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法

2024-08-19

学生学法(共12篇)

学生学法 篇1

全国课改的大前提下, 各科课改势在必行, 而且有全面发展的趋势。那么, 放在教师面前的是如何改进自身教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之更有兴趣地学习的问题, 这就是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习得一种完整而科学的学法, 对各学科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 是一门基础性非常强, 集人文知识性和思想理论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学科看似简单, 学生们平常一直都在用, 一看就会, 一听就懂, 可是一答就错。可见, 语文学科的知识并不是那么有系统性、条理性, 而是比较琐碎的, 记忆和应用起来也相对困难。那么, 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应该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武器。

学习方法是通过读书、听课、研究、实践等手段获取知识或技能的方法, 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我想实施学法辅导的指导思想, 就是让学生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获取知识或技能, 并且能运用到解决问题上面, 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促进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法辅导是教育理念进步的需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我们只有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学法辅导, 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语文的瓶颈, 真正帮助到学生的发展。所以说, 高中语文学法的辅导与培养, 是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的学法指导思路:

一、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是培养学生学法的“预备战”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发现刚上高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都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那么,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儿?我想,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合理的学习计划会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这个方面, 刚开始往往需要教师指导才能完成, 可我们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环节, 忽视了对于高一新生的理论指导。所以, 我想当下最应该调整教师的理念和心态, 只有教师的心态调整才能指导学生完成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 这样就为养成三年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减少时间上的浪费。有了学习计划, 学生便不会再随意浪费时间了。

我们一定要在这个环节手把手地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只有这样,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才不是一纸空谈, 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法宝

学习计划的合理而科学的制定, 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计划中, 处在最前列的应该是预习。

预习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一个课前环节。初高中的差异在于, 高中课程门类多、容量大, 特别是语文课, 课文篇幅长、内容深, 且不易理解, 所以预习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 对上课的知识准备充分。预习的好处直接体现在上课中, 由于学生提前预习,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更深入, 扫除了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 提高了听课效率, 提高了课堂的学习质量。预习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的培养”, 最主要的就是指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中有“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换言之, 我们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获取知识、怎样解决实际问题。我想, 在这个环节里, 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和时间, 根据教学进度, 适当安排预习作业。同时要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 讲究预习质量, 使学生明确预习的基本要求, 标注出难点和疑惑之处, 切实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三、精力集中听课是一条最为直接的认知道路

听课是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便捷的道路。那么, 在课堂上, 我们又是如何体现学法辅导的呢?

课堂上, 我们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兴趣高昂, 思绪跟着教师走的时候, 才能将方法全部学到。而且, 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 不断地调整教学的速度和方法, 还要用生动的表情、动人的语言、形象的手势、精心设计的板书, 以及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 再加上密切的师生关系、诚挚的师生情谊, 使课堂教学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再有, 要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课堂上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不断思考, 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疑惑, 而后发问, 及时解决。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会了自己分析的方法, 而后就要不断地思考, 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以后的问题, 这才是孔子说过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表明, 思考在学习当中是至关重要的。

四、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般来说, 我们的语文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

(一) 课后复习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课后的及时复习, 对于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 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一天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全部掌握很困难, 所以需要通过课后复习来进一步巩固, 以达到较高的掌握水平, 为做好作业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后复习, 有几个要点:回忆上课所学, 阅读课本, 查看并整理笔记, 做题加以巩固。

(二) 系统复习

系统复习又称阶段复习, 它是用比较集中的时间, 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加工的学习过程。这一般是一个阶段学习完毕之后进行的复习工作。要给学生明确指出系统复习的时间, 比如单元结束时、月考前、期中期末考试前等等, 让学生心中有数, 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有教师通过研究, 提出系统复习应达到“四化”, 即通过回忆重现, 使知识巩固化;通过查漏补缺, 使知识完整化;通过融会贯通, 使知识系统化;通过综合应用, 使知识实用化。

五、语文学习当中的三个习惯

(一) 坚持课外阅读

语文,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有人说:放弃了阅读, 也就放弃了语文。课外得益就要从阅读中获得。朱熹在《观书有感》里说:“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便是语文学习中的源头活水。没有了阅读, 语文就成了一潭死水, 而且是一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减少的死水。语文知识博大精深, 光靠课堂上那一点时间, 是完全不够考试和日常生活用的。

所以我认为, 学生应该每天至少拿出半个小时读课外书。这半个小时可以是不连贯的, 只要有时间就可以用来阅读。早读时, 读背一些课外的文章段落, 还可以背一些诗歌、名人名句和平时看到的好的文章。时间一长, 语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语言就自然有了文采。

(二) 坚持知识的积累

语文是一个知识点多而系统性不强的学科。语文知识之多, 在高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到一篇文章, 小到一个字、一个标点, 没有一样可以忽视, 也没有一样可以轻松掌握, 都需要下大功夫, 需要平常的点滴积累。

1.积累平时的基础知识。高中阶段, 学生需要一个积累本, 记录自己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总结的易错知识点, 做题、考试中出现的错题, 或者是平时易错的成语等等。光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不看, 也仅仅是把易错点总结到一起, 然后束之高阁。积累本需要时常地翻看, 利用平时的点滴时间不断记忆。坚持一段时间后, 这一方法的效果会在考试中有所体现。

2.积累好的段落和事例, 为作文打基础。在高中阶段, 也要准备一个摘抄本。学生在自己坚持阅读的前提下, 碰到优美的句子、段落, 碰到典型的可以用于作文的事例, 都可以摘录下来。可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个重要环节, 课下很少阅读。所以我们决定, 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让学生重视课外阅读, 正视语文。而后再利用早读时间, 反复诵读。对于优美的语句, 更可以在作文中加以借鉴, 刚开始可以模仿, 随着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逐渐化为自己的语言, 这样也可使自己的作文有一个大的飞跃。

可光靠背别人的语句, 作文就可以提高吗?当然不行, 光看不练就会形成眼高手低的毛病。所以, 下一个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 坚持平时的写作

对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除了上述的积累段落、材料和坚持阅读之外, 还需要较勤的练笔。只有自己的笔熟, 思维敏捷, 思路开阔, 才有可能在高考作文中获利。所以平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想有领悟的时候随时记录下来, 字数不限。否则, 学生有一肚子的感受, 可提起笔却不知道从何写起, 写些什么。这就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

在作文课上, 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应试的要求, 要规定时间, 让学生不断练习加快写作速度, 锤炼语言等。这样才能在语文考试中的最大一块———作文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好的学法, 是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 也是我们广大师生不懈的追求。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我们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努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转变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民心工程”。在这个“民心工程”中, 学生的学法辅导应是一个最为有利的“支柱”,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个“支柱”的支撑下, 真正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学生学法 篇2

一是:《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第8条说:“……不比吃穿……”可是,现在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几乎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成了宝贝,他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养成了依赖父母、不劳而获的习惯。他们还会因为自己家庭条件好,去和同学比这比那:“我的鞋子可是xx牌子哦!衣服是世界著名的xx牌子的!”“我们家还有一个大花园呢!”“我每天回家可都有烤乳鸽、鱼翅吃呢!”长大后,他们离开了父母,没有了名牌衣服,珍贵吃喝,自己又没有本事,就只好去偷、去抢,一次,两次,三次,他们就渐渐成为了罪犯……

二是:《小学生行为规范》中说:“……不进入网吧及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上个学期末,我们三水区的中小学校组织参观了“文明上网,远离网吧”漫画展。这些漫画展出的是一个个青少年接触网吧后而一发不可收拾的案例,真是触目惊心。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的青少年中,85%以上的青少年喜欢上网。而在这些人中,99%都选择在网吧上网。如果他们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话,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我和学生讨论学法 篇3

于是我做了一个尝试。课堂上,我首先将这个本是属于教师的问题给了学生,请他们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太长,我们如果一节一节去学,那样效率太低,我们该怎样学呢?哪位同学有好办法?

生1:老师,给我们自学吧。

师:自学也得有好方法呀!

生2:老师,还是分部分学吧,这样容易把握课文的层次。

师:嗯,这倒是个好办法。那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生3: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霍金被称为“宇宙之王”。

第二部分(3~7节)具体叙述瘫痪40年的霍金在受到病魔的残酷折磨下依然顽强地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

第三部分(8~12节)讲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师:你分析得很好,说明你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

生4:老师,应该抓住关键语句学习。

师:你说得很对,这是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i那你能告诉老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关键语句吗?

学生愣住了。

师:不要紧,请坐下。请大家按照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关键句子。

学生读课文。随后,汇报交流开始了。

生5:老师,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句话“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是关键句子。

师:它是什么样的关键句子?

生5:它是中心句。

师:全文的中心句吗?

生5:不,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师:你的回答完全正确。那为什么说它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呢?

生1:因为整个第三自然段都是围绕它来写的。

师:你说得很正确。

师:课文中还有关键句子吗?

生6:有,第四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应该说是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师:为什么?

生6:因为第四自然段就是讲霍金在那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所以说这一句就是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师:你回答问题非常完整,同学们应该向你学习。

生2:老师,第八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也是很关键的句子。

师:什么句子?

生2:是个过渡句。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2:因为3至7自然段就是具体讲他成为物理天才的传奇人生,这一句就是承接上文来说的。下半句“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就是引起下文,8至12自然段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

师:你真了不起!过渡句的作用让你阐述得清清楚楚。

师(小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学们群策群力,想出了这么多读书的好方法,真让老师高兴。下节课,我们将用这些好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当然,课后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先行学习,先学习的人或许会成为“先生”呢!

评析:

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素质 篇4

1 精心备课, 设计学法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在传统备课中, 受应试教育影响, 教师非常注重备好教师的“教”, 很少考虑学生而设计学生的“学”, 致使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违背了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学生的同化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 故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教学对象, 选择教法和学法。教师所选择的教法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 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和能力培养, 使教法成为学法的模式。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设计, 既备教法, 也备学法。

如第九年级下册科学中《生态系统》一课, 涉及内容有生态因素,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结构和功能, 虽然都属于最基础的生态学知识, 但在以人与自然为中心的自然科学体系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设计该课教学时, 若仅采用讲授式教法去建立生态学概念, 对学生来说是不深刻的, 尤其是其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识, 非常抽象。初三学生虽已具备了良好的观察力, 记忆力和想象力, 但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缺少生化知识贮备, 照本宣科式的教法只能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 挫伤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认真分析学情, 精心选择和设计更科学的教学和学法, 通过教学, 要达到使学生会学生态学知识。考虑到这里, 本人选择了课前调查, 课堂探究的教法, 精心设计以下四方面的调查内容: (1) 校园花坛中生物与非生物及其相互关系。 (2) 校园池塘内的生物种类并指出分类依据。 (3) 校园内绿化带生物间可能存在的食物关系。 (4) 查阅文献收集有关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和谐发展的例证。设计调查法是考虑到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也体现了生物教学中实践性原则。调查内容针对性强, 为课堂内展开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猜想依据, 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果在教学中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参与。

2 教学渗透, 指导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学习活动, 既不能靠自发进行, 也不能靠盲目探索, 而是要在教师指导启发下, 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指导, 故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学生一般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科学学习中尤其显得突出。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理科课程, 教材涉及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和天文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面广, 综合性强, 导致了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教学中经常听学生反映, 他们把概念、定律、公式等都背熟了, 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 究其原因, 是他们虽有学好的愿望和行动, 但学习不得法, 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质量不高, 故教师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要逐步教会学生一系列科学高效的方法。要针对科学中涉及的不同学科内容, 要据其学科特点,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法。概念是客观事物物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不同于表象, 概念是一种理性认识, 比较抽象。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的探究性观察, 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直接联系的, 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 剔除干扰因素, 找出本质特性, 才能理解概念内涵。既进行概念教学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构建概念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样, 在对物理规律进行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掌握寻找规律的思维方法。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 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思维方法, 才能发生思维迁移, 才能在学习中有所创新。

3 激发兴趣, 巩固学法

教学中如何营造“乐学”气氛,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 是教师努力的目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情感, 营造师生“融洽点”, 创设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 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消除畏惧心理障碍, 情感上与教师共鸣, 产生主动参与热情, 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 做到难中有易, 易中有难, 使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既可避免因教学内容过多过难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努力创设“成功”情境, 让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 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 将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教学中,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 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法不断巩固和强化。

4 实践探究, 拓展学法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倡导新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本身是对传统学法的创新, 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附合素质教育要求。自然科学教材体系中蕴藏着许多值得学生探究的内容, 新课程中更加突出研究性学习课题, 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不仅顺应了课程改革趋势, 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不仅要认真实施教材中编排的探索和研究课题, 更要善于挖掘和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内容和思路,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拓展学法。

如教学不规则物体面积的测量内容时, 本人将该部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小课题布置下去, 要求每组学生在一天内制作并测定不同植物叶片表面积的大小, 学生接受任务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跃跃欲试。在汇报探究结果时, 有的学生讲述的测量方法不是“方格法”, 而是对叶片进行拼折的“拼折法”。所使用的背景纸更是多样:有手描方格纸, 有练习钢笔字的用笺, 有蜡纸等, 在评价时气氛热烈, 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有一种愉悦感, 对活动结果有一种满足感。在实践中探究, 不仅拓展了学法, 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让学生掌握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要比教师传授给学生一个知识点更重要, 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自觉地去从事学习活动, 对知识的获得, 能力的形成, 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意

参考文献

[1]周美珍.生物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崔相录.素质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学生学法守法心得 篇5

一是依法治国有目标,中学生学法守法心得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确定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写进了宪法,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官”,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管理,都需要一支法律素质较强的领导干部队伍,才能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方针的落实。

二是党和国家有号召。党中央、国务院在批转中宣部、司法部“四五”普法规划时,都把领导干部列为重点。江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对法律知识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中央从1994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十四次法制讲座,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领导干部必须响应中央号召,抓住有利契机,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带头学法中去,心得体会《中学生学法守法心得体会》。

三是改革开放有需要。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先后制定了近四万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有80%以上是由政府执行的,作为领导干部要掌握保护市场主体权利,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管理以及与国际经济交往涉及的惯例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特别是前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更需要通过学法来更新观念,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则。

四是自身建设有要求。领导干部分别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是各项事业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决策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学法用法这个头带得好不好,自身法制观念强不强,严格执法做不做得到,直接影响到主管的一大片部门能不能依法办事的问题,领导带了头,学在前,用在前,还能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学生素质 篇6

一、学习方法的指导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化学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教育的根本,也是义务教育的出发点。所谓“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的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其实质就是要学生“会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强调的都是学生在学校重要的不是学多少知识,而是学会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才是学生终生靠它掌握知识的工具。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一定要把自己教的功夫花在指导学生学法上,注意在教学生“会学”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达到终生受用之目的。

二、学法指导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方针,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呢?笔者认为,把“学法指导”落实在学生学习化学的整个过程中,落实到不同的训练中,使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能力相互渗透,并在课堂结构的设计上,采用多途径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力图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化学素质落实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化学课本文字精练,语言准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完全适合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合于学生阅读、理解和探索。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包括图、表)”,按照学习常规应预习、上课、作业、巩固、复习等,但初中学生自觉性差,往往不去预习或预习不得要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了阅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化学课要求学生三读:

课前读,要求学生把不懂的地方用红笔勾住,以便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去寻求答案。课堂上,对于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等内容必须让学生多读几遍。对于关键的字、词、句还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课后结合教师的讲解,重读教材,抓住知识的精髓,深刻考虑某些问题,通过生疑、思考、解疑达到掌握的目的。

2.指导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应该引起广大化学教师的充分重视。在近几年化学考试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实验题的比重在逐渐加大,还增加了实验操作考试,这必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指明今后的教学方向。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引出结论,使实验感知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相结合,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例如,制取CO2的实验,把实验原理、操作方法、观察到的现象都与CO2的性质联系起来,可以提示学生:“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有气体产生吗?变浑、变色了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解释吗?”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实验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大胆设计,选择一些现象明显、效果好又安全的实验,同时要求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另外,教师规范的操作,合理的装置,适时的提示确保实验的成功,为学生做好实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化学学习方法。

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好学习指导书

学习指导书有《基础训练》和《目标测试》等,编这些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克服学生学习的困难,为学生学习教材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更好地学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及时通过完成习题自我检测。

4.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解题的方法

早就有“题海”一说,即是说题很多,是解不尽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解题的正确方法。首先,应理解透彻例题,其次,妥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习题与例题的相似性,虽然有些题型和数据都不同,但如果认真分析,也会找到相同的一面,以便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贯彻学法指导原则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使学法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贯彻如下一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就是说,我们传授的学习方法必须科学、准确,符合学生心理和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在指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改进、完善学习方法。

总之,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在素质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只要着力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转化,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 篇7

一、加强对学法指导的意义

1.加强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需要

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知识、身体、品德、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来源于父母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对大多数人来说, 先天禀赋差异不太大, 所以个人素质的高低, 主要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形成的.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数学教育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 掌握双基, 具备一般的数学能力, 而且要“会学”数学, 学会学习, 为继续教育打下基础.也就是说, 数学教育应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有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这些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也正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强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学习, 正是立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

2.加强学法指导是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需要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 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思维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不是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 应实行以推迟判断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想象时间和空间, 决不能把数学教学作为“结果”来进行, 而应该作为“思维过程”来进行, 靠他们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数学不是靠教师教会的, 而是在教师引导下, 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因此,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优化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在思维上深层次地参与, 真正建构起自己的理解时, 数学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加强学法指导, 正是抓住了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 引导学生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过程, 把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措施.

3.加强学法指导是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当前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由于环境条件基础不同, 因而在同一个班, 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 每个人的收获大不一样,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素质教育承认差异.怎样针对“优生”特点, 培养创造性思维?怎样克服“差生”的学习障碍, 防止成绩分化?怎样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 这些课题需要我们研究.还有, 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把问题解决引入课堂?怎样发挥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怎样探索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模式等.这些问题的解决, 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但是立足于“学”的角度, 从加强学法指导这个途径入手, 为我们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找到了一个新的途径.

二、学法指导的内容

研究“学法”, 要结合日常教学, 潜移默化地把改进教法同改进学法结合起来.学生的学法同样受认知规律的支配.学法指导具有广泛内容, 它既涉及课本知识的学习, 又涉及课外活动的开展;既涉及能力的培养, 又涉及观念意识的形成;既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 又涉及研究问题的策略.一般地, 学法指导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本的方法是学法指导的基础, 也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针对数学学科和学习阶段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高一入学阶段的学法指导, 立体几何入门阶段的学法指导,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图形等各类基础知识的学法指导.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预习, 怎样听课, 怎样记笔记, 怎样做作业, 怎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 结合教师与学生现实基础, 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运作模式,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 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 这方面的指导要有计划, 抓落实, 在“严”字上下功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使非智力因素汇成学习的动力.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

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活动, 经过学生动手、动脑等亲身的感受, 才能透彻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 不断为学生创设“愤”和“悱”的情境.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观察、试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猜想、归纳、否定、演绎等思维方法.领会蕴含其中的教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与函数、类比转化、个体与一般等数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科学观念、思想、方法的指导,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这里学生“思”与“想”是关键.逻辑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因此, 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和数学观念是数学教学成功的标志.

3.培养学生自主应用意识, 指导学生问题解决的途径

学会学习并不指只会在学校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而是要学会将来在生活、生产中脱离教师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研究问题, 确定目标继续学习, 直至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平行公理能否证明?”这一问题把人们引入非欧几何的新天地.“高次方程有没有求根公式?”这一问题导致了群论的诞生.可见, “提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基础.自主学习是适应新世纪挑战的基本要求, 也是当前学法指导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问题解决引入到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拓了新路, 可指导学生研究解决一些非常规性或应用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些问题解决的过渡性问题, 打破书本例题的框框、演练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使学生在观念和方法上受到锻炼, 这是一条易实施且有效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的实施途径

1.切实发挥学习动力机制的作用

学生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有目的的活动, 非智力因素是数学活动的动力系统, 它与智力系统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共同决定着学习活动的质量.学法指导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学会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只有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才能主动接受学法指导, 并努力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在学法指导中要努力挖掘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要研究各种不同学习内容的规律和学法特征, 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对学生的练习采取面批鼓励的措施, 能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创造条件.在鼓励中加入适合学生努力目标的期望, 学生就会存在这样一种心理, 就是希望自己能被老师所关心和注意, 进而触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 因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2.课堂教学是落实学法指导的主渠道

学法指导应当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 要把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比如, 通过精心设计适宜于学生自主活动的教学情境, 展现知识的形成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参与教学过程, 动手、动眼、动耳、动脑, 进行深层次思维, 学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猜想、归纳等思维方法, 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 利用数学概念或理论的发展过程, 获得学习数学的真实体验,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量达到“满负荷”.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的重要环节, 凡学生力所能及的事, 教师不越俎代庖.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没有问题, 就不可能善于思考, 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 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大胆地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

重视发挥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示范作用.课堂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建构的认知结构, 合作切磋、协同学习的机会, 是现实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潜在的教学价值, 精心铺设不同途径的探究之路, 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探究、发现的思维,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合作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 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状态.

3.重视学习常规的严格要求和落实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必须从学习常规培养起, 它是整个学法指导的基础.对于教学的主要环节, 如学习、听讲、笔记、作业、复习等要制定明确的学习常规并严格检查落实.学习常规要便于学生实施, 有可操作性.我对任教班级就课堂常规方面提出要求“参与高, 求效率, 善记录”, 课后常规要求“深思熟虑, 勇于质疑, 精品整理”, 作业常规要求“先复习, 后作业, 字迹工整, 规范, 及时订正”等, 我尤其重视学生的“精品整理”, 这里面包含数学知识的本质, 数学方法的特征, 数学思想的灵魂, 数学问题发现的历程.经过大量耐心细致交流、指导、帮助、检查, 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渗透与明确指导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渗透的形式, 潜移默化地进行学法指导是主要形式, 但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 组织有针对性的学法讲座也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在学习的入门或转轨期更为需要.在每个时期要制定具体的指导内容, 转轨期主要讲数学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的特点, 高中数学学习的方法.高一年级数学思想方法;高三年级指导学生理顺复习思路, 即基础—方法—能力应用.

5.课内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数学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只有把课上与课下、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学习.因此, 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 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开展问题解决的研究.如生活中的储蓄利润问题, 物价涨跌问题, 购物的容量问题;生产中的成本问题, 合理用料问题, 投资方案最佳决策问题等等,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性是有益的.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了应用意识, 提高了能力, 学会了学习.

学法指导与学生元认知能力 篇8

所谓学法指导, 即学习方法的指导, 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 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 逐步形成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可持续学习的技能[1]。也就是说, 学法指导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这是广大教育者在不断思量的问题。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学会学习, 让他们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那么, 老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 学法指导并不只是教的过程, 而应该是一个教与学的统一的过程, 在教的过程中, 教师应先要掌握学习方法的要素、结构和功能, 思考如何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最大作用就是引导, 他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在学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要掌握学习方法而且还要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 学生所要做的就是接收和灵活使用知识, 以便最有效地达到教的目的。教是学的条件, 它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外部条件;学是教的根据, 教的结果最终在学生的实践中得以体现。通过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可持续学习的技能, 从而缩短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 有专家指出, 现在的学法指导实践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有两方面:其一, 原有的理论研究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合理的切入点, 存在与学法指导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而实践中往往停留在介绍学法知识, 讲授具体的学习方法的层面上, 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没有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教学改革缺乏力度;其二是学生经过学法指导, 掌握或学会了某些方法, 但却难以根据学习任务或学习情境灵活使用这些方法, 不能调整和控制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从而影响了学法指导的效果, 难以达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2]。学习是通过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品质的人来完成的, 而在实际的学法指导中却往往是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学会了某些学习方法却过于依赖已经形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缺少自我规划、自我定向的能力, 缺少对方法使用的监控、调节的能力, 简而言之, 就是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并未得到完全的发展。在学习方法的指导过程中,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师在学法指导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 却不是主要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该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元认知能力, 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过程的认知能力,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我监控能力, 它贯穿于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中, 是个体主体性的一种体现。具体到学习活动中, 元认知能力就是学生拥有的对自己的认知特点的认识、灵活选择与运用学习策略并进行监督、调控的一种能力, 它对个体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起着有效的监控作用。个体要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将离不开这种自我监控的能力。

实际上, 主张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存在了, 孔子就曾经提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 而在亚里士多德关于读书方法的专门论述中, 也蕴含着这方面的思想。但是, 这种思想却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得不到系统化及有效的推广, 甚至在近现代, 一些学习理论家提出的学习理论里仍未提及学生自身存在着的元认知能力。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在弗拉维尔 (Flavell) 提出了元认知之后, 人们才又开始重新审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主体地位。

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 它跳出了自身的认知系统后又以这个系统的活动为观察、控制对象来进行的。弗拉维尔把它定义为: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 (Flavell, 1976) 。元认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 它包括个人因素、任务因素和策略因素三个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认知活动的情感体验, 它包括知的体验和不知的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程中, 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 不断地将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和调节。它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际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究其实质, 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3]。

元认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 它并不是单向监控认知的活动, 相反它与认知过程是相互作用的。从Nelson提出的元认知模型来看, 信息从客体水平向元水平流动, 使元水平得知客体水平所处的状态;经过处理的信息从元水平向客体水平流动, 它使客体水平得知下一步的该做什么, 信息就在不断往返交流中使主体达到对客体的认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或运用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从上面的模型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或运用学习方法应遵循这样一个过程:了解相关信息, 然后个体的元认知进行监测, 经过元认知处理的信息重新作用于客体, 客体的操作结果又反馈到个体的元认知, 如此循环往复。因此,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则应该表现为:是否对某一认知活动具有计划、监控、调节及反思等方面的能力。这四个方面所包含的含义是:元认知计划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特点及任务情况的认知能力;元认知监控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进展及效果进行检查、评价及反馈的能力;元认知调节就是根据监测到的信息调配个人的资源, 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能力;元认知反思就是认知活动结束后对任务完成的过程及效果进行的回溯性反思的能力。当然, 这四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单独发生于某个阶段, 而是存在于整个认知过程, 制约整个过程。

从以上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法指导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下面的关系:

一方面,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发展是学法指导的核心。学习是学生自身的认知活动, 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只是让学生对学习方法产生感性的认识, 如果要把这些知识内化, 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具有高元认知能力的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个性特点、已有知识水平以及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变量, 能够敏感地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境中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及变化, 并自觉地分析学习方法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以选择最恰当的学习方法;同时又主动、不断地对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及改进, 保证活动获得成功。因此, 在学法指导中, 应妥善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把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作为核心, 把学生培养为一个独立、高效、具有策略性的学习者。

另一方面, 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 而是通过后天的认知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 它受制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能力, 随着个体生理、心理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个体的元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增强。但是, “在个体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获得一定的自我监控之前, 通常是依赖外部他控来调节行为与活动”[4], 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离不开教育指导这一外在条件。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 不但要传授学习方法的相关知识, 还要让他们认知到学习方法的使用价值;根据某一认知活动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计划、监控、调节及反思。正是在这一指导过程中, 学生才能逐渐从教师引导、监督下从事学法学习与应用过渡到自我引导、监督下的学法学习与应用。元认知能力的形成经过了一个他主到自主的过程, 其中教师的指导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习是一个终及一生的过程, 如果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地使用, 将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因此, 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使学法指导活动真正有效率、有质量, 关键还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德民:《论学习》, 人民出版社, 1992年。

[2]熊宜勤:《论学法指导研究的新视野》, 《广西教育》, 2000, 7:23-25。

[3]董奇:《论元认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89, (1) .68-74。

小学生篮球运球趣味教学法 篇9

一、运球对墙击打法

1.方法: (1) 每人持一球站立在离墙半臂距离的地方拍球。 (2) 左右手交换进行拍球。

2.规则: (1) 持球方法要正确。 (2) 始终屈肘拍球。 (3) 达不到拍球50次不可交换左右手。

此方法主要练习学生的上肢力量及控球的平衡能力, 让学生有一个球不离手的感觉, 以适应将来在场地上的节奏。

二、运球互击对方法

1. 方法:

(1) 在一块半径为5米的圆内 (水泥地) , 里面站6-8人, 每人一球运球。 (2) 运球的同时去击打对方的球, 而自己的球不要停掉。

2. 规则:

(1) 球被对方拍掉或被逼挤出圈外为出局。 (2) 球自拍停止或半途没拍到球为出局。 (3) 把学生分成四组,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拍的人数多而自己不停止者为胜。

此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游戏中提高运球、控球、护球的水平, 学生乐此不疲。

三、运球绕障碍迎面接力法

1. 方法:

(1) 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8小组在15×15米的场地内设置4-5个障碍。 (2) 一人从起点运球 (12米) 至对面的同伴, 然后站在队后面。

2. 规则:

(1) 球停了或掉了由运球人自己捡起从掉的地方再运直至终点。 (2) 哪组先完成者为胜。

此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游戏中提高变向运球的能力及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

四、运球躲闪避让法

1. 方法:

(1) 学生分成4小组, 男、女生分开。 (2) 每组一半人持球在5米半径的圆圈内运球, 另一半站在圈外持两只软式排球击打圆内的同伴, 被击中者立即出圈参加击球队伍。

2. 规则:

(1) 击人者必须击打圈内同伴腰以下部位。 (2) 被击者应用眼光观看击球者, 及时躲闪避让。 (3) 谁在圈内坚持的时间最长为胜。

此方法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视野及灵活性, 提高控球能力。一般在球性比较熟悉的情况下进行。

运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篇10

一、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法的意义

分层教学法, 顾名思义就是把学生按照不同学习程度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法中, 教师主要是起引导和辅导的作用, 学生学习中的动力不但有来自学生因为分层教学而带来的竞争感, 还有学生在分层教学中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法中, 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类辅导教学, 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提高英语水平。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 都采取同一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 但是学生间是有一定差异的, 教师的教学可能针对的学生是普遍程度的, 但是会有些尖子生觉得没学到什么东西, 而稍落后的学生还是会觉得跟不上, 如果采用分层教学, 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有所提高, 就摒弃了传统教学的漏洞问题, 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对教育对象进行分层。初中英语学习非常重要, 学生的这个时期是兴趣形成和学习发展的关键期, 抓好这个阶段, 对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教育, 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采取分层教育, 首先对教育对象进行分层, 分层依据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英语学习能力和兴趣等, 可以分为三个等级:A等学生是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都较优秀的;B等学生不是全方位发展的, 可能是某些方面好, 而一些其他方面比较欠缺的;C等学生就是存在普遍问题, 各方面都存在问题的。教师在分组中应该客观考虑每个同学的问题和能力, 因材划分。

(2) 对学生课堂和课外作业分层。语言是与别人交流的工具, 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很多潜能都有待发掘, 还有很多能力需要锻炼, 比如学生应该锻炼自己的勇气, 即使自己英语不好也要大胆说出来。初中生的词汇量很小, 但日常的简单对话是没问题的, 说出来主要是为了培养其胆量和能力。学生课堂上的交流也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 让大家都参与其中, 并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 教师可以把水平相当的同学分配到一起, 大家就更能畅所欲言地表达。教师要多留些课外作业, 学生的课外作业应该有所不同, 因为作业是为了加强课堂知识的巩固。教师出的题不能过难也不能太简单, 应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不同层次的题, 这样更能起到巩固的效果。

(3) 对教学的进度进行分层。初中英语教学中, 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形成, 对于英语分层教学法, 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外, 还要对教学目标和进度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对应不同的学习目标, 只有学生素质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提高成绩。同时, 教学中的进度问题也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 要保证教学进度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于成绩优异的且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进度, 并且可以开展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 来全面提高尖子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就要尽量放慢进度, 让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进行牢固掌握后再进行下面的授课。总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引导者和辅导者, 学生对知识的掌控和自身潜力的发掘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 所以教师应该多方面考量, 以制订最合理的教学计划。

(4) 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进行分层。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的是来自自身的学习兴趣, 但大多数还是来自于考核带来的竞争动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过程是对学生进行阶段检测的重要环节, 通过考核, 教师和家长都能对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所了解, 学生也能知道自身水平如何, 还有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欠缺。初中生的优越感非常强, 他们都非常想领先于人, 考试成绩理想能对其起到勉励作用, 考试成绩不理想对其则有激励作用, 这些都能对他们成绩提高有所帮助。教师在出考试题时可以分为加分题还有必做题, 必做题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应该答的题, 加分题是额外设置的题型, 是满分以外的加分,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做。除此之外,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水平给分, 对于成绩差点的学生可以降低成绩合格的标准。

总之, 初中阶段是学生综合能力养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 教师应因材施教, 充分发掘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是一门广泛应用的语言, 实践性很强, 更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 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成绩。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主要的引导辅助者, 也是分层的决策者, 因此, 教师要客观地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考核成绩进行分层教学, 这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裴娅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 2012 (8) .

[2]施秀丽.浅议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 2013 (13) .

[3]郑小炎.浅析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2013 (4) .

导以学法,使学生自主学习 篇11

關键词:自主;探究;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主动探索为目的,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注重他们会学,使学生不仅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还要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即授之以渔使其终身受益,在这里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指导预习,授以学法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主要途径是受教师的影响,所以我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还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我教小学数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要求学生预习时要仔细阅读新知识,阅读时要做到间断而不是持续地读,要做到读一读,想一想,问问为什么?理解后在读下去,对不理解的地方,要用笔进行标记,为第二天上课做好准备和质疑,预习时要把所有例题都算一遍,还要注意解答步骤和书写格式。其次,预习要注意学和习的结合,预习后适当做一些练习,以便巩固新知识,这样,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了解新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设计学法,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在课堂上体现,因此,我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法,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质数、合数”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采用先出示结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然后我出示1~20的自然数,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一致认为2、3、5、7、11、13、17、19是质数,4、6、8、9、10、12、14、16、18、20是合数,同时说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然后学生总结出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在此基础上提问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回答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接着我又问: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对吗?学生立即辩解说“不对”这样,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远比老师满堂灌效果好得多,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收集、筛选、整理、处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使

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利用实践课,拓展课堂教学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水平,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游戏等实践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讨数学的意义,感受到数学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加强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取知识、技能和生活应用能力,通过数学活动课,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巧设练习,深化思维

课堂教学中,虽然学生掌握了初步的学习方法,但离开了巩固练习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思维方法是练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所以,教师布置练习作业时,一定要精心设计,真正使课堂上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消化,练习的形式有对比练习、变式练习等多种形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

[2]林毓锜.初中学习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04.

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学法 篇12

一、渗透学法, 感知学法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从认知角度上看, 首先, 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对认知的认知, 所谓元认知, 是指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元认知是指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必要基础和条件, 这些基础和条件是伴随着认知活动所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而获得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学法, 让学生由感性认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再到掌握。例如,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要求学生计算:8+9-8, 7-5+5, 8+7-8, 9+5-6+7-5+6-7+2-9, 如果按照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左到位右计算又慢又容易出错, 但如果说用加数和减数“抵消”的方法, 就能又对又快地计算, 很快得出上面的得数。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学习的方法。

其次, 让学生通过操作感知学法。操作是智力之源泉, 思维的起点。数学操作活动主要通过学生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而获取知识, 继而又将理论知识上升为具体的操作方式。操作是一种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并具有促进、强化作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最后, 通过思维训练感知学法。数学本身就是思考的学问, 看一个学生是否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 主要看他是否能独立思考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对学习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经验来理解新知识。例如, 在学习方程时, 要求学生结合以前掌握的“求知数”等式的概念来理解“含有求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个定义。

通过教学中学法的渗透, 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由不随意注意转化为随意注意, 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学习方法。

二、指导学生学法

教师仅仅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是不够的, 还应指导学生的学法。帮助学生找出他们自己探索的问题和他们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指导他们如何比较事物, 理清问题的思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 数学概念、公式、原理之间的理解, 学生是看课本、独立阅读。为了达到阅读的效果, 阅读时,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 找重点, 抓关键, 独立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在自学中获取知识, 去发现问题。教师可作如下指导:

1.为学生列出阅读提纲。例如, 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 教师可作以下设计:第一步:“”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第二步:“”为什么要转化为“”的形式后相减。第三步: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法则是怎样的?书上怎么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 其效果更好。

2.勾画式阅读。在阅读时要求学生边看书边理解边动笔, 把重点知识、关键词语、解题的方法或不懂的例题、难理解的, 用圈点、标记的方法勾画出来, 这种阅读方法能强化分析与理解、消化与吸收。

通过指导, 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吸收, 尤其是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更好地把握了知识的重点, 提高了学生自学的效率, 并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供时空, 迁移、深化学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法迁移、深化的时间和广泛的认知空间。首先从学习内容上讲, 教师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教材、例子, 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素材作为例证, 问题要突出启发性、学生质疑, 教师的启导超越课堂时空。其次, 从教学形式上讲, 学法的迁移和深化, 力求做到“近、趣、实、活”,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 制造引人入胜的悬念,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基础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作好独立学习的准备。可为学生提供竞赛式、游戏式、操作式等不同的形式, 有利于不同的个体在独立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莉.浅谈小学数学学法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07) .

上一篇:防渗加固技术水利工程下一篇:中国税改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