梯培训基地成为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复审和换证工作指定考点,年均培训达1000人次。

2.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了多方共赢,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们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电梯技能人才,减少了社会失业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达到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的。因此大大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实现了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贺修炎.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

[2]刘延明,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

[作者单位:茂名技师学院(茂名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endprint

摘 要:本文围绕依托“双工作站”建设,阐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全面提升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以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目的。

关键词:双工作站 高质量人才 电梯安装与维修 示范性专业建设

一、实施背景

1.国内电梯人才需求情况

据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电梯处介绍,截至2012年底,全国在用电梯总数达到245.3万台,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日均使用量均位列世界第一。通过劳动部门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获悉,广东省是全国电梯保有量第一大省,全省在用电梯达35.93万台,并以年均20%左右的幅度增长。目前,广东电梯安装维修工缺口已经超过15万人。另外,由于电梯维护保养人员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电梯事故频频发生,因此为电梯行业提供大批高质量技术人才刻不容缓。

2.选择有较高知名度的诚信合作企业

由于高质量人才严重紧缺,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但是校企合作办学必须要在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和处理好合作关系。因此,学校要慎重选择目标企业,所选对象必须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企业,这是校企合作办学合法性的最基本保证,然后校企双方再以诚信的态度建立起紧密合作的机制。为此,我们选择了如广州广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等诚信合作企业。

二、主要目标

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培养高质量人才;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培训优势,实现教学、培训服务、技能鉴定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工作站;建立校外工作站,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走校企合作、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

三、工作过程

1.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围绕行业企业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环境建设、评价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等九个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校企双制,岗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并编写配套的工作页。例如:在一体化课程体系中,电梯保养工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保养自动扶梯和保养垂直电梯,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电梯保养。

2.推进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制”运行机制建设

“双工作站”包括校内电梯学习工作站和校外电梯学习工作站,我们让学生与企业用工真正做到无缝对接,为构建“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制”运行机制建设是学校与企业能够长久合作的保障。按照“校企双制”中的“八个共同”思路探索实践,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双工作站”,充分体现优势互补、各有所得,真正形成学生、企业和学校多赢的良好局面,彰显出校企合作的强大威力。

3.依托“双工作站”实施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

在确定了人才培训模式后,我们依托“双工作站”实施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在校内工作站学习,引入企业“6S”管理模式,学生的学习课程以企业的具体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在校外工作站学习时,我们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协作方式等,让学生与企业用工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同时也为学生考证提供方便。以保养垂直电梯为例,我们实施的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如图2所示。

图2 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

4.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使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实施到位,我们就必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八定全贯,分类实施”和“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策略推进。

(1)八定全贯,分类实施。在建设工作初期,针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制定“八定”管理制度。所谓“八定”,指的是:①确定培养人数;②确定培养发展标准;③确定培养对象遴选条件;④确定具体培养人员;⑤确定每个人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划;⑥确定学校培养活动安排;⑦确定培训对象工作学习任务;⑧确定考核认证办法。

所谓全贯,指的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要贯彻于示范校建设的始终,不能作为阶段性工作进行安排。在此基础上,总体设计三个培养课程模块,即外出培训、企业实践和校内培训,对不同类别的培养对象施以不同的培养、不同的任务要求、不同的考核认证。

(2)内培外引,专兼结合。我们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队伍整体水平和技能等级。

同时,依托合作企业,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和职业资格等级。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参与学校教学和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主要成效

1.“双工作站”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办学质量

(1)构建了“双工作站”人才培养环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两年来本专业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达99%,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品牌效应。

(2)有效培养了“双师型”教师30名、高级讲师8名、高级考评员1名、知名教师2名,聘请企业专家7名。

(3)建设的成粤西电梯培训基地成为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复审和换证工作指定考点,年均培训达1000人次。

2.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了多方共赢,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们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电梯技能人才,减少了社会失业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达到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的。因此大大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实现了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贺修炎.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

[2]刘延明,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

大学校园双创型人才培养 篇4

张喜风

(安徽农业大学,动科院,09级)

摘要:大学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理论创新,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大学应该组织专门的队伍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大学应该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载体、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以及社会价值,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品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关键字 : 大学校园

培养

全面发展

人才

大学学校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的走向和态势不仅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才,而且也关系着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与层次.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成功型人才,已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创新是制胜的关键性因素。而教育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托,高等学校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和不懈追求。大学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高等学校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高校教育机制中的官关键所在。

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我们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作为新时代主力军,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 的伟大志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是培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和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即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去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激发广大师生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向上的热情,努力用共同理想感召广大师生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历史表明,大学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继续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切实引导广大师生主动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要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追求繁荣富强的大“我”中才能真正体现小“我”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才能真正使自己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大学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理论创新,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大学应该组织专门的队伍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大学应该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载体、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以及社会价值,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品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

把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李岚清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强调:不要只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也就是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但要精于科技本身,还要精于同人精神世界直接相关的人文。美国白宫“研究和发展专题小组”在一份报告中说,“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专业领域内,通晓和熟悉人文艺术学科,能促进优秀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爱因斯坦则早就熟悉到:“从艺术使我比从物理那里获得了更多的东西,从艺术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优秀的文艺作品,高雅的文艺演出,厚重的历史展览,催人奋进的刊物,以及精心设计的景点、装饰,这其中都蕴含着极为珍贵的人文精神,因此,高校在引导学生重视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的同时,还要举办一些有关哲、史、美、文、艺等内容的活动,营造能促进学生文理交融、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创新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新奇、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一些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比如说,可以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当代世界形势研究会,并定期举办相关活动,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理论熏陶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定期举行大规模读书会,由学校组织教师选出一批最畅销书刊或中外名著,把优秀的精神食粮推荐给学生;可以定期举办座谈讨论,开展文艺批评,调动每位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积极性;可以举办学术论坛、成立科研社团、科研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数模竞赛及校内外的学术研讨活动,开展一些学生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评奖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让广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大学是学生塑造自己人生的起点,当然要让学生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大学的职责是向学生展示人生的道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当学生明智地作出了选择后,路要自己走,这才是所谓专业发展的阶段,要留给本科以后的教育。所以,大学的基础,是“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根本,又是所谓“核心课程”,以文史、科学、语言训练为主,面面俱到。

双培养工作总结 篇5

郑文轩1,杨瑛1,田贝贝2

(1.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2.塔里木大学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兵团重点实验室―国家省部共建培育基地,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其“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特点,深入分析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产学研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建立多维度的“双导师制”遴选、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导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指导能力的初步构想,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高教课题项目: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TDGJ132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研究(XJGRI(WT)001)

作者简介:郑文轩(1980-),男,硕士,副教授,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杨瑛(1979-),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物理学和研究生教育管理。

一、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丰富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类型,自20起,教育部增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文件精神要求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1]。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特别是要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给高校现有的导师队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过多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与实践,“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被很多高校所采纳,也逐步显示出其培养成效,但各高校在实际推动和落实“双导师制”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双导师制”中的校外导师应该如何科学的遴选,如何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他与校内导师责权分工,()校外导师如何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双导师制”在狭义上可理解为校内外导师共同合作,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从广义上双导师不局限于两位导师,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单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的导师在培养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提出是由其培养目标和独特的培养模式所决定的。

按照三部委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提出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2]。在培养目标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实干人才。在学术论文方面,全日制研究生要突出应用性和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催生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3]。现有体制下的,大多数的导师都直接来自于一线教学和科研岗位,有着丰富的理论修养和娴熟的培养技巧,但是结合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前沿,立足于生产实际和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实施创新实践能力教育,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双导师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各高校相应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仅仅处于聘任层面,对于聘任后的责权、激励、考核等方面都没有完善的措施。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高校对校外导师队伍重视不足。校外导师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外实践中,培养单位的各项培养措施、规章制度的推行和落实,以及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依靠校外导师监督和落实。校外导师社会工作经验丰富,接触社会层面复杂,其本人的工作方式方法、治学态度和对研究生的要求等都与高校内的导师有所不同[4]。但目前各高校对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力度和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对校外导师的发展和需求缺少调研,队伍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重视不够,管理流于形式等。

2.校内外导师的遴选条件针对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对校内外导师的遴选条件设置特点不突出,没有很好地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需求相结合。在校内导师遴选上,多数高校的要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需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副研究员等相当职称人员),在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质量和项目经费上有明确要求和量化指标,但对其实际应用实践能力和产业背景都没有要求,这显然不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校外导师的遴选上,很多学校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实践培养要求不够明确,没有量化指标,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不同性质实践单位的特点等。

3.合作单位在“双导师制”建设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目前,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校企之间的合作方式仅仅局限于学校从科研合作单位聘任校外导师,而在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要求、管理、考核、报酬等方面都没有很好地落实。合作单位之间缺乏从管理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的合作机制来共同约束双方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落实“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4.校外导师管理缺失,参与研究生培养积极性不高。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外导师聘任方面主要是人才培养或项目建设需要而选聘部分校外兼职导师,而对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缺乏重视,对其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很多高校在校内导师队伍建设上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而对校外导师管理没有建相应的管理考评机制。高校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应更多地关注校外导师切身利益和发展问题,通过各种激励政策的制定,调动积极性,使其能够参与到研究生的选拔录取、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生的开题、毕业答辩、学位授予等全过程培养环节中,以增强其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对策及建议

1.构建产学研培养机制,达成校企合作双赢。企事业单位和高校能否进行实际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双方要形成合作共赢。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合作单位资源推动实践教学和研究生应用实践环节的培养。企事业单位合作单位要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更高效地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同时通过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引进符合其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校企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合作,围绕企业和产业需求设立科研攻关项目,以校企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把校内外导师紧密联系起来,使校内外导师都能更好地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给予研究生更加精心的指导,让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度参与到合作科技项目中,努力为企业、产业解决更多的技术难题。高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邀请合作单位全面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更加注重产业、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2.建立多维度的“双导师制”遴选、考核、激励机制。导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上,应引入多维度的选聘机制,要特别注重其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培养的能力,如校内导师遴选与考核不仅要考察其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同时也应当考核其对行业发展的了解程度。校外导师应着重考察其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的从业资格,而不应过多地关注于其学历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高校要不断创新“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调动校外导师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校外导师的薪酬补贴和奖励办法等。同时,在合作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要对校外导师进行定期考核,滚动聘任。

3.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指导能力。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无论是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是社会各界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都尚不到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规律、政策等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高校应对新聘任的导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培训明确其工作职责,使其熟知相关政策和规定。高校在开展培训工作中,既要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共性问题的知识普及,更要注重提升其指导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双导师制”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一项符合时代特征和形势的创新,它既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开拓教育视野,也能为研究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1号。2009-03-19.

[2]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1号。教研[2013]1号。2013-03-29.

[3]刘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5):176-177.

双培养工作总结 篇6

高职院校除了常规的人员招聘之外,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引进学科带头人,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和专业能力,来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还可以聘请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或者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既可以采用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方式,让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士对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定点帮忙和培养,也可以聘请他们进行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或者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指导。青年教师可以通知日常的工作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这些学科带头人和校外专家不仅是整个专业师资队伍中的重要补充,同时对于优化和改善整个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完善青年教师培训体系,加强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力度

(1)重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强化教育理念。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素质”教师之前,首先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青年教师在入职前,应该接受系统的教学方法和师德素质培训。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有其特殊之处。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只有系统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及时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才能更好地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还要熟悉高职院校常规教学管理和规范,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学要求,不出现重大教学事故。

(2)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全面提高职业素养。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要想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我们走出校门,去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熟经验。青年教师有热情有冲劲,敢想敢干是他们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走出去学习,拓宽视野,了解国际上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意识。也可以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国内外著名的大学或实验室进修,或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及专题讲座。同时我们也可以邀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教学名师来校与青年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些专家学者的讲座和经验分享,了解最新的职业教育动态和专业发展趋势。

(3)实施“传帮带”计划,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强化经验传承。旅游管理老教师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上有很多地方是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因此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互学互助精神,选择一些政治觉悟高、专业技术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高职教学工作。同时在技能大师工作室中,有很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跟他们一起学习交流可以互相收获很多经验知识。

(4)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对教学科研工作的计划又是对自己的鞭策。青年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教学安排、科研目标、实践锻炼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个规划中不仅要对短期教学工作进行规划,还要有中长期乃至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甚至包括个人的学历提升的计划。完成规划后,还可以邀请行业专业和学科带头人一起来对青年教师职业规划进行评估,帮助他们只有一步一步有计划有目的完成规划,获得更大的成就。

3.3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为青年教师提供机会进行企业实践

青年教师在加强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跟多的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这不仅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高职院校应该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青年教师到本专业合作的企业中去进行顶岗锻炼。在事先做好实践锻炼计划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融入到企业一线岗位中去,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环境之中,为今后的理论教学积累经验和案例,同时也为后面的科研项目积累素材。而企业可通过专业教师的参与和帮助来完善技术革新,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形成企业、学校和教师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邓志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下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6).

[2]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5).

[3]姜建清.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11).

[4]程敬恭.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再论[J].教师教育研究,2009(3).

[5]石振保.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6]陈小燕.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17).

双培养工作总结 篇7

药品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健康的极其重要的商品, 为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 世界各国都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监控措施, 自美国1963年颁布世界上第1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以下简称GMP) 用以监管药品的质量安全以来, 50年的理论和实践证明, GMP是用于药品安全监管最有效的手段。

GMP既是政府当局对药品生产企业为管理生产和质量所制定的法定基本准则, 又是制药企业药品质量的保证, 是防止药品质量安全问题或事故的发生、完善和优化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措施。更为重要的是, 严格执行GMP也是我国制药企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是我国医药产业走向世界的关键。我国重大的药品安全事件频发, 药品制剂还不能进入国际主流的药品市场, 这些都与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GMP密切相关。因此, 培养好我国医药行业急需的GMP管理人才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1“双导师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一般而言, 高校中有关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都是实行1个导师负责培养的方式, 而在GMP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引入“双导师培养模式”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中, 除了教会学生了解和领会国家法定的GMP基本要求和准则,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如何贯彻和实施GMP。这一点是我们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最薄弱的, 也恰恰是目前药品生产企业在GMP实施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需要懂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才, 如果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

GMP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是不难理解的, 但是, 药品生产企业对照这些基本要求和准则, 如何在硬件、软件和人等要素及其组合方面, 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有效地质量管理和控制, 使其达到各种形式的GMP标准 (本国标准、外国标准和企业标准) 就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同样, 这也成为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个系统工程的关键要素具体包括人员与组织、厂房与设施、仪器与设备、物料与产品、文件与软件、验证与确认、生产与质量管理等。要进行有效地教学与人才培养, 学校的资源是有限或欠缺的, 必须要和药品生产企业密切协作。而双导师培养模式不是简单地给学生配备2个导师, 2个导师在培养学生的统一目标下, 所承担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独立的, 但是这两者又是相得益彰的, 是一个工作的两个方面。具体而言, 这2个导师分别是理论指导导师和实践指导导师, 理论指导导师一般就是由高校GMP教学老师担任的导师, 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课题选题、学位论文的理论指导;实践导师是由在企业从事GMP管理, 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 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课题实施、学位论文的实践部分指导等。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为培养学生提供完整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种培养模式能把理论和实践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 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专门人才。

2 研究内容

2.1 GMP教学内容的划分研究

建立标准和指标体系, 将GMP工程内容分为学校教学、企业教学和共同教学部分, GMP教学内容划分和划分标准研究示意表如表1所示。

教学内容划分完成后, 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进行协商, 确定各自的教学方案、教学日程和考核方法, 如果是共同教学部分, 还要确定各自教学的侧重点, 并建立标准和指标体系对上述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各自的教学方案等任务确定后,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还要重点协商各自教学方案等, 确定最终的总的教学方案和考核指标 (体系) 。GMP教学内容导师分工协调研究示意表如表2所示。

2.2 导师教学工作的协调研究

学校和企业这2个方面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 达到“1+1>2”的效果, 关键要看学校导师教学内容与企业导师教学内容的划分与划分标准是否科学, 企业导师的教学内容和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的教学工作协调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

(1) 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教学内容的划分, 粗浅做法是根据硬件条件, 把学校里没有的, 如厂房、设备等资源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企业进行, 实际上, 由于GMP管理本身就是一个人员、硬件、软件相互融合的系统工程, 如果单纯仅仅就硬件条件来划分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教学内容是不正确的。因此, 要对GMP教学内容的划分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

(2)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内容确定后, 就是教学内容的设计, 以往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学校导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设计, 往往和实际需要相脱节, 学生毕业和取得学位的标准就是论文和论文答辩, 引入企业导师后, 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因此, 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研究, 对考核标准进行研究, 要从理论研究、技能研究和项目开发与实施等方面综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考核标准的设计。

(3) 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工作内容相互协调的研究。导师之间相互协作不是简单的工作分工, 而是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时间 (时机) 等方面的水乳交融。虽然是2个导师的工作, 但实际效果应当是“1个导师”, 2个导师的相互作用叠加应当超过单个导师的作用, 对有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 应当建立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测量和评价。

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

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需要研究以下问题:标准体系实施绩效的表达方式的研究, 也就是表达的准确度和维度;构建标准体系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也就是基于实施绩效的表达方式从维度层面进行分解, 划分分级指标的研究;确定标准体系实施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的研究, 这里拟选用综合集成赋权法中的“加法”集成法来确定实施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如果采用集值迭代法确定主观权重, 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标准体系实施绩效评价指标集合X=[x1, x2, …, xn], 第m位专家选取的认为比较重要的评s价指标集合X的一个子集Xm内容, 涉及的公式有。建立标准体系实施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首要问题是研究建立绩效评价各类模糊复合物元的问题。在解决了上述问题后, 开始构建实施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首先确定单项评价的模糊复合物元, 然后确定综合评价的模糊复合物元, 取各主要评价指标相应权重下的模糊量值的最大值es1、最小值es2、平均值es3作为评价指标, 由此建立实施绩效评价的模糊复合物元。

通过以上的思路与计算, 就能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对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教学内容的划分、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工作相互协调等进行评价, 从而得出取得最佳效果的途径与方法。

3 双导师培养模式的优势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 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手段和模式也在不断升级。如果“双导师培养模式”能有效实施, 就能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GMP专门人才的培养实效。这种模式把学校里教授的理论探讨和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校的信息资源 (包括齐全的图书、资料等) 和企业资源 (如厂房设施、仪器设备、实践性素材等) 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进行挖掘和利用, 而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资源在现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学理论和实际操作模式的缺乏, 以及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研究生的教学方式不能转变, 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或“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这就和当前市场 (包括用人单位) 的需要和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背道而驰。而这个模式一方面可以使GMP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多思路、多方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提高了教学实效。

如果“双导师培养模式”能有效实施, 更有利于GMP专业人才培养乃至其他人才培养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教育方式手段的发展和教育效果的提高需要理论的指导, 教育理论上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提高教学实效, 真正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因此, 构建这样的培养模式, 有利于从理论上指导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根本转变, 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果“双导师培养模式”能有效实施, 使学生从长期传统的枯燥和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融入到生机勃发、日新月异的现实环境中去, 使学生的培养还其实践出真知的本来面目, 真正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性研究中感受到学习或研究的价值和快乐, 从而通过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而提高其培养的效果, 可以说, 这是人才培养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员工、教师、学生等“多赢”的局面。

4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 人才、教育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培养符合市场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李波.专业学位教育中“双导师制”缺位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 (9) :55~57

[2]Henry Etzkowitz.The evolu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J].Int.J.Technology and Globlisation, 2004 (1) :64~77

[3]辛德树, 熊伟, 李敬锁, 等.对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思考[J].教育教学管理, 2012 (6) :85~87

双培养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中职焊接课程体系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调整必定受到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制约。

1.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通过网络查询、企业参观、问卷调查、毕业生走(信)访、会议交流、参观交流等多种途径展开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每年各地需要焊接人才最少60萬左右,而目前全国有关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的初、中、高三个级别的焊接技术人才最多 15万人,供求比率是 1/4,供不应求趋势明显,且高级焊接人才比例过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焊工“用工荒”的现象屡次被电视新闻媒体提及。

2.岗位及岗位能力,知识结构调研分析。对省市、全国10多家企业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 90%以上的企业迫切需要是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设备操作及维修保养,装焊、铆接等焊接准备工作、焊接质量检测工作、基层一般管理工作、基层工艺执行工作,基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综合能力强的焊接高技能人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多种技能训练。

3.对学生职业素养需求调研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几乎所有企业都认为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善于沟通、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团队协作精神是企业员工必备素质。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4.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现行的中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依旧是文化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三种类型课程构架,文化课比例30%、专业理论课比例30%、实训课比例40%。课程设置仍就按照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的学科制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色。文化课、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实训课程比重过小,文化课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环节体脱节,课程内容没有特色,导致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脱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技术需求脱节、学生的技能水平滞后于企业技能要求、学生的行为素养不符合企业作业规范等等问题。学生可能面临毕业即将失业的窘境。这就要求我们应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培养为基础课程体系,并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课程模块,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焊接加工专业普遍成立较早,是中职院校的骨干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有成效。为了实现专业与企业、学业与就业、学生与员工的良好对接,中职院校普遍探索并实践了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生岗位技能的逐步提升。

2.双师型师资“养成”效果明显。中职院校焊接加工专业通过内培外引、企业锻炼、培训比赛等方式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整体素质,初步建成了一支技高德厚的教师队伍。

3.实习实训条件满足现行教学要求。中职院校焊接加工专业普遍拥有焊工实习基地,设备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实习教学任务需要和焊接结构生产加工需求。

4.校企合作稳固有效。由于专业特点,中职院校焊接加工专业以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开展了校企合作,部分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了上述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优化了师资结构。

上述特点使得中职院校完全有能力完成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指导思想

中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模式改革,重构以核心课程为主体、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项目化、模块化、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院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改革的目标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技能化、人才培养素质化的双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改革,重构与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技能培养为核心,素质养成为基础的“软技能+硬技能”双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模块,设置与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相关的课程及教学内容。通过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高技能焊接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实施计划

(一)创建课程体系架构

以“企业用什么学生就会什么”为原则,设计课程体系架构。通过对企业调研数据归纳统计,总结出焊接企业选用人才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只有职业技能高超、职业素质良好的毕业生才会受到企业青睐。对接企业用工标准和要求,确定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架构为软技能+硬技能,即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双技能培养课程体系架构。

(二)设置课程模块

根据课程体系架构,“以学生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为原则设置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软技能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和重点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硬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课程。

1、 软技能—职业素质课程模块

软技能即为学生从职业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素养等内在能力,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考量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对接焊接企业员工素质,以“必须、够用”为标准,进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为核心技能构建和职业素质培养夯实基础。软技能课程模块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文化基础知识课程,二是思想道德素质课程,三是行为素养课程。

软技能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规范的行为习惯、健康积极的阳光心理、人格品质、健康的体魄、正确积极职业观、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以及开展职业活动必须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课程以课堂授课、拓展训练、专项教育、文化艺术活动等多种方式贯穿于教学及日常管理中。

2.硬技能—职业技能课程模块

硬技能既是学生从事职业生产活动所具备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外在表现,是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通过对焊接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数据进行总结,提炼出 “精操作,懂工艺,会维护,知管理,明安全”五大焊接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并围绕五项岗位核心技能要求,按照“必须、够用”的尺度,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精简、压缩和删除重复交叉、不适应岗位需要的内容,增加和整合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内容,重点开发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内容,使教学的内容更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的发展。硬技能课程模块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专业技术知识部分,主要教授专业技能形成所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专业技能部分,主要教授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必须的操作技能。

(1)专业技术知识课程模块

专业技术知识是专业技能形成的基础和支撑,围绕“精操作,懂工艺,会维护,知管理,明安全”核心技能要求,对其形成所需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确定焊接专业专业技术课程及课程主要内容及培养

目标。

(2)专业技能课程模块

焊接专业学生岗位能力主要表现为岗位操作能力和岗位实验能力。为了進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设置焊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并确定相应的技能训练课程。本课程模块包含七个部分:一是认知性实训,二是钳工实训,三是铆工实训,四是焊接工艺实训,五是焊接综合实训,六四综合实训、七是实验。

对以上确定的7项技能训练,可采用岗位实景教学,四阶递进训练方式,即“岗位实景、四阶递进”的教学模式。“岗位实景”是将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环境进行布置,学生实训规范按照企业生产规范制定,学生实训课题模仿企业生产内容,学生实训方式仿照车间生产方式,营造强烈的企业生产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四阶递进”是采用认知性实习—专业实习—岗前实习—顶岗实习四个循序渐进,依次递进的技能训练步骤,从实现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逐步递进。

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在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专业技术课教学和专业技能课教学交叉递进,相辅相承。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尽可能贴近企业生产第一线,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更完备、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适用性、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彩云.焊接技术课程问题及教学设计的改进.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2]王铁军.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奖惩制度下一篇:渑池县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