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艺术

2024-10-02

建造艺术(共5篇)

建造艺术 篇1

一、恭王府建造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恭王府位于现在北京地区什刹海附近的柳荫街,它的前身是清代乾隆年间权贵、军机大臣、大学士以及大贪官和珅的府邸,后来嘉庆皇帝赐死和珅,并抄没其家产,其府邸也为嘉庆的弟弟庆郡王永璘所得,后来改封为庆亲王,其府邸陆续传到了永璘的孙子———弈劻,被咸丰皇帝收回,改赏赐给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于是后世将这座府邸称之为恭王府[1]57。 恭王府后面有一座大型的花园,当时称为萃锦园,是当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北京王府花园,自民国以后备受学术界的重视,成为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文物资料。

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古代的建筑的保存与修复情况并不让人乐观,不少的不可再生的艺术珍品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面临着被毁坏的风险,致使原本仅存较少的王府建筑又一次遭受被破坏的风险。 恭王府令人堪忧的保护现状使得其保护与修缮工作迫在眉睫,显得刻不容缓,于是在多方的努力下,1982年恭王府成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恭王府的文物修缮工作也随之启动,2008年已完成其修缮工作并建成全国首家王府博物馆, 并对外开放。

作为北方园林的典型代表———萃锦园既有北方园林的大气磅礴,同时又融合了南方园林温和秀美的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内涵,同时无不反映着主人的文人精神追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究竟萃锦园在园林艺术和空间布局上有何特色, 能够在众多王府园林中独具一格,体现出自己的风格色彩? 这是本文所要研究和探求的。

二、恭王府萃锦园的空间布局

恭王府的整体布局大致是由府邸与萃锦园两部分构成的,其中花园部分是府邸部分中轴线的延伸,两大部分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建造风格上却是浑然一体的[2]14。

萃锦园被东、西、南三面土山环绕,土山皆高过围墙,给人一种辽阔无尽的感觉。 中央及北面的建筑分为左、中、右三路,其建筑特色主要突出在东路曲折变换、中路端庄规整,而西路则是开阔通畅,并辅之以假山、流水、花草植被等点缀其间,使得其空间布局更加丰富多样。

萃锦园中路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上设有西洋式花园正门一座,门后有一座是蝙蝠形状的水池以及独乐峰,再往北便是五开间的安善堂。 安善堂的北面有一座全园最高的假山———滴翠岩,假山的南面是用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北面是用青石叠砌的,山上建有一座“ 邀月台”,有一间歇山顶小屋建于山顶之上,山下有一石洞, 名曰“ 秘云”,洞内有一块上面由康熙御书亲写的“ 福”字的石碑, 再往北面便是建筑规制为蝙蝠形状的“ 蝠厅”。 中轴线上的建筑呈左右对称形状,左右各有两组爬山走廊和窝角游廊。 在中路的中轴线十分明显,建筑布局与规制十分规整,萃锦园的东部主体建筑是三卷勾连搭的大戏楼和一座名曰“ 香雪坞”的院落组成。 萃锦园西路榆关中有三座厅房,园中还零星布置着几座亭台,园中的假山是采用挖湖堆山的造园手法进行建造的, 园内假山错落有致,园里的景观达到了步步为景的布置效果,具有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在里面,而且是北方私家园林的经典杰作,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造园艺术杰出手法。

三、恭王府花园园林艺术特色

清代的时候,园林建筑发展达到了顶峰,皇家园林在康熙时期建造了畅春园、静明园,雍正时期建成了“ 万园之园”圆明园,到了乾隆时期造园活动达到了鼎盛,北京全城大小皇家院落十余多处。 此时不仅皇家进行着积极的造园活动,不少在京的大小官吏也在自己的府邸建造属于自己的私家园林,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园林建造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尖水平。 这些私家园林不少就是出自于王府,在中国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王府的建造标准仅次于皇宫建筑, 是中国封建礼制制度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的绝多数王府都留存于北京地区,现存的北京王府建筑及其园林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只剩下两处—恭王府和醇亲王府。 这两所清朝王府建筑也是北方私家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 分别为: 建筑、山石、水体、植被四个方面。 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广为建造园囿,那时候建造高台楼榭成为美化宫殿的一种手段,可见中国古代建筑在远古时期就已经不仅具备防风避雨的功能,而且也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审美特色。 而通过对恭王府萃锦园的园林艺术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萃锦园不仅体现了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特色,而且独具特色的山水与景色的巧妙搭配,再加之以富有生机的植被的精心布置, 更加起到烘托环境的独特效果, 因此恭王府后花园—萃锦园可谓是北方私家园林中的精品。

1.富有生机的植被点缀 。 园林中的建筑和山水这些都是实物 , 没有生机的物件,而园林中最为活跃的要数植被了,美轮美奂的建筑和山水间再搭配上四季更迭的花草的点缀,使整座园林建筑焕发出生机和生命的活力。 纵观萃锦园的园林景观,其中园中西路主要以水景和山林景观为主,水景中的植物主要以睡莲和荷花为主,配之以岸上的千屈菜、水葱等植物成为点缀,形成一道独特的植物风景线。 而在中国古代园林景色构建中,山林景观一般成为其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当然,所谓的山林景观也就离不开植物与景色的搭配了。 园林主人凭借着对山林景观的构建塑造出自己对退隐尘世生活的向往,萃锦园的山林景观便是着重突出的这一点———一条自北向南的月牙河水缓缓地由墙外流入林中,在山与水的簇拥下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恍若隔世。“ 榆关”一处便象征着长城东端最尽处的山海关, 隐喻着清王朝由此入主中原,统御天下,这便是中国园林艺术手法中的“ 移天缩地”的表现。

2.中西结合的园林建筑特色 。 萃锦园的整座建筑风格上不仅继承了中式传统的建筑风格, 而且还汲取了西方园林建筑的特点,不仅有中式的传统古典建筑还有西式风格的西洋门,既大气又显得小巧别致,既古朴庄重又不失活泼。 园中的建筑多是呈点状分布,恭王府的花园既有皇家园林的典雅庄重的风格又有私家园林的灵活多变的特点,是皇家建筑与私家园林完美融合的体现,园中的景观建筑与山水、植被相为映衬,充满了各种诗情画意。 值得一提的是园林中独具西方建筑特色的西洋门,萃锦园的西洋门是位于花园的中路中轴线上, 是进入园林区域的一个重要的主入口。 萃锦园中路西洋门的建筑风格与当时正在建造的圆明园西洋楼相类似,运用当时西方最为流行的拱券门,并采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汉白玉石块雕琢而成的。 西洋门是萃锦园中路建筑群的第一道景观, 虽然雕刻手法等方面仍无法与同时期西方的拱券门相媲美, 但是这在当时的中国象征着一种海纳四方文化的政治意味了。

3.灵活巧妙的山水构造 。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以及廊桥轩榭等建筑物固然是赏心悦目的园林建筑艺术的代表,而园林中的山水布置更在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中被广泛赋予了极大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 成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园林中的山水部分占据着造园艺术的一个重要位置,是园林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凡有园林必有山石。

( 1) 山石部分 。 萃锦园中的山石部分主要包括了厅山 、池山 、 堆山几种类型。 所谓的厅山便是位于厅堂前面用于遮挡作用的假山石,这样一两块假山石置于厅堂前面还能起到一定的点缀装饰效果。 进入萃锦园西洋门后便会看到一块特置的假山石,名曰独乐峰也称飞来石, 这样使得独乐峰成为厅堂前院独特的景观,同时也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使得后面的厅堂部分的建筑无法一览无余。 园林建制中就经常使用这样含蓄的装饰手法,使得景观藏而不漏。 所谓的池山便是建造在水边的假山峰,当园林建筑中较为宽敞时, 园林建造者便使用堆砌较多的山石聚成一座小山峰, 以造成浓郁的园林景象。 同样与池山建造手法相近便是堆山,区别不同的是堆山堆砌的山峰较大,上面进而广植花草、树木形成一种山林野趣的景象。

( 2) 水系部分。 萃锦园对水系的运用也极为精到,园中水系的布置经常与园中的景致相得益彰,与周围的景色配合得恰到好处而更显生动灵韵。 就单说滴翠岩一景,虽说主要景致是由太湖石组成,但是滴翠岩一景的精华便是在“ 滴翠”二字的理解与运用上,这就离不开水系的运用。 原来滴翠岩下面两侧的石壁中隐藏着两口大水缸,水缸下有个小孔,当水缸中注满水时,水就会顺着小孔流出,流向下方的水池,这样日积月累在石壁上便会长出青苔,水在青苔上流淌产生“ 滴翠”的奇妙现象[3]51。

恭王府的翠锦园是中国北方私家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恭王府的后花园———萃锦园,相较于恭王府邸而言少了那份庄严肃穆的等级特征,多了一份闲情逸致的洒脱自然,这当然也是跟恭亲王奕訢本人有着莫大的联系,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情趣和对生活的向往追求。萃锦园,这座北京王府花园典型代表所包含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后人对其进行更深地分析、研究、解读以及品鉴。

建造艺术 篇2

一、听课的必要性

在这个阶段中,听课是基础性的,听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后续备考活动的难易程度,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备考的效果。所以,考生一定要重视听课。可能有的考生感觉可以通过自学达到好的效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通过听课来学习还是必要的选择。这种必要性表现在:

(一)听课可以节省时间

对于一般的考生而言,将四本教材认真地看一遍大约需要200―240小时左右。如果参加具有较高师资水平的培训班,完成第一遍教材只需要70小时。而且效果会远远好于自学完成的第一遍,因为后者很难对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只是有一个初步的轮廓罢了。这样一来,考生就可以节约大约130小时的学习时间。将这部分时间用于后面几个阶段的学习,会有效增强学习的效果。所以,尽管工作繁忙,还是有必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参加培训。

(二)听课可以避免走弯路

这个弯路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寻找重点,其二是剔除书中问题。

为什么听课可以避免在寻找重点中走弯路呢?由于授课教师都是在所讲授的课程上有一定教学经验或有一定成就的人,对这门课的把握要远远强于不常接触到这门课的考生,所以更容易找到重点。如果是自学,通过第一遍的学习就很好把握重点的考生是很少的,只是建立起一个大致的轮廓。

对于避免走剔除问题这个弯路也要引起学员的高度重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各执业资格考试所使用的教材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考生的学习。对于编者而言会时时关注、检查已经出版的书中的问题,随时听取各方的意见,将确认的问题在再版的教材中重点声明。但是,如果考生通过自学来备考,不能及时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结果或者在有问题的知识点面前迷惑不解,或者干脆将这个问题的知识点当作正确的知识点来加以记忆,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其学习效率。

(三)听课有助于了解将来命题的主导思想

培训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讲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介绍一下命题的基本思想。例如,在基本思想中谈到第一次建造师考试的试题将会考虑“存量问题”,这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建设管理的形势所决定的。尽管只有短短几句话,但对于考生而言却是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基本的知识点,而不要去做一些难题、怪题。这其实就是考生备考的路标,是考生复习的方向,参加了的考生会获得这样的信息,自学的考生是无法获得这样的指导性信息的,

二、何时参加辅导

应该说,何时参加辅导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主要根据考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考生,根据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种类型:

A类考生。这类考生本身具有很好的专业文化素质,对于将要考试的学科也有一定的了解。一般来讲,相关专业院校刚刚毕业几年的大学生基本属于这一种。B类考生。专业文化素质相对较弱,对于将要考试的学科了解得比较少。一般来讲非相关专业院校毕业不久的考生属于这一种。C类考生。专业文化素质很弱,对于将要考试的学科几乎没有了解,或是吸收的知识过于陈旧,或是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忘记。一般来讲,那些年龄较大的考生属于这一种。

显然,A类考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考生,而C类考生则明显处于劣势。对于这三类考生,这里只提出一个指导性的建议,供考生参考

A类考生最迟不应晚于考前2个月参加辅导。因为仅仅依靠听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要给自己留下复习的时间。每本书复习20天左右是比较理想的。

B类考生最迟不应晚于考前3个月参加辅导。因为需要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弥补自己本科教育的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C类考生最好能相对于B类考生再早些,因为这类考生由于年龄与专业文化素质的原因,学习的效率会比较低

同时,B类和C类考生最好在考试之前的一个月内再参加一次串讲;临考前的冲刺性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选择考前培训班

正确地选择一个考前培训班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不慎不仅会使学员损失培训费用,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延误学员有限的复习时间,进而可能会导致整个备考计划的失败。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建造师培训班,培训质量亦千差万别,其中不免会充斥一些纯利益驱动型培训班,它们基本上以营利为目的,培训质量较差,亦无能力对学员负责。所以,在选择培训班时切勿草率,要认真考核,权衡后再作决定。对于培训班的选择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一)看师资

选择培训班就是选择授课教师。一位高水平教师的点睛之评会使学员的复习事半功倍,而一般老师的泛泛之谈则会贻误考生的备考时机。

1.尽量选择编委作为授课教师

考试用书的编写人员通晓知识点的考察重点,因为科就是由他们编写的!所以,选择编写人员作为授课教师自然会更容易把握考试的方向、思想,甚至是获得将来命题的原则等重要的考试信息。但是,社会上有的培训班自称授课教师是编写人员,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却来了个“狸猫换太子”,用别的教师顶替。

建造艺术 篇3

1.1 工程简介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北邻梅溪湖北路、南邻环湖路、东邻节庆路,地铁2号线在此设有文化艺术中心站。工程总建筑面积12.6万m2,地下1层(局部3层),地上3~8层,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加外围弯扭钢结构,屋面及外立面主要为GRC幕墙。

项目建筑方案由国际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扎哈·哈迪德女士担纲设计,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工程施工总承包。

文化艺术中心包括1800座大剧场、500座多功能小剧场、展厅面积超过10000m2的当代艺术馆3个主建筑。工程建成后将成为湖南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国际一流的高雅文化艺术殿堂,能承接世界一流的大型歌剧、舞剧、交响乐等艺术表演(见图1)。

1.2 智慧建造概况

工程质量标准高、工期紧、造型复杂,其中最复杂的为钢结构、幕墙工程。因存在大量异形空间结构,构造层次多且复杂、专业配合多、参与单位多,故为实现建造过程智慧化,开展以BIM技术应用为主的智慧建造实践非常必要且符合实际。

工程智慧建造实践可归纳为“一体两翼”,即以BIM为主、云计算和物联网为辅。BIM技术作为项目智慧建造应用的核心,在工程启动之初就贯穿始终,从管理到建模、深化到出图,其全方位应用为智慧建造提供了保障,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应用,又为智慧建造提供了动力。

2 智慧建造实践

2.1 BIM应用

2.1.1 全专业BIM建模及深化设计

因工程造型复杂,机电若采用常规方式深化设计,会与土建结构产生碰撞使工作量增加。钢结构、幕墙、精装修因存在大量弯扭结构、异形双曲面,若采用常规方式无法完成深化设计,故土建建模应用Revit,机电深化应用Revit MEP (管综和机房),钢结构设计建模应用CAD(3D),钢结构深化设计应用Tekla (X-Steel),幕墙深化设计应用Rhino及Digital Project,精装修设计应用Digital Project,景观设计应用Digital Project,以确保工程全专业BIM建模(见图2)。

2.1.2 碰撞检测

因各专业均极其复杂,且土建结构、机电、钢结构、幕墙、精装修的原设计图纸存在多专业间或专业内碰撞的问题,故全专业BIM建模后,在深化设计阶段使用Navisworks进行专业间碰撞检测,找出建模错误或设计缺陷,提前修改变更,以免施工期间返工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见图3)。

2.1.3 BIM出施工图

一般工程以设计初始CAD图纸为底图,加上设计变更部分后再出图作为最终施工图。本项目利用BIM软件深化设计,机电、钢结构、幕墙经碰撞检测修改调整后由实际施工模型直接出施工图,可大大提高效率,减少设计错误(见图4,5)。

2.1.4 3D打印

利用3D打印技术,将BIM模型用打印材料层层堆叠打印,实现了模型实体化,使工程形象直观、具体、生动,利用模型辅助沟通便于决策,尤其对蜂窝钢结构施工方案的分析讨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见图6)。

2.1.5 施工方案模拟分析

在钢结构施工组织过程中编制多个单项动画,包括施工进度、路径、塔式起重机吊装、履带式起重机吊装及结构施工动画等,通过动画模拟选择并优化施工方案。项目的前厅蜂窝状单层网格结构各杆件、节点的吊装均较为复杂,针对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杆件吊装的路径和方式,形成准确可行的吊装方案。

蜂窝结构分段按结构特点分为4类:底部构件、蜂窝网主构件、蜂窝网次构件以及顶部大截面构件。其中蜂窝网主构件、次构件与大截面构件均为弯扭构件,单根通长蜂窝网主构件最重约22t。顶部大截面构件中间较大截面分3段,每段约24t,铸钢件最大重量为83t。蜂窝结构采用350t履带式起重机进行吊装,吊装半径22~64m,吊装能力为29~90t,满足该处分段吊装要求(见图7)。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变形及应力最大的点在蜂窝结构顶环梁的2个最大铸钢节点处(见图8),以这2个节点作为基准,将倾斜蜂窝结构通道门划分为3部分,2个基准点间和以外的区域分别定义为设置支撑安装区域、叠加安装区域。

1)设置支撑安装区域的安装顺序先设置支撑胎架,将构成顶环梁的弧形钢构件及连接节点连接,测量定位后固定构成顶环梁,后将连接梁、底环梁与顶环梁上的连接节点固定连接。

2)叠加安装区域的安装顺序由下至上将连接梁、连接节点、构成顶环梁的弧形钢构件按设计要求连接,测量定位后固定,直至与基础连接节点实现连接。

2.1.6 三维扫描

工程精装修设计整体基于BIM模型,进场前扫描现场结构,生成点云并逆向建模,校核土建施工模型,在Rhino中依据点云模型修改精装修设计模型,精装修施工期间依据点云模型,利用放样机器人对精装点位自动放样(见图9)。

幕墙施工初期对现场结构实测实量,掌握实体与设计模型的差别,消除初始误差。对现场钢结构进行三维扫描,生成点云,并利用软件自动计算逆向建模,与设计模型分别在1,5,10cm不同精度范围内分析比对,得到对比数据,以此为依据对GRC板、檩托、二次钢结构模型进行调整(见图10)。

2.1.7 GRC数字化加工

传统GRC模架是在木板上覆盖白纸,沿白纸所绘曲线切割而成,其精度难以保证。本工程采用数字化GRC模架加工方法,将Digital Project中的设计模型通过插件导出CNC可用文件,后再导入CNC专用数控系统,数控系统代码逐行运行,驱动CNC三轴雕刻机铣刀上下、左右、前后高速转动,实现毫米级加工精度。CNC加工后的模架经线方向间隔500mm、纬线方向间隔1000mm排布,蒙皮过程随形贴3层5mm厚板,刮3层腻子,刷1道漆,浇灌GRC砂浆,待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与背负钢架连接,再经养护、脱模、表面修整后包装(见图11)。

2.1.8 可视化交底指导施工

因GRC幕墙构造层次复杂,单靠图纸及普通技术交底很难实现好的效果。工程利用BIM软件建立GRC整体构造模型,对主体钢结构上的防水保温层、檩条、檩托、GRC板块等进行模拟安装并指导施工(见图12)。

2.1.9 运维拆卸方案模拟

因本工程幕墙造型奇特、结构复杂,屋面防水施工难度极大,须满足防、排、修3点。故运维阶段要求GRC幕墙可拆卸,为使拆卸方案切实可行,方案直接在幕墙三维模型中设计,并核对真实板块及安装节点完成方案(见图13)。

2.2 云计算应用

本工程云计算的主要应用点是云存储数据和云协同办公。

因本工程涉及人员分散在香港、广州、上海、长沙等地,文件传输及协同办公至关重要,使用Trimble Connect平台管理图纸、模型、文档,在线观看文档及BIM模型,且上传、下载均有记录,保证可追溯性。

通过Trello平台协同办公,将图纸会审产生的重要问题置于平台讨论,通过远程讨论与回复,及时在线处理工程难点,可追溯性强。

2.3 物联网应用

本工程物联网的主要应用点是微信平台上基于二维码的GRC管理系统。

由于幕墙造型复杂,3个单体共计20000余块异形双曲面GRC板,且板块各异,故针对GRC幕墙专项施工管理的需求极为迫切。

本工程智慧建造的创新点正是为解决以上需求与高校合作开发的微信平台GRC管理系统,系统界面如图14所示。项目风采模块可查看项目介绍、重大节点、已获奖项等消息;管理系统模块可选择单位实名注册,登录后可查看相关权限下信息;点击扫一扫可开启摄像头,扫描二维码,进行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过程管理的GRC板块信息来源于BIM模型。在Rhino中利用Grasshopper插件将模型中的GRC编号信息以Excel表格形式导出,后再将Excel表格导入GRC管理系统后台,生成每块GRC板的基本信息列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和传递,利用软件将每块GRC板链接字符串生成二维码并批量导入后台,工厂加工生产后打印二维码粘贴至对应的GRC板成品。

GRC施工过程质量管理包括出厂、进场和安装验收。打开GRC管理系统,点击扫一扫,扫描粘贴在GRC上的二维码,自动跳转至验收界面,可看到已完成出厂验收过程,点击进场验收按钮,确认GRC包装、产品外观、钢架防腐合格后,点击确定通过,进场验收完成,等待安装验收(见图15)。整个无纸化验收过程绿色节能且可追溯性强。

GRC验收后,可在系统后台查询生产、出厂、进场、定位、安装的过程信息,具体数据由专人录入后台,验收表格可导出存档。信息统计功能可自动记录生产进度,将未生产、出厂验收、进场验收、已安装GRC这4种不同的施工状态以饼状图形式直观表达。GRC管理系统可大大提高GRC施工管理效率,提升施工品质。

GRC管理系统施工过程信息可移交运维。运营中GRC板损坏,维护人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得到GRC板编号,登录GRC管理系统后台搜索损坏的GRC板的所有信息,第一时间重新生产加工。

3 结语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工程智慧建造实践,在规划设计阶段,采用BIM技术进行整体概念设计及各专业设计模型建模;在各项招标阶段,明确投标人需使用BIM技术进行深化设计;在施工阶段,总承包采用云平台进行项目、数据的管理;利用与高校合作自主研发的GRC管理系统进行重点专项管理;各专业分包采用BIM软件深化设计并出图;最终形成竣工的BIM模型并提交后台数据库给业主进行后期运维。

本工程通过智慧建造实践,为业主实现了建筑造型及功能,为总承包赢得管理效益,为分包创造利润,且在各方共赢情况下,减少了社会资源浪费,降低了环境污染,推进建筑业向智慧建造方向迈进。

摘要:智慧建造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其特点为BIM、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水在建造过程中的集成应用。本工程较为全面地实施了智慧建造,以项目管理(PM)、建筑信息模型(BIM)、数据管理(DM)、物联网(IOT)和云计算(C1lud)等支撑起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刘林,齐振华基于BIM的大型建筑物业管理平台应用[J]建筑经济,2015(5):78-81

建造艺术 篇4

2、 复习方法(仅供参考)

1)书籍当然是教材了,建议习题就不要买了,因为题太多也没有重点,有重点的也跟考试的重点联系不大,参考书我买了几本,但总觉得意义都不大,买考试大网校的课件(绝不是托),里边的题不错,跟考试也联系较近,或者是最近几年的真题做做,我觉得这些意义挺大,必定这些都是一些精华。而且资料也相对较少,容易看。

2)复习一定要有重点,其实四科里边有好多相同的东西,比如说实务里边的进度管理、管理里边也有这章。实务里边的造价管理、经济里边第三章、管理里边好像叫成本控制,好像也是第三章。所以看书的时候每章最好是联系的看,我的建议如下:(1)工程经济第三章是必看的,因为它考的范围太广,管理考、实务考、经济考,所以这章是必须要看明白的,一旦看明白这章,其它两科管理与实务稍微看一下,经济、造价这方面丢分就很少,而且这章必须理解,

(2)管理的进度管理必须看,也就网络图跟流水施工,当然没必要看管理的书,但网络图流水施工必须搞明白,因为它也是必考的,管理考、实务考,大题考,选择题也考,其实弄明白这部分应该好拿分。3)法规要有重点的看,章节很多,可考的章节就那么几章,有所为有所不为。(4)管理我就看了前几章,别的全放弃了,全看的话时间不够,而且我认为也没必要。第一章组织论好好看看,分数挺多(30分左右),考点集中那么几个,好拿分;二章成本控制(20分左右)、三章进度控制(15分左右)要看,二章成本控制我刚才说的如果工程经济看的好,就很好理解,不用怎么看。进度控制也是必保的。

3)关于实务的复习,还是那句话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一章+第三章内容占了全书的一半,而考试只有30多分,而第二章分数基本上占了试卷的130分,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章看透,我建议时间的4/5用在这章,而且这章的考试点相对集中:1)进度管理网络图、流水施工; 2)合同管理就是索赔;3)质量管理就是那几个可考点(建议看看环球网校李佳升(建筑实物)的讲解,很透彻,但不用买正版,淘宝网上盗版特多,便宜几十块钱,正版太贵,还有王英讲的也挺好,大家可以听听);4)最后讲几句,去年的题实务很灵活,好多人反应超纲、题偏,网上一片骂声,我觉得出题人可能有两方面的考虑:(1)现在培训班泛滥,动不动就保过,实际上我觉得这是对考试的一种亵渎,说实话那帮人研究考试的人按往年的考题规律把考试重点摸得很准,考生往往报个班很容易过,因此不注重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全寄托在押题上了,这就违背了考试的目的;(2)建造师越来越多,及格率必然要下降,将来的趋势会越来越难。

从去年的考题来看,我的几个想法,也是过来人对即将参加考试的人的真诚建议(专指实务第二章)

(1)注重理解,书可以少看两遍,但每遍必须理解,不要相信成绩是背出来的,就去年的灵活性而言,背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2)复习要全面,去年太多的人说偏,还有在人民网立案,说出题人变态等。从以上的言论就可以看出,往往前几年的重点已经在去年没出题,或者出的比较灵活。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考生也是一种公平,因为报个学习班,费几个破钱就能考过去,对那些认真复习的人来说太不公平。所以我说一定要全面复习,认真把每道案例题搞明白,弄清楚。

(3)要有必胜的信心。虽然考试越来越难,但相信自己通过努力是一定能通过的。去年过完春节的一个月准备结婚(怀上小孩,不结肚子就大了),从春节后的一个月开始复习,8月中旬老婆生小孩,其实仔细算来复习的时间少的可怜,但通过努力还是四科一次通过(4)要坚持,一定要坚持,其实大家水平差不多,坚持到最后的一定就胜利了。8月份老婆在医院,白天媳妇妈照顾她,我白天去人民大学上自习(办的假证),晚上回来照顾老婆,小孩刚生出来3个小时喂一次奶粉,中间喂一次水,晚上一个半小时就起来一次,确实也挺辛苦(老婆大出血,还输了血,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星期,没法照顾小孩),真想放弃,可想想还要给小孩赚奶粉钱,一咬牙跺脚,算了一定要坚持下来,买了个MP4,从人大回到医院在地铁里听网校讲课录音,他的冲刺班在地铁里就听了三遍,老婆出院回到家(老家北京远郊,因为农村人说坐满月不能在娘家坐),我匆匆的就就离开了家(媳妇怕影响我学习),回到市里,我就整天在人民大学上自习,上了大概有五天,不敢再上了,怕单位领导有意见,又赶紧回单位上班,离考试那时候也就剩两周了,白天上班,晚上学习,上考场那阵还真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前三科选择题,感觉考得还行,不难。第四科考实务的时候身份证丢了,急坏了,好在带着驾照,才允许考得。科考实务的时候身份证丢了,急坏了,好在带着驾照,才允许考得。

建造艺术 篇5

在同样的场地条件, 同样的材料要求下, 在学生建造活动中, 3种不同的作品对场地不同的理解展现出了很大的区别。在“东南大学三校联合学生建造”活动中, 不同学科的参与, 呈现出了3种风格迥异的作品, 分别体现出了大地艺术、景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特色。

大地艺术的作品充满视觉冲击力, 结构自由随性。景观设计作品与场地有很大的关联性, 和场地对话。建筑设计的作品很完整, 自成体系, 结构完整。

2 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 引导人们关注自然, 注重生态,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地艺术通常都是宏大壮观的, 让人发自肺腑的感到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

大地艺术的创作主要受到艺术的影响, 和许多艺术创作一样, 支配创作者的是激情、灵感。在实际建造中, 区别于建筑学科学生严谨有控制性的设计建造, 它的设计及建造过程是自由的。甚至没有完全的图纸, 就在一次次的手动实验和调整中落成。

3 景观设计

景观 (Landscape) :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设计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认知, 用自己的审美, 针对自己的需求, 将自然材料作为要素, 营造出适合人类活动的环境。同时, 在建筑和环境中, 景观还起到一个缓冲作用, 协调两者, 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建造中, 景观学科的学生作品也充分体现出了这种特征。在和环境的交流对话上, 景观学科学生的作品最突出。即使在一个小构筑物中也体现了人对自然地改造, 希望人们的活动可以通过放置的构筑物产生改变, 有意识地引导人的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它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起到的作用。在山间的小路上放置了这个作品, 使路的视觉效果没有那么强烈突兀, 非常柔和地缓解了路与绿色植被的冲突, 通过设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 建筑设计

建筑的产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斗争。为了对抗寒风、雨水, 人们必须搭围合的构筑物来保暖, 久而久之, 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地综合使用丰富了构筑物的造型, 建筑诞生了。建筑在这三者之中无疑是体量感, 造型感最能得到体现的。建造中, 建筑学科学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设计过程中十分严谨, 对节点、结构的研究思考非常透彻。在建造过程中, 也是充满了控制力, 每一个步骤都是在人的控制掌控之下, 一步一步将构筑物呈现。在最后的成品中, 它的结构最为完整, 自成一体系。让人觉得无论放置在什么环境中都可以, 没有和环境发生过多联系。它向我们展示的主要是结构的美感, 设计的控制力。

5 总结

在一次建造中, 在同样的环境中, 3种作品的展现体现出3个学科的区别。建筑学强调人的控制, 强调人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作品完整, 不需要自然的参与, 自成体系。景观设计则是通过人的设计, 人造构筑物的安置协调人类改造和大自然的巨大差异, 它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柔化尖锐矛盾同时也改造自然使之适合自己需求。而大地艺术却是在通过自身的视觉冲击来引发人们思考, 不存在什么实用意义, 却是为了唤醒人们精神上的共鸣而存在。

上一篇:公务员思维论文下一篇:橡胶混凝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