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纪学法心得体会

2024-07-13

学纪学法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纪学法心得体会 篇1

关于“改进学风学纪”主题班会的总结

根据学校要求,14级英语6班于11月18日晚上于南一草坪开展了以“改进学风学纪”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全体54名同学都参加了班会。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班会组织情况

以“改进学风学纪”为主题,将全体54名同学分成6个组,围绕“班级里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行为及改进措施”为核心内容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了班级里现阶段存在的不良行为以及改进建议,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对同学们发表的意见进行汇总并在全体同学面前依次发言。整个活动过程井然有序,氛围宽松活跃,效果明显。

二、专题讨论情况

1.班级里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行为

班里同学贪图方便,早上便带早餐进课室。而且部分同学早上来课室玩手机却不早读。还有一些同学干脆缺席早读。也还存在着课堂玩手机,逃课,团日活动不积极,大合唱练习缺席以及值日不认真的问题。

2.大学生应该有的行为规范

作为大二学生,许多同学已经成年,应该学会担任起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义务是学习,除此之外,作为班集体的一份子,需要集体荣誉感,要努力为班级做贡献而不是拖班级后腿。培养有责任,努力以及行为规范的学生。大学校园是一个青春激情的地方,我们应该以热情拥抱它,而不是破坏它。3.不良学风的改进措施

同学们相互监督彼此情况,如有不良行为首先便是相互告诫改进。班委随时关注班里的动态,班长作为登记者,当班委看到同学们还存在上述不良行为,应当告知班长进行记录,之后将名单交于劳动委员进行罚扫工作安排。除缺席团日活动登记一次罚扫三次值日外,上述不良行为登记一次罚扫一次。

三、活动成效

此次班会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班里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让同学们了解到作为大学生应该勤学守纪,青春热情。只有每一个人都做到自律才不会影响他人,其正能量也可以带动他人,规范其行为,共同促进学风学纪的改进,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次活动达到了所期望的成效。最后,同学们怀着一股对未来所期待班级的向往之心唱起了班歌,再一次使同学们团结起来,共同为班级的改进而努力。

突然间,在走廊的尽头,厕所旁,传来噼里啪啦铁门摇晃的声音。瞬间,我们停住脚步,屏住呼吸,心跳加速。在这昏暗的走廊里,旁边野草丛生,寂静冷清。小西子停在走廊的中间,而我在她身后约4米处远的地方,我很担心她......此刻,我的大脑也在高速运转着,出现了小说里的情景:在一所不怎么知名的高校里,一群爱好探险的同学为探索学校里的秘密,组成探险队伍,去到了学校里最阴森黑暗的地方。因为某种神秘的原因,一个个队友神秘失踪,只剩下两个人,就是我和小西子。在我们继续探索的路程中,便出现了文段最开始的情景,下一刻,一个有着疯狂病态的雌性难辨的人挣开被锁的铁门,带着对阳光的向往以及嗜血的欲望冲出这个锁了他十几年的斑驳房间,寻找活人。而我们,致胜的秘诀是,狂跑。回到现实来,安静的过道里,一个人影窜了出来,看不清样子。下一秒,我们迅速转身,狂奔......

学纪学法心得体会 篇2

一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 而对于枯燥的事物, 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 不仅识字的效率低,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 我们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 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兴趣, 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识字

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直观, 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和效率。如先出一组象形字, 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 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 以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 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如“森”和“林”二字, 先出示一片树林画面, 让学生观察、思考、感受“森林”的意思是树木众多, 大片生长的树木。然后分解“森林”为五个部件, 引导学生念儿歌“三木是森, 两木是林, 森林已成荫, 请去大自然中行”, 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了“森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实践证明,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 简化了思维过程, 减轻了记忆的强度, 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 能激起学生探索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三在课外阅读中培养识字能力

一般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 便基本上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 并能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如能一边教生字, 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感兴趣的课外书,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字的意义。因此可以在班中建立图书角, 发动学生们自愿捐课外图书读物。每周设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选读。或许他们并没有看懂图书的内容, 或许他们只是被丰富多彩的画面所吸引, 或许他们感到这样的读书方式新鲜有趣, 不管怎样, 他们爱上了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有了主动识字的愿望。除此之外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都让他们记下阅读时间、书名、作者、好词语。它不但可以增加识字量, 帮助学生积累优美词语。定期在班内搞展览、交流活动。读书使孩子的识字量大大增加了, 课外知识也丰富了。

四小故事, 识汉字

从汉字产生到现在, 有关汉字的故事数不胜数, 以故事的形式教学生识字,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些汉字的印象, 还能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推”“敲”二字时, 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与“推敲”有关的故事:韩愈在长安做官时, 一天外出巡视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在驴背上做推敲动作, 神情十分专注, 竟冲撞了仪仗队。经过询问知道这个人名叫贾岛, 因为在自己写的一首诗中不知是用“推”还是用“敲”好, 神情过于专注, 才撞了上来, 以后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讲了这个故事后, 在教学“绿”字时, 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王安石写“绿”的故事, 然后讲给大家听。

五编识字儿歌

识字教学中会有很多同音字、形近字, 这些字的读音和字形学生最容易混淆, 在写字时常常会出现错别字。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生字的识记, 避免对同音字和形近字的混淆, 教师对这些字可以编成儿歌, 用儿歌的形式进行教学, 帮学生记忆。如让学生给熟字“青”加偏旁, 组成“清、请、睛、晴、情、蜻、精”等新字, 并给这些字注音。根据这些字的字音和字形编一个儿歌:有水就说“清”, 有言就去“请”, 有目是眼“睛”, 有日天气“晴”, 有心就是“情”, 有虫是“蜻”蜓, 有米人“精”神, 编识字儿歌能使学生提高识字的准确率。

六竞猜谜语辅助识字

猜谜语, 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也能让学生长知识, 开阔眼界, 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求知欲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好渠道, 它用有韵顺口的语言形成, 描述着某个汉字所表事物的特征, 朗朗上口, 易学易记。像糖不甜, 像盐不咸, 冬天飞满天, 夏天看不见。

物理教法学法的体会 篇3

【关键词】知识点 教到位 学到位 培养解题能力 物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69-02

首先谈谈物理课堂教学的几个细节:

第一,不放过一个细节,要让学生切实理解每个重要的物理知识点,知识点要教到位和学到位。

学懂的标准是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以及来龙去脉等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教的过程中要强调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而同学们为了学懂,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认真阅读课本;认真听讲;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一般会比课本更具体更详细。认真听讲,一方面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第二,深刻理解物理本质,要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等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第三,重视知识的回顾与再现,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变化在哪里,深化在哪里。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和熟悉例题的基础上,通过课本上练习题和作业题进一步巩固提高

第四,重视归纳总结,把知识体系整个装在头脑中,把许多解题方法和技巧装在头脑中,尤其是典型题或重点题……平时作业时遇到的难题;各次考试时遇到的难题或做错过的题。这样才能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题目时做到随手拈来,游刃有余。

第五,把物理规律,知识,建立起物理模型。一道题,就对应着一种物理模型,或者几种物理模型,不同的模型,对应不同的规律和公式。经过练习,熟练之后,解题套路就形成了,一看到题,就知道属于那种模型,对应的各种公式一下就蹦出来了,在题中挑出来各个已知条件,隐含条件,按规律列出对应的式子,解方程即可。所以所经常有人说,物理就是套公式,理解物理规律,定义和物理公式的基础上,结合题意的基础上,套对应的公式,就这么简单!

其次谈谈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1.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巩固地掌握知识,懂得所学知识的用处,这些都是对的,都是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但是,联系实际的最重要的作用不在这里,而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物理知识,如果只是“懂”了,甚至“巩固掌握”了,但不会运用它,那么,费那么大的精力去学习它又有什么意思呢?“精通的目的全在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要培养这个能力,除了联系实际外别无他法。理论联系实际最根本最重要的作用就在这里。

2.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大纲中有了原则性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些典型课题,自己先拟出较为具体的要求和作法,观察学生的分析過程是不是切入点对了,分析方向是不是正确,细节点是不是注意到位了,然后引导或指出更好的思维习惯,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以后再进行总结,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起来,积极起来,手脑并用。如果学生消极被动,或者被迫去死记硬背和完成作业,那么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因此,讲解例题必须要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去正确地分析考虑问题,教学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师当然还是要讲解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启发和指导学生去动手动脑,自己探索知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要深刻了解他们,了解学生在理解物理知识出现的种种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在做这些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讨论,老师要作些指引,帮助学生顺利前进。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启发引导他们,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去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联系实际的问题。积累的时间长了,做的题多了,形成解题规律了(思维惯性),熟能生巧,就显得有能力了。

3.学生做题时,要读懂题意,要弄清楚已知那几个物理量;属于哪中知识体系的问题,关键条件和转折点怎样,物理过程怎样过度怎样变化,对于不同过程和不同的节点(空间位置点或者时刻点)考虑用哪一个或者那一组相对应的物理公式,公式里面有那几个物理量,知道那几个,未知那几个,把已知量带入公式列出方程,最后解方程或方程组,解出要求的那个物理量。

关键是能不能找到突破口---要应用哪方面那个知识点,在那个节点或转折点上应用那个具体规律公式。突破口找到了,下一个关键是能不能发现细节变化,继续沿正确思路前进,在合适的节点上用好合适的的规律。所有规律和题意结合完了,剩下的最后关键就是解好方程或方程组。

不论是选择题还是计算题,都要读懂题意,读懂物理过程及不同过程之间的变化,找到变化的临界点,临界点前面的过程怎样,属于什么过程和规律,后面的过程怎样,属于什么过程和规律;节点或者临界点又符合什么规律,恰好满足什么等式(临界点时那些量相等,临界点基本都是特殊点,要找出特殊规律,列出等量代换的式子)。例如:速度大小变化,方向变化,力的大小及方向变化,那些力,还有时间变化,位置变化,还有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在哪个位置点发生什么变化或者在哪个时间点发生什么样变化,例如电场,磁场的变化,以及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引起了相应结果的怎样变化,对应的公式怎样表达。

4.说物理难,一是基本知识没掌握好,具体就是说基本规律,基本条件,基本过程,基本物理量没理解清楚;二就是对具体的一道题,没有读懂题意,主要是题意中包含的静态变化,动态变化,隐含条件,隐含常识,没有读懂属于哪组物理规律,没有读懂题中各个条件的变化及影响。

物理题,既像记叙文,又像说明文,作为记叙文,告诉了你要注意的时间,地点(位置及变化),人物(物体及研究对象),事件(物理过程)的起因,发展,高潮及结果。作为说明文,告诉了各个物理量及变化,告诉的这个物体(物理事件)有啥用途,有啥部件(各个条件),有啥功能(这个量起什么作用,起什么影响),有啥变化,都摆在这里供你分析,供你选用,物理规律其实就对应着物理模型,你要把各个部件正确的组装到对应的物理模型对应的公式里去。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与体会 篇4

1 各种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1.1 自学启发

自学启发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本,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解答。对一些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教学内容, 就让学生自学, 教师先不要写出阅读提纲, 否则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拓展。自学启发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利用课外时间自学,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分析、比较、思考、归纳, 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在本次课的讲授中, 课前先让学生自学, 在上新课前提问:X线的特性有哪些?请学生就自学内容对问题进行回答, 其他学生纠正, 教师补充。

1.2 故事启发

故事启发就是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是获得知识的开端, 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本次课的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故事启发导入新课: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Roentgen)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偶尔发现放在抽屉里的胶片不但被曝光而且在胶片中有个手掌骨的影像, 当时他认为很奇怪, 是什么使胶片曝光并能在胶片上呈现出手掌骨的影像呢?带着这个问题他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发现是一种看不见, 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纸板、木板等, 并能在荧光屏产生荧光的射线, 伦琴把这种未知的射线叫作X线。再进一步设疑:那X线为什么能用在今天的医学领域, 它到底有什么特性呢?引入新课:X线检查的概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样的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好奇心进入下面的学习。

1.3 教学多媒体课件启发

教学多媒体课件启发就是利用教学课件的直观性、色彩性、动态演示性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 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通过声音、图像等手段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 大大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本次课笔者精心选取了3张图片:伦琴的照片、摄片过程的图片、典型清晰正常的胸部X线片,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展示,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了学生学习的思维, 同时与其他启发教学方法穿插使用,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以后学习X线其他教学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4 图示启发

图示启发就是利用挂图或在黑板上描绘图形, 在讲解概念、原理等时启发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直观记忆。图示启发使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X线产生的原理时, 笔者通过在黑板上绘图来说明X线产生的原理, 使课本上深奥难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首先, 在黑板上画一个X线管的简图 (见图1) ;然后, 根据简图讲解X线产生的基本原理。这样做通俗易懂, 便于学生理解。

1.5 质疑启发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次课中, 笔者先设疑:X线有何特性?哪些性能可用于医疗诊断及治疗?为什么放射科的医生要穿防护衣?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联想, 从而有所感悟。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意识活动,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 在讲X线成像原理时可以设疑:为什么X线能使胶片呈现出黑白两种不同的颜色?从而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1.6 对比启发

对比启发就是对于易混淆、相近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 对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方法改“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启发式, 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在本次课中, 笔者按密度的高低将人体组织器官分为4类, 对其在X线片上的颜色进行对比, 见表1。

通过整理总结、归纳列表对比, 可以提纲挈领地概括知识的异同点。有比较才有鉴别, 因此通过对比, 既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又有利于对相近知识的区别, 从而准确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本次课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对比启发教学法, 使学生牢固掌握了X线片的呈像原理, 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7 直观启发

直观启发就是借助实物、模型、教具等具体物件使学生产生直观印象, 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使得深奥、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 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帮助其理解与记忆。在本次课的讲授过程中, 使用4张X线片:3张正常胸片 (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各一张) 和1张肾盂造影片, 在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展示,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1.8 病例启发

病例启发就是通过病例启发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临床意识, 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逐步建立临床思维。运用病例教学时应充分发挥病例本身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次课中在讲授X线时, 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见过和听过的简单病例展开讨论,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2 体会

在本次课的教学中, 笔者不但用了以上所介绍的几种启发教学方法, 还运用了分析启发、概括启发、点拨启发、表格启发等启发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分析, 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本次课在笔者的精心设计、学生的积极参与下,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本次课学生讨论的时间过少, 无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等, 笔者尽量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教学进行不断总结和改进, 从而将启发式教学法用好、用活。蒉

摘要:素质教育既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探索素质教育的教学中尝试在X线检查的概述中运用多种启发式教学法, 以期活跃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 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纪学法心得体会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 教学法 实践体会

所谓自主学习教学法,是指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思考、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和高中生较高的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自主学习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入自主学习教学法,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

一、自主学习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因此,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通过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等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中,通过采用语文学习小组等方式学习高中语文,有利于学生间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发挥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狂人日记》时,通过小组学习方式的自主学习教学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作者的基本概况、写作背景、文章特点和其他著作等进行全面、认真、细致地了解和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激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学校有必要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以丰富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根据教学提纲要求,按部就班地要求学生分析和学习这一文章。而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就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自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思考文章的内涵和特点。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又被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

所谓学习小组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基本学习内容和特定课题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良好互动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小组学习不仅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且丰富了传统的被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而且有利于形成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对学生对语文知识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有必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要保证学习小组积极、有序、高效地运行。因此,教师必须采用随机或其他合理方法做好学习小组的分组,由学生推选负责人的小组组长,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和交流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赏析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讨论和交流关于这首词的语言韵律、写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二)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

语文知识竞赛是将语文基本知识和常识性内容组织知识竞答的比赛,是自主学习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组模式将语文知识竞赛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同时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检测。因此,应将定期组织知识竞赛的方式引入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实践活动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将“穷兵黩武”“买椟还珠”“为虎作伥”“羽扇纶巾”等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整理出题,以个人参赛方式进行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水平;教师也可以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唐宋八大家都指谁”“《史记》是第一部什么类型的史书”“四书指什么”等常识性知识整理归纳,组织高中语文常识知识竞赛。

语文学习小组模式和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的方式,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教学法在哦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两种方式是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了主动性,而且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自主学习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将进一步普及和发挥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虎连.浅论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法[J].青少年日记,2014(4).

[2]无兰州.探索高中语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法[J].语数外学习,2013(12).

[3]蒋岚娴.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法探微[J].成功,2012(5).

学纪学法心得体会 篇6

关键词:方剂学 教学实践 三元一线 麻黄汤 桂枝汤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61-01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治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既是中医基础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提高方剂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人才至关重要。尝试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做好教学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从专业角度开启学生的心智是课程教学中面临的课题之一。笔者所在学校在方剂教学中已开始示范实践运用王玉蓉[1]教授提出的“三元一线”教学法,在此与同行探讨交流。

三元指“学导—互动”+“情境—印象”+“探究—答辩”的复合三元体;“一线”指教学目标、教学评估、教学过程全过程。

1 学导—互动教学法

学导—互动教学法[2-3]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渐进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 (1)将讲授为主改为自学—讨论—答疑为主;(2)将“填鸭式”教学方式改为渐进推导式;(3)将教师为中心改为学生为主体。强调既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在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规律,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答疑等环节掌握知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总论时采取启发式、纲要式讲课方式,讲授各论时采用学导—互动教学法。以解表剂中麻黄汤和桂枝汤为例,先布置思考题,从质疑到答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体步骤如下。

1.1 结合实践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总结一年四季患感冒头痛的病症,将各种感冒症状、患病时间、病愈时间等方面进行对比,分出同类项。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即感冒具体八大证是表证具体症状:头痛,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咳嗽,打喷嚏,流清涕或黄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1.2 比较

请学生比较不同时间感冒症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无汗或有汗,流清涕或黄涕,脉浮紧或浮缓,均为表证所有,但前者风寒表实证,后者为风寒表虚证;选择治疗方法相同汗而发之;但两者在选方、选药方面有异同点。风寒表实证,立法组方宜发汗散寒,畅达营卫,宣通肺气,选方麻黄汤;风寒表虚证立法组方宜解肌祛风,助卫益营,调和营卫,兼和肺胃,选方桂枝汤。

1.3 归纳

先让学生对照讲义,对主治、组成、功效和组方原理进行两两对照,最后教师进行归纳。

1.4 答疑

学生按教师提供的讨论提纲进行提问;教师进行答疑和辅导。笔者认为,要运用好此教学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精通讲义、相关专业知识和熟悉临床实践运用的名医类案,具体分析讲解病因、病机、病症及其方解释义[4-5]。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新的知识,同时也要随时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尤其在总结答疑阶段,要对相关知识进行高度概括,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临床。最后还要鼓励学生用于创新,开拓新思维,特别是内向的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师生真正做到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彼此交流。

2 情境—印象教学法

情境—印象教学法,源于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Language Teaching)。指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环节中,创设必要的情境,即将知识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主观能动地获取。在方剂学教学中通过学生中感冒过或正在感冒同学的具体描述,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中,使学生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形象,给学生以真实感,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方剂各论治风剂时,可以放映临床中风患者的录像具体片段,结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创造较完备的情景,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 探究—答辩教学法

主要指在实习、专题环节中应用的教学法。针对目前中药系学生缺乏临床实习机会,以方劑教学解表剂为例,提出思考题:什么体质的人容易发生感冒?什么季节感冒患者居多?解表剂具体分类及依据?和具体的风寒表实感冒及风寒表虚感冒的病案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启发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更细致深入的体会辨证论治的广博内涵,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运用能力。

4 结语

一方面,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对中医药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师,不仅需“道术并重”,还当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探索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精髓。另一方面,从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现状和特点出发,改变一贯采用的“学院派教学”和“填鸭式”满堂灌的“唯书”、“唯上”教学方法,有利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多动脑来获得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将“三元一线”教学法的理念贯穿于方剂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的一线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而且也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创意和特色的方剂学教学亮点。在整个教改应用过程中,学生反映良好,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将方剂学知识融会贯通,为学生未来自我提升方剂学相关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蓉.“三元一线”教学法理念的提出及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医教育,2006(3):54-55.

[2]林洁,许爱英.互动式教学在方剂学课程中开展的实践与体会[J].河北中医,2013(8):1277-1278.

[3]李洪娟,赵亚丽,罗祥云,等.互动式与传统式教学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比较[J].中医教育,2005,24(1):45-47.

[4]杨周贇.病案分析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100.

学纪学法心得体会 篇7

一、前期准备

(一) 教学的选题

选题是项目教学最为重要的关键部分, 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进行教学的选题:依据课程的不同特点, 结合现实生活, 将教学目标涉及的相关知识涵盖到教学选题当中, 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1]。传统教学方式的实施主要以教师为主, 而学生通过项目教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 而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二) 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作为指导性文件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完成相关项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及能力和教学大纲要求对项目任务书进行编写,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分别为任务描述、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及目标。在具体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强调与教学内部体系的充分结合, 基于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不断促使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实施,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与此同时,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对一定难度的课题进行设计,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 逐渐促使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 信息的获取

学生依据自身所选的项目要求, 对相关专业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对现有教材和资料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同时也可以通过专业文献的查阅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3]。传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强调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了学生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项目教学的实施, 学生之间应当共享学习资料, 以合作或讨论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这一环节当中, 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有效提升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有所增加, 互相之间的协作进一步促使了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也获得了足够的训练机会。

(二) 计划的制定与完善

学生获取足够信息之后, 通过进一步学习, 需要依据项目任务对相关的计划进行制定。作为教师, 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计划制定之前, 学生应当做好准备工作, 对每个细节问题进行仔细处理, 包括工具的选用、任务的分解、分工协作等。此时, 需要引起对学生动态的高度重视, 并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评定, 以鼓励学生完成项目计划。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对可执行的计划进行完善。这一过程当中, 学生自行实践, 教师在评分过程中提出质疑, 并组织学生进行思考。

(三) 计划的实施

根据制定的计划, 学生按照相关内容进行实施操作, 具体实践过程中, 加强与小组其他成员之间的合作, 通过共同探讨对有关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以生产实践及用人单位的要求为基本点, 针对不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分层次的对教学的任务目标进行确定[4]。例如学习风机故障的检修时, 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 每一组安排一个不同专业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 如分别安排一个电控学习优异者、机械学习优异者及液压学习优异者, 同时安排几名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 并引导他们自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安排。例如, 优秀组员:善于综合诊断风机故障, 并能有效排除故障, 并能够指导组内成员对风机故障进行检修。良好者:善于对风机某一部分的故障进行诊断, 能够快速排除风机故障, 并可以对组内成员进行指导。后进者:了解风机一般故障的诊断方法, 通过组内其他成员的帮助可以将相关故障顺利排除。随着项目教学的进一步实施, 组内成员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 转变了优异者操作、后进者观望的学习现象, 不仅培养了优秀学生的组织能力, 有帮助其他学生有效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也得到了提升。

(四) 质量控制与成绩评定

实践活动中, 要在一定安全范围内进行各项活动的实施, 按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进行设备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引起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劳动习惯。当项目活动顺利完成之后, 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学生对整个学习活动做以总结, 双方通过进一步讨论, 总结经验和教训, 做好下次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

总而言之, 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活动, 应当依据实际教学任务和学习过程, 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 同时强调因材施教, 为学生能力提升及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进行办学, 从而促使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项目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 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师对典型性事例进行选择, 并将此作为教学的内容, 同时指导学生依据问题的提出进行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对信息资料进行选择, 通过小组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由于风电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本文应用项目教学法对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的教学活动进行实施, 以促使专业教学的完善。

关键词:风电运行与维护,项目教学,实施步骤

参考文献

[1]李鹏.浅谈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 2015 (1) :174-174.

[2]江煜, 唐艳娟, 古丽马兰, 等.项目教学法在供热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教师, 2014 (26) :99-100.

[3]徐坤.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 :32-34.

学纪学法心得体会 篇8

一、研讨教学法的作用

研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或者专题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性的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教师引导、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认知思维和情感思维的高效率,提高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近年来,研讨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越来越得到推广。研讨教学法有很多自身优点,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变单纯“灌输式”教学为学生“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完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方法体系。

传统教学是单纯灌输式的教学, 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系统的理论阐述是必要的, 但不是唯一的途径。通过研讨来讲解理论意味着在复杂枯燥的理论阐述中引入各式各样实际生活的元素。研讨的话题一般现实有很大联系, 且经过筛选、提炼的, 具有典型的特点, 使学生易于产生心理、情感方面的认同和感悟, 为理性认识的获得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灌输法与研讨法相互支持, 可相得益彰。

2.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 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参入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活跃, 情绪是否轻松愉快, 对于知识能否顺利获得并转化为长期记忆尤为重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知识点多, 内容丰富繁杂。教授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法律素质, 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 增强政治理念, 以及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研讨教学法, 以“问题”启思, 凭“研讨”创新, 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 努力使学生参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学习, 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生经过紧张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和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之中, 学会了思考和迁移, 完成了知识的内化。

3.有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完成这一任务, 需要充分利用研讨教学法。讲研讨、学研讨的过程, 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能得到检验、锻炼和提高。

4.研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

研讨教学法, 要以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研讨教学中, 要善于发掘出研讨中的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因素,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研讨法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 研讨的选择

1. 研讨教学所选话题或专题要具有典型性和适宜性。

典型性在于研讨话题或专题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联系,要求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选择话题或专题,将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合理地、巧妙地隐含在研讨之中。通过学生对相应研讨的分析,使得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并易记忆。适宜性是指研讨的选择和安排能在总体上适合本课教学的要求和适合学生的理解与接收能力。研讨必须与教材的理论体系和要求相一致相呼应,不能脱离课程的基本内容,避免出现研讨和教材“两张皮”的现象。

2. 难易度要适当。

设计的话题或专题,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教学的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特点等,精心设计问题或引导学生质疑,确定讨论的组织形式,预设教师主导角色的临场发挥构想,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构建每堂课的整体框架,备好、上好课。在通常情况下,程度复杂难度大、观点不好把握的研讨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有帮助。但当学生相应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高的时候,就使用一些难度大的个案,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观点产生误导。因此,话题或专题的选择应该根据书本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3. 避免选用一些政治观点有误导性的、内容不健康的研讨话题或专题。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两课”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所选话题或专题要起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作用,避免使用一些政治观点有误导性的、内容不健康的研讨,以免引起负面效果。

(二)具体的操作

1. 教师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

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研讨教学课是锻炼学生思想、思考、思维、思辨的重要途径。树立“教师是课堂授课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扮演好好教师这“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学中将学生的身心引入到研讨的具体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索,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行为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处于稳定的自主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潜力。

2. 教师对研讨情况的准确全面把握。

教师要熟悉所设计的话题或专题,理清话题或专题与现实社会的连接点,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问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能力,以便有针对性地来分析和启发引导;要对在研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分歧有充分的分析预测并制定应对预案,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变避免出现失控现象。

3. 参入并掌控学生的参与活动。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讨讨论,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还要参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在讨论中进行引导。同时,又要及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节奏,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4. 要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

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及时和全面的总结与归纳,根据研讨中的观点和事实情况,紧密联系所教授的内容,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模糊的认识清晰化,引导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达到对所学所认知的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春.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中教学法类型评析[J].高教探索, 2005 (5)

[2].郑又贤.关于加强“两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新思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9 (4)

[3].康建利, 张国富.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 (11)

学纪学法心得体会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事件;思维能力

史料是记录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资料,是历史痕迹的遗留,注重史料的教学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史料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和意识的形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史料的教学。

一、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的历史史料就是针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所记载遗留下来的痕迹,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重新构建历史史实,对历史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1.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印象

由于历史这门学科学习的都是从前的事情,学生没有办法参与到事件中去,对其的了解也只能通过史料进行。

2.史料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历史思维就是运用所掌握到的历史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而史料教学的采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有依据的历史史实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教会学生通过学会的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史料的教学也能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更加积极自主地进行历史学习。

二、合理运用史料教学法

1.史料的研习

在新课改标准下添加史料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自主搜集史料资料并且针对资料自主地进行分析和根据自己的观点编写一小段历史材料,可以在不断训练中培养学生编写历史材料的能力。

2.史料运用的练习

史料运用练习就是运用史料训练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史料的分析中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历史事件及其带来的不同影响,在练习中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歷史在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史料教学的手段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史料教学也能有效地达到历史教学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学纪学法心得体会 篇10

—、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只有通过学生真正参加活动, 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反思与交流, 才能促进学生学习, 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2.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化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敢于质疑, 勤于思索, 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001) 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PBL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尝试

开展PBL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扮演辅助的角色,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课本和各种教学资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使学生在探究中深入掌握知识。故笔者把教学实践过程分为准备阶段、自主探究阶段、发表阶段、评价阶段和反思阶段。

1.准备阶段

(1) 教师钻研教材, 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的设置是PBL的教学的重要环节, 从有关文献来看, 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①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②问题应该是开放的、真实的, 复杂的 (包含许多相互联系且重要的部分) 。③问题需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 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④问题的选择要具体考虑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机态度等因素。如笔者在钠的过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后, 设计了如下问题: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 若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很快就回答是“变红”。然后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 实验结果是:先变红后褪色。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很浓厚, 个个都想探个究竟。

(2) 师生准备必要的物质和知识

PBL教学法要求设置的问题必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文献资料是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 笔者认为课前可准备一些相关文献资料供学生查阅;计算机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 并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 形成一种较为理想的多媒体网络化学学习环境, 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在教室配备计算机。笔者认为, 知识准备可通过“导学稿”来实现。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导学稿”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通过预习,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 以及听课的重点和难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可提高听课的效率。例如在讲授“钠的化合物”这一节内容时, 笔者发给每个学生一份简单的“导学稿”, 主要是介绍要学习的重点及难点, 并提出了一些简单问题和拓展了一些课外知识供学生阅读和思考, 使全体学生共同体验和理解既定课题, 作为大家的共同基础。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脑中形成总体上的印象, 初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自主探究阶段

(1) 分组分任务

分组是开展协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一般可根据要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分组分工。实践证明, 一般小组由6-8人组成最合适, 这样有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而且便于交流和组织管理。分组后, 选出负责组长, 按照小组员的兴趣和能力分配各自的任务, 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扩展知识和能力的机会。注意, 每组应选一个记录员, 负责在黑板上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 包括问题中的事实信息、学生的想法和假设以及所确定的学习要点和活动计划。教师在这一阶段, 要做好协调工作, 整体策划, 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一项具有挑战性, 但又力所能及的任务。

(2)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阶段是整个过程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 各小组可通过教师提供文献资料、化学仪器药品和学校搭建的网络平台, 按照各自的任务查找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讨论问题、实验探究并且定时地进行小组集合, 汇报各自的完成情况。最后, 整合探究成果。如针对上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 为什么出现变红后褪色现象?”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如下:学生分组查阅文献和网上搜索, 找到以下资料:酚酞在c (OH-) 为1.0×10-4mol/L~2.5mol/L时呈红色, 且半分钟内不褪色;H2O2具有氧化性、漂白性和热的不稳定性, 在MnO2催化条件下迅速分解。然后, 根据所提的问趣, 所查到的资料进行分组讨论, 最后提出了以下可能的原因:1.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 生成物中氧气, 过氧化氢 (可能产物) 等也具有强氧化性, 可能是氧化漂泊了红色物质;2.红色褪色, 可能是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较大;3.反应后试管很热, 可能是溶液温度较高使红色褪去。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时, 笔者设置若干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探究反应的原理。学生经过讨论, 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1.用定量的方法探究方案中是否有H2O2, 方法是称取3.9 g Na2O2固体, 使之与足量的水反应, 测量产生O2的体积, 并与理论值比较。2.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MnO2, 然后再加入酚酞, 看酚酞是否不褪色;3.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水稀释到不同程度, 先用pH试纸测反应液的酸碱度, 再加酚酞试液后看溶液是否变红;4.把反应后的溶液冷却后, 再在其中加酚酞试液, 看是否变红, 最后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 分析、验证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笔者在这一阶段并没有采用“放羊式”, 而是给学生必要而适度的帮助。

3.成果发表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以各种形式来发表探究成果。笔者认为单一模式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 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所以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以多样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指导和组织学生以口头发言、书面报告的形式发表, 还可以制作幻灯片与同学交流, 甚至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个人网站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师长、朋友等。本案例中的几个小组中, 有三个采用代表口头发言方式, 两组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 两组采用幻灯片报告。

4.评价阶段

学生成果汇报后, 教师必须进行评讲, 并组织好评价活动。笔者要求学生在进行评价时注意以下事项: (1) 评价要客观、公平; (2) 评价要“重过程、轻结论”。 (3) 评价要包括过程、结果、态度、情感等。在上面的案例中, 除了让学生参照已编好评价表进行自评和互评外, 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投票, 选出了“积极分子”、“最有创意者”、“最合契小组”、“进步飞人”、“操作规范奖”、“成果优秀奖”等多个奖项的获得者, 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激励他们,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

5.反思概括阶段

在最后, 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学习成果及问题解决的过程, 来提炼知识, 升华思维, 掌握学习策略。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PBL过程的每一环节进行反思, 反思自己在小组活动中做了些什么, 运用哪些知识和学习策略, 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惑有待今后解决。同时, 还反思PBL教学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并提出改进方案。最后, 学生将反思结果、改进方案记录在“反思本”上, 教师负责检查学生改进方案的落实情况和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化学课中运用PBL教学法的体会

化学课中运用PBL教学法一段时间后, 通过问卷调查, 能力测试和单元测验等途径, 收集到的信息初步表明, 采用PBL教学法是有效的, 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全局意识、效率意识和规范意识, 而且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信息反映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少部分学生不适应PBL教学模式, 更习惯于传统授课形式;主动学习技巧缺乏的学生流失在外;查阅学习资料的方法和途径欠缺;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 不愿花过多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因材施教问题;教学效果缺乏更有效的评估手段等。在此, 笔者针对在实践中的存在问题, 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意见。

(1) 在化学教学改革中不应机械地套用PBL教学法, 而应根据化学科的目标和内容, 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 不断反思, 改进教学,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情景是实施PBL教学法的核心任务, 也是实施工作的难点。高质量的化学问题应该紧扣教学目标、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贴近实际生活、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有所体会、有所提高。因此,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在熟练掌控教材和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置高质量问题。

(3) 教师编写好“导学稿”和学生使用好“导学稿”是实施PBL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一份高质量的“导学稿”, 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要写出高质量的“导学稿”, 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和教学经验。

在学生自学时间安排、能力训练形式及课堂组织教学方面, 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4)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观察到, 基础差、知识面狭窄的学生对PBL教学的不太适应, 故通过教师在问题设置上考虑分层次, 分组时采取“互补式”, 在学习和探究方法上, 情感上给予必要的指导。

(5) 尽管PBL教学效果得到一些国内外教育者的认可, 但是科学的评估体系尚未健全。因此要不断加强PBL教学的研究, 逐步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评估体系, 由此探索出一套具有化学课学科特色的PBL教学模式。

(6) 在PBL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在PBL教学过程中, 化学教师要努力完成以下角色任务:①引导小组的工作:包括提供反馈, 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提问和启发, 鼓励他们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价, 帮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等。②支持小组的积极互动: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调节, 建立良好的小组成员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走过PBL的各个环节, 监视小组活动, 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要鼓励学生外化他们的思维过程, 并鼓励他们相互评论。此外, 在引导的过程中, 关注主动学习技巧缺乏和知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避免他们流失在外。

(7) 课后教师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一方面, 化学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反思, 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学生在此学习活动中参与度怎样, 收获情况如何, 并可记录下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意外的火花。同时反思教学策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提出改进方案。另一方面, 要对自己在探究活动中角色的成功度进行反思, 研究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过程, 总结经验教训, 做好反思笔记, 落实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1]徐文娟, 杨承印.论基于问题式学习 (PBL) 的有效实施[J].教育学报, 2006, 2 (3) :47—50.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33.

上一篇:刘捷:领导力表现的五个层次-中华讲师网下一篇:电大行政管理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