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心理

2024-10-01

饮食心理(共9篇)

饮食心理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饮食心理认知与饮食行为的相互影响作用, 为相关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评分的方法对1 096名大学生的饮食心理认知状况和饮食行为进行评价和调查分析。结果 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良好率为50.8%, 不良率为49.2%。饮食心理认知良好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37.8%, 61.6%, 饮食心理认知良好的城市、农村大学生分别占57%, 48.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且饮食心理认知与饮食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结论 应加强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正确引导, 尤其是男大学生和农村学生, 并帮助其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饮食行为,调查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 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 人们对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及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 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行为受制于认知, 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 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可以纠正不良的饮食行为。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层次较高、思想观念开放的群体, 对未来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对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及问题的认知好坏尤为重要。为探讨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状况, 了解饮食心理认知的影响因素, 分析饮食心理认知与饮食行为的相互影响作用, 笔者于2012年对某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医学院在校大学生1 096人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中男生495名, 占45.2%, 女生601名, 占54.8%;年龄17岁~26岁;城市学生323名, 占29.5%, 农村学生773名, 占70.5%;独生子女占16.6%。

1.2 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 经预调查后修订而成。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饮食心理认知及饮食行为, 其中饮食心理认知题9题, 每题认知良好得4分, 不良得0分, 满分为36分, 分为2个等级:良好 (25~36分) 、不良 (0~25分) 。饮食行为题10题, 每题回答很积极得4分, 较积极得2分, 不积极得0分, 满分为40分, 分为2个等级:较好 (20~40分) 、一般 (0~20分) 。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为高, 高中以下为低。每月的伙食支出和零食花费判定标准为:≤400元/≤100元为低、>400元/>100元为高。每月吃西式快餐的次数<2次为少, ≥2次为多。由营养专业教师进行调查, 采取现场发放、不记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饮食心理认知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96份, 回收有效问卷1 096份。

2.1 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分布情况

50.8%的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良好, 96.9%的学生关于价格越高的食物越有营养有良好的认知, 94.7%的学生对早餐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93.4%的学生关于吃得好就是营养好有良好的认知, 如果对健康有益, 91.4%的学生愿意改变饮食习惯, 89.3%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态度良好, 64.6%的学生想使自己的饮食习惯更符合营养要求, 46.6%的学生饮食的目的良好, 44.3%的学生对饮酒有正确的认知态度, 对于选择食物最主要的依据仅有14.1%的学生有良好的认知。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分布情况

对营养知识的态度良好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82.6%, 94.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477, P=0.000) ;想使自己的饮食习惯更符合营养要求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56.6%, 71.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5.471, P=0.000) ;关于价格越高的食物越有营养有良好认知的男, 女大学生分别占95.2%, 9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158, P=0.002) ;饮食目的良好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40.2%, 5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4.380, P=0.000) ;对早餐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92.3%, 9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43, P=0.001) ;对饮酒有正确认知态度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29.1%, 56.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3.133, P=0.000) 。对健康有益是否愿意改变饮食习惯等没有显著性差异。

2.3 饮食心理认知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饮食心理认知良好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37.8%, 61.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447, P=0.000) ;饮食心理认知良好的城市、农村大学生分别占57%, 4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919, P=0.009) ;饮食行为一般, 较好的大学生分别占40.3%, 60.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56, P=0.000) 。不同家庭结构等的心理认知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4 饮食心理认知对饮食行为总分相关分析

对营养知识的态度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3.1%, 3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01, P=0.000) ;关于对健康有益是否愿意改变饮食习惯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3.1%, 3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180, P=0.000) ;关于是否想使饮食习惯更符合营养要求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5.9%, 42.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7.345, P=0.000) ;对价格越高的食物越有营养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1.9%, 3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0, P=0.025) ;饮食目的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63.8%, 4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8.987, P=0.000) ;选择食物最主要的依据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71.4%, 4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9.122, P=0.000) ;关于早餐是否重要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2.7%, 2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833, P=0.000) ;对待喝酒的态度良好、不良的大学生分别占56%, 4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711, P=0.005) 。关于是否吃得好就是营养好认知良好、不良的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5 饮食行为对饮食心理认知总分相关分析

每月的伙食支出低、高的大学生分别占53.9%, 4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0, P=0.046) ;从不、偶尔和经常看关于营养和健康饮食读物的大学生分别占14.7%, 49.5%和6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1.907, P=0.000) ;从不、偶尔和经常给亲人或周围人膳食指导的大学生分别占24.6%, 47.3%和82.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4.119, P=0.000) ;在超市、其他地方购买食品的大学生分别占57.7%, 4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2.439, P=0.000) ;每天吃早餐、不是每天吃早餐的大学生分别占57.4%, 32.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1.588, P=0.000) ;晚上加餐、不加餐的大学生分别占46%, 5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663, P=0.010) 。在不同地点吃早餐等的大学生的饮食心理认知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6 饮食心理认知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饮食心理认知的影响因素有来源地、母亲文化程度以及性别, 其中来源地和母亲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 性别是危险因素。

3 讨论

调查发现,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状况不良。饮食心理认知状况与来源地、母亲文化程度以及性别密切相关。城市大学生的饮食心理认知状况比农村大学生好, 这与两地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和消费情况有关。经济状况好或饮食消费高的城市大学生可能更注意营养和合理饮食。母亲的文化程度影响着一个家庭的饮食搭配及其子女饮食的合理程度, 且母亲与饮食有关的行为密切影响其子女对饮食行为及营养的心理认知情况,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提示对其子女选择食物有较大的影响[1,2,3]。大多数饮食心理认知题男女生认知良好率均有差异,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女生更注重外表美, 希望体态苗条、身材好、皮肤好, 从而更注重饮食和营养的心理有关。本调查结果表明, 饮食心理认知状况与饮食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其中大学生对绝大多数饮食心理认知题认知是否良好都与其饮食行为有显著的关联, 大多数饮食行为也与饮食心理认知状况有显著关联。应加强大学生饮食心理认知的正确引导, 大力进行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 以科学的营养知识, 适合本国国情的饮食文化, 通过各种形式, 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心理认知和饮食习惯, 尤其是男大学生和农村学生, 并帮助其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 从而使其饮食心理认知与饮食行为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Klesges RC, Coates TJ, Sturgeon-T illisch J, et al.Parent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apos;s eating behavior and relative weigh[J].Appl Behav Anual, 1983, 16 (2) :371-378.

[2]Hertzler AA.Children&apos;s food patterns-a review:ⅡFamily and group behavior[J].Am Diet Assoc, 1983, 83 (5) :555-560.

[3]Satter EM.Childhood eating disorders[J].Am Diet Assoc, 1986, 86 (4) :357-361.

饮食心理 篇2

高考前一月 专家给考生和家长支招——

●无论有多好的辅食,每顿的主食必不可少

●不要迷信保健品,如果确实要吃,提前一个月吃让身体适应

●建议每天花15~20分钟进行一些“不需动脑”的活动,如散步、慢跑等●家长也应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别给孩子“特殊优待”

五一过后,高考、中考备考就算进入了“一条直路”。剩下一月的时间里,看着孩子辛苦备考,许多家长都有“想帮忙却帮不上”的感觉。为此,记者请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为考生的饮食、起居、心理调节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

饮食往往是考生家长们感到最有用武之地的一块。专家表示,考前饮食还是应该保持均衡,无论家长在做辅食上花了多少心思,都不要忽略主食的重要性,因为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大脑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另外,也不要迷信保健品,假如考生心情紧张胃口不佳需要另外补充,均衡营养素比补蛋白粉更适合考生。作息方面,建议每天花15~20分钟进行一些“不需动脑”的活动,如散步、慢跑等,给大脑一段放松休整的时间。专家还表示,在这个时候,家长给孩子的“特殊优待”往往会化作无形压力,家长自己也应保持平常心。饮食篇:辅食再好主食也必不可少

“复习帮不上什么忙,就给孩子做点好吃的吧。”精心安排可口饭菜是不少家长考前的“必修课”。可是,做什么吃又往往是一大难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潘丹峰表示,主要还是应该均衡饮食,“因为每类食物提供的营养和所起的作用都不同,并非某类食物多吃几口就能替代另一类食物。”

在一顿饭中,尤其是大考前夕的餐桌上,主食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有的家长给孩子煲了靓汤或做了一桌好菜,会让孩子少吃几口饭,多喝碗汤、多吃块肉。而实际上,人体生理活动、体力和脑力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是由碳水化合物供给,而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就是各种主食,如米面及其制品等,“无论有多好的辅食,每顿的主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保证充足的分量”。

另外强调早餐一定要吃好,不要忙着复习就不吃早餐或只喝一盒牛奶对付,没有主食会影响大脑细胞的能量供给,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不过,早餐光吃主食同样不好,因为碳水化合物在消化系统中排空较快,只吃主食很快就会有饥饿感,因此需要搭配高蛋白食物,在提供营养同时可增加饱腹感,维持体内血糖水平的稳定。早餐最好包括主食和含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如面包加牛奶或饺子、窝蛋面条等。

潘丹峰说,参加高考的学生所需营养可以参照以下分量,一般来说,每顿饭2~3两的主食,每天150~200克肉类、1只鸡蛋、1盒牛奶、500克蔬菜、200克水果,就能包含一天人体所需的各大类营养物质。不要吃大鱼大肉、肥腻油炸食物,可适量选择较适合考生的肉类,鱼肉、禽肉易消化,海鱼富含DHA,可交替选用。在这个流感多发季节,新鲜蔬果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有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家长也可以把新鲜水果榨成果汁,既可调节孩子的胃口,也可补充维生素。

煲汤以中性汤水为宜

潘丹峰介绍,临近大考精神紧张,孩子有可能不太开胃,家长可以适当煲一些汤水调节胃口,红萝卜玉米马蹄煲猪骨汤、鲜淮山虫草花煲水鸭、松茸煲鸡等中性汤水比较适合。假如要用药材,一定要根据孩子的体质辨证论治。她表示,考生年纪正轻,体虚的人并不多,反而是燥热的较多,用大补的药材未必会耐受得了。如果每顿饭吃不了太多,可以分开几餐来吃,比如上午课间加一个小包子,晚饭后复习到10时左右,可加一杯牛奶麦片或一碗云吞面。

至于很多家长关心的保健品,潘丹峰表示,保健品营养成分起作用不能立竿见影,如果确实要吃,提前一个月吃来让身体适应,并注意观察胃肠道、睡眠等方面的反应。不要迷信保健品,因为通过均衡饮食,摄入的各类营养物质是可以维持日常需要的。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复习期间吃得少、消耗大,购买蛋白粉给孩子补充。其实,蛋白质并非大脑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假如因为学习紧张、胃口不佳,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的均衡营养素,情况严重的,最好到医院的营养门诊咨询医生。而含咖啡因的功能性饮料,偶尔喝用来提神可以,切记不要依赖。

潘丹峰特别指出,饮食均衡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偶尔一两顿胃口不好、少吃几口,影响不大。反倒是要提醒家长们,遇到这种情况不需太紧张,让自己和孩子都保持轻松的心境。起居篇:复习再忙也要抽20分钟做运动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潘小平说,睡眠是人整理学习记忆的过程,因此在考前一个月里,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使人有良好的记忆力和清醒的头脑,不要熬夜复习到深夜一两点,否则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有的学生到了这个阶段,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拿着书本背,这样复习其实效率不高。”潘小平说,考生的大脑每天被公式、英文字母充斥,很需要一段休息时间,哪怕只是每天15~20分钟的体操、慢跑、散步,让眼睛看看远处绿色的植物,身体稍微出出汗。这段“不用脑”的时间可以让脑细胞、大脑皮层得到休整。假如确实没有完整的时间段,也可以把20分钟一分为二,早晨、傍晚各一次,复习起来肯定事半功倍。

心理篇:特殊待遇也是种无形压力

每年5月中,到医院心理科咨询的高考、中考生都会多起来。潘小平说,随着大考临近,学校里“还剩XX天”的标语、同学们埋头复习的氛围,都容易使考生感到紧张、焦虑,甚至个别会有畏难情绪、想放弃考试。她建议考生们从战略上“藐视”大考,抱着“打得赢也得打,打不赢也要打”、“横竖都要一考”的心态来应对。而从战术上,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一下学习方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某个科目,在复习做题时这一科往往一做就是做很久。这个时候就要考虑优势科目是不是可以少放一些精力,用剩下不多的时间攻攻不够扎实的科目?”

饮食营养与心理健康 篇3

德国营养学家福尔克·帕德尔教授研究发现,新鲜香蕉中含有能够帮助大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类似化学“信使”,能将信号传送到大脑的神经末梢,使人的心情变得安宁,快活。所以,倘若你遇到难题,思虑过度或紧张不安,招致严重失眠的话,不妨在睡觉前吃点香蕉,喝点脱脂牛奶或加蜂蜜的麦粥,这些香甜可口的食物会帮助你顺利入眠,且能睡得更安稳。

无论男女老幼,当心理压力过重,情绪欠佳时,体内所消耗的维生素c会比平时多8倍。此时不妨多食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或者服用适当的维生素c片,这样会有助于消除精神障碍,使心情得以好转。

富含维生素B类的食物,如粗面粉制品,谷物颗粒、酿啤酒的酵母,动物肝脏及水果等,对治疗心情不佳、沮丧,抑郁症有明显的效果。特别是B族维生素类中含有一种烟酸更能减轻焦虑,疲倦、失眠及头痛症状。

当无名火攻上心头,无缘无故地想发脾气的时候,如能尽快吃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乳酪、鱼干及虾皮之类,或者直接服用肠道容易吸收的钙片,过不了多久,你便会感到自己的脾气渐渐变得好了起来。

所以说,我们如果想要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精神心理状态,除了要加强学习,注意修养,维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还可以通过选择能够改善低落情绪的膳食,让有益身心的食物帮助您转换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饮食习惯可调整性格缺陷

美国心理学家夏乌斯博士在《饮食·犯罪·不正当行为》一书中曾提到一个怪僻少年杰利。他从小多动,难以管教,9岁时曾被管教一段时间,11岁即因涉嫌犯罪而被法庭传讯。当杰利父母听取营养学家的建议,控制糖类食物后,杰利的性格明显好转。对于其他的特殊性格特点,调节食物营养组成也能相当程度地改变其性格。

性格不稳定者——此类人常因长期缺钙,造成心神不定,应该多吃一些含钙、磷较多的食物,如大豆、牛奶、苋菜、炒南瓜子、海带、木耳、紫菜、田螺、橙子、河蟹、虾米等。

喋喋不休者——此类人为大脑中缺少维生素B,从而整天唠叨不息,故需要多吃粗粮,或牛奶加蜂蜜,常饮用会有好的效果。

易怒者——这种人多因缺钙和维生素B,遇到不顺心的事,极易激动,甚至暴跳如雷。应减少盐分及糖分的摄取,少吃零食。可以多吃些含有钙质的牛奶及海产品。

怕事者——主要是缺少维生素A、B、c、宜多吃辣椒、笋干、鱼干等。同时,也可能因为食酸性食物过量,或肉类食用过多,应多吃瓜果蔬菜。

怕交际者——这种人多属于神经质兼冷漠,故宜多饮用蜂蜜加果汁,并可饮用少量的酒。

优柔寡断的人——要建立以肉类为中心的饮食习惯,同时食用水果,蔬菜。

消极依赖的人——这种人平时总是胆小怕事,畏首畏尾,遇事缺乏胆略和勇气。应适当节制甜食,多吃含钙和维生素B1较为丰富的食物,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做事虎头蛇尾的人——这种人通常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c,应多吃含维生素A丰富的猪、牛、羊、鸡肉、鸭肝、牛羊奶、鸡鸭蛋、河蟹、田螺等食物,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辣椒、红枣、猕猴桃、山楂、橘子、苦瓜、油菜、豇豆等。

固执的人——减少肉类食物,但可多吃鱼,并尽量生吃;蔬菜以绿黄色为主,少吃盐。

焦虑不安的人——多吃富含钙质和维生素B族的食品,并要多吃些动物性蛋白质。

恐惧抑郁的人——不妨多吃些柠檬、生菜、土豆、带麦麸的面包和燕麦等。

找到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尝试一下以食物改变性格的方法吧。

吃水果,看性格

知道吗,从你喜欢吃哪种水果,也许可以看出你的性格。

桃子——你与周围的大部分人在心理上是相协调的。你是个善于交际的人,但有时在困难前却显得无能为力。

梨——你是个文静,善良的人,富有幽默感,能坦然接受来自别人的批评,以及自己认为有益的劝告。

葡萄——你善于保守自己和别人的秘密,但周围的人对你总不太信任。

西瓜——你脾气好,从不抱怨,也不争吵,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但缺乏原则性。

李子——你和人们不易和睦相处,不能忍受批评。你好唠叨,爱找茬儿。

草莓——你是个乐观好客的人。善于与人相处,并善于珍惜美的东西。不嫉妒,好平静,无醋意。

樱桃——你是个温柔的,心软的、廉洁的人,并具有牺牲精神,但爱挑拨是非、心胸狭窄。在爱情上,你也是不成熟的。

冬食栗子胜过喝肾宝

栗子,又名板栗、大栗、栗果、是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有“千果之王”的美称。眼下正是栗子上市的好时节,香甜味美的栗子不但是上佳美食,还是益肾益气的“补药”。传统中医认为栗子味甜性温、入脾、胃、肾、主要功效为养胃健脾,补肾强筋。可以治疗反胃、吐血、腰脚软弱,便血等症,老少咸宜。栗子富含柔软的膳食纤维,血糖指数比米饭低,只要加工烹调中没有加入白糖,糖尿病人也可适量品尝它。

栗子可生吃、炒制、炖食等等,不过有一些特别体质的人应该注意栗子的吃法:1.脾胃虚寒者、不宜生吃栗子、应该煨食、炒食、也可用栗子、大枣、茯苓、大米煮粥喝;2.患血症者、如吐血、便血等,宜生吃栗子; 3.产妇、小儿便秘者不宜多吃栗子; 4.因其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糖尿病人吃栗子应适可而止; 5.无论是生吃还是炒食,煨食,均须细细咀嚼,连津液吞咽,可以达到更好的补益效果。

一日三餐的科学进食比例

现在有不少人已经习惯了“早餐吃的少、午餐吃的好、晚餐吃的饱”的饮食方式。其实,在一天的饮食需求中,小肠的需求恰好是与之相反的。通常,早、中、晚三餐的比例应该为3:4:3,这样既能保证活动时能量的供给,又能使胃肠在睡眠中得到休息。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每天的热量供应应该集中在午餐,般要求晚餐所供给的热量,应不超过全日膳食总热量的30%。如果晚餐吃得过多,还会引起胆固醇升高,刺激肝脏制造更多的低密度与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发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类疾病,同时血液中糖、氨基酸、脂肪酸的浓度将随之增高,而且晚饭后人们的活动量往往较小,热量消耗少,在胰岛素的作用下,摄人的食物将转变为脂肪,长此以往,身体也会逐渐发胖。

豆腐和鱼同食可降低胆固醇

豆腐和鱼、肉、蛋是好搭档。营养学家研究发现,鱼肉中含有的牛磺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因此,豆腐和鱼搭配着吃,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大为增强。此外,豆腐蛋氨酸含量较少,而鱼类含量却非常丰富,两者合起来吃,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营养价值更高。 将豆腐和肉、蛋类食物搭配在一

起,可以补充蛋氨酸,从而提高了豆腐中蛋白质的营养利用率。在豆腐中加入各种肉末,或用鸡蛋和豆腐油煎,便能更充分利用其中所含的丰富蛋白质,提高其营养成分。

橘子烤着吃健康又美容

橘子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尼克酸等,它们有降低人体中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所以冠心病、血脂高的人多吃橘子很有好处。橘子的吃法也有讲究,烤着吃的方法也很好。

具体方法是将橘子(1—2个)洗净后放在40℃-50℃的开水中浸泡1分钟,然后用布擦干放在微波炉的烧烤网上,烧烤至微焦为止。这样,橘皮中的成分可以渗透到橘子里面去,且这样处理以后,橘子皮也可一起吃下去。

饮食中也有黄金分割点

“黄金分割”0. 618,这个奇妙之值,不仅是美学造型方面常用的一个比值,也是一个饮食参数。它可让人们的膳食中,谷物、蔬菜、优质蛋白、碱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基本上都达到了黄金分割的比值。

谷物为主 当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谷物中的淀粉)的供热量占总热量的61. 8%时,才能最好地满足人体对热能的需求。因此,专家建议人们应吃以谷物为主的膳食。

日喝5杯水人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61.8%,不计出汗,每天失去和需要补充的水达2500毫升。其中半固体食物供给的水和人体内部合成的水约1500毫升,又大约占61. 8%。其余1000毫升需要补充,才能保持水平衡。因此,每人每天至少要喝5杯水。

多吃优质蛋白 蛋白质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有机物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20的61. 8%即12种氦基酸为人体自行合成,另外8种氨基酸必须由食物供给。由于谷物中的蛋白质质量较差,因此,为了保证蛋白质的摄入,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供给量应达到61.8%。

动植物油兼吃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各有其生理功效,植物油与动物脂肪的摄入比例也应符合黄金分割比值。

酸碱平衡据统计,有61. 8%的疾病源于酸性体质。所以,应该多吃些碱性食物,使血液保持正常的微碱性。碱性食物主要有海带、食用菌、蔬菜和水果,进食量应占膳食总量的61.8%。

天冷戴手套注意几件事

严冬季节,手套是必备的御寒用品。但在选戴手套时,要因人而异。 选购手套,不仅要根据不同的地区,气候,还要因人而异。选购手套要注意尺码的大小。过大,手指关节活动不便,起不到保暖作用;太小,会使手部血液循环受阻,应根据戴脱方便,大小适宜为佳。

冬天戴的手套以皮革手套为多,但容易出汗的人,最好戴棉织制品的手套,既保暖,又有良好的吸水性,而且便于经常洗换。外出骑自行车的人,戴绒布或花布的棉手套比较好,一是能御寒保暖,二是可以减轻手掌根部受到的压力。因为骑车时上身过于前倾,体重压在握车把的两手上,手部的神经在腕部,可能因受到挤压而产生麻痹。

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功能差,手足怕冷,戴手套可起到保暖作用,应挑选轻软的毛皮、棉绒、绒线手套。儿童的皮肤薄嫩,应尽量戴棉绒、绒线或具有弹性的尼龙手套。戴手套要固定自己使用,不要借来借去戴,以免传染疾病。

漱口水温不当致病

据调查,经常漱口的人患牙周炎、龋齿,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明显低于无此习惯的人。

但医学研究表明,倘若漱口时不注意水温,经常使牙齿受到骤冷或骤热的刺激,不仅容易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还会直接影响牙齿的正常代谢,从而引发牙病,缩短牙齿的寿命。尤其是患有牙齿过敏、龋齿、牙周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的病人,冷或热的刺激,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而温水则是一种良性保护剂,对口腔,牙齿,咽喉都有保护作用。

儿童泡温泉不宜超过15分钟

一些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去泡温泉,不过从体质来看,年少体弱的儿童是不宜长时间泡温泉的。因为孩子的体质和大人的体质还是有明显差别的。泡温泉时由于水温比较高,会导致人体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流向全身,而流向大脑的血液减少,脑供血不足,这对生长发育中孩子的脑细胞发育无疑会有伤害。加上孩子一般泡温泉都不会像大人一样“老实待着”,而是喜欢玩,喜欢闹,大活动量还会导致心脏周围的血管扩张,导致孩子的心跳加快,心脏消耗热量增大;同时由于心脏本身供血不足,心脏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鉴于泡温泉可能对孩子的心脏和脑细胞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专家建议,孩子泡温泉最多不要超过15分钟,3岁以下的孩子更要缩短泡温泉的时间,太小的孩子则不宜泡温泉。既然温泉不宜,家长不妨带孩子多去游泳,这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但在冬季里不要去水温太低的地方。

睡眠不足让男人老得快

一项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足会导致老年男人睾酮水平下降。研究人员对12名年龄在64~74岁的健康男性进行了一夜的睡眠跟踪,测量了他们的主要雄性激素——睾酮的水平,结果发现:仅仅减少睡眠就会导致睾酮水平的下降,而睾酮水平在早晨时最高。

美国生命科学网报道说,睾酮是固醇类荷尔蒙,在性欲、精力、肌肉量、骨密度和免疫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已经了解到一些有关睡眠质量跟人体老化和性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从20多岁或30多岁开始,男人的睾酮水平每年降低1%~2%;年轻男人的睡眠缺失会使性激素水平下降。

马萨诸塞州布莱顿睡眠健康中心内科主任,前美国睡眠医学协会主席劳伦斯·艾普斯坦指出:“你会感到惊奇,睡眠可以影响荷尔蒙的分泌,还可以影响我们认为跟老化有关的一些因素。”因此,人们与其大吃保健品,倒不如留出足够的时间美美地睡上一夜。

冬季减肥两种方法不可取

剧烈运动:冬季人体微循环减弱,新陈代谢变慢,抵抗能力降低,若运动过于剧烈,极易造成身体虚脱或是受凉感冒。同时,冬季呼吸道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微弱,杀菌能力变差,剧烈的运动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

建议:一些温和运动,如慢跑、骑车、游泳等,才是冬季燃烧脂肪的主要途径。一般在运动半小时后,体内就开始释放由储存的脂肪转化而来的能量。

吃低热量食物:在冬季,倘若一味地食用低热量的食物,不但有损健康,而且也无法抵御寒冷。

建议:减肥者可以将每天摄取的食物热量控制在1000千卡~1400千卡之内,同时注意均衡营养。

饮食心理 篇4

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共收治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 其中男32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50.5岁。

2 心理护理

胃癌手术患者一般来说具有紧张、消极与忧虑等多种心理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心理反应有可能会伴随疾病始终,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这些不良心理反应的疏导。护士要千方百计做好胃癌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反应, 从而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认为, 以下心理护理措施比较有效[1,2,3,4]。

2.1 帮助胃癌患者掌握疾病有关知识

帮助患者了解与掌握与胃癌有关的知识, 这对于胃癌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护士要多渠道、多途径学习胃癌相关知识, 并要由浅至深地向胃癌患者耐心传授, 帮助他们熟悉与掌握胃癌的基本常识, 消除对胃癌的错误认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决心。

2.2 引导病友互相交流

癌症病友之间互相交流, 互相探讨与病魔做斗争的经历与经验, 有益于胃癌患者的身体康复, 缓解不良心理反应, 从而乐观面对病魔。因此护士在临床上要重视、组织及引导患有癌症的病友互相交流、不断总结经验。

2.3 适当做些放松训练

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证明, 胃癌患者要学会放松自己, 最好的方法是适当做些放松训练, 比如沉思冥想、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等, 其对改善胃癌患者的紧张、忧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具有积极的作用。

2.4 引导胃癌患者学会正确面对死亡

生老病死是我们人类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患有胃癌的患者常常因为“谈癌色变”而惧怕死亡, 以为自己会早早地离开亲朋好友、离开人世。因此, 护士要学会引导胃癌患者学会正确面对死亡, 帮助他们认可死亡这一人生规律。其实, 死亡本不可怕, 也不并不痛苦。而最痛苦的莫过于被癌症所折磨。所以, 要顺其自然, 学会正确、理智对待死亡。

3 饮食护理

胃癌属于消化道中一种常见的肿瘤, 胃癌的发生与胃炎、胃溃疡, 以及饮食与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行胃癌手术之后, 胃的运动能力、贮存功能以及分泌能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难以达到或恢复原来正常的功能水平。为了帮助胃癌手术患者适应消化道重建的现状, 保证体力、营养及各种生理需要, 护士要引导他们注意饮食, 从稀到稠, 从少到多, 让日常饮食与患者机体逐渐相适应。笔者认为, 在术前与术后, 胃癌患者的饮食护理应注意做到如下几点[5]。

3.1 术前注意胃癌患者进食及营养情况

在术前, 护士可以依据胃癌患者的实际病情, 指导其进食, 如有的患者可以少渣软食、半流食或者流食。同时,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 适当提供高蛋白与高热量的营养物质。

3.2 术后饮食指导

术后, 护士要告知患者需禁食, 待肠蠕动功能恢复, 肛门排气, 胃管拔除以后, 才可以少量饮水。如果无不适反应, 翌日可给患者适量的清流质饮食, 术后第3天可以给全量流质饮食。这时的饮食原则为:不吃刺激性食物, 少食多餐, 不吃胀气以及过甜的食物。就餐以后需要平卧20 min~30 min。

如果胃癌患者术后恢复正常, 则手术后2周即能够进食稀饭、面条等低脂半流质饮食。此阶段的饮食原则为:食物呈半流质状, 蛋白质的含量与正常体内的需要量相持平, 饮食纤维的含量要少, 并少量多餐, 注意避免过甜与过咸的饮食。如果发现患者进食后出现恶心与腹胀等不良症状, 应暂停进食。

3.3 胃癌患者出院后饮食

胃癌手术患者出院以后, 应该逐渐建立一种比较好的日常饮食习惯, 要多吃些新鲜的、营养丰富的果蔬, 少吃些盐、咸菜与腌菜, 不吃油煎与酸辣的食物, 每天饮食营养要搭配合理。一是患者的饮食要讲究营养, 主要吃些植物性食品, 如油菜与菠菜等绿色蔬菜及新鲜水果等。二是让胃癌患者每天要摄入足量的蛋白质。胃癌对机体的营养消耗很大, 尤其是蛋白质。所以, 胃癌患者应该吃一些瘦肉、豆类食品以及鸡蛋等高蛋白食物。三是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其能够保护机体细胞间质结构的完整性, 还能够阻断亚硝酸胺与亚硝酞胺等物质的产生, 进而达到防癌的作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以维持机体上皮组织的正常结构, 有效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并充分调动人体抗癌的积极性。四是食用富含淀粉与蛋白质的主食, 精制糖所提供的总能量要控制在10%之内。五是要注意不吃难消化的食品, 宜多吃些通过煮炖与蒸等烹饪方式制作的容易消化的食品, 少吃些油腻与煎炸的食品。六是不能吃酸渍 (不包括糖醋味) 、盐腌、霉变、烧烤、烟熏等食品, 不吃含有色素、香精等食品, 不喝烈性酒等。七是适当运用中医饮食疗法。手术后的胃癌患者, 常常会出现口舌干燥与舌红少苔等症状, 因此可以多吃些藕汁与绿豆汤等具有滋阴生津功能的甘凉食物。化疗期间, 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 机体的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食欲不振, 此时可多吃些构祀与红枣等有益于升高机体白细胞的食品, 也可以多吃些山楂与萝卜等一些既健脾又开胃的食品。对于手术后的气血亏虚, 可以多吃些人参、银耳等补气养血的食品。

参考文献

[1]杨志红.胃癌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24) :3553-3554.

[2]马萍, 王春慧.胃癌患者心理个性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 2005, 22 (12) :1113.

[3]张馨.胃癌25例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3) :83-84.

[4]许夕霞, 宿桂霞, 魏敬秒.老年胃癌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7) :929-930.

饮食心理 篇5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饮食干预;心理辅导;老年;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059-02

Abstract:

Keywords:

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为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而多数患者两种疾病兼有,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其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虽非恶性疾病,但其病程长且不能根治,给患者的心理及生活均造成一定影响[2]。我疗养院为了分析饮食干预及心理辅导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效果,特选取128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疗养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患者自愿参与实验。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干预方法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由护理人员每日测定血糖及血压,询问身体状况,若患者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处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饮食干预及心理辅导。①饮食干预:严格控制患者每日总能量的摄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计算出每位患者需要总热量,并结合患者每日活动需要热量,保证每日热量补给,防止热量不足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或热量过多致体重增加,影响血糖及血压的稳定性。饮食宜清谈,土豆、红薯、芋头等淀粉丰富食物不能随意进食,严格控制果酱、巧克力等含糖丰富食物,限制脂肪与胆固醇的摄入量,限制蛋白质及钠盐的摄入,保证每日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以减少患者血糖的波动,改善便秘;多吃水果,但应严格根据医师要求食用,不能吃含糖量过高水果,可多吃苹果、橘子等,补充适量维生素及矿物质,严格戒烟戒酒。②心理辅导:开设简单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理辅导课程,用简单明了的文字及图片形式讲解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情及治疗方法、血糖及血压的控制要求。此外,对文化程度不高患者及难以听明白患者可进行个体针对性辅导,使每位患者了解疾病,降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患者了解疾病后,对其心理进行评估,开导劝慰患者,消除其心理障碍,个别心理负面情绪严重患者,可由心理医师进行专业辅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健康心态,乐观面对疾病。

13观察评估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及血压控制情况,血糖达标标准:患者空腹血糖值正常(40~61mmol/L),血压达标标准: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lmmHg=0133KPa)。干预前后患者SAS及SDS评分[3]。SAS评分界限分为50分,评分越高,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SDS评分界限分为53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x[TX-*3]±s)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后血糖及血压达标情况比较观察组血糖达标率及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 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3讨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程长,不可根治,且并发症较多,发病率高,因而引起临床高度重视[4]。有研究发现[5],由于现代人们的饮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和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所以合理的膳食结构、健康的身体是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关键。笔者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严格饮食干预入手,同时予以心理辅导,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来达到控制血压及血糖,控制病情的目的。

饮食干预重点在于控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每日总热量的摄入,饮食种类也有一定限制,通过控制患者的饮食,改善患者体质,科学控制患者血糖及血压,再配合临床有效治疗,稳定患者病情。同时,患者心理状况也十分重要,情绪波动太大,不利于患者血压的稳定,影响患者病情,因而对存在负面心理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负面心理,对稳定患者病情也有帮助。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率和血压达标率明显比参照组高(P<005),提示饮食及心理干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很好控制及改善病情;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SAS、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心理辅导对于患者有效,患者心理状况明显改善。吴迪等[6]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效果研究,研究发现,经护理后患者血糖及血压明显改善,病情稳定,其护理内容较为全面,而本研究的护理比较有针对性,也取得较好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严格饮食控制及心理辅导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易观娣,梁玉婵,李蓬芳,等.个性化护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30-231.

[2]周桂清,钟芳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6):2412-2413.

[3]伊永娟.护理干预对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05(13):119-119,121.

[4]颜英玲.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09(3):347-348.

[5]刘雪莲,王浙霞.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05(2):91-93.

[6]吴迪,刘先毅,刘磊,等.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96例的综合护理对策[J].糖尿病新世界,2014,15(4):69-69.

饮食心理 篇6

1 糖尿病的分型及病因

糖尿病 (Diabetes) 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 因胰岛素分泌缺乏, 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 甚至还偏高, 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 即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 。在糖尿病病人中, 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病人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 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抗体) 、胰岛细胞抗体 (ICA抗体) 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 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②遗传因素。研究显示, 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 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研究还显示, 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 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 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 子女更易患上此病;③病毒感染也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病人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 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 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 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 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①遗传因素, 和1型糖尿病类似, 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 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 这种遗传特性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 如双胞胎中的1个患了1型糖尿病, 另1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 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 则另1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②肥胖因素, 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肥胖症, 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 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③年龄因素: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有一半的2型糖尿病病人多在55 岁以后发病, 高龄病人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2]。

2 心理治疗

在糖尿病的发生、治疗过程中, 情绪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和关键的。因为经常性的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加重, 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 同时也会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 甚至会危及生命[3]。因此, 作为糖尿病病人应做到:首先应该从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这种疾病要从战略上藐视, 从战术上重视, 要去掉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演变过程、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治疗措施等,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敢于面对自己的病情, 安心接受治疗;其次了解采取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和遵从医嘱治疗会获得的益处, 不规范或不治疗可能对病情造成的影响, 要克服困难, 多与医生沟通, 在用药治疗方面, 可以根据经济条件和病情配合医生选择适宜于自己的药品治疗, 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另外, 糖尿病病人的家庭其他成员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在生活等方面给予病人适宜的关怀, 使病人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的病人感到被限制了生活的空间和自由, 因而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 整日沉浸在悲观、失望的情绪中, 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 甚至会产生愤怒心理, 尤其是当合并有慢性并发症时, 一部分病人, 会对健康失去信心, 产生悲观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4], 为此要让病人对未来医学发展充满希望, 消除悲观、失望心理, 对自己以后的健康充满憧憬与遐想, 坚定生活的信念。

满不在乎或拒绝的淡化心理是非常有害的, 这种心理常见于糖尿病早期的病人或老年人中, 症状较轻或无症状, 认为自己没有病或是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 对身体无大影响, 拒绝改变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 加之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认识不足, 不治疗或治疗不规范, 医嘱依从性差, 不配合医生护士治疗, 对疾病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的态度, 甚至拒绝接受治疗[5]。针对这种淡化心理状况, 首先要学习关于糖尿病知识, 了解糖尿病的发病症状及其危害, 要充分认识糖尿病不治疗、不规范治疗或是拒绝治疗所带来的危害, 决不能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的淡化态度对待之, 消除淡化心理;其次不要对社会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传所迷惑, 相信什么只要吃了某某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 就可以根治糖尿病, 根据自身的个体差异, 遵从医嘱, 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要真正在战略上藐视它, 在战术上重视它。

3 饮食和运动治疗

目前, 国内外尚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根治糖尿病, 一旦患病往往终身带疾, 病人只有长期合理地坚持饮食疗法, 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摄入最低限度的糖类, 维持机体正常需要, 减少胰岛B细胞的负担, 促进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使尿糖消失, 从而有效地纠正糖代谢紊乱, 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因此,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一切治疗的基础。糖尿病病人的饮食首先是不吃或少吃甜食和多种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白糖, 红糖以及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 含糖类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等不宜大量进食。主食宜增加粗杂粮 (如燕麦片、玉米面、莜面) 等的比例, 这些可以减少对血糖的影响。蛋白质来源以大豆及其豆制品为主, 因此可吃适当的豆制品。肉类可选用瘦肉、鱼肉、禽类等脂肪含量低的品种, 避免油腻、油炸、高脂和高胆固醇食物。由于蔬菜所含膳食纤维多、水分多、供热能低、具有饱腹作用, 因此感到饥饿时可食用含糖少的蔬菜, 用水煮后加一些佐料拌着吃。此外, 应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 可以少量多餐, 但需与药物治疗相配合, 定期复查空腹及餐后的血糖。

在饮食的控制中, 家属的支持非常重要, 糖尿病病人家属应对病人的饮食给予了解和调理, 病人的饮食原则是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 合理分配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 一般比例为糖类占总热量 55%、蛋白质占总热量20%、脂肪占总热量25% , 胆固醇摄入限制在300 mg以下, 因为脂肪摄入过多易引起酮症酸中毒, 每日需要的总热量可按劳动强度分为轻、中、重, 同时应注意饮食应清淡, 富含纤维素, 应用低钠盐保证病人每日正常3次正餐, 做到不吸烟、不喝酒。

辅助的运动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运动疗法的原则是因人因地而异, 循序渐进, 相对定时、定量、适可而止, 进餐后 1 h运动, 最好不要空腹运动, 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能增强脂肪细胞中酶的活性, 加速脂肪的分解, 促进多余脂肪的分解, 控制肥胖, 使血脂降低。运动疗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家属的理解支持显得很重要[6]。

4 小结

4.1 糖尿病的心理治疗很重要

因为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能导致糖尿病的发展和加重, 因此要对该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对健康充满憧憬与遐想,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定生活的信念[7,8,9,10]。

4.2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基础

控制饮食、适当锻炼加上一定的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病治疗的“三驾马车”, 三者相结合就能对血糖实现良好控制。

家属支持, 持之以恒, 坚持治疗, 遵从医嘱就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且使血糖长期稳定, 实现达标治疗, 使病人提高免疫力, 增强体质,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干预,饮食治疗,运动康复

参考文献

[1]胡绍文, 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47-475.

[2]王奕.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探析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0) :1290.

[3]幺秋香.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 2000, 39 (11) :55.

[4]刘新美.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3) :1780.

[5]张艳芳.社区糖尿病病人心理健康调查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4, 22 (4) :432.

[6]陈艳.糖尿病饮食调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0:2-10.

[7]金瑞华, 郑洁, 王彦.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J].护理研究, 2010, 24 (9C) :2449-2450.

[8]李彩君, 王东虎.2型糖尿病病人出院后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0, 24 (7B) :1844-1845.

[9]闫秀娟, 白玲, 刘丽华, 等.糖尿病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10, 24 (suppl.1) :86-87.

饮食心理 篇7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精神科收治的3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之后,观察组16例患者,其中男性病8例,年龄在25~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6±10.7)岁,女性8例,年龄在23~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10.2)岁,病程为2~15年,平均年限为(8.7±2.5)年;对照组16例患者,其中男性病9例,年龄在23~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10.5)岁,女性7例,年龄在22~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1±10.8)岁,病程为1~15年,平均年限为(8.8±2.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和饮食指导,观察组采用糖尿病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具体的护理内容如下:①饮食护理,在饮食计划中,脂肪占总热量的比例是20%~50%,醣占总热量比例为60%~70%,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10%~50%,在此基础上严格的控制患者的摄盐量;②心理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和患者加强交流和沟通,让患者熟悉护理人员并保持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信任护理人员,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科学的引导并让患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然后在护理上鼓励和支持患者;③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掌握关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如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低血糖反应以及并发症的预防等;抢食护理,改善医护人员配置,增加男医生护理确保患者抢食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制止,规范患者的饮食时间和饮食行为规范。饮食之前,医护人员采用引导教育方式引导患者进行正确饮食,争取让患者潜意识做到按照规范行为饮食,按照量控制饮食。

1.3 观察指标

该实验主要针对患者的抢食改善率、空腹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等指标进行观察。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或者[n(%)]表示,用χ2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该院的分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抢食改善率为86.67%(13/15),观察组的血糖指标为(8.9±3.12)mmol/L,血红蛋白指标为(9.96±2.38)%,血清甘油三酯为(2.52±1.02)mmol/L,胆固醇为(5.66±1.23)mmol/L;对照组患者的抢食改善率为57.14%(8/14),对照组的血糖指标为(9.14±2.34)mmol/L,血红蛋白指标为(8.79±1.62)%,血清甘油三酯为(3.21±1.21)mmol/L,胆固醇为(6.12±1.24)mmol/L。观察组患者的抢食改善率、空腹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饮食结构都发生重大的改变,糖尿病人群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据有关报道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大约为1200万人,而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目前保持在7%~10%,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2]。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疾病,需要终身进行治疗,患者住院毕竟是短暂的,大部分时间在院外,而对于控制血糖,饮食就显得极为重要,让患者按照饮食计划合理的进行饮食,并进行适当的锻炼能够有效的控制血糖。而对于精神科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还是控制能力上都较差,就算有合理的饮食计划患者不一定能够切实的执行,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诸如抢食类的事件,影响整个饮食计划,所以在饮食护理中还需要结合精神科的护理才能让患者按照计划饮食,然后再结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糖尿病治疗效果[3]。

通过该组的研究显示,采用糖尿病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等指标都要优于采用常规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对照组,从而患者的抢食率来看,观察组在护理前出现15例抢食事件,通过心理护理后明显改善例数13例,占比86.67%,对照组在护理前出现14例抢食事件,护理后改善8例,占比57.14%,这说明采用糖尿病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这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卫燕青.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J].中国伤残医学,2013(11):365-366.

饮食心理 篇8

关键词:重症肝炎,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重症肝炎为临床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 主要是指肝功能受损而导致患者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该病具有强传染性、病程长, 极易复发, 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1]。为有效提高重症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 本文给予重症肝炎患者采用必要的饮食以及心理护理, 分析实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2例重症肝炎患者, 男25例, 女17例;年龄17岁~77岁, 平均年龄为 (47±1.1) 岁;急性病毒性肝炎11例, 亚急性重症肝炎9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15例, 药物性肝炎7例。

1.2 选取标准

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确诊疾病。

1.3 护理

1.3.1 常规护理

首先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休息, 控制病房环境的温度、湿度合适, 环境安静、整洁, 营造一个适于患者休养的环境。实施必要的基础护理, 要求餐后采用生理盐水漱口, 按时刷牙, 防止患者出现口腔感染以及牙龈出血。对存在皮肤瘙痒的患者, 可先采用苦参煎水外洗, 之后于病患处涂抹炉甘石洗剂;并注意定期更换被褥以及清洗衣服, 协助患者进行翻身, 防止出现压疮。同时注意做好必要的护理观察, 便于及时实施对症护理。

1.3.2 饮食护理

控制患者的饮食, 应以天然食物为主, 减轻对肝脏造成的损伤, 针对病情发展, 需要叮嘱患者少食多餐, 注意饮食清淡。对于有肾功能、腹水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 控制患者摄入水、钠盐、蛋白质。若有肝昏迷者, 应给予患者鼻饲巧克力、藕粉以及葡萄糖, 并控制患者摄入蛋白质。在患者进入恢复期, 可增加维生素以及营养, 脂肪量每天小于40 g, 蛋白质60~90 g, 热量增加为7531~8368 k J, 可逐渐从西红柿蛋汤、瘦肉、肉汤、少量鱼汤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要减少食用油腻、煎炸食物, 叮嘱患者戒烟戒酒。

1.3.3 心理护理

一是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随着掌握其情绪变化, 并坚持以人为本,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二是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做好必要的预后准备, 帮助安抚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三是每天日常护理时, 有必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排遣患者的孤独寂寞;在谈话时, 应考虑到患者的心情变化, 疏导不良心理情绪, 告知患者通过深呼吸, 指导性松弛, 平复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以及精神压力。

1.4 观察指标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 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病死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护理后患者的SDS和SAS自评量表与护理前相比, 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病死率

治愈4例, 改善30例, 死亡8例 (19.0%) ;发生并发症10例 (23.8%) , 分别为肝性脑病2例, 出血4例, 感染4例。

3 讨论

重症肝炎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多因病情严重, 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担忧治疗效果, 表现为焦虑、恐惧等一系列不良心理状态。因此, 临床护理中首先应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 改善患者焦虑担忧心理状态;控制患者的饮食, 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以及机体免疫力[2]。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实施护理后, 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下降, 表明实施护理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良好。且实施饮食以及心理护理, 治疗效果显著, 病死率为19.0%, 并发症发生率为23.8%。

综上所述, 给予重症肝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饮食以及心理护理, 可有效改善其不良心理情绪, 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胡玉兰.重症肝炎的临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 :405-406.

饮食心理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观察对象40例, 均为我院于从2008年1~12月间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8~75岁, 平均 (45.6±7.3) 岁。其中慢性肾炎11例, 糖尿病性肾病17例, 慢性肾盂肾炎9例, 高血压肾病3例。患者治疗前的肾功能损害多较重, 大多为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早期。所有参与本项研究观察的患者均知情并同意, 无认知障碍, 愿意给予配合。2组患者均排除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等。

1.2 治疗方法

将上述观察对象按住院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于住院治疗的第1天开始, 在采用低盐饮食、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观察组采用饮食与心理护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即饮食给予低蛋白饮食 (0.5g.kg-1/d优质蛋白) 。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每日与患者谈心, 给予患者理解、尊重、体贴和关心, 向患者讲解慢性肾功能不全有关的疾病知识和自我护理知识。并让患者与其家属参与了解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的制定、实施全过程, 并让经过治疗好转出院的患者现身说法, 以此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照组正常受控饮食 (1.0g.kg-1/d白蛋白) 不做心理护理, 只是把每日的对症治疗的情况及时告诉患者, 不做心理护理。2组患者均于治疗第30d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动脉压 (MAP) =收缩压-1/3 (收缩压-舒张压) , 治疗后MAP取治疗后第10、20、30天的MAP, 精神症状以及一般情况;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尿素氮 (BUN) 、血肌酐 (Scr) 、肌酐清除率 (Ccr) 及血浆白蛋白 (A) 。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用均数表示。

2 结果

2 组患者精神症状以及一般情况比较附表1。

2 组患者低蛋白饮食与心理护理前后血压、BUN、Scr、Ccr及A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附表2。

﹡2组患者均排除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等。表1示病人病情稳定,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表2示:观察组各项生化指标状况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食物是营养的来源, 营养是健康的根本, 而饮食与营养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活动, 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机体患病时, 合理调配饮食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 均衡的饮食也是促进疾病康复的有效手段[1,2]。本次观察结果提示, 低蛋白饮食可使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BUN下降, Scr下降、Ccr升高。因为高蛋白饮食甚至普通蛋白饮食导致肾小球高灌注和高过滤, 使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包括基底膜滤过屏障在大小电荷选择上受损, 最终会损害肾小球, 引起肾硬化, 加速肾脏病变进展。而低蛋白饮食可使肾小球低灌注和低滤过, 可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速度。另外, 低蛋白饮食与低磷饮食往往是相联系的, 因富含磷的食物一般富含蛋白而低蛋白低磷饮食可以稳定肌酐清除率或者改变肌酐清除率。本次的观察因为时间较短, 未发现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改变, 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但有一点可以确认, 通过本次观察结果,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食低蛋白饮食整体的病情状况优于对照组普食患者。

除此以外, 由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病程较长, 且长期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多情绪不稳定, 表现为轻生悲观、孤独、自怜、抑郁、焦虑等, 上述不良的情绪反应可进一步影响身心健康, 加重疾病的进展速度。从表2提示, 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 对治疗充满信心, 情绪稳定, 从而使血压下降, 精神症状消失或者缓解, 生活趋向自理。再者, 该病多数患者可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压。高血压可引起左心室扩大、心力衰竭、动脉硬化以及加重肾损害[3]。而血压稳定是慢性肾功能不全重要的一环, 可避免加重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而非心理护理可使患者情绪不稳, 导致血压持续增高, 导致心衰, 加重肾功能损害, 使尿毒症症状加重, 易出现感染、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而致病人死亡。

综上所述, 对慢性肾功能不全非透析患者, 护理人员在严格执行医嘱, 做好生命体征观察的同时, 更应做好心理护理功能, 悉心地给患者以饮食指导, 嘱患者进食低盐、优质低蛋白、高热量以及适量维生素饮食, 对促进患者康复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20.

[2]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43.

上一篇:EONStudio下一篇:管理方法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