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英语作文(共10篇)
保护文化遗产英语作文 篇1
Cultural heritage is a very important resource.文化遗产是很重要的资源。
It is an awarenes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important way to study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human civilization.
它是人们认识古文明的一条重要的途径,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资源。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ational o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other important reference.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区分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差别的重要参考。
Animal or plant can study the remains and other heritage of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body structure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own.
动物或植物尸骸等遗产可以研究人类身体结构的发展史,更好的认识自己。
With regard to natural heritage allows us to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ancient times,recognizing that they have on this environment on this planet caused much destruction,called on people to protect the earth.
关于自然遗产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现在与古代的差别,认识到自己已经对这个环境对这个地球造成了多大的破坏,呼吁人们保护地球。
Of course,there are ancient buildings,etc.,let us insight into the unsurpassed wisdom of our ancestors,to succeed in life!
当然了,还有古建筑等,让我们见识到我们祖先的绝伦的.智慧,奋发向上!
In short,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 development has an indelible impact,we should prot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and actively repair the damaged heritag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总之,文化遗产对人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护文化遗产,积极修复受损的遗产,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贡献。
保护文化遗产英语作文 篇2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现代扩展是“科学发现”
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 这并非某些人的“发明”, 而是客观的实践的“发现”。可有人要问:为什么这一连串“发现”都发生在现代而不是古代?这其实好回答:“发现”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觉悟, 它确实存在着随时间累积而有所突破的规律。在古代, 人们对规律的“发现”少, 更多地受着“自然”、“必然”等因素的支配, 但随着知识及经验的不断积累, 人们对规律的“发现”率呈加速趋势, 从而向着“自由”的境界迈进。这里, 我们已看出, 所谓“发现”的脚步就是我们熟知的“科学”的脚步。现代科学一日千里, 远非古代所可比拟!那么,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现代“科学”愈进步, 需要保护的范围却愈扩大, 以至于我们竟发现:最好能复原完整的历史时空才会称心如愿, 以致心有余而力不足, 时时气馁之!难道说, “科学”进步和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对冤家?对此, 虽然尚难以遽断, 但愚以为, 凭有限的地球思维推论, “科学”进步与文化遗产保护确实是一对冤家!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科学的矛盾 (对立统一关系)
试以中国当前状况设想, 五千年文明在时间上是延续的, 而在空间上却是重叠的。在这块故土上, 有过多少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图景, 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但有一个道理大家都清楚:破旧立新!中国正在加速步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 “科学”的研发既需要物质重组, 又需要空间廓清, 实际上, 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再造”基地,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侵蚀和破坏实在很难避免。老实讲, 空间的有限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桎梏, 以致我们被迫开发了空中, 并潜入了地下, 可即使这样, 地面上文化图景重叠的困扰仍难以解决。那么接下来, 我们的问题是:既然“科学”进步与文化遗产保护在终极上是冲突的, 可是, 在历史的阶段性过程中, 如何求得“科学”进步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和平衡呢?
关于这个问题, 恰恰正是当今很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致力的方向。且让我们转换一下目光:在历史的现阶段, “科学”进步与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不应对立, 反而可以互相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在“科学”的指引下, 成为每一个文明人自觉的使命, 人类文化图景的多样性得到最大的展示!反过来, 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人类杰出的创造, 让“科学”的源泉、律动尽显魅力, 让“科学”理性在充满人性的光辉道路上顺利前行!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质是保护“创造”
毋庸置疑, 文化遗产保护是有选择的, 除却一些“偶然”与被动外 (如抢救性保护等) , 我们在理论上有一个总的原则和宗旨:那就是价值!我们不会盲目也基本不至于过度, 总是会选择那些有“价值”的文化图景加以保护。可问题又来了:什么叫有“价值”, 怎么判断有无价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依笔者愚见, 必须抓住“创造”二字。比如一件东西, 司空见惯, 乏善可陈, 是很难说有什么保护必要的。但凡文化遗产, 总要具有一些异乎寻常的“创造”性, 方会进入我们的法眼, 更何况现实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 也将迫使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质是保护“创造”。或许有人会说“稀缺性”也是一个指标, 就像面对大自然中濒危物种一样, 保护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其实, 稀缺性只是个表象, 文化上的独特创造性能才是本质。一项平庸、甚至丑陋的遗产, 绝不会因为其存量稀少而受到聪慧后人的珍视 (有些文化上的怪胎还是寿终为好!亦然, 我们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倡导和意识!) 。况且, 文化的多样性也并非越多越好 (果如此, 人类将失去方向!) , 它必当是有选择的。人类文化有自身的“淘汰”机制, 君不闻, 历史长河中, 多少丑陋的文化现象可是不胜枚举哟。在今天的实践中, 文化遗产保护已提炼出系统、分级保护的原则, 也正表明我们对文化遗产是有一套价值遴选标准的。这就是通过科学论证, 坚持客观公正, 汇聚各方识见, 最终确认一项遗产价值之高下。
大家知道, 价值是由人的社会劳动“创造”的, 文化遗产应否保护的充要条件正是因为其具有各方面的价值, 也即, 因其包含有、凝结着、延续着丰富而多彩的人的创造性劳动, 才能成其为遗产, 才能续享一代又一代后人源源不断的创造性付出。
在遗产保护学界, 国际上通常将之划分为人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品读这些充满当代智慧的概念判定, 不难咂味出“独特创造”这个核心的纲领。以自然遗产讲, 它似乎与人类的创造无关, 其实不然, 它就是颇受人类激赏的“拟创造”。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人们无不推崇自然的伟力, 视其为最高的创造标准, 无论自然风光, 还是生态奇观, 假如缺少了人们发现创造、发现美的眼睛, 还成其为自然遗产吗?与此同时, 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文化遗产, 大多是与自然环境和谐生成的人类遗产。
四、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实质的现实意义
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质是保护创造, 对我们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首先, 面对如过往烟云般的历代文化遗产, 我们只需用独特创造这个标尺裁量一下, 孰优孰劣、孰进步孰退步, 心中很快会清晰起来。其次, 21世纪工业遗产的保护是个新兴课题, 对此, 我们也要掌握“创造”这个标准, 排除那些芜杂的流水线上复制品, 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有限的创造性标本上, 做到定位准确, 措施得力, 并力求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当今时代, 似乎物质极大丰富、创造极大涌流, 其实没那回事, 人类出色的创造永远是个稀缺事物, 绝不会太多的。
摘要:“文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时代的发展演变中, 证明都是不断拓展着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 在观念和眼界的扩展中, 证明也是常态的、“匹夫有责”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扩展和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质和意义。
保护文化遗产英语作文 篇3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国外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317-01
1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瓶颈
1.1 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悖论:保护有保护的意义,开发有开发的目的
保护是有责任的对文化遗产价值给予完全的、可持续的、可解读的保护;开发是对文化遗产价值作为一种商品或资产进行有目的的利用,如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是目前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困惑。
1.2 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与开发文化遗产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之间的悖论
地方政府为了科学地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进行投入,但是文化遗产的开发往往是投入大于产出,遗产保护这一“惠遗产”功能,能够给政府带来多少政绩?
1.3 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特别是居民利益之间的悖论
首先在文化遗产的规划方面我国目前往往是由少数专家讨论决定,没有引进社区参与机制,未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对遗产地基础设施、环境、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文化遗产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有专业的投资管理公司介入,由于缺少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开发的收益大部分流入了遗产的经营者,社区居民还处于贫困的状态。再次,在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社区居民不仅需要保护他们物化的传统形态,也向往现代的生活方式,社区参与机制影响着社区居民对遗产公平性的感知和保护遗产的积极性。
1.4 文化遗产保护区最少干预原则与开发现代游览设施的悖论
最少干预性保护原则是《威尼斯宪章》中首先提出的,旨在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时,以最少干预的方式进行,但是对文化遗产的修复以及为了使文化遗产对现代人具有可读性,在修葺和利用现代技术和游览设施上存在着对文化遗产不同程度的干预。
2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2.1政府保护世界遗产的多样化措施
(1)设置“世界遗产城市奖”,鼓励地方政府保护遗产
西班牙是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遗产第二大国,为鼓励地方保护世界遗产,西班牙政府设立了“世界遗产城市奖”,评判的标准是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和执行质量,以及是否与外部环境、城市形象十分融合,是否使历史遗迹重新得到社会关注,是否对其他遗迹的保存修复有借鉴作用[1]。奖项名额有两个,奖金共24,040欧元。
(2)多元化投资机制保护遗产
意大利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资金方面,采用国家财政拨款、吸收私人投资以及社会公益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私人资本的介入包括“资助文化产业优惠法”、“文化遗产和可持续旅游交易所”等,并从1997年起专设文物彩票,每年从彩票收入中按比例增拨1.5亿欧元用于文物保护[2]。
(3)维护遗产旅游的和谐环境
柬埔寨政府在遗产景区的管理中以提供公共服务、咨询服务及稳定和谐的社会旅游环境为己任,在每一个宾馆、餐厅、公共服务点免费向游客提供包括餐厅、宾馆价格、服务质量的对比、体验项目的特点、价格、交通的组织等的解说小册子,而且一般提供3—4中语言服务。
2.2 多种措施与遗产地周边居民互动
国外对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较早,早在1980年Seeking就指出“一个真实合理的旅游规划中必须依靠普通社区居民和私营机构、非盈利组织的多方参与[3]”而我国对社区参与的研究多侧重于旅游扶贫理论的研究,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强,参与性行动更少。
(1)英国哈德良长城与周边居民互动的措施[4]
①利用解说系统促进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通过解说系统让游客知道去周边乡村哪里购物、就餐、停留。
②促进地方利益最大化,包括向游客推广当地服务业的项目,雇佣当地人才,发展新行业和地方供应链,提高社区经济可持续的能力。
③培养社区居民主权感和认同感,包括加强与当地居民沟通,使其理解管理者的意图,通过促销遗产景观和品牌来增加收入,激励社区居民对遗产的认同。
④鼓励居民成为遗产景观的保护者,实施自愿土地管理计划,把商品补贴变为景观的管理费,鼓励遗产地实现多元化发展。
⑤为地方教育提供各种机会,发展“教育和信息”项目,从小培养遗产保护意识,为地方教育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2)柬埔寨对社区利益的重视
柬埔寨主管部门将文化遗产旅游收入的20%作为当地居民文化遗产保护、补贴以及教育的基金,并且鼓励当地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在吸引投资方面优先考虑当地人的投资和就业需要,外来投资者也必须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为前提。
2.3 保证文化遗产景观原始、自然、和谐的状态
在对文化遗产的最少干预方面,各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保持原真性
意大利首先提出了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整体保护原则,不仅保护建筑物本身,还要保存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在对文化遗产的修葺方面,强调新修补处必须与原文物有明顯区别,形传统与现代的经典对话,并且要求尽量使用传统材料特别是文物原来的材料。
(2)保持原始性
柬埔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注重对原生态的保护和对自然的尊重,对文化遗产的修葺严格按照本来面目,并且认为文化遗产的旅游是一种体验文化遗产的生活方式,需要具备生活的各种要素,绝不干涉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更不会为了保护遗产而将居民整体搬迁。
(3)保持生态性
美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侧重于对景观的保护,针对遗产保护的法律认为国家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地是国民欣赏自然和精神活动的场所,是激发爱国主义激情的神圣之地,严格禁止在遗产地修建索道,除了必要的公路外,严格限制其他机动交通。
以上是国外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举措的分析,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げ慰嘉南:
[1] 肖锡维.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工作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6,04.
[2] 张国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9,04.
[3] Potts, T., and R. Harrell . Enhancing Communities for Sustainability: A Travel Ecology Approach. Tourism Analysis 3.
保护文化遗产作文 篇4
这次共有66个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在非遗集市中亮相。既有竹编、面塑等多个项目的工艺品,也有嵊州小笼包、绍兴香糕等特色食品,还有平水日铸茶、大佛龙井等精品名茶,甚至还有“三六九”伤科等传统医药项目。
令我骄傲自豪的是,外公也参加了这次非遗集市。他带着大大小小、各种图案的扇子来到集市上,特别是黑纸扇,因为具有“日晒雨淋不变形”的特点,尤其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赞扬。我家制作扇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把小小的扇子承载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外公一生的光荣和梦想,他把这些形形色色的扇子看作是自己最珍贵的宝贝。为此,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还采访了外公呢。
初中生保护文化遗产作文700字 篇5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举世成名的千年古佛前,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乐山大佛。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雄伟、壮观的佛,通高有七十一米,肩膀的宽度是二十四米,头的直径是约十米,耳朵有七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大约是三点三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五点六米,颈高有三米,指长八点三米,从膝盖到脚背有二十八米,脚的宽度是八点五米,头上的发髻有一千二百一十个。
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七百一十三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八百零三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岁了。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一千二百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吧。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四层、九层、十八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经过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一次是一九六三年。一九八二年,经国务院公布乐山大佛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篇6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基础建设和城乡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成为每个城市的管理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那些经过历朝历代积淀而且幸存下来的文化遗存,不仅是城市所在地区、民族乃至国家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城市当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该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犹如人的成长过程,有其诞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而文化遗产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些文化遗产既包括体现不同时期特有风貌的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也包括遗留于地下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生活足迹的遗迹和遗物。这些无所不在的历史建筑和文物遗存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象征和代名词。
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生命,是此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之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更要有历史文化传统,成为这一城市的特色与记忆。比如提起苏州,就会使人想起那里众多的古典园林建筑;提起杭州,就会想起西湖、六和塔;提起北京,就会想起故宫;提起海口,就会想起骑楼古街。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任何割断历史,轻视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思想和态度,都是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我们对前辈留给本城市、本地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很好地精心保护,而且要认真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本城实际,推陈出新,创建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着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资源,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根据《中国文化遗产蓝皮书(2008)》的统计结果,“十五”期间全国文物系统财政拨款仅占同期GDP的0.018%,而同期全国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贡献占GDP的0.143%,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贡献是同期财政投入的8.1倍,即文物系统财政投入1元给国民经济所带来的产出为8.1元。这颠覆了一个传统认识:“文物部门就是由国家供养,替国家和人民守着祖宗留下的财富。”实际上,文化遗产事业绝不是财政的包袱,而是社会、经济效益兼备的事业,利在当代,益及后代。在许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城市,由文化遗产带动的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保护内容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可以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三个层次,即单体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这种分层次的保护方法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年来的经验总结,是解决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
保护文化遗产英语作文 篇7
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主要有行政保护模式和民事保护模式。行政保护模式也称公法保护模式, 是指政府机构等公权力主体通过建立遗产名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基金、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自上而下的保护模式。它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体方面, 保护的主体是政府机构等公权力主体;从保护方式来看, 行政保护模式强调的是对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民事保护模式又称私法保护模式, 它是指通过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者、传承人、使用者等相关民事主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 并规范其流传、利益分享等机制的保护模式。它的特点在于调整的对象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转关系。
从短期效应来看, 行政保护模式有利于提升公权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政策的重视程度。但从长远来看, 却可能会挫伤个人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此外, 由于行政保护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拨款,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政府往往只能投入有限的资源, 无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及时、有效的保护。而且, 由于公权力容易被滥用的特征, 使得它本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如果公权力失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侵害往往比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更深、涉及面更广。再者, 由于行政保护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 其权利主体是国家, 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运用公权力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不能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人或持有人的利益。因而, 在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盗用、滥用或扭曲等侵权的情况下, 公权力进行法律救济存在一定的法理障碍。因此,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事保护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事利用实践探索
从我国2011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的内容来看, 我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是采取单一的行政保护模式。但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缺乏法律规定而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滥用、盗用而无法实施有效地权利救济的情况屡见不鲜。如近年来《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等中国名著多次被日本、韩国的公司改编为电子游戏、漫画等。这些名著在中国由于已经超出了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因而属于公共领域产品, 得不到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 但外国开发商基于这些名著所创作的产品却能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不仅如此, 中国企业以后若要开发此类游戏, 反而需要向外国的开发商支付巨额的使用费。另一方面, 我国藏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事开发在基层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发探索。如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土陶制艺是甘孜县昔热乡藏族村民的一项传统技艺, 据中国西藏网的新闻报道,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土陶匠人在农闲季节制作这些陶器, 不仅销售到当地市场成为藏族百姓家的佛事礼用陶器, 还打开了旅游品市场。他们中的许多人, 土陶副业销售所得已超过农田主业, 走上了“非遗”致富路。又如, 在青海成立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立足当地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 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南藏绣”为代表的海南州地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 逐步走向产业化, 基本形成了“布绣嘎玛”和“贵南藏绣”两个商标品牌。该公司建立了12个藏绣生产基地, 就业覆盖面遍及全州5县近40个村, 参与藏绣的农牧民达1200人, 藏绣已成为海南州农牧民、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同时, 公司藏绣产品已远销美国、法国、日本、贝宁等国, 填补了中国藏绣产品出口的空白。然而, 由于我国法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事利用规定的空白, 此类商业开发活动也极可能引发法律纠纷。比如, 土陶、藏绣此类民间传统工艺的权利归属问题, 公司对此类技艺进行商业开发是否需要征得传统工艺传承人的许可等。因此, 为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活力, 我国应加快立法,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的民事开发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三建立民事保护机制目的分析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和宗旨来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收藏家锁在柜子里的收藏品, 也不是艺术家孤芳自赏的艺术品, 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不是仅仅让其成为博物馆或图书馆里所陈列的历史遗迹, 而是让他们融入现代生活, 在保持其本身特色的前提下在现代焕发生机, 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从而进一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显然, 单一的行政保护模式无法达成这个目标。对于这个问题, 有些学者给出的药方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市场化。如王松华博士提出“市场是推广某种东西的最有力的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和发展, 市场化是最好的手段”。与此同时, 也有很多学者担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民事保护模式、进行经济开发容易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或扭曲。如马知遥博士在《非遗保护的困惑与探索》一文中提出:“所有的文化一旦进入市场, 只是被浅薄地利用, 那些表面的形式能够获得市场的青睐, 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却常常遭到遗弃。这是文化市场化的结果, 也是媒体参与文化制造的结果。”这些担心并非毫无道理。如今在某些地方出于发展旅游的目的, 不惜创造民俗, 将本地没有的民俗活动经过加工改造后成为当地观光的内容进行展演。如在传统文学中的“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西门庆在上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市三地摇身一变成为了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 引发了三地的“西门庆故里之争”的丑闻。这类事件之所以层出不穷, 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此类所谓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早已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意。与此类现象类似的是,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民事保护还可能引发另一个问题, 即使得本来属于人类创作源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某个群体或个人的私有物, 成为其谋利的工具, 这反而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
因此我们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时要时刻警惕三个倾向, 第一个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做脱离群众的文物进行收藏;第二个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的商业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或扭曲了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虚有其表;第三个是反对作为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某个群体或个人的私有财产, 成为其谋求私利的工具。故在笔者看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目的在于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只能是作为保护其活力的一种手段与途径, 不能让作为人们创作源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个人或某个群体谋取私利的工具。因此, 如何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中找准契合点, 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 使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以为, 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征出发, 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以行政保护手段为主, 民事保护手段为辅, 二者各有侧重。具体说来, 行政保护手段侧重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 通过财政扶持等手段使那些缺乏经济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留存下来。而民事保护手段作为行政保护手段的补充, 其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经济利益, 它一方面是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为手段来刺激非政府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而更为重要的是, 民事保护手段是为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盗用、滥用或歪曲使用的情况提供法律依据, 以及为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开发行为提供法律保障。
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事保护的法律机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性质进行梳理, 权利主体、权利内容的界定以及权利救济的规范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四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 也是人类创新的源泉, 具有十分明显的公权性。因此, 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事保护机制应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公权性和私权性, 一方面为防止非物质文化的滥用、歪曲使用提供法律依据, 为合理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私权设置一定的限制, 以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造就一批吃“祖宗饭的懒汉”, 反而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我国现行的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民法机制由于其在权利主体、保护要求及保护期限上的特征, 并不足以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充分的保护。因此构建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事保护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事保护机制必须要厘清几个问题, 如权利性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及权利救济等。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公权和私权的特征及实践操作方便的角度来看, 将其定义为“文化权利”“传统资源”或“知识产权”都难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民事保护机制提供法律依据, 因此我们可以跳出现有的理论框架,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权”。而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 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的权利主体也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的所有权主体可能是个人, 也可能是某个群体甚至是国家。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权主体中还存在一类特殊的主体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权中的一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有同其他所有权人不同的权利。前者所享有的所有权并非是完全的所有权, 其权利更多体现在精神权利方面, 比如注明来源权。而后者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许可他人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经济利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救济方面,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 代表诉讼制度毫无法理障碍,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容易产生很大问题, 比如诉讼主体的确定、诉讼行为的效力确定等。因此,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诉讼制度是比较现实的做法。从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 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都可以成为公益诉讼主体。而诉讼成本的分担及诉讼利益的分享都可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委员会所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军.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探讨[J].历史与文化, 2012 (10) :190
[2]陈建兵.四川省甘孜州农民的“非遗”致富路[N].四川日报, 中国西藏网, 2012-7-6, http://www.tibet.cn/news/szxw/201207/t20120706_1758372.htm。
[3]辛文.青海藏绣产品走俏海外市场[N].西海都市报, 中国西藏网, 2012-4-1.http://www.tibet.cn/news/szxw/201204/t20120401_1730712.htm
[4]王松华, 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N].同济大学学报, 2008 (1) :107-112
[5]马知遥.非遗保护的困惑与探索[J].民俗研究, 2010 (4) :44-52
浅析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法制 篇8
关键词:农村文化遗产 保护法制 法制建议
一、我国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现状分析
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农村文化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中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数。农村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乡土建筑遗产和乡村民俗遗产。豍目前,有关我国农村文化遗产有关法律主要有以下所列部分。
(一) 全国人大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保护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2年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下列具有历史、 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这部法律所规定的保护对象主要是有形的文化遗产,但其中一些内容也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一些“实物”、“文化场所”等既具有物质文化的性质,又具有非物质文化的性质。此部法律可以称算是“宪法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它是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制的纲领性文件。
(二)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1992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令第2号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定并公布建设控制地带。”细则进一步规定了各个文物保护的规划,以及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掘等一系列规定,进一步对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制起到指引性作用。细则》经国务院批准上升到《文化保护法条例》,2003年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文化保护法条例》。
(三) 文化部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2005年3月國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10月,文化部通过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并在广大城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与保护工作。其中,农村传统民俗、民间工艺、节日等精神文化遗产成为关注重心。2010年1月20日,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汪光焘主持召开《自然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的第七次会议,会议就立法的必要性、补偿机制的建立、规划、技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豎由此,围绕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然形成了“历史文化村镇”、“农业文化遗产”和“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重心不同又互有交叉的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二、 国外农村文化遗产的先进做法
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始于近代欧洲,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如今,运用法律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
(一)日本
1950年,日本在经济尚未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制定了首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挖掘、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远远超过了日本以往任何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该法律把过去分别对待的古建筑、书画作品、手工艺、自然景观、地下文物等统一称为文化遗产,综合加以保护。该法律还首次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把一些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列入保护范围。此处将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乡村民俗遗产进行了强有力的保护。对于古建筑,日本通过立法予以保护。1950年日本制定了以保护文化遗产为目的的综合性法律——《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有形、无形文化遗产等。该法制定后就一直与时俱进,不断修订。豏《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地方可以指定各自区域内的文化遗产,并为其保存和有效利用采取必要措施。因此,日本各都道府县以及下辖地区都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且乡土建筑文化遗产又得到了法律的支持。
(二)法国
“1913年法”至今规定了法律的保护范围、申请保护的行政程序、享受的税收优惠等,这部法律内容全面细致,使有关的行政人员、专业保护人员都有章可循。例如,国家分级的历史建筑,不能推毁、不能改建(部分改建也不行),也不能在附近盖新建筑;没有文化部的批准,不能作修复性施工;得到批准的,也必须在国家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再如,列入国家分级的私人博物馆搞维修,除了可得到国家补贴,还可免去门票、出售纪念品等收入的税收。乡土建筑和民俗农村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三、对我国完善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的建议
(一)建立专门的《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法》
众所周知,无论面对任何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一部专门法律正是一剂良药。因此,一部《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法》势在必行。《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法》需要结合更有针对性的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律公约及国外先进法律,考察我国特有的农村文化背景及情况,制定出一部真正适合我国的法律,我们针对农业文化遗产、乡土建筑遗产和乡村民俗遗产需要做出不同的法律规制。对它们进行整体保护、动态保护、原真保护,法律的制定者应当进行不同情况的论证及法律拟定。因此,新的法律工具或政策文件需要直接制定出来以支持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在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遗产加大力度,确定保护政策以避免现有法律脆弱的解释。
(二) 修改《文物保护法》,增加有关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条款
一部法律的制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法》会经历多少年的波折,从草案到通过到颁布到施行来到我们大众面前我们无法预知。改革开放30 年来,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并且基本覆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各个重要方面。但是,这主要是涉及文化遗产整个保护方面的,对农村文化遗产保护鲜有论及,而且,整体而言,可操作性相对较弱,执法难度较大。《文物保护法》中没有专章来规定农村文化遗产,我们是否可以修改法律来确定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概模型?从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机构设置、实施行为、法律责任等等方面的细化,不要归责它的效果如何,起码我国在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的里程碑上迈出了重要而深刻的一步。
(三) 加快制定出台《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加强针对性,加快制定出台《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法规依据,以提高各级政府和全民的保护意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乡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与当地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相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凡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在项目批准前征求文物行政部门意见,在进行必要的考古勘探、发掘并落实保护措施以后再实施。在对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修缮改造中,要在法律的框架内保证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能够保持其传统的文化氛围,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优秀的文化传统。藉此来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确保其不致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综上所述,围绕具有整体属性的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体现整体保护、动态保护和原真保护要求,以利于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及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农村文化遗产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非常宽泛的文化遗产类型系统,许多相关理论问题或刚被提及,或在积极探索之中。豐本文在借鉴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研究相对分散的农村文化遗产进行归纳整合,按照遗产的文化属性及存在形式,从农业生产到农村生活,从物质形态到非物质形态,对赋存于农村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制,以期对我国农村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法制提供理论借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注释:
豍佟玉权.农村文化遗产的整体属性及其保护策略[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豎徐旺生,闵庆文. 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豏黄玉强.论农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08(4).
豐佟玉权.农村文化遗产的整体属性及其保护策略[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参考文献:
[1]王琳. 新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 南方论丛, 2007(10).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篇9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1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2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3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4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5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6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7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8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9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引为骄傲的同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国专门设立了呼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中国文化遗产日,现在就来看看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
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天?
中国文化遗产日是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2017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是2017年6月10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
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我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
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中国文化遗产日是中国大陆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感想 篇10
学习了“世界遗产导论”这门课,我对世界文化遗产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对中国的一些申办成功的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其中的一些景观和文化有较高的兴趣,我了解到我们国家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我们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应以为荣的。但这同时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文化的保护这方面的工作,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学你了这门课,我想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下课后也通过上网了解了很多,我就对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广泛学习国外的一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国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保护建筑艺术精品,如宫殿、教堂、寺庙,到保护与晋通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建筑,如乡土民居、工业建筑等。从保护文物到保护文物的环境,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古迹扩大到保护历史地段、历史城市。从重视古代文化遗产到重视近现代的文化遗广、从保护与当今生活已无关联的古建遗址,到保护现在还有人继续生活、继续使用的建筑遗产、历史街区等。从保护单一要素的文化遗产到保护多种要素的综合性文化遗产,如保护包含若干国家、若干城市的“文化线路”。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研究二者的关系,保护二者的综合体。从专家保护、政府保护到民众保护、社会保护。
对我国已有保护方法成功案例的肯定,我们国家一些地区在这方面的工作上做的还是很成功的。例如《西安宣言》中的第一点:环境的自身物质实体和人们对这个环境的景观印象,要保护环境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第二点,保护文化遗产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要考虑现在的环境,更要考虑历史的状况,要保护“历史性的自然景观”。对于第三点,要保护环境的文化背景,即社会活动、习俗、传统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这要求我们不只保护物质的躯壳,还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保存民俗活动,关心传统活动的场所。这方面将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愈来愈高,文化遗产和当今社会的关联程度更加密切,文化遗产已被视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与其有关的知识、信息的传播讨论以及对其保护利用的社会参与更加普遍。正常情况下,文物行政部门对文化遗产的传播的要求,更多的是提高公众和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增强全社会以及政府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为文化遗产存在、保护和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那么,在非正常情况下,在突发性灾难面前,文化遗产该怎样建立与媒体的传播关系。下面,我仅以“5•12”汶川地震为例,谈一些体会:
及时、准确地公布文化遗产损失情况,为受损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赢得广泛的支持。突发性灾难的发生,造成人民生命、社会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样,也给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灾难。由于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性和独特的意义,人们在关注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灾难中文化遗产的命运。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数万同胞顷刻罹难,美丽家园顿变废墟。同样,文化遗产也在地震中蒙受巨大损失。在“5•12”汶川地震灾难中,四川省共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1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重撼,出现不同程度损毁。65个博物馆、文管所、考古院(所)的展厅、办公用房、文物库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3167件馆藏文物受到损毁,其中珍贵文物220件。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我们一边积极开展救灾工作,一边迅速了解文化遗产受损情况,并及时地将灾情向社会公布,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受灾情况。这为灾后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灾害中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和方法——一般报道和突出重点 如何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我认为,首先需要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扎扎实实推进,为文化遗产传播做好准备。同时,要善于选择,善于总结,善于凝练。要有敏锐的新闻视角,能发掘有关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亮点。比如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的统计信息和与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如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地震发生时的实时监控录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等,在地震发生后,将博物馆的公共区域作为公众避难场所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赞扬,这是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所做的前所未有的事情,各大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另外,要提炼和发布带有“第一”、“唯一”、“首次”等字眼的信息,使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更好。如在唐家山堰塞湖泻洪的关键时刻,报道绵阳博物馆中心库房的文物转移时,是这样描述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文物转移;还有,茂县羌族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羌族博物馆等等。除了灾后文化遗产状况和保护修复进展的基本信息需要及时发布外,还应该选择一些典型和重要的事件进行报道。这些现象说明随着文化普及和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记忆、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得到国家、社会、公众的关注。地震发生后,文化遗产的受损和恢复,得到了国家、社会、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社会有了解文化遗产现状的强烈愿望,传媒就会主动介入和积极配合文化遗产宣传。不仅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的十分关注,中央领导也非常关心灾后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灾区查看文化遗产的受损情况,在灾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央领导有关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批示,多达一百多条。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更是先后十余次到四川指导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特别是单霁翔局长,从国家层面上对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宣传和呼吁,极大地充实了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扩大了影响。
把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聚焦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让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灾后恢复重建,人们最关注的是民生工程,而此次受灾的文化遗产中,有不少为著名文化旅游胜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当地百姓的居住地和生活场所,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社会公众情之所系。这些工程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于民”有着重要意义。
世界遗产铭刻着一个民族、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的作用、印迹、成就和贡献,是当代社会文明素质和综合国力的表征。
不是单纯发展景区或城乡,而是把乡村发展与遗产保护和利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些项目和发展计划,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我国遗产景区和当地社区的发展呈彼此分离状态,遗产景区主要专注于自身的旅游开发,当地社区的景观建设和发展也很少考虑对遗产的影响。社区参与遗产保护只是象征性地参与景区门票是否涨价的听证会,或者部分遗产地在做旅游规划时,对社区居民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查。加强世界遗产管理部门、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国外世界遗产保护的事实证明,保存最好的世界遗产,无不是当地群众精心维护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据此提出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思路,即以人民为基础的保护模式。通过不同解说手段的运用,精心设计解说内容,可以实现解说的管理功能。我国世界遗产景区的解说功能单一,主要是介绍世界遗产的文化和自然知识,很少把遗产保护与游客的情感联系起来,激励自觉的保护行为。所以,尽管很多景区树立了引导游客保护的解说牌,导游在交通车上可能交代一些环境保护要求,但游客的野蛮行为并不少见。遗产景区解说也很少把遗产景区与周边社区联系起来,引导游客关注周边社区的文化、环境,到周边社区停留、消费,促进周边社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难怪周边社区留不住人的现象在我国世界遗产景区普遍存在。可见,我国世界遗产景区解说的管理功能亟待开发,很有必要学习英国哈德良长城制定并实施解说战略计划,把遗产文化的传播、保护与社区发展联系起来,实现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有机结合。我国遗产景区与当地社区彼此分离的发展状态,说明景区没有认识到社区对于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巨大作用,当地社区也没有看到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巨大发展机遇。一些遗产地跨过所在区域,将视野放到区外,打造“大旅游圈”,使游客走马观花,疲于奔命,旅游体验下降;同时,对缓解黄金周期间的景区拥堵现象没有良方,遗产地留不住游客。最终的结果就是,过度利用却没有利用好,成天喊保护但保护水平不高。我国世界遗产地应反思和评价目前各自独立发展的模式,积极促进遗产保护和利用与城乡发展的互动模式,通过设计和实施一些项目和计划,如使用更多的地方产品,设计包括城乡的有更大价值的旅游线路等,促进地方产业链的发展,使可持续遗产旅游发展中地方利益最大化,从而激励社区参与保护的热情,提高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效率和水平。
培养遗产地居民的认同感和主权感。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培养社区居民对世界遗产的认同感和主权感,使社区参与遗产保护具有可持续的动力。我国遗产景区对退耕还林后的当地居民,主要从就业安置、经济水平改善方面,鼓励居民参与遗产保护,而缺乏多种措施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主权感,从而出现居民对遗产保护漠不关心,对破坏遗产的行为麻木不仁的现象,使社区参与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遗产景区要开展居民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并在遗产旅游发展中开发更多的地方产品,使更多利益流向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是遗产地的主人,遗产保护与他们息息相关,保护遗产也就是保护他们的自身利益。
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在这方面应定可以做得更好,让我们为我们人类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世界遗产导论
结 课 论 文
【保护文化遗产英语作文】推荐阅读: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10-01
基层文化遗产保护11-12
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06-15
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08-14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06-1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10-12
黑龙江文化遗产的保护10-19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05-24
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保护01-09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