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教材

2024-06-16

声律启蒙教材(精选9篇)

声律启蒙教材 篇1

二年级上册声律启蒙教材

执笔者:崔敏 第一课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①,六钧弓②,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③,天上广寒宫④。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注释: ①三尺剑:《汉书》高祖为黥布流矢所中,医曰:可治。高祖曰:吾提三尺剑取天下,非命乎?命在天,虽扁鹊何益。②六钧弓:《左》定公侵齐,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③清暑殿:《洛阳宫殿簿》内有清暑殿。④广寒宫:《明皇杂录》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的诵读韵文。

2、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能背诵韵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故事导入:《夸父逐日》

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对韵歌,请大家看。

2.出示韵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燕对鸣虫。

二、指导过程(1)读准字音:

1、师:对照音节,自己轻声读一读,试着把字音读准,哪个字读不准,就多读读。

2、学生互读,后指名读:谁来读给大家听?(2)品读对韵:

1、孩子们,现在让我们都来看这一段对韵歌,里面藏着的对子可真不少,你能找出来吗?(PPT,大屏幕)

2、生汇报:预设:(1)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3)指导朗读:

A、谁来试着读一读?

B、讲授:这么简单的对子,如果我们能读得更加干脆利落,会更好听,不信,你们试试看。(生自由读)C、指名读

(4)还有对子吗?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师:能试着说说这是几言对吗?(5)讲述故事 《嫦娥奔月》(6)指导朗读:

讲授:读起来不能那么干脆,但我们读起来,既要流畅,还要让大家听出清晰的节奏。D、小嘴角翘起来,头摇起来美美的读,就更好听了,自己再试试看(7)指导背诵

1、自己试试看

第二课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①虎,叶公②龙,舞蝶对鸣蛩③。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④。秦岭⑤云横,迢递⑦八千远路;巫山⑥雨洗,嵯峨⑧十二危峰。

注释:

①冯妇:见孟子。②叶公:《庄子》叶公子高好画龙,天龙闻而下窥,叶公惊走。非好龙者,好似龙者也。③蛩:音穷。本作蛬,一名蟋蟀,一名促织,今通作蛩。④雍雍:《诗》雍雍鸣雁。⑤秦岭:《韩愈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又一联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⑥巫山:《广舆记》巫山在夔州府巫山县大江之滨,形如巫字,有二峰。⑦迢递:远也。⑧嵯峨:山高貌

教学目标

1、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能在朗读中读懂对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读故事《叶公好龙》

1、默读,读出故事大意。

2、学生说故事大意,师生补充。

四、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八、作业 春种一粒粟,()收万颗子。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亦奇。

第三课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①,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②。晚霞舒锦绣,朝③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④石枕,秋寒妇念⑤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⑥原上牧童归。

注释:

①朗:月光明亮。②矶(音jī):水边的石滩或突出的大石头。③朝(音zhāo):早晨。珠玑:珍珠的统称。圆者为珠,不圆者为玑。④欹(音qī):不正、倾斜,这里是斜靠着、斜倚着的意思。⑤念:想着。边衣:供戍守边防的战士穿的衣裳。古代军队战士的衣服(特别是寒衣)要由家中的妻子寄送。⑥莎(音suō):草名,即香附。其块茎叫香附子,呈细长的纺锤形,可入药。

教学目标

1、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让学生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讲《三尺剑》的故事。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4)师生共读,读出对仗的乐趣。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1、你知道哪些保家爱国的诗句。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第四课

秦对赵,越对吴,钓客对耕夫。箕裘①对杖履,杞梓对桑榆。天欲晓,日将晡②,狡兔对妖狐。读书甘刺股③,煮粥惜焚须④。韩信⑤武能平四海,左思⑥文足赋三都。嘉遁⑦幽人,适志竹篱茅舍;胜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

注释: ①箕裘:《礼》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于,必学为箕。箕,屈柳成箔也。②晡:日午也。③刺股:《国策》苏秦说秦不行,乃夜读书,欲睡,则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④焚须:《唐书》李绩姊病,自为粥而焚其须。⑤韩信:《汉书》韩信佐高祖,平四海,定天下,封淮阴侯。⑥左思:《晋书》左思三都赋十年乃就,入争录之,洛阳纸贵。⑦嘉遁:《易》嘉遁贞吉。遁,隐处也。

教学目标:

1、诵读《声律启蒙“七虞”》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2、欣赏对子,知道对子有正对和反对。

3、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诵读方法,培养吟诵作对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交代目标、激趣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起来温故知新“茶对酒”。

2、提问:①说说知道的对子小常识。②师介绍最早的对子。

初步理解对子内容。了解四个历史人物。

二、初步练读。

1、听教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①注意停顿。②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检验自读情况。

①指名读对子。②齐读、开火车读生字词卡。

4、指导认识生字:按结构分类贴生字卡。扩词、换部首。

5、把生字送回原文再读一读。

6、反馈:拍手齐读。

三、练习熟读,初步理解。

1、请大家默读原文,结合注释,查查字典,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①说说文中提到的四个历史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②“天欲晓,日将晡” 什么意思?

3、汇报交流:把你读懂的地方向大家汇报一下。①随着学生汇报出示词卡:“箕裘、杖履、杞梓、桑榆、刺骨、竹篱茅舍”。②你知道四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你想说些什么?用什么语气读这两个对子?试读。③“天欲晓,日将晡”是什么时候?你知道表示天刚亮的词或片段吗?

4、考一考:①对子当中提到的“秦”、“赵”、“越”、“吴”是春秋战国时的国家,你还知道那些朝代?

5、多种方式熟读成诵:

五、学对对子,挑战自我。

1、学生学对对子。

2、讲纪晓岚对对子的趣味故事。

六、结束全课。

教师总结:我们的汉语就是这样神奇,像成语、古诗、对联诵读多了,你们说话就会出口成章,写文章就会下笔有神,希望同学们多积累。

第五课

云对雨,水对泥,白璧①对玄圭②。③献瓜对投李④,禁鼓对征鼙⑤。徐稚榻⑥,鲁班梯

11断机只有乐羊妻。⑦,凤翥对鸾栖,有官清似水⑧,无客醉如泥⑨。截发⑩惟闻侃母,○秋望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注释: ① 白璧:《国策》苏秦说赵王,大说。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②玄圭:《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③献瓜:《韵府》唐德宗时,有献瓜果欲授官者。④投李:《诗》投我以木李。⑤鼙:战鼓。⑥徐榻:《后汉书》陈蕃为豫章太守,惟徐稚来特设一榻,去即悬之。⑦班梯:《备考》公输子名班,又名般,鲁之巧人也。尝为楚造云梯以攻宋。⑧清似水:《郑祟传》臣心如水。⑨醉如泥:《李诗》笑杀山翁醉似泥。或云:泥,虫名。⑩截发:《晋书》范逵过陶侃家,无以待宾。母曰:汝留客,我自有计。乃截发易酒肴。11断机:○《史记》周乐羊子游学,一年来归,妻因断机曰:君之废学有如此。羊子感悟,卒为名儒。

教学目标

1、诵读《八齐》,达到熟读成诵。

2、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3、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古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讲《夷齐让国》的故事。

2、你觉得伯夷和叔齐为什么要让国?这样做,你觉得怎么样?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巩固拓展

1、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把你知道的意思说给他听吧。

2、小组合作,在组中进行背诵。

3、小组间进行对子游戏,全班共对,读出乐趣。

六、总结

七、作业

1、把这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一听。

声律启蒙教材 篇2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 母亲是那样年轻, 那样美丽, 她把自己对生活、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可是成年后, 我成为一个诗人重返故乡时, 母亲却不再年轻…… (教师充满激情地进行语言过渡)

课件映示: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 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 依然那么和蔼、慈祥, 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 不知我来干什么, 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 不再谈我的童年, 只是对着我笑, 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 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绪……

(深情、忧伤的音乐缓缓响起, 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朗读结束, 音乐继续回响, 留下一段空白)

师:读了这一段文字, 你的心情怎样?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呢? (教师还沉浸在刚才的情境中, 语调比较低沉)

生1:我的心里有些难受, 我感受到作者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 没能守在她的身边尽孝道。

生2:我感受到看到此时的母亲, 作者的心中飘满愁绪。

生3:我感受到文中的我非常怀念母亲, 真想再回到童年。

师:是的, “我”非常怀念母亲, 感谢母亲, 因为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 (教师引读文章的最后一节)

生:“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 (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节)

(课件映示文章最后一节, 深情的音乐再次响起,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

(课后, 我请教听课的同事, 同事说:开始时被文章清新、活泼的意境所吸引, 到最后心情有些沉重、压抑, 感觉要哭出来了……再问学生课上最喜欢的内容和环节是什么, 学生多数回答:夏天的夜晚很美, 母亲在月色下唱歌、讲故事真好听……

我不禁自问, 为什么自以为得意的教学设计却没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后来, 看到了一则教学片段, 才茅塞顿开。

片段二

师:母亲不识字, 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 (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孙友田, 他曾经是一个煤矿工人。在你的印象中, 采煤的工作是怎样的活儿?

生:很辛苦……

师:孙友田怎么会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散文《黑土地》片段: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 头顶一盏矿灯, 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 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 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 一山乌金望外冒, 黑宝石, 往外跑, 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 我要燃烧!”

师:这是节选自《黑土地》的两段文字, 读第一段文字, 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你发现了什么?

生:母亲的工作很辛苦, 儿子的生活也很辛苦。但他对生活充满热情, 说自己“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

生:我觉得作者特像他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唱歌谣, “我”白天下井工作, 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歌。

师:真好, 你在一颗爱的种子里看到了母亲的身影, “我”的工作热情必定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第二段是一首诗, 《大山欢笑》是他的代表作, 读读它, 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这首诗很顺口, 很压韵, 一看就懂, 很有趣。

师:像什么?

生:像母亲给“我”念的那些童谣, 琅琅上口, 明快、流畅。

师:是的, 《大山欢笑》里有童谣的影子。所以说“月光启蒙”实际上是说母亲在我童年时代, 在夏日美丽的夜晚不知不觉给“我”一颗爱的种子, 一颗诗的种子。这《黑土地》就是那些种子开出的花朵。让我们再次齐读—— (教师引读文章最后一节)

【反思和分析】

(一) 超越教材需要首先尊重教材

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的语文教师纷纷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 确立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以上两则教学片段都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但是片段一中, 我引进的课外资源却改变了教材的感情基调, 使原本清新明快、活泼愉悦的文章基调变得忧郁、伤感起来。这一语段选自作者的原文《往事如歌——月光启蒙》, 编者把它选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时作了删减, 把原文中忧郁、伤感的部分去掉。现在呈现在学生们眼前的《月光启蒙》是那样清新美好, 深深吸引了大家。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 我引入的忧郁、伤感显然不能被孩子们接受, 更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因此, 在确立“用教材教”的理念时, 我们不能忘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又特别强调文章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凝聚了许多专家、一线教师心血、智慧的“文本”总体上是优于单个教师的智慧的。因此, 只有首先尊重教材, 立足文本, 才能更好地超越教材。

(二) 超越教材需要切实关注学生

我们的课堂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教学资源的选取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是, 为使课堂精彩, 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 进行精心预设, “逼”着孩子走向自己的预设。片段一中, 我也不例外, 推荐欣赏的语段是自己深受感动、产生共鸣的一段话。那么, 这段忧郁、伤感的文字学生能否真切体会, 能否产生共鸣?我没有考虑, 只是想到这段话感情真挚, 再配上适合的音乐肯定能渲染气氛。结果, 煽情的效果是达到了, 可孩子们对文章主题“月光启蒙”的理解还是浮光掠影。

片段二中, 教师选择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语段, 把文章内容和课外资源巧妙地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对比赏析, 揭开了遮在“启蒙”二字上的面纱。所以学生欣喜地发现:“我觉得作者特像他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唱歌谣;‘我’白天下井工作, 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歌。”“这首诗很顺口, 很压韵, 一看就懂, 很有趣。像母亲给‘我’念的那些童谣, 琅琅上口, 明快、流畅。”就这样, 教师把作品与学生的感受有机地联系起来,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月光启蒙”的意思。

(三) 超越教材需要适度回归教材

语文阅读教学固然需要超越教材, 但如果操作不当, 很容易导致“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因此, 有必要“回归教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适度回归文本, 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 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 从而更具有“语文意味”, 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 体现语文的“文道统一”。特别是后者, 更需要“回归教材”的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 “回归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当然, 这不能成为重走“就书教书”的老路的理由, 关键是“超越教材”与“回归教材”的统一。

在片段二中, 教师选取了两段文字, 这两段文字是作者孙友田的代表作品《黑土地》中的经典语段, 与课文的基调一致, 利于学生赏析, 而且推荐时教师把这两段文字与课文结合起来, 如“这是节选自《黑土地》的两段文字, 读第一段文字, 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做巧妙地突破了难点。最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归课文, 齐读文章最后一节, 自然地升华了文章主题。

总之, “尊重教材、关注学生、回归教材”的有效统一, 是“超越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石。只有这样,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摘要:“尊重教材、关注学生、回归教材”的有效统一, 是“超越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石。只有“超越教材、用好教材”, 语文课堂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作者在分析自己设计的《月光启蒙》教学案例的基础上, 对比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 对“尊重教材、关注学生、回归教材”的有效统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声律启蒙》启蒙孩子吟诗作对 篇3

比如,一开头,我们读“云对雨,雪对风”,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总觉得“云”和“雨”以及“雪”和“风”有什么对应关系呢?的确,“云”和“风”我们会读得悠扬平和一些,“雨”和“雪”我们会读得短促凝重一些。一个(云)读得悠扬,相对的另一个(雨)就读得短促;反过来也是这样,读得短促凝重的“雪”,相对的是读得悠扬平和的“风”。这就涉及到下面对对子的第一个规则:

一、平仄相对

“平仄”就是指声音悠扬或者短促,这主要涉及声调。一个平声的字,就要用一个仄声的字去对,反过来也是这样,一个仄声的字用一个平声的字去对。这就叫“平仄相对”。

二、平仄交替

这是指一个词组或一句子中前后节奏单位之间应有平仄交替变化。

三、词性相同

我们在书中会读到这么一副优美的对子:“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我们会发现,上下联第一个字“花”和“藻”都是名词,第二个字“残”和“密”都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无”和“有”都是动词,第四个字“潜”和“戏”都是动词,第五个字“蝶”和“鱼”都是名词。这样,相对应的位置上词性相同。

四、结构相同

这结构主要是指语法结构,两个相对的词组或句子须语法结构相同。比如主谓结构就要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就要对动宾结构,等等。

五、表意统一

这是指上联和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能各说各话,毫无关系,而必须是有关联的。

六、押韵一致

押韵是指两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有时候相近也行)。这样就会给人这两句话步调一致、相互呼应的美感,听起来很悦耳。

《声律启蒙》中的这些对子中还有不少历史典故,书中也有注释介绍,所以,还能学到不少历史知识。

《声律启蒙》节选一 篇4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教学反思】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弘扬国学,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和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在一个多月的《声律启蒙》教学中,使我更加意识到,应该倡导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此外,在学习中,更应该注意的是:要剔除糟粕,留其精华、古为今用。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声律启蒙》(节选二)

《声律启蒙》(节选二)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简介《声律启蒙》。

2、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听读,标记出生字、生词及不明白的地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1、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默读。

3、学生谈感受。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声律启蒙》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声律启蒙》的曲子,学唱。

《声律启蒙》教案(1-5) 篇5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教学过程:

一、播放《声律启蒙》(一东)歌曲

播放视频:《声律启蒙》(一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介绍《声律启蒙》书籍。

这首歌的歌词源自一本书——《声律启蒙》,它是由车万育编写的。声——声音,律——音律节奏。这本书是专门训练儿童对对子、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书。这里的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好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律启蒙中的(一东)

三、学习《声律启蒙》。

1.正字正音、发现韵脚、读出韵律。

(1)师范读(课件出示)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请看大屏幕,注意听清老师读的字音,找找声律的感觉。(师配乐范读)

(2)找特点

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押韵。我们一起把最后一个字读一读。(生读)

这最后的一个字叫韵脚,文章押韵就会使人觉得像旋律般优美。刚才我们说了,律就是节奏。

自己读读,体会一下。

字对着或者有节奏。字数相对,你们看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这是声律启蒙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字数相对,它的内容也是相互关联的。

(3)生自读(正音)

了解了声律启蒙的这么多特点,你想自己读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指读,一人一句。(纠正字音,节奏、韵律、字音)

最后一句最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4)个体读和齐读。(5)打节奏读。

2.了解内容、事物相对,讲解典故,激发想象,读出韵味。

这段文字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大家自己看书默读、借助注释,把不明白的地方看一看,画一画,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

(1)三尺剑、六钧弓。师:这和军事有关了,关于三尺剑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师讲故事)相对着剑的是弓了。六钧弓什么意思?要180斤的力气才能拉开弓。

想象着读一读。

(2)师生配合读。

(3)师生对读。

3.出示图片,进行联想、找到感觉,读出意境。

(1)同学们读的真美,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出示图片)你能用最美的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情景吗?

(2)生描述。请你带着美美的感觉,好像身在其中的读一读。

你们用的词真美,用上一东里面的诗句呢?

你就在这美景中,读一读(齐读)

师:你们读出了一东的另一特点(板书:意境)。想象着画面内容,而且让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3)像这样有意境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带上韵味,找一找,美美地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4)指名读,齐读最后一句。

4.师小结:我们了解了一东的特点,不仅字数相对而且内容相关联。不仅有韵味而且有节奏、不仅有画面而且让人身临其境,让我们把今天所学内容读一读,读出它的韵味、韵律、节奏,感受它的美吧。

学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声律启蒙》不仅字数相对,而且事物相关联,不仅押韵还有旋律,还有意境非常优美的千古绝对,课下请同学们试着背过。另外书中像这样的对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1.一东(节选)

教学内容: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经典诵读《声律启蒙》中的这两句诗句。(屏幕出示诗句: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二、播放《声律启蒙》(一东)歌曲

播放视频:《声律启蒙》(一东),让学生认真聆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授过程。

1.正字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1)师范读(课件出示)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请看大屏幕,注意听清老师读的字音,找找声律的感觉。(师配乐范读)

(2)找特点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什么是对偶呢?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字对着数字,量词对着量词,颜色词对着颜色词等,字数相对,这是声律启蒙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字数相对,它的内容也是相互关联的。

(3)生找出相对的词语,了解对偶的形式。(4)生自读(正音)

了解了声律启蒙的这么多特点,你想自己读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

指读,一人一句。(纠正字音,节奏、韵律、字音)最后一句最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范读,生跟读)(4)个体读和齐读。(5)拍手读。

2.了解内容、事物相对,讲解典故,激发想象,读出韵味。

这段文字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大家自己看书默读、借助注释,把不明白的地方看一看,画一画,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

(1)讲解“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的诗句意思:河两岸晨雾缭绕,杨柳碧绿;园子中,春雨洗涤后,杏花更显艳红.(想象着读一读。)

出示精美课件,感受美丽的春景。(生美美地读)师生配合读。

男女生对读。

(2)讲解“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的诗句意思:

风尘仆仆的旅人,两鬓斑白,早早就起床赶路;傍晚时分,垂钓的老翁披着蓑衣,在毛毛细雨中静静垂钓。

出示精美课件,感受形象画面。(师范读,生读)师生配合读。

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

3.出示图片,进行联想、找到感觉,读出意境。

(1)同学们读得真美,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出示图片)你能用最美的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情景吗?

(2)生描述。请你带着美美的感觉,好像身临其境的读一读。(指名读)师:你们读出了一东的另一特点(板书:意境)。想象着画面内容,而且让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3)像这样有意境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带上韵味,找一找,美美地 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4)指名读,齐读最后一句。

4.师小结:我们了解了一东的特点,不仅字数相对而且内容相关联,具有对偶的形式。不仅有韵味而且有节奏、不仅有画面而且让人身临其境,让我们把今天所学内容读一读,读出它的韵味、韵律、节奏,感受它的美吧。

学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声律启蒙》不仅字数相对,而且事物相关联,还有意境非常优美的千古绝对,课下请同学们试着背过。另外书中像这样的对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3.一东(节选)

教学内容: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一、正字正音、发现韵脚、读出韵律。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配乐范读)要求:

1.学生看屏幕,认真倾听,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讲解:

颜巷陋:是说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孔子认为他虽然生活困顿但乐观豁达,是贤人。本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

阮途穷:这个是说三国时候的阮籍的,是历史上有名的的竹林七贤之一。他生性好酒,常常独自驾着牛车,载着一坛好酒,边行边喝,有时前面没路了,阮籍便痛哭一场,再转向其它道路继续前行。一日来到山颠,曾感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古诗中一般喻指令人悲哀的陌路。

冀北:大致为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以及辽宁省辽河以西、河南省黄河以北的一片区域。可以泛指游牧地区。

辽东:辽河以东的地区,即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明朝在现在的辽宁省境内设辽东都指挥使,防守边境。

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小组赛读。6.师生合作读

7.配乐,师生共同放声齐读。8.背诵此段内容。

四、播放此段演唱内容,学生跟唱。

五、链接:《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六、课外延伸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4.一东(节选)

教学内容: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1.指名背诵一首古诗。

2.由古诗韵律引入《声律启蒙》第二课《二冬》。

二、音读。把课文读通顺。

1.学生自由读课文。(积极主动地读)要求:自由读,轻声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方法:不会读的字或读音把握不准的字,看注释找拼音或查字典解决。2.学生小组(四人一小组)内读。

要求:一人读,三人听,正音。读通,读顺,扫除读音障碍。

方法:先让后进生读,大家正音。再让小组内的小老师示范读。3.全班交流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激情饱满,奋发向上地读)。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断句的方法。要求:熟读全文 方法:

(1)轮流读,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可以是同桌对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与小组对读,大组与大组对读,也可以是单人与众人对读等,利用多种形式读。轮流读上一联句,对出下一联句。

(2)学生领读

(榜样效应,规范学生经典诵读)。让音色好,普通话好的学生,朗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班内领读。

(3)齐读

学生一齐读,熟读成诵。

三、意读。领悟联句中的词的对应,理解课文大意。要求:读中领悟联句中的词的对应。

方法:

(1)读上一联句,对出下一联句。

(2)找出联句中的对应词。

(3)借助教材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 学习,了解联句的对仗方法,知道“冬”韵的字。

1.教师介绍文中的人物故事及发生事件的背景。

2.教师点拨与讲解,你在读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时,发现什么规律?

四、美读。以赏析的眼光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1.合读

同桌合作读。对读、击掌读等,在两人游戏中读。2.赛读

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3.全班配乐诵读。

5.一东(节选)

教学内容: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教学过程:

一、复习《声律启蒙》(一东)前部分

播放《声律启蒙》(一东)歌曲,播放视频:《声律启蒙》(一东),学生跟唱,复习巩固。

二、小小舞台,我来展示 1.个别展示背诵。2.全班打节奏齐读。

三、学习《声律启蒙》。

1.正字正音、发现韵脚、读出韵律。

(1)师范读(课件出示)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请看大屏幕,注意听清老师读的字音,找找声律的感觉。(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正音)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指读,一人一句。(纠正字音,节奏、韵律、字音)

最后一句最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做到读通读顺。(4)全班读,打节奏读。

2.了解内容,激发想象,读出韵味。

这段文字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请大家自己看书默读、借助注释,把不明白的地方看一看,画一画,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3.解决疑难:

(1)野叟:指村野老人。

(2)鬓皤:白色的鬓发。眉绿: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以画眉,把自己的眉儿描画成青黑色的柳叶形。(3)浩浩:广大的。融融:温暖的

(4)“半”和“千”虽然非实际数字,但又是表示数量的字,是虚指而非实指,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词中的常用的还有双、几、数、对、独、点、寸等等。

3.出示图片,想象画面,美美地读

(1)指名读(出示图片),其他同学听,你的脑袋里出现了什么画面?(2)生描述。请你带着美美的感觉,好像身在其中的读一读。

你们用的词真美,用上一东里面的诗句呢?你就在这美景中,读一读(齐读)(3)像这样有意境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带上韵味,找一找,美美地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4)指名读,男女生赛读。(5)播放配乐,全班齐读。

四、总结、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诵读《声律启蒙》教学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文字精炼优美,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学生通过学习诵读最具传统文化价值的经典诗文,不仅能识记和掌握终生受益的知识精华,更能逐步认识、领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逐步培养敦厚好学、通达事理、人格健全、明理诚信、孝敬父母的优秀品德,具备开放多元的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0—13岁是人一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90%的记忆力已经形成。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年级的小朋友,反复诵读是他们的嗜好;背书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喜爱背诵极具音乐性和韵律性的经典诗文。只是他们活泼好动,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所以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持之以恒的品行。

三、教材分析 《声律启蒙》是一本指导儿童以及初学者认识声韵、掌握对偶技巧的启蒙读物。它以对子的形式表现,用活泼可爱、平仄协调的文句,让初学者认识什么是声调和谐,什么是对仗工整?按平声韵的韵部编排,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十五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合起来一共有三十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从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到十一字对,循序渐進,这种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编写方式不但让初学者容易接受,也易于记诵。同时它的句子节奏明快,声调和谐,可以琅琅上口,在诵读中也可以得到语音、修辞的训练,所以是古代塾师传授声律,教导童蒙习作对联的基础教材。

四、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孩子们掌握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而产生民族满意感和爱国主义情思,领略先哲的风范,从人生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开展人生;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加文化底蕴;培养小学生的读书兴趣,学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准备教案,根据新课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每周的诵读课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等多种游戏活动。诵读方式多样,如采用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读、配乐读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加深对文句的理解,加快背诵的是速度。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由“教师、家长、小组、自评”四部分组成,形成评价体系,使之持久、有效进行。指导学生撰写诵读经典的体会和感受。

浅谈《诗品》中的“自然声律”论 篇7

一、从“自然”到“自觉”的诗歌声律观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对于诗歌声律观, 有一个从“自然”到“自觉”的过程。

《尚书·尧典》体现了古人对于诗歌声律问题的最初看法:“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1) 。在文学产生的最初阶段, 歌与诗通常会合流。早期的诗的押韵只是为了便于记忆, 并且是为了符合“诗歌”作为“歌”的属性——因为“歌”是讲究声韵的。因此, 这个时期的诗的声韵要求是无意识的, 自然而然的, 并不是为了诗的美专门创作的。《诗三百》、楚辞乃至汉乐府的创作都体现了这一点。

魏晋之际, 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到诗的声韵。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南朝齐永明中, 周颙和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四声八病说要求诗歌以平、上、去、入四声制韵, 不可增减, 每句中的每个字的声韵都有区别, 否则就会造成“病”。四声八病说把对声律的要求和声律的拔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这种观点在齐梁时代风靡一时, 但当时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陆厥就曾致书沈约以表达自己对四声八病说的质疑。

诗歌的声律问题属于文学的形式问题。而中国古代文学一直是重内涵而轻形式。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的形式开始受到重视, 这就是所谓的“文学自觉”。而我国诗歌的声律问题, 也在这个时代由“自然”走向“自觉”。

二、钟嵘的立场

钟嵘在《诗品下序》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声律的立场:明确反对以沈约为首的永明体诗人对于诗歌声律的过分重视, 及他们对于声律作用的拔高。首先, 他认为古人对声律的重视和时人对声律的重视是不一样的。前者着眼于音乐, 而后者落脚于文学。在他看来, 古人并没有自觉地发现声律, 并在文学创作中去运用声律。他认为是“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2) 表现了古人的诗作重声律是为了在“被之金竹”时能够和谐动听, 并不是因诗歌本身的需求而讲求声律。因此即使是曹植、陆机、谢灵运那样的“文章之圣”、“体贰之才”都“不闻宫商之辨, 四声之论”。五言诗既然“不被馆纟玄”, 也就更没必要“取于声律”。

其次, 钟嵘认为诗歌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吟咏性情”, 而声律的存在只是为了便于诵读, 以便更好地“吟咏性情”, 因此他对诗歌声律的要求并不高, 只需“不可蹇碍”就行了。

另外, 钟嵘认可的是“自然英旨”这种创作方式, 因此他对五言诗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已“自然”为最高标准。他提倡的是古人那种自然而然的诗歌声律之美:“清浊流通, 口吻调利”。好的诗歌本来的声律就很和谐, 有一种自然流畅的音乐美, 如张协的诗歌“音韵铿锵”, 范云的诗歌“音韵宛转”。而沈约、王融等人的理论只会使得诗人过分拘泥于诗歌声律效果的营造, 从而“伤其真美” (3)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他把沈约列入了中品诗人。

从表面上看来, 钟嵘对于文学声律的问题站在一种奇怪的立场:他在诗歌声律问题自觉化的大背景下, 反对对诗歌声律的重视, 坚持了一种自然的声律观。但实际上, 无论是对诗歌声律作用的质疑还是拔高, 都是人们有意识关注诗歌声律问题的表现。因此, 钟嵘提出对于过分重视诗歌声律问题的反对意见, 也是当时诗歌声律问题自觉化的一种表现。

三、“自然声律”论理论上的得与失

钟嵘在过分追求诗歌声律要求的齐梁时代, 提出“自然声律”论, 是十分可贵的。声律只是诗歌外在表现形式的一部分。过分地讲求诗歌声律, 会使诗歌创作的结果不再自然。此外, 对声律这种形式问题用力过多, 由于诗人自身才智的有限, 会妨碍诗人更好地去营造诗境, 表达诗意。而这种对声律的工雕细琢一旦成为风尚, 会引导诗歌的创作者和欣赏者把对诗的创作、欣赏重心由诗义、诗境等诗的内在层面转移到诗的形式层面上来, 从而使诗歌的创作由重视内在美转向重视形式美, 忽视所谓的“真美”。这对诗歌, 尤其是新兴的五言诗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五言诗才刚刚兴起, 必须有一个好的理论导向, 以得到一个好的发展。

在齐梁时代, 四声八病说受到诗坛的普遍认可, 受这种理论创作的永明体诗歌也是当时诗歌创作的主流。在主流对文学声律追求过于狂热的情况下, 钟嵘不得不采用偏激的观点来中和人们对于文学声律的看法。他的“自然声律”论在这种背景下告诫五言诗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们要冷静地看待文学声律, 重视诗歌的内在美。钟嵘对声律的看法对后代影响很大, 在明代汤显祖和沈璟关于传奇文学创作的争论中, 汤显祖就坚持了类似于钟嵘的文学声律的观点。

但“自然声律”论也有不足点。从魏晋开始, 我国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就是对文学形式的重视。在钟嵘的理论语境里, 文学的声律这种外在形式是次要的。他之所以提出对诗歌声律的要求, 是为了反驳四声八病说。因为他觉得这种理论妨碍了诗歌“真美”, 即意义和诗境的展现。另外, 他只注意到了“口吻之为工”, 即诗人对声律的额外要求是违背自然的人工;而忽视了“调和之有术” (4) , 即人工的巧思也可以使五言诗的声韵达到和谐的境界。

“自然声律”论的另一点不足是:“清浊流通, 口吻调利”对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用。假如我们对诗歌的声律要求仅限于此, 那么诗歌就失去了部分形式的特殊性。失去特殊的外在形式, 也就失去了一项重要的区分文体的标准。南朝以有韵、无韵来区分文笔, 就是以外在形式来区分文体。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以五言诗为研究对象的著作, 《诗品》是后来诸多诗话的滥觞, 它的评价方式、以及思考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钟嵘在四声八病说风行诗坛时, 提出“自然声律”论, 提醒诗人和读者不能过分看重诗歌声律, 为我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声律范式。对“自然声律”论的研究, 不仅是对钟嵘的文学思想的研究的一部分, 更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对于声律问题的思考的一个重要环节。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歌声律观有一个从“自然”到“自觉”的过程。钟嵘在诗歌声律问题“自觉化”的大背景下提出“自然声律”论, 反对四声八病说, 坚持了一种“自然”的立场。他的“自然声律”论告诫五言诗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们要冷静地看待文学声律, 重视诗歌的内在美, 但也忽视了文学形式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然声律”论,《诗品》,钟嵘

参考文献

[1]钟嵘著.曹旭集注[M].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梁道礼.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97

[4]曹旭.诗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弘法大师著.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声律启蒙》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篇8

1、诵读《声律启蒙“十五删”》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2、认识“姚、赏、惩、慧、痴、顽、蛮、、濮、骁、莱、斑、榻”等12个生字,初步理解“赏善、惩奸、巧慧、痴顽、阳关曲、骁将、茅舍、尘埃、榻上、 ”等词语的意思。

3、使学生尽力感悟“十五删”所涉猎的知识信息,欣赏对子,知道对子可以表情达意。

4、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收集老莱娱亲故事、古筝《知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诵读方法,培养吟诵作对的兴趣。

【教学思路】:

故事引入——诵读、品读、积淀——练习对对子,拓展兴趣。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交代目标

1、故事“老莱娱亲”。

2、温故知新: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复习(对子及常识)。

3、出示《声律启蒙“十五删”》,交代目标: 熟读成诵。

认识十二个生字。 初步理解对子内容。

了解历史人物。

二、初步练读,学词、识字。

1、听教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读完后请学生画出长对子的停顿。

2、学生自读:①注意停顿。 ②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检验自读情况。

①指名读对子。②齐读、开火车读生字词卡。

4、指导认识生字:按造字法分类贴生字卡。扩词、换部首。

①会意字:斑。形声字:姚、赏、惩、慧、痴、顽、蛮、、濮、骁、莱、榻。 ②扩词:赏、惩、榻。

③换部首:姚、顽、蛮、濮、莱。 ④解词:骁将、榻上。 ⑤引出人物薛仁贵。

5、反馈:拍手齐读。“把生字送回原文再读一读。”

三、练习熟读,初步理解。

1、请大家默读原文,结合注释,查查字典,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

①“柳、颜”分别指哪两位书法家?关于书法你还知道什么? ②、知道王维的《渭城曲》吗?说说离别时的情景。

3、汇报交流:“按你自己的方式给这些对子分分类吧,再说说读懂了什么?” ①有关历史人物的对子:

老莱子(送给他一句赞美的话)

融 (关于他的故事知道哪些)

安 (简介:东晋著名宰相,与王羲之是朋友,喜欢隐居东山,故名谢东山)

②有关名称的对子:(完成讨论题的汇报)。 ③有关写景的对子:茅舍无人,难却尘埃生榻上;竹亭有客,尚留风月在窗间。(解释茅舍、尘埃;引导朗读,表现出无人的凄凉和有客的情深。)

④其他对子:指名解释词卡“赏善、惩奸、巧慧、痴顽”。

4、多种方式熟读成诵:

①把你的理解放到教材中,自由读。 ②接口读。 ③各组回旋读。 ④同座试背。 ⑤点名背。 ⑥齐背。

五、学对对子,挑战自我(自选一题完成):

课件演示“我来对对子”,请同学自选一个小题完成,并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课件内容:

1、柳暗对( )、千山对、慈眉对()

2、枕中云气千峰近对(

)。

自在飞花轻似梦对(

)。

3、愁中对梦里 。 (

)(时间)愁中对(

)(时间)梦里。 (

)(人物)(

)(时间)愁中; (

)(人物)(

)(时间)梦里。

物理启蒙教育的一部好教材 篇9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初二物理,是一部很好的物理启蒙教育教材。物理启蒙教育一般可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物理学知识启蒙教育,物理学方法启蒙教育,物理学思想启蒙教育。物理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育,以培养、保持和发展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掌握正确的物理学方法,树立基本的物理学思想。

人教社初二物理新教材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和前六章各种物理现象的简介和了解;第二部分为后八章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这种新型的知识结构,在国内的众多初二物理版本中还是少见的,这已是它的成功点之所在。

第一部分通过各种有趣味的物理现象介绍,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普遍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不仅感到物理知识很有趣,而且也不难学。

通过这一部分教材的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本教材所注重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部分教材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矗这点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更适应了少年儿童的.学习心理。

如本书中的光学部分,总是以具体形象的光学现象和光学实验为依据来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成像规律、光的色散规律等。书中采取的方法是列举大量光学事实、光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认识和发现各种光学现象中的固有规律。而不是通过什么物理概念的繁衍,或数学、逻辑的推理得出规律。其实,前六章的知识结构都是这样的模式。即是就事论事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基本现象,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力的单位、平均速度、温度、熔化过程、凝固过程、液化过程、光线等等。

总之,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物理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不仅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物理学习可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第二部分是经典力学的初步基础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大厦的三大基石是质量、时间和空间三大概念。而初二学生此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已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空观的初步概念。因而第七章开始只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接着进行密度概念的教学。再后面几章即分别对力的初步概念、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压强的概念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进行教学。最后进行简单机械和功的知识的教学,本书的这种知识结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可使学生在经典力学知识的殿堂里,攀登初步力学知识的阶梯而不感到负担沉重。第二部分的物理知识,为何能产生这样良好的效应呢?这与前面第一部分物理知识的学习分不开。从认识论角度来说,第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为学生奠定了感性认识的基础;第二部分的教材多从理性上展开,为理性认识的阶段,众多的物理实验也是为理性认识服务的手段。从逻辑思维方式方面来说,第一部分先给学生一些形象的、具体的物理知识,而第二部分多为一些深化的、抽象的物理知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可见这两部分是前后

上一篇:科技服务情况汇报下一篇:春节的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