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集中度(共7篇)
煤炭产业集中度 篇1
0 引言
山西省临汾市作为能源生产基地, 煤炭工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同时, 过多依赖资源性增长模式的固化, 已成为制约临汾市科学发展的瓶颈。临汾市煤炭工业多年形成的多、小、散、乱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科学发展需要。提高煤炭产业升级, 走集团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对实现煤炭工业稳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将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煤炭工业的发展与现状
煤炭是临汾市传统工业链条的源头, 煤炭产业的提档升级能带动相关产业链条高效运转, 促进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多年来, 临汾市煤矿经过多次改革, 产能大幅度提高, 开采方式得到提升。
1.1 产煤历史悠久 改革力度不断提升
临汾市煤炭开采历史悠久, 但规模较小。建国初期的1949年原煤产量仅有23.3×104 t/a;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 各类煤矿开采不断发展壮大, 煤炭工业迅速崛起, 成为临汾市的支柱产业。1989年各类煤矿发展到1 024座, 产能达到1 715×104 t/a, 比1979年增长2倍。更多未参与统计的是星罗棋布的无证“黑煤窑”, 规模多在1×104 t/a以下, 乱采乱挖严重, 给采煤业带来的是无序竞争。2004年山西省实行煤炭产权改革, 成了煤炭历史上产业调整的分水岭, 临汾市关闭了非法煤矿300座, 将3×104 t/a以下小煤矿彻底淘汰。2006年, 山西省政府出台《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尝使用办法》, 淘汰关闭核定生产能力在9×104 t/a以下煤矿。这是1次具有强制性的整合, 整合的主体是规模达到30×104 t/a以上煤矿, 同时, 需要分期上交或一次性交付采矿权价款。煤炭企业经过整顿、资源整合改造提升, 煤矿采掘能力大幅度提升。2006年原煤实际产量5 593×104 t/a, 达到历史最高记录, 比1989年增长2倍多。2008年底保留了392座煤矿, 采用机械综采技术的达到50%, 回采率达到60%, 开采能力发展到8 853×104 t/a。
1.2 煤矿单井产能小分布区域广
目前, 临汾市保留煤矿392座, 分布在14个县、市、区, 其中, 生产矿井269座, 建设改造矿井123座, 原煤生产能力达8 853×104 t/a。从单井生产能力来看, 生产能力在100×104 t/a以上的煤矿只有毛则渠和申南凹2座煤矿, 60×104 t/a~90×104 t/a的4座, 45×104 t/a~50×104 t/a的6座, 30×104 t/a的41座, 10×104 t/a~15×104 t/a的233座, 其余均在9×104 t/a之内;在建矿有23座, 其中, 60×104 t/a的5座, 45×104 t/a的2座, 30×104 t/a的7座, 其余在20×104 t/a以下;从产能来看, 90×104 t/a以上的4座, 产能仅占4.2%, 60×104 t/a产能的占8.1%, 50×104 t/a产能的占4.1%, 30×104 t/a以下矿井生产能力占到总量的84%。
1.3 煤炭工业有力支持了全市经济发展
煤炭工业是临汾市的支柱产业, 为临汾市乃至周遍城市的社会经济以及产业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历史产煤最高的2006年来看, 临汾市原煤产量5 593×104 t/a, 占山西省的9.6%, 销往市外1 357×104 t, 占产量的24%, 其中, 销往省外577×104 t, 省内780×104 t。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 相关的洗煤、炼焦、发电等工业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2006年, 临汾市生产洗精煤2 884×104 t/a, 原煤入洗量4 120×104 t/a;焦炭产量2 432×104 t/a, 炼焦用煤炭3 298×104 t/a。2006年规模以上煤炭工业实现产值183.67×108元, 实现增加值89.8×108元, 占规模以上分别为22%和32%, 为临汾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对煤炭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的思考
煤炭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 从最初国家投资开发建设, 到承包开采股份制经营, 再到资源整合及大集团注入资金开发。国内外煤炭工业先进国家和地区, 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目前, 美国产煤10×108 t/a左右, 产能最大的前4家公司占总产能的70%;澳大利亚产煤近4×108 t/a, 产能最大的前5位公司占总产能的71%;印度产煤4.5×108 t/a, 最大的1家公司占总产能的90%。国内, 内蒙古30户重点企业产量就占全区总产量的80%以上。这些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 高危行业和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 必须走以大企业为主、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的路子, 使企业逐渐走向规范成熟。
2.1 煤矿兼并整合是推进临汾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临汾市煤矿企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 促进了当地经济进步, 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 煤炭工业的走势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的运行与发展, 尤其是近两年来, 受煤矿事故等因素影响, 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 直接影响到下游洗煤、炼焦企业原料紧张, 不能满符合生产, 再加上炼焦炉本身的特殊性, 还有经济危机, 焦化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亏损加重。因此, 煤炭工业整合将对全市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全面平稳健康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
2.2 煤炭兼并重组整合是实现“三个发展”的需要
山西省委、省政府站在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 作出了对煤炭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整合的战略决策, 并制定了发展规划8个目标。即煤炭生产能力保持合理水平, 到2010年, 达到9×108 t/a;2015年达到9.6×108 t/a。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临汾市结合山西省规划目标, 着眼于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 制订了煤矿兼并重组整合方案, 确定的目标是, 2010年矿井数量由目前的392座压减到127座, 产能由过去的8 853×104 t/a提高到10 091×104 t/a;矿井单井平均产能由原来的22.9×104 t/a提高到79.5×104 t/a, 单井平均产能整合后力争达到整合前的3.47倍。这个目标对提高临汾市煤炭工业综合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2.3 煤炭资源整合目标的实现将带来诸多社会效益
资源重组整合将大幅度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将使临汾的煤炭产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股份制”的目标迈进。a) 实现煤炭企业关小上大, 提高产业集中度, 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75%以上, 2015年, 大集团煤炭产量达到80%以上;b) 实现煤矿生产机械化, 提高回收率。通过兼并、重组、整合, 矿井回收率达到75%以上, 全员工效和回采率大幅度提高;c) 实现矿井管理科学化, 提高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竞争能力;d) 延长资源开采服务年限, 资源储量由目前的45.3×108 t提高到72.9×108 t, 净增量为27.7×108 t, 大大增加了矿井的服务年限。
2.4 兼并重组整合后将提高煤炭产业集团化程度
这次整合进入临汾市的山西焦煤集团、同煤集团、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山西省煤炭进出口公司等大型煤炭企业都是中国500强企业, 其落户临汾, 必将大大提升临汾市煤炭工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临汾市煤炭产业集团化程度, 并把集团公司的先进理念、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带进临汾市煤炭行业, 实现集团化管理, 提高信誉和知名度。
2.5 资源整合有利于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
煤炭资源整合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和效益上的提升, 更主要的是对资源环境和开展节能降耗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a) 管理到位, 资源整合的主体是山西省内知名大公司大集团, 不论从管理还是技术对企业内部要求细, 管理到位;b) 节能目标严格, 对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 在煤炭资源整合开发及发展循环经济中, 抵制高投入、高耗能项目的建设, 对开展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煤炭产业集中度 篇2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确保全市冬季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市煤炭局决定:从即日起在全市煤矿开展冬季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下面,就全面落实煤矿安全防范各项措施,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切实做好冬季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我讲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
一、正确认识今年以来我市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煤炭系统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活动,严格落实“两个责任”,不断深化“双基”和质量标准化建设,全市煤矿安全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1–10月份,全市煤炭企业累计生产原煤7265.6万吨,完成销售收入712.5亿元,同比增长32.6%;实现利税210.5亿元,同比增长55.8%;利润133.4亿元,同比增长82.2%。截止目前,我市原煤百万吨死亡率0.013,比去年同期0.064下降了79.6%,为历年来最好水平。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这几年我市煤矿发展较快,但是零星事故时有发生,这说明我们在基层、基础和现场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我们绝对不能骄傲自满,盲目乐观。在前一段时间,市煤炭局对煤矿进行安全评估检查中,发现一些煤矿麻痹大意、违章作业、管理松懈等问题依然存在。井下作业现场实施探放水、顶板管理、瓦斯超限断电等安全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一些习惯性违章现象还比较严重。
这些问题,暴露了一些煤矿抓安全管理力度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埋下隐患、诱发事故。各煤矿一定要以这次冬季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生产,为亚运会和冬季期间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全市冬季煤炭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的任务目标、工作重点
第四季度,既是煤炭销售旺季,也是煤矿事故的易发期。抓好这段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对于做好全年安全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以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为契机,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对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扭住不放,确保到年底前不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确保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为推进这次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的顺利开展,市煤炭局制定了我市煤炭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的任务目标,即: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排查治理煤矿各类事故隐患,全面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坚决遏制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事故,有效控制各类零星事故,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全年安全生产任务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市煤炭局结合我市煤矿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抓好国发〔2010〕23号、鲁政发〔2010〕77号、鲁煤安管〔2010〕162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今年7月7日,国务院第1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从企业安全管理、政府安全监管、行业安全准入、技术保障、应急救援、考核和责任追究等8个方面,作出了更加具体、明确和严厉的规定。这是继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指导和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特别是国发„2010‟23号文提出的“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实行企业负责人责任事故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度,提高事故死亡赔偿标准”等一系列新举措,进一步加大了对事故的惩处力度,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重拳出击抓安全的决心和信心。根据国发„2010‟23号文要求,省政府、省局先后制定了鲁政发„2010‟77号、鲁煤安管„2010‟162号文件,对上级规定进行了深化和细化。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3个文件,结合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把有关条款和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凡是违反文件规定的煤矿企业,市煤炭局将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限期整改、复查验收直至停产整顿的措施。
二是进一步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全国、全省因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导致的事故呈多发态势。为吸取省外事故教训,市煤炭局将继续深入开展全市煤炭行业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专项行动。重点围绕基建、技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薄弱煤矿,以及前期安全评估检查中发现隐患和问题较多的煤矿,组织专家力量,深入到每一矿井进行执法检查;突出检查领导干部下井带班,杜绝“三超”、“三违”和超层越界盗采行为,以及国务院446号令规定的15类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情况等。凡是发现通风系统不完善、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煤层、综合防尘措施不到位的、有严重水患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不执行,以及“三超”生产的,立即停产整顿,并做到“四个一律”: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矿井,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煤矿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经济处罚;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煤矿,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煤矿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绝不姑息迁就,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三是继续深入排查整改安全隐患。针对冬季煤矿生产运营特点,立即开展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要立足于治理大隐患、防范大事故,围绕顶板管理、机电运输两个薄弱环节,突出“一通三防”、防治水和冲击地压(矿震)防治“三个重点”展开排查。对排查的各类隐患要合理定性分类,完善落实好安全隐患建档立案制,实行ABC三级管理,挂牌督办。对存有重大安全隐患的,要坚决停产整顿,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今年以来排查的各类隐患凡未整改的,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要按照国家局《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要求,下决心解决供电线路“T”接、淘汰禁用设备及超期设备等问题,确保矿井供电安全。对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诿、不加整改的矿井,该停产的停产,该处罚的处罚。进一步深化“三项行动”,重点查处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以及对外承包采掘工程、私采滥挖和超层越界开采等非法违法行为,确保冬季煤矿安全生产。要着力抓好全市煤矿下半年调度审查确认的5项A级隐患和所有B级隐患的全面治理,坚持一月一调度,严格做到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应急预案和监控“六落实”。要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盯紧盯牢安全基础薄弱、隐患和问题较多、安全生产不放心的地方,实施重点监管检查、跟踪调度,抓好防范措施落实,坚决防止隐患演变成事故。
四是切实强化煤矿基层基础工作。要全面按期完成市政府周市长对煤矿安全生产提出的12项重点工作。目前仍没有完成的,要倒排工期、落实责任、加快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要认真抓好煤矿班组、区队建设,注重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宣传推广,以点带面,切实推进我市煤矿区队班组建设纵深发展。要严格执行国家局新编《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建立和完善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研究制定防治井下粉尘、有害气体、高温、噪声等危害的有效措施,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要严格执行国家节假日制度,采掘一线大力推行“四六”工作制和周五工作制,改进生产组织管理,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要针对冬季瓦斯、煤尘事故多发的特点,按照《山东省煤矿瓦斯治理示范矿井、示范县标准及验收考核办法》,以瓦斯、煤尘治理为重点,以瓦斯等级鉴定和通风能力核定为基础,加快健全完善稳定可靠的矿井通风系统、科学合理的瓦斯抽采体系、有效管用的监测监控网络、完善到位的防尘降尘措施、防控严密的防灭火手段、严格规范的现场管理制度,严防各类通防事故发生。认真研究细化瓦斯治理示范工程建设的规划、方案,超前部署,确保年底前我市至少建成10对瓦斯治理示范矿井。要针对冬季天气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认真落实防寒、防冻、防火等各项安全措施,切实消除事故隐患。
五是进一步落实矿领导下井带班制度。煤矿领导干部带班下井,是防范煤矿生产事故、降低事故等级、减少事故损失的有效措施,也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和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必须严格执行、严格落实。根据上级规定,市煤炭局制定了《全市地方煤矿带班下井管理制度》,着重从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安全责任追究与处罚等方面逐一细化,特别要求煤矿矿长(包括实际控制人)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0次,矿井每个班次至少有1名矿领导在现场带班作业,与工人同下同上。对此,各煤矿要研究制定抓落实的具体办法,重点明确矿领导每月下井带班次数、在井下工作时间、下井带班任务和职责权限,以及考核奖惩办法等,落实现场带班人员紧急情况下停产撤人决策指挥权。特别是在井下巷道贯通、工作面初次放顶、排放瓦斯、揭露煤层、处理火区、探放水、过断层等关键时期,有关矿领导必须按规定到现场指导,盯岗带班,确保安全生产。
各煤矿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
三、我市冬季煤炭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的工作要求
为加强对冬季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的领导,确保达到预期目的,市煤炭局成立了全市煤矿冬季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领导小组,集中力量对我市煤矿进行检查和督导。各煤矿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抓好本单位冬季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的贯彻实施。
一要提高认识,增强开展好冬季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随着冬季煤炭需求的增长、价格的上涨、年度任务目标考核期限的临近,煤矿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煤矿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安全的关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到不安全不生产。从现在到年底的这段时间里,大事多、活动多、会议多、检查多,不确定因素多,保持全市煤矿安全生产持续稳定,任务十分艰巨。各单位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立即行动起来,以昂扬的斗志、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安全生产冬季战役中。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加强督促检查;分管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职责,亲自深入一线开展督查。对冬季战役不重视,方案和措施不具体,自查和督查不细致,隐患整改不及时,管理或监管责任不落实,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二要明确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各煤矿要根据市煤炭局制定的集中整治实施意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安全生产特点,立即制订具体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明确冬季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的要求和责任。要加强监督考核,按照谁督查、谁负责的要求,建立和落实督查工作责任制,健全工作机制;对督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立即整改,确保安全。为确保效果,市局将分三个阶段开展本次集中整治行动。第一阶段:动员发动阶段(11月15日~11月21日)。各单位按照本次集中整治行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矿具体活动实施方案,扎实深入地推进冬季安全生产集中整治的各项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宣传栏、板报、条幅等多种形式,结合各自实际,向广大干部职工大张旗鼓地宣传这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基本要求,切实增强职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利用专项奖励与惩处相结合等激励办法,为搞好此次活动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11月22日~1月25日)。各单位根据活动方案要求,结合集中整治检查中查出的问题,细化分解工作任务,逐项落实工作措施。深入开展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全角度的安全隐患排查,积极开展从矿一直到科室、工区和班组的自查分析,克服消极盲目、麻痹松懈和厌战情绪,狠抓薄弱环节和管理盲区。结合近年来煤矿事故教训的学习,举一反三,逐一梳理制约自身安全生产的隐患和问题。对于排查出来的隐患,能整改的要立即进行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防范措施,落实整改资金,明确整改期限和责任人,制定应急预案;严重危及安全的,要立即停产整改。第三阶段:督导验收阶段(1月26日~2月3日)。市局将组织督导组,对各煤矿集中整治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三要加强调度,确保信息畅通。集中整治行动期间,各煤矿要本着边检查、边总结的原则,定期做好活动总结。并分别于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本单位开展冬季战役的阶段性总结和全部活动总结报告报送市煤炭局安全监督管理科。
煤炭产业集中度 篇3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至今,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市场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 市场供求关系也趋于平衡,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正在稳步的向前发展。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我国煤炭企业数量众多, 市场结构分散, 市场集中度低, 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严重。在理论方面, 关于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问题, 有了很多的研究资料, 但不管是哪方面问题的研究, 都是存在缺陷与不足的, 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也是如此。首先, 研究的系统化程度以及深度不够。其次, 仍停留在规范研究阶段, 缺乏实证研究, 因此, 类似的研究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做出的政策建议也很难得到支撑。本文将呈现大量的数据, 将为那些政策建议做有力的支撑, 旨在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演变历程及特点分析
1.1资料数据
我国煤炭产量曲线图 (单位:亿吨) 及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变化图 (%)
1.2 阶段分析
图1和2显示了1985年到2010年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和煤炭产量。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煤炭产业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90年代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后, 煤炭产业整体实力增强,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煤炭产量迅速上涨, 结束了长期以来煤炭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我国煤炭企业主要有三类:国有重点煤矿、地方煤矿及个体煤矿, 在不同阶段三类煤矿对我国煤炭产量的贡献地位也有所变化, 有些是国家政策的影响, 有的是市场作用的引导。下面分别从不同阶段来分析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状况及成因。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建国以后, 我国经过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期后, 我国工业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能耗的第二产业工业逐渐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当时我国正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为了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以及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煤炭产业增长的政策措施。在这一阶段, 煤炭产业飞速增长。煤炭产量由1949年的0.32亿吨增长到1980年的6.2亿吨。
第二阶段, 1985年到1990年。这一时期, 我国的煤炭产量增加, 但市场集中度偏低, 且有下降的趋势。CR4由1985年的9%下降到1990年的7.55%;CR8由1985年的16%下降到1990年得13.08%。而煤炭产量则由1980年得6.2亿吨增长到1990年的10.79亿吨。这表明随着煤炭产量总体的增长, 集中度却在下降。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 国家政府提出了“大中小煤矿并举”, “有水快流” 的鼓励性政策和方针, 充分调动各方办矿的积极性, 小煤矿大量产生, 煤炭产业内部竞争加剧, 分散程度加剧。
第三阶段, 1990年到1996年。这一期间,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继续走低。煤炭产量由1990年的10.79亿吨增长到1996年的13.74亿吨, 共增长27%, 年均增长4.5%。而集中度由1990年的7.55%下降到1996年6.92%。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化改革的加深和继续。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煤炭产业也逐渐由以政府为主导变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市场机制的主导必然伴随着竞争。竞争是分散的, 在产量与利润增长的同时, 总是伴随着新企业的不断进入, 而主要大企业的产能增长也是缓慢的, 这必然导致集中度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1992年以后, 我国对煤炭价格采取逐步放开的政策, 煤炭价格逐步上扬, 乡镇煤矿迅猛发展, 利益的驱动使得众多中小煤炭企业纷纷进入煤炭市场, 导致乡镇煤炭企业数量和产量大幅度增加。
第四阶段, 1996年至2001年。这个期间, 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煤炭产量却随着集中度的提高而明显的下降。CR4从1996年的6.92%上升到了2001年的13.67%, CR8由1996年的11.68%上升到了2001年的21.3%, 而煤炭产量却从1996年的13.74亿吨下降到了2001年的10.89亿吨, 产量下降了20%。在这一阶段, 煤炭产量和市场集中度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开始对煤炭企业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
改革开放后, 在利润的驱动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 大量乡镇及小煤炭企业纷纷进入煤炭市场。煤炭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导致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及严重浪费, 以及市场竞争及价格战的混乱无序。为了引导我国煤炭产业走上竞争有序的市场化道路, 国家开始对煤炭产业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一方面国家强制性关闭了非法开采的小煤矿, 淘汰落后产能, 保护煤炭产业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 国家大力扶持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 鼓励企业的并购。因此该阶段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有了大幅的提高。
第五阶段, 2001年至2010年。在这一阶段,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有了明显的大幅度上升, 同时煤炭产量也呈稳步上升的趋势。CR4由2001年13.67%上升到了2010年的18.77%, CR8由2001年的21.3%上升到了2010年的26.49%煤炭产量由2001年的10.89亿吨上升到了2010年的32.4亿吨。
这一阶段煤炭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经济飞速发展对煤炭产业的拉动, 即市场作用的推力。二是大型煤炭企业的主导作用。也就是政府在此阶段倡导组建大型煤炭企业, 在煤炭产业“十五”、“十一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了要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提高集中度。政府有意识的主导下, 兼并联合等形势下形成了大型煤炭企业, 如中国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等。在这些大型煤炭集团的带动下, 我国煤炭产量稳步上升, 集中度也大大提高。下图是2010年产量排名前十的煤炭企业生产情况:
通过上面五个阶段的分析, 可知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历程及变化成因。在2001年以前, 我国煤炭产业主要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大型煤炭企业都是国有控股企业, 产量比重占到了60%以上。市场化改革后, 市场作用在煤炭产业上开始体现, 但是终究是政府力量大于市场力量。2001年后,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各行业的发展拉动了能源的发展, 此时市场力量的作用凸显出主要作用;此时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 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等, 大大提高了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2.特点分析
通过对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历程的阶段性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还存在技术经济体制上的许多特点。
2.1安全机制差
我国煤炭产量约占世界煤炭产量三分之一, 但煤矿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80%左右。百万吨死亡率明显高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水平。1998年, 美国产煤10亿吨, 百万吨死亡率为0.03;俄罗斯产煤2.6亿吨, 百万吨死亡率为0.66;南非产煤2.1亿吨, 百万吨死亡率为0.23。我国1988-1997年的10年间, 乡镇煤矿平均百万吨死亡率高达10.79, 是国有重点煤矿的10倍。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低, 小型煤矿办矿标准低, 生产力水平低, 从业人员素质低, 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低, 在煤炭行业安全事故中, 顶板事故、瓦斯事故、矿井透水在小煤矿中占到80%以上。小煤矿事故频发, 是安全投入保障低、管理混乱等各种矛盾积累的集中反映。所以我国煤炭产业的安全机制还有待完善。
2.2 经营机制
首先, 我国煤炭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国有煤炭企业从建立起就是投资主体单一的企业, 其实质是国家独资, 国有煤炭企业长期吃国家大锅饭, 负盈不负亏。实行公司制后, 投资主体多元化, 有利于改革政府对国有企业“生、老、病、死”所承担的无限连带责任关系, 促进国有企业煤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其次, 我国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历史的包袱和沉重的社会负担使国有煤炭企业始终排徊于困境之中。要使国有煤炭企业走出困境, 必先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把过高的负债率降下来, 解决国有煤炭企业资本金不足、社会负担重等问题。煤炭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 其价值转嫁于产业链的下游, 惠及下游产业。无论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煤炭企业职工的高强度劳动、低工资收入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给了国家。
2.3 管理体制
我国煤炭产业经历了由政府主导为主转变为由市场主导为主, 但政府干涉还严重存在。我国一直是计划经济体制, 像煤炭这种基础性产业一直是国家和政府主导其发展方向。大型煤炭企业一直都是国家控股, 由国家的政策来主导其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大发展, 观念的转变, 我国煤炭产业也随即由“以煤定产”转变为现今的“以销定产”, 逐步由政府主导为主向着由市场主导为主来转变, 但是转变的步伐缓慢, 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政府的影响, 企业没有活力, 因此煤炭也需要改变这种管理体制, 走市场化经济的道路。
3.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的阶段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所在, 即关键问题就是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低, 在对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3.1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市场发展程度
健全经济体制完善市场发展程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市场中, 各产业才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要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参与市场活动的当事者。有无真正的市场主体, 决定着市场能否发育;市场主体的发育状况, 决定着市场发育的程度。培育市场主体, 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 鼓励个人以市场主体身份从事市场活动。二是健全市场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必须对原有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改革, 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控制度和有关法律体系。 三要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四要建立市场秩序规则, 加强市场管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的运行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 完善市场竞争, 法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要加快建立使市场基本经济关系、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化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科学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管理的法规体系。同时。还要加强执法部门、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健康发展。
3.2 发展新兴能源, 促进技术进步, 降低煤炭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比重
新能源产业能不能实现产业化发展关键要看科技进步, 是技术进步、成本降低根本促成产业化, 而纯粹依赖政策补贴推动的单纯产业规模扩张的根基是不稳固的。只有新兴能源能够大力发展起来, 才能降低传统的能源所占的比例, 引导各个能源产业向着合理化的产业结构迈进。
3.3组建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集团, 促进煤炭企业间的联合重组
目前我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处于原子型的分散竞争阶段。我国煤企数量众多规模小, 生产能力过低, 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组建大的煤炭企业集团是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最有效的方法, 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但合理资源的配置, 科学布局和规划, 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提高市场集中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煤企的联合重组必须理清下面的问题。
首先明晰产权关系, 准确、合理、合法地进行产权和资产评估。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市场体系, 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 促使兼并行为市场化。建立和完善有关兼并的法律法规体系。其中最关键的是产权问题, 具体体现在产权转让的过程中手续不规范, 程序不合法等问题, 成为煤企间得兼并联合的障碍。
其次, 合理配置煤炭资源。由于我国煤炭资源配置以行政手段为主, 国有企业的煤矿相比非国有煤矿企业而言更具有资源优势, 这也让国有煤炭企业对于容易得来的资源浪费开采, 没有形成对资源的保护意识。此外, 受制于资金的限制, 国有煤炭企业无力开发获得的煤矿资源, 搞煤炭资源战略储备, 严重影响了资源开发的效率。缺乏资金而拿不到矿业权, 资源后备保障能力严重不足。非国有煤炭企业虽有资金支持, 苦于资源限制, 有钱无处投资, 只能进行掠夺性的开采, 进而导致了大量的非法开采,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厉害和煤矿事故频繁。
因此, 我们要改革税费及资源的配置, 建立一个煤炭企业能够公平竞争的环境。清晰界定煤炭资源产权, 实现煤炭资源的资本化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非法、违法煤矿存在的基础, 有利于规范煤炭的生产以及保护和节约煤炭资源。
3.4规范政府行为, 发挥市场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无疑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实现规模经济。而政府的干预是为了建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促进了煤企的兼并联合, 另一方面也会违背经济规律及企业自身的意愿, 强行“拉郎配”, 硬性将劣势企业塞给优势企业, 给企业造成负担, 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国家应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特点的企业兼并导向政策, 以鼓励那些适宜或急需培育大企业集团的、产业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实施兼并。政府应扶持的兼并应是企业间的强强联合, 通过壮大企业实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来达到增强国力、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目的。
摘要:我国煤炭产业从建国到现在有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本文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发展及演变历程入手, 分析了集中度变化各阶段的现状和成因, 最终得出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存在的特点、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集中度,兼并,重组,煤炭企业
参考文献
[1]王瑶.我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6.
[2]马霄, 麻乐.中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分析[J].问题探讨, 2009, (121) .
[3]潘克西.中国煤炭市场集中度研究[J].管理世界, 2002, (12) .
[4]杨东.煤炭企业并购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5]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6]毛晓龙.集中度、制衡与公司绩效[D].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08.
[7]史志斌, 李轶民, 陶志国.关于我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 2010, (30) .
[8]陈桂玲, 娄岩.论我国企业兼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发展论坛, 2004, (276) .
煤炭产业集中度 篇4
关键词:煤炭资源产业,集中度,规模化
陕西省是全国煤炭资源大省,煤炭资源产业一直以来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省内部分地区的煤炭资源产业已达到一定的现代化水平。但全省总体上还存在着粗放经营、资源浪费严重、产业发展前景堪忧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煤炭资源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开发中存在的地区差异、两极分化等问题尤为突出。
1 陕西省煤炭资源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1.1 煤炭资源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开发水平在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
全省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为榆林地区,其次为宝鸡-咸阳地区及延安地区、最低为铜川-渭南地区。从集中程度上看,保有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规模、工业产值和利润基本都集中在榆林地区,该地区在全省的占比分别为67%、67%、70%和82%。从规模化水平看,全省大、中型矿山的数量占比为47%,其中榆林地区大、中型矿山在该地区占比为68%;其次为宝鸡-咸阳地区,大、中型矿山在该地区占比为47%;延安地区的占比为33%;铜川-渭南最低,仅占25%,榆林地区和铜川-渭南地区煤炭矿山规模化水平差异巨大。
1.2 煤炭企业规模化水平两极分化明显
煤炭企业规模化水平的两极分化主要表现在全省的特大型煤炭企业规模巨大,如陕煤和神华集团所属煤炭矿山年总设计生产能力高达8000多万吨,而中小型煤炭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年设计生产能力在45万吨以下的煤炭企业数量就占到全省煤炭企业数量的一半以上。特大型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大、产量高、成本低、利润高,其煤炭价格对国内煤炭市场价格会产生重大影响。在煤炭产能增长的同时,国内经济增速减缓,煤炭需求降低,而环保要求不断提升,特大型煤炭企业大大压缩了中小型煤炭企业的生存空间。特大型煤炭企业的高度规模化和中小型煤矿的低规模化两极分化的现状,对全面提高全省煤矿总体规模化水平带来重大影响。
1.3 部分该退出的煤炭企业存在退出障碍
由于煤炭企业退出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该退出的煤炭企业退出压力较大。一是来自地方政府的阻力。地方政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考虑,不愿意关闭当地的小煤矿。二是来自银行的阻力。如果向银行贷款的矿山企业要退出,银行贷款极有可能无望收回,所以银行并不希望这部分矿山企业退出,从而倒逼地方政府维持该企业的存在。三是来自企业内部职工的阻力和政府对企业退出产生的社会稳定压力。全省多数中小型煤矿企业职工人数多,效率低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企业退出造成的职工安置压力非常大,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地方政府在没妥善安置职工之前,是不会贸然推进企业退出的。所以,一部分经营困难、生产能力难以继续提升的矿山企业存在退出障碍,对全省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的总体提升带来影响。
1.4 中小型煤炭企业参与进一步整合困难加大,对全省煤炭矿业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煤炭市场渐趋低迷,煤炭产能过剩日益凸显,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门槛不断提高,全省煤炭行业基本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这种现状在未来一段时间难以改变。许多中小型矿山在上两轮整合技改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多数矿山仍处于技改后期和试生产阶段,近两年煤炭市场的萧条,使这些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经营十分困难,大多数中小型矿山再整合困难加大,制约了全省煤炭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提高陕西省煤炭资源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的对策
2.1 提高开办煤矿和获取矿业权的准入门槛
建立严格的开办煤矿准入制度,包括煤炭资源矿业权获取的“准入机制”,并按此机制对涉煤企业进行筛选,清退不合格企业,禁止不符合准入规定的个人和企业进入煤炭行业,保证矿业权由符合办矿条件规定的企业获得,提高资源开发的标准,杜绝炒作矿产资源的行为。
2.2 完善退出煤炭企业的退出机制,为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在提高煤炭产业准入门槛、防止煤炭企业过度进入的同时,完善煤炭产业的退出机制,探索矿山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制度,对于像渭北煤炭矿区等老矿区内资源枯竭型矿山、长期停采而无力恢复正常生产的矿山,大中型矿山周围资源不足的小型矿山,通过资源储量的核实、核销以及矿山探矿工程的可继续利用价值评估,对其资源、资产进行科学评估、鉴定,让竞争失败的煤炭企业、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炭企业,加快其资源储量的依法核销和闭坑审批,依法依规定期限退出。
2.3 推进中、小型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重点培育省内大型集团企业
为确保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顺利开展,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援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合并、收购、重组、联合等形式整合有技术改造价值的小矿井。对已纳入合并重组方案,但以各种手段抵制资源整合、不愿参加合并重组的小煤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给予他们新增资源,采矿权到期后限制延期,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有关证件、执照变更手续,相关证照到期后,当地政府应该依法关闭。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小煤矿主动参与企业重组的积极性。鼓励大型煤矿企业特别是省内重点企业合并重组中小煤矿;鼓励省内优势煤矿企业之间联合重组;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合并重组相关联产业的企业;鼓励电力等大型企业合并重组煤矿,实现煤电一体化经营。
2.4 加强政府部门及企业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积极向煤炭产业的下游行业进行扩张
通过政府及企业投资、发行债券、股票等市场融资手段,加大科技投入,同时鼓励煤炭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校之间的交流,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类似于先进的煤燃烧和发电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原料多元化、碳氢比可调节的大规模煤气化技术,高值低碳产品合成技术,智能、高效、可靠的电网体系等等。
3 结语
当前,煤炭资源产业形势虽复杂严峻,但同时也蕴藏着有利条件,行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陕西省作为煤炭资源产业大省,综合考虑当前和今后煤炭行业发展形势,应在保持产能适度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延伸、细化煤炭市场,从产量的扩张转变为品质的竞争,提高煤炭资源产业的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省煤炭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波.上半年陕西煤炭行业形势分析[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5,04.
煤炭产业集中度 篇5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布局的重大创新, 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升华, 对优化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煤炭产业已达到一定的现代化水平, 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也有所提高。但是我国煤炭产业总体上还是粗放式经营, 面临着安全状况差、资源浪费严重、产业发展前景堪忧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中, 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 在信息化和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 如何充分把握煤炭资源富集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要领, 并以此来提升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很多学者已对产业市场集中度做了相关研究, 特别是产业市场集中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一直备受广大学者关注。由Joe Bain所提出的SCP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范式是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理论假设, 该理论假设认为: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成正相关的关系, 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有利于产业内企业的共同发展, 具有统治力的企业运用自身市场竞争力制定较高价格, 从而能获得超额利润。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诞生, 有一部分继续论证着这一理论假设[1], 但是部分学者也发现它们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稳定[2], 有可能存在非线性[3]甚至是负相关的关系[4]。而对于同质产业, 学者们普遍支持SCP理论假设[5,6,7], 认为市场集中度能很好地衡量市场竞争程度。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集中度过高会导致垄断, 并且这种垄断会降低行业效率, 那么便需要制定一定的相关产业政策来权衡市场势力和行业效率, 即通过市场集中度所提高的成本效率来抵消市场势力过大所造成的福利损失。那么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应该从权衡协调出发。
煤炭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偏低是我国煤炭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者给予了极大关注。张洪潮、靳钊 (2011) 参考E-G指数[8]设计思路, 结合鄂尔多斯煤炭富集区煤炭产业自身特性, 构建了煤炭产业聚集程度测度模型, 并利用鄂尔多斯盆地煤炭产业1995-2008年相关数据验算了煤炭产业聚集度演变情况[9]。陈小毅、周得群 (2010) 通过对1979-2008年中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 得出2008年以后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出现类似寡头竞争的特征。再根据我国煤炭产业的特殊性, 运用产业绩效理论模型, 得出实证结构表明:利润率与市场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企业利润率与企业市场份额正相关, 而与研发投入负相关。李志强、赵守燕等 (2011) 学者创新性的以集中度和进入壁垒分析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 以利润率、安全绩效衡量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 避免过去集中研究煤炭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的局限性。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联度, 得到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关联度大, 而进入壁垒与安全绩效关联度大的结论。
国内学者对主体功能区建设作了不少研究, 很多学者对主体功能区进行了界定和划分, 并且对建设主体功能区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建设主体功能区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杜黎明 (2006) 基于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框架和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模型, 分析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建设重点, 并得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结论[10]。刘玉 (2007) 指出主体功能区战略源于西方国家空间规划思想和实践, 提出主体功能区建设能带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重塑区域关系和实现区域长期综合效益等区域效益。安树伟、吉新峰 (2009) 等学者指出良好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是主体功能区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地方政府、居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冲突。为实现区域主体利益的协调必须明确政府职责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建立合理的区域治理结构和完善相关利益主体参与机制[11]。张贵军、吕芳 (2010) 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 采用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法, 对保定地区进行划分, 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功能区的发展策略[12]。王倩 (2011)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理念, 针对特定的主体功能区域特定的区域差距、区际冲突和空间失衡问题, 提出了整合空间、约束开发强度、管制区域空间积极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等的协调途径以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13]。
从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 关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市场集中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但是对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对产业市场集中度影响的研究甚少。据此, 本文首先基于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理论与煤炭资源分布特性, 对煤炭主体功能区进行创新性的界定, 基于SCP假设理论、结合区域经济学发展理论分析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并结合煤炭主体功能区战略给出优化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建议。
二、煤炭主体功能区的界定
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针对我国区域发展现状和需求, 借鉴日本、荷兰、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空间规划思想和实践经验,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需求率先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14]。过往学者对主体功能区的界定普遍认为主体功能区是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对区域进行科学划分, 进而服务于区域因地制宜的发展与空间合理格局的构建, 引导各种功能要素有序流动, 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鉴此, 本文将主体功能区定义为:主体功能区是以规范开发秩序和优化空间结构为目的, 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遵循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原则, 以规划出具有特定开发方式和强度以及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
以煤炭经济为主体的煤炭富集区作为我国能源供给的主要区域, 如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 具有煤炭产业主导、产业结构畸形、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规划混乱等区域特征。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层面, 这些煤炭富集区是资源禀赋良好、以提供煤炭资源或煤炭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煤炭主产区, 要着力保障煤炭产品供给,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区域属于优先开发区或者重点开发区。但是, 在煤炭富集区同样拥有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这些区域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同时还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投入力度, 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另外煤炭富集区不乏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这些区域要禁止开发, 并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 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 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基于煤炭富集区自身的经济特征, 为了更好的实施煤炭富集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 需要进一步细化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方法, 进一步拓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这三个一级指标。因此, 有必要对煤炭主体功能区进行界定, 其为煤炭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市场集中度优化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对于提出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优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煤炭主体功能区内涵
“主体”两个字, 主要是指一个功能区承担的主要功能, 或者是发展经济生产物资财富, 或者是保护环境生产生态财富等功能。之所以标明“主体”是因为在一个主体功能区内并不排除存在其他的功能。例如山西省的主体功能是优化发展, 但是在其区域内仍然包括农田、文化遗址和生态旅游区等不属于优化发展的范围。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 结合煤炭富集区域经济特征, 本研究将煤炭主体功能区基本可定义为:依据煤炭富集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煤炭资源禀赋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煤炭产业聚集程度、发展潜力等, 同时结合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以及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的协调度, 以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主要出发点规划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四类具有特定功能和主要职能的区域空间单元。
(二) 煤炭主体功能区区域特征
界定各类煤炭主体功能区, 首先必须明确,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不等于限制和禁止发展, 而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的发展内容和方向。根据“十一五”规划纲本文试探着对四类煤炭主体功能区进行初步界定。优化开发区, 指自然地理条件较好、可利用煤炭资源减少、煤炭产业聚集程度不够、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这类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大量占用土地和大量污染环境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 把提高增长效益和质量放在首位, 提升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层次, 继续成为全国煤炭供给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区域。重点开发区, 指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煤炭资源禀赋能力强、人口和经济聚集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区域。这类区域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煤炭产业发展环境, 促进煤炭产业聚集, 壮大煤炭企业规模,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 承接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转移, 承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转移, 逐步成为煤炭供给、人口聚集和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限制开发区, 指自然地理条件差、经济和人口聚集条件不够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 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这类地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的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的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绿色产业,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引导超载人口向重点开发区有序转移, 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 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或煤炭战略储备区, 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这类区域要实行强制性保护, 限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 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可见四类煤炭主体功能区在自然地理条件、煤炭资源禀赋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煤炭产业聚集程度、发展潜力上存在客观差异性, 因此, 各类煤炭主体功能区所呈现的特征也就不同。
(三) 不同煤炭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煤炭主体功能区区划后, 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 将成为我国煤炭产业聚集的重要区域, 主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而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 将成为我国生态资本的主要富集区, 主要承担保障生态安全的任务。在国家实施分类区域调控管制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下, 各类煤炭主体功能区在完成各自主体功能和主要任务的同时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各类煤炭主体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和主要任务以及发展方向见表1。
三、中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现状
(一) 市场集中度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市场集中程度与竞争程度的指标与概念, 同时也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基于SCP假设理论, 本文利用集中率 (CRn) 这一指标, 即通过将我国煤炭产业内最大的前4位企业 (CR4) 和前8位企业 (CR8) 的煤炭产量分别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重作为衡量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标准, 来衡量煤炭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一般来说, 煤炭市场集中率越高, 就意味着少数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越高, 少数煤炭企业对市场的支配力越强, 也就意味着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 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反之, 煤炭市场集中率越低, 就意味着市场竞争程度越高, 垄断程度越低。
(二)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贝恩以4家或8家企业集中度指标确定的市场结构分类 (见表2) 。
资料来源:[美]J.S.贝恩.产业组织[M].哈佛大学出版社, 1981:141-148.
(三)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表3是我国煤炭产业内最大的前4位企业 (CR4) 和前8位企业 (CR8) 的煤炭产量分别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重。根据2000年至2010年,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程度的变化与走势, 我国煤炭市场CR4由12.02%变为20%, CR8由19.19%变为28%, 这说明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 但是也可以看出CR4≤20%, CR8<30%, 这同时也说明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过低, 市场上竞争主体较多, 煤炭市场的竞争程度较高。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 我国目前煤炭产业属于典型的竞争型结构, 处于“点状分布”阶段, 只能被归为最松散的“原子型结构”[15]。
资料来源:全国煤炭产量数据来源于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前4位和前8位企业的煤炭产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煤炭资源网、国家煤矿资源安全监察局、矿产资源网。
根据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程度的变化与走势, 2000-2005年中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变化较平缓, 2000年CR4为12.02%, 2005年仅为13.13%;2000年CR8为19.19%, 而2005年仅为20.16%。2006年主体功能区战略开始实施之后, 市场集中度有明显的提高, CR4由2006年的14.54%上升至2010年得20%, CR8由2006年的21.16%上升至2010的28%。这说明2006年开始进行的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与优化市场集中度
煤炭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将带来煤炭市场运行机制的改善、带来规模经济优势、促使煤炭产业聚集、增高进入壁垒和降低退出壁垒等经济效益。这些市场经济效益和区域经济效益将会促使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升。
(一) 功能区建设与市场运行机制改善
政府是市场共同体主体之一, 又是“凌驾于市场共同体之上的特殊主体”, 因此, 其角色定位与态度倾向成为构建煤炭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关键。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思路中, 政府职能由过去各行政区的宏观调控为主导变为以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指导为主导, 以促进市场为导向, 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尽量消除市场障碍, 使各类煤炭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 建立一个合理的流要素空间, 致力于经济贸易自由化, 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好处和便利。作为我国的主导能源产业, 政府主体职能和态度的改变, 必然导致煤炭产业市场运行机制的改变, 促使煤炭市场运行机制在区域政策的推进下不断走向完善。在煤炭市场运行机制改善的同时, 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将促使各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活动转移, 这将加快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升。
(二) 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带来规模经济优势
通过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能够使大量煤炭生产运营组织结构在适合开发区聚集, 相互之间提供便利。首先, 通过交通运输、通讯设备、给排水、供热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集中建设和使用, 大大降低了作为单个企业的建设费用、缩短了组织机构建设周期、节省了运输费用和减少了各种能源浪费现象。其次, 通过同类企业间地理位置相互毗邻容易建立较稳固的交易合作关系, 而且相毗邻的企业长期的面对面的交流中, 可以节省由于地理间隔距离大所产生的大量交易招待费用, 同时也提高达成交易的几率, 加快了产品服务的流通和资金的周转。再者, 同类企业的聚集度愈大, 广告效应越明显, 更能吸引市场的眼球, 从而降低了广告成本, 并且形成某一领域的专业性市场。最后, 在煤炭产业聚集的地区, 市场信息流通快, 买主和卖主都比较集中, 煤炭组织结构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市场运行情况, 从而较合理地安排组织煤炭开采和储存, 在空间上实现资源的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煤炭主体功能区合理的规划, 区域内企业可以获得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基于这种规模经济效益, 煤炭企业也会聚集, 这种聚集在供需市场和劳动力供给、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企业协同合作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许多方面都带来相当大的规模优势, 同时还可以促使煤炭企业运营规模的扩大、总成本的节约和总利润空间的增大, 从而提升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
(三) 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促使煤炭产业聚集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划分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使允许开采的矿区减少, 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要求增大, 并且要求煤炭产业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我国的煤炭产业要摆脱困境, 提高组织效率, 增强竞争力, 获得较大的发展, 必须“建大关小”, 打破区域界限, 打破行业界限, 发展跨区域企业集团, 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 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 使煤炭产业集聚, 向集群化、大型集团化发展。其关键在于组建寡头煤炭企业集团。根据贝恩市场结构分类方法, 寡占型市场结构30%≤CR4、40%≤CR8。根据前面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我国目前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CR4为20%, CR8仅为28%左右。这便要求我国的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继续提高。煤炭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过程中14个大型煤炭基地的规划建设涉及14个省、区, 总面积10.34万平方公里, 拥有40多个主要矿区 (煤田) , 煤炭保有储量6 908亿吨, 占全国煤炭储量的70%。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必然会提高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
(四) 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增高了进入壁垒
主体功能区建设明确提出了对各主体功能区域的产业政策:优化开发区实行产业层次提高和产业转移;重点开发区加强产业配套能力的建设以承接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转移;限制开发区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禁止开发区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为塑造合理的煤炭产业组织结构, 结合各类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 国家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将以减产、关停、整合为主体对煤炭产业的壁垒状况进行调整。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增高进入壁垒, 降低退出壁垒”的基本思路, 已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 (1) 制定最低经济规模标准, 对煤炭企业规模进行限制, 对小煤矿进行关闭整合, 严格控制新进入煤炭企业的规模水平。 (2) 制定各种规模的煤炭企业所应达到的技术水平标准 (包括开采技术、安全指标、环保措施等) , 以法律的形式约束新进入企业的技术水平。 (3) 制定并严格实施环保规范, 既有利于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区域内各种类型的煤炭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以促进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协调有序发展。 (4) 制定资源有偿占用制度, 国家对尚未开发煤炭资源的采矿权以适当方式 (如拍卖、招标等) 有偿出让。取得采矿权的企业在与该矿藏有关的经营范围内享有排他的开采权, 这样不仅减少了不具备竞争实力的煤炭企业的进入, 而且还促使这些企业不断退出煤炭行业。通过这种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选择, 对许多不合规、产能小、能耗大的小企业进行强势合并, 增高了煤炭行业的进入壁垒, 降低了其退出壁垒, 从而提高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
五、优化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建议
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发展来看, 寡头垄断是当前经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采取的一种最普遍的市场结构类型。随着跨国兼并,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地位得到强化, 并进一步国际化。面对这样的产业市场结构发展趋势, 中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最好的选择就是寡头垄断市场结构[16]。恩根据贝恩市场结构分类方法, 寡占型市场结构30%≤CR4、40%≤CR8。基于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我国现有的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 进行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对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推动煤炭产业的兼并和重组
在适合开发区域严格按照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区域政策的要求, 大力推动煤炭产业的兼并和重组, 大力推进实施大基地、大集团战略。通过联合重组或并购重组等方式, 组建5 000万吨级和亿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 继续提高CR4和CR8的集中度。“十二五”期间, 要继续重点建设14个大型煤炭基地,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 进一步加快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跨国战略合作, 加快实施产权制度改革,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促进企业间强强联合, 为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推动煤炭企业的兼并和重组过程中, 还需要深化适合开发区内煤炭企业改革, 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坚持以现代化技术整合改造中小煤矿, 淘汰落后生产力, 继续关闭安全标准不达标的、造成大量煤炭资源浪费的、达不到经济开采规模的小煤矿, 鼓励大型煤矿兼并有发展资源的小煤矿, 区域内地方政府要有全局观, 摒弃地方保护主义保守思想, 合理提升煤炭市场竞争力度, 促进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促使煤基型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从而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给予横向经济补偿、承接人口转移并提供经济支撑。
(二)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不适合开发区域严格按照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有关政策要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有效阻止不适合区域的开发活动。首先, 减轻不适合开发区域对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依赖, 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比较低, 并且各功能区域内只能从事与自身的资源环境能力相适应的经济活动, 因此, 不适合开发区域应逐渐降低对煤炭产业的依赖, 发展新的特色产业, 加大生态还原的投入。其次, 加强资源整合, 提高进入壁垒。在划定主体功能区的同时, 就确定了不适合开发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处于不适合开发区的地方政府只能在所界定的经济活动内容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的框架内进行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 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协调。在不适合开发区建设过程中, 引导人口向适合开发区流动, 引导煤炭产业有序转移, 提升煤炭企业进入壁垒, 这不仅有利于资源整合, 而且有利于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经济集约增长, 从而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提供环境基础和生态保障。
(三) 加快煤炭主体功能区市场运行机制的改善
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带来了市场运行机制的改善, 而煤炭市场运行机制的改善不仅能加快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而且有利于优化煤炭市场集中度。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运用市场运行机制来优化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
1.明确区域主体功能, 确定合理的要素流向。
政府首先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按照煤炭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进行主体功能区单元的划分, 理清各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潜力、开发密度差异, 明确各单元的主体功能, 对区域的实际发展能力和负荷量进行准确定位,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并在此基础上规范人流、物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向, 设定合理的生态环境阀值和资源限量以限制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 从而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缺陷, 实现各主体功能区域均衡化。
2.拓展供求空间, 建立区际市场。
在区域一体化和信息化背景下, 要不断在更大的范围内拓展新的适合开发区, 在更复合多样化的区域内实现对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突破传统市场的概念, 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供求网络体系, 建设合理的区际市场, 寻求多层次和多样化的供求空间, 为煤炭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3.加强政策引导, 促使区域协调。
统筹考虑各煤炭主体功能区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 不断完善区域建设政策, 通过政策来有效地引导区域经济社会活动和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流动, 促使区域协调发展。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对政府完全主导经济运行的一种扬弃,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增进煤炭主体功能区内煤炭企业和煤炭企业、煤炭企业和其他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以期解决不同类型煤炭主体功能区间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 激发煤炭企业活力, 并以此来带动其他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摘要: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 本文基于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理论与煤炭资源分布特性, 对煤炭主体功能区进行创新性的界定;基于SCP假设理论, 结合区域经济学发展理论, 分析煤炭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结合煤炭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优化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建议, 旨在提升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煤炭产业集中度 篇6
一、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
1. 充分发挥存量资金的整体效益。
企业集团通过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后, 不但充分发挥了现有存量资金的效能, 而且避免了财权分散、下属单位各自为战、成本费用难以控制的不利局面。
2. 强化了投资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可以集中资金对重点项目投资, 避免投资分散及重复建设, 提高资金利用率, 确保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 从而使集团内各子公司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 从总体上把握资金投资方向。
3. 有效控制成本开支。
一方面可以通过动态的预算执行过程对下级单位付现成本支出实施间接控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核算直接监控企业的成本费用, 有效控制预算外成本费用的发生, 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更加轻松。
4. 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资金集中管理强化了财务的监督管理职能, 能在事前控制资金流向及成本费用支出, 及时纠正下属单位随意开支和投资行为;能直接从总体上控制企业投资规模和负债规模, 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实时监督资金支出, 对每一笔收支合法性和合理性直接做出判断, 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的和不合理的行为。
5. 提高集团信贷的信用等级。
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后, 各子公司不再单独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 而是以企业集团的名义进行信贷活动, 银行不用担心其偿还能力, 从而提高了企业集团的对外信用。
6. 提高经营决策的正确性。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实时地将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集中到集团总部, 使其及时了解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 并能及时传达集团公司政策, 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及时为企业集团发展目标的制定和经营方向的调整提供了信息保障, 并促进了财务工作的全面提高。
二、资金集中管理的弊端
1. 影响了子公司的积极性。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后, 分公司手中可以支配的现金少了, 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有所限制, 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子公司的积极性。
2. 加重了总公司的管理负担。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后, 各子公司容易倾向于大小事情都向总公司反映, 而不是正确运用授权, 使总公司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加大。
3. 在途资金较多成为子公司资金周转的障碍。
4. 各单位上报的日常资金预算不准确。在预算控制中, 如果单位资金使用超过预算指标, 只有通过预算调整后才能使用。因而下属单位往往会虚报预算, 上级部门在汇总审批时, 就有可能在上报数上酌情削减, 这样引起的资金供求矛盾势必造成上报与审批间的恶性循环。
当然, 这些不足和问题相对于其优势来说, 优势大于劣势, 只要能够通过合适的制度约束, 就可以剔劣择优, 完善财务机制。
三、趋利避害的应对措施
一是建立以业务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思想。财务信息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安全、规范、统一、实时的财务信息系统, 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与应变能力。财务集中应该实现与业务系统的紧密集成, 全面监控分支机构的业务运营。要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必须对现有的会计流程进行必要的改造, 将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是界定企业集团各级财务决策的责权。实行集团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 要把握好“集权”和“分权”的程度, 要做到“集权有道, 分权有序”。
三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集团公司应从公司的长远利益出发, 对所属公司的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的研究、分析和预算, 建立一套涵盖企业主要发展指标的预算指标体系, 对于资金预算应严格区分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 在保证预算内资金正常拨付的情况下, 合理控制预算外资金的使用。
四是建立统一财务制度。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企业集团统一的财务制度, 按照集中管理目的, 再造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流程。在流程设计中应围绕会计核算集中、财务管理集中、集团资金集中三个方面展开, 并按三个方面分步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再造流程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是资金集中管理后续工作的基础, 也是资金集中管理的关键。
五是满足子公司生产经营要求。在方便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 做到统而不死, 满足其生产经营要求。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中心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因此, 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控的同时, 首要任务是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要求, 为企业生产服务。
六是规范企业内控体系。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 集中管理可能会走向两种极端:要么走向集权, 即各下级单位的业务集中于企业总部等待处理, 总部工作量加大, 监控职能因繁琐的日常经济业务被挤占;要么流于形式, 即下级单位可能为完成控制指标而应付审批, 使监控过程仅保持形式上的规范。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了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从授权、审批、执行到审核等全过程的控制。因此, 只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保证所有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为追溯到底, 各级考核才能责任到人。
参考文献
煤炭产业集中度 篇7
一、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新形势下, 随着我国国有煤炭企业重组兼并的加强, 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这样一方面给煤炭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使煤炭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规模越来越大, 结构也越来越繁杂。目前, 煤炭企业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煤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 缺乏科学性
随着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煤炭企业集团重组、兼并也较多, 对于刚刚成立的企业集团, 大集团大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意识还很淡薄, 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受到以前的小企业小规模的的财务制度的长期影响, 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 对诸如风险价值、机会成本等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还十分缺乏。
2.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集权过度与分权过度并存
由于集团刚刚成立, 煤炭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没有得到健全和完善, 煤炭企业自身的财务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在煤炭企业财务控制中, 同时存在所谓的财务管理的集权过度与分权过度现象。财务管理的集权过度会使集团内部的子公司缺乏激情和活力, 企业很容易丧失主动性、积极性;而分权过度的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是会造成集团管理失控, 难以从集团全局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和实施投资和融资活动。
3. 我国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急需加强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 很多煤炭企业依然给人一种傻大笨粗的感觉, 仅仅追求对生产技术的创新, 没有形成正确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理念。其次, 即使实现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但是信息化流程并没有做到规范和标准。
二、新形势下煤炭企业集中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我国煤炭企业集团实行集中财务管理, 在实际运作时采取的具体策略或方式应视各个集团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河南煤化集团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 在新形势下, 构建了新型的企业集中财务管理模式。
1. 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
资金管理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河南煤化集团在集团公司内部设置了一个资金管理职能部门——资金结算中心。我公司资金结算中心涵盖了结算、内部监控、资金融通等三项职能。我们集团公司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 实现了整个集团内的资金资源整合与宏观调配。资金结算中心的设立极大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了公司的金融风险, 节约了财务成本。
2. 集团公司实行全面财务预算管理
河南煤化集团公司实行了全面的预算管理, 在公司内部设立了设预算管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负责整个集团公司的预算编制、管理及调整。预算编制采用上下结合的方式, 首先由煤业集团公司根据全公司的整体年度发展战略提出预算目标, 分解以后下达给各二级子公司, 各二级单位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概况编制各自的预算草案, 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汇总和、审核, 进行协调与调整, 最后由集体公司董事会审批通过。河南煤化集团在公司财务管理工程中, 预算方案既要按照预算严格进行, 也要根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掌握。预算管理委员会也会每年对各二级单位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考核, 对相关单位和部门根据规则进行奖励和处罚。河南煤化集团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以来, 不仅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资源配置也更加优化, 同时也对各个二级单位的责权利进行了确定, 有利于实现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
3. 公司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为了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集中管理, 集团公司向二级单位派出财务总监, 财务总监具有独立性, 其相关劳动报酬由集团公司发放, 并在一定的时候进行轮岗。财务总监不但仅仅负责二级单位的财务工作, 而且还担任二级单位董事会成员, 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管理和决策。河南煤化集团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不但可以督促子公司比较完整的贯彻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 而且能够指导监督其财务管理工作, 确保集团公司的财务安全和管理正确。
4.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传统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 财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财务管理人工成本大, 效率低。河南煤化集团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以来, 使得财务管理相比以往变得更加简单、便捷, 自身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得以大幅度地提升。河南煤化集团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包含了企业生产管理、经费使用控制, 成本控制、融资融券管理等等在内的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在当前煤炭煤炭经济形势下, 以保证在市场竞争程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5. 加强学习型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
财务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才, 没有高素质的人才, 煤炭企业根本无法创新和发展。河南煤化集团一开始组建就致力于建设一支学习型的财务管理队伍。通过培训、引进人才和外出学习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的工作素质, 财务管理队伍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队伍整体时刻保持在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工作状态。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做到整个公司一盘棋, 煤炭企业集团财务应实行集中管理的创新模式。河南煤化具体通过构建创新型的煤炭企业集中财务管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生产经营效果。实践证明, 集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 不仅有助于煤炭企业集团整体的发展, 而且还兼顾效率;既能确保了公司二级部门和子公司财务组织的一定独立性, 又保证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在河南煤化集团构建的全面、高效、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正在有序和高效地运行, 希望有机会向全省乃至全国煤炭企业进行推广应用。
摘要:以我国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我国煤炭财务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我国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新形势下应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变革, 构建新型的集中财务管理模式, 建立一个全面、高效、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体系, 提高财务资金管理的使用效率, 以不断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大型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守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2, (6) :172-174.
[2]刘君霞.试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J].经济师, 2012, (9) :126-127.
【煤炭产业集中度】推荐阅读:
煤炭产业煤炭经济06-30
煤炭产业升级07-16
煤炭产业提升07-29
煤炭产业链09-01
煤炭产业经济10-01
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10-25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05-25
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0-07
中国煤炭机械行业产业链需求分析报告05-23
产业集中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