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文化

2024-10-07

中华龙文化(共6篇)

中华龙文化 篇1

摘要: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者。龙文化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并最终确立。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播龙文化、发扬龙文化。

关键词:龙文化,产业化,图腾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传说能隐能显, 春风时登天, 秋风时潜渊, 又能兴云致雨, 为众鳞虫之长, 四灵 (龙、凤、麒麟、龟) 之首, 后成为皇权象征。几千年来, 龙的形象几经变革, 龙作为图腾所孕育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不断被挖掘, 龙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天行健、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 追求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民族精神, 希冀幸福、吉祥、长寿、不甘平庸的民族心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生观, 已构成龙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 龙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国文化的象征,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 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 也是一种意绪, 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认识龙文化、了解龙文化, 其次是传播和发扬龙文化。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龙文化的演变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蛇、鳄、鱼、鲵、猪、马、牛、鹿、熊等动物, 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 具备长身, 大口, 大多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的神物[1]。龙是神话中最为普遍的生物之一, 出现在世界各地, 中国、印度、日本、西亚、希腊、北欧和北美等地方都有龙的神话流传。

在中国, 龙文化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是原始先民对身外自然力神化的产物, 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到来之前, 劳动人民就把龙创造出来了。在商代, 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 具有强烈的神密感, 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战国、秦汉之际, 龙纹改变了以前的变体化和多样化局面, 出现了后世所常见的那种定型化和公式化的造型, 并随着儒教和道教的盛行而趋于成熟。自秦汉始, 皇帝被说成是真龙天子, 所以龙就有了三重的含义:一是通天的神兽, 二是君主的化身, 三是吉祥瑞兽。隋唐时期, 除了一般传统的龙形象外, 又出现了一种龙首鱼身的形象, 学者称其为“鱼龙变纹”。宋元时期, 龙的形象更加规范化, 及至明清时期龙纹成为皇权的象征和标志而臻于鼎盛, 迎来了其登峰造极的黄金时代。由于封建帝王的推崇, 龙形象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艺术领域, 以突出帝王的权威。今天我们见到的带有龙图案或装饰的建筑, 大多建于明、清两代, 其中一些建筑几乎无处不龙。也就是在明清时期, 龙的形象基本定型, 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龙的形象明显区别:西方龙的龙头比较多, 有的三个头, 有的九个头, 还有十二个头的, 而中国龙只有一个头;西方龙嘴里吐火, 中国龙嘴里一般喷水;西方龙常常代表凶恶的势力, 中国龙往往是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 很多民俗与龙文化有关, 比如龙抬头、闹龙舟, 还有四海龙王和龙王庙的传说。可以说, 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之中, 成为其中绚丽的一部分。

二、龙文化产业化的路径

(一) 成立龙文化研究学会和博物馆, 挖掘中华龙文化精神

要推进龙文化的产业化, 首先要认识龙文化、尊重龙文化, 在科学解读龙文化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实现龙文化的产业化, 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成立龙文化研究会。目前, 龙文化的研究已经遍布国内外, 据所能搜索到的资料, 目前各地方已经成立龙文化研究会的有德庆县龙文化研究会、邯郸市华夏龙文化研究会、柳州市龙文化研究会、义乌市华夏龙文化研究会、山东龙文化研究会、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大都兼有学术研究和商业运营龙文化产业两重任务, 对于推广龙文化、发展龙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力量分散, 研究水平层次不齐;龙文化挖掘的力度不够, 缺乏厚重的专著和著述出现;对龙文化产业的推广缺乏科学理念,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要弘扬中华龙文化, 深入挖掘龙文化在国家认同、凝聚民族精神、激扬民族斗志方面的深刻内涵, 必须成立全国甚至世界性的龙文化研究机构, 推广龙文化。具体而言, 首先成立国际中华龙文化研究会, 由知名华人研究专家和国内专家组成, 凝聚中华文化圈各专家的研究力量;其次, 在国内成立全国龙文化研究协会, 负责全国龙文化历史的考查、精神的挖掘以及龙文化的推广;再次, 在龙文化有迹可循的区域成立龙文化研究会, 深入挖掘本区域龙文化的科学内涵、历史演变历程;最后, 出版系列龙文化研究的著作, 包括学术版和普及版, 深入阐述龙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并选择优秀的作品介绍到国外, 以将龙文化发扬光大。

另外, 成立中华龙文化管理基金会, 为中华龙文化的传承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来源可以是海内外华人团体、机构和个人, 基金会的目标是弘扬中华龙文化, 普及中华龙文化, 基金会筹集来的基金主要用途是:为龙文化研究机构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鼓励龙文化发掘、整理、研究;为推动中华龙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一定的物质奖励;为出版中华龙文化研究著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举办和开展龙文化宣传和推广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保证。

2.建立龙文化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认为博物馆的功能是, 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 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中国《博物馆管理办法》认为博物馆的功能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通过建立龙文化博物馆, 可以展示中华龙的形象, 阐释中华龙形象演变的轨迹和中华龙的文化学意蕴。

龙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应该包括以下板块:世界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中华龙文化的起源、演变历程;龙文化的具体形象演变和发展历程;书画家对龙文化的线条描述;龙文化产业的推广和普及等等。通过这些板块, 系统、全面、专业地将龙文化展示, 搭建龙文化普及、鉴赏和交流、推广的基地和平台。龙文化博物馆可以建在有龙文化传说和历史遗迹可考的地区, 也可以建在经济、文化条件适宜的区域。

龙文化博物馆可以和地方民俗文化结合, 开展系列节目, 推动龙文化的产业化。比如将舞狮子和龙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将赛龙舟和龙文化的宣传结合起来等等。另外, 通过3D技术等高科技手段, 将龙文化融入动漫产业中, 立体、全面地展现龙文化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 并且将龙文化赋予的精神内涵与具体的故事结合在一起, 全面展现龙文化的形象, 将龙文化深入到千家万户。

(二) 借助民俗文化, 打造龙文化产业化平台

民俗文化, 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它是在普通人民群众 (相对于官方) 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2]。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 所以具有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龙文化有关的风俗很多, 比如每年新春耍龙灯拜年, 端午赛龙舟祭江;遇大旱玩黄荆龙求雨;岁末舞大龙、火龙、稻草龙等;庆丰年, 祈求神龙保佑、人寿年丰。深入挖掘龙文化资源, 借助民俗开发龙文化产品, 拓展龙文化展演市场,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体而言,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的龙文化产业发展体制。要推动龙文化产业的发展, 必须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 建立健全相应体制。具体而言, 首先, 要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完善保护和发展规划, 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抓紧实施龙文化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 比如濮阳、铜梁等地区, 将龙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寻找龙文化产业的增长点。其次, 延伸龙文化产业的产业链, 从龙文化的宣传到龙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要形成产业链条, 比如龙灯产业, 要将龙灯制作、龙舞表演、龙文化研究、龙舞教授、龙文化旅游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统一起来, 做大做强。最后, 制定相应的法律措施, 规范龙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秩序, 避免不规范的广告、不规范的价格、不规范的经纪人, 导致胡乱杀价、相互拆台、粗制滥造等现象, 保护龙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 推动龙文化产业健康、有序、规范进行。

2.建立文经结合、文商联姻的龙文化推进机制。弘扬龙文化, 发展龙产业, 必须走文经结合、文商联姻之路, 大力招商引资, 研究、制定一整套龙文化发展优惠政策, 策划多种招商引资项目, 大力吸引外资和更多的企业与业主加入龙文化旅游业。积极推进“中华龙文化博览园”建设, 力求尽早形成一流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龙舞培训基地、彩扎基地、展演基地和龙产品营销基地, 使龙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结合, 产、供、销连成一体, 努力形成机械化、集约化、批量性的生产,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合理定价。同时有意识地保留一些原有的传统手工制作方法, 专门制作一些难度较大的复杂工艺品, 作为特殊的传统技艺保存, 供人们旅游参观和研究民族文化之用, 实现艺术精品商品化, 艺术文化市场化。

3.培养龙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龙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和制作人才, 而目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龙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首先要加强龙产品制作、加工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有条件的地方, 成立龙文化产品制作技校, 或者在技校内开展龙产品制作的课程, 具体包括:龙文化宣传的课程, 龙文化习俗的课程, 龙文化产品制作的工艺等。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 使龙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承后继有人。

(三) 发展龙文化旅游产业, 开发龙文化系列产品

在龙文化盛行的区域, 将龙文化的推广、龙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当地旅游业结合起来, 丰富和提升了旅游业的龙文化内涵。具体而言: (1) 建立龙文化主题公园。将龙文化与民俗、雕塑、书画艺术等结合起来, 构建集旅游、消闲、娱乐为一体的龙文化主题公园, 实现历史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和观赏游览的完美结合。完善相关的旅店、餐饮、娱乐等辅助设施, 深层次开发, 内容方面上档次, 形式上灵活多样, 方便游客观赏龙文化、感受龙文化、体验龙文化, 同时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需要。 (2) 变艺术品为商品, 实现旅游产业与龙文化产品的捆绑销售。解放思想, 创新经营理念, 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 努力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变艺术品为产品, 变固定资源为流动资源, 实现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引进资金、成立公司、组织协会, 成立艺术纪念品生产基地, 扩大艺术品的生产、加工范围, 并将其做深做细做实, 体现物有所值、物有所超, 将商品推向市场, 真正达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另外, 变简单观赏为游客与资源互动, 注重体验, 可以让游客亲自动手制作, 做出恐龙模型或是绘出精美图案留做纪念。 (3) 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 全面打造龙文化旅游、民俗产业。将赛龙舟、舞龙灯等传统风俗与旅游业结合起来, 成立龙舟节或舞龙灯节日;将与龙文化有关的典故, 比如龙抬头、鲤鱼跳龙门等与当地的青山绿水结合起来, 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龙文化;将“龙须文化”、“龙根文化”等与祠堂、旧院、古建筑等结合起来, 全面诠释龙文化的风俗和恒久的历史。通过旅游产业与民俗产业以及龙文化的捆绑销售, 深入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的龙文化旅游资源。

(四) 通过高科技手段, 将龙文化融入动漫产业

动漫产业, 是指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 包括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 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利用龙文化研究成果, 设计开发丰富多彩的龙的动漫形象, 编辑积极健康的动画故事, 设计生产龙形象玩具。迅速转变中国过去的动漫产业利润模式, 国内漫画通过:“漫画—读者”来获得利润;而动画产品则是通过“动画—投资”来获得生存。而工业厂商则是通过“厂商—购买少部分动漫形象—消费者”来获得利润。日本漫画发展得那么好, 是通过:“漫画—动画—衍生产品—消费者”来获取最大的利润。我们现在继续尝试的另一条路是“衍生产品制造商—漫画—衍生产品制造商互动开发—动画制作—衍生产品推广期—消费者”, 这条路更加适合成熟的漫画制作团队而非漫画个体作者。这条路也更加适合中小型玩具等制造商, 可以在最大范围控制风险的情况下, 挑战未来的商机。只要这种产业链模式形成, 中国的漫画产业就一定会飞速发展起来。龙文化借助动漫产业也会如虎添翼。

(五) 构建推动龙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财政和金融扶持政策, 鼓励企业、个人参与龙文化产业的投资。具体而言: (1) 优惠的税收政策。采用优惠的税收政策, 通过减税或者免税的政策, 鼓励本区域龙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规模小、成本低、吸收就业人员多的中小企业, 地方政府要在税收方面给以一定的优惠, 以保护这些企业的发展。另外, 对于投资龙文化产业的外资, 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2) 财政扶持政策。很多投资龙文化产业的企业, 规模都比较小, 融资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扶持的政策, 鼓励企业首先做起来。建立财政投入机制, 设立专项基金, 为龙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 优惠信贷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或非金融结构给予龙文化产业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 保证龙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基金。

参考文献

[1]庞进.龙文化的历史职能、精神底蕴和重要使命[J].商洛学院学报, 2010, (1) :3.

[2]黄艳, 陈悦悦.民俗文化在城乡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三峡地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 2010, (4) :108.

中华龙文化 篇2

我们尊敬龙,也信仰龙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神灵象征。关于龙的建筑物有很多种例如故宫等。

龙它角似鹿角、身似蛇、爪似鹰……我们中国古代对于它是神灵是天神。只要是有它的预兆出现人们就会相信,接下来的日子会有好事发生。但是龙的存在只是我们的猜测与信仰。它是从黄帝和炎帝的时代开始传承的,并被人民所祈祷和信仰。

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有着黑头发、黑眼睛和黄皮肤,我很骄傲。我们的国家和龙一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龙的文化是珍贵且悠久的,它是我们精神的支柱与希望。

龙是个奇特的生物,它的形象有许多种传说,古代将龙作为皇室权力的象征,它与古代皇室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现在的它是我们国家的图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

中国龙文化浅论 篇3

[关键词]龙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欢乐吉祥

2006年末,一个关于是否放弃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问题,一度在网上、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中形成热门话题,引发了一场争论。呼吁弃龙的主要理由是西方认为龙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其形象往往会让部分西方人士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尽管这一站不住脚的理由遭到非议,但是始作俑者乃是一位教授,使我们不得不认为对中国龙文化确有梳理的必要。这应当是中国学者、专家、教育工作者和媒体共有的责任。笔者愿就此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龙文化的产生时间相当久远。1987年6月,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用蚌壳堆塑的身长1.78米、高0.67米的龙,据地质专家考察,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已有6400多年。同时期的文物,还有陕西北首岭出土的“乌鱼纹彩陶细颈瓶”,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鲵纹彩陶瓶”,其中都有龙的身影。时间略晚,距今5000年左右的出土文物中,有山西汾陶寺遗址的“蟠龙纹彩陶盘”、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玉龙”、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的“双龙首璜形玉饰”。再晚至3000年前,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8棵神树是当今世上出土体量最大的青铜文物之一。神树树干上嵌铸的龙,一头双身,两条龙身交缠如绳辫。此外,尚有高41厘米的“龙柱形器”、“铜龙形饰”。其后,中国各地出土的文物中,带龙的器皿、绘画、雕刻等便越来越丰富多采而不胜枚举了。

除了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着大量关于龙的神话和传说。被称为“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神话之渊府”的《山海经》有关龙的记载,至少有15处之多,如雷神“龙身而人头”(329页)、首阳山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163页)、竹山“其神状皆人身龙首”(105页)、夏后启“乘两龙”(209页)、“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206页)等。

在元代金履祥《通(钅监)前编》中,作为信史,已有“伏羲氏以龙纪官”的记载“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春官为青龙氏又日仓龙,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等。

中国社会进入夜耕文明以后,一直流传黄帝“乘龙上天”的故事。宋代刘恕《通(钅监)外纪》记载着“陈绛氏女日庆都,有赤龙之祥。孕14月而生尧于丹陵”。对大禹则有“禹济江,黄龙负舟”的描写。

随着岁月的推移,龙的故事愈加铺张,愈加融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夏末,帝孔甲“天降乘龙”,“潜醢以食夏后”;周末。“褒姒乃王府童妾遭龙漦所生”;汉高祖有斩蛇的故事;唐高祖被形容为“日角龙庭”:唐太宗4岁时,有人说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宋太祖被点评为“面方耳园神其相,紫云黑龙显其异”;清世祖之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龙被视为神物,神通广大,显贵尊荣,本领高强,非同凡响,因而特别受到帝王的专宠,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脸面被称为“龙颜”,心思被称为“龙心”,身体被称为“龙体”,衣服被称为“龙袍”,座椅被称为“龙椅”,皇帝的子孙被称为“龙种”。

在民间的生活习俗方面,春节的舞龙灯给人们带来的是欢乐吉祥;遍布各地的龙王庙以及干旱时的舞水龙,带给人们以丰收的希望。龙文化影响的深入普遍,还表现在有人以龙为姓,以龙为地名水名山名。以龙字为首的名词、成语《辞源》中有237条。

此外,在建筑物、器皿、服饰、食品工艺中塑造龙的形象,绘制龙纹艺术品,更比比皆是。而在民众喜闻乐见的小说、戏剧中。《封神演义》、《西游记》则是全方位地勾勒出了龙王国、龙家族的图谱。

社会进入现代文明后,全球华人还热衷于传唱《龙的传人》,并感到自豪。这充分说明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

二、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像龙这样一种生物。那么,龙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

据《呼风唤雨八千年上书》的作者庞进先生的研究认为,“中国龙是古人对鱼、鳄、蛇、马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龙的模糊集合过程,起自原始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即采拾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神物崇拜普遍产生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庞进先生以系统的丰富的考古资料和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无可辩驳的事物为佐证,论证了上述命题的实在性,为中国的龙文化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由于龙的幻象、龙的意识产生于遥远的古代,这就给中国人民以充分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来塑造龙,以表达、寄托自己的追求和想往,从而让中国龙由虚幻的抽象的模糊意识,逐步变成具象,并具有了自己的种种神性,成为摸得着、看得见的实在,并加以认同和接受。

中国龙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凌驾于生物之上,具有通天人海的超越性。这同古代人民敬天、畏天的思想密不可分。古人处在天地之间,对地面事物有所了解,唯有天空难于认识。天空的雷霆闪电、风日雨雪威力无比令人震撼,时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心灵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对此,他们除了感到神秘。更多的是心存敬畏。孔子就说过,“巍巍乎,唯天为大”(《泰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大师们都知道天人关系十分密切,十分重要,于是上天探密,与天沟通自然成为大家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这种想法在古代却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在想象中,天空十分美妙,居住在天上的仙人逍遥自在,无所不能,因而很多人盼望成仙。而龙便是可以凭借其飞腾工夫让人升天成仙的神物之一。所以。龙受到了中国人的重视和喜爱,其中蕴涵着的便是古人积极探索、努力奋斗以争取摆脱困境、超越自然和现实的信心和决心。正是这种信心和决心,才使人类执着于飞天之梦,才使今日的飞机、火箭、宇宙飞船相继出现,才使飞天探索的愿望成为现实。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农耕文明之中,视水为命根。干旱到来时,迫切盼望司水之神能够时降甘霖。“河伯娶妇”充分说明雨水的重要性超过人命,说明祈雨这一行为在中国农耕社会之普遍性。在中国龙文化的塑造中,龙成了司水之神。而龙的兴云作雨,却是无须回报的,雨水保证了人们一年一度的丰收。如此一来,龙也就具备了利他好施的善性。

人类要想征服自然,实现自己的愿望,

首先必须整合力量,有领导地进行共同的奋斗。领导标志着能力和权威,龙因而在中国的龙文化中,被塑造成为海龙王,水族之统治者。王者的尊严和权威,使人间的帝王也不免要借重其权势,以统治万民。所以在中国历史中,不少帝王被称为“真龙天子”。这样一来,龙又具备了尊容显贵,能力非凡的属性。

有一些小说、戏益和民间故事,还演义了龙对人的美好善良的感情。如《张生煮海》写秀才张羽与龙女成婚的故事,《柳毅传书》写书生柳毅传书救龙女的故事等等。在这些故事中,龙被赋予了温柔美丽善良而富于感情的人格。

龙的上述属性得到了中国人民普遍的认同和肯定。这些属性——自重自信,利他为善,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龙实际上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龙文化给人以欢乐吉祥、爱与和平

中国古代社会,正如《击壤歌》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样,人民的生活虽然简朴无华,但却不受干扰,自由自在。他们的愿望不过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希望享受大自然正常运转的恩赐,而不希望人与人之间产生纠葛纷争,更不要说为利益而以暴力相加了。

夏王朝兴起以后,中国社会逐步进入私有制社会。周末,兼并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诸侯王国为盛衰继绝而积极延揽人才,导致了中国春秋战国的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的出现。“诸子百家,各有其道。”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儒家和道家。他们在总结上古文化的基础上,分别创立了自己的学说,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们的学说,虽然各有侧重,但同根同源,都标榜上古时代的圣贤政治。只不过道家的宗师老子赞赏的是原始公有制时代“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第80章))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儒家的先师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不过他认为在社会进入私有制以后,这种理想世界已经消失了。因而提出以周初奠定的礼制社会作为标的,提倡以德治世,以仁、义、礼、智、信来规范人伦和社会秩序。他说“苟志于仁,无恶也”(《里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他主张“克己复礼”而“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儒家思想浸透着遵从道德规范的利他精神。这一点同老子《道德经》中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第8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第2章)有共同之处。

此外,老子和孔子都有反战倾向。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兵者不祥之器”(第31章),“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第30章)。孔子则说“俎豆之事则尝闻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去兵”(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

在中国,儒家和道家这种为善利他,爱好和平的思想精华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就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孙中山也仍然标榜“天下为公,世界大同。”21世纪,中国共产党则将建立和谐社会纳入其内政和外交的政纲之内,加以推行。

中国龙文化作文 篇4

龙是什么?它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

华夏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但何为龙,哪里有龙,谁又见过龙,这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不免增添一层神秘的色彩。在动画片里,有人遇到危险,天空飘着祥云,只见神龙摆尾横空出世,一下子就把坏蛋打得落花流水,好厉害呀!但那终究是动画片里的,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龙?说有,但没有任何实证。说没有,那又有谁能想象描绘出如此伟大、完美的龙?但我认为,龙既存在又不存在,它不存在于空间世界里,却存在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里。几千年前龙的故事,至今还在被千古传唱,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积聚与积淀,是一种深深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百折不挠、奋勇向上的精神!

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经历了一次次兴衰,刚刚从唐宋的鼎盛时期中挺立起来,又突然被美约日寇打倒在地,但是这样一个龙的国度,又一次地站了起来,这都是龙的精神的体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那么,龙究竟在哪里呢?我沉思着。突然,我的心里闪现出了一幅中国地图,我被一种不知名的`力量拉了进去。

我先来到了各个防风治沙区,只见地上一块块被压过的痕迹,一道道干草竖起的墙。我又看见,地上大片的沙漠一下子被掀起,盖上了肥沃的泥土,许许多多的树从土里生长出来,覆盖成了广阔的森林。

接着,我又纵身一跃跳上天空,在蓝天白云里自由地飞翔,突然,一队飞机从我身旁飞过,把我吓了一大跳。只见那全是我国各项航天新晋成果,有歼20隐身战机列装部队疾速飞驰,“鲲龙”AG600成功首飞……各种新奇航天科技全呈现在我眼前,腾云驾雾,直冲云霄。

“呼唰”一声,我又瞬移到了祖国边疆,只见大雪纷飞,士兵们屹立在冰天雪地之中,任凭寒风呼啸。他们的心坚定无比,誓死捍卫祖国领土。

我又去了许多地方:长城、长江、黄河、我国领海……我突然明白了,我刚才去的这些地方不正是龙的鹿角、驼头、鹰爪、鱼鳞吗?龙在哪里,龙文化在哪里,它就在祖国各地,祖国的就是我们的,所以,它就在我们身边啊。这时,我惊醒过来,原来是做梦罢了。

从龙字成语看中国龙文化(上) 篇5

关键词:龙字成语;龙文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37-02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①同时,语言本身又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语言和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我们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提供了可能。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文化的最主要承载者,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字成语是汉语成语中的大家族,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们或典雅、含蓄,或生动、简练。它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要研究龙字成语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了解“龙”字的本义和诸多引申义,因为这些义项是形成龙字成语文化内涵的内在原因。《汉语大字典》共列举“龙”字义项22个,“龙”的本义乃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此引申出来的义项有: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比喻英雄才俊、骏马,像龙形的花纹或形状的东西等等。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本质的认识并不一致,或以为是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或以为是天上的闪电,或以为是确实存在的某种动物,或以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无论对龙的本源的认识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龙神奇灵异、变化莫测、神力无比,是炎黄子孙信仰、理想、追求、权力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常用的龙字成语有二三百个,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

一、龙字成语与帝王文化

《礼记·礼运》:“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颖达疏:“谓之灵者,谓神灵。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故谓之灵。”古人认为龙也是兽的一种,与麟、凤、龟一样,都是具有神灵的动物。正是因为远古先民认为龙“异于他物”,所以历代古籍中都有许多对龙的特性的记载。而在神话传说中,对龙的描绘更是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神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人们认为龙神异无比,能呼风唤雨,能主宰世界,以至于炎、黄氏族以龙为图腾,以龙为祖先。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信奉龙,崇拜龙,认为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神圣,进而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君主、皇帝与龙一体化,认为龙是封建君主的化身,是皇帝的象征。《广雅·释诂一》:“龙,君也。”《吕氏春秋·介立》:“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龙反其乡,得其处所。”高诱注:“龙,君也,以喻文公。”甚至进一步神化,认为皇帝是龙的后代,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史记集解》:“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论衡·纪妖》:“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便被称为“祖龙之虐”。

古代典籍中这些关于帝王与龙的关系的记载,大大增强了帝王的神圣与威严,历代帝王也就被称为“真龙天子”,使龙成为皇帝和皇权的象征,一些与皇帝有关的器物服饰或动作行为,也都冠以“龙”字,如皇帝穿的大袍叫做龙袍,皇帝穿的朝服叫做龙衮,皇帝乘坐的车驾叫做龙舆。皇帝的身体被称为龙体,皇帝如果生病叫做龙体欠安,皇帝如果生气叫做龙颜大怒,皇帝如果高兴叫做龙颜大悦。不仅如此,语言中还出现了大量与帝王有关的龙字成语。如:

龙兴凤举:比喻帝王兴起。由于“凤”与“龙”一样,也是古代“四灵”之一,所以便常常与“龙”相提并论。《东观汉记·冯衍传》:“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雷震四海,席卷天下。”

龙行虎步:比喻帝王仪态威武。“龙”是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神异动物,被认为是君主的象征,而“虎”是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动物,因其威武勇猛,于是被认为是“山兽之君”,②所以在成语中常常“龙”、“虎”并称。《宋书·武帝纪上》:“或说(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必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龙行虎变:比喻帝王革故鼎新,建功立业。汉代荀悦《汉纪·高祖纪一》:“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

风虎云龙:比喻明君与贤臣意气相投。《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王安石《临川集》三十七《浪淘沙令》:“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龙子龙孙:比喻帝王的后代。也称龙雏凤种。元代尚仲贤《三鞭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比他是龙子龙孙,则军师想度,元帅寻思,休休是他每亲的到头来也则是亲,怎辨清浑。”也单称龙子或龙孙。《北史·齐宗室诸王传下》:“光闻杀和士开,抚掌大笑曰:‘龙子作事,故自不似凡人。”《温庭筠诗集》二《昆明池水战》:“赤帝龙孙鲜甲怒,临流一时生阴风。”endprint

龙楼凤阁:指古代帝王的宫殿、楼阁。也称龙楼凤池、龙楼凤城、龙楼凤阙。元代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鼎湖龙去:指帝王去世。也称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龙去鼎湖。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除此之外,古代帝王的尊贵相貌也有专门的成语,叫做“龙颜凤姿”或“日角龙庭”、“日角龙颜”。称古代帝王之死,除了“驾崩”以外,还有“龙驭上宾”、“龙御上宾”等。今人陶德言、慕容似编著的《龙驭宾天——中国帝王死亡之谜》,就是一部揭开中国历代帝王死亡之谜的专著。③由此可见,龙字成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龙文化,首先是地位显赫的帝王文化。

二、龙字成语与士人文化

这里所说的“士人”,是指有学识、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无论在漫长的封建中国还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中国,重视人才、重用人才都是国家的主流策略,希望成才、幻想腾达都是士人阶层的美好愿望。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等,都是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士人们都渴望通过学习、仕进,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是才智无双的,所以人们崇尚皇权,崇敬皇帝。这种意识反映在汉语词汇中,就使得“龙”的词义进一步扩大,由象征封建皇帝,引申指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世说新语·德行》:“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刘孝标注:“张璠《汉纪》曰:‘淑有八子,……时人号曰八龙。”与此同时,在汉语成语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士人文化的龙字成语。如:

藏龙卧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杰出人才或英雄人物,也指深藏不露的人才。也称卧虎藏龙、盘龙卧虎、潜龙伏虎。北周·庾信《同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龙盘凤逸:比喻才能出众而未被世人发现。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蛟龙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管子·形势》:“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魏书·杨大眼传》:“大眼顾谓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举,终不复与诸君齐列焉。”

鱼跃龙门:古代传说黄河中的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即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的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比喻古代中举、升官或事业成功、飞黄腾达。也称鱼升龙门、鲤鱼跳龙门。宋代陆佃《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唐代元弼有《鱼跃龙门赋》。后来也用“龙门”来比喻声望很高的人。《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龙章凤姿:形容神采非凡,不同一般。《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注引《康别传》:“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自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苏轼《分类东坡诗》三《张安道乐全堂诗》:“我公天与英雄表,龙章凤姿照鱼鸟。”

更有意思的是,在封建科举时代,如果科考中第,则称“鱼跃龙门”;如果科考不第,则称“暴腮龙门”或“龙门点额”。“卧虎藏龙”比喻潜藏着的杰出人才,而要把潜藏着的杰出人才搜索、挖掘出来,则称“打凤捞龙”。“蛟龙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抱负,而“龙蛰蠖屈”、“龙盘凤逸”、“龙蟠凤翥”则比喻隐居不仕、怀才不遇、遁世归隐。

由此可见,龙字成语以其简洁的形式,反映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当然,龙字成语还远不止以上这些,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精髓,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挖掘。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审视,龙字成语中都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

注 释:

①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

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3.

③陶德言,慕容似.龙驭宾天——中国帝王死亡之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84.

参考文献:

〔1〕陈贵有.中华成语大词典[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庞进.龙文化的几个问题[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2).

〔3〕李峰.“龙”的字形字意及“龙”的文化精神[J].中华文化论坛,2008(2).

中华龙文化 篇6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深深扎根于每位国人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随着学校特色建设的深入开展,我们赋予了“龙文化”蓬勃而深厚的生命力,将师与生、生与生、校与家结合在一起,以“龙文化”特色内涵为引领,将龙文化的精华与我校教育工作相融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浸润在龙文化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文明素养和时代责任感,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达成学生的发展目标。

一、非遗传承塑“龙文化”之魂

“扬龙之精神,做龙之传人”,这是我校文化建设的精神之魂。我们认为传承龙文化即传承华夏文明,培养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

1.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我校开展“我心中的国学”百家论坛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诵读国学经典诗文;引导学生把经典诗文编成歌谣运用在游戏中,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把传统的背诵内化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借鉴古人的涵咏,深化语言积累,体会母语之美,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以特色课程为载体。自2010年开始,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作为学校课程,成立了剪纸、鸳鸯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班。我校聘请民间艺人刘文华老师、鸳鸯螳螂拳掌门人孙日成先生担任传习班授课教师,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几年来,学校在研究、深化非遗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形成了“课程开发、活动拓展、评价提升”的课程建设序列。与此同时,每周一次的课程和丰富的展示活动让学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品味了民族艺术的古朴与文明,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锻炼了意志品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特色节庆教育承“龙文化”之德

节庆往往记载或书写着一个群体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作为一种仪式,它传播着成型的道德规范,作为一次活动,它实现的是师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发展。因此,节庆教育成为我校培养师生龙精神、弘扬龙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节庆教育分为三大类:传统文化节庆和新中国纪念节庆教育、弘扬人性传统的节庆教育和学校校本节庆教育。

我校把我国特色节日作为教育契机,如植树节成立“小龙人护绿小队”,到社区清理杂草、杂物,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传承民族魂”教育活动,端午节开展“识‘龙节吟诗忆屈原”系列活动,国庆节开展“我是中国龙”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全面发展。各种精彩纷呈的节庆教育为每个学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传承中华美德,促使学生争做龙之骄子。

同时,学校在富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节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节普及教育,如航空航海模型比赛、科普讲座、“小龙人寒暑假集结乐”实践活动,注重对每位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并组建校级科技小组,形成“以大带小、以校促班”的普及模式,在省市区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跻身市区科技教育先进行列,成为全国科技教育工作“三个一”试点学校。在体育节中,结合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开设乒乓球学校课程,编排乒乓球韵律操,将乒乓球基本动作与音乐的旋律、动作的协调有机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组建班级、校级、俱乐部三级乒乓球队,举行对抗赛、擂台赛,人手一拍,人人参与,形成学生轮番上场的热闹场景。

三、特色主题月活动显“龙文化”之蕴

龙文化源远流长,传承龙文化贵在悟其精髓,并外延到学习、生活、思想的深处。因而,学校在深入挖掘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每个月份设立一个教育主题,使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等融于各月份的教育活动中,形成主题教育月,将德育内容变得近、小、实、精,彰显出龙文化的深厚底蕴。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公民道德、行为习惯、体验教育、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主题实践活动,将德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围绕“龙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逐步了解民族文化,感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开展“我做神州小龙人,弘扬中华民族魂”的龙文化系列活动,如“龙与民俗”“龙与饮食”“龙文化在山东”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做手抄报,开展交流探究活动。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校开展的“相拥美文佳作 书香浸润校园”的校园读书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书籍的热爱,在校园里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这些主题鲜明的“龙文化”活动,使学生接受了德育熏陶,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真正做到在活动中育人。

上一篇: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下一篇:皮肤过敏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