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2024-12-27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精选12篇)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1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科中的重要性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 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1926年, 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econometrics”一词, 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930年, 成立世界计量经济学会。1933年, 创刊《Econometrica》, 进一步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正式诞生。计量经济学20世纪40、50年代得到大发展, 60年代进一步扩张, 70年代以来非经典 (现代) 计量经济学得到迅速发展。

计量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科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克莱因 (R.Klein) 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 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萨缪尔森 (P.Samuelson) 说:“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截至今日, 53位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中有10位直接因为对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贡献而获奖, 近20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 30余位左右在获奖成果中应用了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经济类院校的教学中, 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998年7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 在第一次会议上, 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 其中包括了计量经济学。据调查发现, 目前, 在各学校的经济学科教学中, 即使是普通的三本学校, 都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可见, 计量经济学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占据重要地位。

二、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现状

计量经济学是指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 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 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 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数量经济学模型最主要的区别就是, 数量经济学模型虽然也可以分析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为控制经济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但数理经济模型并没有揭示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数理经济模型没有做到的, 计量经济模型做到了, 计量经济模型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随着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其数学方程也越来越复杂, 必须借助相应的软件, 才能更好地促进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计量经济学软件有很多, 例如SPASS、SAS、GAUSS、PC-GIVE、Micro TSP等。Eviews (1) 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Eviews主要是对社会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技术进行“观察”。另外, Eviews也是美国QMS公司研制的在Windows下专门从事数据分析、回归分析和预测的工具。使用Eviews可以迅速地从数据中寻找出统计关系, 并用得到的关系去预测数据的未来值。Eviews的应用范围包括:科学实验数据分析与评估、金融分析、宏观经济预测、仿真、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

从上面的介绍, 不难发现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大多数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上, 主要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理论, 没有配套的计量经济学软件课程教学;一些教学安排比较好的学校, 虽同时也开设Eviews课程, 但这两门课程没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大多数学生学过这两门课程后, 大四写毕业论文时, 却连最简单的实证分析方面的论文都写不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笔者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数学联系很大, 多数学生在上计量经济

(1) Eviews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缩写, 直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 通常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学课时, 感觉有些吃力, 尤其对文科类数学基础又不太好的学生, 学着学着就不想学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没学好, 在去学Eviews时, 理论基础没打好, 上机时的感觉, 就像小孩子刚会走路就开始跑了, 结果这两门课都没能学好。也有部分学生, 计量经济学课学的很好, 理论知识功底深厚, 但过了半学期在上Eviews课时, 之前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忘的差不多了, 还是没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只有把计量经济学课程和E-views软件的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使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一) 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主要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根据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们的教学目标明确非常明确:即要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特征, 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了解经济数量分析在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掌握基本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能够建立并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计量经济学讲授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学生能看懂的不讲, 深奥复杂而对实践价值不大的理论少讲, 及时补充我国证券市场的新情况、新事物。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 突出重点和难点。

为了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 又能熟练Eviews软件, 我们可以把Eviews软件课程安排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目前, 大多数学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在48—51课时左右, 把Eviews软件的讲解融合进来后, 课时可以安排在至少71课时。把两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计量经济学理论与Eviews应用及实例来学习, 学生上一部分理论课后, 需要用到Eviews软件时, 把学生带到机房进行Eviews软件的学习。这样, 学生学完理论就能操作, 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如理论上18课时介绍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后, 再上课时就把学生带到实验室, 学习Eviews软件上关于回归分析的知识。理论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有些疑问, 实践学习时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获得感性认识,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巩固作用;实践学习遇到问题后, 在回到理论学习中, 最终两者达到融会贯通。

(二)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被抛弃, 课堂上的教学不仅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一个老师教的好坏, 不光是看这个老师讲的好不好, 更关键的是看学生接受的情况。为此, 应该逐步改变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代之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创新, 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把计量经济学和Eviews软件作为一门课程———计量经济学理论与Eviews应用及实例来学习,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更应侧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可以将复杂的、枯燥的理论用生动的案例表现出来, 既可便于学生理解, 又可供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

模拟教学。模拟交易是学生实践的重要环节。早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高校就纷纷开设了有关金融教学的实验室, 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 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在模拟教学中, 学生在学好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 对金融理论知识也是巩固。建设网络一体化平台, 教师通过这个平台, 可以实现网上辅导答疑、虚拟实验、写作指导、发布实验项目、上交或批改作业、课件示范、问题讨论等功能, 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好的巩固。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互相交流,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积极性

(三) 改变成绩考核评价方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调查发现, 在学校学习成绩非常好的这部分学生, 在工作时往往不是最优秀的, 还不如在学校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这说明,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没能把学生的真实能力考察出来。以往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简化, 主要通过一两次书面考试就决定其学习成绩, 并以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迫使学生上课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完丢笔记。学生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更谈不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计量经济学和Eviews软件作为一门课程———计量经济学理论与E-views应用及实例来学习, 不能光凭理论考试就决定学生学习的好坏, 而应实行综合的考核方式。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实务考试、综合测试, 同时,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在考核过程中有创新的话, 可以加创新分。理论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放宽基本假定模型的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牢固;实务测试主要测试学生学习Eviews软件的情况, 看学生上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综合测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写出一篇实证分析的论文, 为今后毕业的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四) 采用AB教师制

以往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 主要由一个老师教授, 一旦这个老师有特殊事情, 这门课可能会被停课或被延误, 这同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计量经济学和Eviews软件作为一门课程———计量经济学理论与Eviews应用及实例来学习后, 我们可以采用AB教师制, 有两个老师来上课, 要求这两位老师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Eviews软件动手操作能力都非常强。一方面, 会促进这两个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有压力便有动力;另一方面, 也避免了老师有事会耽误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2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

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问题 思考

计量经济学作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相关专业中开设已有20余年的历史, 并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科教学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充分肯定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 笔者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也感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应加强与教学管理部门的积极沟通,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的设置,主要基于在教学的实践中,一方面要合理设置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其他先修课程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对该课程设置合理的课时数。在普通高等院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都知道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要有一系列的先修课程作为知识储备,如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微积分、概率论、经济统计、线性代数等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课程安排的不合理,学生对必要的先修课程还未学习,或者将某些先修课程和计量经济学在同学期同时开设:如笔者所在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在同学期同时开设计量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很难进行;二是课时数安排不够合理:现在一些高校开设了许多课程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宽度,从而压缩了一些重要课程的学时数。例如,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包括实验课程即软件使用的学习,总共安排48个学时,有的高校甚至只有32个学时,使得教师难以安排教学内容。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分析,合理的课时安排应该是72学时。在授课学期上,一般来说,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好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对于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专业可以提前到大二下学期,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先行知识。

二、注重应用,优化教学内容

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大多数教材都偏重于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的介绍和推导, 整本书都是繁琐复杂的数学公式, 初学者往往是文科出身,本身数学功底不扎实,导致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很困难;同时,在教科书中,与实际问题结合的内容太少, 不少学生感觉学完计量经济学不知怎么用, 也不知道用到哪?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本科生的教材的内容应该组织一批专家重新进行修订和整合,并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优化:1. 突出理论与实践兼顾,优化原先的知识结构体系,多引入实际问题中的经典案例, 教材要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2. 课程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要引入当前有关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 教材要配备适当的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现在很多教材倒是有些练习题, 但有参考答案的却很少。

三、注重软件使用,组织课堂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除了要有充足的理论课时讲解之外,还必须通过上机实验,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 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系统的做好理论知识的回顾、基本操作的讲解、实验案例的设计分解、现场操作指导和巡视等各项工作。没有软件讲解的案例讨论,往往是学生对课程的性质产生误解, 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 继而产生害怕情绪, 对学习失去兴趣。笔者在实验课程的讲解指导过程中,通常先给学生讲解并演示了软件EVIEWS的具体操作,遵循讲练结合的原则,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案例, 由学生自由组队,在每次上实验课之前搜集资料、建立模型、书写报告, 然后课堂上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 最后老师点评。通过这种讲练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通过运用软件和设计案例,逐步自发地对现实一些经济问题产生了兴趣, 他们经常会有意识地尝试用计量经济模型去分析这些问题。从笔者亲身实践看, 案例教学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很高。当然, 案例教学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件很富挑战性的工作, 需要任课教师认真的组织、安排和实施。笔者相信, 案例教学只要组织的适当, 一定会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起到很大促进作用的, 建议大家广泛采用。

四、积极探索,改革评价制度

对于计量经济學这门课程的考核,许多学校往往采取期末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总体来讲弊大于利。导致了学生平时的学习不用功、考前搞突击,只注重死记硬背公式,不理解各种分析工具的适用范围,也无法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行为,导致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解决一些前人未解决过的问题,而光靠死记硬背公式,不知所以然,是无法提高学生们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因此,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尤为重要。计量经济学的考核,应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将卷面成绩、平时上机实验成绩、课程论文的成绩,以及各种开放性的研究报告的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总评成绩。使课程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课程评价中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 103 -105.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4

关键词:本科教育,计量经济学,教学

1998年,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并且下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根据其中提出的“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计量经济学首次被列为了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 不少学校也将《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学及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对现代化管理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是我国经济学研究和经济管理方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然而, 现实中的教学实践却反映出许多问题, 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 很有必要对其认识与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认真探讨。本文拟对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现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1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缺乏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学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其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于过去的精英教育, 目的是培养理论型、研究性人才, 因而重视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 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严谨。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内容高深、枯燥。久而久之, 就会因为听不懂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二,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校在扩招之后, 本科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目的也随之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强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

第三, 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基本模式 ,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不够。而且在教学中突出对计量方法和原理的介绍上, 与现实经济结合不密切, 结合中国国情的实际应用也明显不够。

第四, 课程安排不合理。

①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安排不合理, 往往当教师走上讲台时, 才知道学生对必要的先修课程还未学习, 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很难进行。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目前多数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基本是先进行理论教学, 等课程结束后才进行实验教学环节。这样就使得理论与实践环节分隔开来, 造成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理论知识, 而且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 忽视教学对象的差异。

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向素质教学转变, 一些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但总体上可将学生划分为两大类——数学专业与非数学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 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2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思考

第一,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作者认为, 要想解决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 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且很多问题正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才得以产生。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是从事实际工作, 因此本科生最需要的是能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而不是要去深入研究计量经济的理论与方法本身。因此,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具有初步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二, 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它不同于经济理论, 也不同于统计学和数学, 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 (R.Frish) 将它定义为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任何学科, 定量分析都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的, 并为定性分析服务的, 不可将二者分割开来。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与计量经济学分离开来。但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数学只是工具和手段, 应用数学方法来发现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 (用定量关系表达) 才是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淡化数学方法, 突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特别是经济学专业学生。

第三, 改变教学方式, 实施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 在此过程中, 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 从而达到学生对计量分析基本原理和一些概念的掌握, 培养学生应用计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选取案例时, 教师应结合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案例时, 教师应结合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得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案例教学中, 应适当让学生就案例进行一定的讨论, 如案例的选题、研究的步骤分析、假设前提、模型估计方法的适当性、模型的各种检验等。通过讨论, 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加深对计量分析步骤的掌握。

第四, 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上, 应改变原来传统的“满堂灌”形式, 除增加案例教学的方式外, 还应改变理论教学的方式, 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①在教授理论课时, 要将《计量经济学》与数学课区别开来。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应着重突出经济思想分析;数学方法的介绍应尽量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 着重讲解基本思想与原理;分析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应用领域。②在教学过程中, 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可以使用图表以及一些贴近经济现实和日常生活的例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课程难度。③适当布置课程论文, 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取课题, 收集数据, 设计实验方案, 运用计量软件得到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让学生自己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全面训练学生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第五,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及教材。

根据培养具备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应以古典经济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或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 着重介绍计量分析方法的思想及应用范畴, 做到经济理论分析、计量分析方法与软件应用的三结合。而目前国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并不适应以上需要。现有教材不仅种类少, 而且教材多数为计量分析方法及原理的介绍, 所举案例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较少。因此应该在原有教材基础上, 编写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应用计量经济学》教材, 其侧重点为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对于计量分析方法涉及的数学方法及公式, 主要介绍原理及其应用。除十分重要的数学方法外, 应尽量减少数学推导与证明。

第六, 合理设置与安排课程。

①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在开设课程之前, 要求学生已经完成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因为《计量经济学》是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 如果不事前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吃力。②课程安排上, 应该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每一章的理论教学完成后, 同步进行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软件上实现该章节理论知识的软件运用。由于计量分析的计算量很大, 现在的计量分析基本都依靠软件实现, 因此在学生完成一章的理论学习后, 通过一些实际案例的软件分析计算, 同时配合一定的习题联系, 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七, 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 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区别对待。

如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 计量分析中的数学方法可以简单介绍, 主要介绍经济分析及各种计量方法如何运用于经济问题;而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 数学方法的介绍则占较大比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郅庭瑾, 译.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经济学课程 篇5

属于,经济学更偏重于理论,且经济类专业的课程实用性都比较强。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很好,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其他的主干学科:经济学。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一般安排12周。学年:4年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备注:相近专业:财政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税务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毕业生能力相关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2.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4.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5.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环境经济金融工程税务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国际文化贸易

试析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分析;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本科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建立理论基础,使之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路径。

一、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趋向是该门学科的重要前提

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是较为清晰的,它遵循理论基础—理论—理论应用的分析顺序,包括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要把握课程体系架构的要点,可围绕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这条主线,寻找每一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先后顺序,整个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两个主要力量,图1表明,短期国民收入的主要决定取决于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又取决于3个市场的变量,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曼昆认为在长期内,真实GDP的增长依赖于要素投入的供给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图1表明,国民收入的长期决定有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不同经济学家围绕需求与供给谁占主导地位就形成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

实际上,按木桶理论的逻辑,需求和供给是同一木桶上的两块木板,它们对GDP的影响,完全遵守短边规则。总需求这块木板本身又是由若干小板组成的。具体地说,是由C、I、G和(X-M)组成的,即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的,这几块小板也有个长短问题,例如,总需求的两个基本部分:消费和投资,相互关系密切,一板过短,则短线制约不可避免。一个国家的总产品供给能力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一国的资源禀赋,或称为资源环境条件,第二个因素是该国的资源产出率或要素生产率,即资源或要素投入量与有效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对比关系。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将趋向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同时着手,只有实行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才能实现供需的均衡。供给决定论与需求决定论在争论与对立中,最终必将走到合流与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握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趋向,以国民收入这条主线把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经济理论串起来,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既见到树木,又看见森林”,不至于迷失方向,使他们在把书读厚后,又会自然会把书读薄。

二、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和区别是该门学科的基础

学习宏观经济学,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即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吗?它们的联系是什么?回答这

两个问题的关键性概念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资源的稀缺性情况下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假定用现有资源来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如果全部用来生产黄油,可生产15万吨,如果全部用来生产大炮,可生产5万门;如果同时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则可能有各种不同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产量组合,将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各种不同的产量组合描绘在坐标图上,便可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2所示。图2中的AB线即生产可能性曲线,或称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AB线上任意选择C和D点进行比较,表示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两种不同组合,到底应选择C点,还是D点,或者是AB线上的其他点,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假定资源已经实现了充分利用,也即生产一定处于生产可能曲线上,来研究经济理性人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即选择AB线上哪一点进行生产,资源配置依靠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机制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观经济学理论又称为价格理论”。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是社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点,而生产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点(如G点),则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所达不到的。那么,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如H点)说明什么?它说明生产还有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在此前提下,经济理性人会实现资源更高的利用程度,即经济理性人会使经济慢慢靠近充分就业状态,也就是H点如何移向AB线上的任一点。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在经济利益博弈过程中往往出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矛盾和冲突,难以使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那么宏观经济学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帕累托改进,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自然发挥重要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就成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两者的具体比较如表1所示。

实际上,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成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现在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认识到,由于宏观经济产生于许多居民户和厂商的相互作用,所以要理解总量行为,就必须分析居民户、厂商与政府在劳动、商品与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行为和相互作用,就必须坚持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实现两部分经济学的内在的合理的统一。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拿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作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既复习了微观经济学又促进宏观经济学的学习。

三、构建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现象的联系是该门学科的实践桥梁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和理解当今国家的经济现象,同时也只有与经济现象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理论。我们认识事物要从具体上升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从而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可以从国家当今财政或货币政策入手,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采取如此的财政或货币政策,从而从具体的经济政策上升到宏观的经济理论,再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经济政策,使学生更能够把握宏观经济学的本质。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这完全从宏观经济学理论找到根据。我国这几年尽管经济高速增长,但是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消费不足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从目前形势来看,生产能力全面过剩,这是“十一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将生产能力问题在各个领域解决的话,国内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线天”的情形。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将存量消化掉,这可以利用“四个存量需求”来实现,“四个存量需求”两个在投资方面,两个在消费方面。两个投资分别是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和民间的投资,两个消费分别为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前三个已经解决,唯一没有真正启动的是农村消费。我国有2/3的人口在农村,而它的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但是,农民收入低,缺乏购买力,培育不了市场,由此可见,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才能有效地启动内需。对农村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拉动农村消费和投资,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政府在基础设施上面的投入本身是一个投资需求,同时还会创造出很多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74,如果农民收入每年增加300元,则农民人均消费每年能增加200多元,农民消费总水平年均能增加1500多亿元。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启动内需,从而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这是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现实样板。

上述说明,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经济现实相结合,既可以增加宏观经济理论的说服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溫家宝.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导刊,2006(4).

*本文得到湖南省教育厅课题(08C474)的资助,课题主持人刘战平。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7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萨缪尔森”。

从1982年我国开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开始, 至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类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实证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学习对于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等问题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研究中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 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 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 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 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 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 因此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其次, 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 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 大部分为文科生, 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 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 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 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 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 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 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 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 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 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 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 缺乏通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 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 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 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 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 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 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 很多同学看不清楚, 并且人数太多,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 教材难度太大, 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 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 这本书很经典, 不仅适合本科生, 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 这本教材难度太大, 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 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 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 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 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 其中理论课为32节, 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 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 课时数偏少, 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 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 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 改进理论教学, 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 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 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 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建立计量模型, 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 并进行相关分析, 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重视实验教学, 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 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 重视理论方法, 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 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 结合经济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步骤, 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在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 对于其他的课程是可以的, 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 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通过软件演示实验, 人数太多效果不好, 并且在实验教学中, 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 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 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 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 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 可以借鉴过来,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可以结合SPSS和EXCEL, 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 培养学生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自己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 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 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8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 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 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 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的经济变量关系, 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

理论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的方法, 使之成为随机经济关系测定的特殊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计量经济学是专门研究经济范畴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的经济学, 同时, 计量经济学又是一门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论和方法学科。计量经济学通过把经济理论具体化、数量化, 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经济规律, 更好地按客观规律办事;通过经济数学模型和方法的研制和开发, 获得经济发展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信息, 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与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也为微观经济主体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尽管人们对计量经济学到底是一门学科、是一种学派还是一个分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但这丝毫不影响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也并不妨碍计量经济学家受到人们的尊敬。

二现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比较肤浅, 学生收获小

计量经济学仅仅开设一个学期, 而且课时量一般为48个课时, 加之经济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 惧怕数学公式的现象比较普遍, 因此老师一般只讲解计量经济学中非常基础的知识点, 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内容掌握较肤浅。

2.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课程内容枯燥乏味

地方院校由于设备相对落后, 任课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主要进行理论的教学, 很少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和学习一些计量软件, 此外, 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很多与数学相关的公式和推理, 对与经管类学生来说, 一看到这些数学推理公式, 就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

3. 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差

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质量是影响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合理有效的数据是计量研究的重要保证, 同时,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 选择合理的方法对缺失的数据进行处理极为重要, 可是, 学生在进行计量研究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对数据的处理, 这直接导致了回归结果存在偏误。

4. 对学生的评价制度传统、单一

目前, 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对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仍然采用传统的测试方式, 这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相违背, 因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通过这种传统的测试方式, 根本没有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培养目标。

5. 课程设置不当, 学生学习知识不到位

课程设置主要指课程开设的时间及内容两部分。由于计量经济学与数学、统计学以及经济学紧密相连。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应该在学完高等数学、统计学、宏微观经济学、计算机之后, 并且需要给学生一段时间的消化和吸收, 这样学习学起来才相对比较轻松。因此, 计量经济学课程最佳的开设时间应该在大三年级。而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 部分高校将该课程放到大二年级开设, 这显然不合理。

6. 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不正确, 影响学生学习

部分计量经济学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本身不太熟悉, 认为该门课程是经济学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 又是经济学的一个学科方向, 于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类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任课教师的这种思想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影响很大, 使得学生根本不愿意去学习这门课程。

7. 教材内容不合理, 学生不感兴趣

现在国内很多《计量经济学》教材比较偏重于理论的介绍和公式的推导, 打开《计量经济学》一书, 可以发现里面全部都是数学公式和数学符号, 这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并且《计量经济学》教材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不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后, 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内容、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此外, 不同版本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中, 使用符号不统一, 这更加使得学生眼花缭乱。

三地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1. 培养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做一件事时, 他的情绪愉快, 精神放松, 大脑高度兴奋, 智力处于最佳状态, 创造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和基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了兴趣, 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门课程, 掌握的程度就会上升,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一种比较巩固的动力定型。比如一个学生养成了晨读习惯, 每当早晨起床后, 就会不假思索地拿起书本坐到一定位置上朗读起来。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 集中注意力、善于思考、独立操作、复习预习、认真检验、笔记工整清楚等都是好的学习习惯。反之, 也有种种坏的学习习惯, 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马马虎虎、磨蹭、懒散、贪玩、意志力薄弱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3. 在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基础上轻理论重应用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一些复杂的数学推导和证明, 采用一些简单的方式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思想, 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计量软件, 对数学进行处理、分析以及撰写研究报告的各种能力。其次, 建议学生组建学习小组, 5~6个学生为一个小组, 通过集中学习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得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 建议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能增加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渠道, 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4.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 传统教学模式慢慢地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 多媒体教学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具有非常多的优点。例如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示课程知识, 信息量大、容易掌握。与此同时, 多媒体教学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 任课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需要讲授的内容非常熟悉, 充分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的重要程度。提高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堂上应思路清晰、思维流畅, 掌握合适的教学进度, 能够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于各个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合理衔接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缺一不可, 两者的合理衔接至关重要,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 两者应该统筹规划, 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 当上完一章理论课程后, 应该及时安排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教学来加深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此外,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组织学习小组, 通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去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深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运用,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 对计量经济学中不同内容的讲授方式区别对待

鉴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不同知识具有不同特点, 因此, 针对不同知识, 尤其是对数学、统计学的公式推导等相关内容的讲授, 应以教师课堂推导最为适宜, 引导学生共同思考, 促进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7. 优化课程设置

从整体上来讲,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体。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要增设对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的巩固内容。在课程设置时, 计量经济学要开设于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之后, 并且要学生一个适当的时间去巩固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以专题模块的方式开设高等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 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前沿理论进行了解。

四结束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经济学科, “教与学”难度都比较大, 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非常重要。因此, 在教师的知识水平上、教材内容上、教学方式上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各院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 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然而, 从目前来看,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对该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从教师、学生及教学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黄犚、张台秋.论计量经济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统计与咨询, 2008 (3) :52~53

[3]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159~160

[4]姚福寿、刘泽仁、袁春梅.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10 (2) :45~48

[5]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 :18~22

[6]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1) :18~20

[7]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 2006 (9) :20~21

[8]张长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148~149

[9]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1 (2) :35~36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9

一、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所倡导的、在MBA教学中普遍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通过导入案例, 让学生阅读、分析和思考,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引入案例教学法, 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动态, 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熟悉有关计量经济学软件, 具备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实现此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必须包括理论讲授、上机实验、案例教学三个环节, 这三个环节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而在现实教学中, 许多高校仅注重前两个环节, 忽视案例教学, 因而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实施案例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计量经济模型估计、检验的基本方法。计量经济学案例中含有实际统计数据, 在教学中, 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数据结构说明应用哪种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方法, 使学生对这些方法的原理、特点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实施案例教学, 有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检验、修正和应用, 需要存取大量数据, 进行各种复杂数学运算, 只有借助于相关计算机软件, 才能提高建模的效率和准确度。事实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种新的计量经济方法不断涌现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加强, 与相关数据分析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密切相关, 如Eviews、SPSS、SAS、STATA等。在案例教学中, 可以利用案例数据, 介绍Eviews软件等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中的应用。当然, 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软件的熟悉和掌握, 还必须通过上机实验得到巩固和加强。

3.实施案例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研究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模型设定、模型估计、模型检验和模型应用四大步骤。在目前教学中, 由于课时的限制, 大多数学校仅讲授模型估计和模型检验的各种方法及其Eviews软件实现, 而对不同专业领域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何设定、如何应用则很少涉及, 这样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 不知道学习这些方法后有何用处、怎样应用。实施案例教学, 基于不同的专业经济理论和现实社会经济热点问题, 编写相应的教学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模型估计和检验的方法, 而且还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计量经济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4.实施案例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计量经济学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 单纯讲授这些内容, 学生学习往往感到枯燥乏味, 如果再采取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则更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 如果补充案例教学, 在课前将案例、相关问题交由学生进行阅读、思考, 在课中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这样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基于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 案例教学应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或方法。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必须对案例编写、案例展示、案例分析讨论等过程作出精心设计和安排。

(一) 案例编写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是用来说明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运用步骤, 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课程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载体。案例编写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案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1.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编写遵循的原则。

计量经济学是由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具有鲜明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笔者认为,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的编写需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蕴涵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是以模型为轴线逐步展开的, 计量经济模型是由变量、参数组成且用数学表达式 (单一方程或联立方程) 予以反映的, 模型中的变量、参数以及整个模型都具有明确的经济学意义, 因此模型的设定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指导, 模型参数估计的符号和取值范围合理性检验也必须以经济理论为依据。在案例编写时, 需要针对研究主题说明应用哪种或哪些经济理论, 依据该理论分析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不能像目前许多教科书那样仅选用实际的 (或虚拟的) 样本数据说明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检验过程而不阐述相关经济理论。这是教学案例与一般例题的最主要区别。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 使学生了解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如何搜寻相关经济理论、选用恰当的经济理论用于建模, 实现计量经济学方法与相关学科经济理论的有机结合, 进而也加强了学生对这些经济理论的认识、掌握和应用。二是反映现实热点。在编写计量经济学案例时, 所涉及的研究主题必须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这样一方面使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促使其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由于是热点问题, 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考和借鉴, 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深化学生对研究主题的认识。三是包含统计数据。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及相关软件, 这离不开统计数据的支持。因此在编写计量经济学案例时, 应注意与撰写计量经济学论文的区别, 后者不必将原始数据显示, 只需注明数据来源即可。而在计量经济学案例中, 不仅要列出统计数据, 而且要说明统计指标和数据选择的依据、数据的来源和处理办法 (如对时序数据价值指标进行价格平减) , 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数据和软件进行模型参数估计、检验等, 实现计量经济学方法与统计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深化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认识、掌握和应用。四是设计相关问题。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便于开展讨论, 写案例之后还必须针对研究主题设计相关问题并一同展示给学生。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 有哪些恰当的经济理论可作为模型设定的依据? (2) 依据经济理论如何进行模型的总体设计和个体设计? (3) 如何确定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4) 如何选用恰当的统计指标? (5) 如何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 (6) 变量数据如何获取并加以适当处理? (7) 如何根据数据特点选用适宜的参数估计方法? (8) 对模型需要进行哪些检验?如果检验通不过, 原因有哪些?如何对模型进行修正? (9) 模型检验通过后, 可应用于哪些方面等等。学生可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和思考案例, 或对案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所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 并通过查找教材及有关参考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2.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编写的素材来源。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编写所需素材可主要来源于如下两个途径:一是学术期刊。一方面, 从《数量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财政研究》等国家重点期刊、核心期刊上挑选素材, 精心编写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从正面介绍计量经济方法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合理应用;另一方面, 从非核心期刊上选择一些素材编写案例, 作为批判或商榷材料从反面讨论、说明部分作者在应用计量经济方法时所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师课题。许多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讲教师各种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 搜集有大量统计数据, 教师可以据此编写教学案例, 也可以向学生说明研究主题和提供数据, 交由不同学生小组编写案例。

(二)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是指以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将教学案例向学生展示。一般情况下, 应在实施案例教学前可通过课程网站或邮件向学生展示, 以便学生预读、思考或搜集相关资料;在案例课上, 应用多媒体将案例再进行予以呈现。在案例展示过程中, 要注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先后顺序关系, 通常有先理论后案例、先案例后理论、理论与案例同步三种型式选择。先理论后案例是指在每章 (或整个课程) 有关计量经济估计、检验及推断的基本原理讲授完成以后, 再展示案例说明相关计量经济方法在现实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先案例后理论是先展示、叙述案例, 再从中引出指有关计量经济学概念、估计和检验方法等。理论与案例同步是指边讲授计量经济方法的基本原理边对照案例说明其应用。笔者认为, 基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采用先理论后案例的型式较为适当。因为在整个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涉及到大量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需要进行数学推导和说明, 只有将这些计量经济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用性系统介绍后, 才能使学生对其有完整的认识和正确的掌握, 才能使学生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加以选用。对此, 先案例后理论、理论与案例同步两者型式则难以有效实现。

(三) 案例分析讨论

案例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最核心环节,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以及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笔者认为, 在该环节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实施:首先, 教师应用多媒体展示和叙述案例。教师将案例中所涉及的模型设定、模型估计、模型检验和模型应用等进行不加评论的简要叙述, 使学生对案例所研究的主题、采用的方法、分析的步骤等先有直观的了解和完整的认识。其次, 围绕案例预先设计的问题逐个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针对每个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给出认同或商榷及改进的意见。如对案例中模型的估计或检验方法进行修正、补充, 可以让学生基于案例中的数据应用Eviews软件现场操作说明,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计量经济方法, 而且还有助于熟悉和正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在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暂不做评论, 但要注意引导、控制时间, 围绕特定问题展开有序讨论, 并鼓励学生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最后,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在每个问题学生发言结束后, 教师需对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归纳、评价。对正确的意见应予以肯定;对不正确的或需商榷的意见, 教师应说明理由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同时让学生课后进行更深入思考。

三、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正逐步得到应用, 为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 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笔者认为在实施案例教学中需要以下问题:

1.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实施案例教学, 不仅要求教师熟悉计量经济方法的基本原理, 而且要具有扎实的相关经济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目前, 之所以案例教学法在现实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开展不够普遍、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任课教师大多是数学、统计学或数量经济学专业毕业的, 授课的对象主要是国贸、经济、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类专业的学生, 这些教师尽管计量经济方法掌握的很好, 但相关专业经济理论较为缺乏或薄弱, 不了解或不能很好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现实经济题热点问及学科发展动态, 也不熟悉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功能及数据处理方法;二是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 招生规模的不断大, 造成任课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使每位教师授课的专业也经常发生变化。为此, 本课程要实施案例教学, 各高校必须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一方面通过跨专业进修, 提高任课教师的相关经济理论素养和统计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任课教师的授课专业也要相对固定。只有如此, 教师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案例, 才能对课堂案例分析讨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2.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时数。案例教学作为整个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 在课程教学总时数一定的情况下, 要合理划分理论讲授、上机实验、案例教学三者教学时数的比例。笔者认为,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 案例教学既不能替代理论讲授和上机实验, 其教学时数也不能过多, 否则可能造成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与方法掌握不扎实, 给将来进一步深造学习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带来障碍。根据本人最近几年教学实践, 在总课时为54学时下, 理论讲授、上机实验、案例教学三者教学时数比例大体以7∶1∶2为宜。

3.改进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目前多数高校对本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主要采用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出勤和作业完成状况;期末考核的内容主要是采用笔试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有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方法的熟练掌握和各门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应该对其进行改进。笔者认为, 可将课程考核方式改为案例讨论、论文写作与期末测试相结合方式, 并分别赋予20%、20%、60%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定。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次数、质量作为评定其平时成绩的最主要依据;课程论文写作作为案例教学的延伸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成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9) .

[2]黄佐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强化建模案例教学的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8, (3) .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10

形成性评价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 Scriven于1967年提出,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模式的系统性评价活动。一般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并以此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最突出的特点包含以下4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教学;二是教学双方均能得到反馈;三是注重评价的过程而不是评价的结果;四是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形成性评价一经提出便在美国教育界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并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1]。

2 形成性评价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我国医学类院校最早成立统计学本科专业的是第四军医大学,随后中山大学、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统计学本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卫生防疫及医药相关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工作,或在医药卫生、教育机构从事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院统计学专业本科(卫生统计方向)自2006年开始招生,其培养方案涉及的主干课程可分为医学类(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统计类、数学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外语及人文社会科学7类课程。其中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基础理论,通过模型研究经济问题的数量规律,对经济问题的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评价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组成。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终结性评价存在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等诸多缺陷,而“一考定乾坤”的不公平评价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现象[2],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文献,但形成性评价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表明,它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3,4,5]。因此,有必要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方案进行探讨。

3 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测评,结合统计学教学特点,其评价内容一般包括平时表现评价、教学实践活动评价、阶段性测验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结课考核评价。

3.1 计量经济学形成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3.2 成绩评定形式

(1)课程形成性评价成绩、各个单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计算。

(2)学生课程形成性评价成绩的计算方法为,X:学生课程形成性评价成绩;Xi:第i项形成性评价任务的成绩;Ai:第i项任务的考核成绩占课程形成性评价成绩的百分比。

3.3 考核方式

理论成绩占70%(其中结课考试占30%,平时考试占40%),实验成绩占30%(其中实验考试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

4 调查结果分析

自制“计量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态度等,以便改进。在2011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科学生中,抽取两个班级进行整群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见表2。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首先是认识方面,91.25%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其次是态度方面,90.00%的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感兴趣,98.75%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考核实行形成性评价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再次是授课效果评价方面,87.50%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是优;最后从结果来看,95.00%的学生认为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掌握有进步,87.50%的学生自我评价分数达80分及以上。

由此可见,在计量经济学考核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保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考核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的现代化考核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优化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先通过构建和完善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然后逐步过渡到形成性评价。同时,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对医学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其他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摘要:目的 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对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类院校统计学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方法 在探讨形成性评价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中应用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讨论,探讨计量经济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案;自制“计量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效果良好。结论 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及医学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其他课程考核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医学类院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B S Bloom,Hastings T.Madaus G.Handbook of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1.

[2]曾祥发,张芬.对医学生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447-450.

[3]G.M.K.Robin J.Fogarty.Informative Assessment:When It'sNot about a Grade[M].CA:Corwin,2009.

[4]孙伟,王洪荣,陈燕凌.形成性评价在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体会[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85-86.

关于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篇11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33-01

鉴于贵州财经大学与英国龙比亚大学合作办学的机会,为提高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决定选派教师到英国龙比亚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学习。笔者有幸获得了到英国龙比亚大学的访问机会,此次英国之行收获颇丰,无论是对本人教学水平,还是科研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为期三个月的出国学习时间较短,但是对于英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主要体会如下:

一、英国教师课程教学计划模式值得学习

在从事教学之前,首先整理好这学期的教学日程,什么时候上什么内容都有明确的安排;其次,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再次,教学日程表中还向学生介绍了相关书籍和文献,为感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指明了方向;最后,把教学日程打印出来,学生人手一份,以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及方式。英国教师严格按照自己教学日程进行授课,除非不可抗拒因素,否则不会轻易调整教学日程。这种工作方式使得学生能按部就班地进行系统学习,学生对教学日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非常满意。本人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应该积极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轻易调整教学计划,不轻易调整上课时间的同时,整理出学期教学日程安排表,让学生预知该课程进度,以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二、英国教师教学理念值得推广

直觉上看,我国高等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联性不大,不像中学教育深受高考影响。然而,现实中高等教育也深受应试教育阴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材编写上。例如,国内编写的经济学本科教材,注重于解释经济学术语,学习经济学就是学习各种名词术语,使得经济学教材如同英语词典一样单调乏味。英国的教学理念却是天壤之别,这与经济学在英国诞生背景密不可分。经济学至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存在对经济学术语进行详细解释的西方教材,西方教师在教学中也不会解释经济学术语,侧重于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解释经济学术语。测试学生是否理解该术语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讲述一个与该术语相关的故事出来。这种融会贯通、逐类旁通的教学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三、小组讨论和课程设计在教学中不可或缺

笔者一直认为,本科生刚刚接触经济学,难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以不重视本科生小组讨论和课程设计,现在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英国高等教育中特别强调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原因在于当学生共同讨论问题时,难免会存在不同观点,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更为合理,学生会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问题,虽然在这过程中会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学生一方面加深了对于经济学的认识,另一方面逐渐学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老师在旁边指出学生在解释问题时出现的不足和错误,以便于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就课程设计而言,应该尽早地让学生确定这学期的课程设计作业,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学习这门课程,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与老师探讨自己的课程设计作业,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篇12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 “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 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 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 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 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 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 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 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 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 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 “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 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 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 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 “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跟现实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和家庭(或个人)的经济行为(收入、储蓄、消费、投资等)以及企业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制定等)等经济现象紧密结合,在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区域经济社会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经济领域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分析单一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又可以研究混合数据(面板数据)。除了数值型数据,它还能对分类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它不只研究经济社会的表面现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计量经济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方便学生选题、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

上一篇:人巨细胞病毒下一篇:价值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