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作文教学策略

2024-10-29

启蒙作文教学策略(精选6篇)

启蒙作文教学策略 篇1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诗人孙友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 在夏夜月色下的篱笆小院里, 母亲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美好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当代小学生距离课文中描写的农村生活遥远, 加上课文的语言具有文学色彩, 会造成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困难。这些难点如何突破?笔者结合自己的执教经历, 试谈几点做法与思考。

难点1:母亲的音韵为什么是“芳香”的?

课文第4自然段中, 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音韵”是一种听觉感受, 这里为什么描写成一种嗅觉感受——“芳香”呢?

应对策略:尊重多元解读, 坚持应有标准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从这段话中, 你体会到什么?

(生谈体会, 略。)

师:你们的体会很深刻!

生:老师, 音韵为什么会是“芳香”的呢?

师:谁来谈一谈看法?

生1:因为这是夏天的夜晚, 可能会有花草的香味飘过来, 比如说桂花的香气。

生2:还有可能是母亲洗过澡以后身上发出的香味。

师:你们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 有道理!这里的“芳香”仅仅是嗅觉上的感受吗?

生3:因为母亲吟唱的歌谣非常动听, 所以感觉就像花香一样让人陶醉。

生4:母亲的歌谣实在是太美了, 已经没有了嗅觉和听觉上的界限, 所以仿佛闻到了芳香。

师:说得太好了!这动听的歌声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 令人陶醉。谁再来读读这诗一般的语言?

(指名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的教室也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教后反思:对于“芳香的音韵”的含义, 学生首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对此, 教师肯定其合理因素, 但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理解, 而是坚持一定的标准, 作进一步引导:“这里的‘芳香’仅仅是嗅觉上的感受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入情入境, 仿佛亲临月色笼罩下的篱笆小院, 感受到母亲甜甜的嗓音与吟唱的深情, 体验到了童年的作者在聆听母亲吟唱歌谣时被深深陶醉的心理。

难点2:“混沌的童心”为何会“豁然开朗”?

课文第5自然段结尾写道:“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 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吟唱歌谣, 为什么会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应对策略:走进文本深处, 观照儿童世界

师:“我”聆听了母亲那充满芳香音韵的歌谣, 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 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是什么“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呢?

(没有学生举手, 课堂上出现短暂的冷场。)

师:同学们, 要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还要回到课文。默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

(生默读课文后交流)

生1:母亲天资聪颖, 不论什么歌谣一听就会。而“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 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天天听着这些民歌, 一颗童心豁然开朗。

师:家庭环境给了“我”艺术上的熏陶。同学们, 母亲对“我”的启蒙仅仅是艺术方面的吗?再读一读, 仔细揣摩一下。

生2:“那时, 我们日子清苦, 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这句话说明我们非常热爱生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 这种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3:“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 却长歌谣。”黄河水含沙量太高, 由于黄沙沉积, 使这里贫瘠的土地庄稼产量很低, 所以作者说这里“不长五谷”。但是, 有很多歌谣留传了下来, 这些歌谣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

师:了不起的发现!是啊, 母亲除了给了“我”艺术上的启蒙外, 还有情感上的启蒙, 所以说——

生: (齐)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 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教后反思:从课堂短暂的冷场可以看出, 这里的确是文本解读的难点。于是, 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观照“我”作为一名儿童的心灵世界。这样, 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 学生寻觅到家庭环境给了“我”艺术上的熏陶, 母亲的歌谣更给了“我”情感上的启蒙, 家乡的人文环境孕育了“我”的情怀。由此, 文本所蕴涵的生命意象在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 深深烙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难点3:课题为什么是《月光启蒙》, 而不是《月光母亲》?

本文是根据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写的。编者为什么不用原题, 而改为《月光启蒙》呢?“月光”和“启蒙”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应对策略:联系单元主题, 与编者对话

师:这篇课文是孙友田《母爱三部曲》中的一篇。文章原题是《月光母亲》, 编者为什么改成《月光启蒙》呢?让我们读一读《月光母亲》中删掉的片段。

出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失去了记忆……。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 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教师配乐朗读, 学生深受感染。)

师:读了原文的这段话, 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作者看到母亲生病的样子时那种心酸与痛苦, 原文体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

师:读这篇课文时, 你有心酸和痛苦的感觉吗?

生:没有, 因为整篇课文都在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 描写的是一些美好的场景, 读起来很轻松。

师:课文为什么删掉原文的这段话, 并且将题目改为《月光启蒙》呢?请大家浏览一下本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爱如茉莉》和《我和祖父的园子》, 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围绕“亲情”来写的, 每篇课文的角度都不一样。《爱如茉莉》描绘了父母之间平淡无奇而又芬芳迷人如茉莉般的感情;《月光启蒙》通过讲述母亲对“我”文化的熏陶, 体现了浓浓的母爱;《我和祖父的园子》则体现了祖孙之间的亲情。如果这篇课文以《月光母亲》为题, 就不能突出母亲对作者的文化启蒙的意思了。

师:联系单元主题来思考, 有道理!

生: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 作者非常心痛, 这篇文章正是为了纪念母亲而写的, 所以以《月光母亲》为题。而教科书的编者是为了表现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这样的主题, 所以改成了《月光启蒙》。

师:不同的题目与不同的主题相对应。

生:月光是美好的, 母亲对“我”的启蒙几乎都是在月光下进行的, 月光陪伴着我们, 更营造了美好的氛围, 所以以《月光启蒙》为题。

师:你们真是作者孙友田和编者的知音啊!

教后反思:很多教师执教这一课时, 喜欢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月光母亲》。究其原因, 往往是因为原文凄美的笔调与课文温情的意境容易对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冲击。如此教学, 虽然能够达到“渲情”的效果, 却让人感觉偏离了课文主旨, 忽略了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意图。此片段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月光母亲》后, 又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课文中来。教师在组织研读与揣摩中, 培养了学生的单元整体意识, 不但有利于学生学好一篇课文, 更有利于学好一组课文, 成为课文作者和教科书编者的知音。

启蒙作文教学策略 篇2

一、故事仿写法:顺从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选择短小、通俗、有意义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复述,再练习写出来,只要能写出大致内容就是成绩了。学过的故事性课文,像《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等,也可以让学生仿写。

二、实事记叙法:写学生亲耳听的,亲眼见的,亲身经历的事。当然,最初要选择最简单的练习,以后根据年级不同逐步加深。如:课堂上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方格本不够用了。”另个学生说:“老师,我借他一本。”再如一个学生拾到一角钱交给了老师……这些零琐小事儿,多数学生不但能说明白而且能写清楚。教者也可提供材料,邻居家的猪到你家偷吃猪食,被你家小花狗给咬跑了,突出小狗的可爱特点;天突然来雨,你或别人把李奶奶晒的被子收回去了,突出人物的品质特点,等等。

三、缩写课文法:小学课文,一般都浅显易记,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练习缩写,不算高不可攀。如《小猴子下山》,写出小猴子下山后几次做什么,怎样做的,心情怎样,就算可以了。

四、创设意境法:按教者事先考虑、准备的,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件简单明了的小事儿,接着让学生复述或写出。如:一次教师给学生发课外书,发完少了两本,就让学习委员到备课室找,结果,她在半路上拾到了。于是,马上让学生动笔。这样做学生感到有兴趣,有话写。

五、字词扩写法:低年级字词任务较重,可随时结合字词教学,进行扩写词语,扩写句子,扩写一段话,乃至一段短文的训练。尽量做到:联想丰富,有进步意义,内容完整、语句通顺。如:教“吓”字,组词(吓一跳)扩句(他把小力吓一跳),扩写一段话(小力走到教室门口,刚一推门,小军躲在门里,故意“嗷”地一声,把小力吓一跳,倒退几步摔个筋斗。上课时,小力告诉了老师。老师把小军批评了。小军红着脸说:“我再也不这样做了。”)

六、观察实物法:写静物,要从“摹形”和“传神”两个方面着笔。“摹形”就是描写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传神”就是描写物体内在的神态,可以说明物体本身的意义或者抒发作者对物体的感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联想。

七、看图联想法:在“看图说话、写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使图前、图中、图后的情节融为一体。要注意以下四点:⑴看懂图意;⑵弄清题目规定的写作要求;⑶依据要求,结合看图,确定写作重点;⑷在写实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如教第四册语文《杭州西湖》这幅图时,可启发学生说:“假设你此时在西湖岸上,能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再把这些问题连在一起回答。教者可口述范文片段,最后学生复述、仿写。

八、讲说结合法:把讲读课文和说话练习结合起来。通过讲读促进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练习口头复述能力,这是把理性知识(或课文知识)转入实践运用的范例,是语文课与作文课紧密结合的尝试。如:讲《小蝌蚪找妈妈》、《松鼠》之类的课文,可用十分之六的时间讲读,十分之三的时间练习说话,十分之一的时间机动使用。叙述小蝌蚪的外形特点,游水嬉戏的情形;青蛙的外貌,生活习性;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变化情况。仿照《松鼠》的写法,叙述公鸡、大鹅、小狗等动物的外形,生活特性,用途或作用。

九、古诗改文法:在学好古诗字、词、义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试探改写成文,是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好机会。因为古诗中有人有事、有景有物,把这些现成的材料组织成文,能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能训练学生布局谋篇的作文技巧。

启蒙作文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分析;指导;培养;感受;表达

一、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由于从“写话”到“习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习作的内容更丰富,容量更大,语言要求更具体、更形象,所表现的主题也更深刻,情感更真挚。因此,教师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一节作文课经常从选材到写作方法讲得面面俱到,而学生的习作却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经历有限,因此,往往造成无材可选、无事可写,再加上他们语言积累有限,写出的语句也很平淡,还有些孩子写出的习作没有层次,顺序混乱,甚至词不达意。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的畏难心理,觉得习作怎么这么难,慢慢地失去信心,放弃习作。

三、理论依据及意义

三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写作兴趣、习作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教师指导得当,才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写出他们小小心灵中的点滴美好感悟。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小学三年级正式从“写话”进入“习作”阶段。他们现有的语文知识、语言水平都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方式。起步阶段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怕写作文。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习作分析、小组讨论,先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针对起步阶段学生习作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从学情出发,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扩大学生的素材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我们将课题研究分三步走来进行:

第一阶段:在教学中初步研究探索进行作文起步阶段训练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确定其中较为有效的几种方法。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整理习作起步阶段的指导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法、实验对比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探寻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1.确立目标,使习作指导有章可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习作要求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泥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分析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畏难于习作,教师困惑于习作教学,而我们将习作教学的门槛放低一些,这样,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互利互惠,既激发了兴趣,又达到了目标要求。

2.培养兴趣,热爱写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回到生活当中去,解决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没有题材、体裁、字数的限制,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凡是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

3.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邻里间的故事等。让学生把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自体验的、生活中的新鲜事以“写真”的形式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捕捉生活的镜头就是为了强调“写真”。由于学生明白了习作是记录生活,不能瞎编,内容非常的生活化。

4.坚持练习

(1)结合文章构思,引导学生仿写、构思。简单地说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儿详写,哪儿略写……教材中有些文章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和具体的写作方法,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章构思的指导。

(2)延伸课文内容,实现迁移练笔。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小练笔,这些小练笔都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这种形式的“小练笔”就是绝佳的习作训练途径。因为学生学了课文,有了依托,觉得有话可写,知道该怎么写,写作也就有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这样的练笔水到渠成。

(3)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创意表达。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场面、情节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对学生在习作中非常有创意的表达,在班上交流,并给予鼓励。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契机,巧妙地不留痕迹地指导学生习作。

第二阶段:教师将自己确立的较为恰当的方法进一步进行探究试验,并进一步研究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如何恰当过渡,从写一段话到写起步作文怎样转变,从写简单的作文如何过渡到能较顺利地独立作文这几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特别是书面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立足于教学,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再从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经验积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积极寻求有效教学、高效训练的指导策略。

第三阶段:收集教师的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五、研究成果

通过小课题的研究、实验,促进了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师各项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英语启蒙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4

1 课堂活动设计与使用策略

(1)活动简单明了。启蒙教学面对的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英语,他们对一门外语是陌生的,缺乏学习的经验。因此,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该以简洁为主,通过老师的简单演示,学生很快就能模仿。因此,活动或游戏都应该考虑学生需求,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2)活动丰富有趣。由于授课对象是小学生,所以针对课堂游戏、活动的设计需要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由于这个群体具有年龄小、爱玩、好动的特征,因此,如果设计的课堂活动丰富且有趣味性,则能够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活动贴近生活。小学英语启蒙教育使用的教材应该具备生活性的特点。一旦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尤其对刚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课本和其他教学材料的选择应该尽量与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例如日常生活对话等。

(4)适度随机性。即使教师预先将课堂活动精心地设计,内容充实完美,上课时也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因此,面对特殊情况,教师应该具备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能继续固守原有的设计,而应该结合课堂情况,适度地调节活动的内容,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进来。适度随机性的策略对于小学英语启蒙教学而言,是一项在实践中较难应用的策略,但是其意义却十分深远,充分体现出教师的能动性,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

2 课堂教学手段使用的策略

(1)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小学英语启蒙教学的内容都是学生应该牢记并掌握的最基础的词汇和语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一些实物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的材料,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够激活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认知,并且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2)采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教学媒介,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爱。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英语少儿节目,以及相关的英语游戏。因为初学英语的小学生对于生动形象的动画和游戏十分感兴趣,所以采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

3 课堂教师行为策略

(1)教师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兴趣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精力充沛、亲切风趣,正面引导和鼓舞学生的学习方向及兴趣。充满活力的课堂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活力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会受其感染,从而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具有较高的容忍力。学生在接触英语时,面对的是全新的知识、陌生的材料。作为二语习得的初级阶段,他们必然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他们处于建立学习信心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有较高的容忍度,能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地鼓励学生,不要责怪他们的胆怯,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对抗情绪,对学生未来的语言学习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教师能够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它的语言习得需要一定学习环境的创设。因此,可以有效使用“重复”的方法。教师通过反复发音,让学生进行模仿。在练习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重复发音,这样学生才能够长时间地记住所学的知识。研究表明,信息被复述得次数越多,那么牢记它的时间就越长。因此,教师应该有效利用复述或重复的方法,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管理的策略

(1)积极鼓励。初学英语的小学生对于教师的公开表扬是非常喜欢的。因为他们可以从教师的表扬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并明白如果积极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教师对他们的认可度也会提升。因此,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严明纪律。在课堂上,纪律是建设和谐课堂的基础。只有师生之间相互支持、理解,才能够营造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刚刚接触学生时,应该为他们制定一些规则,有助于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纪律对未来课堂的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启蒙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上述所涉及的多种策略。只有综合运用这些策略和手段,才能够在兴趣、学习基础、课堂纪律等方面获得预期的效果,全面且系统地运用各种策略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也需要不断的实践。

参考文献

[1]Charles, C.M.&Gail W.Senter.吕良环等译.小学课堂管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3.

浅谈小学生作文启蒙教学 篇5

关键词:作文起步;模仿;参与;体验;观察;练习;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所以,小学起步阶段一、二年级的作文教学,使他们能够在与生活接触的过程中捕捉写作素材,打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让作文变得新鲜有趣,想写、乐写,是作文启蒙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鼓励说话,大胆模仿

儿童在学前时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语言交际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比较丰富的口头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上讲台亮相,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及家庭情况,说说自己叫什么名字,几岁了等,对说得好的,全班鼓掌表示祝贺,对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旁边启发,提示。

另外,句子练习阶段,课文里面的重点词和好句好段是丰富语言的最好例子。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把每篇课文当做很好的范作,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注意人家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语言、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结尾的,这样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比如,在学了《秋游》这篇课文以后,咱们也来一次秋游,体验一下同学们的秋游过程与作者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因为除了美景还有各种可口的零食以及一起分享的快乐,所以写起来绘声绘色,诙谐有趣。

三、自主参与,乐于表达

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主并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这也正是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习作课上,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努力创造一个民主、轻松的环境,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才真实。如,我指导写《一次有趣的游戲》之前,我问学生:“大家爱玩游戏吗?”学生一听有游戏玩,乐得欢呼起来:“爱玩,爱玩!”“那好,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贴鼻子’。”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头大象的脸,让学生排好队按顺序把眼睛蒙上,一个接一个到黑板上去贴鼻子。看得出来,学生一个个玩得很投入、很开心。游戏结束后,我叫大家把自己刚才看到的、亲身体验到的写下来。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很快就写好了作文,并且个个写得生动具体。因此,要让学生爱上写作,首先要让他们爱上“玩”。只有自己深入参与的事情,学生才会想说,有话说。

四、方式灵活,勤于练习

到开始习作练习后,还要启发学生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讲了,就要表扬、肯定,以此激发更多的学生来发言。然后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写话里的音节逐渐减少,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学过的词语,简单的比喻、拟人句等修辞手法,并且能分几个自然段,在不知不觉中为学习正规的写作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应该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并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观察的效果,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多角度观察,激发观察的兴趣。比如,学了《月亮湾》之后,让大家把自己感受到的月亮湾的美画下来,根据课文内容,同学们的画非常精彩。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描绘家乡的一处景点,孩子们写的《家乡的小水塘》《家乡的芦苇荡》《村子旁的老井》等等优美动人。

五、注重讲评,培养观察

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是沟通师生的桥梁。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是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水平逐渐提高的机会。还有习作中那些夸大其词的描写、啼笑皆非的想象、张冠李戴的用词等比较普遍典型的错误,都可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和讲评,让学生知道错在何处。

另外,实地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写话培养,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比如,反映校内外的生活,中、小队的活动,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想法,也可以写阅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想和意见等。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观察能力强的同学都爱动脑筋,而爱动脑筋思考,爱产生联想的同学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且能浮想联翩。

六、大量积累,乐于阅读

大量的诵读与背诵,可以增加字词的储备量,还有助于把所记忆的好词好句好段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的积累,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使课外阅读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会给家长一些提示性的书单,让家长去准备。并且在班级创办了一个图书角,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书捐出来,在班级内互相借阅。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不定期把自己的“摘抄本”拿出来相互交流、欣赏,激发了学生读书兴趣,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成就与快乐。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丰富了,写起文章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作文启蒙阶段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习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

家庭进行性启蒙也得讲策略 篇6

要有正确的性教育观。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家长首先要去除落后愚昧的观点,克服认识的误区,破除“谈性色变”的禁区,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给孩子以科学的性教育。大量事实证明,父母对性所持的态度,就是孩子将来对性所持的态度。学前孩子的性心理及行为的表现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正常现象,家长要对儿童的生理知识、心理发展特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性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小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别取向。

还孩子对性的知情权。对于性,孩子有知情权。他们有获得关于自己身体器官名称、用途、养护等知识与常识的权利。学前孩子对性的关心、探求和疑问,多是好奇心使然,就像渴望了解“天为什么要下雨”、“鱼儿为什么会游泳”一样,是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探究,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因此,我们有必要选择适当时机,教给孩子正确的性知识,如当洗澡、穿衣服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人体结构,用平和的态度、正确科学的言语,教会孩子从一开始,就使用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这当然包括生殖器的名称,如阴茎、阴道、乳房、子宫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让孩子认识到生殖器与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

把启蒙教育融于生活中。幼儿的性心理活动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是无意识的、不稳定的、盲目的,他们对性的好奇和疑惑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即在特定的情境下才会出现,情境一过,其兴趣和注意力就会转移,此时再专门教育,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对于幼儿的性教育不能进行简单说教,而应采取机智巧妙的方式,要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进行教育。如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的雌雄与生长,共同探讨生物繁衍生命的历程,看动物世界时进行巧妙讲解。把孩子对两性的认识作为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小插曲,如孩子尿床时进行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教育,当孩子对准妈妈的大肚子好奇时,可以与他谈谈我是从哪里来的。当看到男女亲吻的镜头时,可以告之,亲吻是成年异性之间表达爱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片,用比喻、故事、寓言等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说明性问题,向孩子描述父母从相爱到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相结合直至出生的过程,而不刻意回避。

教孩子保持性生理心理健康。从生理卫生的角度讲,要教孩子像保护眼睛、耳朵一样,保护生殖器的卫生,不要接触异物,不要碰撞,不能随便揉搓,不然,生殖器就会发炎、生病,生病要吃药、打针……在引导他们探索人体奥秘的同时,要引导孩子保持自体尤其是生殖器的清洁,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隐私,我们要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并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同时,父母在向孩子进行性生理教育时,还要注意对孩子的性心理教育。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与自己性别相符的角色形象及行为方式。

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孩子有时会摆弄性器官,还会有互相观看、相互触摸等性游戏,此时,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不要呵斥、责骂,更不可以成人的道德准则来要求孩子。当然也不要熟视无睹,而应坦然面对,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如给孩子一件有趣的玩具,吩咐孩子干点别的事情或带孩子到户外尽情地玩耍,使之自然地分心,以引开孩子的注意力。

学前儿童开始喜欢玩婚礼、过家家、医生检查身体等性游戏,不少还进入“婚姻敏感期”,如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也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们可以趁势引导孩子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如可以告诉孩子关于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及责任等。

在实际生活中,应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的生活多样化、趣味化,如教幼儿学绘画、玩智力游戏等,培养孩子各种有益的爱好和技巧,尽量少让幼儿独自呆在屋里,减少孩子对性的过分关注。

引导孩子正确的角色定位。幼儿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让孩子开始认识自己的性别,初步进入性别角色并对性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男女性别是由先天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定位却是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一般来讲,人一出生,就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和教育。学前儿童对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定位,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父母应以与孩子特定性别相适应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如,给男孩起勇猛、强壮、展示威武的名字,而给女孩起体现柔美、秀丽的名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人在孩子的穿着打扮、玩具的选择上都要注意性别差异。年轻的妈妈们要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孩用品、女孩用品。教男孩学做男子汉,教女孩要耐心细致等。

总之,父母对学前孩子进行的性启蒙教育,确切地说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在性知识方面的交流、沟通、感情相融。父母在学会运用对孩子科学的教育技巧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文明,行为要检点端庄。家里不要存有不健康的录像、书报、电脑软件等,以减少家庭污染。

(裴秀芳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山西省陶研会幼儿教育研究会理事长,首批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山西省十大杰出家长)

上一篇:煤炭产业集中度下一篇:文本解读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