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程标准引导教学

2024-06-28

用课程标准引导教学(精选9篇)

用课程标准引导教学 篇1

摘 要: 从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就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教学,培养更多社会需求的人才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60-01

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的主线就是在各个项目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题,让学生接受教学任务,并能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师和小组讨论分析之后,探讨问题的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就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课程为教学案例,具体介绍了项目引导,人物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课程特点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课程是一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该课程面向的是生产第一线,需要为社会培养那些综合技能高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由于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所以模块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项目的实践,能够熟练掌握模具设计和制造相关的专业技能,从而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素质,以及一定的项目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将相关教材作为重点研究和开发的内容。在专业基础建设和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工作领域进行广泛的调研,对本专业的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召集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和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注重设计过程中对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注重对专业课程开发和整合功能。在设计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按照模块教学的要求对课程进行设计,要求设计的内容需要涵盖本专业教学的教材建设。教材的结构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在不同的模块下分别确定不同的教学任务,然后保证能够对任务进行引入、分析和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不再是追求知识体系等多学科的内容扩展和渗透,同时还追求对教学内容有效组合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以现行的教学技术为基础,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为辅助,从任务开始,到课题的确定,针对模块中的任务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工艺的要领和对人才操作技能的培育。在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项目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化教学是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推动力。

在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以项目课程为主题框架,以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为实际教学形式,积极的配合以符合教学行为的实践和实训教学,在学校内部模拟企业正式工作的内容,将课程按照一个整体的项目去实施。

三、实施手段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方法才能很好的实施开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形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的生动和形象,保证教学的内容更加的明确。首选,多媒体教学。在运用项目任务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采用ppt课件等形式制作出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演示形象的理解清楚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理论性内容,彻底实现了虚拟和实际教学完美结合;其次,仿真教学。将仿真技术应用到模具设计和制造领域中,在虚拟的环境中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了虚拟和和真实的有效融合;最后,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对于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来说,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那么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通过网络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及时的接受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指定专门的网站查找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利用好网络技术的习惯。

四、教学效果

首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教学模式。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要让学生学习教材中设计好的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不同需求。这样培养的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在进入到社会之后,其适应能力更高,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不同的需求;其次,突破了目前职业课程体系理论的系统性,淡化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只是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将理论知识和岗位需求与实际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切实实现了学校直达工作岗位的教学目的。最后,全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按照实际的工作岗位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的划分和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职业教学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当今职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虎城,黄伟,李雪梅,何玉林.任务驱动法在“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04)

[2]陈宝书,栾道成,刘云强,丁士华.高分子材料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3(04)

[3]时杉杉.基于工作过程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4]王艳莉,于泓,巫恒兵,钟兴.“教学做合一”在《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02)

[5]张国新,曹秀中.《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6]梁雄,伍晓宇,黄桂坚.浅析工程项目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精品课实践教学模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作者简介:王冀徽,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模具制造。

用课程标准引导教学 篇2

突出导向功能,明确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重构的重要原则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向。实施新课程改革,除更新教育观念外,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教学制度必须重建,管理制度必须跟进;对于学校来说,意味着重建规则、重建组织(包括学校机构、学生组织)、改革时空管理、重建物质文化、重组教育资源等。而在所有配套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并先行一步的是评价机制,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评价机制对教师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的教育过程,其本身是一种以外部因素激励为主的目的性行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教师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获取良好的发展取向已成为教师重要的决策目标。由于成就评价对教师具有重要信号功能,因此,评价机制对教师的价值取向已形成正向强化。

鉴于以上认识,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在突出导向功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上下工夫。具体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科学性是一堂好课的首要标准。当代教育教学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然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评价的科学性,体现为课堂教学必然符合教学规律,如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意志等发展规律、学科知识的组合规律等,这是必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二是导向性。制订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切实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订完善;三是人本性。人本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基于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反思,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即重视“当事人”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而不是一味强调外在物质性的“有用”或“艺术化”。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订,只有把握住人本性才能使教师的人生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才能使生命、个性在课堂中得以发扬。

体现价值取向,把握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重构的结构要素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不但将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将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而且,整个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将更趋于民主、灵活和开放。

在充分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来讲,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指向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

1. 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性。

学生间存在发展的差异、学力的差异和知识技能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而且必须体现层次性。在学生发展的“平均水平”区域内兼顾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不能搞“一刀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在于使所有的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提高。

2. 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

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要注重考虑学生的情意发展,即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简言之,即要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把它作为和认知同样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尽可能地挖掘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3. 教学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只有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主体性发展留有余地,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工夫。

首先,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一方面,教学内容要避免“繁、难、偏、旧”,突出基础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事实上,当今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课堂已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学内容只有尽量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有可能保持和发挥课堂教学载体的主导功能;只有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才能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积极思维,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其次,要合理安排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要作适度的区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务必转变教材观,要认识到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生学的媒介。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教师甚至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统合,使之成为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学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处理重点内容、突破难点时,要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时间结构,既保证解决重点内容的时间,又保证学生思考重点内容的时间、保证学法指导和自主学习的时间。

最后,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为了使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和形象,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是一种必要的手段。除多媒体外,教师也应考虑其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虽说“教无定法”,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所展现出的教学方法还是有规律可循、有共性可概括的。

首先要符合学科特点。

学科不同教法也不同。如语文重朗诵、赏析和体悟,情境教学法、赏析教学法用得较多;数学重归纳、论证、推理,讲授法、探究法用得较多;思品重辨析、体验,体验法、辨析法用得较多;理化重实验操作、规律探索,发现法、实验法用得较多,等等。学科特点是选择教法必须注意的。

其次要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个性特点。

教法必须为学生所接受,适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同时,要体现教师的个性特色。并不是每一种教法都适合所有教师,因为教师的个性特长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只有每一位教师都选择了适合自己个性的教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教育环境,实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构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执行,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环境。

简言之,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课程改革最明显的标志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课时由固定转为弹性,学校由封闭转为开放,师生关系和教育评价由单一变为多元。就物质环境的创新而言,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重组,重组的依据在于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就人文环境而言,在学校内部,必须加强行为文化的建设,营造更为开放的人际关系和氛围,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地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在学校外部,必须全面提高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强化课程改革的舆论导向,提升全社会的教育理念。

此外,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主体。面对新课程改革这一有利教师发展的机遇,教育行政部门还必须制定一套“提高教师素质的评估方案”,引导教师重新把握职业定位,帮助其寻找工作动力。校长要通过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用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办法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不断唤起教师适度的工作危机感,并给他们提供一个能真正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干的新“舞台”,为他们创造一个想拼搏和能拼搏的环境与空间,从而使其在实验中重新认识、调整、超越自我。

用课程标准引导教学 篇3

【关键词】表现技法; 项目教学法; 项目设计; 就业导向Discussion on how to use the new project teaching method-guided technique course teaching mode

Jiang Dan Xin Yan(Technical College of Yingkou, Liaoning Yingkou 115000)

【Abstract】in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iques in the major of art design teaching with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dire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ccupation abilit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roject, to better reflect the presentation techniques course in its final use of the employment direction

【Keywords】technique teaching method of project in project planning employment 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76-02

表现技法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艺术设计人员使用最为普遍的设计手法之一。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技能专项讲解的陈旧教学模式。而对于自学能力越来越差,个性日趋自由化的高职学生来说,课堂中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传授已经吸引不了他们,一部分学生会慢慢从教师的教学思路中撤退,而一部分学生即使坚持到了最后,往往也是学了课本的知识,却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更不知道怎样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缺乏实践运用,不能很好地衔接就业。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后都是只会“练习书上范例”,经常出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出彩,可真到了就业时却无法胜任实际岗位的现象。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面对现实,研究教法,研究学生,激活学生潜能,根据企业对室内外设计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来实施课堂教学。

表现技法是一门操作性强、实际应用广泛的课程,我认为教师应在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基础上结合创意设计和行业需求设置现实中具体项目,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完成,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去探索,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也可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

实施项目教学法,在表现技法教学中制定科学有效的项目,能更好地体现表现技法在其最终运用时的专业指向性。我近年来在表现技法的教学中大胆尝试,依托原教材的基础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制定并实施了表现技法实训项目教学,实训项目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则。

1项目设计符合学生和就业特点

表现技法主要运用的对象是家装公司、装潢企业、环艺公司和网络公司。因此项目在内容编排上我以工作中常见的家装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方法为主线,包括线条处理、家具设计、装饰品设计与绘画、室外风景绘画设计、包装设计与绘画、动画任务风景道具绘画、店面装潢设计、服装设计与绘画。内容上由浅人深,涵盖表现技法工具的使用和各种常见设计作品的设计方法。各项目都以实例操作为主,除讲解典型案例外,还提供相关理论知识,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理论基础,同时还提供相关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在实训内容上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实训项目,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无论学生以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能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设计贴合实际的实训内容

在项目的实训部分,我设计贴合实际的实训任务,既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又可以与就业要求充分贴合。如家装结构处理部分,贴合家装公司的常见工作,教学内容包括初级单体绘画、中级结合体组合绘画、风格绘画,实训项目则是虚拟的家庭装修设计,要求学生在给定的课题中自己做好市场调研,预算及材料分析;在给定的平面图中做仿真的创意训练,画的效果图有针对性、目的性。这种方法既体现实用性,内容上也有吸引力。再如室外景观设计,结合户外景观公司的常见工作,教学内容包括高楼大厦、喷泉小景、沙盘设计制作等,实训项目则是某大学沙盘景观设计与制作(实际案例)。同学们在制作景观沙盘的同时首先进行学院的整体规划的测量、分析、出图,然后分组进行材料调研和规划讨论,上网收集材料,集中采购,采购的过程中涉及到材料的比例不等、颜色不符等问题,这都是经验的积累。通过一次沙盘制作的过程,让实训内容更好地结合实际,这是项目教学的另一个制胜法宝。

4工学结合、多方位展示

运用市场模拟在教学中积累学生的工作经验,教师一方面可通过承揽学校或社会的设计业务,为学生实践和实训创造课题,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通过网上的作品征集和各类大赛来强化技能,锻炼业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穿插学生图片展、设计专题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技能大赛。

总之表现技法是一门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表现技法课程的特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设计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精心设置项目并实施项目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其毕业后就业作了铺垫。表现技法课程将更好地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良科.深化课程改革搬出高职特色【J】.中国职业教育.2001,(9)

英语语法课程标准教学 篇4

1. 1课程的性质

《英语语法》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是从事以英语为交流工具的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学会英语这门语言的语法规则,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与他人交流的基本职业能力。

1.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英语这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实操训练为辅助来构建这门课程。

该课程以讲授和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的教学模式,通过边学边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加强和巩固。本课程共有22章,每一章解释说明英语语法中的一大类语言特点和知识。在学习每个章节时,先对日常情景展开对话,启发学生思考中文与英文表达方式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然后再开展小组讨论,启发学生对于本章节理论知识的好奇和兴趣。小组间交流感想之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课件、例句的演示,学生理解并掌握该章节的语法理论。学习本课程要注意语言的规律,充分利用课程设计的各种练习,反复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逻辑思考能力。通过大量的实践,为学生将来在实际商务活动中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打下基础。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108学时。

2、课程目标

⑴知识方面: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懂得英语语法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了解中英文在语法规则上的不同之处。⑵能力方面:在系统学习英语语法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在书面和口语两方面充分运用理论组织语句进行人际交流;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思维思考、解答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能力: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 深化英语语法理论知识,加强英语基本功练习。  掌握语法应用的特点和规律,加强语言交流能力。  提高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 结合专业英语学习,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 1教材选用

(1)必须依据本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思想。

(3)教材应以理论说明为主、实践操练为辅,例句浅显易懂、能充分体现理论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 (5)教材中实操训练的习题要有针对性。

4. 2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采用讨论教学,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本课程是一门专业知识核心课程,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可以考虑以理论学习、课堂讨论为主,以讲授法和例句佐证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可酌情穿插情境对话等方式。

(3)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交流。从中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4)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书面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4. 3教学评价

(1)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坚持用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应注重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交流应用上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发展学生心智。

4. 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1)注重图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真实的教学环境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跨校的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5.其他说明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5

课题名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

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让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散文,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夏季散文诗。它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语言清新淡雅,充满童真童趣,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内心体验,激发想象。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语言文字训练。课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现了对语言的积累和感悟的重视。学习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

1.通过结合课文的词句、创设情境来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体会他们在一起的快乐;背诵课文。

3.说话训练,尝试表达自己对荷叶的喜爱之情。评价设计(检测这些目标的评价活动方案)

1、针对目标:识字方法:

(1)根据形旁识字。如,草字头跟植物有关(荷);王字旁跟珠宝玉器有关(珠);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摇);竹字头跟竹子有关(篮);

(2)背诵古诗识字。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3)做游戏识字。根据老师出示的字卡做动作:“停” “摇”“蹲”。

2、针对目标2:四个人一小组,把你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给同组的小伙伴听吧。让大伙帮你提提意见。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重点指导学习小水珠部分。

3、针对目标3:拓展练习: 圆圆的荷叶绿的可爱,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来了快乐,它们都很感激荷叶,它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荷叶又会对它们说什么呢? 美丽的荷叶还会吸引哪些小伙伴呢?他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说: “荷叶是我的()”。()。学习活动方案(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春天过去了,快乐的夏天又笑盈盈地走来了。瞧,她给我们带来了一池美丽的荷叶。大家认真观察,池中的荷叶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在微风吹拂下荷叶美景的画面)教师相机勾画荷叶图。

二、自主识字

1.看图说:“这美丽活泼的荷叶姑娘,有许多好朋友和她在一起玩,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听,他们来了”。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你听到了什么?都有谁在说话?我这里有许多的小伙伴,同学们能把他们找出来,送到玩的地方吗?(板贴)

2. 生自读课文。师:这么美的故事,同学们快美美地读一读吧。3.我有几个字请教小朋友们,师出示卡片开火车读。

4.交流识字方法:

①根据形旁识字。如,草字头跟植物有关(荷);王字旁跟珠宝玉器有关(珠);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摇);竹字头跟竹子有关(篮);

②背诵古诗识字。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③做游戏识字。根据老师出示的字卡做动作:“停” “摇”“蹲”。5.读扩展练习短文,巩固识字:

夏季的早晨

清晨,草坪上静悄悄的。一位妈妈蹲在摇篮旁,笑嘻嘻地看着躺在摇篮里的小宝宝。小水珠也蹲在小草的肩膀上,闪着亮晶晶的眼睛。一只蝴蝶飞来了,停在摇篮边,展开彩色的翅膀,跳着欢快的舞蹈,花儿笑了,小草也笑了。夏季的早晨多美呀!

三、品读领悟

1.荷叶的小伙伴们多可爱呀,你们喜欢谁呢?喜欢谁就把那一段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他?

2.现在我们四个人一小组,把你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给同组的小伙伴听吧。让大伙帮你提提意见。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来分享你的快乐呢?指名读课文。4.指导学习小水珠部分。

①你好,小水珠,我想采访你一下,你喜欢荷叶吗?为什么?

②师板书: 摇篮 摇篮是什么意思?躺在这里是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同学们做一下躺的动作。

③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我们就是那一颗颗漂亮的小水珠,躺在绿绿的荷叶上,这时候,风姐姐轻轻一吹,我们就顺着风摇啊摇,像躺在摇篮里?什么感觉?(舒服)那谁愿意读一读小水珠这一段?(指名读)

④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当一当小水珠。(齐读课文)5.同样的方法学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部分。6.自由练读,尝试背诵。

四、巩固延伸,指导书写。

1.圆圆的荷叶绿的可爱,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来了快乐,它们都很感激荷叶,它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荷叶又会对它们说什么呢? 2.拓展练习: 美丽的荷叶还会吸引哪些小伙伴呢?他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说: “荷叶是我的()”。()。1.指导写字。荷叶这么美,要把荷叶写美,出示“叶、美”生字卡片。生先读,再说怎样记,师写,问同学发现什么,生自己写,师注意指导写字姿势。师选择展示,小组内交流。

五、当堂达标

1、选词填空。

躺 立 蹲 躲(1)小青蛙()在荷叶上。(2)小蜻蜓()在荷叶上。(3)小水珠()在荷叶床上。(4)小鱼()在荷叶伞上。

2、按课文内容连线:

小水珠的 停机坪 荷叶是 小蜻蜓的 小青蛙的 小朋友的 小雨儿的 摇篮

凉伞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6

Unit6 In a nature park?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集镇苏寨小学

于慧丽 2015.12.10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Unit6 In a nature park?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英语第六单元 教学主题:问路与指路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于瑞霞 目标制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形、义来学习单词;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能借助录音、图片、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基本达意;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自然”这一话题开展,使学生掌握与自然有关的词汇并能用英语询问自然公园里的景物。教师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玩、演”融于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第一册第四单元We love animals,第二册第三单元At the zoo,第四册第四单元At the farm的基础上,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学习有关自然公园的话题。本课是Unit6的第一课时,学好本课为更好地学习本单元有关自然公园的话题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两年多的英语学习基础,他们对轻松活跃的英语课堂学习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喜新好奇,善于模仿。在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动物、景物的单词:bird, monkey, giraffe, tiger, panda, bear等以及句型There is...并且能够运用There is....正确描述事物——具备了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及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不善于用英语思维,在句型整合运用方面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评价任务

1.对所学词汇能正确地读的合格率达85%,理解率达85%。2.互相关注、关照、倾听,小组合作责任分工和学习目标明确。

3.学生主动参与面不低于85%,关注身边的学生,不同层面的学生均有操练或展示机会。

4.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有良好的听、说、读、写等学习习惯。5.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听说读写或其他能力中的某一项或多项有所提高。学习目标

(1).我能借助读音规则,结合音、形、义和字母组合发音,听、说、读、写四会单词forest,mountain,hill,river,lakel,能读懂句子Is there a...in the park?并能在情景中运用,达到语音清晰,语调自然。(重点)

(.2)我能听懂、会说、认读句型Is there...?Yes, there is./No, there, isn’t.并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学习过程: Step 1:Warm-up

1.Greeting.2.Everyday English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3.Introduce every group name and evaluation system(介绍组名和评价机制)

4.Show the learning aims.5.Let’s chant。Step 2:Pre-task stage Let’s learn 1.Show the title.T: Can you tell me what’s the chant about? Yes.It’s about the nature park.And that’s today’s topic.We’ll learn Unit 6 In a nature park Part A Let’s talk&Let’ learn.【设计意图】以自然公园这一歌谣创设语境,并以自然公园为语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揭题埋下伏笔。

2.Present the task

T:It’s a beautiful nature park.After learning, let’s design our own ideal nature park.OK? 【设计意图】设计真实有效任务,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进行交际活动,并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Using the pictures to lead out the key words and sentences pattern of this lesson.(通过图片和熟知的句子,师生以问答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Step 3: While-task stage 1..Let’s learn(1)Listen and repeat(2)Follow the teacher

(3)Read in groups(5)Read with your partner and recite the words

2.Activity 1 大转盘

3.Activity 2 火眼金睛

3.Play a game what’s missing?

Step 4: Post-task stage

1.Draw a nature park and then pratice in pairs。

A:Is there a...in the park? B: Yes,there is/No,there isn’t.2.Show in class.3.巩固练习,砸金蛋活动。Step 5:.Sum up

这节课我学会的短语:

这节课我学会用句型: Step6:.Homework 1.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部分。

2.在四线三格中正确抄写 hill, river, lake, mountain, forest 5遍。

Writing design:

Writing design:

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

Part A Let’s learn

science museum

post office

Where is the bookstore

?

cinema

用任务驱动法引导教学改革 篇7

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沿袭普通中学常用的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 强调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周密性, 而对于与实践联系较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却正是中职学生的弱项, 主要表现在:

(1) 软硬件介绍完全分开, 软硬件系统没有联系, 授课的次序按部就班, 依次讲解硬件结构、指令系统、软件编程、单片机系统的扩大及外围器件的利用, 最后再讲一些实例。这就使得学生在构建实际的单片机应用系统时, 缺乏系统化、整体性设计思路。

(2) 理论讲授过多, 实验太少。传统的单片机教学是以单片机的知识结构为主线, 把单片机知识系统分别加以论述, 按照此种教学结构, 学生感觉枯燥, 没有兴趣和成就感, 创造性、主动性、协作精神及应用能力都比较差, 学生广泛感到难学, 导致大多数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 使得老师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 而学生抱怨老师讲得枯燥乏味, 不知所云, 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 教师对单片机教学重点把握不准, 教学设备有限, 动手能力不足。

二、单片机教学改革尝试

1. 任务驱动教学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尝试发现,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根据每一课学生应达到的层次, 把各项理论知识, 包括硬件结构及原理分解到各个具体的实例中, 以此来设计教学任务, 以任务为核心组织知识点, 通过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各个实例, 重点是在实验板上完成既定任务, 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讲解单片机内部结构这一部分时, 可以制定这些任务:自制单片机实验电路板, 实现单灯发光、单灯闪耀、流水灯等效果, 所需的知识有:硬件连接图, 若干条指令 (CLR P1.0和JMP, MAIN) , 编程器的应用等, 这些知识点虽然有些不好理解, 但由于内容少, 学生还是可以很快吸收和掌握的。然后, 要求学生动手将自制的实验板上的LED点亮, 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完成之后, 让学生思考, 在P1.0边上的P1.1等引脚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点亮, 这一任务完成后, 再完成单灯闪耀任务。这一任务中, 多出几条指令 (LCALL, DJNZ等) , 其操作与前一任务类似, 学生完成也没有太大困难。这样逐一完成各个任务, 并在各任务间穿插一些单片机内部结构的知识介绍。通过完成这些任务,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初步了解单片机I/O端口结构及输入、输出的特点, 摸索硬件连接能力, 初识了汇编语言, 而且激发就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指令”这一部分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实例引导兴趣

述按单片机系统结构授课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对更进一步的学习望而生畏, 挫伤学习兴趣和热情, 不利于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单片机的热情, 是单片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单片机的广泛发展与应用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实例, 尤其是为学生所熟悉和常见的如智能手机、智能充电器、MP3等, 重点介绍单片机的发展远景, 此外还可以把病床呼叫器、万年历、超声波测距仪、避障小车等实训套件带进教室, 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工作原理及利用, 通过创立单片机学习兴趣小组, 从而激发学生入门的兴趣。

3. 实验操作的改革

单片机是一门侧重实践操作的课程, 因此, 应当加强实验操作,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 重视最小系统的设计与使用。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制作自己的最小系统, 并在万能板上进行实验操作。在自己组建的最小系统上, 从点亮一个LED到实现循环闪烁, 同样一个实验, 可以通过不同的端口、不同的芯片、不同的方法来灵活应用, 每一根导线连接到哪里都一目了然, 学生从中得到深刻的理解, 也达到了学习、创新的目的。当然, 要学生从头到尾设计最小系统还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 教师应提供最小系统的电路图, 帮助学生快速制作出自己的实验平台。其次, 重视使用Keil C等软件构建单片机虚拟实验室。通过在Keil C上编译程序, 可以将生成Hex文件加载到电路中的单片机上, 从而可快速、方便地测试硬件电路和程序设计是否正常, 大大提高实验水平。

用课程标准引导教学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引导法

一、引导教学法及其特点

(一)引导教学法的含义

引导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兴起于欧洲的德国,又名实践引导教学,或行动引导教学,被誉为世界技工教育及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成果。它在培养人的综合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因此,备受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专家的推崇。

现代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才符合社会的需要。过去的学校教学,更多的是“传导式”的教学,就是把死知识原封不动地传给学生,学生相对来说就学得比较死板;发现式教学是以学习者自我发现为主要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活动,主动参与、积极地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特点

引导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非学科,以综合能力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教学过程教师是主导,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学生自主投入学习的完整的过程。

3.以学生为中心。

4.教师的角色转变,引导教学法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

5.目标学习法,学生有目标地自主完成学习的特点。

二、教师在运用引导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于应试教育的要求,往往是自己来主宰课堂,学生是被动参与的角色。在我们体育课上它往往是这样的一种流程:上课后就是首先教师提出要求,然后进行动作的示范和讲解,之后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和动作的要求进行训练。而学生训练的过程就是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反复地练习,这样的不断重复往往使学生感到厌倦,新课改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是主体,即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在课堂上才应该是核心,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发现教学应该是个鼓励学生控制自己学习的过程。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积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教学,正确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的能力,做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二)在进行引导法教学时不能片面地对单一的方法进行应用

我们要把自己的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那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方式去传递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的体育课堂。因此,在使用引导法教学时,我们要打破单一方法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甚至把学生的意见纳入我们的课堂教学,那样效果会大大提升。

(三)提高体育教师对于课堂的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引导教学法提倡的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活动增加,学生调皮捣乱现象的出现会更加严重。这就对体育教师课堂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求更高了。所以在进行引导教学时教师应该格外地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秩序观念,养成好的上课习惯。

引导教学法经实验在体育教学中是可行的、值得提倡的。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经过变形或者提取,他们对于提高体育课课堂气氛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新的课改的背景下,体育课的改革是迫切和必须的。而引导教学法迎合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首要任务的要求,并且有效地解决了体育活动大受学生的欢迎而体育课遭受学生冷落的现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场景等手段不仅提倡学生思考,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中学生综合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三、引导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拟教学法

1.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以设备模拟作为教学过程的支撑,其特征是不用顾虑学生因设备操作不当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失误后即可重新来过。学生在模拟训练中通过自身反馈能感悟正确的动作要领并及时自我纠正,因而模拟设备教学在训练学生的单项技能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

2.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场景进行模拟,在模拟的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所进行的活动是模拟的。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大量地采用这个方法。

(二)“头脑风暴”教学法

“头脑风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某一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和看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对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进行评价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获取较为丰富的思想和观点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当教授新的运动技能时,师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和收集关于该项运动技能的了解和运用方法。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该项体育运动技术的理解与看法,再经过学生之间的激励从而引起连锁反应,获得大量关于该项体育运动的信息,师生共同探讨组合与改进,达到对体育项目、体育活动产生兴趣的目的。

(三)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是力图帮助个人了解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共同分析社会情境,分析人际关系,并形成处理这些情况的恰当而民主的方法。角色扮演的过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以实例为媒介:一是了解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二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态度;四是运用各种探讨的方法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用引导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好地上好体育课!

用课程标准引导教学 篇9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中学 李铜玉

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2001年、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进入历史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陶冶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师生交往、互动构建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些乐曲、歌词往往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递着历史的遗韵。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正是这特有的魅力使音乐成了历史教学中的珍贵资源,在历史新课程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了新的价值取向。

一、历史学科与音乐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进行审美教育,更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全面发展的人。

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新的艺术,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而德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情”字,将音乐与德育紧密的联系起来了。一首优秀音乐作品的播放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依附,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激发了音乐的灵感,音乐又推进了历史进程。尤其是那些世代传唱的革命歌曲,耳熟能详,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每首歌都像历史的一面旗帜——引导当时的人,触摸后来的人。音乐与历史连在了一起;同时歌曲也琥珀般地凝固在了历史中。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音乐渗透德育

1、运用音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之列;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学生对“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历史课,何以受到学生如此的冷落?究其原因固然有多种因素,如教学方法的滞后,考试评价的制约等等,但这种状况与历史课程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音乐的运用是历史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是画图又胜似图画,真实、形象,使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作为开场白,可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音乐是具体历史画面活生生地再现。以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例,虽然时间已过去半个世纪,但只要一播放音乐,就把健在的革命先辈带回到那腥风血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之中,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后人体会到当时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历史氛围。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合唱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全民族的抗战》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形象地再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全曲贯穿了叹息性的音调,采用北方妇女在坟上哭诉亲人的哀婉哭声,集叙述、抒情、悲怆为一体。歌曲的第一乐段以第一人称抒情地诉说家乡故土的富饶和美丽。第二乐段表现反对侵略,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思想情感。“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九一八,哪个悲惨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九一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与直接让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有效地利用音乐资源就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之效。

2、运用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获得结论的学习方法。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是一种经历,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教师要根据情景材料设计相关的思考题或由学生自己设疑。如讲述《经济体制改革》时,我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并以《走进新时代》的歌词设置问题:“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几句歌词提到了哪三首歌?一首歌标志一个时代,标志一代领导人,哪三代领导人?“当家做主站起来”,中国人民何时当家作主的?如何取得当家作主地位的?“改革开放富起来”,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明?中国人民是如何以主人翁的身份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呢?“高举旗帜开创未来”,高举什么旗帜?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热烈讨论并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努力搜索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明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如学习《邓小平理论》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我设计若干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歌词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一年中国实施了什么伟大决策?“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确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属于广东省有哪几个?“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暖透大江两岸”喻指什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喻指什么?学生仔细辨析歌词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讨论。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政史地知识综合思考“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看,我国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哪些有利条件?”“歌词深刻地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试以唯物史观予以说明。”这样既拓宽、加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发展学生了探究历史的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3、开启智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音乐歌曲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同理解、思维等能力相互配合、促进,从而推动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使情感与智力因素融为一体,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印象,教学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如讲授《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没有人烟”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听完后,我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导入教学。“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些歌词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长征的征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又使学生对英雄红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4、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高雅音乐和艺术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东方红》等,犹如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歌叙史,它们以流畅奔放的旋律、完整宏伟的节奏、质朴无华的情感、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不仅能展现历史的丰富内涵,而且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音乐欣赏的愉悦中启动思维、激发想象力,进而获得历史知识,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更在情境交融中陶冶性情,塑造健全的人格。如《义勇军进行曲》,全曲铿锵有力,浑然一体。前奏曲像嘹亮的进军号;“起来!起来!起来!”把音调立即推向高潮;结尾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不仅坚定有力,而且使人有歌声并未结束,仍在耳边回荡的感觉,宛如战斗的中华儿女正在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怒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面对外敌团结一心的优良传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发自人民肺腑的声音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解释。

5、有利于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音乐歌曲是美的,音乐的美使人振奋、使人愉快、使人忘记烦恼和忧愁,从而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学生乐观情绪的培养、坚定意志力的形成和奋发向上精神的树立,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作品中渗透了文学、历史、地理等知识,涉及到经济、政治、风土人情、自然常识等各个方面,可以使学生领略到我国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民族自豪感,在音乐欣赏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普遍喜爱音乐,让音乐进入历史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因素,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其形象思维的强化,能为师生交往、互动构建平台。音乐会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当年历史事件发生的氛围内,由此便不难理解许多历史现象和历史大事发展的前因后果的必然性,并培养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事件的过去性和久远性从音乐中一目了然,从而使音乐成为语言历史“文物”,具体教学时可信“口”拈来,“操作”简便,其教学效果是其他的直观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音乐作为历史教学中珍贵的课程资源,但音乐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精选音乐歌曲创设情境,不可“喧宾夺主”,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这样音乐才会给历史教学引来活水,注入生机。

上一篇:仿编诗歌《春雨》下一篇:火神小学少先队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