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启蒙课堂

2024-10-13

设计的启蒙课堂(通用6篇)

设计的启蒙课堂 篇1

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既要有情趣, 也要有理趣。有情趣, 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 就有深切的感悟。有感动, 又有感悟,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全面提升。《月光启蒙》就是一篇情趣与理趣交融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 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 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作者用月光传递着母爱, 字里行间散发的诗情画意读来真是美妙。文中有很多富有“言外之意”的语言, 吸引我们去思考, 去体悟人生的精神价值。笔者现将备课前后的心路历程整理如下:

一、细细解读文本, 确定教学主线

教学设计中怎样体现理趣与情趣并重呢?阅读其他教者的设计大都以“启蒙”为教学重点。教学之前, 笔者没有囿于这篇课文本身, 而是阅读了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 把它放在作者生活的年代下体会, 再读《月光启蒙》, 咀嚼文中的语言, 体味字里行间流淌的美。文中除了有夏夜月色之美, 民谣、童谣、故事的生趣之美, 更有母亲芳香的音韵之美, 玉石雕像的神韵之美, 那和谐、浑然天成的人月一色之美……怎么定位教学主线?是“启蒙”还是“母亲”?“启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那么“启蒙”在本课中的内涵是什么呢?母亲只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 她能做到的便是利用自己通过口耳相传学到的神话故事、谜语、歌谣民谣教给自己的孩子, 但是这种教育有什么功效, 我想母亲也不知道。那孙友田呢?是不是可以这么说, 这种启蒙功效也是孙友田在长大后成为诗人后, 才感悟到的, 才清晰起来的。如果孙友田没有成为一个诗人, 能否感悟到这种启蒙的效果还很难说。看来对于儿时的孙友田来说, 这份启蒙确实相当的朦胧。这个看似简单的启蒙之中却蕴含了深沉的母爱, 蕴含着民间文学对一个孩子的滋养, 蕴含着成才的农村孩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与怀念。与其过多的耗时解读启蒙, 不如和年幼的孙友田一样沉浸在那个美丽的夏夜里, 沉浸在母亲甜美的嗓音里, 去感受, 去感知, 去体验那如月色一样朦胧美丽的启蒙。于是笔者对教材大胆取舍, 既追求情趣, 又重理趣, 围绕“一条主线, 三种体验”而展开, 以感受母亲如月色朦胧的启蒙为主线, 在教学中紧扣三个细节展开教学, 即月色之美, 母亲的音韵美、神韵美。

二, 变化文本模式, 课堂孕育诗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 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 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 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 产生想象和顿悟, 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课题上看, “月光”是一个关键的词语。“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 “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如水的月色, 璀璨的星辰, 神秘的夜空, 给“我”美的陶醉和无穷的幻想。

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引导学生从读得流畅到倾注深情的基础上,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吟唱歌谣, 唤起存在于学生意识中的原有表象 (自己的生活经历) , 进而摄取、同化新的表象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出的作者唱歌谣的环境) , 并浸润其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略母亲的音韵之美与神韵之美, 母亲在宁静的月夜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 让“我”迷醉, 也吸引着学生。在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的同时, 学生也感受着童年的诗情画意, 课堂上也充满浓浓的情。

【片断一】

师: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觉得这是幅很柔和的画面。“星星出齐了, 月亮升起来了,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中, “洒满”可以感受到整个小院都笼罩在柔和的月色中。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美妙的画面。这幅画中母亲很美,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 洗完澡, 换了一件白布褂子”, 勤劳的母亲在忙完一天的活计之后换了白布褂子, 在皎洁的月色中很美。

生:作者的感觉也很美, “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唱起动听的歌谣。”在母亲怀里的感觉是最美妙的。

师:谁能结合文中的插图来说说。

生:这幅画很恬静, 星星闪烁, 月亮高挂, 小屋前, 小院中, 母子相依, 多么幸福温馨。

师:你不仅能感受这幅画的美, 还能体会到母子浓浓的亲情。

师:月光如水, 静影沉璧, 母亲搂着我唱歌谣的情景, 这份幸福和美妙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中。你能把这份幸福和美妙的感觉表达出来吗?

【反思】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语文课要上得有情趣, 就得让学生进得了课文, 在课文的情景中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笔者重视“月色之美”的学习情景的创设与再造, 使学生学习语文“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阅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画面, 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还原成色彩斑斓的生活图景;学生美读课文, 让文字站立起来, 还他以鲜活的生命,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读得情意浓浓, 爱意氤氲, 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 走在作者的情感世界中。

【片断二】

师:母亲是怎么唱歌谣的呢?作者非常细腻地描写了母亲的嗓音。

生:母亲是深情地唱, 她对故乡的爱、生活的热爱都凝聚在这歌谣中。

生:母亲是轻轻地唱, 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温暖作者的心。

生:母亲是轻轻地唱, 她唱的歌谣如小溪的流水滋润着作者心田。

师:音韵本来是听的, 作者却用了表示嗅觉的“芳香”来形容, 你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生:母亲的嗓音很甜美, 就像花的芬芳。

生:“芳香”这个词, 让我想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散发的芳香的气息, 从“飘满”这个词体会出母亲在柔和的月色中唱歌谣如花的芳香令作者迷醉了。

师:你已经走进作者的心里, 感受到作者心中那份温馨。你能把作者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 (读)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 此时此刻大家就在那恬静的月光下, 在那充满乡土气息篱笆小院中, 请一位同学来读这幅月色画面。

师:你们还记得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感觉吗?

生:很温暖。

生:舒适。

师:现在大家仿佛就依偎在母亲怀里, 等歌谣的旋律响起时和老师一起轻轻的吟唱, 好吗?

生:朗读第一段 (配乐) 。

师生: (和着歌谣的旋律) 摇摆身体吟唱着歌谣。

【反思】

此时的课堂, 已成了当年孙友田在月光下受到启蒙时那种情境的创造性复制。学生感受到的是孙友田当时的感受, 受到的是鲜活的富有情趣的诗歌熏陶。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 学生学习课文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 只需体验情感, 发展情感。学生阅读课文, 进去了还得跳出来。即在课文里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以后, 跳出来, 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 能作一番评价。课堂中, 笔者引导学生对“芳香的音韵”一词表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 学生的见解越深刻、越有见地, 越能表明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平。语文教学的目的, 不仅要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 还要有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

【片断三】

师:作者着重刻画了母亲的的神态。请你找出来。

生: (读)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在作者的眼里, 母亲就是“玉石雕像”, 他想表达什么呢?

生:作者在这里把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 月光洒满了小院, 也洒在了母亲的身上, 作者被母亲搂着, 抬头看母亲的时候, 已被那些神话故事所深深陶醉, 母亲, 仿佛就变成了知识的使者。

师:这是一尊“玉石雕像” (师打手势, 高举手臂, 抬头仰望) 。

生:通常情况下, 只有伟人才为他塑像, 而在作者心里, 母亲就像伟人那样高大, 带着作者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这是用“玉石”雕成的像, 象征着母亲是圣洁的, 在作者心里是完美的。

师:作者是多么崇拜母亲!你可以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吗?

生: (崇敬地读)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

生: (作仰视状读)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

【反思】

理性的趣味体现在学习活动中能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 有吸引力。笔者以“玉石雕像”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作体态语 (打手势, 高举手臂, 抬头仰望) 吸引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理性的启迪, 使人越学越聪慧, 越来越变得心明眼亮, 学生就因为这样的学习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饥渴而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

化学启蒙实验的设计与讨论 篇2

关键词:化学启蒙实验;前期启蒙;化学启蒙教育;实验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2-006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化学启蒙实验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所谓化学启蒙实验是指在九年级学习化学之前由学生亲手做的化学实验。九年级化学本来就是启蒙性质的,相对于此,在九年级学习化学之前的启蒙实际上属于“提前启蒙”或者“前期启蒙”。

为什么要设计化学启蒙实验?不少初中化学老师都认为,跟10多年前比,现在的初中化学很不好教:学生大多没有好好观察过燃烧时的火焰、没有接触过火柴;讲煤饼要用木柴引燃他们不能理解;没有看到过用石灰粉刷墙壁;不知道发酵做馒头要用到面碱;没有见过明矾更不知道明矾能用于净水……越来越发达的商品社会不但用商业秘密掩盖了哪怕是简单的化学内容,也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求知欲望越来越低,使得他们学习化学需要的经验基础十分薄弱,初学化学就遇到很大的困难。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个体认识的起源和发展时,曾经提出图式(schema,又译作格局)的概念。他认为,个体是通过自己原来具有的“图式”来同化外来刺激,把外来刺激纳入原有的图式之内,或者调节、改变原有图式来适应外界环境的。适应是智力的本质,它包括同化和调节两种作用和机能,人正是通过原有图式的同化和调节作用使自己的认识结构不断发展的。学生在先前经历中形成并成为后来的化学学习赖以为基础的经验和概念,正是皮亚杰所说的“图式”。初学化学是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经验作基础的。初学化学时的原始图式,乃是在以前的其他学科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的有关经验和概念。尽管化学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青少年接触现代化学事物的时间越来越提前,只凭生活经验作为学习化学的知识技能基础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他们先观察、接触、操作某些化学事物,积累一些经验知识,才能顺利地展开化学学习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由于现在九年级化学的课时紧、任务重,难以再增加实验内容,而且临时增加的实验内容也难以妥善地配合好教学进程,把化学启蒙实验安排在九年级是不适宜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七、八年级学生往往对化学有较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化学实验兴趣很浓,对在这个阶段的适当时候以兴趣课、校内或者家庭科技活动等形式安排他们做一些化学启蒙实验十分愿意和期待。因此,在九年级学习化学之前适当安排化学启蒙实验不但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合理性、可行性。

2 几个化学启蒙实验的设计

2.1 器材准备

(1)收集一些空的眼药水瓶和小药瓶,洗净,晾干留作试剂瓶用;为它们准备好空白的小标签。

(2)收集一些空的口服液小瓶,洗净,晾干留作试管用。

(3)准备几只玻璃杯或大口瓶,洗净,晾干留作烧杯用。

(4)收集一点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约2.5%的稀盐酸)、碘酒、红药水(汞溴红溶液)、紫药水(龙胆紫溶液)以及纯碱(石碱、面碱)、小苏手丁、明矾、白醋、淀粉等,分别用小瓶装好,盖紧,贴好标签备用。

(5)准备一瓶纯净水、一把镊子、小刀以及火柴、蜡烛、方玻璃片等备用。

(6)准备一块放在桌上防止烫坏桌面的瓷砖或小石板。

(7)准备一块抹布、一些吸水纸(例如餐巾纸)、塑料吸管、一只小废物缸和废液缸备用。

(8)为这些器材制作一个架子和存放的箱子(杜绝跟生活用品混用!),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备用。

(9)准备一本实验记录本,专门记录实验的试剂、用量、过程、现象和结果等等。

2.2 火柴的观察与使用

(1)搜索、阅读并和同伴交流关于火柴及其发明史的资料。

(2)观察火柴和火柴盒侧面的砂皮,注意火柴杆的结构。

(3)划着火柴后把火柴杆分别向上、向下直立,比较燃烧时间长短,尝试作出解释。

(4)注意观察火柴的火焰结构,以及火柴头着火后产生的气体气味,尝试作出解释。

(5)总结划火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3 蜡烛的点燃与火焰观察

(1)观察蜡烛的结构,试试没有灯芯的蜡烛能否点燃,尝试作出解释。

(2)观察蜡烛的火焰结构和颜色,画出蜡烛火焰结构图。

(3)轻轻地吹灭火焰,观察产生的青烟并立即:①试验青烟能否被点着;②把一块清洁的冷玻璃片盖在青烟上方'观察玻璃片上有何变化,解释上述现象。

(4)反复观察蜡烛的火焰,记录还有哪些现象,留待实验结束后跟同伴交流。

(5)解释:点燃蜡烛时,火柴的火焰为什么要在灯芯处停一会儿才能点着蜡烛。

2.4 “石灰家族”三成员的准备与实验

(1)寻找“石灰家族”的老大石灰石:捡几块石头,小心地滴上1~2滴洁厕灵(注意:洁厕灵有腐蚀性,不要沾到皮肤或衣物上,万一沾上了应先用吸水纸吸干然后用水冲洗),如果马上产生许多气泡,它可能就是石灰石了用榔头把石灰石砸碎,选几块片状的碎片完成下面的实验。

(2)制取“石灰家族”的老二生石灰:用镊子夹住石灰石片放在煤气(或天然气)灶火焰上烧至红得发亮,然后关掉煤气火焰,等到灼烧过的石灰石片冷却后,观察,用小刀刮其表面有何现象?如果能刮起一点白色粉末,它就是“石头家族”的老二生石灰了。

(3)制取“石灰家族”的老三熟石灰:把表面生成了生石灰的石灰石片放进盛有少量纯水的小瓶中,观察有何现象(如果没有明显现象,可再取一块石灰石片灼烧更长时间并冷却后加入原先的纯水中)。如果能听到很轻的嘶嘶声,或者发现表面有点浑浊、出现一点粉末,把小瓶中的水倒进另一只带盖的小瓶并盖紧,那就是“石灰家族”的老三熟石灰的溶液了。在这只小瓶贴上“石灰水”标签留着做下面的实验。

(4)用塑料吸管向石灰水中不停地吹气(注意不要太快太猛),观察并解释现象。

(5)在砖块或者深色石板上涂一点石灰水或石灰浆,在空气中放置几天后观察有何变化并解释。

2.5 制备花青素溶液

(1)把少量蓝莓精(蓝莓粉)或者鲜蓝莓汁溶解在纯水中,就可以得到紫色的花青素溶液。如果没有蓝莓精(蓝莓粉)和鲜蓝莓,用蓝莓干浸泡也可以。还可以尝试用其他紫色植物的Ⅱ十、果实或根部等代替。

(2)分别取少量的白醋、纯碱溶液、石灰水、洁厕灵、酸奶、酸菜汁等放在小试管中,再各加一小滴花青素溶液,观察现象。

2.6 它们发生化学反应了吗

取4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纯碱粉末(或小苏打),然后分别滴加洁厕灵、白醋、明矾溶液和石灰水,观察并比较、解释现象。

2.7 扩散现象

(1)取两只玻璃杯,分别盛放大半杯冷水或热水,然后缓缓地各滴加一滴红药水(或紫药水、墨汁等)观察并比较、解释现象。

(2)取一只玻璃杯,在底部滴一滴碘酒,敞口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有何现象,尝试作出解释。

(3)将一吸水纸条用淀粉浆浸湿再稍稍晾干后,挂在玻璃杯内壁的杯吐,在底部滴一滴碘酒,盖好玻璃杯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解释现象。

3 关于化学启蒙实验的几个问题

开展化学启蒙实验活动必须注意和处理好下列几个问题:

3.1 说明目的、意义,努力争取各方支持

要向有关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说明开展化学启蒙实验活动的目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开展化学启蒙实验活动的目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兴趣固然重要,而让有关领导、教师和家长了解开展化学启蒙实验活动的目的、意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能更为关键,必须下功夫做好,千万不能冒失行事。

3.2 周密制定方案,妥善做好组织工作

制定方案要全面考虑事前准备、事中组织、事后善终三个方面,包括方案的设计和提供、器材和场所问题的解决、实验指导与安全监控保障、实验结果的交流、收集、反馈和后续教学的利用、拓展考虑等等,要有解决各种困难的妥善方案和充分准备。

化学启蒙实验活动最好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但又要考虑互相交流、共享的需求,需要探索适宜的组织形式。

3.3 注意内容适度,力求结合生活实际

所谓注意内容适度,主要是指以丰富学生的实验经验为主,注重对学生以后学习、发展的积极影响。对实验的数量和系统性不作要求,不强求达到一定标准,不进行学绩考核和评价活动,不能对学生造成压力,不能变相地把九年级化学课提前实施。切忌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厌恶情绪、畏惧情绪,把提前启蒙变成“提前恐吓”。

结合生活实际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思想,也有利于获得家长支持和解决器材困难等问题,应该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探索。

3.4 遵守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安全指导与检查

设计的启蒙课堂 篇3

笔者在备课的时候, 没有想到什么能够引申的例子。但是, 在上课的时候, 当说到这些内容之时, 脑海中突然有一种冲动, 因为一则热议新闻非常能说明问题, 就是“孙伟铭案”。于是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 多了以下内容的讲述:

2008年, 中国的酒后驾车事故层出不穷。“孙伟铭案”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也许以前也有, 但是媒体报道得很少。现在媒体对此报道的越来越多。这些人喝酒是他们的自由, 同时驾车也是他们的自由。但如果酒后驾车, 在法律的角度, 就是影响公共安全。所以, 这次“孙伟铭案”的定性不再是以按交通肇事罪论处, 而是定性为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审判处死刑, 二审判处无期徒刑。也就是说开车、喝酒是你的自由, 但是你必须自律, 开车别喝酒, 喝酒别开车, 如果开车喝酒了, 那就是违法行为了。

由于这一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所以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逐渐在班级内形成了共识:要遵纪守法、维护社会道德, 要珍爱生命。平淡的课堂, 凸显了人文思想。

反思:

1. 要做一个有心人, 充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

这个案例是教师动态生成的案例。这个动态生成是基于教师内涵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能旁征博引, 左右逢源。而这些就需要教师时刻做一个有心人, 充分把握和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以前人们常说, 老师教学生, 老师要有一桶水, 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的对象在变化, 教师所拥有的知识, 也应该是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心人呢?

首先, 你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活到老, 学到老”, 必须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充电。其次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用这双慧眼, 我们要去关注发生在地球上的事, 大事、小事、国际国内外的事;去关注我们地球上的人和物, 关注那些值得和不值得我们关注的一切, 去挖掘历史课堂所需要的资源。第三你要学会整合和转化, 你要能重新建构资源, 把资源与我们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 采用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方法, 在课堂上清晰地讲述和表达出来。在讲述的同时, 教师也应该加以引导, 真正地把资源利用好。

其实, 任何知识都可以为我们所用。通过改进, 都可以成为我们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关键是看具体的实施者如何去处理, 如何去加工整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 不受传统学科体系对历史教学的束缚, 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 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 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 关注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国家发生的大事、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都可以作为历史课堂的资源。重大的事件如北京奥运会、六十周年国庆阅兵、甲型流感疫情;小事如江阴的赞园挂牌、江阴第五届城市运动会;身边的事情如学校搬迁、同学拾金不昧、乐于助人, 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历史课程的资源, 只要我们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处处皆课堂、事事皆课本”, 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 自由和自律话题的探讨

既要自由, 又要自律。这个话题在历史上很早就被提出, 同时也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而这样一个例子“孙伟铭案”, 则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联系我们的历史。

对于自由和自律的观点, 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就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早在古希腊就存在这样的思考的讨论。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他们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他们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在社会道德方面,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不应该强求一律。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 却忽视了道德。在给人以自由的同时, 却缺少了道德的规范, 人们缺少了约束, 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 世风日下, 道德沦丧。于是, 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要自律,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让人们在“自由”的同时, 多思考些“自律”。

设计的启蒙课堂 篇4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这节课让我们再次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这农家的篱笆小院,重温孩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那份温馨、甜蜜和幸福,回味母亲为我吟唱的歌谣、童谣。

二、 品味歌谣,重温亲情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尽情吟诵歌谣吧!

2. 看着同学们满脸的甜蜜、温馨和憧憬,老师知道,你们用心读了,读到心里去了。

(1) (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

a. 想想吧,在这月光如水的夜晚,妈妈一边轻轻地拍着儿子,一边柔柔地吟唱着歌谣,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呀!

b. 这风清月朗的夜晚,万物都浸染在柔和的月光里,妈妈忍心打破这份宁静吗?妈妈凝视着天上的月亮,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呀?(楼房、白衣、太阳)是啊,心里可美呢!

c. 忙碌了一天的妈妈,晚上还为我吟唱歌谣,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劳、辛苦、爱我呀!)

d. 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用心去享受这宁静的夏夜、这温馨的歌谣、这深沉的母爱。

(2) (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他们读得怎样?让我们看看怎样读才好听?

a. 听出来了吗?这歌谣里有妈妈的梦啊!那是什么?

b. 这也是那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梦啊,有梦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c. 这梦,可以装在心里,可以深情吟诵,还可以配上曲子唱出来。哪位同学想唱给我们大家听?(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两首童谣,通过读、背、唱等教学手段品味童谣中散发的泥土的芳香、生活的情趣和民俗文化的魅力,体会在淡淡的月光下,母亲对儿子那浓浓的爱,对劳动的爱,对生活的爱。]

3. 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母亲的吟唱真是太美了。童年的孙友田感受到了,长大后他是这样回忆的:“她用……音韵。”(指一女生读)

4.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两首歌谣。啊,教室里立即飘满了你们这优美的音韵。

[设计意图:“音韵”一词的理解,如果单独解释词义为声音的节奏旋律,很枯燥,这里让学生通过女生读、齐读,去感悟品味,从而理解音韵就是美美的说话声、读书声,让词语的意思在朗读中轻松的体现。]

5. 在这迷人的夏夜里,妈妈还为我唱了许多童谣呢。谁记住了就站起来背诵一首,好吗?

[设计意图:这里根据歌谣的特点,赋予音乐的元素,让学生和着节拍背诵童谣,又一次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意境,让学生的心灵浸润在诗歌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中,获得与作者心灵相融的快乐,在快乐中得到启蒙。]

6. 在这些童谣里有着妈妈那辈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啊。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来:如果——,那该多好啊!

三、 品悟课文,融入亲情

1. (播放录像)简介黄河故道。

2.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同学们,歌谣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吗?那是怎么来的?

3. 贫瘠的土地、清苦的生活没有磨灭黄河儿女的意志和信念,他们用淳朴的歌谣表达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生生不息的歌谣是从他们心里“长”出来的。

4. 虽然母亲不能给我富裕的物质生活,但她“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使我懂得,什么是幸福生活,怎么创造幸福的生活,使我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这就是启蒙!这就是——“月光启蒙”!

[设计意图:通过“长”字的理解,让学生想到黄河岸边的祖祖辈辈,想到了黄河儿女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既感受了文字的魅力,又感受了黄河儿女的乐观向上。]

5. 母亲不是歌唱家,却唱出了动听的歌谣;母亲不是诗人,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启迪着我幼小的心田;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亲的恩情“我”无以回报,只能用点点墨迹表达“我”的心声。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孙友田的一首小诗:

《同写一首歌》(节选)

问您要一缕春风,

您给我一个春天。

问您要一方基石,

您给我一座大山。

问您要一朵茉莉,

您给我一座花园。

问您要一句名言,

您给我一群圣贤……

四、 作业布置

1. 收集几首家乡的民歌、民谣。

2. 走进孙友田,读读他的诗歌。

设计的启蒙课堂 篇5

因为高职设计的教育周期仅为3年, 本课程的课时相当紧张。如何利用这有限的72课时进行高效的建筑空间教育, 令学生对空间概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并掌握空间的设计手法呢?

经过多年来对各专业班级学生的课程试验, 我对此课程有了一定的思考。

1 本课程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在此课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三个关键的问题: (1) 本课程是一年级学生的第一个专业课程, 如何从对形体的表面认识进入到对空间的深刻了解, 是本课程最为关键的问题。 (2) 如何形成设计理念, 并通过空间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 是第二个重要问题。 (3) 如何有意识地联系和运用所学的设计手法, 以达到设计目的, 是第三个重要问题。

2 课程思路

针对以上的问题, 我提出了课程的三大思路: (1) 以“名作复原”与为基础, 提升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 以“名作解读”为突破口, 剖析空间设计理念; (3) 强调动手能力, 以模型来推敲和展示空间设计的手法和效果。

整个课程分成了五大模块: (1) 初步认识空间; (2) 名作解读与名作复原; (3) 空间设计原理; (4) 建筑空间与建筑外部形态的关系; (5) 空间设计实践。

3 教学成果

为了配合前面四大模块的学习, 我设置了“湖滨咖啡厅”专题设计作业。经过引导, 大部分同学的课程作业成果令人满意。

这些优秀作业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空间设计理念, 并掌握了一定的空间设计手法, 不仅有一定的创新性, 而且能较好地解决了功能、环境、结构等空间设计的核心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 我强调了四点:

(1) 建筑和环境的呼应关系; (2) 外部形体与内部空间密不可分; (3) 光影和虚实在建筑中的的重要作用; (4) 加法和减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运用。

经过一步一步的引导, 学生们开始领略到空间设计的真意, 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空间思考。同学们开始自觉地构建自己的设计理念, 并通过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将构思进行到底。

4 总结

在设计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个别辅导的原则, 鼓励和强调个性与原创, 因此学生的作品无论成熟与否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构思各具特色, 从上面的例子也可见一斑。动手与动脑并重促进了学生对建筑空间的理解与体会。在短暂的72课时学习与实践中, 学生们基本达到了空间启蒙教育的要求, 初步懂得了判断、思考与设计空间, 并为日后的空间设计类学习或相关学科的专业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空间与造型基础。

参考文献

设计的启蒙课堂 篇6

幼儿园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职业启蒙至关重要, 此阶段是孩子们生涯的起点, 是他们开始探索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起点。在幼儿园孩子们所接受到的教育, 特别是思维习惯、个性品质方面的引导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人生的发展。笔者基于3~6岁孩子的认知水平, 考虑从幼儿园教育的游戏设计和角落设计入手, 建立儿童生涯启蒙教育“3w”体系, 实施“家校”互动, 使游戏开展和功能区开发协同作用, 唤醒孩子的生涯意识。

一、“WHY”

按照舒伯生涯发展理论, 3~10岁是孩童发展自我概念的重要阶段, 以自身的“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 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 通过不同的职业体验类活动, 获得自我肯定, 建立信心。儿童职业体验馆作为一个“舶来品”, 馆内有规范的微城市设计、仿真的职业体验场所, 多样化的职业类型。由于其“寓教于乐”的教育价值, 非常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职业体验是生涯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不能满足多数孩子对生涯发展的渴望。因此, 幼儿时期开展儿童的“生涯”教育启蒙活动非常必要。

二、“WHAT”

1953年, 舒伯在继承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了阶段论, 即为职业行为和职业态度提供了一个框架, 叫做发展任务, 一个发展任务就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某点上需要面对的新的成就或责任, 此任务的完成会带来幸福和成功。幼儿园的生涯阶段性任务是生涯启蒙, 启蒙教育的载体可以是游戏、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

(一) 兴趣的探索

兴趣是指无论我们能力高低, 也无论外界评价如何, 我们依然乐此不疲的事情。兴趣与能力无关, 在能力、技能尚未全面开发的儿童时期, 兴趣探索是最容易融入到幼儿生涯教育的元素。霍兰德兴趣理论把人的兴趣类型分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3], 把职业也分为以上六种类型, 比如工程师、园艺师等是实用型职业, 实验师、科学家是研究型, 演员、作家是艺术型等。如果人的兴趣类型和职业的类型一致, 就表明两者匹配。喜欢整理玩具的孩子的兴趣类型是事务型, 事务型的兴趣类型对应职业如会计、程序员等;喜欢搭积木、拼图, 一般是实用型, 对应的职业比如工程师、科学家等;在团队活动中, 如果小朋友经常主动担任领导者是企业型, 对应的职业比如企业家、市场营销员等;喜欢为他人服务是社会型, 对应的职业比如护士、园丁。

幼儿园的教室角落布置, 可以体现生涯启蒙教育的幼儿观和教育观。3~6岁儿童的兴趣探索可以以功能区开发为载体, 幼儿园的角落区域可以包括:积木角、桌面玩具角、科学小活动角、图书角、家庭角等。各个活动角用不同的家具分隔开来, 这样便于儿童清楚地选择活动区。与此同时, 教师可纵观全局, 及时记录、整理、对比。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间喜欢停留在哪个角落, 那么就可以基本判定孩子的兴趣类型 (表1) 。幼儿园小朋友的自我认知水平不够高, 还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幼儿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来确定孩子的兴趣类型, 进而再和家长进一步交流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 以确定孩子在现阶段的兴趣类型, 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课外教育中进行个性化兴趣培养。

(二) 技能的培养

技能分为三类: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是和职业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 这个一般放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可迁移技能是指职业内外能够通用的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是一个人的品质, 是决定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美国198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4], 明确了指出属于小学生的12条职业能力中包括与人交往等四项可迁移技能和良好工作习惯重要性的认识等两项自我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是关乎人的品质的问题, 可以延伸到幼儿园教育, 进行尝试性开展。

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培养对于4~6岁的孩童来说可以从个人用品资料放置有序做起, 比如整理各活动区的玩具架, 要求摆放整齐、分类清楚。与人交往、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的技能之一。美国的职业启蒙教育起步较早, 他们重视个人对团体的贡献, 比如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 集体排演小话剧, 家庭之间的“玩伴日”活动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鉴美国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幼儿园教育中更多地开展集体活动, 提高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性。另外, 每个活动区幼儿的活动尽量保持开放性, 以通过交往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发展他们的社会技巧。

(三) 角色的认识

舒伯的生涯彩虹图表明人在一生中会有很多生涯角色, 比如儿女、父母、员工、学生、伴侣、公民等, 帮助孩子们认识了解各个角色以及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是提升孩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现实和模拟两种活动载体来实现。模拟途径是指幼儿园定期模拟各种情景, 如家庭聚会、社区活动等, 让小朋友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设计、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现实途径主要是依靠家庭教育开展, 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妈妈”、“爸爸”、“奶奶”等典型人物一天的生活。两种途径相互结合, 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课堂启发, 引导孩子们加深对各种角色的认识。

(四) 外部世界探索

生涯启蒙需要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外部社会、探索外部世界, 并且和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物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和家长必须鼓励幼儿积极地与自热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幼儿利用各种感官, 通过与大自然、周围的人和物直接作用进行学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和外界活动的机会, 孩子们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和外界互动。比如独生子女家庭, 朋辈互动空缺, 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万里之外的小朋友下围棋, 在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

三、“WHO”

“WHO”指的是儿童生涯教育开展的学习共同体, 包含生涯教育的主体 (孩子) , 客体 (家长、教师) 。主客体在游戏中互动, 在互动中成长, 两者组成了“学习共同体”。

幼儿教师作为儿童生涯启蒙教育的支点, 需要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 结合对孩子的了解, 给幼儿提供适合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游戏, 在游戏中和孩子们互动。同时, 加强和家长的联系, 以提升互动的深度和互动的范围。从事不同职业, 对职业生涯有自己理解的家长也是幼儿生涯启蒙教育的重要资源。幼儿园“职业日”活动, 可以邀请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 向孩子们从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对象等方面描述各自的职业生活。在生涯启蒙教育开展的过程中, 家长和教师始终应该注意保持以“孩子”为中心, 从“我教你”、“我管你”到“我们一起成长”, 转变教育理念, 在平等的前提下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四、结语

生涯启蒙教育包括自我探索和外部探索部分。幼儿园阶段小朋友的好奇心最浓, 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作为小朋友的人生导师, 应从理念上重视、从行动上协助小朋友认识自我, 带领小朋友探索外部世界, 协助小朋友开始生涯之旅。

摘要:幼儿园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职业启蒙至关重要, 是孩子生涯的起点。本文基于36岁孩子的认知水平, 考虑从幼儿园教育的游戏设计和角落设计入手, 建立儿童生涯启蒙教育“3w”体系, 使游戏开展和功能区开发协同作用, 唤醒孩子职业生涯方面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儿童,生涯启蒙,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晟扬, 王鱼龙.美国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 2014, (1) :109-111.

[2]焦冰清.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9, (1) :37-39.

[3]李可.霍兰德兴趣类型理论与大学生专业、职业选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 (3) :96-98.

上一篇:谐振原理下一篇:香港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