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精选12篇)
教师活动 篇1
舍身奉献, 他们因播种光明而美丽;扎根基层, 人生因挥洒汗水而无悔。乡村教师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鞠躬尽瘁;为了学生的未来, 甘于奉献。他们简单、质朴, 却有着一颗热爱教育和学生的真心, 但目前乡村教师面临着种种困境, 这些困境背后的症结是什么, 该如何应对?为此, 2014年9月9日, 由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和北京师范大学 (以下简称北师大) 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乡村教师困境与出路”教师节沙龙活动在英东教育楼318室举行, 活动由2013级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熊和妮主持, 北师大师生40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 围绕乡村教师的困境与出路进行探讨。
一、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
1.政策执行力度不高, 资源分布不均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教师群体的组成部分, 既有共性, 又有其特殊性。乡村教师, 顾名思义, 其所在学校地处乡村, 而乡村和城市相比在资源、师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足。福建永福菁华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现在乡村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 存在结构性缺失的情况, 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比较缺乏, 教师的课务量普遍较重, 这些也是当前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
北师大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则从政策执行与编制分布的视角来谈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他认为乡村教师之所以面临一定的困境是和国家相关政策缺失或不健全有密切的关系的。他指出, 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博弈, 在某种程度是导致乡村教师出现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2009年,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简称“中央编办”) 出台了一项规定, 要求城乡教师的编制要一致。2012年国务院也提出要合理配置教师编制, 实现城乡教师一致。但由于这些规定并不具有强制性, 执行力度不大, 再加上后来国家政策发生的一些变化, 乡村教师编制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 国家又提出“编制在一定时间内不再增加”, 这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难度有所增加。袁教授认为, 乡村教师问题的解决关键不在于编制总量的增加, 而是要在维持编制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 如何引入退出机制, 保证合理发展。
此外, 北师大教育学部张莉莉教授认为, 袁教授的意见非常中肯。现在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很多, 由于各乡村学校学生人数不等, 人数较少的学校就会面临整合、倒闭的风险, 再加上教师资源严重分布不均, 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 更多的孩子选择在城市学校就学, 乡村学校便逐渐衰败。乡村教师也受到城市学校教师的排挤, 尤其是新的乡村教师不熟悉工作, 教学工作之外的杂事较多, 再加上家长的不理解与不支持, 这让他们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学校管理制度不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学校得以更好管理的保障。北师大博士研究生孔祥渊结合山东南部某乡镇学校教师的教学和生活情况, 作了题为《乡村教师“混日子”:现状及原因》的发言, 以此说明乡村教师存在的困境。他指出, 当地教师的上班生活既充实又悠闲, 他们的充实并不是忙于教学任务, 而是在于与教学无关的其他工作;课堂生活既安静又热闹, 有的教师上课就会让学生自习, 有的则会要求学生讨论, 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多。这些教师大多是学校的副科教师, 教学任务相对轻松。
然而, 正是这样的工作环境, 导致一些教师在评上一定的职称后就会申请调到副科教师的岗位上, 追求轻松, 这无疑会增长教师的懈怠情绪, 产生消极的“示范”作用。这种消极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对制度的选择性遵从。教师只会选择遵守部分制度, 对学校规定的不是非常严格的制度会选择视而不见。第二, 重形式、轻内容。对学校的规定和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些教师往往忽视内容, 走向形式化, 忽略对实际内容的把握。
针对其背后原因, 孔博士从个体、制度和实际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就个体而言, 教师要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因为学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要进行处罚;就制度而言, 制度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 人情大于制度;就实际操作而言, 学校对教师的惩罚缺乏公正性, 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因此, 孔博士认为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导致当地乡村教师存在一定的困境, 而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制度。正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不完善, 落实力度不强, 使得一些乡村教师“混日子”, 出现懈怠情况, 所以说学校管理制度的改变是缓解乡村教师困境、改善乡村教师状况的最为关键性的内容。
3.职业生涯规划缺失, 观念落后
大多数的乡村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教育, 或许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 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们进入教师岗位后, 也很难对自己的未来有较为清晰、明确的职业定位。北师大硕士生王利利以自己在河南与湖南某中学的经历, 向我们展示了乡村教师面临的种种困境。她说她所接触到的河南省的乡村教师大多数是一些新入职的特岗或招教的年轻农村女教师。通过与这些乡村教师的访谈, 她指出, 学生不好管、家长不重视、职称不好评和教学技能、人际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是乡村教师普遍会遇到的难题。而且, 这些教师并非一开始就是自愿做教师的, 只是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了教师行业。她所接触的另一类乡村教师是湖南省某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 他们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 面临的困境则是整体上观念较为落后, 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虽然某一地区的乡村教师困境并不能代表其他地区或者全国范围的情况, 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乡村教师在自身发展、职业规划等方面面临的难题。
二、乡村教师困境的归因分析
1.二元体制的社会结构
城乡二元体制由来已久, 乡村与城市相比, 不管在师资还是其他教育资源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北师大教学学部康永久教授认为, 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并非乡村教师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还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 这反映出城乡二元体制对立的问题。在城市未充分发展之前, 乡村和城市的对立还没有如此强烈, 农民还是很受尊敬的。而今, 虽然城乡之间的沟通不断增强, 但二者的对立依旧是存在的。目前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 社会整合还在继续, 困境本身的出现正表明了国家正在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乡村成为问题并不意味着乡村的弱势, 而是在以城市为中心整合中国社会观念下的一种虚高状态, 这表明城市的影响力超过农村, 因此即使花借读费, 很多家长还是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带离农村, 进城上学。在这一过程中, 乡村教师就可能会面临被城市化淘汰的危机, 乡村家庭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因此, 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 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乡村和乡村教师的地位, 合理整合社会结构。
2.教师群体自我认同的缺失
教师的自我认同, 是指教师内心对所从事职业价值观的认同, 以及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动力和支撑。围绕教师群体认同, 张教授提出了“如何看待乡村教师群体”这一问题, 引起在座者的广泛思考。她认为, 乡村教师有三种来源:一是来自中师的毕业生, 二是乡村的代课教师, 三是年轻的流动教师, 如特岗和招教等。从历年来国家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中, 她认为乡村教师从只讲奉献变得更加多元化发展, 他们也有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乡村教师“混日子”只是一种无力感, 是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的一种无奈。乡村教师承载着农村变革中的经济、政治的变化, 经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并不是闭塞的, 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 有自己的想法, 也渴望新知识, 只是他们面临着基层关系的束缚, 无力发声, 使得这一群体自我认同感被削弱。因此, 她指出, 应该让乡村教师积极发声, 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培训, 增加对他们的投入, 更多地关注他们,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自己的地位是受到重视的。
3.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
环境能影响人, 也能改变人。现在社会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让人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更为便捷, 客观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袁教授总结道, 乡村生活相对安逸, 环境更为清雅, 缺少城市高压环境带来的紧迫感, 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 而且由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漏洞, 教师发展动力稍显不足, 容易产生倦怠和“得过且过”的心理, 再加上地方领导业绩观的影响, 使得当地政府过度关注城市教师, 而忽视了乡村学生和乡村教师的发展。这些都是让乡村教师面临较大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乡村教师的出路
乡村教师面临种种困境, 那么他们该如何应对?袁桂林教授指出, 国家提出的增加教育补助、“集中连片”发展的政策为乡村教师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且, 他指出, 现在很多新教师会到农村接受锻炼, 这种教师轮岗制度, 使很多新教师必须到乡村教学, 会给乡村地区带来新的活力。为此, 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城乡教师的互相流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乡一体化无歧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学生也指出, 我们要重新审视免费师范生政策, 合理配置资源, 如地方二本院校可以培养专科类的师范生, 专门针对农村地区。
针对教师工资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为乡村教师没有追求是因为工资水平跟社会地位较低, 应适当调高乡村教师的工资, 或许可以和大学教师持平。这一大胆设想引发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有的说, 从中国的现状来考虑, 要想达到理想的状态需要很长的时间。目前, 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越是偏远地区, 教师的工资越高, 这跟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投入有关。台湾地区明确规定, 地方教育投入应高于中央投入。有的说, 在分析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时, 要从教师培训、社会定位、职业规划等角度着手解决, 不应单单地看其工资水平。也有的说, 要用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 在市场经济社会下, 收入不平等是合理的, 而如何把握收入差距的问题, 则需要国家从长计议, 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此外, 北师大博士生房小捷认为, 城乡发展的对立, 是很多国家发展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目前政府拨款已不能完全解决乡村教师面临的问题, 需要引入非市场因素的作用, 非市场因素包括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等。而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在于提高教师工资, 还应包括解决其家庭问题。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的初期, 可以适当提高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 这不是为了排斥他们, 而是为了保护农村, 保护农村业已存在的管理机构和价值认同, 以此来促进乡村结构的缓慢变化。同时, 康永久教授也指出, 二元体制与城乡分离是没有因果关联的, 而农村地位下降却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影响。现在用城市击垮农村, 强行把农村拉入现代化进程中有待商榷。中国资源分布不均, 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此, 袁教授指出,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现, 这说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还有的说, 虽然国家在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上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免费师范生政策等, 但这些政策的实际作用, 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才可以看出来, 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乡村教师的情感激励, 但如何做到情感激励, 怎样保持情感激励, 以及学校领导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这些应该给予关注。
最后, 张莉莉教授指出, 农村有农村的好处, 如果农村生态恢复好, 基础设施规划好, 的确是个生活的好地方, 相信很多教师也会去农村教书与生活。同时她也指出, 这项工程不能仅靠政府的力量, 需要社会力量的加入, 不仅公共设施要及时跟进, 还要更新人的观念, 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四、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不管是乡村教师, 还是打工子弟学校教师, 他们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困境,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打工子弟学校和乡村学校有着较深的渊源。农村学生随父母进城, 大部分都是进入打工子弟学校, 但如果他们待在农村, 则会成为乡村学校的学生。因此, 我们可以说乡村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面对的生源差不多都是农村学生, 这些学校的教师也会面临和乡村教师相似的困境。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卫宏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打工子弟的调查研究, 作了专题发言。
他指出, 打工子弟教师和乡村教师存在着相似之处。由于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 乡村教师的困境和职业发展也适用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情况。打工子弟学校是因为过大的城乡差距和过多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以及政府在教育政策中的“不作为”中出现的一种社会问题。关注乡村教师和打工子弟学校教师, 从侧面要求我们要关注这些学生, 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受教育问题。
据调查显示, 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数量为3 000—4 000人, 上海地区为5 200人, 广东地区达到4.8万人。根据学校和学生数量, 估计全国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数量达到10万人左右。这些打工子弟学校主要依赖学费, 以盈利为目的, 而盈利的主要途径就是降低办学投入, 压低教师工资。据调查, 打工子弟学校的学费为每月500元, 平均每年大约5 000元。2010年, 教师的月工资为1 361元, 2012年为1 871.6元, 2014年为2 200—2 600元, 属于较低水平。而教师的工作量, 按2010年的计算, 每周为24—25节课, 平均每天工作时间9.79小时。这些教师面临低收入、高负荷的状态, 而且与校长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 没有什么保障, 以致催生出一些怪现象:低收入, 高盈利;穷学校, 阔校长;补课, 教师靠补课增加收入;学校转卖频繁, 教师没有归属感等。
针对这一情况, 袁桂林教授指出, 打工子弟学校问题是国家“两为主”原则及其落实产生的问题。“两为主”是指以公办学校为主,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多次提出要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 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指出义务阶段的学生免费入学, 终止借读费。但这一政策一直无法得到合理落实。公立学校给出的理由是资源不够、班级空间不足, 或是当地财政拨款未到, 占用城市资源。人们对“两为主”政策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以公办学校为主”理解成民办学校也要接受, 公办学校接受50%以上就是“为主”, 把政策的定性理解为定量, 从而曲解国家的政策。
乡村教师扎根基层, 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充满希望的花朵, 他们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 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教学、工作与生活, 对他们面临的困境, 这些困境背后的症结是什么,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与研究。
教师活动 篇2
1、知道教师节是老师们的节日,初步了解教师的工作。
2、初步产生喜欢老师、爱老师的情感。
3、敢于表达对于老师的喜爱。
二、活动准备
提前拍摄师幼共同在幼儿园生活的照片或视频,如:教师给幼儿喂饭、讲故事、穿衣服等。
三、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教师展示照片或者视频,让幼儿观察里面都有谁,有没有自己,他们在干什么?
2、引导幼儿了解教师的工作、体会教师的辛苦
1)带领幼儿观看前段时间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照片或视频。教师:照片里面的老师在做什么?你喜欢老师吗,为什么?根据图片上教师的状态,请幼儿回忆并说说理由。
2)给幼儿简单总结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并让幼儿体会教师的辛苦。(老师有时候陪小朋友们玩,就像伙伴;有时候教小朋友本领,是老师;有时候解决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像警察;有时候哄小朋友们睡觉、喂小朋友们吃饭,又像妈妈。)
3)出示幼儿看不到的教师们忙碌的照片或者视频。着重体现教师们辛苦的一面,如加班制作玩具、做环创、打扫卫生等,让孩子了解教师的辛苦,懂得体谅教师,因为这些都是为了让小朋友们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课多磨”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篇3
一、活动背景
从我园现有的课程实施来分析,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都能考虑到生活化、游戏化,但对幼儿园各课程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性的问题仍然不是很清晰,我们也想在这样的“一课多磨”活动中有新的突破,尝试着让教师成为有智慧、有创意的新型幼儿教师。我们将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机制、策略进行探索。
围绕我园的省级课题“幼儿园教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研究”,我们首先考察我园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全面了解生活化、游戏化在幼儿园整个课程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以一些重要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进行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探索,以形成相关的实践策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课题组从教育教学活动入手,在各个年龄段开展了“一课多磨”教研活动。
课题组认为,首先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其次要为教师提供博采众长的机会,让所有的教师都能提高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科研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得到专业化成长。我们在课题研讨中将“一课多磨”作为研讨的重要手段,围绕课题重点,从教育教学活动入手,开展多人讲同一内容,共同针对同一个重点的教学环节进行观摩、看活动录像研讨、反思和调整。在共同反思、相互学习、深入研讨、反复实践等环节中,共同来探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游戏化。
二、活动过程
我们首先在大班年龄段开展了“好玩的皮球”一课多磨活动。磨课前课题组以及上课的两位老师对活动方案进行了精心设计,包括目标的制定,教具的准备,各个环节之间的编排、衔接等,几天后,第一稿已定。
(一)磨课一(青年教师陈老师执教)
大二班陈老师执教,园长、业务园长、课题组组长、另两位执教老师和各班老师观摩活动并评议。活动结束后,在课题组组长的引领下,大家立刻进行了讨论与反思。首先陈老师阐述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中自己觉得存在的不足与优点。
1.教学目标方面。
陈老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让幼儿自主探索球的玩法,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和掌握新的玩球方法作为活动的重难点。
2.教学环节方面。
环节一:幼儿随着欢快的音乐抱球进场热身,激发幼儿的兴趣;环节二:陈老师让幼儿独自自由探索球的玩法,这一环节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老师只是适当指导。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孩子抱球、拍球满操场跑的问题,我们观摩活动的老师发现此处是因为教师指导性的语言欠考虑,造成了该现象。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第二环节老师小结个人探索球的玩法时,少部分幼儿根本没有参加到小结这一环节中。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幼儿两两结对找朋友玩球,让其中一个孩子把球放到篓中后,继续探索两人玩一个皮球的玩法。这时我们发现孩子之间产生了矛盾,都不愿将自己手中的皮球丢下,怎么办?只有老师出面协调解决,但部分协商好的孩子无效等待,时间就显得过长。接着教师组织幼儿学习两两抛接球、集中传球以及定点投篮;最后一环节是将幼儿分为苹果、香蕉两队竞赛,巩固本节活动中的传球、抛接球、定点投球的玩法。
3.评议与反思。
通过陈老师的自我反思以及大家的评议,认为本节活动存在的问题有:
(1)热身前的提问与活动无关,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的指导性语言不当,造成部分幼儿离开老师的视线,自由探索活动超出规定范围。
(2)活动的每个环节衔接不是很自然,整节活动中幼儿学习新的技能太多,不易掌握。
(3)没有预先考虑到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应变能力较弱。
(二)磨课二(骨干教师赵老师执教)
1.教学片断。
赵老师是我园的一位青年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课堂组织能力,她的活动从热身运动——球操开始,然后让幼儿自由探索一人玩皮球,创新皮球的多种玩法,教师观察,然后集中讨论刚才所玩的方法;接着重点学习拍球走和投篮动作;最后幼儿两两合作玩球,教师捕捉与众不同的玩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玩法,供其他幼儿学习;探索多人玩球的方法,教幼儿头上传球、胯下传球及手上传球;分组进行一人玩球、两人玩球及多人玩球的比赛;最后教师小结,放松活动。
2.评议与反思。
听了两节活动,大家感触很多,赵老师自己也反思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
(1)活动安排的内容过多,造成活动时间过长,特别是一人玩球时花样多,让幼儿拍球走这一环节对于没有前期技能训练的幼儿有一定的难度,活动的第一环节占据时间过多,有头重脚轻之感。
(2)在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比赛的思路有点繁琐,显得有点混乱;
(3)结束时戛然而止,显得急促。
听了两节活动后,课题组集体对两位老师活动进行“解析”,大家从总体中判断了一些问题,对一些环节提出质疑,大家共同修订,两位执教老师和磨课小组也达成共识,及时整理。两位老师在课题组老师的共同探讨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一磨”后的活动方案进行修改,尝试后发现幼儿对定点投篮很感兴趣,大胆地进行创新,形成了大班健康活动“好玩的皮球”二稿。
以赵老师这节活动为例,活动原有目标:
1.喜欢玩皮球,探索皮球的多种玩法。
2.重点练习投篮、拍球走,提高动作协调性。
3.学会多种玩法后,能愉快地和幼儿一起游戏。
nlc202309031441
一磨后目标调整为:
1.喜欢玩皮球,探索皮球的多种玩法。
2.学会投篮的基本动作,提高投篮的准确性和动作的协调性。
3.学会多种玩法后,能愉快地和幼儿一起游戏。
二磨后目标调整为:
1.喜欢玩皮球,探索皮球的多种玩法。
2.学会投篮的基本动作,提高投篮的准确性和动作的协调性。
3.能愉快地和幼儿一起游戏,有初步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合作意识。
调整分析:
1.原定目标中,能力目标内容多,且难度过大。为此,一磨讨论后将拍球走删去,将目标定位在投篮上。
2.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者表述不清,二磨后作了适当修改,将情感目标定位于有初步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合作意识。
三、活动后的收获
在磨课中,我们发现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共同探讨,切实地解决了健康活动“好玩的球”中的一些困惑,大胆尝试了投篮的技能学习。两位老师在多次展开“好玩的皮球”活动后,在每一次的反思中,两位老师之间及其他老师都能取长补短,互相吸取他人的精华,提升了自我研究的能力。在多次磨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同班级的幼儿,能力有所不同、合作的方式有所不同,在一节节“磨课”活动中,六个大班的幼儿在两位老师的不同组织形式下也各有所获,活动中幼儿和教师同成长。年轻的陈老师已经能在活动中灵活应变各种问题,在自我反思时也能准确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及不足,增强了自信心,游戏活动时如同大孩子带小孩子在嬉戏,完全沉浸其中,温馨的场面让人感动。骨干教师赵老师的最后一磨活动已成为我园的示范课,整个活动过程轻松自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一人玩球到两人玩球再到集体玩球,思路清晰,活动过程流畅,每位幼儿在活动中都得到了赵老师的关心,在她激励的语言和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提示之下,顺利地完成了活动目标。活动中赵老师关注全体,注重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及遇到问题的应变能力是值得大家学习的。部分年轻教师受启发后在课题组的帮助下在小班、中班开展了健康活动“好玩的皮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活动收获
我园是第一次开展这样的研究活动,以前的教研活动开展不是很规范,只有少部分老师参加,大部分的教师,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自从我园课题申报立项后,课题组组长首先想到在全园开展“一课多磨”的教研活动,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自我展示和成长的舞台。俗话说:“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在此次“一课多磨”活动中,我们发现每位教师在反思能力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课题研讨时老教师的经验式建议会让大家茅塞顿开,年轻教师的创新也会让大家竖起大拇指“赞”一下,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我园全体教师在这次“一课多磨”教研活动中,在集体智慧的力量下,不断学习新理念、自我反思,修订自己的教学方案,取长补短,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们将一些好的教学活动方案已经收集装订成册,将一些优秀的教学活动影像资料供研讨时再次利用,学习和反思。在这次“一课多磨”活动中大家的自我反思能力也有了明显地提高,通过实践和研讨,我们发现年轻教师从老教师那学会了反思的方法,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活动中成长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老教师也慢慢学会走出原有的思维模式,不再懈怠自己的工作,勇于与年轻教师一起探索创新。在“一课多磨”活动中我园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明显增强了,学会了协作,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一课多磨”的教研活动我们将长期开展下去,以此促进我们教师在活动中对教材的深度有更高的理解,在研教材、研幼儿、研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做到取长补短,让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相得益彰。“一课多磨”磨出了我们教师的研究兴趣,磨出了我们教师“教”的斗志,磨出了我们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足迹。
教师团队活动“七注意” 篇4
每一次团队活动, 都须明确谁要做什么, 并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制度。比如, 一个团队需要有人制定议程、掌握时间、作会议记录、准备食物等。很多团队采取轮流制, 让团队成员轮流承担这些职责, 有的则安排某个人全年负责某项工作。
2. 为每次活动制定日程
每次团队活动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目标可以由管理者来制定, 也可以在上一次活动时确定, 或由团队成员根据本周的教学难点来确定。重要的一点是, 活动目的要跟每一个团队成员都相关。一旦目的明确了, 就好确定时间的分配, 以及为实现此目的的现实目标。
3. 确保所有的参与者都为活动作好了准备
一旦议程制定出来后, 需要通过电子邮件告诉每一位教师, 他需要作怎样的准备。教师的准备可能包括带来相关的案例、课程材料或者教学计划。也可能要求大家事先阅读一篇某位教师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或初步浏览某个网站。如果活动要讨论大家上过的某个单元或某堂课, 那就告诉教师作好自己上课时的笔记, 以确保每一位教师在坐下来参加活动之前就有机会反思。
4. 在活动过程中作好记录
需要指定一位团队成员负责作好活动记录。虽然不要求事无巨细, 但记录下活动取得的成绩是很有帮助的。记录者需要记下活动所涉及的主题, 以及随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此外, 记录下所有的备课想法、建议的材料和有用资源, 也是有好处的。活动结束后, 所有团队成员都应该获得一份记录的复印件。
5. 活动的结束, 以及任务的分配
计时员应该每隔5分钟提醒大家一次, 确保活动不超时, 有足够的时间来总结并制定出行动计划。为了维持一个健康的团队关系, 任务的分配应该在活动结束之前完成。
6. 选择好开始与结束的时间
教师需要足够的间隙时间。一般情况下, 要让大家安心地坐下来开展活动, 5到10分钟的准备时间是需要的。同时, 活动结束的时间也要安排好, 给教师预留好足够的接自己孩子的时间。
7. 满足口味
没有可嚼的零食, 就不成其为活动。糖果一直是不错的选择, 但更健康的食品会让团队成员更有干劲地完成活动任务。
教师节给教师活动总结 篇5
经过活动加强师生沟通,增进师生爱情,改进师生关系。在教师节降临之际,展开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
二、活动主题
“浓浓师生情,满满都是爱”
三、活动时刻
9月4日-9月13日
四、活动内容
(一)国旗下说话
学生代表作一次国旗下说话,向整体教职工送祝愿,感谢师恩。
(二)主题班会
各班展开一次以“浓浓师生情满满都是爱”为主题的班会。各班级可采纳座谈、撒谎、扮演等多种办法展开本次主题班会活动。要求主题杰出、办法新颖。以到达培养学生敬重教师、酷爱教师的思想爱情,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表达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各班9月7日下班前交班会规划关键,交给x教师)
(三)播送站送祝愿
学校播送在9月7日起播出庆祝教师节特别节目,建立点歌台,欢迎学生为教师点播歌曲,送上祝愿。
1、专设庆祝教师节专题播送。
2、内容:感人业绩、讴歌教师的歌曲、学生及家长的恭喜、教师寄语等。
3、9月7日开播至9月12日止。
(四)一声问好
一楼电子屏幕翻滚播映各班级对教师祝愿语:“火热庆祝教师节”、“感恩教师,祝愿教师、”、“祝教师们节日高兴”、“教师,您辛苦了”等。大屏幕翻滚时刻:9月7日-12日。
(五)一张手抄报
各班以“庆祝教师节”为主题制造庆祝教师节手抄报一张,9月5日放学前上交至学生会,9月7日开端展出。
(六)真情瞬间征图活动
请同学使用课余时刻用照相机记载师生日子的点点滴滴,将最能体现师生间的真情瞬间记载下来,在教师节降临之际,向广阔教师致以最崇高的问好。中学要求各班上交一份拍摄著作于9月6日下午上课前交至学工部教师处,到时将制造展板展出。
(七)征文
主题:献给教师的祝愿
要求:参赛著作标题自拟,文体不限,要求文章内容活跃、立意深入,主题鲜明,能充沛体现对教师的感恩之情。一切著作用红格稿纸手写。9月5日下班前交给学工部x教师。
(八)一句留言
学生会制造以“教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的展板若干,一份克己贺卡,表达对教师谆谆教导的感谢之情,表达全班同学的对班主任的感恩祝愿之情。同学们能够将克己贺卡在主题展板上给自己喜欢的教师留言、送祝愿。
五、活动要求
1、各班要仔细安排发起,活跃预备,确保活动作用。
2、手抄报内容要以“浓浓师生情满满都是爱”为主题,自拟标题,板块新颖、书写规矩。
3、对征文及相片进行评应对赞誉。奖项建立: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教师如何有效开展评红花活动 篇6
评红花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有些孩子得到红花后,会把小红花抚平,拿回家张贴起来,每个星期都会数一数得了多少朵红花。可是有些孩子红花刚发到手,就撕破了。有的甚至无所谓得没得到红花。面对孩子对红花的态度,我们老师将如何才能有效开展评红花活动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经验:
一、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形状、图案漂亮有趣的红花或其他奖励品,刺激幼儿对奖品的渴望
以往,很多教师在评红花时,奖励品只局限红花。我们不妨想一想:一个孩子,在幼儿园至少学习三年,一星期评一次红花,三年一共多少次?如果每次都奖励同样的奖品,孩子们能渴望得到红花的奖品吗?
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我会经常更换奖品,有时是漂亮的小红花图案,有时是可爱的小动物图案,有时是小星星的贴纸,有时是笑脸的贴纸,有时是小玩具,有时还会把我制作的小教具当奖励品,每个星期都是他们不可预测的奖励品。这样,给孩子们留下悬念,让他们都期待着我的奖励品,激发了他们对奖品的渴望。
二、评比的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
教师要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制定出每周的评比内容,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内容。幼儿年龄不同,身心发展也有差异。小班应以幼儿入园的情绪和文明礼貌作为重要的评比内容;中班应以生活卫生习惯和爱劳动教育为主要评比内容;大班则以学习习惯和是否能與同伴相处并合作为评比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周一的上午,把本周评比的要求向幼儿交代清楚,在每天的一日活动中提醒并督促幼儿,让他们养成以“红花”的要求约束自己行为的习惯。
教师还可以根据近阶段幼儿表现得比较突出的问题,生成评比的内容。比如:在大班,孩子大了,说话的嗓门也大了,很多孩子喜欢大声叫喊,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把评比的内容设定为:比比谁的声音最动听。给孩子们讲讲动物唱歌比赛的故事,他们知道了小狗的声音沙哑,不好听;小牛的声音太大,不好听;百灵鸟的声音不大不小,很甜美,最动听。第一个星期,很多孩子都能得到小红花。到了第二个星期,有一些孩子总会不自觉的很大声音说话,于是,我第二周重复了上周的评比内容,孩子们经过两三个星期的激励,基本上不会很大声喧哗了。
三、评比形式要多样
教师可以再教室布置评比墙,在废旧的光盘上贴上孩子的照片,每周评比时,谁评上了红花,就在他的照片旁贴一颗星星,每个月比比谁的星星最多,谁就可以当选为当月的小明星。到了学期结束的时候,谁的星星多,谁就可以得到“好孩子”奖状。我们还可以让孩子用五颗星星到老师那里兑换一件小礼物,这样就会让孩子的积极性持久,激励每个孩子参与到评比活动中。
在评比时,我们还可以采取不同的评比方式,比如:教师主评、幼儿互评、幼儿自评等。大班适合采用幼儿自评,让孩子自己是否能得到小红花,不能得到红花的孩子说说自己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好,下周你将如何改正等等,这样不仅让孩子懂得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还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在评红花活动中,我们可以适当调整评比的周期,比如小班刚开学时,可以一天一评,并且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红花。这样,孩子们会盼着幼儿园“领”小红花,缓解了孩子的入园焦虑。我们还可以把红花剪成大小不一的红花,最棒的孩子得最大的红花。这样既不会削弱表现极佳的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又可以刺激得小红花的孩子,使他们渴望得到大红花。
《纲要》中指出,应承认和关注幼儿在经验、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避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所以,在评比活动中,我们要对幼儿纵向评价,不让孩子和其他孩子比。班级几位老师要及时交流,反馈幼儿的一日生活情况,针对每个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适时指导。所以,评比的标准要因人而异,注重幼儿个体差异。
评红花活动虽然是一种传统的奖励机制,但只要我们利用多样的奖品吸引孩子,设置合理的评比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评比方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评比环境,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健康、快乐成长。
活动引领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篇7
一、活动引领高起点
学校举办的各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都有至少一个非常鲜明的活动目标, 即促进教师在某个领域或层面的提升, 譬如教学设计、语言规范性、师德的认识和渗透以及课堂驾驭能力, 等等。选手展示之后都会有专家对活动举办初衷和目的阐述, 以及针对每名选手的点评。这一环节的理论性强、针对性强, 往往是该领域最前沿知识的集散地。例如在教学之初, 我参加过一个主题为教师普通话的演讲比赛。虽说我没能拿到名次, 但是却受益匪浅。那次活动之于我更像是一次观摩与欣赏: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前辈如何在各自的课堂上妙语生花, 化解难关;我认识到了普通话对于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字正腔圆, 还要艺术性地为课堂增光添彩。对比之下, 原本对普通话还稍有自信的我, 再也没有了半点沾沾自喜, 而是很快找到了新的思索方向:我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如何使我的语言为我的教学服务?课堂语言如何处理更有助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不可忽视的是, 每次参加活动, 参赛选手都能得到大量的帮助, 加深同事之间的友谊, 同时也会结识好多新朋友, 拓展自己的人脉。所以, 青年教师多参加、体验各种活动, 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求进步。
二、活动引领多收获
在每一项活动的前前后后, 青年教师必然会收获很多。好的名次、更高级别的奖项固然是一种收获, 但每个参与者都知道:收获远不止于此。以本人为例。2008年6月我在北辰区首届“中学青年教师成长论坛”中获一等奖;2010年7月我在天津市北辰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011年5月我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天津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2年9月, 我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大赛教学光盘评比与现场比赛中收获两个一等奖;2012年12月, 我在第十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荣获一等奖。除了这些奖外, 本人还收获了什么呢?本人在每次比赛的准备阶段要做以下工作:一是广泛搜索本次活动的相关背景知识, 理论依据及发展趋势, 以科学地确定适合自己的方向和路线;二是搜集材料, 深挖材料, 领悟内涵, 初步确定教学设计;三是课堂试讲;四是听取听课教师反馈, 进行修改。在最后的方案诞生和奔赴正式赛场之前, 如是的过程可能要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 参赛选手可谓处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创新、尝试、反思和修改之中。经过这样一番磨炼后, 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必然提升: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教学步骤更加顺畅, 教学方法更加科学, 教学主题更加深化, 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教学活动更加丰富;选手的语音语调、手势步伐、艺术手段等也会较之以前有大幅度提升。
三、活动引领新追求
活动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8
一、以理论为先导, 促进教师反思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理论是实践的依据。因此, 我们有计划地学习纲要和规程, 并组织教师进行考试。在学习中每个老师都带着任务来, 带着问题来。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会上, 要求每个老师对自己的一次活动进行反思, 然后大家来讨论。促进教师对不同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刺激教师进行反思, 从而解决困惑不解的问题, 促使教师们带着疑问去实践中探索的愿望, 去不断学习国内外的优秀案例, 从而使教师切实转变观念, 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促进了教师的反思。
二、做好活动前的反思工作
1. 目标的制定是否合适
目标的定位要适合孩子的认知能力, 看其是否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否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一次《水的秘密》公开活动课上, 执教老师读完自己的教案让大家来讨论, 大家觉得目标定得太低, 不适合大班孩子上课。在大班试教过程中, 由于知识面太浅, 整个活动过程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第二次在中班试教, 效果完全不一样, 活动过程井然有序, 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以往听过的一些公开教学课, 老师只顾自己讲得有声有色, 教态亲切, 其讲课水平是无可挑剔的, 但一点也没有顾及幼儿的感受, 幼儿成为了一个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还有些课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教学玩具, 很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 如有一堂课是认识树叶, 老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树的图片和各种各样的关于树叶的课件, 可唯独没有一片实物树叶。其实树叶随处都有, 真正的实物远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教育实用得多。这就是老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的失误。
3. 重点难点是否突出
每一节课, 教师都要定位它的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 要引导孩子如何攻克难点, 安排在突破重点的教学环节要时间要相应多一些, 还要有充分的操作时间。
三、活动过程中的反思不容忽视
教案写好了, 准备工作完成了, 并不代表课就上得好, 课堂上老师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的调动都是很重要的。每个学期, 我们都规定每位老师听课不得少于15节, 所以没课的老师每周都要去听一至两节课。听课老师基本上是带着教案去听课, 结合教学实际, 及时提出疑问,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的内容主要是:目标是否完成, 是否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 教具的运用是否恰当, 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合作是否充分, 幼儿的情绪是否积极高涨, 提问的方式是不是引导性的, 最重要的是教师对预设与生成的处理是否正确, 也就是课堂应变能力是不是灵活等等。
四、课后反思是关键
上完一节课后, 对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学效果, 对孩子所起的效应进行反思是最关键的, 但也是最难的, 最迷茫的过程。幼儿园的课后反思要从幼儿教育的特点出发, 应有自己的特色。在做课后反思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反思要及时, 在上完课后总有一些感想, 如不及时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会淡忘, 所以在反思中要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并要有记录。
(2) 反思要有针对性, 要选择突出的东西进行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每次反思都做到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
如何开展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 篇9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方式很多, 如鼓励学习深造、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教学基本功竞赛、开展岗位培训、组织国外进修和访问等, 其中开展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也是帮助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举措之一, 可以激励年轻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 认真研讨教学规律、教学方法, 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 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活跃氛围。整个评选活动是一项系统工作, 如何完善评选工作的每个环节, 使之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实质性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计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评选指标体系
根据教师所讲授的不同课程的特点建立评选指标是评选活动的前提, 可以将参评人员大致划分为文科类、理工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外语类等不同类别的教师, 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当然, 无论何种指标体系都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标准。
1. 思想方面。
参评教师必须政治立场坚定, 热爱教育事业, 师德高尚, 事业心强, 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 诚信育人, 关爱学生, 为人师表。
2. 教学任务方面。
必须切实承担本科教学任务, 教学工作量饱满, 且认真履行班导师职责, 服从教学安排。
3. 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思想先进, 符合时代要求;课程内容安排合理, 条理性强, 符合认知规律;及时把国内外教改成果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 教学内容能与国内同类课程媲美, 信息量大;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熟悉教学内容及实验技能, 全面掌握各教学环节。
4. 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因材施教, 方法灵活;课程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 给学生深刻的创新熏陶;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 能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 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 教学设计方面。
以说课为依据, 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 对教学内容分析认真, 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 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6. 教学建设方面。
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项目,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7. 教学效果方面。
教学效果好, 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 所讲授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评价优秀。
在建立评选指标的同时, 必须组织教师学习、理解评选指标的内涵, 因为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每条指标的实质, 参评教师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 及时调整改进。
二、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保证评优工作顺利进行
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不仅可以为广大教师创造展示自己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而且可以使一些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成为校级名师、省部级名师、甚至国家级教学名师的重点培养对象。为保证教师参与评优的积极性, 必须确保评优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公开、公正、透明。
1. 参评对象方面。
年龄为35岁以下, 且尚未获副高级以上职称, 能积极主动承担本科教学任务, 能够独立主讲一门或多门本科课程, 本科教学年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一定的学时数, 教学效果得到同行教师认可, 善于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连续几年没有任何教学事故且在最近几个学期的学生评教中获得学生好评的青年教师。
2. 参评评委方面。
为保证评优工作的公正性, 各二级学院需委派教学院长参加, 并选派一名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与教务处领导、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及聘请的外校教学名师合并组成优秀青年教师评委专家组。按照不同学科的教师, 分开评审, 避免因学科差别而影响成绩。
3. 评选办法方面。
可以每年评选一次, 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向所属二级学院提出申请, 填写申请表, 提交相关教学成果的支撑材料, 包括编写的教材、著作、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获奖证书等,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考核、初审, 经学院公示无异议后, 推荐至学校参评。评委通过观摩公开课, 走访学生和同行教师, 结合先前确定的评优指标体系, 根据参评教师报送的支撑材料和现场展示, 为其打分或投票。
4. 参评内容方面。
教师现场限时讲一堂公开课, 评委观摩、打分, 展示教师仪容、语言表达、板书设计、PPT页面设计、内容衔接、教学内容、上课节奏、课堂控制、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多媒体辅助手段运用、教学方法、备课教案、教材选用等。
说课展示, 参评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评委专家, 口头表述所教课程某一章节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阐释该部分知识是怎么教给学生的, 为什么要这样教。具体内容包括:该章节内容的特点及在整个课程中所处的地位、作用;该章节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度及广度, 以及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根据教学大纲, 如何引入课题的思路, 授课时出现问题的应变方法;采用何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安排本章节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客说清采用何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特点说清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如何设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逻辑性强的板书或PPT页面;如何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讲授重点难点内容时, 如何控制语气声调、音量语速;课上例题和课后习题的选题依据等。
5. 评选流程方面。
评委专家组根据教师的现场展示, 为每位参评教师打分、投票。为保证评选工作的公平、有效, 由评委组选举产生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 公开唱票, 连续统计两次且无差异后, 方可认定为该教师的最终成绩, 评选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 报校领导批准, 确定“优秀青年教师”名单。
6. 奖励办法方面。
对于青年教师个人, 由学校授予“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给予相应的奖励, 并将评选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制、职称晋级、年度考核评定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实践—反思”的平台, 参与评选, 本身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参评教师可以从中领悟更先进的教学思想、更灵活的教学手段, 汲取其他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精华, 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高校要发展一要靠优秀的教师, 二要靠优质的生源, 三要靠正确的领导。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必须打造一支高质量、有特色、适应普通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是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他们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着无私的贡献。青年优秀教师作为全校教师的榜样, 更应该加强师德修养, 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投身教学工作, 积极主动地承担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 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的青年教师队伍, 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开展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是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加快教育人才培养步伐,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如何成功开展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 如何完善活动的关键环节提出建议及方法。
关键词:教学水平,青年教师,评选活动
参考文献
[1]杨慧青.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1 (6) :156-157.
[2]傅君君.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问题探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6) :33-35.
小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分析 篇10
作为一个广泛研究的课题, 小组活动以其有利于发展学生交际技能及促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以及外语的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此外, 这一课堂组织形式还为大容量的班级增加互相交流的机会, 并且为学生将来步入真正的社会作准备。然而, 在许多实际教学中, 小组活动并非令人满意, 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在许多情况下, 学生只是被简单地分派到小组中, 而没有被给予如何进行有效交流的指导和鼓励;有些学生不太接受这一课堂形式, 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活动, 因而在小组中表现消极, 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Imel (1996:56) 说:“仅仅给予学生更多在小组中交流的机会可能不会有助于学习的提升, 也无法培养学生有效的小组技能。”Homan和Poel (1999:12) 评价到小组活动的低效“归因于小组活动缺少重点和目标不明确, 组员也没有清晰界定的角色”。更重要的是, 学生只是不知道如何在小组中进行有效的交流。正如Johnson (1997:23) 所说:“你天生不会小组技能, 而且当你需要它们时它们也不会神奇地出现。你必须要学习它们。小组技能就像其他技能一样也要学习。学习如何领导一个小组和学习如何弹钢琴或者踢足球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 语言教师应该更充分、更全面地认识小组活动, 了解这一课堂组织形式的关键问题、结构、发展阶段等, 并依此采取适当的方法、步骤来指导学生参与小组活动, 从而充分发掘其在英语课堂中的巨大潜力。
二、小组活动中的关键问题
在组织小组活动时, 教师应考虑到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并把其理念渗透给学生。
1.相互依赖
在小组中必须建立组员间相互依赖的理念, 让组员知道他们荣辱与共。换句话说, 因为小组任务复杂并消耗时间, 没法独立完成, 所以他们必须合作, 否则会失败。此外, 必须给小组成员一个清晰的任务和目标, 其成功与否需要全组成员竭尽全力地合作完成。
2.个人和小组责任
小组的所有组员都要做到:a) 在小组活动中积极投入;b) 做自己应做的事情;c) 帮助其他组员。
3.面对面交流
学生需要互相帮助, 互相鼓励, 如互换资源、提供反馈、相互夸奖等等。
4.人际交流技能
在小组中, 除了了解活动主题以外, 学生还需要学习人际交流技能和小组技巧。教师必须教学生如何在小组中有效交流, 就像语言技能一样, 教师也要有目的地、认真地教会学生诸如领导能力、信任建立、有效交流、冲突解决等技能。
5.反思
当组员定期反思他们在小组中表现如何, 注意到组员是如何互相交流完成任务, 以及每个组员所做的贡献、面临的困难时, 小组活动的效果会更好。这种反思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工作氛围。
以上五个关键因素需要呈现给学生, 并且有计划、有系统地穿插到小组学习中, 以便确保真正合作的、有效的小组学习。
三、小组结构
在进行小组培训时, 熟悉小组结构是非常必不可少的。根据Robbins的划分, 小组结构包括角色、规范、地位、大小、成分、团结和领导。
1.角色
在小组中组员可以扮演若干角色, 主要有小组协调员、计时员、记录员、总结员、调查员、发言员等。
2.规范
每个小组都要制定一套规范或者是规章制度, 也就是组员能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小组规范可以提供能够使小组成功的方向及指导。此外, 对于建立一个互敬互爱的小组氛围, 这些规范也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地位
组员的地位对小组表现有着一定的影响。从教育的角度来说, 所有的组员地位都相似, 因为他们都是学生。
4.小组容量
小组的大小是影响组员参与多少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关于小组人数的多少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小组越大, 就越能群策群力, 交流想法, 解决问题。然而, 随着小组容量的增大, 组员参与的机会就越少, 一两个组员就开始起主导作用;而小容量的小组会增加每个组员积极参与的机会, 降低小组管理的复杂性。一般而言, 多数理论家和研究者都赞同四五个组员的小组会工作得最好。
5.小组内部成员组成
Jaques (1991:32) 声称:“小组中各个不同组员的组合会为成功完成任务提供融洽的氛围。”因此, 诸如年龄、性别、性格、语言能力、是否健谈等因素都要考虑到。根据Nation (1994) 和Narsee (2003) 的研究, 如果学习的目标是掌握新的语言点, 那么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组合的小组会是个非常有效的选择;如果学习的目标是提高语言的流利性, 小组的人员组合可以是语言水平差不多的学生, 这样就把组员置身于平等、合作的语言氛围中。因此, 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小组成员组合。
6.小组凝聚力
凝聚力是把小组成员集合到一起的“胶粘力”。Mullen和Copper (1994引自Dornyei和Malderez, 1999) 列出这种凝聚力的三个基本成分:相互吸引、对任务投入负责和小组自豪感。小组凝聚力是小组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为在高度凝聚的小组中, 组员之间更友好, 小组交流更高效。
7.领导
领导既是小组角色、又是小组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小组动力的研究中, 领导是有助于小组实现目标的一种行为, 是用这种方式来影响小组成员。
如上所述, 在实施小组活动的英语课堂上, 应该认真考虑小组结构的这七个组成成分, 它们可能对小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小组发展阶段
目前有大量的关于小组发展的研究, 即小组在其发展的进程中会经历相似的阶段。其中Tuckman (1965引自Wright, 1987) 经研究提出小组会经历四个阶段, 即组成阶段、磨合阶段、定型阶段、施行阶段。
1.组成阶段
这一阶段是小组成员第一次聚在一起, 组员有一些担心忧虑, 而且非常依赖老师。此时, 小组还不是小组, 而是一个个人的组合而已, 每个人都很有礼貌, 也很沉闷。冲突很少直接爆发, 因为小组刚刚组成, 每个人还比较沉默寡言, 不轻易说出自己的观点。
2.磨合阶段
多数小组都要经历冲突阶段, 也就是磨合阶段。最初对目标、角色以及行为规范所达成的一致意见现在受到了挑战, 需要重新设立。小组成员开始意识到小组任务要比他们想象的更难, 他们变得或性急、或互相埋怨。如果处理得当, 这一阶段将会制定出全新的而且更现实的目标、程序和规范。
3.定型阶段
在定型阶段, 小组成员开始承认在一起合作的好处, 情感冲突降低, 行为规范进一步发展。因为合作精神显而易见, 每个组员在表达自己各自观点时有安全感, 能够畅所欲言, 最明显的进步就是组员开始互相倾听。
4.施行阶段
施行阶段是小组发展阶段的顶峰。小组内部畅所欲言, 成员间互相支持鼓励。现在的小组是一个高效、团结的整体, 他们能够开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 小组成员发现并接受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并且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理解小组的四个发展阶段的各自特点会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工具或者介入方式, 以便加快小组发展成长的步伐, 降低在磨合阶段或定型阶段所花费的时间。
五、结语
鉴于此, 在语言课堂中实施小组活动时, 教师不应仅仅扮演监督和总结的角色, 还应该对小组活动这一课堂实践形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此外, 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时, 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小组意识
学生必须看到进行小组活动的价值。如果教师想让学生积极进行小组活动, 学生必须理解做这种课堂活动的好处是什么, 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这种小组学习。
2.明确规定小组规范
最理想的就是组员能够把小组规范看做是小组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这是小组高效交流的前提条件。因此, 在小组培养的早期中, 直接开展规范建立这一过程是非常有用的, 比如形成潜在的规范, 明确目标, 再经过小组的共同讨论, 最终一致达成“小组规章制度”。在这些规章制度的指导和限制下, 教师就不必控制每个学生的行为, 因为学生们能够对自己和别人负责了。
3.练习小组技能
在小组中, 学生们需要练习小组技能, 如领导能力、自信建立、冲突解决、有效交流等技能。教师需要确认并讲解小组中必要的技能, 设计并建立一些练习场景, 指导学生行为。此外, 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参与扮演各种各样的小组角色, 如任务导向性角色和维护导向性角色, 以确保他们能有意识地在小组活动中练习使用这些技能。
4.鼓励小组过程思考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 在小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来自于学生讨论、反思在小组中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可以用一些专门的练习来激发学生进行过程反思, 比如, 注意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交流的内容。一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 通过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工作, 可以对他们自己的表现有更深刻的认识, 并学会现实地评价自己和组员的成绩。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意识, 他们的自主性和学习动力, 以及对小组过程和结果的理解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 对于教师而言, 对小组的观察、小组的记录和学生做的自我评价的分析, 更激发了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并更多了解小组学习的过程。
总之, 只是简单地把学生放到小组中, 不会有任何奇迹产生。只要教师能够设计出实际的目标, 帮助学生提高必要的小组技能, 培养学生能各抒己见、互相学习的融洽氛围, 小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它促进学习的潜能。
摘要: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以及外语的教学中, 小组活动这一课堂组织形式被广泛地应用, 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基于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 对小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教师对小组活动应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并对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组活动,小组技能,小组结构,小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Dornyei, D.&Malderez, A.The Role of Group Dynamic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In Arnold, J. (Eds.) ,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CUP, 1999.
[2]Imel, S.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dult Education.Collab-orative Learning, 113, in ERIC Digest database, 1991. (accessed online at http://www.ed.sturt.flinders.edu.au/edweb/programs/eddprops/burdett.htm) .
[3]Jacques, D.Learning in Groups.London:Kogan Page, 1991.
[4]Johnson, D.W.&Johnson, F.P.Joining Together: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2nd) .Hemel Hempstead:Prentice-Hall, 1997.
[5]Narsee, S.Enhancing Literacy Through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3. (assessed online at http://www.ched.uct.ac.za/literacy/Papers/Narsee Paper.html)
[6]Nation, P.Group Work and Language Learning.In Knal T. (Eds.) .Teacher Development-Making the Right Moves.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 Information Agency, 1994.
用活动铺设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篇11
一、活动即培训——做足活动,在体验中提高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开展校本培训,已成为学校教师喜闻乐见的一件事。每学期,学校科学策划,精心设计,细致准备,将一项项培训活动有机地贯穿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去。
开设“高效课堂教学特训营”。学校教师在山东名校专家团队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15天的全封闭培训,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实践——反思”培训模式。快节奏、大容量、高强度、优效益的培训不仅使学校教师接受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还锤炼了教师们的敬业精神,提高了教师们的业务素质。
举办“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学校每学期举办一届“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截至2013年已举办了七届。活动中,初赛全员上,复赛能者上,决赛优者上,这不仅是对全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学校构建新课堂的一次大研讨。通过三年的打磨,不仅学校各种课型基本成熟,而且教师们的业务能力显著提高。
开办“教师业务论坛”。在每年的寒、暑假教师培训会上,由在学期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上台介绍自己工作中的想法、做法、经验及感悟。这些来自身边的教师的现身说法,能够较好地感染人、打动人、激励人、引领人。
学校其他常规性活动,如每周的教研组集智备课、教研组听课评课、年级组课堂验评反馈会,每学期的“三优”(优秀导学案、优秀课堂实录、优秀教学反思)评比、“我与学生同考试”、青年教师业务研修等等,都认真开展,具体落实,让老师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二、过程促成长——抓实过程,在实践中进步
只开展活动,而不抓实过程,那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难以收到实效。要抓实过程,就得以制度为保障。制度落实是促进活动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
建立示范课验审制度。实行高效课堂“示范课”申报制度,所有申报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孵化室”接受专家评委验收,不达标的再次申报验审,直至合格為止。
建立课堂验评制度。学校校委会、教务处及年级组安排专人专班,巡视课堂教学情况,既“跑面”又“蹲点”,并每天进行“业务反馈”,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实质监控和优化管理。
建立导学案评价制度。每周对教师的导学案进行一次评比,将优秀导学案收编入册,供学科教师参照学习;对不合格或欠佳的导学案,则提出建议,限期整改。
建立岗位功勋人物评选制度。学校建立“学校岗位功勋人物”“学校岗位功勋团队”评选制度,以此激励教师潜心研究,专心治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通过制度规范,使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进而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三、评价出效果——即时评价,在反思中提升
开展了活动,落实了过程,还需要给予即时评价,才能有一定的成效。
事事有评价。每开展一次活动,都按照“事前规划——事中落实——事后评价”的流程来做,做得好不好,做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都通过评价来说话,有价值的就形成交流学习的书面材料,供老师们参考借鉴。
评价有方法。学校针对教师、班级、教研组、年级组、各处室建立工作绩效量化评价平台,对教师及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量化评价”。每位教师的工作既是自身的评价,也计入班级、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评价,致力打造优秀团队。
教师活动 篇12
关键词:个训,主教教师,助教教师,角色定位,课堂协作,新型协作关系
某市康复机构教学活动中, 主教教师与儿童进行画画游戏, 途中主教教师要求儿童将“花朵”画上红色, 儿童却用了黄色彩笔, 助教教师用严厉的语气质问儿童:“这是红色?”导致儿童不敢拿画笔涂色, 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上述案例中涉及两名教师:主教教师与助教教师。
(一) 主教教师
主:主要的、有决定权的意思。这里的主教教师是个训的教学评估活动的组织者, 在整个个训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 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以及教学活动的总结与评价, 主教教师都担负着主要的责任。
(二) 助教教师
助:帮助协作, 辅佐。在个训活动中的助教教师就是辅佐主教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并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在教学活动中配合主教教师的教学设计, 共同完成具体的教学活动。
个训的主要人员 (主教教师和助教教师) 紧密配合, 共同为个训的特殊儿童创造一个较适合的教学与评估环境, 使特殊儿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主教教师与助教教师的任务分配
主教教师与助教教师的课堂协作不仅仅指教学中的协作, 还包括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教学评价与辅导, 每个方面都有各自的功能, 缺一不可。
(一) 课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并不是主教教师一个人完成的, 而是凭借主教教师与助教教师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共同协作完成的。
1. 主教教师设计教学活动。
主教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或教学评价之前要进行精细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即将完成的教学目标为活动内容, 围绕活动目标设计同一维度的教学活动2~3个, 这2~3个活动目标是相同的, 但是活动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我们常常选用不同的教具, 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与无趣, 使教学活动丰富精彩, 让特殊儿童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活动, 达到教学目标。
2. 助教教师参与课程设计。
助教教师的责任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活动之前的准备对助教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助教教师要参与到主教教师的教学设计中, 在主教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 助教教师要根据自己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为主教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了解主教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理念, 熟知教学活动的流程和具体安排, 协助主教教师进行辅助教学。
(二) 课堂教学活动
这里的教学活动单指课堂的活动, 也是主教教师与助教教师协作的主要方面。
1. 主教教师主讲教学内容。
主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主讲整个教学内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将主讲的内容精细地设计出来, 其中包括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拓展及延伸、全课总结和布置作业7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及内容要领, 主教教师必须能熟练掌握, 用特殊儿童能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讲授。按特殊学校每节课40分钟, 具体的时间安排大致如下:复习5分钟, 导入新课与讲授新课15分钟, 巩固练习与总结15分钟, 拓展及延伸5分钟。对于个训活动而言, 具体的时间安排可以根据个训内容进行调整。上课之前可以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包括口舌操、手指操及一些粗大动作技能的训练, 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个训的课上活动以“评估→训练→再评估→再训练……”的形式进行, 在组织上课时, 主教教师要注意培养特殊儿童的教学常规, 形成能够遵守教学规定的意识。上课时态度要严谨认真, 耐心细致, 注重交流, 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 语气不卑不亢但要有吸引力, 抓住特殊儿童的注意力, 出示教具时要快, 教具要有独特性, 可以通过包装隐藏的方法将特殊儿童的好奇心集中在教具上。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性, 对特殊儿童的正确和错误行为与反应都要做出相应的回馈。特殊儿童的反应是正确的要给予奖励, 以强化特殊儿童正确的行为;若他的反应是错误的, 要给予指正, 削弱特殊儿童错误的行为, 或通过其他方式来刺激特殊儿童做出正确反应。课间休息和课后活动要与课上活动有较明显的差异, 从上下课活动内容的不同, 教师态度的不同, 使特殊儿童能感到上课与下课的不同, 使其能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明白一定的教学常规。
2. 助教教师辅助教学活动。
在主教教师准备教学用品时, 助教教师要到特殊儿童的班级将特殊儿童带到个训室做课前准备。在教学活动开始后, 助教教师既要关注主教教师的教学过程, 还要观察特殊儿童的上课状况, 帮助主教教师将特殊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主教教师的课堂活动中, 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 助教教师要控制住特殊儿童的行为, 不能让特殊儿童在课堂上四处乱跑, 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充当特殊儿童的角色做指令示范, 协助主教教师课堂教学。
助教教师在辅助教学时“不能喧宾夺主”, 不能妨碍主教教师的教学活动, 不能训斥学生, 注意察言观色, 抓点顾全, 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
(三) 课后教学评价与辅导
1. 主教教师评价教学活动。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过程。特殊教育的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对教学方法手段的评价, 对教学环境的评价, 对教学活动时间掌控的评价, 对活动中突发事件处理的评价, 以及对特殊儿童和主、助教教师的课堂表现的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来制定接下来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内容。
2. 助教教师进行课后辅导。
主教教师讲完课后, 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价, 没有时间和精力为特殊儿童进行课后辅导, 所以课后辅导的问题就交给助教教师了。助教教师通过课堂上对特殊儿童的观察, 对特殊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方面进行课后辅导, 帮助特殊儿童补上没有掌握的知识技能。
三、新型的课堂协作
案例中提及的助教教师存在喧宾夺主、训斥儿童的问题。
正确的课堂协作应该是, 主教教师下命令让学生“将花朵画上红色”, 2~3秒后学生仍对指令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主教教师重新下达“将花朵画上红色”的指令, 助教教师立即辅助儿童将花朵画上红色, 完成教学活动。主教教师与助教教师在整个个训活动中的配合是教学活动能够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
(一) 主教教师与助教教师相辅相成的协作关系
主教教师与助教教师有各自的任务, 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协作的合作集体。教学活动中他们要求担负起各自的职责, 课前、课上和课后都应该一起讨论, 提出各自的想法, 共同斟酌, 选择最适合特殊儿童的形式, 共同为教学活动贡献力量。
主教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责任重大。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张文京教授认为, 主教教师是“教学的主要负责人, 是教学的掌控人物, 教学活动设计, 教材、教具安排, 教学时段的调控由主教教师完成, 在教学进行中由主教教师主讲、作示范, 要求特殊儿童反馈, 并给学生奖惩, 主教教师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使教学活动的效益最大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助教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 它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利·哈米尔和卡罗琳·埃弗林顿所著的《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中指出:小组教学不是一半的时间, 它是在学校的所有时间内互相给予支持的教学。在如何负责学生事务、行为问题、课程改变、咨询等方面, 小组教师必须做出决定, 达成一致的意见, 并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经鉴定, “小组教学”这一内涵, 将助教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小组教学的辅助系统同样适用于个训活动, 同时要求助教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认真完成在教学活动中的职责, 根据经验总结并分析助教教师自身的教学功能及原则。
(二) 主教教师与助教教师课堂协作的意义
主教教师和助教教师的配合, 能够有效地为特殊儿童营造一个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教学环境。主教教师与助教教师要“充分沟通, 平等相处, 可以进一步拓展获取信息渠道, 及时了解儿童发展的动态, 加深对儿童的理解”, 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文京.特殊儿童班级管理[M].重应:重庆出版社, 2007.
[2][美]利·哈米尔, 卡罗琳·埃弗林顿著.昝飞译.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教师活动】推荐阅读:
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08-22
亲子活动方案教师活动方案09-25
教师活动考勤制度07-05
关爱教师活动方案07-08
教师阳光体育活动08-09
教师宣誓活动总结08-17
元旦教师活动方案08-23
团员教师活动方案11-08
教师节活动11-21
骨干教师观摩活动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