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企业

2024-10-15

下游企业(精选11篇)

下游企业 篇1

一、背景

技术发展与更迭的速度日益加快, 为了适应这种紧张的变化趋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合作研发的方式从事创新活动:合作创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创新模式和新兴的研究领域, 并日益成为理论与实践界的新宠。

二、上下游合作创新模型研究现状

Kim (2000) 通过模型分析了在一个上游企业和一个下游企业构成的产业链中, 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给予一定的研发补贴, 促进上游企业的创新, 达到降低中间产品成本, 实现上下游企业双赢。市场需求固定时, 上游企业不会进行技术合作创新, 因为即使合作创新, 创新的收益也只有下游企业享受, 而上游企业却只能付出研发成本, 却没有享受到创新的收益;而当市场需求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时, 上游企业有技术创新合作的动力[1]。Stephen M (2003) 考虑了双垄断市场结构条件下, 上下游企业研发活动、保留价格弹性变动在市场需求波动时的四种反应合作策略, 分析了下游企业的四种反应策略对上下游企业的需求波动的影响及对上游企业策略的影响[2]。2003年, Baner jee又进一步研究了双层供应链结构中, 如果下游企业进行R&D活动, 而这一活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此时上下游企业间的反应。研究认为由于下游企业的研发活动会提高中间产品需求, 导致中间产品涨价[3]。这就降低了下游企业的收益, 也增加了竞争者的成本, 因此, 如果下游市场是垄断市场结构, 下游企业会比专利垄断企业投入与更多的研发资金。假如上下游之间事先签订了固定价格协议, 就能限制上游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提高了下游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实现上、下游企业利益、消费者剩余三赢的局面。

田盈 (2004) 的研究了上下游企业之间谈判并达成合作契约的情形, 此时, 上游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使下游企业的产量及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均为最优水平[4]。但研究指出上下游企业需要长期合作, 合作双方才能够达成并遵守契约。钟胜 (2006) 建立三阶段博弈模型, 分析了上游企业R&D投资的利益分配机制, 阐明了上下游中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合作投资上游企业的R&D将是双赢的策略。文献指出如果研发投资完全用于上游企业, 那么上游企业的利润增量就只能按照出资比例来分配, 但下游企业的利润增量却没有与上游企业共同分享[5]。周永务等 (2010) 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 制造商不会向供应商提供创新方面的支持, 因为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并不会导致产品需求的大幅上升, 利润有可能反而下降, 因此认为虽然合作创新可能福利最大, 也存在溢出效应, 但是在产品的价格弹性很小时, 企业仍然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6]。

在国内武博等 (2011) 对纵向溢出效应对企业独立研发与纵向R JV的影响研究问题进行了研究, 研究假设市场存在两个上游厂商和无数个下游厂商, 分析了上游一家企业独立进行研发活动与下游厂商构建纵向RJV两种研发形式下, 纵向溢出对上下游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7]。文献指出纵向溢出效应能在独立研发和构建纵向R JV进行研发的情况下降低产品价格。并且指出R JV形式下, 产品价格能够达到最低点, 此时消费者剩余也最大。

国内有个别学者曾在早期对其上下游企业一体化情况下的创新投入情况进行过探究。李勇 (2005) 研究了一个上游企业和一个下游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中, 上下游企业合理分工合作创新的情况[8]。其中下游企业负责最终产品的整体研发, 上游企业负责中间产品的研发, 通过对新产品合作研发的序贯行动、同时行动和合作三种情况下的模型, 理论上证明了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合作是一种上下游企业双赢, 产业链整体利润最优的投资形式。

三、结论

在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模型研究方面, 学者们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上下游企业间合作创新的益处, 为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提供了量化的理论指导。总的说来, 基本集中讨论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的吸收能力、溢出效应对R&D投入的影响及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后利润分配与社会福利影响方面。

摘要:合作创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创新模式和新兴的研究领域, 在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模型研究方面, 学者们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上下游企业间合作创新的益处, 基本集中讨论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的吸收能力、溢出效应对R&D投入的影响及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后利润分配与社会福利影响方面。

关键词:合作创新,吸收能力,溢出效应,利润分配

参考文献

[1]Kim B..Coordinating an innova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3 (5) :568-584.

[2]Stephen M., Viswanath C..Strategic commitment to price to stimulate downstream innovation in a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3, 150 (3) :617-639.

[3]Banerjee S, Lin P.Downstream R&D, raising rivals’costs, and input price contra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3, 21 (1) :79-96.

[4.]田盈, 蒲永健.上游企业R&D投资策略的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2004, 4 (12) :28-32.

[5]钟胜.供应链合作投资上游企业R&D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 178 (8) :52-56.

[6]周永务, 杨萍.弹性需求下带有技术革新补贴的供应链协调[J].系统工程学报, 2010, 1 (25) :73-79.

[7.]武博, 陈萱源, 陈颖.纵向溢出效应对企业独立研发与纵向RJV的影响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2 (32) :14-19.

[8.]李勇, 张异, 杨秀苔.供应链中制造商——供应商合作研发博弈模型[J], 系统工程学报, 2005, 1 (20) :12-18.

下游企业 篇2

一直以来,我国汽车行业的“整零“关系时好时坏,最近几年全球经济下滑,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速度减缓,汽车供应链上下游的“整零”矛盾逐日突出。有媒体甚至认为,供应链有可能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下一个瓶颈。

“在一辆汽车总成本中,零部件成本要占到70%左右,其技术和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汽车产业的效益水平。所以,发展汽车产业一定要与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同步。”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总裁陈康仁这样认为。

目前看来,我国汽车生产供应链之间严重缺乏沟通,供应链环节不够透明,给物流产品和服务供应商施加了不少压力。同时,前些年汽车大发展时期,汽车销售额和全球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供应链变得冗长而复杂,在经济衰退下,可以说供应链有些不能维持。

汽车生产企业抱怨自主品牌零部件质量跟不上本土整车的发展。在国际化竞争形势下,汽车生产企业的日常运营依赖于从全球采购产品,同时也经常将问题和成本推给下游供应商及供应商的供应商。零部件企业对整车商更是有着很深的怨言,但多数表现为“敢怒不敢言”。

在2012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暨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论坛,以及其他同类型的汽车论坛上,我们总是能够听见,整车企业之间谈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质量问题,零部件企业之间大吐苦水,抱怨整车企业“不给他们活路”。

整车企业眼中的零部件

长城汽车看供应商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国庆认为,国际品牌零部件公司在中国缺乏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这几年才刚开始建设本土研发,从阶段竞争结果来看,凡是投入早的,投入大的,都有了很多的回报预期。对于生产线设备和模具,还相对投入的比较规范,但也是有一些国际品牌零部件厂商,在这上面也相对于总公司打了折扣,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管理实现质量的控制,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要么丢失了客户,要么损失了品牌声誉。

自主零部件企业多数在技术研发、生产线及设备投入上严重不足。把各种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定很短,总想弯道超车,快速到达目的地,但结果都是欲速则不达。中国劳动力成本很低,这种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把低成本作为自主零部件企业竞争上的最大优势。时至今日,不夸张地说,我们为自己挖掘的坟墓就快完工了,转变慢的,很快就会被市场竞争所埋葬。在中国这样一个浮躁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零部件企业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战略性投入是我国零部件企业的唯一出路。选择了这一行,就要耐得住寂寞,它不是金融,也不是房地产。我们要想成功,要想把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我们也别无选择!

另外,我国零部件产品的一致性比较差,可靠性不足。主要原因:一是缺少合格的材料。零部件行业但凡涉及高要求材料,肯定会跟着“进口”二字。中国要发展零部件,材料是基础,材料由于距离整车终端市场比较远,传递的市场压力不够,这几年提升得相对较慢,这样就给零部件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汽车产业发达地区,无论欧美,还是日韩,在材料方面,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们不只是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有很多甚至走在了行业的前端。中国有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原材料的发展应该引起行业的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发展汽车工业的基础。二是缺少规范工艺,很多零部件企业重视度不够。从策划开始就存在不足,再加上生产线及设备的投入资金少,自动化水平较低,客观上增加了工艺要求的难度,理念又不到位,综合多种因素,致使过程的控制能力严重不足,最终又要反映到零部件的质量上面。这恰恰又是自主零部件企业的一个短板。零部件企业的最高管理层们,理念上不要停留在口头上去重视,看看投入了多少资源,给予了多少关注,理念缺少的都会反映在产品质量上。三是缺少真正执行的体系。在中国很少能听到哪个零部件企业没有通过TS16949标准认证,但严格执行的很少,体系要求和执行层面两张皮的现象比比皆是。快速增长的市场给了我们无限的机会,不执行也能生存,而且表面上看生存的还不错。可是风大了猪都会飞的时代,不会再有了。从世界到中国,汽车行业到了理性发展的时候,竞争充分的时候到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现实。体系是我们企业生存的保证,是我们从经验管理到规范化的必经之路,没有捷径可循。

最关键的是,零部件企业缺乏诚信合作的基础。一是竞争与合作不能共存。我们的竞争经常是非理性的,不是价格战就是诋毁对手的口舌之争,同行就是敌人,老死不相往来。二是没有长期合作思想,同时诚意不够。既然是长期合作,就是要把自己的最新的技术,最高的品质和服务向客户开放,由客户根据自己产品的定位来选择使用。三是不敢充分暴露问题,这一点在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表现得比较突出,外资品牌也有,合作双方很难形成合力快速的解决问题,不能把问题的真正原因公开出来,解决问题停留在表面。当然,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确实有能力的问题,自己并不具备找准问题真因的能力,不是不暴露,是自己也不知道。有一些国际品牌零部件企业,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缺乏诚信。因为它什么都清楚,知道问题的真正根源所在,也知道如何才能彻底解决,可是他们不愿意投入,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利润,所以很多问题迟迟得不到彻底的改善。当然这一切除了竞争不充分之外,关键在于中国索赔成本太低,中国有最宽容的用户,即使质量差一些,也不会像在国外那样,付出高昂的代价。

奇瑞汽车看供应商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认为,一辆汽车从新产品开发设计,到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和最后销售及售后服务,零部件企业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整车企业和跨国品牌相比差距在缩小,但因为零部件工业起步晚,在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沉淀,与国外供应商相比,中国本土品牌汽车零部件的发展速度显然滞后于汽车整车企业。

他表示,一辆整车中,大概有30%的核心零部件得到整车企业重视,被作为战略性采购,在开发过程中就已确定供应商,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同步发展;另外70%左右的零部件被作为竞争性采购。大部分本土零部件企业因局限于自身水平不足,很难进入30%的战略性采购队列中。

零部件企业眼中的整车

万邦看采购商

浙江万邦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春沐对物流供应链深有体会。他认为,以前公司与国营企业打交道,主要给汽车生产企业也就是主机厂做产品配套,但这些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后遗症。

目前公司80%的客户是外资企业,如此转型是逼不得已。国营主机厂对供应商利益的抹杀太严重。比较典型的是,整车厂的评审和管理处于一种粗放的状态,他们每年只管砍价,不管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有没有利益空间。他们要求我们每年按规定降价,如果你不降,份额就减少,且每年多次降价。还有,无端的索倍,很多供应商敢怒不敢言,这种情况很多。另外,卖不掉的车辆抵现款等。

恒隆看采购商

湖北恒隆企业集团总裁助理韩裕生认为,现阶段我国主要的供应链体系有门当户对、命运共同体、内部交易三种类型。门当户对型,是指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我国自主品牌的零部件商与自主品牌的整车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少之又少;命运共同体,是指整车企业与供应商在产品策划阶段已将各自的责任与利益划分清楚,为一个目标实现而建立的共同体,它不以某种利益最大化为表现形式,而是以团体利益最大化为核心。这种类型在日韩企业中表现较为突出;内部交易型,在中国较为典型。比如,奇瑞、比亚迪等大型汽车集团公司,旗下专门成立配套零部件企业。他们只会采购旗下零部件企业的配件,其他企业很难进入。

下游企业 篇3

在国家大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背景下, 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并保持竞争优势, 企业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研发创新。由于研发创新在为企业带来创新收益的同时, 还伴随着较高的研发风险, 因此, 为了分散研发失败的风险, 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合作的方式进行研发创新。

研发合作早期体现为横向研发合作。Guisado-Tato M等 (2010) 以西班牙制造业为研究对象, 调查了1998~2000年期间的技术创新数据, 采用单变量统计分析与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将印刷业中的合作、规模等进行对比, 并提出了改进方向。[1]Yang MY等 (2009) 基于Logit模型, 对北京市中小规模电子信息企业间的研发合作模式选择问题进行了探索, 分析了研发合作的模式、各种模式的特点, 以及何种企业应选择何种相适应的模型。[2]杨梅英等 (2009) 从实证分析的视角出发, 以北京市38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 对其研发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基于Logit模型, 研究了研发合作模式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合作模式选择提出了建议, [3]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 逐渐发现横向研发合作在分享创新成果时, 较容易产生一方违约的道德风险问题, 而纵向研发合作逐渐以更高的合作稳定性代替了横向研发合作。

Suzumura (2003) 应用博弈的方法, 研究了一个二层市场结构中上下游企业的纵向研发合作相互影响问题。结果表明, 下游垄断企业对研发的投资会多于专利垄断企业。[4]景熠等 (2011) 从研发质量出发, 针对由多个供应商和两个寡头制造商组成的双层市场结构, 设计了基于产量比例和利润比例的两种成本分担机制和一种收益分配机制。[5]王旭等 (2012) 研究了纵向研发合作中的研发绩效与成本分担机制, 在构建一个由多个下游制造商和两个上游供应商组成的双层市场机构的基础上, 分析了实施研发合作前后的产量变化和利润变化。[6]

在纵向研发合作当中, 某一环节的创新势必会为其合作伙伴带去利益, 即存在着一定的外溢作用, 而现有文献中, 在垂直外溢对纵向研发合作影响作用的文献较少。因此, 笔者立足于该点, 以下游企业创新的纵向研发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

基本假设与模型设定

1.基本假设

假设产业链为一个简单二级结构, 即仅有一个上游企业 (u) 和一个下游企业 (d) , 且下游企业生产的每一单位产品均需要上游企业提供一个单位的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的逆需求函数为Pd=a-bq。其中, a, b>0, Pd代表最终产品价格, q代表产品产量。

假设垂直外溢水平为ι, 可为合作方降低ι倍的单位成本, 研发成本函数假定为其中, x代表研发创新降低的下游企业单位产品内部生产成本。

假设上游企业的中间品售价为Pu, 且其内部生产成本为Cu, 下游企业内部生产成本为Cd, 则上游企业的单位产品利润为Pu-Cu (1-ι) , 下游企业单位产品利润为a-bq-Pu- (Cd-x) 。

2.模型设定

笔者将研发合作方式分为, 无协调机制、有协调机制、合作博弈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四种状态分别建模求解 (具体见表1) 。

(1) 无协调机制, 代表企业单独生产研发, 不分担研发投入。

(2) 有协调机制状态下, 双方将研发投入进行协调, 上游企业将分担部分研发投入。

(3) 合作博弈, 是以产业利润最大化作为决策依据。

(4) 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 是以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作为决策依据。

结果分析与对比

将下游企业创新下四种状态的最优R&D投入x*、最优产量q*、最优产业链总利润π*、最优社会福利水平G*整理到一张表格中 (见表2) 。其中, B=a-Cu (1-ι) -Cd。

根据表2可得出无补贴的下游企业创新的结论:除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下垂直外溢率ι与产业链利润呈反向相关关系之外, 其他状态下ι与最优R&D投入x*、产量q*、中间品价格P*u、上游企业利润和下游企业利润π*u、π*d、社会福利G*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

同时, 四种状态下, 最优R&D投入水平x*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合作博弈状态、有协调机制状态、无协调机制状态;最优产量q*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合作博弈状态、有协调机制状态、无协调机制状态;最优产业链利润π*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合作博弈状态、有协调机制状态、无协调机制状态、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社会福利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合作博弈状态、有协调机制状态、无协调机制状态。

结论

笔者在一个简单二级产业链结构下, 针对企业研发合作行为, 通过无协调机制、有协调机制、合作博弈、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下的分别建模与分析, 探索了垂直外溢水平对相应合作模式下最优决策结果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 垂直外溢对各状态下各决策变量均具有直接影响, 除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中垂直外溢对产业链利润有反向影响外, 其他状态下垂直外溢对各变量都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因此, 在实际合作中, 企业可通过控制外溢程度, 协调、掌控双方的合作行为, 以达到最利于双方的合作效果。

参考文献

[3]杨梅英, 王芳, 周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合作模式选择研究——基于北京市3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9, (6) :172-177.

[5]景熠, 王旭, 李文川.纵向研发合作的收益分配与成本分担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1) :1-5.

下游日常管理工作总结 篇4

日常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诸城市河道保洁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市水利水产局的支持和帮助下,河道保洁工作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整治相结合,迅速处置与常态巡查相结合,加上全体河道保洁人员立足本职、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努力工作,为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工作目标而努力着。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局管辖区域内的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现把2012年河道保洁工作小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任务、全力开展河道保洁工作 年初,河道管理局把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列为设施和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对照上级的要求和满足居民的需求,搞好河道保洁工作。并且充分发挥了河道保洁的日常管理职能。同时,在完成基本保洁任务的前提下,做好工作资料的登记、收集、备案、归档等基础性工作。为建立和完善河道保洁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提供铺垫。

第二季度,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各种水生植物相继生长,从而导致保洁工作的强度加大。在保洁人员紧缺的情况下,领导相当重视,统筹安排临时保洁人员,加入河道保洁工作中去,从而确保了保洁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严格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1 效果落实,全面完成河道保洁治理工作任务,为我市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保障。

二、集中整治、巩固成效、全面维护河道保洁效果 在不断巩固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果上,一是要及时整治,而是要长效管理。在日常的河道保洁管理工作上,持之以恒的实施长效管理工作,才能达到“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工作目标。因此,在水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同步落实各项管控措施,抓好日常管理和养护,在建立、健全保洁队伍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保洁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激发全体保洁员的工作热情,确保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长效化和规范化。其次,不断加强对居民群众关于河道清洁的宣传力度,结合水利水产局的工作要求,做到宣传在先、引导在前。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垃圾集中整治》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局的实际工作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布置整治实施方案,全面、有效、彻底的进行整治,并且力求河道垃圾整治取得实效,全力确保工作效果更扎实、更全面和更完善。

三、落实责任、提高要求、不断提升河道管理标准 河道管理局在各管理所中以“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形式,各自制定河道保洁“定人员、定河段、定标准、定责任”层层落实的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各条河道保洁责任组、责任人。管理人员加强了辖区内河道水面保洁和堤岸巡查、绿化养护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报,确保了河道管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局班子 成员及各办处所负责人对各河段每月一观摩,量化打分,并将观摩成绩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了宣传,要把河道当作街道,做到天天保洁,天天干净。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爱河、护河的思想认识,努力为城市创造一个优美的水环境。

四、下年河道保洁工作目标

1、继续严格巩固“定人、定段、定责任”的工作方法;

2、严格执行巡查制度,每天掌握区域内保洁情况,加强检查力度;

3、坚守岗位、尽心尽职,监督保洁员遵守劳动纪律、强化考核;

4、逐步完善和巩固各项制度,促进网络化建设,针对目前河道保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5、河道必须做到日捞日清,确保面清、岸洁;

下游企业 篇5

摘要:文章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纵向关系市场中,下游企业市场势力对市场绩效及贸易自由化福利效果的影响。理论模型分析表明:(1)下游零售企业的市场势力会对贸易利益的分配产生影响;(2)下游零售企业市场势力对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改善造成了扭曲;(3)在线性模型中,发达国家进口商品关税的降低使下游零售企业受益的同时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

关键词:纵向关系市场;贸易自由化;下游企业市场势力;福利效果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我国的商品出口企业,特别是消费品出口企业处于一个高度竞争的上游市场中。李季芳、施炳展(2010)的研究指出,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强度在2002年以后(加入WTO以后)呈现激增态势,出口行业的竞争度普遍偏高。同时,我国出口企业还面对来自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在服装、鞋帽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越南、印度、印尼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我国商品出口企业还面对一个高度集中的下游市场,对跨国连锁集团的供应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进入全球市场的主要渠道。在过去40年中,发达国家零售行业的集中度显著提高并且零售店的总数减少(Dobson & Waterson,1999;Clarke,2000;Dobson et al.,2001)。Jarmin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1967年大型零售企业占美国零售业总销售额的18.6%,而这一比率在1997年达到了36.9%,并且零售店的面积是40年前的的两倍。在这种上游高度竞争,下游高度集中的纵向关系市场中,下游零售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市场势力,其可能既对本国消费者具有卖方势力,又对出口国生产企业具有买方势力。在这种情况下,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果如何?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下游企业的市场势力是否损害了上游生产企业的利益?本文试图通过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

在纵向关系市场中研究国际贸易及其福利效果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已有的研究指出,当考虑到纵向关系市场时,传统贸易理论中所得到的一些结论可能不再成立。Raff和Schmitt(2009)的研究指出,在制造商与零售商的纵向关系市场中,当零售商具有买方势力的时候,贸易的自由化可能导致较高的零售价格并使福利恶化。Eckel(2009)讨论了国际贸易如何影响地方零售市场结构,以及零售业结构调整是否会改变国际贸易的福利效果。当本地消费者对多样性的偏好较低时,国际贸易并不能增加消费者可选择的商品种类:虽然在全球市场中,制造商的数量增加了,但这时本地零售商会发现,增加其销售的零售商品种类并不会带来额外利润。而当本地的零售市场相对于制造部门来说竞争性更低时,国际贸易也不能使消费者价格降低,因为零售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会导致零售加成增加。Raff和Schmitt(2012)研究指出尽管零售业的技术进步很好的解释了零售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但是劳动力从制造部门向零售部门的流动,零售商品种类的增加以及零售市场中通道费(Slotting Allowances)的产生都是与产品市场的全球一体化相一致的。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的纵向关系市场模型,试图解决两个问题:(1)下游零售企业的市场势力对贸易利益的分配,即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生产者剩余,发达国家消费者剩余以及零售企业利润的影响;(2)下游零售企业市场势力对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福利改善的影响,零售企业的市场势力是促进还是抑制了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改善。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有以下几点创新:(1)本文综合考查了零售市场变化即零售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特别是当零售企业具有双侧市场势力时,对贸易中各方利益的影响。(2)本文假设上游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下游市场为寡占市场,这一情形更为符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实。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零售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促进了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进口,但是商品进口量的增加要低于下游企业完全竞争时的增加量,并且下游零售企业市场势力对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改善造成了扭曲,贸易自由化使下游零售企业受益的同时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

本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的纵向关系市场的基本模型;第三部分应用具体的线性模型,考察下游零售企业市场势力对市场绩效及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改善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二、 基本模型

假设有两个国家,发展中国家A和发达国家B。A国的制造部门M生产一种商品m,出口到B国,并通过B国的零售商R出售给B国的消费者。商品m的进口价格(批发价格)为Pm,每单位商品m的进口关税为T,零售价格为 Pr,B国本国没有商品m的供给。制造部门M是完全竞争的,零售部门R是寡占的。

假设B国消费者对商品m的反需求函数为:

Pr=D(Qr)(1)

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为价格接受者,其对商品m的反供给函数为

Pm=S(Qm)(2)

其中进口价格Pm为A国制造商M所接受的市场价格,Qm为制造商M的总出口量。由于B国本国没有商品m的供给,所以有Qr=Qm=Q。

假设B国一个代表性零售企业的进口量为qi,成本函数为

Cri=crqi+(Pm+T)qi(3)

其中cr为每单位商品的零售成本。B国一个代表性零售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ri=(D(Qr)-cr)qi-(S(Qm)+T)qi(4)

代表性零售企业选择进口量qi使其利润最大化,由一阶条件得到

Pr

1-=Pm

1++(cr+T)(5)

其中εr=-为商品m在B国市场中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εm=为商品m的供给价格弹性; θr=,θm=为市场势力参数,θr,θm∈[0,1]分别衡量了代表性零售企业在本国零售市场中的卖方寡占(Oligopoly)势力与其在商品m进口市场中对制造部门M的买方寡占(Oligopsony)势力。θr,θm=0对应完全竞争的零售市场,而θr=1代表了完全的卖方垄断,θm=1代表了完全的买方垄断。θr,θm∈(0,1)则衡量了卖方寡占与买方寡占垄断势力的大小,θr,θm的值越大,则零售市场越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假设零售企业是对称的,即每个零售企业具有相同生产与服务水平,那么通过对代表性零售企业的加总,可以得出B国零售市场的总进口量Σqi与总利润Σπi。如果知道需求与供给函数的具体形式,则由(1)式的零售需求函数,(2)式的商品供给函数,以及均衡条件(5)式,可以求出均衡的零售价格Pr,均衡的批发价格Pm以及均衡数量Q。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求解线性需求与供给函数情况下的均衡结果。

三、 线性模型

假设商品m的需求与供给函数分别为线性形式:

Qr=a-αPr(6)

Pm=b+βQm(7)

将零售市场完全竞争且没有关税的均衡价格与产量规范化为Qc=1,Prc=1,则对应的进口价格为Pmc=1-cr,由此可以得到线性模型中的各个参数满足α=εrc,β=,a=1+α,b=1-cr-β。其中εrc与εmc分别为完全竞争无关税均衡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与供给价格弹性。

当对每单位商品m征收进口关税T时,A国制造部门M的供给曲线变为:

Pm+T=b+βQm+T(8)

由(6)(7)(8)式,可以得到线性模型中的均衡价格与产量:

Q=,Pr=,Pm=b+βQ(9)

其中A=αβ(1+θm)+(1+θr)=(1+θm)+(1+θr)>1,A衡量了线性模型中零售商的买方与卖方寡占势力对福利造成的总扭曲,当θm或θr为正时,有Q1. 零售商存在双侧市场势力时的福利分析。在线性模型中,当下游企业存在双侧市场势力时,B国市场中的零售价格为

Pr==-(10)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零售商的买方势力(θm)或卖方势力(θr)的增强,零售价格是提高的

=>0(11)

此时,由市场需求与供给曲线确定的进口价格为

Pm=b+βQ=b+(12)

由(14)式可以得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零售商市场势力的增强,均衡的批发价格是下降的

=-<0(13)

一方面,下游零售企业买方势力的增强会提高零售企业对商业制造部门的议价能力,零售企业可以进一步压低商品的进口价格,从而使得商品m的进口价格降低;另一方面,随着下游零售企业卖方势力的增强,零售企业可以提高在本国市场中对零售价格的加成,从而使得消费品的最终零售价格提高。

由于进口价格的降低与进口量的减少,可以预见随着下游零售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发展中国家制造部门的生产者剩余是减少的。

=-<0(14)

随着零售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发达国家消费者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剩余也是减少的

=-<0(15)

由于下游零售企业市场势力所造成的扭曲,均衡的零售价格提高,批发价格降低,且A国与B国之间的贸易量降低,所以发展中国家制造商的生产者剩余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均降低。

但是,随着零售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零售企业的利润是增加的

=

+cr+T-

>0(16)

虽然零售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使得消费品进口的数量降低,但同时零售企业的边际利润是增加的,且边际利润的增加要大于销量的减少,故零售企业的利润是随着其市场势力的增强而提高的。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1:下游零售企业的市场势力会对市场绩效产生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零售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1)均衡的进口价格下降,而均衡的零售价格提高;(2)发展中国家制造部门的生产者剩余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均降低;(3)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零售利润提高。

2. 下游市场势力对贸易自由化福利效果的影响。贸易自由化会降低贸易的成本,从而降低商品m的价格,增加A,B两国的贸易量。但是,当下游企业具有市场势力的时候,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果会大打折扣,贸易自由化并没有带来贸易量的大幅增长,出口企业利润的显著提高,以及消费者价格的明显降低。

当下游零售企业具有市场势力时,贸易自由化对商品零售价格的影响为

=>0,=-<0(17)

由于A>1,由(17)式可以发现贸易自由化带来的零售价格的降低并没有完全的传递给消费者,并且随着零售商市场势力的增强,贸易自由化带来的零售价格的下降程度是递减的。

下游零售企业具有市场势力时,贸易自由化对商品 进口量的影响为

=-<0,=-<0(18)

随着关税水平的降低,消费品的进口量是增加的,但是随着零售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消费品进口量的增加是递减的。

下游零售企业具有市场势力时,贸易自由化对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影响分别为

=-<0,=-<0(19)

=-<0,=

-<0(20)

贸易自由化,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制造部门的生产者剩余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剩余,但是随着零售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由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是递减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2:下游零售企业的市场势力对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改善造成了扭曲:(1)进口商品零售价格的下降并没有完全传递给消费者,且随着零售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消费者价格的降低是递减的;(2)商品m进口量的增加低于下游市场完全竞争时的增加量;(3)尽管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剩余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剩余得到了改善,但改善水平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改善水平,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改善非常有限。

四、 结论

本文构建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最终产品的纵向关系市场模型,考察了下游企业市场势力对市场绩效及贸易自由化福利效果的影响。分析发现:(1)下游零售企业的市场势力会对市场绩效产生影响;(2)下游零售企业市场势力对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改善造成了扭曲;(3)在线性模型中,发达国家进口商品关税的降低使下游零售企业受益的同时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国家出口企业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处于一个高度竞争的上游市场中,又同时面对一个高度集中的发达国家零售市场,尽管贸易自由化促进了我国向发达国家的商品出口,但是具有强大市场势力的发达国家零售企业攫取了大部分的贸易利益,而我国出口企业在出口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较少。

参考文献:

[1] 李秀芳,施炳展.出口企业竞争强度是中国出口低价格的主要因素吗[J].世界经济研究,2012,(2).

[2] Broda, C.and D.E. Weinstein., Glob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Variet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121(2): 541-585.

[3] Clarke, R., Buyer Power and Competition in European Food Retailing (Vol.10)[J].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2.

[4] Dobson, P., and M. Waterson.,Retailer Power: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Economic Policy,1999,14(28): 133-164.

[5] Jarmin, R.S., S.D.Klimek, and J.Miranda., Firm Entry and Exit in the US Retail Sector:1977-1997[J].US Census Bureau.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号:10JJD790016)。

作者简介:李坤望(1968-),男,汉族,安徽省淮南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周霄雪(1986-),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

下游企业 篇6

1989年9月, Frosch和Gallopoulos提出了生态产业链的思想。所谓生态产业链, 是指企业间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将上游企业的副产品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 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生态产业链既可将上游企业的副产品进行充分利用, 同时也可消除由它带来的环境污染。因此, 它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学者、政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生态产业链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都从宏观、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 即探讨生态工业园区或生态工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和方法、稳定性以及演化规律。而从微观角度 (上下游企业之间) 研究生态产业链形成条件的文献极少。王秀丽和李春发、任海英和孙明、唐晓华等运用博弈论对上下游企业进行分析, 探讨了生态产业链形成的条件。朱耿先和王秀丽认为生态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 简单探讨了其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笔者认为生态产业链归根结底是一条商业链, 必须符合双方的经济利益才能形成。一般而言, 上游企业的副产品不可能自然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 必须按照下游企业的要求进行改造后才能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上游企业改造副产品需要付出成本, 它愿不愿意按照下游企业的要求做取决于下游企业对改造副产品的定价。笔者正是探究下游企业如何定价才能有效激励上游企业改造副产品, 从而形成生态产业链。

二、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

我们考虑两企业, 一企业 (在此为上游企业) 的副产品经过改造后能成为另一企业 (在此为下游企业) 的原材料。上游企业愿不愿按照下游企业的要求改造自己的副产品 (即能不能形成生态产业链) 取决于下游企业对改造副产品的定价。它们之间的博弈顺序如下:下游企业根据对上游企业改造成本的观察提出价格合同和改造要求, 上游企业根据自身的成本结构决定是否接受合同, 如果接受合同, 按要求改造后交给下游企业, 下游企业完成支付。上游企业的改造成本是公共信息 (可以从会计账户中观察到) , 但成本结构 (即组成各部分的具体值) 却是上游企业的私有信息。下游企业和上游企业之间的目标是冲突的, 下游企业希望少付出, 而上游企业希望多获得。由此可见, 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 下游企业为委托人, 上游企业为代理人。

为了简化, 我们假定上游企业的副产品产出固定 (标准化为1) , 并假定一件副产品可改造为下游企业的一件原料产品, 下游企业接收上游企业改造后的所有副产品。假定上下游企业都为风险中性。

我们记η为上游企业改造副产品的成本参数, 记a为上游企业改造副产品所做出的努力水平。改造副产品成本与成本参数和努力水平有关, 假定为c=η-a, 意味着如果上游企业实施了的努力水平, 改造成本降低了。努力会造成负效用, 记为 意味着企业越努力, 负效用越高, 并且边际负效用递增。改造成本是公共信息, 而改造副产品的成本参数和努力水平是上游企业的私有信息。为了让上游企业接受下游企业提出的改造任务, 遵循会计惯例, 除了补偿成本之外, 还要向上游企业补偿数量为w的净货币转移支付。即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提供的价格合同为:P=w+c (这里w是支付给上游企业的超过会计成本c的那一部分) 。

三、模型构建与解析

1. 完全信息下的最优合同。

首先我们假定, 下游企业可以观察到上游企业改造副产品发生的成本c及成本参数η。由于存在关系:c=η-a, 由此可以推断出努力水平a。可见, 上下游企业之间满足完全信息假定。

在此情况下, 下游企业的支付价格为:P=w+c=w+η-a

对于上游企业而言, 接受合同得到的收益至少与它处在这种关系之外一样多。我们将上游企业外部机会的保留效用标准化为0。相应地, 上游企业的理性参与约束是:U≥0。对于下游企业而言, 它希望自己的支付最小化。

于是, 下游企业设计的激励合同可表示为:

其中, (1) 式是下游企业支付最小化目标函数, (2) 式是上游企业的理性参与约束。由于上游企业参与约束并不产生激励, 在最优的情况下下游企业没有必要支付上游企业更多, 参与约束为紧, 即等式成立。

求解上述的最优化问题得:

命题1:完全信息下的最优激励合同特征如下: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提供固定价格合同, 上游企业成为所节约的成本的剩余索取者, 因此, 上游企业采取有效率的努力水平 (a*=1) , 信息租金为零。

2. 不完全信息下的最优合同。

对上游企业来说, 激励相容约束满足ηL型 (ηH) 企业选择对应的合同获得的收益不低于它模仿ηH型 (ηL) 企业选择相应的合同获得的收益。因此有:

每一类型上游企业的理性参与约束是:UL≥0;UH≥0

因此, 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最优激励合同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 (4) 式是下游企业支付最小化目标函数, (5) (6) 式是上游企业的参与约束, (7) (8) 式是上游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

经分析, 起作用的激励约束是ηL型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 而起作用的参与约束是ηH型企业的理性参与约束, 并且它们在最优点都是紧的。于是, 最优激励合同简化如下:

求解上述的最优化问题得:

命题2:不完全信息下的最优激励合同特征如下:对ηL型上游企业来说, 下游企业比完全信息下多支付信息租金aH22- (aH-△η) 22, 努力水平同完全信息下的努力水平是相同的, 并且得到正的租金;对ηH型上游企业来说, 下游企业少于完全信息下的支付, 努力水平比完全信息下的努力水平低而且没有租金, 并且降低努力水平aH的激励将随成本参数的差异和面对ηL型企业概率的提高而增加。

由此可见, ηL型上游企业可以模仿ηH型上游企业使下游企业出让一部分信息租金给ηL型企业, 其值为aH22- (aH-△η) 22, 令T (aH) =aH22- (aH-△η) 22。可见, 信息租金是对ηH型上游企业要求的努力水平的递增函数 (T、>0) , 它意味着企业在高强度的激励方案 (诱发较高的努力水平) 下比在较低强度的激励方案下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租金。如果下游企业坚持得到最优的努力水平, 即cH=ηH-a*, 那么结果将是ηL型上游企业得到较高的租金。为了降低高额的租金, 下游企业需要降低向低ηH型上游企业要求的努力水平。从图1可见, 从ηH型上游企业诱发努力水平a*相应于其零效用无差异曲线上的A点, 而不是B点。但这就要求ηL型企业移向代表更高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 (从C点移向D点) , 信息租金也就越高。因此, 对于下游企业来说扭曲努力水平来抽取租金是最优的。

四、结语

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改造副产品的合理定价是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关键问题, 笔者针对完全信息情况下和不完全信息情况下最优合同的对比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当上下游企业信息对称情况下, 下游企业能够观察到上游企业副产品的成本参数和努力水平, 因此下游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上游企业固定价格合同, 以引诱上游企业最小化成本和负效用, 并因此选择有效率的努力水平。

2. 当上下游企业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不对称信息使下游企业不得不向上游企业让出高额的租金。为了降低这些租金, 资源配置就会受到扭曲, 偏离了最优的配置而接近了低强度的方案。

下游企业 篇7

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 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2011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2012年7月25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 会议决定, 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 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 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 。2013年继续扩大试点地区, 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

二、征收营业税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以现代经济的眼光来看, 营业税重复征税的直接后果是引致纳税人想尽办法避税, 以求仅在最后的销售环节交一次税, 承受一个环节的税负。这种在经营者看来合理、合法、有利的行为对于整个社会提高专业化分工、促进市场交易却有着非常负面的影响。在交通运输业征收营业税带来的弊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不利于税负公平

商品从生产、批发、零售到最终消费领域, 都离不开运输这一流通环节, 交通运输业作为物资生产流通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具有基础性作用, 虽不像工业企业需要将资金投入到原材料的购买中, 从而创造新的价值, 但由于其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等价值转移, 因此交通运输业也有增加值, 对其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是一种重复征税的行为, 且在交通运输业中不允许抵扣外购货物、劳务和运输工具、设备等固定资产已纳的增值税, 这无疑加重了企业税收负担。

(二) 不利于税收征管

征收营业税时规定, 企业外购运输劳务按照运费7%进行抵扣, 然而对于开票方而言, 由于其业务属于交通运输业, 以营业额为计税依据上缴营业税, 且不存在抵扣概念, 故同一笔经济业务对于不同的纳税人却实施着不同的税种征收, 这个漏洞让增值税纳税人有了更多偷税空间, 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困难。

三、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影响

(一)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上游企业影响

1. 遏制上游企业乱开发票的现象。

按照我国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办法, 采购方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需要向销售方 (必须是一般纳税人) 提供采购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国税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书复印件, 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提供开票信息资料 (包括单位名称、税号、地址、电话、开户行名称、账号) , 而一旦增值税发票开错了, 即便拿到了发票也不能抵扣和报销, 因此很多交通运输业企业车辆驾驶员为了减少麻烦, 不愿意去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征收营业税时交通运输业在购进货物时不存在税款抵扣, 在业务交往中往往不积极要求对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以上双重因素导致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所反映的销售额可能失真, 例如上游企业中的加油站乱开发票的现象非常严重。营改增后, 交通运输业缴纳增值税, 我国现行增值税管理实行的是购进扣税法, 纳税人必须特别注意对相关抵扣凭证的索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游企业乱开发票的现象。

2. 促使上游企业尽快完善财务制度, 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一般纳税人用以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 必须是取得的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这要求财务人员在日常审核外来原始凭证的过程中, 对于可作为抵扣项的成本支出, 更加注意是否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 以保证每一笔可作为抵扣项的成本都可以产生有效的进项税额。在日常运营中, 企业在选择油品等供应商时, 更加关注该类合作供应商是否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资质, 另外从企业角度认为, 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质的企业, 不但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而且多数经营管理都较正规, 所供应的商品质量都有保证。基于此, 相关上游企业应尽快完善财务制度, 向一般纳税人转变。

(二)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1. 短期税负略有增加, 长期优势体现。

营改增在上海试点期间, 大部分列入试点的企业税负明显下降, 尤其是小规模纳税人, 税负下降超过40%。而从交通运输业来看, 改革试点的名义税率为11%, 同时在税制安排上明确了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其实际税负要低于11%的名义税率, 并且下一道环节接受交通运输服务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将由原来的7%增加到11%, 但在交通运输业却出现了税负明显增加的情况, 究其原因交通运输企业需要的一些大型运输工具和大型经营设备, 例如飞机、船舶的购买价格非常昂贵, 如果纳入试点的交通运输企业大部分设备都是在改革之前购置, 就会在初期出现可抵扣进项税额小, 销项税额相对较大的情况。另外过路过桥费还没有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 交通运输企业发生的此项费用支出得不到抵扣则会相应增加税收负担。从长期来看, 我国肯定将积极推进税制改革, 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税制, 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扩大一般纳税人范围, 提高一般纳税人比重, 以保证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广泛延伸, 内在机制有效运行, 这也符合营改增是通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税收改革, 来减轻企业负担的初衷。

2. 营改增后纳税申报的变化。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 试点一般纳税人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时, 要求同时对当月开具的增值税发票信息进行抄税 (即用IC卡向主管税务机关抄报开票信息) , 主管税务机关将对纳税人申报的销项税额数据和IC卡抄报数据进行对比。一般纳税人需填报以下五张申报表:申报表主表、附列资料一、附列资料二、附列资料三和《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表》。其中申报表主表填报纳税人本期经营的整体情况和计算纳税人本期应缴纳的增值税额;附列资料一填报纳税人本期的销售情况;附列资料二填报纳税人本期的进项税额情况;附列资料三填报按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 准予抵减增值税销售额的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情况;《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表》填报纳税人本期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情况。

交通运输企业在纳税申报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于取得的进项税额, 纳税人需在规定期限内进行专用发票认证, 并在认证通过当月抵扣, 未通过认证、对比的, 不得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主管税务机关也将对认证数据和进项税额申报数据进行对比。二是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都有必须在发票开具之日起180天内认证、抵扣的时限规定。

(三)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下游企业的影响

1. 促进下游企业分工细化。增值税实行道道征税, 每一道流转环节应纳增值税等于该道环节销项税额减去上道环节已纳税额。因此, 若是上道环节不纳税或者少纳税, 则该道环节增值税就不能抵扣或者得不到充分抵扣。虽然试点之前允许企业外购运输劳务按照7%进行增值税抵扣, 但仍然抵扣不充分, 许多企业基于外购运输服务的营业税负担问题, 不愿意将运输环节从本企业分离, 更愿意自行提供所需服务而非外购服务, 导致运输服务内部化, 不利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服务外包发展。试点之后, 由于外购运输服务负担的增值税可以抵扣, 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向外分离运输等业务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深化专业分工、提高创新效率的激励和引导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2. 有利于下游企业产品价格下降。“营改增”实施之后, 下游企业及消费者也可能得到实惠。比如物流公司, 如果征收营业税, 就是直接把营业额乘上税率。如果这一年企业买了一辆车子, 虽然车子本身已经交过增值税, 但也没法抵税。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车价中所包含的增值税就可以扣减, 这就意味着企业成本会下降, 对老百姓来说也有好处, 即服务不重复征税, 企业整体税收负担减轻, 产品的价格也就有了松动的空间。

四、结语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 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十分明显, 大部分参与“营改增”试点的行业都得到了税负减轻的实惠。更重要的是, 营改增还将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吸纳着最多的就业人口, 服务业比重则是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识之一。在当前我国工业化的速度远远大于城镇化、第二产业比重远远大于第三产业的情况下, 要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增加城市的就业承载能力, 不二的选择就是发展服务业和壮大中小企业。无疑营改增对此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从“营改增”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影响政策发挥效应的关键在于增值税进项抵扣的取得。虽然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财政补贴的措施, 对税负上升的纳税人予以一定程度的补贴,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彻底解决“营改增”后税收对各行业或者是企业个体间产生的不公平影响, 在于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构建完整的增值税链条, 从而将“营改增”结构性减税效应最大化, 即继续扩大“营改增”的适用范围乃至在全国实施, 使得增值税覆盖经济生产更多的甚至是所有的行业, 建立起完整的增值税链条, 是确保“营改增”政策效应完全显现的唯一途径。Z

参考文献

[1].罗飞娜.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6, (9) .

[2]周敏.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 2012, (4) .

下游企业 篇8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资产价格大幅下挫, 许多政府已经降低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 这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 截止2009年11月30日,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披露的交易总额高达133.22亿美元, 占当年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总额的47.3%。同期全球范围跨国并购总额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总额同比增加40%, 仅次于德国, 居世界第二位。可见, 我国企业已认识到这次契机并积极地采取了行动。对于我国企业而言, 探索如何能够充分把握这次契机、创造价值成为首要问题。确立合理的并购动机是保证并购成功的前提。从实践来看, 很多企业的并购行为是出于短期财务性目标, 短期来看, 并购当年的业绩可能有所提高, 但从长期来看, 并购后几年内的业绩有可能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亏损。因此, 企业并购还是要立足于长远发展, 进行战略性并购, 这才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笔者认为, 如果利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取到与企业自身核心技术相关的上、下游技术, 将对我国企业乃至其整个相关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的提升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寻求相关上、下游技术动因下跨国并购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目标企业选择仓促, 导致技术甄选难

在实践中, 经常发生并购企业害怕错失机会, 便在尚未对目标企业技术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就贸然采取行动。在寻求相关上、下游技术的并购案中, 诸多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业务领域并不熟悉, 这就会导致并购企业对其所获取的上、下游技术认知并不清晰。这种一味地强调并购技术资源的获取而没有对所获取的技术对象进行切实可行的分析的行为, 为并购后的技术甄选过程带来了诸多麻烦。若对技术的取舍及技术的重新定位处理不当, 加之企业自身整合实力和掌控整合过程的驾驭力较低, 将导致并购企业对其获取的技术资源整合效率地下, 最终造成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 政治风险变化莫测, 导致技术转移难

我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过程中, 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索就是政治风险。跨国并购和国内并购的不同就在于跨国并购交易需要涉及不同的国家政府, 因此政府的态度及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近些年, 我国所处的国际贸易环境获得很大改善, 但仍有少数国家在对华经济问题上实行歧视性政策。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跨国技术并购时, 对方常常设置一些政治和法律障碍, 以阻碍技术转移。

(三) 企业文化差别迥异, 导致技术融合难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一文化特征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跨国并购中, 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容小觑, 由于文化差异造成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出现技术吸收不良、技术应用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 成功的技术整合还包括并购双方企业之间的人员转移。企业文化融合关系到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安置工作, 若处理不当, 将导致文化冲突, 人才流失, 乃至并购失败。我国企业要想抓住此次契机, 做强做大, 必须懂得如何应对文化冲突, 实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的文化整合, 激发双方优势互补。

(四) 组织结构整合繁琐, 实现协同效应难

并购技术整合的最终效果与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必然联系, 并购企业对其乃至目标企业的组织构架的适应性及调整能力将进一步巩固并购企业在并购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技术效果, 从而进一步推进企业并购后的技术创新。如果并购企业没有良好的组织构架进行辅助, 那么并购后的技术整合就很难实现。施行技术跨国并购的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整合时, 需充分利用因“跨国”带来“天然”的优势, 但也要面对因“跨国”引发的一些特有困难。例如:由于并购双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及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导致双方在经营理念、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原则性的差异, 进而使双方在面对组织结构整合规划问题时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这为日后组织结构整合的执行过程埋下了隐患, 也阻碍着协同效应的实现。

三、寻求相关上、下游技术动因下跨国并购技术整合的策略

(一) 技术拼接甄选阶段的相关策略

企业完成了与拥有所需上、下游技术企业的并购交易之后, 直接进入到技术整合的甄选阶段, 甄选的目的是将目标企业的所有技术根据并购企业的行业发展趋势, 逐一重新评估和选择。此阶段通常采取的技术拼接甄选策略, 着重分析两个问题:上、下游技术与企业核心技术在供应链上的技术匹配程度和对上、下游技术的重新定位。

组建技术整合甄选小组, 分析所获取的上、下游技术与并购企业在供应链上的技术匹配程度。技术产业匹配程度是此阶段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指标。并购企业应当在结合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技术生产能力以及市场掌控能力的前提条件下, 分析目标企业的上、下游技术是否符合并购企业所在行业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 是否满足并购企业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的产业要求, 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对并购双方的技术进行相应的取舍。从而按照整合的难易程度、技术的关联度以及设备的转移顺序等对目标企业的技术进行选择和相应的调整。

另外, 还需根据企业的技术战略对其获取的相关上、下游技术重新进行定位。主要步骤为:一是对目标企业的所有专利技术进行整体判断, 包括分析所有相关专利技术的法律状态, 分析所有专利技术的技术含金量, 以及分析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相关技术的研发实际状态, 从而确定所获取的上、下游技术的整体技术竞争水平。二是确定所获取的上、下游技术与并购企业核心技术的对接位置, 即确定目标企业的技术在并购企业技术产品中的引入时机。三是分析并购企业所获取的上、下游技术在企业整体的技术战略中的发展阶段位置, 从而科学地调整并购企业的整体技术发展战略。

(二) 技术拼接转移阶段的相关策略

并购企业在完成了所获取的上、下游技术甄选阶段以后, 技术整合工作将进入关键性的阶段:技术转移阶段。并购企业在技术转移阶段整合的效果将直接决定上、下游技术的整合效果。同时, 技术转移阶段将对并购企业日后的技术创新起到十分关键的铺垫作用。对所获取的上、下游技术在技术转移阶段通常采取的技术拼接转移策略, 这种整合策略基于技术的可延展性, 将双方具有上、下游关系的技术进行拼接, 改变了生产方式, 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并购企业大都对目标企业上、下游技术的业务领域不是很熟悉, 有的甚至处于技术空白阶段。在实施技术拼接转移模式过程中, 应注意并购企业组织的灵活变化, 为技术融合做好准备。一般对目标企业在技术并购初期只是将财务人员进行监控, 使目标企业尽量保持原有的轨迹运行。与此同时并购企业应加强国内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与布控, 在子公司的全面技术指导下加快上、下游技术与并购企业的技术拼接。同时, 对于一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技术跨国并购, 通常并购企业为了规避一些政治和法律障碍, 采取在海外直接建立分公司的并购组织结构, 通过海外子公司对目标企业直接采取并购行为。这种并购组织框架一方面为了规避母公司的投资风险, 另一方面为了加快上、下游技术转移到并购企业的速度, 并购企业加强技术投入, 尽量通过技术产权的完全获取来强化对技术转移的程度。同时通过子公司对国内企业技术进行直接指导。

(三) 技术拼接重构阶段的相关策略

并购企业完成了对目标企业上、下游技术的转移之后, 将面临着对其上、下游技术的应用, 也就是技术拼接重构阶段。从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过程来看, 技术重构阶段是将目标企业的上、下游技术产品化、工程化的过程, 将上、下游技术与并购企业技术融合实现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大规模定制, 从而形成整个企业的技术制造系统。此阶段对于并购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购企业在充分掌握了目标企业的上、下游技术之后, 要不断地进行产品研发和扩大规模来实现技术应用和技术重组, 从而实现技术的产品化和工程化的技术整合目标。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由于具备很强的生产成本竞争优势, 一般并购企业将生产研发中心建立在海外, 将生产制造建立在国内。这样在充分结合并购双方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更好地利用并购获取的与企业核心技术相关的上下有技术创造条件。

由于我国企业寻求的与企业相关的上、下游技术, 与国内同行业的技术相比具有很强的技术领先性。通常在完成并购交易之后, 目标企业的员工可能会显示出对中方企业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同时, 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大, 企业必须保留工作多年的具有很高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为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及由此导致的人才流失, 企业需积极导入能力主义的管理理念, 把年轻的技术骨干提拔到重要的技术岗位。可采用跨文化培训的方式,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跨文化管理人员, 增强其跨文化沟通能力、移情能力及应变能力, 旨在增进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 消除企业中的各种负面情绪, 逐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股东之间理念和文化的融合。

此外, 并购企业双方应打破传统的跨国并购理念, 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双方企业在各个领域的战略联盟, 这对发挥我国企业在企业经营中的各种优势, 实现并购协同效应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四、结论

技术整合的成败关乎到以寻求相关上、下游技术为动因的这类跨国并购活动能否成功, 关乎到我国企业能否抓住此次契机实现整个相关产业链的提升, 关乎到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能否迅速提高。因此, 应对此类并购案时, 需重点突破其因“跨国”的因素和“上、下游技术获取”的目的带来的难题, 稳扎稳打地处理好技术甄选、转移及重构阶段的任务, 唯有如此, 才能为并购的成功、协同效应的实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下游企业 篇9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活动被认为是复杂的研发和产业组织创新过程的有效手段。与其他公司或机构的合作活动能给企业带来获得互补的技术资源的机会, 将起到促进创新, 改善市场准入制度和范围, 分担成本和分散风险的作用。

二、交叉持股促进纵向合作研发

竞争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企业资源的有限性等因素使得产业链中的企业必然在创新方面寻求更加广泛的合作, 从而有效地整合产业链上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 实现合作创新。产业链中的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在降低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生产成本的同时, 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收益。上下游企业双方在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生产方面均进行创新, 并实现合作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收益, 而且还能形成双赢的局面。此外, 双方沟通在创新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由于下游企业与客户有着直接的交流, 掌握各种市场需求信息, 下游企业可以为上游企业提供各种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信息, 使上游企业更好地把握创新的方向。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合作创新能降低学习成本、协作成本。冯炳英 (2006) 提出了企业要重视产业链的整合, 企业控制上下游或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的重要性, 论述了产业链整合可以降低企业交易费用、消除市场压制、发挥产业合作效应、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以及优化资本配置等[1]。王秋菲等 (2007) 认为垄断性的上游市场更有利于下游厂商从事创新活动, 竞争性的上游市场结构有利于上游厂商从事创新活动。李勇 (2005) 的研究表明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合作是一种上下游企业双赢, 产业链整体利润最优的投资形式。

三、交叉持股对核酸诊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1. 达安基因背景———上游企业及其背景

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在基因诊断技术及其试剂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达安基因的所处的行业的高技术性以及国家严格的监管及注册证书制度决定了达安基因创新过程的知识外溢小, 溢出效应较低。从公司开发出荧光定量PCR产品起, 市场份额保持在50%以上, 并推出8种新产品上市维持其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

2. 广东达元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下游企业及其背景

广东达元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提供食品快速检测的相关试剂、软件和仪器等, 在广东省内垄断了食品检验服务。2010年1月, 公司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山三水科技园动工兴建占地4万平方米、国内最大的食品药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生产基地。

3. 达元与达安基因的联姻

达安基因持有达元40%的股权, 而达元公司通过持有达安基因的全资子公司佛山达安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股权间接与达安基因实现交叉持股关系。达元公司在产品及服务开发过程中技术的个性需求决定其与企业达安基因的互动与合作研发能提高达元的市场占有率。2009年, 达元与达安基因合作研发, 实现了ATP荧光法快速食品检验系统的开发, 为实现达元“面向政府检测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三管齐下”的战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同时在达安基因实现食品检测市场的开拓及技术的多样性与深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2010年达元又与达安基因联手, 利用达安基因血液分析中核酸检验的成熟技术, 开发出DY-7000动物疫病血凝分析仪, 实现了二者在技术上又一次结合。而达元在检测及试剂、技术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为达安基因开发提供血液检测NAT系统提供反馈信息。

摘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双方在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生产方面均进行创新, 并实现合作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收益, 而且还能形成双赢的局面。本文以核酸诊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研发为例, 进一步检验交叉持股为企业带来的合作创新动力。

关键词:合作创新,交叉持股,合作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冯炳英.浅析企业集群中的战略合作[J].商业时代, 2006, 31:32-32[1]冯炳英.浅析企业集群中的战略合作[J].商业时代, 2006, 31:32-32

[2]王秋菲, 李凯, 许波.产业结构、技术溢出与上下游厂商合作创新决策[J].东北大学学报, 2007, 28 (5) :749-752[2]王秋菲, 李凯, 许波.产业结构、技术溢出与上下游厂商合作创新决策[J].东北大学学报, 2007, 28 (5) :749-752

光伏:下游欢喜上游愁 篇10

目前,赛维的负债率位居光伏企业榜首。无锡尚德2011年四季度负债总额为36亿美元,负债率79%;天合光能负债总额17.3亿美元,负债率60%;英利新能源负债总额为32.4亿美元,负债率74.3%。

而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的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更是让业界哗然。美国商务部发表声明称,经初步裁定,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商或出口商在美国销售过程中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达31.14%至249.96%。

国内“领军”企业均将被征高额关税。其中,尚德电力税率31.22%,天合光能税率31.14%,英利等其他应诉企业税率31.18%;而未应诉企业征收“反倾销”税率高达249.96%。虽然这一裁决仍需经过美国贸易委员会的审查和终裁,方能生效。但这无疑让本已是身处冰窟的光伏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然而,在危机出现同时,索罗斯基金调研光伏设备制造商精工科技,又令业界对光伏产业充满遐想。

那么,究竟赛维能否如尚德般幸运,悄然度过这场资金危机?光伏是否依旧是一个值得投资的产业?

上游亏损

实际上,光伏巨头频频出事,并非“中国现象”。4月初,世界最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之一的德国Q-Cells SE表示,放弃之前制订的一项债务重组计划,并向Dessau一家法院提交破产申请。由于产品价格下跌等问题的影响,公司运营陷入困境。2011年,该公司亏损8.46亿欧元(约合11亿美元)。公司承认,在对其他重组方案进行评估之后得出结论,除申请破产以外已无其他选择。

无独有偶,REC也宣布于2012年第二季度关闭挪威Herya规模达650MW的多晶硅片工厂。其直接结果是浆料回收分包商SiCProcessing,也宣布关闭年产4.4万吨的HeroyaII工厂的4条生产线。此外,First Solar也宣布减产。未来数月,海外部分高成本产能还将继续遭遇被淘汰。

总体来看,2011年第四季度,垂直整合的西方和日本厂商已经连续3个季度面对负利润,同时中国一线厂商的毛利率也从12%下滑到7%。主要光伏厂商的资产负债已经非常紧张。

与实体产业萧条相对应的,是资本市场的惨淡不堪。2011年,太阳能板块整体下跌44.46%,在所有板块中表现最差,跑输沪深300指数18.00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光伏板块整体下跌4.16%,跑输沪深300指数16.11个百分点。亦如矽亚投资副总裁张兰丁所言,“如果中美两大市场不启动,仅靠欧洲和日本少量需求,其惨烈程度可以预见。”

危机之时,唯有手握资金才是王道。不过,无论爆出破产传闻的无锡尚德,还是颓废的江西赛维,都折在了资金链上。这也就不难看出,为何作为行业的龙头,也依旧未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的根源。

-65.5%利润率的江西赛维,被指深陷为引资而签订的一纸“对赌协议”,约定条件为项目内部收益率需达到23%。而此时,无论是多晶硅,还是光伏组件等产品,利润率不过是10%左右,而23%可谓是抓不到手的海市蜃楼,更何况市场仍在每况愈下。而一度因“诈捐门”而风波不断的尚德,归根结蒂还是资金问题。

不过,对赌协议刚刚爆出,便又现国开行江西省分行为江西赛维提供20亿元贷款传闻。其实,国家开发银行的身影,也未曾游离出光伏产业。无锡尚德、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晶澳太阳能等知名光伏企业,都曾于2010年获得国开行的大额贷款。

国家开发银行也曾表示支持国际太阳能光伏业务,例如全球太阳能基金的意大利光伏电站欧洲光伏一期、上海航天汽车在意大利的光伏投资、新疆达坂城光伏项目。不过,虽有国家开发银行于身边助一臂之力,但是能否走出危机的深渊,还在于每家企业自身的修行。资金在握,是做简单的断臂自救,还是寻求更佳投资渠道?

下游盈利

有趣的是,无论江西赛维,还是无锡尚德,都在光伏产业中,扮演着生产中上游产品的角色。江西赛维是一家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专注于太阳能多晶硅铸锭及多晶硅片研发、生产、销售。而无锡尚德则是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硅薄膜太阳电池和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发、制造与销售。

虽然江西赛维和无锡尚德在产品上有所区分,但最终都未逃离亏损,甚至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那么,光伏产业是否就不具有可投资性?当然不是。

其实,国内大部分光伏企业,都集中在多晶硅片、电池组件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在硅料提纯,下游的光伏电站,以及关键的设备制造领域的佼佼者,可谓是凤毛麟角。而在中上游产品生产者以价格战殊死搏斗之时,关键设备制造商以及电站运营商的日子却颇为滋润。

对既生产多晶硅,又投资光伏电站的航天机电而言,可谓是魔鬼与天使并存。航天机电全资子公司神舟硅业投资新建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共计4500吨年产能,因为产能过剩,多晶硅价格大幅度上涨可能性极小,去年多晶硅业务出现大额亏损,为2.44亿元。不过,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是公司的强项,帮助公司销售组件并拓展利润空间。公司进入电站EPC业务较早,则斩获颇丰,不仅与国内五大电力公司等及地方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还与嘉峪关市和张掖市签署了700 MW的光伏电站战略开发协议。

“目前光伏电站投资还比较不错。整体来说,上游因为价格下降较快,产能扩张又比较厉害,导致产能过剩、竞争比较激烈,因此上游状况不是很好。而下游光伏电站,相对来说,确定性更强一点。一方面受市场劳动力因素影响更小,目前不管是欧洲还是国内都有一个支持电价,因此成本锁定能力就会强一些。在项目具有一定收益率的时候,就可以去投资。”大同证券分析师蔡文彬告诉《英才》记者。

当前的市场格局下,一些组件企业纷纷表示进入电站投资领域。目前,拓日新能、超日太阳、向日葵等7家A股光伏上市组件企业,均已公告投资光伏电站。

除光伏电站外,一些关键设备制造也颇受欢迎。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达到2.5GW以上,市场增长超过400%,其中十大供应商的出货量就占据了全部出货量的80%,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以及国内供应商的主导优势将会带动中国制造商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上获得显著份额。

稀土价格发疯下游产业发慌 篇11

一天一个价疯狂飙涨

“稀土市场简直成了菜市场,几乎一天一个价,企业都快没办法组织正常生产了,没人敢接长期订单。”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色釉料分会秘书长刘爱林抱怨道。

据了解,稀土包括镧、铈、镨、钕、镱等17种元素。这些物质广泛用于军工业、电子及航天工业、石化工业、轻纺工业,甚至农业。从今年3月开始,每种稀土矿种的价格曲线都几乎与横坐标呈垂直状。据了解,目前氧化钕的价格已达到68万元(吨价,下同)左右,较2009年初涨了近3倍,并突破了2007年时的行情高点;氧化镨的价格也从2009年的8万元涨到目前的58万元左右;氧化铈的价格更是从此前的0.8万元涨到逼近20万元,上涨了20多倍。稀土金属价格中,金属镧的价格约为16万元,金属镨的价格也上涨到了71万元左右。有数据显示,今年3月底4月初是稀土价格上涨最为疯狂的一段时间,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多数稀土产品的价格涨幅都超过了20%,其中涨幅较大的氧化镧达到了80%。

氧化镨和氧化铈是陶瓷色釉料中应用比较普遍的两种原料。“没有人知道价格将会停在哪里。”一家从事陶瓷色釉料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表示,3月底氧化铈的价格达到7万元左右时已经让他吃不消。但当时的他,可能想不到,目前氧化铈市场报价已经奔着20万元而去。

不仅仅是陶瓷色釉料的生产,所有稀上下游业都在过去一两个月里苦不堪言。

“我们没法给订单报价,更是不敢去接订单。一些大订单都要求持续供货时间超过半年,最短也会要求在一个季度以上。”山西磁材联盟理事长靳树森这样说。他所代表的行业主要生产钕铁硼磁性材料,对稀土元素钕的需求极大。而现实则是,金属钕的市场价格曾在一个月内涨了两倍,如果哪家企业真在一个月前接下个长单,那现在等待他们的,要么是违约,要么是严重亏损。

同样备受影响的还有节能灯行业的生产。据悉,氧化钇、氧化铕、氧化铈等几种稀土产品是节能灯配件毛管中三基色荧光粉的主要原料,占原料比重高达75%。

涨情引发大面积恐慌

稀土价格的上涨给其下游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据悉,除了氧化镨、氧化铈外,钕、钇、镧这3种稀土金属的氧化物过去都在陶瓷色釉料生产中被使用。不过刘爱林称,自从价格上涨之后,这3种材料已基本退出陶瓷色釉料的生产。

针对稀土下游行业的报怨,稀土生产企业却不以为然,听多了之后甚至有些厌烦——你们都是在过去10多年里,因稀土的低价贱卖而培育起来的,你们是实际获益者,现在价格回归正常了,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这并非虚言。2011年以前,除氧化铈一直波镧不惊外,大多数稀土氧化物的价格都在低价徘徊,甚至被形容为“白菜价”。其中氧化镧最高不超过4万元,氧化镨和氧化钕则保持25万元以下,2006年以前更是低于历史高位价格的25%。由于稀土的贱卖,其下游应用行业几乎不存在原料问题,发展都不错。

但稀土下游行业也有理由。

“我并不反对价格上涨,只是希望慢慢地涨。如果稀土原材料价格一直保持高价位,中低档下游市场将受到巨大冲击,甚至导致下游企业停产和倒闭。”靳树森表示,暴涨必然暴跌。下游行业萎缩了,以后又不能大量出口了,稀土还能卖出价吗?

江西赣州一位做稀土买卖的生意人担心的是,目前的价格泡沫有点大了,万一破了怎么办?在他看来,现在各路游资已经不仅是囤积稀土原矿,而且延伸到了稀土的整个产品链条。无论是屡创新高的稀土价格,还是捂货不卖的商家,整个行业的浮躁令他担心。

据了解,今年以来,投资商大量涌入。这些投资商基本不考虑价格,只要有稀土就收,并且每次采购量都非常大。特别是在今年春节后的近两个月内,大量社会资金开始涌入稀土行业,在包头、江西等稀土主产区大批采购稀土。在这些大量涌入的游资中,包括温州、浙江其他地区以及很多地方的社会资金。

稀土价格的飙升也刺激了国外企业。澳大利亚莱纳斯矿业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埃里克·诺里兹(Eric Noyrez)透露,希望未来有机会做中国的稀土生意。“中国国内对稀土的需求增长非常快。如果中国保持目前的开采配额限制的话,那预期在2014~2015年,中国就会有进口稀土的需求。”埃里克表示,莱纳斯已经完成对非洲一座矿山的收购,预计201 1年第三季度可以向市场提供稀土供应。

“我们都觉得现在的价格可怕了,但是外面的人(投机资金)还觉得要涨。”一位稀土加工企业老总说,目前要从市场上购得稀土原料已经非常困难了。不仅如此,目前的价格已经让很多中小规模的下游加工企业无法继续生产,很多厂家都开始减产。

“我了解的情况是,许多搞房地产的人都跑过来囤积稀土氧化物。”靳树森称,原本国家就在限制生产配额,在国家出台相关稀土保护政策之后,凭空又多出一群不事生产的买家。

政策调控后向何处去

稀土价格上涨的原因似乎是人人皆知。

据了解,为了减少对稀土资源的滥采,加大对稀土资源的控制和保护的力度,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以整顿规范该行业的发展。为规范稀土出口量的上升趋势,今年1月1日起,国家财政部提高了个别稀土产品的出口关税;2月份,国家环境保护部出台《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3月底,国土资源部下发年度稀土开采配额,并将新的稀土开采权证的申请再延期一年。

很显然,中国政府突然看紧了稀土这点家当,减少了开采量。这吸引了大量游资涌入,借机炒作。

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苑志斌向媒体表示,推动稀土价格上涨最直接的因素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但国家对整个产业链的调控没有理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链的脱节,为部分游资以及其他行业的进入者创造了加剧行业矛盾的机会。

“这波行情完全是由炒家炒起来的,这种稀土价格的上涨实际是一种虚高现象。”赣州一名钕铁硼生产企业内部人士表示,稀土现在的价格已经严重背离市场需求。

苑志斌也表示,目前的稀土价格属于非正常性上涨,波动性非常强。这种价格的不确定性恐会延续一段时间。因为稀土具备充足的应用市场,且其资源价值正在逐步体现。只有行业调整产生一定的效果,价格才会在正常水平长期停驻。否则即使稀土价格在正常水平停留,时间也是短暂的。

国际上的有识之士也认为,当前国际稀土市场已经过度繁荣,稀土价格正在逼近峰值,然后将出现下降趋势。他们表示,稀土价格的飞涨对稀土上游开采商来说短期肯定是利好消息,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对稀土全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稀土价格成倍增长可能会抑制稀土的大规模应用。高额价格会鼓励各国开发稀土替代资源和技术以降低成本。一个合理价格、稳定供应的稀土产业才是最好的。”一位国外稀土行业人士如是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表示,稀土价格终究不会像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那样大起大落。此外,虽然稀土涨价会刺激生产和增加供应,但这个过程不会很快。因为稀土开采、储藏等技术要求很高,未来稀土价格还有上涨的空间。

上一篇:专业化服务系统下一篇:经阴道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