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吸引器(精选7篇)
普通吸引器 篇1
腹腔镜手术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新型微创技术, 创面小, 痛苦小, 而且恢复快, 因此受到大部分患者的欢迎[1]。本院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普通的吸引器以治疗妇科常见病, 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68例妇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输卵管妊娠33例, 卵巢畸形或巧克力囊肿35例。年龄23~45 (33.2±6.1) 岁。68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普通吸引器组和腹腔镜吸引器组各34例, 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 没有心脏病、高血压、贫血等其他内科并发症。两组患者年龄、婚姻情况、病情等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腹腔镜器械, 手术方法及步骤相同, 由专业人员记录手术的时间及腹腔充气量, 护理人员详细记录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普通吸引器组在手术过程中, 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然后分别在患者的脐轮下缘、左右腹做10、10、5mm的穿刺孔, 然后在10mm的穿刺孔侧插入普通吸引器管, 以吸引囊液和血块。在放入吸引器的过程中, 要用止血钳夹住吸引器管, 等到吸引器吸入囊液或血液后才松开。在进行盆腔冲洗过程中, 对侧可以同时用吸引器放水, 实现吸引与冲洗的同步进行。腹腔镜吸引器组与普通吸引器组的手术过程基本相同, 只是吸引器采用的是腹腔镜吸引器。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腹腔充气量和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充气量对比
所有入选患者的手术均成功, 没有1例恶性肿瘤或中转开腹。普通吸引器组的手术时间和腹腔充气量明显少于腹腔镜吸引器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出现恶心呕吐和肩背痛的并发症情况, 但普通吸引器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腹腔镜吸引器组 (P<0.05) 。普通吸引器组的术后高碳酸血症发生率高于腹腔镜吸引器组, 皮下气肿发生率低于腹腔镜吸引器组, 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2所示。
3 讨论
以往输卵管妊娠、巧克力囊肿、卵巢畸形等妇科疾病一般都需要采用开腹手术来进行治疗。手术创口大, 患者痛苦, 而且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这些手术大部分都用创面小、痛苦小的腹腔镜手术来替代。但是, 由于仍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 因此在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 仍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
腹腔镜手术中需要用到吸引器, 作用是吸出手术中的脓液、渗出物、出血等, 让手术可以更加清楚, 减少污染的机会[3]。目前常用的吸引器有两种:腹腔镜吸引器及普通吸引器。腹腔镜吸引器管径比较细, 而且有活塞, 吸引时容易被吸出物堵塞, 需要不断地清理吸引器, 延长了手术时间, 患者麻醉的不良反应随之增加, 手术时间越长, 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相比之下, 普通的吸引器管径比较粗, 而且没有活塞, 不容易阻塞。另外, 普通吸引器具有侧孔, 降低了系膜出血、输卵管伞端出血及大网膜疡系膜出血等情况出现。但是普通吸引器的吸引力比较大, 容易出现气腹塌陷, 因此, 在进入腹腔时, 要用止血钳夹住吸引器管, 等到吸引器吸入囊液或血液之后才松开。
综上所述, 普通吸引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可以有效缩短手术的时间, 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选取收治的68例卵巢畸形、输卵管妊娠、巧克力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普通吸引器组和腹腔镜吸引器组各34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充气量和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普通吸引器组的手术时间和充气量比腹腔镜吸引器组少, 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于腹腔镜吸引器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普通吸引器的吸引力更大, 更容易进入腹腔,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而且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普通吸引器,妇科,腹腔镜手术,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郎景和, 冷金花.妇科腹腔镜的现状及展望[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2, 18 (2) :67-68.
[2]王翠芹, 吴文英.普通吸引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 (6) :38-39.
[3]左绪磊.实用妇科腹腔镜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12.
妇科吸引器专用吸头的改进 篇2
本实用型吸引器头,其主体为不锈钢管,全长为约18~20 cm,内径约为0.7 cm,前端为圆锥形穿刺头,穿刺头的长度约为2.0 cm,穿刺头最前端呈针尖状,其侧面开孔,孔径约为0.5 cm,侧面孔与主体不锈钢管相通,不锈钢管的另一端固定有圆环形卡环,与吸引器接管相连,见图1。
注:1为圆锥形穿刺头;2为侧孔;3为不锈钢管吸引器头主体;4为卡环。
2 临床应用方法
沿腹正中线或正中旁线纵行切开皮肤10~12 cm,依次开腹,留取腹腔冲洗液,洗手探查后,保护周围脏器组织,在较透亮无血管区,用实用型吸引器头迅速穿刺囊壁进入囊腔,吸出囊内容物,基本吸净囊内容物后,用止血钳夹住穿刺孔,将囊壁提出腹腔外切除患侧附件,如有粘连,先分离粘连后再切除患侧附件,送冰冻,据冰冻结果决定下一步处理。在应用中要注意避免左右摇晃吸引器头造成撕裂扩大穿刺孔而漏液。
3 吸引器头的功能及优点
(1)实用型吸引器头具有穿刺与吸液同步功能,一端设有圆锥形穿刺头,圆锥形穿刺头的前端呈针尖状,极易迅速穿刺囊壁,圆锥形穿刺头的一侧设有与不锈钢管相通的侧孔,孔径较大,吸引器头的另一端与负压吸引器接管相接,囊内液由侧开孔吸入不锈钢管,然后排出,即使是粘稠的粘液或巧克力液,也可较容易吸出,平稳降低囊内压;且吸引器头下边较细,往上较粗,可与囊壁紧贴,避免了囊液外漏污染腹腔的问题,也避免了囊内液流出过快引起腹压骤降致使呼吸循环衰竭。
(2)囊液被吸净后,仅剩囊壁,使手术野清晰,手术操作方便,降低了手术难度及副损伤的可能性,使手术更安全、快速。
(3)手术时只需切一个10~12 cm的切口即可完成巨大囊肿的切除,切口小、恢复快,符合微创观念,并达到了减少创伤、美观的目的,满足患者要求,减轻其心理负担[1,2]。
(4)手术适用病种
可用实用型吸引器头治疗的妇科巨大囊肿是肿瘤标志物正常或略增高、B超提示单房或多房性囊肿、无明显乳头等实性成分、无腹水、诊断良性可能性大的巨大囊肿。
4 讨论
妇科巨大囊肿(指如孕4个月以上大小的囊肿),最常见的是妇科肿瘤,如卵巢粘液性囊腺瘤、粘液浆液混合性肿瘤、浆液性囊腺瘤,较少见的还有结核性包裹性积液、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冠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个别的可长到特别巨大,如足月妊娠大小。巨大囊肿手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完整取出肿物,或穿刺放液,待肿瘤缩小后取出,完整切除肿物,避免囊内容物流入腹腔,污染腹腔脏器及切口,引起肿瘤广泛种植,同时囊内容物流出过快,易腹压骤降引起呼吸循环衰竭[3]。
以往妇科巨大囊肿手术是切一巨大腹壁切口,将肿物完整取出切除,但有的切口甚至从耻骨联合上切到剑突下,也无法取出肿物,有时还会由于切口相对小,造成囊肿破裂、污染腹腔脏器或造成肿瘤种植,或造成肿瘤分期上升,或由于囊液流出过快致腹压骤降出现休克等;也有是在巨大囊肿上切一小口,然后将普通吸引器头插入囊腔吸液,但由于囊内压较高,在开口和吸引器头插入囊腔的瞬间即发生了囊内液外漏而造成腹腔污染;还有用粗针头抽出部分囊液降低囊内压后再将针眼扩大,放入普通吸引器头吸净囊液再切除囊肿壁,但有时遇囊内液粘稠时也很难抽出,有时也发生了囊内液外漏而造成腹腔污染及手术时间的延长[4]。可见巨大囊肿手术时若不采取穿刺放液、缩小肿瘤体积,想完整取出肿物再切除比较困难。
本文介绍的实用型吸引器头已在我院妇科巨大囊肿手术中应用了上百余例,利用其穿刺和吸液同时进行的功能,避免了以往妇科医生切除盆腹腔巨大囊肿时的不足,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5 总结
近年来,有学者将腹腔镜用于治疗巨大囊肿[5],虽然符合微创观念,但如此巨大囊肿,术中囊液外漏也很难避免,为确保安全,选择开腹较合适[6],但腹腔镜操作困难,不是每位妇科大夫都能操作。而实用型吸引器头用于治疗妇科巨大囊肿手术中,避免了传统手术的不足,运用方便、操作简单、安全,可普遍使用,且生产成本低、实用、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器械。
摘要:为避免以往妇科医生切除盆腹腔巨大囊肿时在患者腹壁切巨大切口及术中囊内液外漏污染腹腔或囊液抽出困难或囊内液流出过快致腹压骤降等问题,我院自行研制了一种非常实用的治疗妇科巨大囊肿的吸引器头,具有穿刺和同时吸液的功能,通过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吸引器头,穿刺术,妇科巨大囊肿,妇科肿瘤
参考文献
[1]李秋波,衣晓荣.下腹部小切口巨大卵巢囊肿切除术68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43.
[2]张瑜,潘弟.压疮专用吸引器的研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9):53-55,141.
[3]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黎建寿,吴孟超.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5]张建平,王玮,张虎,等.腹腔镜外科和妇科联合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2009,(9):960-963.
普通吸引器 篇3
1 基本原理
吸引器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一定方法制造其吸引头的负压状态,这样大气压就会将吸引头外的物质向吸引头挤压,从而完成“吸引”的效果。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吸引器,原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2 不同类型及区别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医用吸引器已有不少类型。按动力源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独立电动吸引器、集中控制吸引器。
2.1 电动吸引器
电动吸引器由于使用电能作为动力源,因此具有功率大、吸力强、应用范围广、移动性好等特点,在中小医院中应用较多。
电动吸引器按用途划分有3种:即普通型电动吸引器、人工流产型电动吸引器、洗胃型电动吸引器。
(1)普通型电动吸引器是专门做抽吸血、水、脓、痰等治疗使用的,不能做其他治疗使用。
(2)人工流产型电动吸引器是专门做人工流产(即吸宫)的吸引器。这种吸引器与其他类型的电动吸引器相比,有两点区别:一是有2只5000m L的储气瓶,还有2只500m L储液瓶:二是具有负压自动控制部分,用来保持设定的负压值范围。
(3)洗胃型电动吸引器是专门做洗胃用的吸引器,这种吸引器的结构是将真空泵的正压和负压都利用起来。它既有正压指示表,也有负压指示表,用专门的旋钮开关控制正压和负压的切换。此外,它还设有控制正压和负压的调节阀。目前,新型的洗胃机都设有正压、负压手动和自动控制功能,不易堵塞,很适合临床急诊使用。
医用电动吸引器按其使用的真空泵类型可划分为2种:
(1)滑片式真空泵。这种真空泵含油。其机械噪声较大。真空泵中贮油室无油或油液面过低时,或提油环不转动时,便不能润滑真空泵,容易将真空泵烧坏。
(2)膜片式真空泵。即真空泵是无油的。其运行噪声小,平时不需要更多的维护。在膜式电动吸引器中还有电磁式结构的负压吸引器。这种吸引器也是利用膜片来控制真空泵进气和排气,达到负压吸引的目的。
滑片式电动吸引器其真空泵如果密封不严,润滑油容易泄漏,这会使内部连接用的橡胶管老化、变质,造成漏气,需要经常检查更换,才能保证真空度。相比较之下,膜片式吸引器要好一些。
电动吸引器由于吸力很强,因此在手术时要特别注意吸力大小的控制,否则容易发生吸破组织和血管的情况,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电动吸引器由于是分散管理,每一台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因此总的来说成本就稍高,而且故障率也较高,使用时占用空间大。
电动吸引器的一个问题就是噪声较大,一般来说放置在手术床边使用。手术室内平均噪音水平要求控制在55~60 d B,而电动吸引器产生的噪音为73 d B,且使用时间长。临床证明接触70 d B以上噪音的人会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也会影响手术麻醉过程的平稳。噪音不仅有损于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加剧了术中病人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因此一些医院采取电动泵和吸引头分不同房间置放的方法来缓解此问题,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占用空间较大的矛盾。
2.2 集中控制吸引器
顾名思义,此类吸引器就是利用统一中心负压在设备、手术室、病房设备带上的接口,提供吸引器所需的负压。通过一个墙式流量计连接吸引头来控制负压的大小和避免将污物吸入负压管道内。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结构简单、准备方便、占地小、噪声低,而且由于墙上负压的力道较小,可以较好地控制吸引头的负压。由于中心统一控制负压,便于统一管理,降低成本。
不过,由于中心负压需要在建筑房屋和装修时布好管道,因此移动性就不如电动吸引器好,需要在有条件的时候才可使用,一般规模较大的医院均采用此种类型。
3 新的技术进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医用吸引器也在不断发展,总的来说有几个趋势:
3.1 集中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医院床位也不断增加,对于吸引器的使用需求也明显提升,如果仍采用以往的独立电动吸引器显然在成本及收益上均不明智,因此,大型医院一般均采用集中控制的中心负压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在病房、手术室设备带上的负压接口,方便、安全,易于大批量部署,同时便于管理,成本较低,成为医用吸引器的一个发展方向。
3.2 智能化
在电动吸引器上,充分利用“电”的优势,涌现了一批智能化单片机控制的医用吸引设备。如电动洗胃机,就是一种集正压、负压于一体的智能控制设备,通过单片机内程序的控制,完成一系列冲洗、吸取的功能,方便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差错。还有根据近年来新兴的创伤负压治疗理论的智能负压吸引理疗仪等,均是智能化的吸引装置。
3.3 小型化
相较于常规固定地点的医疗救护,在战场和救灾等急救场合或者临时使用的室外场合就需要一种便携、方便的吸引设备。因此,近年来逐渐就有通过了手动或脚踩踏产生负压的吸引器,如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工程科和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手动吸引器和脚动吸引器。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无需电源即可使用,因而,特别使用于偏远无电源地区、农村卫生院、家庭护理、野外急救及断电时使用。可用于人工流产、吸痰、吸脓、吸血及其他吸引使用。其中手动吸引器是国内首创,轻巧便携,重量不到200g,适用于临时的小流量负压场合。还有公司研制出手提电动吸引器,适合家庭、社区的医疗救护。不过,由于便携吸引器受制于人力和体积等因素,因此无法达到较大负压值,只适合于临时急救场合使用。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介绍了医用吸引器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的构造、特点及不足,以及较新的技术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临床需求的不断提高,更加方便、智能、安全的医用吸引器必将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魏君,赵乃昊.简易中心吸引器的研制与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6):98.
[2]刘娟,冯丁.电动吸引器的结构改造[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6,2(4):30.
[3]黄家鹏,陈虎,葛晓.一种新型医用吸引器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2(4):80-81.
[4]段晓群.电动吸引器的自动保护装置[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4,20(5):296,299.
[5]孟昭梅,李丽娟.负压吸引器的压力调节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34.
[6]王素娟,魏芳.中心吸引器改进与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258.
[7]尹金秀.一次性负压吸引器的制作与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34.
[8]安香莲.电动吸引器的改进[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6,22(1):61.
[9]王树峰.自控负压吸引器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2):87.
新型带光源医用吸引器的研制 篇4
颅内深部肿瘤、高血压脑出血、脑挫裂伤等接近颅底的手术,由于部位及体位关系,切口有限,手术操作空间纵横径大,无影灯的投照范围受约束,导致术中视野显露不清,使手术难度增加,而术中除无影灯光源外,常常需要特殊光源,以便在充足光照下进行操作。由于手术视野所限,往往随时调整手术灯仍不能达到术者所需光源,不仅延长手术时间,还会增加污染几率,甚至影响术者情绪,导致手术质量下降[1]。有些医院为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使用脑压板进行牵拉,但过度牵拉可带来不同程度的脑损害[2]。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新型带冷光源医用轻巧型吸引器,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现报道如下。
1 吸引器的研制
1.1 结构
新型带冷光源医用轻巧型吸引器由本体部和手持部2 个部分组成(如图1 所示),均采用透明塑料制作而成。本体部由2 种管径不同的塑性套管组成,内外套管长度相差3 cm。套管与吸引器本体之间具有通道,通道内对称设置有3 mm×2 mm的扁头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电源线由通道内向上延伸,与吸引器手持部的纽扣电池相连。LED与外套管头端密封,防止液体进入。另外本体部带有倒三角形侧孔,便于控制吸引器压力。手持部由吸引器管道和纽扣电池盒2 个部分组成(如图2 所示)。吸引器管道一端和负压吸引装置相连;纽扣电池盒内设2 枚小型纽扣电池,盒顶端带有按压式开关,便于控制电源开合。
1.吸引器管道;2.纽扣电池负极电源线;3.纽扣电池按压开关;4.纽扣电池;5.纽扣电池正极电源线
1.2 材料
吸引器本体部和手持部均采用医用级聚氯乙烯(polyvingl chloride,PVC)材料,其生物学性能符合GB/T 16886.1 相关用途与使用部位的具体要求。具有轻度可塑性及韧性,常规消毒无变形、无污染。发光二极管、纽扣电池、电源线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常规条件下消毒性能稳定。
2 技术特点
吸引器的原理很简单,通过一定的负压吸引状态,大气压将外面的物质向管内挤压吸引,完成吸引的效果[3]。本新型吸引器为PVC制品,一次性使用,避免了重复使用型吸引器无法彻底清洗干净,造成术中污染、伤口感染等问题。该设计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照效果好,可控制吸引压力的带光源的医用吸引器。本新型吸引器的特别之处在于:设置有可照射到吸引器本体吸引端的发光装置。在使用时,纽扣电池给发光二极管提供电能,光源照射到吸引器的吸入端,就可进行深部手术或精细操作;且LED灯无热量,不会灼伤周围组织。此种结构的吸引器体积较小,手持方便;虽然微型灯泡和插头与发光二极管、纽扣电池实现的都是吸引器能够进行光照的技术特征,但是本新型吸引器的发光二极管和纽扣电池相较于常规带长尾巴的冷光源吸引器结构更简单,使用更方便,使用时不需要连接外部照明设备。同时可随意控制吸引压力,不会造成正常组织吸引损伤。
3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与普通一次性吸引器无任何区别,把吸引器手持部尾端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打开吸引器本体部上的侧孔,打开纽扣电池盒电源开关,点亮头端LED灯。进入深部手术腔道后,光照可扩散至整个术腔,术者可在明亮照明下精细操作,分离血管、神经、重要组织结构。当遇到腔道深部出血时,可轻度弯曲吸引器本体部,改变光照角度,使术者在良好照明下进行手术操作,避免以往在黑暗中盲目操作。当手术结束或不需要用深部照明时,关闭LED灯,继续作为普通吸引器使用。另外用拇指封堵吸引器倒三角形侧孔,根据封堵大小程度,随意调节吸引压力大小。
4 应用效果分析
我院神经外科2014 年3 月至2015 年1 月共收治需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3 例。应用随机化原则分成治疗组60 例,对照组63 例。治疗组术中应用此光源吸引器行深部照明,对照组使用普通手术无影灯照明。2 组患者意识状况、年龄组成、性别、出血量、手术方式等无统计学差异。其中男75例、女48 例,年龄32~81 岁,平均53.3 岁。有高血压病史1~28 a 89 例,无高血压病史34 例。入院时意识状况分级:嗜睡12 例,意识模糊21 例,浅昏迷46例,中度昏迷34 例,深度昏迷10 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6~8 分35 例,9~12 分58 例,13~15 分30 例。头颅CT示:基底节区出血94 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29 例。经CT(PhilipsExtended Brilliance Workplace V4.5)自带软件计算,出血量33~50 ml 73 例,50~70 ml 50 例。患者术后24 h,常规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统计结果见表1。
通过表1 发现:治疗组血肿清除率为(98.35±1.23)%,对照组血肿清除率为(93.24±2.61)%,2 组无明显差异(P>0.05)。2 组手术时间比较,相差50.16 min,住院时间缩短16.17 d,后期GOS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比对照组减少150 ml,而且术中热损伤小,治疗良好率比对照组高24.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5 讨论
神经外科脑深部及颅底手术均需要在良好的照明下精细操作,此时由于术者观察的需要,大型无影灯的光线很难投射到深部手术区域,造成观察操作困难的局面。而手术本身需要多种仪器设备,手术台上导管、电线繁多。
有人发明了一种带长尾巴的光源吸引器,此种吸引器后端与冷光源发生器相连,头端有光源吸引器,一般用于非显微镜下,且颅内手术视野较小,在无影灯无法射入、手术视野内光线不足时应用[4]。它的特点是:在吸引器管上附有光导纤维,吸引器管道连接常规负压装置,光导纤维连接冷光源发生器。其缺点为:(1)体积大、导线长,拖拽感明显,操作笨重,术者手术3~5 h后手酸背疼,已不能稳定持握吸引器,更谈不上精细操作。(2)价格昂贵,大多医院不能常规购买,无法在基层医院大范围推广。(3)多次使用消毒后吸引器内光导纤维容易断裂,造成光线不足、亮度不够,无法满足深部手术的照明。(4)由于常规吸引器头是管腔类器械,是一种内径狭窄、管腔狭长且不平的特殊形态的器械,容易隐藏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残留血及污物,单纯超声机清洗或者单纯手工刷洗均不能很好地清洗管腔内壁的细小污染物及残留血[5],重复使用易造成术中污染及医源性感染。(5)吸引器无侧孔,不易控制吸引强度,易损伤重要结构与功能区。
而超声外科吸引器是利用超声波产生瞬时冲击加速度、微声流及声空化,将要切除的组织粉碎,再与冲洗液混合乳化后经手柄吸除的装置。它具有振荡切割、乳化与吸引3 种功能,虽然在神经外科实用性大,但无照明系统。
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发现,本新型吸引器的优点有:(1)LED灯位于距吸引器头端3 cm处,便于在良好的照明下进行吸引操作,不遮挡光源[6];亮度恒定,不产生热量,减少了对局部组织的热灼伤。(2)没有常规吸引器冗长、多余的尾巴,质量轻,适合长时间握持。减少了手术中拖拽及拖尾现象,避免了损伤重要脏器。(3)价格便宜,适合广大医院大范围常规使用,为患者减轻医疗负担。(4)Greenough[7]研究指出,吸引器头的细菌感染与使用时间长短有关。本新型吸引器为一次性用品,避免了多次重复使用,无法彻底清洗内部污染物,导致伤口感染,造成手术失败,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5)侧孔为倒三角形,适合随意调节吸引压力,避免损伤正常组织及神经。(6)实用范围更广,适用于一切需精细操作、深部照明的手术。(7)因为有良好的照明,使术区易于显露,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果及成功率。自带光源使术区亮度恒定性好,使整个操作过程中手术视野暴露在光照下,减少由于照明不足损伤正常脑组织及神经的可能。本新型吸引器能够更好地解决深部手术或者需要精细操作的手术的光照问题,能够提高手术质量,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6 结语
本新型吸引器具有轻巧无污染、价格低廉、亮度恒定、光照效果好、负压调节自如、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可制成一次性用品,有效地避免了常规带长尾巴冷光源吸引器的诸多弊端。并可减少手术并发症,节约住院费用。总之,非常适合需深部精细操作,无手术显微镜及照明不良的广大基层医院使用,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郭艳.可视吸引器的设计与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23):92-93.
[2]彭海涛,贺志华,沈一问,等.脑无牵拉技术在自发性脑出血开颅手术中的应用[J].浙江实用医学,2014,19(2):109-112.
[3]魏君,赵乃昊.简易中心吸引器的研制与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94.
[4]魏润芝,王桂芹,宫万利.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及常用物品的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4):267-268.
[5]杨国玲,袁小玲,苏爱莲,等.三种不同洗涤方法对金属颅脑吸引器头洁率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4,14(2):82-84.
[6]贾文庆,黄汉昌,杨国芳,等.深部冷光源吸引器在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血肿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09,14(4):351.
混合驱动便携式吸引器的研制 篇5
临床上患者常需要吸痰治疗,减少呼吸道并发症产生,而吸痰压力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过粗可能导致肺不张[1]。同时,吸痰供氧中断可导致低氧血症或缺氧症。因此,临床应选用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负压是手术、急救过程中吸痰、吸脓、吸血、吸引堵塞人体气道通路的异物所必需的[2],负压引流也成为处理创面的全新方法[3,4]。大、中型医院常采用中心负压,通过管道连接到各病房设备带、手术室手术塔和急救负压连接头;小型医院手术、急救常用电动吸引器完成对患者的有效救治[5,6]。未配备中心负压吸引装置的病房和科室,一般使用电动吸引器。中心负压装置出现故障时,电动吸引器常作为备用的抢救器械应急使用。
然而,在没有电源或在特种场合下,对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应用负压装置吸痰、吸脓、吸血及吸引堵塞人体气道通路的异物,普通电动吸引器的外部电源供应受限。尤其是野战条件下,对伤病员担架运送、机动车或飞机后送的过程中,更需要在无外部电源或动力下依靠医护人员的能力保证伤病员的吸引效果。因此,研制便于携带、操作简单、方便实用、驱动便利的负压装置是为了适应野战环境应用的需求。如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工程科和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手动吸引器和脚动吸引器[7],其体积小、质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无需电源即可使用。但是研制的便携吸引器受制于人力和体积等因素无法达到较大负压值,只适合于临时急救场合使用。且现有的多数便携式吸引器标准充电12~14 h仅能满足连续工作30~60 min,在出现大批量伤病员的灾情、野战中无法满足应用需求[8]。
本文在现有便携式吸引器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野战环境应用需求,设计出一种混合驱动便携式吸引器(以下简称“吸引器”),注重提升吸引器的应用性能。可在市电220 V的电压下工作,还可接入12 V直流电压进行电池充电使用,同时提供电能和机械能2种驱动方式产生负压,保障了在野外抢险救灾、断电等环境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吸引器设计
1.1 整体设计
吸引器由220 V交流市电转换直流24 V电路、交直流切换开关、脚控开关、电池充电电路、12~24 V升压电路、12 V干电池、24 V直流负压泵、机械负压产生电路、负压表、负压调节阀、电池电量显示器、电池电压过低报警装置、故障报警处理装置、1 100 ml储液罐组成。
吸引器的整体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吸引器接入220 V电压后通过切换电路可以接12 V充电电路进行直流供电的充电,此分路设置了电量报警与提示,并设置升压电路用于提供负压泵工作所需的24 V电压。电动负压泵与机械驱动负压装置经切换电路得到24 V直流电源,转换电路控制电磁阀进行电能与机械能驱动的切换。吸引器负压系统包括负压产生和负压调节两大部分。负压产生部分包括电动和脚踏2种方式,电动方式直接接入负压泵,脚踏方式则由脚踏开关利用活塞在气缸中反复抽气实现负压。脚踏方式中设立了负压室并连接负压表,方便查看取得的负压值。负压调节装置由负压表和调节旋钮构成,接于负压泵之后、储液罐之前,用于调节得到实际使用所需负压。
1.2 各部分设计
1.2.1 交直流切换电路
吸引器采用的交直流切换电路如图2所示。220 V电压经变压器T1降压后,再经整流、滤波、稳压后输出,供负压泵工作,另一路通过整流、滤波产生的直流电压经电阻RP分压加到功率场效应管VT2的基极,VT2导通,功率场效应管VT1(可以方便地进行快速电子切换,不会造成电源中断)截止。而市电中断时,VT2由导通转为截止,此时VT1导通,蓄电池通过VT1接入稳压电路,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供负压泵工作。
1.2.2 升压电路
由于负压泵通常工作电压为24 V,在使用中采用市电供电时,通过变压器转换降压得到24 V电压;当使用直流供电时,通过变压器进行升压获得24 V电压。
1.2.3 电能、机械能切换控制
吸引器供电部分正常,则接通24 V电磁阀,通过电磁阀吸合和断开切换电能、机械能工作。
1.2.4 混合驱动
电动开关和脚踩开关通过并联连接。电动以电能作为动力源,控制真空泵的进气和排气获得负压源;机械驱动则设计负压产生电路,通过脚踏开关带动活塞在气缸内做往复运动抽气从而产生负压源,并通过负压室、负压调节装置控制负压值。吸引器工作时采用调节阀进行所需负压的调节,调节过程应边旋动旋钮边查看负压表指针示值。具体如图3所示。
1.2.5 报警提示
吸引器内设报警电路,主要包括电量低报警、负压报警和液体外溢报警。使用干电池时,电池电量将通过屏幕显示,当电量值低于设定阈值时会产生报警提示。电磁阀上的电磁式阀门上设有负压泄放口,当吸引负压值达到预先设定的危险负压值时,电路产生报警提示,并将电磁式阀门接通,使吸引器管道与外部大气压接通,管道内负压通过负压泄放口安全泄压。若出现线路短路、储液罐液体溢出也将有故障报警。
2 技术指标
吸引器外壳为带脚轮和可折叠式推手的机箱;储液罐容积为1 100 ml,容量刻度每格100 ml,要求显示清晰;整机质量约5 kg,驱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电动。负压:最大0.09MPa,且在-0.02~0.09MPa范围内可调;抽吸速度:25 L/min;电池工作时间:6 h;电池寿命:充电500次以上;充电时间:慢充10 h。
(2)机械驱动。负压:≥-0.08 MPa,且在-0.02~0.08 MPa范围内可调;抽吸速度:10 L/min。
3 应用效果
吸引器的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先进行电源接入判断,若有市电供应,而电池无电或电量低则进行电池充电,同时可直接以市电供给负压泵工作;若无市电供应,则判断电池是否有电,有即可直接驱动负压泵工作;若无市电供应亦无电池供电,则采用机械能驱动产生负压。负压产生后进行负压调节,并存储稳定负压,保证参数无误后连接患者即可开始吸引操作。
设计的吸引器目前已在我院野战训练中进行应用测试,其便于携带、操作简单,能通过干电池连续工作6 h,在电源中断时可采用机械能控制,且具有故障预先警示方案,能保障灾情、野战中大批量伤病员抢救的顺利进行。
4 讨论
目前,国内进行便携式电动吸引器的研究相对较少。相比手持式和脚踏式负压吸引器,我们研制的吸引器为混合驱动,更能满足平战时的使用,设备使用率更高。
本文研制的吸引器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体积小、质量轻,便于携带、操作简便,改善了传统电动吸引器笨重不便携带等问题,特别适用于野战训练卫勤保障和院前急救;(2)交直流电两用,解决了一般电动吸引器无市电时不能工作的问题;(3)采用高效低功耗电磁泵,使用机内蓄电池可连续工作6 h;(4)设有机械驱动负压装置部分,当吸引器无市电且电池能量用完时,可通过脚踏产生负压继续工作;(5)设电能、机械混合驱动产生负压,从而适应不同状况需求;(6)提供交、直流电源供电自动切换,电池充电自动控制,并设有电池容量指示标志,能了解机内电池放电情况,以便于及时充电或采用外接电源;(7)设负压泄放口,当吸引负压值达到预先设定的危险负压值时,电路产生报警提示,并通过负压泄放口泄压;(8)在储液罐中设液位传感器,通过液满报警蜂鸣器提供警示防止废液溢出;(9)电路原理简单,电子器件数量少,制作成本低,量产容易。
总之,研制的吸引器通过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设计实现交直流切换,通过电磁阀吸合和断开转换电能、机械能工作产生负压,解决了现在市场应用的吸引器笨重、负压驱动控制难的问题,能为平时手术间之间挪动使用及野战环境的手术过程提供很好的负压保障。
摘要:目的 :研制一种能同时满足平时及野外抢险救灾、战争大批量伤病员手术使用的便携式吸引器。方法 :该装置由交直流转换电路、交直流切换开关、脚控开关、电池充电电路、升压电路、干电池、直流负压泵、机械负压产生电路、负压表、负压调节阀、电池电量显示器、电池电压过低报警装置、故障报警处理装置、储液罐组成。通过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实现交直流切换,通过电磁阀吸合和断开转换电能、机械能产生负压。结果:该装置能通过干电池连续工作6 h,在电源中断时可采用机械能控制,能保障大批量伤病员抢救的顺利进行。结论:该吸引器体积小、质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单,能为平时手术间之间挪动使用及野战环境中的手术提供很好的负压保障。
关键词:便携式吸引器,交直流,混合驱动,电能,机械能,抢险救灾
参考文献
[1]王婷婷.一次性吸痰贮液罐在电动吸引器中的替代使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4):46.
[2]朱兴喜,汤黎明,刘铁兵,等.应急救治便携式吸引器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0,7(11):10-14.
[3]杏玲芝,张华,王东红,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软组织爆炸伤创面的综合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7):620-621.
[4]韩晓鹏,于建平,刘宏斌,等.自制简易全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在腹部难愈创面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18(2):130-131.
[5]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便携式电动吸引器[EB/OL].[2016-05-26].http://www.goepe.com/apollo/prodetail-midwest-754933.html.
[6]上海真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急救吸引器[EB/OL].[2016-05-26].http://www.testmart.cn/product_2232654992.htm.
[7]朱兴喜,汤黎明,刘铁兵,等.基于野战条件下便携式负压吸引器的设计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2):32-34.
超声外科吸引器的基本原理与维修 篇6
超声外科吸引器 (Cavitron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 CUSA) 是利用超声波产生瞬时冲击加速度、微声流及声空化, 将要切除的组织粉碎, 再与冲洗液混合乳化后经手柄吸除的装置[1,2,3]。它具有振荡切割、乳化与吸引3种功能。可控的五级组织选择性能提供更好的可控性和精确度, 使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减少或避免了对神经、血管等的损伤。
1 工作原理
手柄与控制台一起构成超声外科吸引系统。手柄上安装的刀头为空心的钛金属管, 用于接触病人组织。刀头启动时以超声频率振动, 将细胞组织破碎, 再经冲洗液与切除组织碎屑混合乳化经超声探头上的吸引装置吸除。超声对细胞的作用主要有热效应, 空化效应和机械效应。
1.1 热效应
当振动的刀头接触到病人组织时, 刀头以超声频率振动, 部分能量转化为局部高热 (42~43℃) , 杀伤癌细胞。因为正常组织的临界致死温度为45.7℃, 而肿瘤组织比正常组织热敏感性高, 故在此温度下肿瘤细胞的代谢发生障碍, DNA、RNA、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4], 从而杀伤癌细胞而正常组织不受影响。
1.2 空化效应
在超声照射下,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 生物体内形成空泡, 液体中分子的平均距离随着分子的振动而变化, 当距离超过保持液体状态的临界分子间距, 即形成空化[5]。随着空泡震动和其猛烈的聚爆而产生机械剪切压力和振荡, 使肿瘤出血、组织瓦解以致坏死。
1.3 机械效应
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交替地压缩与伸张形成了压力变化, 引起细胞结构损伤。
2 系统组成
CUSA按照功能划分由4部分组成:①超声部分, 提供超声振动的频率及能量, 用于超声破碎组织;②冲洗功能部分, 主要由冲洗泵完成, 配合管路及无菌生理盐水, 作用是稀释组织以及给刀头降温;③吸引功能部分, 主要由负压吸引泵构成, 作用是将组织牵拉到刀头顶部并将破碎的组织及时清走;④独立的冷却手柄, 保证手柄连续工作时不会升高温度。
3 故障维修实例
3.1 故障一
3.1.1 故障现象
CUSA开机正常, 振幅自检和灌注自检通过, 进入运行状态在无输出的情况下循环冷却水出现报警。
3.1.2 故障分析及排除
首先检查冷却水水瓶是否安装到位, 其次检查冷却水是否充足, 最后检查手柄外壳是否有裂纹。确定以上3项都无问题后, 重新开机自检, 故障依旧。为了不影响手术, 术中更换备用手柄, 经开机自检后运行正常, 未报警, 确定故障出自手柄内冷却水循环管路。术后向冷却水瓶中注入由100 m L浓度为75%的酒精及900 m L蒸馏水组成的溶液, 接上手柄后打开系统, 运行数次冷却循环进行回路清理。关闭系统, 发现水瓶内有白色絮状物, 倒掉酒精溶液, 然后用蒸馏水将水瓶注满, 打开系统使水循环, 排除管道中的酒精残液后重新开机, 无循环冷却水报警。可以确定污物堵塞手柄冷却水循环管路, 清理后设备运转正常, 故障排除。
3.2 故障二
3.2.1 故障现象
开机手柄报警, 脚踏报警, 冷却水泵不动。
3.2.2 故障分析及排除
检查手柄、脚踏各个部位是否连接到位, 并重新开机, 报警依旧。拆机检查时, 机器有烧焦味, 可能为内部故障。检测电源, 发现给手柄、脚踏、冷却水泵供电的+24 V电压无输出, 进一步检查发现三极管Q2、Q4、Q6、Q8, 电阻R16~R21烧毁。更换损坏器件后, 设备使用正常, 故障排除。维修中须注意电阻R16、R18、R20阻值很小, 要求电阻精确度较高, 否则会引起电流异常。
3.3 故障三
3.3.1 故障现象
开机自检通过, 工作时无负压输出。
3.3.2 故障分析及排除
CUSA吸引系统主要由负压泵、吸引瓶、负压泵控制板、吸引压力阀等组成。检查外部连接无异常, 接头密封完好;检查吸引压力阀, 工作正常;检查防污染过滤器未受污染。初步判定是负压泵或控制板故障。拆机进行检测, 泵体外观与控制板并无异样, 测试控制电压有+24 V输出, 证实负压泵故障可能性较大。于是拆下负压泵, 发现泵进气管口有污物流出, 泵体有明显锈迹并卡死。清理并除锈, 泵头可以旋转, 重新装入4个膜片后开机, 设备运行正常, 故障排除。值得注意的是当负压泵进水或者长期不用时, 膜片及缸体便有可能生锈, 使用前应先对其进行清理, 否则有可能烧坏泵体或负压控制电路[6]。
4 总结
CUSA超声外科吸引器故障多发于术中。在维修的过程中, 要及时准确地判断故障所在, 并做出相应处理, 避免耽误手术过程。这就要求工程师熟悉CUSA原理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流程, 并定期维护保养。另外, 良好的使用环境是提高设备开机率的有力保障。
摘要:本文介绍了超声外科吸引器的基本原理, 对出现的故障现象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超声外科吸引器,超声波,吸引系统,医疗设备维修
参考文献
[1]严碧歌, 牛俊得.医学超声治疗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7, 7 (8) :1246-1248.
[2]唐莉, 程富英, 曾俊.CUSA Excel型超声外科吸引器在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配合[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 17 (2) :126-126.
[3]郑志远, 沈进, 习湧平, 等.CUSA Excel超声外科吸引器吸引系统故障维修及系统改进[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 31 (5) :142-143.
[4]林国庆, 曲哲.超声手术刀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29 (8) :108-109.
[5]马莉, 石永萍.超声吸引器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30) :255-255.
普通吸引器 篇7
1 吸引器的用途
7B型脚踏吸引器主要供人工流产吸引用及其他吸引用。由于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及无需电源即可操作, 因此, 特别适用于一些偏远无电源地区、农村卫生员、家庭护理、野外急救及临时断电时使用。
2 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
2.1 产品结构主要由活塞、贮液瓶、真空表、支撑架组成。
2.2 工作原理踏动踏杆带动活塞杆在缸体内作反复运动产生负压源, 吸引系统采用单向泵门不会产生正压, 使用安全可靠。工作原理示意图1。
2.3 主要技术指标
2.3.1 封闭时负压回降:≤0005 MPa/10 min
2.3.2 极限负压值:≥0.08 Mpa
2.3.3 脚踏力:≤245 N
2.3.4 贮液瓶容量:1000 ML
2.3.5 外形尺寸:315×230×260 (mm)
2.3.6 重量:4.2 Kg
2.4 结构特征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携带方便。
3 材料
7B型脚踏吸引器1 个, 一次性吸痰连接管1 根, 一次性硅胶吸痰管 (12 号) 1 根, 其余用物同吸痰操作常规用物准备。
4 方法
只需将吸引器和吸痰管连接好即可, 单人即可操作, 当吸痰管放入气道后, 踩动踏板, 由此产生的压力可将气道内的分泌物清除干净, 且有压力表指示, 可通过脚踩的力度调节压力, 不易因压力过大造成黏膜损伤。如图2。
5 讨论
在转运过程中急危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一直是让人探讨的问题, 救治过程中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是抢救成败的重要举措。脚踏吸引器在使用的过程中操作迅速方便, 易于携带, 不需用电源装置, 在转运过程中如患者出现窒息、误吸, 可随时进行清理, 确保患者气道的安全, 减少转运相关的并发症, 对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提高院内转运的质量, 最终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摘要:总结了脚踏吸引器在ICU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ICU患者大多数都是急、危、重症患者, 在转运过程中患者常因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呕吐等原因有窒息、误吸的危险, 需用吸引装置进行操作。认为脚踏吸引器在危重患者转运及无动力源环境等情况下, 对于抢救患者及提高救治效果, 具有极大的优势。
关键词:脚踏吸引器,ICU患者,院内转运
参考文献
[1]庄一渝, 虞雪琴.ICU患者的院内转运[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7-8.
[2]Day MW.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 yill:thenorthwest medstarex perienc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 2005, 17 (2) :183-190.
[3]张西京, 胡靖华.颅脑创伤病人血氧监测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护理分学册, 1997, 16 (6)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