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的英语作文May Day

2024-09-21

五一劳动节的英语作文May Day(精选5篇)

五一劳动节的英语作文May Day 篇1

尴尬之余, 笔者也看到一些较为成功的作文:文章往往写农村见闻、菜花稻穗、鸡鸣狗吠, 显得生动活泼。由此笔者想到, 我们的学生, 其祖辈多在农村, 姥姥 (奶奶) 家是他们假日常去的地方, 那里的一切, 会使这些城里的孩子感到新奇而有趣。我们就利用这一优势, 开展了“姥姥家菜园”系列写作活动, 引导学生走向田垄, 亲近自然, 通过观察积累, 写出鲜活的心灵之作。整个活动大体如下:

一、前期准备:家校沟通, 获取支持

家长的支持和亲友的配合是“姥姥家菜园”系列写作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考试的分数, 对这项活动心存顾虑, 担心不参加辅导班后, 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我们利用家长会、校讯通等形式与家长达成了共识。

从语文学习角度来看,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学习语文不能满足于读好几本教科书。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 初中阶段的孩子需要多与他人的交流、沟通, 需要体验劳作的艰辛;从当前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来看, 这些熟悉电视电脑, 擅长QQ聊天但难分五谷的孩子到田间地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很有必要。一些心存疑虑的家长, 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孩子作文有进步, 性情阳光开朗, 也就大力支持此项活动。而乡下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小辈期望能常回家看看, 当然求之不得, 而当他们知道这是为了学习, 也就更加主动地配合, 提供方便。

二、现场体验:由点到面, 交流记录

“姥姥家菜园”系列写作活动要组织好活动小组, 小组人数3~5人为宜。这主要是由于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 或祖辈都在城里, 乡下没有关系亲密的亲戚, 结对小组要有利于带上这些没有条件的同学。初中生童心未泯, 三五成伴, 嬉戏玩耍田间地头, 有利于激发活动兴趣。同时,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 与人交流往往欠缺, 组织结对小组, 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交流沟通。

结对活动还能让学生多方位地观察同类事物, 如A同学家亲戚的菜地与B同学家菜地的相同与不同, 促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比较, 发现差别。当然, 小组成员过多, 则不利于灵活机动地进行观察和写作, 会影响活动的实际效度。

根据结对小组人数, 要求学生三星期或一个月轮一次到自己的亲戚家和结对同学亲戚家的菜园观察或劳动。“菜园”也可以为果园、山林、稻田、养殖场等, 认识那里的农作物、家禽和生畜, 要密切关注每次所见情景的“不同”与“变化”。“不同”主要是各个“菜园”之间景物的横向比较, “变化”主要是同一“菜园”前后景物的纵向比较。学生还要准备好记录本, 每次都做好记录。要求观察由点到面, 逐层深入。“点”是指对某菜园某次的观察, 对此菜园连续几次的观察构成纵线, 菜园和其他同学亲戚家菜园的比较构成横线, “纵横两线”有机整合成一个素材的“平面”。

三、明确要求:源于课标, 结合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依据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根据课程要求, 我们规划了系列写作的具体内容:

1. 七年级:

以趣味种养为内容的记叙文写作。七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为记叙文写作, 要求描景状物、写人叙事做到具体生动。教师在“姥姥家菜园”系列写作活动中是引导学生对“外婆家菜园”的景物展开描述, 以及与祖辈在菜园活动的记叙。

第一次走进菜园 (果园、稻田) , 作文题为《外婆 (奶奶) 家的菜园 (果园、稻田) 》, 具体内容没有限制, 只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留意看到、听到的。虽然是第一次, 由于是学生真实的观察和体验, 其作文立刻给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内容不再空洞无物, 字里行间洋溢的是生命的气息。第二周双休日将到, 教师结合刚学过的《紫藤萝瀑布》, 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和记叙。或是从整体到局部, 或是由远到近, 或是从高到低等等, 让学生自由命题, 写自己见到的菜园。学生带着目的进行观察和记录, 作文也就更有条理, 《十里桂花香》 (游览结对同学舅舅家一个很大的桂树林后的记叙) 等佳作随之而出。七上第三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 春夏秋冬四季皆有, 于是教师就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菜园 (果园、稻田) , 看看动植物有何不同。《春意盎然的菜园》、《夏之歌》、《江南田野的金秋》、《冬雪初临菜园美》等文章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景的片断堪称典范, 植物动物各得其宜。于是,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时再深入一层。农村田间地头的小动物远过于百草园, 即便在小小的菜园中, 如果说地面是菜蔬的领城、地下则为昆虫的王国, 周边山上更是小鸟的乐园。学生放开眼界或蹲下身来去观察它们, 于是《欢歌的小鸟》、《可爱的青蛙》、《蚂蚁觅食》等优秀作文诞生了, 《我的菜园》写景状物的内容更加丰富。

一方小小的菜园谱写出的是生命的乐章。菜园里不单是来自大自然的鸟虫草木, 还有人的故事。在祖辈的教导下, 学会了《第一次种菜/浇水/锄草》, 品尝到了《劳动的乐趣》、《摘果子的快乐》, 更体会到了《爱劳动的爷爷》、《果林的守护者》他们对土地的深情。一学年下来, 很多原来只会用“太美”、“好漂亮”等干巴空洞字眼的学生, 也能写出了七八百字有声有色的美文。

2. 八年级:

以繁荣菜园为对象的说明文写作。八年级的重点是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要写好说明文, 关键在于充分了解说明的对象, 这样才能准确清楚地抓住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而要准确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关键是对事物要有深刻的认识。活动中, 我们对八年级安排在仔细观察“姥姥家菜园”的基础上来写说明文。如提示学生借鉴《故宫博物院》的写法, 运用空间顺序, 条理清楚地介绍了菜园/稻田的方位、布局。或以科学严谨的态度, 运用精确的数据介绍菜园的面积, 科学的术语介绍蔬菜的种类与生长特点、营养价值等。

活动结束后, 《种菜过程的介绍》、《种菜注意事项说明》等文章反映了结对小组同学都能向长辈仔细咨询种菜的过程, 而且又亲自参与其中的认真态度。《姥姥家菜园中蔬菜的种类与其特点说明》等文章则通过结对小组集体协作认真讨论, 并参考了文献资料, 从菜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多个角度加以比较。如同样是青菜, 有娃娃菜、生菜、香菜、菠菜、花菜等许多种类, 细心地找出他们的相同点, 更多的是观测其不同处。有的文章条分缕析, 俨然出自专家之手。科学严谨的态度促成了学生学习的深入。有一位学生爷爷家种的萝卜有红、白两种颜色, 结对小组不单看到萝卜颜色不同, 更从叶片、生长期比较。学生们还打破沙锅问到底, 通过上网查资料, 进一步了解了萝卜的知识。他们由此发现, 原来小小的萝卜中实际上蕴含着大学问。

3. 九年级:

以喜忧感受为基础的议论文写作。九年级的写作重点为简单的议论文, 已经接触议论性随笔, 我们就要求学生能更细心地观察菜园及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并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 在深入观察、思考、分析、挖掘的基础上, 透过事物表层寻找出活动所蕴涵的意义, 写出简单的议论文。

学校中这些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 以往对每次用餐后食堂的垃圾桶里装满了剩菜剩饭的现象司空见惯, 并不在意。一位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学生, 因为亲身体验了种菜的过程变得颇有感触:连续的干旱天气, 他与结对同学一起随爷爷摇摇晃晃艰难地抬水去浇菜;爷爷说菜要尽量少洒农药, 因此带他一早起来忍着恶心去捉菜虫;好不容易到了收获时节, 要把一棵棵绿油油的青菜拔回家都那么艰难, 曾经因为刚下过雨, 他拎着菜在泥泞的小路上重重地摔过一跤……一株菜从播种到收获, 期间的艰辛非亲历无法体验, 而现在同学却这样浪费, 于是《我为大桶的剩菜感到心疼》这样一篇融抒情、议论为一体的佳作感动了同学们的心灵, 正是小作者由衷的呼唤, 使食堂里的浪费现象大为改观。而另一位同学《你真正读懂骉悯农骍了吗》一文, 与之异曲同工:小学时就会背“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然若非躬行, 其中艰辛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呢?她与外婆一起割稻的经历可谓刻骨铭心。为了享受收获的喜悦, 她参加了割稻的行列, 其实并没有做了多少, 但那腰酸背痛、四肢麻木, 汗水流过被稻叶划伤的手背的疼痛简直是向来娇生惯养的她的梦魇!于是她犀利地说:“没有体验没有发言权, 养尊处优的人们, 你永远读不懂《悯农》!”

四、有效指导:教师躬行, 激励导引

“一方菜园, 三年记载, 终身受益”, 三年来, 这方作文的“菜园”获得了预期的丰收。我们认为, 这主要得益于“姥姥家菜园”系列写作活动顺应了学生心理需求, 得益于他们真正亲近了自然, 有了真正的生活体验。当然, 这也得益于家长和亲友一如既往的支持。由此, 我们想到, 作为教师, 要为学生创造真正的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契机, 引领他们从自然和生活中去学好语文, 写好作文。

古代诗歌中的劳动节 篇2

最早记载这个“节日”的是《吴越春秋》的《弹歌》, 这首歌谣只有八个字:“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反映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 描写了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 并发射弹丸捕猎禽兽的全过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最熟悉的莫过于《伐檀》:“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七月》描绘的是一幅瑰丽的农耕图, 叙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一之日毕发, 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 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 饁彼南亩, 田畯至喜!”其他的《噫嘻》反映了周初的农业生产和典礼实况, 《十亩之间》描写了几个小伙子相约去看采桑姑娘欢快而归的情景等。这些诗描绘的劳动大多是轻松愉悦的, 极具生活情趣。

陶渊明《归田园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抒写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唐代最家喻户晓当数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全诗仅20个字, 生动刻画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 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 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的情景。他的另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则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 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李白一生写诗无数, 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首。他的《秋浦歌》 (十四)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描写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 光、热、声、色交织辉映, 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 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 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透过短短20个字, 我们不难感受冶炼工人的辛苦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白居易写过许多直接描写劳动场景的诗篇, 著名的有《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这首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 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的情景。而勤劳的青壮年农民在南岗麦田低着头割麦, 脚下暑气熏蒸, 背上烈日烘烤, 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 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农活。诗中浸透着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诗篇。

五一劳动节的英语作文May Day 篇3

1 现状分析

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收效较慢的教学任务, 虽然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已经借鉴和总结了很多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和传授英语写作方法给学生。但是一个伟大工程的完美竣工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建造手法的娴熟和巧妙, 也有赖于后期的不间断的检测体察和修补重建。但反思目前的英语作文评语存在很多问题如下。1) 教师的态度。现在很多老师都忽视或不重视学生作文评语的质量, 态度敷衍, 评语形式化和不规范化, 这种做法使之前对于尽心尽力传授的写作方法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有的教师也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 圈出几个语言错误, 敷衍了事。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仅限于简单的对、错符号, 分数或等级, 几乎没有评语, 或是千篇一律的Good , Not bad, All right或Perfect, 或者是A B C D几个等级。2) 教师重视语言错误的修改胜过对作文本身的评价。一方面由于作文大多是立意明确的作文, 不需要学生在审题思考, 另一方面是教师习惯性地充当了一个审判者的角色。只注重语法的修改, 对学生作文进行找错, 评语中纠错多于激励, 批评多于表扬。这样的评语也让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 忽视或无视作文二次修改的现象屡屡发生。教师除了检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之外, 更应该体会文章是否言之有物, 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3) 教师未能从读者的角度来欣赏学生的写作, 告诉学生有何表达不妥, 该如何修改。相反教师喜欢用命令的语气和口吻, 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久之, 评语就如同“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为了真正落实好英语写作教学,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将英语作文评语规范成体系已经成为迫切的需求。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切身体会, 就英语作文评语的重要性和方法有效性所做探讨。

2 英语作文评论“存在”之重要性

2.1 对学生而言

作文评价是学生写作的指导与反馈, 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 同时学生也希望在评语中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作文是令学生望而生畏的一种作业, 但是当他们搜肠刮肚完成一篇作文的时候, 心里也渴望知道老师或者同伴对自己作文的评价, 因此教师应及时批改并重视评语, 要肯定学生写作的优点, 指出不足, 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2.2 对教师而言

在作文评价的过程中能获得问题反馈, 从而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和判断学生的语言掌握熟练程度和写作水平, 以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控和改进自己的英语写作教学。这样,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良性的循环。

2.3 对英语作文教学而言

作文评价是师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也是写作教学良性循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英语作文评价不仅是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 简单给学生一个等级, 还要进一步留意和收集学生写作时的其他方面信息, 然后进行分析和总结, 来判断学生写作完成程度、英语写作能力及英语熟练程度。

3 英语作文评语方法之有效性

既然了解了作文评语的重要性, 那么语言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千万不要让老师的辛苦批注成为学生眼中的评语“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写作的评语更加关注和改善。

3.1 普遍意义上语法修改评论语

1) 时态和主谓一致评论语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最大的难题就是动词及其用法, 这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 学生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 不能正确使用英语动词时态.

例如:

学生写记叙文时常混用时态。如“My sister likes playing pi⁃ano when she was a child. She is reading many books about many famous people. And she wants to be a scientist after she graduated the university. ”这段文字时态混乱, 但对于学英语时间不长的学生来说, 简单地否定或肯定都是不对的。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比较好的方法是先表扬做得对的地方后纠正错误的地方。我们可以批上:How lovely your sister is. So are you. You do a good job in your composition, but try to make the tense correct. If you take your story as a past event, use the Past Tense all the way. You can't use tenses at ran⁃dom! 这样的评论就很委婉地提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 而且也适时的肯定了优点, 这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对英语的热情。

2) 对中国式英语的点评

由于语言上存在的比较大的差异, 并且身边的英语环境质量不够高, 因此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都容易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句子。就此, 我们应当在及时纠正的同时, 更应该正确评价。

例如: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can’t leave cars. 这是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句子, 有位教师这样评价:“You really know clearly about modern society, but try to use English correctly, Englishman usually say like this’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can’t do without cars.’Do you think it is more clearly? ”这位老师很注重文化间差异而产生的思维的差异, 并用了很地道但是缓和的口气来指正学生的错误, 更加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改正语言上的毛病。

3.2 谋篇布局类评论语.

在作文批改中, 不能只是订正学生所犯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有时老师很难发现学生作文的语法错误, 但常常感到词类句子不通顺, 也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这是语篇质量方面的错误。无法用语法来解释, 而是要靠形成语篇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去处理, 即要分析语篇的有效性、表达的得体性和地道性。例如, 在学生的习作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Teachers’Day is coming. I’m going to see my middle-school English teacher next week.从句子平面看, 此句既无语法错误, 亦无书写错误。但从深层上分析, 不难看出句子受到严重的母语干扰, 且选词不当, 造成意义模糊, 影响了交流的有效性。批改时, 笔者不仅在English teacher下画一条横线以示错误, 并在此句旁边写道:En⁃joy yourself with your teacher on the coming Teachers' Day. But I wonder who you are going to visit next week, a teacher from Eng⁃land or a teacher who teaches you English. 学生看到评语后重新修改为:“I’m going to visit my teacher who taught me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3.3 鼓励, 激励性评语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 千万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以下是一些可以借鉴和运用的评论性话语。

1) 整体印象类评语。Super!Excellent! Perfect!Wonder⁃ful! 采用整体印象类评语对于刚学英语的学生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为了下次再得到老师的表扬, 他们会更加认真和细致。但若千篇一律的使用此类评语, 就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倦, 同时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终导致教师的评语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2) 规范引导类评语。

Glad to see your improvement in handwriting.

’Its necessary to make a draft beforehand.

这类评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合适地使用, 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规范起到有效、积极的作用。

3) 情感调控类评语

You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proverbs.

Don’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if you need any help.

此类评语语气应当温馨和真诚,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 保持写作热情, 端正写作态度。

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了英语作文评论语的重要性, 并且能认真思考有效操作和改进方法, 相信这样的评论语定然不会成为学生口中的“鸡肋”, 让作文评论语真正有效服务于英语教学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的职责和奋斗方向。

摘要:写作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同时也是衡量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进行有效地进行英语作文批改一直是困扰英语教师的课题之一、评语是教师批改作文时对学生的一种反馈和情感交流, 不只是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评语既要有宏观的评价也要有微观的指导, 同时要激励学生, 关心学生, 实现教与学的有效发展, 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英语作文评语,重要性,方法有效性

参考文献

[1]Anderson and T.Lynch.Liste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8.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3]鲁志华.巧用激励性评语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J].英语教师, 2010 (10) :63.

[4]陈红.如何利用评语构建英语写作生态课堂教学[J].湖北函数大学学报, 2013 (10) :132-133.

[5]梁蓉.初中英语作文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 2012.

[6]陈冰.教师书面反馈对高中学生英语作文修改的影响[J].基础英语教育, 2011 (1) :10-13.

[7]乔晓晶.高中英语写作之翼[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1 (23) :69-70.

[8]徐丽萍.对撰写英语写作评语的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83-87.

论劳动者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 篇4

劳动者单方解除权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 尚未全部履行以前, 劳动者依法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无需用人单位同意便可终止劳动合同的权利。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可将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划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 劳动者的预告解除权。

劳动者的预告解除权是劳动者解除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通常情形, 根据劳动法的一般原理, 何时参加劳动, 为谁劳动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劳动合同既然是劳动者自愿签订的, 自然也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即劳动者履行了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要求, 届时便会发生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果。应强调的是, 该30日的预告解除权是法定解除权, 不能以任何方式再行作出限制, 包括合同约定的方式。

(二) 劳动者单方即时解除权。

劳动者的即时解除权的本质是因用人单位的过错, 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维护劳动者利益, 《劳动合同法》赋予了劳动者可以不经提前通知而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该情形在大陆法系被称为被迫辞职, 在英美法系被称为推动解除。劳动者在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同时, 还可以获得经济补偿金。

(三) 劳动者试用期内的任意解除权。

试用期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了解和适应的一段合理时期。在试用期内, 就劳动者而言, 其可以选择不同的用人单位, 可以不需要理由地直接提前3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的选择权, 用人单位无权单方就此作出任何限制。但是, 劳动者在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也应配合用人单位完成相关手续和工作的交接。

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立法中,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有预告解除权、即时解除权和试用期中的任意解除权三种情形。然而, 在适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劳动者预告解除权的授权不明确。

劳动者的单方劳动合同解除权的设立宗旨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通过对比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7条和《劳动法》第31条可以发现, 在表述上有不一致的地方。《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而《劳动法》规定“应当”提前30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从立法目的和宗旨来看, 《劳动法》第31条应是一个授权性条款, 但它含混的表述极易造成误解。是否可以用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来对抗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 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明确规定。

(二) 对所有劳动者设定统一的预告期不合理。

我国对劳动者行使单方解除权 (不包括试用期的情形) 统一规定了30日的预告期, 这是不合理的。现实中不同工作性质的劳动者可替代的程度是不同的。一个普通劳动者辞职, 用人单位很快就可以找到接替的人选, 而一些重要岗位上的劳动者跳槽, 却很难在30日内找到替代者, 尤其是企业中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他们在企业中的位置完全区别于普通劳动者, 这些人员的辞职, 对企业来说不仅是在财产上有重大的损失, 更甚者会导致企业的瘫痪或破产。

然而, 在我国未区别不同情况, 一律规定为30日, 面对纷繁复杂的劳动关系, 统一的规定缺乏灵活性, 在适用中免不了过于僵硬, 有时会损害用人单位利益。我国立法中, 可以确定预告期最长、最短的限度, 再由劳动合同当事人在此限度内根据行业习惯及具体情况协商决定预告期的制度。同时, 也要考虑劳动者的工作年限, 工作年限的长短对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能力有很大影响。当然, 依劳动者工作年限的不同而确定不同的预告期间的做法, 充分考虑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的紧密程度, 是世界各国劳动立法的惯例。

(三)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的实施与合同必须信守原则之间存在冲突。

《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劳动者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在试用期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一规定给予了劳动者极大的单方解除权, 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 维护劳动自主权利, 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几乎没有设置什么障碍和条件。然而, 劳动者在任意行使此项权利时, 却极有可能在客观上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 此时这种权利的行使是以牺牲用人单位利益为代价的。可见, 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权与信守原则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虽然劳动合同具有特殊性, 我国《合同法》也并未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属于合同法的调整范畴, 但作为受法律保护的一项权利义务之协议,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其签订的劳动合同理应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相统一。

三、完善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的建议

(一) 明确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的适用范围。

对于劳动者提前30日通知即可解除劳动合同规定, 条件过于宽泛, 应当根据工作性质、岗位职责对此加以相对具体的规定;对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赔偿范围, 应在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 以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纵观国外立法, 各国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 几乎都分为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解除和非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解除, 并且都对前者限制解除以维护合同效力, 约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都只能基于正当的法定事由或履行一定的期限后才能解除。

对此, 我国在立法过程中应予以借鉴, 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适用于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法律应赋予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同等的法律地位, 同等的权利, 在劳动者履行了通知对方的义务后便可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适用于固定期限时, 对明确约定了期限的劳动合同中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予以限制, 约定了明确期限的劳动合同只能基于正当的法定事由或履行一定的期限后解除。依据我国劳动力富足的现状, 建议在立法中对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规定履行期限, 这个履行期限可以维持在3~5年之间, 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动合同的稳定性, 也可以均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

(二) 加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保护。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有时会给用人单位造成难以计量的损失, 主要表现为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侵犯, 其中有些损失是显性的, 可以直接计算出来, 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要求劳动者进行赔偿, 而有些损失是隐性的, 是难以计量的。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因其具有秘密性特征, 主要依靠“保密”来保护。一些劳动者 (中高级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在参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或多或少会掌握单位的一些商业秘密, 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后就会直接侵犯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即使劳动合同中有保密条款, 但有时也是难以操作的。

保密条款和禁止同业竞争条款, 二者在我国都属于法定可备条款。保密条款即约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负保密义务的合同条款, 它包括对保密的内容、范围、期限和措施等的约定;禁止同业竞争条款即约定禁止劳动者参与或者从事与用人单位同业竞争以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合同条款, 它包括对禁止同业竞争的期限、范围和补偿等的约定。在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 要明确劳动者的保密义务和禁止同业竞争的义务, 避免给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 完善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中有关服务期的规定。

用人单位出资培训劳动者是现代企业的普遍做法。为了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防止劳动者通过专门培训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跳槽”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劳动法》没有关于服务期的约定, 《劳动合同法》第22条第一次规定了服务期。服务期是指劳动者因接受用人单位给予的特殊待遇而承诺必须为用人单位服务的最短期限。只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劳动者, 受训劳动者就有义务为用人单位最少服务一定年限。所以, 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付费在职培训后, 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以后的服务期。关于接受培训的职工签订服务期的年限, 《劳动合同法》没有具体规定, 应当理解为服务期的长短可以由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协议确定。但是, 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协议确定服务期年限时要遵守两点:第一, 要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 不得滥用权利;第二, 需要注意的是,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服务期较长的,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间的劳动报酬。

根据1995年《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4条的规定, 劳动者违法解除或违约解除劳动合同, 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 应赔偿用人单位的招录费用、培训费用、直接经济损失以及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这样的规定显然过于笼统, 由于赔偿金的数额需要经用人单位的举证才能确认, 而很多损失的计算又缺乏明确的标准, 这就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人单位的利益受损而得不到救济;另一种情况是赔偿金过高而超过劳动者的承受能力。因此, 立法应进一步明确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方法。

四、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深入研究劳动关系现存状况的基础上就劳动合同单方解除的相关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与阐述, 重点在于探讨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该权利所涉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利益的平衡。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 其稳定、有序、正常的运转, 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 也是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体现。劳动立法的不断完善, 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劳动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基本人权, 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黎建飞.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2]叶静漪.劳动合同法十二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3]陈国柱译.日本民法典[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3.

[4]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5]戴继翔.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J].经济问题, 2008.10.

[6]外国劳动法选 (第四辑) [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 1989.

[7]冯彦君.论劳动法是保护人权之法[J].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 1995.1.

五一劳动节的英语作文May Day 篇5

一、把脑力劳动等同于复杂劳动

劳动创造价值, 不同劳动由于复杂程度不同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不等。马克思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把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把复杂劳动转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解决了两者之间的比较与交换。传统的劳动划分方法具有明显特征:其一, 这种划分具有历史性, 是对手工工场与机器大工业时期的主要劳动形式体力劳动的划分。当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形式以体力劳动为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的一份资料中说, 当时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总人口1800万, 其中有1100万人全部靠简单劳动为生, 这一比例占总人口的60%以上, 这其中还不包括所有工资较高的“工厂工人”和非劳动人口, 甚至连瓦匠被当成复杂劳动者被排除在简单劳动之外;其二, 这种划分具有表象特征, 即根据劳动表面复杂程度进行粗略的划分, 不能体现各种劳动的本质特征。然而,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由于脑力劳动极少, 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划分劳动具有合理性。尽管如此, 马克思还是意识到这种划分的缺陷:其一, 这种划分经常含混不清, “是根据单纯的幻想, 或者至少是根据早就不现实的, 只是作为传统惯例而存在的区别”, 其原因正是由于大多数劳动都是体力劳动, 尽管复杂程度不同但没有本质的区别, 以至于现实中常常粗分、错分;其二, 把脑力劳动简单地等同于复杂劳动, 容易低估脑力劳动的价值。由于把脑力劳动等同于复杂劳动, 人们常常是用脑力劳动力的价值衡量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 所以马克思认为“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 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脑力劳动的价值得不到真实体现, 从而压抑了脑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新经济的发展呼唤脑力劳动价值论, 要求从本质上划分劳动, 即根据劳动中耗费的主要成份, 把劳动划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不是简单的倍加关系, 而是幂加关系。

二、混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价值实体的共性与个性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上把价值实体等同于抽象劳动, 混淆了不同劳动价值实体共性与个性的差别。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聚, 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 或一般人类劳动, 它无非是“人体的机能, 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 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所以, 价值实体本质上是凝聚在商品中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耗费, 它是一切劳动的共性。一切劳动无论它们的具体形式是多么的不同, 都可以转化为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耗费这一共同的东西, 从而进行比较、交换, 从这个意义上讲, 价值实体等同于抽象劳动。

但是, 虽然任何劳动都要同时耗费一定的体力与脑力, 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的体力、脑力耗费的比例不同, 即不同形式劳动的价值实体有各自的特殊性即个性。在体力劳动条件下, 脑力耗费极少,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即使是复杂体力劳动, 劳动中脑力耗费绝对小于体力耗费。统计数据表明, 即使在完全机械条件下, 复杂劳动中的体力与脑力耗费比大致为9∶1, 这恰恰证明经过训练的复杂劳动基本上也是以体力耗费为主。可见, 体力劳动形成的价值凝聚的主要是人类耗费的体力, 价值实体的基本构成是体力耗费。在脑力劳动中, 体力耗费微不足道, 价值凝聚的是人的脑力, 脑力劳动的价值实体可以近似地看成是脑力的耗费。因此, 不同劳动具有各自的个性:在体力劳动条件下, 价值实体是体力耗费;在脑力劳动条件下, 价值实体则是脑力耗费。

价值实体的差别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中脑力耗费极少可以被忽略, 在新经济条件下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显得异常重要。正是由于价值实体的差别, 导致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价值尺度、价值规律的不同, 混同两者的差别则可能低估脑力劳动的价值量, 不利于脑力劳动的发展和脑力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三、把价值量等同于劳动时间

脑力劳动价值低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潜意识中把价值量等同于劳动时间, 忽略了脑力劳动价值量的决定特点, 用劳动时间计量脑力劳动的价值量。价值量本身是劳动量而不是劳动时间。马克思认为价值量“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长期以来, 人们毫无疑虑地把价值量等同于劳动时间, 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 产品的价值量越大, 反之, 则越小。其实, 马克思将劳动时间等同于价值量是有条件的。

首先, 马克思指出了价值量本质上是体力、脑力耗费量或劳动量, 而不是劳动时间本身。劳动时间只有当作衡量劳动量的尺度时, 才能与价值量划等号。马克思把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是针对特定的历史阶段主体劳动形式即体力劳动而言的, 因为劳动时间是体力劳动价值量的自然尺度。离开了体力劳动的条件, 价值量的衡量尺度将会发生变化。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状态下, 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 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之所以对劳动时间的关心程度不同, 是因为在不同劳动形式中, 劳动时间对价值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在脑力劳动条件下, 劳动时间对价值量的影响在减小, 自然人们对劳动时间的关心在降低。可见, 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了劳动时间对价值量决定的可变性。

其次, 马克思指出劳动时间不是决定价值量的唯一因素。马克思说:“计量劳动时间的, 除了‘外延量’以外, 还有它的密度”, 即内涵量。这里的劳动时间是指劳动量, 决定价值量大小的因素既有外在因素, 又有内在因素。影响不同劳动价值量的外在因素是劳动时间;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 劳动时间越长, 耗费的体力或脑力越多, 价值量越大。影响不同劳动价值量的内在因素则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 体力劳动表现为劳动强度、熟练程度等因素;脑力劳动则表现为能动性、创新性等因素。如不同的体力劳动, 如果劳动强度不等, 熟练程度不同, 那么, 相同时间内的体力耗费则不同, 价值量不等。而内涵量就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 只能近似地折算为一定的劳动时间。

最后, 劳动时间作为决定价值量的因素是以平均内涵量为前提条件的。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价值量既包含外延量又包含内涵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是以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即内涵价值量一定为前提条件的, 也就是说所有劳动不存在内涵价值量的差别。马克思之所以把影响价值量的内涵因素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等作为前提条件, 其一, 在体力劳动条件下, 全社会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等内涵因素在个体劳动者身上的差异不大, 假设为平均值具有合理性;其二,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 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劳动量的变化也是有限的, 不足以使劳动量发生质变, 从而使不同的体力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十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大的差别。相反, 当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一定时, 劳动时间可以无限延长, 价值量则可以不断增大。劳动中的体力耗费随时间的流逝成正比;其三, 劳动时间计算价值量不仅技术上方便, 而且符合人们的习惯。因此体力劳动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则成为前提条件。

脑力劳动的特点决定了内涵因素对脑力耗费的影响大大超过外延因素的影响, 因此, 脑力劳动主要决定于内涵量, 即劳动的能动性、创新程度, 外延量劳动时间只能作为前提条件。其一, 当不同劳动的创新程度和能动性一定时, 其价值量基本确定, 高级劳动是“幂加”的低级劳动, 低级劳动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价值量是有限的。一件脑力劳动产品, 虽然花费了很长劳动时间, 但由于劳动的能动性不大, 创新程度不高, 耗费的脑力不多, 社会所承认的价值量也就不会大;相反, 一件脑力劳动产品花费的时间不长, 但创新程度极高, 其价值量极大地超过前者;其二, 在劳动时间一定时, 价值量未必能确定, 因为通过提高创新程度和能动性能极大增加脑力劳动价值量。能动性越大, 创新程度越高, 意味着劳动中耗费的脑力越多, 其价值量越大。脑力劳动比较的不仅是劳动时间, 甚至主要不是劳动时间, 而是比较能动性和创新程度。一项专利其价值可达几十万, 甚至上百万、千万元, 但生产这一专利并非要比生产某普通商品花费更多时间。

四、把劳动时间看成是永恒的价值尺度

用劳动时间衡量脑力劳动价值量是价值低估的直接原因, 而把劳动时间当成永恒的价值尺度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指出:“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 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作为价值, 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了劳动时间是价值量的天然尺度, 充分肯定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的必要性, 因为在体力劳动中, 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等内在因素受生理极限的制约, 对价值量的影响是有限的。而外延量对价值量起决定作用, 外延量又是以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所以, 劳动时间是价值量的尺度。

但是, 这并不等于说价值尺度只能是劳动时间。同样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又间接指出了劳动时间不是价值量的永恒尺度。他说内涵量与外延量“这种差别, 正如亚当·斯密指出的, 会因每种劳动特有的次要条件, 而部分地相互抵销。只有当劳动的内涵量和外延量成为同一劳动量的相互对立的、彼此排斥的表现时, 这种差别才会影响到劳动时间充当价值尺度的作用。”即当内涵量的因素对价值量的影响与外延量即劳动时间对价值量的影响相当甚至超过时, 劳动时间尺度的准确性必然受到影响。显然, 马克思在这里又承认了随着内涵价值量的增长与外延价值量的降低, 劳动时间尺度就有被其他价值尺度代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劳动时间价值尺度不是永恒不变的。实践证明, 当脑力劳动成为社会的主体形式时, 劳动时间的价值尺度已经不能准确地衡量脑力劳动价值量, 才导致脑力劳动价值量被严重低估。脑力劳动的价值量决定于内涵量, 即脑力劳动内在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外延的劳动时间成为决定价值量的前提条件, 价值尺度自然由劳动时间转化为衡量能动性和创新程度的尺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89

[2]季正松:脑力劳动价值论[M].徐州:中国矿大出版社, 2006, 12.56

[3]季正松:新经济条件下的脑力劳动价值论的发展[J].理论导刊, 2004, (6) .37

上一篇:浅谈我对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的认识下一篇: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