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体阅读

2024-10-29

不同文体阅读(精选9篇)

不同文体阅读 篇1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只是写作训练的附庸。老师讲得最多的是写作方法, 以便学生模仿、学习。这种重写轻读现象, 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 自然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 以至于在考试中, “阅读理解”这部分失分最多, 严重影响了语文科的成绩, 甚至会影响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现就这个问题, 本人谈谈如何根据不同文体特点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一结构方面的特点

1. 记叙文的结构特点

记叙文结构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记叙文的顺序上, 主要弄清文章是顺叙还是倒叙, 有无插叙、补叙等。如:我在教初级中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时采用了记叙文顺序上的比较教学, 让学生分析辨别这单元中的不同记叙顺序。通过比较教学, 学生既明确了各篇文章所采用的不同记叙顺序:《这不是一颗流星》、《背影》用了倒叙, 《散步》、《金黄的大斗笠》用了顺叙, 《羚羊木雕》一文用了插叙, 又理解了各种记叙顺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从而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2. 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

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各有不同, 因此, 在阅读时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小说和戏剧主要体现在情节的结构上。因此, 教学这类文章要根据情节来分析文章结构。如:在教《七根火柴》时, 首先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阅读课文:小说是如何紧扣“七根火柴”的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按照情节发展, 可把课文划分为几部分?通过阅读分析, 学生明确了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环境恶劣, 渴望有火 (开端) ;第二部分写无名战士献出了火柴, 精神伟大 (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写篝火燃烧, 转交党证和火柴 (结局) 。这样, 学生明确了这类文章的分段根据, 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

散文和抒情诗主要表现在作者感情的脉络上。认真分析并正确把握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就等于把握文章的主题。如:在学习《春》这课的过程中, 让学生速读课文, 理清文章感情脉络, 使他们懂得了本文是按“盼春——绘春——颂春”的感情脉络进行描绘的, 从而为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提供了依据, 明确了本文可分为三部分;同时对归纳文章主题也有一定的启示:本文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 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上述问题若能弄清楚, 不但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而且还掌握了用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来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方法。

3. 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说明的顺序和层次上。如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 按时间发展, 按空间转移, 按事物变化过程, 按事物内容结构, 按事物特性、功用, 按操作程序等等。因为不同类型的说明文有不同的说明顺序, 所以在分析说明文结构的过程中, 要根据其不同说明目的和对象, 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来分析。如学习《故宫博物院》可指导学生按空间顺序来分析文章结构, 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却按时间顺序来分析结构等。如此阅读分析训练, 学生不但了解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也学会了说明结构分析的方法。

二内容方面的特点

1. 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内容特点

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以写人记事为主, 对这类文章的理解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对事件的解剖来进行的。如在学习《小桔灯》时, 让学生带着“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 表现了小姑娘的哪些性格?”的问题阅读课文。同时老师做适当的提示:分析人物主要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细节等方面入手。这样, 学生不但明确了本文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这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分析事件, 主要是剖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 以揭示事件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如:在学习《老山界》时, 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制成表格。

2. 说明文的内容特点

说明文内容上的特点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 有的是只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个方面, 有的是综合说明其全貌, 但都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如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组织学生重点分析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的。

3. 议论文的内容特点

议论文的内容是以说理为主, 通过各种材料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 可分为论点和论据两部分。要把握议论文内容的特点就要从论点和论据两方面进行。

议论文的论点在文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学生在阅读议论文归纳论点的过程中, 要明确论点的不定位性。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的标题就是论点;《谈骨气》一文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论点;《想和做》的论点放在文中;《哨子》根据作者亲身经历的某种生活实例提出论点;有些论点在文章里, 必须经过归纳得出。通过论点的分析归纳, 把握了文章的灵魂, 为进一步分析论据打下基础, 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辨别、概括归纳的能力。

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 都要根据阐述中心论点的需要来组织安排, 越直接、越充分就越有力。由于论据分为理论和事实论据, 因此, 在议论文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分清哪些是理论论据, 哪些是事实论据, 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加以论证的等基本问题。然后再进一步分析所选论据具有的代表性, 即文章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行论述, 如何从不同角度选出论据加以论述等。

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教师必须克服对课文的过多“分析”, 以滔滔讲授“冲”掉了阅读训练, 务必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阅读实践;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 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此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学生的阅读能力定能得到提高。

不同文体阅读 篇2

11月16日——11月21日,在浙江丽水学院我参加了6天的不同文体的培训,听了杨丽佳、汪潮、周璐等名师的讲座和课。让我对语文的教学,无论是从目标的确定还是方法的授予等等都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

总结这次培训主要交流了关于语文教学对不同文体的思考,我们平时要多从课标方面着眼(关注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就是如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关注课程的基本理念、特点。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注意体现文体特点。如:郑艺老师的课《菊》,他教学时,用了文言文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反其道而用之,让学生自己修改现代文的课文,最后成文一篇文言文。再和原文的古文进行对比,揣摩字词,理解。他也能从不同角度挖掘语文的语言点,从不同角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也能结合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另外每一种文体都有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也要有所取舍。抓住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引导。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抓住了表示游程的顺序的词语和感受最深的孔隙部分教学。使文本教学体现文体特点,又不囿于文体。我想使每一篇课文有共性也不失个性,把握得很好,这是我们原来感觉比较难的地方。还有朗读仍然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和朗读层次上的指导。我们能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上朗读的层次逐步提升。另外还要有充足的准备。各种相关资料的补充,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更是对学生视野的开阔,让学生更加喜爱文本,更愿意读,读得更好。这和我们原来越是分析,学生越不愿意读了,是截然不同的。这点鲍老师的做法让我很是钦佩。我们最后也更要关注语用。不管什么文体的教学,其实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从文体出发去学习文本的语言,体会文中的情感,同时又通过文本的学习,积累语言,更好地学好一类文体,写出同类文体的文章。如杨佳丽老师的课《军神》这节课从文章内容出发,到最后的语用的体现就比较明显,这样也就很好的落实了学是为了用的目标。值得我今后学习。

不同文体阅读 篇3

关键词:文体,文体意识,语文阅读教学

文体意识是人们在文章写作和阅读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 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文体意识不仅是写作教学中应关注的, 而且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失的思考。它是读懂和理解语文教材的潜在要求, 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关系到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恰当、准确, 以及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高低。

一、强化文体意识是语文教材的潜在要求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其实, 不管是“教教材”, 还是“用教材教”, 都必须关注教材本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材仍是主要的依据。而长期以来, 语文教材大多是“文体结构”, 即以文体作为单元编排的体例, 不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

拿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来说, 必修课程有“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以文体划分为若干个单元。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 是根据不同的文体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的, 即诗歌与散文 (系列1) 、小说与戏剧 (系列2) 、新闻与传记 (系列3) 、语言文字应用 (系列4) 和文化论著研读 (系列5) 。由此可以看出, 文体意识的培养和运用, 是语文教材的潜在要求。在语文新课标中, 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要求, 但处处涉及文体意识培养和运用的内容可以说缺少文体意识和对文体意识的培养, 就没有真正落实新课标语文教学。

因此, 根据教材以文体作为依据对课文进行单元划分的具体情况, 以及文体在理解、体验、感悟课文中的特殊意义, 真正理解和落实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和运用文体意识, 这是真正读懂和理解语文教材的基本的、原则性要求。

二、文体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文体归属, 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不同特点, 这些特点鲜明地表现在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技巧的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语文教师除了关注学情外, 更要顾及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这就是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它需要教师对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逐渐帮助学生习得一种文体阅读的思维和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 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 ,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比如, 阅读论述类文本,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 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着力点, 教出不同文体的个性, 是语文教师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以诗歌教学为例。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也是语言的艺术由于表达形式的限制, 诗歌中情感的抒发更需要语言的提炼和纯化, 而且常常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因此,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具有很强的模糊性, 是虚化而空灵的, 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是一个个的意义支点, 其中蕴涵丰富而复杂的心理积淀和思想情感, 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诗歌教学应以这些特征为着眼点, 只有抓住意象和意境, 突出诗歌情感这一主线, 才能品出诗的感觉和味道。如教学《再别康桥时, 意象的把握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在分析意象时, 要着眼于这些意象与作者的情感的关系。抓住诗人的情感, 才是教学的核心, 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诗人为什么不是与人或校园告别? 诗人眼中的康桥是怎样的? 意象的选择突出了什么特点? 与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何关系? 在思考时, 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 联系诗人的生活与情感经历, 并借助个人的生活体验, 从而把握诗人的“情”。这样学生不难体会到, 诗人表面上是与云彩、金柳等自然景物告别, 实际上是在与自己的“梦”告别, 与自己的回忆告别。之所以选择宁静与沉默, 是因为诗人内心的隐秘无法向人诉说。于是他“轻轻的来”, “悄悄的走”其中的爱恋、缠绵、沉醉、洒脱、沉重等, 需要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加以补充与还原。这种通过诗性语言走入诗人心灵深处的教学, 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相对诗歌, 散文的情感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沉淀后的心境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淌。在所有文体中, 散文是最自由、最灵活的一种抒情方式, 而且写的是真人真事, 真实地体现作者的人格和性情, 这种真实感、独特性与个性美, 以及蕴涵其中的人文底蕴, 是散文的最大魅力, 也是散文教学的着眼点。同样是散文, 类型不同, 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果是一篇说理的散文, 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 如何‘说理’”展开。

小说、戏剧作为不同的文学样式, 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文体特征, 这决定了应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设计思路。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 加强对不同类型文体的个性研究, 才不致使文体的特性淹没于共性之中。

三、文体是阅读理解的规范

文体是写作的形式规范。对作者来说, 写作的过程就是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 恰当地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 (具体包含体裁的特征、功能、作法、要求等) , 建构自己的作品, 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的过程。尽管不同作者的写作或艺术风格有其独特性, 但都以某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 都必须遵循某一文体的基本框架和规格。

文体作为文本的外在形式也是对阅读理解的一种规范对读者而言, 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 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 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 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的过程。

可见, 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文体模式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信息得以畅通传递的桥梁和保证。英国的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中曾说, 文体概念提供了“指导读者同文本遭遇时的标准或期望”, 把读者的阅读“纳入规划”, 给它以可知形式, 赋予它以语境和框架, 减少复杂性, 使读者严格按照文本原意“阅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时应用一定的方法, 形成一定的能力。钱理群先生说过, 要读懂并讲清一篇文章, 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在阅读教学中, 文体意识是不可或缺的, 要教会学生用适合文体特征的思维阅读。

阅读思维换言之就是文体思维, 阅读技法受制于文章体式。同样一个题材, 用不同的文体加以表现, 行文思路会有所不同, 它的意义和内涵也会发生变化。可见, 文体不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不同, 更体现了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表达需要因此, 在阅读时必须根据文体特征去把握文章思路, 从而理解文本内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章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是否具有文体意识, 对文本解读是有很大影响的。有人说,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 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 而采用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 如果不顾文体特点, 千篇一律地使用模式化教学方式, 则在抹杀文本的文体特点的同时, 也会使对文本的理解概念化、表面化, 甚至造成对文本的误读。

“教是为了不需教”,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 必须授予学生阅读方法, 培养并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 让学生明白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 摄其精华;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因为阅读也是习惯方面的事, 仅仅心知其故, 而习惯没有养成, 阅读能力就难以体现。

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教师必须充分地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 教出不同文体的个性,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文体意识对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 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 全面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向东.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J].语文建设, 2008 (01) .

[2]杨永良.谈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 (09) .

[3]钱理群.说什么“理”, 如何“说理”[J].语文建设, 2009 (04) .

不同类型员工的文体活动组织 篇4

在一些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各子公司间业务类型、人员构成可能差异较大。作为企业文化工作者,要能够发现并研究这些企业间人员结构上的差异,根据不同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活动。

一、员工结构分类及需求特点

根据企业员工从事工作的不同,我们把员工分为“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即如彼得·德鲁克所指,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现在大多非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大约都可称为“知识型员工”。“非知识型员工”则指工作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基础岗位员工,他们更多的是通过体力劳动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

从群体特征上看,“知识型员工”自身素质较高,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意愿,工作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他们喜欢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较强、形式新颖的文体活动,他们不但注重物质回报,也注重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和收获。“非知识型员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作纪律性较好,他们更喜欢统一组织、大型群体性传统文体活动项目,他们更在意文体活动的氛围和活动中的物质回报。

二、不同类型员工群体的活动组织

既然不同类型的员工群体对员工活动组织的需求并不一致,我们在组织员工活动时,就应该首先对员工的类型、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根据员工群体结构不同,从活动的类型、活动组织的方式、活动的奖励机制、活动的组织时间等四个方面,注意有所区别。

在员工活动的类型上,“非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现场组织、被动参与的活动形式,如联欢晚会、歌会、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专业技术比武、聚餐、出游等。而“知识型员工”能接受的活动类型则更加宽泛,除上述活动外,知识竞赛、征文征图、文化艺术展览、公益活动、网络互动游戏等非体力型互动参与的活动也都能被“知识型员工”所喜爱。

“非知识型员工”员工群体组织活动,我们一般采取现场组织的形式。而对“知识型员工”,除现场组织的形式外,通过网络、报刊、移动终端等非现场组织的活动,也很受欢迎。

从活动奖励机制上看,对“非知识型员工”的奖励采用物质和奖金直接奖励效果较好。而对“知识型员工”型员工,除物品和现金直接奖励外,授予荣誉、发给奖牌奖杯证书、在企业报刊网站进行风采展示等精神鼓励,同样有很好的激励效果。

文体不同, 教学不同 篇5

新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和文体密切相关。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普遍存在着“淡化文体”的倾向。2013年3月, 我们在浦江县实验小学“不同文体教学研讨会”上, 对247位听课教师作了一项有关“不同文体教学”方面的调查。调查发现: 60% 左右的教师“喜欢”上“童话”“神话”“儿童诗”等文体, 将近32% 和8% 的教师对“古诗”“说明文”文体“不感兴趣”;在“对于不同的文体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时, 86% 的教师只是“偶尔考虑”。我们以为, 国内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走出“低效”的胡同, 这其中与众多教师不分文体、模糊文体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一、 文体不同, 教学目标不同

如何把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目标, 关乎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和走向, 关乎到阅读教学最终去向哪里。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根本不考虑文体特点, 不论课文属于何种文体, 都一股脑儿地套用通常教记叙文的方法, 长年累月, 教学目标千篇一律, 学生学得厌, 教师教得烦。

一位名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时, 让学生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通过表格的形式填写出来, 然后围绕这六要素展开教学。其实, 童话与童年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与成人不同, 在儿童眼里, 宇宙万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如果告诉儿童这不是真的, 用“科学”解释, 他们不一定听得懂, 也没有兴趣听。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充分理解儿童的这份“童心”,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通过对童话这种植根于生活, 而比现实生活更活跃、更富色彩的想象, 去接受美好情感体验的熏陶和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判断。假若通过类似六要素分析或者与现实过分对接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就会破坏童话的美妙意境。显然,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文体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实, 不同的文体决定了它在话语体式和结构形式上独特的个性特征, 这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不同文体的作品时“编码”方式是不同的, 诗歌重意象, 散文扣主旨, 童话离不开想象, 小说塑人物, 寓言为理叙事, 戏剧要设置冲突……不同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当有所不同。课程标准对四个学段的文体都进行了归类, 第一个学段: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第三学段: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诗歌。《课程标准》在各个年段目标中对于不同体裁的作品设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如:阅读叙事性作品, 能够“了解事件梗概, 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 要求学生能够“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 则要求学生能够“抓住要点, 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不同的文体,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我们所给予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凭借文体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来实施教学, 目标定位准确了, 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走向才能够更加丰富, 更加多元。

二、文体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文体归属, 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不同特点, 这些特点鲜明地表现在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技巧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语文教师除了要关注学情外, 更要顾及文体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这就是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它需要教师对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来进行教学, 逐渐帮助学生习得一种文体阅读的思维和方法。

李海林说, 阅读教学教什么?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教的这篇课文的文类, 即文体分类。阅读思维是文体思维。读者拿到一个文本, 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是什么文体和它所要表达的社会功效。如果它是小说, 读者的阅读需求是“欣赏”“消遣”;如果它是新闻, 则需要“了解新鲜事”。因此, 不同的文体决定了读者不同的阅读思维和不同的阅读姿态。教师对阅读教学如果没有引导学生进入这种阅读“姿态”, 没有展开这种阅读思维, 就不能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和文体密切相关。没有文体, 阅读、写作就无章可循, 阅读、写作教学也不得要领。例如, 说明文语言精确凝练, 结构严密, 条理清晰, 作者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 让读者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因此指导学生学习这类作品时, 要明确说明对象, 掌握说明方法, 品读感悟说明的准确性, 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和结构特点等。而小说的教学, 则要关注情节和人物形象, 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描写, 掌握人物思想和性格特点, 了解小说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又是如何推动人物性格形成的等。而阅读神话, 就要把人类的美好品质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同时, 神话更以无可替代的形式孕育着想象力这一重要的思维品质, 神话给了儿童一片梦想的天空;因而整体的听讲复述故事、朗读想象神奇等应该是神话教学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三、文体不同, 教学策略不同

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 有利于指导学法, 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方法, 因而有利于学生从学会一篇到学会一类;也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结构, 优化教学过程。抓住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这既顺应了文本本身的特点, 又贴合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发展的程度。

我们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 着重对童话、诗歌、寓言、神话、说明文、文言文等文体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以下常用文体的教学策略供参考 (见下表) 。

不同文体阅读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商务英语文本翻译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越来越重要。涉外商务文本通常都涉及到商务各方的经济利益, 因此, 商务文本的翻译质量对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十几年来译界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专家学者们已经对商务英语的翻译规范与标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以便能够切实指导商务文本的翻译实践。叶玉龙等编著的《商务英语汉译教程》中指出商务英语翻译的标准是“忠实、通顺和地道” (1998:21) 。刘法公撰写的《商贸汉英翻译专论》中认为商务翻译的标准是“忠实、准确和统一” (1999:59) 。张新红、李明等则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的商务英语翻译标准为“忠实、地道和统一” (2003:14) 。彭萍 (2004) 认为商务文本翻译的具体尺度应该是意思准确, 术语规范, 语气贴切。马会娟 (2005) 认为不同的商务文体应该有不同的具体的翻译标准。李明清 (2009) 指出, 商务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翻译中需要“变通”来完善和促进“等效”。翁凤翔 (2013) 认为商务英语翻译标准是“信息灵活对等”, 提出了“4Es”翻译标准:1) Equivalence of semantic messa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原文的语义信息与译文语义信息对等) ;2) Equivalence of stylistic messa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原文的文体信息与译文的文体信息对等) 3) Equivalence of cultural messa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原文的文化信息与译文的文化信息对等) 4) Equivalence of business effect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原文的商务功效与译文的商务功效对等) 。

商务英语涵盖的范围涉较广, 包含许多不同的文体, 主要有公文体 (如商务信函) 、广告体 (如商业广告) 、论说体 (如商务评论) 、契约体 (如买卖合同、公司章程) , 应用体 (如招投标通告、产品说明书) 等。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用一个统一的翻译标准来指导各类商务文体翻译, 在实践中会让译者无所适从。由此可见, 商务文本的翻译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

商务文本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商务活动, 其语言特点有浓厚的商务特色, 因此商务文本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专门语言又有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翻译特点。其中有不少商务语篇的翻译都涉及到一定的专门知识, 有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行业术语。比如, 在翻译有关商务信函和商务合同, 特别是翻译贸易合同时, 译者经常会遇到CFR (Cost and Freight) 、DES (Delivered Ex Ship) 、DEQ (Delivered Ex Quay) 、DDU (Delivered Ex Unpaid) 等术语。这就要求译者要有一定的专门知识, 能准确理解价格术语的含义, 对商品的品名、品质、包装、价格、装运、保险、支付、商检、索赔、不可抗力、谈判、仲裁等术语也要有清楚的概念。

正是由于商务文体上有这一共性, 才使不少致力于商务英语翻译标准研究的学者认为, 商务英语翻译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而这个能指导一切商务翻译实践的标准也只能是围绕着“忠实”、“对等”等传统的翻译理论展开。但是, 就实际情况而言, 不同商务文本的个性远远大于共性。因而, 针对不同的商务文本提出不同的具体标准更切合商务翻译的实际情况。正如创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的辜正坤先生指出的, “真正有实用价值的翻译标准正是那些具体的标准” (辜正坤, 1998:203) 。

2. 商务英语翻译:文体相异、标准不同

商务英语不同的文体形式, 由于交际功能的不同, 对翻译标准的要求亦不相同。下文以具体的译例来探讨商务翻译活动中最经常涉及到的四种主要商务文体的翻译标准, 即商务广告、产品说明书、商务信函以及商务合同的翻译标准, 以进一步说明商务英语翻译标准必须是多元化的这一观点。

2.1 商务广告的翻译:自然生动

各民族之间语言不同, 思维也往往不同, 这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

Hypothesis) 中“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 的核心思想。在商务广告翻译中, 如果不考虑国家背景, 不考虑风俗习惯等因素, 译入语就会显得生硬, 甚至让人不知所云, 因此, 在翻译商务广告时, 应尽可能地用译入语国家所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 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传递出源语信息。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使人感到熟悉而亲切, 才能给消费者留下印象, 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如:

(1) Just for yourself!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这个句子非常简单, 但作为一条用于服装宣传的广告语时, 照字面意思直译就显得生硬、不自然。因此就难以传达了商家“表现自己, 美丽到底”的深层意图。

商务广告的目的是要打动消费者, 因此, 在翻译商务广告时, 译者应精心遣词造句, 酌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 力求译入语生动、形象、引起注意、耐入寻味, 从而征服消费者。如:

(2) 双关 (pun) :Trust us.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译文:相信我们吧。历经5000多只耳朵多年的经验。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 其中“ears”与“years”形成谐音双关, 暗示该产品历史悠久、久经考验。

(3) 拟人 (personification) :Poetry in motion, dancing close to me.动态的诗, 向我舞动。这是一则丰田汽车广告, 译文将汽车拟人化了, 这个广告在消费者面前展现出一辆辆活灵活现的汽车图片。

(4) 重复 (repetition) :A New Year, A New Career.迎新年, 换新岗。Take time.Any time.无论何时, 享受生活。

从以上实例可见, 对英文广告的翻译如果得当, 能使简单的语言产生独特的效果, 给消费者留下生动形象, 同时也让广告更具亲和力和活力, 增加语言的魅力, 有效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2.2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客观准确、简洁通顺

产品说明书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信息, 而且产品说明书的读者阅读说明书的目的

也在于了解有关产品的信息。不同产品说明书所阐明的信息也各不相同, 其阐述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 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安全和利益, 因此, 根据翻译的目的论, 翻译产品说明书, 应该做到客观准确, 让目的语读者获得有关产品的真实信息, 从而能够安全顺利地使用该产品。如:

(5) Pantene Pro-V Treatment Shampoo now contains even more Pro-Vitamin B5, which deeply penetrates your hair from root to tip, making it healthy and shiny.With a built-in conditioner, Treatment Shampoo cleans and conditions in one easy step.

译文:潘婷Pro-V营养洗发露现含有更多维他命原B5, 营养能由发根彻底渗透至发尖, 补充养分, 令头发健康、亮泽。潘婷PRO.V洗发露兼含护发素, 能够做到洗发同时护发。

原文中deeply penetrates your hair from root to tip译成“营养能由发根彻底渗透至发尖, 补充养分”详细而客观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6) 一周使用一次, 深层长效, 美白修护, 肌肤水嫰白皙。

译文:Use it once a week and it will nourish your skin deep and remain long effective, making your skin tender and fair.

中文很显然带有广告的语气, 所以极尽汉语的描写之能事, 而英文偏于简洁, 使用祈使句, 所以译文和原文相比略显简洁, 既起到了说明信息的效果, 又起到了宣传的效果。

2.3 商务信函的翻译:事实准确、礼貌得体

对商务信函的翻译来说, 有时“忠实”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循的标准。根据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实际用途, 笔者认为商务信函的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

2.3.1 准确传达原文的事实信息

商务信函的一大特点是实事求是, 不得夸大其词, 亦不得缩小其词。尤其是信函有些地方涉及商务往来的数量、日期、价格、金额、规格、代号、保险方式和币种等, 这些细节在翻译中不得马虎疏漏, 也不得模棱两可。如:

(7) We’ll cover the goods against All Risks for 110%of the total value, premium for additional coverage, if required, shall be borne by the buyers.

译文:我方将以货物到岸价格的110%投何一切险, 若有任何附加险种的附加费, 应由买方承担。

(8) Our offer is a firm offer and remains good until 2:30 P.M.15th July, 2012, Beijing.

译文:我们所报的实盘, 有效期至北京时间2012年7月15日下午2:30.

2.3.2 符合公函文体的语言特征

商务信函的翻译不仅要事实准确, 遣辞用句还要符合公函文体的特征, 以体现商务信函的特点和专业水准。对信函中某些约定俗成的、固定化的行业套语可以遵循译入语的习惯, 直接套用相应的习惯表达方式;译文还应尽量使用简洁的书面语, 避免使用广告体和口语体。如:

(9) Your information would be appreciated as to the discount for an order of 5, 000 pairs of the leather shoes.

原译文:非常感谢你们提供的5000双皮鞋的折扣信息。

改译文:敬请告知订购5000双皮鞋的折扣。

(10) We shall appreciate it if you will make us a firm offer for 20tons of silk.

原译文:我们感谢你方你方报20吨丝绸的实盘给我方。

改译文:烦请报20吨丝绸实盘。

在上文的两个例句中, 改译文的两个句子较原译文的两个句子更符合公函文体的语言特征。

2.4 商务合同的翻译:准确完整、通顺得体

商务合同是一种契约体, 其文本具有用语正式、句式严谨以及篇章结构固定等特点, 笔者认为涉外商务合同翻译的具体标准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用词准确, 译文完整; (2) 行文通顺, 条理清楚。

2.4.1 用词准确, 译文完整

合同是签订各方的权利义务或当事人应遵守的规定, 具有法律约束力, 因而合同行文严谨、措辞确切。译文完整准确是翻译合同的基础。胡庚申等学者也认为, “准确严谨”是合同翻译的首要标准, 做不到这点就谈不上翻译商务合同 (2002:228) 。如:

(11) 卖方须在7月10日或之前将货交付给买方。

原译文:The vendor shall deliver the goods to the vendee before July 10.

改译文:The vendor shall deliver the goods the vendee by July 10.

译者对原文中的时间没有弄清楚, 原文中是包含“7月10日”这天的, 如果不含这天, 可以用原译文。这样的译文时间节点没有弄清楚, 将来一旦产生纠纷就会出现问题。

2.4.2 行文通顺, 条理清楚

合同译文的通顺着重体现在“条理清楚”上 (胡庚申等, 2002:228) 。特别是在处理长句、复杂句时更是如此。合同的句式结构一般多为复杂的长句, 这是由于合同的撰写者希望一句话能尽量容纳最多的信息量, 同时提供的信息既完整又严密, 不给他人的曲解或误解留可乘之机。在不影响原文意义的条件下, 译文应尽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 使译文通顺明晰。举例来说:

(12) In the event of such termination the Employer shall be under the same obligations to the Contractor in regard to payment as if the Contract had been terminated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Clause 65hereof, but, in addition to the payments specified in Clause 65 (8) hereof, the Employer shall pay to the Contractor the amount of any loss or damage to the Contractor arising out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or by consequence of such termination.

译文:如果合同如此终止, 业主必须向承包人承担本合同按第65条规定终止时一样的支付义务, 但除了第65条第8款所规定的款项外, 业主还必须向承包人支付因合同由此终止而造成的或有关的或导致的灭失或损失费。

在上文中, 原文是一个较长的句子, 在翻译时应先理清原文的句子结构及弄明白原文要表达的意思, 然后再用规范的语言简洁而又精炼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现实商务文本的翻译实践中, 不同的商务文本应遵循不同的具体翻译标准。这一点是由商务文体的复杂多样性所决定的。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对这些具体标准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所选取的例子也无法涵盖所有类型的商务文本, 但无庸置疑的是, 从本文所论述的商务广告、产品说明书、商务信函和商务合同等的翻译标准探讨中可以发现, 商务文体的翻译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可以指导任何商务文本的翻译标准, 各种各样的商务文体决定了商务英语翻译标准必然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203.

[2]胡庚申等.国际商务合同起草与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2:228.

[3]李明清.基于“变通”原则的商务英语翻译[J].外语学刊, 2009 (1) :9-14.

[4]李明清.商务翻译标准多元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82-200.

[5]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专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59.

[6]马会娟.论商务文本翻译标准的多元化[J].中国翻译, 2005 (3) :81-84.

[7]彭萍.商务文本翻译尺度的探讨[J].上海科技翻译, 2004 (1) 19-22.

[8]翁凤翔.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J].上海翻译, 2013 (1) :34-38.

[9]叶玉龙等.商务英语汉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21.

不同文体阅读 篇7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王熙凤,广告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研究了影响译者战略和被译篇章的基本类型后, 形成了两种普通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是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出语作者, 它停留在原文文化的圈子里, 更复杂, 更详细, 努力传达思维的所有细微差异和作者风格的所有特点。在表达形式上, 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 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音效果。即使原文篇章语言偏离了译出语文体规范, 译文也应有相应的体现。

交际翻译更强调原文信息的表现力而不是信息的内容 (Newmark, 2001a) , 因此在交际翻译中译者有充分的自由, 可以创造性地发挥, 重新组织句法, 运用更常见的搭配和常用词, 使译文流畅、地道、简明易懂, 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 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译文译者有权调整原文的逻辑关系, 使含糊不清的概念明朗起来, 删除重复处, 使独特的语言规范化。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是以传递原文的信息为重点, 强调意义应优先于形式, (杨世焯, 1989) 。我们在做交际翻译时可能会对原文的内容做一些增减, 保留其大意, 用译语的语言来表达信息所涵盖的内容, 使译语读者明了。

纽马克本人认为文学翻译应该侧重于语义翻译。因为有些文学作品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中的事物, 语义翻译能保留其地方特色, 在文学名著的翻译中, 原文形式与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歪曲形式也就可能破坏思想内容, 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首先要忠实于原文作者, 其次是译文语言, 最后才考虑译文读者。因为表达性文章或是重要的审美性篇章, 其表达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 所以各种文学作品应尽量用语义翻译。

但是绝大多数的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部分审美性及元语言性篇章和片断, 适用于交际翻译, 如许多非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技文章、公函、教科书、报告、政治宣传品、公告、标准写作、约定俗成的交际用语、通俗小说等的翻译 (Newmark, 2001b) 。

虽然纽马克对适合不同翻译理论的文本作了界定, 但与此同时, 纽马克认为这二者是不能绝对区分开来的, 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方法, 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 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Newmark, 1982) , 文学类侧重于语义翻译, 而信息类文本侧重于交际翻译。

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来看在译文是如何体现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以下例子选自杨宪益先生翻译的《红楼梦》, 以王熙凤为例, 通过她的语言和神态, 来看在他的译文中是怎样把人物性格刻画出来的。

众所周知在贾府所有夫人小姐中, 凤姐深得贾母的喜爱, 这与她口齿伶俐, 说话风趣, 善于讨贾母欢心是分不开的。例如,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贾母在大观园游玩, 谈到她小时候贪玩不小心跌了一跤, 头上留下了一块窝, 王熙凤听了, 说了这么一段非常风趣的话:

“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 神差鬼使地碰出那个窝来, 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 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 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 (第三十八回)

杨译:“Obviously our Old Ancestress was destined from birth to good luck and a long life:that’s why the gods dented her head-to hold her good luck!The God of Longevity originally had a dent in his head too, but it was so stuffed with good fortune it swelled up instead into a bump.” (yang, 1978) 。

一个小小的窝儿, 王熙凤竟然反应如此之快, 说出如此兴趣盎然的一段话来, 不但是张口就来, 而且又能完全对时对景, 说得十分圆满, 十分喜庆。她紧紧抓住贾母希望享福长寿的心理, 并拿寿星老作比方, 投其所好, 既大大满足了贾母的心理, 而又没有特意讨好奉承的痕迹, 这段话把王熙凤的说话方式刻画的非常到位。那在译成英语时, 应该怎么去把握呢?从这里杨译本可以看出, 在翻译顺序跟句式结构上都非常忠实于原文, 这是属于语义翻译。而用英文大写强调了“老祖宗 (Old Ancestress) ”和“寿星老儿 (God of Longevity) ”, 两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 按照中国的习惯和说法进行翻译, 又是属于“交际翻译”。对译入语读者来说, 这样的句式安排跟口语词的译法很好地展现凤姐的口才, 体现她投其所好, 赞叹老太太福寿双全的语气, 读来趣味无穷。

凤姐还有做事果决和心狠手辣的个性, 由于这种性格同时又加上执掌大权, 所以平时也表现出逞威弄权, 滥施刑罚, 为了一己之私, 往往不计后果的个性, 杨先生在译文中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贾珍曾说她“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 (第十三回) 。王熙凤的这种杀伐决断, 这一点在《红楼梦》“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她不怕得罪人, 面对困难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 敢作敢为。一上任, 她便宣布:“既托了我, 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 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 如今可要依着我行, 错我半点儿, 管不得谁是有脸的, 谁是没脸的, 一例现清白处治。” (第十四回)

杨译:“Since I’ve been put in charge here I dare say I shall make myself unpopular.I’m not as easy-going as your own mistress who lets you do as you please;so don’t tell me how things used to be managed here, but just do as I say.The least disobedience will be dealt with publicly, no matter how much face the offender may have.” (yang, 1978) 。

可以看出这一段杨译采用的是“语义翻译”, 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句式, 而且用词简洁有力, 这里将凤姐果敢和严厉的口吻展现无余, 读之同样给人以巨大的威慑力。一个威重令行、果敢决断的王熙凤便在译文中复活了。

王熙凤是曹雪芹用浓墨重彩所刻画的人物。通过翻译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便可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移植到译作中去 (王治江, 2004)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杨译主要以“语义翻译”为主, 无论从句式结构, 还是句子意义, 都力求忠实于原文, 同时他也采用了大写强调和直接译出语用意义等方法, 以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而这又属于“交际翻译”。由此可见, 在翻译过程中,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根据译者的意图会有所侧重, 两者并不彼此排斥, 而是为重现原文信息和人物形象而采取的两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手段。

堪称经典的杨宪益先生的英译本《红楼梦》很好的印证了纽马克的观点, 在文学翻译中同时应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再来看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是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实现的。纽马克认为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翻译方法, 他的文本范畴理论“为我们看待翻译的标准问题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辛献云, 2001) 。

在广告翻译中, 应优先考虑的是在目的语中传达原语的同样的说服劝诱说服力, 要保证译文与原文具有同样的效果, 引发目的语读者的想象力, 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并进而吸引客商。而这种过程便是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的主要翻译方法, 确切的说是“交际翻译”, 来使文本在译入语国家融入到当地价值观和理念中, 达到广告应该有的效果。

原语广告中有一些及其普通但与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词语, 如果直接翻译成译语会引起接受者误解的时候, 就需要思量斟酌, 这是就要用到交际翻译而尽量少用语义翻译。例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 “凤凰”一直是吉祥的动物, 而“龙”则显示的是尊贵, 至高无上, 是皇族和权力的代表, 故有“龙凤呈祥”、“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之说, 多是表达人们心里的一种美好愿望和向往, 这两种动物在中国人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在西方人眼中“凤凰”意蕴“再生”, 而“龙”则代表着邪恶, 暴力跟怪物, 像《坎特伯雷故事集》里面的怪兽, 最大的反面代表就是一只龙。但是很多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商人在出口商品的商标或图案喜欢用龙、凤作为标记。如上海凤凰牌自行车的商品的商标一直译为“phoenix”。在汉语中它意味着“吉祥、如意、高雅”, 而在英美文化中, 看到这个商标的人则会立刻想到“死而后生”, 由此是否有可以引发“死里逃生”的尴尬联想, 或预示着即将有什么样的灾难呢?所以这样的语义翻译在文化含义差别很大的词语上不宜应用。

因此不考虑译语文化的背景的直译必将引起译文接受者的误解, 产生负面的效应。语言表达及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英语广告和汉语广告各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兼顾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的差异。所以在肯定纽马克理论的同时, 也要注意一些例外含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西方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将翻译文本分为不同的类型, 然后按照不同的标准来翻译不同的文本, 这无疑在文学作品翻译及非文学作品翻译等领域开拓了新的思路, 解决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虽然在翻译有关民族文化背景的词语时, 会有一些例外情况, 但总的来说在整个翻译过程中,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根据译者的意图会有所侧重, 两者并不彼此排斥, 而是为重现原文信息而采取的两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出版社, 1987.

[2]辛献云.从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多重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2) .

文体阅读能力二·辨析记叙线索 篇8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 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 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 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 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 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 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 结构严谨, 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 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记叙文, 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 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 大致分六类, 简称为: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 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 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 首先要吃透原文, 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 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 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 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布鞋

厉彦林

(1) 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 令人眼花缭乱, 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 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2)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故乡的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 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 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家家都有针线笸箩, 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 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 薄厚不一, 颜色不一, 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 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 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 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糨糊, 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 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 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 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 就成了硬邦邦的袼褙。如果赶上阴雨天, 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 那袼褙成色也不差。做鞋前, 先找村里的巧媳妇, 按脚大小, 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 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 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袼褙上, 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 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3) 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 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 准会挺胸阔步, 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 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 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 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 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 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 娘坐着小方凳, 弯腰弓背, 一手攥住鞋底, 一手用力拽针线, 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 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 耐穿。那动作, 轻松自如, 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 稀疏得当, 松紧适中, 大小一致, 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 手指会酸痛, 眼睛会发花。有时娘手指麻木了, 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 我很心疼, 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 挣钱买鞋穿, 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 有媳妇做鞋了, 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 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 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 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4) 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 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 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 才有出息, 才不愁没鞋穿。”后来, 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 灯光摇曳, 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 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 将鞋面贴在脸上, 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 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 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5) 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 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 有一双布鞋, 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 就学会了感恩, 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 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 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 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摘自《人民日报》2009年4月25日, 有改动) 【阅读训练】

1.文章以___________为线索, 通过对_________的回忆, 表达了对__________之情。

2.请从第 (3) 段中找出具体表现“我娘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品味文中第 (4) 段加线句子, 说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多少个夜晚, 灯光摇曳, 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 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4.联系上下文, 说说你对下面句中加点字“贴”的理解。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 将鞋面贴4在脸上, 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 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5.如果删去最后一段, 文章就会逊色不少, 请谈谈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选自2009年湖北襄樊中考语文试卷)

【解题要点】

一双布鞋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也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这篇叙事散文, 以布鞋为线索, 通过对母亲为我做布鞋往事的回忆, 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文后试题涉及线索辨析、内容概括、情感体验、词句理解等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第1题, 此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本文的线索辨析、内容概括、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能力。参考答案:布鞋;母亲为我做布鞋往事 (或“布鞋”“母亲为我做的布鞋”) ;对母亲的怀念、感激。

第2题, 考查的是信息提取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试题的要求, 其次要根据题干要求到第 (3) 段中寻找相关语句。参考答案: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 耐穿。那针线密密匝匝, 稀疏得当, 松紧适中, 大小一致, 煞是好看。

第3题, 此题考查的是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理解语句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还要注意题干中的要写出这句话所表现的母亲的特点的要求。参考答案:勤劳 (舍得吃苦) 、细心、认真、关爱 (疼爱、爱护) 孩子。

第4题, 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对“贴”的理解, 不能仅从字面理解其含义,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及作者的情感进行思考分析。参考答案:这一动词生动形象 (传神) 地表现了我对母亲关爱的感激之情, 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布鞋。或“深感母亲做鞋的艰辛, 深感布鞋的珍贵”。或“表现对母亲的惦记 (惦念、怀念、想念、依恋) 之情”。

不同文体阅读 篇9

博厄斯·贝耶尔强调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应当始终要有文体分析意识。她说,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翻译就是文体的翻译。因为文体传达的不仅仅是原作的信息,而且还有原作的态度;因为文体是思维的表达,而文学作品就是思维的一种反映。(I am suggesting that literary translation is,in a very basic and important sense,the translation of style,because style conveys attitude and not just informaiton,because style is the expression of mind,and literature is a refl ection of mind.)(Jean Boase-Beier,2011)她还强调心中怀有文体意识地进行阅读是读懂文学文本的唯一可行方式(Stylistic-aware reading is,then,the only possible way to read a literary(source or target)text as a literary text)。(Jean Boase-Beier,2011)文体风格作为作者选择的直接反映,传递着说话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思,因此文学翻译就是特殊的认知状态的翻译,认知状态已经体现在文本中了。

另外,译者自身的风格也会影响翻译的结果。根据贝耶尔的说法,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心中怀有文体意识地进行阅读。但是由于译者是积极的读者,不同的读者对相同文本有不同的解读,理解也就不同。因此,译者会翻译出在文本背后不同思维的反映,翻译的结果也就体现了该译者的风格。

2《夜莺与玫瑰》及其两个译本节选的对比赏析

2.1《夜莺与玫瑰》的特点及其写作风格

《夜莺与玫瑰》是19 世纪英国著名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奥斯卡 • 王尔德的代表作品。《夜莺与玫瑰》多用小词、叠词、描述性形容词、具体动词,语言简练易懂;较多使用简单句、倒装句、重复句等句式修辞手段;使用拟人、比喻、排比、层进(climax)、突降(anticlimax)等多种修辞手法。

王尔德是19 世纪“唯美主义”哲学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他善用拟人、夸张、变形、明喻、暗喻、重复、倒装等艺术手段,辞藻华丽,通过词或句子结构的重复产生如诗歌般的节奏韵律。

2.2 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现在,笔者通过以下几个例子,分析文体风格和译者风格对翻译的影响。

例1 :And when the moon shone in the heavens the nightingale flew to the rose tree, and set her breast against the thorn.

林徽因译文:待月娘升到天空,放出她的光艳时,那夜莺也就来到玫瑰枝边,将胸口插在刺上。

林徽因的译文颇有文言文的韵味,例如文中when被翻译成“待……时”,moon被翻译成“月娘”。这样类似的表达在她的译本中屡见不鲜。林徽因生活在一个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之中,使她易于接受新式教育。然而,她的家庭背景又使她具有与生俱来的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意识,并且封建文言的传统也不会一时消除。因此,在林徽因的译文中难免会有文言文的痕迹。

另外,林徽因将moon翻译成“月娘”,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译者的地位由“隐性”变为“显性”。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女译者更是被赋予了主体性,女性译者不是带着“无我”“隐形”的意识进行翻译,而是以“有我”的姿态对文本进行干涉、填补文本意义空白,发掘原作的静默力量,升华原著的美学特征,使译作得到第二次生命。(吕晓菲,2013)而且,“月娘”这个拟人化的词语使译文更加形象生动,附有母性的味道。

同样是例1,我们来看看广东佛山市佛山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王林的译文:

等到月亮挂上了天际的时候,夜莺就朝玫瑰树飞去,用自己的胸膛顶住花刺。

同林徽因的译文相比,王林的译文更加贴近现代的白话文,现代读者更容易接受这种表达。而且,作为一部经典童话,《夜莺与玫瑰》最突出的文体特征是文章多用简单句。因此,翻译要照顾儿童的认知心理和审美情趣,译文语言必须简明、具体、形象、生动,尽量使用简单句。王林采用简单的词语和简短的句子,再现原文的意思,在风格上也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可以说他的译文更能够吸引现代儿童读者。

例2 :All night long she sang, and the thorn went deeper and deeper into her breast, and her lifeblood ebbed away from her.

林译:她整夜的,啭着歌喉,那刺越插越深,她生命的血液渐渐溢去。

王译:整整一夜她唱个不停,刺在她的胸口上越刺越深,她身上的鲜血也快要流光了。

林徽因将sang, ebbed away分别译成十分唯美的文言文“转着歌喉”“溢去”,传递出一种细腻柔美的情感、女性温柔敏感的感情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坚定。这同她自身作为诗人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她将原文译得富于诗意,充分再现了王尔德抒情浪漫的语言,再现了原文童话般的唯美世界。但是要是作为儿童读本,儿童可能无法从中体会到原作者和林徽因所要表达的唯美意境,因为儿童读书很大的目的在于故事的趣味性和启迪性。

相比之下王林的译文语言没有林译版流畅优美,情感色彩也不那么丰富细腻。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原文All night long she sang作为起承转合的重要句子在原文中不断重复,他将之译作一整个句子“整整一夜她唱个不停”,而不像林那样分为两小句“她整夜的,啭着歌喉”。这样的译法语言上虽然不及林译版那样唯美,但是译成一句话进行重复,比译成两句话来得更加简单易懂也不拖沓,而且叠声词“整整一夜”中 “整整”一词也是儿童作品中喜闻乐见的表达,还起到了强调“一整夜”的作用,更加能够体现出夜莺为了爱情矢志不渝的意思。

3结语

文本风格和译者自身的风格是影响翻译结果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所选取的两个译文各有各的特点和优缺点。笔者认为,总的来说,林徽因的版本更加适合文学爱好者,而王林的版本更适合作为儿童读物。

通过上述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具有文体分析意识,由于他们的背景、信仰、兴趣、世界观等会影响到翻译的结果,所以,把外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翻译工作者尤其需要熟悉两种文字的不同文体才能在语言转换中应付各种不同的需要。译者不应该提笔就译,应该认真分析原文本,并且学习作者作品的独特风格,力求在译文中展现原文本的特点。同时,作为译者,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当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层次水平,即我们翻译的主要目标读者,译文的读者才是衡量一个译文好坏与否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Boase-Beier,J.Styl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对外开放度下一篇:喷泉与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