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拟好作文题目

2024-10-07

如何拟好作文题目(共7篇)

如何拟好作文题目 篇1

如何拟好作文题目

〖作者/会员名〗shixuechao

〖Email〗skeyu@sohu.com

画龙点睛明眸善睐

——谈如何拟好作文题目

人们常说“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拟一个好的标题,将是文章成功的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先声夺人,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为你的作文获得高分取得决定性的一环。因此,平时作文,尤其是高考话题作文,必须拟制一个靓题,给文章镶上一双亮丽的眼睛,长上一对飞翔的翅膀.一、拟题的要求

作文拟题要与作文内容珠联璧合,题目要能反映作文的内容。这是拟题的基本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题目要贴切,也就是题目概括的内容要和作文内容相一致。

2.题目要简练,简短精炼,有高度概括性。题目不宜过长。

3.题目要生动,要新鲜、独特、醒目,不能陈旧呆滞,让读者望而生厌,兴趣索然。

二、拟作文题目的方法

(一)保守法(即以话题为题目)

2005年高考作文话题“双赢的智慧”

2007年高考作文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二)保险法(即对话题稍加扩展或改造)

1、《诚信背囊不能丢》(2001年高考话题“诚信”)

2、《永恒的心灵选择》(2002年高考话题“心灵的选择”)

3、《相信自己也要听取别人意见》(2004年高考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

4、《双赢,你我共辉煌》(2005年高考话题“双赢的智慧”)

5、《时间使记忆开出花》(2007年高考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6、《水沿岸流淌》(话题“水与岸”)

(三)新颖法

〈一〉修辞法

2001年高考话题“诚信”

《诚信如水》(明喻)《十字路口》(暗喻)生命“诚”可信(双关“诚信”)

《诚信何价》(设问)《“诚信”飘流记》、《拷问灵魂》(拟人)

2003年高考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感情是帆,认知是船》(比喻、对偶)

作文训练“水与岸”

《自由是水,约束是岸》(比喻、对偶)

〈二〉引用法

1、引用诗词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以“拼搏”为话题)

(4)《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以“追求”为话题)

2、引用格言

以“生命”为话题—《热爱生命》(汪国真《热爱生命》)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

燕》)

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同名小说)

3、引用歌词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cn/be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966&Page=1《从头再来》(以“失败、挫折”为话题)

《一笑而过》(以“宽容”为话题)

《爱你在心口难开》(以“沟通”为话题)

《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环保”话题)

《相信自己》(“自信”话题)

《我心永恒》(“坚持不懈”“亲情”“友情”话题)

4、引用广告词

《真诚到永远》(海尔电器广告语“诚信”话题)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亲情”话题)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澳柯玛空调“追求”话题)

《永不止步》(安踏运动鞋“追求”话题)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自强”“自信”话题)

<三>化用法

1、仿

《高三夜无眠》仿《西雅图夜无眠》

《命运不相信眼泪》仿《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有多少_可以_来》仿《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2、改

《不要唯“财”是举》《名优产品,让民忧》《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四〉诗情画意法

1.“生命”话题——《白云•夕阳•歌声》

2.“乡情”话题——《那河•那船•那人》

3.“足迹”话题——《红舞鞋•蓝精灵》

4.“机遇”话题——《雨季,我们一起去看海》

5.“友谊”话题——《风中飞舞的白手帕》

6.“窗口”话题——《今夜星光灿烂》

7.“时空”话题——《恋恋风尘恋恋情》

8.“时光”话题——《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9.“水与岸”话题——《守护那一方清澈》

〈五〉反弹琵琶法

1、《此时有声胜无声》(白居易《琵琶行》2004广东“语言与沟通”)

2.《感谢你的敌人》(以“竞争”为话题)

3.《往事并不如烟》(以“关注生活”为话题)

4.《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5.《近墨者未必黑》(以“坚守自我”为话题)

6.《做女孩要三心二意》(宽容心、进取心、感恩心、善意、诗意)

三、拟题练习

全国第一位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博士生张宗友就读南京大学时,觉得“自己已经23岁了,再要人资助是很丢脸的事”,他把社会捐助款一部分捐给家乡,一部分留给系里,还有一部分

寄给西藏林芝地区一名贫寒的小学生。每月240元的津贴只够吃饭,他就通过课余当家教、作系计算机房管理员、到南大出版社校对、批阅自考试卷等方式勤工俭学。3年下来,他不仅拿到了学位,而且还资助了上高中的妹妹。他留校任教时带的72名学生普遍形成一种自立自强的观念,贫困生无一人辍学,就连一些家境好的学生也在打工,主要是希望得到锻炼。

请以“贫困”为话题,来拟题目。

示例:(按所学拟题方法归类)

(1)《敲响自强的钟》(2)《摇曳生活,坚定人生》

(3)《贫儿当自强》(4)《富有的贫困生》

(5)《穷且益坚》(6)《“贫”出一个未来》

(7)《感谢清贫》(8)《贫困之路非漫漫》

(9)《天降大任于贫者》(10)《贫困的反作用力》

(11)《贫困是首歌》(12)《我贫困,我美丽》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cn/be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966&Page=213)《走在贫困的声音里》(14)《在贫瘠的土地上开花》

(15)《最贫是无志》(16)《丹青难写贫精神》

(17)《青山在,何以贫?》(18)《对贫困说:“不”?》

(19)《我自横刀向贫笑》(20)《捐资•捐志》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cn/be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966&Page=313)《走在贫困的声音里》(14)《在贫瘠的土地上开花》

(15)《最贫是无志》(16)《丹青难写贫精神》

(17)《青山在,何以贫?》(18)《对贫困说:“不”?》

(19)《我自横刀向贫笑》(20)《捐资•捐志》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http://.cn/be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966&Page=3 学网]:

如何拟好作文题目 篇2

一是题目要贴近话题, 切不可置话题于不顾。我曾要求学生以“经典”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有的题曰“文化传承”, 这显然过于宽泛, 将文化与经典等同起来, 并不确切, 也有些偏离话题了。有题曰“徜徉于经典的殿堂——初读《唐诗三百首》”, 这就贴近了话题, 不只有话可说, 而且可以说得很集中。命题者给出的话题往往很大, 但学生自拟的题目, 或者说切入的角度, 一定要小一些, 切忌大而无当。不然, 便往往费力而不讨好, 花费许多笔墨, 也说不到点子上, 让阅卷者摸不着你的思想脉搏, 这岂能得到高分?

二是题目要形象生动, 让人过目不忘。某著名中学给我们发来一份作文题, 要求学生以“果断与犹豫”为话题作文。有学生以“该出手时就出手”为题, 记述他与同学一道协助路人制伏坏人的事迹。题目虽然是引用一句歌词, 但它集中概括了作文的内容和作者的道德倾向, 相当醒目, 是个好题目。有学生自拟题曰“人生的道路”, 我建议他改为“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接受我的建议, 用这个题目来表达为实现崇高的目标, 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文章主旨。“人生的道路”, 过于平淡, 与话题的核心也有距离;改成新题目, 文章做起来有了抓手, 写起来自然就顺手了。如果内容充实、文字漂亮、层次分明, 阅卷人岂能不高看一眼?

三是题目应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 使之成为文章主旨的诗化, 成为文章的眸子。在话题作文中, 叫人过目难忘的题目不多见, 平庸者居多。怎样才能摆脱平庸?答曰:多读, 深思。这也许是老生常谈。不过, 多读的确能让我们思路开阔, 深思则能让我们抓住要害。某省近年的高考作文话题为“答案是可以丰富多彩的”, 有考生自拟题曰“横看成岭侧成峰”, 题文俱佳, 博得阅卷者一片喝彩。原因何在?在于考生活用了苏轼诗句, 揭示了“答案”之所以“可以丰富多彩”的原因。即由于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心态各异, 对同一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的。由此, 便引出了尊重他人的见解, 对不同的意见应采取宽容态度的观点。无疑, 这是个好题目。如果考生不是熟知苏轼的名句, 找不出它与话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个好题目是不可能顺手拈来的。

怎样拟好话题作文题目 篇3

一、力求简洁准确

拟题不宜过长,长则冗繁、拖沓,句式复杂,修饰限制太多,会给读者造成不良感觉;求简洁,但不能造成结构残缺,或者有歧义,使题意模糊不清,导致行文漫无目标,偏题、离题。

二、力求語言优美

文章追求有文有章,文采飞扬。题目更是窗口,或者说是眼睛,是文之精髓所在。即使平实质朴,也是文采的某种有意选择,但这很难做到。而求词丽、词新、词奇,求明亮、求润泽、求清新、求华美、求气势等等,在高考作文中则是必不可少的。

三、力求体裁明确

“文体不限”是指选择不限,而不是文章没有体,常见文体,选哪一种,必须明确,即使以某一表达方式为主,也不能几体杂糅,不伦不类。题目一般就应体现文体,题目的文体特征对文章产生约束作用,使文与题相映生辉。

笔者认为拟好话题作文题目,除了需要长期的文化积累,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生活经历,深刻的人生感悟,完美的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外,有必要把握以上要点,但不一定面面俱到。考场是个特殊的环境,在考场上话题材料的意义对考生心灵瞬间的扣击,也会不自觉地实现拟出好题的意愿。这,仅是初步探索,相信还有更多的优化要点,有待良师益友指教。

高考作文如何拟好标题 篇4

——高考作文如何拟好标题

一、拟好作文题目原则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拟好作文题目呢?

1、简。题目用语力求精练简洁,避免繁琐。

2、切。题目一定要准确地表达文章内容。

3、美。题目用字遣词要富有美感,寓意深刻。

4、奇。标新立异,出人意料

如何拟好话题作文的题目

二、作文题目及拟题的重要意义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题目。所谓题目,按《现代汉语词典》,是“概括诗文或讲演内容的词句”,是对所要写的文章的内容的一个高度浓缩。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说的是,文章的题目就如同人的额头、眼睛那么显要、重要。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新奇的、有创意的题目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的作用。尤其是在高考中,题目往往影响着评分老师的情绪,最终影响自己的作文得分。

三、拟题的要求

作文拟题要与作文内容珠联璧合,题目要能反映作文的内容。这是拟题的基本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题目要贴切,也就是题目概括的内容要和作文内容相一致。

2.题目要简练,简短精炼,有高度概括性。题目不宜过长。

3.题目要生动,要新鲜、独特、醒目,不能陈旧呆滞,让读者望而生厌,兴趣索然。

四、怎样巧妙拟题

(一)引用法

1、引用诗句

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

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

写某件发生于雨后的事件——《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2、引用流行歌词

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

“宽容”话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

“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

“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

3、引用名句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

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同名小说)

4、引用影视广告

以“诚信”为话题——《真诚到永远》(海尔电器广告语)

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二)化用法

①仿。《有多少_可以_来》仿《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让一部分人先起来》仿《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高三夜无眠》仿《西雅图夜无眠》

②改。《不要唯“财”是举》 《名优产品,让民忧》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③增减。

增:《名师未必出高徒》减:《人穷志(不)短》

④调换词序

《众不敌寡》《弄斧何必到班门》

(三)反常法

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 《三个臭皮匠怎敌诸葛亮》《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做女孩要三心二意》(宽容心、进取心、感恩心、善意、诗意)

(四)符号法

1、数学符号

以“游戏”为话题——《7+1< 8》——学习与游戏的结合一则新闻报道——《99+1=0》——合格产品99个,不合格产品1个,前功尽弃。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成绩?≠?素质》

“诚信”话题——《7-1=0》

2、标点符号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生活——???》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如《那一次我„„》《答案岂能拒绝丰富!》;

《网络: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上网:喜耶?忧耶?》。

(五)悬念法

1.“素质教育”话题——《十六岁,老朽了!》

2.“素质教育”话题——《考试魔鬼定律》

3.“男孩女孩”话题——《三个女生一台戏》

4.“男孩女孩”话题——《我与203室不得不说的故事》

5.“人与自然”话题——《两只流泪的爱情鱼》<

(六)扩展法

又叫添加因素法—在所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

练习:请以“阳光”为话题拟定文题。

示例:《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今天,阳光灿烂》 《一缕阳光》《阳光照耀的日子》„„ 优点:这种方法可使所给的话题由大化小,由概括到具体,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七)运用间隔号并列法。

如《风景•湖》《黄山•挑夫》《老庄子•老情歌》《汽笛•布鞋•红腰带》《胡杨•古道•飞天梦》《小桥•流水•人家》《那山•那人•那狗》。

(八)以文章观点入题。

如《善待生命》《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近墨者黑》《我喜欢出发》《浮生若茶》《守住心中的清月》《苦难是一笔财富》《讲点节操》《起心动念,皆应向善》《站直喽,别趴下》。

(九)对比法。

《痛苦并快乐着》、《高尚与卑鄙》、《有欲与无欲》。

1.(青岛二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服,等我赚到钱以后∕要给母亲买好吃的,等我找到工作以后∕要让母亲坐趟飞机,等我成为富豪以后„„∕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

这是韩国总统李明博《母亲》一书中的一节。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心态:不仅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一些事情也是这样。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立意:

标题:

2.(陕西工大)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风可以吹起一张大大的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小小的蝴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

标题:

3.(安徽安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当下,人们不吝赞美之辞,对一些来自草根阶层的平凡人物冠以“最美”二字,如“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最美消防员”等。主流媒体不甘落后,大量刊载“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发现“最美”、宣传“最美”已然成为当下一种社会现象。

此种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请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立意:

标题:

4.(成都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文章。(60分)

Springbook是澳大利亚一个草原的名字,那里的草儿都长得特别好,所以那里生长着的羊群规模越来越大。随着羊群不断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走在前面的羊群总能够吃到草,而走在后面的羊群总是只能吃剩下的,于是后面的羊群在前面羊群吃草的时候就会跑到队伍前面,就这样,羊群为了争夺食物,都不愿意落在后面。

羊群开始不断地往前奔跑。刚开始的时候,跑在前面的羊群还会知道停下来吃草,但到最后,所有的羊都知道:只要想吃到草就要拼命跑在最前面。这样在Springbook草原上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壮观的场面,羊群都朝一个方向不停的奔跑。Springbook草原的尽头是一个悬崖,羊群跑到悬崖边缘也全然不去理会,于是整群的羊就往悬崖下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立意:

标题: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泰戈尔)

(2)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和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朗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一个荒漠。(萨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

标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立意:

标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确幸”一词,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由翻译家林少华直译而进入现代汉语,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何为“小确幸”?口渴的时候,手边正好有一瓶水;排队时,你所在的队前进得最快;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你正在想念的人„„这些就是生活中尽管微小但确实令很多人感到幸福的东西。

对于“小确幸”,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感悟?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

标题:

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学生甲画了一张画给同桌乙看,画上画的是一头怪兽:老虎的头,猪的身子,鹰的翅膀,鱼的尾巴和鹿的腿。甲对乙说:“看!我创造的怪兽!”乙说:“你这不能算是创造,只能算是拼凑。”甲不服气地说:“拼凑也是一种创造啊!”乙说:“只有杰出人物才懂创造,平庸的人只会拼凑。”„„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

如何分析作文题目 篇5

审题立意时的几个关键步骤

例题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听,是对人生的观照。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是对未知的寻找。请以“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有两种。一种是不被限制的,没有题目,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叫做自由写作;一种是被限制的,有规定的题目,你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写,要套着脚镣跳舞。平时的写作训练,考场上的作文,都属于后一种。写这种作文,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题目展开有效的分析。

分析作文题目,不是“写”,而是“想”。我经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不是你写不出,而是你想不到。“想”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想到了,才写得出。你不可能写出你想不到的东西,是不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的思考到位了,表达也就跟着到位了——如果你的语言能力不是太馊的话。

那么,如何分析作文题目呢?下面我讲四个要点,来说明分析题目时的思维活动。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我将主要结合“听”这个话题作文来谈。

第一,分析话题关键词的内涵:“听”是什么?

任何作文题,无论是怎样的命题形式,管他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本质上都是“话题”作文。任何作文,都在围绕着某个核心的话题在谈。能标示这个核心话题的词语,就是我这里所说的“话题关键词”。

审题立意要准确,第一步当然是厘清话题关键词。有的题目中的关键词,词义明确,没有歧义,例如“坚强”、“诚信”、“常识”;有的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比较隐晦,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具有隐喻义,你需要把“春光”这个喻体的本体揪出来。

无论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还是隐晦的,都需要审慎地确定关键词的内涵。作为写作的基本立足点,这个核心概念,显然是需要界定的。即使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在审题的时候,你仍然需要细心地确定它的内涵。

例如“诚信”,这个词的词义看起来是明确的,但一旦粗心,仍有可能犯错。从词语的基本内涵分析,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和“信”,这两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诚实”是就一个人的自身品德而言,“守信”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所以如果含含糊糊谈诚实,而不关联到讲信用来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诚实”并不完全等于“诚信”。“诚实”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形之于外的言行,与他自己内心的思想具有一致性。据此可知,“诚实”与他人无关,但“守信”必须是与别人有关的。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大谈我们要诚实而不要虚伪,就与题意有所偏离了。我可以告诉你,“真小人”也是诚实的,是言行一致的。真小人的特点就是“真”,他一点也不虚伪,他说要翻脸便翻脸,他说不守信就不守信,诚实倒是诚实了,但这是诚信吗?

同样地,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信”,也不行。什么是“信”?“信”就是信用,也就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信”是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定义的。“信”是不是一定是“诚”的呢?不见得。有些奸猾之徒,不诚实坦白,但也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比如一个商人,未必诚实;但他与别人做生意却能守信,因为 1

他知道,守信是值得的,不守信将会导致自身的商业利益的损失和商业机会的流失。

所以,“诚信”这个作文题目中,“诚”“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写这个题目,就得既要写“诚”,也要写“信”。“诚”“信”都要兼顾。

以上是一个粗略的分析。这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作文的审题立意,务必仔细分析话题关键词。

分析话题关键词,就是对自己提问:它是什么?例如:“诚信”是什么?

讲到这里,你应该基本清楚了。现在,我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继续阐释。

“听”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词典上说得非常清楚:用耳朵接受声音。事实上,不用翻查词典,你也懂得这层意思,这是这个词的本义。但是,如果你写一篇文章,来说明外部世界的物理振动如何通过感觉系统而被人感知,说明人的听觉神经能够对声音产生反应的机理,最后写成了一篇生物神经学论文,其实是不符合要求的。我知道,写这样的文章对我这样的科学盲人是很难的,但对你们来说也并不见得容易。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向你正确地指出:这很难能,但并不可贵。你走入死胡同了。你不懂得作文基本上是要谈人生的。

“听”的本义:用耳朵接受声音。这个本义中,你须注意到“听”的对象是声音。这看似没什么,其实很重要。你看到这个作文题,很显然会联想:究竟有哪些声音可听?或许你会想到:一般的声音、特殊的声音。一般的声音,是指物理世界中我们的听觉能够感知到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车声雷声父母老师的赞扬声或呵斥声;特殊的声音,是指我们的听觉感知不到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抽象的和比喻义的,如正义的呼声、真理的召唤、良心的谴责、爱心的和弦,如此等等。

如果你注意到上述抽象的“声音”,你的立意就可能高出一筹。写一般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一般水平;写特殊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高级水平。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作文题中的这段话: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听,是对人生的观照。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是对未知的寻找。”

题目中的这段文字,其实是在要求我们更加注意到“听”的引申义而不是它的本义。“听”的引申义有几项,但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听”是“接受、听从”,不是“听凭、任凭”的意思。

第二,内涵的确认和具体化:“听”有哪些具体表现?

对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但这个界定是抽象的。只有把抽象的界定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抽象的内涵被具体的现象印证或确认,它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以本题为例,就是对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听”有哪些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就是问我们自己:存在哪些在具体的场景中的“听”?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产生如下联想:

1.属于生活经验的一些生活现象,如:听别人的言语;听音乐;听风声雨声;听雨打芭蕉;听潮起潮落;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街头汽车声……

2.属于知识背景的一些与话题相关的零碎的词语,或一些惯听的短语,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闭目塞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道听途说、听从真理的呼唤、夜阑卧听风吹雨、听人劝得一半……

一些我们在各种场合包括语文学习中了解到的事实,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你的联想,一开始是随机的、混乱的。上面我所设想的,其实已经做了初步的归类。这些联想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思考“听”的内涵,确定自己写作的立意,甚至也为你完成了初步的材料的准备。通过对联想到的这些材料的思考,你对“听”的理解将会变得更加明确。

只有初步联想,是不够的。接下来你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在归类时,还必须思考这类材料可能引发出怎样的观点。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归类:

1.听自然的声音

听风声雨声;听潮起潮落;听雨打芭蕉——可能引发的观点:要聆听自然,感受、领悟自然之美。

2.听人类的声音

(1)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别人的言语(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都属于此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人劝得一半——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听应有包容心;他人的意见未必都听得。

(2)听音乐——可能引发的观点: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的美感、领悟,有益于人生。

(3)听街头汽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可能并不是美的;对人类生存可能存在负面作用。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充耳不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听,不是凭耳朵,而是要用心。

(5)听从真理的呼唤——可能引发的观点:听,必须服从真理,要有理性。

(6)夜阑卧听风吹雨——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听内心的声音。

(7)道听途说——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有的声音是不能听的;听,不见得是可靠的。

3.不听

闭目塞听——可能引发的观点:不听是有害的和危险的。

有了这个梳理,你不但更加懂得什么是“听”了,还发现了很多的观点。有的观点之间存在矛盾,这有可能刺激你进行更深入、更辩证的思考。然后,在这些观点中,你可以斟酌权衡,择取你最想阐述、最有把握的观点,把它作为文章的中心。

第三,分析原因:为什么要“听”?

为什么要“听”呢?原因在哪里?

议论文都是要讨论“为什么”的。

如果你是主张要“听”,无论是听自然的天籁还是人类的声音,无论是听安静的音乐还是听人声的鼎沸,我们都要问:为什么要“听”呢?是什么理由迫使我们必须要“听”?你将怎么来说服我们接受你的观点?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哪些理由可能对我们提供支持。我想,至少可以有如下几条

最宏观、也最基本的理由。

1.在生存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作为动物的人

人与很多动物,都有听觉器官,这种器官最基本、最原始的作用,是为了摄取信息,来为生存提供支持。

(2)作为社会的人

作为社会的人,听是一种信息的接受,也是一种沟通,有利于扩大我们的利益。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背后都是为了更大的生存利益。

2.在伦理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向外的“听”:通过听来强化人类之间的联系,交流思想、加深情感、消除隔膜、表达友善、化解恩怨,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这符合人类的基本伦理。

(2)向内的“听”:倾听灵魂的声音,听从真理与良知的召唤,能促进生命的觉醒,提升生命的意境,具有最根本的伦理意义。

(3)特别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听取社会底层的声音,表现了人类中居于强势地位者的社会良知,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3.在审美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人类的审美活动,有一部分表现在听觉方面。对自然之音、音乐之声、嘉言妙语的听取与欣赏,使人获得美的愉悦,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

我的这个分析很简单,而且较为宏观,在你实际写作时未必会这样思考,因为你的论点一般不是论述“听”的必要性——这不是你的任务而是哲学家的任务。但是,你需要有意识地这样做,使你的思维宏阔一些高远一些,这能够提高你思考的深刻度。

这并不是说,你的作文就不用讨论“为什么”了。我只是说你的思考未必有上述高度。在议论文中,讨论“为什么”永远是必要的。要围绕你的中心论点来思考“为什么”。假设一下,你已经确定论点,就是“要聆听自然”。接下来,你当然有义务阐述“要聆听自然”的理由,亦即回答“为什么要聆听自然”这一问题。

这样,你可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想到“为什么要聆听自然”的原因:

1.知识的增进——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直接增加对自然的了解。

2.哲理的领悟——聆听自然可能使我们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哲理的领悟。(只是可能获得;是否真的获得,还要看聆听者自身的态度与领悟力。你可进而提出要有与天地共鸣的敏感,耳中要有一颗善思的心。)

3.美感的获得——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4.生命的怡养——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获得身心的安宁和休息。(远离尘嚣,避开尘俗的喧嚷。)

这就形成了若干的分论点。文章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了。当然,上述几个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你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作为中心,用叙述、描写或阐述等手段表现出来即可。

第四,分析行动的原则或策略:怎么“听”才是对的?

通常地,这个步骤被描述为“怎么办”。传统的说法是:一篇议论文,提出问题,定性对象,这叫做“是什么”;分析问题,找出原因,这叫做“为什么”;解决问题,提出方案,这叫做“怎么办”。

“为什么”是议论文必须回答的问题。至于“怎么办”这个问题,在相当数量的议论文中不必回答,至少不必详尽回答。例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你必须阐明为什么我们要诚信,但不必就怎样才能做到诚信,说出个一二三四来。要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嘛,老老实实、不负约定就行了嘛,还能怎么着?

不过,这不意味着我们不用思考“怎么办”或“怎么做才是对的”这个问题了。思考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是有价值的。还是让我们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来说明。

现在请你思考:怎么听才是对的?

“怎么听才是对的”?这一问题的提出,也就暗示着:并非所有的“听”都是正确的。这一点你不难明白。例如,唯别人的意见是听,不动脑子糊里糊涂听信别人,根据狭隘的自我感觉去听他人的意见,都是愚蠢的,是错误的“听”。

认识到有的“听”是错误的,反过来就能够让我们认识到怎样的“听”是正确的。下面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1.不能唯别人的意见是听——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主见,有抉择,以我为主。

2.不能不动脑子听信别人——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思考,有理性,有辨别。

3.不能根据狭隘的自我感觉去听他人的意见——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胸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听”必须用客观事实验证。

这样,“怎么听才是对的”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实际上,这个步骤,同时也起到了扩展论点、拓深文意的作用。到这一步,你的思考差不多已经成熟了。

第五,骂题式的反向思维:能够不“听”吗?

反向思维是一种否定式思维。但并不是把话题一棍子打死。语文的命题多是经验性命题,这种命题并不是非白即黑,它是有弹性的。这就像白骨精,它是多变的。白骨精一会儿是少女,一会儿是老妇,一会儿是老头;孙悟空打它之前,它是固体,一棒下去,它又成了气体,变成一股青烟飞走了。语文的经验性命题,有时候就像白骨精。“失败是成功之母”,对的啊,勾践失败了,他总结教训,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成功了,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对的嘛。“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对的啊,有些自卑的人,由于受到某次偶然的成功的刺激,越来越兴奋,越来越自信,于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更大的成功,这说明“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对的嘛。

经验性命题是诉诸经验,而不是诉诸严格的逻辑。这为骂题式的反向思维提供了空间。但一旦我们准备骂题,就得慎之又慎。孙悟空是反对白骨精的,白骨精是个命题,孙悟空准备骂题。孙悟空那么厉害,他也性急,主观上是想把白骨精一棍子打死的,但是你知道的,他一共打了三棒。

所以你要仔细研究打死白骨精的棍法,要研究如何去骂题。不要奢望一下子就把话题颠覆。颠覆是要讲方法的。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听”呢?能够不“听”吗?

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别一棍子打死!你绝不能说:我们就是不要听,就是要闭目塞听,最好耳朵里再塞上一个耳塞,万事不扰心,多爽!如果你这么说,说明你不是过于愚蠢,就是过于偏激。别里科夫先生的耳朵不是塞上了吗?他因此就万事不扰心了吗?别里科夫把自己装进套子闭目塞听,但这种不“听”能够否定“听”的意义和价值了吗?别里科夫作为希腊文教师,他学习希腊文的时候难道不需要“听”吗?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只能避免“听”的发生,但不能消解“听”的价值。

让我们再次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听”呢?能够不“听”吗?

是的,并非我们总是非“听”不可。例如流言蜚语,例如说三道四,例如机器的噪音,例如政客的叫嚷,例如专家的扯淡,例如走狗的狂吠。但这些只能证明“听”与“不听”的选择性,而不能证明“听”是无意义的,比方说,我对大家精辟而富于温情的劝诫,那可是不能不“听”的啊。

这就迫使你进一步思考。如果你继续思考下去,则可能想到下面三点。孙悟空打了三棒,这三点也算是三棒。这三棒能够较为有力地证明:“听”是有局限的。请注意——我们不是说“听”一定就是错误的;我们只是说:你们不要以为“听”多么的了不得,我们不能止步于“听”,应该超越“听”。如此而已。

1.就客观事实而言

任何创造,都不是“听”来的。人类中所有的先行者、先知先觉者,都有对“听”的拒绝。

2.就一般事理而言

(1)“听”到的信息未必可靠和真实,言语具有欺骗性,不代表真确的事实,所以不能过于信赖“听”。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

(2)“听”是被动的接受,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主动判断,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仅仅被动地“听”,就是被别人牵着鼻子。

3.就“听”自身的局限性而言

(1)“听”只是接受信息的众多方式之一,是不充分的;而且,不正确的“听”,反而干扰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即属此例)。

(2)即使是真确的知识,单有“听”也是无法充分掌握、消化和内化的。止步于“听”的学习不是正确的学习,实践才是知识和真理的标准。

(3)即使是正确的意见,是否真的被“听”了,不能用“听”来证明,而要用行动和效果来验证。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题目 篇6

也叫悬念法。就是故意用违背常理逻辑的语句作题目的方法。

这种题目能激起读者的兴趣,有想一口气把全文读完弄个水落石出的效果。

如《感谢车祸》,“车祸”为什么还要感谢呢?一定会让人急于看个究竟。其他的如《美丽的谎言》、《拍卖诚信》和《耳朵“挑食”》等,无不使读者心情荡漾。

如《蓝树叶》这个题目,既新颖又能吸引读者往下读。

树叶一般都是绿色的,怎么会是蓝色的呢?读完文章后才知道,“我”画树叶时因没有绿色蜡笔而向同桌借,但同桌不给,“我”只好把树叶涂成了蓝色。

其他的如《欲速可达》、《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等都有这个效果。

如: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

2、修辞法

用比喻和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拟题,也能使人耳目一新,惹人喜爱。

①比喻。如: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不可多得的教师》;以“环保”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我想有个美丽的家》;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关注生活”的话题——《我爱曲线的生活》。

②对偶。如:以环境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以读书为话题——《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③拟人如: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

3、引用法

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名以及成语俗语等进行借用或改造,使之成为文章的题目,这就是借用。这样的题目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引人喜爱。可分为直接引用和化用。

A、直接引用

引用歌词。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

如: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

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

引用名句。

如: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同名小说);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B、化用

如:以诚信为话题——《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化用了诗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以环境为话题——《都是风沙惹的祸》,化用歌词“都是你惹的祸”;以读书为话题——《读书就是爱自己》,化用娃哈哈矿泉水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

4、公式法

如《8-1>8》这个题目也很别致引人,看完全文后才知道,作者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七个小时的工作,一个小时的休息或锻炼,效果大于八个小时,所以要劳逸结合。

其他的如《现代人=长×宽×高》、《置疑公式:才能+机遇=成功》等都有引人效果。

5、谐音法

针对一篇歹徒抢劫银行,一位青年上前与之搏斗,而有一些人却围观不助的新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时,拟题为《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用了谐音法,把两种不同的态度并列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

6、时尚法

拟用当前流行的词语作题,能一下子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一种亲近感而产生阅读欲。

例如《李白上网》、《QQ城**》、《给韩寒让出一条道》等,无不撩起读者阅读的心绪。

高考作文题目:爱迪生如何看手机 篇7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相像和思考?

上一篇:两转一提心得体会下一篇:考研还是保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