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创新(通用10篇)
学习与创新 篇1
学习与创新
青云店第二中心小学——魏麒元
有幸参加过班主任教师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对班主任这个岗位有了更深进一步的理解,对班级管理有了更多的策略和对策。学习创新,创新再学习,一个螺旋的上升过程,这是我对学习培训最大感受。
班主任要积极地去亲近学生,从而树立自己的威望。“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在亲近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主任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弱点。我们不得不承认,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好胜、自私、独立性小、依赖性大、宽容度小。这样,在生活中遇到新的矛盾后,就很难单独处理,而往往发生什么意外,不仅对孩子本身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对以后的教育留下后遗症,因此,我们要针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帮助孩子克服个性弱点。
如有的孩子,经济条件好,因此孩子们热情大方,肯帮助别人,特别是经济上的支助。但他们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缺点,那就是特别“小气”,平时只要稍多说了一点关于他们弱点的话,那就可能导致他暴跳如雷,甚至做出不可思议的举动。记得那是刚入学不久,孩子们正在外面玩耍,其中一个孩子根据另一个孩子的长相特点,编了一句顺口溜来唱,那个孩子听完后,立即扑过去,要与那个孩子拼命似的,又哭又闹,整个人气得上气不接下气,非要那个孩子立马道歉,否则誓不罢休。我极力劝说他们,暂平息了**。为此,我也看到了这些孩子的弱点,如果这种心态不加以教育引导,这样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个性发展,所以,我经常利用早会、队会,通过讲名人轶事教育他们,由于孩子们读书多了,精神食粮丰富了,慢慢地脾气就好一些。
班主任应该营造和谐团结的环境,用特色去吸引学生。班级应该是有个性的,独特的。一个好的班级评判标准,不光在成绩的高低,名利的多少上,更应该是看在这个快乐成长的园地里,老师,学生是不是都感到幸福,快乐。作为班主任,担任着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的任务。一个魅力班级的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教会学生设计“家”,让班级拥有家的温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来为这个大家庭出谋献策,培养班级主人翁意识。集体的力量,科学管理班级,共同开创宽松和谐的魅力班级。
老师的职业是特殊的,教师要在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自己要有的不是一桶水,而是要有
活水,源源不断的水。要经常去读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学会观察、学会反思、学会改变、学会提升。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理解。我要将这次班主任培训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去,为了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扎实而有效地做好班级工作,我要对自己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进行创新。
学习与创新 篇2
一、由氛围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给学生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赞赏学生, 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 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学生只有不怕错误, 才能敢于求新, 敢于创新, 孩子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教“hand head”时, 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 抬起自己的手善意地摸摸孩子的头, 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尽可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要让学生把教师当成好朋友。对于说错的学生, 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 要面带微笑着对他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 教师都要予以表扬, 哪怕错了也应给予适当的表扬。
二、创新源于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才能有效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在课堂上, 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 在教“Sun is hot.Ice is cold.”时就尽可能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脱一件衣服表示很热的样子, 穿一件衣服表示很冷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 猜测老师讲的意思。接着可以要求学生再列举一些例子, 可以问问学生什么东西是热的, 什么东西是冷的。在学习动物名称时, 可以播放一些动物声音, 让学生去猜、去模仿, 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 再难的词在学生口中也变得流利起来, 枯燥变为了欢乐。
三、创新脱胎于情境
模仿是儿童的本能。从母语形成规律来看, 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具有让人惊叹的模仿能力。中国的孩子在中国长大, 那么在汉语的情境中他只能学会汉语;如果你把孩子放到英语的情境中去, 那么他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 能获得发现的乐趣, 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 精心设计练习,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在学习“What would you like?”这个句型时, 教师手里拿着一袋水果, 一边走向学生一边问:“What would you like?”这时学生会很感兴趣, 都会争着举手回答问题。回答完问题后, 教师可以一个水果作为奖励, 鼓励他像教师一样询问其他同学类似的问题, 并且自己要加点东西进去。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多媒体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学习。比如, 在练习句型“How are you?”时, 可以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图, 上面有几个小朋友在对话, 然后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不要求学生能说多少, 但必须要鼓励他们每一个人说出不同的地方, 强制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能墨守成规。
善教者往往眼睛盯着“孩子”, 不善教者则往往盯着“教案”;善教者往往是围着“孩子”转, 不善教者则往往是围着“教案”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得实现一个根本转变:要由重串讲串问、重知识结论的授受型灌输给予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创新教育与创新学习 篇3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20—01
创新教育,是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等方面。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呢?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语文课堂中,实现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创新可以分为两种:改良和独创。改良,就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改变或改造,这是一种浅层次的创新。独创,就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就语文学科而言,要使学生有所创新,教师可从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具体操作如下。
1.激情投入:撩起创新的激情
语文学习需要激情,创新更需要激情。没有感情的投入,学习任何东西,都会感到困难。在课堂中,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呢?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有感染力,在朗读、提问、鼓励评价等环节中,都应具有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和安全感。这样,学生的紧张情绪才会消失,其感情才会自然流露出来,思想才会不受压抑,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驾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活动来调节学生的情绪。或朗读、或质疑讨论、或表演、或演讲、或观赏影片、或聆听音乐……这样,学生的激情才会在丰富的活动中得到释放。
2.方法示范:添设创新的扶手
创新,都经过一个由模仿到改良,再到独创的过程。因此,方法示范,对学生来说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使学生富有激情地朗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和方法指导;要使学生具备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要使学生写出独特的心理感受, 教师要教会学生表达的技巧。
3.适时点拨:铺设创新的通道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有所创新,离不开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启发。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要适时地予以点拨;当学生的方案难以实施时,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当学生的结论不能被同学认可时,少不了教师适时的引导;当学生的表演出现冷场时,也少不了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
4.激情褒扬:培育创新的沃土
语文学习需要充沛的感情,而且这种激情应是持续的、长久的。在课堂中,学生如何保持这种激情呢?最重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褒扬和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时常会使智力并不出众的人做出超常的行动。因此,在课堂中,要使学生保持创新的激情,就少不了教师的褒扬和激励。
二、实践语文创新学习的方法
1.课前演说——“说”的创新
每节课前,教师可利用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进行即兴演说,或按规定的话题让学生口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机会。
2.互动朗读——“读”的创新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要使学生读出“味”来,教师就要在互动上下功夫。除了点名朗读、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竞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
3.故事改编——“写”的创新
叙述类作品是最好的改编素材,现代小说、叙事散文、叙事诗,甚至文言文古诗文同样可以作为改编的材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改写小说的结尾、人物的结局、故事的背景等等。
4.以画释文——“思”的创新
让美术功底好的学生用画来诠释课文的内容。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这一类的写景文可“以画释文”,如《社戏》《孔乙己》《摆渡》这样的小说可以让学生画人物插图。
5.自编自测——“练”的创新
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可要求学生自编一份单元检测题,并编写答案。然后让学生交换自测。
6.编演课本——“悟”的创新
学习与创新作文「精彩」 篇4
一、 学习首先要学会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圣贤之言我们从小就背诵,似乎我们用的时候却不多。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读死书是体会不到学习中的内涵和快乐,这样的学习反而越学越枯燥,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凡有所创新和成就者似乎离不开对书本知识的思索和对学习的考究。不管是拿破仑还是毛泽东,不管是孔夫子还是梁漱溟,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钱学森,他们的成功不是在于把死书读好了,而是把书读活了,把思考与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的。
二、 学习要有大思维
刘勰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这句话意思就是让学习插上理想的翅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什么叫大思维,大思维就要突破条条框框的界限,要用丰富的智慧和思维在天地中间遨游。我们的学习也应当如此:驰骋于四海之间,云游于八荒之内。既要在学习中运用我们的想象能力,也要在学习中锻炼我们的思维水平。面对知识要勇于思考和敢于思考,要用自己的脑髓去丰富自己的学习想象,要把知识进行重新的构造和编排。大思维的出现是在于对知识的热爱与崇拜,是在于对知识的`无线思维的空间。一本红楼梦能够成为不朽之名著就是在于曹公的大思维、大视野。
三、 学习要有质疑精神
“尽信书不如无书”,任何的创新是从质疑开始的,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的动力,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就是说明如此。不要总觉得封建思想就是迷信,其实只要对权威的无知崇拜和对知识的盲目效仿才是真正的迷信,是一种失去自我知识认知的大迷信。我很喜欢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讲话,因为他充分给了年轻人以质疑思想,给了他们创新的动力源泉。如果亚里士多德不质疑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就不会有希腊一系列的哲学思想的奠基;如果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质疑也就没有唯物主义哲学。所有的创新都是在认真质疑情况下产生的,不仅科学技术如此,社会精神也如此。
四、 学习要懂得取舍
每个人一出生就是不同的,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想象力。所以不要把一个人的成功进行盲目的复制,不要以为别人那样学习获得了创新,你就可以拷贝别人的方法。人的秉性不同,就注定了每个人的发展之路不能相同,创新的路径也不一样。学习要懂得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特点,要懂得取舍。不能让一个发散思维极强的人去搞什么逻辑学研究,也不能让一个数字极为敏感的人去进行文学创作。所以每个人要懂得自己,才能懂得学习。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关键是如何找的适合自己的钥匙。学习跟创新也是如此的。如果陈景润不搞数学研究,他不就是傻瓜吗?如果让汉灵帝刘宏卖猪肉比当皇帝更合格吧!
学习与创新—耐克制胜的利器 篇5
点评:耐克的成长过程,就是在与竞争对手的殊死搏斗中对公司战略、市场营销、产品系列进行持续创新的过程,耐克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卓越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在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里,一个企业要想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比它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行动的更快,变革的更快。否则,要么沦入二、三流的境地,要么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中国许多企业虽然还未完全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我国加入WTO,就不得不去迎战船坚炮利、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企业学习与创新的任务是紧迫的,学习与创新的范围是广泛的,学习与创新的程度也是异常深刻的。从建立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讲,许多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习与创新。
1、基于自己的现有强势,对业务、产品、市场重新定位。可以把市场范围、目标客户、产品系列重新定义得更宽或更窄。如耐克由刚开始生产跑鞋到生产运动鞋再到生产运动服装。格兰仕集团由微波炉延伸到电饭堡、电风扇。耐克拓展全球运动服装市场。中国的长虹、海尔、康佳将家电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等。
2、改变业务的性质,革新赢利模式。如惠普,由原来的将服务视为提供物的附加部分,改为现在的把服务作为提供物的核心部分,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并建立了全面客户体验服务模式。
3、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新业务,或改造现有业务。如90年代兴起的通过网络进行销售,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提供金融、医疗服务等。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典型的例子是沃尔玛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高效的货物采购配送系统。
4、研究和利用外部环境变化所出现的机遇。如过去几年瑞典通用电气布郎-博伟里公司和德国公司抓住了在环境控制工程领域开发产品的机会。
5、针对顾客的潜在需求,组合应用多种技术。如耐克运用生物力学、实验生理学、工程技术、工业设计学、化学和各种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实验利用新材料,设计新的运动鞋。海信运用网络技术、电视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开发了互动电视。
6、寻求未能满足的顾客群。如佳能公司针对施乐公司仅提供适用于大型公司的影印机,开发了面向中小企业的影印机,成为市场领导者。
7、研究把握顾客的需求偏好及心理特点。如里茨-卡尔顿饭店在80年代通过顾客调查,发现了最重要却最不被人重视的问题,即豪华饭店的服务质量要求具有高度连续一致性,高度个性化。这一发现造就了该饭店的辉煌。耐克利用青少年崇拜、模仿体育明星的心理行为特点,用乔丹做广告宣传,创造了营销的奇迹。
8、分析找出竞争对手的弱点。虽然微软公司已经使其windows操作系统支配世界计算机软件多年,网景公司集中力量悄悄地针对互联网浏览器市场开发软件,并于1995年占据了该市场的主导地位。
9、研究借鉴竞争对手的长处,并把各行业的领先者作为学习的基准点。
此外,许多企业从价值观念、知识体系、行为方式,到企业体制、管理体制、各主要职能与价值链活动,都需要系统的学习、变革与创新。学习、变革与创新是二十一世纪企业活动的主旋律,是许多中国企业谋求存活的唯一选择1964年,菲尔.奈特以500美元成立耐克公司,如今已成为年收入上百亿美元、世界上最大的运动服装公司。耐克奇迹般的成长,基于它持续地学习与创新。
一、早期的学习与创新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本部分的要点是:基于自己的职业体验而创业。由代销日本生产的跑鞋到制造销售完全由美国人设计的耐克鞋。按照成本最优原则,寻求鞋生产方式革命性的国际化运营。
在1958年,菲尔.奈特是Cregon大学的田径队的一名技术平平的中跑运动员。他在许多场合下都向自己的教练抱怨,美国缺少真正的好跑鞋。但他当时继续学习会计专业,毕业后回到了他的家乡俄勒冈州的Port Land教书。在1964年他和鲍尔曼投资500美元成立了耐克鞋业公司,耐克是希腊胜利女神的名字。
刚开始,奈特从日本进口各种跑鞋,凭借他在运动界的关系开着一辆旅行车在各类田径赛上兜售他的跑鞋。但他常常感到有一种潜在的需求:即美国需要自己设计跑鞋。经过不断的探索,奈特和鲍尔曼终于自己发明出一种跑鞋,同时他们还发明出一种独特标志Swoosh(意为“嗖的一声”),它极为醒目、独特,每件耐克公司制品上都有这种标记。耐克原来的跑鞋销售势
头非常好,奈特完全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鞋厂。但他决定继续利用日本厂商的制鞋能力。1972年,他与日本厂商签定了第一份合同,开始生产完全由美国人设计的耐克鞋。
在随后的几年中,日元对美元逐渐走强,日本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这使得日本生产的鞋价升高。为了削减生产成本,耐克公司在1975年将其生产能力从日本转到韩国和中国台湾。当时这两个地方的工资成本相当低。耐克的成本因此大幅度下降,这使得公司为未来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积累了更多的资金。
在低工资水平国家,寻求生产的国际化运营,耐克鞋生产方式在当时是一种革命。耐克公司意识到运动鞋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很大比例,这就要求将生产置于劳动力工资相对水平非常低的国家。然而,在海外进行生产也有很大的风险。较远的地理距离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使得控制生产和质量更加困难。因此耐克公司不得不学会,如何确认新的生产分包商是否能够满足其生产和质量标准, 如何设置质量标准,如何去控制海外生产和质量。
二、困难和革新的十年:20世纪80年代
本部分的要点是:遭到后起之秀锐步的致命进攻。从专业运动鞋市场向潜力大的关注时尚的青少年市场转移。投入大笔资金开发新产品。认识到要竞争制胜,必须在设计上创新并进行持续研发。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耐克公司获利颇丰并继续扮演着一个专业的美国运动鞋制造商的角色,尽管它在母国没有任何生产设施。后来,一个新的运动鞋制造厂商----锐步与耐克公司展开了竞争。锐步公司成立于1981年,他在其创始人兼总裁保罗.法尔曼的带领下与耐克开战。锐步开发了一个强劲、设计优良的运动鞋系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一场残酷的商业竞争,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锐步的年销售额开始与耐克并驾齐驱。到1987年,锐步明显成为市场的领袖。锐步1987年的销售额为9.91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30%,而耐克当年的销售额为5.97 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18%。
耐克和锐步都在关注由年轻、时髦的青少年和成人构成的市场目标,正是这一消费群购买了最大份额的流行商品。但这一市场对设计极度敏感及其易变的特性,对这两家厂商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他们都意识到为了扩大销售额,自己必须从专业运动鞋市场向大得多的关注
时尚的少年青年市场转移。这是最初由锐步公司占领的阵地,锐步提供了优质的产品,也进行了被耐克公司所不屑的公共关系活动。菲尔.奈特认为自己的公司是“运动产品的最佳表现”,而法尔曼批评他“只是一个做鞋的”。作为回击,奈特说,“锐步拥有的最有创新力的研发设备只不过是抄袭机器而已”。为了回击锐步公司,耐克公司开始在新运动鞋设计开发上投入大笔资金。最成功的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耐克气垫鞋。但是直到20世纪90 年代“耐克气垫鞋”才被投入市场,并开始把成功带给耐克公司。所以说,20世纪80年代是耐克公司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进行反思、调整、革新的十年。耐克公司深深地知道了竞争的激烈性,认识到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在设计上创新并进行持续研发。
三、20世纪90年代学习与创新的新高度
本部分的要点是:以迈克.乔丹作为广告形象。对运动事业进行赞助。树立品牌精神与形象。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产品开发。新的耐克气垫鞋以迈克.乔丹作为广告形象,这是市场促销的新创意。迈克.乔丹是美国的明星,在他所擅长的运动项目上已经登峰造极。他与耐克公司签了一笔几百万美元金额的合同,这给新产品同时也为运动赞助增添了新的含义。促销活动把耐克公司与乔丹的运动才干、进取形象连接在一起。锐步公司以其自己的新设计“锐步轻软鞋”回击,但只能被迫起用沙吉尔.奥尼尔来促销。沙吉尔.奥尼尔也是篮球大牌明星,但不如迈克尔.乔丹。这样,在新旧10年交替的时候,耐克公司的市场份额从1989年的25%上升到1990年的28%;而锐步公司的份额从24%下降到21%。
基于这个成功,耐克公司认识到这样的宣传会给耐克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以后的几年里,耐克建立了雄厚的基金,准备在这方面进行投入。例如,在1995年耐克公司的运动鞋推销方面至少投资了近10亿美金,而锐步公司只投入了4亿美元。
接下来耐克公司对运动事业进行赞助,包括对高尔夫明星廷格.伍兹及以前所未有的金额赞助整个巴西足球队。在1996年,耐克公司通过签署一个10年期的价值2亿到4亿美元的合同,而进入了足球赞助领域。耐克公司买下每年5场巴西足球队友谊比赛的转播权。而且,耐克公司的“动感”标志不仅出现在全世界许多电视转播的高尔夫锦标赛中,还和巴西足球队员一起在电视转播的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及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出现。
耐克公司不仅仅投入大量金钱做广告宣传,也非常重视品牌和主旨。在20世纪80和90年
代,耐克公司已经充分认识到其目标市场是年轻、酷、有竞争精神的青少年。除了耐克公司所有产品上“动感”标志非常醒目,加深人们对产品的印象外。耐克公司设计的主旨“做吧”表现了目标群体的个性,相应的口号是“赢得你自己的路 ”,通过与大牌明星签约集中体现着进取、竞争和个人成功。耐克公司的产品以相当高的价格出售,例如运动鞋的售价超过100美元。这样高的售价导致美国国内发起一个联合对付耐克公司的运动,企图迫使耐克公司对其供应商的外国工人支付更高工资。紧接着气垫鞋的成功,耐克公司着手于一个更深入更广泛的产品开发计划。每一年,耐克公司差不多向美国市场推出300款新设计。耐克公司声称科学的开发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采用了新材料、新事物、新设计。耐克公司也已经认识到,他的目标群体渴望新产品能比前些年更有新意。即使创新之处只停留在表面设计而未触及实质,耐克公司也不得不赶快推出新品。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耐克公司 对研究开发的重视,其促销支持,其对目标市场青少年的清晰认识,其品牌建设,在运动鞋领域中都是崭新的。耐克公司在美国市场中的份额一直在攀升,在1996年达到了43%而锐步公司的份额只有16%。耐克公司的成功扩大了美国市场,其一家的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1987年是5。97亿美元)。
四、新千年----2000年以后的挑战
本部分的要点是:拓展国际运动服装市场。品牌延伸,实行相关多元化。开展网络营销。面临新的挑战。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耐克公司在两个相关的活动中持续快速发展。它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已经有一段时间,国际市场销售额正在快速增长。2000年耐克运动鞋在非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12%,增至23.63亿美元。预计耐克公司在美国以外的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锐步运动鞋2000年在非美国市场,销售额达到7.2亿美元,仅增长4%。另外,耐克公司正将耐克品牌发展到鞋业以外的业务中,诸如服装、运动器械。赖特和他的管理团队在新千年还瞄准了互联网,建立了Nike.com,作为新世纪全球化战略的基石。如今Nike.com已融入耐克业务的方方面面,从公共关系到电子商务到品牌营销,甚至到原始计划的制定等。赖特认为,“飞人乔丹”在过去20年里为耐克所做的事,网络在新的千年一样能做到。
虽然耐克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运动产品制造商,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为青少年中流
行的步朗牌运动鞋遇到了挫折,亚洲经济危机对耐克公司打击沉重,而且耐克公司的产品在美国的零售商中也过量积压。利润在大幅下降,痛苦的裁员也难以避免。但耐克公司仍然对未来保持乐观。菲尔.奈特已成为董事会主席。Tm克拉克先生接任了首席执行官。克拉克先生非常清楚:
你成长了很多,然后你会需要一段不那么繁荣的时期去思考怎样做有效,怎样做不行。。记住,我们是真正自我批判的一群人。我们为了公司的长期利益而进行运营,并非为了让大家高兴几刻钟。
龚春燕与创新学习读后感 篇6
李凯芳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人类进步,展现自我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通过学习《龚春燕与创新学习》这本书后,使我对创新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我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大的帮助。
通读全书,发现它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观点新颖;二是可操作性强;三是可读性强。特别是龚春燕老师提出的自主学习法,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在课堂中面对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文化底子薄、自主能力差,对他们来说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不可能。怎么样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就成为我们现在刻不容缓的问题。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应进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探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紧张的,不愉快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到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盼和希望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找到自己,激发兴趣,自主地学习。例如:上课伊始,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一节课时间较短,但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状态之中,来进行合作条件,自主学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复习课上,也尽量想办法,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总结。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学习。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表现在:家长或老师督促学习,管着学习,不动脑思考,不动手实践等不良习惯。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会学。用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受益终生,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人的许多习惯都在早年形成(也包括坏习惯),而教师要调查学生的表现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培养,持续稳定地发展。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投入到文章美的意境中, 让学生身心受到美的陶冶, 心头激情涌动, 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研究文本, 结合社会和生活剖析文章的精妙之处。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桃树、杏树、梨树……”一段时, 我首先从文字表达的内容入手:“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句着重写群花争先恐后, 竞相开放的情态, 既然争先恐后必然气氛热烈, 因此宜用明快、热烈的调子来读;以后几句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这幅图不在眼前, 需要读者去想象, 要想象就得留给读者想象的时间, 况且这幅图中还有甜味呢, 这甜味也需要读者去吮吸, 去品尝, 因此, 朗读时语调应舒缓、柔和, 要读得慢而轻, 引起人们甜蜜的遐想, 使他们也能同作者一起漫步在万花丛中, 吸吮着浓郁的芬芳, 如醉如痴……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了文章创设的情景之中, 成了文章中的一个跳荡的音符。让学生体味到文章美的意境, 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价值, 让学生质疑释疑。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 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学生思维能力 (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提炼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对事物间微妙关系进行普遍联系的能力) 的提高, 对学生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认同精神的塑造, 都具有正面的影响, 而这些习惯、兴趣、能力和精神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关键的。
学生有了学习研究的兴趣, 就有了创新的动机。这就要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 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 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在对一项活动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 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 如果学生愿意的话, 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 气氛要轻松活泼, 不反对猜测, 特别是猜测具有一定道理的时候要给予肯定, 以利于产生创新的动机。
二.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
在教学中, 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现象”理解情景, 发现语文, 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语文化, 把语文知识生活化, 打破封建的教学过程, 构建“问题→探索→应用→新问题→再研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则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鼓励学生探索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阐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进一步说明了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来学好语文, 使乏味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比如: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做社会调查, 采访, 参加辩论会, 学做小法官等。
研究文本如何再现生活。文本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载体。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研究社会生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过鲁迅先生文章的都知道, “小毡帽”就再现了当时浙江绍兴一带人们的社会生活, 老舍的《四世同堂》不也是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
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创造”, 要“日新又日新”。那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从根本上说, 以弘扬创新为主旨, 实现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 才是实施创新教育最可靠的途径。
三.发掘学生的潜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何谓潜在能力?潜在能力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潜在能力与实际能力不同, 它是指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 是通过学习或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
人的潜在能力有多少?人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 犹如一座等待开发的金矿, 蕴藏无穷, 价值无比。美国学者詹姆斯说:“普通人只开发了他蕴藏能力的十分之一。与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较, 我们只不过是半醒着的, 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的很小一部分”。爱迪生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 即我们开发了自己的潜在能力, 毫无疑问, 我们所会做的事情, 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 例如教学生认识自我, 坚信:我能行, 我能成功, 发掘潜能。
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要注重学生情商智商的训练, 要以学生为本, 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 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 既在教师引导下, 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 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 哪怕是一部分, 一点点也好。要多多激励学生敢想、敢试、敢闯, 说真话、说新话,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要保护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 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 辅以教师的点拨、讲评, 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 从而深化理解新知, 掌握规律, 达到学通的目的。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最深, 更需要改革, 要争得学生的主动权也最难;但语文学科的特点, 又比较适合于学生自学, 真正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又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四.研究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 在各学科教学中, 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与研究的问题。推进教育创新, 靠的还是实践, 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研究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样, 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维转化为行为, 才以体现思维的价值, 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人的行动动作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
游戏与学习并行,探究与创新同在 篇8
数学以抽象严谨的特色体现了她的简洁美,可是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数学因为抽象严谨,给人以冰冷的感觉,甚至觉得她枯燥,觉得数学难学,没意思!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听说过数学泰斗陈省身先生吧,早在1984年,他就获得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他是获得此项奖的第一位华人,是中国人的骄傲、华人的典范!2002年,在北京举行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当时先生已91岁高龄,在会议期间他为少年儿童题词,写下了“数学好玩”四个字.这宝贵的四个字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中小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热情!今天我们也追随大师的步伐,在数学实验中探究,感受“数学好玩”!
数学实验:
“数字黑洞”
实验目的:
1. 通过了解、验证、探寻数字黑洞的过程,熟悉绝对值运算、有理数运算及法则;
2. 通过了解、验证、探寻数字黑洞的过程,体验有趣的整数构成规律,体会分类讨论思想,培养阅读理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究的学习经验;
3. 通过实验,了解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器材:计算器(笔、纸当然不能少哦!)
活动方案:
一、 感受黑洞,唤醒兴趣:
1. 任意写四个不完全相同的数字;
2. 用这四个数字分别组成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3. 求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的差;
4. 再用求得的差的四位数字,重复第2、3两步,一直做下去……
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二、 走进黑洞,延续兴趣:
活动1 任取一个正整数,依次写出组成它的数字中所有含偶数的个数、奇数的个数、偶数的个数与奇数的个数之和,这样得到一个新的正整数.如此重复进行,你有什么发现?
例如:组成9999的数字中,偶数是0个,奇数是4个,奇数、偶数个数之和就是4,得到的新整数就是044;接下去用同样的方法,研究组成044这个数的数字……
友情提醒:
①仔细读题,事实告诉我们,有的同学没读懂,就发现不了新鲜事,那就可惜啦!
②尝试着给它给个名字吧!
③有一个跟这个结论有关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呢,想了解吗?问“度娘”吧!
活动2 任取四个整数a,b,c,d,计算a-b,b-c,c-d,d-a,得到4个新数.例如:若4个整数分别是8、3、-7、-2,则4个新数分别是8-3=5,3-(-7)=10,-7-(-2)=5,-2-8=10.对5、10、5、10这4 个新数再进行同样的运算,又可构成另外4个新数,如此进行下去……请把你选的四个数和对它们进行运算的结果,填写入下面的表格中:
多试几组数,试试看!你将得到了什么?(小贴士:有人觉得最后得到的数字都是0,数字被磨得光光的,有人叫它“数字磨光黑洞”.)
活动3 数值转换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你按下面这个数值转换机的运算程序尝试计算,会给你什么惊喜呢?
小任务:
①把你的发现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吧!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输入的正整数是128,经过2015次计算,结果是______.
小贴士:
这个数值转换机吸引了全世界很多数学爱好者的眼球,它有好几个名字呢,其中一个名字叫“冰雹猜想”,至今其中的奥秘还没有解开!同学们,好好学习吧,说不定能解开这个谜的人就是你!
三、 探寻黑洞,提升兴趣
同学们,以上一个个游戏规则都是老师给你们设计好了的,尝试着“自创”游戏规则或“改造”现有的游戏规则,探寻新的数字黑洞吧!
四、 课尾留趣,课后探索
通过网络、书籍了解关于“黑洞”、“数字黑洞”的相关知识,了解数学王国里更多的数字游戏.
读《龚春燕与创新学习》心得体会 篇9
盛夏七月,重庆教育评估院院长,教育名家龚春燕先生来到九龙讲学,专为九龙坡教育家培养工程的60余名学员授课。虽然多次聆听龚专家的讲座,但龚院长的讲座每次都有新意,都用创新,正如他的《龚春燕与创新学习》那样。读一本书更主要的是读懂一个人,现就书中读到的龚春燕与大家分享。
一、崇尚读书
龚院长一直以来遵从“读书,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习惯”的格言。他上小学时就连一本《算术应用题技巧》也爱不释手,于是花2分钱买了一张白纸裁成32开,硬是全部照抄一遍。工作以后,从不多的工资中取出一部分买书或订报刊。每一次出差,买回的东西中书是最多的,不仅有教育方面的,还有哲学、传统文化的书籍,二十多年来,龚院长的书架上有了5000多册图书,并总结出一套属于他的有效的读书方法。“买书——读书——写书”。在解读教育热点中,阐释“创新学习”、“创新学习评价四边形理论”和“创新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如今,龚院长的阅读更加广泛,绝不局限于教育类书籍,比较典型的有《论语别裁》、《二十五史》、《易与人类思维》、《大学》、《老子为道》等几百册,他每天都读书,时间越久,积淀越加丰厚。
二、崇尚勤奋
总有人在不同场合询问龚院长的秘诀是什么?我都会毫不掩饰地回答,“勤奋”二字。勤奋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更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龚院长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在工作的20多年里,他都是惜时如金,几乎每天都是学习到深夜。龚院长读书与一般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不只是简单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见解,而是将别人的观点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的,这也许就是龚院长所提倡的创新学习吧。有了厚积,自然薄发,迄今为止,他发表的著述已超过800万字。
三、崇尚思考
龚院长从小思考,在他的书中记述了与小伙伴之间游玩的故事,几个小伙伴在玩乐嬉戏中却最听龚院长的话,有争执时也总认为他的意见最公正。正说明他从小就爱思考。当彼此发生矛盾时,他的同情与支持相对更为理智,遇事又思考得多一些,小伙伴们就觉得他说的多半有道理而愿意照着去做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尽力想办法去克服,要是没有成功,他就再想别的法子。不轻易放弃,凡事多思,这就是他从小推崇创新的特点。在后来龚院长的教育科研中,他也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凡事多思考,并尽可能地使用逆向思考,发散思维,穷追到底,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难题,不断创新。
就是因为龚院长不断的思考、创新、悟性、记录所得,日积月累,形成了很珍贵的原始素材。通过多次整理,多次加工,写出了不少的优秀文章。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创新学习:21世纪的学习观》、《创新学习界定及特征》等文章,继后又写了《创新学习的方法》、《创新学习研究与探索》、《创新学习开展的有效途径》、《创新学习的模式》等三十多篇论文。而后,又出版了《创新学习论》、《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创新学习论纲》等专著5部,主编了11部创新学习系列著述和13册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实验教材。在写作中,他又不断梳理思想,不断反省、反复思考,追求一种一定要与他人、与过去的自己有所不同,反映更高、更新的境界。
四、崇尚科研
龚春燕是国内创新学习研究的倡导者与研究者,研究创新学习10多年,就创新学习概念、特征、理论基础作了系统研究,建构了创新学习的理论与操作体系。
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到一名普通的教师,再到今天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并有所成就,走过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可以说艰辛和欢乐并存,挫折与成功同在。十几年来、龚春燕做过大量的调查,阅读了上千万字的著作,分析过数万个学习个案,统计处理了无数的数据。无疑,是勤奋铺就了龚春燕教育科研的创新之路。
俗话说:“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可见,在人生中,创新是身旁的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创新是远处的山巅,激励我们登上高峰;创新是眼前的大海,任随我们畅所欲言,汇入其中。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支撑起整个世界。鲁班懂得创新,因而在被野草划伤时不是将它拦腰折断,而是弯下腰仔细观察它,于是发现野草上有许多细小的齿。因而顿生灵感,经过一次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锯,造福于人类。
齐白石懂得创新。从小便对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自学成了一大家。但他却对自己的成功“不屑一顾”,而是去汲取名家的长处来填补自己的空白,60岁、70岁、80岁,齐白石的画风在不断的改变,水平也在一次次改变中突飞猛进,因而他的一生五易画风,一次一次的成功,取而代之的是一次一次的求进取,终于为我们所熟知,为世人所景仰。
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必需的一种精神。有了创新,可以搭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上九重天;有了创新,可以与爱迪生在电灯下侃侃而谈;有了创新,可以与诺贝尔炸开山头,炸出通道;有了创新,可以与列文虎克共同观察微观世界„„
岗位胜任力与创新研究力学习资料 篇10
1.胜任力
胜任力(competency)是70年代初由著名的组织行为研究者David McClelland针对组织在人员的选聘和甄选中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学校的学术测验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预测其从事复杂工作和高层次职位工作的绩效,或在生活中是否能取得成功,同时对某些特定人群还存在不公平性而提出的。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这些个人特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知识,是指对某一职业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
②技能,是指将事情做好的能力。
③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想表现出的形象。
④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
⑤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及典型的行为方式。
⑥动机/需要,是指决定一个人外显行为的自然而稳定的思想。
上述胜任特征常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来描述)。知识、技能属于表层的胜任特征,漂浮在水上,很易发现;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属于深层的胜任特征,隐藏在水下,且越往水下,越难发现。深层特征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胜任力的概念提出后,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胜任力研究成为全球的焦点。对胜任力的广泛、深入研究为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人力资源管理向以胜任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员工的胜任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可见的键,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对胜任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被视为企业的战略性武器。
2.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就是对具有公司需要的胜任力的人才的获取(包括:发现、鉴别、获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有效开发,是指对员工的现有胜任力的发挥、潜在胜任力的有效挖掘以及胜任力的发展。
胜任力资源包括力的资源和心的资源。力的资源是由知识、技能等表层的胜任特征决定的;心的资源是由价值观、自我定位、人格特质、需求/动机等深层胜任特征决定的。人才的短缺使得人才具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人才流动的范围拓宽。在人才主权时代资本所有者与知识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很强的利润与信息分离、成就欲望与专业兴趣、较高的流动意愿,这些都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树立员工是客户的观念,向员工持续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和服务,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以劳动契约和心灵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自我管理式团队的组织结构,让信任、沟通、承诺、学习成为企业管理层与知识型员工之间新的互动关系。
二、胜任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价值导向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理念还是在方法方面,都有别于通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下面从工作分析和人员选拔两方面来分析对胜任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1.工作分析
人的胜任力资源的获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首先要解决获取什么样的胜任力资源问题,这就需要进行工作分析。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工作分析时,研究对象是具有强烈使命感、在工作职位上做得好的人,找出其与优异表现/绩效相关联的特征与在于为,根据有优异表现的人的特征和行为的等级及结合的模式,来定义这一工作职位的职责,并确定该工作职位所需的每一胜任特征。其采用的方法为“行为事件访谈法”。
该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是提示胜任特征的主要途径。在具体操作时,通过对在工作中绩效优秀的人和绩效普通的人进行访谈,然后对谈话资料进行主题分析,分析出该工作的胜任特征,据此就可以为人员选拔、培训、激励、职业发展规划等提供参考标准。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开展工作分析时,关注的是该工作岗位的优异表现/绩效及能取得此优异表现绩效的人所具备的胜任特征和行为。价值导向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其基础工作--工作分析中就体现其目标:优异表现/绩效。
2.人员选拔
人员选拔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将外部具有企业需要的胜任力的人招聘进来并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二是指对企业内部员工按其具备的胜任力进行合理的岗位配置。无论是外部招聘的人员选拔,还是内部的人员配置,都需要对候选人进行测试与评价。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在进行人员选拔测评时,依据的是该工作岗位的优异表现/绩效,以及能取得此优异表现/绩效的人所具备的胜任特征和行为。这样做的理由是,处于胜任特征结构中表层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易于改进和发展,培训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处于胜任特征结构中最底层的核心动机和人格特质,则难于评估和改进,所以它是最具有选拔经济价值的;位于胜任特征结构中部的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决定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对其进行改进和发展,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具有一定的困难,但还是可以通过培训、心理治疗或曾经有过的成功经历来改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员选拔时重视考察人员的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其基本假设是:只有具有与企业哲学、企业使命一致的人格特质和动机的人,才可能与企业建立以劳动契约和心灵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可能被充分激励,具有持久的奋斗精神,才能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的行为过程中,才能造就卓越的组织。
三、胜任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胜任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侧重于对人的胜任力的发挥与发展,让人力资本获得增值。下面从激励和培训两方面进行分析。
1.激励
基于胜任力分析而设计的激励,更多的考虑胜任力资源中的心的资源。要求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契约和心灵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伙伴关系,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形成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1)建立合理、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
合理、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绩效目标是在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上司与员工的沟通而形成的承诺;第二,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给予员工更多的授权、指导、支持与援助,推动员工成长、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第三,绩效考核体系具有能让员工体会到的较高的公平、公正性。
(2)建立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相配合的价值管理体系
价值管理体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价值评价体系,二是价值分配体系。价值评价是指对员工的胜任力潜能和贡献进行评价。对员工的胜任力潜能评价,是为了向员工提供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手段,帮助员工开展生涯规划,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提高其终身就业能力;对员工贡献进行评价,是使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得到承认,让真正优秀、具有企业需要的胜任力的员工脱颖而出。价值分配是指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多元的价值分配形式来回报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满足员工的需要。多元的价值分配形式包括:各种权力、机会、工资、奖金、福利、附加社会保险、股权、期权等。
(3)建立知识工作系统,形成创新授权机制
在人才主权时代,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对员工进行授权赋能、采取自我管理式团队的组织结构、使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创新授权机制的理论依据是“领导替代”理论。
“领导替代”是由Keer和Jermier提出。他们认为员工希望从工作环境中得到指导并具有良好的感觉。指导可来自于角色任务的结构化;而良好的感觉则来自任何形式的认可。虽然组织中必须具有这些因素,但是不一定要由领导者来提供,其他资源(女日工作本身、技术、工作环境)同样可以提供指导与认可。在此情况下,人们对于正式领导的需求就会下降,“领导替代”就会发生。
在以知识型员王为主体的部门或企业中,不少员工具有“自我领导”能力,可以指导自己,同时工作本身、技术能够对所要做的事情提供指导,团体成员也能够彼此支持,员工可从工作本身、技术、工作环境等无生命的资源、中得到原以为由领导者才能提供的服务。这时,领导功能与某人的职位或权威已无关。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在事实上已模糊化、“领导替代”已事实上存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应以信任、沟通、承诺、学习为基本互动准则,创新授权机制开始形成。
2.培训
基于胜任力分析设计的培训,是对员工进行特定职位所需的关键胜任特征的培养,培训的重点内容是高绩效者比普通绩效者表现突出的特征,培训的目的是增强员工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胜任力发展潜能。
(1)培训成本分析
对于表层的基准性胜任力(Threshold Competency)特征,即胜任特征结构冰山图中的水上冰山部分(知识、技能),相对易于改进和发展,培训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但基准性胜任力特征只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对于深层的鉴别性胜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y)特征,即胜任特征结构冰山图中水下冰山部分(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则相对难于改进和发展,且越往水下,难度越大,培训需要的时间和花费的成本越大。但鉴别性胜任力特征又是区别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这时就要进行权衡分析,当需要的胜任力培训的项目所花费的成本超过选拔招聘的成本时,则干脆进行招聘。这就是俗语说的:“你可以教会一只火鸡爬树,但更简单的是找来一只松鼠”。
(2)培训对象、内容、方法的分析
国外已有的应用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职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胜任特征模型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确定某一职位的胜任力特征时,必须从上往下进行分解,即由“企业使命”确定“企业核心战略能力”;由”企业核心战略能力“确定”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能力”;由“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能力”确定“职位需要的胜任力”,将胜任力概念置于“人-职-组织”匹配的框架中。根据各特定职位需要的胜任力,找出它们中比较共同的胜任特征,然后进行归类,据之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开发培训课程。
以管理人员这一对象为例,来讨论基于胜任力分析的培训设计。目前,国外研究认为,能预测大部分行业工作成功的最常用的胜任特征分为六大类:成就特征、服务特征、影响特征、管理特征、认识特征和个人特征。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上述六大类胜任特征中有两大类是他们共同需要的:一类是成就特征,表现为个体内部优异特质。这类特征表现出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会提前思考和计划、以新的见解看待问题等。
【学习与创新】推荐阅读:
行动学习与管理创新10-18
科技与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总结07-04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08-14
创新与通用职业能力视角下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调整与改进11-04
创新学习管理07-19
探究创新学习08-08
创新学习模式09-25
勤奋学习开拓创新09-25
创新学习有效途径管理07-21
初中语文的创新学习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