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探究

2024-12-27

学法探究(精选12篇)

学法探究 篇1

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 我们总会时不时听到数学老师抱怨数学课难讲, 也常常听到学生说“数学太枯燥无味了”“几何定理推理难记又难懂, 推理、证明太复杂”“代数整天是x、y, 真是太没劲了”。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我们中学课堂组织教学中一些现实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并能把数学变成学生们喜欢的一门学科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在中学数学学法探究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上,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上, 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形象化。这样可以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 可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逐渐进入数学角色, 通过积极思考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讲“添项分解因式”时, 教师可以先讲一个故事:传说有位牧民有11匹马。他去世后在遗嘱中要求他的三个儿子按如下方案分配这11匹马, 老大、老二、老三依次分得和, 但是不许把马杀死或者卖掉。这可难坏了三个儿子。这时, 一个骑侠骑着一匹马来了, 于是他们请教这位骑侠, 骑侠说:“这很简单。我把这匹马暂借给你们用一下, 就有了12匹马了。”于是大儿子分了6匹, 二儿子分了3匹, 小儿子分了2匹, 共分了11匹马, 剩下的一匹马仍由骑侠骑走了。聪明的骑侠帮助牧民的三个儿子解决了难题。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受到启发, 即可用一加一减 (一借一还) 的方法解决一些同式多解的问题。讲到这儿时, 我写下了一个多项式x2+4, 让学生们思考。学生们的兴趣立刻激发出来, 都开始积极动手去做, 不到一分钟就有学生举手, 紧接着有好多同学举起了手。不难发现,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们顺利地掌握了添项的方法。

二、以导为主, 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单向静听式的,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认为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 这也导致了课堂效果较差。古人曰:“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只需, 授人以渔, 则终生受益无穷。”数学学科更是这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会学”, 要启发学生会学、善学, 即激励学生的思维, 变教师的教学为导学。为此,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 以“温故”作为“知新”的纽带,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 讲了“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以后, 在讲“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时, 因其内容比较简单, 在教学时只需稍加引导, 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最后对于个别同学加以辅导, 便可使得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的知识。又如, 在学生预习“二次函数”时, 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如下实验:准备一根长30cm的细铁丝, 制成长方形, 让每次长与宽的长度都不同, 问它们的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什么时候面积最大?你能做出最大面积的长方形吗?为什么?这样做, 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使预习取得良好的实效。

三、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问题也就是让教材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数学的生活事实进入课堂, 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因此,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会使学生对数学陈述一种亲切感, 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 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 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出示这样的题:“某市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为每度0.4元, 若每月用电量超过a度, 超过部分按基本电价多7%收费。 (1) 某户5月份用电84度, 共交电费30.72元, 求a。 (2) 若该户6月份的电费平均为每度0.36元, 求6月共用多少度电?应交多少钱?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又如, 在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学生都会解测量山高, 求航海路程等应用题, 但是学生的应用能力究竟如何呢?为此我让学生走出教室, 带着测量仪器, 分几个小组, 分别测马路对面的高楼、河对岸的大树、学校的旗杆等。这时, 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 哪些问题被看成线段?其次, 三角形在现实面前怎样找?再次, 哪些量通过测量可以得到, 哪些量通过数学计算才能求出?这样的实践能真正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四、让学生敢于质疑, 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 能批判性地分析教材, 大胆质疑,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确,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 启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以疑激思, 更应鼓励学生敢于转换角度, 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异想天开, 使学生循疑而进, 思疑解疑, 从而培养其创造性。

例如, 在讲四边形时, 有一题是一张桌子4个角锯掉一个还剩几个角?选择答案上有:A.有3个角;B.有3个角或5个角。刚看到题目的时候, 学生们可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此时教师可适当启发学生:碰到这样的问题, 可以通过特例来探究, 于是我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 用心数一数, 学生在画和数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 如图1, 图2。于是, 我又布置了这样的思考题:是不是只有3个角或5个角呢?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不一定, 可能还会有4个角的时候。”我让这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如图3。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发现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学科及学生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 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改精神。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不断努力, 不断学习, 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 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能力。

学法探究 篇2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高中历史教学法探究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中历史  教学法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87

高中历史课知识繁多,人物关系复杂,事件之间相互联系,教学难度很大。学习历史,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总结出对自己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历史课是一门很需要思考的课程,它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分析、总结能力,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历史课能够让学生从材料、图片、历史事件中探究、得出结论、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历史中获得在现实中不可能获得的知识。

一、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学习内容

1.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知识是不断丰富、充实的。知识具有历史性、社会性、科学性。在现代社会不断進步的背景下,作为传授新知识的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去学习,去接受新的知识,去学习有用的东西,这样才能跟上社会的脚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因为如果教师不接受新知识,就不能与世界接轨,就难以教育好学生。

2.新课程改革从教育的目标上,对教师所教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都有了比以往更大的改变,现在的课本更加要求学生的自主独立性,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现在课本上的安排也出现了很多思考题。课本上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动,都要求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也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实践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就是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

二、丰富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想要学生学好一门课,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前提问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让学生积极参加到问题探究中来,将学生学习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答案,积极地学习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质疑探究的欲望。

2.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学习的方法要多种多样,共同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所推崇的。另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合作能力,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体现出来,每个学生都可以做自己优势的方面,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就可以向其他学生请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还能够让学生相互学习,找出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不断地进步和充实自己。

三、注意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两大方面上。在课程内容上,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因此从课程内容上看,这轮历史课程改革使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距离拉大,有所脱节,因此教师应注意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四、启迪学生,激发学生思维

学习历史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历史事件其中的内涵与意义,例如,通过五四运动,可以让他们知道这是学生发动的一场起义,学生爱国的精神就会感染他们,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历史责任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社会。通过历史可以宣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树立爱国爱民爱社会的精神,以及崇高的人生理想。当他们明白以前的学生都能够如此积极向上,在他们的心中就会燃起希望,充满斗志,从而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教师要不断启迪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从很多事情中不断进步、成长,学会总结、思考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朱旭南.关注人文,彰显个性——浅谈研究性学习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

[2]范存俊,孙玉林.在历史教学中尝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学习方式在少数民族山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性运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

[3]潘忠黎.大七孔水电站的开发与水族地区经济发展[A].水家学研究(二)——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及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9.

“五问”探究教学法 篇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 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 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 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 给出解释或证明.”

“五环节问题解决型”课堂探究教学法 (简称“五问”探究教学法) 的核心是:在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教的过程中突出服务于学、致力于导, 变苦学为乐学, 变死学为活学, 变学会为会学.具体操作时, 遵循“依学定教, 以问促学”的基本策略, 师生联动, 导学共进, 形成以导激学, 以学促导的紧密关系.学习的过程由教师的“展问”开始, 到“拓问”结束, 整个学习流程一共有“五问”, 即“展问”、“研问”、“释问”、“测问”、“拓问”.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深入地实施数学探究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 笔者认为, 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是很好的素材.

二、“五问”探究教学法的特征

1.自主性:

即以发挥学生自主性为前提, 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 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互动性:

即探究学习中师生通过活动和交流, 实现双向互动,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创新性:

在探究学习中把思维的时空还给学生, 学生会产生许多新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使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三、“五问”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1.“展问”即创设情境、呈现目标、问题展示

教师首先精心设计导学案, 在导学案中展示问题, 亮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探索问题及相关背景资料.

教师呈现“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

(2) 能判断并会证明一些简单的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

(3) 用符号语言定义函数的单调性.

思考题:

举出生活中与单调性相关的例子;

分别用文字、图形描述函数的单调性.

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自学探究, 通过探究, 编出函数的单调性的纲要, 并列出疑难问题, 以待继续探讨.

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何证明函数在区间I内的单调性和如何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等问题.

2.“研问”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评价

教师将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 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因.学生依案自学, 研究问题.在自主学习中独立解决部分问题, 将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新生成的问题在组内呈现出来, 由小组成员合作探究解决, 交流学习成果;如果组内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则将问题示于组外进行组际合作探究.此环节首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内和组际合作交流;与此同时, 教师巡回指导, 发现问题, 了解学情.

教师要求学生对预习内容进行总结, 教师作点评和补充 (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概括情况) .教师据此了解此前的探究情况, 以便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度和节奏.

3.“释问”即小组展示、师生互导、问题解决

一是由各小组推出代表展示学习成果;二是将组际合作交流后仍未解决的问题再呈现给老师, 由老师引导加以解决;三是将把握不准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弄清楚.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1) 对函数f (x) =x2-2x-3, -3, -2∈R, 且f (-2)

(2) 对函数f (x) =x2-2x-3, 在 (-1, +∞) 上有两个变量x1, x2, x1

师生就问题进行讨论, 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单调性的定义, 教师就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议.

生:问题1 (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

师:课本上例2和例3就是典型的例子.让学生训练并归纳其方法:任取x1, x2∈R, 且x1

生:问题2 (求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

师:方法有

(1) 定义法:

从计算差式f (x1) -f (x2) 入手, 求出使f (x1) -f (x2) <0 (>0) 的x1, x2所在区间.

例 求undefined的单调区间.

分析 定义域为 (-∞, 0) ∪ (0, +∞) .设x1>0, x2>0, 且x1>x2, 则undefined, 所以f (x) 在 (0, +∞) 上为减函数.同理, f (x) 在 (-∞, 0) 上为减函数.可让学生思考:能否说f (x) 在 (-∞, 0) ∪ (0, +∞) 为减函数?

(2) 图像法:

对于一些函数可由图像, 根据其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来判断其单调性.如例1.

(3) 公式法:

对于一元二次函数, 可求出其对称轴, 再根据二次项系数 (是正还是负) , 就可确定出该函数的单调性及单调区间.

4.“测问”即检测目标、反馈指导、问题训练

就是在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后, 利用检测单进行巩固测试, 根据反馈的信息, 及时发现不足, 指导纠正, 真正做到知识学到位, 能力有提高, 不留知识死角和盲区.

根据相应测试当堂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强化教学效果, 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教学进行适当深化, 有效地组织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目标测试题:

(1) 若f (x) 在R上为减函数, 且实数a, b满足a+b>0, 则f (a) f (-b) , f (-a) f (b) (填“>”或“<”) .

(2) 若函数f (x) 在R上为减函数, f (1-2m)

(3) 判断函数f (x) =2x2-4x+1在 (0, +∞) 上的单调性.

(4) 证明函数f (x) =x2+1在 (0, +∞) 上是增函数.

5.“拓问”即总结概括、提升意义、问题拓展

一是概括知能结构, 总结规律方法;一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有利于培养尖子生, 补充一定数量难度较大的习题供其选做, 使其进一步拓展智能空间, 提升素质.

小结:

(1)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单调增 (减) 函数的概念, 注意关键词.

(2)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定义证明 (从“数”的角度) 、图像 (从“形”的角度) .

(3) 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判断符号——下结论.

拓展练习:

(1) 思考题:讨论函数

undefined

的单调性.

(2) 探索题:指出函数y=x2-4x+1, x∈R的单调区间.思考:二次函数y=x2+bx+c的单调区间与哪个量有关?

(3) 求函数y=x2+bx+c, x∈[0, +∞) 为单调函数的充要条件.

四、教学反思

1.在该教学设计中, 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时间, 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 到问题深化, 到问题解决, 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教师对学生探究结果进行达标检测, 进行反馈调控.真可谓“教师搭台, 学生演戏”.

2.该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了:“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育部文件, 2001 (6) .

高中语文感悟教学法探究 篇5

一、感悟教学法的定义:

所谓感悟教学法,很难精确地诠释其定义。它类似佛教的顿悟模式。这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解脱苦难,自度度人。我们去除其宗教色彩,取其“自度度人”内质便是“自悟、顿悟”。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说法,便含有“顿悟”的意思。借此我们可这样认为:感悟教学法强调的即是“自悟,顿悟”。我们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推之。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自觉、灵感等的产生都在领悟中突发,这种突发的领悟就是“顿悟”也可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意义是重大的。

二、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定义强调的是“自悟,顿悟”,于是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自悟”,即告诉我们“悟”的主体是“自我”,即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所以基本原则是要尊重学生的“自悟”。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体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这样谈何“自悟,顿悟”。以别人的“感”使学生“悟”甚至用别人的“悟”取代学生的“悟”,这是剥夺学生感悟,剥夺学生感悟就是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

在此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悟”,但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引”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的目标,制定阅读步骤;“导”则是指导阅读方法,组织交流,进行评价。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能读懂的课文,学生并不能读懂其深刻含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则应激励学生仔细揣摩,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孔子云“导而弗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例如教学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我考虑的是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主体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感知,最深感受表达出来。但在设想教程时,我觉得有难度。《故都的秋》的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心境是二十年代人物的心境。作为现在的年青人要去体会那时人物的心情,恐怕很难产生共鸣。于是我作三步尝试:(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体情趣即“清、静、悲、凉”。(2)引导学生感“语”悟情。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清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仰头看见的是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地;耳边是飞鸽的飞声,低头细数着槐树底一丝漏下的月光和破壁腰中蓝色牵牛花加上那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的陪衬。”让学生品味选段中的“破屋”“破壁”“疏落”“秋草”,悲凉秋意早上心头。特别是文中一段“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上去即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学生体味眼前所描绘的景物,引发心中皆有的感情,他们便心领神会,觉得无比真切,无比自然。(3)引导学生感文悟情。“文”即作品的整体。感“语”是作品的局部阅读,但更应注重的是整体阅读。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表明: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再以《故都的秋》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此作品可以从表现手法、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但都离不开内容。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没多大的意义。前面我谈到的利用《故都的秋》的语言悟情,但离开作品的整体,所悟的情则显得淡然。如果把文中的议论抒情一段与借景抒情一段综合起来理解,使学生感悟更深刻。因为作者在议论抒情一段中强调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古今中外文学人士,尤其是诗人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即“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思作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强调秋给人的悲凉感受。学生读之,仿佛自己的某些感触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从而更深层次地感悟郁达夫先生创设的“清、静、悲、凉”的意境,理解作者特有的苦闷、阴郁、落寞的心情。

三、感悟教学法的基本规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在青少年时目睹社会人世变幻无常,感到生老病死难以解脱。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边静坐沉思,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未获人生解脱之道。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在菩提伽耶一棵树下,结跏跌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行道成佛”。释迦牟尼的这一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有三:(1)核心是“自悟,顿悟”但“悟离不开对事物的认知,即感知“社会人世变幻无常。”(2)思接干载,即释迦牟尼的“静坐沉思”“静思冥索”强调了“思”的重要。(3)强调过程的艰辛,即“历经6年仍未获人生解脱之道”“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于此我们推论出:感悟教学法的三条规律:(1)感知,(2)凝思,(3)过程。(1)感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释迦牟尼感知人世终成正果。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终写成优秀文学作品。除去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学生主要还是对作品的感知。这种感知带有审美倾向。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将这种感知特点形象地描绘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阅谈《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对林黛玉这种寄人篱下的弱者形象以及趋炎附势故作姿态的扭曲形象有所认知。再调动自己记忆海洋中的这类形象,于是在认知中产生认同感,调动起同情和厌恶的情绪。“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感知与情绪活动高度和谐,学生的感知力在不知不觉中充分激发。(2)凝思。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要正确的理解事物,牢固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感悟教学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引导学生会思。会思即要敢于质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颉刚先生也说过:“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思考出问题,然后质疑,解疑,就是他能否真正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3)过程。感悟重在过程,即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很多文章不是一读就懂的,感悟首先在于读感,有所得。如读《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词佳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朦胧的月色”“幽幽的荷香”“斑驳的树影”“渺茫的歌声?”;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颇不宁静”的心思,去感受“独处的妙处”。这样的一个过程,说来容易,学生读来便难了。一要认真读,讲究心定,二要仔细领会,讲究慧悟。三要寻根问底,讲究毅力。以上论述的“感知”“凝思”“过程”三条规律,既有它们的独立性,但又是统一的。

四、感悟教学法的策略:

实施感悟教学法,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发现,大胆创设情境,把学生导入“思考的境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确定了这一前提,那么,谈的便是策略问题。

策略

(一)引发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例如我收集古诗词中关于月的吟颂的诗句,把这些诗句分成四类主题(1)望月思乡,这是人类咏月的永恒的主题。(2)望月怀人,包含有情人之间的怀念之情,征戍之人对亲人的怀念。(3)月的阴睛圆缺变换的规律。(4)月的永恒存在。(5)月的多种意象。如“月明如镜”“残月”“朦胧月”“松月”“水月”“烟月”“霜月”。从其形状特征中领悟人生百相。根据这5例主题,用电脑制作出各种“月”的画面,再配上诗句,使学生有深刻的感悟。例如对月圆缺变换的规律,学生悟出“阴”与“睛”,“圆”与“缺”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割。“阴”与“缺”是“睛”与“圆”的基础,而“睛”与“圆”又是“阴”与“缺”最终目的和必然趋势。坚定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地踏上人生之路,对未来充满信心。又如“月的永恒存在反衬出人世的短暂,让学生悟出生命的重要。

(二)引发联想。感悟离不开联想。例如纵横交错的联想,从视、听、味、闻、触等知觉上激起反响,给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联想具有深远感,给人崇高和壮美。如让学生读王之涣的《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滴大江流。”王维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收放得宜的联想,从中感悟其深远、壮大、崇高的美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初探 篇6

一、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预习不但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时的盲目性,教师应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查阅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查阅课文作者情况;查阅课文中人物情况、时代背景、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2)利用工具书自学字词,读通课文。(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4)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5)自读、自悟、自问“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或想知道的问题?”并做上批注或记录。(6)尝试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在汇报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我知道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还要说自己是如何知道、如何想到的。此时,教师既是热心的听众又是指导者。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汇报,还要引导学生有序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先从解题入手然后再理解课文,先汇报查阅到的收获,再提出疑问和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还要鼓励中下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倍加呵护,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勇于探究疑难问题,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在合作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做到敢于修正、补充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甚至敢于鸡蛋里面挑骨头,敢于向教材、教师、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的见解和主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问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

三、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一)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如学习了《三峡之秋》一文后,我设计三个层次作业:(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思考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3)写读后感或写导游解说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二)留课外阅读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阅读面,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学了《泊船瓜洲》一诗后,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学了《鸟的天堂》一文,我让学生读有关巴金爷爷的作品;学了《养花》一文让学生读有关老舍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渗透阅读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留想象作业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四)留积累作业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我注重积累训练,鼓励学生每天写一句名言,或者每天积累五个词语,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摘录一段好句子,每周讲一个好故事,学生做这些作业的兴趣浓厚,日积月累,有利于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开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快速提高。

初中数学学法辅导之探究 篇7

一、贴近生活,品味数学的“好玩”

教师要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创设贴近孩子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孩子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身边事情入手,从孩子关心的事情做起,孩子就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孩子会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数学知识,唤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善于挖掘,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创设二者相结合的情境能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孩子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数学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使之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孩子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让孩子带着数学走出课堂,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二、让学生计算生活中的问题,感悟数学

计算教学是用抽象的数来研究更为抽象的算理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是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枯燥的内容。实际上,我们计算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一定要紧扣生活实际,使之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因而,《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需要。怎样使枯燥的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呢?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应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研究计算,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研究。

三、学会复习巩固,提高对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教师在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在进行单元复习或学期复习时,学生容易依赖教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继续学习的基本功。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总是要先给学生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力求做到细致、全面,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差异,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在这一系列的训练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力才会得到培养和逐步提高。另外如注意力,包括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持续性和转移等。这些都有一个训练培养的过程。在数学中的计算过程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注意力,它也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如很多初中学生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常常是注意了计算而忽略了符号。在合并同类项时注意了系数而顾不上指数。这些计算中的失误,究其原因有知识是否过手、知识掌握是否熟练的问题,也有运算时注意力是否集中的问题。因此在学习数学时,要求学生在注意力方面有良好的素质,而数学中的运算或证明就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素质。

还有记忆力是人类思维的素质,特别是理解性的记忆,往往与后天的培养有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经常要求学生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作分析和类比比较,特别是需要学生将新知识和已被头脑中记忆的一些内容相类比,即在分析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中,理解记住新知识。如对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性质定理系统的分析与类比,都有助于学生理解记住这些数学知识。当记住这些数学内容后,学生就能建立或扩大这些数学知识概念的体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初中英语教学法探究 篇8

一、分层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英语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即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终身发展”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然而每个学生受先天条件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其在基础水平、认知规律、接受能力及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尽相同, 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直接导致其发展目标的不同。我们要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切实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实施分层教学, 即把全体学生根据其学习情况进行分层, 分为基础较差、基础水平一般与水平较好三个层次, 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以实现教学的全体参与, 让所有同学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成功的喜悦, 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分层教学的具体步骤:

第一, 划分层次。教师要向全班学生讲明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 基于学生本身实际, 达到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双赢, 以缩小差异,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根据学生的多次考试成绩与平时的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其中A为水平较高的优秀生, B为水平一般的中等生, C为基础较差的后进生。

第二, 备课分层。备课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先行阶段,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真正吃透教材, 对每一节课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如C层次学生侧重于形象记忆性内容, B层次学生侧重于抽象理解性内容, A层次学生侧重于知识扩展性内容, 以实现全体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第三, 教学分层。中等生占全班同学的大部分, 因此教学时要以中等生为主, 兼顾优生和差生。A层次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课堂上要让他们独立学习, 主动思考。B层次学生占大多数, 精讲精练。C层次学生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检查, 多做练习, 在练习中巩固。

第四, 评价分层。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对比, 不管哪类层次的学生只要在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 就给予肯定与表扬, 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所谓英语探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在相关的英语模拟情景与现实生活情景中进行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有效交流等活动, 从而获得知识技能, 培养创新意识与探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首先, 注重选题的开放性。新形势下的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 局限于课本, 探究性学习也应在开放、动态的情景中进行。选题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与学习角度, 更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我选定的主题主要有:收集英语谚语、了解西方节日及西方国家民俗等等。

其次, 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学生选择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自由选择, 教师只是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英语学习涉及文学、政治、民俗、音乐、体育等,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喜好自由结成小组来展开探究活动, 并将其探究结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实施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面, 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发现英语学习不只是简单地背单词、记语法, 英语学习也是丰富的, 另一方面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 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爱上英语学习。

三、问题教学,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的开端, 是学生积极动脑, 主动思考的动力, 是师生间进行知识交流与情感沟通的纽带。一方面, 以教师的提问统领课堂, 使学生处于欲求知而不得的状态,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如在讲授新课前,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 这样在讲授新课时, 学生就可以有重点地听讲。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只有敢于挑战权威, 挑战教师,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大胆发表自身的见解, 其问题意识才能逐步形成, 才能具备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必备素质, 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才能有所作为。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对于正确的问答及时给予肯定, 对于不正确, 甚至是错误的问答也不要一棍子打死, 而是要积极引导, 纠正方向,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准方向, 提出正确的问题。

四、联系生活,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艺术, 也是一门技能, 要想学到有用的知识就要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英语学习氛围, 让学生敢于善于开口说英语, 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离我们并不遥远, 切实感受学到的是有用的知识。如在教学anim al时, 我准备了一些动物的图片, 并在图片下方注上英语单词, 如fox, m onkey, hen, lion, tiger等等,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中。这样的教学避免了翻译成中文进行理解的过程, 是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有效学习过程。又如在学习“H ow m uch are these pants?”时, 我和学生在教室里建了一个小商店, 摆放好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分小组进行情景对话演示, 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这些句型的用法及语言的交际功能。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 而是与现实相结合用于交流的工具性与技能性知识, 真正实现了英语的交际功能。在实际的运用中纠正学生的发音, 使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英语, 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及语言的运用能力。

用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小学数学教学 篇9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遵循主动性、积极性和目的性的前提下,通过提出问题等诸多方式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法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式,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式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新颖的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才可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小学生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群体,他们的大脑正处在发育的阶段,对新事物比较有兴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特别注重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教学“数学中的求和问题”时,事先让学生到会议室观察了一下,当时并没有直接说出教学的内容和目的,而是让学生认真观察会议室座位的排数和每排的座位数。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观察,并将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时,让学生算出总座位数。大多数的学生都算出来了,并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计算的步骤和过程。但是,毕竟他们的算法很复杂。于是我问学生:“老师有简单的方法要不要学?”大家极为感兴趣,都想知道这种简单的方法是什么。于是,笔者就开始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习。有了先前的疑问和求知欲望,这堂课效果极佳。

2. 鼓励小学生质疑。

鼓励小学生质疑是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重要要求。在课堂上,认真观察,我们会发现真正能做到敢问敢说的、积极活跃的总是那么一部分人,这部分人估计占到总数的40%,另外有40%的学生能做到只提问不思考,还有20%的学生既不提问也不回答。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勇于质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与讨论中来。比如:在讲解应用题时,“一个司机带着三个人……”一般来说,三个人就是三个人,但是有的学生会想到“有没有妈妈是怀孕的呢?”一个很可笑的问题,却是学生的一种疑问。有的教师可能会说问题太幼稚了,但是笔者在鼓励这名学生的同时,告诉大家要学习这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要周全。小学生的质疑需要鼓励,一旦他提出的问题受到了打击,对他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 与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结合。

与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结合也是探究式教学法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手段,把数学教学中呆板的文字、静止的图形、抽象的图像等内容,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图像、声音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在讲课过程中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板书上,PPT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所需要的知识。笔者在教学“相遇问题”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技术。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那么他们就会依照思维定势进行思考。因此,采用PPT技术来解答问题,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方式。首先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了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形象地认识怎样运动是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然后利用电脑动画重点演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相距路程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了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唤起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注重小学生合作学习。

当前,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让他们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的引导下,数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同时考虑到整个课堂,教师并不能完全关注到每个个体,这样就容易造成有“漏网之鱼”的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运用组内学生相互关怀的方式,在上课过程中、在课本之后的练习题中都要通过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内解决各自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有的题别人不会做或者别人做错了,但是他会;另一方面,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从小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于大都是独生子女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当前,探究式教学法已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中产生了极佳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小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安排,同时,教师富有新意的讲课方式和内容都会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小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知识。探究式教学法一改往常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课的章节内容,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

3. 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更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探究教学法中注重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加强提高了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小学生的综合发展极为有利。

4. 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

探究式教学法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探究教学法的普及和推广得到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的称赞,因此,对于整个教育行业而言,可以整体提高教学水平的进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变革。

语文趣味识字教学法探究 篇10

1.文字故事讲述法

如果把汉字单纯当做语法来讲,各种结构术语、拼音、字符、意义和符号信息根本无法融入到小学生的认知体系当中,这种符号信息转化的机制太过枯燥乏味,并且已经超过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喜欢听故事的年龄,对故事有强烈倾听欲望,所以汉字学习用故事讲述法效果甚佳。故事丰富的趣味性,可以调动小学生的课堂情绪,经过故事的辅助,汉字可转化为有趣生命形式,加强学生对字形、音、义等的认识,最终提升汉字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中有一个关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而且流传已久,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对故事情节做适当的修改,比如在故事中先让学生学会写“丑”字,然后讲故事的结局用一句话总结“丑小鸭最终变成了穿着钮扣衬衫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这样就可以在故事中引入“钮扣”这个词汇,学生根据“丑”字的延伸对“钮”的认识程度加深,进而写起来就很方便了。

2.多媒体识字教学法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同时对文字结构、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活动影像等多种功能进行捕获、编辑、存储、播放。可以在课堂上呈现出直观、形象与美丽的色彩,这些因素能迅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迅速将身心投入到识字和写字当中。比如,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幅画面,在画面当中,有一只乌鸦要喝水,可是水瓶里的水只有一半,在水瓶的周围有着好多的石头,每个石头上都刻着一个课本中汉字。在这个时候,老师把握时机,激励学生先认识所有的字,乌鸦就可以顺利的喝水,每当学生认识完一个字之后让学生写下来,水面就会涨高一点,直到学完,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样学生们积极地帮助了乌鸦成功地喝到水有一种成就感,整个识字过程学生会体会到学的趣味性和紧张感,单调的汉字也能更形象的记忆,之后再让学生对写下来的字进行练习。其中,美丽的画面,乌鸦或紧张、或兴奋的叫声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内心,一切最终促成高效的汉字学习成果。

3.汉字评比竞赛法

记忆是一个枯燥的学习过程,重复多遍的汉字让小学生们愈加觉得无聊。但是,这在语言的学习中,知识的温故和记忆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文字的学习同样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如何做到使学生们热爱汉字学习,积极练习汉字呢?毋庸置疑,小学语文汉字朗读、默写评比与竞赛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老师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及课后布置小学生字词抄写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自我评选部分优秀作业,比一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得又对又好,相应的被评为“语文小专家”“汉字小能手”等等。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竞争和挑战,可以唤起小学生的勇气,增加战胜困难的信心,即使偶尔会失败,内心也点燃了不屈服的火焰,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和奋发,识字教学也会事半功倍。汉字评比竞赛活动,在开展几轮收效后,一定要注意新的评比竞赛形式的创新,并且教师应视情况而增加难度,提高标准和要求,尽最大努力发掘孩子们的潜力,使孩子们持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对汉字知识和汉语言文化的兴趣。

4.回归生活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不是脱离生活独立存在的,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教学同样不能与生活隔离开来,相反它是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的基本途径,因此,让识字教学回归生活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处处透露着汉字知识,例如在城市夜晚闪烁的霓虹字,还有城市广场绿化带中设置的文字标语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知识资源,老师将生活中这些与教育息息相关的文字资源集合起来装订成册供学生学习,不但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也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识字和写字的素材库。一方面拓展了小学文字课堂的知识范围,扩大了小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的语文汉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生活中的文字认知,更能达成学生认字写字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汉字认知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增强孩子们自身的生活能力。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99-01

长期以来,词汇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词汇教学既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难点。大多数同学英语缺乏足够的兴趣,把它视为一种负担,这是因为他们对英语词汇认识还不是很明确,扩大词汇量是提高学生考核成绩的基础。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学好英语,掌握词汇是基础。

根据词汇学习规律,介绍符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切实抓好词汇教学,为学生深入学习英语扫除障碍,提出科学合理的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现将诸法叙述如下:

1、实物教学法

一个桔红色的桔子,又大又圆的红苹果,浅黄的香蕉,黑白相间的足球,都可以拿上讲台,告诉孩子们这分别是:orange, apple, banana , football。综观初中英语教材,很多单词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故皆可以采用此法进行教学。如:

文具类:pen, pencil, pencil-box,eraser,ruler,schoolbag;

饮料类:tea,milk,coffee,orange juice, apple juice。

2、挂图和简笔画教学法

初中英语教材中使用教学挂图的课文本已不少,如初中英语初一上册unit2中有pencil, pencil case,eraser,watch,computer,key,dictionary,ring,backpack,baseball十个新单词,就是通过图片的展示进行教学的。而对于教材中缺乏教学挂图的单词,根据需要和条件,教师亦可自制挂图进行教学。

用简笔画教授单词也是一种直观、简捷、高效的方法,它简单、快捷、易学、易画、形象直观,而且风趣、幽默,寥寥几笔就能表达很多信息,引发丰富的联想。将简笔画应用于教学可以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可以直接理解英语,视听结合、印象深刻。

3、比较教学法

初中英语教材中一系列的反义词或同义词正适合采用这种法。如反义词long和short,big和 small,heavy和light,full和empty,new和 old,black 和white,come和go,tall和short等等。同义词fix和mend, loud和aloud, when和while, listen和hear等等。

4、动作教学法

初中英语教材中很多动词,如run, jump, sleep, swim, walk, ride, clean, catch, close, open, eat, drink, mend, write, sing, stand, sit down等等,都可以借助各种动作演示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示范,亲切逼真,既缩短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其效果自然会不错了。

5、音标教学法

一边教识单词的中文含义,一边有意识地加强音标教学的力度,一个学期下来之后,会有许多学生自然识读生词。而音标教学,大家都知道,又更侧重于元音音标,因为元音特别灵活、富于变化,辅音却较为呆板、基本不变。教师根本不必担心初中学生的能力,尽管让他们去拼、去拆、去读。

6、结构分析教学法

初中英语教材出现了不少复合词,乍一看字母太多,初中学生学习和记忆起来难度较大。可如果教师能将这种单词拆开,化整体为部分,进行结构分析,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骤增,对单词的记忆必然会容易许多,如homework这个词,就是“home”和“work”的组合 —— “在家里做的工作”当然就是“家庭作业”了。又如 welcome 一词,教师可以把它拆成“we”“l”“come”三个部分,“我们大家一起来”难道还不“欢迎”吗?

7、采用讲故事,谜语、绕口令、教唱英语歌曲等方法来加深对词汇的印象和牢固程度

如:绕口令:cat, cat, catch, that, fat, rat. 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强化第一次感知,而且还可以复习、巩固句型和语法,真可谓“一箭双雕”。

8、通过词组和句子来讲词汇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孤立的单词难以表情达意,进行交际。单词只有结合句子、话语和课文才能实现其交际功能,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目的。因此,让学生在熟悉的上下文中去学习单词比孤立地记单词效果要更好,同时还能结合学习语法,而且记起来有背景、有意义、不易忘却。例如把borrow, go through, with, return, right away这几个单词和词组放在下面一段有意思的短文中来记,学生容易记住,而且印象深刻:

I borrowed a book from the library yesterday, thats very interesting. Now I have gone through with it. I must return it right away.

学法探究 篇12

首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在翻译中学习。

朗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手边的工具书积累文言字词,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在本文的学习中, 同学们可以自主学习, 理解“胜”“荡倚冲冒”“窥”“慭慭然”“莫相知”等字词的含义,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也可以请教老师。

其次,在诵读中学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正“会读”,能够读出“义”,不是件容易的事。诵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还要在读中发现问题。比如,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 为什么会如此? 后来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 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习文言文时,同学们要边诵读边思考,准确把握文章的深层意义。

再次,在问题的探究中学习。

例如,从题目看,本文的写作重点应该是驴,其实,这篇寓言还描写了虎,而且篇幅还不少。同学们可以在书上分别画出写虎和写驴的句子, 然后圈出表现虎和驴的特点的动词, 思考它们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大家就会发现,一开始,虎眼中的驴是很庞大的,虎先是“窥”———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才慢慢靠近驴;而且“慭慭然”,很小心,“莫相知”———它还不了解驴;“然往来视之”———反复地观察,同时还谨慎地试探了一下,等驴的弱点暴露出来以后,虎才吃掉了驴。由此可见,虎是善于仔细观察、冷静思考的。而驴看上去貌似强大, 其实并没有战胜老虎的本领,外强中干,这是驴的悲剧。我们还可以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作者参加王叔文发起的政治变革失败了,被贬到了永州;作者写驴,其实是和虎形成对比,嘲讽那些看似强大,其实并没有什么本领的人。

最后,在语文活动中学习。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同学们可以进行角色扮演。例如, 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驴和虎,结合各自的表现及命运,谈谈从中收获了哪些道理。再者, 请大家想象一下, 虎会有哪些心得体会呢? 通过这样的活动, 同学们可以不断地挖掘文章新的内涵。

上一篇:河道污染下一篇:网络教室使用网络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