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曲论文

2024-10-29

经典名曲论文(共9篇)

经典名曲论文 篇1

音乐可以使学生紧张的学习得到放松,打开学生的艺术心窗, 使学生在聆听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享受音乐美,进而表现音乐,创新音乐。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 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了陈旧的教学方式,反复多次地讲解音乐背景知识,孤立地播放音乐,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环节和答案进行学习。表面看起来,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分析得非常细致,挖掘得教材很深入,偶尔也会得到学生的附和。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实则学生听得几经奔溃,昏昏欲睡,开始厌烦音乐。这样的课堂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纵然老师的知识渊博,但教学方式不当,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会抹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作为小学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高效优质地设计音乐课堂教学, 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浅谈一下,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注重音乐的 “情”魂。

一、以境激情,情景交融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在课前备课时必须充分分析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等因素,才能更好地达到高效优质的课堂。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求知欲,对音乐有很强的节奏感,但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教学伊始,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首旋律鲜明的节奏感,透过音乐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气氛,是我们的一大挑战。因此,在教学《金蛇狂舞》时,我就设法展示了一些音乐的背景图片,例如赛龙舟、舞龙灯、吃粽子等热闹的图片,还有群众呐喊加油的图片场面。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在视觉冲击力的带动下,激发探索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迅速点燃,纷纷抢着说:“我们家乡也有舞龙灯,可热闹了!”“赛龙舟很激烈,我在电视上看过。”“在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我们会有传统的赛龙舟节目”……在大家的发言中,学生们仿佛已经提前走进了热闹的端午节,大家磨拳搽掌,准备赛赛龙舟,舞舞灯笼。

二、以点导学,以学入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只靠老师抽象的解说介绍,让学生去体会一首乐曲是很难的。学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那么如何通过一个个点来分散难点,进而引领学生去体会、领悟《金蛇狂舞》“螺丝结顶”“对答呼应”的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让学生初次完整地听一遍曲子,然后提问: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情景?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以引导学生“是不是感觉像过节一样?非常喜庆,对了,就是非常热闹欢腾。”通过第一个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联想力。然后,我拿出了唢呐和锣鼓的实物(或图片),像学生们介绍这两种不同的乐器,吹一吹,听辨两种乐器的不同声音。在学生熟悉唢呐的高亢嘹亮、锣鼓的铿锵有力后,再次播放音乐。提出问题:音乐中什么时候在打鼓,什么时候在吹唢呐?唢呐和锣鼓之间,你一句我一句的互动,他们在干吗呢?之后,继续提问,谁能说出乐曲中堂鼓的节奏?并能学一下这个节奏呢?这样,学生的探究欲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得到激发,难点一个个击破,在参与中逐渐体会、并享受着音乐。

三、多官参与,趣味解情

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复倾听音乐,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感觉单调乏味,学习积极性会迅速下降。如果老师设计的活动能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学生的主动性会被迅速调动起来,参与到活动中。在再次听《金蛇狂舞》前,我把学生分成了两个队:“火龙队”和“水龙队”。让各组成员为各对取胜利口号:“火龙、火龙, 跑得快!”“水龙、水龙,跑得快!”老师先带领说一次,在说的过程中,边拍手边说对白,“火龙、火龙,跑得快!”“水龙、水龙,跑得快!”“火龙跑得快!”“水龙跑得快!”……而且难度增加,节奏逐步加快,其中有像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的节奏,又像你追我赶的旋律,紧张刺激而欢腾热闹。当然,这样的对白和音乐节奏短时间内学生难以掌握,老师可以多重复几次活动。这样,学生在多感官的参与下,即在集“听、动、说”于一体的活动中,体验着音乐,表现着音乐。

四、以合促学,互动达情

在“聆听—感知—理解”了音乐之后,采用何种方式让学生用音乐去真正感受、体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合作互动就是一个极好的方法。因为在合作中,各个成员可以互相鼓励加油,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合作比赛中,各个成员都有了集体荣誉感,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因此,我在学习环节后, 设计了赛龙舟的游戏环节,分为“锣队”和“鼓队”。老师作为指挥者和裁判员,在《金蛇狂舞》的音乐响起后,就让锣鼓两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随音乐律动进行划船,锣队拍手呐喊,鼓队跺脚应答, 一唱一和。在此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注意音乐明快的节奏,鼓励学生默默地哼唱音乐,伴随着划手队员飞快地划浆,速度、节奏越来越快,学生们欢快热情的情绪被充分地激发开来,场面甚是欢腾,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音乐的“情”魂,在循序渐进中引领学生在音乐中丰富情感,体会音乐的快乐,进而培养学生 “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

摘要:音乐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想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就必须扎住“情”这个“纲”。而以境激情,情景交融;以点导学,以学入情;多官参与,趣味解情;以合促学,互动达情;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更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关键词:经典名曲,小学课堂,音乐教学

经典名曲论文 篇2

根据县教育局相关部署,我校开展了“名曲名画”进校园活动,较好地实现了让学生“走近名曲、聆听经典、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目的,使广大学生受到了高雅艺术的熏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学校组织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好歌曲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名曲名画”进校园活动。

1、为了使经典名曲深入走进学生,学校将通过校园广播站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定时为学生播放名曲,使学生在好歌名曲中得到教育和鼓舞,在享受艺术的同时,树立热爱祖国、团结友爱、明礼诚信的良好道德风貌,促进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让经典歌曲唱响学林小学。

2、欣赏形式上,以播放录音与音乐教师讲解相结合,着眼于有关经典音乐知识的普及,以听音乐谈感想结合,培养学生对经典名曲和传统民族艺术的兴趣爱好,达到集艺术欣赏和知识传播于一体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的目的。

3、让学生传唱经典名曲和新学堂歌。音乐课上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学唱的经典名曲,利用一定的课时,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唱,并能欣赏其中的韵味。每学期学唱2~4首。

4、举行小学生绘画赛,通过比赛推动了“名曲名画”进校园活动。这次比赛的曲目要求内容健康向上,包含经典名曲。比赛活动不仅为选手们提供一个展示艺术才能的舞台,也给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欣赏名曲的舞台,使全校师生对“名曲名画”有了更深的了解,师生的爱国热情得到升华,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生活,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5、鼓励师生“走出去”。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经典艺术的熏陶,我校积极组织学生观看文艺节目,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活动成效明显

本学期以欣赏和传唱为主要载体开展活动,丰富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式,提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水平,通过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们始终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大奖赛上,现场组织有序、气氛良好,体现了小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音乐课上,通过欣赏和传唱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教育和熏陶,从而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推进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

三、下一步的打算和建议

“名曲名画”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对艺术的熏陶与鉴赏中潜移默化的提升了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增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使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深刻体现。学校将深入持久的开展此类活动,为高水平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贡献力量。

(一)继续做好“名曲名画”进校园活动,不断研究学生的艺术需求,引进高水平且具创新形式的经典名曲。

不朽的名曲 篇3

《达阪城的姑娘》

1939年的一天,新疆一支车队运送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路经兰州,王洛宾所在的西北抗战剧团举办了两次慰劳车队工友的联欢会,一次为欢迎,一次为欢送。在欢迎会上,车队的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为表示答谢,即兴唱了几句新疆民歌。因为他是用维语唱的,歌词也不连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那特殊的曲调和韵律,却一下子震惊了音乐家王洛宾。他如获至宝,欢迎会后专门去向那位司机求教,并匆忙地记下了乐谱和唱词。

那天晚上,他兴奋得不能入睡,连夜加工整理,一遍又一遍地填詞、改曲,几易其稿。一夜工夫,由王洛宾搜集整理改编的全国第一首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诞生了,并从兰州传向了全国。

《在那遥远的地方》

1939年创作,至今仍被广为传唱的歌曲。它的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王洛宾在1939年秋天受马步芳委派,协助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在3天的相处中,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便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民歌的旋律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掀起你的盖头来》

根据乌孜别克族的婚嫁礼仪民歌《讨新娘》(《卡拉卡西乌开姆》)改编而来,曲调节奏明快、歌词含蓄、层次分明。王洛宾曾套用这首作品的曲调来重新填词,形容女作家三毛留给他最美好的第一印象:“掀起你的盖头来,美丽的头发披肩上。像是天边的云姑娘,抖散了绵密的忧伤。”

《半个月亮爬上来》

1939年春天,王洛宾跟随西宁“青海抗战剧团”赴河西走廊。除编排抗日内容的小剧外,还排练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民歌,穿插在巡回演出中。在这些民歌中,有一首特别保留节目,就是王洛宾改编的《半个月亮爬上来》。这首作品因曲调优美、意境深远、易于学唱而流传全国,是当时王洛宾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在平静的述说中,将潜存于主题的抒情成分委婉柔和地表达出来,从而让新旋律浸透了西班牙式的浪漫风情。

《青春舞曲》

这首向上、积极的作品,原本是一首短小精悍的维吾尔族民歌,是王洛宾在1939年根据资料整理、改编而来的。直到现在,无论男女老少,从民歌手到港台歌星、再到众多选秀歌手,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哼唱这首动感十足的《青春舞曲》。后来,也因为这首歌的巨大影响力,连作家吴淡如为王洛宾写的传记,也借用了这首作品中提及的一个词“青春小鸟”来命名。

(责编 水蓝)

经典名曲论文 篇4

关键词:力的震撼,阳刚,扫弦,反弹

一、乐曲背景及内容介绍

《十面埋伏》是琵琶武曲的颠峰之作, 是最著名的北派大型琵琶武曲。它以楚汉相争为背景, 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整表现了闻名古今的著名战役“垓下之战”。该曲的创作年代与作者都已不可考证, 但可以从相关的音乐文献记载中得知此曲是一首流传久远的民间传统乐曲。

为了夺取天下, 楚汉战争历经四年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在公元前202年刘邦以30万之众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楚军。感到走投无路, 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 但汉军仍苦苦相逼, 最后迫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 结束了其悲壮、英雄的一生。与同一历史题材作品《霸王卸甲》相比较, 《十面埋伏》没有单独刻画某一历史人物形象, 而是出色的运用了多种音乐手段着力刻画表现了极其激烈的古代战争大场面。此曲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战前准备及大战在即之前的演习。第二部分描写了楚汉两军短兵相接, 刀光剑影的激烈交战场面, 第三部分对乌江自刎一笔带过, 主要描写战后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

二、演奏理念的建立及重要技术技巧的处理

《十面埋伏》是中国民乐的骄傲, 是中国琵琶演奏艺术的骄傲,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凭借十个的手指拨动四根纤细的琴弦, 要刻画千军万马的征战撕杀, 要让人听了后有交响乐队般的震撼, 可以想见此曲所蕴含的繁杂技巧, 高超技艺。我们每一位学习琵琶演奏的同学都不能回避《十面埋伏》, 都必须用心、用情学好学精此曲。历年来有许多同学在弹奏时都会感到困惑, 不知怎样用琵琶来表达战争大场面, 找不到演奏感觉。我们现在针对《十面埋伏》的演奏要建立一个理念, 千万不要过多纠缠于段落章节小标题。“垓下之战”已远去几千年, 我们只能在书本上或是影视作品中去感受去想象。此曲有列营、擂鼓、掌号、放炮、吹打、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呐喊、重围、乌江、奏凯、回营等众多章节。你如果单纯按段落标题去理解, 非要去想象用琵琶怎么表达古代军队怎么列营, 在哪儿列营?山谷里、草原上、湖泊边?到底是怎样一个场景, 这就一定会困惑, 就会减弱内心情感, 影响了演奏效果。比方说标题为掌号的一段, 吹的是什么号?放炮的一段放的是什么炮?是火炮?是石炮?历来都有争论。但如果换成一位不知道这段历史的听众来欣赏《十面埋伏》他听了一样会感到震撼。是什么打动他们?是刘邦吗?是军队吗?还是什么阵法?我认为都不是, 其实打动人的还是我们的乐器琵琶本身的音乐语言。《十面埋伏》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 它主要表达的是人生存的壮烈, 在生死关头那种力度的渲泄、扩张。人什么最可贵?生命!在面临生与死考验的时候, 我相信不管古人今人, 人人都会拼尽全力去搏杀。《十面埋伏》是力的较量, 群体力量的薄发, 所以它撼动人的心灵, 拨动人的灵魂。今天我们现代人, 青年学生在演奏此曲时一定要赋予《十面埋伏》这样的精神力度和弹奏理念。

我们中国古典音乐不光有《琵琶行》的悲哀、《梁祝》的缠绵、《汉宫秋月》、《塞上曲》的哀怨、《春江花月夜》的优雅, 还有阳刚之气, 而《十面埋伏》就是这种气质最好的体现, 我们演奏时只需要去想象人生命的力度、力的较量, 让内心得到渲泄、解放, 困惑就会消失。

许多同学在弹奏《十面埋伏》时力度过大、刺耳嘈杂没有美感。《十面埋伏》怎样体现力量、表达力度, 就是靠大量的扫、拂、摇扫、滚扫。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支琵琶曲的爆发力能超过《十面埋伏》。这对听众来说是力量的震撼, 但是对我们演奏者来说是就耐力的考验、音色的考验。怎么处理好《十面埋伏》里的扫弦, 我认为有三个要点:1、避免只动手腕, 手指吃弦过深, 压弦。要挥动起小臂, 手指、手腕、小臂三力合一过弦要快、吃弦要浅, 手指、手腕、手臂三力合一。2、要突出外弦弦律主音, 避免内弦声音过大嘈杂刺耳。3、注意音质、大声不等于美。做到以上三点的同时还要多加强右手扫、拂的练习。增加耐力、增强力度, 做到收放自如,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演奏效果。

再说一下音乐处理上的问题。许多同学在演奏此曲时, 一遇到单弹、单挑、分、双等指法来完成一个较长时值的音符时, 音色常常会处理得过于柔美, 动作过于文雅, 这与《十面埋伏》描绘之意境极不相衬。《十面埋伏》之所以说体现阳刚之气, 是因为战争中的主体永远是男性。中国古代战争里即使出现了“杨门女将”、“花木兰”等女生角色, 也被人称为“女中豪杰”、“女丈夫”, 归根结底也还是男儿形象, 男人就是力量的代名词, 所以我们在处理时要显得干练、干脆。我们可以大量使用“反弹”。反弹是弹的衍变, 作完“弹”后小臂迅速收回, 这样可以得到一个较简短的音色, 突出表现阳刚之美。

我们在音乐处理中没有绝对的对、错, 只有适当不适当, 合理不合理。但有一个原则必须把握好, 就是技术处理一定要符合音乐形象的塑造、音乐意境的表达。

三、借鉴“急急风”渲染战争紧张气氛, 避免听觉审美疲劳。

音乐的七个音符之所以魅力无穷, 就是因为它可以有数不清的排列、组合, 所以同样音乐元素要不同处理。比方说在<擂鼓>这个段落, 我们可以借鉴戏曲里的“急急风”把旋律作一个变奏。“急急风”是戏曲伴奏打击乐的一种打法, 节奏较快。大多用来配合渲染气氛, 联系剧情, 我们在此借用“急急风”就是为了能更好的渲染大战来临之前的紧张空气。戏曲伴奏的打击乐种类有锣、鼓、板鼓等等。它们在击打时的节奏叫做“锣鼓经”。急急风的锣鼓经是:叭打叭得仓七仓七……第一个音“叭”是重音, “打叭嘚”前快后慢类似前16后8的节奏型, 而仓七仓七……力度由弱渐强、速度由慢到快, 听起来有紧张感、紧迫感, 这样才符合《十面埋伏》的氛围。可以想象士兵马上要冲锋陷阵, 面临生与死考验, 生死未卜。为了鼓舞士气, 壮胆、壮行, 所以要擂鼓。这是一个很壮观的场面。鼓师一定是拼尽了全力, 鼓声震天。这时我们还是要表达力的震撼, 我们在这里借鉴“急急风”之后弹奏出来会收到一个较为满意的效果。

结语

我们学习中国民乐一定要做好继承和发扬, 其实继承和发扬在学习中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两个部分。继承不是继承音符, 而是要求我们要忠实严谨的学习优秀音乐作品, 学习优秀演奏家、艺术大师们的高超技法。同时也要做好发扬, 所谓发扬就是加入个性再创造, 在演奏时保持理性的思维, 调动内心的激情, 让我们的琵琶演奏水平技术更上一层楼。因为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只有这样, 中国琵琶演奏艺术这一世界音乐瑰宝才会永远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施咏.中国民族器乐经典名曲50首详解[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0.

[2]林石城.琵琶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9.

[3]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8.

介绍一首名曲 送别 篇5

——李叔同版《送别》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版送别(广泛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丰子恺手抄本送别,歌词是「一瓢浊酒」,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是手写体。书写之人正是编者丰子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曾向人推荐,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因某些人手上并没有《中文名歌五十曲》,不通四书,也不理解文人的情操,因此曾发生严重错讹,将“一瓢浊酒”之“瓢”,误作“觚" “壶”与“斛”, 「一瓢浊酒尽余欢」之典故出自《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加上《中文名歌五十曲》刊载的是丰子恺用毛笔以端正小楷抄录的, 歌词正是「一瓢浊酒尽余欢」, 因此应以《中文名歌五十曲》版作准。

琵琶名曲演奏指导(一) 篇6

《紫竹调》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萧,箫中吹出鲜花调。”这是江南广为流传的小调。

演奏这首乐曲时,重点要把握推拉弦、泛音和轮指,并能准确地演奏出拉弦的音高来。其中推拉音分为两种:

第一种推拉音是单一的拉弦,如第6小节和第16、21小节,这个拉弦是用按弦的二指在右手弹弦后,将弦向外拉出,然后再将弦还原即可。

演奏要点

左手要在右手指弹完这个音之后再向外拉弦,这个音的拉弦和还原过程要在这个音的时值内完成,不能拖拍子。

拉弦的音高从“3”拉到“5”。

拉弦时左手指小关节必须立起来,要把“1”拉到“2”音的位置后,再放回原位。第二种拉弦音在第16、21小节,这种推拉音比第一种更复杂一些,动作分为四个步骤:

步骤一:右手弹“5”。

步骤二:左手第四指及按音的手指向外拉弦到“6”的音高。

步骤三:左手在右手弹后,将拉音推回到“5”的音位,呈下滑音。

演奏泛音要达到一个“亮”字,左手轻轻、快速地与右手同时触弦,左手触弦点必须准确,两手同时进行,就会弹出晶莹剔透的泛音,其方法如蜻蜓点水,一触即离。右手动作要有弹性,做到一快、二轻、三准确:一快即左右手动作要迅速;二轻即左手按音指触弦要飘,沾边就放;三准确即左手要按在泛音品的正上端。

结尾长轮“6”,可以做定数轮。其动作要领如下:

轮指与弹挑的根本区别,一是轮指手腕不能转动,大指自上而下挑动;二是弹挑时手腕结合,大指运动时,右手腕向外转动,大指小关节向上跳动配合进行。

轮指时,五个手指的力度,和速度要均衡,初学时要特别注意锻炼无名指和小指的力度,达到五个手指的力度相等,声音一致,发声要有饱满的颗粒性。

学生初学轮指时容易求快心切,模仿老师轮指的感觉,往往欲速则不达。一定要从慢练起,注意力度、速度的均衡,时间长了,待基本功扎实,就会水到渠成。

《孟姜女》

这是一首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歌曲讲述的是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妇生死离别的故事。相传坚贞的孟姜女为被迫去修长城的丈夫千里送寒衣,历尽艰辛,路经苏州浒野关时,被守关吏卒刁难,无法过关,孟姜女就把自己悲惨的身世编成这首小调,泪水涟涟地吟唱,终于感动了吏卒开关放行,从此便流传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这首乐曲的旋律委婉流畅、感情细腻、结构严谨,每段四句。乐句的首尾都是2、5、6、5,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演奏时,要启发学生想象孟姜女千里寻夫的凄凉心情,带有感情地演奏乐曲。节奏上注意开头切分音的准确和结尾渐慢时的自然。技巧上注意弹、挑、分、双弹音色的统一,尤其弹指,不要用力过大,以免造成旋律线条不流畅。要引导学生先学唱这首曲子,然后边唱边弹,使乐曲和演奏者融为一体。

《旱天雷》

这是一首著名的广东音乐,其音色清脆明亮,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活泼明快,其中的《雨打芭蕉》《旱天雷》等都是脍灸人口的优秀传统乐曲。

《旱天雷》最初是扬琴家严老列根据《三宝佛》中的《三级浪》改编而成的器乐曲,使乐曲的情绪有了根本的变化,乐曲表现出人民在久旱逢甘露时欢欣鼓舞的欢乐心情。

琵琶独奏曲《旱天雷》是由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林石城先生改编订谱的。

演奏要点

指法与技巧。《旱天雷》演奏技巧上运用了揉弦、扫弦、半轮、勾轮和装饰音等指法,乐曲的速度较快,二级学生一般达不到这个速度。因此,演奏时要求学生把每个音弹清楚,音色弹干净,不能拖泥带水,到处碰弦、错音,待学生能够完整、连贯地演

奏金曲之后,再做一些音乐上的处理。把表情记号都做出来,如重音、渐强、渐弱等,以达到音乐形象的完美,泛音的技巧要加深巩固,要求学生找好泛音点,按准弹清。

扫弦。扫弦指法在《旱天雷》中初次出现,扫弦时,右手经过四条线的动作要快,四条弦的声音要整齐,让四条弦同时震动,发出有力而有弹性的声音。初学扫弦时,切忌动作过大,要使小臂与手腕相结合,食指要立住,扫下去时声音要集中、有爆发点,要在刹那间把臂、腕、指的力量有机结合,在瞬间爆发出来。扫弦时,既让四条线充分震动,又不能爆,触弦不可过深,否则容易把指甲卡在弦里面,扫弦的动作要领是:快、齐、浅。

勾轮。勾轮指法是在乐曲最后一小节,大指先勾第四弦,然后紧接着轮一弦,注意勾和轮之间不能留缝隙,要不留痕迹地完成装饰音轮指。

节奏。这首乐曲中的节奏很有特点,也是演奏的难点,乐曲第一行最后一小节、第四行的两小节、第五行的三小节中的附点音符和切分音、附点上的半轮,既不能提前出现,又要紧凑、清楚地在时值内完成,不能耽误下一个音的正常弹出。学生应先把握好节奏后,再将“扫”和“轮”的指法加进去演奏。其次把握好重音,有助于节奏的准确,重音在每小节的第二拍第一个音,即附点八分音符和第三拍的后半拍。另外,上下两段衔接处附点上的半轮,既不能提前,又必须在半拍内完成,要和下一小节的音紧密连接。

《金蛇狂舞》

演奏要点

第一段拉开了节日的序幕。模仿锣鼓的节奏,情绪饱满高涨,扫弦要有气势,果断有力,轮指的颗粒性要强,要顶住弦,半轮清晰干净,节奏准确。虽然速度较快,但不能往前赶,尤其是第6、7小节后两拍,挑、扫、挑、扫,不能往前冲,防止给人以慌乱的感觉。

第八小节要注意附点音符上的半轮,学生一般很难掌握准确,容易忽略附点,演奏成平均的八分音符,有的把“3”上的半轮拖得很长。另外,学生容易囫囵吞枣轮过去,使半轮既不干净,点数又不清楚。所以,半轮要放慢速度专门练习,待轮指力度提高后,再加快演奏速度。由于这种附点音符上的半轮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一定要慎重处理好,否则就会影响全曲的整体音乐形象。

泛音段是全曲的闪光点,每个泛音都要恰到好处,准确无误地打到位置上。右手弹的动作要短促、小巧,空弦衬音要弹得轻一点,使旋律线条明朗清晰,泛音段结尾的双弹不能过重,让学生知道这个音是乐曲的句尾,需要轻弹处理。

泛音段第三弦上的旋律依然用空一弦作衬音,要求弹得粗犷一些,充分表达节日里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共庆节日的心情。如果说泛音段是表达姑娘们玲珑可爱的模样,那么这一段就是表达小伙子们热烈豪放的表演。这两段演奏时要有情绪的对比,才能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

通过练习曲的训练,可以在这里加强速度练习,尤其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必须单独练习,乐曲的发展呈渐强趋势。

第二段长轮时,重点把握好力度和速度的均匀,还要弹好双轮两条弦,双轮时大指必须挑到两条弦,并控制大指的音量,使每个轮子都有重音出现,像打节拍一样。

论古筝名曲《战台风》的演奏技巧 篇7

筝曲《战台风》音乐形象鲜明, 曲调气势磅礴, 快速段落紧张激烈, 慢速段落优美抒情, 给人一种“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之感。全曲成功地塑造了码头工人英勇果敢奋战台风的英雄形象, 讴歌了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全曲紧凑凝练, 情绪激昂, 演奏时需要相当的速度和力度。这首乐曲共由五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主要描写劳动场面。如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工人热情洋溢、欢快紧张的劳动场景, 通过模拟打击乐节奏的旋律来表现紧张而欢快的劳动情景。

第二段:台风袭击部分, 也是散板部分。如这一段作者运用了技法“柱外刮奏”, 这也是作者的创新部分, 利用噪音来表现台风突来的怒吼以及昏天暗地的场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段无固定起、落音的刮奏, 因而演奏者可以在乐谱的基础上即兴发挥。

第三段:码头工人齐心协力与台风博战的场面。这段作者又创造性地运用了新技法“扫摇四点”“扣摇”“扫弦双食点”等, 使音乐表现的更加激烈。音乐意气风发, 表现了码头工人对战胜台风的信心与勇气。

第四段:雨过天晴, 也是抒情乐段。台风过去了, 码头工人为自己战胜了这场自然灾害而感到骄傲, 为保护国家财产而感到自豪。本段表现工人欢呼雀跃, 因此弹奏时应注意本段曲调明亮悠扬、抒情宽广, 特别注意本段摇指要连贯、漂亮。

第五段:欢腾的码头, 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 工人们重新投入紧张而热情的劳动。除旋律稍有变化外, 速度比开始时更快, 气氛等方面也较前面更加激烈、更加气势磅礴, 这也是最重要的, 最后全曲在欢腾的高潮中结束。

二、《战台风》的演奏技巧

这是一首情绪激昂的乐曲, 演奏时需要相当的速度和力度, 这首乐曲的演奏手法丰富, 速度快, 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 一开始就是一连串的双手和弦, 通过模拟打击乐节奏的旋律来表现出码头工人生气勃勃、热烈欢腾的劳动场景。在连续弹奏快速八分音符的时候, 应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这就需要我们把力度高度集中, 左手也要有相当的力度, 要有爆发力, 发音要扎实饱满, 这就需要我们开始时两手分开练, 熟练后两手配合速度也要始终保持着, 为了保持热情洋溢的情绪, 要防忽快忽慢。

第二, 是描写台风袭击, 这一乐段形象地描绘了台风的剧烈, 演奏手法采用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扣摇等技法来模拟台风的呼啸。在模仿台风的演奏时, 要体会那种由远到近、由慢渐快的风速, 两手结合来充分地表现台风来临前的昏天暗地的景象, 在力度上要由弱到强。当然, 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好强而不燥的音色。注意谱中有两起台风, 通常第二起台风在演奏的力度和幅度上表现得会更猛烈些。

第三, 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 篇幅也最长。该部分通过旋律节奏由疏到密、由简到繁等变奏手法, 表现出了工人与台风激烈搏斗的场面。稳定的节奏体现着坚定的信念, 也是这一乐段情绪上突出性的渲染。弹好此段必须注意: (1) 用创新技法“扣摇”来模拟台风的风声。扣摇, 即摇指的一种, 加上左手二指紧扣弦, 发出风来到去的声音, 在琴码与右手触弦之间, 先由左向右, 而后再向左捋动, 同时右手作拇指摇, 演奏时右手摇指仍需有力度与速度, 即由弱到强, 由慢到快, 由快到慢等, 从而来表现风声由远及近、呼啸而来的效果。 (2) 通过大幅度的使用“扫摇四点”技法将音乐逐渐推向高潮, 扫摇演奏时各个段落衔接要自然、紧凑。特别是演奏摇段较长时, 摇指移弦节奏要准确, 手臂放松, 使旋律更洪亮。在曲谱中, 当左右手同时出现刮奏时, 仍应该按照原有进行的节奏速度衔接到下一旋律, 这样才能使旋律始终回旋在激烈的气氛中。

第四, 以流畅的旋律, 描绘雨过天晴后工人们胜利的喜悦。弹奏这一段的时候要注意右手发音的松弛和乐句气息的划分, 就像说话一样, 不要把上一句的尾音和下一句的开头连在一起。特别要注意摇指要连贯、漂亮, 特别是演奏长摇段落时, 摇指移弦节奏要准确, 手臂放松, 使旋律更洪亮, 这样才能表现码头工人热爱工作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 描绘出码头欢腾的场景。它再现了码头工人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 但气氛比第一段更加激烈、紧张, 工人们又投入到繁忙的劳动之中, 因此弹奏时要注意: (1) 速度可比开始时再快些, 并要求力点准确, 以模拟打击乐节奏; (2) 手的弹奏力度不要超过右手的弹奏力度, 来突出音的弹性; (3) 奏出渐强的音乐效果, 突出音的质感, 以表现出紧张而又愉快的情绪。

当你有了一定的弹奏基础后, 应该回头去检查一下自己在弹奏技巧上还有哪些的不足之处, 重视以练习曲做针对性的训练, 加以改进, 还应该在学琴的同时认真学习乐理知识, 熟悉各种记号、音乐术语、培养读谱习惯, 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的心理感应能力。只有这样相结合的学习, 才能在古筝演奏上有所突破, 才能不断进步。现代作品的不断出现, 作曲家思路开阔, 作品丰富多彩, 打破了古筝五声排列的常规, 充分利用七声音阶的排列, 再加上各种特殊音阶排列, 因此, 要完成这些新作品的演奏, 掌握好现代演奏技巧是重要前提。古筝的新技法, 不断得到开拓创新, 只有很好地坚持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 古筝才能不断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力。

摘要:《战台风》自1965年问世以来, 深受古筝演奏者和广大听众的喜爱。本乐曲融汇了传统与现代多种技巧,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台风来袭时风强雨急的情景, 全曲气势磅礴, 节奏紧凑, 一气呵成, 象征人们奋勇与天搏斗的英雄气概。

琵琶名曲音乐鉴赏的内涵与意义 篇8

关键词:琵琶,名曲,音乐,鉴赏

在琵琶教学中, 应坚持因材施教, 开发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潜能, 培养音乐素养, 同时注重通过琵琶名曲鉴赏陶冶情操, 构建和谐、快乐、健康的学习氛围, 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满足了学生对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教育需求。但由于琵琶技巧繁多、入门难, 让很多喜欢这件乐器的人望而却步, 只有通过琵琶名曲的鉴赏, 才能让学生从中领悟琵琶名曲音乐所表现的内涵,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琵琶的积极性。

一、琵琶音乐鉴赏的意义

鉴赏是人们观看艺术表演时对各种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而音乐鉴赏则是对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审美。音乐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 是一种包括人们对音乐形式美的感知, 情感深入体验, 想象联想以及创造性思维等不同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音乐鉴赏, 我们可以获得美的感受, 可以陶冶情操。

作为琵琶演奏者, 其审美能力可以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 并得到强化。音乐的鉴赏首先是要对音乐作品声音感性形象也即形式美的接触, 然后是在作品形式美的基础上所引起的对音乐内涵的体验、联想等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演奏技法、技巧, 乐曲意境内涵, 乐曲的音乐表现等方面。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纸乐谱, 将乐谱上的音符与音乐等同起来。作为弹奏者, 我们的任务是把乐谱转化成乐音的流动, 转化成活的音乐。

在鉴赏的过程中, 我们自身的审美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 鉴赏的环节还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影响以及完善自身的审美观。每个演奏家、弹奏者都希望将最好的音乐感觉呈现出来, 而鉴赏是让我们在鉴别、对比以及分析的环节上不断提炼好的感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个人的演奏水平、感觉与个人鉴赏的能力有很大关联。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他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以及表现的到位与否。鉴赏能力高, 往往对乐曲的演奏、演绎更生动贴切。

二、鉴赏琵琶名曲所表达的音乐内涵

学习琵琶不能仅仅局限于琵琶这一门乐器的弹奏方面, 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耳朵的训练和乐感的培养。由此我们需要注意多欣赏优秀的琵琶名曲, 或者名家名曲。通过欣赏名家的演奏, 可以反观自身演奏方面的一些问题, 最终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感受力。学习者可以通过鉴赏过程, 培养了对音乐艺术鉴赏力, 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通过欣赏优秀作品, 可以让我们能够较完全地感受到琵琶之美, 培养一双具有高度审美意识的耳朵。

鉴赏是不能盲目的选择作品的, 每个演奏家都有自己所擅长于表现的一类乐曲, 每首琵琶名曲也都有自己的一些代表人物, 我们用来鉴赏和学习的也往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优秀的作品。

如:《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 描绘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 项羽自刎于乌江, 刘邦得胜。根据卫仲乐的传谱, 《十面埋伏》共十三段: (1) 列营; (2) 吹打; (3) 点将; (4) 排阵; (5) 走队; (6) 埋伏; (7) 鸡鸣山小战; (8) 九里山大战; (9) 项羽败阵; (10) 乌江自刎; (11) 众军奏凯; (12) 诸将争功; (13) 得胜回营。乐曲《十面埋伏》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 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乐曲的一开始, 即在琵琶的高音区奏出强烈而雄壮的鼓声, 然后又模拟军号、炮声、马蹄声等古代战争中的典型音响, 通过宫调和调式的游移多变, 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生动地展现了古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场面, 从而表现出汉军的威武军容。《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 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

《海青拿天鹅》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用来捕获天鹅的猎鸟。此曲生动描写古代北宋人民用猎鸟海东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 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狩猎生活和劳动时的喜悦心情。全曲共十八段, 可分四大部分以及引子、尾声, 主题鲜明, 结构也较完整, 以合尾的形式贯串全曲。《海青拿天鹅》是目前能确定创作时代的最古老的一首琵琶曲。

《霸王卸甲》乐曲描述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 但侧重描写西楚霸王项羽的失败。《霸王卸甲》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 对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乐曲对战斗的描写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 着重通过“楚歌”和“别姬”两段以表现项羽与楚军的心绪。

《塞上曲》最早的曲谱见于《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是李芳园根据华秋萍《琵琶谱》浙江派西板四十九曲中的五首独立小曲, 加以组合组成一首著名琵琶套曲。这首套曲抒发了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感, 细腻地描写了王昭君怀念故国家园的心情。《塞上曲》是一支文曲, 曲调婉转细腻, 在弹奏上充分发挥左手推、拉、揉、吟等技法, 使旋律更显得委婉柔美, 表现出“声声掩抑声声思”的情绪,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月儿高》曲谱初见于清嘉庆年间蒙族人荣斋所编的《弦索备考》中, 后华秋萍《琵琶谱》中的《月儿高》, 乐曲轮廓与其基本相同, 但将各段曲牌名称改为抒情写景的小标题。全曲十二段, 可分为起、承、起、合四个部分。

《夕阳箫鼓》是一套琵琶文套名曲, 表现了夕阳西下, 江面船上传来演奏箫鼓声声的景色, 江面上水天一色、渔歌悠扬, 一派秀美的江南风光, 抒发了人们对自然的赞赏和喜爱之情。此曲流传甚广, 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阳春白雪》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此曲由六十八板小曲组成。既可作为一首套曲演奏, 也可单独演奏其中的每一首小曲。历来全曲分七个乐段, 可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起”部标题名“独占鳌头”, 以加花、“隔凡”和紧缩等民间常有旋法, 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 充满了生动活泼、明快愉悦的情绪。“承”部有两段:“风摆荷花”和“一轮明月”。在高音区展开的旋律更加花簇, 情绪比“起”部更为热烈。“转”部包括“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三段, 是一个对比性的段落。在演奏上时而用板的技法奏出强音, 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 尤其是第六段围绕徵音的一连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晶莹四射, 充满活力。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 不断增加的音乐强度, 使全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大浪淘沙》乐曲分三段。第一段篇幅较长, 是全曲的主体, 旋律深沉、苍劲、柔中带刚。音乐轻拢慢捻, 抑郁的音调时断时续, 抒发了压在他心底的无限感慨之情, 似乎道出了阿炳对人生的严肃思考。这一段运用了自由变奏的手法发展旋律, 以深化主题。第二段以摭弹的指法奏出轻快而富有动力的曲调。第三段速度更快, 铿锵有力的旋律和坚定的节奏, 表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质。

《灯月交辉》源于十番锣鼓曲, 因常在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演出, 故取此名。曲调欢快活泼, 热烈中透出了元宵佳节合家团聚的热烈气氛。全曲包括[寿亭侯]、[薛仁贵] (跨海征东) 两段曲调, 并有用琵琶技法模拟的锣鼓段。

《醉归曲》这是一首描写与朋友尽情欢乐之后带有醉意的人在回家路上的情景。曲调委婉悠扬中带有一丝诙谐。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欧美音乐剧名曲选萃 篇9

由薛范编译的《欧美音乐剧名曲选萃》近期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欧美音乐剧名曲选萃》中收录了薛范从27部经典名剧中精选出的40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包括《水上舞台》选曲《老人河》、《窈窕淑女》选曲《称心如意》、《音乐之声》选曲《孤独的牧羊少年》、《雪绒花》、《艾薇塔》选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猫》选曲《回忆》、《剧院魅影》选曲《想着我》、《悲惨世界》选曲《我曾经有过一个梦》、《西贡小姐》选曲《世界最后一晚》、《屋顶上的提琴手》选曲《光阴似流水》、《化身博士》选曲《就这一时刻》等,并且译配成中文同时还对每部音乐剧的作者、创作过程、剧情以及获奖情况等做了简要的文字介绍。

薛范在该书的自序中对音乐剧有如下的论述:“音乐剧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渐趋成熟,目前已经成为最有活力、最为兴旺的娱乐和文化产业。它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最主要的一点是:它海纳百川,不拘一格。就题材而论,从古代到现代,从真实到魔幻,从神话到童话,无所不有;早期音乐剧表现的大多是轻松活泼、喜笑颜开的当代人的日常生活,80年代以后,尤其是欧洲的音乐剧进入百老汇,一些原本属于大歌剧的严肃题材也开始问津音乐剧。就音乐创作而论,既有传统的,也有爵士乐、灵魂乐、摇滚乐、乡村和西部音乐。就演唱方式而论,既有美声的,也有流行唱法以及介乎二者之间的唱法。就舞蹈而论,既有芭蕾还有踢踏舞、探戈、华尔兹、迪斯科、现代舞、拉丁舞。总而言之,正因为音乐剧无一定之规,风格多元化,什么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因此就给了创作者们施展身手的广阔天地,同时也就吸引了不同层次的更多的观众。”

上一篇:中点问题论文下一篇:哥本哈根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