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风险论文

2024-10-06

计量风险论文(共8篇)

计量风险论文 篇1

一、引言

信用风险(Credit Risk)是指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约而给另一方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以及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变动或履约能力变化导致其债务市场价值的变动而引发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主要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与风险状况。从狭义的角度看,信用风险主要指信贷风险,即在信贷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使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而造成另一方本息损失的可能性。从广义的角度看,参与经济活动的各方根据需要签订经济合约以后,由于一方当事人不履约而给对方带来的风险皆可视为信用风险。因此,信用风险不仅仅包含传统的信贷风险,实际上还包含了贷款、承诺、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等各种表内和表外业务中所有与违约或信用有关的风险。

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界、金融界对信用风险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负债计量中的信用风险相关问题再次引起关注,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召开的国际金融危机会议中,有关负债计量中的信用风险问题也存在诸多的议论和争议。

二、负债计量中的信用风险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就要求所有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并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是受报告主体信用风险的影响。但是在1999年3月,IASC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中没有涉及负债计量的信用风险。2000年FASB颁布的《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信息和现值》(FRS7)规定,资产、负债的现值计量不能忽略企业信用风险,尽管企业负债的初始计量需考虑信用风险缺乏值得信赖的合理证据。负债最相关的计量常常反映出企业信用水平。2005年IASB发布的IAS39的修订公告中,引入了公允价值选择权的概念,负债后续计量中公允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IASB认为一项负债的公允价值包括负债相关的信用风险。按照IAS39规定,报告主体对金融负债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应该将各期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全额计入当期损益。所以,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中,所包含的报告主体信用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也会直接反映在当期的损益中。2006年FASB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SFASl57)延续了FRS7的理念,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是一项特殊的退出交易产生的价格,应该包括不履行风险,这其中也就包括信用风险。

2010年5月11日IASB发布了《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征求意见稿(ED/2010/4),对金融负债准则提出了修改建议。ED/2010/4规定如果主体在初始确认一项金融负债时满足特定的条件主体可以利用公允价值选择权,以不可撤销的方式将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这样可以节约准则间转换的成本。为了避免自身信用风险变动对损益造成的影响,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ED/2010/4建议主体采用两步法,即:第一步,主体应在损益中列报全部公允价值的变动;第二步,主体应在损益中扣除由于负债信用风险变动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的部分,同时在其他综合收益列报该金额。ED/2010/4建议,在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时禁止将其他综合收益(因信用风险变化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额)重分类到损益中,可避免主体损益的操作,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且建议使用IFRS7的指南确定金融负债信用风险变动的影响。

关于中国会计准则是同国际准则协调还是趋同,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见解,不管是协调或是趋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都在不断完善中。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第12号债务重组,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企业会计准则也体现了负债计量中信用风险的运用,具体体现在债务重组以及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的会计处理。例如,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适用的信用风险贴水在债务工具发行后没有改变的,可使用基准利率估计当前市场利率确定债务工具的公允价值。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相应的信用风险贴水在债务工具发行后发生改变的,应当参考类似债务工具的当前价格或利率,并考虑金融工具之间的差异调整,确定债务工具的公允价值。从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发展情况分析,负债计量中的信用风险问题都呈现出不断得到重视并逐步付诸于实践运用的态势,人们对负债计量信用风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中。

三、负债计量中是否考虑信用风险的争议

当前,会计界对负债计量中的信用风险予以相当的重视。在IASB和FASB召开的国际金融危机会议中,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代表团专门对负债计量中的信用风险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负债计量是否考虑信用风险这一议题发表了意见。

(一)负债计量应考虑信用风险

多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代表团支持负债计量考虑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由交易事项产生的现金所形成的负债企业在初始确认、计量中考虑了各项因素的变化情况,那么后续计量应该保持初始确认时的持续性,应当考虑信用风险。报告主体的信用状况会影响资产投资人确定愿意支付的价格,因此报告主体应考虑信用状况对负债公允价值的影响。

(2)信用风险变化会影响到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转移。若信用状况不佳,债权人就会降低对公允价值的要求,股东得到的剩余资产看起来会增加,但这种情况也许会因为信用状况不好而抵消。一般情况下股东不会清偿公司的债务,他们的剩余收益最低为零。这样,债权人的变化也就导致股东产生变化。

(3)若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资产的信用风险变化会反映在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上,形成综合收益中的损失或利得。那么如果在负债计量中没有考虑信用风险带来的变化,就会产生会计错配问题,综合收益会因为错配而发生错乱。资产和负债应该以相同的口径进行会计计量,否则会出现资产和负债之间出现错配现象,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

(二)负债计量不应考虑信用风险

反对负债计量考虑信用风险的主要理由是:

(1)报告主体信用风险的变化在反映企业自身经营活动变化的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商誉的变化,而商誉的变化情况目前是未能记录的。事实上,负债不像资产那么容易通过市场予以交换,那么用来计量负债价值变化的利得或损失就不可能实现,由此得到的财务信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也是无用信息。

(2)在对报告主体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时,如果考虑因为信用状况恶化而获益,或因信用状况提升而损失,那么就可能使财务报告潜在混乱。反对者质疑,报告主体与其股东并没有变好,如果未来借款,其借款成本应该是会更高的,并且主体的负债义务没有下降,这些债务在未来依然是要偿还的。然而,财务报告中却反映为主体权益的增加。所以,如果在负债公允价值计量中考虑信用风险,可能会产生信息误导。

(3)如果报告主体考虑信用风险,其实仍有可能增加资产和负债之间的错配程度。因为在现实资产计量中,关于那些不是基于现时方式计量的资产、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声誉等特殊的资产,并不会把由信用风险产生的影响反映在财务报告中,那么这样也是会带来资产和负债计量的错配问题的。主要存在的情况有三种:财务报告中不反映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情况;财务报告中反映了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情况,但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程度和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化程度可能存在不一致;未确认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的存在。

四、负债计量考虑信用风险的阻碍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和负债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负债计量中考虑信用风险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也代表了会计准则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负债计量是否应该全面考虑信用风险变化;如何克服负债计量在考虑风险的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并逐步予以解决。

(一)考虑信用风险的后果分析

如果对所有的负债计量都考虑信用风险变化,则可能会产生不当的经济后果。信用风险变动不仅对负债产生影响,也会对资产产生影响。如果能够正确计量信用风险对所有的负债与资产的影响,则财务报表能够正确体现信用风险变化对净资产的影响。但是,如果大多数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无法准确计量信用风险变动的影响,对所有的负债都计量信用风险变化影响,则财务报表将歪曲信用风险变化对净资产的影响。因此,从资产与负债整体配比的角度出发,仅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同时考虑信用风险变化的影响,是避免不恰当经济后果的权宜之计。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变动的影响时,不仅需要改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还需要改进其他非公允价值计量且受信用风险变动的其他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这样才能够全面反映信用风险变动对企业价值的真实影响。

(二)信用风险的计量困难

信用风险的计量是困难的,尤其是存在以下一种或几种阻碍因素时:市场缺乏有效性,存在债务信息不对称,信用状况变化对存在担保物的债务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不充分,资信评级机构不成熟的市场。

市场缺乏有效性,存在债务信息不对称都会导致计量数据匮乏、模型的有效性难以检验,从而使信用风险的量化具有困难。在理论上,如果借贷双方完全按照市场方式进行信贷决策,则贷款利率与放贷主体对借款企业资信水平高低评判直接相关,贷款利率高,表明放贷主体认为借款企业信用风险比较高。但如果利率市场化不充分,利率变化与具体企业的信用状况变动可能没有直接关系,这样给信用风险的计量也带来难度。

发达的资信评级机构,能够使用科学严谨的调查和分析方法,对企业和个人的资产状况、履约各种承诺能力和信誉程度进行全面评价。而在资信评级机构不成熟的市场中,资信评级机构对被评估对象作出的评价就非全面性、准确性的评价。因此,资信评级机构不成熟的市场也成为信用风险计量的一个阻碍因素。

当然,可以通过提高市场的有效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利率市场化、形成发达的资信评级机构等途径来实现准确量化信用风险。然而,这些途径的形成是需要继续努力的。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负债计量必须考虑信用风险,且应用于更广泛的负债,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负债计量只有包括信用风险,所提供的负债、损益等财务指标才更真实、相关,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的财务报表目标才能实现。

五、结论

负债计量考虑信用风险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相关阻碍因素的存在,如何考量负债计量中的信用风险仍是一个难题。此时,可以从其他角度来思考负债计量的信用风险问题,例如对负债计量中的风险予以防范或降低负债计量中的信用风险。首先,切实增强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意识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风险防范、控制、处置与转移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再次,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总之,合理有效地防范与控制负债计量的信用风险,应作为企业一项管理工作,也应引起企业经营者的重视。企业经营者应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加强监督,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把企业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来防范与降低信用风险,但如何全面、准确地考量信用风险变化对负债计量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思考。

计量风险论文 篇2

电力企业用电计量以及电费催缴的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得当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主要原因是电力企业未能及时预测到用电计量差错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例如,在12月某市供电局对一家玻璃厂用电计量装置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该企业用电用户存在大量的电量没有准确地计入到电费计量系统中,据了解,该企业在至间办理过停止供电以及恢复供电的手续,另外企业也擅自更换电能表,而且,电能表的表号与用电计量系统中的表号也出现差异,致使在月25日抄表时,该企业的三块单相电能计量表的计量数据与实际的用电量出现不符,少记录电量费用达到23874.9元,而在该市供电局追缴费用时,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使得该市供电局通过法律手段未能将电费收回来,不仅造成了该市供电局的经济损失,甚至还影响到供电企业的声誉,对供电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保证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用电计量差错法律风险的预测问题重视起来。

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计量风险 篇3

关键词: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风险

一、公允价值

(一) 公允价值的内涵

公允价值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在自愿双方之间现行交易时, 不是强迫销售所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的金额。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 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 这种达成共识 (一致) 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允公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1、虽然公允价值必须在公平交易的不受干扰的市场

中才能产生, 但若无相反的证据证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自愿的, 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2、计量客体的价值凡不是在市场上达成的, 而是其他

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形成的都不能视作公允价值, 因为不同主体得出的价值信息缺乏可比性。

3、在某些事项不存在实际交易的情况下, 则可在市场上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

4、有时在市场上也寻找不出相类似的交易价格, 则必

须在允当、合理的基础上估计相关的计量属性, 除非市场上存在相反的证据证明该估计是非确当的。

(二) 公允价值的计量。

1、市价法

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指易于定期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 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换句话说, 如果易于稳定地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标价, 且这些标价代表了公平交易基础上实际并经常发生的市场交易价格, 那么,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被视为存在活跃市场标价。就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 对于那些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而言, 人们想要获得其公允价值并非难事, 获得的公允价值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市场风险, 提高了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与金融资产或负债不同, 对于其他实物资产或负债而言, 即使存在活跃市场, 但是由于性能、质量、样式等细微差异, 使得这些实物资产的价值各不相同。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 即使两套相同的投资性房地产, 处于相同的地理位置, 但是由于内部装饰上的差异, 也可能使二者体现不同的现时价格。因此, 对于实物资产而言, 即使我们能够经销商、行业协会等机构获得活跃市场上的现时价格, 我们也必须注意辨别其细微差别并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调整后的市场价格作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市价法是实物资产公允价值估值的常用方法之一。市价法是指参照与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类似的、有市场标价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通过调整相关影响因素, 来确定被计量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方法。如果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本身没有活跃市场的公开标价, 或即使有但可靠程度不高, 而与之类似的资产或负债却有公开市场标价, 应优先采用市价法估计公允价值。在找到了与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相类似的参照物后, 便应按在活跃市场上存在的公开市场报价确定相近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差异, 最终得到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市价法的核心在于市价的选择和调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 估计公允价值时应当选择估计售价 (estimated exit price) , 即在计量日如果出售、交换或偿付相关资产或负债可能收到或付出的价格。如果上述出价和要价[bid and asked prices) 是由活跃市场确定的购买或销售报价, 则在估计公允价值时应以二者的中间值为基础。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市价的选择和调整并未作出任何解释。这就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2、现金流量折现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影响公允价值可靠性的不是存在活跃交易市场有报价的资产和负债价格的确定, 而是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 需要通过特定方法确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在我国, 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基本遵循市场报价;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主要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在新会计准则中, 一般而言实物资产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确定并稳定取得时, 才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否则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规定, 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体现了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谨慎性。但是, 在特殊业务处理如债务重组中, 公允价值还是被广泛用于资产和负债的估价之中。从而引出了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确定的问题。由于实物资产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因此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成为实物资产公允价值确定重要方法方法。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

(一) 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 固有风险。是指会计理论自身存在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对会计实务带来损害, 会计因此将承受的风险称之为固有风险;换言之, 是指由于会计理论缺陷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进而导致其遭受损失的风险。我国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较为普遍, 但是分布较为零散, 缺乏系统指导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公允价值准则和框架体系。

第二, 控制风险。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导致会计信息失实而使其遭受损失的风险。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的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函数, 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不可或缺, 信息既要相关, 又要可靠, 这是会计的中心要求。另一方面, 由于不确定性, 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 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 反之亦然。历史成本之所以能在长期的会计计量实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于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但是, 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即使在资产的取得日, 历史成本、市场价值和现值是相等的, 市场价值和现值仍会随着时间以及市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公允价值计量则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公允价值信息, 用户可以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 以评价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及管理当局的管理业绩。但是,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却是其致命的弱点。因为在不存在公开活跃的市场上公允价值需要通过估计来获得, 估价模型是计量的重点, 而估价模型的大量条件假设使其必须在一个成熟稳定的资本市场中, 才不会偏离实际太远;而我国的新兴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不可预见风险和因素, 如果不审慎使用公允价值对我国来说可能会使可靠性标准下限大大超过可接受程度, 无论估价技术多么先进, 其可靠性都难以令人满意, 甚至会发生操纵行为。

(二) 企业管理风险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会计生态环境诸如:市场经济环境、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 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全面收益, 也因此可能误导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当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得到进一步应用时, 这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为的高估或低估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制造虚假信息操纵利润。同时, 公司的内部报告和对外报告将造成更大的脱节, 内部报告更多是评价管理人员经营业绩和提供管理者经营决策的信息, 反映更刚性和更可靠的经营“净收益”, 而对外报告将包含大量与管理者生产经营业绩不直接相关的“综合收益”。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公允价值对企业的影响是广泛的, 如何确定公允价值, 对企业的管理层来说, 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管理层需要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确定相关的方法、基础和假设, 在技术和人才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增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三) 社会风险

会计人员对于存在大量职业判断的确认、计量这两个过程却很生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 采用估价技术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意味着会计准则把风险交给会计人员来控制和处理, 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处理的风险;同时也会增加审计人员在执行鉴证业务时的风险。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对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后, 传统的报表审计方法和程序就很难满足审计的目的和要求, 报表审计工作的难度必然增加。公允价值的使用可能为企业粉饰会计报表提供方便。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 近年来许多公司在资本市场中, 利用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投资等行为中调节利润, 使中小投资者、债权人蒙受损失, 出现了严重不良的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

[1]张寅晓, 李智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其引发的担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02) .

[2]宁洁, 王双羊.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08) .

[3]葛家澍, 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 2006, (09) .

[4]罗殿英.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会计论坛, 2004, (01) .

[5]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研究, 2006, (05) .

[6]李传玉, 赵欣燕.谈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J].财经论坛, 2006, (03) .

[7]李洁慧.论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运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05) .

[8]何桂钦.对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分析[J].商业会计, 2007, (02) .

企业人力资本获取风险类型及计量 篇4

一、企业人力资本获取风险类型

企业人力资本获取风险形成的因素比较复杂,我们把企业人力资本获取风险界定为背景风险以及具体管理实践中的管理风险。

(一)环境风险。即背景风险,也称为非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本获取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因素的突发性变化认识不足而导致获取收益的不确定性和获取损失的可能性。

1.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所导致风险。这类风险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即使可以预测但是往往很难避免。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周期长、回收期长等特点,经济繁荣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可能在经济萧条状态下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导致人力资本贬值,或者根本无法收回全部投资。其中最首要的就是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从社会来看,人员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市场对人力资源的一种配置。合理的员工流动不仅有助于个人发展,而且有助于企业创造力的提高。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些人员流动很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的直接表现是该岗位的人工成本增大,因为企业需要进行重新招聘和培训;间接损失往往更大,可能引起工作进度的拖延,甚至造成组织的瘫痪。

2.产业结构调整所导致风险。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极大,如产业政策调整会引起行业地位变化。某些行业地位会上升,同时另一些行业地位会下降,地位下降的行业和企业效益必然下降,其人力资本投资经济效益也将随之下降,从而产生风险。

3.市场需求转变所导致风险。市场变化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也将使习惯原有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本投资发生损失。

4.科技的重大突破所导致风险。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科技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导致已有的技术老化和相应的人力资本迅速贬值。

5.所处的行业前景所导致风险。任何行业都有生命周期,包括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如果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处于或即将走向衰退,那么企业经营状况就会萧条甚至恶化,而此时人力资本的投资和配置就会存在较大风险。

6.行业竞争性所导致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这也必然会导致欠发达地区企业的人力资本存在较大风险。

(二)管理风险。所谓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本各项投资和配置中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不清,管理不当而导致的收益不确定性和损失的可能性。当前学术界普遍将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风险分为六种:招聘风险、跳槽风险、员工激励政策风险、人身健康风险、道德(职业操守)风险、团队合作风险等。具体到企业管理实践中,笔者认为把企业人力资本获取风险界定为招聘培训风险、配置风险和使用风险三类更为合适,也更便于会计计量。

1.招聘、培训风险。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就是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为了捕捉供求机会,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都必须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失业者、雇主双方都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选择,都是一种理性行为,但会产生道德风险,即逆向选择,致使这种均衡结果处于无效率状态。其风险体现在招不到合适的人力资本以及培训成本的收益低下甚至无法回收等。

2.配置风险。企业通过招聘和培训获得了一定的人力资本,但如何有效安排和配置人力资本、如何做到“人尽其才、任职匹配”则是重要问题。其风险体现在对企业资源利用的低效、团队合作的低效以及道德风险等。

3.使用风险。主要体现在对员工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二、企业人力资本获取风险的计量

(一)环境风险计量。对于环境风险很难进行会计计量,主要的策略是通过预警模型,即建立企业人力资本获取风险的预警机制,以提高对环境因素变化带来风险的敏锐性和反应性。

(二)招聘培训风险评估指标计量。反映该风险的指标应主要包括应聘比、招聘完成比、人才引进率、招聘引进员工胜任度等。

1.应聘比,是指企业实际应聘人数与计划应聘人数之比。

2.招聘完成比,是指企业实际录用人数与计划应聘人数之比。

3.人才引进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引进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数占员工平均人数的比例。

4.招聘引进员工胜任度,是指招聘引进到企业的员工在规定的期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比率。

(三)配置风险评估指标的计量。人力资本配置主要包括人与物的配置、人与岗的配置、人与事的配置和人与人的配置,因此,反映该类风险的评估指标应主要包括人物匹配风险指标、人岗(事)匹配风险指标和人人匹配风险指标。

1.人与物的匹配是指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合理配置,其风险指标又分为人力资本比率、高层次人力资本比率、人力资本负债率等。其中,人力资本比率,是指人力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高层次人力资本比率,是指高层次人力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人力资本负债率,是指为形成企业人力资本而发生的债务与人力资本的比值。人力资本负债率应有一定理想水平,借鉴资产负债率,其理想水平应为50%。如果高于此水平,企业必然会面临人力资本中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不匹配、人力资本自有投资资金不足的风险。

2.人岗(事)匹配是指人力资本素质要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匹配,因岗(事)设人,人适其岗,才尽其用。反映“人岗匹配”的指标主要有人力资本闲置率、人力资本虚投率等。其中,人力资本闲置率,是指企业闲置的员工在所有员工中所占的比重。人力资本虚投率,是指虚投的人力资本存量与总的人力资本存量之比。

这两个指标中,前者比值越大,说明企业人力资本岗位与岗位资本不匹配所致的人力资本闲置情况就越严重,“人岗匹配”风险就越大;后者比值越大,说明人力资本与岗位资本匹配的质量越差。另外,由于人力资本的虚投不一定会导致闲置,因此仅有前者是不够的,还必须综合后者才能彻底反映人力资本与岗位资本不匹配的严重程度。有些企业往往因为多种原因会导致这两种情况的发生。

3.人人匹配是指把不同特点的人恰当组合、优势互补、协调合作,形成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其主要指标有管理人员比率、技术人员比率、核心能力所需关键人员满足率等。其中,管理人员比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管理人员占企业总员工的比例。技术人员比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的比例。核心能力所需关键人员满足率,是指企业现有核心能力关键人员数与核心能力所需关键人数之比。

管理人员比率能直接反映企业管理的幅度。技术人员比率能直接反映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其比值越大说明企业的技术能力越强,人人匹配风险越小。当然,在人力资本投资效益良好的前提下,前者并不是越低越好,后者也不是越高越好。这需要一个度的把握,即要考虑用核心能力所需关键人员满足率去衡量。

(四)使用风险评估指标的计量。企业人力资本使用情况主要通过工作日利用程度、工时利用程度和工作效率来体现。因此,反映该风险指标主要有出勤率、制度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1.出勤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出勤人数占员工总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人力资本工作日利用情况,通常其比值应在85%以上。低于该水平,企业将面临员工出勤不足、工作日利用不充分的投资使用风险。

2.制度工时利用率,是指实际生产工时数占全部制度工作工时(制度工时)数的比重。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工时利用越不充分,人力资本使用风险越大。

企业在评价使用风险时,这三项指标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即企业仅有高出勤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高制度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方法构建与分析 篇5

一、传统的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方法分析

(一) 传统的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方法

对公司经营风险进行计量, 目前国内外传统的计量方法有三种, 即方差法、标准差系数法和风险价值法。 (1) 方差法。如果一项生产经营, 其利润存在n种可能的结果, 分别用X1, X2, …, Xn来表示, 各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ρ1, ρ2, …, ρn, 平均利润和方差分别为: 。式中, 是平均利润;σ2表示利润的方差;ρ是概率。当平均利润相同时, 方差越大, 公司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但如果平均利润不等时, 就不能直接比较方差的大小。 (2) 标准差系数法。标准差系数法是通过比较两方案的标准差系数, 选择标准差系数较小的方案进行生产经营的方法。在平均利润不相等时, 利用标准差系数可以直接度量风险。公式为:V=σ/x。其中, V表示标准差系数, σ是标准差, x平均利润。 (3) 风险价值法。风险价值法是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资产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作为计量风险的方法。风险价值为: 。其中, V是风险价值;P0为资产的初始价值;R*是资产最低价值时的利润率; 是平均利润率。

(二) 传统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方法的局限

(1) 计量的风险缺乏全面性。传统的三种方法, 都只能对定量的数据进行计量。而风险本身比较抽象, 除了定量来表示之外, 许多定性因素, 对风险的影响也很大, 甚至非常突出, 这时, 如果仅仅应用上述三种方法, 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公司目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大小, 甚至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2) 传统方法缺乏较强的实用性。对于风险的影响,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定量因素, 而是定性因素, 这时传统计量的结果无法正确地判定公司风险状况, 此时计量方法失效。而且, 传统的方法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来计量风险, 只能分析过去的风险, 对于未来的风险如何, 无法判断。而判断未来的风险, 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来说, 无疑更具有实际意义, 因而传统的计量访求缺乏较强的实用性。 (3) 传统方法带有主观性。对于公司经营利润的可能结果及其相应的概率, 以及置信水平的设定, 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性对于风险爱好者和风险厌恶者来说, 偏差会比较大从而在计量的风险上, 也存在较大的偏差,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量的准确度。

二、基于因素分析法的经营风险计量模型

(一) 公司经营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把反映公司经营风险最直接的因素设定为一级核心指标, 分别是销售价格、销售量、产品成本和税收。这些因素只要出现不利影响, 都将直接威胁到公司的利润。造成这些指标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 其中的政治环境对上述一级核心指标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直接影响公司的生存。因此一级核心指标下的二级核心指标都有政治环境。其它影响影响因素, 如下: (1) 销售价格。销售价格是所有核心指标中最敏感的指标, 其分值设定为40分。影响销售价格的因素非常多, 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看: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产品销售价格含金量最重的一个因素, 主要看生产技术是否先进, 产品品牌是否有名气。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主要是指在产品质量上与公司相近的竞争对手, 常见的价格战, 往往会对产品的销售价格产生重大威胁。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会影响到居民的消息能力, 不同的经济环境, 产品的定价也各不相同。消费偏好。消费偏好会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 如果居民的消费偏好发生改变, 也会对产品的销售价格带来不利影响。行业环境。行业环境只要是从同一行业的产品市场供需状况来看, 如果是出现卖方市场, 即供不应求, 必然利好销售价格;反之, 如果是买方市场, 这时, 对销售价格直接不利。 (2) 销售数量。销售数量的多少直接体现公司在市场上份额的大小。是影响利润较敏感的因素, 其分值设定为25分。影响销售数量的因素也非常多, 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同样也是影响销售数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先进的技术, 良好的管理与决策, 国内外名优品牌, 都将是产品销售的重要保证。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 为居民消费提供动力, 有利于增加销售数量;但恶化的经济环境, 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 进而影响销售数量。人口环境。人口因素直接影响到消费市场, 稠密的人口环境为产品提供消费市场, 为公司销售数量的提升创造一个潜在的环境。收入。居民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消费数量。消费偏好。居民的消费偏好同样影响产品销售数量。如果公司产品是属于市场偏好, 对公司销售数量产生利好, 有利于提升销售量。公司服务。良好的服务, 可以消除人们消费产品的后顾之忧, 提升产品的销售量。其敏感度与销售数量比较接近, 其分值也设为25分。影响成本的因素同样非常多, 在此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指资源市场环境, 即生产者进行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市场。当公司需要购买生产所需要的资料时, 这些资料属于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 如果是卖方市场, 将会对公司的成本构成重大影响, 从而形成风险。这主要看资源市场的垄断程度。经济环境。如果生产资料来源于良好的经济环境, 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 产生风险。政策环境。生产资料受国家政策的限制或控制, 必然对公司的成本带来风险。如果政策加以限制, 必将有利于下游公司降低生产成本。 (4) 税收。税收因素是影响公司利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四大因素中, 其对公司利润的敏感度相对较小, 因此税收分值设为10分。除了政治因素外, 税收还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 如果是国家政策所扶持的产业, 必然利好于公司, 但反之, 其生产经营受国家政策的限制, 在税收上得到反映。

(二) 经营风险标准分值及风险程度的设置

经营风险标准分值按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设置四级, 每个影响因素最高分均为5分, 最高总分为100分。从第1级到第4级, 分值分别为1分、2分、3分和5分。具体如表 (1) 所示。将表 (1) 的各项核心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合计, 得到各一级核心指标的风险分值, 然后将各一级核心指标的分值汇总, 得到公司经营风险分值。分值越大, 风险越小。根据分值设定6档经营风险程度, 具体标准如表 (2) 所示。

(三) 经营风险指标体系间的关系

四个一级核心指标尽管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影响公司的利润, 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也即是说, 如果所有的一级核心指标都存在经营风险, 那么这种风险将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其中部分核心指标存在经营风险,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通过其它核心指标来部分或全部化解。比如, 由于市场上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 必将对下游的公司的经营带来成本方面的风险;如果政府给予下游公司政策优惠, 减免税收;或者整个行业产品价格提高;或者开辟新的销售市场, 增加销售数量, 那么一些优势的核心指标可以部分化解因成本指标的风险带来利润的损失, 有时甚至可以全部化解。一级核心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之间, 关系非常紧密。这些影响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一级核心指标, 有些影响因素会直接涉及到多个一级核心指标, 如果这样的影响因素出现风险, 那么, 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四) 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模型

根据影响因素的具体信息来确定经营风险分值, 并结合各影响因素的分值加以汇总, 得到核心指标的分值, 再将核心指标进行汇总, 得到公司总经营风险分值。根据分值大小, 参照影响程度表, 就可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经营风险, 以及经营风险的强弱, 并结合其具体的构成, 寻找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 可得到如下反映民营公司经营风险的简单模型:Y=∑P+∑Q+∑C+∑T式中, Y代表经营风险分值;P代表销售价格分值;Q代表销售数量的分值;C代表成本分值;T代表税收分值。

三、经营风险计量方法的应用

(一) 样本选取

从现已上市的中小企业中随机抽取10家作为样本, 并从已公开的财务报表中, 抽取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度的净利润资料, 并以2007年度为基础, 分别计算2008年度和2010年度净利润变动比率, 如表 (3) 所示。

(二) 经营风险分值及其风险程度分析

从变动比率来看, 许多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较大幅度的波动, 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根据表 (3) 的资料, 参照表 (1) 经营风险分值标准表, 确定其影响因素的分值。从抽取的上市公司来看, 其主要业务在国内, 也有部分涉及国外业务, 不过业务所涉及的国家政局稳定, 政治环境良好, 不存在风险, 因此分值均为5分。经济环境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人们收入的减少, 对消费偏好产生影响, 另外, 产品原材料市场, 政策环境都产生不同的影响, 2010年情况有所好转, 详见表 (4) 。根据表 (4) 的资料分别按照核心因素进行汇总, 并根据表 (2) 的标准判断各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程度, 如表 (5) 所示。2007年度, 10家上市公司中, 有6家公司属于低度风险, 占60%;有4家公司属于中等风险, 占40%。2010年度, 10家上市公司中, 有4家公司属于低度风险, 占40%;有3家公司属于中等风险, 占30%;有3家公司属于显著风险, 占30%。2008年度, 10家上市公司中, 有2家公司属于中等风险, 占20%, 有8家公司属于显著风险, 占80%。可以发现, 2008年度与2007年度和2010年度相比, 无论在销售价格、销售数量, 还是在成本核心指标方面, 都明显处于劣势。由表 (5) 资料分别计算10家上市公司各年度的平均经营风险分值及其年度的风险程度, 如表 (6) 所示。资料显示2007年度为低度经营风险, 2010年度为中等经营风险, 2008年度为显著经营风险。

四、结论

本文从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出发, 构建指标体系用因素分析法计算公司经营风险。相比传统的风险计量方法, 因素分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可能弥补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 (1) 计量的风险更加准确。因素分析法既考虑定量因素, 也考虑定性因素, 因此计量的风险涵义更加全面, 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状况。尤其是当定性因素所产生的风险巨大时, 传统的计量方法会因为其计量风险的非全面性而降低准确度, 而因素分析法却能更加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公司目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大小, 突显其优势。 (2) 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正是由于因素分析法所计量的风险更加全面, 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另一方面, 由于因素分析法设置了详细的因素指标, 可以根据每一指标的时时变化, 及时判定目前和未来的风险状况, 因此它摆脱了传统方法基于过去事项来度量风险, 为管理者规避或控制风险, 以及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及时的风险信息, 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3) 适度降低了主观性。尽管因素分析法中, 各项指标及风险程度在设定标准时, 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由于标准是事先设定, 而且通过长期经验的积累来设定的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观性, 尽可能使计算的结果更加准确。因素分析法也无法尽善尽美, 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 无论如何调整, 都不可能消除主观性因素。因为在因素分析法中, 考虑了定性因素, 因此主观性必然存在。但可以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对相关的标准进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调整设定的标准, 确保量化指标尽可能贴近现实, 尽可能地降低主观性, 充分发挥该方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孙福明、卿松:《企业理财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计量风险论文 篇6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于1999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 老龄化速度又快于世界, 人口抚养负担逐步加强。长期以来, 我国养老保险第一支柱替代率水平偏高, 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焦于企业年金。我国企业年金资金总量逐年攀升, 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到2014年末, 企业年金累积量达到7689亿元, 近三年企业年金资金增长率分别为35.04%、25.18%、27.4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由财政兜底, 而中国企业年金则为市场化运作, 企业年金作为“养命钱”, 做好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风险识别和度量则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泰康资产稳定增利混合型养老产品为例, 通过Va R方法对该企业年金产品进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

1 风险价值VAR及其计算

风险价值Va R方法是由JP摩根公司于1993年提出的一种能够全面量化复杂投资组合的风险的方法, 亦称在险值。Va R指在市场的正常波动下, 某一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 (1天、一周等) 和一定置信水平α (通常是95%或99%) 下可能发生是最大损失。

风险价值Va R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其中, Δp代表投资组合在持有期Δt的损失, Va R为在置信水平α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

在实际工作中, 计算Va R值时, 通常使用德尔塔-正态法 (delta-normal method) 、历史模拟法 (historical simulation, HS) 以及蒙特卡罗模拟法 (Monte Carlo, MC) 三种方法。德尔塔-正态法是一种局部估值方法, 运用线性敞口, 并假设其正态分布, 也称它为方差-斜方差法 (variance-covariance method) 。若投资组合对少量风险因子有敞口, 则会用到二阶衍生头寸来进行衡量。历史模拟法和以及蒙特卡罗模拟法是一种完全估值法, 在一系列情景下对投资组合进行完全重新定价来衡量风险。

1.1 德尔塔-正态法

当风险因子符合联合正态分布, 并且组合头寸可以通过德尔塔敞口表示, 那么对Va R的衡量会相对简单。德尔塔-正态法假设认为, 资产的损失函数和资产收益率函数一样, 也会具有正态性。在该假设下, 只需要估计资产损失正态分布的的均值ut和标准差σt参数, 故是一种参数方法。

1.2 历史模拟法

历史模拟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 它对风险因子的分布没有特别假设。这个方法回溯到过去的时间, 挖掘一些有用信息预测未来。历史数据法省略了协方差矩阵估计的计算, 能大大简化计算对拥有大量资产而样本较短的组合, 是一种模型独立 (Model-Independent) 的方法。历史模拟法假设历史会在将来进行重演, 因此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果时间窗口遗漏某些重要事件, 就不能很好的描述尾部。

1.3 蒙特卡罗模拟法

蒙特卡罗模拟法是一种参数化的方法, 按照估计的参数化分布来生产风险因子的随机波动, 其头寸可以通过完全估值法来进行计算。计算过程简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 对所有风险因子设定一个参数化过程, 这些具体参数可以从历史数据或期权数据分析整理获得;其次, 利用这些参数将风险因子模拟一个虚拟价格走势, 对每一个期限长度, 像历史模拟法一样, 运用完全估值法对投资组合进行合理的市场价格评估。这种方法也是目前Va R计算最有效的方法。

2 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泰康资产稳定增利混合型养老产品的自2013年8月21日至2015年4月10日累计单位净值为样本。根据公式计算对数收益, 得到对数收益时间序列, 共396个数据, 前296个数据实验区间, 把后100个数据作为验证区间。本文取置信度为95%。

2.1 德尔塔-正态法

本文通过偏度和峰度检验正态性, 以下是通过spss软件的的Descriptive功能计算样本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通过软件SPSS19.0处理样本数据, 得到表1。

即样本的偏度和峰度的估计值分别为0.676、1.701, 标准差分别为0.142、0.282。在置信度为95%时, 可近似认为其符合正态分布。

另外, 通过SPSS19.0做P-P图检验正态性, 处理得到图1。

根据图1可以看出, 各点近似成一条直线, 得出同样判断结果, 其符合正态分布。

根据以上的正态性检验结果, 易知该企业年金产品收益服从正态分布, 利用计算公式。本文选取的置信度为95%, 则α=1-0.95=0.05, 查表得其分位数Z0.05=1.65, Δt=1带入公式计算Va R=1.65*0.000323545*1=0.00053385。

2.2 蒙特卡罗模拟法

通过以上检验可知, 该数据符合均值u=0.001785398、标准差σ=0.003235353的正态分布。通过以上均值和方差两个参数, 模拟出1000个数据, 并将1000个数据进行降序排序形成表2。

本文选取的置信度为95%, 所以选择951个利率分位点, 查表知Va R值=-0.00030776。

2.3 历史模拟法实证分析

对296个样本数据进行降序排序, 选取5%分位点, 得到Va R=-0.00033663。

3 回测检验

我们分别利用了德尔塔-正态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历史模拟法三种方法对该企业年金收益Va R进行计算, 对比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发现存在一定差异, 本章验证以上三种方法的有效性。本文采用Kupiec失败概率检验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12号至2015年4月10号的100个数据进行回测检验。假定实际考察天数T, 失败次数N, 显著水平α, 那么失败频率p=N/T, 假设p=p*, 统计量为:

非拒绝域满足:

将T=296, p*=1-α=1-95%=0.05代入以上公式, 整理得到参数值见表3。

联合以上公式 (1) 和 (2) , 解方程得到失败次数N的非拒绝域是:7<N<24。当N<7, 表示模型高估了实际损失, 当N>26, 则说明模型低估了实际损失。只有N的结果落在非拒绝域7<N<24内, 模型对风险估计才比较理想。

将后验证选取的100个数据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历史模拟法、德尔塔-正态法、蒙特卡罗模拟法Va R值分别是-0.00033663、-0.00053385、-0.000307758。这三种方法失败次数分别16、9、16, 均落在非拒绝域内, 表示均通过检验。并且历史模拟法和模特卡罗模拟法更接近296*5%=14.8的值, 这两种方法模拟效果更佳。由此, 当置信度为95%时, 我们接受这两种方法的模拟值, 作为泰康资产累计单位净值的Va R值。

以上用历史模拟法、德尔塔正态法、蒙特卡罗法三种方法实证分析了泰康资产每日累计单位净值的市场风险。通过回测检验不难发现, 相比于德尔塔正态法, 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法Va R值估计更合理、准确。主要原因是德尔塔正态法依赖风险因子服从正态分布, 而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则是运用完全估值法。在本例中, 泰康资产累计单位净值基本服从正态分布, 随意估计值在非拒绝域内, 可以接受。但当实际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时, 随意估计值落很可能在非拒绝域之外, 计算精度不可接受, 在实际运用中将会有所限制。

4 结束语

Va R是国际上风险管理的主流方法, 对有着良好市场发展空间的中国企业年金风险管理意义非凡。Va R模型的应用在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 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活力的逐步提升以及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 Va R方法将成为人们讨论风险的共同语言, 金融机构也将借助Va R有效利用风险。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泰康资产稳定增利混合型养老产品为例, 在95%置信度下, 实证分析了Va R方法在企业年金风险计量的过程。这表明Va R方法在我国企业年金风险管理的应用具有可操作性, 然利用Va R方法做好我国企业年金的风险管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菲利普·乔瑞.风险价值Va R[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5.

[2]邓大松,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人民出版社, 2003 (6) :70-74.

[3]李宇家.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运营中的风险管理[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陈骄丹.基于VaR模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研究及其实证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 2009.

[5]巴曙松, 陈华良.基于风险的企业年金监管框架的构建[J].海南金融, 2006 (9) :6-10.

计量风险论文 篇7

一、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式研究

(一) 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方法的现状与问题。

人力资本价值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处在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价值评估的复杂性和难度远远超出其他资产评估。现有理论关于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有定性和定量两种。近年来, 由于定性评估理论已基本达成一致, 国内外学术界对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定量评估方法。本文也主要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进行探讨。目前,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和价值法两种。

1.成本法。人力资本是由投资形成的。没有投资就不会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培训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等。成本法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布鲁梅特、弗兰霍尔茨和帕利1968年提出的历史成本法, 用企业取得、开发、维持人力资源时发生的实际支出来计量人力资源成本。弗兰霍尔茨1974年提出重置成本法, 计量企业在现时条件下重新取得或通过培训取得与现有职工的技术水平、素质和工作能力相当的职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或者是现时条件下取得和培训符合特定工作岗位要求的职工所应发生的全部成本。安吉尔的加工成本法, 将人力资源价值的形成过程视为“加工”过程, 人力资源的价值就是将一个人培养到能创造价值为止的整个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以成本法评价人力资本存量比较简单、方便, 但是, 该方法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1) 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 对不同的个体进行等量的投资, 也会因个体的天赋、智力、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的差异而使各个主体的人力资本存量不同。 (2) 忽视了资本收益性。成本法核算的是人力资本的形成成本, 不代表人力资本创造或能创造的价值。 (3) 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性。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只有不断进行投资, 人力资本才可以避免资本存量减损、贬值的风险。同时, 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性又会带来资本存量的提高和价值上的增值, 成本法的计量不能反映这种资本的动态生长过程。

2.收益法。收益法根据企业未来的收益, 并按人力资本对该收益的贡献率来计量人力资本的价值。这种方法考虑到了人力资本的主动资本特性, 并将未来收益资本化, 能够较好地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经济价值法将企业未来收益折现, 按照人力资源投资比例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有学者在借鉴经济价值法的基础上进行两方面的改进:一是以净产值替代盈余来反映人力资源的价值, 二是将全部净产值的现值总额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工资报酬折现法, 将一个职工从录用到因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的工资报酬按一定贴现率折成现值, 作为人力资源价值。随机报酬法, 将个人在有限工作年限内服务于某一组织一系列岗位上的价值, 按其离职可能性进行调整并加以折现汇总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近年来, 人力资本价值理论在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笔者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新的人力资本量化模型。

(二) 人力资本量化模型的提出。

马克思将人的劳动分为社会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认为人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人通过社会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交换和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因此, 人力资本价值就应该包括补偿价值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之和, 补偿价值为基本工资, 剩余价值为人力资本创造的收益。根据马克思的理论, 借鉴其他学者提出的方法, 本文建立如下人力资本量化模型。

模型假设:1.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在调整劳动力价格的效用上充分有效, 使劳动力价格充分反映劳动力的智力体力预期在相关领域所作的贡献价值。2.短时期内员工在既定职位、工资条件下, 其人力资本价值相对稳定。3.员工任职期间发生职位调动、加薪等事件将对员工人力资本价值产生影响, 需重新计量其人力资本价值。4.为计算方便, 假设基本工资按年发放。5.员工以人力资本出资后, 会向企业承诺达到一定的业绩指标或管理水平, 企业据此制定短期内的股利政策, 假设总股利为D:

其中:V:人力资本价值;w:员工基本工资;R:折现率, 一般选用资本市场上的报酬率;n:员工从开始年度到离开所在岗位的期望年限;G:物质资本价值。

该模型的不足之处是仅适用于短期的人力资本价值估量, 需要定期对公式中的股利进行调整, 并相应调整人力资本的出资额;另外人力资本的折现率取的是资本市场的报酬率, 但实际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由于存在形式与增长方式的不同, 报酬率会有所差异, 这也是公式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人力资本出资风险及风险控制

(一) 人力资本出资风险。

人力资本的计量和风险承担方式一直是人力资本股份化的两大基本问题。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注册资本金具有资本担保的作用, 因此人力资本出资者也有义务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人力资本出资对企业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性, 其价值是无形的, 如果企业发生亏损, 要按照原始的股权结构来偿还债务, 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债权人既不能直接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服务于债权人, 也不能通过变卖人力资本所有者来进行债务的清偿, 这时如果人力资本所有者没有足够的私人财产做担保的话, 他们的偿债功能基本为零, 这对于债权人来说具有很大的风险;同时, 由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偿债能力低, 偿债责任就只有转移到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身上, 无论物质资本出资者是否愿意承担人力资本出资者的连带责任, 都会给物质资本所有者带来极大的压力。二是人力资本出资存在道德风险。在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中, 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他们有可能产生惰性或工作积极性低下, 导致人力资本贬值, 偿债能力降低。此外, 人力资本所有者还很有可能将人力资本运用于其他与本企业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企业, 会产生企业核心机密泄露的风险, 最终给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债权人带来风险。

(二) 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规避人力资本出资风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握人力资本的特性, 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本评估制度。通过立法确定人力资本的评估主体、评估程序和评估监督。评估主体可以是专门的验资机构, 也可以是全体股东。评估程序主要是通过公开来确保公正公平。评估监督主要是确立评估人的责任。在建立全国性的人力资本评估规则时须遵循两大原则。其一, 强制性评估原则, 即以人力资本出资必须由法定的评估机构依法定规则进行评估, 不允许当事人以自治契约的形式自行评估。其二, 评估因素法定原则, 即必须以行政立法形式确定评估人力资本所依据的各种因素或参数, 使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方法规范化。在现有的出资种类中, 无形资产同样是具有未来生产意义的, 他们的现存价值及对企业的未来价值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可能受市场环境和同类技术开发的影响。对人力资本的评估规则, 可以借鉴无形资产的评估办法, 并结合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要求。同时, 由于人力资本具有动态性特点, 其价值评估也应是动态的, 法律应当设计一个“重评估机制”, 即规定经过一定年限经出资人请求可对其人力资本重新评估。

2.设计合理的责任制度。针对人力资本出资存在的风险, 应当建立以下责任制度加以防止与克服:

(1) 人力资本出资者的责任。一是针对人力资本出资贬值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有出资填补责任或强制减少及注销其股份的责任。二是针对在公司清算时人力资本不能变现, 要求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相当于剩余年限人力资本使用价值的债务清偿责任。三是针对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人身不可分离而受到健康、意外风险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要求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强制人身保险责任, 该保险应以其人力资本折股价值为投保额, 以公司为受益人。

(2) 法律不宜禁止人力资本的多次出资, 即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同时对一个以上企业出资。但是, 人力资本出资者兼具公司劳动者和公司股东身份, 公司利益与其人力资本的使用密切相关, 因此人力资本出资者应承担竞业禁止义务, 即不得以其人力资本向与其所出资公司的业务相竞争的企业出资。

3.人力资本股份化过程中可采用虚拟股份的方式, 即人力资本按其价值入股, 但其股份价值并不计入公司账面资产, 只作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收益的比例依据, 可以人力资本方与物质资本方的协议形式存在。而公司亏损乃至破产清算仍以其物质资本量为限。这样, 当公司面临严重经营风险导致破产时, 人力资本只需按其持股比例承担物质资本亏损的份额, 向物质资本方提供补偿。通过这样一个机制达到无限风险和有限风险的结合, 使人力资本在有限风险的框架内承担无限风险, 又缩小了人力资本承担的风险量。而对于物质资本投资者则让渡了部分风险, 也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4.对于人力资本的转让, 从保护债权人和其他出资者的角度, 可以由法律规定, 对于人力资本出资的应该在出资后一段时间内不允许转让, 而这“一段时间”的长短可以由公司章程自行规定。

计量风险论文 篇8

事实上,衍生交易的风险警告一直存在。那么,到底应如何看待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过是非呢?在此背景之下,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到底是降低还是扩大了风险?不同学者在使用衍生产品对风险进行管理的问题上存在争议。本文尝试以我国跨国公司为对象,研究企业运用衍生产品对投资中面临的由利率和汇率变动引起的风险进行管理,进而研究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对风险进行管理最终是降低了风险还是扩大了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样本

由于篇幅限制,不能将所有包含跨国业务的公司都作为样本,所以拟选取进入2009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中42家中国公司作为模型的样本。这42家公司属于不同行业,他们可以进入世界排名500以内足以说明这些公司的运作是不错的,具有代表性,可以起到以部分反映整体的效果。

由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中国农业银行、怡和洋行和中国国航工业集团没有上市,报表数据难以获取,因此将其剔除,把剩下的37家公司作为样本。为了保证数据的前沿性,表中所列数据是查询37家样本公司2008年年末财务报告并进行相关计算得出。由于各个公司上市地点不同,所以表中的数据来源不同,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掌握样本公司衍生工具使用的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在上海上市的公司数据部分来源于巨潮资讯网、沪深证交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部分来自于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和国家统计局。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数据来自于香港证交所,在台湾上市的公司数据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从台湾相关的证券交易网等相关网站查询得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样本公司中有些公司同时在内地、香港以及国外上市,此种情况下本文选择其在国内的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中报表数据作为数据计算来源。(2)本文所说的衍生工具仅指公司披露的期货、期权、远期和互换类衍生工具,不包括实用性用衍生工具和发行各类衍生工具等。

二、模型的构建

本文采用如下模型验证衍生工具的运用对公司投资风险的影响:

其中,y表示跨国公司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指标;xij表示各种可能影响投资风险的变量;D1表示使用衍生工具虚拟变量,系数λ1即为使用衍生工具对跨国公司风险的影响系数。

本文通过观察使用λ1是否显著小于零,来研究公司使用衍生工具对风险进行管理时是否对公司对风险产生了影响。根据相关理论分析,如果我国公司使用衍生产品可以降低公司面临的风险,那么λ1<0。因此,通过检验系数的显著性就可以验证使用衍生产品是否能降低公司风险。

三、变量的选取

(一)因变量的选取及计算

风险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波动率的度量、风险暴露头寸的度量以及Var度量。其中的风险暴露头寸度量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度量方法,它是指处于风险中的未加以风险规避或对冲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差额。本文使用与利率和汇率敏感性的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作为度量风险价值的指标来度量风险的大小。

(二)控制变量的选取

为了更好的研究使用衍生工具对风险管理的影响,需要排除其他的因素影响。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跨国公司的特点,笔者选择了公司规模因素作为可能影响公司投资风险的控制变量指标引入模型中。一般来说,规模经济在企业进行投资时会产生规模效应。因此,本文将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度量公司投资规模的控制变量。由于资产价值与风险变量在数量级上相差比较大,在具体应用时,资产的账面价值取自然对数。

(三)自变量的选取

1. 对外投资经营项目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

企业对外投资经营项目的差额反映了该企业国际收支状况,如果经营项目为顺差,则表明该营的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反之,则外汇支出大于外汇收入。该比率与该企业的外汇风险大小成反比。

2. 利差率。

由于利率的变动对利息的收入和支出影响程度不同,其差额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会对企业的投资收益产生不确定性。这个比率越大说明企业面临利率变动的风险越大,对投资产生的风险也越大[2]。

(四)影响公司运用衍生工具因素分析

从表1中我们依次看到,对公司是否运用衍生品管理风险影响力最大的因素依次为对外投资经营项目与主营业务收入比值、资产规模的对数、利差率。

四、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模型的拟合优度(Adj-R2)检验来看,值为0.918,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解释的程度非常高,模型的结论有很高的可靠性;从F检验看,F值的统计值很大为36.534,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是显著的,从T检验数值来看,每个系数t统计值的绝对值都很大,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模型中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都是显著的。衍生工具变量的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并且衍生工具的系数与利率和汇率的系数负相关,说明企业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产生正面的影响,衍生工具的使用令其使用者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有84.3%的降低效应。同时也验证了企业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会起到对风险降低的效应。其余的各变量显示出了跨国公司投资的特性,例如公司资产价值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企业投资规模越大抗风险会相对较大,这是规模效应的典型体现。利差率和对外投资经营项目与主营业务收入的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变动会增加公司的投资风险,降低投资收益。对投资风险分别有25%和29.3%提升效应。衍生工具和企业规模的系数正相关且显著,这表明了资产规模较大的公司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广泛性。

除以上因素外,笔者以为,对公司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是否有效,还取决于相关宏观经济变量如作为衍生工具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剧烈程度、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微观公司主体具体衍生产品交易策略运用得当程度、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等技术因素影响。

五、结论

实证研究表明,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公司具体运用情况不同,但衍生工具的使用对风险还是有降低效应,该结论在文中统计层面上已经被证实。

企业利用衍生工具(如利率互换、利率期权、货币互换、外汇资金管理、外汇期权))可以有效地对市场产生的不利变化进行管理,锁定或控制利率和汇率风险。通过掉期等衍生产品的交易,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长期、动态和系统化管理,规避市场风险。目前中国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进行风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限。当中国公司进行对外投资时,如果进行适当的衍生工具操作,进行积极的套期保值,会明显降低投资风险,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企业的价值。

近20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衍生工具市场。我国发展衍生工具市场具有其现实的必要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地壮大。股票市场的发展、债券市场的运行、票据市场的流通,以及银行商业化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均需要相应的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金融市场是金融衍生工具存在的基础条件,但反过来,衍生工具的发展又能够维护现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它的发展不但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形成风险转移市场,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的手段。同时衍生工具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可以规避风险的同时,本身也会产生新的风险。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在中国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实践。我国企业在理论认识、管理机制、战略战术、评价工具等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衍生工具交易存在的风险,充分掌握其特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1]孔翔,陈炜.衍生产品使用对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检验[J].证券市场导报,2007(3):54-60.

[2]George Allayannis;James P.Weston,The Use of Foreign Cur-rency Derivatives and Firm Market Value[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14,No.1.(Spring,2001),243-276

[3]田佳佩.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对公司风险之影响[D].(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会计学系硕士论文,2003

[4][美]彼得罗斯/唐旭,王丹.商业银行管理(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并联均流下一篇: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