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精选12篇)
长江中下游 篇1
目前,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7省市区干旱严重。由于气候干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对细菌、病毒的繁殖不能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大量病毒和细菌存留,还可能大量繁殖甚至变异,给畜禽带来诸多的疫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猪瘟、猪链球菌病、炭疽等等。
对如何防止畜禽疫病的流行,有专家指出,当务之急,干旱区域要竭尽全力保障畜禽的正常饮水,要科学加强畜禽养殖场 (小区) 水量的调度,开辟洁净水源,尽量减少因缺水而对畜禽产生的应激综合征,保证畜禽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其次,要严格消毒,消灭微生物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使传染源无可乘之机,切实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再其次,要加强对养殖大户、专业户、专业村畜禽的强制免疫,保证免疫密度,提高免疫效果。
长江中下游 篇2
长江中下游防治自然灾害的若干对策
长江中下游是个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的地区.从科技进步的角度对该地区防治自然灾害的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科技为依托,建立减灾系统.
作 者:邓峙 DENG Zhi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政法系,武汉,430070刊 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年,卷(期):39(3)分类号:X43关键词:长江中下游 自然灾害 防治对策 科技进步
长江中下游 篇3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农区;黑麦草;季节性栽培;种植制度;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43+.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28
Abstract: Pastures of the genus lolium are annual raw herbs or perennial herbaceous plants which have around 10 cultivated species.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arm humid regions of the world,and they have been widely cultivated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region where there are Large planting areas and the related complete set mode.This study is meant to discuss how to set the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cropping system and planting mode,fertilizer management,mowing time and height,field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seasonal cultivation of ryegrass to make the best of winter vacant fields and non-cropland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farming areas of the Yangtze river.We combine previous results on perennial ryegrass cultivation and some related experimental research carried by our studying team.This study points out some affai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working efforts on perennial ryegrass cultivation in the future,intend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produce higher quality forage grasses.
Key words: the middle and lower farming areas of the Yangtze river; lolium; seasonal cultivation; cropping system; yield; quality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牧草及饲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牧草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尽管如此,饲料还是严重不足,并威胁着我国食品安全,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因此,选择优质、高产牧草品种显得尤为关键。在众多牧草品种中,黑麦草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黑麦草鲜草柔嫩多汁、适口性好,营养丰富,消化率高。干草中的粗蛋白含量高达13%~25%,生物学效价达85%以上,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含量丰富,是优质的禾本科牧草,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的饲草作物。黑麦草的饲草品质和产量与品种有关,但同时与栽培利用技术更是密切相关。笔者就前人对黑麦草季节性栽培的研究作以简要回顾,并对其现阶段存在问题及下阶段重点工作进行展望。
1 种植制度对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黑麦草与其他饲草作物采用不同的种植制度混播、轮作、套作等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主要从不同牧草品种搭配混播和南方一年二熟、二年三熟制下黑麦草与不同作物轮作的种植制度等2个方面予以介绍。
1.1 不同牧草品种搭配混播的种植制度
利用不同种的饲草按一定比例混播,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条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经济效益和自然效益。
雷霆等[1]以人工草地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复合De Wit 取代试验设计,研究了高羊茅与黑麦草生长前、中、后期,32,64,128株·钵-1等不同种植密度水平下的叶片长宽比、根长、生物量及根冠比变化。研究表明,混播有利于高羊茅与黑麦草产量的提高,尤其表现为有利于叶片伸长,以占据更多的空间,获得较多光照。混播高羊茅与黑麦草的叶长相对单播增长最高71%,最低27%,平均50%,效果十分显著。
同时,除某些特殊用途的草坪外,单一草种形成的草坪稳定性弱,很难满足抗病虫害与杂草、耐寒、耐旱、耐热等抗逆性功能[2],如在南方地区通过狗牙根后期盖播黑麦草可以实现构建四季常绿草坪的目的[3]。
魏云霞等[4]将紫云英、黑麦草、油菜按不同组合及比例进行混播,发现适宜的混播可促进绿肥鲜草产量及各养分积累量的增加。且不同地力水平和化肥用量条件下,适宜混播的组合及比例不同。混作与单作相比土地当量比提高,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且绛三叶、豌豆等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效果随黑麦草比例增加而增加,混作体系稳定性增加 [5]。因此,本研究提出在实际生产中,通过不同牧草品种搭配混播来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方式应当引起重视,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农区耕地资源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应更加利用不同植物间互生、共生、互补等效应,充分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合理安排冬闲田与非耕地资源,进行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科学生产。
1.2 轮作制度——冬闲田草田轮作
草田轮作是指栽培饲草与粮油等农作物之间的轮作,它是倒茬和肥田养地、产草养畜相统一的耕作制度,把用地和养地有效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有大量闲置的冬闲田,南方田地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一般一年种两茬,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3月份这段时间基本是闲置时期,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解决冬春季节青粗饲料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6-7]。
熊云明等[8]认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适宜发展“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直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传统的耕作方式以“肥—稻—稻”和“油—稻—稻”为主,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一贯的连作方式带来了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化学制剂产生的环境污染、病虫草害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8-9]。利用长江中下游优越的气候条件,通过稻草轮作模式、传统模式及水旱轮作等模式的隔年轮换种植,可以改良土壤,减少病虫草害,提高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田舜等[10]通过试验证明,黑麦草—水稻和小麦—水稻两种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表现与施氮量有关,高氮水平下黑麦草种植的经济效益高于小麦,同时黑麦草—水稻模式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比小麦-水稻模式高。可见长江中下游农区利用黑麦草与水稻的草田轮作制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2 播种方式对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 有序播种—点播
点播,又称穴播,是按一定的株距开穴播种,通常顺行开穴,亦可无规则开穴,主要用于中耕作物。此方式具有节省种子、可以调控行株距、能直接对幼苗进行苗期管理、利于株型较大的饲料作物和灌木的生长、便于土地不够平整地块的播种等优点;缺点是在没有点播机的情形下,播种较为费工。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丘陵山区采用穴播方式播种多花黑麦草比其他播种方式(条播)产种量高,穴播是此地区种子生产最佳播种方式[11]。
2.2 无序播种—撒播
不开穴、不开沟、无行距、无株距播种,整地后把种子扬撒在地上,要求雨量充沛或具有灌溉条件。撒播是一种简便播种方法,但撒播耗费的种子较多,且不易中耕除草,无法控制合理行距。对于分蘖多、产草量高的牧草黑麦草来说,撒播易造成播种不均,不易合理密植。
非合理密植情况下,单位面积内植物所能利用的资源也不能最大程度的平均分配,由“最终产量恒定法则”可知,单位面积的生物量是一定的,撒播情况下密度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增产[12]。
2.3 半有序播种—条播
条播是按一定行距开窄条沟、无株距播种,行距一般为15~20 cm,株型较大饲料作物和灌木行距适宜实行宽行播种,对于燕麦、黑麦和苜蓿等株型较小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行距可实行窄行播种[13]。
条播的成苗率高,生长期内能满足对通风通光的要求,同时便于中耕除草和施肥灌溉,因而有利于节省种子。条播时深度均一,出苗整齐,在与杂草的生长竞争中有一定优势,且与点播相比播种工作量降低。
所以,结合本课题的多年研究,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农区进行黑麦草栽培生产,应选择条播的播种方式,该方式与点播、撒播相比,是一种介于有序与无序播种之间的方式,同时兼具点播与撒播的优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2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空间。
3 肥料运筹对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施用
黑麦草对土壤要求不高,能在较瘠薄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长,但产量较低,最适宜在pH值6~7、排水较好的肥沃土壤或粘土上生长,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产量越高。黑麦草的实际施肥中,畜禽粪便形式的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等无机肥施用后均有提高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作用。
方华舟[14]的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可以较好地改善黑麦草的营养品质。无论是施用无机肥还是有机肥,都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黑麦草粗蛋白、粗脂肪及钙、磷等的含量,提高黑麦草的营养价值。但同时也发现,无机肥和有机肥对不同茬次的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作用各有千秋,因此建议无机肥和有机肥合理搭配施用。
3.2 沼液的施用
黑麦草是优良的青饲料作物,具有适应性强、生物量大的特点,且根系发达,对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抗性和富集作用,广泛应用于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15]。同时,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利用黑麦草消纳畜禽废弃物沼液并实现自身高效生产的可行性[16]。
刘远等[18]设置4个梯度沼液灌溉量分别灌溉砂培黑麦草,分析种子发芽情况和幼苗生理学指标的变化,研究发现,各处理均能正常发芽,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随着灌溉沼液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沼液对黑麦草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利用沼液浸种后沼液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分泌的多种活性物质被种子吸收后,能够激活种子胚乳中酶的活性,促进胚细胞分裂,刺激种子生长发育,同时还可以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提高产量,但高量沼液处理则使得其生长和产量降低[19-20]。
在一定沼液施用量范围内,黑麦草能正常生长。施用沼液可以有效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和各类养分的含量,但土壤pH值也有升高的趋势,尤其是速效养分的增加效果明显。由于单一使用沼液难以实现土壤养分的均衡供应,可根据其营养成分含量及植物生长所需量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21]。
3.3 各营养元素的施用及其相互间的作用
氮素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营养元素,同时也是植物个体乃至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生长限制因子。合理施用氮肥是获得作物高产的有效措施[22-23]。研究表明,施氮肥能明显提高种子的活力和质量,增加黑麦草分蘖数,增长株高,提高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叶面积,延长分蘖持续时间,促进黑麦草再生草生长,获得较高的生长速度[24-25]。
黄勤楼等[26]在大田种植情况下,研究6个施氮水平对黑麦草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及相关性状与施氮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黑麦草的分蘖数、株高、产量、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能显著提高,黑麦草的硝态氮含量也随之提高,但随着施氮量的继续增加,氮肥对黑麦草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作用增幅变小,氮素生产效率降低。当施氮量超过一定数量时,黑麦草的硝态氮含量甚至还超过0.25%的致毒标准。徐明岗等[27]的研究也表明氮肥效应曲线为抛物线型,在其他养分供应一定时,氮肥并非施的越多越好,而是在一定量时为最佳。
牧草所需的营养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在施肥时不能忽略各种元素的混合施用。罗富成等[28]研究了施肥对提高特高多花黑麦草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单施和不同配比混施均能提高黑麦草的鲜草产量,但混施的增产效果比单施更好。李小坤等[29]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氮(N150)水平上,磷肥的施用可使氮养分吸收量提高8.98~23.09 kg·hm-2,在高氮(N300)水平上,磷肥的施用可使氮养分吸收量提高6.21~71.91 kg·hm-2,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可见氮、磷、钾肥的施用效果与彼此的施用量息息相关,在实际应用中应科学施肥,最大程度地提高肥料吸收量。
喷施铁、铜、锌、硼、锰、钼6种微肥对黑麦草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苏加义等[30]在氮、磷、钾肥适量的基础上,给黑麦草叶面喷施铁0.05%,铜0.07%,锌0.40%,硼0.60%,锰0.10%,钼0.20 %微肥,黑麦草产量提高14%~22%。
4 刈割对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 刈割时期
在整个生育时期中,随着牧草的生长,其产草量逐渐增加,其品质则逐渐降低。因此,牧草的最佳刈割方式必须兼顾单位面积产草量和养分含量[31]。
丁成龙等[32]研究发现4月16日进行第1次刈割的产草量比4月1日刈割高1倍左右。因此,适当推迟第1茬草的刈割时间,充分利用其干物质快速积累的生长期可以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第1次刈割干物质产量和单位面积的总干物质产量。而拔节期进行首次刈割,饲草叶茎比比较高,以叶为主;拔节后期进行首次刈割,饲草叶茎比降低,茎含量提高,饲草中粗蛋白含量下降,但总干物质产量增加较多,因此具体的刈割时期需要综合牧草的产量和品质综合考虑。
4.2 刈割高度
不同刈割高度对黑麦草饲草产量和品质具有较大的影响。张晓佩等[33]以2个多花黑麦草新品种为对象,采用5个刈割高度分别测定2个品种的鲜、干草产量、粗蛋白等各项指标。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表现规律一致。刈割高度为65 cm时,2个品种的鲜、干草产量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均达到最高,刈割高度为55 cm时,2个品种的营养品质最好。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刈割高度。
5 黑麦草季节性栽培研究展望
5.1 当前黑麦草季节性栽培生产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农民种草致富意识不强,牧草生产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管理粗放,生产出的牧草产量不高、品质也较差。
同时,黑麦草产草的季节性很强,早春至初夏为黑麦草产草旺盛期,供大于求,而其他季节却因黑麦草生长缓慢青饲料供应不足而对家畜生长不利 [34]。生产利用时间短,产量集中,贮藏加工难,春季黑麦草的季节过剩与调制加工困难的矛盾已成为阻碍多花黑麦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冬种黑麦草一般都是以青草的形式即割即用,农民缺乏储备干草或青贮饲料的意识,也缺乏相应的技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黑麦草种植的经济效益,也对畜牧业的高效持续发展不利。
5.2 下阶段工作的方向
针对黑麦草季节性栽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作为下阶段工作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大牧草栽培技术推广和宣传的力度,树立农民“种草致富”的理念,引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使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将科学技术带入生产实践,从因地制宜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适时适量施肥、合理刈割收获等生产环节,不断探索提高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方式,提高农民科学生产的能力,用科技带动生产力。二是发展饲草加工调制和轮供技术,不断探索在长江中下游农区多雨环境下安全、稳定且低成本的黑麦草加工和贮存技术。饲草的加工调制在生产中常用干草或青贮两种形式。黑麦草是调制干草的最佳草种之一,但在南方春季连绵阴雨的条件下调制成优质干草并不容易,需要有关新技术和方法的产生。同时黑麦草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是制作青贮饲料的适宜原料。通过不断探索黑麦草与其他原料的混合青贮、添加剂青贮等不同方式,得到优质黑麦草青贮饲料,保证动物生产所需饲料的长期稳定供应。三是在长江中下游农区黑麦草的生产中贯彻“以畜定草,以草养畜”的方针,做到草畜平衡,根据饲养畜禽的种类和数量来决定黑麦草的播种面积,达到草尽其用、畜尽其饲,以期提高经济效益[35]。
参考文献:
[1] 雷霆, 高素萍, 张岚,等.高羊茅与黑麦草混播种间相互作用对密度效应的响应[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8( 4):81-86.
[2] 孙吉雄,尹淑霞.草坪养护管理的生态观[J]. 草原与草坪,2000(1):16-18.
[3] 史进步.狗牙根草坪盖播黑麦草栽培现状与展望[J]. 现代园艺,2014(12):1.
[4] 魏云霞.紫云英与油菜、黑麦草混播种植和利用效应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3:21-34.
[5] Karpenstein-Machan M, Stuelpnagel R. Biomass yield and nitrogen xation of legumes monocropped and intercropped with rye and rotation effects on a subsequent maize crop[J]. Plant and Soil, 2000(218): 215-232.
[6] 张育英, 庄国洪. 南方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前景广阔[J]. 饲料工业,1995(16): 1-2.
[7] 朱梅芳, 李仕坚, 严高彰.南方地区草田轮作黑麦草饲养奶水牛的探索与实践[J]. 饲料工业,2010(13):1-2.
[8] 熊云明, 黄国勤, 曹开蔚.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发展“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J]. 江西农业学报,2003(4):1-3.
[9] 黄国勤, 张桃林.中国南方耕作制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0] 田舜, 王志刚, 卜义霞,等. 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生态经济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27(5):1-3.
[11] 郁成忠, 王厚军.不同播种方式对黑麦草种子产量的影响[J].当代畜牧, 2007(2):46.
[12] 黎磊.两种植物种群生物量与密度的异速比例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3] 张楠楠, 郝二英. 播种技术对多花黑麦草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多花黑麦草的饲用效果[J]. 现代畜牧兽医, 2014(9):1-3.
[14] 方华舟. 施肥对黑麦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8):79-80,41.
[15] 陈志刚, 张红蕊. 铝胁迫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207-210.
[16] 任勇翔, 杨春辉. 冬小麦和黑麦草作为寒冷季节人工湿地栽培作物处理城市污水效果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4(5):714-719.
[17] 刘远, 李文杨, 高承芳,等. 沼液灌溉对砂培黑麦草种子发芽与生理效应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14,29(7):1-2.
[18] 张秋月. 沼液在作物侵种和催芽中的应用[J]. 河北农业科技, 2008(3):40-40.
[19] 吴冬青. 沼液营养液在蔬菜无土栽培上的应用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20] 薛延丰, 石志琦. 利用生理生化参数评价水葫芦沼液浸种可行性初步研究[J]. 草业学报, 2010,19(5):51-56.
[21] 王宗寿.利用沼液种植黑麦草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z1):172-175.
[22] 崔禄, 张玉霞.氮肥对禾本科牧草的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2(9):107-109.
[23] 李小坤, 鲁剑巍.牧草施肥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 2008, 17(2):136-142.
[24] 夏劲伟. 氮肥对一年生黑麦草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0.
[25] 程军, 马春晖, 韩建国. 施氮肥对新疆高羊茅种子质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21(2):59-61.
[26] 黄勤楼, 钟珍梅, 陈恩,等. 施氮水平与方式对黑麦草生物学特性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0, 19(1):1-2.
[27] 徐明岗, 文石林. 红壤丘陵区不同种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l):77-80.
[28] 罗富成, 李云生. 施肥对特高多花黑麦草初级生产力影响的研究[J]. 四川畜牧兽医, 2003(12): 22-23.
[29] 李小坤, 鲁剑巍. 氮磷肥配施对黑麦草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6(2):195-198.
[30] 苏加义, 赵红梅. 微量元素对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8, 25(10): 66-69.
[31] 钟秀琼, 钟声. 刈割对牧草影响的研究概况[J].草业与畜牧, 2007(5):22.
[32] 丁成龙, 顾洪如, 许能祥,等. 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1, 20(6):7-9.
[33] 张晓佩, 高承芳, 刘远,等. 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新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35(9):1 695-1 698.
[34] 杨志刚.多花黑麦草春季青贮技术的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2.
长江中下游 篇4
1 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是确立循环农业发展的理念。一是树立系统的理念。把农业生产某一领域的各相关环节统筹作为一个生产系统, 统筹处理农业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中的各种相互关系问题, 将农业大系统的经济活动过程有机组合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废物—资源的经济循环链,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效率。二是树立生态的理念。把农业生产的某一领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运用自然规律考察农业生产结构、功能和发展前景, 将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 或把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力争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三是确立节约资源的理念。把农业系统作为经济再生系统, 寻求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 提高资源利用率, 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的循环农业发展新途径。四是转变生产经营和消费理念。要强化舆论宣传, 形成符合循环农业发展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氛围, 要在农业生产主体和消费者中,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2 遵循科学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原则
一是分阶段建设原则。可将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动员与组织、规划实施和完善深化3个阶段。二是分层次建设原则。可考虑在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上建设循环农业, 探索出最充分发挥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区域优势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三是分产业带建设原则。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 已建成应时鲜果产业区、花卉苗木产业区和大农业优势产业带, 因此在发展循环农业过程中, 可遵循分产业带建设的原则。
3 选择适宜的循环农业模式
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发展循环农业, 要充分考虑低山区、丘陵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要因地制宜, 实现从生态环境资源化到县域经济生态化, 可选择以下4种模式。
3.1 生态整合模式
传统农业是一种具有“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程线性结构型经济, 其显著的特征是“两高一低”, 即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循环农业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整合效应, 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机制,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 实现“两低一高”。此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山地耕养结合”、“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田林镶嵌”等。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农业资源分布有一定差异, 可根据实际选择比较适宜于当地的形式来推广运行。如茅山丘陵地带可选择山地耕养结合模式等。
3.2 生态链联接与转换模式
不同产业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地联接与转换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是推广循环农业的关键性机制。此模式主要指粮食生产与不同经济作物生产之间基于生态链的物质与能量转换关系所建立的农业经营方式, 具体包括2种基本类型:一是单一型, 如粮-果、粮-蔬等模式;二是复合型, 如粮-茶-果、粮-蔬-果等。此模式具有联结与转换的多级性、多样性等特点, 将“生产位”与“生态位”有机结合, 实现粮经作物生产与布局的空间集聚和结构整合效应, 适用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农业经营, 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可选择转换机制相对健全的产业带加以积极推广, 如茅山有机农业圈在规划和发展中可充分考虑该模式。例如, 该模式可具体优化为顶林、腰果、谷农、塘渔 (畜禽) 的立体复合模式, 低山、丘陵中上部以林为主;低山、丘陵中下部为过渡段, 可发展高效的经果经作;坡麓宜种水肥条件要求较高的粮食、蔬菜和饲料。同时, 可进行地块立体农业布局, 如农林混作、果农 (肥) 间作、不同作物间套作等地块复合农业模式方式, 使高矮、生育期、营养需求不同的植物形成适生互补的共生群落, 周年均匀利用土地资源, 使养分循环趋于合理, 而且能增加生物产量和生态、经济效益。在低山丘陵的下部建立畜 (禽) 场, 以畜 (禽) 为种养循环的纽带, 以作物秸秆、牧草和配合饲料饲养猪、牛、鸭、鹅等, 其粪尿制沼气, 部分粪尿和沼渣 (液) 入塘养鱼, 塘泥还田种饲料, 形成草 (饲) -畜 (禽) -沼-鱼-果 (粮) 食物链循环, 并发展加工业, 使种养加工业配套[1]。如果把猪作为食物链顶端, 粪尿制沼、养鱼, 塘泥还田种草, 使种养有机结合起来。100头猪粪尿可供应0.5hm2林草、0.3hm2果作、0.2hm2农田、0.3hm2牧草、0.3hm2水面鱼的肥料需求;牧草可满足100头猪配合饲料和0.3hm2水面鱼的饲料需求;塘泥又可满足1.3hm2林果作的底肥需求, 此外猪尿可作为追肥使用。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可使总体经济效益增加1~3倍, 有效地实行养分在系统内的合理调控[2]。同时, 沼肥保存了猪尿中的大部分养分, 促进部分养分转化而被吸收, 加速物质再循环利用。
3.3 生态农业园模式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部门, 在农业再生产过程中, 存在着对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的高强度依赖性。生态农业园模式强调集中化生产, 利用农业产业模块之间的链接关系来实现对能量与物质的循环利用。生态农业园模式的基础是“项目+基地”, 实施以基地建设为依托的项目带动战略。实施农业项目地区可选择此模式。
3.4 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
由于农村家庭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或生产单位, 因此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更适用于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这对于节约家庭支出、实现农村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也是最易被接受、最好推广的模式。当前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循环农业模式大部分属于此种模式。
4 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具有独特的农业资源, 要依据实际情况, 创新具有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广符合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生产技术, 开发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链结合的生态技术等, 如研究稻麦两熟秸秆还田的效应与配套的培肥施肥技术体系, 对初步探索出的循环农业方式进行完善和深化[3]。注重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的循环农业模式。对新兴的以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和以有益生态食物链技术为中心的成熟的循环农业新模式, 加强示范和推广。借鉴其他地区比较好的模式, 结合句容市实际加以吸收、转化和创新, 形成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特色模式。
5 加强政府对循环农业建设的引导和推动
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要加快循环农业建设步伐,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加强引导和推动。一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建立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二是完善政策机制。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构和扶持政策, 通过优先给予资金、物质等方面的支持, 加大投入, 建立核算机制。三是做好试点。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 着重在重点行业、农业科技园区等, 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 加以推广应用[4]。
摘要:循环农业是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视为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阐述了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发展循环农业应树立科学的理念、遵循科学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原则, 选择适宜的模式、推动创新, 并加强政府的引导, 以期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规划原则,模式,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
参考文献
[1]袁从祎, 赵强基, 郑建初, 等.苏南丘陵地区土地持续利用模式的建立[J].应用生态学报, 1994, 5 (4) :360-364.
[2]何园球, 吴大付, 李成亮, 等.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物质循环与调控[J].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 (9) :1547-1551.
[3]唐郑宁, 骆华松, 周向科.关于发展云南循环农业的探讨[J].管理观察, 2009 (27) :74-76.
长江中下游 篇5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及其与全球热通量的关系
统计分析了1951-2002年52 a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在20世纪60、70年代处于少雨期,80年代旱涝相间,90年代处于多雨期,而且年际异常和年代际异常的`配置决定了旱涝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年的前期潜热和感热通量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合成场,以及夏季旱涝年同期大气环流场及风场的异常合成场.结果表明:中北太平洋西部(T区)和日本以东洋面(R区)当年春季热通量的异常分布形势是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一个前期讯号.
作 者:徐文明 孙照渤 曾刚 邓伟涛 XU Wen-ming SUN Zhao-bo ZENG Gang DENG Wei-tao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刊 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年,卷(期):200730(1)分类号:P458.1关键词: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旱涝 热通量异常 讯号
长江中下游 篇6
【关键词】 安庆;九江;航道维护尺度;航道条件;等深线
随着长江水运持续快速发展,“黄金水道”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地位越来越重要。“十一五”以来,长江航道部门实施一系列航道工程建设,改善航道条件,解决重点水道碍航问题;同时,主动作为,通过加强维护管理,先后10T余次分河段提高航道维护尺度,对加快长江航道建设、提升长江航道服务质量、缓解航运对航道通过能力的需求压力等方面,起到十分现实的作用。
长江干线安庆皖河口至九江上巢湖河段(以下简称“安九段”)长201 km,地处安徽省、江西省境内,沿岸的安庆、九江均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长江中下游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枢纽地。进入“十二五”期后,随着安九段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沿江港口及厂矿企业对提高航道维护尺度的需求越发迫切。进一步提高安九段航道维护尺度,对提高船舶营运效率、促进航运生产力发展、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长江下游安九段航道概况
长江下游安九段自下而上分别为官洲、东流、东流直、马阻、马当南、东北横、湖口、张家洲南、九江大桥、九江、新洲和武穴等12个水道,主要浅险水道有东流水道、马阻水道、张家洲南水道、九江水道、新洲水道、武穴水道。安九段现行航道维护水深为4.0 m,航道宽度为100 m,航道弯曲半径为 m,水深保证率为98%。该河段年内航道水深分月维护水深如表1所示。
2 航道条件分析
2.1 航道尺度核查总体情况
选取1997年以来安九段各水道历年测图,核查3.5 m、4.0 m、4.5 m、5.0 m、6.0 m等深线情况,核查总体情况如下:
(1)官洲、东流直、东北横、湖口、九江大桥水道航道条件均较好,且较为稳定。近年来,5.0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400 m以上。
(2)马阻、武穴水道航道条件差,但经过多次沉船打捞和整治工程后,航道条件有明显改善。2004年以来,5.0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300 m以上。
(3)马当南水道多年来5.0 m等深线贯通,宽度基本在250 m以上,但近年来航道条件局部趋于不利变化,未来将开始实施航道整治工程。随着整治效果的逐渐发挥,该水道的航道条件有望改善。
(4)近年来,新洲水道航道条件向不利方向发展。汛后横河口附近水域偶有较明显淤积现象,部分年份汛后5.0 m等深线不通,但枯水期时一般能得到有效冲刷,4.5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
(5)九江水道航道条件较好,5.0 m等深线宽度均在400 m以上。2006年以后,航道条件发生恶化,大树下水域附近的航道内常出现零星浅滩,等深线不通,对航道布置造成一定影响;2007年和2008年通过疏浚才保证航道维护尺度;2010年以后,航道条件再次改善,5.0 m等深线贯通,宽度基本在300 m以上。
(6)东流、张家洲南部分年份存在碍航问题或不利变化趋势。
2.2 重点水道的航道演变和航道尺度核查情况
2.2.1 东流水道
2003年底,东流水道进行整治工程,并于2007年基本建成,航道条件的改善使5.0 m等深线宽度一度达到200 m以上;但在2009年枯水期后,航道条件再次恶化,5.0 m等深线基本不通,2011年汛期后甚至出现4.0 m等深线不通的情况,东流水道航道条件趋向不利的方向发展。随着未来航道整治二期工程的逐步实施,整治效果的发挥将使东流水道航道条件得到改善。1997年以来东流水道航道尺度核查情况如表2所示。
2.2.2 张家洲南水道
近年来,张家洲南水道航道条件较差,为战枯水重点水道。2002年之前,下浅区航道条件较上浅区差,4.0 m等深线基本不通。2001年张家洲南水道进行应急清淤工程,并于2002―2004年展开下浅区航道整治工程,航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6.0 m等深线贯通,宽度达300 m以上。但随着上浅区航道条件开始变差,4.0 m等深线基本处于不通状态,2006―2009年期间均需要通过疏浚以保证航道维护尺度。随着整治工程的展开,上浅区的航道条件逐渐改善,2009年后5.0 m等深线贯通,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4.0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300 m以上。1997年以来张家洲南水道航道尺度核查情况如表3所示。
3 提高航道维护尺度可行性分析
3.1 航道自然条件分析
根据航道条件核查情况,近5年来,安九段中的官洲、东流直、马阻、马当南、东北横、湖口、九江大桥和武穴等多条水道航道条件较好,4.5 m等深线宽度在200 m以上,具备提高维护尺度的自然条件;张家洲南、九江、新洲等水道在局部年份里4.5 m等深线不通,但航道情况整体仍较好,2009年以来4.5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同样具备提高维护尺度的自然条件;东流水道2009年以来4.5 m等深线宽度基本不足200 m,且航道条件有恶化趋势,提高维护尺度难度较大。
3.2 水位利用分析
选取安庆、九江两个水位站近20多年的水位统计资料,将水位划为枯水期(12月和次年1月、2月、3月)、中水期(4月、5月、10月、11月)、洪水期(6月、7月、8月、9月) 3个阶段,统计了95%保证率和98%保证率下水位可利用的情况。
结果表明,该河段枯水期、中水期、洪水期分别可利用0.5~1.0 m、1.0~2.0 m、2.5~3.0 m的水位。
3.3 综合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该河段各水道除东流水道外,4.5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东流水道尽管4.5 m等深线宽度不足200 m,但其3.5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考虑到该河段枯水期、中水期、洪水期尚可利用0.5~1.0 m、1.0~2.0 m、2.5~3.0 m的水位,因此,在现有的航道条件下,一定幅度地提高航道尺度基本可行。
4 提高航道维护尺度方案
4.1 提高原则
(1)在近期不开展大型整治工程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自然条件,以航道维护管理为主要手段,提高航道维护尺度;
(2)根据长江下游沿江经济、港口发展及运输船型营运组织结构调整的特点,适度提高航道尺度;
(3)提高航道维护水深应掌握适度原则,并在一段时间的运行后,研究进一步提高水深的可能性。
4.2 提高方案
4.2.1 航道维护尺度确定
考虑到长江下游航运及港口迅速发展趋势,安九段现有100 m航宽已难以满足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未来随着船舶定线制的向上延伸,航道宽度也应提高至200 m以上。因此,现阶段将航道实际维护宽度由100 m提高至150~200 m,未来实行船舶定线制后,再根据定线制规定适时提高航道宽度。原航道弯曲半径维持1 050 m不变。
鉴于该河段不同水位期水位变化较大,故考虑按照枯水期、中水期、洪水期3个不同水位期提高航道维护水深。除东流水道外,该河段其他水道4.5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枯水期利用0.5 m以上水位,采取一定的疏浚措施,可将维护水深提高至4.5 m。中水期、洪水期可利用水位分别为1.0~2.0 m、2.5~3.0 m的水位。
4.2.2 具体方案
根据水位利用及维护难度的不同,制定两种方案(见表4)。
方案一:
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条件和一定水位,适当提高现维护水深。以下是具体分月维护水深。
枯水期:维护水深由4.0 m提高至4.5 m;
中水期:4月、11月维护水深由4.5 m提高至5.0 m,5月、10月维护水深由5.0 m提高至5.5 m;
洪水期:维护水深由6.0 m提高至6.5 m。
方案二:
在方案一基础上,中水期和洪水期充分利用水位,采取一定疏浚措施,进一步提高维护水深。以下是具体分月维护水深。
枯水期:维护水深由4.0 m提高至4.5 m;
中水期:4月维护水深由4.5 m提高至5.5 m,5月维护水深由5.0 m提高至6.5 m,10月维护水深由5.0 m提高至6.0 m,11月维护水深由4.5 m提高至5.0 m。
洪水期:6月、9月维护水深由6.0 m提高至7.0 m,7月、8月维护水深由6.0 m提高至7.5 m。
方案一将各月维护水深均提高0.5 m,水位利用程度不高,但相对较为可靠,主要采取常规航道维护措施进行维护,航道维护疏浚量和维护难度相对较小;方案二中的中水期和洪水期充分利用水位,将维护水深提高至与目前海船推荐航道维护水深一致,提高幅度较大,效益更为明显,但三峡蓄水期间,若水位下降过快,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航道维护难度和疏浚量可能较大。目前,东流水道航道条件较差以及三峡蓄水不断提前给水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应先期实施方案一,在试运行的基础上适时实施方案二。
4.3 提高航道尺度疏浚保障要求
根据航道条件核查情况和水道的发展趋势,在提高航道维护尺度后,为确保深水航道稳定运行,东流水道需要实施维护性疏浚。若采用方案一,在一般情况下仅枯水期需采取疏浚措施,初步估算疏浚总量约70万m3;若采用方案二,枯水期、中水期可能均需采取疏浚措施,初步估算疏浚总量约125万m3。
5 结 语
安九段各水道除东流水道外,航道自然条件整体较好。因此,在利用一定的水位并辅以疏浚措施的基础上,适度提高航道尺度基本可行。同时,建议先期实施方案一,在试运行的基础上适时实施方案二。
结果表明,该河段枯水期、中水期、洪水期分别可利用0.5~1.0 m、1.0~2.0 m、2.5~3.0 m的水位。
3.3 综合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该河段各水道除东流水道外,4.5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东流水道尽管4.5 m等深线宽度不足200 m,但其3.5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考虑到该河段枯水期、中水期、洪水期尚可利用0.5~1.0 m、1.0~2.0 m、2.5~3.0 m的水位,因此,在现有的航道条件下,一定幅度地提高航道尺度基本可行。
4 提高航道维护尺度方案
4.1 提高原则
(1)在近期不开展大型整治工程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自然条件,以航道维护管理为主要手段,提高航道维护尺度;
(2)根据长江下游沿江经济、港口发展及运输船型营运组织结构调整的特点,适度提高航道尺度;
(3)提高航道维护水深应掌握适度原则,并在一段时间的运行后,研究进一步提高水深的可能性。
4.2 提高方案
4.2.1 航道维护尺度确定
考虑到长江下游航运及港口迅速发展趋势,安九段现有100 m航宽已难以满足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未来随着船舶定线制的向上延伸,航道宽度也应提高至200 m以上。因此,现阶段将航道实际维护宽度由100 m提高至150~200 m,未来实行船舶定线制后,再根据定线制规定适时提高航道宽度。原航道弯曲半径维持1 050 m不变。
鉴于该河段不同水位期水位变化较大,故考虑按照枯水期、中水期、洪水期3个不同水位期提高航道维护水深。除东流水道外,该河段其他水道4.5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枯水期利用0.5 m以上水位,采取一定的疏浚措施,可将维护水深提高至4.5 m。中水期、洪水期可利用水位分别为1.0~2.0 m、2.5~3.0 m的水位。
4.2.2 具体方案
根据水位利用及维护难度的不同,制定两种方案(见表4)。
方案一:
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条件和一定水位,适当提高现维护水深。以下是具体分月维护水深。
枯水期:维护水深由4.0 m提高至4.5 m;
中水期:4月、11月维护水深由4.5 m提高至5.0 m,5月、10月维护水深由5.0 m提高至5.5 m;
洪水期:维护水深由6.0 m提高至6.5 m。
方案二:
在方案一基础上,中水期和洪水期充分利用水位,采取一定疏浚措施,进一步提高维护水深。以下是具体分月维护水深。
枯水期:维护水深由4.0 m提高至4.5 m;
中水期:4月维护水深由4.5 m提高至5.5 m,5月维护水深由5.0 m提高至6.5 m,10月维护水深由5.0 m提高至6.0 m,11月维护水深由4.5 m提高至5.0 m。
洪水期:6月、9月维护水深由6.0 m提高至7.0 m,7月、8月维护水深由6.0 m提高至7.5 m。
方案一将各月维护水深均提高0.5 m,水位利用程度不高,但相对较为可靠,主要采取常规航道维护措施进行维护,航道维护疏浚量和维护难度相对较小;方案二中的中水期和洪水期充分利用水位,将维护水深提高至与目前海船推荐航道维护水深一致,提高幅度较大,效益更为明显,但三峡蓄水期间,若水位下降过快,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航道维护难度和疏浚量可能较大。目前,东流水道航道条件较差以及三峡蓄水不断提前给水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应先期实施方案一,在试运行的基础上适时实施方案二。
4.3 提高航道尺度疏浚保障要求
根据航道条件核查情况和水道的发展趋势,在提高航道维护尺度后,为确保深水航道稳定运行,东流水道需要实施维护性疏浚。若采用方案一,在一般情况下仅枯水期需采取疏浚措施,初步估算疏浚总量约70万m3;若采用方案二,枯水期、中水期可能均需采取疏浚措施,初步估算疏浚总量约125万m3。
5 结 语
安九段各水道除东流水道外,航道自然条件整体较好。因此,在利用一定的水位并辅以疏浚措施的基础上,适度提高航道尺度基本可行。同时,建议先期实施方案一,在试运行的基础上适时实施方案二。
结果表明,该河段枯水期、中水期、洪水期分别可利用0.5~1.0 m、1.0~2.0 m、2.5~3.0 m的水位。
3.3 综合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该河段各水道除东流水道外,4.5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东流水道尽管4.5 m等深线宽度不足200 m,但其3.5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考虑到该河段枯水期、中水期、洪水期尚可利用0.5~1.0 m、1.0~2.0 m、2.5~3.0 m的水位,因此,在现有的航道条件下,一定幅度地提高航道尺度基本可行。
4 提高航道维护尺度方案
4.1 提高原则
(1)在近期不开展大型整治工程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自然条件,以航道维护管理为主要手段,提高航道维护尺度;
(2)根据长江下游沿江经济、港口发展及运输船型营运组织结构调整的特点,适度提高航道尺度;
(3)提高航道维护水深应掌握适度原则,并在一段时间的运行后,研究进一步提高水深的可能性。
4.2 提高方案
4.2.1 航道维护尺度确定
考虑到长江下游航运及港口迅速发展趋势,安九段现有100 m航宽已难以满足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未来随着船舶定线制的向上延伸,航道宽度也应提高至200 m以上。因此,现阶段将航道实际维护宽度由100 m提高至150~200 m,未来实行船舶定线制后,再根据定线制规定适时提高航道宽度。原航道弯曲半径维持1 050 m不变。
鉴于该河段不同水位期水位变化较大,故考虑按照枯水期、中水期、洪水期3个不同水位期提高航道维护水深。除东流水道外,该河段其他水道4.5 m等深线宽度基本在200 m以上,枯水期利用0.5 m以上水位,采取一定的疏浚措施,可将维护水深提高至4.5 m。中水期、洪水期可利用水位分别为1.0~2.0 m、2.5~3.0 m的水位。
4.2.2 具体方案
根据水位利用及维护难度的不同,制定两种方案(见表4)。
方案一:
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条件和一定水位,适当提高现维护水深。以下是具体分月维护水深。
枯水期:维护水深由4.0 m提高至4.5 m;
中水期:4月、11月维护水深由4.5 m提高至5.0 m,5月、10月维护水深由5.0 m提高至5.5 m;
洪水期:维护水深由6.0 m提高至6.5 m。
方案二:
在方案一基础上,中水期和洪水期充分利用水位,采取一定疏浚措施,进一步提高维护水深。以下是具体分月维护水深。
枯水期:维护水深由4.0 m提高至4.5 m;
中水期:4月维护水深由4.5 m提高至5.5 m,5月维护水深由5.0 m提高至6.5 m,10月维护水深由5.0 m提高至6.0 m,11月维护水深由4.5 m提高至5.0 m。
洪水期:6月、9月维护水深由6.0 m提高至7.0 m,7月、8月维护水深由6.0 m提高至7.5 m。
方案一将各月维护水深均提高0.5 m,水位利用程度不高,但相对较为可靠,主要采取常规航道维护措施进行维护,航道维护疏浚量和维护难度相对较小;方案二中的中水期和洪水期充分利用水位,将维护水深提高至与目前海船推荐航道维护水深一致,提高幅度较大,效益更为明显,但三峡蓄水期间,若水位下降过快,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航道维护难度和疏浚量可能较大。目前,东流水道航道条件较差以及三峡蓄水不断提前给水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应先期实施方案一,在试运行的基础上适时实施方案二。
4.3 提高航道尺度疏浚保障要求
根据航道条件核查情况和水道的发展趋势,在提高航道维护尺度后,为确保深水航道稳定运行,东流水道需要实施维护性疏浚。若采用方案一,在一般情况下仅枯水期需采取疏浚措施,初步估算疏浚总量约70万m3;若采用方案二,枯水期、中水期可能均需采取疏浚措施,初步估算疏浚总量约125万m3。
5 结 语
长江中下游 篇7
(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的重要性
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岸的平原地带基本上都低于汛期江河湖泊水位几米到几十米。但中下游地区和上游地区的干支流洪水的分洪都需要下游的干流河道去承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还有许多企业在此以及一些非常重要的铁路、公路从此穿插而过。一旦河坝决堤, 将严重危机到整个中下游地区, 甚至带来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
(二) 三峡工程建成以前周边江河湖泊的关系
三峡工程的建设, 不但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明显的改善了长江中下游的洪防情况,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进步。其实我国早在在三峡工程建成以前的几十年里, 就根据长江流域的洪防情况, 进行了大量的防洪工程建设, 进以改善和提高长江中下游的洪防形式。长江流域给周边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使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受到危险。在整个历史推进的过程中, 由于人类的频繁的大范围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 使得江河湖泊洪水泛滥情况变得日益严重, 长江周边江河湖泊的河道阻塞, 堤岸崩塌等等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对自1990年开始至三峡工程建成前期期间长江中下游各主要湖泊水位流量和河段槽蓄能力进行数据采样分析。湖口站水位22.5米, 流量值为83500立方米 / 秒, 拟定流量值为71600立方米 / 秒。城陵矶站水位为34.40米, 流量值为65000立方米 / 秒, 拟定流量值为64000立方米 / 秒。汉口站水位为29.5米, 流量值为716000立方米 / 秒, 拟定流量值为83500立方米 / 秒。沙市站水位为45.00米, 流量值为50000立方米 / 秒, 拟定流量值为53000立方米 / 秒。通过这些资料分析可以看出, 相对于60 ~ 70年代来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沙市河段泄流能力有所增加、而螺山河段泄流能力则相对有所减少、汉口及湖口河段泄流能力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长江中下游各河段槽蓄能力普遍减少。
(三) 三峡工程建成前荆江河段的防洪形势
在三峡工程建成前, 荆江河段主要依靠堤坝来防洪, 其防洪能力十分有限, 如果遇到特大洪灾, 其防范能力严重不足。除依靠堤坝来防洪外、荆江地区蓄滞洪区也可用来防洪。但即使两者加在一起遇到特大山洪暴发超额的洪峰流量仍然无法安全下泄。
二、三峡工程建成以后防洪形势的变化
(一) 三峡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对下河道的好处
三峡水利工程建成以后, 一方面, 三峡水库庞大的水量储存可改明显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形势;另一方面, 三峡水库在储存巨额水量的同时还能拦截淤泥沙石流入下游, 进以减少长江中下游淤泥沙石的沉积。同时这将改善中下游河道的泄流能力, 以及江湖关系, 从而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情况。
(二) 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和长江流域规划的的防洪要求
在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 长江中下游总体防洪标准为:防洪工程措施能够防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过的最大洪水, 也就是1954年的那次特大洪水。为了达到这个指定的防洪标准.长江中下游地区采取了加固增高堤坝、整理河道、建设平原滞洪区、兴建干支分流水库等方式来进行一个全面的防洪。同时, 三峡工程的建设完成为荆江段以及中下游地区的防洪缓减了不少压力, 俨然成为防洪的一个主要支杆。
(三) 长江中下游支流湖泊的防洪能力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以及支流都还存在这防洪能力偏低的情况。这些支流湖泊的洪水防患能力还出与初步阶段。在峡水利工程及长江上地区的一些水电工程建成的同时长江及其周边的湖泊河流出现了淤泥沙石的沉积的现象, 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 近些年山洪地震频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着一系列自然环境的挑战。所以即使三峡水利工程已经建成, 但防洪工程的建设仍需持续加强进行, 不能松懈。
结语
虽然三峡水利工程已经建成, 且明显改善了中下游地区的洪防情况。但如果遇大特大山洪暴发, 下游地区仍然会存在巨大的超额洪量, 从而危险到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防洪体系,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防洪推进受阻, 所以相关单位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防洪方案体系并且不断加强长江流域的防洪建设。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堤坝、蓄滞洪区、河道梳理工程建设等都要采取进一步的加强的措施;在长江的上游地区的干支结合处兴建具有防洪作用的大型水库, 以进一步缓减中下游地区出现的超额洪量、从而提高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防范能力。在这些基础上,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相关洪防和非防范工程的建设, 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防洪工程的真实防洪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丽江, 宁磊, 张黎明.三峡工程建成前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变化分析[J].人民长江, 2011, 1.
[2]宁磊.长江中游江湖关系与防洪形势研究[D].武汉大学, 2010.
[3]刘诗颖, 郝志华.三峡工程建成前后长江中游的防洪形势及其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 2002, 5.
长江中下游 篇8
长江中下游五省是我国渔业主产区, 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今年春夏之际的特大干旱造成长江中下游湖泊、江河水位急剧下降, 不少湖泊水位跌至历史最低。受此影响, 天然水生生物资源、水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对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旱灾发生后,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专门进行了研究部署。按照国务院部署, 农业部及时启动了抗灾应急工作机制, 一手抓灾后复产、一手抓管理落实, 按照淡水损失海水补, 灾区损失全国补, 灾区少减产、不减产、促增产, 其他地区保增产的思路, 确保实现全年水产品产量增长, 保障全年水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
受灾五省高度重视渔业抗灾减灾工作, 把渔业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作为当前渔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 力争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确保大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 确保渔业经济平稳运行。主动、深入地评估和分析灾害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研究采取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落实各项救灾和恢复生产资金支持, 细化渔业救灾资金分配方案, 明确资金使用方向和重点, 抓紧政策落实;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 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措施, 形成工作合力。为修复受损渔业资源和水生生态, 今年以来五省已举办各类增殖放流活动200余次, 放流经济鱼类苗种达17.65亿尾。
长江中下游 篇9
国内学者刘艳群等[3]用主分量分析法对珠江流域1954~2003年51个站点月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了珠江流域4~9月份五种主要降水空间分布形态;刘刚等[4]采用克里格插值法对澜沧江流域降水量进行插值分析, 获取流域内及周边地区的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澜沧江地区降水量分布空间变异性较大。由于区域降水空间分布受众多因素影响, 如高程、坡度、坡向等[5], 这些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降水空间分布格局。尤其是地形因素对降水影响极为显著, 它能引起区域降水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现选用分辨率为5 km×5 km的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数字高程模型) 资料、2001~2010十年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整编资料、NCEP风向数据, 采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平原1月、4月、7月、10月的降水空间分布与地理地形及风向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验证与讨论。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区域概况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110°E~123°E、28°N~34°N, 由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 位于长江三峡以东, 北接淮阳山, 南接江南丘陵, 面积约为2×105km2。该区地势低平, 境内港汊纵横, 湖泊密布, 东面临海, 处在暖温带和南亚热带之间。气候温暖湿润,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 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是全国粮食主产地。经济发达, 有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以及苏州、南昌、长沙等中等城市群。下图所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数字高程模型和气象数据站点分布图。
1.2 数据选择
选用长江中下游平原分辨率为5 km×5 km的DEM资料, 2001~2010年的NCEP风向资料以及本区内2011~2010年内60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整编资料, 其中包括:逐日降水量、各时段最大降水量、逐月降水量。
1.3 研究方法选择
传统计算降水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方法有两种:①内插法:插值现有观测数据, 形成等值线空间分布;②回归分析法:建立降水要素与空间变量间的关系方程[6]。
目前插值算法较多, 如:克里格插值法、反距离加权法、趋势面分析和Cressman客观分析法等。许多学者对不同的插值方法做了对比研究[7—11], 结果表明:对于空间数据的内插而言, 最优算法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的空间变量, 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空尺度内所谓的最优内插法也只是相对的。而就回归分析法而言, 它虽是一种能够建立反映各种要素之间具体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相关研究的强有力工具;但在具体分析中何时选用何种因子、采用何种表达式只是一种推测, 这影响了参考因子的多用性和某些因子的不可测性, 使得回归分析在某型情况下受到限制。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 是由国外学者Wold[12,13]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允许在样本点个数少于变量个数的条件下进行回归建模且最终模型中将包含原有的所有自变量;同时, 它能利用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解和筛选, 提取对因变量解释性最强的综合变量, 辨识系统中的信息和噪声。另外, 它还能通过数据分析简化数据结构, 反映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使模型的精度、实用性得到提高。目前, 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研究中[14—18]。
在进行降水空间分布研究时选用了NECP风向资料、降水整编资料以及DEM数据, 与在Arc GIS中只对降水量实测值进行插值的传统方法相比, 研究因子更多、回归建模更加复杂。因此在对长江中下游平原降水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时, 选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2 PLS建模与模型计算
2.1 PLS降水空间分布建模
通常, 一个区域范围内的降水量表示为P'=P (φ, λ, h, α, β, k, ε) 。其中φ、λ分别为纬度和经度;h为地形高程;α、β分别为坡度和坡向;k为遮蔽度;ε为影响降水的其他因素。h、α、β、k为地形性因子组分, φ、λ为地理因子组分。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 除了上述因子对降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外, 风向因子也对降水分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者孙鹏森等[19]根据季风对降水的影响, 提出了“主风向效应”;傅抱璞[20]通过地形对降水分布影响的研究提出了“当风速愈大, 风向与坡向交角愈小, 地形抬升速度愈大”的观点, 并建立以下公式
式 (1) 中, Vg是地形抬升速度;V为风速;α为坡度;σ是坡向和风向的夹角。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 建立了基于PL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空间分布模型表达式
式 (2) 中, a0为常数项;a1~a6为各项系数;h为地形高程;v为地形开阔度;φ、λ分别为纬度和经度;α为坡度;σ是坡向和风向的夹角;ε为影响降水的其他因素。
2.2 PLS模型计算步骤
(1) 通过将DEM数据导入Arc GIS 9.3, 提取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高程、坡度、坡向及经纬度因子。
(2) 由NCEP风向资料分别读取大气压在850h Pa、700 h Pa和500 h Pa在对应高程500 m以下区域、500~1 000 m区域和1 000 m以上区域的风向数据。
(3) 根据读取的NCEP三层风向数据θ和坡向数据β, 按照公式cosσ=cos (θ-β) 计算得到风向角与坡向角夹角角余弦。
(4) 根据得到的风向角和坡向角的夹角余弦cosσ, 由式v= (1+cosα) /2计算得到该区地形开阔度因子v。
(5) 利用研究区域范围内60个气象观测站点2001~2010年降水整编资料, 计算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数据如表1所示。
(6) 在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之后, 利用ArcGIS9.3软件平台对长江中下游流域1月、4月、7月、10月四个月降水量进行计算, 得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个月的估算降水量。
(7) 通过Arc GIS 9.3的制图与出图功能, 分别输出每月用普通克里格法插值后的降水分布图和用基于PLS法考虑地理地形、风向因子回归建模插值后的降水分布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水分布情况分析
现分别对用两种不同方法得到的四个月份降水量分布效果进行对比。其中图2 (a) 、图2 (c) 、图2 (e) 和图2 (g) 为运用普通克里格法对降水量实测值插值后得到的降水分布图, 图2 (b) 、图2 (d) 、图2 (f) 和图2 (h) 为PLS法考虑地理地形、风向因子回归建模后估算得到的降水分布图。
由图2 (a) 和图2 (b) 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在1月份得到的降水空间分布结果都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但从图2 (b) 中可以看出, 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呈现零心点状聚集, 这是由于该区中西部冬季西北季风携带的水汽含量较少, 而东部沿海靠近水汽来源, 暖湿气流进入内地遇到山脉阻挡, 势力又弱, 不能前进, 在地形较高的地方形成降水造成的。
由图2 (c) 和图2 (d) 中可以看出4月份降水与7月份相比, 南多北少的分布情况较为明显, 这是因为南方暖湿气流遇到由北方来的强冷空气造成锋面降水形成的。其中4月、7月份与1月、10月份相比, 可明显看出4、7月份降水量普遍较大,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春夏季雨水较秋冬季节来得充沛。而图2 (d) 中的分布情况比图2 (c) 中的分布情况轮廓更加清晰, 降水分布的特征更加明显, 这是因为罗霄山、武夷山、南岭等地形因素的影响。
由图2 (e) 和图2 (f) 中7月份降水分布情况与1月份相反, 这是因受东南季风影响, 内陆受由海上输送过来的水汽影响, 导致区域内降水量普遍上升。加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开阔, 对水汽输送的阻滞与扰动较少;使得降水分布较为均匀。而某些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水汽借助坡度的抬升作用凝结降雨, 导致降水量较其他地区偏大。
图2 (g) 和图2 (h) 中10月份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到冷高压控制, 降雨量都比较小, 而降水相对较多的地区则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如图2 (h) 中湖南、江西等地。这些省份境内山地丘陵分布较其他省市更多, 起伏的地形对大气环流起到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使这些地区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地常有地形雨, 降水量相对较多。
综上所述, 通过基于PLS的回归分析法建立具有地理地形、风向因子的降水估算模型能够更加精准地估算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空间分布的特征。与普通插值法估算结果相比, 可以反映出该区降水空间分布在1、4月份受经纬度因子和地形高程因子影响较大, 整体上降水量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逐渐递减, 并与海拔高度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在7、10月份则体现出降水分布各影响因子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降水空间分布不仅受到多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 还受到区域内局部地形因子和风向因子的综合影响。
3.2 误差分析
为了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 从研究区中选取了6个点作为检验点数据, 通过孤立点分析检测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误差检验。通过计算, 得出两种分析方法下的相对误差。如表2、表3所示。
(1) 由表2分析可得除个别站点外, 误差一般均在30%以下, 特别是对1月和10月的降水量估算较好, 最小误差低达14%。
(2) 常宁站4月、7月两个月误差相对较大, 这是由于常宁站位于湖南省常宁市, 气候上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加上境内地形复杂, 致使本区各季度降水量变化无常。
(3) 吉安站在10月份误差相对较大, 这是由于该站位于江西省吉安市, 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十月份相对其他地区降水比较丰富;同时地理上该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 大致呈阶梯形分布, 又使得本区降水分布不均, 故此站在十月误差相对较大。
(1) 由表3分析可知, 各月平均最大值为34%、最小误差为9%。普通克里格法对1月、10月的估算表现较好。
(2) 常宁站、吉安站的站点误差相较于表2数据, 误差值偏高;而其他站点相较于表2数据, 误差值相差不大。
为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误差值的区别, 本文绘制出两种方法月平均误差和站点误差的折线图, 进行对比说明, 见下图3、图4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按季节因素来看, 基于PLS回归建模得到的每月平均误差与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得到的每月平均误差相差不大。尤其是在1月、7月、10月这3个月, 相对误差值几乎重合, 而4月的误差相对于其他几个月份虽然有些大, 但从图上看这4个月份误差的整体走势是相同的。这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处的气候带有关, 该区位于亚热带季风区, 气候成因主要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导致本区形成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雨热同期) 的气候特点。
从图4中可以看出按站点分布看, 基于PLS回归建模得到的每月平均误差与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得到的每月平均误差相差较为明显。虽然两者的趋势趋同, 但是在1号站点 (常宁站) 、2号站点 (吉安站) , 两者的误差值最大;而其他三个站虽然都有一定误差比率, 但是没有像1、2号站点相差那么大, 尤其是5号站点 (溧阳站) , 两种方法得到的误差值相差只有1%。这是由于在普通克里格方法中没有考虑地理地形、风向等这些因地而异的特殊因子导致的。从海拔高度来看, 误差值相差较大的吉安站、常宁站, 两者海拔分别为764 m和1 166 m, 这样的海拔高度在大气环流中对水汽输送的阻挡会产生较大影响。而在普通克里格方法中, 这一部分的降水和其他海拔不是很高的地区一起进行插值运行, 独有的地理地形、风向因素被忽略, 导致经过插值运算后这些地区的降水分布误差较大。而波阳站、南县站、武汉站、溧阳站的海拔都小于500 m, 尤其是溧阳站的海拔高度只有72 m。这样的海拔高度在地质学中只能称作为丘陵, 连绵起伏、坡度较为和缓, 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就相对小一些, 所以这些区域经过两种方法得到的误差相差不大。
4 结论
长江中下游 篇10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梯级水利,脱贫
1 概述
长江中下游自湖北省葛洲坝水电站至江口段1 880 km长的江段,水位从44 m高程降至海平面入海,目前从已公开发表的官方文件或个人论著中,都没有发现有关于梯级水利工程规划的相关内容。本文建议:建设3个梯级水利工程,并实施光伏扶贫计划,再配合本文提出的关于全国新旧水电上网电价并轨政策和让水电变成调峰电源的建议,可以让全国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
此江段落差达44 m,多年平均流量为2.88万m3/s。沿江的通江湖泊水面面积相当于20个长江三峡水库水面面积,能把长江的水流年内分配均匀化。经多年以来对国家水文局公布的实测资料数据的观察得出,长江中下游已经没有灾害性洪水的结论。每年冬季,由于没有水库调节流量和控制水位,造成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白白流走,造成1 880 km长的江段水位降至江湖底、沿江供水困难、航运水深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建成本文建议的3项水利工程后,所有的负面影响可基本消除。
2 工程开发的建议
建议建设3项梯级水利工程,分别为江汉水利、湖安江水利和江口水利(如图1、图2、图3所示)。
建成后,实现全长江流域的梯级化开发,进而改变长江流域所有水电站的发电运行方式,改变其功能。实施后,半夜剩电时少发电,白天电力紧张时多发电的措施,取代目前的抽水蓄能电厂,形成全国电网的调峰电厂,成为国家电网中万一出现重大停电事故时的应急电源。
3 开发3项水利工程的关键性条件
从技术角度而言,工程项目确定与否的关键性条件是设计洪水条件。以武汉为例,长江上游已建成了三峡、向家坝、瀑布沟、锦屏、溪落度、二滩、构皮滩等大型梯级水电站,有效调节库容已达到380亿m3以上。近年来从国家水文局公布的实测资料证明:削减洪峰大体上已达到三成以上的水平。当洞庭湖、鄱阳湖等湖群也改造成调节水库后,洪峰又再消减三成左右,基本上能把干流流量年内均匀化。2014年,大通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为5.4万m3/s,仅相当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9倍,而全国30个大中型水电站水库的洪峰流量为多年平均流量的40倍左右。
4 3项工程开发规划框架
4.1 江汉水利
通过建设湖北省调关镇下游长江改道工程,避开多个弯,裁弯取直入洞庭湖,消除长江最危险的荆江河段地上河洪水威胁,增加行洪能力三成多,沿江两岸布置自流灌溉渠系,可灌溉江汉平原面积达300万hm2。
4.2 湖安江水利
在长江中下游段的九江至安庆段选择一处建设湖安江梯级水利工程。
4.3 江口水利
在江苏省镇江附近建设江口梯形水利工程,降低长江入海口洪水位,减轻长江入海口洪水位对淮河出江行洪河道的洪水顶托,大幅度地提高淮河水系的防洪能力和灌溉规模,形成全长江干流梯级化开发建设,形成水库连接水库的黄金水道和长江沿岸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带。由此形成以3项梯级水利工程为龙头带动全局发展的建设格局。
(1) 3项工程的正常水位都低于历史实测最高洪水位,均低于防洪堤顶高程。水库水面均控制在河床内,形成不出河槽的原河床水库,因此淹没赔偿极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小,需要论证的内容也很少。原来的防洪堤变成挡水建筑物,建筑物工作性质的改变需要局部加固。
(2) 3项工程都是具有改善生态、灌溉、发电、供水、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
(3)长江中下游连同上游已建的梯级水库群,已能把洪水拦截在全流域的众多水库中,中下游已没有灾害性洪水。
(4)由于中游众多通江湖(也叫吞吐湖)的水面面积相当于长江三峡水库水面面积的20倍,建成后3项梯级水利工程由于江水低速流动,自净功能大幅提高,像红水河梯级电站一样,多个电站建成后,河水的含泥量大大减少,河水变清。
(5)目前,由于太阳能发电抽水的成本接近水力发电抽水的成本。因此,若3项工程建成后,长江沿岸多数能实现自流灌溉,少量可以建成众多沿江太阳能抽水提灌,建成巨大的沿江自流灌区配合提灌的综合性灌区。
(6) 3项水电站工程根据电网调度开机,最理想的情况是按照调节电网电力供需矛盾的要求设计,后半夜社会用电量小的时候少发电,3项工程装机容量按估算都可以达到4 800 MW。
(7) 3项工程都是建设规模巨大、工程技术简单的项目,如同治理淮河流域工程,绝大部分为土石方工程,工期短,见效快。
(8) 3项工程都是利远远大于弊的工程。
(9) 3项工程所得利益可让全国8 200万人口脱贫。
(10) 3项工程都是由国家制定创新扶贫政策,由业主主导开发,执行“四谁”政策,即谁投资,谁决策,谁担风险,谁受益,能缩短项目前期工作时间。
5 长江中下游防洪
过去在长江主干流的防洪方面,主要针对中下游最危险的荆江河段设防。三峡电站每年的4个月汛期内,无论有无洪水,均降低30 m水位运行,腾出222亿m3的有效库容来削减洪峰流量,造成每年少发电约280亿kW·h。研究发现:造成荆江河段形成10多m高的地上河的原因是长江水流经湖北省调关镇以后,至洞庭湖出口140 km的江段,江水拐了多个弯,洪水坡降每51 km水位才降1 m (纵坡为1/51 000),太缓。大洪水来时,造成上游荆江段水位抬高,最高高出平原10多米,威胁着江汉平原千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此项具有排涝、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功能的工程建成后,荆江河段可以消除灾害性洪水。换句话说,当洪峰来时,不会发生洪水冒出防洪堤顶的灾难性事件。
6 工程的负面影响
长江改道段占地0.6万hm2,有少量防洪堤外的小支流无法直接流入长江干流,此时需要抽水(由此存在经常性经费开支);干流防洪堤加固存在一定的难度,城市排污需要先清洁后才能流入长江,需要一定的投资。
7 工程效益
综合上述,3项水利工程的效益体现如下。
(1)可取消全长江流域水电站“汛期限制水位运行”的规定,每年多发电800多亿kW·h以上,相当于目前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2) 3个项目的年发电量可达到480亿kW·h左右。
(3)可取消荆江分洪区,建成都江堰式灌区。
(4)江汉和江苏平原灌区,每年可使粮食增产约2000万t,满足8 200万贫困人口口粮的需要,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5)可让全长江干流所有水电站在后半夜电价低时少发电,白天获得高电价时多发电,变成调峰电厂,取代抽水蓄能电厂,获利翻倍。
(6)满足长江沿岸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7)鸟类过冬环境得以改善。
(8)改善航运条件,缩短航程。
(9)全国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调节功能和应对事故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无需再建抽水蓄能电厂(约3 000亿元投资),因此也随之避免1/4电力转换的损失。
(10)为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基础性条件。
据测算:长江流域原规划发电量为10 285亿kW.h,若建成3个项目产生的发电量、取消汛限水位增加的发电量、无需再建抽水蓄能电厂而损失的电力转换中1/4的电量,可使发电量增加约1 800亿kW·h,长江流域的总发电量可达到12 085亿kW·h,增幅为17.5%。因此,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相当于增加2座三峡水电站的经济效益。
8 资金来源
根据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每年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1号文件的第四条第(十一)款“继续实施大江河治理”中特别提出要“搞好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本文提出的3个项目完全符合中央文件的精神①。
根据近几年来实际土地出让情况来看,每年的土地出让费高达4万亿元,完全可以满足这3个项目的需要。
9 项目利益分享
3个项目将产生直接和间接效益,数额巨大。资金来源于国家土地出让收益,形成国家投资的局面,因此间接利益由国家获得,而直接利益可全部用于扶贫。
注释
长江中下游 篇11
【关键词】 挖入式港池;航道行政管理;施工期;运营期;疏浚
近年来,为了节约岸线资源,提高港口通过能力,挖入式港池码头布置形式在长江下游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挖入式港池具有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基本不占用可通航水域等诸多优势,是大型深水码头的重要补充,在长江下游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挖入式港池属于较为新颖的码头布置形式,目前在其建设对航道演变及船舶通航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尚无成熟的研究成果。港池疏浚所产生的弃土及弃石排放、船舶频繁进出口门对航道的影响以及港池进港航道布置等问题,已成为长江航道行政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全新管理难题。
本文从挖入式港池定义和结构形式出发,系统论述港池平面布置的优缺点及对航道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挖入式港池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航道行政管理措施。
1 挖入式港池概况及优缺点分析
1.1 挖入式港池概况
挖入式港池是向岸的陆域一侧(或利用河汊和洼地)开挖出来的港池,是内河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码头布置形式。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长江下游开始建设挖入式港池的货主港口;70年代起,逐渐将其运用到大型港区中;进入21世纪后,随着长江航运的迅速发展以及干支联动的需要,挖入式港池在新建码头中不断被采用,并不断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趋势。
长江下游挖入式港池从平面布置形态来说,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在岸坡内侧直接开挖形成港池,由于长江主汊防洪的需要,这种布置形式一般仅出现在支汊,如南通港靖江港区长青沙港池;另一种为利用天然入江(河)口适当开挖并浚深形成港池,这种布置形式不占用滩地,对岸坡和防洪影响较小,在长江下游各天然河口中较为常见,如南通港靖江港区旺桥港内港池、苏州港张家港港区段山港内港池等。
1.2 挖入式港池优缺点
挖入式港池主要有以下几大优点:(1)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并且还可在原有岸线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岸线;(2)受陆地包围,掩护条件好,可有效避开风和浪;(3)不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4)一般不占用航道水域,当主航道船舶航行密度较大、河道较窄时,采用挖入式港池不影响船舶航行;(5)港区集中,管理调度方便;(6)有利于整个港口各类泊位的合理布置。
挖入式港池的主要缺点为港池的回淤问题。港池淤积问题对码头的营运造成直接影响,也增加了港池的维护费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挖入式港池大量应用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由于挖入式港池与主航道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需要开挖进港航道,使之与主航道连接。若进港航道与主航道间交角选择不当,可能造成进港航道产生较大回淤,导致船舶进出港池困难。
2 挖入式港池对航道及通航的影响
2.1 港池施工期对航道及通航影响
(1)在港池及进港航道施工期间,占用的施工水域较大,对沿岸及进出上下游相邻码头的船舶航行产生不利影响。
(2)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运输船舶需频繁穿越航道,会对在航道正常行驶的船舶产生一定影响。
(3)夜间施工作业灯光影响船舶驾驶人员的视线。
(4)因港池及进港航道疏浚量较大,若疏浚弃土随意排放,可能导致航道淤积变浅,航道尺度下降,增加维护难度和成本,恶化后的航道条件易造成船舶搁浅事故和船舶会让困难;大量弃土还会引起河床剧变和航槽变迁,严重破坏航道条件,降低航道通过能力,易造成重大海事事故和碍航、断航事件,从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2.2 港池运营期对航道及通航影响
(1)港池口门宽度一般较为狭窄,口门附近船舶进出频繁,易与沿岸航行的小型船舶发生触碰,存在一定的航行安全隐患。
(2)港池进港航道一般与主航道存在一定交角,在进港航道进出主航道时,船舶操纵较为困难。
(3)港池建成后,船舶靠离泊作业需穿越航道,对沿航道航行的大型船舶、沿岸航行的小型船舶以及进出港区的船舶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4)部分港池口门离主航道航行标志较近,船舶进出口门易碰撞航标,影响航标设置及功能的正常发挥。
3 长江下游航道行政管理工作概况
长江南京航道局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负责长江下游浏河口至上巢湖818.6 km航道的规划、建设、管理、养护等工作。
长江下游航道行政管理的工作职责包括审批专设航标的设置、撤除、位置移动和其他状态的改变,审查或参与审查本辖区与通航有关设施的通航标准和技术要求,监督、检查与通航有关设施建设工程通航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执行情况,负责本辖区航道及航道设施的保护,劝阻、制止危害航道及其设施的行为,对违章、违法行为严格按照《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进行处理、处罚等。
4 挖入式港池不同阶段航道行政管理措施
4.1 项目立项阶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要求建设单位对挖入式港池工程建设在航道影响方面编制论证报告并组织开展审查工作,提出航道行政管理要求。
(1)港池平面布置合理,口门尽量远离主航道,减小对可通航水域的占用。
(2)进港航道与主航道应尽可能平顺衔接。
(3)港池建设应开展物理和数学模型试验,避免对河势及局部河段河床演变产生不利影响。
(4)若港池建设对航道布置及航标配布有较大影响,应对工程局部河段航道布置调整开展专题研究。
(5)对于疏浚开挖量较大的港池工程,应就疏浚对航道影响开展专题研究。
4.2 项目施工阶段
要求建设和施工单位落实施工期间的航道安全保障措施,加强施工现场航道巡查和执法,确保施工期间航道安全和畅通。
(1)在港池施工期间,需设置施工专设航标,明确标示施工水域和通航水域,确保施工水域内除施工船舶外,禁止其他船舶进入,保障施工正常开展和船舶安全航行;专用标志的设置须经航道管理机构同意,标志的类别、标型、灯光、颜色等须符合国家标准《内河助航标志》中有关技术规范,并应制定专用标志的维护方案,保证专设航标处于正常的技术状态。
(2)施工船舶应严格遵守水上安全管理规定,保持与过往船舶的联系,并加强瞭望,确保施工船舶和过往船舶的通航安全。
(3)在夜间施工时,建议严格控制作业灯光的强光照明,适当采取遮光措施,以避免影响航标灯光助航功能的发挥。
(4)疏浚施工应规范施工弃土排放,抛泥区的选择应充分征求航道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定期探测施工水域附近航道水深,避免弃土对航道条件产生不利影响。
4.3 项目试运行阶段
挖入式港池建成试运行后,要求建设单位落实在运营期间航道安全的保障措施,并适时组织航道专项查验。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建设单位应组织对施工水域进行测量扫床,及时清除水下碍航物,确保航行安全。
(2)为防止口门进出船舶撞击上、下游码头,应在上、下游码头邻近港池口门一侧设置防撞警示桩,并在警示桩上设置专设标志。
(3)港池进港航道应设置侧面标志,明确标识航道界限。
(4)在港池建成试运行后,建设单位应及时编制航道专项查验报告,并向航道部门提出航道专项查验申请。航道部门将对查验报告进行审核,确定符合要求后及时组织航道专项查验。查验内容包括港池平面位置、建设规模、进港航道尺度与批复文件符合情况,港池附近水域水下地形及水下碍航物扫床情况,港池施工和试运行期间航道安全保障措施落实情况等。
4.4 项目运营阶段
加强对港池口门及进港航道附近水域的现场巡查,对港池进出船舶及维护性疏浚施工加强监管,确保航道和通航安全。
(1)在运营期间,进出港池的船舶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避让,以保证船舶航行和靠离泊作业安全。
(2)建设单位应定期对港池及进港航道附近水域的水下地形进行监测,在出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水下清淤等解决措施,确保船舶进出港水深条件。
(3)在进行港池日常维护疏浚时,应及时到航道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报备手续,严格按照相关管理部门要求施工,避免疏浚施工及弃土对航道及通航造成不利影响。
5 结 语
挖入式港池施工期对航道影响主要体现为疏浚弃土随意排放可能对河床演变产生不利影响,运营期对航道影响主要体现为港池口门船舶进出频繁可能产生一定的航行安全隐患。通过对港池立项、施工、试运行及运营等不同工程阶段采取相应的航道行政管理措施,可消除或减少港池建设对航道及通航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确保港池施工及运营安全,保障航道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长江中下游 篇12
1 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煤碳主产区, 由于过度开采和忽视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保护, 致使相当一部分矿区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 仅江西省萍乡市采矿废弃区影响周边林地近4 500 hm2, 在废弃煤矿区, 荒山裸土、露天煤矿、矿渣堆随处可见, 森林固有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损失。
1.2 林业生态修复意识淡薄
开展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有些地区对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对煤矿开采企业审批不严、监管不到位、生态修复资金严重不足、打击非法开采力度不大等问题。另外, 煤矿开采企业往往也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矿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加剧和放任了矿区生态环境恶化。
1.3 林业生态修复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长江中下游流域从事林业生态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 大约只有26%的职工具备相关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构成, 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具备极其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 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在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中引进和应用得极少, 而且转化为生态效益的过程缓慢。另外, 相关现代化先进设备的利用率也极低。
1.4 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善
近年来, 长江中下游流域废弃煤矿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未建成完整的废弃煤矿区基本信息网络;二是未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技术推广、成果共享的信息服务机制;三是信息化管理网络覆盖面不广, 对偏远地区废弃煤矿区信息采集不畅, 信息更新不及时。
2 修复对策
2.1 坚持创新原则, 加快废弃矿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步伐
通过观念理念的创新, 带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在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中坚持创新, 认识到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的重要性, 高度重视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工作, 增强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治理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做到认识到位、精力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3]。
2.2 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态修复技术
开展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 必须依靠科技, 以科技为支撑, 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成效。一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态修复技术;二是强化林业生态修复科技人员的引进和培训;三是抓好林业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做到依托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3 改变整地方式, 切实改善林业生态修复立地条件
长江中下游废弃煤矿区山岭以岩石、煤渣、砂土为主, 水土破坏损失严重, 立地条件极差, 普通苗木很难在废弃矿区扎根生长, 因此必须区分不同的立地条件, 采取差异化的施工措施, 切实改善废弃煤矿区立地条件。对表层土壤瘠薄、岩石裸露严重、土层基本被破坏的造林地, 要采取客土结合降坡、平整土地、施肥等措施改善立地条件。对表层碎土、矿石及煤渣混杂的造林地, 要采取降坡、平整土地、砌挡土墙、完善排灌设施等措施改善立地条件。
2.4 科学选择树种, 严把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施工技术关
根据对土壤成分的综合分析, 选择适宜其生长的乔、灌、草、藤本等植物进行矿山植被恢复。治理萍乡地区采矿废弃区退化森林的目的树种可选用香樟、泡桐、胡枝子、刺槐、构树、盐肤木、紫穗槐、翅荚木、枸骨、夹竹桃、多花玉兰、栾树、常青藤、商陆、搏落回等[4]。栽植方式可分为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 植苗造林主要是挖穴, 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应略大于苗木根系。栽植时间宜选择在雨后阴天, 以12月初至次年3月为宜。栽植时必须做好“栽正、舒根、踩紧、适当深栽”, 栽植深度一般比原土痕深2~3 cm, 做到“三填两踩一提苗”。播种造林一般要先整地, 坡地较缓时采用穴播或条播, 在操作困难的地段, 可在雨季采用喷播的造林方法。播种量应根据种子质量、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确定。穴播、条播的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3~5倍, 土壤黏重的可适当薄些, 砂性土壤可适当厚些。
3 结语
开展长江中下游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工作, 不仅可以提高废弃煤矿区森林覆盖率, 迅速恢复和改善废弃煤矿区生态环境的需要, 也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 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必须科学务实地抓紧抓好长江中下游废弃煤矿区林业生态修复工作, 使长江中下游的废弃煤矿重新披上绿装, 矿区森林资源得到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萍乡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 (2008—2015年) [R].江西萍乡, 2008.
[2]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萍乡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6—2025年) [R].北京, 2016.
[3]徐京萍, 熊江萍.萍乡采矿废弃区生态植被修复研究[J].中国农业杂志 (学术版) , 2010, 3 (12) :72-73.
【长江中下游】推荐阅读:
长江下游10-14
长江下游地区08-17
近百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分布结构及其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的影响05-15
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长江中下梅雨锋暴雨降水预报的评估07-31
黄河中下游05-24
下游企业10-15
肱骨中下段07-17
水库下游河道05-29
下游市场开拓10-17
肱骨中下段骨折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