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2024-09-23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共4篇)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篇1

0引言

2015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8224起, 共造成229人死亡、58人失踪、138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24.9亿元[1]。正是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因此, 文章分析了构成地质灾害系统之间的影响因子, 计算出影响因子的母因素与子因素的关联度, 比较二者的关联度大小, 进而确定地质灾害点易发性高低, 并根据地灾点易发性高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对于区域性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南部, 地处丘陵山地与黄土残塬区的过渡地带, 地理上划分为北部中低山地区、中部黄土残塬沟壑区、南部川塬区。区内岩性分布差异, 地形比较复杂,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因受区域新构造隆起运动的影响, 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2], 其中, 中部地区内主要发育有中、小规模的黄土滑坡及土质崩塌, 北部地区内多发育有较大规模的土质滑坡和基岩滑坡, 南部地区内多发育有中、小规模土质崩塌和土质滑坡。

据调查, 研究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9处[3], 其中滑坡59处, 崩塌22处, 地面塌陷7处, 地裂缝1处, 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及崩塌, 占灾点总数的90%以上。

2地质灾害关联分析

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系统的影响因子较多, 这些影响因子之间在地质灾害发育中有哪些相互关联?文章通过关联分析, 计算出影响因子的母因素与子因素的关联度, 进而比较二者的关联度大小, 最终确定影响因子在地质灾害发育中哪些贡献大哪些贡献小。

2.1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确定

地质灾害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系统[4], 灾害点易发性高低与影响因子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外界相互关联上如区内的滑坡、崩塌多是人类活动所致, 地面塌陷则是人为大面积开采煤层后所致;内在相互关联上如区内的滑坡、崩塌多发生在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地裂缝与该区的地质构造具有一致性, 地形地貌是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作用的产物等。

根据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规律, 确定影响因子的母因素为灾害点发育密度, 影响因子的子因素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年平均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 在影响因子的选取上作如下说明:

(1) 选取研究区内的四个乡镇。这四个乡镇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个数总共有51个, 占区内灾点总数的57%, 超过半数以上;地理位置上分别位于北部中低山地区、中部黄土残塬沟壑区、南部川塬区, 并且包含河水流域, 能够覆盖全区, 具有代表性。经过计算, 灾害点发育密度取值分别为:0.09处/km2, 0.05处/km2, 0.07处/km2, 0.13处/km2。

(2) 选取这四个乡镇地灾点坡度的平均值。由于地表坡度的陡缓对滑坡和崩塌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文章在描述地形地貌这一子因素时是以坡度作为具体的量化参数, 地灾点坡度平均值取值分别为:40°, 50°, 45°, 10°。

(3) 选取这四个乡镇的岩土体类型的高程平均值。笔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 未找到能够将岩土体类型这一子因素具体量化成数字予以体现的方法, 综合研究区的地层岩性特点, 厚层状坚硬砾岩组、砂岩组绝大部分在1500m以上, 层状砂岩、泥岩组绝大部分在1200~1500m之间, 粘性土单层土体绝大部分在600~1200m之间, 因此, 用岩土体类型相对应的高程平均值来计算取值, 分别为:1500m, 1400m, 1000m, 900m。

(4) 选取这四个乡镇10年内的年平均降雨量。降雨是诱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产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而年平均降雨量是表征区域内多年降雨量总和除以年数得到的均值, 是区域气候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因此, 文章将年平均降雨量作为其中一个子因素。经调查与计算, 10年内的年平均降雨量取值分别为:640mm, 660mm, 640mm, 560mm。

(5) 选取这四个乡镇的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百分比值。人类工程活动往往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 同时它作为活跃的因素, 又积极地影响着地质环境, 促进其次生演化。地质环境的次生演化, 常会对人类工程活动产生次生制约。因此,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5]。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这一子因素在具体量化时是以这四个乡镇的人类活动强度百分比来取值, 分别为:85%, 75%, 75%, 85%。

2.2灰色关联分析

对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 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称为关联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 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 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 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 则较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 亦即“灰色关联度”, 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6]。

文章正是分析与计算出影响因子的母因素与子因素的关联度, 进而比较二者的关联度大小, 最终确定地质灾害点易发性高低。

灰色关联分析步骤[7]:

(1) 根据已经确定的影响因素的母因素与子因素构建原始数据矩阵:

(2) 文章采用初值化处理方法, 初值化变换为:

(3) 计算绝对差值:

(4) 求关联系数:

其中, Δmin=0, Δmax=1.194, ξ一般取0.5。

(5) 计算关联度:

于是由:r40>r30>r10>r20, 即影响因子的母因素与影响因子的子因素的关联度为: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岩土体类型>年平均降雨量>地形地貌, 说明人类工程活动强度是这四个乡镇最大最危险的诱导因素。

2.3分形分维理论分析

虽然用灰色关联分析分析了研究区四个乡镇的影响因子的母因素与子因素的关联度, 但是这四个乡镇的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与整个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是否具有自相似性, 这也是文章结论是否正确的关键所在, 因此, 根据研究区的分形分维特点, 文章采用网络覆盖法进行分析论证[7]。

将研究区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于地形图上, 利用网络覆盖法将研究区划分成边长值为r的若干个正方形, 见图1 (a) 、 (b) 、 (c) 、 (d) 、 (e) , 并数出有多少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入正方形格子。

每次按照0.5的倍率缩小边长值r, 继续数出有多少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入正方形格子, 以此类推, 最终拟合一条直线:

In N (r) =a+b Inr

其中, N (r) 为地质灾害隐患点进入正方形格子的数量, r为正方形格子的边长值, a为常系数, b为分维值。

根据研究区面积的大小, 边长值r分别取值为:128km, 64km, 32km, 16km, 8km, 相对应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入正方形格子的数量N (r) 分别为13个, 28个, 45个, 58个, 68个。根据N (r) 值, 绘制出ln N (r) -lnr的双对数曲线, 并求出拟合直线 (见图2) 。

In N (r) =5.6207-0.5841Inr

拟合直线得出相似系数为:91.32%。

根据相似系数值为91.32%可以得出这四个乡镇的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与整个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具有自相似性, 且分维值为0.58也反映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9]。由于研究区地质灾害系统具有分形分维特性, 那么选取研究区这四个乡镇的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年平均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进行关联分析的结果是可行的, 可以用这四个影响因子表征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高低,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3防治措施

根据研究区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度: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岩土体类型>年平均降雨量>地形地貌, 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及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3.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地质灾害点数64个, 其中滑坡39, 崩塌19个, 地面塌陷5个、地裂缝1个。主要的防治措施:对威胁道路、车辆和行人的滑坡及崩塌采取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对威胁住户的滑坡及崩塌采取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的措施;对地面塌陷采取工程治理、监测、避让及生物措施;对地裂缝采取避让措施。

3.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地质灾害点数16个, 其中滑坡12个, 崩塌2个, 地面塌陷2个。主要的防治措施:对威胁道路、车辆和行人的滑坡及崩塌采取工程治理及生物措施;对威胁住户的滑坡及崩塌采取监测和工程治理;对地面塌陷采取监测、避让和工程治理。

3.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地质灾害点数6个, 其中滑坡5个, 崩塌1个。主要的防治措施:对威胁道路、行人和住户的滑坡及崩塌采取监测和生物措施。

3.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地质灾害点数3个, 其中滑坡3个。主要的防治措施:对威胁道路和住户的滑坡采取监测措施。

4结论

(1) 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地质灾害点发育密度呈正比关系。人类工程活动强度是控制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的最主要的人为影响因子;岩土体类型则是控制该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最主要的自然影响因子;年平均降雨量是诱发该地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自然诱发影响因子。

(2) 研究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的防治措施主要以监测及工程治理为主, 避让及生物措施为辅;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的防治措施主要为监测和生物措施。

摘要:文章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规律,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分形分维理论分析与计算出影响因子的母因素与子因素这两个系统的关联度, 比较二者的关联度大小, 最终确定地质灾害点易发性高低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灰色关联分析,分形分维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动态[J].资源导刊, 2016, 5.

[2]苟少康.陕西省铜川市研究区地质灾害区划[J].西部探矿工程, 2006, 123 (7) :283-284.

[3]陈练武, 冯伟.模糊综合评判在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 2003, 23 (增刊) :91-93.

[4]王轶, 王慧玲.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及GIS应用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 2004 (6) :38-40.

[5]王思敬.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7, 8 (1) :19-26.

[6]王钢, 靳慧云.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网络犯罪分析及对策[J].信息网络安全, 2009 (11) :37-38.

[7]夏玉成, 陈练武, 薛喜成.地学信息数字化技术概论[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8]黎华, 崔振昂, 李方林.MAPGIS在地质学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3, 25 (1) :50-53.

[9]陈练武.耀州区地质灾害分区特征及防治对策[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4, 26 (3) :74-77.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篇2

基于ArcGIS的陕西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区划

以ArcGIS为工作平台,利用1:25万数字地形地质图,以小流域为单元,对陕西全省山洪灾害,包括溪河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陕北风沙高原和黄土高原与陕南秦巴山地二个一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灾害易发程度二级区划,分为高易发、中易发和低易发三种级别18个区.

作 者:李永红 Li Yonghong  作者单位: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西安,710054 刊 名:灾害学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年,卷(期): 23(1) 分类号:P426.616 P642.2 关键词:ArcGIS   山洪灾害   易发程度   区划   陕西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篇3

永登县隶属甘肃省兰州市, 为黄土丘陵地带, 境内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是地质动力活动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 地质灾害不但具有多种自然属性特征, 而且具有多种社会属性特征。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不确定性、周期性、群发性等诸多不可量化的特性, 加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的困难。

由于层次分析法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与使用性的特点, 且较为成熟[1]。我国目前已成功运用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 如2000年, 唐川等运用GIS的分析叠加功能, 编制了云南省地震引发滑坡灾害易发性预测图;2004年, 邢秋菊等选取万州滑坡地质灾害, 利用GIS软件中空间分析功能, 生成直接与滑坡有关的各个因子图层 (包括DEM图、坡向图、坡度图、河流缓冲区图、地层缓冲区图、干线缓冲区图、居民区图) , 将评价中的各因子归一化处理, 然后转换成相同分辨率定量数据, 将分析结果产出的矩阵转为栅格图形, 再利用Arc Gis的制图, 生成滑坡发生概率图, 进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本论述试用层次分析法, 结合永登县实例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做一些探讨。

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永登县深居大陆,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32mm, 最大日降雨量46.7mm, 最大小时降雨量28.1mm。县内属黄河流域, 大通河、庄浪河、李麻沙沟、咸水河、大沙沟、倒水沟、牛可沟等七条独立流出县境的河中, 大通河和庄浪河属常年性河流, 其它季节性洪水河。区内地表水资源总量3.0586×109m3, 入境水总量2.826×109m3, 占境内地表水总量的94.37%。

永登县位于黄土高原地带, 丘陵起伏,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最高3650m, 最低1590m。区内因灌溉、采砂、建房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 境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有发生。

永登县属祁连地层区, 地层自老至新有震旦 (Z) 、奥陶 (O) 、中奥陶统中堡群 (O2zh) 、下志留统马营沟群 (S1my) 、上泥盆统沙流水群 (D3sh) 、下石炭统 (C1) 、中石炭统靖远组 (C2j) 、二叠系 (P) 、三叠系 (T) 、下~中侏罗统 (J1~2) 、下白垩统河口群 (K1nk) 、新近系上新统临夏组 (N2l) 和第四系 (Q) 。

2 层次分析法参数计算

2.1 层次分析法

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简称AHP决策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它不仅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 同时也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理论和判断。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 因此在各学科模糊综合评判中被广泛应用。

层次分析法是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决策总目标, 把总体现象中的各个影响因素, 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层序, 使其条理化。首先, 根据因素间相互关系, 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合, 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其次, 根据对客官现象的主观判断, 对每一个层次的因素相对重要性给予量化;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也就是说, 层次分析法是在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中, 最终被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重要性数值, 或相对优劣顺序的排序问题[2,3]。分为四个步骤:

(1) 分析研究对象内各因素间关系,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 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在层中的某一准则的重要性, 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3)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的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并进行判读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4) 计算各层次对于模型的总排序权重, 并进行排序。

2.2 层次分析法中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2.1 建立递进层次模型

在地质灾害容易发区域选取评价因子的时候, 应尽可能反映永登县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本次评价的建立是以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作为最终目标层, 划分选取发育因子、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为中间层, 选取了对地质灾害易发影响明显的11个因子构成措施层, 层次结构图 (见图1) 。

2.2.2 构造判断矩阵

在层次结构中建立过程中, 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的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进行相互比较[4], 判断其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值。运用T.L.Saaty的1~9标度 (见表1) , 两两比较得到以下判断矩阵 (B、C1、C2、C3)

按照表1规则, 对中间层 (B) 、措施层 (C) 构造判断矩阵。中间层对决策层的比较判断矩阵B为:

措施层C对中间层B构造比较判断矩阵一次为:发育因子矩阵C1, 、基础因子矩阵C2、诱发因子矩阵C3。

2.2.3 计算组合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

利用线性代数相关知识, 精确求出T的最大特征根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所求特征向量就是各个评价因子的重要性排序, 经过归一化后, 就是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本次评价采用和积法进行求解, 具体步骤如下:

(1) 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

(2) 每一列归一化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3) 对向量做正规化处理:

为所求特征向量。

(4)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式中: (TA) i表示向量TA第i个元素。

(5)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R为一致性比例。当CR<0.10时, 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

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量修正。CI:为一致性指标, 按下式计算:

式中:λmax-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

n-成对比较因子个数;

RI-随机一致性指标, 可查表确定:

根据上述公式, 计算权重并检验一致性, 结果见表2、表3、表4、表5。

3 AHP计算永登县地质灾害易发性

根据以上分析、计算结果, 利用GIS对永登县的发育因子C1 (地质灾害频率比、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地质灾害体积模数比) , 基础因子C2 (坡度、坡度变化率、坡形、岩土体类型、植被) 和诱发因子 (降雨量、地震、人类工程活动) 数据归一化, 通过栅格计算, 根据上述方法对每个因子图层按照权重 (见表6) 进行图层叠加[5]。结合实际收集、调查的数据, 根据易发性评价计算结果直方图, 从中找出适宜的临界点作为易发程度分区界线值, 圈定、划分永登县境内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 (见图2) 。

(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取值0.176~0.432) :大通河、庄浪河两岸及西部低山、丘陵区, 东部丘陵, 占全县总面积的28.82%。

(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取值0.1~0.176) :主要分布于永登县中部、西部, 占全县总面积的48.92%。

(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取值<0.1) :分布于永登县庄浪和河谷两岸, 中部秦王川盆地及南部低山地区, 占全县总面积的24.16%。

层次分析法将永登县地质灾害易发划分为三个区域, 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大多数分布在高易发和中易发区域, 只有少数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与低易发区, 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表明这种方法有效[6]。

4 结束语

(1) 在地质灾害容易发区域评价中, 以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作为最终目标层, 发育因子、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为中间层, 选取: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比、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地质灾害体积模数比、坡度、坡度变化率、坡形、岩土体类型、植被、降雨量、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11个因子构成措施层, 建立永登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层次模型, 并确定了各个因子的权重。

(2) 根据以上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 通过GIS栅格计算, 找出适宜的临界点作为易发程度分区界线, 将永登县划分为三个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0.176~0.43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0.1~0.176) 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取值<0.1) 。

(3) 本次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模型并计算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与实际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吻合, 说明本次计算取值比较合理, 层次分析法在地质灾害易发评价上是比较合理、可行。

参考文献

[1]王哲, 易发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 2009, 02 (1) :14-23.

[2]蔡鹤生, 周爱国.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J].地球科学, 1998, 23 (3) :229-302.

[3]王以彭, 李结松, 等.层次分析法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中的应用[J].第一军医大大学学报, 1999, 19 (4) :377-379.

[4]蔡斌, 胡卸文.模糊综合评判在绵阳市环境地质风险性分区评价中的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6, 2:67-75.

[5]褚洪斌, 母海东, 王金哲.层次分析法在太行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3, 14 (3) :125-129.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篇4

湛江市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雷州半岛东北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经济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变, 诱发了地质灾害, 湛江市区以往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地裂缝、软土地基变形、膨胀土地基破坏、地面沉降、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等。这些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 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 才能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 为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分区评价

1、区划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是在地面实地调查、遥感解译调查及其对所取得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现状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 (分布密度、地灾规模、造成的危害等) ,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密度、危险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结合各类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区及评价。进行地质灾害区划的原则是:首先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类, 然后根据地质灾害的灾种进一步划分。如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等。

2、区划方法。根据上述原则, 采用单元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信息数字化迭加方法, 以单元信息迭加结果作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的主要依据;以地质灾害的灾种类型及其规模大小、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潜在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命名及评价。区划步骤如下:划分评价单元。将湛江市区行政区划图进行网格划分, 运用栅格数据处理方法对调查区剖分。考虑到本区地质环境条件较简单, 各地貌类型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灾种较固定而且在横向变化不大等因素, 单元面积按3km×3km进行剖分。单元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级与数字化从前述区内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可知, 各种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 各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分级是在充分考虑影响各种地质灾害所产生因素的基础上, 结合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滑坡、崩塌、地裂缝 (含胀缩性土地基破坏) 、地面沉降 (含软土地基变形) 、地下水污染、土地沙化等的发育规模及其危害程度、危险性进行易发程度划分和赋值 (表1) 。

3、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将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滑坡、崩塌、地裂缝 (含胀缩性土地基破坏) 、地面沉降 (含软土地基变形) 、地下水污染、土地沙化等的数字化结果进行迭加分析, 按表2和下列公式进行易发区划分及评价:

G=G滑∪G崩∪G裂∪G沉∪G污∪G沙

式中, G—单元地质灾害信息迭加结果;G滑—滑坡地质灾害在本单元内的数值;G崩—崩塌地质灾害在本单元内的数值;G裂—地裂缝地质灾害在本单元内的数值;G沉—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在本单元内的数值;G污—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在本单元内的数值;G沙—土地沙化地质灾害在本单元内的数值。

按《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的规定, 以A代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B代表地质灾害中易发区、C代表地质灾害低易发区、D代表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即不发育区) 。根据本调查区的实际情况, 参照《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的有关规定, 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按灾种作进一步划分如下:A1—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2—为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3—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4—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5—为地裂缝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6—为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7—为土地沙化地质灾害高易发区;B1—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2—为泥石流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3—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4—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5—为地裂缝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6—为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7—为土地沙化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4、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命名。区划命名以“区域地理名+主要地质灾害灾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为原则。在分区评价中对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描述也参照本命名原则。

5、区划结果。本次地质灾害区划共划分11个区。分别为:平岭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东简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滨海地段地面沉降、土地沙化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麻章-霞山滑坡崩塌、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龙头水土流失、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硇洲岛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沿海砂堤砂地土地沙化、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太平滑坡崩塌、地裂缝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东山崩塌、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坡头地面沉降、滑坡崩塌、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湖光农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其中地质灾害中易发区2个,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8个,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1个。

三、防治对策

上一篇:伴奏质量下一篇:火区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