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

2024-10-19

长江文明(共8篇)

长江文明 篇1

摘要:有关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 学界对于长江文明的主流地位已有广泛的论证, 但对以长江文明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还未有显著成效。当前,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发展机遇, 通过利用AR技术对中国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不仅能使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而且能开发多元的对外文化贸易项目, 带动本国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提升中国文化产品品牌的美誉度与知名度, 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和谐发展。

关键词:长江文明,“一带一路”,增强现实,历史文化

一、引言

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两大源头, 中华文明因汲取了黄河、长江的精华而诞生。其中, 长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诞生的主流之一, 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而且开辟了丝绸之路, [1]从而建立了古代世界三大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恒河文明与地中海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迅速迭代的今天,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 开发, 已由传统的口头、图文记载等方式向数字化的方式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和科技部的“十二五”专项规划中都明确指出, 要发展文化产业,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方向, 需发展新型文化产业, 加强VR (虚拟现实) 、AR (增强现实) 的集成应用, 促进文化产品市场的健康繁荣。

当前在“一带一路”战略下, 跨文化沟通与合作必不可少, 需要文化的力量助力传播, 才能消除各个地区的文化鸿沟。这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带来新的机遇。[2]如何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 既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 又保护、传承人类的历史文化资源财富, 是当下科技工作者和文化传播专家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新课题。[3]增强现实技术 (Augmented Reality, 以下简称AR) 是在虚拟现实技术 (Virtual Reality, 以下简称VR)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科技手段, 利用AR技术, 可以将历史文化资源内容向可保存、可交互的数字化内容 (如数字动画、 影像、 声音、 文本等) 转化, 并实时地叠加到现实场景中, 与用户进行实时的交互式体验。过去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商业化开发, 跨文化传播, 仍停留在特效影像、动画的浅体验上, 利用AR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虚实融合的整合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将让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多维度的体验, AR将为历史文化产品升级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一种新的开发思路和技术手段。

本文从“重构长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开发现状出发, 阐明了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过程中, 利用AR技术不仅可以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弥补现有的技术手段的不足和缺陷, 而且还能对历史文化资源内容进行产业化开发, 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跨文化传播保驾护航, 产生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二、“重构长江文明”的核心内容及开发现状

“重构长江文明”是考古界的一项重大研究, 也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课题。已有的考古学研究, 证实了长江文明有别于黄河文明, 长江文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文明谱系。长江流域考古发现的文化, 如此远古博大、厚重、丰富、完整, 如长江上游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宝墩文化、金沙遗址等。目前考古界诸多学者认为, 三星堆文化代表了长江文明的源头, 它古城遗址的规模, 陪葬品的数量, 历史考证的人口, 都完全具备史前大国古城的标准, 是全世界罕见的“古城古国古文化遗址”。

目前, 对“重构长江文明”的产业化开发, 主要方式是通过出版图书、期刊、展览的形式, 如武汉园博园内建立了长江文明馆, 馆中体验厅以长江沿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时间走向为线索, 让观众乘坐无轨游览车从各拉丹冬出发, 饱览雪域高原、高峡平湖、巴蜀奇观、赤壁烽火、飞跃名楼、江南盛景、神奇纬度等七个“最长江”景观, 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长江文明。 但还未查阅到利用AR技术手段对长江文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和运营的实践活动。

三、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美学特征和意义

AR是增强现实的简称, 它是一种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把现实世界中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 (视觉信息, 声音, 味道, 触觉等) , 通过科学技术模拟、仿真、解构成人类熟悉的信息类型, 再叠加到现实世界刺激人类感官, 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的技术手段。增强现实技术增强了人们对周边环境的感知, 同时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 从其艺术特性上讲, 由于增强现实技术是应用于真实空间构建上, 所以增强现实有着独特的现实与虚拟交融的美学特征。

(一) 基于AR技术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美学特征

1. AR技术带来沉浸。AR系统其技术实现的方式是将由摄像机等感官设备捕捉到的信息进行虚拟化处理, 实时地通过系统自带显示设备传递给人们, 并能实现与用户的人机交互功能。其中的跟踪和三维注册技术是AR系统最核心的关键技术。[4]在三维注册技术中, 被AR系统捕捉到的信息通过虚拟化处理, 形成的虚拟数字内容信息 (文本、图形、动画、 视频、声音、虚拟三维物体) 被实时地放置叠加在真实场景中, 一方面人感觉仍处于真实的空间中, 另一方面又能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 虚拟和真实将有效地融为一体, 所以AR技术带来的沉浸是一种真实的沉浸。

当AR技术运用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 人们可以从现实和虚拟环境中获得混合信息, 既能通过感官与其互动, 又能获取在真实环境中难以捕捉到的信息, 从而获得对历史文化资源更全面的感知。比如, 在旅游领域, 要游览完长江文明所遗存的所有遗址,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物质成本, 旅行者也只能从导游的口头描述、残缺的断壁、文物中了解到各个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 各个时期的景象只能来源于头脑中的幻想。而通过增强现实, 旅行者甚至可以看到长江流域先民的村落, 听到来自早期先民演奏的青铜编钟的乐曲, 甚至可以亲手制作一把青铜剑。增强现实, 让人们的感官得到延伸, 暂时忘却真实的时空, 在现实空间中得到真实的、自然的沉浸。

2. AR技术带来愉悦。愉悦一般通过刺激感官产生, 在环境空间中, “愉悦性”可以来源于美好环境的刺激, 同时还来源于环境创造的“场所感”, 以及时光流逝环境带来的“集体记忆”等有“意义”的环境深层结构。因此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及对环境意义的探寻两种方式产生愉悦性。例如,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旅游、科普、教育与寻宝、密室逃脱、猜谜相结合, 消解了传统的旅游、科普、教育体验中获取信息的复杂、艰深、劳累的体验, 使参与者在现实环境中感受到虚拟世界中的愉悦与刺激。

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 人们能够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到现实中不曾出现的叙事性及故事性信息, 与环境产生多种可能的交互, 从而从历史文化中获取深度的愉悦感。例如, 人们在游览三峡时, 不仅能领略现代三峡的风光, 还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与环境进行交互, 使沿途风景快速变换, 感受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畅快。

3. AR技术带来信息满足。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的活动, [5]主要在生理层面无外乎通过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方位感知历史文化资源中的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 而这样的体验需要一定的载体, 如景观、产品、 影视剧、书籍等, 使人们实现各器官上的信息满足。

AR技术运用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 其交互性的人机界面, 可以在现实环境中实时地叠加, 展示历史文化资源中自然、人文、历史的风貌。另一方面, 历史文化资源常常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 人们难以获得所期望的感知信息。例如, 三星堆遗址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破败的建筑遗址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可是通过AR技术, 增强现实下的人们看到了古城遗址的残垣被重建, 断壁被修复, 先民正在劳作。通过这种方式, 旅游者获得了视觉信息的补偿。再如, 出于对文物和古迹的保护, 许多景点或文物都禁止游客触摸和进入, 旅行者的触觉欲望得到遏制。增强现实技术不但可以营造让游客与历史人物对话、参与历史事件的超现实环境, 同时在不破坏文物、环境的前提下, 旅游者的触觉信息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4. AR技术带来消费欲望。人类的活动, 基本上可看成是根据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依据人类活动的特点, 提出了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 而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求知需求和美的需求两个层次。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 人们可以通过购买AR文化产品, 参与AR技术设计的旅游体验, 来获得求知、审美的需求, 以及通过亲身体验, 极限挑战而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 开发一本“AR长江文明传说故事绘本”产品, 人们只需用手机等设备扫描一下相应文化标记图案, 即可看到长江文明中各时代先民、建筑、文物等的景象, 拉近了人们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 并刺激了消费者对“长江文明”代表的文化资源最直接、立体式的消费。

(二) 利用AR技术对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意义

很长一段时间里,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长江文明的主流地位并未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 由于考古工作的新发现, 长江文明的地位才逐渐得到重新评价。从历史的角度看, 长江文明的输入以及与黄河文明的互动, 对汉唐以后的中国文化总体特质, 丝绸之路的诞生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 合理开发长江文明历史文化资源, 对于沟通丝绸之路沿线地区, 打开沿线市场, 促进经济发展,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意义。

1. 构建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核心, 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创意、文化与艺术、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外贸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模式。长江文明的深度挖掘与提炼, 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艺术、文化与考古, 以及文化与科学的深度融合过程, 其中涉及动画、艺术、计算机视觉、信息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将会促进文化、科技、艺术、旅游与外贸等多领域、多业态的融合发展, 形成新的产业模式。

2. 促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提升文化旅游品牌价值。 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 但也面临着景区接待力不够, 资源保护不善, 体验较差等问题。因此, 利用AR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 结合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特点, 将有利于发挥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特色, 强化我国文化品牌, 推动我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增强我国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3. 加强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传播力度, 提升我国的文化品牌影响力。“一带一路”要热起来, 需要发展经济, 首先需要沟通, 这就要靠文化的力量, 用传播的力量去消除各个地区的文化鸿沟。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 将会带动我国文化品牌像美剧、好莱坞电影、网络游戏一样打通跨文化传播的渠道, 开拓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 提升经济效益,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4. 拓展文创产业发展格局与发展模式。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 不仅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优秀的创作源泉与主题, 而且能使历史文化资源落地, 向一定制式的产品转化, 成为大众化的文化消费产品。这种方式不依赖人力和物力的堆积, 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从而拓展我国文创产业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产业模式。

四、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构长江文明”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 建立具有跨学科、多领域背景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专业团队[5]

团队中既需要文化创意、考古专家, 也需要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计算机交互的技术人才。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专业人才共同组建知识交叉性的研究与开发团队, 围绕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传承的中心点, 进行多种学科、思维的碰撞与交汇, 为探索研究基于AR技术的“重构长江文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与创意策划。

(二) 建立基于“重构长江文明”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文化内容数据库

对“重构长江文明”中适宜开发的形象、文物、古迹、史料, 重新构筑数字化形象, 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合成技术等, 设计、制作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文化内容数据库, 例如建立著名历史人物、事件、自然风光的数字化内容栏目, 用于利用AR技术植入“重构长江文明”历史文化产品数字文化内容的系列虚拟对象, 便于产业化开发吸取素材。

(三) 构建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设计的线上、线下体验中心

如在长江文明展览、长江文明馆内设置专门的体验展示中心, 出版相关的操作、体验宣传手册, 将基于AR技术开发的 “重构长江文明”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进行集中陈列和展示。开发线上体验平台, 以游戏、网页等互动化方式传播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设计专门的基于AR技术的“重构长江文明”增强现实旅游体验, 采用体验式营销策略, 激发游客对“重构长江文明”旅游产品的消费兴趣。

(四) 充分发挥AR技术能够带来沉浸、愉悦的感受, 开发以“重构长江文明”为主题的动漫和游戏

长江文明丰富的古迹、文物、遗址、历史人物、事件等历史文化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意源泉, 加上AR技术带来的体验感优势, 两者可以天然地结合起来, 创造具有知识、娱乐、互动完美融合的动漫和游戏。

(五) 借助AR技术的体验感和交互性功能, 结合“重构长江文明”文化内涵, 开发增强现实广告

以长江文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旅游创意、动漫游戏产业的创意源泉, 更是新媒体广告的创意源泉。在“重构长江文明”的产业化转化研究过程中, 对长江文明中的历史人物、遗址、文物进行数字化设计, 结合AR技术开发的广告具有互动性好、方便实用、感受真实等特点, 可在手机、电脑、户外等广泛使用。广告商应用这一广告形式, 不仅能拉升广告活动的档次, 也能加深消费者与品牌或产品之间的互动交流。

五、结语

20世纪后半叶以来, 有两大世界潮流锐不可当。[6]一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奔涌而来的信息化大潮, “比特”正在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 人们进行着数字化生存。目前, 以文化内容为主题的数字化革命正在全球展开, 各国纷纷大规模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形态, 甚至有国家巧妙运用文化打开他国市场, 如好莱坞创作的一系列英雄片, 其中像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系列成功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意获得高票房, 反哺中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技术正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浪潮下, 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将深度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特色, 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开发出更多富有集体意义的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体验, 可以弥补现有文化商品设计与开发的单一与不足, 促进区域文化内涵的传播创新, 促进跨文化传播效应, 提升国家软实力。据研究调查, 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并显示出广阔的前景。目前AR技术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方面刚刚起步, 另一方面, “一带一路”的战略提供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机遇, 历史文化内涵的策划加上新技术的应用与迭代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大方向, 这将不仅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 而且为人类文明传承做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范小平.对长江文明的重新估价[J].中华文化论坛, 2003 (1) :35-39.

[2]高轩, 冯泽华.中国与东南亚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制度构建机遇[J].东南亚研究, 2015 (4) :46-53.

[3]Azuma R T.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J].Presence, 1997, 6 (4) :335.

[4]Azuma R, Baillot Y, Behringer R, et al.Re-cent Advances in Augmented Reality[J].Computer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IEEE, 2001, 21 (6) :34-47.

[5]余日季, 唐存琛, 胡书山.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以黄鹤楼传说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 2014 (4) :50-54.

[6]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陕西为中心[D].山东大学, 2014.

[7]邱述学.重构长江文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29 (3) :90-98.

[8]李智.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旅游设计及用户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长江文明 篇2

什邡红白豆干,外形老吃起来嫩

黄豆“命贱”,根部自带氮肥,只要有阳光、空气、水和适当的农家肥,黄豆就可年年丰收。另外,黄豆营养价值高,过去作为粗粮一般拿来做猪饲料,也有磨成豆腐的。经历一代又一代,红白镇原先以磨豆腐为业的也由一家,发展成了六家,其中一户但姓和一户張姓的豆腐坊最有名。他们一般生产水豆腐、干豆腐、五香卤豆腐,特别是后来的“尼姑豆腐”,

关于尼姑豆腐,还有一段故事:“尼姑豆腐”的制作人是武胜县的一位尼僧,法名寂量,掌握了较有特色的五香卤豆腐的配方。后来,她云游到绵竹三溪寺,与红白镇的但、張二家有一些俗契因缘,向他们传授了豆腐制作技艺。红白山区,水质特别清冽爽口,这是制豆腐的一个有利条件,使她从老家学来的技术,得以在红白场安家落户,开花结果。

据豆腐作坊主人谈:红白豆腐纯用胆水点浆,点法上有其奥妙,使水豆腐外形老,吃起嫩;凡做豆腐菜肴时,先下锅打毛,绝不会翻砂。也就是说,切块的豆腐下锅后依然棱角分明,保持原状,既不会散烂,也不会变老,因此入口香融细润,较之猪脑更别具风味,博得了食客的赞誉。由于在磨浆、煮浆、过滤、点卤、压制成型,烘烤、卤制等过程中,严守质量要求,按照家传密法操作,因之,不管水豆腐与干豆腐,都能保持红白豆腐的特色风味,优于其它地方的产品,每天都供不应求,尤其是干豆腐,每天都是登门预约和守候提货。目前,红白豆腐已远销成渝、黑龙江、辽宁、深圳等地,博得众口赞誉。

两千年的文化,重建后的宏大

早餐后来到三星堆博物馆和三星堆遗址,这里出土展览的青铜人像堪称世界之最。

馆内所珍藏的三星堆出土文物非常多,既有青铜器,还有玉石、骨、陶器等文物。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这片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在沉睡千年之后终于为世人知晓。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两千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

下午可以游览德阳文庙,这是我国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孔庙之一。德阳文庙极具地方特色,经过了多次的重建,现拥有古建筑二十多处,整体建筑非常庄重,保存也好。参观完文庙,接着游客可以到石刻公园游览,

壮观的石刻艺术墙绝对让人印象深刻。石刻艺术墙由牛门、生命之歌、艺术长廊、智慧之光、中华魂、十二生肖大柱等景观组成,以自然、生命为表现主题,运用浮雕、圆雕、建筑以及墙体的各种空间组合托出主体格调。石刻墙全长720米,高7米,形式上分段组合,造就一系列既独立又联系的强节奏。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将地形环境作艺术处理,集思广益,构思绘制蓝图并建成了这座大型石刻艺术墙。

回到市区后,可到德阳的美食街品尝当地美食,晚上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高档酒店、快捷酒店或时尚酒店,大多价格合理,干净舒适。

美食索引:

孝泉果汁牛肉

孝泉果汁牛肉是德阳市孝泉镇的著名特产,始创于1920年,具有麻、辣、香、酥及带有果味等特点,故名“果汁牛肉”。孝泉果汁牛肉,是孝泉地方名特回民食品,以“马昌恒果汁牛肉”为最佳。

罗江豆鸡

德阳名小吃罗江豆鸡,在川菜菜谱和众多食品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罗江豆鸡的创始人袁通儒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小饭店吃饭,没有下酒菜,店家便给他弄了一碟麻油豆皮,他吃后顿受启发,回家后以黄豆试制成了比鸡毛饭店豆皮更美味可口的“豆鸡”来维持生计。袁通儒反复总结制作豆鸡的工艺,于民国25年制作了首批豆鸡送往成都花会佛教食品展览会展销,获专利权,并取得了金质招牌一面,从此豆鸡扬名。

中江挂面

中江挂面为手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固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的特点也源于此。现在为增加挂面的营养成分,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入韭菜汁、菠菜汁、鸡蛋清、鸡蛋黄等原料而制成蛋清面、蛋黄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中江挂面曾先后数次被省、市、县评为地方优质特色食品,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什邡板鸭

什邡板鸭系以其在晾晒和腌卤过程中,均采用竹骨绷撑,成品成板状而得名。熟板鸭系卤制,色鲜味美,细嫩化渣,肥而不腻,风味独特。因为板鸭名师各有师承,所以什邡烧腊鸭子亦各有风味,但皮色金黄、肉色红润、肥而不腻、嫩而化渣、耐久咀嚼、鲜香味独特,是它们的共同特色。

什邡荞面

什邡荞面是什邡著名小吃之一,是受群众欢迎的绿色快餐食品。它主要用荞麦粉制成。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测定,荞面所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高于小麦面粉和大米,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也较丰富,还含有其它粮食不具有的叶绿素、芦丁等成分。什邡荞面分水荞面、干荞面两类。

嚼雪包子

嚼雪包子是1935年嚼雪包子店新创的食品。馅心精选瘦猪肉剁细入锅,炒至散籽后再加辅料胡椒粉和味精、酱油、玉兰片、醪糟、甜酱,金钩、生姜拌馅。嚼雪包子色白如雪,入口松软,1950年后,演变为小笼汤包,又称小笼包子。

长城雪茄

1918年,什邡卷烟厂的前身益川工业社宣告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雪茄从民间自产、自卷、自消的“叶子烟”时代走向工业生产的“雪茄”时代。一路走来,什邡雪茄虽然经历了众多风风雨雨,但最终依然无恙,“长城”香飘如故,“狮牌”雄风犹在。

长江文明 篇3

常熟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位于常熟市沿江开发区长春路西侧, 长江大堤南侧。其取水工程的取水泵房布置于发电厂厂区外, 为长江主江堤 (桩号354K~355K之间) 背水侧顺堤河的南岸, 长春化工厂区围墙的北侧, 泵房北侧外边线距顺堤河南岸约2.0 m, 距长江大堤背水侧坡脚约18 m;南侧外边线距长春化工北侧围墙约20 m。取水管自取水泵房穿越长江主江堤从长江中取水。长江取退水顶管工程平面图见图1。

本工程采用两根DN1 200钢管取水, 钢管采用D1 219×14.2螺旋钢管, 引水管从0.00~202.0直管段采用顶管施工, 顶管管中标高-3.00 m, 原地面标高4.00 m。根据设计的要求, 在施工完毕后还应设置两道高压防渗墙。

2 顶管穿越长江大堤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穿越长江大堤顶管施工的过程中, 顶管施工的中心在地下3 m, 根据勘察的资料表明在本次顶管施工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在淤泥的土质中进行。由于其中的含水量比较高, 在施工过程中容易粘附土在设备上, 这样就给施工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般顶管施工无法看到地下的情况,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在对长江大堤进行顶管施工的过程中, 可能会对长江大堤造成的影响有以下几种:1) 在顶管施工过程中, 要穿过很长的地下土层, 由于土层的变化比较频繁, 在透水性较差的土质中进行顶管施工, 周围的土质恢复强度比较慢, 这样一来对大坝的安全就有一定的影响。2) 在顶管施工的过程中, 如果对周围的土挤动较大, 容易造成地面的凸起或下沉。3) 经过无数次的施工实践表明, 如果设置的参数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大堤产生裂缝, 出现渗水的情况, 从而危及到大坝的安全。4) 施工现场与大坝的高度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顶管施工时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 对大坝造成破坏[3]。

因此, 在顶管施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大堤的安全, 要尽最大的可能控制大堤的沉降量。

3 顶管穿越长江大堤的施工技术措施

最后决定采用减阻泥浆、大堤注浆加固、测量控制等技术措施, 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3.1 减阻泥浆

使用触变泥浆是长距离顶管减少摩阻力的重要技术措施[4]。合理地使用触变泥浆, 可以保持土体稳定, 减少塌方, 起到减阻和护壁的作用。此次的顶管技术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 使用了工具头压浆和后端补浆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顶管施工。

3.2 土体注浆加固处理

在施工过程中, 为避免对堤身产生不良后果, 要对沿线的堤基及堤身进行注浆加固。布管范围从顶管穿越大堤内坡脚开始至顶管穿出大堤外坡为止, 长度约60 m, 宽度为顶管轴线两侧各2.0 m, 共56个注浆孔, 采用2行、28列布置, 顶管穿越大堤前7 d开始对中间3排进行灌浆, 对管底及管侧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这样就很好的防止了土层的下降, 在顶管施工完成后再在管道周边的测控内注浆, 进一步防止沉降, 既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完工还保证了长江大堤的安全。

顶管穿越大堤时, 配制特殊的减阻泥浆, 以减少顶管对大堤的影响。

3.3 测量及轴线控制

在长江大堤底下进行顶管施工, 最怕的事情就是发生沉降, 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管线上面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观测点进行实时的监测。对顶管施工进行实时监测是保证土层沉降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 在进行顶管施工的过程中, 要全天有人对观测点进行监测, 就算是在施工结束后的头两个月内也要每天对观测点进行巡视。在之后的时间里巡视的时间间隔在逐渐的增加, 在巡视的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加密监测次数, 并上报相关部门。监测网点布置平面见图2。

3.4 顶管顶进中的注意事项

把顶进的前50 m作为试验对象, 并采集准确详细的参考数据, 把握合理的顶进参数, 并控制好轴线, 为以后顶进的顺利进行打下可靠的基础。

4 结语

1) 加强长江大堤地基加固及地表沉降量监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将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施工人员, 以便根据沉降量, 调整顶进参数, 经实践证明, 该方法对大堤本体的影响较小。2) 只有充分考虑不良因素, 将技术措施做到最严密的状态, 才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同时也为整个工程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 从测量结果来看, 管底高程和轴线偏差都在顶管施工规程和设计要求之内。3) 从监测的结果来看, 沉降是施工中造成大堤内部变形的主要原因, 而顶管的施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堤内部结构。但从长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来看, 沉降变化率所达到的最大值为0.3 mm/d, 可见大堤的内部变形还在可控范围内且趋于平稳。另外, 汛期及台风的到来是对大堤施工质量和工艺的最有效检测, 通过监测其已达标, 因此可作为后续工程的标杆。

参考文献

[1]周丰年, 刘传杰, 张美富.顶管施工对长江大堤影响的实测研究[J].人民长江, 2007 (2) :13-17.

[2]王斌, 陈帅, 陶柏峰, 等.顶管穿越路堤实测地基变形和扰动程度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S1) :55-58.

[3]贾国强, 陈琳.控制大直径顶管穿越长江大堤引起堤面沉降的技术措施初探[J].岩土工程界, 2009 (12) :101-104.

[4]刘乃银, 杨光发, 张照玉.顶管穿越施工技术[J].石油工程建设, 2006 (5) :79-82.

“长江三鲜”之一——刀鱼 篇4

记得第一次看到它时,我刚上小学,奶奶从厨房里端出一个盘子,我好奇地向里面张望,是一条鱼!我细细地看着,这条鱼体形扁扁的,长长的,好像一把细长的刀。它身上的背鳍比一般的鱼都要细小,几乎是透明的,最奇特的是它的臂鳍居然从腹部一直延伸到尾巴,好像是跳舞的小姑娘长裙上的一条极薄的裙边。再看它的全身,呈银灰色,嘴尖,肚子扁,尾巴长,显得别具一格。

我对这条鱼十分感兴趣,急忙问奶奶这是什么鱼,奶奶笑着告诉我:“这是‘长江三鲜’之一——刀鱼,是江阴的特产。”

通过网上查资料,我知道了刀鱼又称刀鲚,属于鲈形目。它是夜行性鱼类,喜欢在幽暗的光线下游动、觅食,想来,它是鱼类中的“潜伏”爱好者。它与其他鱼类不同,可以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具有极其强韧的环境适应能力。刀鱼的嘴里有细小尖锐的牙齿,虽然习性不凶猛,看起来煞是温柔秀气,但还是会吞食体形较小的鱼类和虾类,也是个不可招惹的主儿。看来,这刀鱼不仅长得奇特,生活习性也很奇特呀。

这时,奶奶叫我赶紧趁热尝尝这刀鱼的味道,我轻轻地夹起一大块鱼肉,刚想塞进嘴中时,一旁的奶奶叫道:“小心!刀鱼小刺特别多,必须慢慢地吃。”我连忙把鱼肉放进盘中,夹起较小的一块,仔细地把刺剔干净后,放入嘴中,真好吃!这鱼肉肥肥的,极其鲜美,滑而不腻,真是“此鱼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刀鱼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可真是名副其实啊!

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肯定也不低。我继续在网上搜索,发现刀鱼的营养价值确实很高,而且全身上下都是宝。据统计:每100克鱼肉含蛋白质18.4克,脂肪4.6克,还含有磷、铁、钙、锌、镁,以及维生素A、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

此外,刀鱼还具有药用价值,它有养肝、祛风、止血等功能,对治疗出血、疮、痈肿等疾病有良效。刀鱼鳞有显著的降低胆固醇的作用,适宜久病体虚,血虚头晕,气短乏力,食少羸瘦的人食用。奶奶身体虚弱,经常生病,如果给她每天吃上一条,估计可以长命百岁了!

刀鱼的做法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刀鱼馄饨”了,奶奶自然也会包上几只让我尝尝鲜。她先将刀鱼剁成肉末状放一边,再将鲜嫩的韭菜洗净,切细,拧出多余的水分,然后将刀鱼肉末加入,并打入几只鸡蛋,接着放适量的油、盐,搅拌均匀后,鲜美的馅儿就完成了,再裹上馄饨皮煮熟,令人垂涎欲滴的刀鱼馄饨便出锅了。我一个接一个地吃着,把肚子撑得滚圆,起身时还往嘴里再塞一个。

看着这奇特的刀鱼,吃着这美味的刀鱼馄饨,我不禁感叹:江阴,真是一个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指导教师:潘雅频)

教师点评

长江隧道挑战世界难题 篇5

据介绍, 长江隧道工程一直被业界视为世界级难题, 采用超大盾构穿越地质结构复杂的长江江底, 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2004年以来, 武汉、上海、南京先后开始建设越江隧道, 目前武汉、上海长江隧道已经贯通, 一个个世界难题被攻克。

1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

总投资126亿元的上海崇明越江通道工程采用“南隧北桥”方案, 由长江隧道和长江大桥组成, 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隧桥结合工程。作为国家重大工程, 上海长江隧桥于2004年12月开工建设。其隧道长约8.9km, 隧道内径13.7m, 隧道外径15.43m, 为世界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长江隧道南起浦东五号沟, 穿越长江到达长兴岛, 再由长江大桥连接崇明岛, 北至崇明陈家镇, 全长约2 5.5 k m, 其中南港水域长6.9km, 设计为江底隧道, 长兴岛4.0km的地面道路为高等级公路, 北港8.5km的水域由桥梁联接。2008年9月, 长江隧道已与长约10.3km的长江大桥实现了全线结构贯通。

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将于2010年世博会召开前通车使用。届时, 从上海市区到达中国第三大岛崇明, 仅需20min左右的车程。“一隧、一桥”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 将对长三角经济圈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

上海长江隧道由2条相距23m的双向平行的隧道组成, 其内径13.70m, 分为上下层:圆形隧道的上部, 是单向三车道高速公路层。长达7.5km的隧道中, 每隔800余m, 便有一处长15m、内径2.74m的连接通道, 用于逃生与消防;下层为轨道交通预留空间。

1.1 混合盾构施工

上海长江隧道地层是一种砂、黏土、碎石和地下水混合物, 隧道上最大覆盖层65m。松散的地质情况和高的水压可以通过混合盾构技术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这也是大直径、长距离和深层过江工程最佳方案。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采用2台德国海瑞克公司制造、上海隧道股份组装的∅15.43m泥水盾构施工,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直径的泥水盾构。盾构总长132m, 共有3个后配套车架。1号车架安装有驱动和输送物料所需的设备, 所有推进的主体设备都集中于此, 如主控室、泥浆泵、配电柜、注浆系统、液压泵站;2号车架为联系车架, 连接1号和3号车架, 2号车架设置了联系梁和行车 (门吊) , 供管片吊装和运输;3号车架摆放着盾构的通风设备和同步管路的延伸设备等。德国海瑞克担任设计同时生产主要部件, 如大刀盘、主要驱动装置、还有液压推进千斤顶。2006年9月23日第一台盾构始发, 同年12月底第二台盾构开始另一条平行隧道的挖掘。

混合盾构按照泥水盾构工作原理, 不稳定的工作面受到膨润土 (一种黏土和水混合物) 的支撑, 因而大刀盘能够快速和安全地推动经过高透水性的地层, 多半是砂和砾石。支持压力的精确控制避免河床的沉降和隆起, 因而使得盾构安全前进, 可以在极端水压下建造隧道。

为了保证盾构在长江底高透水性的地层长距离掘进, 盾构刀盘设计保证了在大气压条件下可以进入刀盘更换刀具。刀盘由6个抗水压密封的主轮辐组成, 人们可以在大气下进入这些轮辐, 每个走道, 两个刀具有刀具锁, 它一开就可以调换刀具。刀具退缩, 刀具锁关闭, 这样就能够在刀盘后安全地调换磨耗刀具, 从而大为减少了调换刀具的时间、风险和代价。

1.2 衬砌

隧道内径13.70m, 外径15.43m, 采用通用楔形管片错缝拼装工艺, 环宽2 m, 厚度为0.65m。每环管片重约160t, 由10块组成, 包括1块封顶块, 2块邻接块和7块标准块。两条隧道间共设8条连接通道, 在两隧道的最低点设有4座江中泵房便于雨水的收集和处理。在盾构尾部, 用特别制造的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两台盾构要拼装总数为7 500个管片。

1.3 施工记录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是一项科技含量高、施工工艺要求高和工程施工风险高“三高”工程, 从开工之初, 就因为其“长、大、深”的特点, 吸引着业界同行的目光。在世界地下工程界首屈一指, 工程建设中也蕴藏着许多令中国工程界骄傲的世界第一。在三年半的施工过程中, 建设者在平均40多m深的长江江底创造出了等一个又一个施工建设奇迹。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首次采取了盾构边推进、道路结构同步施工的新技术, 不仅实现了快速施工, 也解决了盾构施工期间隧道上浮的问题。

●盾构隧道直径世界第一 (15.43m) 。

●超大型盾构一次性掘进距离长达7.5km。

●单条隧道单日最快推进26m。

●单条隧道每周最高拼装71环 (142m) , 单条隧道每月最高拼装278环 (556m)

●隧道管片精度达到误差小于0.5mm, 整条隧道高程误差不超过2cm, 水平误差小于2.7cm, 堪称世界最精准。

2 武汉长江隧道工程

几乎与上海长江隧道建设同时, 武汉长江隧道、南京长江隧道也在紧张建设之中。

武汉长江隧道是长江上第一个立项, 第一个审批, 第一个开工的隧道, 也是第一个建成通车的隧道。武汉地质条件复杂, 有粘土、粉土、粉细砂、卵石, 还有岩层。与上海、南京长江隧道相比, 武汉地质情况最复杂, 砂石多, 水压最高, 地面建筑多, 技术难度最大。武汉长江隧道直径11.38m、全长约3 630m。总投资超过17亿元, 是目前中国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施工中主要需克服五大难题。

一是姿态控制, 盾构机穿越软硬不均的地质, 掘进姿态难以控制, 容易走偏, 难以到达指定的位置;二是高水压, 隧道从水面到底部深57m, 江水的压力极大, 防止隧道透水是最大难点;三是超浅埋, 部分地段盾构离地面只有5~6m, 盾构穿越难度极大;四是强透水, 隧道两岸大部分为粉细砂地层, 一旦透水, 后果不堪设想;五是长距离掘进, 由于地质变化大, 盾构要尽可能一次穿越2 500多m。

据施工人员介绍, 几乎每一个施工阶段, 都与世界级的技术难题相伴。“克敌制胜”是靠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信息化管理。比如采用激光自动导向系统, 配合人工测量, 保持盾构一丝一毫不偏向。盾构在江底挖掘, 容易引发土壤沉降、造成建筑坍塌。施工者采用“气垫式泥水平衡技术”, 使盾构掘进时波动很小, 水土沉降控制在3cm以内。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 武汉长江隧道在科研技术及信息化施工方面, 有众多革新, 标志着我国穿越江河湖海隧道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为目前正在规划或筹建的其他穿江隧道, 起到非常有价值的示范作用。

2008年12月底武汉长江隧道已经试通车。

3 南京长江隧道工程

南京长江隧道建设面临水压大、地质复杂、伏土浅等六大世界难题, 备受国内外地下工程界瞩目。

南京长江隧道工程采用“左汊盾构隧道+右汊桥梁”的方案, 隧道埋深在江下11~22m, 采用两台1 4.9 3 m超大直径复合式泥水盾构施工。南京长江隧道总投资约3 3亿元, 工程总长约6 165m (双线) 。工程所处地域为深水和软弱河床的地质, 规模大, 地质条件复杂, 技术难点多。

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面临六大世界技术难题。

一是直径超大:隧道掘进使用的两台泥水平衡式盾构直径达14.93m, 是当今世界超大直径盾构之一。

二是是水压最高:隧道最低点位于长江水面以下60m深处, 水土压力高达6.5kg/cm2, 居同类隧道之最。

三是地质复杂:隧道在江底穿越淤泥、粉细砂、砾砂、卵石和风化岩等, 且复合地层占隧道全长的40%多, 地质情况极为复杂。江底可能有沉船或战争时期遗留的炸弹, 沙层松软, 多砂砾和卵石, 这都加大了施工的风险。

四是透水性强:隧道穿越的砾砂、卵石地层透水系数是粘土层的数千倍, 且强透水层占总掘进长度的85%以上, 国内外罕见。

五是覆土超薄:盾构始发超浅埋段覆土厚度仅5.5m、江中主航道局部段覆土厚度不足12m, 低于一般盾构隧道埋深, 构成高风险超浅埋段。

六是掘进距离长:15m级的超大直径盾构一次掘进距离长3km, 在石英含量高的砂层中盾构刀具磨损是软土地层中刀具磨损的10倍以上, 刀具磨损严重。

14.93m超大直径盾构在长江水下60m深处, 相邻不到1倍洞径距离且地质条件软弱复杂的条件下并行施工, 施工难度和技术风险大, 实施零变形安全穿越更是目前世界地下隧道施工的一大技术难题, 中铁十四局南京长江隧道指挥部通过超级计算机三维模拟、多次国内外专家论证、掘进参数精细调控、实时监控测量等多项措施, 成功攻克了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 为我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地下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从已经完成的工程看, 南京长江隧道这一世界级工程进展顺利, 各项难题正逐一破解。创造了特殊不良地质条件下, 单线日掘进20m、单月掘进450m的世界水下隧道施工的新纪录。目前隧道工程成洞已近半, 全部工程所需的3万多块管片和箱涵的生产任务也已提前完成, 隧道建设全面进入攻坚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长江隧道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钱七虎告诉记者, 南京长江隧道的建设将要克服一系列的世界级技术难题, 也会为今后中国穿越大江大河的高水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建设提供成功范例。

地理教学设计——《长江》 篇6

本节课通过对长江基本情况的介绍和长江开发利用状况及其整治的分析,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长江的特征及其功与过。通过对长江的利与弊的分析, 树立学生辩证的观点, 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 训练学生学习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形区, 并了解沿途各段特征的变化。

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 增强爱国之情。

3.使学生了解长江洪灾成因及其治理, 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并增强环保和忧患的意识。

【教学重点】

长江各河段的特征及长江的利与弊。

【教学难点】

长江各段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洪灾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投影, 图文结合, 配以教师的启发诱导, 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 体现了“学为主, 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指导学生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教具】

自制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师: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是大江大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今天老师带大家来畅游一番长江的美景。请看大屏幕。

△播放《长江之歌》, 展示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雄伟壮观的景观, 调动学生的激情, 并导入新课。

☆[过渡]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展示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引导]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63、64页内容, 并思考这个问题:

△展示思考题:长江为什么有“中国第一大河”之称?板书:个别回答。点评。

☆[总结]师:长江之“大”, 表现在“长、大、广”三个方面。

△展示长江的“长、大、广”。

长度:6300 km, 我国最长, 世界第三, 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

年径流量:1万亿m3, 我国最大, 世界第三, 仅次于亚马逊河、刚果河。

流域面积:180万km2, 我国最广, 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0%。

☆[引导]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143页阅读“长江流域图” (课本P63图5.8) , 并思考以下问题。

△展示思考题 (共5个) , 逐个个别回答, 点评, 小结。

△展示长江流域图:长江的发源地、源头及注入的海洋。

△展示长江流域图: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 (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11个) 。

△展示长江流域图: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5个) 。

△展示长江流域图:长江主要的支流、湖泊和峡谷。

△展示长江各河段的划分及各河段的特征。

☆[过渡]师:这样我们了解了长江的基本情况, 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展示练习题, 个别回答, 订正。

1.长江干流不同河段的名称:沱沱河 (源头) 、通天河 (沱沱河与当曲汇合后至青海省玉树) 、金沙江 (玉树至四川宜宾) 、长江 (宜宾以下) 、川江 (宜宾至宜昌) 、峡江 (奉节至宜昌) 、荆江 (湖北枝堀至湖南城陵矶) 、扬子江 (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 。

2.长江支流岷江上修建的著名水利枢纽工程是都江堰, 具有防洪和灌溉功能。

3.长江上、中、下游最大的城市分别是重庆、武汉和上海。

☆[过渡]师: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 在我国生产、生活中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呢?结合课文65—67页的内容, 请大家四人一组, 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单行同学向后转, 和双行的同学面对面。

△展示分组讨论。

板书:

请各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点评。

☆[引导]师:我们先来看长江对人类有利的一面:

△展示并板书:

☆[总结]师:作为我国第一大河, 它有着多方面的经济效益, 它的贡献有:发电、供水、航运、养殖、旅游等等。

☆[过渡]师:现在我们来看长江的第一大奉献。

△展示并板书:

☆[启发引导]师:靠什么发电呢?水能发电。长江水能资源丰富, 被称为我国的“水能宝库”。请看课本64页图5.9, 思考以下问题。

△展示思考题:

1.长江巨大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一河段?为什么?

2.长江干流上建有哪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个别回答, 点评。

△展示长江剖面图。

☆[总结]师:1.长江从源头至宜昌所在的上游, 地处地势一、二阶梯交界处, 从青藏高原降落到四川盆地, 落差达6000多米。因此, 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段, 原因是:落差大, 水流急。

△展示葛洲坝、三峡位置图。

2.长江干流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甫津关)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西陵峡三斗坪, 在建) 。

☆[讲述]师: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我们将在高三作更加全面的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三峡是哪三峡?2.三峡的成因。

个别回答, 点评。

△展示三峡位置图。

☆[总结]师:1.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2.三峡的成因是:地壳上升, 长江干流向东侵蚀下切巫山而成。

☆[引导]师:这就是长江的第一大奉献。长江的第二大奉献是:

△展示并板书:

☆[引导总结]师: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水量大。水量大会带来什么好处呢?长江供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的用水;提供南水北调的水源;提供农业灌溉用水, 全流域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0%。这便是长江的第二大奉献。

☆[引导]师:那么长江的第三大奉献是……

△展示并板书:。

☆[总结]师:长江干流东西横贯, 被称为我国的“黄金水道”, 三峡工程的修建将进一步提高其航运价值, 但是长江的航运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必须加大对长江航道的整治。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展示课后思考题:长江航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航运价值。

△展示一分为二看问题。

☆[过渡引导]师: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地来看, 长江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长江带给人类的灾难。

△展示并板书:

☆[引导]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66、67页内容, 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总结要点。并思考以下问题:

△展示思考题:

1.长江洪水威胁最严重地区。

2.长江洪水灾害的形成原因。

3.综合治理长江的措施。

各组代表发言, 点评。

△展示要点, 简要讲解, 小结。

☆[小结]师: (依据展示的板书小结。)

三、结尾

☆[总结]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的基本情况和开发利用及其治理, 使我们对长江的功与过、利与弊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下面的练习进一步加以巩固强化。

△展示练习题 (略) 。

【教学反思】

长江源头秋季造林技术 篇7

长江源头秋季气温低, 土壤水分状态较稳定且湿润。当苗木落叶或降低生理活动后, 地上部分蒸腾量大大减少, 而在一定时期内根系尚有一定活动能力, 栽后容易恢复生机。此时补植、补造林木容易成活, 而且第二年春季树木生根早, 发芽饱满健壮, 抗病虫害、抗旱能力增强。因此, 秋季是长江源头植树造林的第二个最佳季节。笔者于2008年秋季进行造林试验, 结果表明, 适宜的造林方法和措施可提高秋季造林成活率。现将秋季造林中应注意的原则、方法和措施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应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适地适树就是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因地制宜地选择生物学特性与该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任何一种树种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性, 要求一定的生态条件, 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条件、地形条件等。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也就是选择当地最适合造林地立地条件的树种。根据青藏高原气候特征和长江源头秋季气温较低的特点, 应选择抗冻能力强、易成活的当地主要乡土树种, 如青杨、沙棘、川西云杉、大果园柏、沙蒿等。

2 苗木选择

坚持选用优质壮苗。在补植补造中, 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顶芽饱满、根系发达、无机械损伤的一级、二级优质苗木。青杨宜选用高1.5~2.0m, 直径在3cm以上的苗木, 截干造林;沙棘、沙蒿选用一年生的苗木;川西云杉、大果园柏宜用三至四年生的苗木。

3 运输

由于玉树地区苗圃地与造林地运输距离远, 因此要求在起运苗木时, 一定要保护好苗根, 尽量不要损伤苗根或少伤根, 针叶树类还要适当带些原土, 原土里常有许多菌根菌, 能起到吸收作用。同时, 按苗木标准进行分级, 并将苗根用强生根粉溶液中浸泡。运输时用湿的草袋或纤维袋把苗根包好, 以防冻、防风干。运输距离长时, 要注意给苗木洒水降温保湿。造林的全过程都要保护根系, 并对其做适当处理, 维持地上与地下部分的水分平衡, 使苗木迅速再生新根, 促进苗木成活。

4 整地

补植前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 一般采取穴坑整地方式, 穴坑的大小因苗木根系大小而定, 一般青杨穴坑为50cm×50cm×50cm, 造林密度为2 505株/hm2;沙棘、沙蒿的整地规格为30cm×30cm×40cm, 造林密度为3 330株/hm2。挖穴时, 表土放在一边, 深层土放在另一边, 将穴坑底部松土15~20cm深, 然后回填10~15cm厚的表层土[1,2,3]。

5 苗木栽植

要求随起苗, 随分级, 随浸泡, 然后立即拉运到造林地, 立刻栽植苗木。按“三埋二踩一提苗”的造林技术要领栽植。将苗木放在穴坑正中央, 先填表层土后填深层土, 边埋土边将苗木轻轻向上提, 使所栽苗木的根系舒展, 不造成窝根。然后踩实, 再埋1次土, 再踩实1次, 确保苗根与土壤紧密结合, 在栽植坑上埋1层疏松的浮土, 以切断土壤毛细管, 减少栽植坑面水分的蒸发[4,5,6]。

栽植深度一般以稍高于苗木根颈处土痕为宜, 若土壤干旱可适当深栽, 水湿的地方可浅栽, 栽后踏实。把土埋至苗根颈部原土痕迹以上3cm左右时, 立即浇1次透水。青杨截干造林时, 截干处用塑料包扎, 以防止水分散失。为防止冬天苗木冻拔, 在上冻前和消冻时, 要分别踩树坑1遍, 以防苗木冻拔而死亡。

6 加强管护

加强管护是人工造林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要求做到护林人员、管护制度和护林报酬三落实, 奖罚分明, 充分调动管护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管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制, 确保管护成效[7,8,9]。因此, 秋季造林后, 要及时维修被破坏的网围栏, 并组织专人进行不定期管护, 防止人、畜进入造林地毁坏苗木。

参考文献

[1]郭春冬, 许景涛, 曲军伟.秋季造林整地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8 (12) :69.

[2]曹国华, 徐长柏, 徐亚明, 等.35杨2种造林方式对比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2) :5725-5726.

[3]徐焱君, 刘跃, 王文军, 等.乌兰察布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整地方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287-288.

[4]孙丽昕.秋季造林应推广根苗抗旱造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274-275.

[5]王淑梅.秋季植树造林技术措施[J].山西林业, 2009 (3) :32-33.

[6]刘凤明, 洪文军.秋季造林技术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9) :68.

[7]刘钊, 孙利萍, 杜泽春.秋季造林技术研究[J].森林工程, 2002 (1) :8.

[8]柏劲松, 谢红梅.提高秋季造林成活率的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技术, 2004 (8) :20-21.

长江文明 篇8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长江经济带,熵值法

一、引言

城市化也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 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之一, 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地区社会的人口构成、地域景观、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诸方面向具有城市特点而变迁的系统过程。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 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 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的一级流域经济带, 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带。它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 是我国“T”形空间开发战略中一条重要轴线, 在我国区域空间发展战略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体内容。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有单一法和复合法。单一法是城镇中非农业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比重;复合法是从人口、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与环境等诸多方面, 选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通过一定的计量方法, 构建出一个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变量。由于单一法只能反映城市化某个方面量的结果, 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出区域城市化水平, 从而本文运用复合法来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系统。

二、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指标选取的原则

在选取城市化发展指标时, 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综合性。要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2) 客观性。数据和所选指标要真实、准确; (3) 可得性。所选指标数据应容易获取, 方法简明易懂。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借鉴已有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成果, 遵循以上四类原则, 从城市化概念的内涵出发, 将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标体系归纳为4个方面: (1) 人口城市化水平。主要反映人口的聚集情况, 具体包括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三个方面; (2) 生态城市化水平。主要反映城市的地域景观及绿化保护情况, 包括人均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装铺道路面积三个方面。 (3) 经济城市化水平。主要反映城市经济的总体功能布局和发展水平, 主要包括人均GDP、财政收入和净出口总额三个方面; (4) 社会城市化水平。反映地区教育、医疗等生活方式的情况, 主要包括医院所数、高等学校所数及其毕业生人数。

三、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比较

(一) 评价对象

成都和重庆, 武汉和长沙, 南京和杭州, 这三对城市都是长江中上下游非常受关注的中心城市, 它们的城市化进程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发展的同时它们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和比较。鉴于这六所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受到关注, 遵行综合、客观、可得这三个原则, 通过以上四大类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 对他们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排序。

(二) 测度方法——熵值法

熵值法是这一种客观赋权法, 它的信息来源于客观环境, 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根据熵值的大小, 可以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其步骤如下:

1.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假设对m个评价对象的n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建立一个m×n的评价矩阵。式中:xij表示i城市的第j个指标值。

2.数据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值标准化进行处理, 标准化后的矩阵为, 其中xij'计算式为:当评价指标为正向指标时, 逆向指标为, 其中maxxij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 minxij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3.指标信息熵的计算:

4.冗余度的计算:

5.指标的权重:

6.单指标的评价得分:

7.第i地市的综合得分:

(三) 三对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

根据2010—2011年度《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得到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南京和杭州这六个中心的城市的初始数据, 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步骤, 对这6个城市的12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了这12项指标的信息熵和权重值, 见表1。

最后运用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出单个指标的评价得分, 从而得出第i个城市的综合得分:。结果为:成都0.51, 重庆0.48, 武汉0.44, 长沙0.4, 南京0.67, 杭州0.58。根据这6个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 可以看出, 它们的城市化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南京、杭州、成都、重庆、武汉和长沙。

四、结论

城市化发展水平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出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质量, 运用熵值法测度了长江上中下游6个中心城市的城市化综合发展状况, 从得出的排名顺序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首先, 发现处于沿海地带的南京和杭州占据了前两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也符合当今中国的城市化现状, 即从沿海至内陆的一个梯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沿海地区的经济腾飞堪称世界之奇, 其城市化水平位于国家前列, 加之南京和杭州位于长三角地带, 和周边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互动, 这也是这两所城市在这6所中心城市中处于前列的原因。

其次, 成都一直以来有着天府之国的美称, 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经济的发展一直也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 加之西部大开发国家政策的倾斜和重庆直辖以来地方政府的制度改革和外商经济的投资, 成都和重庆的城市化水平也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 这些也充分反映了历史因素和政策因素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后, 武汉和长沙两个城市虽然排名靠后, 但从综合得分可以看出, 这两个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得分与重庆和成都也相差不大, 作为湖北和湖南的省会城市, 其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总体发展良好, 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于历史基期或者不同时期政策不同的取向不同都有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同, 所以, 这两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虽然目前来看靠后, 但以后也有可能超越其他四个城市。

本文只分析了长江中上下游六个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并排序, 没有对这些城市的相互作用强度及其协调程度进行研究, 也没有对长江经济带其他综合实力弱于这些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分析, 对于这些问题, 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诚固, 李培祥.我国城市化的区域支撑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 2004, 24 (01) .

[2]刘艳军, 李诚固, 孙迪.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 2006 (03) .

[3]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 (12) .

上一篇:干扰区域下一篇:价值观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