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展核心(共7篇)
成都发展核心 篇1
一、研究背景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既能推动经济的加速发展, 又能增大两极分化、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因此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不少学者都展开了对国内各级区域经济差异的各类研究。但总体而言, 对西部较发达的市 (区) 级地域单元的研究及关注不多, 且对其经济差异的定量分析和空间格局的探讨更少。
成渝经济区于2011年5月获批通过, 它是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被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 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 成都发展核心是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空间格局中的两大核心之一, 它主要包括成都市的五城区和龙泉驿、青白江等14个 (县级) 市 (区、县) , 人口众多, 经济发达。它的发展对充分发挥核心的引领作用、加强成渝经济区资源整合、优化城市功能、实现错位发展、打造带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以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成都发展核心作为研究对象, 具有重大意义。
二、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差异变化态势
本文以2000—2010年为研究时段, 以人均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来分析成渝经济区框架下成都发展核心区域经济的变化态势。
1、标准差S
标准差是衡量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的一种常用方法, 公式如下:
式 (1) 中, Yi是各区域的人均GDP, 是成都核心区人均GDP, n取值为1到19。
2、加权变异系数CV (w)
加权变异系数采用统计学中的标准差和平均值进行计算, 反映的是各研究单元人均GDP值相对于平均值的整体离散状况, 其值越大, 说明人均GDP值的区域间差异越大。考虑到人口规模的影响, 采用人口进行加权, CV (w) 是衡量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的常用指标。公式如下:
式 (2) 中, 为成都发展核心区的人均GDP, Xi为i区 (县) 的人均GDP, Pi为i区 (县) 人口, P为成都核心区全区总人口, Pi/P为人口权重。
3、基尼 (Gini) 系数
基尼系数是联合国推荐的一种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的数值越大, 表明其差距也越大, 它也是常用的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判定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
式 (3) 中, Y= (Y1, Y2, …, Yn) , Y1<Y2<…<Yi<…<Yn, n为样本数, Yi为第i区 (县) 的人均GDP, 且。
上述3个指标的计算结果见表1。
为了更加直观地研究成都发展核心区域差异的变化过程, 依据表1中的数据绘制图1和图2。
(注:数据来源于2001—2011历年《成都市统计年鉴》。)
图1、2分别为2000—2010年成都发展核心区人均GDP的标准差 (S) 和加权变异系数[CV (w) ]以及基尼系数的年际动态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标准差S和加权变异系数CV (w) 的变动轨迹大体一致, 总体呈上升趋势, 期间2004—2007年有一定波动, 而后持续上升, S由2000年的5523.8上升到2010年的24505.7, 升幅度高达4.4倍, 期间2006—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 2007年后又持续上升, 且增长的速度超过2000—2006年的增长速度;CV (w) 呈曲折上升趋势,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4年的平缓阶段, CV (w) 值趋于稳定, 2004—2007年的剧烈波动阶段, 经历了2004—2006年的大幅上升阶段和2006—2007年的大幅下降阶段, 分别上升和下降了37.2%和32.2%, 2007—2010年的继续波动上升阶段, 增幅为33.8%。同时由图2可知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与S和CV (w) 基本趋于一致。可见, 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虽在一定时期内有所波动, 但总体均呈现扩大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和发散现象愈加明显。
三、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差异现状分析
1、人均GDP分析
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010年成都发展核心区各区县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2010年成都发展核心区人均GDP均值为44846元, 超过该平均值的区县共有11个, 占58%, 其中锦江、青羊、金牛等主城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 均在7万元以上, 尤其是锦江区, 超过了10万元, 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青羊区, 而彭州、大邑、崇州、邛崃、金堂等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均不足2万元, 区域经济差异的极差为87077元。可见, 成都发展核心区各区县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差距极大。
2、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成都发展核心区19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水平进行差异研究, 我们筛选了14个指标来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构成如下:国内生产总值 (X1) , 人均GDP (X2) , 地区财政收入 (X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X4) , GDP增长速度 (X5) (由于增长速度年度间波动较大, 为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采用2000—20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 , 农业总产值 (X6) , 工业总产值 (X7) , 第三产业产值 (X8) , 最终消费支出 (X9) ,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X10) ,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X11)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劳动者比重 (X12) , 大专及以上人口数 (X13) , 地区教育经费 (X14) 。
首先将采集到的266个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 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根据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借助SPSS软件进行处理, 得到3个主成分因子及其贡献率, 并写出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接下来, 根据累积贡献率归一化原则, 计算出3个主因子的权重分别是0.698、0.222和0.080, 构造出综合评价研究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函数模型F=0.698F1+0.222F2+0.080F3。将标准化后的样本值代入该函数模型, 计算出每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指数, 并根据指数大小进行排序, 排名越靠前表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反之为越低。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以发现, 该评价结果与成都发展核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观吻合度较好, 成都五大主城区均位于前列, 且遥遥领先于排名靠后的地区, 说明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发展差异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这与前面我们使用标准差、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等得到的结果是相一致的。按照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我们把成都发展核心区的19个地区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依次是青羊、锦江、武侯、金牛和双流;第二类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依次为成华、龙泉驿、新都和温江;第三类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依次为青白江、郫县、都江堰、新津和邛崃;第四类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 依次是彭州、金堂、崇州、大邑和蒲江。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标准差为刻画指标, 描述了2000—2010年成都发展核心区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 并选取2010年为时间断面, 计量分析了成都发展核心区2010年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并进行了空间格局分析。通过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在经济总体特征上, 十年间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总量大幅增长, 同时区域经济整体差异在波动中逐渐扩大。第二, 在经济发展程度上, 现阶段成都发展核心的经济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 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和低的地区对整个成都发展核心区的经济有较明显的滞后效应。第三, 在空间格局方面, 成都发展核心区辐射效应明显。成都发展核心区的发达区、较发达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五大主城区和其周边地区, 表现出以成都主城区为极核的区域空间结构。现发展阶段, 核心区的极化作用占主导, 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形成中心—外围结构, 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正负双重影响。在一定程度内, 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增强各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而言。但是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也可能强化各区域的地方意识, 助长地方主义, 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在倡导积极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成都发展核心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的两大核心之一, 其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 对于统筹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是十分不利的, 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成都发展核心的建设当中, 政府应在继续发展核心区、促使其辐射作用扩大的同时, 积极制定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政策,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 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同时要把成都发展核心着眼到整个成渝经济区去, 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 充分发挥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作用, 实现错位发展, 在努力发挥现有发展轴带动作用的基础上, 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轴线, 加快欠发达区的经济飞跃, 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 推动成都发展核心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成渝经济区两核心之一的成都发展核心区为研究对象,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 以人均GDP和GDP为测度指标, 探索了2000—2010年成都发展核心区经济差异的变化态势, 并利用数学模型计量分析了成都发展核心现阶段经济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差异。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成都发展核心,经济差异
参考文献
[1]彭宝玉、覃成林: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1) .
[2]仇方道、佟连军、朱传耿等: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 2009 (1) .
[3]孙姗姗、朱传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与展望[J].人文地理, 2008 (2) .
[4]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 2009 (6) .
[5]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 2008 (2) .
[6]马国霞、徐勇、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空间分析[J].地理研究, 2007 (3) .
[7]楼东: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4) .
[8]彭颖、陆玉麒: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 2010 (5) .
成都发展核心 篇2
但另一方面, 和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如首尔集聚了韩国1/5的人口, 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1/4;东京集聚了日本人口的1/4, 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1/3;巴黎集聚了法国人口的1/5, 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1/4。这些世界级特大城市是真正的经济核心增长极。显然, 成都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地位还不够核心、功能还不够强大。
那么, 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大环境下, 成都如何将自身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结合起来, 打造出一个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之中, 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要求。所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 是成都未来建设的方向。本文以成都经开区汽车业为例, 探讨成都如何从产业再造的角度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级。
一、成都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的必要性
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 每一次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 除了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之外, 大都伴随着技术革命引致的产业革命。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对解决劳动力就业、繁荣科技和文化、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 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虽然我国已经从2010年就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当年我国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19.8%, 首次超过美国的19.4%) , 但是, 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制造业的基础和实力相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 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这种情形下, 发展再制造产业就显得特别适合, 也很有必要。
(一) 从再制造产业的特点来看
按照2010年5月底工信部、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中的定义: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 再制造产品能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经测试显示, 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 可节能60%, 节材70%, 节约成本50%, 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可见, 在再制造过程中, 几乎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 劳动力和日常开销等成本占了主要部分。而正好我国劳动力相对充裕, 再制造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缓解就业压力。
(二)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期, 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很大。发展再制造产业, 有利于节约资源, 减少能源消耗, 还可以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另外产品成本也可以降低, 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再制造业市场刚刚形成, 推广的三大主流行业为:汽车及其零部件、机床、工程机械。近些年, 我国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社会保有量快速增长。2011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578万辆, 机床保有量超过800万台, 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保有量约为504万~547万台。其中大量装备在达到报废要求后将被淘汰, 新增的退役装备还在大量增加。因此, 发展再制造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从汽车行业的角度来看
国外的发展实践表明, 当再制造零部件占维修配件市场的65%时, 汽车维修速度将增加8倍。此外, 发展再制造产业还能使制造企业有能力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设计, 有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技术进步和人员素质提高, 形成良性循环。
(四) 从成都的产业结构特点来看
当前, 成都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8﹕45.9﹕49.3,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5%。纵向观察成都工业化的全部进程, 可发现一个缺失的环节, 那就是“成都还未经历工业化的充分发育阶段”。按照成都经济学者林凌的解释, 工业化实质上是三次产业比重不断变化的过程。“成都工业从‘一五’直到‘十一五’, 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值是48%, 从未突破50%, 而突破50%往往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林凌认为, 未来工业占比的下降必须建立在完成高端化转型的基础之上, 因此成都经济必须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 衍生出强大的产业链条和高附加值产品, 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打好基础。
所以,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而三次产业要联动发展, 其前提是先进制造业要先导发展, 联动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那么, 如何将产业再造与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下面以汽车业为例, 分析天府新区龙泉片区的产业发展状况。
二、成都经开区汽车业的发展现状
成都作为老城市, 人口拥挤, 交通堵塞, 城市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因此,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建设天府新区作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规划, 占地面积1578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 是一个以现代制造业为主, 高端服务业集聚, 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同步推进。
而天府新区龙泉片区作为成都天府新区第一个片区规划, 总面积277平方公里, 划定30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龙泉驿作为成都市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 正在加快建设成都国际汽车城, 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更获批为国家汽车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目前, 整个片区建设已经谋定汽车产业布局、“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布局和汽车城职工生活综合体布局三大产业体系。汽车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低端到高端的“蝶变”。成都国际汽车城已经聚集了“十车五机”项目集群。2011年, 成都经开区汽车工业销售收入541.8亿元、汽车工业增加值143.3亿元, 汽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1.1%。
天府新区龙泉片区的发展目标是, 培育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汽车、神钢集团等一批百亿企业, 形成百亿企业集群;形成汽车整车、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汽车贸易娱乐四大千亿产业支柱, 从而最终形成一个万亿产业基地。要实现这个目标, 发展产业再造是必经之路。
三、汽车业再制造的国际借鉴
实践证明, 汽车再制造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汽车再制造工业起源并成熟于西方发达国家, 在国外, 再制造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 形成了较完善的制造和服务体系。据统计, 目前全球再制造产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 75%来自美国, 其中汽车和工程机械再制造占到2/3以上。国外汽车回收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由厂家负责回收, 即“谁生产谁回收”, 另一个是由专门的汽车拆解公司来进行回收。虽然途径不同, 但都对汽车回收进行严格监管并提出具体目标。
(一) 美国
汽车回收渐成规模, 据美国专门从事汽车再制造工程最大的Lucas和Jasper 公司一项调查, 美国有5万家再制造商, 产值已达5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 再制造工程可使汽车基本实现零报废。近来, 在美国汽车研究理事会 (USCAR) 的支持下,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与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签订一项为期5年协议, 内容为在最大程度上节约成本, 对报废汽车进行回收, 这将在汽车回收领域应用更多的新技术。
(二) 德国
德国汽车再制造工程产业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至少90%零部件可以得到重用或合理处理。宝马公司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回收经营全国性网络,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汽车回收工作效益很好。如用过的发动机, 经改造后, 仅是新发动机成本的50%~80%, 发动机在改造程序中, 94%被修复, 5.5%被再生, 只有0.5%被填埋处理。
(三) 法国
标志·雪铁龙公司联合法国废钢铁公司和维卡水泥公司, 在里昂附近建立了一个汽车再生工厂, 雷诺公司也同法国废钢铁公司在阿蒂蒙建立了一个汽车报废回收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建设, 法国的汽车回收率已经提高到95%。
(四) 日本
日本目前报废汽车回收的处理已经比较成熟, 专业的回收企业、二手经销商、产品制造商共同作用的回收网络已经将本国的汽车再制造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日本的《汽车回收利用法》规定, 汽车生产厂家有义务承担汽车粉碎残渣 (ASR) 、气囊类、氟利昂类等3类制定零部件的回收、利用及合理处理的工作。
综上所述, 与欧美等汽车发达国家相比, 起步于“十一五”时期的我国汽车再制造行业发展较慢。2008年国家发改委开始汽车再制造产业试点工作, 并选定首批14家再制造企业为试点单位。在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 对再制造产业进行了详细阐述。2010年, 我国又将包括汽车在内的再制造行业列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鼓励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 汽车再制造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
四、从再制造业角度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再制造产业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再制造作为新的理念还没有被消费者及社会广泛认同。再制造旧件来源及再制造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畅通, 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报废汽车回收管理等相关法规亟待修订, 技术标准还不完善, 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建设世界田园城市, 再制造恰好符合这种科学发展模式。成都市也是汽车大市, 汽车保有量连续几年都居全国第三名。可见, 成都发展再制造具有明显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也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未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将十分显著。
(一) 从宏观政策层面
早在2005年,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 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再制造。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再制造纳入法律范畴进行规范。2010年5月,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 标志着再制造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发展快车道。2011年9月, 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深化再制造试点工作的通知》, 将再制造产业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作为地方政府, 成都的各级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可行的激励政策, 对再制造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加强财政资金支持等, 对开展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给予资金扶持, 鼓励外商为再制造投资, 将国家的这一系列政策落到实处。
(二) 从中观产业 (行业) 层面
成都政府要积极制定有利于再制造行业的管理办法, 杜绝假冒伪劣配件的流通。制定严格的再制造行业标准, 对再制造行业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此外, 成都可以进一步扩大示范试点, 引导形成再制造产业化。在当前开展的汽车零部件和轮胎再制造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再制造试点的内容和范围, 如扩大到家电、工程机械、化工冶金等领域。地方政府应该引导探索再制造产业化, 支持产业化项目的实施, 并逐渐形成研发、制造、分拣、回收、再制造、物流、售后服务等一体化产业链。此外, 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开展再制造产业发展预测、加强技术推广、提供相关培训和咨询服务等。
(三) 从微观企业层面
相关企业要提高创新研发能力, 加大对再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加强自主创新。规模较大、有资质的再制造企业可以考虑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实验基地, 打造自己的专利技术、品牌。成都政府在重点抓好再制造示范企业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建立一批专业化再制造企业群。
参考文献
[1]刘继伟.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1 (4) .
[2]潘福林.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 2011 (2) .
[3]陈森昌.我国汽车再制造的政策困境及建议[J].汽车工艺与材料, 2010 (11) .
[4]储江伟.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1) .
成都发展核心 篇3
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让体育的力量挺直生命的脊梁
体育是对人身体的教育, 在中小学十余个学科中, 唯有“体育”带着“育”字, 也方见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学生们渴望新体育、新激发、新体验, 为此, 青羊区结合区内实际情况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让体育的力量挺直生命的脊梁”的核心理念。
二、累九层之台, 积千里跬步
青羊区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目标, 从2015年起, 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 配齐配足体育专业教师, 开足开好体育课;体育设备设施、功能教室面积满足学校教学活动需求, 体育生均活动面积基本改善;加强体育教改科研, 强化教师培训, 体育教师技能大幅度提升, 课堂得到规范, 教学质量有效提升;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制度, 确保100%的中小学校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建立特色体育学校、阳光体育示范校、传统体育学校结合的评估制度和经费发放;建立区、校学生体质健康评估体系, 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以上运动项目。
三、不驰于空想, 不骛于虚声, 惟以躬行, 求真实干
1. 制度促规范, 经费做保障
青羊区近几年来逐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 解决学校体育硬件短缺问题。各校在实施全面改善涉农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工作中, 适当向体育设施设备倾斜, 推动学校体育硬件条件在2018年达到或超过《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同时, 各区 (市) 县教育、财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相关规定, 确保体育在公用经费中的比例不少于15%, 确保正常开展体育工作的基本需要。
2. 建设优队伍, 多举提质量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体育专业教师配备。教师总体不缺编、体育教师结构性缺额的地方, 在岗位总量和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空缺内, 要采取退二补一 (退休两位教师就补充一名艺体类教师) 的方式, 重点补充体育教师。需补充体育教师的学校, 可积极探索推行“区管校用”模式。各学校要切实保障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按要求计算体育教师组织课外活动的工作量, 解决体育教师的必要装备。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力争培养一批体育市、区级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3年内, 对体育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
按照国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 紧密结合体育学科特点, 加强教改和科研, 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方式和载体, 切实抓好教师备课、上课、集体教研、评价考核等关键环节, 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正确处理好体育知识、技能和体育素养的关系, 使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 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形成伴随一生的兴趣和良好的体育素养, 从根本上提高下一代的全面素质。每学年的体育学科质量监测与评价, 采用‘1+1+1’模式, 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三大球选项’+《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评估细则》”模式, 结合绩效考核, 对学校进行区域性质量评比, 有效地督促和改进了学校的体育工作成效。
青羊区提出了“区域生态体育活动课程建设”, 生态体育活动课程是对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有益的补充, 是各地各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学生需要对学生身体发展和情感教育的供给, 是将生态体育文明和生态体育思想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训练、比赛、大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中, 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 利用校园及附近的自然环境进行体育教学与实践活动, 使生态环境与体育教学共生共享、融合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型体育课程。在国家课程下采用“3+1、2+1”模式, 用1节课来进行生态体育活动, 让学生走进校园或周边的生态体育乐园, 针对心肺功能差、上肢力量弱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泡桐树小学绿舟分校“生态体育乐园”的建设与使用和泡桐树中学“选项走班, 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的做法, 有力地证明和促进了生态体育活动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目前青羊区教科院江华老师针对学校体育器械改造和图形运动申报的13项国家实用创新型专利正在研讨与论证过程中。
3. 赛事促体质, 三节绘新篇
青羊区教育局常年举办春、秋季区级田径运动会、篮球联赛、游泳、迎面接力、跳绳、棋类、网球、乒乓球、校园啦啦操、太极等十多项体育比赛, 参与人数近3万人次。在比赛中强调参赛人数的全员性和普测性, 部分项目为了方便学校和学生, 采取“裁判员走校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全区开展大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展示评比, 推进校园足球, 大力实施体育2+1工程, 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全面调动了学校参与比赛活动的积极性, 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
按照三年一轮换的形式, 把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作为全区师生共同的节日。体育节要求在内容板块和参与形式部分不断尝试变化, 一是从被动变为主动, 即从区办变为校办, 各学校自愿展示本校的体育特色与风采, 其他学校观摩学习;二是从表演回归本真, 所有参加展示的内容均为学校日常校园体育项目和活动, 回归体育本来面目;三是把观众变为参与者, 体育节重头戏是体育“嘉年华”, 均由各学校提供的本校传统体育项目或游戏, 现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或体验, 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像是一个盛大的体育“party”和一个欢乐的海洋。
4. 立深改项目, 铸三魂七魄——校园足球的创新打法
青羊区区委深化改革办公室, 把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教育的两大深化改革项目来抓, 成立了区校园足球改革办公室。把“三魂七魄”作为青羊区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整体推进的核心理念。“三魂七魄”即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素养, 七种意志品质, 形象地把它比喻为“三魂七魄”。
三魂:以球促德、以球健体、以球润美;七魄:规则、文明、尊重、责任、拼搏、协作、感恩。其中, 七魄的具体内容为:1个规则 (遵守既定规则) 2个文明 (言行文明、竞赛文明) 3个尊重 (尊重教练、尊重对手、尊重观众) 4个责任 (团队责任、胜负责任、安全责任、社会责任) 5个拼搏 (为荣誉拼搏、为学校拼搏、为球队拼搏、为队友拼搏、为自己拼搏) 6个协作 (与团队协作、与老师协作、与同学协作、与父母协作、与教练协作、与队友协作) 7个感恩 (感恩场地、感恩观众、感恩父母、感恩教练、感恩裁判、感恩对手、感恩队友) 。
在校园足球比赛、训练、活动中贯穿始终, 藉此切实增强健体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以此构建校园足球的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 形成一个小学、初中、高中纵向衔接, 课堂、训练、比赛横向贯通, 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协作的全方位、立体化体育格局。另外, 针对我区的国家级、市、区级校园足球特色校、定点校等, 制订了《青羊区校园足球特色校‘六个一’评价标准》, “六个一”指有一名以上专职足球教师;有一块五人制以上规格的足球场;每周每班安排一节足球教学课;使用一套“足球进课堂”的教材;每班有一支足球队 (中小学三年级以上, 幼儿园有一支园代表队) ;各年级每学年有一个联赛 (中小学三年级以上, 幼儿园举行一次比赛) , 从组织管理、学校条件、教学科研、训练与竞赛等方面, 每一年进行评估和绩效考核奖励。区内部分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和市区特色校积极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构建全新的育人模式, 在校园足球的工作中有声有色, 卓有成效。
例如:青羊附小提出的“七意并举, 习惯养成”;花园国际小学提出的“家校联动, 和谐共融”;泡小绿舟提出的“生态体育乐园”;泡桐树中学提出的“选项走班, 让每个孩子获得需要”;成飞小学提出的“快乐足球, 激情成飞”;同辉国际小学提出的“树三魂七魄, 铸野性高贵”;石室联合中学提出的“精心谋划, 全面提升, 让‘三魂七魄’生根开花”等都在全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近年推进过程中, 青羊区学校体育工作形成了自己“一条育人线、三个着力点”的打法。一条育人线即“三魂七魄”的核心理念, 三个着力点即解决教学问题、建立竞赛体系、完善支撑系统。足球进课堂, 教学促推进, 在今年将完成“人教版《中小学校园足球》青羊区教学设计案例和视频案例集”, 并申报省市成果和出版。建立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家长、教师比赛的纵深竞赛体系。2015年首届青羊区“DA D DY”校园足球比赛“父亲为孩子而战”和2016年首届“幼儿杯”趣味足球挑战赛, 中新社、中国网、腾讯网、新浪网、四川网等媒体报道了青羊区的做法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称赞这是在营造一个社会的足球、民族的足球和共同的足球。完善支撑系统的典型做法, 青羊区与成都体育学院、成都市足球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通过高校与第三方技术力量提高训练、教学、科研、课程建设水平, 2015年青羊区教育局与保险公司签约, 专列“足球运动险”, 提出了“孩子踢足球、政府来买单”, 对学生在足球运动中的伤害进行100%的赔付, 进而保障学生安全, 让家长更放心。
四、丹青绘青羊, 未来续发展
成都发展核心 篇4
关键词:核心文化资源,旅游规划,农耕文化,天府之国
一、旅游项目策划的概念
一般说来, 旅游策划是在整合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依托创意思维, 实现自然与人文资源与旅游市场的优化拟合, 最终实现旅游业市场发展定位的创造过程。
旅游策划的基本任务是针对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形成产品形象、基本功能和营运模式, 从而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 促使旅游目的地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成功的旅游项目策划必须以核心文化资源为根基, 并且在其表现形态上具有高境界的创意, 这样方能使旅游产品实现较深层次的开发和满足市场需求。
旅游策划须在旅游规划之前, 总体的旅游策划在规划之前导入, 以便准确地实现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和形象定位、以确立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 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 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 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三、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
文化既是旅游业的核心, 又是一种潜在的旅游产品, 要发挥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 必须有一转化过程――挖掘旅游文化精华, 以经营旅游业的手段来经营旅游文化并全方位地展示弘扬文化精品, 将文化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 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使旅游目的地形质和谐, 洋溢饱满的人文精神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转化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文化为统络的、科学的、前瞻的、富有创造性的手段来规划开发旅游资源。
四、发掘核心文化资源与旅游策划的关系
旅游文化与旅游项目策划密不可分, 旅游文化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文化的总结、提升和表现。对一个规模较大, 条件较好的旅游景区的开发来说, 做完前期的资源调查之后, 可能会发现资源的数量、丰度、质量和特色都比较多, 若将其一一列出, 常常是一盘什锦大餐, 五味杂陈、样样好看就是究竟不知哪一样是最美美味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道理很简单——没有在众多的中发掘出具有核心文化价值的东西出来!我们认为:提炼和发掘出核心文化资源, 是诸多资源中中最具吸引力的源泉!是整个项目的灵魂、是高高擎起的旗帜!
五、实践案例
我们结合中国天府农耕文化博览园为例, 一步一步的对发掘核心文化资源在旅游规划中的意义进行说明。
一) 项目区位:
本项目区域地处郫县县城的东北郊, 与新都龙安隔河相望。规划区域总面积大约3700亩, 其形状像一只翩翩展翅的蝴蝶, 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其南区位于郫县团结镇境内, 北区则位于三道堰镇辖区之中。区域交通极为便捷, 成都市中心城区至都江堰的城市快速通道沙西线自南向北贯穿规划区域, 与成都西郊重镇犀浦和郫县县城郫筒镇之间的公路距离均在6千米左右。
二) 项目资源现状及区位
1、农耕文化与水利文化资源。本项目区域地处成都平原核心区域, 发达的水系孕育了发达农耕文化, 因此, 斑块清晰如花似锦的田地、开满鲜花的田间小道、林木茂盛的灌溉渠道、花乡民居及农村新风貌等等都是高品位景观资源。
锦江源——成都“母亲河”的源头, 地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九寨沟精品旅游线上。内有“小都江堰”之称的三道堰、毗河、锦江等水系和众多水文化景观。
2、以天府农耕文明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范围内既具备全部成都平原的地域文化元素, 又拥有独具特色的文脉, 如蜀源文化、伊斯兰文明、抗战文化等等。
3、成都平原的特色民居聚落——川西林盘景观资源。项目区域内竹林掩映的村舍, 在我国园林景观学中被称为“川西林盘”, 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这些完好的川西林盘, 项目最好的旅游景观资源之一。
4、地理与交通区位。在8000平方千米的成都平原中, 本项目区域正处于成都市主城区与都江堰之间的核心地带。东距成都市区12千米, 西距都江堰38千米, 成都至都江堰的快捷通道沙西线由西至东贯穿整个区域, 交通极为便捷;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区水系中, 本项目正好位于内江水系中段、柏条河徐堰河与府河 (锦江) 、毗河的节点处。也是府河 (锦江) 的起始地方。正好处于天府之国的核心地带——“陆海之心”。
三) 项目外部环境
1、项目政治与社会环境支撑。首先, 我国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积极推进的五个“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其次, 2007年成都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第一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 成都市在统筹城乡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 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二、三圈层范围内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因此“统筹城乡综改试验区”的确立和一系列配套政策对本项目的预期提供了最基本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支撑。
2、项目经济与技术环境支撑。随着中国数十年来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08年我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43200亿美元,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社会经济正步入发展的新阶段, 在旅游业方面, 与之相对应的是:1) 中国旅游业正从普通的大众型观光旅游向中高端的生态游憩型、文化旅游型、会展旅游型和度假旅游型转变。2) 我国的国民休假日数已占全年三分之一, 即每年有115天的假期, 为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 度假消费逐渐在成都这种特大中心城市的业界精英和白领阶层中成为最时尚的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许多新兴的度假旅游市场凸显出来, 因此上述因素为本项目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与技术环境支撑。四) “天府之国”——本项目最珍贵的核心文化资源
四) “天府之国”——本项目最珍贵的核心文化资源
1、2006年1月1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著编、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四川-天府之国》Sichuan land of natural Abundance (英文版) 一书正式对外发行。
2、2008年2月初,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公布中国“十大新天府”榜单!成都平原分值为95分, 以高出第二名 (台湾嘉南平原) 20分的成绩名列榜首!
“天府之国”这一流传了数千年的、具有浓郁的华夏农耕文化特征的地名, 在海内外再度掀起“中国天府”文化旅游热潮, 无数的人都在问:华夏的“首富”, 中国的天府究竟是什么样子?
1、华夏历史上的老天府。数千年来历史上中国共有七个地区因自然环境良好物产丰富、城乡繁盛而先后被国人誉为“天府”, 它们分别是: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太原附近、华北北部、沈阳地区、江南地区和闽中地区。岁月流逝, 沧海桑田, 经历千百年之后, 除成都平原之外, 其他六个老牌天府均先后离我们远去而风流云散成为历史旧梦, 唯有成都平原在沧桑岁月中天府地位难撼, 最终成为华夏大地上名动天下, 硕果仅存, 最为珍贵的“天府之国”
2、十大新天府———历史送给今天的机遇;今天奉献给未来的礼物!2007年12月~2008年2月初, 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生态学会等权威机构组织, 通过”中国国家地理”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中国“十大新天府”, 其目的非常明确:——“梳理中国的富饶之地”, 经过无数国人的积极参与和激烈评选, 2008年2月, 中国“十大新天府”终于揭榜!在全国31个参选地区中, 成都平原最终以惊人的95分名列榜首!
中国“十大新天府”之首的桂冠, 对我们而言, 指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天府之国”就是我们面对整个世界的游客, 能够奉献出的最宝贵的、最有代表性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资源!
历史在今天才为我们的项目区域创造了一个机会, 赋予她一种神圣的使命, 使她成为一位气质高雅气态万千的天府之国代言人!
她代言中国:告知全世界人民, 古老的东方农耕文化大国为我们留下了多少生态山水和人文传奇!
她代言四川: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成就了一个中国顶级的富饶之地——“天府之国”!
她代言成都:这里是锦江之源, 天府之国的核心所在!
她是一张立足今日面向和未来的名片——她昭告天下!这里就是中国的“天府公园”
她是一个无边际的宣传橱窗, 我们可以将有关我泱泱大国一切与农耕文化有关的美好事物, 悉数置于其中, 向世人展示, 无论是“富饶之地”还是“天府粮仓”、等等, 如大海一样丰富, 无所不包, 无所不纳!而且总是那么自然切贴!中国“十大新天府”之首的桂冠, 对我们而言, 指明了一个最最简单的道理:“天府之国”即是成都平原面对整个世界的游客客源市场, 能够奉献出的最宝贵的、最有代表性的、独一无二的核心文化资源!
(六) 小结
我们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确立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 以中华天府农耕文化为核心资源的、独具天府特色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引擎”型国际主题度假文化旅游目的地。但特别要注意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往往是复杂多样的, 要能准确地把握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 应对项目的基础情况、项目的政治、经济环境作详细的调查, 对同类旅游资源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并结合各种区位条件从而确立旅游项目创意策划中的核心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谈旅游规划中的旅游文化资源;远见网站
[2]、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张国洪[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4]、毛桃青.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J];旅游学刊;1996年第5期;P49
[5]、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年第2期;P38
[6]、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7]、李慕寒, 沈守兵.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J];人文地理, 1996年;第1期;P7
[8]、刘建.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J];北方园艺;2010年08期;P107
[9]、钟贤巍.旅游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王方周秉根.旅游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年01期;P87
[11]、王树庭.遴选新天府[J]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月号:P22
成都市养老地产发展研究 篇5
1.1 养老地产的涵义
对于养老地产的定义, 目前业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如果按照业内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的说法, 那么养老地产就应当是用以养老的地产。具体讲, 就是指专为解决老龄人口居住、生活问题而设计的集住宅、服务、医疗、老年大学等配套为一体的复合地产项目。这类地产项目的开发从建筑设计到项目规划再到装饰标准同普通住宅地产有所不同, 其建筑产品的开发接近于高端住宅开发的规律, 创新核心在于适老化设计。养老地产主要的产品形态包括:保险资金推出的升级版的养老机构, 如养老院;把养老地产视作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等。
1.2 养老地产的产生背景
(1)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 (60岁以上人口) 或7% (65岁以上人口) 时, 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步入了老龄社会。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老龄社会,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已非常严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相关数据显示, 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2011年的1.78亿增加到2015年的2.21亿, 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26%增加到16%;到2020年, 全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55亿, 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7.8%, 由此可见, 中国老龄化速度在逐步加快。
(2) 传统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从古至今, 养儿防老、家长处于主导地位、几代同堂一直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养老观念。但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居家养老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生育率下降直接导致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 死亡率的下降推动平均期望寿命延长, 家庭赡养的高龄老人增多, 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开始产生;现代化生产节奏不断加快, 劳动强度加大, 成年子女越来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代际分离、生活方式不同等更是增加了家庭养老的困难。
数据来源: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
(3) 国内的养老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
近年来, 经济的快速发展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只是温饱, 而是更注重生活的品质, 老年人对养老的质量要求更是日益提高。由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 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要求养老设施的配置与其相适应。然而在传统观念中, 只有“三无”老人需要在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的地方安度晚年, 同时由于这些机构的服务以及档次均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再加上道德谴责的约束, 这些养老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闲置状态。显然老年人口的剧增与现有设施的闲置使得我国养老资源、环境以及设施服务的落后更加突出。因此, 通过建立配套齐全的高水平养老地产项目, 改善现有养老环境,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尽可能使养老设施多样化, 才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1.3 发展养老地产的意义
发展养老地产有利于解决目前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水平。同时, 养老地产的发展会带动并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再者, 养老地产作为一种新型的产品丰富了房地产产品线, 为人们居住和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 成都市养老地产发展现状
人口老龄化的浪潮已经来袭。一方面, 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 成都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未来仍将继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 成都市的养老机构严重缺乏,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要。这对于成都养老地产市场而言, 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然而与全国一线城市养老地产发展情况相比, 成都市的养老地产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2.1 成都市养老地产市场需求大
《成都市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报告显示:到2012年底, 成都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30491人, 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9.01%, 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4.3%高出4.7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底, 成都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4.8万人, 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9.15%以上。然而, 2012年全市包括敬老院和福利院在内的养老机构达到283所, 共有床位数40184张, 可见, 成都市养老机构严重不足, 养老床位缺口约达到21.9万。因此市场上对养老机构和养老公寓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2.2 成都市养老地产项目稀缺
成都市养老地产起步比较晚, 理论研究比较滞后, 成功的案例比较少, 相比之下, 住宅地产、商业地产等却发展得如火如荼, 大量的企业和资本进入住宅地产、商业地产。鉴于养老地产开发经营难度大, 风险较大, 投资回收期长等多重不利因素存在, 开发商只能敬而远之。这导致成都市养老地产项目极其缺乏。目前成都市比较知名的所谓的养老地产项目有两个:一个是新津县花源镇的金秋乐园, 它主要凭借着其特殊的区位环境优势, 在产品打造上按老年人住宅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算是成都市第一个养老地产项目;另一个是三道堰的“养老天堂”。而这对于庞大的老年人群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3 成都市养老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 成都市养老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 土地政策问题。
养老地产用地政策、税收政策不明确。对于养老地产用地性质是作为住宅用地或者商业用地进行出让还是作为公益性质用地进行划拨, 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城市规划领域没有养老产业用地这一土地用途, 目前成都市场上并没有相关的土地优惠政策, 多数养老项目只能选择以招拍挂方式获得, 导致前期土地成本相对较高, 加之养老地产回收周期相对过长, 利润率又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开发商的投资热情, 致使养老地产发展停滞不前。
(2) 融资问题。
养老地产是一个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 投资后获得回报少则七八年, 多则一二十年, 全部用自有资金而不允许销售的话, 则发展很难。目前如果以养老项目向银行融资, 银行担心如果项目出现资金链问题, 是不可以把老人从作为抵押物的房子中赶走的。因此银行不愿意给养老地产项目贷款。另外, 政府未出台足够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导致很多开发商出现资金困难, 从而影响到养老地产的开发。
(3) 市场定位问题。
绝大部分打着养老地产牌的地产项目, 从真正意义上说, 其实都不算养老地产项目, 因为定位的不准确, 使得许多项目徘徊在养老地产的边缘地带。它们或是倾向于旅游度假型地产, 或是挂着养老养生的名号吸引人投资的商业地产。有些地产商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 对老年社区投入考虑不足, 盲目进入养老地产, 硬件和软件设施不能满足老年客户群的要求, 结果导致开发出的产品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最后只能作为普通住宅产品进行销售。新津县花源镇金秋乐园定位为养老地产项目, 然而, 它也只是利用其自然地理环境优势, 在部分产品设计上按老年人住宅要求进行设计, 推出后并未完全被老年客户所认可, 为尽快回收资金, 最后只能以普通住宅产品销售而草草收场。
3.2 成都市养老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2.1 经营问题
(1) 运营模式不成熟。比如说营销模式, 是采取销售模式还是销售+出租模式, 或者是会员制模式;对于养老地产产业链条打造, 是自己成立服务公司还是和专业服务公司进行合作等等。到底哪种模式更加可行, 这些目前都还不确定。
(2) 风险应对准备不充分。养老服务是一项高风险行业, 很多运营商缺乏养老地产运营经验, 对运营风险认识不足, 风险管理不完善, 风险应对体制不健全。
(3) 医疗配套不完善。医疗配套对于养老地产而言至关重要, 是老年客户选择在何处养老的重要考虑。但是一些开发商定位不明确、资金准备不足, 开发的医疗配套很有限, 多借助公立医院医疗资源, 这样一来社区老年业主出现突发急病时就很难保证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2.2 管理问题
(1) 政府对开发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是政府监督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监督机制失效, 政府与开发商沆瀣一气, 经常会出现开发商违规操作却并未受到有关部门及时制止的现象。
(2) 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养老地产横跨地产、老年护理、保险等多个行业, 开发运营难度大, 对员工管理、风险管理、老年客户管理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多数开发商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
4 促进成都市养老地产发展的建议
4.1 对政府的建议
建立和完善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法规体系。老龄产业的发展既要遵守一系列老年社会保障的法律, 积极维护老年人口的合法权益, 又要为维护自身利益和规范自身发展寻求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 政府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也应有法可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经验, 将老年人住房问题纳入社会保障, 重点保障低收入老人住房问题, 同时要建立系统的标准体系、投融资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4.2 对开发商的建议
第一, 重视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养老地产投资额高、回收期长、市场不稳定、后期物业管理要求高、政策优惠无保障等因素都要在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考虑进去。如何融资、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回收投资、如何规划业态、如何运营管理等都是前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项目的成败。第二, 重视开发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养老服务是风险行业, 老年人的心理都很脆弱, 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防止减少意外发生、规避服务风险是必须的。第三, 完善社区医疗配套设施。养老地产作为针对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项目, 专业、健全、有针对性的医疗配套服务十分重要和必要。第四, 注重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结合项目自身特点采取合适的经营管理模式, 同时加强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尝试, 如销售+出租模式+产权酒店模式、会员制模式、反按揭模式、高科技管理等。
4.3 对建筑设计单位的建议
加大对老年人需求的研究。深入养老地产项目调研, 观察研究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询问老年人关于建筑设计的意见及个人的要求, 根据需求针对性设计;加大养老社区规划的研究。结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及老年人心理特征指导招商引资, 针对性选择配套服务设施, 比方说老年大学、小学、幼儿园、旅行社、保险机构等, 合理安排社区各组团各功能建筑的布局, 比方说居住区和商业区, 学习区, 休闲区、医疗区等的布局;加大对养老建筑产品及部件设计的研究。结合对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建筑产品的设计, 比如无障碍通道、慢速电梯等, 室内部件如卫生间扶手、浴池、面盆、室内报警器等设计都要满足老年人特殊的使用要求。另外, 还要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对建筑的逃生通道的要求等。
4.4 对高校的建议
总结国内外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 用于指导养老地产发展;加强养老地产理论研究的进度, 增加理论成果输出;加强养老地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摘要:目前,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逐步加快, 然而与之相匹配的养老产业和服务却明显滞后。于是, 在风起云涌的各大住宅产业竞相称霸的同时, 被称为“银发经济”的养老地产走上前台。在对养老地产概念及产生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以成都为例, 研究其养老地产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开发商、建筑设计单位和高校各角度提出促进成都市养老地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都市,老龄化,养老地产
参考文献
[1]王秀芸.寿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2]谢虔.南通基本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13, (05) :89-93.
[3]我们年老后_四川房地产_新浪网[EB/OL].http://sc.house.sina.com.cn/zhuanti/womennianlaoho.
[4]毛丽冰.养老地产水有多深?[J].经济, 2012, (10) :107-109.
[5]机遇于问题并存正在左右摇摆的中国养老地产_房产资讯_成都搜房网[EB/OL]http://news.cd.soufun.com/2012-05-24/7740791.htm.
[6]王延涛, 梁兆权.老龄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4, (03) :69-72.
[7]第二届中国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高端论坛-中国之家[EB/OL]http://www.cihaf-chinahome.cn/2010/lnlt/2%E3%80%81.
成都发展核心 篇6
一、成都会展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 成都会展旅游的发展优势
1. 城市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成都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可以聚集大量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 从而使其影响辐射整个西部地区。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为成都成功开展会展旅游提供了坚实的保证。成都处于中国西部的中心位置, 成都年货运能力居全国第六;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七大航空港之一;是全国八大电信中心之一。交通网络健全, 高速公路、铁路、空港等设施完善。
2. 沉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的旅游资源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的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多次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与会展旅游相关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极为丰富, 有众多的著名旅游资源。从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悠久绵长的巴蜀文化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 汇同当代成都人的休闲理念, 赋予了成都这座现代都市璀璨的魅力。这些都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较好的环境基础。
3. 会展设施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
成都拥有世纪城新会展中心、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成都天府博览中心等大型场馆, 总面积突破20万平方米, 仅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 居全国第4位;
此外, 长期服务会展活动的广告公司、传媒公司等达200多家在会展必不可少的住宿设施方面, 成都拥有香格里拉、索非特万达等13家五星级酒店和28家四星级酒店。全市旅行社258家, 其中国际旅行社达39家, 具有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4. 积极的政策导向
成都市十分重视为会展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全国最早设立会展业管理机构, 设立专项发展资金, 积极鼓励国内外中介机构来成都办展办会。2006年颁发了《关于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8年发布的《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将会展业列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发展。成都市政府的指导发展促进成都市会展旅游的积极发展。
(二) 成都会展旅游的发展劣势
1. 市场化体制低,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成都会展业发展较快, 但至今没有会展旅游行业自律组织, 就成都近年举办的大型会展来说, 几乎都是政府主办的, 透着明显的政府行为。会展业几乎成为了政府的“内部经济”。
2. 定位不准, 缺乏会展品牌, 可持续竞争力不强
国内外知名会展城市都有自己的会展品牌, 而成都对展会旅游的定位不够明确,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特品牌。
3. 缺乏会展专业管理人才
同美国等会展管理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国会展管理教育明显滞后, 不仅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拉开了差距, 而且已经无法满足会展活动高速发展的要求。
二、成都会展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 采用“政府指导, 市场运作”的方法
成都会展旅游的发展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要做好会展旅游规划、会展旅游法规制定方面的工作。多借鉴国外会展业发达城市的经验, 按照国际会展市场化管理体制, 组建专业的会展公司。政府应当采取扶持政策, 优先安排, 适当照顾, 帮助做大做强。同时, 按照市场化体制运行, 发展成都会展旅游。
(二) 积极加快培养会展旅游的人才
努力培养会展旅游和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专业会展旅游组织者等, 从而提高会展旅游整体从业人员水平。成都会展行业协会可以与高校合作, 成立会展专业培训教育机构, 邀请各类国际会展组织以及会展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前来讲学或指导培训。同时积极引进和储备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掌握最新信息、跟踪市场变化的人才。
(三) 打造品牌, 加强宣传
会展旅游地要想成为会展旅游组织者考虑的举办地, 必须花大量的费用来向会展决策者进行宣传促销。因而成都应加强会展旅游调研和营销工作, 重点培育会展旅游核心市场。同时应致力于成都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与推广, 去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 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会展品牌, 树立成都良好的会展旅游目的地形象。
(四) 成都会展旅游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成都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并不理想, 会展旅游并没有达到优势产业融合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目前, 成都会展业务隶属中国贸易促进会成都分会, 而旅游业务属于成都旅游局行业管理;而两大协会 (成都旅游协会和成都会展业协会) 也各立门户, 二者没有构建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 未能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会展业与旅游业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 可建立会展旅游集团, 将会展场馆、展览公司、旅行社、饭店、目的地管理公司等纳入集团统一管理;或者会展企业与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通过相关企业的联合, 使不同的企业在会展旅游产业链上协调运行, 实现技术、信息、组织的集成,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摘要: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 以其产业的结合性、行业的带动性、效益的显著性、服务的关联性等优势得到了旅游业的普遍重视。本文提出了对成都会展旅游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分析, 以及相关对策的思考。
关键词:成都,会展旅游,分析,策略
参考文献
[1]马勇;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解读[J];经济地理;2002年03期
[2]詹伟芳;会展旅游的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晨星;中国会展旅游商机无限[N];中国贸易报;2000年
成都市发展绿色经济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绿色经济,成都市,发展现状
在全球以绿色为导向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正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出了由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都市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面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建立绿色经济体系,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都市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成都市作为西南第一大都市,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道路势在必行。成都市在结合我国“十二五规划”基础上,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构建田园城市生态体系,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定位,吸引大量发展绿色经济的企业到成都来,市政府在推动绿色经济的政策方面大力扶持、率先突破,将推进绿色经济的使命和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构想高度统一起来,共同推进绿色现代化的进程。
近几年来成都市在绿色城市形象建设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2006年至2007年,成都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0年中国绿色公司年会在成都开幕,成都市推出28个重大项目,促使政府与企业在绿色经济领域协调配合,共同促成绿色经济转型。
看到绿色经济在成都初步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面对的压力。
1、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使用中浪费和污染严重
成都市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都江堰灌区保护对成都市的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突出表现在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市内近70%的河流受到污染,水质以Ⅴ类为主,水环境容量几近阈限,严重束缚着可持续发展进程。近十年来,成都市主要的污染排放量没有大的改善,进入新世纪以来反而略有增加,当前污染物的排放量远超过国家分配的控制指标。三废排放量1999年达到最低点,但2000年出现反弹以来的一直居高不下。
2、城市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
成都市是我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及最大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水电和天然气资源,这些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后盾,成都市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8-2009)》中综合实力大陆排名第四位,但成都市绿色经济发展仍面对着来自人口的巨大压力,当前成都市人口已超过一千一百万,这使得成都市原本不大的总承载需求分配到个人时显得十分的严重。成都市人均生态占用和人均生态赤字都高于平均水平(具体可参照《成都市发展绿色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从长远来看,要满足全市资源消耗,不少资源还有很大缺口。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成都市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
3、生态空间供给类型单一,供给总量有限
由于特定的区域特点,目前可供的生态空间类型中以草地和耕地为主,其他类型供给很少,供给类型比较单一,供给总量也非常有限。成都市当前仍处于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阶段,生态占用量巨大。能源需求方面,以煤炭为主,增加了生态占用供求总量。从成都市生态空间需求结构和需求总量来看,能源空间占用是当地人均生态占用需求的重点,占全部需求空间的40%,这与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有着紧密关系。总之,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生态占用的需求,缩小生态赤字,对于成都市当前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4、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压力较大
根据《成都市2010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公告》,2010年,我市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企业829家,产生固体废物总量约513.4万吨,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因此也在不断跟进。根据《成都市环保局2011年部门预算情况说明》,2011年部门预算支出比2010年增长12.7%,其中项目支出预算比2010年增长15.76%;安排污染治理转专项经费1500.00万元;安排重要环境管理工作专项经费2364.50万元;安排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专项经费2740.16万元。可见我市环境治理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也正在升级。
二、成都市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建议
1、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及成都市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定位和配套的政策体系的区域政策机遇,发挥中国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教育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区位优势,定位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以及完善的政策体系的政策优势,打造绿色田园城市的过程基础优势。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立绿色经济理念。
改变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循环经济为体现形式的绿色经济体系。确定绿色文明经济理念、生态理念、资源节约理念,用绿色城市、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效益取代污染城市、污染企业和黑色效益。
3、发展绿色经济,要树立绿色理念,更要加强实践探索。
当前,成都市应抓好以下三个重点。第一绿色金融。应加快金融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抓住新的绿色商机,提高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第二绿色税收,即碳税。它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利用绿色税收,有效促进企业绿色发展;第三绿色科技。这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加大对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的研发推广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余春祥.绿色经济与云南绿色产业战略选择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3 (10) .
【成都发展核心】推荐阅读:
成都发展都市农业11-21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2-17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12-15
成都市现代渔业发展奖励补助项目申报目录11-19
2018-2022年成都地铁行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目录)09-30
成都男生转行PHP程序员的发展现状 好的PHP培训机构09-24
成都高新区鼓励和扶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暂行办法11-10
成都地铁05-21
成都女鞋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