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启蒙(通用8篇)
体育启蒙 篇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这样阐述他对老师职责的理解。如果将这句话与体育舞蹈教学工作相印证,你会发现一些遗憾,而这些遗憾与一名老师的职责息息相关。
平日里,学生恭敬地喊我“老师”时,我总会很开心地接受.但同时我又常常问自己一个简单得近乎幼稚的问题:我究竟该怎样去教孩子?
和许多体育舞蹈俱乐部的老师一样,我只是在孩子们的业余时间教他们舞蹈,传授给孩子们的也并不是能够直接影响他们升学的内容,但这并不代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少做一些什么;相反.我们需要做得更多,因为不管你是俱乐部老板还是以赚钱为目的的体育舞蹈老师,首先,我们是老师。
恪守职业底线
谈到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曾有人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在没有学习舞蹈的时候,孩子们既天真又可爱,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感觉孩子变了……这样的言论其实就是在警示一些体育舞蹈老师(特别是青少年的老师)要注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譬如让孩子跳成人化的舞蹈动作、穿性感暴露的服装参加比赛等。
体育舞蹈是舶来品,在传播和教育方面,国内的大专院校和俱乐部都是在探索中前进,但是有一点共识:太小的孩子不能参与体育舞蹈的学习。遗憾的是很多老师没能守住这个底线,在利益驱使下让孩子过早介入体育舞蹈的学习,比如常常有比赛宣称“最小的参赛选手4岁或5岁”,而这些世界上最小的舞者在赛场上并不是在跳舞。
事实上,不管国内组织还是国际组织,都曾试图通过比赛规程来限制这种情形的发生,比如CDSF在设立比赛项目时,将青少年比赛中最小的年龄组设置为8岁以下,而各大国际赛事也只设置了12岁以下组,而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过一至两年的学习,孩子才有能力参加比赛,这其实是将参与体育舞蹈学习孩子的最小年龄限定在不能低于6岁。
当然,我并不反对孩子从小接触舞蹈,比如芭蕾舞基础训练,四五岁的孩子绝对可以参与其中,因为芭蕾舞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积累,早已经形成一套非常完备的教学体系,并且芭蕾舞基础训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触舞蹈、形成基本舞蹈素质。与之相对应,根据CDSF的指导方案,青少年教学可以遵循铜牌动作、银牌动作、金牌动作这样一个规律进行,但在此之前必须对孩子进行一些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发展到各地后出现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事,比如让一个从来没有经过舞蹈基本功练习(芭蕾舞基础训练)的四五岁的孩子学习铜牌动作。这样的孩子有时连左右脚都弄不清楚,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他们模仿扭转的动作,其难度和滑稽程度绝不亚于周星驰的喜剧表演。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才是首要任务,绝不能将经济利益看得太重。如果老师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失去作为老师的真正的责任心,那么,一些具备舞蹈天分但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很可能被扼杀。这也是一名体育舞蹈教师(特别是业余俱乐部的老师)必须恪守的职业底线。
尊重孩子的天性
老师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巩固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简单地说,在“传道”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尊重孩子的天性。
为了吸引生源,满足一些家长争面子的心理,有些老师实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以求孩子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提升,有的甚至让孩子在比赛中谎报年龄、组别,频频“过界”,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青少年老师群体中的一些弊病。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做着成人化的舞蹈动作,原本妩媚性感的动作在观众眼中也变成“搔首弄姿”,成人化的舞蹈导致整个体育舞蹈项目在青少年这个层面与原始初衷相背离。
在孩子舞蹈的启蒙期,老师需要向孩子传达的只是最基本的舞蹈技术,根本不用过多强调舞蹈技术之外的内容。例如教8—12岁年龄段的小孩子,首先从最基础的内容讲起,紧接着的就是一些舞蹈动作,在教这些动作时,一定不能片面强调情感、表情等内容。在孩子对舞蹈的情感和内涵没有产生自己的认识时,要求他们展现他们根本不理解的内容,就好比将禾苗从水田中强行拔起一样,短时间会“看上去很美”,但打破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孩子也就失去了在逐渐进步的过程中汲取更多营养的机会。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引导孩子按照正常的心理成熟度,让他们在舞蹈技术提升的同时渐渐加深对舞蹈的理解,那么到了青春期,孩子自然会对体育舞蹈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时他们就会对舞蹈的情感世界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中有许多是他们最真实的情感释放。
除了不教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内容,寓教于乐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孩子最怕严肃的老师,有时课堂上严肃的气氛还会让他们啼哭,这个问题在我国体育舞蹈业余培训市场上相当普遍,寓教于乐,恰恰是一名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塑造“艺术作品”
在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老师教孩子舞蹈的过程就是帮助挖掘孩子潜能的过程,是塑造他们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像艺术家创作作品一样,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与时俱进”,用一套理论、一个标准、一个模子。
目前,国内的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还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特别是全国各地专业院校、舞蹈俱乐部和培训班星罗棋布,采用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一个学校一种教学模式、一个老师一种风格”的情形比比皆是。这种情形不利于一个规范、有效的教学体系的形成。舞蹈需要每一名老师发挥个性,将自身所学过滤后,再根据孩子的需要传授给他们。
在孩子眼中,老师传授的知识就是“正确”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能过度强调某方面的内容(情感、身体线条、动作幅度等),这样容易让孩子在学习中偏向这些内容,导致顾此失彼。这与创作一件雕塑品一样,不能偏废任何方面,这样才能协调展现各个方面。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孩子比艺术创作难得多,作品不好可以再改,但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走偏了方向,再想矫正就很困难了。
体育启蒙 篇2
什么是启蒙?--人的权利与康德的启蒙遗产
在中国思想界1990年代掀起的.“新左翼”与“自由主义”论战中,双方各自继承的是当代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与激进左翼的思想脉络,但却不约而同地忽视了夹在中间的康德主义传统.在我看来,今天中国思想界严肃地坚持或批判启蒙信念之普遍主义向度的学者都应该认真对待康德主义.若不正视康德所留下的那份弥足珍贵的启蒙遗产,何言承继/批判西方现代性?
作 者:吴冠军 作者单位: 刊 名:开放时代 CSSCI英文刊名:OPEN TIMES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B2 关键词:体育启蒙 篇3
关键词:网球运动,中小学,启蒙教育,可行性
前言
网球已不再是一种纯碎的绅士运动, 现今社会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拿起网球拍去参与网球运动, 而且也有更多的人开始对网球产生兴趣, 开始逐渐的去接触网球;但由于条件的限制, 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网球的启蒙教育, 没有专业的网球教练进行入门的指导导致缺乏对网球的基本知识的了解, 这样就容易形成错误的技术的动作和不正确的习惯, 还容易形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如网球肘的形成, 这就影响了网球运动开展的质量, 为了避免参与网球运动的误区, 更好的普及网球运动, 培养网球兴趣, 进行较早的网球启蒙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体育课开展网球运动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又有助于为未来我国网球人口的增加和促进网球运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1、中小学体育课开展网球启蒙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1、教学时间上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义务教育《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 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水平一至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中小学每周都有一定的体育课, 可以根据不同的水平阶段的学生每周上一次网球启蒙课, 也可以隔一周上一次, 上课的时候由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即可, 周末也可以开展网球兴趣班, 对报名参加网球兴趣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和授课, 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上课时间, 又不会耽误学生其它学科的正常学习, 在学生寒暑假的时候, 更可以开设网球兴趣班和提高班, 对有兴趣学习网球的孩子进行进一步的入门引导, 帮助他们获取网球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对于学过网球, 具有一定基础的孩子可以开设提高班, 相应的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让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网球发挥他们网球方面的特长, 做到因材施教。
1.2、学生、家长主观上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中小学学生由于接触面的有限, 对自身兴趣的养成往往需要外界其它因素的干预, 虽然兴趣有天生的成分, 但大多数都是培养出来的, 他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诱导以及孩子自身的挖掘, 既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现在的学生家长越来越认识到网球运动的魅力所在, 意识到它对孩子人格的养成, 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网球运动十分的容易开展, 它对场地的要求不高, 只要具备网球场地的基本条件, 带上合适的网球拍和网球, 两个人便可以轻松地进行网球的学习和练习, 且网球运动不分男女老少, 可以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适宜持续的参与, 掌握了网球运动的技术要领, 便可以终身受益, 对“终生体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网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类运动项目运动强度不大, 且适中, 不需要剧烈的身体接触, 不会造成运动损伤, 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竞争性, 作为初学者刚刚接触网球, 不用担心自己是否适合这项运动, 因为无论你高或矮、胖或瘦, 强壮与否都可以参与这项运动, 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乐趣, 这对中小学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增强体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网球的开展适合孩子学习, 可以赢得学生及家长的亲睐。
1.3、场地及器材上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现在的很多中小学已经很普遍, 许多中小学在建设和翻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体育设施的配置, 不仅建设了足够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还从长远的角度建设了网球场、羽毛球场等等, 以满足现在学生及家长对热门体育运动的向往。启蒙网球所需要的网球场地并不像专业的网球场地那么标准, 不需要很高的要求, 诸如土场地或草地都可以稍加完善选择作为启蒙网球的教学场地, 且网球场地的大小可以根据孩子班级的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 例如:针对较低的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把一片标准的网球场地改装成两片启蒙教学用的场地, 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节约了网球场地的利用。但是, 通过走访等调查发现, 虽然各个中小学在体育课教学目标中对网球运动进行了明确的规划, 由于没有网球场地进行实地教学, 很多学校把网球课上成了“课堂内”的理论课, 仅仅是给学生讲解网球方面的知识, 没有实践锻炼的机会, 成了“纸上谈兵”;还有很多学校并不具备理想的网球场地开展教学, 这些学校把其它的运动场地简单的改建成网球场地, 然后去投入使用, 这样可能暂时具备了启蒙网球教学的需要, 但也给教学及学生的安全造成了不便和威胁, 这就需要在网球教学场地上加强建设, 完善场地设施, 保障网球启蒙教学的需要。
1.4、教学及师资力量上的可行性分析
网球在中小学开展具有很好的前景, 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师资上的培养, 是否具有较好的网球专业教师是关键。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中小学拥有较好的网球方面的体育教师的为极少数, 大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网球教师, 或大部分体育教师不具备教授网球的能力, 在中小学开展网球运动的启蒙教学, 教师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角色, 承担着网球教学的任务, 还承担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安全责任, 因此, 要想在中小学较好的开展网球启蒙教育, 必须在师资上加大投入, 引进专业的网球人才, 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创建和培养出一批懂网球, 能教授网球, 能够胜任网球启蒙教师角色的师资力量。而目前的中小学在招聘体育教师的时候大多要求具有本科学历, 预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而网球在高校的开展已经十分普遍, 尤其是在一些专业的体育类院校, 对网球运动人才的培养更加的重视, 开展的方式大多分为专修和普修两种, 具备一定的网球基本知识和技术, 可以胜任网球教学启蒙的任务。针对缺少网球基础的在职教师, 可以利用全国体育院校的师资力量开展岗位培训, 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其次, 可以考虑引进新教师时选择比较专业的网球教师, 以缓解目前网球师资力量方面短缺的问题。
在教学上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 首先,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标准, 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应该以基本的网球基本知识为主, 防止孩子因为年龄较小, 注意力不够集中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网球方面的游戏, 增加孩子参加网球运动的兴趣, 使孩子在一开始就参与进网球的运动当中去, 享受网球带来的乐趣, 为未来继续学习网球打下基础。其次, 对各种年龄段的学生都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简单便于掌握的技术学习, 比如基本的挥拍动作、基本的脚步移动动作, 基本的结合球的练习使他们一开始就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 为以后的自学做好准备。最后, 针对年龄较大的学生和对网球表现出很高热情的学生要提高他们训练和学习的比例, 通过学习掌握了网球的基本技术之后, 增加网球的训练课, 加强网球的各个技术动作学习, 掌握网球的全面技术, 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 提高他们的综合技术水平, 也可以对内或对外组织一些小型的网球比赛, 通过实战把所学技术融入到实战当中去, 通过实战去提高网球的竞技水平, 发挥他们的网球方面的特长。
2、对未来中小学网球运动发展的展望
我国的中小学是我国未来网球运动发展的生力军, 是我国网球运动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他们的成长对我国网球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球的发展一方面要引起校领导的重识, 加大学校师资和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 也要广泛吸收社会资本的投入, 让社会资本看到校园网球发展的潜力和有待开发的市场潜力, 每个学校或几个学校都可以相应的成立少儿网球俱乐部, 相互交流和沟通,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地区间的学校可以举办网球方面的交流比赛, 比赛的经费可以尝试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赞助, 发挥网球比赛的广告效应。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中小学网球运动的启蒙和发展经验, 像美国那样成立中小学网球体育联盟, 或对网球技术较好的学生施行奖学金制度, 促进和鼓励中小学学生参与网球运动。我们要认识到我国中小学未来网球发展的强大空间, 但也要认识到中小学校园网球发展的阻碍, 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能否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持续的前进, 将是我们即将要面对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苏敷志, 陈美红.关于东莞市中小学网球教学训练的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 2010, 12.
[2]戴立波, 蒋立旗.中小学网球初级教学的开展现状和发展策略[J].体育世界, 2011, 01.
[3]胡龙宇.浅议我国中小学网球教学现状和发展对策[J].体育世界, 2011, 8.
[4]朱世霞.成都试点小学校园网球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2012.
[5]赵铭洋.成都市小学开展短式网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2011.
体育启蒙 篇4
片断一:在赏读中享受“夏夜之美妙”
师:童年的夏夜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自由读)
师:读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觉?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很宁静,我感觉眼前出现了月光照着大地的情景。
生:我感觉到了宁静的夜晚,朦胧的月光。
师:梦幻一样的,很有诗意。那么就用我们的眼睛,用心灵来感受这夏夜的美妙吧。(配乐画面,师诵读后,生齐读,指名读。)
师:是呀,你读得真美。课文中“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吗?
生:还因为在夏夜里,母亲为我讲故事,吟唱歌谣。
师:母亲给我吟唱的又是什么呢?
【赏析: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夏夜美妙的画面。教学从美入手,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感觉文本,触摸文本,学生从课文中读出了宁静诗意的画面,领略了文字背后那美妙的意境。】
片断二:在品读中感受“民歌之美妙”
出示句子:“月亮出来亮堂堂……晒得脆脆的。”“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生自由念读)
师:(指名读,读得响亮、铿锵)你来看,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用很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生:轻柔的,吹在身上很舒服的。
生:柔柔的。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很温暖的感觉。是什么像三月的和风?
生:母亲甜甜的嗓音。
师:小溪的流水呢?
生:叮叮咚咚,很恬静。
师:那么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你试着读得轻一些,慢一些。(师领读一句,给予一定的节奏和速度。生跟读,有进步。)
师:对,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读时要轻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指名读,有韵味。)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生:(热烈地)想。
师:那就闭上眼睛。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孩子们闭上了眼睛,沉浸在月夜的歌声里。歌声戛然而止,学生还闭着眼睛,似乎在回味。)
师:什么感觉?
生:很亲切。
生:美。
师:美就一个字。就像课文中说的那样———(生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来,声音怎么可能是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母亲的声音是温柔的,好听的,所以就香了。
师: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说她声音温柔啊。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想———文中有个句子说,“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那意味着什么?
生:那个地方长不出东西,很苦。
师:意味着在那个地方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艰辛的付出,换来的还只是“清苦的日子”。母亲忙完一天的活计,可想而知很劳累。劳累之后干什么?(引生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谣。再来看,她唱的是什么?(引生齐读———“月儿弯弯像小船……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生:弯弯的月亮可以带我们。
师:多么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啊?
生:凤凰。
师: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生:吉祥、太平,一种喜庆的鸟。凤凰到,吉祥到。
师:是啊,喜庆的凤凰帮我们盖了那么多楼———(生齐读)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勤劳的母亲,任劳任怨的母亲。
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觉得日子会越过越好。
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师:在苦难的日子里,美好的未来与向往,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支柱啊!
我们知道,声音是无形的。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
生:皮肤可以感觉和风,耳朵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鼻子可以闻到芳香。
师: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再读句子)
师: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赏析:教学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在这个片断中,学生品读歌谣,重视教师的范读,学生自然进入了美妙的诗意之中,情感也在心灵与民歌的对话中滋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通过文本而产生共鸣。这时,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民歌之美妙、母亲声音之美妙。】
片断三:在拓展中享受“母爱之美妙”
师:这篇文章原先的题目就叫《月光母亲》。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年纪大了,患了老年痴呆症。他在《月光母亲》里是这样写的:(师伴乐诵读,母亲苍老的形象与年轻时为“我”唱歌谣的画面同现)“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师: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融化了。面对此时的母亲(出示:我想起了_____,想起了_____,想起了_____。)拿出你的笔写一写。
生:我想起了在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
生:我想起了生我养我的母亲,想起了在我心底深处永远深藏着的那一轮明月。
生:我想起了母亲在月光下那甜美的声音,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生:我想起了那温馨的一幕。
师:在岁月的长河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老了,“我”也会老的。但有些东西,在岁月里沉淀,比如,像母亲的歌声。是她让我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体育启蒙 篇5
小孩子天生爱听故事, 这种审美需求似乎与生俱来。儿童故事是滋养孩子心灵的鸡汤, 是提升孩子生命质量的精神食粮。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读什么
不同的阅读对象, 应该选择不同的阅读文本。对于心理结构不成熟、阅读习惯没养成、社会认识不充分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 更是如此。
在有关一年级的阅读能力建设课题研究中, 笔者曾经给一年级学生讲过《夏洛的网》, 在实际的讲述过程中很快遭到了冷场, 老师讲得起劲, 孩子们却自顾自忙得起劲。事实证明, 《夏洛的网》虽然是很精彩的, 但它不适合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听, 更不适合作为刚入学儿童的启蒙故事书!
故事阅读要特别注意适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 要考虑他们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心理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一年级的小朋友大都爱幻想、好探索、喜新奇, 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且, 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生命, 都和自己一样, 是有感觉, 会思考的, 可以像人一样说话, 像人一样做事, 具有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因此, 最好选择那些内容有趣生动, 充满想象, 采用拟人手法的故事书。富有想象力、充满幻想的故事正好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阅读、审美趣味相结合, 使孩子们在想象的王国里尽情和文本形象交流、碰撞, 从而得到极大的快乐与满足。同时, 最好选择文字量不大, 篇幅短小, 结构简洁, 层次分明的故事。
与孩子心灵相通的动物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印度的《五卷书》序言就这样讲:古代有一个国王有三个蠢笨的儿子, 国王要他的丞相调教这三个儿子, 但是无能为力。后来, 一个年长的婆罗门愿意承担这项教育任务, 并保证在半年之内教会三个王子管理国家的才能。他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最能吸引儿童的动物故事作为教材,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此编成这部流传千古的故事书。对于小朋友来说, 他们与动物有一种天然的心灵相通。《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动物篇故事, 《森林报》中有更多的动物故事, 展示了一幅幅童话般的画面, 趣味性强,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孩子们如痴如醉。
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能扩展学生的想象。童话将现实生活逻辑中不可能有的事情, 依照“幻想的逻辑”, 借助夸张、象征、对比、拟人、错位等艺术手段写成故事。童话借助幻想, 把许许多多平凡的事物编织成一幅幅异乎寻常的图景, 在读者面前展开一个个绚丽多彩、奇妙荒诞、超乎现实之上的世界。《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个瑰丽、华美、神秘的世界。孩子们驰骋于幻想的世界, 使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精美有趣的经典动画能吸引学生眼球。动画是以绘画形式作为人物造型、环境空间的主要表现手段。《黑猫警长》《大闹天宫》……这些熟悉的故事, 曾经让我们自己的童年目不转睛, 长大了, 那个颜色和韵味还一直留在心底。打开这些精彩的故事, 精美的画、经典的人物形象, 立刻就能抓住孩子们的眼球。
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能丰富学生的见识。民间故事语言奇异, 内涵丰富, 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 特别是一些歌颂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精神的, 鞭挞好逸恶劳、投机取巧、贪婪吝啬的故事, 能丰富学生情感, 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正如本雅明在《说书人》中说:“曾经, 民间故事是全人类的启蒙老师……民间故事教导先民, 并且直到今日都还在教导儿童, 那是最具智慧的方式———以狡诈和喜悦的心境面对神秘的世界。”
诙谐生动的寓言故事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寓言篇幅短小、情节简单, 不拘一格, 故事又浅显易懂, 特别适合一年级的小朋友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寓言常有生动的比喻、明确的寓意, 用比喻的方式讲故事阐发道理, 特别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寓言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每一则寓言都可以说是人某一方面经验的总结, 具有极强的思想启示作用。在那些触动心灵的寓言故事的熏陶下, 孩子们会慢慢懂得如何区分美丑, 明辨是非, 并激发内心对于美的渴望, 对公正、无私、仁爱等优秀品质的追求, 在稚嫩纯真的心灵播下爱的火种。
二、兴趣掩映万化中:怎样读
兴趣是内驱力, 情感是内需力。开展故事阅读教学必须围绕这两点进行。孩子自己有兴趣爱好, 有情感需求, 才会自觉地学习, 甚至终身学习, 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习惯。
教师讲读是基本。一年级的孩子, 特别是农村完小的孩子, 对读故事还没有概念, 体会到故事世界中的无穷乐趣还有一个过程, 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讲读故事就是把孩子领进故事大门的过程, 如春雨点点入土, 滋润孩子们心田, 点燃孩子们对故事书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读报课给孩子们读故事, 在学习课文时给孩子们读与课文相关的故事, 在作业做完后的空隙给孩子们读故事, 在所有合适的时间里给孩子们讲故事。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接触故事, 感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与神奇。
快乐领读作示范。当老师将读故事进行到一定的时间, 孩子们拼音已经掌握, 识字量渐渐增加, 教师有必要适当扮演“甩手掌柜”的角色。推荐故事书、布置读故事的作业, 让读故事成为孩子们的常态。在此基础上, 选拔培养班级小小故事大王, 引领班级读故事、讲故事的风气, 一年级小朋友最不缺少的就是上台表演的兴趣与激情, 很多学生经过课堂讲演的锻炼, 越讲越流利, 越讲越有范儿, 故事也越来越精彩, 参与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 由一开始的几个尖子生渐渐普及到普通学生。班级随时可以组织故事比赛, 绝对不会冷场。
故事妈妈润心田。当前, 很多农村学校外地民工孩子较多, 家长学历偏低, 以我校的一年级为例, 有六成以上家长是小学学历。家长很难有能力、有精力辅导孩子学习, 更不可能自觉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熏陶。不少家长认为把语文书学好才是正经事儿, 看那么多闲书没有用。所以要推进故事妈妈、故事爸爸的培养, 开展故事妈妈培训, 签订亲子共读协议, 让故事妈妈进课堂为全班学生讲故事等多种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告诉家长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引导家长参与亲子共读, 支持孩子看故事书, 形成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故事教育阵地。
奖励阅读有奇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还没有完成脱离幼儿园小红花奖励的范畴, 通过奖励阅读的方式, 能极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是围绕故事阅读奖励, 设立故事阅读最多奖、故事讲读最棒奖、故事理解最快奖、故事接龙最牛奖等形形式式的奖励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把故事书作为奖励渗透到班级管理中, 对周记写得特别好的孩子、早自习认真朗读的孩子、代表班级参加比赛的学生、偶尔表现较好的调皮学生等, 给予故事书奖励, 让更多的学生接触故事书, 阅读故事。
抛砖引玉是高招。有效利用小学生的期待心理, 开展故事阅读。一年级的小朋友一旦听了故事的开头, 就非常期待知道故事的结果, 最后到底怎样了呢?这是他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而且孩子们常常特别希望看到一个美好的结果。因此, 有的时候, 讲到一半戛然而止, 让学生自己兴致勃勃地去看故事结局也是一个好办法。
读书小队可燎原。农村孩子有一个特点:彼此之间交往比较密切, 同一村的小朋友经常聚在一起玩耍。特别适合成立假日读书小队。通过因地制宜设立读书小队, 能够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更有利于彼此之间互换故事书, 交流各自最喜欢的书, 把读书活动真正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一刻。当孩子们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 孩子们还会自发地成立读书小队, 他们或是以好朋友为单位把书集合起来交换着看, 或是把位置较近的几个同学的书集合起来交换着看, 让孩子们看课外书的氛围渐成燎原之势。
用故事激发兴趣, 用兴趣促进学习。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农村学校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从一年级开始, 用故事启蒙的办法打开孩子的心灵, 有心插柳, 希望蔚然成荫。
摘要:故事是启迪孩子心智的一把金钥匙, 用故事激发兴趣, 用兴趣促进学习。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故事,启蒙,一年级
参考文献
[1]朱自强著.儿童文学概论.2009年
[2]宋文翠著.儿童文学概论.2010年
[3]薛瑞萍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2008年
[4]小学语文.杂志
[5]小学语文教师.杂志
[6]吉姆.崔利斯著.朗读手册
作文的启蒙教学 篇6
(一) 先听后说。
这种形式难度较小。如让学生听我讲一个故事或听录音讲一个故事, 让学生根据记忆, 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二) 先读后说。
这是以阅读为基础的说话训练。这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记忆和理解, 又可以进行规范化的语言训练。提高说话的能力和技巧。
(三) 先看后说。
这是说话训练的主要形式, 大体有两种形式:
(1) 看图说话。首先, 看图。指导看图要注意四点:a.是要看得准确细致, 对画面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b.是看懂图意, 理解画面上的人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c.是观察要有顺序, 这是语言表达有条理的前提。d.观察要抓住重点, 注意事物的特点。其次, 想象。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往往三言两语, 语言干瘪, 说不具体, 说不生动。究其原因, 是他们把图画看成静止僵死的东西, 没有展开合理的想象。指导想象有两个方面:a把静止的画面中的事物或多幅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变“静”为“动”, 把图看活, 想象出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事物的情节发展。b。带着感情看图, 带着感情地想。如看到水底的鱼, 想象到似乎在捉迷藏;看到树上的小鸟, 想象他们在唱着欢乐的歌。这样说出的话才会生动、富有感情。最后。表达。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这种情况, 在看图说话的训练中, 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把话说细。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语言准确、传神、丰富。
(2) 看实物说话。如让学生观察一个玩具、一盆花、一件学习用品, 然后进行说话训练。这时候, 教学的难点是不知从何说起。因此,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表达顺序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文具盒, 首先教学生整体看, 再打开看, 然后说说功能。
(四) 先玩后说。
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动手做各种自己喜欢的物体模型, 不会做的可以请别人, 作好后再想一想, 我做的是什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因此我想到了什么?上课了, 每个学生都放着自己的玩具, 有飞机、手枪、电视机、火车....真是各式各样, 丰富多彩。因为准备得充分, 学生都争着走上讲台, 想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模型, 把自己想到的话告诉大家, 学生发言无拘无束, 个个争先恐后, 跃跃欲试。学生在玩中受到有益的启发, 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除了上述四种形式外, 还可以先做后说, 画画说说。采用先让学生画一画, 再让他们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是用什么图形组成的。这样, 小学生通过亲手画的图画, 再不觉得无话可说了。当然, 使用最多的还是看图说话。上述这些形式的基本特点, 就是把说话训练同听、说、看、做等具体行为联系起来, 是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得到统一和谐发展, 既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又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说话和作文,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语言发展顺序看, 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石。说话训练能为作文训练提供大量的词汇, 正确的句式和适当的表达方式, 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到较快的发展。
我的启蒙老师 篇7
1993年的那个夏天, 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牢记母亲临别时的叮嘱:肿瘤医院都是要死的癌症病人, 心情不好, 你可千万要稳重, 不要整天没心没肺笑嘻嘻、乐呵呵的。于是乎, 我每天大气不敢出, 大声不敢说, 小心翼翼地穿梭于每个病房间, 尤其是夜班时, 风高夜黑, 病人都在熟睡中, 我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守护着几十个“即将死去的病人”, 心里不知有多么的恐惧。我一遍又一遍战战兢兢地查看着每一位病人, 确定他们还“活”着, 闲下来坐在办公室也总感觉那些死去的病人就在我周围游荡。无意间, 发现办公桌上有一本《当代护士》, 我拿起翻看起来, 逐渐的, 我被这本杂志吸引住了, 里面有前辈们总结临床经验写的论文, 有前辈们先进事迹的个人传记, 有护士姐们的心情日记, 内容多是每天发生在我们工作中的故事。
自此以后, 我每月都盼望着《当代护士》到来, 只要书一到, 一定是第一个抢到手先睹为快。《当代护士》是我的老师、我的朋友, 她告诉我怎样观察病情、怎样给病人做好心理护理、怎样和病人沟通交流。慢慢地我发现, 肿瘤病人也有笑容, 他们也需要笑容, 于是原本快乐的我又可以快乐了。我每天快乐的为患者输液、打针, 快乐地为患者讲述疾病的相关知识, 快乐地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困难, 快乐地感染着我的每一位病人, 原来悲观绝望的病人摆脱了癌症的阴霾, 能够正确面对癌魔, 笑对人生了;原来愁眉不展的家属们也能接受事实, 正面引导病人共同抵制厄运。经常有病人对我说:小谷, 我们这些病友都喜欢你, 说你是这个科室最漂亮的护士, 因为你总是对每一个病人笑眯眯的。
受《当代护士》耳濡目染, 闲暇之余, 我也开始动手写些工作感受、体会及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并装订了一本“飞儿文集”。一次偶然的机会, 一位同事看到了我的文集, 提议说, 你写了这么多, 怎么不寄到《当代护士》发表呢?一语道醒梦中人, 是呀, 为什么自己看了那么多本《当代护士》, 学了那么多, 怎么不试着寄过去让她们变成铅字?
1994年3月, 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寄出了我的第一篇文章《我也美丽》。寄出后压根没想到会被录用, 渐渐的就不记得这回事了。寄出后大概半个月的时间, 一天上班, 收发室通知有挂号, 当时就觉得奇怪, 有谁会给我寄挂号?原来是《当代护士》寄来的杂志和稿费汇款单, 当时别提有多高兴, 在收发室就不由得跳起来尖叫, 把收发室的阿姨都吓着了。杂志里的《我也美丽》几乎一字没改, 虽然篇幅不长、差不多安排在杂志的最后一面了, 稿费也就是15元钱, 但我还是非常感谢《当代护士》, 是她, 让我从此有勇气将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是她, 为我开启了文学之门, 她就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 是我的益友。陆陆续续, 我开始写论文、写散文、写新闻, 并先后发表在《当代护士》《湖南日报》和其它的杂志上。
初一作文再启蒙 篇8
凡是参加过监考的同志, 只要留心, 就会发现: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高中生在作文时总是刷刷在试卷上写来, 均是落笔成“文”, 但其中真是出于己作的好文章不多。
本人曾对本校初一 (6) 个班的学生进行两个问题的问卷调查。题一是:“你欢喜写作文吗?”题二是:“你作文时所写的内容是如何考虑的?”问卷答案统计的结果是:百分之九十三的学生回答“不欢喜写作文”, 百分之八十二的学生回答“写作文时, 首先考虑从哪本看过的作文选上找内容。”
学生说了真话。不欢喜写作文, 作文时从作文选上生搬硬套, 眼下在大部分初中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初一为最。笔者本学期批阅的初一头两篇作文的感受是:好作文是“借”的作文选上的, 剩下的便多是内容空调, 言不及意, 文不规范, 错字病句成串的劣文, 或者叫不成文。
笔者对初一学生作文现状的描述绝不是在责怪教师作文教学的失误, 也不是危言耸听, 目的是引起从事作文基础教学的同行们的重视。而最重要的是抓好中学, 从初一抓起。初一作文教学必须从零开始, 完成再启蒙的任务。
初一作文再启蒙从哪入手呢?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笔者以为首先要从“激发作文兴趣, 匡正作文习惯, 规范作文程序”这三个方面做起。
一.兴趣:开启睿智之手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一篇回忆他小学启蒙老师的散文中温情地写过, 他的文学之路是他小学的启蒙老师因他用“因为”“所以”造句, 而受老师表扬所激起的作文兴趣开始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兴趣, 像一只有力的大手, 开启着学生作文睿智的火花和灵光。兴趣深厚, 表现欲就强烈, 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于是, 便会产生超常的睿智, 便会在作文中追求至善至美的佳境。
理论总是灰色的, 现实之树才会常绿。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道理, 没有一个语文老师不知道, 但在教学实际中却又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作文兴趣。
比如说, 作文前给学生说路子, 找范文, 这就在无意中引导学生作文时抄成品、搬例文;比如说, 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多、严、高”, 这便给学生造成了作文难, 难于上青天的畏惧心理;比如说, 判分吝啬, 多数60分, 多数评语不是批评, 便是套话, 这就是使学生产生了认真不认真反正一个样的思想。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如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如何让兴趣这只巨手拨起学生睿智的琴弦?笔者认为:和学生换一个位置, 站在到初一学生的位置上去, 以初一学生的心理去看初一学生作文, 以初一学生的实际去命题, 去指导, 去批改。如是, 作文的要求就不会“多、严、高”, 作文批改时便会不吝啬分数, 作文的命题便不会“难于上青天”。
努力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亮色, 哪怕是极差的作文, 也要找一两处相对好的词语, 加上圆圈, 写上一两句鼓励性的评语, 让学生看到希望, 鼓起信心。许多丑小鸭兴许会变成美丽的天鹅。培养和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 诸如利用语文课讲读中趁机激发, 介绍名人作文故事以典型激发, 开展多种第二课堂活动相机激发, 作文批改评语中鼓励激发, 作文讲评中表扬激发, 开设班级、学校习作园地让学生发表激发……只要我们老师时时想到去“激”, 学生一定会“发”起来的。
无疑, 时时想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是作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每一位新接班老师都应考虑到这一点, 初一语文任教者更应该谨记于怀。
二.习惯:导引思维之手
兴趣有了, 如果没有良好的作文习惯, 仍然不会使学生作文上路, 同时, 兴趣也不会长久。初一语文的任教者,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匡正遇题想抄作文选的错误作法, 须从培养学生作文构思时正确而积极的思维方法入手。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作文中良好习惯是:认真审题, 认真构思, 先想后写。如何想?就反映了思维的“正”与“误”。庸者一味地引导学生抄“样子”, 借例文, 智者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就题生发, 抒写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 就是一步步设计需要跨跃的台阶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攀登。初一学生正确的作文习惯应该是“我以我笔写我心”, 读题、审题、做题 (作文) , 一步步地认真做过, 想清楚了再动手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写真真实实的自己和周近的人和事。
为了有利学生这样良好的习惯养成, 教者必须在命题上紧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也就是让学生写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 坚持以让学生有材料可写为原则。同时, 教者还必须在作文指导中作正确的导引。比如让学生写以《夸妈妈》为题的记叙文, 在示题之前, 先让同学们夸自己的妈妈, 夸得好的大家鼓掌。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必然争着夸。火候一到, 立刻示题, 让学生带着对妈妈美好的回想进入作文, 写出来的作文定会有血有肉, 真切感人。
学生有了良好的作文习惯, 坚持了思维的正确方向, 作文中学生便会以“我”为中心去拓展, 写出不再是移花接木的赝品, 而是流自内心的华章来。同时, 培养了学生科学而以严谨的作文习惯, 使之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不仅对作文大有裨益, 也将会对学生终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程序:点铁成金之手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如果就习惯是作文中导引思维之手;那么, 程序便是作文中的点铁成金之手。严格程序, 就是严密作文过程中的步骤, 这是作文中对初一学生予以作文过程的规定。
学生的好文章不是老师改出来的, 也不是老师压着“多读”出来的;而是按作文的程序学生自己磨出来的, 悟出来的。老师的责任是让学生按程序操作, 使之点铁成金。
作文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程序是什么呢?大体上应该是“想、写、改、誉”这几步, 想清楚了, 写出来, 改满意了再誉写。想, 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写, 是将想的内容变成为文字, 这其中又包括写提纲, 打草稿;改, 是对草稿进行锤炼, 重点就是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 有时还包括立意和取材。有了前面这些扎实的功夫, 誉写也会自然用心了。
作文过程中“想、写、改”都是极为重要的, 但最主要的是“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指学生自己改) , 文章不厌百回改,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史料记载, 列宁在中学读书时作文的操作程序是:在草稿纸上拟定提纲, 然后把另一张草稿纸竖着对折, 在纸的左边一半打草稿, 将右边一半空着。然后在草稿右边对草稿进行补充、修正, 一直到自己以为满意时才认真誉清交给老师。这对我们是极有启示的。
笔者认为, 现在大部分老师规定学生 (尤其是初中生, 特别是初一学生) 两课时内完成作文是值得考虑的。应该加长作文时间, 一周一作, 就让学生在一周内完成, 从周一出题周五收缴, 并在一周内规定每天对作文“程序”中各步应完成的任务。引导学生自己去改, 自己去磨, 自己去点铁成金。但这不能不分年级, 搞一刀切, 而应该先慢后快, 逐步压缩每一程序时间, 到了初三, 便能在考场限定的时间里写出切合大纲要求的文章来。
对初一学生进行作文再启蒙是必要的。因为通过再启蒙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匡正作文时的思维错误, 严格作文过程中的步骤。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作文品格就可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做人品格。文如其人, 作文如做人。从这一点来说, 再启蒙工作对学生终生将有深刻影响。故而, 这项工作意义是深远的。
对初一学生作文再启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刚上初一的学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变换期。初一学生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 正是告别童年进入少年的时期, 此时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将产生一个嬗变。小学的东西已经朦胧而去, 留下的印象不再深刻。新的东西他们容易接受, 并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从头开始以全新的角度去指导他们作文, 他们便会很快地接受并步入轨道。如果我们大同小异地沿袭小学那一套, 过了初一, 再予匡正将花数倍功夫, 甚至对部分学生 (或者是大部分学生) 都难以奏效。初一承前启后, 初二初三甚至高一都不可能和初一相比。初一对人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奠基意义。
初一时, 学生具有了浓烈的作文兴趣, 养成了良好思维品格、思维习惯, 坚持了严密的作文步骤, 在以后的各个学段里, 无论采用“用语→构段→谋篇→立意”, 或“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或“观察→分析→表达”等哪种方式列序训练, 都能使学生不再说“空、套、假”话, 都能使学生情发于衷, 言出于衷, 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