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合同管理制度

2024-11-05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通用10篇)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 篇1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

为加强合同管理,减少失误,提高经济效益,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与行政相对方经协商一致,就有关权利义务的确立、变更或消灭缔结的契约。

二、行政合同的特征:

1、行政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必须是行政主体;

2、行政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目标;

3、行政合同是在合同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缔结的合同;

4、在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先权;

5、行政合同争议通过行政法上的救济途径加以解决。

三、公司行政合同包括:物业管理合同、租赁合同、家具购买合同、维修合同等。

四、合同的保管

1、公司行政合同由行政部门进行保管,建立合同档案。每一份合同都必须有一个编号,不得重复或遗漏。每一份合同合同正本、副本及附件,合同文本的签收记录,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均应妥善保管。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 篇2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合同备案主要是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四条、《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以及《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十条的规定进行操作。根据以上规定, 对合同备案制度我们可以做如下具体界定。

1. 合同备案程序的启动主体即合同备案的申请主体为房地产开发企业

根据《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以及《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十条的规定, 合同备案的申请主体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目前, 我国部分地区的房屋登记机构对合同备案的申请主体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一些地方以合同签订及合同解除为双方行为为由, 要求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同提出申请。尤其是针对因商品房退房而导致的撤销合同备案, 房屋登记机构一般要求必须由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同提出申请, 这显然混同了签订、解除合同与合同备案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如果比照《房屋登记办法》有关房屋登记申请中的“以共同申请为原则, 单方申请为例外”的制度安排, 我们则可以相应地理解合同备案申请为单方申请, 即只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单方申请合同备案。

2. 合同备案行为客体即合同备案的对象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者签订的商品房预售合同

根据《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以及《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十条的规定,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30日内持商品房预售合同送交有关部门备案。因此合同备案的对象特定, 仅指商品房预售合同。由于《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将我国的商品房销售分为商品房现售和商品房预售, 因此部分地区房屋登记机构对商品房现售同样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备案, 这是对合同备案制度备案对象的误读。虽然目前的法律法规未对合同备案提交的材料进行规定, 但比照《房屋登记办法》有关房屋登记申请提交材料的规定, 我们则可以相应地理解合同备案需要提交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项:申请书;身份证明 (仅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身份证明) ;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预购人签订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其他必要材料。

3. 合同备案行为的内容即有关部门在合同备案登记时需要备案登记的信息

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合同备案登记时, 需要记录的信息没有明确规定。而在实务操作中, 房屋登记机构对于登记的信息录入则主要是从商品房预售合同中提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要素大致包括:买卖双方的基本信息、房屋物理基本信息、房屋销售价格、合同签订时间等。

二、合同备案制度作用、效力的法理分析

由于我国的合同备案制度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 当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起步发展时期, 与房地产有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 对不动产登记及物权的认识也有限。因此, 合同备案制度的设计目的、作用和在实务操作中实现的目的、作用出现了偏差, 并在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适用侧重点。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合同备案制度的不同理解和适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和不动产登记管理发挥了作用, 但随着我国物权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我国法律法规的完善, 合同备案制度应当回归行政管理的本位。目前理论界、实务界对于合同备案制度的作用、效力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将目前的这些不同观点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即民事 (准物权) 行为作用、效力论 (包括防止一房二卖论) ;民事行政交叉行为作用、效力论;行政管理行为作用、效力论 (包括控制期房交易论) 。

1. 民事 (准物权) 行为作用、效力论法理分析

民事 (准物权) 行为作用、效果论的观点认为, 合同备案是一种因行政备案后而获得准物权的行为, 即预购人在合同备案后已取得该期房的准物权,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能将房屋再次出售。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 直接导致我国合同备案制度施行初期, 房屋登记机构将合同备案制度作为防止“一房二卖”的工具和手段。而在这样一种理论观点的影响下, 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更是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 (以下简称《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 中第15条规定, 对于被执行人购买的办理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或者商品房预告登记的房屋人民法院也可以进行预查封。由于合同备案在本质上是一种民事行为后的行政备案登记行为,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也未规定备案登记后具有物权效力或准物权效力。根据债权基本原理和物权法定原则, 即使经过合同备案, 购房者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只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因此, 房屋登记机构以有合同备案为由拒绝房地产开发企业再次将商品房出售违背了基本法理。而目前理论界都认同预查封的效力等同于查封, 因此《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规定也同样违背了基本法理。因为一旦对被执行人购买的办理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的房屋进行预查封的话, 对于因购房者的原因而预查封购房者不拥有所有权的房屋, 属于执行错误, 也明显违法。因此, 笔者认为民事 (准物权) 行为作用、效力论不能成立。

2. 民事行政交叉行为作用、效力论

民事行政交叉行为作用、效力论观点认为, 合同备案是一种民事行政交叉的行为, 其既有民事 (准物权) 的行为效果又有行政管理行为效果。显然, 这一观点将两个法律行为即民事合同行为和合同备案登记行政管理行为混同为一个法律行为, 属于典型的法律行为混同错误。因此,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3. 行政管理行为作用、效力论

行政管理行为作用、效力论认为, 合同备案是一种行政管理行为, 其主要是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正确、及时、全面掌握房地产市场动态 (包括前期开发、中期销售、后期物业管理) 以及为了防止期房交易 (这里的期房交易区别于开发企业再次将预售的房屋出售, 主要是指预购人将预购房屋出售) 而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合同备案。从这个意义上说, 合同备案是政府部门因行政管理工作需要而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合的行政行为, 但这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又具有强制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合同备案制度能否从根本上防止“期房交易”还需进一步探讨。但无论其能否实现防止“期房交易”的功效, 行政管理依然是合同备案制度的不变本质, 合同备案对于政府部门及时掌握房地产市场动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区分合同备案和预告登记功效, 充分发挥合同备案制度在房地产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法律原则;程序控制;程序救济;第三方评估

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行政合同在我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形式包括政府采购合同,BOT协议等。目前行政优益权制度并没有在我国的立法中得到明确的确立,实践中对行政合同的管理也往往陷入通过私法进行规范的尴尬境地,同时实践中存在的行政主体滥用行政优益权及消极行使行政优益权的现状也使公共利益遭受到了严重损失,由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关于是否以及怎样对行政优益权的行使进行管理规范成为了学者讨论的热点,针对我国行政优益权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自己对于控制行政优益权的几点观点:

一、确立行政优益权行使的基本原则

法律原则贯穿法律运行全程,起指导性作用。所以对于行政优益权的行使同样需要确立它运行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原则对于规范控制行政优益权的行使至关重要:

第一,合同自由原则。虽然行政合同不等同于民事合同,但是,在订立合同之时,双方也必须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之上缔结。虽然行政主体对于相对人有选择权,但不能损害相对人的契约自由。

第二,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所谓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是指行政主体行政优益权的行使是有前提的,而这一前提就是必须是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而且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才能为之。即如果行政主体能够通过与合同相对人协商,不需通过行政优益权就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话,就不可以行使优益权。只有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通过私人利益的牺牲来追求更大的公共利益。

第三,利益保护原则。在行政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因情事发生变更,如果继续履行合同会给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行政主体为公共利益变更解除行政合同由此给相对人造成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相对人本身是没有过错的,如果强迫相对人承担这种损失也显失公平,出于对相对人利益的维护,相对人有权获取相应的国家补偿,当然这也只限于直接的经济损失。法国通过确立“经济利益平衡”原则来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具体说来行政相对人所拥有的救济权主要是获得金钱补偿,包括行政主体在变更合同标给相对人造成负担加重时以及情事变更情况下变更解除合同给相对人造成严重损失时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

二、制定程序法规范行政优益权的行使

“程序的实质在于管理和决定的非人为性,其一切的目的在于严格限制自由裁量和专断”当前我国无论是从实体法还是程序法上都没有完整的关于行政优益权制度的规定,这是我国行政优益权制度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优益权的规范可以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进行,但笔者认为从程序角度更加可行且效果会更加显著,因为社会现象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从实体上列举出所有的内容,法律法规的固定性与社会的复杂性之间会形成矛盾,而且实体立法对相关人员有更严苛的要求,通过程序进行规定可行性更高。笔者认为通过如下程序的设定可以有效的规范优益权的行使:

第一,招标制度。在中国暗箱操作及行政垄断现象十分严重,政府信息的不透明不畅通是公民个人和国家利益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在订立行政合同时必须通过公开的招标方式向全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在透明的前提下选择合同相对人。

第二,听证制度。通过举行听证会座谈会组织专家学者就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行使行政优益权展开讨论,同时合同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申请可以出席听证会以增强决议的可接受性并对会议进行监督。

第三,告知制度。行政主体行使行政优益权必须向相对人出具书面报告,向其告知原因、寻求救济的途径、对象、时限。

第四,回避制度。回避适用于行政合同双方存在利害关系时,回避的方式包括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两种方式。

第五,审查制度。对行政合同的合法性进行专项审查,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当事人是否适格,是否遵循法定程序缔结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原则,优益权的行使是否是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及行使是否符合法定程序等。

三、完善相对人权益救济途径

第一,行政调解。行政合同这一行政手段本身兼具公法与私法的特性,所以私法领域的有关纠纷解决的手段也可以相应地借鉴到行政合同领域。行政合同的合意性决定了在双方发生争议的时候通过调节手段来促使双方通过协商解决纠纷这样既能够兼顾双方利益,也更加能够达到实现公益的目的。合意性是行政合同进行调节的基础。笔者认为应该将行政调解设为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只有在经过调解双方仍不能就纠纷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应该取消行政主体的行政优益权使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进行协商,双方经过调解达成的合意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二,行政诉讼。目前对于相对人能否就行政合同所引起的纠纷提起行政诉讼理论界是存在争议的。笔者认为如果行政主体能够行使行政优益权对相對人采取强制措施,而相对人只能提起普通的民事诉讼这显然不太公平。最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行了扩大,涉及土地等自然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官民纠纷,也被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虽然部分行政合同被纳入到了行政诉讼的范围之内,但是相对于整个行政合同而言,这仍是少数部分。笔者认为将整个的行政合同纠纷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必要的。在举证责任方面应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行政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提供证据,同时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该考虑到行政合同的特殊性,将私法领域的有关制度引入到行政合同案件的审理中以期实现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芳.行政优益权行使的正当性及限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8(5):107-109.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 篇4

中国行政法制孕育自以德国行政法鼻祖Otto Mayer的学说为蓝本的大陆法系传统行政法理论。因缺乏实务经验,以及未参考该理论体系的后续发展(尤其是其中去高权化部分),在构建时仍坚守行政法律关系属于权力关系,国家意思恒居单方支配地位等观点,认为“国家不得与私人订立合同”,[40]以至于其制度安排与结构不能因应社会需求—特别是在当今所谓“官”民合作关系时代—从而有法制革故鼎新以兼容行政合同法律制度的任务。

笔者认为,一个较完整的行政合同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主体制度、权利制度、行为制度、责任制度和救济制度五个方面。

(一)主体制度

主体是第一要素,对主体的设计关涉整个制度的塑造。行政合同的主体制度由主体类型、主体资格和主体法律地位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其一,主体类型制度。行政合同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当事人,但作为基础关系的始终是双方主体,可以归纳为行政主体与行政主体、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非行政主体与非行政主体三种类型:

第一,行政主体与行政主体。[41]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无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无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之间,为达成行政管理目的,可缔结行政事务合同、行政协助合同、行政边界协议、行政执法协作合同等。二是有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之间。隶属关系意味着下级行政主体所具有的独立主体资格的克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的丧失),但这是相对的,由于上下级行政主体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分权[42],即便被隶属的行政主体也有相对独立的主体资格,可以为相对独立的意思表示,因此也有与上级行政主体缔结行政合同的空间。[43]

第二,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内部行政领域的行政主体与其所属的公务人员之间的行政合同;二是外部行政领域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合同。对行政合同总体上持否定态度的我国部分民法学者,认为“行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都必须是行政机关或者被授予行政权的团体(如中介机构、行业协会)”[44],因此,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不能缔结行政合同。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只能缔结私法合同”的成见,未见有科学论据作为支撑。

第三,非行政主体与非行政主体。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说认为行政合同的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行政主体;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行政主体之间也能成立行政合同。孰是孰非,难下定论—即便在行政合同制度相对发达的德、法等国对此亦不无疑问。[45]笔者认为,可从两个层面讨论:一是在现实层面上,我国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行政合同作为形成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关系的合意,当然可由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以外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其他主体缔结,从而形成非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合同。[46]二是着眼未来,假设通过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将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其他主体纳人其范畴,那么,非行政主体之间还能缔结行政合同吗?应该说,原则上是不行的,但也不是没有例外。例外情形可分为形式上的非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合同和实质上的非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合同两类。形式上的非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合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非行政主体作为行政主体的代表与另一非行政主体缔结的合同;[47]另一种是订立行政合同的非行政主体并非真正的非行政主体,其“伪装”、“化身”、“傀儡”的状态具有极高的透明度,以至于常人一望便知其所为行为应直接归属于其背后的真正主角,即行政主体。[48]实质上的非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合同出现在所涉及事务具有极高的行政性的领域。[49]只要合同涉及该领域,不论其当事人是否有行政主体,都认为属于行政合同。

其二,主体资格制度。主体资格是指行政合同主体需要具备的条件,凡具备所需条件者,为适格主体。行政主体作为行政合同主体需要满足的条件是:①行政合同中权利义务所涉事务属于行政主体的管辖范围。民事合同当事人超出经营范围所订立的合同原则上有效;[51]与此不同,超越事务管辖范围缔结的行政合同原则上无效。②行政主体对所涉事项拥有裁量空间,或所谓“处置余地”。只有拥有裁量空间的行政主体其活动才有可选择性,当裁量空间被压缩至零,行政活动不再具有可选择性,就失去了缔结行政合同的资格。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合同主体需要满足的条件是:①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是成为权利和义务载体的能力,行为能力是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②符合法律规定和行政主体依法确定的其他条件。

其三,主体法律地位制度。行政合同主体法律地位是行政合同当事人在法律所规范的行政合同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它用来表示权利和义务的相应程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合同存在于行政管理领域,其性质属于一种行政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并不对等,因此双方的地位也无平等可言。甚至有学者认为,双方当事人主体地位是否平等是区分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重要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52]合同的本质是合意,而合意的基础是双方法律地位的平等。如果法律地位不平等,一方就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的情况,这是强制而非合同。严格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行政合同可分为对等行政合同[53]和不对等行政合同[54]两种类型,不同类型行政合同其权利义务的相应程度不同,法律地位也因此而不同。前述两种观点明显针对的只是不对等行政合同。单就此而言,近年来在行政合同制度较为发达的法国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确实出现了平等化的思潮和势头,但“平等化”倾向不等于普遍的“平等”,不足以据此主张不对等行政合同主体的法律地位应完全平等。况且行政合同只是达成行政合同、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手段,主体双方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虽值称道和向往,但在行政管理领域里往往无助于甚至有碍于行政目的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笔者主张,在不对等行政合同中,应当容许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根据公益重要程度等因素保持一种符合比例原则(必要的、适当的、相称的)的不对等法律地位的状态。

(二)权利制度

权利制度的作用在于配置权利。权利配置有两种方式:[55]一种是制度化的方式或规则的方式;另一种是衡平的方式或个案的方式。相比之下,后一种方式较为不重视规则的一般性,过多受具体案件中具体事实的左右,因此不容易产生一般的、确定的法律上的权利概念和权利预期;而制度化的权利配置能够“以合乎情理的确定性证实一种预见”[56],因此为当前中国行政合同实践所急需。

行政合同权利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为主体配置权利。[57]对等行政合同因当事人双方实力相当,其目标亦为同向,不需特别之配置。而就不对等行政合同的权利配置来说,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将行政相对人的目标加总为行政主体的目标,调动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使行政主体的目标通过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而实现,因此有必要在二者之间配置契约性的权利义务,以经济平衡为原则满足行政相对人的功利性需求,经此而增进公共福祉;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确保行政合同所预期的特定行政目的的实现,并避免不对等行政合同所可能发生的种.种弊端,如“出卖公权力”或利用公权力欺压行政合同相对人,因此有必要在二者之间配置行政性的权利义务,使行政主体在行政合同中具有主导性,同时受行政程序法之约束。[58]行政主体作为合同当事人与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承担者两种身份的混合,以及相应产生的契约性权利与行政性权利的交融,使不对等行政合同总体呈现出权利倾斜性配置之格局。[59]

契约性权利主要表现为:①对是否订立行政合同以及合同具体内容等有一定的选择权。[60]②行政相对人有根据其给付获得相应对价的权利、要求行政主体兑现承诺(如优惠政策)的权利,行政主体有根据合同要求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③因出现不可预见的重大情势变更,如依原约定显失公平,当事人一方可请求对方适当调整合同内容;如不能调整,有权终止合同。

对行政主体而言,其行政性权利包括:①对行政合同的履行有权进行指挥、检查和监督。[61]②在符合合同目的及维持经济平衡前提下有权单方变更给付内容。③为防止或免除对公共利益之重大损失,经适当说明理由并支付合理补偿,有权单方解除合同。④当出现不可预见的重大情势变更,如相对人依原约定显失公平,行政主体为维护公益,有权在补偿相对人损失后,命其继续履行原约定义务。⑤对不履行行政合同义务的相对人,可依法强制执行并科以处罚。⑥在行政合同内容不明确或存在分歧的情况下,有权进行解释。对行政相对人而言,其行政性权利包括:①行政参与权。②知情权,尤其有权要求行政主体对其单方变更、解除合同的行为说明理由。③陈述申辩权,尤其有权要求在行政决定影响其重要权益时举行听证。④有权获得必要的指导与协助。⑤有权要求保障其权利及信赖利益。⑥因维护公益或行政主体在行政合同关系外行使与行政合同有直接必要之关联的公权力,导致行政相对人在履行义务时显增费用或受其他不可预期的损失,有权要求行政主体补偿其损失。⑦有申请行政复议及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⑧当行政主体违法行为侵犯其权利,有权获得赔偿。

(三)行为制度

行政合同是一种双方行政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以及单方行政法律行为相比,对其研究尚为短板。行政合同行为制度主要包括行为成立、行为生效、行为有效、行为效力、行为消灭等方面的内容。

行政合同行为的成立是指行政合同符合一定条件即视为客观存在或具备行政合同质的规定性,它意味着行政合同订立过程的完成。行政合同行为因应不同类型而有竞争缔约、强制契约、协商缔约等订立方式之分(例如行政和解合同应以协商而非其他方式缔结),须遵循告知、听证、确认、签订、说明理由等程序性制度。行政合同行为的成立要件有一般和特殊两个方面的内容。仅就一般要件来说,包括以下几项:①主体要件,即除有法律许可之特殊情形外至少有一方缔约者为行政主体。[62]②标的要件,即具有涉及行政事务的标的(物或行为)。③内容要件,即具有执行公务的内容。④目的要件,即具有创设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关系的效果意思。⑤意思表示要件,即具有一致的意思表示。⑥形式要件,即具有固定合意之载体。不具备成立要件的行政合同行为被称为行政合同行为不存在或假行政合同行为、非行政合同行为。

行政合同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行政合同行为在符合特定条件时开始产生全部或部分法律效力。行政合同行为的生效容易与行政合同行为的有效混淆在一起,区分二者的要点是:生效是程序上的概念,有效是对实体的判断;生效应是一个过程,有效则是一种状态;生效侧重于事实判断,有效侧重于法律价值判断;生效指向行政合同行为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问题,有效指向价值考量后的定性问题;生效的对应概念是不生效,有效的对应概念是无效。行政合同行为生效后,也会因不具备有效要件,依具体情形而溯及既往或非溯及既往地失去全部或部分效力。行政合同行为的生效要件包括:①前提要件,即行政合同行为业已成立。②形式要件,即行政合同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③特殊要件,即行政合同附款所设定的延缓条件成就或始期届至;行政合同损及第三人权利的,得到第三人书面同意;行政合同的订立需其他行政主体的批准、同意或会同办理的,已经取得批准或同意。[63]④消极要件,即行政合同行为无明显且重大违法之情形。

行政合同行为的有效是指对已经成立的行政合同行为认可其对相关人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64]行政合同行为的有效要件包括:①主体要件,即主体适格。[65]②标的要件,即标的确定并具有履行的可能性。③内容要件,即内容不违反法律及公共利益。④意思表示要件,即意思表示自愿真实。⑤程序要件,即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⑥形式要件,即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66]

依法成立的行政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行政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由此可将行政合同行为的效力分为行政合同行为成立后的法律约束力与行政合同行为生效后的合同效力。行政合同行为成立后的法律约束力主要包括:①存续力,即行政合同行为一经成立,非有法律上之原因,得以不可争议地以及不可变更地持续存在。②既决力,即行政合同行为成立后,所有主体都应当尊重,并以其作为其活动的事实要件,行政主体在后续程序中不得予以规避或为实质变更,其他主体不得作出与之相左或相冲突的行为。③协作力,即在行政合同行为成立但未生效的情况下,当事人负有促使其生效的义务,而不能消极作为或阻碍其生效。行政合同行为生效后的合同效力主要包括:①请求力,即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或约定直接向对方请求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效力。②实现力,即强制义务人履行合同以实现行政合同目标与内容的效力,该效力是当事人经合意将行政合同交付执行而获得的,[67]但依法律规定或所涉事项之性质(如行政合同之履行直接关系到公众不可或缺之公共物品的供给时)得由行政机关直接行使强制执行权的不在此限。

行政合同行为的消灭是指行政合同行为因效力的终止而使其在法律上不复存在。行政合同行为消灭的情形包括:①因无效而消灭,即存在严重且明显瑕疵[68]的行政合同行为因自始无效,经有权主体宣告或当事人直接“无视”而消灭。[69]②因撤销而消灭,即存在瑕疵的行政合同行为因存在瑕疵,经有权主体撤销而消灭。③因解除而消灭,即已经生效但未消灭的行政合同,可基于当事人单方或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而解除,从而消灭。[70]④因实现而消灭,即无瑕疵或有瑕疵但未被撤销的行政合同行为因内容得以实现或付款期限届满、付款条件满足而自然失效。

(四)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规范的是因违反行政合同的约定义务、附随义务以及法定义务而强制行为人承受的法律负担,它与权利制度、行为制度并立为行政合同法制之本体性制度,但也最易被忽视。行政合同责任在内容上由义务、归责和负担三部分组成,在结构上是顺次构成的立体关系。

行政合同责任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多种类型:①根据承担责任主体之不同,可分为行政主体责任与行政相对人责任。②根据责任准据之不同,可分为违法责任与违约责任。③根据责任性质之不同,可分为缔约责任、行政合同无效责任、有效行政合同的违约责任、行政合同中的侵权责任、后行政合同责任。④根据所适用法律之不同,可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严格地说,不同类型的行政合同责任,其归责原则、负担内容和责任构成大相径庭,不宜笼而统之地概括。限于篇幅,本文仅对行政主体的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公平责任和担保责任做一分析。第一,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是:①存在违约的事实。②对违约存在过错。③违约损及对方合法利益。行政主体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包括继续履行、解除合同、赔偿损失等。第二,侵权责任。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是:①行使了公权力。②公权力的行使具有违法情形。③相对方合法利益受损。④违法行使公权力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行政主体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权、返还财产、恢复原状、金钱赔偿、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第三,公平责任。公平责任的构成要件是:①履行合同中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形。②行政相对人因不可预见的情形遭受重大经济损失。③相对人所受之损失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71]第四,担保责任。担保责任的设置是为了防止行政主体通过行政合同转嫁其责任,内容主要包括:①给付不中断的担保责任。②维护与促进竞争的担保责任。③持续性的合理价格与一定给付质量的担保责任。④权利保障义务及国家赔偿责任的承担。[72]

(五)救济制度

救济制度的作用在于实现权利、落实责任、化解纠纷,它包括非诉救济和诉讼救济两方面的内容,[73]其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行政仲裁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 篇5

【文件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建材市场合同监管保障灾区重建工作的通知

(工商市字[2008]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精神,积极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保障灾区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现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建材市场合同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灾区重建工作,切实提高服务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

灾区恢复重建,事关国家大局、事关灾区未来、事关灾区人民的切实利益。目前,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已全面铺开,加强钢材、水泥、木材等重要建材市场监管,确保进入灾区的建材合法、实用、安全,维护建材市场秩序,对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要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服务灾区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尽职尽责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工作条件营造安全、健康的市场环境。

合同监管工作在建材市场交易行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制度,深入开展合同监管工作,尽心尽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建材市场秩序,保障灾区重建工作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地震灾区市场秩序的通知》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合同监管为突破口,严格监督建材市场交易行为,积极推广建材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确保进入灾区建材产品质量,杜绝安全隐患。

(一)严格审查合同双方的资格,规范建材合同交易行为。各地要对本地涉及生产经营建材的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严格审查建材供需双方的经营资格,重点跟踪审查向灾区提供建材的生产、销售企业和建材市场的主体资格。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行为,从源头上规范合同双方的交易行为,防止合同一方或双方利用虚假资格签订无效合同行为的发生。

(二)积极指导,减少建材交易合同纠纷。灾区恢复建设迫在眉睫,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都是灾区人民急需的物资,各地要广泛收集、整理建材企业和市场的相关信息以及灾区所需建材信息,及时提供给供需双方,为双方签订供需合同牵线搭桥;积极指导建材生产、经营企业和建材市场,一切以灾区人民利益为重,在建材交易过程中认真签订合同,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和灾区人民需要履行合同内容,积极主动按约定或法定条件承担违约责任。对于双方订立合同有困难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派员协助,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优先保证灾区建材物资供应。对已经签订的建材供销合同,要督促企业及时履行;因各种客观原因需要延期履行的,要监督企业及时签订变更或延期供货合同,尽量避免因合同纠纷而影响灾区重建。

(三)积极探索和实施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各地对为灾区提供建材的企业、市场要进行跟踪监管,对辖区内的支援灾区恢复建设的加工、销售企业的加工承揽合同、建材销售合同实行合同履约备案。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对标的额较大的钢材、水泥、木材等重要建材买卖、承揽以及建设工程合同实行鉴证制度。

(四)严厉打击合同欺诈行为。重点查处下列七种行为:双方恶意串通订立虚假合同;双方互相勾结利用合同提供假冒伪劣产品;虚构合同主体或标的物而影响合同履行;在合同中设置买方无法履行的格式条款;卖方故意不履行或拖延履行合同;利用虚假广告和信息诱骗买方签订合同骗取中介费;利用合同骗取运输费用等。要狠抓合同大要案件的查处,依法从快、从严查处一批扰乱建材市场秩序,破坏灾区恢复重建的企业和个人。

(五)在建材企业和市场合同监管中积极开展守合同重信用、诚信经营的宣传教育活动。各地要深入建材生产、经营企业,指导企业抓好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督促企业提高合同书面签约率和合同履约率,指导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同登记备案和鉴证。

三、积极推广合同示范文本,规范企业签约行为

为规范建材市场合同签约行为,防止建材供应方利用合同条款损害灾区人民的合法利益,维护灾区重建中建材需方的合法权益,国家工商总局制定了《钢材买卖合同示范文本》、《水泥买卖合同示范文本》、《木材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建材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各地要积极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双方签约行为。供需双方要认真履行合同签约内容,确保灾区所需物资及时、保质、安全到位,保证灾区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二○○八年六月十三日

行政案件委托代理合同 篇6

()

律行字第 号

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 受托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就甲方委托乙方提供法律服务的相关事宜,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基础上,经充分协商,签订本合同,以共同遵照履行:

一、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指派、律师担任甲方与 因 纠纷一案的 代理人。

二、甲方授予乙方的代理权限为以下第 种:

(一)一般代理

(二)特别授权代理:

1、承认、变更或放弃诉讼请求;

2、提起上诉;

3、对行政赔偿进行调解或和解;

4、签署、接收法律文书。

(三)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甲方指定 为其联系人,授权其负责转达甲方的意见与要求,提供文件和资料,甲方更换联系人应书面及时通知乙方。乙方根据该联系人提供的意见、要求、文件及资料进行代理。

四、乙方律师在甲方委托权限内,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认真履行代理职责。

五、乙方律师对其获知的甲方的商业秘密或甲方的个人隐私负有保密责任。对涉及案件的材料和法律文书应当妥善保管。甲方如认为因乙方指派律师未尽代理职责的,可以向乙方提交书面申请要求变更律师。甲方申请理由经核实后,乙方应及时变更律师。

六、甲方必须真实地向乙方律师叙述与委托事项有关的案件事实,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法定期限内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如因甲方陈述不实、提供材料不真实或在法定期限内未提供证据造成损失的,乙方不承担责任。

乙方接受委托后,发现甲方委托事项违法或隐瞒事实真相,或提供虚假证据的,乙方有权终止合同,依合同所收取的费用不予退还。

七、甲方委托事项所需证据材料,乙方只留存复印件,原件由甲方自行保管,有关机关或个人需要使用该证据材料,由甲方直接向其提供。

八、乙方指派律师因故无法继续担任甲方代理人时,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并尽快指定本所其他律师代为履行职责。甲方有异议,应当在收到乙方通知三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乙方提出。

九、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律师服务收费(临时)标准》第五条的规定,并经双方协商,甲方应向乙方支付代理费人民币

元。

十、乙方在代理过程中发生的下列费用,由甲方承担:(一)鉴定费、公证费、查档费、翻译费、交通费;(二)异地办案所需差旅费、通讯费;(三)与案件有关的其他费用。

十一、律师代理费应于本合同签订时一次性支付给乙方。如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支付的,可由双方协商交费日期并在本合同或补充协议中另行约定。

甲方未按期支付约定费用的,乙方有权停止工作或终止合同,已收的代理费作为律师 前期工作的劳动报酬,不予退还。乙方为甲方委托事项开支超过已付费用的,乙方有权向甲方追偿。

十二、代理费的特殊处理:

(一)本合同生效后,甲方决定不起诉或撤诉的,对方当事人决定不起诉或撤诉的,乙方收取的代理费不予退还。

(二)其他情形:。

十三、违约责任:

(一)本合同生效后,如甲方无正当理由解除合同,乙方已收取的代理费不予退还。尚未收取代理费的,甲方应足额支付;

(二)本合同生效后,如乙方无正当理由解除合同,应将已收取的代理费退还甲方。

十四、需要另行约定事项:

(一);

(二)。

十五、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合同条款或者解除本合同。

十六、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十七、本合同有效期限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本案本审终结为止。

十八、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先向当地律师协会执业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双方约定选择下列第 种方式解决:

(一)向

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向人民法院起诉。

十九、如有未尽事宜,可另订补充协议。本合同一式三份,甲方一份,乙方两份。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 方:

乙 方:新疆 律师事务所

地 址:

地 址: 电 话:

电 话:

年 月 日

行政合同违约形式探究 篇7

行政合同一方面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因素, 这主要体现为行政机关作为行政合同签约一方仍然保留其原有的公权力身份, 以确保实现最终的行政管理目的, 同时, 契约精神是任何一种契约的本质特征, 行政合同也不无例外, 行政合同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协议,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公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行政合同不仅是公民参与行政管理, 限制和约束行政权力的方式, 同时也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控制的手段。行政契约是契约规制领域中的一种行政权力表现形式, 它是公法与私法的有机结合。因此, 行政合同的违约责任不同于一般民事合同的违约责任。

行政合同违约责任的认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归责原则, 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因此, 行政合同的归责原则完全可以借鉴民事合同。民事合同主要采用严格的过错责任, 同时也存在无过错责任原则, 关于行政合同中采用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 笔者看来, 行政合同应以严格的过错责任为主, 同时兼以过错责任原则。理由主要有:一是行政合同一般都是以某种公共利益为基础, 为了更好的实现高效的行政管理目的, 此时, 强调合同义务的绝对性和"合同必须严守”的规则就显得万分重要;二是采用严格责任原则能够更好的促使双方履行合同, 严格责任原则使得任何一方合同当事人出现违约且无免责事由时就应无条件的承担不利后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同履行威慑力的体现;三是在严格责任原则下, 无违约行为一方只需举证证明对方存在违约行为, 而不需要对其是否具有过错进行举证证明, 这不仅有利于方便当事人诉讼, 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诉讼效率;四是坚持严格的过错责任同时兼采过错责任, 在双方出现违约行为时, 依照双方不同的过错程度分配其应承担的责任, 真正做到过错与责任相适应。

行政合同是由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主体共同构成, 因此, 就违约责任来说, 也存在双方不同的违约责任表现形式。

首先, 行政主体违约责任在民事合同违约责任的基础上又有其自身与众不同之处。行政合同违约形式也包括拒绝履行、迟延履行、不适当履行以及加害给付等, 除此之外, 行政合同还有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的性质属性, 因此这就需要在行政合同中赋予行政机关一定的监督和指导权。具体而言, 就是行政机关针对违约一方有直接强制执行权、直接解除契约权;对于因违约而上升为违法的义务履行一方拥有一定的行政制裁权;以及对行政合同的解释权。上述权利我们一般归结为行政机关的行政优益权, 拥有行政优益权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滥用职权现象, 具体表现为:一是滥用指导和监督权。滥用指导权主要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利用自身职权强行要求合同履行一方作出于己不利的变更, 从而以便更好的实现行政机关自身权益最大化。滥用监督权则主要指行政机关利用监督之名任意干涉合同向对方变更合同的履行, 不正当地妨碍相对人履行合同并为自身谋取法外之利。二是滥用制裁权。滥用制裁权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合同的过程中, 对行政相对人对任意制裁和对违法行为的随意制裁。三是, 滥用单方面变更、终止合同的权力。这主要就是针对行政机关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 任意的对合同作出变更或终止的行为。除此之外, 行政主体仍然有其他形式的违约表现, 如滥用合同解释权以及其他行政主体能够履行义务而不履行的行为。

其次, 行政合同相对人违约也包括拒绝履行、迟延履行以及不适当履行和加害给付等形式。同行政主体类似, 行政相对人合同违约形式也存在自身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和指导不能够及时高效的改进;二是不履行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制裁;三是对行政主体变更、终止合同的行为设置诸多障碍以致其无法有效实现目的。除合同当事人的基本的合同义务外, 合同相对人还需要履行法定义务, 并积极配合行政机关作为合法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保障公众利益的顺利实现。

行政合同作为现代行政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在行政管理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行政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是为了更好的增进社会管理, 更好的完善社会公共利益, 这就要求合同双方要能严格根据合同的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一旦其中一方出现违约行为就需承担与其自身过错相应的责任, 其目的终归是为了更好的督促各方尽职尽力履行合同义务。

参考文献

[1]陈志龙.论行政合同违约行为的不同表现[J].甘肃法治之窗, 2010 (2) .

论行政合同性质 篇8

关键词:行政合同;性质;行政性;行政主体

一、行政合同的定义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达到行政管理目标,与行政相对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的,设立、变更、终止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意。实践中的行政合同包括行政主体与其工作人员签订的聘任合同、公共设施的使用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

二、学界对行政合同性质的观点

作为新型行政管理方式,行政合同从出现至今,学界对其性质的研究分析从未停止;但是,目前对于行政合同的性质,学界仍无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行政合同的性质基本等同于民事合同,均为合同双方在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基础上做出的双方法律行为;

第二,行政合同的性质为纯行政行为,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出现的新型行政手段;

第三,行政合同兼具合同性与行政性,是两者的综合,因此其与民事合同、强制性行政手段均有异同,是新型行政管理方式。

三、行政合同的行政性

笔者认同第三种观点,即行政合同是公法与私法的结合、契约自由与行政强制性的结合,兼具行政性与合同性;但作为一种新型行政管理方式,行政合同的行政性为其根本性质,本文重点论述。行政合同的行政性主要表现在:

1.行政合同主体必须存在一方为行政主体

与在平等民事主体间签订的民事合同不同,行政合同的当事方中必有一方为行政主体。此处的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行政主体委托的组织。也就是说,行政合同的一方为作为管理者的行政主体,另一方为被管理者。有学者认为,非行政主体之间也可以订立行政合同,如企业之间签订的就某种公共物资的加工合同;但是笔者认为,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极其特殊情况下,才能成立非行政主体间的行政契约。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行政合同当事人一方的行政主体必须是以公权力的执掌者、履行者的身份参与合同,而非以主体法人这一民事平等主体的身份作为合同方。这一点使得行政合同具有和行政主体参与签订的普通民事合同相区别。

2.行政合同的直接目的是行政管理

行政合同作为一种新型行政管理方式,其目的显而易见为行政性管理,即行政主体在职权范围内针对公共事务所为的整治、监管等行为。合同虽是在双方地位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但无法否认合同一方的行政主体的管理者身份。行政合同成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法律手段, 必须是直接意义上的而不是间接意义上的。“直接”是指行政合同不需要凭借其他法律行为与法律关系, 而直接与行政主体履行职责或执行公务相联系,或者说行政合同本身就构成执行公务、履行职责的法律行为。也这正是基于此目的,作为合同方的行政主体具有一些其他合同方没有的、合理的权利,也就是行政合同之行政性的第三点表现。

3.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一方权利特殊

为了实现行政管理之目的,法律赋予了作为管理者的行政主体一方不同于其他合同主体的特殊权利。首先,行政主体对于该行政合同的履行具有监督、管理之权利,可以采取追踪进度、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合同相对方的履行情况进行了解;其次,在了解履行情况的基础上,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再次,如果相对方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作为管理者的行政主体一方可以依照自身具有的行政职权强制该方履行合同,以确保公共利益不受损害、行政管理目的顺利实现;最后,行政主体具有法律规定的单方解除权,即在法定特殊情况下或根据公共利益原则,行政主体有权单方面解除行政合同,但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给予无过错的合同相对方一定的合理补偿。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行政主体的以上特殊权利不得滥用;行使这些权利,必须依照法律规定。

4.行政合同的内容必须具有公益性质

行政合同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实现行政管理,合同内容也应当是涉及公共利益,即国家、社会或一定范围内的公民团体利益的。行政合同之行政性的该点表现,将行政主体作为合同一方签订的私益合同(如某地政府与某公司签订的办公用品买卖合同等)与真正的行政合同区别开来。

5.行政合同是设立、变更或者终止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意

行政法律关系指行政法律规范规定或调整的,因行政活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合同即是合同主体自由选择、自愿订立的设立、变更或者终止该种关系的合意。行政合同的订立以业已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为前提。行政机关与相对方签订行政合同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围绕着行政管理;从这个大前提来说, 行政职权构成了行政合同产生的直接“源泉”。

6.行政合同必须严格遵循行政法律制度之规定

行政合同不同于民事契约,其本身是行政主体行使公权力及履行职务的手段,是一种新型行政管理方式。因此, 行政合同必须要服从其在整个执行公务或履行行政职责的过程或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目标, 要按照行政法的规定和行政法律规则签订、履行;而不仅仅是遵循合同法律的原则和规定。

四、结论

虽然,行政合同的行政性为其根本特性,但其仍是由当事双方或多方经沟通、协商后签订,需受到相关合同法律、法规之规定约束的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

行政人员续签合同申请(范文) 篇9

尊敬的领导:

本人于2012年11月6日与公司签订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一年来我在领导及各位同事的关心与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各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合同到期在即,经本人考虑,决定申请续订劳动合同。现将日常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日常工作

作为一名行政人员,每天应对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这一年来感觉自己在工作方面有一定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领导所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但要做到优秀,自己的能力学识还有一定距离,我将从多方面努力,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每天的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本人能认真地开展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 表现在:经验不足,在一些工作细节上还考虑不到位,以致于工作起来有时不能游刃有余,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后我要加强学习,拓展知识面,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优化工作质量。努力改正自身缺点,热情、主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环境行政合同之法律问题 篇10

而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环保部门要对其进行惩处,就必须举证,这加大了环保部门的执法难度。

第四,环境行政合同的实施上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

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利益有密切联系,环境退化主要是各种不适当的经济活动的结果。

而在环境行政合同领域由于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去引导民众,导致公众参与热情不高,无法达到环境行政合同实施的法律效果。

最后,环境行政合同的救济制度不完善。

当下针对环境行政合同的理论研究甚为匮乏、肤浅。

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持,在发展完善的民法理论的影响下,环境行政合同纠纷被当作民事案件进行处理,这种做法忽略了环境问题的特殊性,缺乏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保护,也达不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环境行政合同之解决对策

认知到环境行政合同中存在的诸多法律问题,就要对症下药,治标治本。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解决环境行政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首先,完善环境行政合同立法规范。

日本在“公害防治协定”方面完备的法律规范告知我们有法可依的重要性在环境保护领域尤为突出。

立法机关应该将环境行政合同纳入到《环境保护法》这一基本法中,加强环境行政合同的权威性。

此外,还要就环境问题的技术性和长期性,加大相关条例和政策地适时出台,从法律、政策两方面来完善环境行政合同,达到实施后的立法效果。

其次,加强公众参与环境行政合同的力度。

面对环境行政合同专断性的问题,要改变环境行政合同中格式化条款一统天下的局面,采用平等协商的原则与行政听证制度,充分调动大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拓展民众的知情权,并从保护环境这一基点出发,双方协商一致,在信息对称之情形下签订环境行政合同,从而真正贯彻执行“执法为民”理念。

第三,加强环境行政合同双方的信息披露。

信息的披露可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环境行政合同中因双方地位的不对等产生的误解与矛盾。

信息披露对于行政主体而言,时刻能掌握最新的环境技术、相对方的排污状况与生产状况。

而相对方也能适时地了解到行政主体的最新动态,参与到听证会等政府活动之中,推动环保执法行程,进而融入到社会环保队伍之中。

第四,加大环境行政合同经济激励机制的实施。

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告诫我们,它需要从环境税收、环境贷款、环境抵押、环境保险、环境收费、环境认证等措施去鼓励和推动环境行政合同的有效落实,在自愿、平等、协作的基础上去完成环境行政合同,用市场以外的手段调处,让环境行政合同良性发展。

最后,完善环境行政合同救济制度。

对于环境行政合同的救济要两手抓,一方面要采用传统的司法救济路径去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以确保救济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采纳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通过仲裁、调解、协商等司法外的途径去弥补司法救济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权益,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环境行政合同自诞生以来,在我国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法治的不健全,环境行政合同并未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要深刻认识环境行政合同在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完善法律体系,为环境行政合同在我国实现“共赢”的局面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真正贯入平民社会之中。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环境保护协定制度介评[J].重庆大学学报,.

[2]何卫东,熊簿荔.环境行政合同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3]常纪文,黎菊云.环境保护行政合同基本问题研究(上)[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陈景明.环境行政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6.

上一篇:秋季学期疾病预防工作总结下一篇: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试卷(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