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因素

2024-10-01

不利因素(共12篇)

不利因素 篇1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 我认为, 不断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应该是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诚然,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 我们难免会出现诸多不利因素, 诸如:导入环节拖沓;无效或者低效的提问;活动目的不明确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针对以上的不利因素, 我想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应该如何克服不利因素,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导入快速直接, 形式灵活多样

一节课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必要因素, 尤其在公开课中。快速直接的导入并不意味着直白单一、枯燥无味地引入课题, 同时, 要求导入做到形式多样, 不能将我们引入一种只追求形式而离题千里的误区。例如, 我曾在一个不熟悉的班级中执教8Bunit4 Main Task, 我需要自我介绍, 和学生进行适量的Warm-up, 同时还要引入本节课有关动物的话题。我是这样导入的:“Hello, My name is Lucy。This is a pictureofme。Look, what am I doing?”这张照片显示的是我本人在骑骆驼。于是学生回答:“You are ridingacamel。”我说:“Yes, and I love animalsverymuch, what about you?”很多学生一起回答:“Me too。”至此, 我做完了自我介绍, 与学生找到了共同点, 即喜欢动物, 情感上产生初步的一致, 便于接下来的交流。我接着说:“Different people like differen animals。In this class, let’s talk about some animals and learn how to write about your favorite animals。”到此为止, 导入完毕, 直接切入课题。

导入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日常的英语课堂中往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导入的方式: (1) 话题导入, 即从单元标题的内涵入手导入新课。 (2) 故事导入, 即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给学生讲述简短而有趣的故事, 从而导入新课。 (3) 提问导入, 即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请学生回答或引导学生思考, 从而导入新课。 (4) 复习导入, 即通过回顾旧的知识, 承上启下, 引入新的知识。

总之, 导入必须切题而非随心所欲, 必须有趣而非平淡无味, 必须简洁, 从而迅速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 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一个有效的提问往往是能够得到学生的回应或回答的, 并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从而获得进步。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往往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1. 备教材要“透”和“化”。

“透”, 就是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分清重点和难点, 从而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化”, 就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教材, 感受作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如果做到这两点, 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设计问题, 更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实效。

2. 备学生要“实”。

我们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深入实际,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以及考虑到自己所教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习惯, 和学习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 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 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比如, 在进行8AUnit3 Reading第一课时的教学时, 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北京世界公园的录像, 然后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World Park?”这个问题的结果是, 有的学生沉默, 有的用中文窃窃私语算作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学生们心里明白, 但是口头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达。其原因在于课前学生没有熟悉文中即将提到的诸多名胜的英文名字, 或者即使预习了, 但是由于语音方面的能力薄弱, 仍然说不出来。

三、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

有无课堂活动以及课堂活动的质量往往是我们评价一节课的关键点之一。我们不能为了有活动而牵强地设计与课题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实际效果的活动。例如, 7A Unit6The Fashion Show Reading, 在对课文进行讲解之后, 设计如下活动: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服装道具穿戴好, 在音乐声中进行展示, 在这样的展示中甚至还有一段国标舞的表演。这个活动看似几乎面向了全体学生, 学生充分参与了, 但是这项活动对于本课的语言学习没有任何作用。可以尝试将这个活动修改:给所有学生三分钟时间, 观察今天同学们的穿戴, 然后用英语描述一下他/她的穿戴, 让大家猜猜被描述的对象是谁。总之,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组织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在活动中也应该尽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强化课堂的实效性。首先, 教师必须是个合格的导演, 做好示范是关键。其次, 在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方面, 要循序渐进, 面向全体学生,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演做出评价, 即使是对于表演欠佳的学生也不能吝惜表扬。

总之, 要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首先要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 积极地发现并且克服主观方面的不利因素。我们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 不断创新, 不断进取。

不利因素 篇2

什么是网站收录率,网站收录率概念来源于搜索引擎对网站收录的内容的数量来确定,网站收录率就是搜索引擎收录内容占的网站实际内容的百分比,网站收录率的提高,是网站获取搜索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怎样提高网站收录率,怎样获取流量,是站长们关注的目标之一。Seoer惜缘建议大家要想提高网站收录率,必须先从了解索引擎的收录习惯,才能更好的提高网站收录率。

影响收录率提高不利因素:

一、你的内容大量来源于采集,,没有原创,搜索引擎不喜欢,只象征性收录几页。

二、你的内容中涉及色情、暴力、政治等 ,搜索引擎也要遵纪守法,禁止拒绝给搜索用户提供非法信息内容。

三、你的服务器ip、域名、在搜索引擎中有作弊前科,遭受过搜索引擎的惩罚,搜索引擎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四、你的站搜索引擎作弊,正在受到搜索引擎的处理,搜索引擎正在为你减肥,当你的站收录只有一页时,你还无动于衷,那将是要被清零的时候了。

五、你的内容大量采用图片、flash、调用、框架等,搜索引擎蜘蛛无法正常读取网页的内容。

六、你的服务器不稳定,不能保证24小时无间断正常被打开,搜索引擎蜘蛛也讨厌你这样的网站。

提高网站收录率的因素:

一、增加原创文章,一个网站的原创性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搜索引擎收录你网站的数量的多少,如果你实在不会写,那就简单修改下标题,开头,结尾,在稍加点内容,也可以过得去,

二、坚持内容更新,你勤快,搜索引擎也勤快,内容经常更新,搜索引擎蜘蛛也来的勤,当然它不会白来,也就把新内容收入囊中。

三、网站权重高,网站信任度高,合作的网站质量也高,那也是搜索引擎蜘蛛重点关注的对象,时不时的来你站溜达溜达,收点东西就走。

四、网站内部优化合理,网站构造简洁,有稳定的服务器,容易让搜索引擎蜘蛛爬行。

五、将网站提交到网页分类目录、网址导航、内容转发到别的网站等同样能提高网站收录率。

六、网站地图导航,制作xml.html格式的地图,方面蜘蛛根据网站地图导航索引,爬行网站,但要确保网站无死链,界面要简洁。

怎样查询网站收录多少: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site:网址,如site:www.51hlht.com不带,即可查询到网站收录多少页面。

对网站收录率的评分:

怎样判断你的网站,给你网站收录率一个评分:

全站内容收录过到30%,网站收录率及格。

全站内容收录过到50%,网站收录率良好。

不利因素仍在 外贸弱势调整 篇3

外部经济影响出口外汇波动日趋频繁

7月份,欧美经济继续处于低速增长,大众日常消费意愿逐步降低,国际纺织品消费市场进入淡季。在外部经济不振的背景下,国内纺织品出口陷入低速增长的格局中。绍兴县作为纺织品出口大县,欧美等国一直是纺织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随着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纺织品出口受到制约。

由于国内生产成本偏高,国际纺织订单转移日趋明显,东南亚地区利用人工、场地等优势抢夺国际订单,还有部分国家利用贸易技术壁垒提高纺织品准入门槛,对本国纺织业进行保护,形成了国际间的竞争压力。此外,还有部分企业通过国外办企业来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削弱内地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7月份,人民币汇率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变化更加频繁。这对于主要出口欧美、日本市场的轻纺城贸易企业带来巨大影响,推高了企业的换汇成本。企业面对频繁波动的外汇汇率,缺乏有效手段回避风险,使得不少企业面对长期订单犹豫不决。

成本上升影响价格风险增加出口缩减

绍兴县外贸企业出口面临的不利因素包括外部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国内出口成本持续上升、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等因素。

由于欧元区经济衰退程度比之前预测更深,需求不旺、信心低迷;财政紧缩抑制了私人需求的改善,限制了美国经济的上扬势头。绍兴县出口到欧美国家的轻纺产品因上述原因出口增长势头较之前期有所削减。此前一度向好的新兴经济体出现增长速度减缓,发展中国家间的纺织品贸易也因此受阻。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盛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频频效仿。日前,巴西还出台了一项新的清关政策,海关无须凭正本海运提单即可放货,这无疑给绍兴县企业增加出口风险成本,从而造成企业出口量缩减。国内方面,因加工企业受技改、节能减排付出,限电、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等影响一时难以化解。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夹击,致使轻纺产品出口量回升不足,从而导致本期价格指数略有下滑。

多措并举保稳增长主动出击赢得商机

针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绍兴县外贸企业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培育品牌,重视营销网络和研发设计。以此来抑止外贸经济疲弱不振的僵局。

如今,绍兴县外贸企业积极转变以前“守株待兔”的生意模式,主动出击,把最新的、客商意向性较大的样品快递给客商,在时间和服务上赢得客户。同时,外贸公司参加各类纺织面料展会了解市场行情,注重产品设计风格,把握流行时尚,从而确保外贸订单。

一直以来,出口都是绍兴轻纺业的重点,今年绍兴县拓展海外市场的力度依然不减。深推“布满全球”系列活动,扩展“跨国版图”,加快设立俄罗斯境外分市场,在巴黎、首尔、伦敦等新设境外办事处。此外,也有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或贸易公司,直接面对当地市场和客户,减少中间环节,快速获取市场信息,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并突破配额限制,规避汇率风险,拉动外贸出口,不失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

今年以来,“网上轻纺城”、“网商集聚区”和“中国轻纺城虚拟市场”两大项目投入运行。通过推行全新贸易方式,网上轻纺城在线交易也拉动了实体市场延伸发展。与传统交易相比,网络交易最大的好处就是拓宽了交易面,除了国内客户下单购买外,同时正在吸引国外客户不断增多,并已有国外大客户开始参与网络营销。

春季养猪的不利因素及其应对方法 篇4

1. 天气变化反复, 应激病多

在寒冷季节保温和通风的矛盾较为突出, 一定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既要保证猪舍温度, 还要保证猪舍空气质量。农家猪舍需要用草帘、塑料膜 (适用于肥育猪舍和非哺乳母猪舍, 最好是覆盖双层塑料膜) 、火炉保温、密封式养猪车间采用锅炉式暖气供热、电加热器 (适于哺乳母猪舍) 等保温设施保温。要随时挂好门帘, 查堵猪舍漏洞, 防止贼风入侵, 这是防寒保暖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遇见降温或阴雨大风天气, 要迅速给猪舍升温和加垫草, 发现垫草潮湿, 应当立即撤换, 切不可让猪睡在寒冷潮湿的垫草上, 否则, 猪很容易生病。经产母猪还要实行暖房产仔, 要十分重视产房仔猪和保育猪的保温情况, 尤其是腹部的有效温度, 以保证所产仔猪全活全壮, 这样既可以提高饲料报酬, 减少冷应激, 又可以降低发病率, 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初生仔猪对寒冷的环境非常敏感, 在保温条件差的猪场, 寒冷可以冻死仔猪, 同时, 寒冷又是仔猪被压死, 饿死和下痢的诱因。一定要坚持夜间巡圈制度, 根据情况随时调控圈舍温度, 保持仔猪适宜的生长环境。此外, 猪的饮水和喂食切忌寒冷, 水要温, 食要热, 还要保持猪窝的干燥, 从而保证猪体的清洁干燥, 减少发病机会。这些说起来容易, 要真正做到难, 而且每时每刻都保持好, 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才行。

2. 伴随气温的逐渐回升, 各种病原活跃起来

干燥、通风, 搞好猪舍卫生, 抓紧对猪圈消毒, 消除病菌的生存环境, 是春季养猪的第一要务。首先对圈舍进行清洗, 再用20%~30%石灰乳或20%草木灰或2%~3%火碱溶液对圈舍地面、墙壁及周围环境喷洒和涂刷。其次对饲养用具清洗后, 用3%~5%的来苏儿消毒, 再用水冲洗, 以免引起中毒或影响猪的采食量。再次如果周围地域发生了疫情, 除要搞好猪舍消毒外, 还应严格禁止外来人员、车辆等进入猪场, 本场车辆、人员从外疫区回来也应进行彻底消毒。一旦发现疫病, 要严格封锁、消毒, 强化预防注射, 按规定要求处理好死猪尸体。

春季要严防猪瘟、丹毒、肺疫、仔猪副伤寒、喘气病、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大肠杆菌等传染病的发生。每个猪场都应根据本猪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免疫计划。接种前要检查猪的健康状况, 接种器械要严格消毒, 接种的疫苗要合乎质量要求, 接种剂量准确无误。养殖户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猪只的免疫注射, 切忌漏注、疫苗失效等情况发生。猪场疫苗接种要结合实际情况, 实行程序化免疫。在疫苗的选用上, 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购进疫苗, 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书要求去存放、使用。要组织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专业兽医人员进行免疫, 在实施免疫接种时, 应先考虑病毒性疫病, 如猪瘟、猪蓝耳病等, 对于目前还没有有效疫苗进行预防的疫病, 应以控制继发感染为主, 对于细菌性疫苗应该尽量不免疫, 只有在疫病流行区才考虑接种, 这就需要猪场兽医根据本场情况合理安排。在保育期间应尽量少接种疫苗, 在肥育期间接种肺炎疫苗, 有时反而会发病, 这一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搞好免疫接种的基础上, 合理安排疫病检测, 为制订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提供第一手资料。

冬春交际, 也是寄生虫病的高发期, 阿维菌素 (虫克星) 是猪场寄生虫控制的首选药物, 安全可靠。应用程序为: (1) 每年春季和秋季对全场猪各应用1次药物, 按每kg饲料拌入1.5~2.0 g阿维菌素 (0.2%) 粉剂, 自由采食, 连用3 d。 (2) 对怀孕母猪产前1~2周内应用1次药物, 按2.0 g/kg的比例拌料;对哺乳母猪按1.0 g/kg的比例拌料, 自由采食, 连用3 d。 (3) 对种公猪, 一般在春秋两季各驱虫1次;对引进种猪先驱虫1次后再合群。每次按2.0 g/kg的比例拌料, 自由采食, 连用3 d。 (4) 对仔猪在20~30日龄 (乳猪补料期间) 、60~70日龄 (仔猪转群期间) 各驱1次, 第1次按0.5 g/kg的比例拌料, 第2次按1.0 g/kg的比例拌料, 自由采食, 连用3 d。

3. 猪群在越冬期间身体抵抗力普遍下降, 补偿饲养必不可少

生猪经过漫长寒冷的冬季, 体力消耗很大, 生长发育缓慢, 抗病能力薄弱。进入春季养猪的最佳季节, 如果这个时期把握得当, 不仅猪只生长迅速, 而且还可以节约饲养成本, 减少疾病的发生, 从而使养猪成本减少, 提高产出的经济效益。反之, 养殖方法不得当, 必将导致养猪失败, 甚至赔钱。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营养水平。营养水平的高低对猪的健康也有重大影响。高水平的营养供给, 可以满足猪的营养需要, 保证猪有一个较好的体况, 能有效提高猪抵御疾病的能力。要注意提高饲料各种营养含量的水平, 按照不同阶段猪只的营养需求, 提供相应阶段的全价配合饲料。并根据猪只的体质量、采食情况等适时调整日粮配方。春季青绿饲料缺乏, 要尽量在日粮中添加一些胡萝卜等多汁饲料和啤酒糟、饼类饲料, 以促进猪只的食欲, 在饮水中添加复合维生素, 减少应激因素。注重饲料的保管, 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防止引起猪只中毒或使妊娠母猪流产。肥育猪和种猪的饲养管理按常规进行即可, 但仔猪的饲养管理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 体温调节机能和消化功能不健全, 在气候多变的春季, 饲养管理稍有差错, 极易引起仔猪患病, 甚至大批死亡。

做好春季分娩母猪接产和初生仔猪的护理工作, 经常清洗母猪乳房和后躯, 预防母猪乳房炎的发生, 做好开食、补饲、旺食三个环节的管理, 使仔猪平安渡过初生关、补料关和断奶关, 应特别护理好断奶仔猪。预防仔猪痢疾应在母猪怀孕后期注射疫苗, 同时注意母猪产后环境的卫生清洁和仔猪体质的改善。对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猪只要注意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并适量添加复合饲料添加剂。供给清洁的饮水、充足的光照和适当的运动, 以促进猪的健康生长, 使猪能够平安度过春季疾病多发的季节。另外, 春季传染病多发, 应尽量避免从外面引种补栏。

不利因素 篇5

黄梦其

县乡妇女干部是党的基层干部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纵观妇女干部的成长,笔者想谈三点肤浅认识和粗略看法,供女干部们学习思考与实践参考。

一、基层妇女干部队伍的特点

目前基层妇女干部队伍,从总体上看,其主流是好的,素质是高的,能力是强的,作用发挥是明显的,社会反响也是巨大的。但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政治上要求进步但制约因素偏多。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妇女干部,因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参政议政意识和水平日渐提高,相继陆续走上了基层各级领导岗位,或独挡一面,或负责一域,或主管一方,或分管一线。但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县乡基层妇女干部在民主政治活动中崭露头角的仍然还是少数精英人士,所占比例仍然很小。集中表现在:目前女性参政存在“五多五少”的现象,即基层多、高层少;低职多、高职少;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从事党务工作的多、负责业务工作的少。

二是思想上纯洁无私但过于追求完美。绝大多数基层妇女干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但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科学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名利观,而且注重自觉加强政德修养,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但也有少数基层妇女干部过于追求完美,主观上既希望为事业倾注全力,又企盼为家庭尽职尽责,但她们却又为自己不能妥善处理好家庭与事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事业和家庭间常常陷于“两难”的尴尬境地而感到苦恼和困惑。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女性领导干部从政水平的发挥,同时也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

三是工作上认真踏实但缺乏魄力活力。办事耐心细致、做事认真踏实、处事严谨缜密,可以说是基层妇女干部工作中最为突出的优点,不仅为基层女同胞自身普遍认同,而且也为不少男性干部所肯定效仿。但她们与男性干部相比较,基层妇女干部是见不多识不广,显得求稳求平,不够有魄力和活力。特别是遇到那些“急、难、险、重”需要发挥创造力、需要打破常规的新思路,以及需要有一些想象、抓一些亮点、创一些特色的“棘手”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女干部便略显功力不大、魄力不足、活力不够。

四是学习上勤奋刻苦但不够持之以恒。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科技信息时代,女性求知、求识、求新的愿望日趋强烈。基层妇女干部大都能够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刻苦钻研、勤奋学习,逐渐成为了本地、本行业、本领域的业务骨干和领军人物。但也有极个别妇女干部平时不注意看书读报,不注意学习思考问题,不注意提升自身素质,把自己的心思、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娱乐厅里、麻将桌上,以及迎来送往、繁琐应酬之上,满足于自己过去已有的知识和本领,抑或平时偶尔应付式地学习一下,也是学非所用,以致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还远不能适应当前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需要。

五是生活上严谨朴素但需要更加自律。基层妇女干部普遍比男性干部勤俭节约。在日常生活中,她们相对习惯于轻车简从,大都不抽烟、不喝酒、不泡澡;在平时工作中,又擅于精打细算,不乱花钱、不乱办事、不乱说话。总的来说,妇女干部大都严于律己,清廉从政,遵章守纪,不越雷地,有良好的生活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少数妇女干部爱慕虚荣,争强好胜;喜欢打小算盘、耍小心眼、使小性子。还有极个别的妇女干部行为不端、作风不正,有的甚至公开参与赌博卖淫,思想道德败坏,生活腐化堕落,在基层干部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二、影响妇女干部成长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妇女干部成长的不利因素很多,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一)从客观上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由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女不如男”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强女不如弱男”和“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等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社会对女干部的偏见至今仍然较为严重。许多人对妇女从政抱有成见,认为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能力弱、水平低”,只能在家庭抑或单位从事默默无闻的家务性、业务性工作,不适合从政,把女性担任领导干部当作“点缀”和“陪衬”,甚至“牝鸡司晨”。正是这些传统的、世俗的、社会的偏见,致使女性走上领导岗位特别是担任主要领导干部职务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形不成大气候。

二是执政模式的困扰。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封建“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现有的执政模式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集中表现在:对干部的工作形成了一些“潜在”的要求。例如:在工作方式上,是习惯于发号施令的“强权型”;在工作时间上,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操劳型”;在活动区域上,是疲于东奔西跑的“赶集型”;在人际关系上,是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开放型”,等等。这样,使得女性干部较之于男性而言,明显的处于劣势:要么是精力有限,要么是体力不足,要么是魄力不够,要么是措施不硬,要么是视野不宽,要么是思维不活,要么是点子不多,要么是办法不灵,要么是畏首畏尾、不够“开放”,等等,这些所谓的“劣势”,都给女性领导干部的脱颖而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是双重角色的冲突。广大妇女干部肩负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扮演着女儿、儿媳、妻子、母亲和“女强人”等多重角色,承受着多重压力,责任非同一般。在工作中,需要与男性一样奋力拼搏,必须做出比男性更优异的成绩,以求得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在生活中,她们又必须为家庭尽职尽责,极力使自己成为贤妻良母,以求得家庭成员对自己的满意。这就使女性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发生较大冲突。在角色冲突中,女性领导干部常常会产生内疚心理,认为自己是个好同志、好干部、好领导、好公仆,但不是个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反之亦然。毋庸讳言,这种内疚心理,使女性领导干部在多重角色的冲突和价值观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抑制女性领导干部从政水平的发挥,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家庭和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从主观上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事业上的自足性。中国历史沿袭下来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旧传统和旧观念,业已成了一种文化模式,不仅为男性所肯定,也被绝大多数女性所认同并已内化为她们的行为准则。再加上妇女干部自身的生理素质,使得相当部分妇女干部对权力的参与望而却步,从政热情下降,竞争意识淡薄,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安于现状,小成即满。

二是家庭上的依附性。女性天生的软弱性和依赖性,使得她们心甘情愿自己“牺牲”自己,企图寄希望于丈夫和子女的成功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把自己的理想淹没在不碌碌无为的琐碎家务之中。至于已走上领导岗位的女性,她们当然也心安理得充当副手,更不愿打破常规,独当一面大胆地开展工作。

三是情感上的封闭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以及社会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特别是社会舆论的严酷,使得不少女性干部存有自我封闭的心理。对于这部分女性干部来说,她们早已习惯于把自己正常的情感锐气隐蔽起来。在公众场合,既不愿 公开身份“露面”,也不敢发表独特见解,以致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特别是独当一面大胆开展工作的能力,明显滞后于不少男性干部。这显然不利于女性干部尤其是女性领导干部在政治生活的舞台上独领一番风骚。

三、妇女干部成长的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消除妇女干部成长的不利因素,必须从社会、家庭以及女性自身等多方面着力。具体地讲,必须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和措施,不断促进妇女干部的健康成长。

(一)强化措施,大力优化妇女干部的从政环境。首先是提高认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基层各级领导务必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培养选拔妇女干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使性别意识能更好地进入决策主流的迫切需要。在此基础上,必须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工作,进一步纠正社会上和个别部门单位中仍然存在的“重男轻女”、“女不如男”的旧观念和旧思想,以便在全社会尽快形成一个尊重、理解、信任、关心妇女干部以及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工作的良好局面。其次是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党和国家有关妇女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法规以及妇女从政、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妇女干部在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再次是注重实践,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干部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基层各级党组织要大力创造条件,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等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妇女干部大胆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特别要有目的地让她们多接触一些矛盾多、困难大的工作,不断提高她们驾驭复杂局面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增强其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二)加大力度,健全完善妇女干部的选用机制。首先是科学规划,健全完善妇女干部的培养机制。着眼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妇女干部的培养纳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注意拓宽渠道,发现各级各类优秀女性人才;注重健全网络,壮大女性后备干部队伍。其次是注重倾斜,健全完善妇女干部的选拔机制。对于妇女干部的选拔,各地要结合实际,注意适当放宽政策,以尽量扩大妇女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比例。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选拔男女干部一视同仁,不重男轻女;坚持选拔标准,对妇女干部不苛求;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妇女干部;坚持为妇女干部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再次是加大力度,健全完善妇女干部的任用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造机会,积极组织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将妇女干部放到关键岗位上去锻炼和考验,不断丰富广大妇女干部的工作经历和人生

阅历,使其在实践工作中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大胆启用一批政治素质好、专技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妇女干部,并注意把她们放到重要部门单位和“一把手”的位置挑重担。

(三)勤勉自励,努力塑造妇女干部的良好形象。要切实消除妇女干部成长的不利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妇女干部自身参政素质的高低与能力的强弱,这就要求广大妇女干部必须面对自身弱点和社会挑战,不断的充实、完善、提升、发展自我,努力塑造当代妇女干部的良好形象。

一应充满自信,切忌软弱自卑,重点解决好信心问题。成功源于自信。作为妇女干部,千万别为自己身为女性而自卑、苦恼,进而自己轻视自己,自己忽视自己,自己鄙视自己,自己歧视自己,甚至因此丧失进取心和事业心。现实已经表明,当前,我们正赶上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崭新时代,它赋予了女性一幅超越自我、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可以断言:女同志将越来越受尊重,越来越有作为。因此,作为妇女干部,必须彻底切根除软弱自卑的思想,努力克服畏首畏尾的心理,充分发挥女性潜能,尽情张扬女性风采,广泛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增强自我实现的信心和决心、勇气和毅力。特别是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世俗偏见和社会舆论、性别歧视的心理障碍,用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社会,迎接挑战。

二应积极进取,切忌自我满足,重点解决好态度问题。众所周知,从家庭走向社会是大多数女性共有的人生经历,而从社会步入政坛,则是少数女性享有的独特体验。积极进取,不断追求政治上的进步,不仅仅是妇女干部摆脱世俗偏见对自我的束缚,充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也是不断促进妇女干部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建功立业、发挥作用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妇女干部,必须踩准社会的节拍、跟随时代的步伐、更新理念、打破常规,时刻注意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牢牢抓住遇到的各种机遇,十分正视自己的种种不足,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只争朝夕、永不停息。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从碌碌无为的琐碎家务之中走出来,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应勤奋好学,切忌虚荣浮躁,重点解决好学习问题。不断学习是妇女干部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在当今信息爆炸和知识折旧加速以及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对于体力不如男性的妇女干部来说,要想在男性政权为主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宽广的视野、敏锐的思维、广博的学识,练就足智、多谋、善断的本领。不言自明,一个不善学习、不学无术或者只是“花瓶”、“陪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女性,又有什么资本来“顶半边天”、发挥作用呢?因此,作为当代妇女干部,一定要远离虚荣浮躁、家长里短,坚决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意识,努力使学习成为人生中永无止境的追求,成为生活中难以更改的习惯,始终当作应当履行的政治责任。一方面,要特别注重拓宽学习领域。妇女干部要提高综合素质。不仅要学习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而且还要注意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经营管理、领导科学、中外历史和社会心理以及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的新知识,等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工作本领。另一方面,要十分注意讲究学习方法。作为妇女干部,家庭责任大,工作任务重,用于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在学习上,一定要善于挤时间、利用好时间,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更要向男同志学习。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目标地学、有计划地学、有选择地学、有重点地学,始终坚持在泛览、精读、勤问、善思、多写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应吃苦耐劳,切忌贪图安逸,重点解决好实践问题。众所周知,妇女干部要有所作为,得比男干部多付出“三分汗水、五分勇气、七分毅力、九分委屈、十二分艰辛”。这就充分说明妇女干部要想干一番事业,就必须吃得苦中苦,耐得难中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环境是培养和锻炼人才的“大课堂”。基层工作条件相对较为艰苦。实践证明,到基层去工作,主动接受考验,是广大党员干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增强素质、增长才干,加速成长、提升形象的必由之路。因此,广大妇女干部千万不能满足现状,贪图安逸,要有自我加压的意识,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到问题多、矛盾大的地方去磨炼自己,不断提高洞察思考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律己自制能力。自己能力提高了,也充分说明妇女干部不是“摆设”、不是“装饰”,不是“陪衬”、不是“点缀”。就这样,用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实绩,让人们认识到: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同样也能办到,而且能办得更好,从而赢得社会的尊重、组织的信任、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同。

五应知节明责,切忌顾此失彼,重点解决好统筹问题。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术与创造能力,另外的85%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软与硬是相对的,专业的技术是硬本领,为人的技巧是软本领。而女干部是一个敏感的角色,她肩负着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责任,也往往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女干部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应十分明确自己的身份,找准自己的位置,注意把握好人际交往尺度,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注重运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示女性的良好形象。一方面,注重在工作中多重角色的和谐。必须正确处理好与男性领导、同事和下属的关系,始终做到:尊敬领导与保持距离相统一,团结同事与平等相处相统一,关爱下属与严格要求相统一,努力塑造女性严谨、豁达、仁慈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注重在家庭中性别角色的转换。幸福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事业、家庭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偏颇。作为一名称职的妇女干部,要善于积极调适角色意识的转换,在工作之后,一旦回到自己家中,应当尽量减少外出应酬,尽力多做家务,尽心孝敬公婆,尽责教育子女,尽可关爱丈夫,尽情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始终坚持用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美德,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使家庭真正成为自己事业的后盾和生活的港湾。只有这样,妇女干部才能在改革开放和激烈竞争的时代,最终取得事业和家庭的“双丰收”。

六应把握自我,切忌随波逐流,重点解决好自律问题。把握自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是妇女干部成长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我们女性特有的坚韧、细腻、善良、贞节、豁达、宽容、廉洁、无私、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不能变,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方方面面注重发挥女性的优势,克服女性的不足,始终坚持以女性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人、感召人,从而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大家的一致好评。

不利因素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不利因素

1.传统观念影响了实践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面临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观念带来的挑战。社会方面,人的选择是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制约的,在我国,传统的“唯学历论”的观念,就业的“指挥棒”作用,媒体社会对高考的重视,等等,使得“重学轻术”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人们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教育,甚至是末流教育。学校方面,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原有的工作习惯和自身的创新惰性,学校和系科在主观上缺乏开展校企合作应有的热情和动力,客观上仍然维持一个以学校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实训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只是理论课程的验证和补充。企业方面,不少企业缺乏前瞻性,行为短视,不能从人才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技术人才发展战略、资源共享等问题漠不关心,他们不愿意为此过多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导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影响了企业发展。

2.政府调控缺位于合作过程

现在我国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出台了《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在操作层面上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地方政府未能在法律层面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具体来说,政府还有以下工作需要尽快完善:⑴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规层面建立科学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手册。⑵各地建立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中介监管机构,由该机构专门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⑶出台相关校企合作中对企业方的激励机制(如减税免税,适当补助等),保护企业的利益,充分调动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⑷改革学校体制,建立弹性学制,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

3.学校实力制约了合作进展

客观上,高职教育院校由于历史等原因,最近几年是跨越式发展,自身的综合实力包括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还比较薄弱。一方面是硬件不够,实训实验条件还不够完备完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跟不上教学要求;更重要的是软件相对滞后,高职教育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的意识不强,对于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路、做法和制度等都不够成熟,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特别是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能力不够。另一方面,高职教育院校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为适应其发展,学校招聘引进大量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学历高工作能力相对较低,有活力但缺乏经验,有理想但实践不够,职校师资进入“青黄不接”阶段,教师水平决定学生水平,师资质量决定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职校的师资现状客观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顺利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4.单调模式阻碍了合作创新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还停留在校企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单项合作的层面。学校和企业及地方行业的合作在形式上是单一的,在范围上是狭窄的,在层次上是松散的,尽管绝大章系科都实行了“2+1”、“订单教育”、“双证制”(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制”(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创新模式,但其中不乏运用这些模式时一味模仿,不懂变通,以致模式被扭曲变形,在办学模式方面存在管理僵化、观念落后的问题,校企合作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推陈出新,创新适合本校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5.运行机制阻碍了办学效果

由于制度缺失与认识肤浅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大多数职校的校企合作大多还是停留在靠“关系和信誉”基础上的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层次上。校企合作中的官企校各方未能对校企合作进行系统、全盘的统筹运作,未能使校企合作的诸要素有机结合,未能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校企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只是某时某地的所谓成功运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即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职业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微观上,学校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伸出“橄榄枝”,寻求合作伙伴,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仅仅表现在企业给予学校一定的资助,如教学设备的捐助、实习基地的提供、员工的培训等方面。校企合作双方在具体合作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方案规划和相应的推动机制,我国一些高职教育院校校企合作项目停留在院系层面进行的,既缺乏学校一级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又缺乏校企顺利合作的前瞻的方案和成熟的制度。

6.实际操作落差于合作愿景

哈尔滨市农业发展不利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农业发展,不利因素,黑龙江哈尔滨

哈尔滨市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高纬度,即北纬44°04′~46°40′,东经125°41′~130°13′,西部和西南部是松嫩平原,北部和东北部是小兴安岭山地,东部和东南部是长白山系的张广才岭。哈尔滨市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在夏半年能种植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冬半年由于气温在0℃以下,不能种植任何作物,全年作物生长期约155 d。现对哈尔滨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作一探讨,以期为其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1 降水分布不均,春旱发生频率高

按我国的气候带划分,哈尔滨市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极锋辐合带季风环流系统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风较夏季风来得早且风力强。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严寒干燥,寒潮频繁,冬季漫长;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温热多雨。集中降水期为每年7—8月,集中降雪期为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年平均温度3.6℃。1月最冷,平均气温-24.8~-13.2℃,7月最热,平均气温18.1~22.8℃。3—5月为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且变化较大,温度升高或降低幅度可达10℃左右。6—8月为夏季,炎热湿润多雨,7月平均气温19~20℃,最高气温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9—11月为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平均气温为10℃,10月北部地区已低至0℃,南部地区2~4℃。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1月平均气温-30~-15℃,最低气温可达-52.3℃。

受当地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哈尔滨市农业在春季易遭受旱灾。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哈尔滨市发生春旱的频率越来越高,旱情越来越严重。2007年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少48%,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的一年,旱情持续了将近1年。降水量不足导致水库和水塘蓄水严重不足,出现“库见底、河断流、塘干涸”的现象。全市水田受灾面积达到34.5%。虽然哈尔滨市通过大力修建农业基础设施使旱情得到缓解,农业损失得以降低,但越来越严重的旱灾仍然是制约哈尔滨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

2 土壤退化严重,耕地贮备库存不足

据哈尔滨市农技推广中心调查,该市耕地退化和质量下降速度加快。坡耕地、漫岗地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黑土大量流失,“破皮黄”面积逐年增加;以小型农机具为主的耕作模式,使耕层变浅,犁底层增厚变硬,许多耕地变成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过度单一施用化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养分失调,土壤普遍出现氮肥少、磷肥多、钾肥不足的现象;基本农田等级下降,中低产田面积按国家划分标准已占总耕地面积的2/3,而且改造中低产田的基本农田整理进程比较滞后。此外,目前哈尔滨市耕地贮备库存量滞后于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增速已从每年400 hm2增加到1 000 hm2,由于近年来哈尔滨市土地整理项目多为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整理出的耕地指标分别进入国家级和省级耕地贮备库,该市补充耕地贮备库土地存量不容乐观。如果不抓紧整理出更多土地补充耕地贮备库存量,当出现存量土地滞后于经济建设发展用地时,将影响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

3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哈尔滨市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装备水平较低。目前,哈尔滨市虽然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对农业进行灌溉,但远远不能解决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控制性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数量不足。二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中小型水利设施还不完备。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或设施不配套,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设施建设不配套导致当地对水资源调配不到位,灌溉水的利用率较低,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仍然较少。近10年来的持续干旱气候严重影响哈尔滨市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未得到根本转变[2,3,4,5,6,7]。

4 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哈尔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难度加大。哈尔滨市现在依然面临农业投资需求压力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在实际生产中,为哈尔滨市农业进行投资的主要有政府、农民、集体合作组织、银行和有关企业。2008年哈尔滨市累计争取国家和省投入农业农村资金5.2亿元。市级财政通过多渠道筹集农业发展专项资金4.5亿元。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6.3亿元。但是由于农业投资具有风险大、投资报酬率低等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趋利性使投资流动方向的利润导向性明显,农业所需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在对农业进行投入的主体中,国家直接投资的份额很少。受财政收入的影响,当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也较少,这种现象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农民本身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性最高,力度最大,但单个农民资金实力有限,投资仅仅能够维持简单农业生产,对大型农田基础建设没有能力进行投入[8,9]。

5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

目前,哈尔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形式有合作型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社成立后,加强了农户之间、基地与农户、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保障农民权利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缺少规范的制度和管理,农户间联系不紧密,覆盖范围较小,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农业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农业合作社组织松散,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议事制度,财务管理不规范;农业合作综合实力普遍较弱,缺乏资金支撑,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市场信息了解较少,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农户对市场农产品供需变化把握不准,农业生产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在当前市场经济供需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农户需要把握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也要了解具体农产品的销售和需求状况,只有真正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才能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张宇萍,韩一军.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J].农业经济导刊,2007(9):115-117.

[2]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3]国家统计局.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6]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李卫武,陈池波,陈言新,等.农村发展经济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

[8]黑龙江省统计局.2008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谈如何转化新闻采访中的不利因素 篇8

一、采访遭拒的原因

(1) 某些采访类节目会触犯受访人的间接利益或直接利益,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受访人都会婉拒采访工作, 比如3·15采访类节目。当采访者披露工商人员的工作进展时, 造假卖假人员通常会极力抗拒采访工作, 因采访者直接损害了其个人利益。再比如有人投诉某厂商产品质量不达标时, 当采访者采访该厂家的主管人员时, 这类人通常都会因理亏等心理因素婉拒采访。虽然我国没有出台强制性采访制度,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舆论的力量是持久且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 因此, 无论就哪种违法乱纪行为而言, 接受采访是其应尽的义务, 如果舆论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那么很多违法乱纪行为就得不到应有的道德谴责与法律制裁, 而舆论力量一旦介入, 就会轻松解决一系列问题, 并可以使更多人参与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十年上告, 不如一朝上报”, 这句话充分体现出舆论的力量, 通过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了解到, 除违法乱纪当事人不愿接受采访报道外, 任何违法乱纪的集体或个人也都会以各种形式婉拒采访工作。

(2) 采访工作触及受访人的合法权益时, 也会遭到受访人婉拒, 采访者在开展工作时, 必须本着尊重受访人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 但仍有极少数采访者在开展采访工作时, 为显示其优越感与特权感, 在采访时经常触及受访人的隐私, 肆意损毁受访人的名誉。例如某采访者在报道一起性侵犯事件时, 采访者肆意暴露受害人的个人信息, 致使受害人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严重影响受害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侵犯了受害者的隐私权。如这种报道行为大肆传播, 就会使类似受害人产生心理障碍, 从而抵触采访活动, 最终拒绝接受访问, 这种采访遭拒现象完全由新闻采访行为主导, 迫使受害人不得不保护自己。

(3) 采访策略不合理也会遭到受访人婉拒。合理的采访策略能够使受访人更愿意与采访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但如果采访策略不恰当, 就会使受访人产生厌烦心理, 从而在潜意识中规避记者的访问。因此, 采访者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后, 才能从事采访工作, 确保自身素质符合工作要求。采访者除了应注意上述因素外, 还应主动与受访人加深了解, 增进友谊, 采访者应以真心换真心, 以真情换真情, 从而更好地完成采访工作。举例来说, 如记者在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采访刘翔, 在提问时就应回避失利感情等话题, 应给予运动员适当的谅解与关怀, 增进两者间的信赖感, 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文情怀。

二、采访者应如何转化采访中出现的不利因素

通常情况下, 采访遭拒与政策限制成正比, 因采访事件已经超出政策许可的范围, 就使得当事人只能含糊其辞, 极力掩盖。那么在开展采访工作时, 应如何转化不利于采访工作有序开展的因素呢?

笔者认为, 要想转化不利因素, 采访者在开展采访工作时就应学会避重就轻, 一味挖掘个人眼中的事实并不能达到采访目的, 因此, 采访者就应击之以虚, 用这种方式开展工作, 可以更加客观地明确采访方向, 有助于提高采访效果。当总的采访策略制定后, 就应充分运用发问技巧, 适时捕捉新颖的报道素材。采访者应全面掌握观察技巧, 应将每一个报道事件中的特点找出来, 与此同时, 采访者应学会站在不同高度审视事件的可观赏性与真实性, 可以清晰地区分对报道无意义和有意义的东西。在具体操作时, 采访者应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 抓住主旨。为保证采访成功, 采访者应始终围绕主题发问, 给受访人一个明确的回答方向, 提高采访效率, 降低闲话和题外话出现的频率, 从而提高采访质量。

(2) 主动热情。很多采访者在开展采访工作时, 总是将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上, 这种情况往往会使受访人反感, 因此, 在具体工作时, 采访者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切记不要以审视的目光和审问的语气与受访人接触, 这种接触方式常常会使采访者泥足深陷, 难以自拔。笔者认为, 采访者在与受访人接触时, 应主动热情, 先出感情牌, 然后再打恭敬牌, 应把自己当成晚辈、后生, 给受访人以谦逊有礼的感觉, 提高受访人好感, 从而促使采访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

(3) 形式灵活。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必须具备灵活性与多样性。提问时应事先揣摩受访人的心理情感、习惯、爱好等, 以灵活多变的提问形式开展工作, 在提问时切忌死缠烂打, 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的问题, 避免受访人反感自己。

结语

不利因素 篇9

1 体教学生学习篮球规则的现状

1 . 1 篮球专项学生的学习现状

第一,篮球专项学生对篮球裁判知识掌握的较好,90%的学生熟悉裁判知识,并且78%的学生能够较好的进行执裁工作。第二,篮球专项学生专门学习裁判的课时只有2学时左右,大多是在课堂上随堂学习一些相关知识,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且进行专业裁判知识讲授的教师较少,教学手段陈旧,不能满足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及变化的需要。第三,执裁机会较少,大多数学生只能在课堂对抗赛上客串裁判的角色,很少或者没有机会参加正式或高水平比赛,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

1 . 2 普修学生的学习现状

因为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很高,篮球课也是体育教育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约占72个学时,可以基本满足学生对这项运动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由于总课时数的限定,普修学生对于篮球规则的学习不尽人意,86%的普修学生觉得所学的规则及裁判知识不够,仅仅是了解基础规则,没有执裁能力。篮球规则及裁判知识的学习大多是随堂学习,没有系统性,对一些知识容易造成混淆,比如:一些学生表示,撞人和阻挡犯规往往分不清楚。这些学生没有机会进行执裁工作,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有一些对裁判工作有兴趣的学生,会参加裁判协会等一些社团,希望能提高自己的裁判水平。

2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规则不利的因素

2 . 1 重视篮球技战术学习, 忽视规则的掌握

大多数学生认为篮球技战术学习是最重要的,尤以篮球专项学生为代表。他们认为,只要篮球技战术掌握的好,能够打一手好球就行,没有必要掌握裁判知识,就业方向也不会朝着篮球裁判方向发展。这种观点忽视了技战术和篮球规则的必要联系,掌握合理的规则才能有效的在篮球比赛的攻防进退中把握优势,利用好规则才能在比赛中抢占先机。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把规则和技战术联系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水平,最终取得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2 . 2 学习规则的课时少, 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篮球教学大纲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经过篮球普修课的学习,应当具备篮球比赛的初步裁判能力。由于篮球普修课的课时限制,导致教学内容主要以技、战术教学为主,有关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所占比例较少,只有2个学时,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篮球规则的学习和裁判法的实际操作,往往被忽略或安排少量的裁判法理论课打发。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战术水平,篮球规则和裁判知识却得不到系统学习。

2 . 3 教学手段陈旧, 缺少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条件

虽然现代化教育技术已经得到很大进步,但是篮球教学却没有与时俱进。篮球规则或裁判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采用在课堂上讲解、分析,具有很大片面性。缺少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技术分析、战术学习,专业的视频或软件较少,特别是有关篮球裁判手势、哨音和移动、规则等具体录像比较缺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直观性和形象性,不能加深学生认识,不利于学生学习。

2 . 4 执裁机会少, 所学知识得不到验证

学校的篮球比赛较少,当有比赛时,只能安排一些平时有兴趣或有一定裁判能力的学生去进行执裁工作,其他学生得不到锻炼,所以学校的比赛,只能满足极少一部分学生执裁的需要。在校园里的比赛跟社会上的比赛有很大区别,对学生裁判要求很高,但是由于执裁机会少,还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对学生规则的掌握形成制约。

3 提高途径探讨

3 . 1 加强篮球规则学习

要重视篮球规则的相关知识教学,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把篮球规则与裁判法教学渗透到篮球技、战术教学过程中,学习规则要与学习技、战术同步进行,在实践中学习、检验规则,不断提升对规则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加强篮球规则、裁判法的教学和专门基本功的辅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往往能使学生既学会技战术又理解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3.2 多组织裁判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规则学的好不好,规则学的对不对,掌握程度如何,都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检验,教师要利用好各种机会,如,队内赛、院联赛、年级赛等等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裁判实践。在赛前要进行准备会,强调一些容易犯的错误。赛后要及时总结,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特别是针对不足要进行讲评。加深学生对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解。

3 .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直观教学

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摆脱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更直观、更形象、学生更易理解的教育技术。要多采用教学软件,让学生观察规则的应用条件,比如:很多学生对三人裁判制的裁判跑位非常模糊,光凭战术板演示更容易使学生混淆,如果采用多媒体播放的形式,明确裁判跑位路线,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一目了然。所以教师要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观看高水平比赛,把一些比赛录像和分析带给大家,以供学生观摩和学习,丰富并提高学生的实践经历。

3 . 4 定期开设篮球裁判员培训班和专题讲座

由于普修课教学时间有限,对裁判理论不可能有完整地介绍。因此,应适当选材并开设篮球裁判理论专题讲座,例如:竞赛知识、裁判法、篮球裁判员应具备的身体素质、裁判员的基本技能、裁判员的职业道德、裁判员的心理素质等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组织竞赛方法和裁判方法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多给学生创造临场实践和观摩学习的机会。

3 . 5 走出校园,丰富社会基层经历

学校要紧密联系社会,在条件允许下,承接一些社会上的篮球比赛,丰富学生的执裁经历。社会上的比赛与学校的比赛有很大区别,比如对抗程度更高,观众对裁判的影响更大,一旦出现误判、错判,容易导致冲突等等情况。所以要提前准备分析,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锻炼裁判能力,提高篮球知识水平,为毕业后能够担任裁判工作以及推广篮球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3 . 6 多向经验丰富的裁判员老师请教

要多向经验丰富的裁判员老师学习,通过学习他们的执法经验和对场上突发事件处理方法以及赛后对临场裁判的全面总结等,有利于迅速提高学生的裁判水平。这些裁判员老师具有丰富经验,能够准确指出问题所在,对规则、裁判法有一定造诣,当学生出现时,能够很好的答疑解惑,对提高学生裁判员的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4 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国家体育事业人才的后备力量,他们对篮球规则的掌握有着重要意义。篮球专项学生对规则的了解比较不错,但也有些不足。大多数普修学生对篮球规则掌握不尽人意。现有的篮球课不能满足学生对规则和裁判知识的掌握需要。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规则有许多不利条件,主要有:重视技战术教学,忽视理论教学;学习规则或裁判法的课时少,满足不了学生需要;教学手段陈旧,容易导致学生混淆;实践机会少,不能检验提高。

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提高的途径。如加强规则学习、多进行实践、采用直观教学、开设培训班和专题讲座、多向教师学习请教等。

摘要:篮球运动是我国普及最广的运动项目之一,篮球裁判的整体水平高低于这项运动有最大影响,裁判水平对篮球运动推广、体育文化传播、篮球水平提高都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规则掌握的现状;其次列举了不利于体育教育学生学习规则的一些因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篮球规则的掌握,引起教师重视,为促进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做出贡献。

不利因素 篇10

一、西部院校国际交流服务管理提升空间

高等院校是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工作的主导者与践行者。家长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引导来决定是否参加交流项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西部普通高校在学生出国交流工作上还存在许多提升之处。

( 一) 项目活力不足

寻找和确定符合本校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国际交流项目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国际交流范围非常广泛, 种类异常丰富, 在国际高等院校的海洋中寻找属于你的那一个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空间距离的差异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交流障碍, 增加了交流成本, 降低了办事效率。一般学校都是沿袭历史积累下来的项目, 项目的持续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 但是项目的提升与创新不容易突破。这一方面受距离、经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 二) 项目可靠性与安全性的不确定性

面对一个正在调研的交流项目, 校内项目负责人首先要对项目把关, 确保项目可靠性, 确保宣传的信息与事实相符, 确保在两校双赢前提下我方不承担不必要的损失和利益最大化。可是, 遥遥万里之外, 操作方对项目的了解又有多少, 对国外相关的法律条规又能掌握多少, 即使已经掌握, 对目的国日新月异的相关变化也无法及时追踪。国际合作交流涉及交流双方机构所在国的教育、法律、安全、外事、税收等政策, 这些信息需要专职人员与专业人士才能应对。保证项目可靠性之外, 还要确保项目安全性, 主要是从学生角度考虑的学生资金、人身的安全。关于这一点, 虽然有协议明确指出安全归责方, 但是一旦出现问题, 可能给校方带来许多现实麻烦, 给整个国际交流工作带来极大负面口碑。

( 三) 财力与人力投入不足

国际交流活动是高等院校常规的教学活动, 需要持续的财力与人力投入。从财力上来说, 国际交流项目距离远, 交流成本越高, 校方要出资对项目进行调研、对比与确定, 要出资聘请律师对相关文本进行把关, 承担双方交流的接待事务。但是西部地区高校受到管理传统与经费限制, 在财力上的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从人员配备上来说, 目前普通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主要由院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单位负责展开, 而该部门的专职人员相对较少, 专门负责学生交流工作上的力量更少。各个院系虽然有负责国际交流工作的人员, 但是该项工作在院系未能专人专职, 院系工作千头万绪, 国际交流只是其中一项, 如果不能专人专职负责, 很难保证工作投入与效果。

( 四) 调动院系积极性不够

国际交流项目需要两校相关人员在学校层面上直接沟通并且签订校际协议, 院系在决策层面基本没有主动权, 院系对国际交流工作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宣讲、通知等上传下达的简单功能。这样, 问题就来了, 国际交流处高高在上, 进行整个国际交流工作的布局与管理, 院系属于基层单位, 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专业发展需求, 可是院系与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处的沟通欠缺, 没有建立起很好的沟通机制与途径, 致使管理部门与市场需求脱节, 开展工作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另外, 由于校级国际交流部门是学生参与交流项目的唯一终端, 院系人员参与调研与决策的机会很少, 院系对国际交流工作的宣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义务性的, 这也降低了院系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 五) 学校整合管理水平有限

国际交流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除了家长、学生、国内外校方三个介入主体外, 从学校内部来说,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协调沟通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比如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会造成国内部分的教学内容与环节缺失, 不能及时参加一些必要的教学活动, 比如上课、考试、实习、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工作面试等, 如何来弥补这些缺失环节, 使学生踏踏实实出去, 高高兴兴回来, 而不是带着一肚子问题与担心来参加交流, 这需要校内相关各部门通力合作、及时沟通、联合办公, 而这种协调工作在很多西部普通高等院校的实施常常脱节。

二、家长层面的国际交流障碍因素

地方普通院校生源主要来自于地方, 西部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西部, 仅有很少比例学生来自经济发达地区, 而这些学生基本也属于经济发达区的边缘地带, 这种生源状况决定了学生及其家庭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上都不占据优势。宏观社会环境同时也形成了对于出国交流活动的在主观与客观上的阻碍因素。问卷调查显示, 家长方面的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认知度低, 财力不足; 安全担心; 群体压力小; 不确定项目收益等。

( 一) 家长对大学生国际交流认知度低

56% 的被调查家长对出国留学基本没有认识。相比于中小学教育, 高等教育的异地性与寄宿性比较突出, 这两种特性导致了孩子与家长交往的稀疏性, 大多数家长在国际化信息获取上处于屏蔽状态。即使有机会获取类似信息, 首先是对信息的不敏感性, 即对所接收到的信息采取一种漠然的态度。认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能够引起个体关注的信息主要是个体有先前知识积累或感兴趣的话题[1], 感兴趣的前提一般是对该类信息之前的摄入量较大, 摄入次数较多。否则很难引起信息接收者共鸣。而地处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家长许多就是这种处于漠然阶段的受众, 一旦对某种信息处于一种无知或少知状态, 面临决策时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 也就是说就会生出许多合理的与莫明的担心。这些担心就会组成坚实的屏障, 横在家长面前, 使他们难以逾越。

( 二) 家庭财力有限

接受调查的78% 家长认为家庭财力是制约因素。出国交流一般费用较高。首先是生活费, 在欧美国家一年的生活费保守估计一般在10 万人民币, 其次是学费, 作为留学生, 还要承担比起本国学生高出许多的国际学生学费。除此之外, 还有国际交通费用、中介服务费、项目管理费、出国手续代办费、语言培训费、考试费等多项费用需要落实。这些费用对于许多西部地区的中等收入家庭来说, 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成为阻碍家庭支持孩子出国留学的最主要障碍。

( 三) 担心孩子安全问题

56% 的家长不放心孩子孤身在外。对于父母来说, 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倾其所有把孩子送往千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不仅需要财力, 更是一件需要足够勇气的创举。研究表明, 人们对越是陌生的地方, 越是存在安全担忧[2]。相同安全程度的两个地方, 一个是个体熟悉的, 一个是陌生的, 个体对较熟悉地方的安全感要远远大于陌生地。万一孩子生活不适应, 学习不适应、工作不适应, 各方面压力叠加袭来, 孩子能够应对吗; 万一孩子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交, 沾染坏习气怎么办。种种担心萦绕在心头, 这种针对国外交流风险的感知大大削弱了家长支持鼓励孩子走出去的信心与积极性。

( 四) 存在较小的群体压力

所调查的53% 的家长认为周围人送孩子出国交流的很少。人是一种群居物种,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模仿性, 个体在一生中所做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这种模仿性。而个体模仿的对象主要是和自己有关系的周围人。他们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你的生活[3]。研究表明, 如果个体周围有20% 的人在做一件事情, 那这件事情就快要流行起来了, 如果低于20% , 那流行的可能性就要小一点。在对学生家长的调研中, 大多数家长都表示自己周围的熟人送孩子出国交流的很少, 这就预示着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与动力。

( 五) 出国交流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18% 的被调查家长不了解出国留学的收获。中国学生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 学习目的国的语言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模式与理念来开阔视野、提升水平、与国际接轨, 以期为未来发展打开新的局面。但是这些目标的显示度在短期甚至长期都是有限的, 在国内读大学可以获得大学文凭, 文凭的认可度也较明确。而本科期间的国际交流大多不带学位, 即使是双学位项目, 对国外大学的信息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内各方对国际文凭的认可度, 其他交流项目所提供的认证在国内的有效含金量就更低了。近年来, 随着国际交流的普遍展开, 尽管公众对国际证书认知度有所提升, 但是由于媒体对 “海龟”变 “海带”现象的宣传, 以及对一些交流项目参加者后期发展的观察致使许多家长发出 “去了又能怎样”的质疑。

除此之外, 有少数家长认为出国留学会影响孩子在国内发展机会, 有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远离自己, 担心老无所依。还有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已经尽到了教育义务, 尤其是针对女孩。

三、影响学生国际交流不利因素

大学生是高校出国交流项目的受众与最终受益者。交流学习需要学生一步一步去落实和完成。但是学生并不是项目的决策者与主宰者, 尤其是经济因素方面。调研结果显示阻碍学生出国交流障碍主要有经费、课业难度、独立性、其他同学影响等。

( 一) 担心资金不能到位

和家长调研结果一致, 经费是首要障碍因素。在所调研的学生中, 有71% 认为经费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作为中国大学生, 国内大学阶段的花费基本由家庭承担, 只要考上了大学, 大学四年的花费无论如何都是要解决的。国际交流的花费要比国内大学基本费用高出许多倍, 同学们对这一点心知肚明, 认为出国交流阻碍因素首当其冲是经费。

( 二) 不能适应目的国学习环境

31% 的同学认为自己英语不好怕听不懂课。需要提醒的是该调研针对外国语大学学生展开, 非外国语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估计还要低一点。语言是当事人需要实际面对的首要学习问题。语言是交际沟通的最主要工具, 浸透在目的国语言环境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快速提升, 但是这种语言环境的变化发生在一夜之间, 基本没有时间差, 当事人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逐步适应。除了适应语言环境, 还要适应国外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学习生活各方面都面临挑战的当事人来说免不了成为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 三) 群体影响力较小

36% 的同学表示在出国留学上基本不存在群体压力。大学生群体是最活跃和最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群体, 每个人既是 “诱导剂”, 同时又容易受到诱导。群体效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联动性和一致性。联动是有方向性的, 只有大家向着一个方向运动或变化, 才能形成合力朝着该方向发展[4]。 “我的同学中, 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很少”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一般西部普通高校, 参加交流项目的同学比例很小, 可能小于10% , 这样对其他同学的带动作用就很难显现出来, 大家只把这项活动看成是少数人的特例与特权, 没有普遍适用性, 不与自己联系起来。

( 四) 36% 的被调查者担心不能适应国外环境

对国外独立生活的适应度, 安全问题都是个体关注的因素。当个体对所选择对象缺乏了解时, 风险意识就会增加, 同时也会放大一些不利因素和负面案例, 把负面特例普遍化, 把一些参加过项目同学的负面宣传有意无意渲染, 这样, 就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个体对项目的选择度。一部分因为个人原因不愿选择出国交流的同学倾向于选择接收和传播负面信息, 影响他人决策。

调研发现25% 同学反映国际交流信息沟通不畅, 没有及时与充分的渠道了解交流信息。此外, 对未来学习与生活缺少规划, 出国留学手续繁琐、准备周期长, 申请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不想异地恋、对国外学校情况不了解等都构成了大学生出国交流的障碍因素。

四、推进国际交流工作建议

将家长、学生与学校三方在出国交流方面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进行整合, 学校作为国际交流工作的主导者必须勇挑重担, 及时更新观念, 大力改进工作作风, 加大各方面投入, 有力推动高校国际交流教育的展开。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一) 针对家长要做好宣传工作

由于许多家长对国际交流项目缺乏概念, 不了解参与项目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意义, 学校要加大投入, 通过大量的宣传工作来提升家长观念。与家长的信息沟通讲究及时性、通畅性、便利性和有效性。鼓励家长关注孩子在大学的成长, 邀请有条件的家庭来校调研, 吸收家长进入学校和院系国际交流信息发放平台, 这样通过外部信息的长期渗透, 个体 ( 家长) 就会逐步了解国际交流的相关项目, 理解参与项目给孩子成长带来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对国际交流项目从最初的漠然态度转变为主动积极, 最终把国际交流纳入到孩子教育培养计划中来。

( 二) 推出种类多样的国际交流项目

实现出国交流期限、方式、专业、费用多样化。交流可以是一两个月的游学, 也可以是两三年的留学; 学习方式多样化, 可以单纯校园学习赢得学分, 可以校外社会实践赚取收入, 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可以单纯本科课程学习, 也可以同时为研究生深造打基础; 根据本校开设专业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推出定制化项目, 满足多个年级不同专业同学深造需求; 交流费用阶梯化, 费用缴纳时间灵活化。针对西部地方高校制约学生出国交流的经费问题, 校方要花大力气做好调研工作, 筛选出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又符合大多数家庭经费预算的项目。比如将实践学习与课堂学习打包成一体可以大大减少家庭支出, 帮助解决资金不足甚至无资金基础家庭面临的经费问题。针对目前项目费用一般事先缴纳的情况, 学校可以采取措施, 在政策保障和规范操作基础上, 推迟费用缴纳时间, 解决经济条件欠佳家庭负担, 提升弱势群体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比率, 学校也可以量力而行, 推出奖助学金计划, 扶持更多更广范围的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 三) 建立持续高效信息沟通平台

针对学生对国际交流信息匮乏的现状, 首先建立多渠道、全覆盖式信息沟通平台, 除了为同学们提供项目详细信息, 同时提供各国文化、地理、经济、教育介绍, 国外留学生学习生活片段及心得, 留学生后续发展轨迹追踪, 留学问答专栏, 留学准备环节, 出国交流注意事项等信息。沟通平台不仅信息面要广, 还要及时更新, 更新的信息相关性要强, 有效性要高。信息沟通平台建设目标是保持受众对平台信息浏览的常态性, 进而说服学生与家长积极参与海外交流项目, 渠道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资源, 可以在学校和学院网站建立专栏, 发放纸质版信息, 也可以定期举办信息发布会和项目推介会, 多种形式并举, 让平台成为同学们乐于接近乐于交流的朋友。

( 四) 提升校方整合管理水平

全校上下一盘棋, 学校相关部门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 针对学生出国交流中的问题及时出台政策措施。比如学生出国留学中的学分互换问题, 要联合两校共同参与制定出明确的可操作性强且持续有效的管理规范, 这项工作在本校还涉及到国际交流部门、校级教务部分、院系级教务部门、学生及教师等各方人员联合办公才能完成。学校要出台相应政策, 鼓励支持院系参与到国际交流工作的实质性环节, 开创自下而上的工作作风, 及时沟通, 勇于采纳, 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充分调动院系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 五) 提升重视程度, 加大投入力度

学校要重视国际交流工作, 国际交流部门要发挥学校思想库、学校战略规划单位的功能[5], 要实现这个功能, 就要在现有基础上寻求突破, 加大投入。国际交流合作方的确定由于受到距离阻隔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其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大大提升, 学校在重视该项工作的同时要在政策上有所倾斜, 加大资金设备投入、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加大时间成本投入, 为国际合作交流的各项工作提供保障, 这样才有可能打造出一片充满生机的国际交流土壤。

国际化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国际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已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常态与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从人力与财力上加大投入, 从管理上陆续跟进, 从制度上不断完善, 建立便捷有效沟通平台, 做好家长、学生宣传与咨询工作, 从学生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寻找优质资源项目, 从数量上实现更多学生出国交流, 从质量上提升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效果, 提升学生、家长对出国交流工作的满意度, 培养更高质量、更高视野毕业生, 助力学生开拓美好未来, 同时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Barry J.Consumer Behaviour.South-Western:Cengage Learning, 2013.

[2]Douglas, Mary and Aaron Wildavsky.Risk and Culture.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3]Steinberg, Laurence;Monahan, Kathryn C.“Age differences in resistance to peer influenc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7, (6) :151-164.

[4]杨瑞萍, 仪建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群体效应[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7) :32-34.

不利因素 篇11

1. 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学生很难接触到真实的英语交际情景,他们的学习主要依靠课堂。而且,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活动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没有创新教学模式,缺少让学生使用英语的氛围和场合。

2.学生学习英语存在心理障碍。一些学生学习英语起步晚,基本功不够扎实,对开口讲英语总有一种恐惧心理,缺乏开口讲英语的信心,因此口语表达明显紧张不顺畅,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表达发挥。

3.应试的导向导致英语口语教学边缘化。测试主要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测试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起着极大的导向作用。考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内容。大多数地方中考没有设立口语考试,导致许多教师忽视口语教学,把英语口语教学边缘化。

4.教师的素质与传统教学模式是口语教学的绊脚石。口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成功进行口语教学的前提。然而,我国绝大部分英语教师都生活在国内,没有在英语国家生活的经历,所讲的英语不够纯正,教学和交流中英语口语表达不顺畅,这些都使他们无法胜任课堂口语教学,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5.班级规模条件限制。我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实施大班教学,一个班级有五六十个学生,有的甚至更多,笔者所在县的一些学校平均每班超70人。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口语训练十分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模仿。模仿是学习外语主要途径之一。模仿的原则,一要大胆,相信自己能行,口齿清楚,口型要到位。刚开始模仿时,速度可慢些,音要发准,音发准了再加快速度,直到能用正常语速把句子轻松说出来,做到脱口而出。二要随时准备纠正自己说不好的单词、短语等。三要长期坚持。

至于模仿的方法,首先要模仿单词的读音。其次,模仿词组、句子的读法,重点要放在熟练和流利程度上,多练习连读、失去爆破等语音技巧。最后,对段落及篇章的模仿,重点在于提高流利程度。可从模仿标准的磁带入手,在脑子里建立一种对英文整体语调、语流的感觉。

2.复述。复述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可由简单的词句开始,听完后用英语把所听到的内容说出来。一遍复述不下来,可重复听几遍。开始练习时,因语言表达能力、技巧等因素,复述会接近于背诵,基础逐渐打好后再慢慢放开,自然会灵活起来。在保证语言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复述可作灵活改变,如改变句子结构、复述大意或介绍内容概要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先口头复述,再用笔头复述,这样既可以练习口语,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3.打造环境。练习口语必须有好的语言环境。一是课堂环境。这是学习、使用英语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二是自创环境。例如今天要去餐馆吃饭,先在纸上用英语列出一些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选择相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最后把词语变成语句。尽管这是虚拟的,但是由于这种练习逼迫自己在单位时间里表达出有内容的东西,所以也是给自己营造一种讲英语的语言环境。三是外在环境,包括英语广播和电视、英语电影等。如一个很地道的英文节目,只要大家有一个收音机、一台电视机就能够收到、看到。现在很多原版英文电影都不难找到。这样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英语的环境。

4.保持口语流利度和准确性的平衡。流利度和准确性是使用语言的两个方面。口语的流利度即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也就是自然与恰当地控制口语节奏的能力。口语的准确性即表达语言内容与运用语言知识的正确程度。既不能为了一味地追求流利度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也不能因为过分地强调语言使用的准确性而影响流畅的表达。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要表达思想,只有在追求表达思想的准确性的基础上才能追求速度和流畅,语言不准确是没有交际作用的。

5.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学生是主体,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如对性格外向、活泼、反应迅速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吹毛求疵”法,在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对他们从严、从高要求,让他们说得对、说得准、说得好;对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反应速度慢的学生,教师可采取激励法,着重培养他们敢说和愿意说的良好习惯,鼓励他们敢于发言、提问,使他们获得进步和发展。

6.不可吝啬口语训练时间。为让学生学好英语,教师就不能吝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随意删减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环节。同时,教师要处理好教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法,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践,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组织好教材中设计的各种口语活动。

不利因素 篇12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 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所谓一流的教育, 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 先进的管理和服务, 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上, 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以鲜明的办学特色, 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由此可知, 要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我院从2000年改招高职生以来, 尤其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院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 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 别开生面的文化生活活动, 象一年一度的大型田径运动会, 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院社团组织的“交院杯”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对外还有更大规模的竞赛活动, 如武汉地区大运会, 冬季长跑、毽球赛, 各类技能比赛等等, 这些无疑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院发展学生身体, 增强体质, 培养多方面能力的主要体现形式是体育课, 要知道, 我院学生主要来自全国各地中学, 他们的体育基础和兴趣参差不齐, 身体练习起来也是千差万别, 尤其是在面临运动前后的各种不利因素时往往是缺乏应对措施, 往往产生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引起我们的反思和强烈责任感,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到“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重要性。从教三十多年, 我特别留意学生运动前后的行为举止, 有带早餐来上课的、有奇装异服者, 有空腹做运动的、有锻炼后立即大量饮水者、有吃冷食冷饮者、有准备活动未做充分者、有猛烈的带有危险的冲撞者、有不顾老师劝阻私自游泳者、有锻炼后立即洗冷水澡者, 有隐藏自己疾病参与运动者、有在天气恶劣情况下运动者、有不按规则组织竞赛者、有只讲比赛不讲友谊者、有冒名顶替者、有处理不好运动和学习关系者等等, 所有这些举止和习惯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体育课中的运动效果。尤其是在夏季, 学生锻炼时出汗多, 此时大量饮水, 会给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特别是心脏增加负担, 同是饮水会使出汗更多, 盐分进一步丧失, 引起痉挛, 抽筋等症状。如果运动后吃冷食冷饮, 大量的冷饮不仅降低了胃的温度, 而且冲淡了胃液, 使胃的生理功能受损, 轻者可引起消化不良, 重者会导致急性胃炎。再如锻炼后立即洗冷水澡, 突然过冷的刺激会使体表已开放的毛孔突然关闭, 体温调节失控, 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最常见的就是在冷水刺激下得感冒, 长痱子。试想想, 如果体育教师事先充分分析和应对了这些不利因素, 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和其它事故的发生, 既增强了学生对身体练习的兴趣性和参与性, 又提高了上课的质量, 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完成。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我觉得一名体育教师对待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练习应采取一下几方面举措才能较好地避免各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 加强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正确理解和对竞赛规则精神的充分认识

常规体育课中,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有时并不能完全让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真正理解, 出于上课的节奏, 学生只能一知半解盲目练习, 结果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运动, 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如在足球正脚背踢球技术的教学中, 关于对脚触球的理解, 这涉及到脚的部位和球的部位两个方面, 脚的正确部位应该是系鞋带的整个部位, 球的部位应该是球的正中位, 一般来说, 用脚的某一部位并按动作要求保持踝关节紧张击球的后中部, 作用力通过球心, 球就会获得全部的力量, 出球平直而有力。击球的作用力不通过球心, 球就会发生旋转, 沿着一定的弧线运行。有的同学由于过去的习惯势力在运动练习时并不能按照正确的要领来完成, 结果经过多次反复错误的练习, 脚趾和踝关节出现严重挫伤。对待这样自以为是的同学,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反复讲解和示范, 强调重、难点, 然后自述直到完全理解, 若未达到要求应禁止练习。再如, 在安排学生进行足球教学比赛时, 一定要讲清楚对合理冲撞的规则细节, 即冲撞的目的、范围、部位、动作、力量的认知, 否则, 学生在场上运动时必然是象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 无所顾忌, 特别是一些猛烈地或带有危险性地冲撞对方, 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这是需要严加防范的。

(二) 严格控制运动量, 避免运动项目单一片面性

年龄处于18-19周岁的高职学生, 身体还处于生长发育期。在生理方面, 肌肉纤瘦骨骼细嫩, 内脏器官不成熟;在心理方面, 则是人小心大, 自我估计不足。若是凭一时冲动或兴趣, 骤然进行强度大、负荷重、对抗激烈的大运动量活动, 会造成运动损伤, 如骨折、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另外, 各种运动项目对他们的健康发育都有优点和不足, 应该“一专多能”全面锻炼。一般来说, 足球运动对于下肢和心脏的锻炼效果最好, 对上肢和躯干的效果就差一点。进行器械体操运动时, 上肢和躯干锻炼多, 对心脏和下肢的锻炼相对少, 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爱好特点, 以一两项运动为主, 辅以多项目的练习, 是他们进行锻炼身体的理想途径。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种原因, 体育教师很可能忽略学生运动量的控制和运动项目单一片面性的实际, 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运动中身体出现异常和不适,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体育教师一定要及时停止练习, 经调整恢复后再做安排。

(三) 学生运动练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天气、气候等客观因素

平时体育课中经常会遇到天气特别炎热和寒冷及阴雨绵绵的情况。夏季比较炎热, 日晒强, 天气闷, 外面常温为38°c———39°c, 这种环境下不运动人都大汗淋漓, 何况运动?因而, 应避免在烈日下进行运动, 且不宜长时间进行锻炼, 运动量也不宜过大, 以防止学生出现中暑现象。冬天气温低, 天气干燥, 时常有学生运动后出现感冒、冻伤和鼻子出血等现象, 因而这种情况下也不宜长时间运动, 运动时最好戴上手套和护膝;雨季时, 场地上的跑道特别湿滑, 又有积水, 稍不留神, 极易摔倒发生拉伤甚至骨折。这是体育教师最好到教室上理论课或安排学生在室内进行适当的运动。总之, 天气因素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切不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而让学生受到伤害。在可能的情况下, 运动量不宜过大, 时间不宜太长, 以学生感到舒适为度。

(四) 学生运动练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等特殊情况

游泳作为一项很好的全身运动, 能使全身肌肉全面均匀发展, 经常游泳锻炼的人胸背肌和四肢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有利于塑造形体美, 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功能, 因而深受很多同学的喜爱。但如果不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不充分意识到自然因素对我们运动时的影响, 和可能出现叫人心寒和后怕的事故。曾有一年夏季, 我院一名学生利用双休日到汉口龙王庙游玩, 一时兴起, 全然不顾湍急的江水, 一个猛子扎下水就不见了影子, 事后, 在几公里远的下游才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尸体。看看这是多么悲痛欲绝的事情!要是他能意识到自然因素等危险时, 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一定要落实安全的教育, 一定要告诫学生面临危险因素的条件下, 决不能轻率地运动练习, 使危险系数降低到萌芽状态。

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身体练习乍看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但实际中潜藏着很多危险因子, 要想让学生大刀阔斧从运动中获得收益, 就必须预料到认为的、自然的各种不利因素, 只有做好做细了这些工作, 我们才可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他们分享到体育的价值和乐趣。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 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其中,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达到社会要求的高素质, 高技能的人才成为我院的教育目标,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日前在首都体育学院建校58周年校庆论坛上表示:德、智、体、美都离不开体育, 可以把体育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校庆论坛议题之一。可见, 要充分发挥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保证学生身体练习正常进行, 以实现体育“三基”任务的完成, 是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突破口,教育目标,三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上一篇:现代招商下一篇:时尚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