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探究式教学法(精选12篇)
案例探究式教学法 篇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习题教学中, 如果教师不注意挖掘问题的内涵, 不对课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这将和《课程标准》的理念背道而驰.习题教学中, 笔者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多次大胆的探究式教学尝试.本文介绍近期对一道试题的探究式教学尝试, 供参考.
试题:已知抛物线y=x2焦点为F, 过点N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与C, D两点, 直线FC, FD的斜率分别为kFC, kFD, 证明:kFC+kFD=0.
一、解题变题, 夯实基础
课堂上, 让学生交流解题方法, 得知基本解法是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再把问题变成:抛物线y2=4x焦点F, 准线交x轴于N, 过N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两点.是否有:kFA+kFB=0.由学生独立探究易得出结果.
解:易知F (1, 0) , N (-1, 0) 设直线AB:y=k (x+1) (k≠0) 代入y2=4x, 整理可得
这样一来, 学生既熟悉了基本方法, 又对解题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引导归纳, 发现规律
在解题变题讨论后, 教师及时提出:同学们能获得一般性的结论吗?经过讨论获得如下较为一般的结论:
抛物线y2=2px (p>0) 焦点F, 准线交x轴于N, 过N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两点, 则kFA+kFB=0.进一步可得:
结论1:抛物线焦点F, 准线交对称轴于N, 过N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两点, 则直线FA, FB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
三、类比迁移, 别有洞天
结论1反映了抛物线的一个重要性质, 教师提出:椭圆有类似的性质吗?
通过类比多数学生可以给出如下猜想:
椭圆一个焦点F, 对应准线交长轴所在直线于N, 过N的直线交椭圆于A, B两点, 则直线FA, FB关于长轴所在直线对称. (为叙述方便, 记为结论2)
这时教师问:这个猜想正确吗?如果正确怎样证明?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猜想正确, 部分学生能够给出证明的大致思路, 但独立证明显得困难, 经师生互动给出了如下证法!
证明:设椭圆方程为 (a>b>0) , 焦半距, 不妨设F (-c, 0) , 则.直线, 代入椭圆方程得b2x2+a2y2-a2b2=0, 整理得
这时自然可以获得双曲线的相应性质:
结论3:双曲线一个焦点F, 相应准线交实轴所在直线于N, 过N的直线交双曲线于A, B两点, 则直线FA, FB关于实轴所在直线l对称. (其证明作为课外练习)
四、总结概括, 更上层楼
由上述三个结论, 可得圆锥曲线一个统一的几何性质吗?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一提出,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经过交流很快获得如下结论:
结论4:已知圆锥曲线M一个焦点F, 对应准线m交焦点所在的对称轴l于N, 过N的直线交曲线于A, B两点, 则直线FA, FB关于直线l对称.
既然是统一性质, 能否用统一定义证明?经师生互动形成如下方法:
证明:如图, 过A, B作准线m的垂线, 垂足分别为A1, B1, 过B作AF交l于C, 由圆锥曲线统一定义及平面几何知识得:
所以FB=CB, 则∠BFC=∠BCF,
又∠AFN=∠BCF, 则∠AFN=∠BFC, 即得所证.
五、运用结论, 简缩思维
运用结论解题, 不仅可以简缩思维过程, 还能另辟蹊径, 富有新意.
例题已知抛物线y2=2px焦点F, 准线与对称轴交于E, 过E的n条直线l1, l2, ln被抛物线截得的弦分别为A1B1, A2B2, 且, 那么值是多少? (kFAi表示FAi的斜率)
解:由结论1可得kFAi+kFBi=0 (i=1, 2, …, n) 则
在上习题课时, 如果教师做有心人, 做创新人, 对习题和学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定能够上出新意、上出层次, 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启迪.
案例探究式教学法 篇2
1、请大家用课桌上的长方体学具与非长方体学具进行对照,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研讨:
大家研讨得挺好,现在来汇报你的研究收获。(你认为有几个特征就说几个特征,老师帮你记录。)谁愿意先汇报?(学生举起学具汇报研究所得,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进行点拨,规范表述语言,特别是数“面”、数“棱”的方法,即“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认识指导要到位。)
1、整理获取的结论,使之条理化:
⑴你能把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有条理地整理一下吗?(结合板书,学生可以从数量、形状、大小和长短几方面整理;也可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整理。)⑵到底长方体的特征有几点?是否都重要呢?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的?(通过看书,使学生明晰——长方体的特征就是三点:①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⑶师:这就是长方体的三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识别一个形体是不是长方体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2、辨析比较,抓住本质:
⑴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学具(指长方体模型与非长方体模型)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为什么它是长方体?而它却不是呢?
⑵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三个特征中最本质的是“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⑶我们前面列举实例中的电视、冰箱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在长方体形状基础上 的艺术加工。
3、建立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4、识图:
⑴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你最多能看到了哪几个面? ⑵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图略)。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研究 篇3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一种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是灌输──接受式(即填鸭式),教师注重的是把知识和结论准确地教给学生,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感受不到学习探索的乐趣,难以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如何实施呢?下面就结合《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教学,我就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说明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由于学生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印象很深,所以本节课做好实验十分重要。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验逐步提出问题(设疑),让学生自己探究(解疑),得出结论。二是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由于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纸带分析或频闪照片分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行探究。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在对重点一内容教学时,我通过演示一组对比实验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实验一:一个小钢球和一张作业纸(展开)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两物体落地情况,学生观察的结果:重的物体(小钢球)下落得快;实验二:让一张作业纸(搂成一团)和叠在一起的五张作业纸(展开)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两物体落地情况,学生观察的结果:轻的物体(搂成一团的一张作业纸)下落得快;当学生观察到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实验结果时心中自然就产生疑惑,为了增加学生的疑惑我又演示了实验三:让一张作业纸(搂成一团)和同样的一张作业纸(展开)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两物体落地情况,此时学生观察到轻重一样的两个物体下落的快慢也不一样。通过这三个实验创设的物理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接下来就让学生分组探讨,教师一边巡视一边适时加以引导,五六分钟后让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大部分小组都能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有关。这时我再演示“牛顿管实验”,并播放“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的视频,为的是进一步论证学生的结论,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重点二内容的教学,由于有先前的知识做铺垫,学生自然就能够联系到有关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和纸带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做的:课外做好铺垫,学生先预习,每个小组上缴一分实验方案;然后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与该组的小组长一起商讨,分析其可行性及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把小组长培养成一个“小老师”,再由小组长来指导本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合理的点评并对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出解释。
虽然我在课外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时间分配教师难以掌控;对老师创设的物理情景学生不会综合分析,提出相关的问题或假设;学生不会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所需要的实验方案或设计的方案不科学;在播放“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的视频时,学生就提出两个物体也受到空气阻力等问题。
由此看来要上好一节探究课绝非易事,在我看来作为教师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不同物理知识的教学要灵活选取教学方式,不要盲目追求某一种单纯的教学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任何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对的。”探究式教学的确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我们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及学校设备等情况灵活选取教学方式,把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一节优秀的物理课,肯定不是只有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是有几种教学方法同时存在,相辅相成。
二、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教师是这一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尽量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突出学生的亲自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时刻关注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做恰当的引导,而不能充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放任学生自由发展,而应是整个探究活动在我们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中。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设计、组织、协调和点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要切忌回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即“板书+讲授”式,剥夺学生主动思考发问的权利,抑制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必把什么问题都讲深讲透,要及时放手;教师能不说的尽量不说,能不做的尽量不做,把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谈心式”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和方法,在严密而又轻松的思考中锻炼思维,培养能力。
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一定要突出探究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把时间重点花在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环节上。为此教师除了利用课外时间作准备以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不仅能使课上时间更加充裕,还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四、教师要注意学习和积累,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为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往往不一定都是教科书上的内容,也不一定是教师的专长,对教师而言很可能是全新的东西,所以教师在平时应多加强自己业务的学习和钻研,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案例探究式教学法 篇4
南京工程学院汪木兰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针对目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缺失企业实习和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堂、轻课外, 重精深、轻综合, 重灌输、轻自学”的现状, 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为目的, 通过开展探究式项目教学系列化建设与改革, 构建贯穿大学四年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 从低级到高级, 目的明确, 循序渐进, 逐层提高, 能力进阶的系列化探究式项目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网络资源, 建成项目教学库, 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现场工程师”的完整训练, 从而缩短了大学生与企业工程师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零距离”的工程实践衔接与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在本刊2010年第12期和第13期发表的“项目教学法”有关的6篇组稿论文中, 课题组提出了“能力进阶型系列化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并将其思想贯彻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以期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改革效果。
论文刊登后, 受到读者的关注, 6篇文章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快速增加。2011年本刊第23期以专题形式刊登5篇论文。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 课题组融入了“探究式教学”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 明确提出了“能力进阶型系列化探究式项目教学法”的完整体系, 并从教学项目设计原则、项目教学管理模式、项目教学实践平台建设、项目教学过程管理网站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介绍。
2011年12月底在南京召开的“全国CDIO工程教育改革会议暨教育部CDIO高级研修班”上, 课题组作了主旨交流报告, 题目是《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实践与探索─能力进阶的系列化探究式教学项目构建》, 主要对项目教学法基本思路和实施情况做了大会交流, 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会上特别阐述了“CDIO、卓越计划与项目教学法”之间的内在关系, 即CDIO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 (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 的集中概括和具体表达,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卓越计划”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卓越工程师”, 在“理念”与“目标”之间可以通过“能力进阶型系列化探究式项目教学法”予以内部沟通, 相应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近两年来, 该课题组结合“卓越计划”的大力推进, 继续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并开始关注项目教学案例收集, 实施效果反馈和教改效果评价。
诱思探究教学案例 篇5
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背 景】
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多年来高考连续取得较好成绩。但在不断总结分析中我们发现,学校教学质量的保持和提高,靠得是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苦教,学生的勤奋刻苦——苦学,也就是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模式。学生成绩虽有较大提高,但与各地市名校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加之初中生源减少,高中生质量下降,导致教师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乐于一味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闻地听;课下,搞题海战术。造成了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难的难堪局面。
没有自怨自艾,我们坦然接受自己所不能改变的,积极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
为实现学校教学质量新突破,打破常规,深化教学改革,我校一直在寻找、学习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从洋思、杜郎口到鹿泉一中等,我们不断尝试、探索、借鉴、整合,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从2011年10月开始,以新课改为契机,在广泛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全面实行了诱思探究教学改革。
【主 题】
诱思探究释义:“诱”,是指教师循循善诱,很好发挥其主导作用;“思”,是指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探究”是教学过程、模式和方法:“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诱思探究教学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真正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旨在把“满堂教”变成“满堂学”。
【细 节】
以我校杨雪老师的诱思探究课《苏幕遮》为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将传统教学方式与诱思探究教学做个对比,传统教学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
四、课文赏析
(一)词的上片写景
(二)词的下片抒情
五、语言品味
六、诵读提示
七、赏析总结
八、课堂拓展
九、课后任务
以上教学过程共九个环节,基本上包含了传统诗词教学的各个方面。因为内容多、要素全,一节课下来,主要是老师在前面领着跑,学生在后面跟,紧紧张张,甚至可以说是“疲于奔命”。虽然也安排了学生活动,但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收获只停留在知识方面。老师“全包式”教学的弊端一览无余。
诱思探究教学则不然:《苏幕遮》教学流程设计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一)请自由朗读整个诗篇,初步体味情感。
(二)请听老师范读,然后依照老师的范读,自己带着情感反复大声诵读,注意抑扬顿挫,体会老师范读所反映的情感,你能从老师的范读中得到什么启示,从而体会自己应该怎么朗读。
(三)同桌相互诵读,尝试背诵。二分钟后自主展示
二、鉴赏全诗,掌握主旨
(一)请进一步研读全诗,分析该词在表达方式上,上阕写什么,下阕写什么?
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用词中的语言回答上面问题。
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相互交流,并选出代表准备发言,展示自己本组的学习成果。后发言的小组不要重复前面的内容,可以补充,也可以谈不同的意见。
(二)上下阕的写景和抒情是通过什么意象联系起来的,这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什么? 请独立思考,可以相互交换意见,然后自由举手发言。
(三)请品味语言。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评价?
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三、迁移拓展
(一)练习写作,提高能力
请观看下列一组图片,完成写作任务
秋天来了……,借助刻画某种或某些意象,写一段想家的文字(文体自选)。
时间八分钟 写好后,向大家诵读自己的作品。
这节诱思探究课设臵了三个板块,共七个活动,其中包括三个问题和一个写作训练。教材注明的知识、常识,课堂上就不再重复,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来掌握。
导向性信息架构课堂,它是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时的一个航标。学生们以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向性信息”为“桥梁”,完成了一系列的独立思考。
学生们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自己反复朗读、熟读、背诵全词,体味意象,感悟意境,体验词的主旨,并自由展示、相互评点。
期间,杨老师只是在诱导、鼓励、表扬。最后,安排了一个学习活动:读图,写一段思乡的文字。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写作,展示阶段,踊跃发言。学生作品文采之斐然、思想之深刻、情感之真挚,赢得其他同学及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课后杨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一堂课下来,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愧疚:兴奋的是学生的潜力无穷,诱思探究教学实践起来,课堂教学竟然是这般轻松愉快;愧疚的是自己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
【评 析】
自从开展诱思探究教学后,学生们普遍反映“上课不打盹儿”“学习成为了一件有趣的事”“觉得一节课时间过得特别快”…… 诱思探究教学中的导向性信息,既包括“学什么?”,就是指学习传承性课程的什么内容;又有“怎么动?”就是通过什么活动完成体验性课程的内容。
诱思探究教学就是把教师主宰的“满堂灌”,“满堂教”,转化为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满堂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老师们的感受是课下忙起来(备课),“课上闲下来”——“保护嗓子闭上嘴,锻炼身体迈开腿。三言两语,走来转去。”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不讽刺不挖苦不批评。拿捏时间,掌握火候。自己守拙示弱,让学生展示逞强。
诱思探究教学的课堂话语权,不再属于老师,而是交给了学生。导向性信息的设臵,让老师不再担任教学的“组织者”,不必高声宣读连接教学环节的“串台词”,需要老师说的,只是精短的、恰到好处的鼓励和表扬。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亲和融洽的,老师们甚至不必再担心患上咽炎这种职业病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如音频、视频,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
总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兴味盎然的探索者、研究者: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
所谓“课堂一分钟,课前十年功。”教师在课前要下大功夫备好课,上课时才能诱导若定,行为上却表现出“潇洒自如”。
教师的“备课”再也不是仅仅考虑“怎样教学生”,而是重点研究“怎样教学生学”。备课时的课程分析再也不是仅仅分析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等传统意义上的某些内容,而是要落实到课程开发、课程整合上来,在挖掘、研究体验性课程,寻找、利用课程资源上狠下功夫,并最终完成 预设的教学设计。
在实施诱思探究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搞好“研究课”为主要形式,认真撰写“典型教学设计研究”。研究采用:“一课两上三讨论,教学设计四完善”。即:一节课上两次讨论三次,完善教学设计四次。杨老师《苏幕遮》的教学设计就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四易其稿:
首先,杨老师认真研究《苏幕遮》一课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课程资源,分析课程、学情,提出设计理念,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根据以往积累,安排好教学流程等,并写出预设的教学设计,再由语文组全体老师进行第一次讨论,主要研究如何实现“满堂学”,进而第一次完善教学设计,并将教学流程中开展的各项学习活动的导向性信息制成课件。该课件内容经研讨充实、修改后,就成了撰写“教学流程”的骨架。
然后,杨老师第一次上课(谓之探索课),备课组集体听课。听课老师坐在旁边靠后的位臵,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只是把镜头瞄准执教者,仅仅看教师的表演,给教师“打分”,而是依据“思是诱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归宿”,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各种表现,“以学论教”来给杨老师的引导作用打分,并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课后,针对上课情况,及时进行第二次讨论。针对性的评价“满堂学”实现的如何,对课程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以及教学流程进行修改和充实,对于每项学习活动的“设计意图”进行矫正,初步记录各学习活动的“简要实录”,以及自己的初步感悟,开始为撰写“课后反思”做准备。这是对教学设计的第二次完善。在此基础上修改、充实原来设计的课件,补充必要的课程资源。
接着,杨老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在另一个班进行第二次上课(谓之对照课),着重在实现“满堂学”上下功夫。课后,进行第三次讨论,对照两次上课情况进行对照分析,并对预设教学设计再次进行回顾、修改、充实,及时把那些瞬间易忘的“灵感”进行实录,象留影一样,让瞬间转化为永久。这是对教学设计的第三次完善。其他同头课的教师也将以上经验、教训,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最后,根据整个研究所吸收营养的过程,真情实感地写出“课后反思”,并反复对整体教学设计进行加工,特别把每项学习活动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及“课程标准”对本知识点的教学要求等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使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对教学设计的第四次完善,也就是完成了《苏幕遮》 的“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做 法】
为推进诱思探究教学,2011年秋天、2012年春季,我们两次聘请张熊飞教授,来我校指导教学工作。
(一)发动阶段:
1、每位老师发《诱思探究教学论》一书,印发《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学习提纲》老师自学。
2、从2011年10月16日开始由张熊飞教授亲自来校作理论指导和授课指导,全体老师停课听报告;20日给全体学生和教师做报告。
3、在听报告学习半月后搞一次理论考试。
4、派出优秀教师到诱思探究教学成效显著的包头北重三中、石市精英中学和十五中参观学习,改进课堂教学。
(二)实施阶段:
1、在张教授亲自培训指导下,学校教学领导多次研究讨论实施办法,10月25日下午全体教师会,组织老师代表、领导讨论《诱思探究教学》学习体会,每人都要交学习心得体会。
2、全员发动,全部铺开,全力推进。
3、学校成立了校长负责的“诱思探究教学”领导小组;每年级每学科选三名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与教导处主管校长、主任组成年级诱思探究研究小组。
4、每科每周一确定课题,按照一课两上三讨论模式,个人初步确定教学设计思路,导向性信息,教学流程。在组内教研时间先第一次讨论修改,然后上第一节课,到周三周四教研时集体讨论第一课,接着上第二节课,再研讨,每次课后教研,每位教师必提出两条改进意见。
5、明确了年级主任、各科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引路课;各年级、各教研组集体备课,教研组内同课异构,教师之间相互切磋,推选出本教研组最符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课堂全校展示,全体教师观摩,当场点评、讨论;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指定教师开展诱思探究课堂展示。
【成 效】
学校涌现出杨雪、刘瀑、齐超坡、魏建威、冯翠兰、王星星、刘朝锋、王凯静、付敬娟、陈湘、齐聚超、孙翠淼、周相林、李从绵等一大批新课改和诱思探究教学的典型代表。2012年6月数学齐朝波在全国诱思探究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语文教师刘瀑荣获全国诱思探究课比赛特等奖;同年9月21日,刘瀑老师在内蒙古奋斗中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应邀做诱思探究公开课。
几年来,我校教学质量连年提高,高考成绩持续强势攀升: 2011年一举实现了上线总数、应届生成绩、在同类学校中排名三大历史性突破,荣获石家庄市教育局颁发的“高中教学进步奖”;2012年高考本科二批上线再超600人;在生源质量下降、报考人数减少的情况下,2013年高考本二上线587人,语文组高考成绩优异,继2007、2010年后,今年第三次被石家庄市教育局授予“先进备课组”的光荣称号。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30-01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笔者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一点想法,跟同行们一起探讨交流一下。
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学特别是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和很多章节的内容,要求的教学案例也很多,而实际可供选择使用的案例并不多,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所以中学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能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案例,但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当作讲故事,招呼学生漫无边际的议论一番,并未把握问题的实质。这些情形集中反映出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不了解。
二、有效提高中学地理案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精心寻找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中学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选择地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更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注重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增加学生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4、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高校审计案例教学探究 篇7
一、审计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 案例选用
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 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目的选取即能融合相关审计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审计案例。
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审计案例的选取要注重审计理论与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的运用, 在具体的审计案例中, 要融入审计理论与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 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选用的案例应是对实际审计工作精心提炼和加工的案例, 每个案例要以审计理论为指导, 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为审计依据。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达到学以致用和指导审计实际工作的目的。
2. 典型性原则
任课教师能否将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中是案例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任课教师对案例的选取应当考虑案例的主要特征, 案例要说明什么问题, 解决什么问题, 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等。根据教学需要应对大量的审计资料筛选、加工, 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业务事项, 构成审计案例教学的内容。保证每个审计案例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的审计基本理论, 体现审计程序的安排及审计方法的运用。
3. 实效性与创新性并重原则
作为审计教学使用的案例, 应注重客观存在的现实性, 不能脱离实际;注重审计案例与我国经济环境、审计环境相适应, 使审计案例适应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变化。同时, 审计案例设计还应具有创新性,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可能产生的多种结果, 鼓励学生做多种假设, 开拓他们的思维, 并作出恰当的判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 审计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1. 课前准备工作阶段
该阶段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准备工作, 主要是任课教师根据审计案例选用原则精心选用审计案例;二是指导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案例分析准备。审计案例教学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 课堂互动, 否则案例教学就很难成功。实施审计案例教学, 教师应提前把案例印发给学生, 使学生先熟悉案例, 进而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 加深对分析和评价审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根据情况, 还可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的发言提纲, 草拟审计案例的分析和评价报告, 让学生为课堂的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课堂案例讨论及分析阶段
课堂案例讨论是审计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讨论的目的在于理解审计案例, 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在讨论中, 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体, 教师要在课堂上起组织与引导作用。每个审计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应该由学生从自身理解的角度来剖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则应该有效地组织和控制好案例讨论, 并注意引导案例讨论的方向, 以便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 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思考, 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在对案例广泛讨论后,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在独立进行分析和评价时, 不要去猜测教师的分析构思、评价结论, 也不要去照搬所谓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 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审计实际问题, 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审计案例教学的讲评阶段
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发言、写出分析和评价报告后, 教师要认真阅读学生的报告材料, 进行归纳总结, 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析, 阐明案例分析的重点、难点, 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 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开展审计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要重视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审计案例教学效果的保障。审计案例教学由审计任课教师组织和实施, 要提高教学效果, 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审计案例任课教师必须要掌握会计、管理、税收、审计等各方面知识, 通晓国家有关政策、法律, 审计实践经验丰富。因此, 笔者认为,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审计专业教师在业务素质方面的继续教育,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安排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去做兼职或脱产实践, 以便更好地满足审计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 要建立高质量的审计案例题库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 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 专业教师要重视收集整理、科学设计高质量的审计教学案例, 建立审计案例库。教学案例可以从以下途径取得:参加审计社会实践活动从企业获取;对有关审计资料收集、加工、整合;结合教学经验和实际审计工作自行设计;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获取国内外近期发生的审计案例。
(三)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审计案例教学效果和效率
传统的教学手段使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 课堂讲授内容, 教学效果不佳。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 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 可以使学生自己动手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 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该种教学过程中, 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同时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量, 提高教学效率, 确保案例教学效果。
(四) 建立健全学生学习考评制度,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审计案例教学中, 学生需要的阅读量更大, 更能体现学生能力, 为此, 应改革考评办法, 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来决定最终成绩, 平时成绩又以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中的成绩与表现为依据;在期末考试中, 主要测试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这样可以使考核方式达到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使考评制度更加科学。
(五) 开展审计模拟实验与实践, 强化审计案例教学效果
单纯的审计案例教学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但仍然没能使学生身临真实审计工作过程与环境中。建议学校创造条件积极筹建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场所, 努力争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校外建立审计实习基地, 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六) 正确处理审计案例教学与传统知识传授教学的关系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旨在建立系统的审计理论体系, 而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强调案例教学, 但是不能因此弱化或忽视知识传授的作用。因为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案例分析。没有一定的审计理论知识做基础, 案例讨论难以展开, 因此知识传授是主要的、先行的环节。要想上好审计课, 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并重, 坚持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并重。这也是现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摘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与创新型审计人才,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积极探究审计案例教学, 努力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对审计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审计案例教学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审计学,案例教学,案例选用,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淑芬.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
[2]张颖萍, 杨红宇.审计案例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 2005 (7) .
中职数学实施案例教学法探究 篇8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案例或者问题在教学中展开分析、审理和讨论, 基于案例展开新的教学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案例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 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鼓励学生合作和小组探究模式的学习, 营造相对开放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是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和目标, 围绕数学知识和规律中的某一特定问题, 基于现实的基础, 进行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探索, 其精髓在于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理论知识化成生动、贴近生活实际的实例, 提高数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价值,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同时能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启发性,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 中职教育无论从学生人数还是教学设备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对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方向和新的要求。当前中职数学教育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 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律性较差, 尤其是对数学的厌学情绪较严重, 缺乏对数学的信心。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大多数数学教师停留于传统教学的阶段, 授课单调, 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守旧, 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缺乏创新, 课堂气氛显得较为沉闷, 教学效果不佳。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将数学案例引入数学课堂, 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学生现实接触的实际案例出发, 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 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案例教学也能够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
三、如何在中职数学课中实施案例教学
1. 选择适当的案例, 由浅入深精心设置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搜集与编写, 教师平时应注意案例资料的搜集、整理。教学案例的合理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 选择数学案例时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整理相关案例资料。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其目的在于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 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并且围绕本身的知识进行扩展,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同时使得整堂课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指示性。选择的数学案例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应该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既要有吸引力, 又能要求他们深入思考, 分析案例。
2. 围绕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
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以及思想碰撞的重要环节, 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 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强调了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回归课堂, 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更好地将案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 允许学生自主发言、相互辩驳, 彼此分享对案例的见解和看法, 开拓思维。教师在整个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要扮演好引导启示者的角色, 及时正确引导和协调学生, 做好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当案例讨论陷入困境时, 及时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 启发学生, 活跃课堂氛围。
3. 总结归纳案例, 回归教材。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际教学内容的, 也就是说, 教师在最后扮演着“总结者”的角色。在案例讨论的最终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 共同总结出能够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方法, 并给予评价。总结和评价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归纳。其一:合理评价学生的表现及讨论成果。对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问题进行合理评价, 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提高思维能力。其二:应该指出案例讨论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所蕴含道理及解决问题需要应用到的理论知识, 回归教材,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另外还需要适时进行案例演练, 尤其是在数学的方法上, 更加需要加强训练。在通过案例引入了数学知识点以后,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需要教师再次联系实际, 提出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给予数学方法, 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4. 加强案例整理, 组建案例库, 完善案例教学体系。
案例教学依赖于一个相对完善的案例体系。因此中职校可以根据实际数学教学情况, 设置专门的数学教学案例库, 教研组可按年级组建案例整编小组, 根据教学章节寻找案例资料, 教研时加以讨论如何设置疑问, 如何更有成效地与实际生活联系, 如何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等。一方面可以实现案例教学的资源共享, 一方面也能够为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整体系统化发展提供依据, 从而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数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通过多方面努力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完善数学案例教学体系, 组建案例库大大加强了数学案例教学的推进, 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效率,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综上所述, 实施案例教学, 选择案例是前提和基础, 对于发展现代化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分析案例的过程教师也需要加强指导, 最后, 在回归教材时要做好与知识理论的衔接。案例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职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案例教学为中职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方式和思路, 是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综合体现,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对于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增进师生互动和交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倪小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2 (07)
[2]靳淑敏.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生成来源及现状反思[J].教育探索.2003 (07)
[3]李德林.案例教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4]冯文全、冷泽兵、卢清.教育学.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案例探究式教学法 篇9
教学简录:
第一部分:探究参数a
在几何画板中绘制函数的图像(图1)。将二次项系数a设计成可以调节的参数,当参数a变化时,生成抛物线y=ax2的动画(图2)。
学生填写实验报告1:参数a对图像y=ax2的影响。
当a>0时,请作出的图像,顶点,对称轴:_,随着系数a的增大,图像形状如何变化?
当a<0时,请作出的图像,顶点——,对称轴——随着系数a的增大,图像形状如何变化?
第二部分:探究参数k
在几何画板中绘制三条抛物线t(x)=x2+5,r(x)=x2+2,s(x)=x2-2,优美的组合极像火箭的流线造型(图3)。将常数项k设计成参数,拖动顶点A在y轴上自由移动,对比观察:顶点A的纵坐标与参数k(图4)。
学生填写实验报告2:参数k对y=x2+k图像的影响。
当k>0时,请作出y=1/2x2+6、y=1/2x2+4、y=1/2x2+2的图像,顶点———。对称轴————,随着系数k的增大,请比较各个图像间的形状,比较各个图像间的位置。
当k<0时,请作出y=1/2x2-2、y=1/2x2-4、y=1/2x2-62的图像,顶点——,对称轴——一,随着系数k的增大,请比较各个图像间的形状,比较各个图像间的位置。
第三部分:探究参数h
在几何画板中绘制抛物线s(x)=(x+5)2,q(x)=x2,r(x)=(x-2)2,抛物线像彩色的喷泉并排在x轴上(图5)。将h设计成参数,拖动顶点A在x轴上自由移动,对比观察:顶点A的横坐标与参数h(图6)。
学生填写实验报告3:参数h对y=(x-h)2图像的影响。
当h>0时,请作出y=1/2(x-7)2、y=1/2(x-5)2、y=1/2(x-3)2的图像,顶点——,对称轴——一,随着系数k的增大,请比较各个图像间的形状,比较各个图像间的位置。
当h<0时,请作出y=1/2(x+3)2、y=1/2(x+5)2、y=1/2(x+7)2的图像,顶点____,对称轴——一,随着系数k的增大,请比较各个图像间的形状,比较各个图像间的位置。
第四部分:综合探究参数a、h、k
在几何画板中绘制抛物线q(x)=2(x+2)2+3,r(x)=10(x一3)2一5,h(x)=(x一5)2一5(图7)。将二次项系数a、h、k设计成参数,随意拖动顶点A,使抛物线y=a(x-h)2+k在坐标系任意位置停留。对比观察:顶点A的坐标与参数h、k(图8)。
学生填写实验报告4:综合讨论参数a、h、k对图像的影响。
请作出的图像顶点____对称轴____请比较各个图像间的形状,比较各个图像间的位置。
请作出以y=-(x-7) 2-2、y=—(x+7)2-2、y=-(x-7)2+2、y=一(x+7)2+2的图像,顶点——,对称轴一—,请比较各个图像间的形状,比较各个图像间的位置。
案例探究式教学法 篇10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是分章节编排, 每一章的内容学习完以后, 都设计了回顾与思考, 其中有大量的习题, 如九年级下册《第三章圆的回顾与思考》中设计了36道习题, 解答这些习题对本章知识起着复习、巩固、深化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师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解答这些习题,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呢?
传统的方法是“逐题讲解”或“学生先做, 教师对答案”, 这样难免陷入一种做题讲题的怪圈中, 费时费力, 效果不理想, 久之学生会厌学。因此我们需要重新优化习题课的教学方法。我的做法是:
一、对习题按知识重新分类, 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分类: (1) 涉及圆的对称性, 垂径定理应用的有5道题; (2) 涉及圆的对称性, 强调圆心角、圆周角、弧、弦之间关系应用的有7道题; (3) 涉及圆的周长、面积和扇形的弧长、面积以及圆锥的侧面积的题有14道题; (4)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题有1道题; (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题有3道题; (6) 作图题有3道题; (7) 方案设计和综合有3道题。
其次, 将学生按学习水平以4——6人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探究学习, 要求各小组在课前按以上七类分别进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并尝试书写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能正确的解决问题, 且有完善的解答过程。 (2) 能部分的解决问题, 且能找到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3) 完成的内容极少或者完成的不认真。 (4) 基本没有做, 等老师讲评。 (1) (2) 情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调动起来了。对 (3) (4) 情况的学习进行批评和鼓励引导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有条理的梳理知识, 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交流发言, 在激烈的探讨中,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
对小组中解决问题时, 感到有困难, 似懂非懂或者不会做的题目提出, 全班进行讨论。
比如:第36题, 有部分学生读了题后, 不知所云, 图中的AH在题设中没有叙述, 讨论中发现此题的本质是求BC与○A的位置关系, 求高AH的长度就很有必要了, 且此图是由两个三角板拼成的钝角三角形, 其三边之比也很清楚, 当设BC边上的高米时, 同学们列出了以下几个方程:
讨论后请优秀的学生进行点评:以上三个方程都正确, 其中方程 (1) 是在Rt∆ACH中利用勾股定理建立了方程, 方程 (2) 是在Rt∆ACH中利用30°的正切的意义建立了方程, 方程 (3) 用表示了BH、CH, 再利用其和为500米建立了方程, 我认为方程 (1) 运算量大, 方程 (2) 是分式方程, 要检验。方程 (3) 解法简单, 也易理解。
教师再引导学生反思, 完善课前的研究报告和各题目的解答过程。对于少数数学学习基础差, 课堂上不能全部为其进行解答疑惑, 在课后, 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帮助他们完成本节课遗留问题, 不再占用大家过多的时间, 以达到分层教学的要求。
学生在激烈的探讨中, 利于学生表达观点, 发挥想象, 互相启发, 共同发展;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训练思维, 提炼方法
思维是核心, 方法是关键, 培养思维能力, 渗透科学方法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在习题课教学中如何来训练思维, 提炼方法,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改变这36道题目中的任何一道题目的某个题设或结论, 或者对其中某几个题重新进行分解、组合, 编制新题, 并尝试解答。
举例如下:
比如第6题, 可以问:
(1) 、等于多少度?怎样画正五角星?
(2) 、若各弦的交点都标上字母, 问有多少对相似三角形?
(3) 、若BD为直径, 点B为弧AC的中点, 设AC与BD的交点为F, 猜想AF、BF、F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4) 若设BD是圆的直径, AC是∠BAD的平分线, 问
i) :你能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吗?
ii) :图中又有哪些相似的三角形?
Iii) :若点A在半圆上运动 (不和B, D重合) , 在此运动过程中, 哪些线段是不变的, 你能求出的值?
iv) :如果将直径BD改为非直径, AC仍为∠BAD的平分线, 且∠BAD=α, 那么仍为定值吗?
解答此题后, 引导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提炼, 一是在圆中证明三角形相似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二是对于“已知直角三角形及斜边上的高”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基本图形中的有关计算和证明要熟练;三是有关动点和变量的问题要转化为不变的问题解决。
李政道博士曾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这样做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反思和总结
在习题讲评完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反思和总结, 要鼓励学生表达对这一章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表达出来, 并把有创意的思考, 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入其成长记录中, 将“错题和错误的理解”收集在“纠错本”中, 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习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也要进行梳理、提炼, 用网络化的表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并归纳如下:
摘要:初中数学教材是分章节编排, 每一章的内容学习完以后, 都设计了回顾与思考, 其中有大量的习题, 我们教师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解答这些习题,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呢?我的措施是:1、对习题按知识重新分类, 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2、在激烈的探讨中,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3、训练思维, 提炼方法;4、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教法,主动探究式学习,自我分析,反思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案例探究式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案例;自主学习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1]。
二.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
从课程功能定位,地理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高中地理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从“过程”入手展开研究,用实验和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已成为地理学今后的发展趋势。所以,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势在必行[2]。基于探究式教学的概念,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视自主探究,激发学习动机。
探究式教学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减少教师个人掌握课堂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不仅仅满足于教材的知识,适当的拓展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扩充知识面,同时能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实现教学的层次性,围绕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教材,能够充分避免学生的懒惰心理和依赖心理。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渐把学生带到新的视野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教师在学生有疑点的地方给予指导,学生才会感到柳暗花明,才会印象更加深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由学会知识到生成问题,挖掘学生潜力。
生成性教学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特别是把平时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更是学生能力的反应[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根据设置的问题或者教材的安排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但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又会引发新的思考,这种生成性问题首先说明了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成效,给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三.案例学习的特点
案例学习对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大有裨益,特别是人教版必修3教材中,更多的涉及到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学会了归纳与反思,达到了掌握方法的目的,以此分析更多的地区。
四.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剖析
赵贵庆[4]指出,地理探究式学习遵循的基本步骤是提出地理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探究展示交流——分析讨论验证——解决地理问题。在人教版必修3教材中,集中体现了案例教学的思路。以“区域”为核心,分别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案例教学的章节设置。下面,采用赵桂庆的思路,结合探究式教学法我们选取部分案例进行探究。如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提到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对比,学习过程中可以先设置部分问题,其中要注重问题的前后逻辑性,由浅入深,启迪学生思维。学生看到问题后可以先查阅部分资料了解两个地区,然后分组交流,最后分析验证,从而解决了提出的问题。达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并存的学习方式,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其中,教师可以列出表格,写出要比较的因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读图、析图就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效果。如自然条件的对比,通过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能判断气候类型,进一步推断气温和降水特点,而气温和降水又是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顺理成章从地理条件过渡到农业生产,由此可以和后面的知识联系起来,推理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相应的耕作制度等等。而该方法对于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同样适用,同样可以用来研究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等方面,也可以依据此方法进行引导。可以布置若干问题,并提供图文资料,拓展知识面,让学生根据已有资料和知识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也通过交流意见,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最后集体讨论展示结果时,教师可以准确把关,规范学生的答题,并形成解题思路和知识框架,适时补充和指导,完善学生的探究学习。
五.启示
由点到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探究式教学不仅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更是拓展知识巩固复习知识、锻炼学生将知识形成框架和逻辑的法宝。这样寓“无形”于“有形”,将自主学习的过程升华为对知识的强化、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正是探究式教学的思路。特别是对案例学习而言,教师在课堂上讲案例可能授学生以“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分析方法才是授学生以“渔”。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sogou.com/v7656947.htm.
[2] 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 嵇瑾. 《地理生成性教学中的问题构建与解决》[J].《地理教学》2014,4期.
[4] 赵贵庆.《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引领策略》[J].《地理教育》2014,7-8期.
基于案例的动画教学实践探究 篇12
Flash作为Adobe公司的一款优秀的矢量动画制作软件,一经推出便受到各类动画制作爱好者的喜爱。近年来动画设计这门课程在各大高校中,无论是计算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都被普遍开设,受到了各专业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注重动手能力的课程,往往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通过讨论、问答等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理论或概念,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
教师运用案例进行讲解,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例,把教学目标在实例中体现出来[2]。在完成案例要求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分析和设计,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其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1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4]。教师要对Flash动画的授课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重点难点等进行整体把握,选择一个生活中可经常看到、能够练习课程知识点,并且学生容易理解的案例。教师应重视平时的收集和案例整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取案例,不能一味地从网站或其他Flash书籍中选择一些好玩的flash作品,因为这些作品的技术含量往往比较高,对于刚刚接触Flash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过于困难。教师应该从Flash课程的整体构建知识体系结构进行设计,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出发,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制定出一套选取适当案例的思路。从简单的案例开始,让学生懂得动画原来是这样做出来的。例如,在Flash教学中讲如何使用引导层动画时,可以首先设计这样一个简单案例:制作一个将小球沿指定路径从线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在学生掌握了引导层动画的基本的知识点之后,让其发挥想象力,制作一个“雪花飘落”的动画。当学生在制作实践中觉得有了一定的成绩之后,这时可选取一些更高级一点的动画知识,如简单的编程动画,让学生感觉前面所撑握的知识已经没有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也就自然过渡到了有关编程的问题。这样做既巩固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又涉及了新的内容,比如可设计一个有关帧的简单跳转的案例。当然,案例选取是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安排案例时,尽量使后面的案例是在前面案例基础上的重复和进一步提高,还要注意案例在选取过程中,讲究一定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所涉及的知识点的跨越性不能过大,必需保持一定的连续性。通过这种渐进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制作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2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2.1案例的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巧妙的方法将案例引入教学。比如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从生活当中有关Flash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如用电视上经常播放的广告动画来切入Flash的应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Flash动画的兴趣。这时可简单介绍Flash软件的功能、界面、工具等,然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当前最流行的网络Flash作品、上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Flash有大致的了解,还能让学生对以后该的软件学习更有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也能够创作好的作品。而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人们生活中与Flash课程各个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并与学生一起完成案例作品的制作。
2.2分析案例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案例时,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放开思路,积极发言[5]。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可以设计出自己的制作方案,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教师给学生看到案例后,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该案例中包含了哪些元件,这些元件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而制作这些元件需要用到哪些动画类型,实现这些动画用几个图层较为合适,每个图层应该放什么对象内容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借助于大家的智慧和力量,鼓励相互合作,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设计出自己的制作方案,从而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提升个体的学习能力。
当学生不知要选用何种动画类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动画类型的特点。如果所要求的动画中,对动画的细腻程度要求较高,往往可采用逐帧动画,逐帧动画的工作原理就像武术套路中分解后的每一个动作,利用一连串连续的关键帧实现精准逐渐地变化。适合制作人物或动物快速转身、头发及衣服的飘动、走路、说话以及精致的3D效果等等。若在制作动画中,某一物体对象经常被多次重复地使用,如制作空战的游戏动画,飞机射出的子弹会有很大的数量,我们就可以把子弹做成元件,当需要使用该元件时,只需从库中将该元件拖入所需的场景即可。
2.3案例的演示
待分析完案例之后,教师再对案例进行讲解和演示,并向学生介绍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6]。例如,根据课程内容的情况向学生演示如何控制动画中人物说话时口形的处理,人走路时双腿的控制等。通过案例演示,不仅让学生更加乐意学、主动学,而且掌握了新的知识点。
2.4案例的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在案例完成的情况下继续练习。例如,学生可以在最终作品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或改变案例中某个动画的效果等。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操作方法达到案例同样的效果。如在讲解水滴下落的案例时,在通过形状补间影片剪辑元件制作涟漪效果成功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也可以使用动作补间动画来实现,从而让学生对于形状补间与动作补间的区别更加清晰。这样能不仅能开拓学生思维,还能锻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案例的制作原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知识,并通过思考与创新,制作出比较优秀的动画作品。
2.5案例的评述
当教学目的达到后,教师可以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做出评价和总结并给学生指出案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3案例教学的巩固
案例教学的巩固可以让学生独立或分工协作来完成,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练习,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案例中体现的知识点得到巩固和提高。当学生体会到了动画的魅力和乐趣之后,便有了创作的冲动和欲望,往往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搜寻各种素材,并运用所学的内容对其进行设计和创作,这样不仅让案例知识点得到巩固,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
4案例效果分析
案例效果分析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Flash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从案例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从学生方面来说,主要从学生对于Flash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作品质量的高低。如作品内容是否科学、布局是否合理、基本色调是否和谐、帧数是否过多、作品占用存储空间是否过大等等。通过综合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品质量,并自己总结制作Flash动画作品的心得体会和技巧。
5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能够使教学过程变得富有趣味性,教师将贴近生活的案例素材在课堂上分析讲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能够自由的发挥主观创造力,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从而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7]。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案例和耐心的讲解,不仅使原教材的内容得到有益的补充,也让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更加丰富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在教学前,教师要仔细分析所要讲授的内容,确保将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运用得合理高效。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与他人共同协作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创新,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8]。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主导作用,当然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46-47.YUE Wenqio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 of Application of Case Method to Practice[J].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2011(7):46-47.
[2]杨丽军.“Flash设计与制作”课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设计方法[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97-99.YANG Lijun.Case Design Research in Flash Case Teaching[J].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2(2):97-99.
[3]孙秀伟.论高职教育案例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117-118.SUN Xiuwei.On Cas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J].China Adult Education,2011(24):117-118.
[4]郭东梅.“Web程序设计”案例驱动教学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46-148.GUO Dongmei.Research of Web Program Design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Case Driven[J].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6(1):146-148.
[5]周海瑛,马晓春.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69-171.ZHOU Haiying,MA Xiaochun.Study and Practice of Case Teach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J].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2011(5):169-171.
[6]黄明,郭大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与设计[J].教育探索,2006(3):90-90.HUANG Ming,GUO Dawei.Case Selection and Design in Case Teaching[J].Education Exploration,2006(3):90-90.
[7]杨雪青,海燕.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6(3):72-73.YANG Xueqing,HAI Yan.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Public Course[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6(3):72-73.
【案例探究式教学法】推荐阅读:
探究式案例教学08-30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测量物体的高度12-15
案例探究08-25
行政法案例探究11-10
幼儿园主题探究案例10-11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作业09-30
团组探究性学习的案例及反思11-16
探究式教学10-03
探究式学法10-27
探究式教学法小学科学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