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

2024-12-20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精选8篇)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 篇1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 篇2

“愉悦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 该种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模式, 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以引导者和指导者身份出现, 更加重视学生感情和心理的变化,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去。

研究显示:当学生学习环境呈现和谐、民主、活泼特点时, 学生的效率较高, 且课堂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对较高。因此,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强化学习环境营造、寓乐于学, 非常关键。我们通过下面几方面去打造:

一、微笑课堂, 愉快和谐

当教师走进教室时, 其微笑就像电影开幕一样,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初中学生心智仍不成熟, 教师的情绪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氛围,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 无论老师在生活、工作中有这样那样的心情, 都不能盲目将情绪带到课堂中去, 否则无论备课多么充分, 该堂化学课程都将是不成功。

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环境打造的重要组成, 人是感性动物, 你对他好, 他将会加倍友好的对你, 教师主动去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会无形中对教师产生好感, 并将这种好感带到学习中去, 积极主动去展开对化学的学习和碳素, 以回报老师的爱护和信任。因此, 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培养, 尝试和学生去同等的进行交流, 打造和一个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 ,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 愉快导新

有人说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退休后走向娱乐圈,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导演或者演员, 虽然工作看似普通, 但又具备独特之处, 即教学对象均为少不更事中学生, 他们活泼、可爱、探索性强, 如果仅仅按照教学任务去设置死板的教学内容, 将会不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 因此, 在课堂开展前科学、有效、合理的课堂引入变得非常关键, 它可以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拉回化学课堂中, 使学生迅速参与到化学学习。

课堂导入是当前化学教学中要手段, 教师通过简短几句话或者一个有趣的情景设定, 便可以将学生注意力进行转移, 使他们迅速参与进来;但课堂导入没有现成课参考和学习样本, 只能根据实际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性格等去进行合理选择。

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抽样, 无法直观、形象为学生展示, 因此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故事引入, 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小故事:在非洲的某森林中有一个小山洞, 有两个人和一条狗因为迷路贸然闯了进去, 狗很快躺在地上不动, 其中一个人去蹲下来去看狗发生什么事情, 也很快晕倒在地上, 而站着的另外一个人却没有任何不适现象。教师可以设置疑问:为什么那条狗和人都晕倒在地, 而站着的人却安然无恙?该山东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通过这个视频故事播放, 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出来, 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积极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探索和研究, 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入方式, 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和上进心, 主动去探索和独立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开展的教学,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 其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将会得到提升。

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营造愉快的情景

孔子是世界上首位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教育大师, 他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正是当今教学中提及的启发性, 即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 知识接受比较容易, 是学生受启发和指导的最佳时刻。化学知识学习本身枯燥乏味, 愉悦的课堂氛围打造可使得化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开动思维, 将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原子电子排布的学习中, 学生无法理解, 老师可将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我们可以将原子的电子分布形象比作酒宴, 里面有很多桌椅, 其中有的桌子只准许做两个, 有的是八人桌, 通常八人满桌的不动, 人数少的进行转移, 人数越少人越往外安排, 当人数正好一半时就比较为难, 人既不愿意去其他桌, 这桌缺人太多难以补齐, 通过这个生活实例, 形象的将原子外层电子得失情况表示出来, 使得学生理解化学元素性质变得更加容易。

四、加强探索性实验开展, 营造愉悦环境

化学理论知识枯燥乏味, 且较抽象, 如果您仅仅通过语言和黑板辅助教学, 学生的学习将变得困难, 逐渐产生消极情绪, 不利于化学学习的开展。因此, 必须在化学学习中, 加强探索性实验的开展, 通过学生自我动手, 将化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实验探索, 提升学习对化学的兴趣, 以及应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设置探索性实验:PH=5的盐酸为什么稀释1000倍, PH值确不能达到8那?激发学生的思考的探索, 用实验去证实, 学生自制实验去进行验证。通过探索性实验的开展, 学生不仅可以达到知识巩固掌握, 更可以提升自身应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牛震香;如何使课堂导入具有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16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教学 篇3

语文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语文教学是美的教学,语文中处处有美,文体美,字词美,句子美,结构也美。学习语文不光是学习知识,更是发掘美、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美的体验。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美的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美的教学,这是由语文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专门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洗涤。每个人初生之时都好比璞玉,需要在后天的不断学习与积累中产生独特的体验,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语文课程肩负着重要使命,它能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的存在,体验美,培养审美能力,继而使人生摆脱枯燥单调,让人体味多姿多彩的生活。

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延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至关重要。这一时期是学生性格和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很多学生最为叛逆的时期,教师注重美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人格,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 。

二、在教学中发掘美,创造美,引导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美的班级文化。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天地,也是教师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地方。人们感受美,最直观的就是视觉感受。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身心愉悦,让学生产生最原始的想学习的冲动。试想,如果身处单调枯燥抑或脏污狼藉的地方,谁能呆得住?可见,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作为班主任,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带头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品牌。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摆放,板报的设计,卫生的监督,哪怕教室内每一个小角落,都可以广纳民意,斟酌调整,力争师生共同出谋划策,创造出一个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学习小天地。相信在这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生将会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将会更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体会到劳动之美的同时,也在设计中获得了审美体验。

(二)营造美的学习气氛。教学相长,二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和学生是学习中的一对好朋友。如果说良好的班级文化是美的教学的外在,那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美的教学的内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主导作用。好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便是教学中的师生美。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灌输式教学,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初中的学生叛逆情绪较为严重,往往不愿按照别人给自己设定的路线行事,如若强行施加,只会适得其反。灌输式教学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他们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只在学生需要时从旁指导。另外,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素养,积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学生的好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轻松投入。

(三)在知识学习中注重美的教学。语文之美,美在听说读写,美在字句篇章,随处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美的发现与培养。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43-01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虽然现在有了电视、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师讲课仍然起着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从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出发,探讨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1.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讲求科学性

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全面、完整,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首先应为语言的真实性。历史语言不同文学语言,不能有任何程度的虚构。对历史过程的讲述、人物生平的介绍,必须符合史实;在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历史规律的时候,必须从史实出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问题时,就应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进行。如此才能言之有据持之成理。

此外,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应做到读音准确,用词严谨。比如“陆贾”不读陆jia,而读陆gu。“赋税”不能说成“交公粮”,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能不能解释为“看见哪个当官的腐朽堕落,违法乱纪,就向皇帝报告”。如在讲授《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提问:“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不能提问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些国家?”否则问题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就会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得出精确答案。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要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此外,备课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疑点。如果一个教师的历史知识不够科学严谨,那么,他的教学语言也就难以做到严谨了。

2.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一个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讲究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把深奥的事理通俗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运用形象的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状态,能给学生“如见其人”之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例如,在讲巴黎和会时,我是这样讲的:英法美三个大国操纵着会议,英国谁来了?首相劳合.乔治。这个圆猾而又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仇视当时已经发生革命的俄国。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经70多岁了,说话的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就是称霸欧洲。美国谁来了?总统威尔逊。他原来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上了总统,他口头上标榜和平,但态度高傲,就像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似的。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三巨头”的面貌和所代表的国家的特点、时代、阶级属性刻划得淋漓尽致。

2.2 用比喻,用当时的民歌、民谣、谚语等再出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具体。例如讲国民党统治下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巧引一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横批“国民万税”。一联挂上,讽刺辛辣,入木三分。通俗幽默,在哄堂大笑中,使学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2.3 要使形象生动,还要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讲《中日甲午战争》时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形象生动。一方面,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史料,以便在讲课中适时、恰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浅化加工,要使学生不仅愿意听,而且能听得懂。

3.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孕含情感

教师讲课还要感情充沛,不要客观主义教学。因为历史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用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去教育感染学生。李大钊说: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情感方面说,史与诗有相同之处,读史读到古人当民族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都被他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这就是历史情感的作用。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实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使学生受到正义感、爱国感、英雄感、美感等的感情熏陶。例如在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以及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等类似内容时,历史教师在口头语言设计上,应用控诉性的文字和采用悲愤的语调,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例如,在讲述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时,朗读马克思的一段话:“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会议上决定每剥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磅;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英磅……”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灾难!同时,历史教师在体态语言上也要处理适当,面部严肃沉痛的表情,眼眼里似要冒火的神色,手的姿势,身体的摆放位置,就可让学生加深直觉的感性效果。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一方面,教师要有丰富强烈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平时要注意掌握积累一定的史料,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能够正确运用体态语言。

4.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简练

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它内容广泛,包罗万象。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抓住要领,更好地实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课必须做到语言简练、干净、明确,字少语精,提纲挈领,牵一线而动一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针对性。

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教师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关税。简明扼要,十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教师可概括为: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简短十六个字,使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一目了然。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简练性,一方面要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与再造,使史实高度浓缩,观点高度概括,问题层次分明。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上要直截了当,层次分明,多用短句,避免长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 篇5

石嘴山市第一中学刘园

摘要:

新课程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数学教师也应该更加立体、系统的把数学知识呈献给学生。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数学教师理解数学史内涵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学史对数学教育有多方面的作用,数学史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培养科学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科学方法、树立哲学理念,培养爱国思想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数学美教育作用引言

我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深刻的体会到中学数学教学面对的尴尬:想学,学不懂;想教,教不会。这大大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都觉得数学很重要,可是面对生涩难懂的概念,一串串没见过的数学符号,很多学生选择了死记硬背,甚至抄书来强迫自己学习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的体会就是枯燥乏味、毫无兴趣。无兴趣,无激情就更谈不到创造力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非常糟糕的。而教师为了讲好数学课也下了很大功夫,查资料,备例题,选方法等等手段都用上了,可是就是有一些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最后只能回到“题海战术”上,用大量的练习强迫学生“搞懂”,结果也必然是事与愿违。当然以上的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解决的办法也有很多,我认为在教学中利用数学史知识,渗透数学史建立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十分重视数学史教学的。中国数学史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中学数学课本中直接介绍中国数学史的有很多处,涉及数学家、数学名著、数学成就和方法等有几十个地方,并以习题、注释、课文、附录等多种形式出现。

数学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数学学科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阐明其历史进程,揭示其一般规律,它既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学科史的一个分支。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史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为了达到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对数学史的教学应提出明确的要求:要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数学史料,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数学史的内涵

列宁说: “一种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以智慧。”

数学史研究大体上分为“内史”和“外史”两个方面。“内史”研究以考查数学理论成果的历史形态为主,包括数学成果产生的年代、最初的形态和后来的演变、创立者的贡献、数学成果的传播等。“外史”研究以考查数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为主,包括数学发展与哲学、科学技术、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数学家生平和思想、数学事业发展、数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从“数学史”的完整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既有知识结论,又记录了数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活动以及数学的发展、进步等。因此我们说数学史既是一部完整的数学思想史,同时又是一部数学发展史。数学史这种特殊地位,是由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特点决定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教育作用

3.1 运用数学史进行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一半,一个精彩的“引课”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如人教版必修1的第一课就是集合,这是高一学生升入高中后要接触到的第一个数学知识,老师其实没必要在第一天上课就开始讲课本,如果用一节课简要介绍一下历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那一定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三次数学危机包括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勾股定理为什么又叫百牛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原因;知道莱布尼兹和牛顿的伟大数学贡献;对“无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微积分诞生的伟大意义;了解集合论的产生以及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集合悖论”。由此引出“集合”这个词,让学生知道集合论是数学的基石,而我们的高中数学就是从这里展开的。这样的高中开篇课,一定能激发同学们极大的数学学习热情。

3.2用数学史作为教学结尾

一堂课的结束预示着下堂课的开始,一个好的结尾可以让学生浮想联翩、主动探索,同时激发求知欲。譬如陈景润的老师在讲完整数的性质后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是一颗金光闪耀的明珠,你们谁能把它摘到手呢?”正是老师的这番话在陈景润的心里播下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种子。恰当的运用数学史的知识作为一堂课的结尾,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3.3 介绍知识产生的过程

数学的根源深扎在过去,如果我们不去追溯古今数学思维的演变及进化,就难以理解数学何以成为现在这样子,就可能片面的认为数学就是单纯的知识、技巧的堆砌,是单纯的逻辑推导的一个完整的体系。为此,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学

生更多地去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经历知识的源与流,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知识地源泉,感受数学思想地熏陶和方法地冶炼。这样,他们才能吸取数学知识地原汁,掌握数学知识这座宝殿的精华,提高能力和素质,成为知识的主人。如在讲授函数概念的时候,可先介绍通过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扩张,把“由变数X和常数所构成的式子,叫做X的函数”,再后来欧拉将可以“解析表示的量”称为函数,以后又经历了多次扩张,才得到如今中学教材中函数的概念。只有学生了解了函数经过多次扩张的发展史,才能更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它。

3.4 运用数学史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我们可以设计《数学史和数学人物》这样的课题,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自由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这必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兴趣起到极大的作用。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很多数学老师同时也肩负着班主任工作,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史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譬如主题班会设计为“中国数学家对世界的贡献”;班级开设“数学角”;定期举办班级趣味数学知识竞赛;教师可以开设“数学信箱”,让同学们把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教师,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们开展小组探究等。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多样性,在课外活动时同学们没有压力,身心放松,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更能收到切实的效果,而且课外活动时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习惯,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数学史对中学生学习的意义

4.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1972年8月24日,美国数学家魏尔德在全美数学教师协会大会演讲中说:“大家都知道一项最困难的问题,是学生自认对数学没有任何需要,愤恨被迫学习数学,假如他能够精神自主的话就不要学习数学。处理这类情形,只强调数学的技术是不够的,对有能力欣赏数学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的学生,如果老师还不能使学生们被数学所吸引,这位教师就不应再任教了”。在魏尔德看来,数学史素养对一个数学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他大力提倡在大学中开设数学史课程。

以下故事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利的。

法布尔与牛顿二项式定理的故事: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J.H.Fabre, 1823~1915)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乡下一个条件十分简陋的、全校教师只能挤在一张校长餐桌上吃饭的学校教书。尽管读师范时学过一些平面几何知识,但作为文科生的他,数学知识、特别是代数知识依然相当贫乏。用他自己的话说,开一个平方根,证明一个球表面积公式,已经是科学的顶点了。打开一张对数表,立即头晕目眩。可是有一天,一个报考桥梁工程专业的年龄与他相仿的不速之客登门造访。原来,这位年轻人的考试科目中有数学,为了通过这场考试,他希望法

布尔能辅导他学代数。真是病急乱投医。法布尔先是吃惊,接着是犹豫;但最后,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他竟然答应人家了:后天开始上课。

自己不懂游泳,却要教别人游泳,怎么办?勇敢的办法是自己先跳进海里!这样,在濒临淹死的时候也许会产生一股强大的求生力量。可是,法布尔不光对代数一窍不通,而且连一本代数书都没有:他想跳进代数学的深渊,可是连深渊都没有。他想去买一本,可是囊中羞涩,况且他那里可不是巴黎,想买就能买到的。离上课只有24小时。

有了。有位教自然科学课的先生,是学校领导层的人物,尽管在学校里他有两个单间,但平时住城里,也算是上流社会的人物了。法布尔猜想他房间里必有代数书;但由于人家高高在上,又怎敢开口言借?只有一个办法:偷。如果那时中国作家鲁迅已经写出小说《孔乙己》来该多好,这样法布尔也许就不会责备自己了。正逢休假日,四顾无人,法布尔幸运地用自己房间的钥匙打开了那城里度假的主人的房间。天从人愿!双腿有些发抖的小偷从书柜里搜索出三指厚的一本代数书来。

神不知鬼不觉,法布尔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他急切地打开书本,一页又一页地翻看着,了无兴趣。大半本书翻过去了,突然,他的眼光停在了一个章名上:“牛顿二项式”。誉满全球的17世纪英国大科学家牛顿,他的二项式是怎会回事?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法布尔拿起笔,一边看,一边在纸上写字母的排列和组合,整整一个下午在排列和组合中度过。不可思议,法布尔竟然完全搞懂了!

这下,他可以从容地应付明天的数学课了。这真是与众不同的课,人家从头开始,而法布尔则几乎是从末尾开始。他时而耐心地讲授,时而和那忠实而认真的学生进行讨论,第一次课成功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大大增加了法布尔的自信心。法布尔继续向更多的代数知识点发起冲击,壁炉里的火光伴着他熬了一夜又一夜。在知难而进的老师和认真忠实的学生共同努力下,他们最后啃完了代数课本。那年轻人如愿以偿,通过了考试。那本代数书被偷偷地放回了原处。后来法布尔继续向解析几何发起冲击,最后拿到了数学学士学位。

这则故事说明,数学并不是部分人的专利,只要付出努力,基础数学是可以学好的。这样的故事对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有好处的。

另外,阿贝尔22岁证明了一般五次以上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伽罗瓦18岁的时候创建群论;施泰纳出身农家,14岁还没有学过写字,18岁正式开始读书,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在30岁的时候成为了19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等等这些实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动机的良好材料。

4.2 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现行的数学教材都是经过反复推敲,语言十分精炼简洁。为了保持知识的系统性,把教学内容按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例题的顺序编排,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介绍也偏少。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是容易是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就是现有定义,接着总结出性质,定理,然后用来解决问题的错误观点。数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譬如,传统的欧式几何的演绎体系是产生不了微积分的,它是牛顿、莱布尼兹在古希腊的“穷竭法”,“求抛物线弓形面积”等思想的启发下,经过创造得到的。而且经过说学家们的不断补充、完善下,经过几十年才逐步成熟起来的。通过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

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4.3 学习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美学修养

我国当代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标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爱好,也有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这就是说在数学教育中应遵循美的原则,使学生更好的感知、理解数学美。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被这种美所折服。能欣赏美的事物是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美。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原理都闪现着美学的光辉。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是书等数学中的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简洁而深刻的定理,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两千年来它激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兴趣,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印度国王Bhaskara、第20任美国总统Carfield等都给出过它的证明。1940年,美国数学家鲁米斯在他所著《毕达哥拉斯命题艺术》的第二版中收集了它的370中证明方法,充分展现了这个定理的无穷魅力。黄金分割同样优美和充满魅力,早在公元前6世纪它就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所研究。同时,在感受和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尺规作图的简单美、体积三角公式的统一美、非欧几何的奇异美等,可以形成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种美感充分的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这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4.4 有助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

美国史学家纳贝尔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指出:“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结合这些知识进行讲解,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还能使他们树立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讲课时,在介绍数学家时要注意介绍中国古代和近代数学家,宣传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绩曾遥遥领先于世界的辉煌成就,大力颂扬为祖国为人类科学进步,勇攀高峰、艰苦创业的中国数学家的事迹,教育学生向他们学习。小结

综上所述,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史教育在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促进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数学史知识的运用必然会推动中学数学教育的巨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迪.中国数学史简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3】卢鄂.数学没学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 篇6

摘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 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各种朗读方法和技巧对学习语文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本文阐述了从朗读的要求入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以此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关键词: 朗读技巧 作用

要求 方法 训练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必须把读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更要重视技巧的培养,如何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培养。以下就从朗读教学的方法、技巧培养如何优化朗读教学的过程谈几点见解。

一、首先来谈谈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语言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朗读课文”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有着浓厚感情或是能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的文章,学生尤其喜欢。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主旨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和语言组织能力。比如课文《包公审驴》讲的是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的破案的故事,课文的对话极多,这样,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征。再通过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一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实践证明,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都期待着下次语文课的到来。其次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地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地感受,自然而然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当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或一个精彩的片段时,一开始并不能够理解其含义或感受其文笔的精彩。但是只要它们时进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想象联系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于是使他们慢慢的学生欣赏一篇文章,一首古诗,一个精彩的片段。有时甚至可以对一篇文章顿悟其义,产生灵感。比如我在教学《黄山松》这首诗时,首先指导学生节奏分明、音韵谐美地去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以诵读为主,以讲为辅。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对黄山松形象淋漓尽致的描写,并从山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这些词中体会黄山松的英雄气节。学生读着这首诗,仿佛有了身临其境般想像黄山松的傲然雄姿,从而对松树的品格油然而生景仰与赞美之情。所以说,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好学。

四、加强朗读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等思维能力

中学的语文教材,大部分语言优美生动,蕴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在教学法,更应以读代讲。例如,《三峡之秋》一文中作者抓住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不同的特点:早晨,露水闪烁,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中午,金色的群山,奔腾的江水;下午:青色的、透明的、明净的江水平静而轻缓;夜晚:灯光在江面上摇曳,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余光犹如瀑布,素锦,凌空飞降。进行了描写,语言优美大气,生动形象的描绘出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生自己去朗读去体会,加上学生们自己丰富的想象,他们所能体会到的,往往比老师们想象的更加鲜活,美丽。学生经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生动语言,错落有序的结构,抑扬顿挫的语调,犹如思维的向导,不知不觉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情境。通过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最关键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的方法,不少学生能在读中发现问题,并且努力去解决,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大有益处。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准中音,不读破词句,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同时,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决不要方言,更不能小声作答,必须大方,声音宏亮,有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表达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以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结合课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我首先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展示出元阳哈尼梯田的美丽风光摄影,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结合“山中”这一关键词,把课文中的景物与梯田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人间仙境”哈尼梯田的奇观,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领略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诚然,在重视认识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情感的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追求学生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发展。

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讲求“朗读”,并且做到“多读”“读准”“读感情”,在细节上多下功夫。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差异,其侧重点也不同,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见解。

三、加强朗读训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指导,让学生想象,体会课文的内涵,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同时,使学生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吃透文章精髓,从而起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让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使学生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北平、伦敦,以及热带等实物,让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走进作者心中的“济南”。

通过实践,学生的朗读水平,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明显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理解课文内容乃至背诵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朗读训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的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品尝,让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陶冶情操。比如在教学《乡愁》一文时,以身试读,并配上音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唤起学生的思想情感,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老师的感情产生共鸣,以此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1、语气流利,感情鲜明

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准确地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流畅而正确地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做到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学会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字音、停顿、速度、语调、语气等,力求准确、流利、有感情,让听者清楚明白。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和指导,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课前预读,做到熟读生巧

在上每一课前,先让学生试着朗读,让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并且人人参与,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因此,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在朗读训练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不直接参与其中,只对课文点拨,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学会批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我在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就直接让学生上黑板朗读,并且每个小组都派一名学生,再抽调5名学生当评委,对台上的4名学生打分,最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除以评委人数,就是该同学的最后得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从而表示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次是结构停顿,即是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等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是段落长于句群,句群长于句子。停顿的等级根据停顿的时间可分为5级。一级停顿是题目与正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停三拍;二级停顿是句号、冒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停两拍;三级停顿是分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以停一拍到一拍半为宜;四级停顿是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为一拍;五级停顿是顿号所表示的停顿,是最短的停顿,大体上是半拍。

适当的停顿可使朗读者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使听者更清晰地理解朗读的内容,受到更强烈的感染。

2.确定好重音。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重读部分就是重音。

首先是语法重音,这是由语法结构形成的重音,可分为词组重音和句子重音。词组重音:联合关系短语同样重读;偏正短语修饰成分要重读;主谓关系短语,谓语重读;表结果、程度、情感的补语重读,如“打扫干净”、“悲伤极了”;动补短语,表趋向的动词重读,补语不重读。句子重音:短句谓语部分重读;句子主语是疑问代词时,主语重读;一般情况下,定语、状语、补语应读得较重。其次是逻辑重音,这是根据上下文对句子中一些词语加以特殊强调从而重读的音节。逻辑重音比语法重音重而长,其位置不是固定的,它随着语言、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荣誉”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荣誉”,重音不同,所强调的意思也就不同。逻辑重音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比喻、照应等。

还有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表达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的是激发感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感情重音与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有时是重叠的,感情最浓烈的词语,往往正是句子中最关键的词语,是逻辑上应强调的词语。为了取得好的效果,除了重读之外,还可以用长音、顿音、急音、徐读等特殊手法来表达。

3.掌握好语调。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语调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缓急3类。语音的高低,是因声带的张弛而产生的区别。文句之中特别主要的字眼,或是前后彼此关联照应的词,发音需高一些。就一个句子而言,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需前低后高;意义完结的文句,祈求或是感激的文句,需要前高后低。语音的强弱,是因肺部呼出空气的多少而产生的区别。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其尾部应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语音的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单位时间内,发音数少就缓,发音数多就急。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应该急读。

朗读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提问接读、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轮读、领读、分合读、自由读等等。对所读材料可采取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

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朗读教学提供了方便。电影、电视、录像、广播,以及语音实验室等都可以为朗读训练提供较好的示范材料和手段。一些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如《动物世界》、《话说长江》等,都是优秀的范例。人民教育出版社聘请著名播音员夏青、方明、常亮等,选择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制作成的朗读录音带,语言规范,声情并茂,对学生是极好的示范和熏陶,学生自会在模仿中增强兴趣,提高朗读水平。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要加强课文朗读,精彩段落、关键句子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变成学生自已的语言材料。重视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3、教师带读,以情感人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示范朗读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是以身带读,甚至和一名学生上台一起在黑板上朗读,真是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有一次,在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我和一名女生上黑板表演,并配上古筝音乐伴奏,结果朗读完后,学生强烈要求再来一次,没办法,我们只好再来朗诵一遍。借机,我向学生灌输朗读的技巧与方法,并告诉他们,只有真正爱自己的祖国才会有如此真挚的感情,学生们点头,会心地笑了。通过实践能力以此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在组织教学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开教之前,要吃透教材,了然于胸,最好自己先能背出来。这样在教学时肯定会左右逢源,成功在望。

二、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

1、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利用早读、班务会、班会、晚自习等时间,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效果明显。利用演讲的机会,让学生谈理想,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见闻感受。还组织一分钟即兴演讲,开展班级小型辩论会,模拟招聘,小记者采访等,训练学生说话的各种能力和技巧,以此训练学生说话等各种能力和方法。当然,训练学生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以采取记笔记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也可以让学生听广播、听讲座、听故事、听朗诵会等,以提高学生听品评的综合能力。

2、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从“说”开始,大声说,放开说,克服学生胆怯,并根据教材进行课内说事、课堂小组讨论,复述课文内容,或者进行朗读,背诵,口头作文等比赛,甚至让学生表演课文剧,这些都符合《课标》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才会成为会听、善听的人,各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才会随之提高。

3、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阅读教学训练应该采取分阶段实施,即初读、细读、品读。

初读,就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完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知课文的大意。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品读,就是最高的朗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精妙之处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的集体或个别朗读,直读到心中有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景物。但是平坦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在《新课标》中对朗读有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训练,才能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参考文献:

(1)五静旭《既然叫做语文,既然叫做读书》《语文天地》2000.4(2)《活动教学操作全书》物资出版社(3)刘成兵《莫让朝读变糟读》《语文天地》2000.6

参考文献资料:

1、《试析朗读教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刘艳玲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 第5期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7

关键词:情感,激情,热情,感情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不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服务于人类。献身于科学的高尚品德。化学教学正是把这些情感教学和发展目标渗透于平时的教学当中, 有目的、有意识地用情感因素去激发智力因素, 开发智力因素。把认识过程与情感教育统一起来, 最终达到化学教学目的。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现途径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不仅是解决“知与不知”这对矛盾的认识过程, 而且也是情感的表达、传递与养成过程。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情感来实施的。情感教学是通过情感过程来实现的, 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 情感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 师生之间的丰富情感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高度合作性上和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及时转移到教学的难点上。学生不满足接受现成的结论, 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的问题, 显示出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以确保稳定良好的情感因素起到激发、维持、加强智力因素的作用,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方法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就是要通过教师情感信息的输出, 陶冶学生、引导学生, 使学生预想的情感发生变化而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走教室, 稳健的步伐, 微笑的表情, 首先能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教学气氛。和蔼的面容, 亲切的话语, 适当的手势, 娴熟的演示、整齐规范的板书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

(一) 以情动情, 以情激情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以自己对化学教育的热爱来熏陶学生, 以情动情。教师热爱自己的化学专业, 对化学教育事业的炽热追求, 认真钻研业务,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热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起到了熏陶作用, 为他们的成长创造积极的条件, 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反映出来学生接受老师熏陶, 转化为对教师的崇敬、感激和信任, 对化学学科的热爱。激起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化学教学中, 师生的心理交流首先是情感的交流, 教师热爱学生, 学生才能热爱教师, 师生关系融洽, 教师以情动情, 则缩小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互尊互敬, 平等交流, 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心理相融, 情感相通、乐于交往, 学生才能“亲其事, 信其道”。教师的爱心才能呼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师生情感的共鸣, 才能打下化学教学的成功基础。

(二) 教态神情, 以情育情

化学教学中, 教师时时以动作表情, 传意以情, 鼓舞学生的情绪, 从而使教师和蔼的目光、期待的神情、适当的手势、娴熟的演示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则心领神会, 用信赖的目光, 凝思的神情, 激励的情感来回答, 教师从学生反馈的情感中, 进一步调整教态, 用教师的情感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如此往复循环, 学生则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轻松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三) 入情入理, 传意于情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坚定的自信, 快慢适当的节奏, 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沉浑厚的语调, 严谨、简洁、生动、明快、逻辑性很强的教学语言, 形成了化学教师的魅力, 学生听得入情入理, 深信不疑, 回味无穷, 必将激起学生心中对教师的敬佩和学习之情, 从而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愉快和轻松的心境中接受和掌握。

(四) 评价学生, 激发感情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用提问、辅导、谈心和批改作业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对学生的化学情感将起到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学生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中感受到教师尊重他们, 关心他们, 爱护和公平的对待他们。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发展, 促使学生的进步。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可用“回答正确”“好”“很好”来评价。讲授过程中学生表情反映出的思维, 教师可用一定的表情、手势和语调等目声示意的方式来评价, 学生课后的疑问应用启发性的讲解来评价, 就能给学生心理上的需要, 引起教师注意的愿望予以满足, 这样就能使学生一直保持自我激励的情感状态。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

(五) 创设情景, 诱发热情

化学教学内容异常丰富, 需要学生有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分析各种几何模型、创设问题的情景时, 能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方法, 又诱导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学习, 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 篇8

一、引发兴趣,激起探索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学生一般对能进一步丰富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启迪思维的内容和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内容感兴趣,尤其对自己不明白又迫切需要知道的知识更感兴趣。教师要不断采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形成“爱学—会学—更爱学”的良性循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用实例增加数学问题的新鲜感,要有意识地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如何利用思维武器揭开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奥秘而取得惊人成就的事例,把学生这种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基本遵循这样的步骤: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纠正错误;正确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对教师提出要求,要求教师在教授每节课内容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到问题情境中去,共同去思考、探索正确的解题方法,寻找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让学生多考虑“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三、注重“双基”,加强知识结构积累

创造性思维需要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和习惯等认识特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是一个具有内部联系的知识结构积累。这种个人积累的量越大,则联想类比和想象的领域就越广,从而得到创造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作为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双基”教育的过程中应渗透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啟发式,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大部分的中学生都不能升入高等学校学习,他们可能要去从事一些实际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现状,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创造性地去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在课堂上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如在教初一数学“打折销售”这一节时,可搞社会实践调查,锻炼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充分挖掘生活和现实社会中的数学因素,将数学和学生熟悉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所爱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时创设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把数学生活化,问题就可以轻松地得以解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实践创造性思维能力。

上一篇:纪录片《共筑未来》观看心得下一篇: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开放性作业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