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考试题目

2024-08-02

古代文学史考试题目(共6篇)

古代文学史考试题目 篇1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填空题

(一)1、《洛神赋》的作者是曹植。

2、《咏怀诗》的作者是阮籍。

3、左思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4、《乐府诗集》的编者为郭茂倩。

5、“文章四友”指初唐文学家苏味道、李峤、崔融和杜审言。

6、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是曹植。

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创作论专篇是《文赋》。

8、在文学批评史上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曹丕《典论.论文》。

9、《赠白马王彪》是曹植所作的。

10、被钟嵘誉为“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组诗是阮籍《咏怀》。

11、“悼亡”一词专指“悼妻”,始自潘岳。

12、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潘岳和陆机。

13、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左思。

14、诗歌曾遭“险俗”之饥的诗人是鲍照。

15、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是《观沧海》。

16、刘义庆的是《世说新语》。

1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体大虑周的文论专著是《文心雕龙》。

18、南朝梁、陈时代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现在创作上的代表是宫体诗。

19、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话是《诗品》。20、被鲁迅称为“名士的教科书”的是《世说新语》。

21、千宝的志怪小说是《搜神记》。

22、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壁”的诗歌是《木兰诗》。

23、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王昌龄。

24、太康诗人左思的著名赋作是《三都赋》。

25、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

26、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田园诗。

27、江淹概括了人世间各人生幽怨与遗恨的散文名作是《恨赋》。

28、钟嵘《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

29、丘迟的散文名作是《与陈伯之书》。

30、初唐作家中提倡“兴寄”与“风骨”的诗人是陈子昂。

填空题

(二)1、“陈王”“陈思王”“东阿”“平原”都是对建安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别称。

2、诸葛亮的散文名作是《出师表》。

3、现存诗文总集以梁箫统编的《文选》为最早,其标榜的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藻饰”。

4、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璞,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5、《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阮籍。

6、在南朝诗坛上,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谢灵运和谢。

7、《哀江南赋》的作者是庚信。

8、《颇氏家训》的作者是颇之推。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正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嵇康。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2、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

1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段文字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14、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如“莲”双关“怜”、“丝”双关“思”等。

15、南朝乐府民歌中的《西洲曲》通过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16、南齐时期,在沈约、周颔等人的倡导下,许多诗人开始将新发现的汉语四声的规律运用于诗歌创作。同时还吸收了魏晋以来日渐发展的骈偶形式,发展出一种新的雏形。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珈蓝记》。

18、庚信的《哀江南赋》,是以骈体形式写成的长篇叙事赋,记梁朝一代兴亡,叙个人家世盛衰以及一己之飘零。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2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2、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23、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7、振衣千仞冈,三点水瞿足万里流。

2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2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名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0、律诗的定型是由沈佺期,宋之问二位诗人最后完成的。

翻译题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年纪老迈而情怀更加豪迈,岂能因白发而改变人的心愿? 境遇艰难而意志越发坚定,绝不会坠掉直凌青云的志向。

3、成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4、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兵器。

5、以此制敌,何故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

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涓涓泉源细水漫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慨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简答题

一:结合庚信的经历简要说明他早年和晚年诗风的变化?

庚信一生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仕梁,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与徐陵的宫体诗号称“徐庚体”,诗风伤于轻艳。同时,还有不少奉和应景之作,其中,一些诗作以摹景生动,造词新巧,声韵协调,显示出清新俊逸的个人特色。

庚信42岁奉命出使西魏被羁,历仕西魏、北周,虽位望同

显,然常有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情,加上边塞景色和亡国之恨,一发而为歌诗,形成刚健豪放的风格和苍凉悲壮的意境。其后期诗作内容广泛,善用典故,工对仗,语言精英,声韵和谐,杜甫称:“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出了他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

二: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左思《咏史》八首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感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其艺术特点,(1)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2)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3)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三: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其内容:

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优生惧祸之情 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陋腐败 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工于比兴,精于用典,善于曲笔,具体手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稳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神隐含蓄。

四:试述鲍照诗歌的内容?

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描写边塞战争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五、简述曹丕《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典论.论文》篇制虽短,却涉及了文学理论批评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充分肯定了文学的作用,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二是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指出文章的不同风格源于作家具有不同的“气”(作家的气质、才性等);

三是提出了文体论,举例论及了诗、赋等八种文体的特征;

四是关于文学批评,批评了文人“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不良风气。

六、南北朝民歌有何不同?

从题材看,吴声西曲专写男女爱情,北歌则充满了批评现实的精神,视野广阔得多,战争惨景、贫富对立、民风土俗、英雄人物等都有涉及。

从风格看,南北乐府民歌的风格同样显著不同。南歌专写缠绵婉约的情爱,风格委婉细腻;北歌则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情绪,风格直率粗矿。它的语言也不像南歌那样清丽,而在质朴中带有俚俗粗野的气息。南北民歌内容、风格的不同,同它们的声调是有很大关系的.“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皆胡虏之曲。”

从艺术形式看,南北乐府民歌的形式体制相对较接近,北歌也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诗,五言四句的最多。北歌有一部分本用外族语言写成,曾经过汉译;一部分则直接用汉语写,南北朝同是五言诗的昌盛时期,民间歌辞也多五言本不难理解。不过南歌有五言三句、五句和六句者,北歌的七言二句、四句体也不见于吴声西曲。

七、怎样理解“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是善发掘与已有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合一。

二是观察自然极为细致入微,感受十分敏锐,善在动态中扑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中表现出来。

三是以禅入诗,即以禅宗的审美眼光观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扑捉大自然中扔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地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达不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如此,王维的诗创造了空明的境界。

八、简说“初唐四杰”在诗歌体裁,风格与形式方面之开拓与贡献。

“初唐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上、风格、形式上均有新的开拓和贡献。在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此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革新的方向;在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杨励;

在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他们的诗歌创作。

九、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有何异同?

高适和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两者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高诗超过岑诗。

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胜于高、高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诗将西北荒漠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色彩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

艺术上,高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潘称其:“多脑臆语,兼有气骨。”

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曹植诗创作者后期之变化及其原因。

曹植的创作从建安25年为界,分前后期;前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则慷慨悲凉。

曹植诗风变化的原因,在于其政治地位变化,所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的前期才华横溢,而受宠,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但有感时伤乱,抒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

后期则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背弃的悲愤与不平,或抒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态,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派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十一、《文心雕龙》

共50篇,包括总论50篇,文论题20篇,创作论11篇,批评论5篇,一篇《方志》是全书的自序,《文心雕龙》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的贡献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关于外部原因:它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将文学的变化与社会风俗,改治的兴衰联系起来,关于内部规律,它总结为“通”和“变”。《通变》也就是继承和旧新两方面的交互作用。

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提出了创作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诗歌赏析题

一、《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闺想》 王昌龄

古代文学史考试题目 篇2

关键词:诵读教学,考试改革,培养机制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在近一个世纪中经历了由重原典到重文学史, 再回到重原典的过程, 诵读教学也就成了时下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然而, 令高校教师感到头疼的是, 任凭你怎样在课堂上强调诵读原典, 学生始终回不到以前那种状态, 学生不读书现象普遍存在。于是, 不少高校教师感叹, 现在大学生素质越来越下降了。

其实, 大学生不诵读经典名著有其复杂原因, 但是, 影响学生不诵读原典最主要的因素是考试机制出了问题。对于诵读教学模式下古代文学课程而言, 怎样设置考试, 取决于古代文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诵读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试改革要围绕这一中心目的进行。为此, 我们应在考试改革中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诵记能力。诵记能力虽属童子功, 但对于大学本科生学好古典文学依然十分重要。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对于这些经典著作, 学生不仅要多诵读, 而且要尽可能背诵下来。二是阅读能力。只有把阅读当成兴趣和爱好, 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当今不少大学生虽然也重视阅读作品, 但却更多的是被动阅读, 谈不上多大兴趣和爱好。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也应纳入古代文学考试改革范围。三是鉴赏能力。鉴赏能够开启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培养他们形象思维能力, 而一旦学生具有了较高水平的鉴赏能力, 对于以后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及自身审美情趣的提高都将起着重大作用。四是分析能力。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在鉴赏能力之上的进一步提升, 而分析能力的增强, 则更有助于文学鉴赏的客观、公正与理性。

可见, 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是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的。我们之所以要进行考试, 一方面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促进教师在教学上进行某种变革, 但更主要的是,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那么, 古代文学课程考试的现状究竟怎样呢, 是否达到了以上目的并与诵读教学模式相适应呢, 本文将以湖南科技学院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情况加以说明。

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分为五个教学时段, 安排在2-6学期, 每学期48个学时。课程考试与课程相适应, 也是分为五个学期, 这五个时段在考试上有共同特征 : 每学期的考试成绩由两个部分构成, 即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其中,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由学生到课率和学生作业成绩构成。期末试卷占总成绩的70%, 主要题型有文学常识填空、文学名句默写、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六个题型。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 从表面上看, 湖南科技学院古代文学考试形式似乎比较科学, 不仅考查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还考查了学生平时的表现, 但实际上, 考试存在以下问题:

就平时成绩而言, 30分中有10分是检查学生的到课率。有这10分的存在, 学生到课率确实有所提高。但是, 不少同学是被迫而来, 学生怠学情绪严重, 上课时睡觉、玩手机的现象不少, 还有部分学生和老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老师这次点了名, 估计下次不会点了, 于是下次就不来了;或者, 这节课点了名, 下节课就不来了。20分的作业分, 真正认真写的不多, 不少学生作业是从网上下载拼凑而成, 有的甚至全篇复制, 教师不得不为鉴别这些作业是否是学生自己写而花费大量时间。另外, 由于学生到课率提高了, 学生的平时成绩也就跟着提高了, 绝大部分成绩都能上80分以上, 这样, 学生只要卷面成绩上50分左右, 就能够保证考试顺利过关了。这其实是一种“放水”行为, 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怠慢的一种放任。

就卷面考试而言, 试卷从表面上看检测了学生对经典篇目的背诵情况, 但实际上那些经典名句大多是学生初中或高中阶段背诵了的, 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识记。而文学常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及简答题大多侧重考查学生对文学规律的把握, 并不需要学生对作品关注太多。最后的分析题或者论述题, 教师的目的也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作品回答, 但结合什么样的作品、结合多少作品却没有给予明确规定, 这样导致了学生有效规避了阅读方面的缺乏进行答题。如学生在结合作品分析李白乐府诗歌的特征时, 只要把他们高中阶段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拿出来分析就行了, 结果, 结合作品进行论述就流于了形式。

这样一来, 本应检测学生的诵记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的考试, 变成了完全忽略文学作品只需要识记文学史的考试了。在这样的考试引导之下, 学生完全抛弃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 只需要背背文学史就行了。可见, 大学生忽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行为, 与古代文学考试的导向作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 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拟在古代文学课程考试上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 变单纯点到模式为点到与当场测试相结合的模式。虽然采取这种模式每节课被点到的学生可能只有三到五人, 但是与全班式点到相比, 这种模式机动灵活, 每节课都能对学生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不会产生老师这次课点了人数, 下次课一定不会点的误导。另外, 对于那些旷课频率高的学生,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抽查的频率, 从而彻底断绝学生逃课的想法。把点到和当场测试相结合, 也促使了学生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还可以把通过试卷难以检测的一些能力放到课堂检测中来, 从而完善古代文学的考评系统。

其次, 变课后小论文为课堂作业, 鼓励学生以创作代替分析。就目前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 每门课程 (48学时) 要做两次作业, 每次在2500字左右, 如果每期有8门课程, 则平均每周一篇作业。学生除作业外还得应付各类型的考试, 对于作业, 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图完成任务, 于是抄袭现象成风。如果改课外作业为课内作业, 虽然在篇幅上可能会短一些, 但却断绝了学生抄袭的现象, 减轻了学生负担, 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更能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另外, 也可以用创作代替论文写作, 让学生创作几首律诗, 学生就会对律诗的韵律、结构、情感的表达格外注意,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写出水平较高的诗歌来, 他们在鉴赏律诗时水平一定不会太低。

再次, 变重文学史考察为重文学作品考察。在卷面测试中, 改变卷面题型, 使试卷符合诵读教学的需要。要删除一些仅需死记无需动脑的题型, 如文学常识填空、名词解释等题型, 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题型。对于古典文献中的一些经典名句, 要放到整首作品中考查。要增加文学鉴赏题题型, 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简答题和分析题则应结合一定数量的作品作答, 教师可以规定答题时的一些具体篇目, 以避免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要使他们知道, 不认真阅读作品, 不仅拿不到高分, 还有不及格的可能。另外, 还可以在试卷的末尾增加一些创作类的附加题, 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资料 篇3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③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

曹植的成就:

①曹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②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的诗风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③曹植的诗歌文采富艳,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④善为警句,工于起调,在运用比喻、对偶、蝉联、炼字等方面都有创新,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建安七子”。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艺术特色一是长于抒情,二是工于比兴;三是精于用典;四是善于曲笔。具体手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

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钟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即举张协、张载、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潘尼叔侄以及左思作为西晋诗坛之代表人物。

陶渊明的田园诗特点及代表作:

①描绘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饮酒》。

②有的田园诗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最为可贵的部分,表现诗人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陶渊明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

③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与朋友谈心,或采菊东篱下,《和郭主簿》、《归园田居》(野外军人事)、《移居》。

④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中农村的面貌。

⑤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如《桃花源诗》。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意境高远。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景物描写上,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而是着意于神貌的点染,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自己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②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已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也很少用夸张,只是采用不事

雕琢的白描手法。

③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琢的白描手法,使陶诗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的差别:

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一)题材:

①北朝民歌中,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最富有地方特色。

②北方民族以畜牧为业,善于骑射,他们锻炼出了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频繁的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严重而突出的问题,因而北朝民歌中反映战争的诗也较多。

③北方民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④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歌曲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是大不相同的。

(二)修辞上:

北朝民歌少修辞,南朝多修辞,如双关、排句等。

(三)风格上:

北方歌唱直率而朴素,毫无忸怩羞涩之态,与南朝民歌相比,也同样有直与曲,刚与柔之别。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的诗、赋、骈都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将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因而其诗歌的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代表作《拟行路难》。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1、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一、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

二、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

四、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2、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永明体(名词解释):

又称作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故史称“永明体”。永明体的兴起与对声律的追求有关。它主要的创造者为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诗人。永明体的产生,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繁荣奠定了基础。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宫体诗: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这类诗歌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宫体诗中有少数作品表现宫中淫荡的生活,如:萧纲的《咏内人昼眠》、《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率而为咏》、《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等。

庾信遭逢亡国之变,内心受到巨大震撼。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抒发个人的亡国之痛时,也能以悲悯的笔触,反映人民的苦难,并归咎于当权者内部的倾轧和荒嬉。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庾信的《拟咏怀》27首,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庾信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故国之思、大量用典)

所谓“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骈文的特点:①用典繁博;②修辞巧丽;③对偶。

鲍照的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①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

②鬼神怪异。如: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等。

③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

(《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叙述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反被楚王杀害,其子长大后为父报仇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时间:唐代初期)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结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当“四杰”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这是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初唐四杰的特点)

代表作: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

律诗的格律特点:

①字数和句数固定;②对仗(中间两联)、押韵;③(本质特点)平仄律非常严谨。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这些诗中有很多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如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些失慎而被杀者,以致人人自危。陈子昂在《谏刑书》和《谏用刑书》里对此加以劝谏,认为滥杀无辜将酿成祸乱。在《感遇》诗里,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如《感遇》其三十五,此诗作于诗人第一次随军北征期间,亲临沙场,有感于心、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种兴寄方式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从“四杰”那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情调,在陈子昂的这类兴寄之作里更显激越,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提倡风骨与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格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王维与孟浩然的比较:

①王维静,孟浩然动;

A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禅宗影响较大。王维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②王维清秀,孟浩然清淡。

A王维晚年隐居,他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精之美,他将自甘寂寞的山

水情怀表露出来,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和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B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误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不似王维之笔。

C孟浩然遇景入咏时,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意。比王维诗作更能给人以洗尽铅华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

D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事雕琢的特点。相比较而言,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

王昌龄的七绝特点:

①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②章法井然,意脉贯穿,清而刚,玩而健,有气骨。

高适与岑参的区别:

①高适悲,岑参壮;②高适理,岑参景;③高适实,岑参奇。

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艺术成就(论述):

①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写。如:《上李邕》yōng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如:《鸣皋歌送岑征君》gao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

②想象特色。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想落天外,匪夷所思。③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李白的诗歌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同时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李白诗歌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如:《渡荆门送别》意象阔大壮观;《玉阶怨》中明月、白鹭等明净景物构成清丽景象。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安史之乱。“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杜甫有“三吏”、“三别”。杜甫诗歌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抒情融为一体。

杜甫律诗的成就。

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是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星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kui时期,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而外族入侵,藩镇叛乱,战争仍然不断。挚友已先后离开人世,诗人自己仍漂泊沧江,且疾病缠身。山城秋色,引发他的故园之思和对于京华岁月的怀念,回顾一生,感悟哲理。八首诗就是从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一层深入一层。杜诗的艺术风格:

①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感情回环反复,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

②杜诗风格另一方面是萧散自然。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组诗把萧散自然的情怀抒写得从容和优雅,让人神往。

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元白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亦称“奇险诗派”,即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重要诗人还有李贺、卢仝刘义,马异等,韩、孟成就最高,故名曰“韩孟诗派”。奇

险怪异是韩孟诗派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并因此形成了共同诗风,“不平则鸣”说和“笔补造化”说是其理论主张,锐意创新是其艺术价值追求。

韩孟诗特点:

①怪奇之美。韩孟诗派追求诗风的雄奇怪异,他们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创新求异,探索诗歌的新形式、新风格。主要表现为:(1)采用过去不常用的内容甚至是世俗、丑陋之事入诗,逞奇矜博,出奇制胜;(2)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

②诗歌的散文化倾向。韩孟诗派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注重造语炼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将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变化多端。元白诗派:

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元白成就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用新乐府进行创作,浅近通俗是其主要特征,与“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相对,对晚唐和宋初诗风影响较大。代表作:白居易《杨柳枝》、张籍《春别曲》、元稹《悯农二首》、王建《织锦曲》。

(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创作,白居易作诗甚至要求老妪能理解,一时间蔚为风气)唐传奇:

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传奇”一名始自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其情节奇特独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杜牧怀古咏史诗代表作及主要内容:书338页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

①李商隐的抒情诗情调幽美。如:《春雨》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的心境,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思绪往而回复,表现得幽深窈渺。

②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如:《锦瑟》中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

③内涵上具有多义性。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有很大关系。意象和句子之间的跳跃性很大。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

④李诗大量用典。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是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如:“庄生晓梦迷蝴蝶”,原典不过借以阐发万物原无差别的思想,李商隐确抛开原典的哲理思索,由原典生发的人生如梦引入一层浓重的迷惘感伤情思。

花间词派:

古代文学史考试题目 篇4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 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公安派:袁宏道 袁宗道 袁中道 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 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影响: 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戏曲

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 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大量成语俗语 5.水浒传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七十回本

思想内容: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忠义

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跌宕腾挪,生动曲折,语言明快洗练,富有表现力。影响:《金瓶梅》由此书而发,开创了英雄传奇小说,北宋志传,杨家府通俗演义,皇明英烈传

明清戏剧取材来源,宝剑记,生辰纲,义侠记 第二章 明前期诗文

6.明初三杰:宋濂 刘基 高启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前后期之文有所谓山林 馆阁之分,主张问道统一、总经。刘基:提倡儒家诗教观—美刺风戒 寓言体散文:郁离子 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高启:诗歌多取法前人,兼师众长,以歌行体和七律见长。凡古人所长,无不兼之。《咏梅》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7.台阁体 于谦 茶陵诗派

台阁体: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特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雍容典雅,缺少真情实感和社会生活内容。于谦:风格道健,不事雕琢。石灰吟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持诗坛,虽未脱尽台阁体之习,但其理论和创作已与台阁体有别,李东阳成为从台阁体到前七子的过渡人物。

8.前七子:以李梦阳 何景明为代表,另有徐祯卿 边贡 王廷相 康海 王九思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在

在扫荡台阁体文风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缺乏创新 第三章 明代戏剧

9.四大声腔:海盐腔:嘉,湖,温,台用之

余姚腔: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

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弋阳腔: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

10.汤沈之争:汤显祖 沈璟

沈璟与吴江派: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本色” 重音律,重舞台性,“宁协律而不工”

追随者:冯梦龙

汤显祖与临川派(玉茗堂派):重“意趣神色”文采才情—“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这一派其他作家:凌蒙初 11.徐渭 :字文长,号青藤,又号天池。

《四声猿》杂剧代表作:取杜诗“听猿实下三声泪”而名也

物不平则鸣 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12.研究戏曲理论重要代表作:徐渭《南词叙录》沈璟《南曲全谱》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 13.我明一绝——民歌

14.明代短篇小说:文言短篇小说:瞿祐《剪灯新话》所写“皆可喜可悲可惊可怪者

李昌祺《剪灯余话》

邵景瞻《觅灯因话》

话本拟话本区别联系 第五讲 14 15.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墨憨

对李贽的推崇,主张情真

对通俗文学的重视 《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

三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市井细民着墨颇多

反映社会政治的黑暗,礼教的虚伪,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等,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描写使命生活及商业活动的,人伦道德标准的新意识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终场诗: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16.二拍:及其他作品 抱翁老人《今古奇观》从三言二拍中选取四十篇故事 清代 17.诗文:初期:遗民诗人(顾炎武 吴嘉纪 屈大均)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在诗歌中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18.清初三大家:侯方域《李姬传》 魏禧《大铁椎转》 汪琬《周忠介公遗事》

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物笔墨生动,侯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推为第一。

19.江左三大家:钱谦益 吴伟业 龚鼎孳

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

屈身仕清又心怀故国,心态复杂,强烈的负罪感和恢复故国的责任心交织。20.王世贞: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后七子领袖之一。21.诗文中期:理论:

  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世禛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几百年之久。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格调说:沈德潜 主张思想情感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袁枚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思想感情,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是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翁方纲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依靠局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原为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他以学问为诗,用韵语做考据,遭到袁枚错把抄书当做诗的批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世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和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重振旗鼓。

22.文论: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方苞 刘大櫆 姚鼐,系清代安徽桐城人得名。

桐城文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其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点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传播地域广,影响深远。

23.词坛中兴:

  阳羡词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崇尚苏轼辛弃疾,作品特点雄浑粗豪,悲慨健举。《湖海楼词》 浙西词派: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创始人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

丽,及孤僻典故,艺术上追求“幽新“风格。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绵亘康

崇尚张炎姜燮,标榜醇雅、清空,在创作中忽视了词的内容,注重词的格律精巧,辞句工雍乾三朝。

 自成一派—纳兰性德:清词三大家之一,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特殊的生活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代表作《饮水集》 国初第一词人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推崇李煜,善用白描,不事雕琢  常州词派:张惠言 周济 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转载声律格调上着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忧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

24.戏曲:

苏州派:籍贯苏州或苏州附近,多为明代遗民,出身大多卑微,职业性或半职业性的专业戏剧作家

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风格大致相似(历史事件,政治斗争和市民生活)

常合作创作戏剧,重视舞台演出,少案头之作

代表作家:李玉 一人永占:《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朱素臣《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朱佐朝 25.李渔及其戏曲创作与理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李渔:字笠翁

作品特点:通俗喜剧—传奇原为消愁设

《闲情偶寄》:词曲 演习声容 居室 器玩 饮撰 种植 颐养 涉及戏曲理论的部分:《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

词曲部:结构第一 词采第二 音律第三 宾白第四 科诨第五 格局第六 26.南洪北孔

洪昇:字昉思,号稗畦

《长生殿》:钗盒情缘 三易稿而始成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 《桃花扇》:

27.花雅之争(昆曲的衰落、乱弹的兴起)

乾隆年间(1736-1795)除昆腔以外的地方戏被称为“花部”或“乱弹”,包含梆子、皮簧、弦索等新兴剧种。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即相对于“雅”而言,指地方戏的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28.聊斋思想内容:

      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借阴间映射阳世,借历史针砭现实,借梦境揭露官场 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陋劣悻进,英雄失志 考场黑暗,考官昏聩,考试荒唐,考生心态神魂颠倒 婚恋题材—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蔑视世俗偏见,摆脱人间伦理束缚,对两性关系的探索,虚构情爱乌托邦 批评世俗民情,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画皮:告诫人们善于识别伪装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传统志怪:粗陈梗概,聊斋:一书而兼二体,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语言细腻简洁:《邵九娘》媒婆贾媪 辞令最妙品

30.儒林外史 29.聊斋艺术成就: 吴敬梓,字文木。思想内容:  第一部分: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 科举迷:周进 范进

举业至上主义者:马二先生 鲁编修 鲁小姐

科举成功的既得利益者—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严监生 严贡生 假名士 假山人  第二部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手法:当面揭穿、前后对照、夸张 31.红楼梦

主要版本:脂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抄本系统

程高本(程甲本,程乙本)印本系统 人物形象塑造:宝黛爱情的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

贾宝玉的形象:无才补天,幻形入世

32.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吴沃尧(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 曾朴《孽海花》

元代

33.广义的元曲包含的两种:杂剧+散曲 34.著录元曲作家的主要是钟嗣成《录鬼簿》 35.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   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 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 经济原因:城市的发展

36.元杂剧的分期:

以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品数量相当可观。当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至杭州,主要作家有秦简夫 郑光祖 乔吉 37.元杂剧的结构体制:

通常为四折一楔子,合为一本。

题目正名,类似于剧情提要,用两句或者四句韵语概括全剧主要关目,最后一句多为此剧的全名,而末3或4字多为此剧简称。

曲词:抒情 新诗体 讲究韵律 穿插衬字 宾白:对白和独白 韵白和散白 角色:末旦净杂

一人主唱

科(介):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通称为科范,简称科。不足:一本四折,一人主唱 38.元杂剧分类:体裁:悲剧 喜剧

题材:公案戏 历史戏 爱情戏 社会戏

39.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汉宫秋》(马致远)40.四大爱情剧: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拜月亭(关汉卿)倩女离魂(郑光祖)41.重要的作家作品:

关汉卿:窦娥冤 单刀会 蝴蝶梦 救风尘 金线池 谢天香 拜月亭 鲁斋郎

内容:涉及各种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深刻揭示社会黑暗面;集中反映社会底层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于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艺术成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善于设置精湛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王实甫:西厢记

42.南戏:宋元时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的南曲戏文,简称为南戏 43.元代四大南戏:荆 刘 拜 杀

荆钗记:钱玉莲王十朋

刘志远白兔记:李三娘磨房咬脐产子

拜月记:蒋世隆 王瑞兰

杀狗记:杀狗劝夫 妻贤夫祸少 44.曲祖 南曲之宗—琵琶记

45.散曲释名:体裁: 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形式短小,语言精练,适合抒情写景

套数:又称“散套”,由同一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一般套末应该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46.散曲和词的比较:

     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 可以增加衬字

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 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47.散曲作品: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 山坡羊 潼关怀古

睢景臣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48.元诗四大家:虞集 杨载 范梈 揭傒斯

作品多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49.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最具艺术个性。它融合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论诗主张写个人性情,发对元初以来在宗唐风气中出现的模拟弊端,开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诗论的先声。

50.宋元话本、“家数”、体制、分类及重要作品

51.宋元话本:①话本原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②最早文字记录:隋代笑话集《启颜录》记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能剧谈”而得到杨的器重,杨素之子玄感曾对侯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③唐代说话艺术已较为兴盛;从敦煌发现的资料看,唐代已出现话本,如《庐山远公话》、《韩擒虎画本》、《叶净能话》等,它们是宋元话本的先驱。

52.宋代说话的四种“家数”: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或说诨话,其中以小说、讲史两家为最重要,影响也最大。

体制:①入话: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或叙述一个与题旨相关的小故事 ; ②正话: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

③结尾: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分类及重要作品:灵怪、烟粉、传奇、公案 朴刀、杆棒、神仙、妖术

宋元小说话本现多存于《清平山堂话本》和“三言”中。

古代文学史考试题目 篇5

【《水浒传》】

1、简述《水浒传》的版本

(1)《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

(2)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

(3)简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

2、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作品既写出绿林好汉具有传奇色彩的超人之处,又写了他们性格的弱点和成长过程,使他们具有凡人的性格,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

(2)惊奇和逼真的结合:整个故事情节的高度夸张和具体生活细节的严格真实的融合,如“武松打虎”。

(3)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单一中求丰富。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3、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1)社会影响: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

传》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2)文学艺术影响: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水浒传》艺术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这种结构形式可以称为珠串式线形结构。

《水浒传》将每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英雄传记由一根主线贯宽余在一起,这根主线就是梁山起义事业由分散的个人传奇故事而逐步走向联合,再到大聚义,最后再走上招安道路的全部过程。每个英雄传记故事如同散落的珠子,有了这根主线,小说的结构才成为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

《水浒传》语言风格: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以北方口语主要是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为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

主要特色:简洁明快、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人物的语言个性突出,符合人物身份、个性和神态。

【《西游记》】

1、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西游记》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1)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

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而《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有关这一母题的各种传说通过各种方法流入到孙悟空的形象中来,就自然而然了。孙悟空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是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2)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菩萨要他们取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

(3)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对困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

2、《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1)《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三者的和谐同意,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如孙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爱出风头等,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3、《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西游记》的结构形式与《水浒传》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1)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孙悟空的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

(2)《水浒传》纯粹是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大部分组成。(串字形的结构,两个口代表两组不同的故事群,贯穿线者是孙悟空,又包含许多小故事还属珠串式结构)

古代文学史考试题目 篇6

一、“美、善”学说和古代文学功利观

《论语·八佾》中曾道:“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汉朝郑玄注:“《韶》, 舜乐也。美舜自以德禅于尧, 又尽善美, 谓太平也。《武》, 周武王乐, 美武王以此定功天下。未尽善, 谓未致太平也。”学者认为, 其中“美”指的是乐曲声音婉转, “善”指代音乐内在完善。但事实上, 从郑玄所注可看出, “美”与“善”都是其音乐语言的特质。而“美”指的是歌者的赞美, “善”指代被赞者之良善。也可以说, “美”是艺术, “善”是生活。[1]如孔子所说, 《韶》尽善又尽美, 是因为“舜自以德禅于尧”, 天下统一, 歌舞升平, 对乐曲的赞美就如同对舜功绩的景仰。但“武”尽美却不尽善, 是因为武王伐纣, 虽属正义之举, 但仍然掀起了腥风血雨, 人民难逃战火之殇。孔子学说的中心是“仁”, 即“爱人”, 看重人的地位和作用, 反对奴隶社会将平民看做受贵族随意支配的私人财产。因此, 孔子的“美、善”说反映了他“仁”和“为政在人”的思想, 同时也带有功利色彩。

孔子的“美、善”说对我国文学史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继孔子之后, 许多儒学大师都推广并发展了“美、善”说, 包括孟子的“以意逆志”, 荀子的“明道”主张等。大汉王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把孔子思想推到了封建王朝统一思想的地位上, 使其替政治教育服务。这一文学功利观, 在魏晋时曾遭到玄学挑战, 到了南北朝和唐朝时期又被唯美主义齐梁风冲击, 然而仍旧保持着主流思想的地位, 引导着我国古文学发展。但“美、善”说有其片面性, 单独强调文学的外在功能而忽视了对其内在规律的探索, 因此对我国古文学发展也有消极影响, 使古代文学前进的步伐相较于西方文学而言要缓慢得多。

二、“文、质”学说和古代文学创作模式

《论语·雍也》中提到:“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孔子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人的质朴如果大大超过文才, 那就如同缺乏气质和修养的山林野人;而如果文才大大超过质朴, 那就如同华而不实的史官。而谦谦君子, 必定是二者平衡, 集文和质于一身。“质”指代人内部的品格, “文”指代外部仪态。孔子学说认为, 君子要“文质彬彬”, 也就是说不但要有质朴的内在品格, 还要有斯文的外在仪态, 两者兼备, 就形成了孔子的“文、质”说。[2]虽然孔子认为“文”与“质”要相辅相成, 但二者并非单纯的组合, 而要求人们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这两者的关系。质超过文的时候, 要突出“文”的必要性, 文超过质时, 就要强调“质”的作用。“质”要符合仁爱的要求, “文”要体现礼仪的规范, 文质一体, 完美融合, 才构成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但孔子这一思想也具有理想化性质, 因为实际生活里, “文”和“质”常常因人而变, 因环境而变, 很难达到现实意义上的均衡。

从实际看来, 孔子“文、质”学说并不是在探讨文学理论, 而是在讲君子修身之事。而最终把“文、质”说应用于文学中的, 其实是两汉时期的儒家学派。汉朝统治者推崇经学, 改造了先秦儒学, 使其成为新儒家思想, 并渗透到社会各大阶层。文学在汉朝也逐步发展, 经学与文学相碰撞, 就导致了儒学开始倾向于文学, “文、质”说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董仲舒曾道:“《诗》道志, 故长于质;《礼》制节, 故长于文……《春秋》正是非, 故长于治。”其中“质”和“文”都是文学性的评论。汉朝学者以“文、质”说进行文学评判时, 通常以“质”指代文学内涵, 以“文”指代文学形式。从此, “文、质”说对传统文学创作开始产生影响。

三、“无邪”“中”学说和古代文学审美取向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其中“思”为语气助词, 无实义。而“无邪”, 何晏解释为“归于正”, 孔颖达则将其阐述为“诗之为体, 论功颂德, 止僻防邪, 大抵皆归正”。用孔子的话说, “正”就是“过犹不及”。而孔国安道:“言俱不得中也。”那“中”就在“过”与“不及”之间, 也正是孔子所言的“正”和“无邪”。孔子的“中庸”思想认为, “中”即不偏不斜, “庸”则经久不变。《论语·雍也》认为“中庸”乃至高道德标准, 而“无邪”则是“中”延伸的行为规范。[3]“中”这一思想在哲学领域又带有审美色彩, 在《诗三百》中以“无邪”的形式展现出来, 之后就成为了文学审美的指导思想。

战国末期, 荀子在对诗歌和乐曲的评论中就运用了“中”的思想。他提出, “中”是符合礼义的, “礼”即礼法, “义”即仁义。该思想比起孔子以“无邪”诠释“中”, 表达得更加直观具体。后来荀子说:“诗者, 中声之所止”, 也正是说诗歌须用“中声”控制, 不要完全为诗情左右, 超过了应有的度。而“乐之中和”, 强调诗歌乐曲须让听者得到“中”之感悟与“乐”之美好, 从而化为“无邪”。这里是强调诗乐对人的中和教化。

四、“兴、观、群、怨”学说和古代文学接受思想

《论语·阳货》中曾道:“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这句话本着“诗教”的目标, 介绍了传统文学作品的美感用途、教化用途、政治教育用途、抒发感情用途和学习用途, 是我国传统文学评论历史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学解释之一, 传达了儒家的文学接受思想, 为之后的文学接受理论发展扎下了根基。“兴”就是“引譬连类”的意思, 朱熹也将其称作“感发志意”。“引譬连类”的意思是“诗”能够让读者由此及彼, 联系起许多事物;“感发志意”的意思是“诗”能够感染读者情绪与心智, 举一反三。两者虽表达不同, 但实际意义相同, 总的来说, 就是“诗”能够启发读者。包咸道:“兴, 起也。”孔子道:“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而“观”, 则是“观风俗盛衰”, 即观察民情。[4]“群”乃“群居相切磋”, 意思是互相切磋, 研究诗词含义。“怨”是“怨刺上政”, 即“诗”可以用于了解人民的“怨情”, 知道他们痛恨什么, 想要什么。[5]

孔子“兴、观、群、怨”说强调对受众的引导, 对传统文学接受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学说的意义并不均衡, “兴、群”侧重于修善自身, 其影响力较小;而“观、怨”强调了解社会, 产生的影响较大。

五、“诗论”和古代“诗教”解《诗》

关于李学勤对《诗论》的探究, 其中共有十二卷, 原简达二十三卷。孔子《诗论》中对《诗》的评论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是综述:“孔子曰, 《诗》亡隐志, 乐亡隐情, 文亡隐言。”第二是分类解说:“《颂》, 平德也, 多言后, 其乐安而迟, 其歌引而渺, 其思深而远, 至矣。”三是揭露具体诗歌的主题, 《诗论》中所有诗都引用自孔子语录。孔子对汉朝儒学诗歌教育起到的最为深远的影响, 是将诗歌真正变成了政治教育的手段。所以, 孔子的《诗论》是汉朝儒学诗歌教学思想的起源, 也是其核心与理论根基。

六、结语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历史上许多学者都着重探究他的政治哲学理论, 而对其文学方面的学说却有所忽视。事实上,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文学理论家, 他的文学思想为我国古典文学论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因此,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孔子学说。虽然孔子的文学观具有一定功利性, 使文学在一段时期内成了政治的工具, 但总的来看, 其功仍然远超于过。

参考文献

[1]段玮婷.试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J].牡丹, 2015 (14) :12-13.

[2]张树弘.孔子文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研究[J].芒种, 2013 (11) :103-104.

[3]于新秋.关于孔子文学思想的几点思考[J].今日科苑, 2010 (04) :142.

[4]赵玉敏.乐亡隐情:孔子乐论思想的文学意义[J].北方论丛, 2011 (04) :6-10.

上一篇:合肥市建筑事务管理处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下一篇: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请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