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商业启蒙

2024-10-13

大时代的商业启蒙(共7篇)

大时代的商业启蒙 篇1

王安忆是一位艺术感觉上佳的优秀小说家, 不断以丰厚的作品给我们带来新的审美享受———“三恋”和《小鲍庄》等文化寻根的小说融合了固有与西来的精华;《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等作品使作家跳出了窠臼, 完成了华丽的转身;《长恨歌》应是代表王安忆最高创作水准的作品, 由此作家创作路数渐趋成型, 即有意识地张扬都市文化精神和历史情韵, 追求舒缓的叙事语调, 风趣而典雅的叙述语言, 字里行间精雕细镂, 几近于一字不可改易。

但是谁都不可能永远优秀。以创作历程和过去取得的成就看, 王安忆不可能缺乏驾驭长篇的情节和场面的能力, 也不缺乏对文字的精细处理和建构结构的能力, 我们甚至可以放心地以为王安忆在艺术征途上永远靠得住, 是“免检”产品。然而, 读过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后, 我认为这是一部为聪明所累的失败之作。王安忆总是力图超越以往, 可这次未能飞得高些, 仅仅是在空中滑翔了一段而已。

《启蒙时代》讲述的是文革时代的上海, 在政治风暴的台风眼中, 一群身处边缘、出身中产的失学城市少年的成长故事。在小说中, 王安忆穿透历史的厚重尘埃, 滤去了文革所带来的政治和历史的大悲痛, 淡化了文革的疯狂、混乱、残忍和丑陋, 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着文革那疯狂的年代, 着力刻画了年轻一代人在这场政治风暴中的成长历程。作品的失误在于理念的偏差, 作家令人遗憾地选择了错误的创作路向, 想借助时髦的话题表述自己对文革的别样理解, 而省除了文革的惨烈的存在, 完全创设了一个不真实的历史情境。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辨别艺术的真伪更加困难, 原因是虚假作品的外表价值不但不比真正的作品低, 而且往往比真正的作品高。”就《启蒙时代》来说, 我们看到了王安忆讲故事能力的衰退。这部小说与《苏菲的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 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 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 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 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 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 引人入胜。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 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 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 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苏菲的世界》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 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 也为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王安忆也在做类似的努力, 试图通过陈卓然、小老大、高医生、阿明等人, 完成对主人公的启蒙。然而对于启蒙理论和市民理论把握的失误, 让本书进入了歧途。事实上, 主人公在作家所谓的启蒙之后, 进入的是新的蒙昧。

当年, 我很快饶有趣味地读完了《苏菲的世界》, 颇为作家制造的带有神秘气息的叙述方式所迷醉。老实说来, 这两部作品都是叙事结构不够复杂的, 但《苏菲的世界》充溢着单纯的魅力, 《启蒙时代》则显得单一, 叙事拖沓, 破坏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并在最后打碎了我们的阅读期待。在《启蒙时代》里, 我特意找寻出十余处的关键词句———“怎么说呢”、“这么说吧”。这还是当年的王安忆吗?用如此蹩脚的方式完成叙事的推进或转换, 分明是初涉文坛者拙劣的表现。这姑且不论, 仔细追查, 王安忆此次用的是正宗的欧洲写实主义的单一赘述模式, 用串糖葫芦的方式扯出“启蒙者”的路数太过陈旧, 令人厌烦的絮絮叨叨的叙事, 造成了小说整体结构的呆板, 有点像老式的电影镜头一样跟随着事物的实存关系。我想王安忆误解了19世纪欧洲小说的传统, 还是学者王元化说得真切:“我喜欢19世纪的文学处处渗透的人的感情, 对人的命运的关心、对人的生活的注重、对人的美好情感的肯定。”

而王安忆这部小说里的小老大的客厅几乎成了挽救王安忆小说唯一的救命稻草, 缺少这一环节, 我们都不知道作家怎么办才好。优秀的小说从来是体现叙事视点内外互补原则的典范。由于内视点的不在场, 王安忆只好尽可能多地直接站出来对读者说话而自行布道了, 将自己的价值判断直接呈现给读者。王安忆曾说:“我认为作家创作的核心就是将故事里的每个人物生活都安排得服贴。”但这次所有的人都被抽离了性格, 全变成了“线形人物”。“淡化情节”和“零度情感”等我们或许还能接受, 但如果它的人物都从根本上失去了性格, 那么这部小说就注定要走向失败的深渊。伟大的小说都应该善于塑造若干个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使人疼爱的主人公。而《启蒙时代》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的缺席, 是其成为失败之作的致命硬伤之一, 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倾向。理性思考不是小说的天然敌人, 但优秀的小说绝对不应成为概念的对应物。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才华么, 就是爱。谁会爱, 谁就有才华。”我认为王安忆近年来小说创作放逐了对人物的塑造, 主要是来自心灵的沙化。

凭王安忆惯常的细腻处理, 书中不乏可圈可点的华彩章节, 对人物某一侧面的描写也颇有出彩的地方。如:“渐渐被自己的雄辩陶醉了, 沉浸其中。突然间, 书柜角上鸟笼内的鹩哥尖锐地唱出那句旋律, 他戛然而止, 鹩哥就像吓了一跳, 也止住了。” (1) 父子俩尴尬的处境借笼中鸟的突然鸣叫凸显出来, 韵味十足而巧妙贴切。

王安忆的小说语言向来有张力和表现力,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语言功夫可谓超群拔俗。“窗帘是有流苏的, 平绒磨秃了, 露出织线的经纬, 也看不出原先的颜色, 还藏着灰尘, 略一动它, 便扬起来, 在日光里飞舞”, “上午十时许的光, 略从上方斜射过来, 穿过悬铃木的枝杈, 再穿过铁丝围篱, 经过无数微小块面的折返, 来到她们身上, 几乎是璀璨的了。……这种天性的人大凡没什么头脑的”。 (2) 王安忆的笔端充盈着静气, 语言舒缓流动中的质感令人膺服, 给人一种华丽而慰藉的感觉。

作家兼评论家格非教授曾说:“小说争取读者的惟一优势是其依靠文字激发读者想象, 通过个体对存在本身独特的思考, 去关注那些为社会主体现实所忽略了的存在……”但是, 天空中如果只出现一道或者几道彩虹的话, 我们会为之欢呼, 赞叹那惊艳的瞬间带给人的审美愉悦, 如若满天都是彩虹, 我们就会觉得不适应, 结果忽视光彩的存在。“他想起陈卓然关于‘小市民’的观点, 他承认, 这城市有着它的思想, ……在轻浮的华丽的格调里面, 流淌着正直的思索”。 (3) 阅读到最后的章节, 我的眼睛已经失去了对华彩的辨别力。“颇以繁富为累”, 这是我对这部作品的精短评价。糖块虽然好吃, 但如果一股脑塞进嘴里, 可能就变了味道。评论家吴俊曾这样说道:“王安忆的文字太精、太细、太密, 过度专注于细部的到位, 是那种绣花式的风格。她对文字的娴熟驾驭、驱使自如使得小说的文字表现很少能够留出足够想象的空间, 她常常是欲罢不能地痴迷于自己对于文字的使用其极的技巧和手段, 不忍使文字的细微精致打一点折扣, 因此, 仅从文字上看, 她的小说不仅像是江浙绣品, 而且也像是极尽能事的微雕。这固然也称得上是工艺精湛、精美绝伦的艺术, 却因缺少了纵横开放的豁达、宏大气象的笼罩, 一旦读得多了, 看上去便总是难免会闻出丝丝工匠的气味。”王安忆似有逞才之好, 对语言的过分沉迷, 使自己失去了作家的自觉性, 病灶在于她想显示或者炫耀自己的才学。换言之, 《启蒙时代》淹没在作家的语言天赋中。

注释

1 王安忆.启蒙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 P15.

2 王安忆.启蒙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 P93.

3 王安忆.启蒙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 P311.

大时代的商业启蒙 篇2

课题: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要求】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商业的发展

(一)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

(二)发展和高峰1.隋唐时期:①表现:

②原因:

2.宋代:①表现:

②原因:

3.元代:①表现:

②原因:

4.明清:①表现:

②原因:

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周秦至唐朝:

(2)宋代:

2.城市发展概况(1)汉唐时期:

(2)唐宋时期:

(3)明清时期:

三.“重农抑商”1.商业地位:①原因:

②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

2.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

(2)推行过程:①战国时期:

②西汉时期:

③中唐以来:

④明清时期:

(3)影响:

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3.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春秋战国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危害?【重难点解析】1.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3)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6)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2.下面是范蠡的部分生意经,请同学们阅读并受到启发,将来成为爱国商人。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

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躁暴则交易少;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品劣;

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虚假则害己终。【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古代商业由以物易物到出现货币,其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扩大c.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D.社会性质的变化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政府统一管理商业

B.对商人进行思想控制c.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D.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3.《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上述材料反映了唐代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③城市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4.“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D.江南经济的繁荣5.与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6.杭州、扬州、登州等城市的兴起,是由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D.“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7.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8.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二者的主张

A.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

B.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9.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①重征商税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④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②商业中心始终以都城为主;③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石渠宝笈三篇》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高中历史教材》图4

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2)阅读材料一、二,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3)阅读材料三,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富豪们小时候的商业启蒙 篇3

钢铁大王的童年很幸福,那时他最大的娱乐就是养鸽子和兔子。他的第一次商业冒险就是想办法像个雇主似的,让小伙伴们帮他一个季度的忙,报酬是允许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小兔子。每个星期六的下午,他们一伙人就去给小兔子收集食物。因为大家都是朋友,所以大多数人心甘情愿帮他采集蒲公英和车前草。整整一个季度,除了命名,他们没有提出任何别的条件。

多年来,卡内基的良心一直有点不安,毕竟占了小朋友们的便宜。但他非常珍惜这次经历,因为这体现了他的组织能力。他竟然声称,他一生在财富上的成功,与这种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我懂得多少或是我干了些什么,而是由于我知人善任的能力。”有趣的是,当卡内基回到苏格兰旅行时,在一个小酒馆里,一个绅士走过来自我介绍,说他是家具制造商。最后卡内基发现,他就是当年那群孩子中的一员。

特纳赎回家

CNN的创始人泰德·特纳从小就与众不同。别人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他说的却是“漂亮”,顽皮的他甚至往邻居家晾晒的床单上涂泥巴。开广告公司的父亲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于是对他严格训练,比如要求他吃饭必须把碗里的饭菜吃得一干二净,暑假让他出去打工,甚至向他收取住宿和膳食的费用。而特纳偏偏喜欢古典文学,气得父亲差点吐血。2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患了抑郁症,把公司卖给了朋友,一天早餐后饮弹自杀。

特纳一生中最早的一个创富行为就是把失去的家产夺回来。他对银行工作人员说,父亲的精神过度抑郁,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他有权收回家产。如果对方拒绝,他将采取法律手段。他的强硬态度和对数字的敏感打动了银行,银行贷给他一笔钱,也说服了收购他父亲家产的那位老兄,他用银行的钱买回了广告公司。

把已经卖出去的东西再买回来,这是一难;而说动银行出钱让他去干这件事,更是一难。别人做不到的事,24岁的特纳做到了。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特纳具有纵横捭阖的能力。他能创建CNN,应该说不是偶然的。

克洛克开店失败

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出生于芝加哥。他不爱读书,喜欢空想,总是设想各种情况发生时他应该如何处置。母亲有时会问他:“雷蒙,你在干什么?”克洛克通常回答说:“没干什么,想事呢。”妈妈就说他白日做梦,是梦想家。但克洛克从不认为幻想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所有的幻想他都或多或少地付诸行动。比如他幻想开一个卖柠檬的小摊,没过多久他就真的开了。而且由于工作努力,还真卖了不少柠檬。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可能他就做点什么。高中时他利用暑期开始打工,要么在日用杂货店,要么在叔叔的食品店卖汽水。这个时候,他学会了用微笑和热情去影响客人,使那些只想买一杯咖啡的人多买一个雪糕。他尽可能地节省每一个铜板,终于攒够钱和两个朋友开了一家唱片店,卖唱片和乐器。他们每人投资100元,克洛克负责弹钢琴招揽客人,但收效不大,唱片店三个月后关门,剩下的钱他们平分了。

既能大胆想象,又能小心求证,这样的人迟早都会成功。如今麦当劳开遍世界各地,利润丰厚,当年开唱片店应该计入成本吧。

布兰森做生意学数学

维珍集团董事长理查德·布兰森13岁时数学成绩很差,但对于挣钱颇有兴趣。他家住村东口,有一片空地。假期里,他约了伙伴尼克,计划在空地上种400棵圣诞树,等下一个圣诞节时树可以长到四英尺高,就可以卖掉,获得800英镑,两人对半分成。于是他们在复活节开始犁地,种了400棵圣诞树。等下一个暑假他们去看收成的时候,发现只有两根小树枝冒出地面,别的全被野兔吃了。他们疯狂报复,猎杀了很多兔子,一先令一只卖给屠夫,但是离计划中的800英镑还差得远。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尼克圣诞节得到的礼物是鹦鹉。布兰森于是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商业机会:养鹦鹉。鹦鹉整整一年都可以卖,不局限于圣诞节。他计算出售价、生长速度、饲料价格,并说服爸爸建了一个大的鸟舍,鸟长得很快。但布兰森高估了当地人对鹦鹉的需求,即使每家每户买两只,还剩一大鸟舍的鹦鹉。一天,母亲写信骗他说,鹦鹉被老鼠吃掉了。很多年后,母亲坦白,她实在清扫不动鸟笼,就打开鸟笼,放走了所有的鹦鹉。

尽管屡战屡败,但布兰森却学会了数学。只有在计算种多少棵圣诞树、喂多少只鹦鹉时,数字对他才有意义。在教室里,他依然是个数学傻瓜,但他却喜欢做真正的商业计划。

巴菲特

赚足过路钱

和布兰森对数字的迟钝不同,6磅重而且早产的沃伦·巴菲特对数字情有独钟。他可以一下午坐在门口,记录来往汽车的车牌号,或者摊开当地的报纸,计算每一个字母在上面出现的次数。有时,小伙伴报出城市名,巴菲特就能报出人口数。他还会手持一把桨和一个球,站在卧室里一连几个小时地算啊算,他也玩莫诺波利游戏,数一数他想象中的财富。

其实,他感兴趣的不是数字,而是数字代表的金钱。他拥有的第一份财产是姑妈在圣诞节送给他的钱包,他总是自豪地把钱包拴在自己的皮带上。当他5岁的时候,就在自家的过道上摆了一个卖香烟的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后来,他干脆到繁华的市区卖柠檬。

商业品牌时代的来临 篇4

传统的观点认为, 品牌与渠道是两个独立的生态。但是, 渠道也需要借助于品牌才能更好地吸引并为最终消费者服务。

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品牌时代, 品牌与渠道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融合, 形成了一种全产业链的品牌商业。品牌商根据渠道的特性和最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为渠道提供定制的品牌, 通过渠道来最大化自己的价值;而渠道则与品牌商分享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信息, 并与品牌商一起协同有关策略及其实施。这样, 品牌与渠道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

在品牌与渠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 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运行模式, 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合作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不断提升模式的效力, 实现品牌和渠道联盟利益的最大化。

品牌不是简单的一个“牌子”, 也不是被短期炒作起来的“名牌”。品牌是一个独特符号, 是一种经营理念, 是一支创业团队, 是一句客户褒奖, 更是一段执着坚守。品牌都有共同的特点, 但不同行业, 品牌有着不同之处, 对于商业品牌而言, 我们将它定义为:有终端销售渠道的企业, 以及紧密围绕终端渠道经营的企业生态圈。对于品牌商业而言, 品牌对于企业的意义以及品牌商业的发展趋势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我们对比2002年2013年, 这两个阶段国际品牌价格排行榜有直观的变化:

1.2002年的排行榜中有一些企业已经破产或辉煌不在, 比如:诺基亚、索尼、柯达。

2.有4家企业进入了世界前50名, 中国工商银行 (16) 、腾讯 (21) 、中国建设银行 (22) 、百度 (33) 。腾讯和百度都是民营企业的高科技企业。

品牌价值在10年内已有巨大的增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品牌对于企业是有巨大的价值, 品牌才是最持久的竞争力。对于商业而言品牌的价值来自哪里?

二、商业品牌的内涵及价值来源

我们将商业品牌定义在围绕终端销售渠道的生态圈, 商业品牌的价值自然来自渠道。控制渠道, 即可产生价值。移动互联、电子商务、社交媒体, 表面在争取客户, 实际仍然是渠道之争。品牌就代表了企业渠道的能力和水平, 可以直接体现企业的价值。对商业连锁零售企业估值时, 门店数量和分布区域通常被用作一个重要的估值指标, 就是因为这一指标体现了企业的渠道控制能力。

通过梳理2013年的市场变化, 我们认为, 商业品牌企业通过客户、团队、坚守、创新四个方面建立和提升自己的品牌内涵。同时, 我们认这品牌竞争与渠道竞争将会是市场和一个永恒主题。

三、中国商业品牌发展历程

为了更好地研讨商业品牌未来的发展, 我们将商业品牌的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9年~1978年) :漠视品牌

由于上世纪初到新中国建立这一段时间内的战争, 致使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初期形成商业品牌, 以及传统老字号企业在这一段时期内, 基本消亡或是处于停滞。新中国成立后, 实行了计划经济, 全国经济处于严密的宏观经济调控下运行, 这个时期, 同样没有品牌可言, 对于商业而言, 只有商品, 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全国性商品品牌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

第二阶段 (1978年~1994年) :品牌复苏

改革开放之后, 商标统一注册工作得以恢复, 1979年初,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恢复了广告业务, “参杞补酒”是第一做电视广告的国产品牌, 瑞士“雷达表”是第一个开始做电视广告的外国品牌, 从他们这里开始, 中国的消费者才逐步知道品牌的概念, 西方管理学开始进入国内, 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要经营企业品, 中国商业的品牌之路也从这里才真正开始起步。

第三阶段 (1994年~2000年) :品牌形成

1994年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动、引导企业建设品牌工作。推进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系列评选活动助推中国商业品牌的发展, 从而带动消费甚至是产业和升级。

第四阶段 (2000年~2013年) :品牌发展

这个时期的几件大事件再次助推中国商业品牌的发展进程, “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这个时期从国家层面到企业经营层面都充分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和品牌的真正意义, 在这个阶段已经有很多品牌走向了世界, 在当今天的商业社会里, 没有国际性的商业品牌, 产品升级和消费升级的路就仍然很长。纵观这个阶段, 对品牌的理解和企业品牌建设工作都卓有成效, 对应到国际环境, 我们的品牌之路仍是刚刚展开, 走出国门的商业品牌企业仍然很少。

四、商业品牌发展趋势探讨

通过2013年BRANDZ的中国品牌50强的榜单情况,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消费者成熟度迅速提升, 迎合消费者逐渐变化的口味并满足其价值需求对品牌而言至关重要。

二是随着消费者态度的转变, 品牌拥有者在接触顾客时必须更加准确地锁定目标受众并传达品牌信息。也就是说, 品牌必须更加切合消费者的需求。

三中全会再次启动了中国的改革, 市场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大的背景下, 品牌将会在对企业的做大做强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通过数据可以看到以下情况。

一是品牌与销售额的线性关系更加明显;

二是品牌将承载消费者的信任;

三是品牌企业更加容易国际化, 或者具备良好的品牌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提。

在当今时代, 在传播手段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同时, 对于所传播的内容本身有更高的要求。品牌商业的发展将会更快, 更有价值。我们在此预见商业品牌的发展趋势:

其一品牌与渠道竞争是未来商业竞争中两个核心要素。渠道整合商业的趋势仍然不会改变;

其二品牌商业将实现成功的跨界与融合。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的发展会促进这类整合的进程;

其三品牌化、国际化、专业化是未来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标准。

大时代的商业启蒙 篇5

已经来临的大数据时代,将深刻影响中小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加之我国当前正在深化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改革,在此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本文从大数据时代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明了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大数据挑战的转型战略方向,并提出了以管理、产品、功能、渠道、服务等“五化”为具体路径的模式创新构想。

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在20世纪90年代曾预言,传统的商业银行将是在21世纪灭绝的恐龙。也许盖茨的预言过于悲观。但在大数据时代以及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作为中小商业银行需要正视面临的挑战,运用大数据思维对传统银行进行改造,实现经营转型,这也是传统中小银行焕发生机、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数据时代挑战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思维

大数据时代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或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传统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在预计未来经济环境、金融政策的前提下,依据现有银行规模、网点、人员、资本、客户等资源占有状况,以及客户需求、竞争对手状况来确定其战略目标及路径与方式的。而在大数据时代,决定一家银行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对数据的占有及其使用能力,而传统的人员、网点因素将逐渐淡化;未来银行客户资源的稳定及增长,将更多依赖于对不同类别客户需求数据的掌握并开发出便捷、安全、高值的产品,更多地依赖于对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电子渠道的开发利用。这就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评判自身优势和竞争对手实力时要充分考虑大数据实力与IT能力;在确定战略目标时要兼顾财务承受能力来确定对大数据的投入,使战略规划与大数据支撑、业务引领相适应;在确定实施路径与方法时需要把数据收集与挖掘、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电子渠道、互联网金融作为向客户提供服务、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对传统银行经营范围的冲击。人类从古至今的商业活动大都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分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升级,每一笔交易都将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同时整合。在互联网时代,银行业与其他商业活动的界限将日渐模糊,银行业的经营范围正逐步扩大。当然不是说金融可以替代其他商业活动,而是说金融与其他商业活动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一方面IT让金融无所不在,金融业的版图日益扩大与延伸;另一方面,IT使金融不再是金融机构的特权。这不仅使金融机构之间的混业成为现实,而且使金融与其他非金融机构之间的混业成为趋势。大量非金融机构将结合自身的商业模式,从不同角度渗透进金融或准金融业务。眼下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金融行业只是这种演化的开端。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演化将使风险过大而难以驾驭,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样本=总体”变成现实的情况下,人类对金融风险的识别、量化与控制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精准,对风险的驾驭能力更加强大。当然,商业银行对风险的隔离以及监管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的商业银行不仅经营现有的银行业务、非银行金融业务,而且经营与交易相关的信息与物流业务也会成为趋势。也就是说随着金融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化时代的到来,金融将变得无所不能。

对传统银行业经营方式的冲击。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将彻底改变银行经营方式。在产品开发与营销方面,通过对大量交易、行为数据的收集和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建立数据模型,可以展示出分层客户的金融需求,从而按照市场需求、客户需要开发产品、实施营销,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开发产品,并做到精准营销,而不是以银行为中心来制造与推销产品;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不少中小银行在风险评价中虽引入了数量分析,但由于历史数据积累较少,加之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经验判断仍在风险管理和决策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借助大数据对法人与个人客户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其风险模型将更加符合市场实际,对客户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的取值将更准确,这将极大改善商业银行过去凭经验办业务的经营范式。尤其在微贷业务上,大数据可以极大改变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银行可以在准确计量风险溢价的基础上,构建快速授信审批流程,既满足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又确保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总体收益水平;在绩效管理上,可以通过大数据,借助通讯、移动终端、视频等技术对员工工作频率、方式、业绩、能力等做出准确评价,银行绩效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冲击。在宏观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速过渡、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成为必然趋势,信贷成本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收入成本比大幅压缩的空间也不大,银行业未来利润增速会放缓。在可预见的3~5年内,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将逐步增加。商业银行可以应大数据时代变迁,强化IT支撑,建设数据仓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和挖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线上服务,同时在线下提供咨询以及智能化工具难以替代的个性化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改变过去因业务量增加和经营范围延伸而必须增加网点与人员,进而导致成本增加的经营模式,而且将改变过去一味依赖关系营销扩大客户群体的营销模式,为迅速扩大客户群提供了可能。此外,由于大数据时代将使银行业与非银行业的相互渗透变得更加可行和容易,这就为商业银行拓展电子商务、对接资本市场、加强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些新兴业务将可能取代传统存贷汇业务成为中小商业银行未来赢利的主要渠道。

大数据时代的中小商业银行转型战略

当前,大部份中小商业银行在经营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人员素质等各方面与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尤其是在金融国际化、市场化改革提速的形势下,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小商业银行又面临新一重的危险,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有准备的银行来说,这种危险同时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抓住并及时融入这一深刻变革,实施经营战略的转型,不仅可以转危为安,而且有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可能;如若不然、其后果可想而知。

确立大数据战略。大数据时代,中小商业银行董事会要充分认识大数据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并对大数据源、大数据技术做出规划。经营管理层要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并将实施落实情况及时报告董事会。具体来讲,首先要制定尽可能详尽的数据需求规划,并及时完善与数据采集和存储相关的运行系统,充实自身数据库。其次要改变目前内部系统之间数据各自为政或分散化的状态,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或数据仓库。第三要增强数据分析能力,或借助专业咨询服务商、集成服务商和通信厂商的技术优势,采取合作或外包等方式,提升自身对数据的整合、分析、挖掘以及转化为商业运用的能力。

实施业务结构转型战略。在可预见的未来,金融管制将进一步放松,金融市场将更为开放和自由,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因素叠加,将导致金融领域的竞争全面加剧,中小商业银行依靠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来维持一定的增速将逐渐成为过去式。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将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作为转型的核心发力点,打造小微和零售业务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降低对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的依赖,开辟金融蓝海,而且由于大数据时代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以及成本成几何级数的降低,使微贷业务、零售业务成为中小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核心支撑变得更加现实。

加快新兴业务拓展战略。一直以来,中资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作为盈利模式,以至于商业银行以追求规模作为最主要经营目标,因为规模越大自然盈利就越多。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市场全面放开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中小商业银行如何长期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唯有加快盈利结构调整,逐步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及其占比。为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发展传统存贷汇业务以外的新兴业务,如投资银行、资金业务、国际业务、财富管理、代理业务等,这也将成为中小商业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推进金融互联网化战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和金融产业将更加深入地融合在一起,金融电子化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强化。中小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顺应这一趋势,主动贴近技术进步,拥抱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加快推行金融互联化战略,除了继续深化自身运行和管理系统的电子化建设及传统业务的电子化受理以外,还必须紧跟互联网发展步伐,探索建立电子化金融商业模式,着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社区智能银行、移动终端、电子商务、直销银行等业务。这就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将金融互联网及电子渠道作为未来提供金融服务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渠道。

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路径选择

大数据时代,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加强管理、产品、功能、渠道、服务等模式创新,具体就是要做到以下“五化”:

管理系统化。未来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内部经营管理的效率,也就是说,要加快推进银行内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从客户需求分析、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服务监控方面入手,建设包括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业务流程处理、运营管理、风险管理、评级授信、办公自动化等系统,逐步实现银行整个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和智能化,促进经营管理决策水平和日常运营管理效率的提升。

产品个性化。目前,大多数银行在产品设计与营销上,仍从自身角度出发,先根据自己对风险控制的内部要求,设计出统一的标准化产品,再向市场和客户进行推销,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银行自身风控需求上的产品制造,并没有对客户需求进行面对面地充分了解,往往导致银行设计的产品与客户的需求严重脱节。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是对客户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传统的“关系”竞争,而是如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竞争。这就要求中小商业银行要将“以客户为中心”从口号变为行动,彻底摒弃以银行自身为出发点和中心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模式,转变成先充分了解每一类客户甚至每一个客户(主要是集团客户、大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特殊化需求,再设计出与其特殊需求相适应的人性化产品,并反馈和提供给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客户对银行产品的粘性,提高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依赖性,建立银企长期合作共赢的关系。

功能平台化。大数据时代,银行业与证券、保险(放心保)、期货、基金等相关金融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甚至银行与其他非金融业的合作和渗透的深度也将无限扩大。因此,未来的商业银行功能将是一个综合化的大平台,不仅是传统银行充当的资金融通中介,还要为客户提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电商、商超、物业、商品交易等其他行业之间进行资金、信息、物流交换的平台,也就是既要销售金融产品,还要提供交易及物流通道。

渠道电子化。在大数据时代,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将是无时无处、不分时间和地点的全天候、实时的业务需求,任何客户都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和渠道发起任何交易。商业银行的实体网点显然无法满足这一类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需求,只能通过基于通信网络技术的自助式服务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并增加客户的粘性。电子化自助式服务渠道具有延伸服务、叠加服务、降低成本和风险的优势,将取代或迫使遍布大街小巷的传统银行营业网点转型。银行间的竞争优势将不再取决于分支机构及网点等物理渠道的数量,甚至物理网点将成为个别银行的负担。中小商业银行应适时借助与信息技术的交互,快速延伸出电子化的虚拟“网点”和“柜台”,以金融互联网、社区智能银行、移动支付为载体,为客户提供全天候金融服务。

服务人性化。大数据时代的银行服务人性化表现在:一方面是以信息化为手段,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以秒时计算的线上标准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咨询,为客户量身设计个性化产品,并且为客户提供多渠道、跨行业的综合信息等线下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服务渠道、业务流程、品牌标识、价值追求、企业文化、行为礼仪、营销推动等方面需要体现服务的人性化。比如说,未来的客户经理不仅仅是推销员,负责向客户营销设计好的产品,而且还必须是产品经理,具有为客户设计、开发个性化产品的专业能力,使银行服务更加快捷、方便、友好。

返回目录

【大数据时代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探索】

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相继进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全球数据信息量呈指数式爆炸增长。以数据、资金和平台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的飞跃式发展,更是充分证实了数据的价值,使得数据真正成为一种商业资本、一项重要的经济投入,并且可以创造新的经济效益。

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行为,有助于企业在创新经营模式时更加贴近、深刻理解客户需求并做出预判,从而改善经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率,这将是今后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所在。对于以投研和销售为核心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当面临来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时,如何利用大数据思维、挖掘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市场潜力是当前亟需关注、思考的问题。

“大数据”起源及其内涵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碰撞产生了今天全民关注的“大数据”,而大数据概念真正盛行是因为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高调宣布了其“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美国政府希望利用大数据解决一些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的问题,该计划由横跨6个政府部门的84个子课题组成。这标志着大数据真正开始进入主流经济。

虽然大数据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业界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隶属IBM公司的TDWI(The Data Warehousing Institute)在其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3V特性,主要是指:一是容量大(Volume),二是数据来源的多样化(Variety),三是数据源速度(Velocity)。大数据的核心内涵包括:一是跨领域数据的交叉融合。相同领域数据量的增加是加法效应,不同领域数据的融合是乘法效应。例如,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不仅分析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结合其他产品消费分析得到的预测性效果会更好。二是数据的流动。数据必须流动,才可能产生价值。事实上,在十多年前建立企业级数据仓库开始,企业级数据仓库的目标就是让不同部门的数据流动起来;而如果各个部门数据割裂,数据价值便得不到发挥,对大数据的有效分析才是真正的挑战。

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分析少量的随机样本。利用所有数据的分析必然要求较高的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更为先进的技术。大数据分析是基于可以获得全体数据,总体即为样本。过去由于信息处理技术的受限,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依赖于样本抽样的随机性,但实现抽样的绝对随机非常困难,一旦抽样存在偏见,分析结果会相去甚远。而有些分析只有使用所有数据分析方可得到结果。例如,信用卡诈骗是通过观察异常情况来识别的,只有分析所有数据才能做到,这种情况异常值才是最有用的信息,是一个大数据问题;再如,从事跨境汇款业务的公司也开始得到了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因为交易是即时的,所以数据分析也应该是即时的。

其次,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允许我们接受数据的混杂性,而不再过多关注其分析数据的精确性。只有接受数据的混杂性,才可以利用95%的非结构化数据。数据的混杂性,一是指数据量之大,可能会包容了错误的数据,造成分析结果的不准确;二是格式不一致。“小数据”分析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分析之前进行数据清洗达到格式一致的要求。因而大数据分析也是精确性与数据量的权衡。计算人员发现,大数据的简单算法要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为有效。但是对于数据混杂性的处理,要求新型数据库的诞生来弥补传统数据库设计要求数据严格一致性的缺陷。此外,因为大数据储存在不同的电脑和硬盘中,同步更新记录不甚现实,所以对于精确性要求不高的领域,允许适当错误的大数据分析不妨是一种选择。

最后,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在小数据时代,分析员需要收集和选择关联物,并且在某些假设基础之上进行数据相关性的分析。而在大数据时代,较高的计算能力和互联网平台不需要人工选择关联物或建立假设基础。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法更准确、更快且不易受偏见的影响。例如,德勤公司为中英人寿保险(放心保)公司设计建立的个人风险预测模型,就利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德勤把信用报告和顾客市场分析数据作为部分申请人的血液尿液分析的关联物,分析找出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和抑郁症的人;其中用来分析的数据包括好几百种生活方式的数据,比如个人爱好、常浏览的网站等。

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本质是解决了资金融通过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大数据、互联网对于金融的贡献也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成本,也因此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功能形成挑战。大数据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实时分析客户交易和消费信息进而掌握客户的消费偏好,可以准确预测客户行为,在营销和风控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以下主要以案例形式介绍大数据在投资决策、信用评分、金融服务平台三个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国内银行业的战略举措。

投资决策——利用微博信息预判市场走势

微博信息一般是以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形式存在的外部数据,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近年来,微博数据量迅猛增加,微博在国内出现之后,其信息扩散速度之快使其迅速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

事实上,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们已经开始使用微博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挖掘,不断找出互联网中金融微博的“数据财富”,如金融微博股民的情感信息,并进一步利用广大股民在互联网上的信息预判市场走势,取得了很大收益。这些外部的互联网数据有:一是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微博中民众的情绪抛售股票;二是对冲基金根据购物网站的评论分析企业产品的销售状况;三是银行根据收集、挖掘求职网站上的岗位数量,推断就业率;四是投资机构搜集并经过文本挖掘,分析上市企业声明,从中寻找破产企业的蛛丝马迹。通过这些大数据挖掘手段,金融机构把这些大数据成功地转化成“财富”。

IBM估计,这些微博“大数据”的价值主要是时间性。快速掌握互联网信息对金融机构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华尔街有一半金融机构已经使用了这种技术。虽然新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与研究在金融领域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未来的金融大数据将会包括金融数据提供方、金融数据监管者等因素,并最终成为金融业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信用评估应用—ZestFinance的探索

ZestFinance从本质上来看是一家数学企业,它精通于数据计算、分析和逻辑。其创始人之一梅里尔曾是谷歌前CIO,在麾下65人团队中,大部分是数据科学家。他们开发了数十个基于学习机器的分析模型,对每位贷款申请人拥有的上万条原始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超过几千个可对其行为做出预测的指标,而这一过程在5秒钟内就能全部完成。与传统信用评分模型使用的10~15条数据相比,该公司能够更精准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ZestFinance目前是为次级贷款者提供担保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其退出直接借贷业务是为了避免和新的合伙人竞争。ZestFinance创始人由于在信用评分和数据挖掘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最近得到的投资资金,ZestFinance在利用和继续研发大数据技术解决信用担保问题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监管风险,如危机后监管部门对次级贷款的严格监管以及利用大数据进行信用评估触及了消费者保护法的红线等。可以预见,将机器算法与人工预测相结合的信用评分法会进一步应用到金融领域其他相关业务的信用风险评估中。

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以Bankrate(银率网)为例

1976年成立的“Bank Rate Monitor”原是一家金融出版公司,1996年开始在线运行。如今Bankrate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个人金融产品信息服务公司,凭借其资深的金融编辑、优秀的分析师团队,Bankrate对全美、加拿大及中国境内约5600多家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进行实时跟踪调研,通过其网站“Bankrate”在线向消费者提供及时、客观、全面的金融产品查询及190多种个人理财计算器,金融产品数据高达32.6万多款,内容涉及房贷及各类个人贷款、银行卡、理财产品、储蓄与国债、黄金、基金、保险、外汇等多个专栏。除了提供实时更新的金融产品数据信息,Bankrate还通过原创的个人理财故事帮助消费者增强理财观念,把握投资方向。Bankrate这种将原创的个人金融资讯、金融产品查询及个人理财计算器集合于同一平台服务的形式,不仅时刻影响消费者理财决策的每个环节,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搭建了直接有效的精准营销平台,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在潜在用户群中有效推广自身的产品与服务,并降低营销成本。

Bankrate的成功,一是依托了专业化的金融研究团队和独特的网络平台;二是依托平台细分客户和推送信息的精准营销模式,获得了各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认可,也成为了消费者信赖的金融产品超市和金融产品数据的信息源。

目前国内金融平台模式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只提供搜索和销售的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另一类是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依托购物网集投融资、消费、支付系统为一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该类平台服务人员多数是互联网行业出身,多数产品只停留在客户体验方面;相比金融机构建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其后台风控和投研能力有所不足。随着客户群体更加专业化的需求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以银行为主导的电商平台或是信用卡服务平台将逐渐凸显其投研和风控优势。

大数据时代国内银行业举措

大数据时代,信息价值体现方式及获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以提供信用服务为主的银行业正在面临信息脱媒的挑战,也不再是经济关系的信息中心。银行必须提高对于非结构化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和效率,方可适应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面对外部的冲击和挑战,目前国内同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开始实施适应各行优势业务的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金融战略举措,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随着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未来银行业有可能发展成为智能型银行。例如,在光大银行的未来规划中将提供具有身份识别功能的定制化信息推送、视频客服和自动发卡服务。而信息化银行作为工商银行的重要战略方向,打造大而全的电商平台成为目前重要的举措之一。工商银行的电商平台将具有融资、消费信贷等功能,并将充分发挥其拥有大量资质较高的大企业和强大信息系统的优势,成为集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于一体的电商平台。

目前商业银行信息库中主要的数据为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通过Hadoop系统应用到信息发布层,而非结构化数据的应用与整合尚处于规划阶段。Hadoop是Apache软件基金会开发的开放源代码并运行运算编程工具和分布式文件系统,能够以可靠、高效、可扩展和高容错的方式对大量数据进行分部处理的软件框架。它可以维护多个工作数据的副本,确保能够对失败的节点重新分部并处理。

由于大数据挖掘在银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也并不成熟,因此商业银行对于大数据的应用普遍采用外购系统。就工商银行而言,其信息化银行的建设将着力于加快建立集团信息库,同时将社交媒体信息等行内外各类非结构化数据入库,并在非结构数据挖掘平台实现对客户行为、信息等数据的分析,届时非结构化数据有望应用到全行的营销、客户管理和风控系统之中。

大数据时代的资产管理业务

尽管大数据的应用在技术方面仍存在许多挑战,例如如何探索大数据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描述方法及大数据的系统建模、如何对数据进行“二次挖掘”等,应用也尚处于摸索阶段。但我们仍可借鉴大数据思维方式和新的数据挖掘技术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产品开发、销售和管理能力。

充分利用集团信息库进行资产管理业务信息挖掘

商业银行信息化平台的最终目标是要建成非结构化信息的统一检索、集中共享与综合应用的平台,面向全行提供信息检索和挖掘服务,并与数据仓库中结构化信息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形成面向客户和应用的信息资源整合。因此,资产管理业务应充分利用集团信息库进行信息挖掘。

首先,信息化平台打通了银行内部已有的各个数据仓库,实现了原有的结构化数据的流动,进而资产管理业务可将原有结构化数据仓库及其他部门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投资管理实践中;其次,在实现了非结构化数据集中共享之后,可将与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的各类外部数据,如客户外部信息、微博信息、销售信息、价格信息等整合到信息平台,利用Hadoop模块对于各类非结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打标签”,为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营销、投资管理、风险管理等提供有效支持。

创建多元化理财产品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

精准营销是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点之一,对于资产管理业务而言,真正达到精准营销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通内外部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和客户流失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销售和市场预测,并及时调整产品及销售战略。营销的过程始终不会离开“人”的因素,包括营销的受众、推动和评估,而互联网营销很好将其结合并凸显了移动化、智能化、感知化和精准化等特点。

因此,大数据背景下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应多元化理财产品销售模式:一是拓宽渠道,包括利用电商直销平台、微信银行、微信推送信息、第三方销售平台等方式扩大投资群体,同时加入客户评价和推荐功能。二是针对机构投资主体或是大客户,建立客户信息库,及时跟踪大客户和机构客户在投资和消费方面的偏好变化,同时培养资产管理部门自己的销售队伍。通过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营销、实时地推送和推荐,减少客户流失和增加潜在客户。三是做好市场预测。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是大数据挖掘的核心,营销部门应利用信息平台优势、结合同业市场产品动向,及时向后台反馈销售变化预警信息,辅助中后台实现迅速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

探索基于大数据挖掘的量化投资策略

资产管理业务涉及的投资市场和领域广泛,涵盖了国内外市场可以投资的所有金融产品,因此投资策略中对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日渐增加,量化投资策略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商业银行可以探索将微博的作用加入到量化投资决策中,同时利用非结构化信息平台开发新型的简单易行的投资策略模型。

一般来说,数据库形式的金融数据挖掘分为两类,一是银行历史数据挖掘,另一类是证券数据挖掘。资产管理业务的数据挖掘既涉及对融资人的信用评估,又包括证券市场的数据挖掘。以股票投资为例,基于大数据挖掘的量化投资方法主要有两类应用,一类是上述案例中利用网络信息预测金融市场价格,印第安纳大学的著名学者约翰·博伦和毛慧娜的实证研究表明,分析师将Twitter中的情感表现加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发现预测准确率上升了18.3%,绝对平均误差下降了6.5%。二是基于粗糙集(Rough set)的股票价格预测方法。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稳定分类能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约简得到分类规则或问题的决策分类,从不完整、不充分的信息中挖掘数据中隐含的有价值的规律。此外,债券投资也可以对全体债券样本进行神经网络分析进而得到债券评级,为投资决策服务。

开发基于大数据挖掘的信用风险评分法

传统的信用风险评分法是利用历史违约样本通过本地化的数据挖掘,结合定性分析得到信用评分的代表性指标的过程。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客户需求的多元化正在考验着商业银行及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并对传统信用评分法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资产管理业务中,占有多数份额的项目融资非标资产需要资产管理人员对融资人进行信用评价。由于资产管理业务是完全不同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契约模式,除了可以参照银行信贷审批系统和信贷标准之外,项目审批人应该建立一套有别于传统信用评分模式、适合资产管理业务特征的项目融资信用评价体系。因此,借鉴Zestfinance评分模式,基于银行信息平台对融资人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大数据挖掘方法,如神经网络信用评分法与支持向量机(SVM)信用评分法,可能将成为未来金融领域信用评分的新趋势。其中,支持向量机的信用评分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中具有一定优势。目前,结合支持向量机和模糊系统的机器学习方法正在成为继神经网络研究之后新的研究热点,并逐渐应用在系统识别、生物信息和行为科学以及金融等领域。Zestfinance便是将机器学习法首先开发应用于贷款违约主体信用评分体系中的金融机构。

利用数据挖掘进行流动性管理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资产管理业务将面临愈加严峻的流动性风险,也要求更高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区别于传统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资产管理业务流动性管理要求更加准确的市场预测,包括对政策风险、客户偏好、销售业绩和同业竞争等信息的全面把握和分析预测,同时及时调整投融资策略。大数据挖掘采用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技术,符合了资产管理业务流动性管理的多样需求。因此,在资产管理业务中,流动性管理可以说是大数据理念最为简单易行的实践。阿里金融使用大数据分析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实践为业内提供很好的借鉴,理财业务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平台,发挥数据优势,开发建立在全行信息平台基础上的流动性管理系统,提高监测和预警准确性,进一步提升流动性管理水平。

启蒙时代已经结束? 篇6

由《开卷》衍生出两套公开出版的书,一是“开卷文丛”,前后共出了三十种,作者多为文坛老人,其中谷林著《淡墨痕》,李君维著《人书俱老》和范用著《泥土脚印》,洵为传世之作;一是“我的”系列,包括《我的书房》《我的书缘》《我的笔名》和《我的闲章》四种。我曾打算就后一套书写篇文章,因家中有事未能写出。我想谈的是,文人现今已经相当边缘化了,或许日趋绝种亦未可知。这里的几个题目,却正是文人特色之所在,说得上是彼辈此时所表现的一种姿态。

有关《开卷》,所要说的就是这些;至于“我与《开卷》”,只须交待一句:我是它的作者之一。

且来讲点题外话。春节前后,我读了《晨报副刊》影印合订本前七册,即孙伏园所编1921年至1924年部分。起初只为查点资料,继而想不如花点工夫通读一遍。《晨报副刊》脱胎于《晨报》原第七版,即如“出刊启示”所说:

本报的篇幅原是两大张,现在因为论说、新闻、海内外通信、各种调查、各种专件以及各种广告,很形拥挤,几乎要全占两大张的篇幅;而七版关于学术文艺的译著,不但读者不许删节,而且常有要求增加的表示,所以现在决定于原有的两大张之外,每日加出半张,作为“晨报附刊”;原来第七版的材料,都划归附刊另成篇幅,并且改成横幅以便摺钉成册,于附刊之内,又把星期日的半张特别编辑,专取有趣味可以寻娱乐又可魇智欲的材料,以供各届君子休假脑筋的滋养。

借这套书时,有位编过报纸的朋友在场,说:“这是中国最好的副刊。”不免让我有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但读过之后却多少出乎意料。别说现在一般报纸的副刊了,就是几种读书杂志,也不是《晨报副刊》这个编法。第一,它涉及的方面很广,绝非“文艺副刊”可以赅括,而是兼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从所设“读书录”、“译述”、“地质浅说”、“小说”、“诗”、“浪漫谈”、“戏剧研究”、“歌谣”、“游记”、“卫生浅说”、“科学谈”、“生物浅说”、“专著”等栏目即可看出;第二,不少文章内容颇专,譬如“地质浅说”之《火山与山脉的生成》(予仁著)、《岩石的系统》(予仁著)、《煤层怎么生成》(予仁著),“卫生浅说”之《病原论》(余幼尘著),“译述”之《社会进化之原理》(英人Hobhouse原著,少平译),“讲演录”之《地球和生物的进化》(葛利普博士讲演,龚安庆教授口译,季瑜笔记)等均是,虽然标榜“浅说”,实则不是普及写法。以今日的眼光视之,《晨报副刊》分量够重,却不能说有多“好看”。即便每周日那一期,也是这样。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在此连载的,首次归入“开心话”,第二次起特为另辟一个“新文艺”的栏目。周作人所译古希腊的对话《大言》《兵士》《魔术》,牧歌《情歌》《割稻的人》,拟曲《媒婆》,小说《苦甜》和日本古代的狂言《骨皮》《伯母酒》,也在星期日的“古文艺”一栏刊出;所写《自己的园地》一辑文艺批评,则在“文艺谈”一栏揭载。因此,以“专取有趣味可以寻娱乐又可魇智欲的材料,以供各届君子休假脑筋的滋养”来形容这些作品,恐怕我们难以接受。

然而《晨报副刊》当时颇受欢迎,影响巨大。回过头去看《出刊启示》“关于学术文艺的译著,不但读者不许删节,而且常有要求增加的表示”的话,不免感慨:有人说,有人听,无所不说,无所不听,真是启蒙时代才有的气象。《辞海》以“开发蒙昧”释“启蒙”,于“启蒙运动”则云:“泛指任何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接受新事物而得到进步的运动。”这可以代表对此的一般看法,然在我看来,第一,这里似乎过于强调“给予”的一方,而轻视了“接受”的一方;我们常常以为启蒙是前者的主动作为,其实相比之下,后者的求知可能更具主动性,至少也是彼此间的互动。我前面的话,改成“有人说,有人听,无所不听,无所不说”,可能更为恰切。第二,“使社会接受……”所划范围过于大了,其实启蒙未必能够及于大众。形容启蒙,不如径用《孟子·万章上》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但是说到底这还是精英内部的事儿。我读《晨报副刊》,颇能感到那时“后知后觉”的确强烈要求为人所“觉”,而“先知先觉”自是责无旁贷。

现在谈到《晨报副刊》,或许以为其主要贡献是传播新思想和推进新文学;然而介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当初同样是重点所在。从知识启蒙这一点上说,后来有份杂志堪可比拟,就是80年代的《读书》。《读书》我曾每期必看,最留心冯亦代的专栏“海外书讯”和董鼎山的专栏“西窗漫笔”,我对外国文学尤其是美国文学的了解,多半得益于此。头一次听说海明威、福克纳、诺曼·梅勒、阿瑟·密勒等人的名字,知道世间有这些作家,他们有什么作品,这才去一一找来读了。虽然后来重读两位所作,感觉内容多半已经过时了,就像如今看《晨报副刊》那些介绍知识的文章一样。《读书》曾经有的影响毋庸多言,我想强调的是,它也是“求知一启蒙”的产物;“有人说,有人听,无所不听,无所不说”的话,用在这里同样恰当。

前些时有人说:“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读书》不满?因为以前它是一本启蒙性的广泛的知识分子读物,现在成了小众的圈子化的同人杂志。”在我看来,此乃时势使然,归结为编辑方针有误,未免倒果为因。当“广泛的知识分子”不再有被启蒙的要求——其实是他们已经大众化了——“小众”、“同人”们只能讲给自己听了。“后知后觉”的启蒙时代过去,继之而来的是“先知先觉”自娱自乐的时代。在这个“自”——一群人,若干人,少数人或个别人——的范围之内,他们仍可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目下有“读书界”或“读书圈”一说,听来好笑,却反映了某种真实情况:读书已经成为一个“界”或一个“圈”里的事儿了,“界”或“圈”外的人对此不复关心。

当年孙伏园离开《晨报副刊》,另办《语丝》,恰恰是一份“同人杂志”。较之《晨报副刊》,《语丝》知识介绍减少,言论发布增多,而这正是启蒙色彩转趋淡化的迹象。到了30年代,废名、冯至办的《骆驼草》就更“小众化”和“圈子化”了。鲁迅批评说:“以全体而论,也没有《语丝》开始时候那么活泼。”(1930年5月24日致章廷谦)其实还是时势使然。周作人说:“又见《中学生》上吾家予同讲演……云不佞尚保持五四前后的风度,则大误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时时有所变动,安能保持十三四年之久乎?不佞自审近来思想益销沉耳,岂尚有五四时浮躁凌厉之气乎?”(1932年11月13日致俞平伯)也可以理解为看出今昔时代不同,一种必要的自我调整。

有关历史上每次启蒙时代兴起,议论很多;它的消歇,人们似乎较少留意。所以消歇,各具原由,或许是因为启蒙之后的社会转型成功,启蒙思想已转变为新社会的行为规则,这里无暇细论;但有一点可以提出:启蒙只是一时之事,不会无止无休。启蒙时代告一段落,并非启蒙所要解决的问题业已解决,而是这些问题不再像过去那么受关注了。就现在的情形来说,思想问题实已与“广泛的知识分子”无甚关系;知识介绍则别有更为便捷的途径,但是那种旨在丰富自我、健全人生的“无为而为”的求知已被普遍放弃,转为一种更为实用的要求,而这与启蒙实际上已经元甚关系。

商业地产黄金时代的来临 篇7

严厉的政策让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项目开发上颇为掣肘,销售价格及速度都难与往年相提并论,回款速度也大幅放缓,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转身投入了商业地产开发的浪潮之中。由于贷款及购买套数方面的限制,大多数原本还处于观望状态的投资者也正批量地退出住宅地产市场,再加上2010年保监会对于保险机构在不动产投资方面的放松,虽然2011年还不会有大量资金的涌入,但这一重大利好无疑为商业地产发展又打了一针强心剂。

自2006年起,由于住宅地产过热,北京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了商住倒挂的现象,即便在CBD中心,商业物业的价值以及升幅都远远赶不上同地区的住宅,商业地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也正因为如此,自2010年起,在政府调控的大背景下,由于商业市场整体在经济危机中逐渐复苏,以及其它多种因素影响下,商业地产市场的价值正在被被重新评估,原本住宅物业与商业物业之间冰火两重天的发展态势正在逐渐扭转,北京的商业地产发展在经历了太长时间的静默后,终于在2011年与住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如果说2010年是商业地产由幕后走到台前初试啼声的分水岭的话,那么2011无疑将是商业地产叱咤风云的黄金年,这一趋势也体现在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民营的开发商都纷纷地将目光聚焦在商业地产这个价值洼地上,无论是之前有无商业地产开发背景的开发商都或积极或被动的转型,一时间各地以商业立项的项目陡然增多。

作为一个商业地产人,我深信在这股热烈的转型大潮中,当然会有’华丽转身,优雅上位”的例子,但“华丽转身,尴尬撞墙”的个数也将绝不在少数。商业地产操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手段绝对是持有而不是销售。。。不光是北京,全国范围内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众多开发商尤其是中小型住宅开发商受到资本的限制和住宅开发的惯性思维限制,缺乏对商业地产专业性的认识,因此付出了昂贵的学费。

很多开发商不重视项目前期的专业商业策划工作,认为商业团队的作用就是在招商的时候才有用,往往等到施工都进行到一定程度了才想到接触商业团队,这时,对于该项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要求还都全未考虑,整个项目的方案只是开发商的良好意愿加上设计院并没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样制造出来的方案是绝对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的。往往会发生商业团队甫接手就发现市场定位与产品设计严重脱节需要进行产品改造或是设计的产品和想要招商的商户需求的结构不符,可是此时的工程已经进展到没有办法再进行结构上的改变或者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改变,结果通常就是“既已如此,因陋就简”,导致了很多核心地段可以做的很好的商业项目因为结构和硬件问题,“委屈求全”了,最终出来的产品和本来应该出来的产品相去甚远。这样的情况在太多开发商身上上演,每每让人感叹一个好地段好位置被浪费了,而这样的地段作由于其专业性强、对从业人员培养的时间周期长、操作周期长、难度大等原因,一直属于地产圈的中只有少数人才能驾驭的领域,而这种现象也绝对是“事出有因”的,在接触过的大量开发商并深度沟通后加上近百个商业地产项目的操作经验,我总结了在北京从业十年来,遇到的,经过的,令人感慨的,普遍存在于开发商当中的对于商业地产操作的误区:

由于受到住宅开发模式的影响,有些开发商对于商业地产项目的回款速度期待值过高,对商业项目操作的专业性严重低估,在并不了解市场和没有专业团队支持的情况下,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商业物业的形式能分割成小面积销售,完成销售就行,于是请设计公司设计,施工方建造,这样出来的产品可能在外表十分光鲜抢眼,但到底是不是市场需要的呢?如果不是,那它根本不能称作是商业物业,只是一个长得有些不一样的住宅而已,但最关键的是它不是住宅,不存在刚性需求,失败的住宅项目可以靠价格政策的调整来解决,最终总能实现一部分回款,但失败的商业项目就绝对无人问津。。。商业地产的灵魂在于把握市场,最终使得经营方加入,无人经营的项目就是一堆徒有其表的空房子而已,而且,实是不能复制的。

开发商对于商业形式的复杂性和市场认知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会直接导致对商业项目的市场定位的认知发生偏差,盲目崇拜高档品牌,认为只有经营高档商品的商业项目才是成功的商业项目,完全不顾自己的项目所在地市场需求及目标消费人群,一心只想引进国际大牌,认为只要自己的项目中有这样的品牌进入就是项目成功了,而对于不惜一切代价引进一两个大牌后,项目的整体布局,其它品牌的选择和落位却不考虑,认为只要有大牌进入,其它品牌当然会进。这种对于高档品牌选址和项目定位完全不了解只抱着一腔热情想做高档商业的最终后果不外乎两种: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最终还是无法达到选址要求,再回过头来重新认识自己的项目重新定位操作,往往错过了最好的入市时机,被市场上其它同类产品占领了先机。二是在牺牲了大块的项目展示面和一楼的黄金位置以及贴补了大笔装修资金后最终成功引进了一两个国际一二线品牌,但是由于对于整个项目的定位不明,其它品牌和业态不能与之匹配,发生了后期经营上的问题,或是由于引进大牌的租金牺牲太大,将租金压力转至其它楼层和品牌,造成其经营压力大,最终难以为继,频繁换商户,整个项目也惨淡经营,空有其表。而因为引进了一两个大牌就使得整个项目一举成功、名利双收的,这样的案例从未遇到过。商业项目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基于一两个品牌的成功引进,从操作层面来看,只有认真的研究了市场,尊重商业规律和市场规律,了解市场需求和自己的产品,再加上相匹配的营销方案,才有可能走上成功之路。

商业管理不同于物业管理,是一门专业的学问,把这两者混为一谈,甚至让物业兼管商业管理,是存在于很多中小城市商业项目开发操作中的误区,即使在北京,也有相当一部分开发商并不重视商业管理。一个商业项目成功的按照定位开业还只算是成功了一半,想要长期持续地实现利益产出利润,除了良好的物业管理,良好的商业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补充招商、调整品牌、到商业活动的策划和项目商业形象打造和维护。。。商业管理涵盖了很多方面。目前国内国际比较知名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几乎无一例外的拥有一支强大的商业管理团队。随着近年来北京土地资源的稀缺,上马的商业项目也逐年减少,大多北京的开发商包括国企和民企都把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四线城市作为下一步发展的目标,这些区域在对商业物业的需求程度上和开发价值上无疑都称得上是价值洼地,但是商业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稀缺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上列举的现象只是一些常见的问题,正如前面提到的,商业地产操作经验来自于复杂的实践性的认知和大量的实操经验,绝非一蹴而就。

在伴随着北京的商业地产成长的这十年中,见证了北京的商业从以少数几个商圈的传统百货形式为主的单一布局到慢慢过渡到综合性购物中心和社区商业等多种商业物业类型平分天下,百花争艳的局面,见证了北京的商业地产团队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过程,见证了北京的商业地产从业人员团队从几乎完全没有,要靠外来商业人“挑大梁”,到现在团队人员本土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包含了众多开发商和商业人的辛劳。

上一篇: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下一篇:马氏体不锈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