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奖学金体制

2024-11-04

高校奖学金体制(共3篇)

高校奖学金体制 篇1

摘要:高校奖学金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监督反馈机制等问题的存在, 滋生了很多道德风险问题, 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本文对此提出了优化奖学金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奖学金,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

一、奖学金评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 是指在交易双方签订交易合约后, 信息居于优势的一方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同时不承担后果的行为。道德风险是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假设的产物。道德风险虽在短时可使得交易一方获得额外利益, 但是长远来看, 会严重降低交易效率和提高交易成本, 破坏市场信用, 对双方的长远利益都有很大的损害。

2、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 顾名思义是为在学业上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而设立的, 旨在对其刻苦努力而取得的成就作出奖励并激励其再接再厉以取得更大进步。奖学金按性质可分为资助型和奖优型奖学金。资助型奖学金 (如国家励志奖学金等) 主要针对优秀学生中的贫困生, 而奖励型奖学金 (如国家奖学金等) 主要针对有突出表现的大学生, 而不论贫困与否。

3、奖学金与道德风险

奖学金设立主体的目的就是激励先进, 因此这也是其最大的利益所在;而与此同时, 学生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最大的利益就是奖学金的货币收入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荣誉。当奖学金的评定标准或者评定程序不合理, 使得某些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通过某些手段获得奖学金资格时, 就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奖学金制度运行的任一阶段, 比如奖学金申请资格确认阶段、评定阶段以及后续跟踪反馈阶段。比如说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请, 我们知道励志奖学金的基础条件有两个——“优”和“贫”, 只有满足这两项基础条件的学生才有资格进一步参与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就有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励志奖学金而通过一些非常手段去满足这两项条件, 比如所谎报家庭经济状况, 伪造自己贫困生身份。由于制度不完善, 涉及面广等原因, 奖学金评定主体难以有效确定学生是否达到贫困生的程度, 据笔者所知, 现在确定是否为贫困生的依据主要是“贫困生”所提交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 (加盖有民政部门公章) , 有这份材料就可以认定为贫困生, 没有这份材料就没有资格申请励志经学金。理论上来说有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应该可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 可往往是“理论比较丰满, 现实比较骨感”, 各级民政部门往往很少去审查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与他们没有很大的厉害关系, 所以一般只要去民政部门, 他们会很快帮你盖章。而奖学金评定主体又主要是依据贫困证明或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来认定贫困资格, 学校去一一确认真实情况要么技术上不可行要么成本太大。所以, 最终情况就是“心有多大, 奖学金就有多大”, 即使是家庭条件很好的学生只要其他条件满足也可获得评选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资格。

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 现实中道德风险问题还有很多种类型, 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这些道德风险问题的共同点就是一些本不完全符合奖学金评定标准的学生, 利用奖学金评定主体的信息劣势通过非常手段获得奖学金。

二、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从学生角度来看, 不外乎有两方面的原因:奖学金制度的缺陷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

1、评定标准精细细化, 标准执行粗糙化

奖学金评定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单纯以学业成绩分数来评定, 另一种模式是以学业成绩为主体的综合测评分数来评定。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是综合测评模式来评定奖学金, 在学业成绩为主体的情况下, 又设置了名目繁多的加分减分项目如科研能力 (参加的课题、发表的论文等) 、获奖情况、学生干部、无偿献血等等, 并且每一项的加分标准都制定的非常精细, 如参加或自立的课题的不同级别分别对应不同的加分, 发表论文的不同级别加不同的分数, 不同的干部加不同的分数等等。标准制定可谓十分的精细化。精细而又全面的标准确实可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真正评选出品学兼优的优秀大学生。可以同时又存在标准执行粗糙化的问题, 很多标准难以真正有效的执行, 材料的审核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比如说科研能力中的论文发表, 论文是体现学生科研能力的主要成果形式, 但是现实中存在很多为获奖而在论文发表上弄虚作假的问题, 如出钱挂名论文“二作”或者“三作”、请人代写代发等问题。这些弄虚作假的问题不是不能发现, 而是缺乏发现这些道德风险问题的机制。

2、缺乏跟踪反馈机制, 道德风险成本低

奖学金评定后的监督跟踪机制是保证奖学金发挥其作用的制度保证, 若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跟踪机制去保证奖学金按照规定用途使用, 那么就难以保证奖学金的激励作用。现行的奖学金制度下, 大部分是采取一次性转账的方式划拨奖学金, 少数是采取按月划拨的方式。不管是哪一种方式, 都没有对奖学金的用途进行监督, 某些高校明确规定了奖学金的用途但是缺乏监督机制, 规定形同虚设。例如励志奖学金主要是用于学生生活费用以及学习费用, 但是某些学生在获得巨额奖学金后奢侈消费, 购买名牌衣服、电子产品等等, 这些做法不仅违背奖学金制度初衷, 更会掀起学生中间的奢靡不正之风。学生只要想办法获得奖学金资格就不用担心其他问题, 因为没有人活着制度去时候监督审查。学生因为道德风险行为而给自己带来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有时候, 即使发现弄虚作假行为, 往往也只是收回奖学金而已, 难以对其形成威慑。

三、优化奖学金制度的建议

1、简化评定标准, 拓展奖学金种类

现行奖学金标准过于复杂, 原因在于企图通过设定一种奖学金来达到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殊不知, 过于复杂的奖学金评定标准使得其难以有效实行。通过拓展奖学金种类, 亦可达到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比如说针对励志奖学金来说, 可以将其拆分为几项励志奖学金, 比如学业励志奖学金 (课程成绩) 、科研励志奖学金 (科研能力) 、学工励志奖学金等, 原定励志奖学金奖金也可按照一定比例分为几部分, 这样就简化了奖学金评定制度, 而且也可以激励学生为了获得某项励志奖学金可以重点在某方面发展, 而不像现在的制度下, 学生要想获得励志奖学金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超过别人。“全面发展”不是“全面优秀”, “全才”毕竟是少数。过于综合的奖学金评定模式只能使得部分学生通过非常手段来使得自己成为“全才”, 滋生道德风险问题和行为。

2、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加大道德风险机会成本

为了有效监督奖学金的用途以及事后发现道德风险问题, 必须建立有效的跟踪反馈机制, 设立专门的奖学金监督小组, 由学校专门分管教学的领导兼任, 确定监督小组的行政地位。可以由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已经获得奖学金的同学的家庭情况或者日常消费情况进行抽查, 并接受全校师生对奖学金的使用情况的举报和反映, 及时进行调查。对于不按规定使用奖学金或者在参评奖学金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的同学进行处罚, 比如取消以后评奖评优资格或者参照考试作弊处理办法进行处罚。同时对政策规定进行大力宣传, 使得学生对道德风险问题的机会成本有明确的认知, 使其认识到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荣誉和奖金, 通过违规行为骗取奖学金是不值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前预防时候惩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浩.经济学视角下的奖学金制度浅析[J].科教导刊, 2010 (4中) .

[2]蒋国华.激励理论在高校奖学金评定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3]蒋莉.奖学金名额公平分配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 2006 (4) .

高校奖学金制度改革初探 篇2

一、现行奖学金制度

1. 奖学金种类

普通高校的奖学金大致分为国家奖学金系列 (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 , 校等级奖学金 (特等奖学金, 一等奖学金, 二等奖学金, 三等奖学金) , 校单项奖学金 (学生干部奖学金, 社会活动奖学金, 英语学习奖学金, 励志奖学金, 学习进步奖学金) 以及企业赞助奖学金等。

2. 奖学金金额及涵盖比例

(1) 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出资奖励普通高等学校学生, 每人每年8000元, 占在校生比例约为0.3%。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财政出资奖励普通高校中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 每人每年5000元, 占在校生比例约为3%。

(2) 校等级奖学金:特等奖学金约占0.5%。每人每年3000元。一等奖学金:每人每年2000元, 约占3%。二等奖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 约占8%。三等奖学金:每人每年800元, 约占15%。单项奖学金每项400元。

(3) 企业家奖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且符合企业家条件的学生, 金额和比例每年都会有浮动。

3. 奖学金评定的构成

奖学金评定分数的构成包括基本素质总评, 学习成绩总评, 实践与创新三部分。其计算公式为:F=F1×0.15+F2×0.65+F3×0.2 (F1:基本素质评分;F2:学习成绩总评;F3:实践与创新) 。

4. 奖学金的评定方法概述

(1) 基本素质测评:由班委, 宿舍代表组成的学生测评小组和辅导员办公室老师分针对学生的政治态度, 身体素质, 生活态度等十项内容进行打分, 其中学生评测成绩占70%, 老师评定占30%, 其中获得先进集体, 先进个人的可视一定情况加分。

(2) 学习成绩测评:学习成绩组成包括考试科目, 考查科目和公选课科目。考试科目成绩是学习成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3) 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学术论文评分、科研成果评分、学科竞赛评分、文体竞赛评分、学生工作评分、社会活动评分、发表作品评分、外语水平评分、计算机水平评分等。

二、现行奖学金制度弊端分析

(1) 基本素质评分由老师和学生打分, 工作量大, 不易操作, 而且老师和学生并不一定对评测对象的认识面面俱到, 主观性太强, 并没有相应的打分依据。因此基本素质评分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客观, 不公正[2]。

(2) 成绩测评由考试科目, 考查科目, 公选课科目三部分组成, 因为奖学金侧重于考试科目的成绩, 致使部分学生只偏向学习考试科目而忽视了考查科目的学习, 造成学生厚此薄彼, 忽视了部分重要考查科目的学习。而考查科目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也是专业选修课的一种形式, 仅仅乘以0.5%的比例计入成绩测评。比重过小, 致使同学们往往懈怠考查科目的学习。即使在考试科目中, 部分同学又专注学习学分高的科目, 忽视学分低的科目。

(3) 在实践与创新测评中, 非专业类论文加分过多, 使许多同学可以通过发表一些没有质量的文章, 获得很高的奖项,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奖学金制度的公平性。此外, 学生偏向于参加容易得奖状的文体活动, 例如绘画, 歌唱等, 在活动中出现了部分同学通过制度的漏洞, 向熟悉的社团负责人要奖状, 互换奖状等不良现象, 严重地违背了奖学金制度的初衷, 损害了其他同学的利益。

三、改革后的奖学金制度

(1) 基本素质评比:通过对当前制度的分析, 笔者设想F1的分值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 基础分值占50分, 每个人都获得一定的基础分值, 这样缩小了同学和辅导员打分时存在的分数差距, 减少主观性, 增加奖学金制度的客观性。辅导员和同学的打分的分值别缩小到20分, 10分。

(2) 成绩测评:为了减少学生过度的关注分数, 调动学生全方面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设想: (1) 淡化学分观念:评定奖学金时, 学分在2.0到3.0之间的统一按照2.5分计算, 学分在3.0到5.0的统一按照4.0计算, 学分在5.0以上的统一按照5.0计算。通过缩小学分差距, 尽量使考试科目在奖学金评定时所占比重大致相等, 这样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会因为学分的高低而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 (2) 强化考查科目的考查:评定奖学金时, 考查科目应按照分数的高低, 划定等级, 按照等级的不同直接计入总分。 (3) 弱化公选课加分:在奖学金制度的引导下, 同学们在选择公选课时往往是根据学长学姐的经验, 选择分数较高的课程学习, 忽视了自我兴趣的培养。减少了公选课的加分分数, 鼓励学生选报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而不是根据分数来选择。

(3) 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 (1) 弱化普通论文加分:因为论文类加分过高, 出现不少同学恶意堆积论文的情况, SCI, 核心类期刊按照18分, 10分的加分, 其他省级期刊以上文章的加分应低于5分。通过这项规定来引导正确的科研观念。 (2) 设立文体专项奖学金, 取消文体加分:笔者希望通过设立文体专项奖学金的方法, 表彰文体尖子生。这既是对他们工作的价值, 付出的汗水等的一种肯定, 也是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制度, 调动更广大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 (3) 弱化社团活动的加分:很多学生为多得到F3的分数而盲目参加活动, 毫无意义。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奖学金制度的引导所致。笔者拟采取在以后的评优活动中设置社团加分有上限的方式, 每个活动按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依次加分0.5, 0.3, 0.1最高累计为3分。既不打击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也规避了部分同学盲目参加活动的行为。

(4) 提高成绩测评在奖学金评定的门槛。在评定奖学金时, 为了进一步提高成绩在奖学金评定时的重要作用。笔者计划按照等级奖学金涵盖的比例, 确定F2在前10%的同学有资格评定特等和一等奖学金。F2在前50%的同学才有资格评定二等和三等奖学金。这样的举措有助于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踏踏实实学习的积极导向。

奖学金制度对在校学生的个人品德素质, 学习能力, 综合素质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3]。只有通过不断的顺应社会的发展, 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 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奖学金制度的作用。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奖学金的评定不再单单依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学生的品德修养、科研情况、社会活动情况等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奖学金评定体系中去。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奖学金制度的混乱, 产生了很多问题, 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导向作用。本文以某高校奖学金制度为例, 对现行奖学金制度提出了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高校,奖学金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潘玉驹, 嵇小怡.高校学生奖学金制度的改革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02 (01) :53.

[2]廖愉平.对现行高校本科生奖学金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4 (31) .

高校奖学金品德考察的思考 篇3

一、奖学金制度落实不严格

从奖学金制度的实际落实情况来看, 一些高校落实过程并不严格, 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察, 而轻视甚至忽视对品德的考察, 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品德考察在奖学金制度中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刻, 一些院系为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习惯于简单地用学业考试成绩排名次序直接确定获奖者, 片面地将学业成绩优秀等同于“品学兼优”, 导致一些学习成绩好但是日常品行表现差的学生获得奖学金而引发学生不满情。二是品德考察机制不合理, 一些院系对品德的考察不全面、不综合甚至存在“私心”, 在奖学金评定中总是倾向于将学生担任班干部并经常辅助院系参与学生管理或者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登视为品德优秀的标准, 并给予学生高额加分, 使得一些学生为获得加分而热衷于“当官”, 把心思不是用在学习上, 而是辗转于校内外各项活动, 甚至为了加分不惜伪造证明, 不仅荒废了学业, 而且败坏校园风气。三是一些院系要么就是直接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根据“有权者”个人喜好直接指定所谓的品德优秀者为获奖者, 要么就是组织学生通过投票选举等所谓的“民主评议”方式直接由学生来决定品德表现优秀者而略去院系的意见和少数学生的特殊情况, 学生一般都凭借印象和个人喜好进行选举, 容易发生学生拉选票、拉关系等不良现象, 降低了奖学金评定过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二、奖学金的评定需要注重“德才兼备”

可以看出, 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设立的奖学金, 无论是侧重奖励学业还是侧重奖励品德的奖学金, “品学兼优”都是奖学金评定的共性要求, 正所谓“德才兼备”。因为, 好学生不能只是成绩好, 还应关注学生与人相处、感恩、诚信等品德的培养, 我们很难说一个学业成绩突出但品德恶劣的人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讲到“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 高校在奖学金评定中应当把学生的品德放在首要位置, 因为品行是人才的首要素质, 注重大写“人”的塑造, 强调使青年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这是学校对教育的本质追求。这些是社会进步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 也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应必备的重要素质。

为做好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 切实发挥奖学金制度应有的功能,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以期抛砖引玉:一是要摒弃奖学金以学习成绩好坏唯一标准的做法, 回归奖学金制度本来面目, 要求获奖者不仅要学业精而且还要品行好, 以此来激励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就是要在奖学金评定条件中, 将思想品德素质放在参评条件中的首要条件, 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决定是否有资格参与评选奖学金。二是要拓品德考察内容, 不局限于担任班干部、参加课外活动, 而应对学生从政治态度、思想品质、道德行为、法纪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包括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积极参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对于那些德行在广大学生中反映较差的学生, 无论成绩多好或者参加活动多少都不得参加评奖。三是要完善奖学金民主评议制度, 既不能搞院系根据需要直接决定获奖者的主观专断作风, 又不能完全将权力交给学生通过投票选举产生获奖者, 而是应当将院系的意见与学生的意见有机结合, 在班级投票选举的同时增加院系对学生品德的考察意见, 并将获奖者的事迹公布于众, 让学生心服口服, 让评定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更好地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全面发展。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奖学金制度, 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起着重要导向作用, 因此, 在奖学金制度的落实中对学生的学业与品德应当“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才能引导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摘要: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起着重要导向作用。文章针对当前奖学金评定中对学生品德考察重视不够的问题, 从认识奖学金制度的本质追求、拓展品德考察内容、完善品德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奖学金后评价等方面对加强品德考察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校,奖学金,品德考察

参考文献

[1]田苏宏, 方璐.从奖学金激励功能探析高校奖学金评定制度的优化[J].高校辅导员, 2014, 1 (67)

[2]杨宁.论现行高校奖学金制度的缺陷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9 (292)

[3]王光大.试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实施效果及改进策略.中国轻工教育, 2011, 3 (4)

[4]王婷.品行好也拿奖学金: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学生考核.浙江日报[N], 2011.11.15

上一篇:频谱纹理特征下一篇:新农村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