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铁路局办法

2024-09-21

上海铁路局办法(精选10篇)

上海铁路局办法 篇1

上海铁路局文件

上铁工发„2007‟137号

关于印发《上海铁路局铁路线路防护

栅栏管理办法》的通知

局内各单位,各合资铁路公司:

现将•上海铁路局铁路线路防护栅栏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六月六日 上海铁路局铁路线路防护

栅栏管理办法

1.总则

1.1铁路线路防护栅栏(以下简称栅栏)是重要的铁路行车设备,是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屏障。

1.2为加强栅栏管理,确保铁路行车安全,减少路内、外人身伤亡事故和其他危及行车安全案(事)件,根据•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列‣(国务院令第430号)、铁道部•铁路线路防护栅栏管理办法‣(铁运函„2007‟517号)、•关于印发†铁路安全防护隐患整改通知书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铁公安„2007‟113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1.3本办法适用于铁路沿线两侧各类栅栏、围墙和相关设施的综合管理。

2.设置原则

2.1凡铁路线路允许速度≥120Km/h的既有铁路和客运专线,均需设置栅栏进行封闭。允许速度<120Km/h的线路区段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封闭。

2.2栅栏应按照铁路线路防护栅栏通用图进行施工。既有栅栏,凡不符合通用图要求的,应结合更新改造逐步达标。

— 2 — 2.3 栅栏的设置应结合地区特点及路基状态,合理选择设置位置及结构形式,充分考虑线路维护方便,确保运营安全及路基稳定。

2.4栅栏除具备封闭功能外,还应兼顾与线路的协调、美观。一般地段栅栏顶端和下端纵向平齐(下端距地面不超过10cm);与线路走向基本平行;与桥梁、隧道、涵渠以及其他既有建筑物合理顺接,无缺口、不零乱;基础牢固稳定,不松动、不下沉、不阻水。

2.5靠近村镇、人口密集区、车站两端、上跨立交桥下线路两侧等特殊区段,栅栏的结构形式可采用个别设计,强度应进行加强,高度不低于2.7m。应有计划地修建人行地道或天桥,彻底解决人、畜和车辆通行问题。

2.6新建或改建铁路工程,凡符合安设栅栏条件的必须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2.7新修建栅栏按工程管理,竣工后由施工单位按验收规定与栅栏设备和安全管理单位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接管单位应核对竣工文件,验收工程质量,并建立技术资料台帐。

3.职责分工

3.1路局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栅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栅栏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由路局分管安全副局长任组长,分管工务副局长、总会计师、公安局长任副组长,路局安监室、工务处、运输处、电务处、车辆处、机务处、计统处、劳卫处、— 3 — 财务处、公安局、综治办等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下设由公安局分管治安副局长为主任的办公室(设在公安局治安处),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协调。

领导小组一般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分析栅栏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对下阶段工作作出部署。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

3.2路局工务处、运输处是栅栏的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既有线栅栏的更改、大修、综合维修及相关标准、制度的制定。

3.3路局公安局是栅栏的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招聘、培训和管理巡防力量,制定安全管理及考核办法。提速线路按每公里2-3人组建线路巡防队伍。

3.4路局计统处、财务处、劳卫处负责安排栅栏新建、更改、大修和维修费用计划,落实公安部门聘用巡防人员及购置必要装备等费用,落实设备管理单位维修定员和维修费。

3.5路局综合治理、护路部门负责协调地方护路办,配合铁路部门参与巡线护路,加强对铁路沿线栅栏的保护工作。

3.6 路局安监部门负责对铁路沿线栅栏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或发出•铁路安全防护隐患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

3.7有关工务(桥工)段、车务段、直属站是栅栏的设备管理单位,其中工务(桥工)段负责进站信号机以外栅栏设备管理,车务段、直属站负责进站信号机以内栅栏设备管理。主要职责:

— 4 —(1)对栅栏设备实行专业化管理。由一名行政领导具体负责,明确1-2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配备必要交通工具及器材设备,对存有的栅栏缺口等隐患问题按时限要求及时整治,确保防护功能有效,符合标准要求。

(2)及时整治立交积水及其他影响栅栏稳定的设备病害。(3)建立栅栏设备台帐,定期进行检查和状态评定。根据设备状态及时提报更改、大修和综合维修计划。

3.8 各铁路公安处(派出所、公安段)是栅栏的安全管理单位,负责栅栏的日常保护。主要职责:

(1)组织开展巡防工作。发现栅栏缺失、损坏等,立即派人看守并及时通知栅栏设备管理单位限时修复。

(2)履行治安管理职能。对栅栏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通知相关单位立即整改。必要时,向责任单位发出•治安安全隐患整改意见通知书‣限期整改,不按期整改的,上报路局(栅栏办)并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及有关人员责任。

对破坏、毁损、翻(钻)越栅栏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列‣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3)加强对施工单位和人员的安全教育,督促遵守施工安全规定。

(4)加强巡防队伍管理,建立巡更打卡制度,确保巡护勤务制度落到实处。

— 5 —(5)每月牵头召开辖区范围内相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协调解决栅栏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6)建立健全管理台帐,对栅栏进行动态安全管理。4.栅栏门(通道)管理

4.1 工务(桥工)、电务、车务、供电、车辆、维管等部门因作业需要设置专用通道时,按照“谁使用,谁申请,谁管理”的原则,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报路局栅栏设备管理部门批准,经与栅栏设备管理单位及属地公安处(派出所、公安段)办理书面手续后方可设置。

4.2 各类通道必须设门加锁,并标有“铁路工作人员专用通道,禁止其他人员入内”字样的警示标牌,由使用单位落实管理责任。站内通道由车站协调有关单位进行管理。

4.3 因施工作业需要临时拆除栅栏时,施工作业单位必须与属地公安处(派出所、公安段)和栅栏设备管理单位签订安全协议,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在开口处悬挂警示标志牌,设置临时防护设施,并派专人24小时昼夜看守。作业后立即恢复原状,并与有关(协议)单位办理验收交接手续。

4.4 遇到自然灾害、事故救援、抢修等特殊情况,可先拆除栅栏,落实专人临时看守,保证抢修及时进行,同时向属地公安处(派出所、公安段)等有关单位备案。抢修(险)结束后,由栅栏设备管理单位负责恢复,所需费用列入抢修费。

5.责任考核

— 6 — 5.1 栅栏管理情况,列入站段考核,实行月度检查,季度考核制度。路局有关部门每月对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公安部门结合巡线,定期不定期对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或发生问题,按以下规定处罚和考核:

5.1.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公安部门通知责任单位12小时内整改;逾期不改的,按铁道部•铁路安全防护隐患整改通知书使用管理规定‣、•上海铁路局治安安全隐患综合治理及处罚办法‣予以经济处罚:

(1)栅栏接口过大,或栅栏底部与地面间隙大于10CM,或封闭不严,或栅栏破损等未在接报后12小时内修复的;

(2)站内线、牵出线、专用线、段管线未按规定要求安装栅栏,或未安门上锁,或未落实专人看守的;

(3)未按规定设置围墙,或围墙缺口未能及时修补,或未按要求落实专人负责围墙缺口看守的;

(4)未按规定封闭站场出入通道,或未对作业预留通道设门加锁、悬挂警示标牌,或未落实专人管理的;

(5)沿线立交桥涵等积水、路材路料封堵等,造成行人车辆无法通行的;

(6)施工开口未按规定上锁,或未落实专人实行24小时昼夜看守的;

(7)其他足以造成闲杂人员进入线路的隐患问题。5.1.2 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

— 7 — 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务院•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列‣等法律法规对行为人给予行政处罚:

(1)故意破坏、毁损栅栏设备的;

(2)未经管理部门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擅自设置作业通道、开口施工的;

(3)作业、施工通道看护人员擅自离(脱)岗的;(4)作业、施工等铁路工作人员翻(钻)越栅栏出入线路,经指出拒不改正的;

(5)未按规定着装进入线路施工、作业,经指出拒不改正的;(6)其他违反栅栏设备管理规定,按有关法律法规应当给予处罚的。

5.1.3凡有下列隐患问题之一的,除按规定处罚外,在季度路外安全考核中扣分,列入站段季度、考核。扣分除按路局•关于公布<上海铁路局2007年路外安全考核办法>的通知‣(上铁劳卫函„2007‟272号)文规定外,增加如下A类隐患问题:

(1)栅栏接口过大,或栅栏底部与地面间隙大于10CM,或封闭不严,或栅栏破损等未在接报后12小时内修复的;

(2)站内线、牵出线、专用线、段管线未按规定要求安装栅栏,或未安门上锁,或未落实专人看守的;

(3)未按规定设置围墙,或围墙缺口未能及时修补,或未按要求落实专人负责围墙缺口看守的;

(4)未按规定封闭站场出入通道,或未对作业预留通道设— 8 — 门加锁、悬挂警示标牌,或未落实专人管理的;

(5)沿线立交桥涵等积水、路材路料封堵等,造成行人车辆无法通行的;

(6)作业、施工通道看护人员擅自离(脱)岗的。5.1.4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除按规定扣分和处罚外,同时中断责任单位安全成绩。

(1)提速区段未按规定设置防护门和栅栏设备,或因防护设施管理不到位,导致闲杂人员进入线路发生铁路交通事故或其他危及行车安全案(事)件的;

(2)未经管理部门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擅自设置作业通道、开口施工,导致闲杂人员进入线路发生铁路交通事故或其他危及行车安全案(事)件的;

(3)未对作业预留通道、施工开口设门加锁,或落实专人24小时看护,导致闲杂人员进入线路发生铁路交通事故或其他危及行车安全案(事)件的。

5.2铁路交通事故由路局安监、公安部门认定;危及行车安全案(事)件由公安部门认定。事故和案(事)件发生在进站信号机内的(包括旅客下车未出站沿线进入区间的),考核相关车务段或直属站;发生在区间内的,考核所属工务(桥工)段。下列情况引发的事故和案(事)件考核界定:

(1)未经管理部门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擅自设置作业通道、施工开口,导致闲杂人员进入线路发生铁路交通事故或其他

— 9 — 危及行车安全案(事)件的,考核擅自设置、开口单位。

(2)未对作业预留通道、施工开口设门加锁,或落实专人24小时看护,导致闲杂人员进入线路发生铁路交通事故或其他危及行车安全案(事)件的,考核通道、开口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确的,考核属地管理单位;

(3)不能判明原因的,列入属地责任单位考核。5.3因治安问题或安全管理不到位发生铁路交通事故或危及行车安全案(事)件,公安部门按有关规定对相关公安处、派出所(公安段)进行考核。

5.4有关栅栏管理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栅栏动态考核管理办法,加大检查和考核力度。

5.5对在栅栏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防止事故发生的单位和个人,应视情给予表彰奖励。

6.附则

6.1加快铁路沿线绿化建设工作,积极为铁路防护栅栏建设林带保护屏障。

6.2对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的道路、路堑上的道路以及跨越铁路线路的桥梁,应按照•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列‣等有关规定,依法监督道路管理部门或道路经营企业设置防止车辆或其他物体坠入铁路线路的防护桩、防护网等各类安全防护设施,加强日常维护管理。

6.3 本办法由路局栅栏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 10 — 6.4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关文件、电报与本规定抵触的,按本规定执行。

主题词:工务

安全

防护

办法

通知

--抄送:铁道部安监司、运输局,各铁路办事处、工程指挥部,路局机关各部门,上铁公安局。

--

— 11 — 上海铁路局办公室 2007年6月6日印发--— 12 —

上海铁路局办法 篇2

2013年11月20日, 上海正式出台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根据这一办法, 上海建立碳排放配额管理、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 同时实行碳排放交易制度, 交易标的为碳排放配额。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 如未按规定履行配额清缴义务, 最高可处以10万元罚款。

此次出台的办法明确了一系列法律责任。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如果虚报、瞒报或者拒绝履行报告义务的, 将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 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理抗拒、阻碍第三方机构开展核查工作的, 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未按规定履行配额清缴义务的, 由相关部门责令履行配额清缴义务, 并可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上海停车难上难香港办法颇有效 篇3

同为大都市,香港的开车人却很少找不到停车位,也很少发生路边违例停车的现象。香港停车容易,不是因为地方大。香港面积只有1100平方公里,仅为上海的六分之一;香港停车容易,不是因为路长。香港公路通车里程只有2050公里的路,也只有上海的六分之一;香港停车容易,也不是因为车少,在这个弹丸之地,跑着58.8万辆汽车,平均每平方公里534.5辆,同比上海多出200多辆。但在香港,根本不觉得停车会如此艰难。

为何停车难 车多位少是主因

机动车数量增长快速、停车位供应滞后,是造成上海停车困难的重要原因。据笔者调查,上海“停车难”主要集中在五类区域:一是上个世纪建造的居住小区,配建车位普遍在1:10以下,甚至没有配建车位;二是市中心的部分新建小区,由于小区较小或者是条件限制,配建车位比例较低;三是市中心的部分写字楼,由于建造较早,没有预见到车辆增长的需求,车位极为紧张;四是市中心的部分医院,如华山医院、中山医院和龙华医院等,车位极其紧张;五是部分商业区,例如淮海路百盛、陆家嘴正大广场等商厦的地下停车场里,也经常“一位难求”。笔者还注意到,这五类区域的“停车难”存在时段性,如居住小区的车位紧张发生在夜间,而写字楼集中在白天,医院集中在就诊、探病的高峰时段,商场则集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

其实,类似的“停车难”情况在香港也曾经发生过。在香港的油麻地、湾仔、上环等老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造的房子都没有停车位。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市民开始纷纷购置汽车,而相应的停车位却不够。那时,道路经常会因为路边乱停车而堵塞,停车场也常常一位难求。

但如今,香港的停车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显示,全港私家车日间泊车位有25万个,而需求量不过15.7万个;全港私家车夜间泊车位有52.2万个,而需求不过43.9万个。

从“停车难”到“停车易”,香港通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总结出了一套颇有成效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为上海提供参考。

香港规划严 运输署有话语权

据笔者调查,《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对住宅、写字楼、商业楼、工业园区、医院、学校、教堂、艺术场地等建筑物配套建设的停车位数量都有明确规定。比如一般的商品房要配多少,面积越大或者单价越贵的户型,要求配备的停车位比例越大。

与内地不同,香港建筑物配套泊车位的规划,不只是规划建设部门说了算,负责交通管理的香港运输署也有话语权。香港运输署每隔数年便会进行全港泊车位需求研究,根据泊车位供求情况,运输署会相应地要求《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增加或减小建筑物配套泊车位的比例。

据笔者了解,上海对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也有规定。但这一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严格执行;另外,除住宅小区外,目前执行的停车配建标准制定于10年前,已大大落后于实际需求,也亟待研究修改。

拓展停车场 媒体网站播信息

在“停车难”问题发生时,香港政府兴建了多层公共停车场。现在香港运输署共管理14个公共停车场,提供约7600个停车位。其中10个停车场都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香港政府还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特别是已经规划但尚未实施开发的地块,建设临时性露天停车场。除此以外,香港政府还想出了“错时停车”的办法,拿出政府物业里面的停车场,在非办公时间开放给公众泊车。香港政府产业署的统计显示,香港政府物业停车场向公众开放的私家车停车位有1087个。

笔者认为,对于上海而言,“错时停车”的方法值得尝试。上海市中心有很多商业设施和商务设施停车场,夜间大多处于空置状态,如果能以较低价格向附近社区居民开放,就可以解决很多住宅小区的夜间停车难题。

香港的停车位虽然比较充足,但是也不能承受“潮汐式”的大规模集中停车。每逢节假日或者举行大型活动时,港府新闻网、运输署网、警务处等相关网站以及广播电台,都会及时发布消息,通知市民相关场所的车位停放信息,以减少大量汽车同时涌入同一地点。如若在政府已告知的情况下,仍有车主开着私家车过去,在拥堵地点违例停车,其车就一定会立即被警方拖走,并处以罚款。

路旁设咪表 提升停车周转率

在内地,很多城市遇到停车难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增加路边停车位。而在香港,路边泊车位只用来满足短暂的临时停车需求。

据统计,全港仅有1.8万个路边咪表停车位,全部使用八达通刷卡付费。相比停车场,路边停车位的停车费要低廉得多,繁华市区每15分钟2港元,较偏僻的地方每30分钟2港元。这一标准自1994年制定以来已经17年未变。

路边停车既方便又廉价,会不会有人长时间占着路边停车位呢?回答是:基本不会。因为香港的咪表停车位是有时间限制的:黄色咪表为半小时,咖啡色咪表为一小时,蓝色咪表为两个小时。假如一位车主要停车六小时,他不能一次性给六小时的费用,至少需要分三次去刷卡付费。

会不会有人超时停车,或者干脆就不付费直接停六个小时呢?这种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因为所有不付费、超时泊车等违例泊车行为都会显示在咪表上,一旦被巡逻的警察发现,就会开出罚单,每张罚单320港元。过段时间警察再来巡查,如果发现车辆还在超时停车,就会再开一张罚单。重罚之下,香港人基本不敢长时间占用咪表停车位。正因如此,香港的咪表停车位实现了每天只有15%的空置时间。

公共交通多 接驳配置很合理

如果说建筑配套规划建设停车位、管理提高咪表停车位周转率可以增加停车供给,那么发展公共交通则可以减少停车位需求。据统计,香港700万人口中,个人出行选乘公共交通工具率高达90%以上。香港公共交通服务乘客量达到每日1142万人次,其中轨道交通每天运载乘客419万人次,专营巴士每天接载乘客387万人次。

如此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首先得益于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体系。目前,香港已经开通20多条地铁、轻铁线路,在地铁、轻铁开通之时,与各个站点接驳的巴士也同时开通,确保附近居民能够顺利抵达地铁站。为了吸引市民选乘公共交通,香港还推出了换乘票价折扣优惠计划229项,八达通卡在香港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得那些转乘优惠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笔者认为,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停车难”的最有效办法。上海的地铁网络已经颇为发达,但是早晚高峰过于拥挤,与之接驳的公交线路配置也不甚合理,造成了公共交通吸引力不足。另外,上海地铁和公交虽然也有换乘优惠,但是力度不大,公共交通的出行成本还是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建议上海的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从提升便捷性和降低出行成本着手,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使“停车难”的老大难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上海精华外语学院-办法特色 篇4

一、以“求是厚德,明法致公”为院训,明确办学理念

“求是厚德,明法致公”,是法学院六十周年院庆时提出的院训,它已晓之于每一位浙大法律学人,成为学院始终不逾的办学理念。“求是”是一种科学方法,也意味着追求真理的目标;“厚德”则强调敦实道德,养成法科伦理;前者务求科学主义,后者追寻人文主义。“明法”指的是通晓法律,学有专长,“致公”指的是献身公业,经世济民。简而言之,塑造法律职业主义和人文道德情怀兼备的法律人才是学院孜孜以求的目标。

二、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推行“拼盘式课程教学”,教师知识互补,讲课风格互彰,学生受益;举办“法律诊所”,增强学生案件操作能力;设立案例教学课程——《法律实务》,兼备实务专题和模拟法庭训练,借助师徒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

三、丰富的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继续彰显学院一年一度的品牌活动——“法文化月”,营造法律文化校园;坚持举办“青年志愿者义务法律咨询”,服务了社会,锻炼了自己;学生与青年律师混编成对,举办首届浙江省“法律人超级辩手对抗赛”,轰动了校园,振奋了自己;邀请全国优秀法官事迹报告团,传播了法律人的事迹,激扬在校学生的法律职业主义精神。

四、参加各类比赛,历练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院学生在全国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金奖;连续两年在学校本科生学术科研成果排行榜中,获得人均第二名和人均第一名佳绩;先后有7位同学荣获“学术之星”称号。

五、开展激发学生经济学研究热情的特色型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海港口经营管理实施办法 篇5

沪交港〔2011〕607号

各有关单位:

《上海港口经营管理实施办法》(修订)已经2011年11月1日第21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上海港口经营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上海港口管理,维护港口经营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港口经营管理规定》、《上海港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上海港口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港口经营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一)为船舶提供码头、过驳锚地、浮筒等设施;

(二)为旅客提供候船和上下船舶设施和服务;

(三)为委托人提供货物装卸(含过驳)、仓储、港内驳运、集装箱堆放、拆拼箱以及对货物及其包装进行简单加工处理等;

(四)为船舶进出港、靠离码头、移泊提供顶推、拖带等服务;

(五)为委托人提供货物交接过程中的点数和检查货物表面状况的理货服务;

(六)为船舶提供岸电、燃物料、生活品供应、船员接送及船舶污染物(含油污水、残油、洗舱水、生活污水及垃圾)接收、围油栏供应服务等船舶港口服务;

(七)从事港口设施、设备和港口机械的租赁、维修业务。

第三条 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负责上海港口经营行政管理工作。其下属的上海港码头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对外开放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海市航务管理处具体负责市管内河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对各区(县)航务所的区(县)港口管理具体工作给予指导。

各区(县)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河港口经营行政管理工作。

第四条 在上海港口范围内从事第二条规定的各项港口经营业务的下列单位和个人,应当申请取得港口经营许可,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一)新办企业从事港口经营业务的;

(二)已有企业但尚未办理港口经营许可的;

(三)新建、改扩建码头试运行的;

(四)需要从事临时性港口经营业务的。

其中申请从事港口理货的,应当按照《港口经营管理规定》的要求,向交通运输部提出书面申请。

第五条 从事港口经营(港口理货除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二)有与经营范围、规模相适应的符合规定的港口设施、设备,其中:

1、码头、客运站、库场、储罐、污水处理设备和设施等固定设施应当符合港口总体规划和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2、为旅客提供上、下船服务的,应当具备至少能遮蔽风、雨、雪的候船和上、下船设施;

3、为国际航线船舶服务的码头(包括过驳锚地、浮筒)应当具备对外开放资格;

4、为船舶提供码头、过驳锚地、浮筒等设施的,应当具备相应的船舶污染物、废弃物接收能力和处置能力以及相应污染的应急处理能力,包括必要的设施、设备和器材;

5、应当配置有报送港口统计资料和相关信息的通信设施、设备。

(三)有与经营规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相应资质的管理人员。

(四)有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六条 申请从事港口经营,应按本办法附表(附件1-16)的具体要求,提交与拟申请业务相对应的有关材料。

同时申请多项经营业务的,各单项业务要求提交的材料中有相同的,申请人可以只提交一份材料。

第七条

军用码头申请从事临时港口经营的,除按第六条规定提交材料外,还应当提供军队主管部门核发的对外《有偿服务许可证》,且有偿服务许可项目应与申请的港口经营项目相符。

公务码头申请从事临时港口经营的,除按第六条规定提交材料外,还应当出具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外商投资港口经营人除按第六条规定提交材料外,还应填报《外商投资港口经营人登记表》(附件17)。

租赁港口设施从事港口经营的,除按第六条规定提交材料外,还应当与权属人签订规范的港口设施(码头)租赁合同(附件18)。

第八条

在对外开放港区和市区内河港区从事港口经营的,应当向市交通港口局书面申请取得港口经营许可。

在区(县)内河港区从事港口经营的,应当向所在区(县)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书面申请取得港口经营许可;但从事危险货物、集装箱(浦东新区除外)和客运(乡镇渡口除外)港口经营的,应当向市交通港口局提出申请。

第九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受理申请人提出的港口经营许可申请时,发现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符合条件的,准予行政许可,并发给《港口经营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行政许可,并将不予许可的决定及理由书面通知申请人。

新建、改扩建码头通过试运行备案,并准予港口经营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核发《港口经营许可证》,并标明仅适用于试运行期间。码头试运行结束并通过竣工验收后,按规定换发《港口经营许可证》。

第十一条

《港口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租赁港口设施从事港口经营活动,且租赁期限不足三年的,《港口经营许可证》有效期按租赁期限确定。

港口经营人应当在《港口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之日三十日以前,向《港口经营许可证》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延续手续。未按期提出延续申请的,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重新申请港口经营许可。

第十二条

办理《港口经营许可证》延续手续应递交下列材料:

(一)《港口经营许可证》延续申请;

(二)原许可从事港口经营所具备的条件发生变化的,还需提交符合经营条件的相应证明材料。

(三)原《港口经营许可证》正副本。

第十三条 港口经营人和经营范围发生变更,应当就变更事项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办理许可手续。原许可从事港口经营所具备的条件发生变化的,还需提交符合经营条件的相应证明材料。

港口经营人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办公地点的,应当向原许可机关备案并换发《港口经营许可证》。

第十四条

港口经营人停业或者歇业,应当提前三十个工作日告知原许可机关。原许可机关收回并注销其《港口经营许可证》,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按《港口经营许可证》核准的经营项目开展港口经营活动。

第十六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合理使用和维护港口经营设施、设备,做好港口经营设施、设备的维护记录,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第十七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在核定的靠泊能力范围内为船舶提供靠泊,并按码头靠泊能力配置相应的现场调度员和系解缆人员。

第十八条 为货物提供堆存的港口经营人,在所经营的区域内货物积压达到、超过核定的堆存量时,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疏运措施。

第十九条 港口经营人变更或者改造许可经营的码头、堆场、仓库、储罐和环境保护设施等固定经营设施,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办理相应的建设改造手续。依照有关规定无需经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港口经营人应当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港口经营人改造码头设施期间,不得从事港口经营行为。如码头设施条件允许,需要从事部分港口经营的,应当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第二十条

从事港口旅客运输服务的经营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旅客运输的安全、快捷、便利,保证旅客基本生活用品供应,保持良好的候船条件和环境。

第二十一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优先安排抢险、救灾和国防建设急需物资的港口作业。

港口经营人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组织疏港等紧急情况下,应当服从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指挥。

第二十二条 为船舶提供港口设施服务的港口经营人,发现停泊在码头的运载有易燃易爆危险货物的船舶(包括虽已卸货但未作清舱处理的)动用明火进行改装、修理的,以及停泊在危险货物码头的船舶动用明火进行改装、修理的,应当及时制止,并报告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三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港口经营活动。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从事港口装卸作业;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从事危险品水上过驳作业。

港口经营人从事砂石料、水泥、煤炭、渣土(泥浆)等散杂货物装卸、储存的,应当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采取防止货物散落水体、防止扬尘扩散等必要的防护措施,有效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从事渣土(泥浆)装卸、储存的,还应当在作业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视频监控图像必须保存三十日。

第二十四条 港口经营人在港区作业时,货物或者其他物体落入港口水域可能影响港口安全或者有碍航行的,港口经营人应当立即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告(附件19),并负责清除。

第二十五条 港口经营人在港区内对堆存的货物实施卫生除害处理,应当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专用场所实施,并在处理的二十四小时前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告被处理货物的名称、数量和处理原因、时间、地点、措施以及应急预案等事项(附件20)。

第二十六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部有关港口安全作业的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第二十七条 港口经营人从事港口经营业务,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依法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为客户提供公平、良好的服务。

第二十八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在其经营场所公布经营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港口经营性收费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的,港口经营人应当按照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港口经营人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排挤竞争对手,限制或者妨碍公平竞争;不得对具有同等条件的服务对象实行歧视;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人接受其提供的港口服务。

第三十条

在对外开放港区从事港口货物装卸、港内驳运、储存、船舶港口服务的经营人,应当在作业前及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申报。作业完工后,如实际装卸情况与预填报装卸情况有差异的,应当及时予以修正。

第三十一条

从事港口货物装卸的经营人,应当遵守《国内水路货物运输规则》和《港口货物作业规则》的规定,使用下列相关的港口经营单证、票据:

(一)港口货物作业合同;

(二)作业委托人已办理的港口、海关、检验、检疫、公安以及其他货物运输和作业所需的各项手续的单证;

(三)货物交接单据;

(四)集装箱发放设备交接单;

(五)到港船舶的运单;

(六)国内水路运输货物交接清单;

(七)税务部门规定的发票。港口经营人应当规范使用、据实填写前款的经营单证、票据,并作为港口统计的原始凭证,指定专人按规定保管。

第三十二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交纳港口行政性收费。

港口经营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港口经营人有权拒绝违反规定收取或者摊派的各种费用。

第三十三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指定机构或人员负责港口统计,保持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

港口经营人应当建立健全统计台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如实提供港口统计资料及有关信息。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为港口经营人保守商业秘密。

第三十四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港口安全生产情况和本办法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向社会公布。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被检查人立即排除或者限期排除。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向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并可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监督检查人员实施监督检查,应当两个人以上,并出示执法证件。

第三十五条

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作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六条

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接受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检查或者隐匿、谎报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三十七条 港口经营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港口经营管理规定》和《上海港口条例》等相关法规、规章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相应处罚。

第三十八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违法干预港口经营人的经营自主权的,依法给予相关处分。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负责解释。

上海铁路局办法 篇6

根据新规, 今后上海的中职学生将建立学业水平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中学业水平评价包括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和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主要反映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将引入社会评价。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基础4门课程, 语文、数学和英语3门科目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信息技术基础科目只设合格性考试, 且为学生选考。综合素质评价突出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明确把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4方面纳入评价。

从2018年起, 上海中职学生在升学、就业等环节将开始使用新的中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依据。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表示, 由于历史原因, 中职学校办学主体相对比较复杂, 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实施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差异较大, 容易“各自为政”。评价方式的改革, 将使职业教育更加科学规范, 也可以纠正一些中职学校重职业培训轻文化基础、重技能提高轻素质教育的倾向。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校长高国兴说, 公共基础课程的中职学生全市统考将促使其及早确定发展目标, 而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全面评价的改革, 也让学生发展更有后劲。

上海铁路局办法 篇7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应运而生,明确由政府主导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履行信息上传等义务,实现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办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可追溯的食品种类

根据《办法》要求,上海市对十大类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实施信息追溯管理,包括粮食及其制品、畜产品及其制品、禽及其产品制品、蔬菜、水果、水产品、豆制品、乳制品、食用油以及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类别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10大类。

经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批准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品种目录(2015年版)》现已公布,详见表1。

需要实施信息追溯管理的生产经营者有哪些

《办法》规定,实施信息追溯管理的生产经营者包括14类单位,即从事追溯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屠宰厂(场)、批发经营企业、批发市场、兼营批发业务的储运配送企业、标准化菜市场、连锁超市、中型以上食品店、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学校食堂、中型以上饭店及连锁餐饮企业等。

实施信息追溯管理的生产经营者需履行哪些义务

生产经营者的信息追溯义务主要是将下列两类信息上传至上海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一是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生产经营许可等基本信息;二是在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以及餐饮服务环节产生的与追溯相关的信息,包括追溯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追溯食用农产品的名称、数量、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产地证明、质量安全检测、动物检疫等。

《办法》中第十三条至第十六条已分别对追溯食品生产企业、追溯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经营者、零售经营者、餐饮服务提供者等的信息上传义务做了明确规定。

上海团校培训课程管理办法 篇8

为加强我院培训管理的规范化和课程建设的科学化,鼓励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培训课程开发建设,提高培训课程质量,打造上海团校青年培训品牌,特制定本培训课程管理办法。

一、课程的开设

(一)课程类型

培训中心的新开课程主要分三类:招标课程、自主申报课程和网络课程。

招标课程系由学院及培训中心根据培训工作需要拟定所需课程,向学院教师公布课程目录,公开招募授课教师(或教学团队)的课程。

自主申报课程系学院教师结合自身专长和培训需求,以个人(或教学团队)为单位向培训中心申报的课程。

网络课程系通过网上团校平台发布,供学员远程客户端进行学习的课程。由学院培训中心向院内或院外教师个人邀约开设,并设相应网络课程管理员对课程进行维护与管理。

(二)开设程序

1、招标课程开设程序

(1)教师个人(或教学团队)填写《培训课程开课申请表(招标课程)》,向培训中心提出投标申请。

(2)竞标答辩:由有关专家、学院分管领导和培训中心负责同志组成评审组,根据教师教学科研经历、课程设想、开发计划等,进行课程立项答辩,确定课程开发中标人(团队)及经费支持额度。

(3)课程开发中标人(团队)进行课程开发后,报送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及有关课程开设资料,供学院及培训中心审核。

(4)学院及培训中心组织课程开发验收审核:

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且上一学年教师综合考评排名前15名的教师,通过审核后即可开设申报课程。

新任教师开设课程,需参加培训中心组织的答辩和试讲,通过 后方可开设申报课程。

其他教师开设课程,均需参加答辩,通过后即可开设申报课程。(5)通过审核的课程即进入培训课程库。

2、自主申报课程开设程序

(1)教师个人(或教学团队)填写《培训课程开课申请表(自主申报课程)》,向培训中心提出开课申请。

(2)申报答辩。由有关专家、学院分管领导和培训中心负责同志组成评审组,根据教师教学科研经历、课程开设意义、课程设想、开发计划等,进行课程立项答辩,确定课程立项及经费支持额度。

(3)课程立项负责人(团队)进行课程开发后,报送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及有关课程开设资料,供学院及培训中心审核。

(4)学院及培训中心组织课程开发验收审核:

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且上一学年教师综合考评排名前15名的教师,通过审核后即可开设申报课程。

新任教师开设课程,需参加培训中心组织的答辩和试讲,通过后方可开设申报课程。

其他教师开设课程,均需参加答辩,通过后即可开设申报课程。(5)通过审核的课程即进入培训课程库。

3、网络课程的开设以学院培训中心向教师个人邀约的方式进行。

二、课程库的建设及维护

1、建立课程库准入标准

培训课程应注重知识的广泛性和前沿性,加强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力求新颖性和互动性。课程一经审核通过即进入培训课程库,库内课程的授课教师需对课程进行持续的课程建设,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课程材料等。入库课程的知识产权由教学团队和学院共同所有。

2、课程库信息维护和反馈

课程库经由网上团校平台公开发布课程及师资信息,供培训组织方选择、参考。库内课程的授课教师需定期进行课程及师资信息

的维护,并通过该系统及时了解培训学员对课程效果的反馈。

3、课程库更新和优化

为提升培训组织方的选课体验及课程满意度,课程库需定期更新课程目录,优化课程质量。课程库采取末位淘汰制度,即课程库内课程按点课率及评价度进行排序,一年内无点课记录的或单次评价度较低的课程将予以调整。

4、专题系列课程和新项目开发

鼓励开课教师根据培训工作实际需要,以已开设课程为基础,继续开发形成专题性系列培训课程,条件成熟时,推动形成新培训项目。

三、相关经费的使用

(一)课程开发经费

招标课程的中标教师和自主申报课程的立项教师(或教学团队)可获得课程开发经费支持,视课程难度、长度等要素,最高不超过5000元/门。开发经费要严格用于指定用途。具体支出范围包括:

1、培训费,指为开发新课而参加的专业培训费用。

2、调研费,指为开发新课而进行的调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所开支的问卷设计、差旅费、通讯费、业务接待费等。

3、会议费,指围绕新课开发举行的专题研讨等会议费用。

4、图书资料费,指为新课开发而购买的图书资料,以及档案、文献、稿件查阅、检索、打印、复印、翻译等费用。

5、协作费,指院外单位协作承担新课开发必须开支的费用,或者按照协作合同规定支付的外包费用,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6、劳务费,指直接参与新课开发的人员劳务支出以及辅助人员的劳务支出等。

7、其他必要合理的开支。

上述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报销流程参照学院相关规定执行。其中,差旅费、通讯费、业务招待费合计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经费的20%。劳务费等个人报酬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经费的30%,并应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课程开发经费分2期发放,分别为:立项启动(60%)、验收结项(40%)。课程负责人凭立项和结项通知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报销。

(二)网络课程建设经费

网络课程经费主要用于网络培训课程的开发制作,以及网络课程和课程平台的维护与运行等。具体支出范围包括:

1、开发费,指网络课程授课教师的课酬、版权费等。

2、劳务费,指课程维护人员的管理费等。

3、制作费,指用于网络课程的拍摄与制作费用。

4、设备费,指用于网络课程开发及运维的设备添置及更新等。

5、其他必要合理的开支。

上述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报销流程参照学院相关规定执行。其中劳务费等个人报酬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经费的30%,并应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课程建设管理经费

课程建设管理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评审管理、审核试讲以及课程库维护管理等。具体支出范围包括:

1、课程建设评审费用。各类课程立项及结项均需按程序进行评审,根据评审工作情况支出相关费用。

2、课程试讲经费。部分新开课程可以试讲的形式进入培训课堂,并给予一定的课酬支持。

3、其他必要合理的开支。

(四)专题系列课程和新项目开发经费

在学院3年转型期内,专题系列课程和新培训项目开发完成,确有市场前景并实现开班的,办班营收在扣除基本办学成本和管理费用后,最高可提取结余的50%用于支持开发者(团队)持续推进课程维护和建设工作。

(五)其他

课程开发者(团队)也可选择自愿放弃各类课程开发建设(包括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建设、课程试讲、专题系列课程和新项目开

发等)的劳务费部分,将相应工作量抵扣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相关抵扣办法由学院另行规定。

各类课程开发建设经费均须在财政内申请、执行和使用。

四、本办法由培训中心负责解释。

五、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 篇9

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

(2003年12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发布

根据2008年7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修正并重新发布)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临港新城的管理,促进临港新城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域)

上海临港新城(以下简称临港新城)由中心区(主城区)、主产业区、综合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和临港物流园区奉贤分区等组成。中心区(主城区)、主产业区、综合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北至大治河,西至A30高速公路─南汇区界,东、南至规划海岸线围合区域;临港物流园区奉贤分区北至浦东铁路四团站(平安站)预控制用地,西至三团港接规划两港大道接中港,东至奉贤南汇区界,南至杭州湾。

第三条(发展方向)

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临港新城应当建成以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海洋科技、研发服务、出口加工、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海滨城区。

鼓励临港新城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成为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综合性试验区。

第四条(管委会及专项资金)

本市设立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是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如下职责:

(一)制订、修改、实施临港新城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行政管理的具体规定;

(二)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负责临港新城内投资和开发建设等项目的审批;

(三)负责临港新城内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的行政管理;

(四)负责临港新城内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

(五)协调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等行政管理部门对临港新城内企业的日常行政管理;

(六)负责为临港新城内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

(七)完成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本市设立临港新城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支持临港新城内的开发、建设和发展。专项发展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管委会等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条(公共事务的管理)

管委会负责临港新城有关行政事务的归口管理。

管委会应当会同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市财政局、市国家税务局、市地方税务局、市劳动保障局、市人事局、市公安局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南汇区人民政府、奉贤区人民政府,在临港新城内设立相应机构,集中办理相关行政事务,并履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责。

南汇区人民政府、奉贤区人民政府负责临港新城所辖区域的财政、税务、工商、公安、劳动保障、文化、教育、卫生、市容环卫、民政、司法行政、计划生育及农村和社区等公共事务协调和管理。

第六条(规划)

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规划,体现临港新城与洋山深水港联动发展的要求。

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由市规划局会同管委会、南汇区人民政府、奉贤区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临港新城专项规划由管委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经市规划局综合平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土地开发及房屋拆迁管理)

管委会应当根据临港新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土地储备方案,并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报批。南汇区人民政府、奉贤区人民政府与管委会联合组建土地储备机构储备土地,并由其委托的单位组织前期开发和管理。前期开发工程的实施单位,应当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

南汇区人民政府、奉贤区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房屋拆迁的规定,负责拆迁管理工作。

第八条(建设工程管理)

临港新城内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竣工备案等日常工作,由管委会管理。除大型安装工程外,临港新城内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由管委会监督检查。

第九条(行政许可的委托实施)

管委会接受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在临港新城内实施下列行政许可事项:

(一)外资主管部门委托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审批;

(二)发展改革等部门委托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

(三)规划管理部门委托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及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

(四)除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建设项目占用未利用地外,土地管理部门委托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等建设项目供地的预审;

(五)建设管理部门委托的建设工程报建、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审批;

(六)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委托的临时占用道路、挖掘道路、超限车辆通过桥梁、依附桥梁架设管线、桥梁安全保护区和占用人行道设置设施的审批;

(七)绿化管理部门委托的迁移、砍伐树木和临时使用公共绿地的审批;

(八)水务管理部门委托的有关市管河道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和供排水的审批;

(九)民防管理部门委托的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的审批;

(十)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委托的行政许可事项。

前款行政许可事项委托的具体内容,由管委会与有关部门在委托书中予以明确。管委会对依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应当报送委托的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委托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管委会实施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十条(协调执法检查)

除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建设工程管理和行政许可事项外,管委会应当协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在临港新城内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第十一条(企业的设立)

在临港新城内设立企业,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审批手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前置审批的事项,由本市有关部门实行集中办理,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前置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企业和项目认定)

临港新城内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由市科委、市信息委及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构等委托管委会统一进行,实行“一门式” 受理。管委会按照坚持认定标准和提高效率、简化程序、方便企业的原则开展认定工作,并将认定结果报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备案。

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对管委会的认定和发证工作进行监督;对不符合标准或者要求的认定结果,有权予以撤销。

第十三条(优惠待遇)

在临港新城内的企业和项目,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或者管委会认定,可以享受下列国家和本市有关的优惠政策:

(一)鼓励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各项优惠政策;

(二)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鼓励软件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五)鼓励投资和改善投资环境的其他相关政策。

第十四条(吸引人才和简化出国手续)

鼓励国内外专业人才到临港新城内从事工程建设、企业经营、科研项目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引进人才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办理户籍或者《上海市居住证》。

简化临港新城内有关人员因公出国、出境的审批手续,对因业务需要经常出国、出境的人员,可以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出国审批办法或者办理一定时期内多次往返香港、澳门的出境手续。

第十五条(提供相关的服务)

管委会应当通过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机构提供人才、劳务、财务、会计、金融、保险、专利、法律、公证等各类中介服务。

管委会可以依法设立报关、报检等机构,为企业、机构提供对外贸易方面的服务。

第十六条(评比活动)

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单位要求临港新城内企业参加评比活动,应当事先征求管委会的意见。

第十七条(政务公开和投诉)

管委会应当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将涉及审批事项的依据、内容、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予以公示。

申请人要求管委会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管委会应当说明、解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临港新城内企业认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或者其应当享受的优惠待遇未落实的,可以向管委会投诉。

第十八条(实施日期)

上海铁路局办法 篇10

海上搜寻救助工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和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最后一道海上屏障。海上搜救工作难度大、危险程度高,行动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确保搜救整体成效。且其中各方权利义务、法律地位等一直未有规范文件来指导海上搜救工作。因此,坚持“依法搜救”的要求和呼声也越来越高。

为更好地做好上海地区的海上搜救工作,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海上搜寻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上海搜救管理办法”),对上海水域搜救工作的组织协调、预案建设、搜救保障、信息发布、法律责任等予以了明确。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海上专业救助队伍带来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响应措施和建议。

一、“上海搜救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海上搜救工作,同时也高度重视海上搜救立法工作,海上搜救立法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继2007年1月1日国内第一部搜救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海上搜寻救助条例》正式施行后,《天津市海上搜寻救助规定》、《江苏省水上搜寻救助条例》、《河北省海上搜寻救助规定》以及《山东省海上搜寻救助办法》相继颁布实施。2013年5月1日,广东省新修订的《广东省海上搜寻救助工作规定》也正式生效。其他沿海主要省市也正在积极推进该项工作,据了解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人命搜寻救助条例》也正在推进的过程中。

为更好地做好上海水域的搜救工作,进一步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和保障能力,2013年7月15日,上海市以政府发文的形式发布了《上海市海上搜寻救助管理办法》(沪府发[2013]51号)。

作为上海市地方的搜救法规,“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通过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对海上搜救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和资源、搜救行动和保障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为建立健全海上搜寻救助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加强海上搜救能力建设、及时实施奖励等提供了法律依据,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公众参与海上搜救工作的积极性和防范海上风险的意识,也为专业救助队伍参与执行海上搜救任务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该办法的出台,对提高上海水域的搜救成效、促进国际航运中心保障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的特点

(一)全面规范了搜救工作程序。“上海搜救管理办法”利用六章、共计49条对搜救办法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管理部门、搜救原则、信息发布权限、专家咨询机构、权利义务、搜救资源、经费保障、志愿者建设、应急处置、信息发布、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搜救工作参与各方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涉及海上搜救工作主要工作都有规范性的描述,几乎是面面俱到,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地方搜救规定中最为全面和完善的,将对上海海上搜救工作起到很好规范作用。

(二)进一步规范志愿者建设工作。“上海搜救管理办法”与其他各省条例的相同之处是都明确了搜救中心作为搜救志愿者管理管理机构,明确规定了“搜救中心应当对搜救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实行统一管理。搜救志愿者应当服从搜救中心的指挥,开展和参与海上搜救工作”。同时,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搜救工作,还明确“搜救中心应当定期对积极参与上海海上搜救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力量进行表彰和奖励”。此外,还在经费保障部分,明确了由搜救中心负责“海上搜救志愿者搜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工作经费”;这些举措,对于提高社会力量和搜救支援者参与海上搜救工作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促使他们更好发挥海上搜救工作有益补充的作用。

(三)细化了搜救经费支出范围。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在搜救经费来源上明确了“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上海海上搜救工作,并列入市财政部门预算”,同时,在费用使用方面细化了支出范围,一是搜救中心日常办公开支;二是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搜救行动的适当补助;三是市政府批准的海上搜救演习、演练和搜救经费和补助;四是奖励海上搜救先进单位和个人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的,由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组织和指挥的重特大海上搜救行动的奖励经费除外);五是社会救助力量和海上搜救志愿者搜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工作经费;六是重特大海上搜救行动后评估所需经费;七是提升、完善海上搜救管理手段,研究、推广海上搜救应用技术所需经费;八是专家咨询机构开展专业咨询活动必要的行动经费。上述专项资金由搜救中心进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截留。详尽的规定,为后续经费的支出和使用提供全面的指导,也为资金的规范支出提供了保证。

(四)明确了条例的时效性。

与国内其他搜救条例、办法相比,“上海搜救管理办法”是国内相关条例之中唯一一个既明确了生效日期、又明确了有效期的地方条例,即“本办法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6月30日”,这也给后续的进一步调整完善留有了空间,确保了“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三、“上海办法”对专业救助单位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一)要进一步分析专业救助队伍在上海海上搜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明确“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是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之一,负责本市海上搜救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上海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设在上海海事局,负责搜救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搜救中心在崇明设海上搜救分中心,搜救中心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搜救分中心。建设交通、交通港口、气象、海洋、渔业、卫生计生、财政、公安、环保、民政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办法;医疗、通信、航运等有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做好相关工作”。这部分内容只对上海地方的有关部门职责进行了描述,未对作为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的具体工作进行相应阐述。在条例未出台情况下,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作为上海搜救中心成员单位之一,接受上海海上搜救中心的统一协调并按照职责开展海上搜救工作。

建议要与上海海上搜救中心进一步加强沟通,全面掌握海上专业救助队伍在“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生效后角色、地位是否发生变化,在工作程序、配套措施上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便更好地开展海上搜救工作。

(二)要进一步规范专业救助队伍搜救信息发布工作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中强调,“搜救中心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海上搜救信息。未经授权,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提供相关信息”。同时还在“第五章 法律责任”的第四十一条(擅自发布搜救信息处罚)明确“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擅自向社会发布或散布海上搜救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由搜救中心责令消除影响,并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对责任人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建议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对“上海搜救管理办法”的学习和理解,在实际的救助宣传工作中,正确把握宣传角度和导向等,应本着“多说救助行动和成效、不盲目推测事故原因和责任”等原则开展救助宣传,避免对专业救助队伍救助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局面和对地方政府构成社会舆论上的压力。

(三)要进一步加强与搜救中心的沟通与交流。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中在很多地方都要求要与搜救中心保持紧密沟通,诸如“承担海上搜救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接到执行海上搜救任务的指令后,应当立即行动,并接受搜救中心(或现场指挥)的统一组织、协调、指挥。接受搜救任务指令的单位和个人有正当理由不能执行海上搜救任务的,应当及时报告搜救中心。参加海上搜救的船舶、设施、航空器未经搜救中心同意,不得擅自退出海上搜救行动;确需退出的,应当报经搜救中心批准”;“参加搜救行动的单位和个人在接到搜救中心搜救指令行动后,应当及时向搜救中心报告通信联系方式、抵达现场时间、现场气象海况及其他情况”等等。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作为国家、交通运输部的专业救助队伍,同时还承担着除上海海区之外其他海区的搜救工作和国家交办的各项应急保障任务,与搜救主管部门难免会出现救助力量调遣和使用方面的分歧,建议与搜救中心主动、及时、有效地沟通,主动通报其他任务执行情况,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救助工作氛围,确保完成各项救助任务。

(四)要合理处置实战训练与救助值守的关系

在地方的搜救条例中,上海、江苏、山东、天津等地的条例都明确要求“参与搜救值班的船舶、航空器、人员应当处于待命状态,并保持通讯畅通,未经搜救中心同意,不得从事与人命救助无关的活动;承担海上搜救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接到执行海上搜救任务的指令后,应当立即行动,并接受搜救中心(或现场指挥)的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并在法律责任方面明确:违反上述相关规定的,将“由搜救中心予以通报,并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违反海事管理法律法规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这些规定都要求参与搜救值班的力量不得从事与人命救助无关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海上实战训练是维持专业救助队伍专业技能非常重要措施,也是训练工作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日常救助工作成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保证救助值班待命工作的同时,专业救助队伍肯定要开展一些实战训练工作。

建议进一步加强与搜救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争取搜救主管部门对专业救助队伍实战训练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保证救助值守的情况下,适时、适量开展一些必需的实战训练工作,尽量避免实战训练与救助值守工作的冲突。

(五)要进一步规范救助志愿者管理工作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中第二章<海上搜救机构和资源>第九条(搜救中心职责)第十二款中提出:搜救中心负责组建、管理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本条明确由搜救中心负责组建并管理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在实际情况中,专业救助队伍也在开展救助志愿者建设相关工作,且因为起步早等原因,志愿者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条对专业救助队伍开展海上搜救志愿者工作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建议进一步研究专业救助志愿者组建和管理现状,分析与搜救中心组建、管理志愿者队伍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专业救助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等,确保救助志愿者工作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六)要合理争取海上搜救相关经费

“上海搜救管理办法”在搜救经费来源上明确了“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上海海上搜救工作,并列入市财政部门预算。”并细化使用范围。对照其中各条,没有一条对国家专业救助队伍参与地方的应急搜救行动的经费保障情况进行阐述,这也是对专业救助队伍当前经费缺少的不利之处。

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与搜救中心在经费、预算编制方面的沟通,请地方政府酌情考虑国家专业队伍参与地方搜救演习经费补助、提升完善海上搜救管理手段、研究推广海上搜救应用技术等经费,希望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以促进专业救助队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七)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对海上搜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了各种地方的搜救条例,作为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建议在开展海上救助工作、积极融入地方应急联动体系的同时,要加强搜救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确保日常值班待命和救助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理、有据、有序”,促进救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上一篇:责任胜能力读后感下一篇:教师节庆祝活动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