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设计的内容(通用9篇)
英语教学设计的内容 篇1
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依据
(2)确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解决困难的思路和策略。
八年级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比如像本课所涉及的有关健康的话题是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因此,他们渴望用英语来表达。另外,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学习英语的能力上,他们模仿和记忆的能力特别强。学生的发音器官很灵敏,耳朵辨音的能力强,口舌也能灵活准确地模仿各种发音。八年级学生的记忆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并习惯于机械性记忆初中生理解和分析语言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弱。在知识积累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句型,对语言学习的热情也逐步增加。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用英语来表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本课通过表述身体的各种不适和谈论个人健康问题,使学生学会关心自身及他人身体健康并且能提出一些建议,同时让学生了解“a healthy lifestyle”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在谈论如何给合适的建议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肢体语言,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并灵活运用绷带和白大褂等教具,创设真实的情境。除此之外,教师要给学生适时而恰当的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教师都要尽力加以表扬,鼓励,多运用积极的鼓励性语言,如“Believe yourself !”,“Good”, “Well done!”等。对于学生在口语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必有错就纠,有错必纠,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尊重尤其重要。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具有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亲历亲为,实际上是对学生自主性、创造的尊重。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时时用积极的语言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正是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的有效体现。
教学目标设计: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设计的内容 篇2
1. 抓主目标, 形成整体逻辑线
本单元要落实的课标要求很明显———环保教育。课标中这部分内容的要求都是用“体验”“意识”表述的, 即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抓住了这一主要教学目标后, 接着寻找四篇课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身边的常见事入手, 先要求学生进行一天的垃圾种类和数量的调查, 得到一个数据。由数据之大引发学生的思考——怎么处理?接着是了解常用处理方法, 最后要求进一步思考其他办法———通过再利用减少垃圾和垃圾分类。
把握了这样一条逻辑主线, 教学中就能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 学生学习时的思路、状态就是连续起来的, 学习效果将能更好。
2. 创新活动, 用数据促成环保意识的形成
“一天的垃圾”是其中的第一课。教材70页“我家一天的垃圾统计”是关键, 所以要提前布置学生在家里完成统计任务, 做到至少有几个学生能提供数据。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是:
导入———教师手拿一个纸团, 一边两手抛接一边问:“这是什么?”
(老师的动作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 引发学生的兴趣, “垃圾”这类型的词语在现阶段六年级学生的耳中也属敏感区域, 所以学生很乐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开始老师就用最简单的方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 成功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垃圾”这一个点上。)
新授———教师收集学生统计的数据进行板书。然后开始逐步扩大计算范围, 全班、全校、全市、全省。为了加深感受, 我特意要求学生齐读最后两次超大数据, 待他们读完后继续提出全国、全世界两个范围, 并要求想象此时垃圾的总量。当学生震惊于数据之大时, 教师马上提出“这么多垃圾被丢弃后我们的生活环境将怎样?”学生展开想象并发言。
(数据统计是科学课的特点, 由几个家庭的数据为起点最后得到的天文数据对学生思想的冲击作用是很大的, 为接下来的大胆想象开拓了思维空间。近十分钟的交流汇报时间内, 由学生个体进行的想象和轮番上阵的语言表述对全体学生造成的情绪、感受是强烈而明显的。)
反馈和延伸———在学生的激动情绪得到一定程度释放之后, 教师及时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可是, 看看我们周围, 我们所生活的城市, 不但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景象, 反而越来越美, 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中教师顺势提出下节课的研究方向, 并提出课后收集资料的要求。
(情绪激动过后应该有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教师有意制造的想象与现实的对比促进了学生由感性的激动转变为理性的思考, 这是符合六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巧妙设计。)
“垃圾的处理”是本系列课文中的第二课。教材上“填埋垃圾模拟实验”可操作性不大, 后面的知识性介绍更不好实施教学。通过仔细研究教材, 我认为让学生对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有一定了解是本课主要目标, 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导入———我给学生看了几张以“垃圾”为主体的图片, 然后问:“有什么感受”?
(由于上一课时已经交代了继续研究的方向, 所以学生的轮流回答中总能生成教师揭示板书课题的机会。同时画面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刺激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帮助学生快速回到了学习兴趣点上。)
新授———教师问:“以你现有水平, 不看书, 你知道哪些垃圾处理方法?”学生都能说出回收、焚烧、填埋三种。教师明确告知:“这节课主要认识填埋这种方法。”接着推出第二个问题:“以你现有水平, 你认为填埋具体怎么做?”学生的回答基本一样:“挖个坑、填垃圾、埋上土。”教师追问:“就这么简单?”学生们会笑, 知道不对, 但由于缺乏相关信息, 答不出。教师再次明示:“这三步是填埋方法的最低级别, 因为人们已经发现这样简单的处理后患无穷。”马上教师揭示本节课主要活动任务:“分实验组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要求不准抄书, 时间十分钟, 将进行评比。
(不准抄书的要求提醒了学生可以向书寻求帮助, 这时的自学效率是最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保证了学习效果的覆盖面。)
反馈———活动后的评价形式为:各小组把本组实验记录表就近粘贴到墙上, 教师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浏览每一份记录, 找出认为最好的一份, 再用一点时间回实验组交流, 综合意见后把标明了本实验组号的一颗红五星贴到组内公认最好的那份实验记录表上。教师依据学生评价结果, 从星最多的那份实验记录开始进行公开评价。先根据星上面的组号问这些实验组评价理由, 有时间的话教师还可以当面检查并评价。下课前教师会向学生承诺:课内没看完的实验记录将在课后完成评价。
(投票学生说理由时是学生倾听最认真的时候, 也是教师利用生成性机会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态度进行指导的时候。课后教师的再评价给了所有学生平等的评价机会, 同时渗透了评价主体多元化意识教育。)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是第三课。教材提供的方向是小学生难以关注到的过度包装问题, 我觉得“减少”是这节课的关键, 怎么做到是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过程、感受到成功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因此, 我为这节课设计了一个活动, 课前要求学生将家里方便携带的垃圾带到课堂上来。
导入———先让学生看一段“千吨垃圾煞风景”视频后谈感受, 利用学生的发言来营造“垃圾问题太严重”的学习情境。同时抓住学生自然生成的关于“减少垃圾”的发言内容揭示课题。
学习环节, 开展了特意设计的一个活动。首先让学生以实验组为单位把本组垃圾的重量称出来后向老师报告, 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并算出全班垃圾总量。然后向学生慎重宣布将要开展“垃圾寻宝”活动。活动名称一推出就引起了学生的质疑, 但马上就有学生反应过来, 于是教师请这个学生向全班解释:“寻宝”的指向就是再利用。同时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报告单, 上面除中间表格是分左右两列要求分别写出宝贝名称和理由外, 左下方还有评价二字, 只是教师要求学生先只填表格部分。为了保证十分钟活动时间学生能充分利用, 教师在巡视期间提醒学生家里还有一部分没带来的垃圾也可纳入寻“宝”范围。
(学生自带垃圾量有多有少, 规定时间内很可能有部分实验组提前完成任务, 垃圾本来就是从家里选择之后带来的, 现在还有活动时间的情况下, 把“寻宝”思考范围扩大到家里没带来的那部分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
教师每次在开展实验活动之前都应该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并进行相应的安排。)
汇报交流环节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根据本组的记录情况以画星的方式进行自评, 最高三颗星, 差之递减。第二步请一个实验组汇报寻宝记录, 要求其他实验组认真听并准备补充。两次补充之后向学生提出第二次评价要求:听过了别人的, 再来反思自己的, 现在觉得本组能的几颗星呢?这次评价之后的第三步是教师收起所有实验记录表, 告知学生课后会从老师的角度进行评价, 下节课将反馈信息。
(又一次的多元评价方式, 说明教师的多元评价意识非常强。由此推测之前对学生的相关态度训练已经形成常态。学生受益终身。)
总结提升环节是这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要求学生称出剔除了“宝贝”之后的垃圾重量, 再次在黑板上记录, 计算总量。然后问学生:“活动前后得出的两个数据之间添一个数学符号, 哪个最合适?”在学生答出“大于号”的同时教师完成板书并引导:“看着这个不等式, 回顾我们的活动过程,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都能发现“再利用是减少垃圾的有效办法”。
(经历活动之后得到的前后两个数据既充分显现出科学课的特色, 又能有效证明垃圾减少的事实。)
最后的延伸环节教师利用教材第75页中间的三幅图, 提出课后思考, 下节课一开始就进行此内容的抢答赛。
3. 网络连线, 在游戏中完成知识的传授
“分类和回收利用”是第四课。学生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认识, 但由于分类标准本身就是多元的, 所以学生的认识存在大片盲区。
情境导入环节, 教师设计了一个举例游戏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足。学生按教室座位分为左右两大组开展比赛, 左边负责举例垃圾名称, 右边负责回答垃圾分类。由于右边难度大, 所以评分标准为:右边答对加分, 答错则左边加分。比赛进行两轮之后左边学生开始故意选择“认识盲区”为例, 分数差距也开始拉大。五轮后可以宣布比赛告一段落。
(学生对“盲区”内容的选择过程实际是学生认识到自我不足的过程, 因为不足, 所以要学。由此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 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学习环节教师选择了游戏形式, 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玩中学”特色达到极致。“垃圾的家”是童趣网的一个环保类游戏, 其中垃圾分类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三种, 每一次呈现四种垃圾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对了自动加分, 错了则扣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既能学会一种垃圾分类标准, 还能迅速提高垃圾分类能力。
(游戏中的垃圾分类与教材中的有所不同, 出现这种情况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又是老师乐于抓住的又一次生成性机会, 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总结提升环节由教师布置学生自学教材, 并通过提问“通过自学课文你发现什么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标准有不同, 此时教师再对其他标准进行简单介绍,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随后教师让学生看一段医疗垃圾处理的视频资料和堆肥资料, 加强认识。至此本单元“垃圾”系列教学内容全部完成。
模拟法庭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 篇3
关键词:模拟法庭;教学;课程内容;课程化;吉林大学法学院
在对传统法学教育反思的基础上,以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为代表的法学实践教学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加以研究。模拟法庭教学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分析、查找和研究能力,强化法律思维和专业文书的写作,掌握庭审技巧和法庭礼仪等方面弥补传统法学教育的不足,是法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拟法庭教学对于法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推进模拟法庭教学课程化是当务之急,其中课程内容的设计是最核心的部分。目前,虽然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但还存在很多误区。从2010年起,吉林大学法学院开始探索模拟法庭的课程化教学,至2014年,历经十余场主办赛事、数十次参与国内外赛事的历练,模拟法庭课程内容设计基本完成,并以教学计划和教学部的组织形态加以保障,教学反馈良好。
一、课程内容设计意图纠正的几个问题
1. 误把教学组织流程当作课程内容
一些学校认为模拟法庭的课程内容包括如下步骤:案例选取、角色分配、诉状提交及交换、模拟庭审、点评及归档[1]。但从教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教学组织流程而非真正的教学内容。目前,很多学校组织模拟法庭教学活动,都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但是涉及案例分析、诉状写作这些专业内容都是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而活动的组织者——法学院校往往认为这些活动开展完毕就已经对模拟法庭进行了实质性的教学,这是一种误区。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而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也叫课程。在上述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学校对于教学流程的掌控,但是却未见知识、技能的传输、行为和习惯的培养,更未见师生的互动。况且,教学内容需要有教学标准、教材等一系列评价指标,单纯的教学活动安排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
2. 误把考核方式当作课程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模拟法庭的主要关注点是最后的模拟庭审并将其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而对庭审前的知识与技巧关注不足[2]。这里我们必须要意识到的是模拟庭审仅是模拟法庭的考核方式,即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准备,将自己对案件的掌握、证据的运用、诉状的写作、庭审的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在模拟庭审时予以展现,合议庭对学生在庭审过程中表现出的各方面素质予以评判和点评。不可否认,模拟庭审确实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而且相当重要,但它不是教学内容,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考核。一些学校认为只要开展模拟庭审就算是完成了教学活动,这是有失偏颇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师生的互动、信息的传递,但是它只是对模拟法庭中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的一种考核,而非是传授。
3. 误把理论知识当作课程内容
目前关于模拟法庭的教材很多,这些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不少是按照理论知识体系的思路将模拟法庭划分为民事模拟法庭、行政模拟法庭、刑事模拟法庭等,抑或是一审模拟法庭、二审模拟法庭、再审模拟法庭。在内容上也多涉及民法、行政法、刑法以及各种诉讼法的基本知识[3]。这种课程设计显然是受到了理论法学学科划分和知识体系的影响,仍是以理论知识为本、以法学体系为本,忽略了学生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未从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入手来设计模拟法庭课程内容。
二、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和特点
1. 设计思路
模拟法庭课程内容设计应当摆脱理论知识体系的影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职业角色为本。根据学生在模拟法庭中应当具备的相应技能,吉林大学法学院在五年的模拟法庭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用于所有类型模拟法庭教学的课程内容,并已将这套内容形成课程体系应用于各项赛事的实际指导中。这套体系的主要设计思路是:将三段论的分析方法有机地与模拟法庭教学结合并透视模拟法庭比赛的各阶段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和得到的技能训练,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包含案例分析的两条进路、案情掌握及训练、案例分析方法、法学研究、证据运用、诉状写作、庭审技巧。
2. 主要特点
一是思路转换。课程内容设计摆脱了理论知识体系的束缚,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从职业角色出发,摸索出模拟法庭教学组织的各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实现了思路转换。它依托于模拟法庭的教学组织流程,但又能够使之更加丰富和圆满,使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技能上得到系统的指导和训练。
二是贯彻始终、体系完整。这套课程内容在逻辑上自成体系,贯穿模拟法庭的始终,形成完整的体系。从案例发布到模拟庭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应当掌握的技能和接受的训练被一一透视出来并形成了完整的、贯彻始终的课程内容。最为难得的是它与理论知识体系界限分明,但又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三是以职业角色为本。课程内容设计秉承锻炼学生的职业思维、培养职业素养、打造职业形象的理念,完全以法学生的职业角色为本。通过训练,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普遍苏醒并且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也符合实践教学的宗旨。
四是吸收借鉴。课程内容不仅吸收了国内各个院校先进的经验,还总结了国外在相关赛事方面的具体做法。例如在诉状写作方面,借鉴了美国法学院通用的诉状写作格式并且结合中国法律文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授,使学生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五是演绎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采用大陆法系普遍使用的演绎方法,将三段论的逻辑思路有机地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一方面延续了与理论教学相一致的思维习惯,学生易于接受;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教学过程中的逻辑严谨性。
三、课程内容
1. 案例分析的两条进路——总论
案例分析的两条进路是指从宏观上向学生展示模拟法庭案例的横纵思维进路,是模拟法庭课程体系的总论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对案件处理的流程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从纵向来讲包括:案情掌握(感性小前提)—案例分析(理性小前提)—法学研究(大前提)—证据运用(结论)—诉状写作(体现)。
从横向来讲包括(如下表以故意杀人罪为例):
结论大前提(法学研究)小前提(案情掌握)
诉求(焦点)要件法律规定案件事实
故意杀人罪主体1.法源类型:
一次法律文献
二次法律文献
2.要求:
准确性、即时性、
权威性、全面性1.真实案件事实
2.有证据证明
3.有逻辑呈现
4.全面清晰
主观
客观
客体
通过横纵两条思路将案件所有的信息进行统摄,既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案件的进程、结构有所了解,又能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逻辑联系有初步的认识。这是一个基础课程,统领后续的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
2. 案情掌握的训练——感性小前提
纵观国内所有的法学院校,案情掌握这部分内容都是交由学生自行完成,然而每年在模拟庭审中都有学生在案情掌握上出问题,如不全面、不细致、较不准、不会用、不会表述等。经验告诉我们,案情掌握是模拟法庭的一个基础,是整个演绎思维中的小前提,学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无法对案情进行深入细致的掌握。所以,案情掌握训练理应成为模拟法庭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部分的授课内容主要有模拟法庭案件与真实案件的差别、案情掌握的方法等。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有信息集合法(即先让一名学生陈述案件的主要信息,其后由其它同学补充,通过几轮补充最终将案情补充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在案情掌握方面的不全面、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六要素训练法(即运用记叙文六要素的方式训练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掌握案情)和错时训练法(即让学生利用1—15分不等的时间总结提炼案情,展现案件的不同层次,灵活掌握案情)。
3. 案例分析方法的训练——理性小前提
在对案件事实掌握的基础上,就进入到案例分析的阶段。案例分析也是演绎推理中的小前提,它是在之前的案情掌握基础上对案件情况做出的初步整理,因此我们也将这个过程称之为理性小前提。我院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训练方式——法律关系分析法,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案件中存在哪些法律关系;
(2)明确争议的核心法律关系——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二者关系如何;
(3)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4)考察法律关系的要素——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5)是否发生变更、消灭的法律后果——找到变更、消灭的原因。
4. 法学研究的训练——大前提
法学研究是演绎推理中的大前提,是整个案件思路展开、论证的基础,也是考察学生法学理论延展能力最核心的环节。通常情况下,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基础,但是将法学基础整合为案情所需要的法律知识是需要训练的。这部分我们设计的课程主要有:
第一,明确法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要让学生明白法学研究是为了解决整个论证的大前提,是整个论证的基础。法学研究要满足准确性、即时性、权威性和全面性四方面的要求。
第二,掌握“大前提”包括的内容及权重。法学文献是以不同的载体表现出来的,如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案例、学者观点、著作、文献等等。它们具有不同地位(一次法律文献和二次法律文献),在使用中也有着严格的次序要求以突显法律的严谨性。学生必须要对这部分内容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在使用法律文献的时候比较容易出错。
第三,熟练利用各种资源查找案件的“大前提”。目前网络数据库发达,每个数据库的特点、检索习惯各不相同,在浩如烟缈的数据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据检索能力。通过训练,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westlaw、lexisnexis、heinonline以及一些中文数据库,法律检索能力普遍提高。
第四,准确总结和提炼出案例需要的法律“依据”。学生对什么是法学研究有了初步认识,掌握了各种搜集信息的方法后,面对庞杂的信息如何总结、提炼和应用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5. 证据运用的训练——结论
在学生掌握了案件事实和必备的法律知识之后,就应当进行证据运用方面的训练。这部分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大前提和小前提结合起来的能力,主要包括:(1)模拟法庭证据的独特性。模拟法庭毕竟是模拟的案件,虽然尽量做到来源于真实案件,但为了照顾比赛的需要一般要经过加工,体现在证据上,与真实案件不同的是,除了案件提供的证据之外,一部分案件事实是可以被当作证据使用的,因此如何甄别案件信息、运用证据也是考察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2)证据三性及证据链条。对已经学习过证据法的学生,在这部分能体验到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是如何与真实案件关联、互动并且影响案件进程和结果的。要让学生明白各证据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根链条,彼此相连接和印证,并缺一不可,否则无法还原案件事实,也无法实现论证目的。(3)证据目录的制作。在学生掌握了大前提、小前提以及运用证据的相关技能之后,我们会对证据目录的制作加以引导,由学生自行完成。证据目录能反映出学生对案件事实、法律依据和证据运用的掌握情况。
6. 诉状写作的训练
在诉状写作上,我院引进了美国法学院推荐的IRAC(即:I是issue、R是rules、A是analysis、C是conclusion)诉状写作范式,结合中国法律文书写作的特点对IRAC写作结构进行了细化,总结出各部分的功能、写作方法、常见错误、问题避免。这种诉状写作方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直接带领我院“理律杯”竞赛队伍在2013年获得了全国最佳起诉状的荣誉。
7. 庭审技巧的训练
庭审技巧的训练被放在了所有工作完成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对已经形成的诉讼思路、所掌握的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进行清晰流畅的表达,是一种职业状态的训练。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该项训练的重要性和技巧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我们也编写了相应的大纲:(1)庭审技巧的重要性和目的。庭审技巧的训练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以职业状态将法学功底和法律运用能力展现出来,很多学生不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认为只要有一个强大而有力的论证思路和逻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事实上,模拟庭审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以职业的状态将之前准备的内容表达出来。因此,关于案件实质方面的准备很重要,庭上的表达更重要,两者缺一不可。(2)口头发言稿的准备。一般的模拟法庭比赛都会要求选手提交诉状,篇幅都很大,但是在模拟庭审过程中,无论是陈述阶段还是辩论阶段留给选手的时间都十分有限,因此如何将一份全面完整的诉状转化成庭审时的发言稿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对诉状与发言稿的关系、诉状和发言稿的转化、工具的运用(如颜色分层法、巧妙运用批注和注释等技巧)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差异,争取在庭审中更好地展现自己。(3)陈述阶段。陈述阶段一般是针对发言稿进行发言,此阶段要求学生对语速、时间都有很强的控制能力,由于法官可以随时打断和介入提问,所以抗打断能力和随时总结能力也是必备的技能,在陈述环节对上述四方面都需要做好充分的训练。(4)辩论阶段。辩论阶段涉及双方的交锋,因此立足己方观点显得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从事实、法律和逻辑等方面指出对方的问题就会使这个环节更加的饱满。通常由于辩论环节的针对性,选手的情绪过于饱满或者语言过于激烈的情况也经常存在,因此,这部分还要训练学生的良性沟通能力。(5)复赛阶段。每个比赛都会有队伍晋级到八强、四强,最终进入决赛,通常八强之后的比赛被我们称为复赛。复赛阶段由于法官对案件越来越熟悉,也见过很多比赛队伍,经过若干次初赛的磨练,此时对于案件的要求会有一些变化,不再局限于证据、案情、法律等一些基本问题或者逻辑的阐述。这阶段的法官(主要由学者、实务专家构成)更愿意和参赛选手针对法律问题展开讨论。如果说初赛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复赛就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如果学生仍局限于对法条的运用、证据的使用、案情的理解已经远远不够了,还需要对法律问题背后的法学理论有深入的认知。这里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提点,感受初赛和复赛的不同,提早做准备。(6)法庭礼仪。法庭礼仪的训练主要包括三方面:语言、仪表和仪态。这部分最有效的训练方式就是录像回放式,让选手置身事外来看待自己的庭审表现,从而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清醒的认识。
这种系统的庭审技巧培训不仅帮助我们在2013—2014年重大比赛中获得了3个最佳辩手的席位,还帮助学生收获了自信。
参考文献:
[1] 李乐平. 课程论视阈中的高校模拟法庭课程教学[J].教育评论,2010(5).
[2] 陈兵. 法学教育应推进模拟法庭教学课程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13(4).
[3] 栾东. 论模拟法庭课程教学[J]. 辽宁师专学报,2007(5).
认识角教学设计的内容 篇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一个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的大小,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四册,认识角
三、教学重点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操作实践感知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找一找生生活中的角,个别指一指
B、引导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C、小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D、回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角
2、动手做角,(准备好做角的工具,例如小棒、圆片、)
(1)学生动手做,(选择自已喜欢的材料)
(2)适当展示,以学生介绍为主
3、比较大小
(1)观察多媒体中演示的剪刀打开关闭时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张开的程度有关)
(2)直接比较,多媒体演示,一眼看出,(四个钟面)
(3)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还可以怎样比较?(两个钟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想做做第三题,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3、动手剪一剪,一张纸剪一刀后,还有几个角?
4、游戏摆一摆, 用小棒摆一个有角的有趣的图形?
《三字经》的教学设计内容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神、州等11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字。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感受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神、州等11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字。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生自由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学生体会情感。
3、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谈一谈你读了这一课后的体会?
三、合作学习,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弄清生字的`发音。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再全班交流:
⑴结合地名认字:州(广州、兰州、苏州),川(四川),岛(台湾岛、海南岛),峡(三峡)
⑵与熟字比较记忆:申──神、勇──涌、岛──鸟、夹──峡。
⑶韵文巩固识字: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
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黄河长江,奔涌不息;
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4、齐读课文,巩固识字。
四、指导写字
与、川、州、民、族:
1、出示生字,认读生字,巩固字音,学生组词。
2、观察字形天间架结构。
3、教师范写,重点讲解“与、民”。
4、学生书空、写字。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尽量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朗读课文,能背诵的就背诵。
二、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师范读课文,生体会情感。
2、生自由读文,思考: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自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讨论解决,还有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思考。
⑴我们的祖国为什么“称神州”、华夏、中华?
⑵黄河、长江、长城、珠峰都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它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地位?
⑶台湾在哪里?为什么说“台湾大陆是一家”?
⑷结合读读认认,说一说你都知道我国有一些什么样的民族?说说你对它们的认识。
5、我们生活在这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共同拥有这美丽富饶的祖国,你想对我们的祖国表达你的心情吗?用朗读、用歌声、用舞蹈表达表达吧!
6、总结。鼓励学生通过读书了解更多祖国壮丽山川的知识。
【板书】
识字3
英语教学设计的内容 篇6
陈
连
秀
(兰州市第五中学,2011年7月2日)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教学设计,要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环节: 首先,要正确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部分是,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活动等。
其次,在真正理解新理念的基础上,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应用过程;对于教材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如归纳法则(方法)、描述概念(定义)、总结所学内容结构等),首选鼓励和激励策略,即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去给出答案;而后,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介绍规范的表述,而不宜要求学生都机械记忆规范的表述。
再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最后,根据课堂实际的实施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改进教学。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过程
(一)第一步: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
对本节课来说,具体的教学目标表现为: —— 结果性目标
(1)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展示数据。—— 过程性目标(1)经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活动过程。(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处理数据作出决策的能力。(3)体会数据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4)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第二步: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1.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用上节课的墨水得出的轴对称图形,用穿孔的方法找一些特殊的对称点。提出问题:
1、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那些性质。
2.探索活动,揭示新知
师生合作:做书P6的图1-7的操作题:“画点、折纸、扎孔”。学生讨论:连接两孔的线段与折痕的之间关系。得出:
(1)折痕l垂直平分两孔组成的线段AA′,两孔组成的线段AA′垂直折痕l。
(2)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称线段的中垂线)
(3)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的连线。3.尝试反馈,感受新知
学生:做书P6的图1—9的两个小操作(1)、(2)。讨论:
(1)图1—9中的操作(1),线段AB、线段A′B′的关系。
AB=A′B′AB∥A′B′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交点在折痕l上。
(2)图1—9中的操作(1),线段AB、线段A′B′与折痕l的关系。
线段AB、线段A′B′关于折痕l对称。
(3)图1—9中的操作⑵,△ABC、△A′B′C′的关系。△ABC≌△A′B′C′(4)图1—9中的操作⑵,△ABC、△A′B′C′与折痕l的关系。△ABC、△A′B′C′关于折痕l对称。
得出:(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课堂小结,内化新知
学生谈收获(1)垂直平分线的定义;(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3)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能找到轴对称中的对称点、能利用对称点画对称轴。
5.拓展延伸,运用新知
书P11的练习:(1)分别画出下列轴对称型字母的对称轴以及两对对称点。
(2)请把下面的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上的点用字母标注出来。(3)线段AB与A′B′关于直线l对称,连接A A′、B B′设它们分别与直线l相交于点P、Q。
(4)所得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A A′与B B′平行吗?为什么?
(三)第三步: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可以将本节课处理成课前活动和课堂活动两个环节。
——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目的:能从轴对称图形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实际的教学效果表明,学生搜集的轴对称图形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充分展现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高涨热情。)在不受教师限制的情况下,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轴对称图形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注意: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选择的调查对象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使调查更有实效性。
——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经过初步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自觉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将重点放在如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轴对称图形,并作出决策。通过情境引入,培养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读图能力,并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轴对称图形特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由此引出生活中已经广泛地应用了各种轴对称图形,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 第三环节:练一练(参看教材课后 “随堂练习”)。其中,1(1)题制作统计图后,应引导学生对生活垃圾问题的思考,建立 “生活垃圾分类”及 “减少生活垃圾”等方面的环保意识,渗透数学教学的德育意义。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包括各种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社会调查时学到的课外知识及切身感受。
——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教材书P14习题1.2 1、2、3;(2)完成。
(四)第四步: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 在上面的这节课中,旨在通过编制系列问题、系列活动,达到评估学生、调节教学节奏的目的。例如,在情景引入中,通过 “请同学们回想:你曾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样的认识?你认为它有什么用途”等问题评估和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本课的预期起点,通过课前批阅同学们在生活中搜集的轴对称图形作业,通过课堂上有选择地请各小组代表展示所收集的轴对称图形,通过 “你们的轴对称图形是从哪儿搜集的,你能从中读取哪些信息”等问题,导入 “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五)第五步: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设计者较好地体现了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各自特点)———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广———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同时,设计者充分考虑课堂上的综述性评估的落实,例如,在 “轴对称图形的选择与制作”的教学环节,引发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思考,由此铺垫学生能够完全独立地总结归纳出第五个问题,而且结论的得出来源于学生的亲身感受。
实际的教学表明,此处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选择,制作,并且要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决策的能力,使学生完整地经历 “调查了解—搜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的活动过程,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总之,数学教学设计是对传统的数学备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之前,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思考与安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等教学要素进行系统地分析与认真研究的过程;是对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将采取什么策略、方案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设计与安排。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应放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应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数学活动上;应放在如何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进而达到 “三位一体”的效果上;应放在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上;应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能力上。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既是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目标分析的过程;既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同时也要关注教学反思的问题。
英语教学设计的内容 篇7
一、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空洞抽象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上,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和空洞,大部分是概念和原理的阐述,在内容上没有具体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案例做出明确的指导。对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也没有明确的介绍。课程的设置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置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缺乏情景性。
(二)理论与实践分离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上的理论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并且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在课程安排上,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割裂。一般情况下,现在小学语文的课程编排,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理论性知识,后半部分是时间的内容。这种不合理的编排方式,使得理论与实践不结合起来。
(三)内容脱离实际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论部分为了建立知识体系,对理论知识的过度重视,这就使得课程的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课程内容的设置,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轻视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受。按照课程的内容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课程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1]
(四)内容不完整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论在课程的安排上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论的内容上不全面,安排得比较混乱。课程安排的案例内容少,实践内容也比较少,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优化的基本原则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遵循针对性选择和适应性原则,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就有针对性,与实际生活联系,适应未来的发展。其次,要遵循基础性和实践性原则,以实践性为前提,用理论性知识作为指导,发挥指导性的作用。再次,在课程内容上具有指导性和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学论的课程在选择内容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教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景。最后,要遵循时代性和开放性原则,课程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课程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并且要选择具有前沿性的知识理念作为课程的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的解决策略
(一)对理论内容的优化
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具有应用性与实践性,结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实践需求,把理论性知识分成课程论、学习论以及教学论三个部分。教学理论主要是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理论知识的优化,不仅要从宏观上进行分析,还要从微观上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优化,建构丰富的理论课内容。课程内容上的选择应该以学生为基础,要加强对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进行分析。在对理论知识仅仅改革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的内容上要突出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对案例或者教学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动力。[2]
(二)对实践内容进行优化
由于传统小学教学论的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内容不完整,所以,必须要加强完善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对教育实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要增加和完善学生日常的管理、教研活动、教育调研、教学反思。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教育实践活动。
(三)开发利用隐性课程资源
要合理对隐性课程进行开发,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的水平、能力,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的要求。要丰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结合实践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建立社团、开展相关的比赛,促进学生锻炼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随着我国的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逐渐开始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课程内容理论比较空洞,实践与理论的内容上有所分离,并且课程内容也较容易脱离实际,课程的内容不完整等问题。结合课程改革的原则进行分析,提出对课程内容优化的策略。在课程的内容优化,不仅要在宏观上优化,建构知识体系。在微观上也要优化相关的内容。建立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开放型课程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不仅要考虑教师教的方面,还要考虑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此外,还要注重对实践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丰富课程的内容。要学会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的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汪洋.谈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的优化[J].教育探索,2015(3).
英语教学设计的内容 篇8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基础会计的特点
在会计专业中基础会计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这门课程能够让学生们很好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点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奠定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的会计知识和管理课程的基础。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的好坏程度度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直接关系到进一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继续从事会计工作所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对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引导会计专业学生想学习、会学习,将来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最终目的。
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
首先,对教材的选择。目前基础会计学的教材种类较多,但在内容的编排上相差不大,具体都包括了总论、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等基本内容,这些较教材在内容上都很好的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会计实际工作发挥了较好的指导性作用。因为对基础会计教材的使用存在针对性、使用对象和教学方式上的差异,使用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别。在内容上和难易程度上本科会计专业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都要超过中专所用的教材,教材在内容上讲解该怎么做以及这么做的原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教材在内容上及难易程度上介于本科和中专之间,因为还要与后续的相关课程相衔接,教材在内容上存在自己的特点。有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时所选用的教材是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用书等,这不是很合适,因为各教材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有的偏重于理论,有的则注重于实务。
对于刚刚接触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所选择的教材需要结合学生的水平和专业培养方向,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和加快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另外,在选择教材时教师应考虑充满人性化设计的会计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上生动、有趣,内容的设计上注重层层递进。
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好的教材是教授好基础会计课程的开始,教师如何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课时和学习的顺序等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关键。
第一、基础会计课程需要安排足够多的课时,以便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但前提是改变对基础会计的错误认识:基础会计内容少不重要,所需课时也较少,实际上基础会计同样需要安排足够多的课时。授课老师必须在既定课时下根据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和不同的章节内容的重要程度合理的分批各环节的课时,如会计报表等重要章节就需要分配较多的课时。
第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到会计政策、法规的不断变化和会计知识的不断更新而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改变以往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相对静止的状态,在主要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关注最新的会计政策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与其他后续课程的衔接。
第三、在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在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只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或者虽然设置了职业道德课程,但是都没有很好的融入到会计的教学中去,无法适应会计专业的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基础会计学习阶段,对该专业还只是初级的认识阶段,这时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教授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案例对学生灌输坚持诚信和职业操守、不做假賬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三、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设计
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既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兴趣。把以往的教师一本叫俺、一支粉笔的单项方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使学生既能快速的理解和牢记相关课程内容,还可以增加对基础会计的新鲜感,学生也从听众变为参与者,自然会产生满足感,也就产生继续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其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现在会计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更新的非常快,学生往往尚未毕业学习的知识即以过时,所以如何教授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能够继续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授课时挑选相对简单的内容可以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并针对自学的内容让学生来回答相关问题或者做练习题,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容易的内容,可以通过指导个别较好的学生进行备课、讲授,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很好的锻炼机会,又能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
再次,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并不是仅仅简单的通过大屏幕来展示枯燥无味教案内容,这样的话丝毫不能起到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思考和物证举例的效果,教师要制作具有直观效果、比较生动的课件,营造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会计环境,如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比较真实的接触到企业的会计工作中所涉及的会计资料,提高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的能力。
四、结束语
基础会计作为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会计专业也凸显重要性。基础会计教学中既要对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兼顾,从整体上为专业教学打好基础,又需要在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上进行设计,采用一种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基础会计得学习从接受到喜欢,再到积极的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去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基础会计的相关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毕业后能够快速的适应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娜儿.浅析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3).
[2]雷丽芳.浅谈如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8期.
[3]孟莉颖.新形势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思考.科技信息,2011(2).
浅谈如何设计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 篇9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小学科学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制作来实现。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学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学好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谈谈个人的想法以及本人收集到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内容与大家分享。
一、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科特点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大自然。
如“种子的萌发——由种子到芽、由芽到植株”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教学牵涉到的实验过程长,学生一时半会很难形成对种子萌发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
活动目标:种子萌发的过程和条件。
活动过程:(1)设置三组实验,对比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第一组是透气与不透气;第二组是在合适温度与不合适的温度下;第三组是在合适的湿度与不合适的湿度下;(2)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种子萌发的感性认识和材料。(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吸胀、生根、发芽。种子的哪部分形成根,哪一部分形成叶。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发芽时有何不同。比较三组实验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水的循环——水的三态变化”的教学设计则以采取另一种方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现象,总结科学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科学现象的目的。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实验设计也可以叫活动设计,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如“我的手”一课在设计实验时就可采用活动的形式: 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一双手。
活动过程:(1)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看看手上有什么——手指、手纹、关节。(2)动一动自己的手,感觉很灵敏——可以拿起很多东西。(3)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手摸摸、拿拿各种物品——感觉热、冷、软、硬、轻、重、薄、厚、光滑、粗糙等等。(4)让学生印下自己的手纹,比较一下每个人的是否相同?从而让学生知道警察可以根据手纹破案的奥秘。
活动总结:教师总结出手的功能、用途,告诉学生要爱护自己的手。又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设计实验时可采用的活动形式: 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叶子。
活动准备:(1)让学生捡一些落叶或收集园林工剪掉的叶子。
(2)教师也准备一些有代表性的叶子。活动过程:
(1)学生自己分一分,算一算自己有几片叶子?有几种?(2)看一看,比一比。
观察叶的大小——通过观察挑出几片叶子,按一定顺序排列在大纸上。观察叶的颜色——通过观察挑出几片叶子,在大纸上按颜色变化顺序排列叶子。
观察叶的形状——如针形,扇形,圆形,箭形,带形,心形,卵形,掌形等。通过这些比较,学生会领悟到叶子真的是多种多样。(3)画一画,做一做。
画叶子或用叶子作画:每个学生在纸上画几片漂亮的叶子,或用叶子做一个漂亮的叶子画,粘到大纸上。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叶子大小、颜色、形状的多样性。
(4)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想一想:
我观察的叶子有几种颜色,都是什么颜色——如绿色、深绿色、浅绿色……。我观察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如像扇子、针形、心形、卵形……。我观察到的叶子大小如何——如这片叶子能座下一个人,这片叶子有巴掌大小,这是一片芝麻大的小叶……用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叶子的描述,来加深学生对叶子多样性的认识。
(5)想一想,问一问。
看谁提的问题多?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做科学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下课后查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活动拓展:想一想,叶子有什么作用?
活动总结:教师要告诉学生植物的叶子有很多种,它们的作用是光合作 用,制造供动植物利用的营养物质和释放供我们呼吸的氧气,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把爱护环境的意识贯输到学生心目中。
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科学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科学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如“毛细现象”一课在设计实验时可采用的活动形式:
活动目标:认识毛细现象和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影响发生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于毛细现象学生大多见过。因此一上课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演示实验:将一支白粉笔插入红水中,仔细观察粉笔下端发生的现象,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并使学生产生质疑:红墨水为什么会往上爬?
(2)探究“生活中发生毛细现象的一些物体”。
利用毛巾浸入水盆中、彩色笔芯吸墨水、餐巾纸一端浸入红墨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很多物体“可以发生毛细现象”。
(3)探究“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活动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自由度,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利用放大镜观察刚才发生这种现象的物体结构。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从而真正认识毛细现象的发生。(5)探究“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①拿两片玻璃片,一端夹一根火柴,用橡皮筋捆住,竖立在红水中; ②将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同时插入红水中。③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实验现象。分别观察水在玻璃片之间、玻璃管中爬升的情况。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6)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由课堂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扩展和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水盆、抹布进行自动浇水,让学生进行解释,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开阔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以此类推,每上一节《科学》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
三、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标准》明确规定:“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科学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我们地处平原,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科学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外出活动时间,精心设计外出活动的过程,活动中,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及每一个小生命。告诉他们,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千奇百怪,趣味无穷,要精心采集动植物标本。指导他们把标本分类,这些标本会成为他们搞发明创造的最好素材。还要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大脑储存更多的信息,使之成为学生兴趣的重要源泉。教学活动设计要联系当地的科学条 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科学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活动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什么样的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参考资料:
【英语教学设计的内容】推荐阅读: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内容10-20
《新建网页──丰富网站的内容》教学设计08-19
英语教学计划内容12-16
选取一份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分析其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情况05-15
学前班英语教学内容06-26
英语教学的有效设计10-10
浅析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10-21
刘丽基于课程标准的英语教学设计11-19
2 摸球游戏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07-30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内容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