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散文

2024-09-16

电视散文(共8篇)

电视散文 篇1

在电视荧屏缤纷繁杂的世界里, 电视散文恰如空谷幽兰, 远离喧嚣的尘世, 恣意张扬着自己的魅力, 以优美的形式和充实的内涵散发出缕缕清香, 展现着一个诗意的空间。

一、电视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电视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力量推动的结果, 有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有电视人对电视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 还有现代传媒巨大传播力量的推动, 更重要的是电视散文本身契合了受众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求。

作家丛维熙说:“电影和电视都需要文学血液的支持, 如果影视没有和文学联姻, 导演和摄影就是使出浑身解数, 也难越巍峨艺术殿堂半步。”正因如此,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视把探寻的目光关注到文学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身上。1998年中央电视台《地方文艺》栏目推出了1998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 这种新的电视文艺形式正式大规模浮出水面。之后的几年, 中央电视台独家拍摄的百余部作品将电视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电视散文以对“天、地、人”的旷达追求, 对“音、诗、画”的优雅寻觅, 对“真、善、美”的质朴咏叹, 成为整个电视艺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片绿洲。

二、电视散文的文化内涵

电视散文的思想内涵:

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开头的九个字“天地人、音诗画、真善美”内涵非常丰富, 意味着电视散文以音、诗、画为表现手段, 以天、地、人为表现对象, 传达着世间的真、善、美。从这九个字我们可以窥见电视散文的表现内容覆盖世间万物, 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 再现生活中的无限感动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事, 普通人的不平凡经历, 患难中显现的真情, 人们对信仰和价值的执著追求等丰富的表达构成了电视散文最感人的风景。《金婚》、《朋友》、《朵朵》、《妹妹, 永远的遗憾》、《不沉的船》、《光明》系列等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

青岛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散文《妹妹, 永远的遗憾》令许多人感动甚至落泪。作品中的小姑娘以幼小的身躯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担负起供养哥哥读书的重任, 而所有的付出她不要回报, 一瓶廉价的花露水就让她激动得满脸通红, 闻了又闻。在电视散文中, 这个瘦弱的小女孩羸弱的外表和强大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让人由衷地从心底升起感动和崇敬。

情是人类共通的东西, 电视散文中宣扬的真情, 在作品和观众之间构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 描绘世间的无限风光

山水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电视特有的声画功能在表现优美的风光上更是占尽了优势, 《哈纳斯之春·秋·冬》、《长白山抒怀》、《九寨磨房》、《田湾河风情》、《南国瑶寨》、《读三峡》、《梦幻同里》等, 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山水艺术景观。电视对山水风光的表现有它天然的长处, 但是对自然风光表现的要义是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怀, 让自然的灵性和人的感悟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赋予作品以灵魂和生命。甘肃电视台拍摄的《生灵》, 开篇就是广袤无垠的沙漠和沙漠中突兀矗立着的胡杨, 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自然界生命的呐喊, 通过干枯嶙峋的树枝树干对画面的强烈冲击力, 召唤生命的归来。

(3) 回顾历史上的悠悠往事

电视散文对历史的关注, 或回顾历史人物、或咏叹历史名胜等, 充满了历史沧桑感和古朴风味。

以历史为表现内容的电视散文, 一是以特定的历史引发今人的思考;二是传承祖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于前者来说, 比较典型的作品有《野鸽子》、《徽州往事》、《无名烈士祭》等。《徽州往事》其实是徽州乃至整个中国女人屈辱、苦难的历史。端庄美丽的五嫂嫂15岁时就嫁了过来, 然而不得不在新婚后的第七天就送走了外出经商的丈夫。在沉重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中, 在五嫂嫂熬成五婆婆之后, 丈夫的噩耗传来了, 一世夫妻只有七天。女人的坚韧和苦难是最动人心魄的, 作品激发起观众的是从心底泛起一种酸楚和沉重的哀婉。

对于后者来说, 《泰山秋思》、《梦幻同里》、《庐山思绪》、《七弦的风骚》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其中《庐山思绪》着重追寻历史上曾经留下关于庐山名篇的名人的足迹, 让观众穿越历史去赴历代诗人的约会, 将庐山的文化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历史的苦难, 历史的厚重, 历史的辉煌, 历史的优雅……历史的种种侧面都通过一方屏幕呈现给观众。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中的情怀足以够我们揣摩受用终生。

(4) 传达生活中的隽永哲理

优秀的电视散文从来不会排斥哲理的表达, 电视散文在传达哲理方面通常有两种形式。

设置警句表现哲理:如《方井》, 整个作品充溢着浓浓的怀旧情绪, 而当“自来水进了小镇, 方井消失了”后, 作者说:“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许多在过去显得那么重要的东西, 而今都成了故物, 我们温馨地怀念它们。毕竟, 它们曾像蜡烛一样照亮我们漫长的生活, 然而谁愿意再让蜡烛来照亮黑夜?”作品对往昔的回忆深情浓烈, 但依然充溢着对时代变迁、生活进步的礼赞。这样的作品仿佛通篇只为一句警句而蓄势, 从而更加强化了哲理的表达。

营造意境显示哲理:虚化的哲理必须由实物的依托才能生发开去, 电视散文将哲理意识融入生动的形象中, 使理的阐述直观合情。那些富于暗示性和象征性形象的反复出现, 使人在电视营造的意境中联想得更远, 也使哲理产生更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电视散文把思想的反映包含在形象中, 融化在情感里, 借助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对景物的描写、对历史的回顾、对哲理的阐发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和人类鲜活的心灵世界。

电视散文的艺术特征:

电视散文是把散文诗性的语言艺术和电视丰富的声画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视听表达, 给人以审美愉悦。电视散文是“诗、音、画”的交响, 与散文相比, 其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1) 音、诗、画三位一体的立体感

音、诗、画本来是三门独立的艺术, 电视散文把这三种艺术融合在一起, 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

首先电视散文的本质是“诗质”, 这是由文学带给电视散文的诗意审美性。散文不论是深刻厚重的哲理表达, 还是飞扬飘逸的情思描述, 如诗的语言都会带给观众不可言传的审美愉悦。而电视散文中的语言更是以字幕形式出现并伴随着有感情的朗诵, 更加强化了作品诗意的表达。

其次是画面。散文已经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 当电视散文对它进行二度创作时, 画面成为其审美价值增值的重要因素, 文字所表现的间接性、模糊性被画面的直接性、确定性、形象性取代, 增强了抒发情感、营造意境的效果。

再次是音乐。音乐有助于内涵的表达, 有解释、充实画面内容的作用, 使电视散文更加完美。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指意的模糊性, 电视散文只要选择了适合作品情感、风格和节奏的音乐, 就会大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激发听众的联想和想象, 带领观众去领略更加细密的情感。

音、诗、画三种表现手段的结合, 使单纯语言文字趋于具体、形象、可感, 三者对应的视觉、听觉和内心体验, 大大开拓了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

(2) 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电视散文以追求美中至美———意境美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它是一种藏于作品的“味中之味”, 高于作品的“韵外之致”。电视的先天优势是记录真实的影像, 散文表现的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 电视散文正是这一虚一实的有机融合。

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一是通过情景交融创造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电视散文中, 一草一木, 一滴水珠, 一块石头, 都会在深沉、隽永、真切的情感的感召下, 生发出一股浓浓的情思。

二是寓哲理于生动的屏幕形象之中。电视散文将文字所表达的抽象的情感、理念以及哲理意识融入到生动活泼的形象中, 使得“理”的阐述更为直观。散文所追求的审美最大化是尽可能为读者营造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电视散文不仅仅是停留在引发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层面上, 而是选择与文字相对应或相关联, 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画面, 使文字和画面之间产生张力, 从而达到对文字内涵和意蕴进行扩展和丰富, 营造意境的目的。这种审美追求与散文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电视散文在融合了散文的优势和电视的表现技巧之后, 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表现方法和审美追求。

三、结语

电视散文将营造诗意空间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但其艺术品位的高雅性和受众的低层次性, 电视对“收视率”的追求和价值评价体系等, 使电视散文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创作的艰辛和寂寞。正如《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制片人高立民所说, 十年的电视散文是十年的踏雪寻梅。尽管如此, 电视散文以它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在电视荧屏上开创了自己的诗意化空间。电视散文的创作和探索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然而正如傲雪怒放的梅花, 带给人们的必定是凛冽的清香。

参考文献

[1].丛维熙:《艺术殿堂无神像》。

[2].戚鸿峰:《论电视散文的文学特性》,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3 (1) 。

[3].高鑫:《电视艺术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高立民:《润物细无声——关于电视散文的对话》, 《中国电视》, 1999 (2) 。

[5].刘玉有:《美哉, 电视散文》, 《东方艺术》, 2005 (6) 。

[6].史萍:《试论电视与散文嫁接之优势》, 《中国电视》, 2003 (8) 。

[7].周家骏:《电视散文——真善美的颂歌》,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11) 。

电视散文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便应运而生,是科技发展的结晶。电视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快乐。

从稀少、罕见、昂贵,到如今众多、普遍、廉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视这一高品质的享受,这一高档次的奢侈品,已步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脱下了她那华丽高贵的外衣,露岀了亲近的目光与笑容,和我们融为一体,亲密无间。她使我们感动的夜不成寐,守候在她的左右,观赏着她那变幻无穷,美丽动人的容颜,听着她那悦耳动听的音质,使我们忘记了疲惫,直到通宵达旦。

电视使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刻,更宽广的认识、了解。她象一位知识渊博的专家、教授、学者、小灵通……她包罗万象;纵观全球新闻综述,世界风云变幻,体坛盛会,引人入胜的电视剧,精彩动人的电影,健康实用的养生节目,各种各样的文艺晚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使我们百看不厌,没有穷尽。

电视已成了我们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豪华的别墅,离不开高清晰液晶电视的点缀;在繁华热闹的都市,如今也在林立的高楼外表装饰上了大型屏幕电视,那艳丽美妙逼真的画面,无意中勾引住了你的眼球,使你激情奔放,驻足观赏,象欣赏一件件艺术品一般凝神闭气,细细品着韵味,忘却了自己是一个过路客;在结婚的新房,她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座上贵宾,有了她满屋生辉,温馨甜蜜,可以帮你消除寂寞,消除烦恼,度过一个个幸福快乐的日子;在丧事中,“电视”成了活者给予死者的殉葬品,那份活者对逝者的情意可想而知。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惊叹不已。遥远的古代,电视只是一个末知的.领域,人们娱乐、庆典只能借助歌舞来表达抒发自己的感情,那场面已是那时的人们欢呼雀跃,满足的不得了。往昔的岁月,电影成了宠儿,人们坐在那宽敞的大厅里,无拘无束地潇洒领略着电影的风采,那一行行热泪,几回回洒在了影剧院的地板上。电影成了相亲相爱的见证,一场电影成了谈情说爱的序曲,每个人便成了电影中的人物。那时的岁月也够浪漫的了,惬意极了,象一首悠扬动人的歌淌过你的心坎。今朝,电视从骄子脱变成了平民,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她的喜怒哀乐与我们的喜怒乐哀,紧紧贴在了一起。

试论电视诗歌散文的创作元素 篇3

【关键词】电视诗歌散文;电视文学;音乐;画面;文化

一、电视的文学性

“文学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的艺术,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不能以视觉或听觉直接感知到形象,而是要通过识别某一符号系统所设计的特殊字形和发音,联想到与这些符号相关的形象。”

从电视诗歌散文的创作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文学对电视艺术的这种深远影响。在抒情艺术的领域,散文无疑是电视艺术中的先行者。其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在:

(一)善于传达人的情感和思考

人们常用“言有尽而意无穷”来表达对文字深刻内涵的追求。这也正揭示了人们在文学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味与感触,甚至可以打开读者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电视诗歌散文中,作者通过运用诗性的文字,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并循着这条文学想象之路,让观众重新投入到电视画面的内容当中去,通过两次艺术的处理,将观众的情感和思考投入到作品当中,得出对作品全新的感受。这是文学独有的艺术魅力。

(二)善于带动读者的大脑想象

电视散文的联想一般是以作品的主旨为轴心,并给大众想象的空间。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影视作品中文字的魅力。

想象是一个过程,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它通过某一意向,并将其投射到脑海中,就可以产生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思维活动。而文字作为一种创作元素,是最能打开人类想象的钥匙。在电视诗歌散文中,解说词不仅能够说明镜头的表现意图,同时根据文字特有的属性,激发观众在所观所感所闻中,得到独有的见解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样可以使观众更好的理解解说词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使影片的结构脉络更加清晰易懂、完整可观。

二、电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电视文学,既使用电视语言,又使用艺术语言,发掘和展示世界的审美价值。它的这种审美上的丰富性和优越性,表现在它所禀具的多重美学特征上。”

(一)追求现实生活的真实

电视诗歌散文,首先应该是要保证拍摄内容的生活真实性的。尽管艺术的表现手法上有很多,不论是夸张、隐喻还是直抒胸臆,都将生活真实性作为艺术表现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或拓展。因此,作品的结构形态应该是既形象又具体,既要有客观的表达,也不乏主观的陈述,这样才能给观众以浓重的审美感受。

(二)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

“由于电视文艺专题片融进了其他多种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段,诸如音乐、舞蹈、歌曲等,就强化了电视文学的艺术性。”[3]

电视文学不仅能够加强艺术手段的多样性,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电视的艺术表现能力。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结合,相得益彰。使电视诗歌散文,甚至于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更好更优化的美学享受。

例如要拍摄平遥古城,我们既要考虑到它不仅有古老的历史底蕴,同时也囊括着现代艺术元素。因此要对地方独特的文化进行前期了解,不论是平遥古城大戏台中特有的北派宴舞,还是平遥民间特有的山西曲调,所到之处,都要有丰富的资料做依托。让来到古城的外乡人在轻松愉悦中领略到黄土高原所独有的风土人情,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平遥的民歌音乐来源于古代的庙堂音乐,而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出了庙堂,走向民间,其特点是曲调宛转悠扬,旋律悦耳动听,富有浓郁的山西地方风味,它的朗朗上口,它的无限自由。这些艺术表现手段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彩的艺术空间。

(三)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

“电视文学说到底还是屏幕上的艺术作品。”[4]作为屏幕上的艺术,就应该追求更高的艺术品质。在艺术处理时不仅要达到艺术标准,还应该为追求更好的表现效果,做出更精湛的艺术呈现。因为在观众得到观影体验后,与其说它是一种纪实性的风光片,不如说它已经成为个体对艺术的感悟和理解。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审美价值另一方面的体现。

同时,电视诗歌散文除了一般的再现和纪实,还采用大量的表现性画面,和意念性构图去加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样既可以拓宽观众的想象,又将散文所要表达的主观意念生动的表现出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四)强调“情理交融”

在我看来,电视诗歌散文在抒情方面与纪录片最大的不同便是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差异。尽管他们都有着精致的画面为文本支撑,也有自己的理念来统摄全片。但以真挚的情感负载起抽象的主题意蕴方面,电视诗歌散文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电视的音画配置

电视艺术是光与影的艺术,是视与听的艺术。电视画面是构成任何一种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电视音乐是电视艺术诸多表现手段之一。

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抽象的艺术。它是转瞬即逝的,然而又是记忆深远的。音乐往往能够直达各种艺术门类的深层,与各种类型的艺术在节奏方面、旋律方面、情感色彩方面等“达成共识”。

电视画面的营造,细节表现是必不可少的。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同时要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这也决定了细节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表现画面语言,给人以心灵上的启迪。

综合以上,我们会发现充分发挥电视画面在影片中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电视画面质量,使其适应现代审美的需求,同时也是结合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来提高电视诗歌散文创作水平的重要措施。

四、结论

与其它电视艺术样式相比,电视散文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其文学化,它将散文电视化,优秀的散文作品通过电视技术展现给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应该精心写意,追求意境,也需要传达人性的情感和思考,同时要带动观众丰富的大脑想象。将文学的意象与电视的技术手段有机结合,从而展现出充满审美意蕴的电视散文作品。

从电视的音画配置方面来看,音乐和画面不仅仅是为散文服务的,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也有着不同的使命,不论是音乐的选择,还是画面的选择,对于电视散文风格来说都能起到转折性作用。利用声音的力量可以扩充画面的信息,丰富和补充画面的不足,同样,利用音乐和画面还可以二次诠释文学在电视艺术上的表现作用。

总之,我认为,不论是对文学的推敲琢磨,还是对音乐画面的精雕细琢,都应该以电视散文的整体风格、创作理念作为行动的依据。如果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将多种艺术元素相互融合,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才是真正地相得益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电视的附属品,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艺术价值。我们读到的散文文本通常是纯文字形式来表达的,而电视诗歌散文则是将文字与电视画面将结合的超文本或复合文本;如果说,我们听到的音乐是一首简单的曲调,那么融入到电视中,便是一首饱满丰富的交响曲;如果说,画面是一幅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那么电视镜头,就像是一篇史诗巨作。

电视诗歌散文中也是一样,每种创作元素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只有将语言文字、画面、音乐、音响等综合在一起,通过荧幕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才能使人们得到更多、更丰富的艺术享受。 才能让各种创作元素在新的创作手法中,展露他们的“弦外之音”!

参考文献:

[1] 林莉.论幼儿的文学欣赏[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 赵迁坤.如何将电视和诗歌散文更完美结合[J].记者摇篮,2006.

[3] 王硕.电视文艺专题片的审美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论电视散文的画面与音响 篇4

与文字散文相比, 电视散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直接呈献给观众的电视画面, 极大地展示了散文的意境之美。文学是语言艺术, 散文是文学体载中的一种, 它是通过文字媒介诉诸读者。文字的符号意义是文字的特性, 也是它的局限性。与视听符号相比较, 语言永远是苍白的、抽象的。因此, 文字散文的审美对象是“看不见、听不着的”。它只能依靠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 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体验。它为审美主体提供的想象空间是宽泛的, 无物质依托的, 甚至是无指向性的。读者文化背景的不同, 文学素养的高低, 审美取向的差异造成了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不一致。而电视散文是以电视屏幕的观赏来实现散文抒情写意的电视文学样式, 电视画面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电视散文把美好的境界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使观众能从散文中获得美的享受。电视画面的直观性使散文意境美的特征得到强化。在电视散文《第十一位》中, 当孩子们跪在山坡上一起朗诵着诗歌, 恳求老师留下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时, 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 是文字散文所体现不出来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写老父亲买橘子一段可谓经典, 但文字所表现的意境, 仍然不如用电视画面真实的再现那段场景更具魅力。

电视散文与文字散文还有一个不同的特点就是电视声音的介入。电视声音的介人则有利于增强散文的抒情性, 提高散文的感染力。它也有助于电视散文内涵的表达, 从而使作品更加完美。音乐和文字、画面一起共同强化着情感的表达。电视散文的制作者只要选择了适合作品情感、风格和节奏的音乐, 就会大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电视散文《毕业了》中, 选择被广大青年学子熟知的《爱的代价》、《朋友》、《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歌曲来传达毕业生对校园的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电视散文《长调》中, 低沉的马头琴声贯穿其中, 展示着草原民族的赤诚情怀, 极大地表现了作品的感染力。

电视散文画面和音响, 的确为开拓散文的意境, 增强散文的抒情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但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画面和音响, 又为电视散文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1999年第二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的结束语中, 有这样一句话:“文学语言和电视语言各自的优势又是各自的局限”。的确如此, 尽管电视散文比其他所有的电视节目样式都更具有其文学性, 但文学电视节目毕竟是对文学作品的电视化改造, 那么它必然要损失一些文学自身的优势。电视散文在为传统散文注人生机与活力的同时, 也具有电视这种表现形式与生俱来的缺憾, 这缺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电视散文与文字散文相比, 抑制了人们的审美想象, 电视画面的直观性会使散文所描绘的形象表现得太实, 从而消解了文学的语言文字的想象功能。文学用抽象的文字诉诸人的想象, 从而实现其内容的传达。对文字散文的审美体验主要依赖审美主体独自完成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甚至作者未必所以然, 读者未必不所以然。这正是文字的魅力所在。电视散文是编导摄像们对散文文本的二次创作, 带有较强的个人感情色彩, 我们观众所看到的是编导摄像们对散文文本的理解, 而不是对原创散文的理解。编导者们完全可以利用一切电视手段, 先入为主的提示和诱导审美主体, 为审美主体提供一种想象的前提或者范围, 从而使不同的审美主体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与原著所抒发的情感吻合, 观众是无所知的, 这显然对从不同角度理解散文文本是有影响的。

电视散文 篇5

《电视诗歌散文》创办于,是中央电视台,乃至全国电视界到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电视文学栏目之一。栏目的编导从浩瀚的诗文经典中遴选出适宜表现的佳作名片,倾力将中国美学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及“画面的诗意追求”自觉地融为一体。《电视诗歌散文》是洋洋大观的电视荧屏上并不很起眼的`艺术角色,它涵盖所有用电视手段来表现文学形式的荧屏声画作品。包括电视小说、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报告文学等等。它们都是把文学用电视艺术手段加以编排,小而有味、过目难忘,在极其静谧、诗意的画面当中演绎出动人心脾的艺术境界,产生出人意料的欣赏效果。电视诗歌散文的审美评价是从影像之美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来看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构成了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内容具有主导作用,它决定和制约着形式,在艺术创作中,形式的选择和确定都应当以能否恰当地表现内容为原则。另一方面,形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但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的内容的表达和体现,而且形式本身也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内容与形式两者是在互相征服中,达到统一的!影像作为电视叙事的基本叙事元素,就如同文学的语言一般,需要传神达意。

《CHINA·瓷器·景德镇》系列节目的片头,是用黑、红、白、青几大色彩构成:一条从中间划入的红线,将黑色的屏幕分为两半。一边是半个青花瓷盘在缓慢转动,另一边是白色的片名不时划入。简洁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对比,就在这两个上下左右、不断变化的空间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试论电视散文意境的营造 篇6

关键词:电视散文,意境,营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 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 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 电视文化却日益受到大众的青睐, 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电视与文学的嫁接既有助于文字阅读的直观化, 也有助于电视增强文化内涵。于是, 在20世纪90年代在电视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电视艺术形式——电视散文。电视散文是文学散文的电视化, 也是被电视化的文学散文。它以文学作品为创作基础, 用丰富的电视语言和艺术化的屏幕造型手法, 将抽象的文字感受变为具象的视觉图像, 并营造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浓郁的文学气质。它的出现是电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一次绝妙的结合, 是电视艺术对文学艺术的阐释和再创造。

一、电视散文的发展

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 是人们抒发自然情感, 流露生命感悟, 表达理想追求的绝佳形式。在文学散文的创作中, 意境的营造是成功的关键, 电视散文也不例外。追求美的意境是电视散文创作的出发点和衡量电视散文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意境, 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意”是指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境”是表现这些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和画面。所谓意境, 是指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相融合而熔铸在作品中的优美丰富的艺术境界, 是内情与外物的统一。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论丛刊》中曾指出:“空本难图, 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 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 有画多属赘疣;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观画者能从“无画处”看到“妙境”则全是因为“有画处”引发的艺术遐想。[1]由此可见意境是艺术形象触发想象, 引起美好情景的审美境界。

电视散文并不是简单的“看图识字”的艺术作品, 而应该把创造意境作为最核心的美学追求。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 人生感悟, 艺术理解力感悟文字作品, 将意境融入电视画面中, 使电视散文作品升华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除了唯美和抒情的特点, 还能给观众以想象力驰骋的空间, 真正做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学高度。

二、电视散文意境的表现形式

(一) 形神兼备、意在形中

电视散文与文稿相比, 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形象化。他可以表现形象、再现形象和塑造形象。电视编导在电视散文的创作中, 首先要求刻画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 刻画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的形象。只有按照受众的审美需要和作品抒情的要求塑造出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 并将艺术形象与作品环境、作品情绪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 才能使受众在欣赏电视散文时能感受到作品的独特意境。

电视散文作品《永远的蒲公英》中, 蒲公英作为编导刻画的典型形象贯穿全片, 蒲公英漫天飘飞的绒毛就像是父亲对女儿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关爱, 而蒲公英一年一年的花开花败之间, 好像意味着时间在无声无息间的静静流逝, 伴随着哑女的长大。蒲公英也见证着父女俩之间相互挂念, 相互祝福的融融的爱。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蒲公英的画面, 以它纵领全片, 使观众在蒲公英的牵引下展开一段久远的回忆, 引发无限遐想。在这部电视散文中蒲公英这一典型形象为作品营造出了一种温情的意境。而在电视散文《圆梦》中, 编导将月亮作为典型形象, 一轮圆月一轮缺月在作品中反复出现,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这既表现着“圆梦”的主题, 更是营造着一种离别的意境氛围, 从而传达出了年轻军人舍小家保大家的高尚情怀。这些典型形象的塑造, 实现了作品以形传神、以神达意的美好意境。

(二) 虚实相生、意在境中

虚实相生, 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古代艺术家将“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中。文学、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 电视散文如果要营造它特有的意境美, 也应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 晨起看竹, ……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2]胸中之竹、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就是典型的“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1. 以实见虚

电视散文对文本的电视化再创作, 不应只是简单的“看图说话”, 而应真切感悟文本作者的“情”, 着意将创作重心放在如何将“情”借助浓淡有致的“景”得以形象生动的抒发, 用客观事物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化景物为情思”, 通过是诗意的画面来传导编导的艺术感悟, 使观众获得艺术美和情感美的享受。

散文中一些抒情或议论性语言, 并不太容易用电视化语言来呈现, 这时候就要使用一些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来引发观众的联想。编导在电视散文中药善于借鉴文学创作中状物移情、托物言志或缘景生情的手法, 来表现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或情感。比如在电视散文《伫望西藏》开头的一句“西藏, 未经雕琢的玉石, 在粗朴中透出珠光宝气, 在平寂中显出神奇风采”, 编导就用了日光下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水面飞舞着白鸽的措那湖和古老的西藏佛乐等代表性食物和音乐展现了西藏的性格。《情迷风花雪月》中则通过“绕三灵”节日中感通禅寺下白族老少一起奏响三弦和亲人送行时刻递上的酒这些相似特征的事物与情境来传达作者对好的事物带给自己的感性的呼吸。

2. 以虚映实

《绘事微言》中提到“景愈藏, 境界愈大, 景愈露, 境界愈小”。而中国古代绘画中也讲究“留白”技巧的运用。电视散文的创作也应注重“藏与漏”的巧妙设计, 来创造形神兼备的意境。如果电视散文的创作只是一味地将文字照本宣科地还原成电视画面, 则偏离了电视散文创作的初衷, 失去了电视散文的艺术性, 审美性和独有的意韵。这就要求编导在创作过程中, 合理地运用电视手段, 提炼作品精髓, 善用虚的手段去表现实物, 从而使实物更加传神和逼真。在电视散文《蒙山颂》中, 编导在开始部分把画面主体——苍松点缀的蒙山虚化, 而突出谷风鸟鸣声, 化实景为虚景, 变景美为意美。在这一虚一实之间, 展现了一个亦真亦幻、人间仙境的形象空间, 一个立体式的、“留白式”的审美意境变跃然眼前。

电视散文要善于运用丰富的声画元素来展现形象, 借助虚拟的形象、环境、动作、音乐等去描摹实际。如电视散文《灵魂朝拜的天堂》开头黑暗中点燃的一根蜡烛发出的星光的情景, 编导着意用黑暗象征现实, 划破黑暗的火柴燃烧的动作和声响代表了突破现实的举动和号角, 星光代表了通过朝拜西藏探寻的希望。

(三) 情景交融、意在情中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电视散文的创作过程中, 要注意情的把握。电视散文的特点是能扣动观众的心灵世界, 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对人感情世界的撞击及所形成的审美愉悦, 这是其他电视节目形式所不具备的。同时, 电视散文的抒情性与意境的营造是密不可分的, 一部没有真情贯穿其中的电视散文作品就是一部没有灵魂的风景画, 即使有再精良的笔触和绝佳的技巧, 也无法感染受众的心灵。以情带景, 以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才能将受众带入作品似幻似真的唯美情境中。

由于电视语言的直观性, 电视画面中的每个元素都是表达文意的载体, 也就是表达“情语”的“景语”。镜头的运动、画面的组接、景物的选择、音乐字幕的运用, 都是散文内在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要运用电视丰富的表现手段将外景与内情交相融合, 营造出作品唯美空灵的情感意境。在电视散文作品《哑巴渡》中, 为了表达作者对哑巴老人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 对老人的怀念、敬仰与憧憬, 创作者用多种电视画面语言来再现这个感人的故事。片子开头通过侧逆光的手法对渡口进行描绘, 使哑巴渡显得凝重而神圣, 这如同哑巴老人一样;通过对夜色和船上孤火的描绘, 展现了老人寂寞孤独的生活环境, 这不仅与老人风烛残年的岁月相吻合, 而且更反衬了老班长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伟大。片中拍摄划船的镜头以及在船舱里拍摄的老人摆渡的镜头, 都是把岸上的行人作为背景, 而老人只用剪影的方式, 更是突出了画面的对比性和表现力, 烘托出创作者对于哑巴渡的怀念和对哑巴老人的崇敬。

三、营造电视散文意境应把握的重点

(一) 应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社会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是创作出精良艺术作品的基础和创作源泉。电视散文中故事情节的细节化表现都是来自于创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在电视散文创作中, 如何在保持文本精神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电视语言, 挖掘出其中丰富的内涵, 营造出准确真实的意境, 就需要创作者细心把握生活的本真, 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真切的感触和领悟。脱离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创作, 为了追求意境而忽视文本的艺术创作, 只能使人产生故弄玄虚或装神弄鬼之感。同时电视散文作为电视艺术片的一种类型, 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编导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 能够博采众家之长, 借鉴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技巧, 综合运用到电视散文的创作中。这就需要编导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这种审美素质不仅是大众化的, 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和喜欢的, 同时还应该是具有个性化的独特的审美意识。

(二) 充分运用画面语言的表意性

在电视散文中, 画面具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电视散文创作者通过摄像机的推拉摇移、景别的变化, 蒙太奇的剪辑, 色调的处理而形成了叙述电视散文至关重要的语言——画面语言。而这种画面语言是展示电视散文意境美的重要的“抒情音符”。在电视散文《毕业了》中, 镜头虽然切换不断, 但是正是这些切换不断的画面让观众能在几十分钟之内真切地感受到四年的大学生活。其中片中的特写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对各种花、风扇、风车、篮球的特写以及对自行车的特写表现出了大学生们的意气风发和激情活力。对众多的鞋的特写表现出了大学生们几年历程的艰辛。对火车的特写表现出毕业时的离愁别绪。另外, 其中的倒镜头表现同学们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希望时光可以倒流。回忆时慢镜头的运用加之于明亮的光线表现出了对学校时光的美好回忆。最后以一个在人群中的拉镜头变为全景, 暗示毕业生今后的生活将会在人群中穿梭。这变换的镜头给观众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也将毕业生们对四年大学生活的留恋和不舍的感情描绘的生动形象。

(三) 重视声音语言对营造意境的重要性

画面语言与声音语言是电视散文构成的重要因素, 电视散文的形象化是由试听结合来共同完成的。在电视散文中, 只重视画面的美感, 而忽视声音的创作, 则会使作品的意境大打折扣。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互不可缺的, 因此, 在电视散文创作中不能片面忽视视听语言的任何一种。某种意义上, 声音语言也是具有表情能力的, 它是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 它的表情能力和画面语言一样有力。声音使画面形象、自然、流畅, 声音语言挖掘出了画面语言表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电视散文中, 主要的声音语言就是旁白和音乐。朗诵者通过自己对散文的理解, 进行加工再创作, 用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处理每一个细节, 用精湛的朗诵技巧拓展文字表情达意的审美空间, 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意境的营造。而电视散文的音乐则起着烘托气氛、再现意境的作用, 一段贴合情境的音乐, 会把画面和语言的感染力扩大化, 使受众沉浸在电视散文的意境之中。电视散文中多种声音语言的运用, 将电视散文的节奏韵律和飘逸的美的意境营造得淋漓尽致。电视散文《毕业了》中音乐优雅、抒情、感伤, 表现着作品毕业离别的主题。一首优美纯净的《栀子花开》引领观众进入了纯真美好的大学校园, 从而使观众以轻松优雅的情怀进入片中。期间运用了《爱的代价》、《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来表达大学生在大学时光时的追求和奋斗, 又以《朋友》来表现大学生活期间师生之间以及与学校的情谊。最后以一首《祝你一路顺风》来表达同学之间的祝福以及老师对同学们的期待, 让观众从音乐感受到离别时悸动的情绪。“真的、真的毕业了”这凝重的旁白配之于沉重而又催人奋进的音乐让观众心灵感受到巨大的情感冲击。正是有如此的音乐才让我们对片子回味无穷。

(四) 重视意境的独创性

电视散文的意境美是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必要条件, 要使电视散文在屏幕上展示其强劲的生命力, 就要从编导自身做起, 为电视文学构筑起独特的意境, 而编导塑造意境要有独创性。意境也已经成为每位编导的个人风格的一种体现形式。但这种风格不是凭空产生的。编导的思想要有广度和深度, 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 对生活、对文学作品要有敏锐的触角、独特的见解和严峻的思考, 更要有能力拓宽文学作品的意境, 使之成为叙述故事、传递思想的手段。电视散文的编导可以从前辈的创作风格里汲取有益的养料, 多方面地、潜移默化地丰富自己的艺术特色, 最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前很多政府宣传部门为推广当地旅游资源而制作的所谓的电视散文宣传片, 由于商业化的驱动而忽视了电视散文的意境和创作主题, 太过于写实, 而拍成了简单的风光片, 千篇一律, 一部没有灵魂的作品则无法打动受众。

总而言之, 电视散文的美是蕴含在诗意的意境中的, 电视散文的意境是从文学中升华、凝聚、提炼出的结晶。这种意境是朴实的、含蓄的、高雅的、悠远的, 阐释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电视散文的编导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思想觉悟, 以塑造美的电视散文意境为追求的方向, 使越来越多的受众被电视散文的独有的意境感染和吸引, 奏出情感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贾青海.谈电视文学中的意境美[N].青海师专学报, 2000-7-10.

[2]潘蔚.电视文学的意境美[N].文化月刊, 1998-11-10.

电视散文 篇7

一、真实的画面情境书写多角度的情感

画面是电视语言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毕业了》用最简单的情节和唯美的画面意境向观众呈现了大学时代的缩影, 它强大的美的感染力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运动镜头的结尾用快门特技把画面定格在一幅幅有完整意义的表现画面中。那时充满浓郁文学气息的校园, 那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那些青春洋溢的笑脸在蒙太奇的不断变换中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构成画面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大学时的流金岁月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印记, 导演用镜头的细致多角度的呈现了校园的风景, 那时的自习室、食堂、宿舍、篮球场、自行车、书本都是记忆里回想起来最深刻的场景, 那些记忆的片段通过电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表达方式唤起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情感。本片每一个角度的变化都是一滴醇厚的甘露, 一点点的在观众心里滋生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蕊, 伴随着镜头的推进及拉远, 花瓣一片片的绽放终开成最盛大的花朵然后一步步走向凋零, 然后挥手告别, 各自走向无法预知的未来。

二、优美的文学叙述描绘记忆的篇章

文学的描写是电视反映画面影像的基础, 《毕业了》用并不华丽的词藻却感人至深的文字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校园记忆。一部好的电视散文作品能够深入人心的不只是画面彰显的张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文学的表述, 因为它承载着本片主要的情感流动, 《毕业了》在一系列的时间顺序贯穿下把大学生活的一点一滴表现出来, 它的言语仿如画面, 可以把原来沉积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细节和感动挖掘出来, 触动人的怀念心弦, 勾起人的难舍回忆, 让人们在这些简单的辞藻中中尽情的沉溺在过往的时光里。《毕业了》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实现彼此情感的共流, 不只是因为它简单的画面表现, 还因为它文字描述的优美, 为拍摄提供了一个有高度的平台, 从而使本片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

本片伊始就着重把“毕业”这个词汇用不同的概念表述出来, 在画面的衬托下把这个沉重的字眼渲染的更加有伤感的意味。在画面的推进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呈现了流金岁月、梦开始的地方、朋友别哭、别了大学四个篇章, 在不同的环境下用不同的文字和不同的语调呈现出来, 让散文的意境更好的融入环境之中, 简单却不苍白, 平淡却能苍劲有力的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三、悠扬动听的旋律演奏流金的岁月

电视是声画的结合, 《毕业了》这部作品的音乐是画外音和音乐两种形式共同演绎的, 轻柔的旋律伴随着有情感的朗诵, 能让心灵的感受更贴近真实自然的状态, 使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把情感流泄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境界。《栀子花开》、《爱的代价》、《放心去飞》音乐的搭配无不恰到好处, 当那轻轻的旋律开始回响, 那心中流淌的柔情是记忆里再也回不去的曾经。画面里的花开花落见证了我们的校园时光, 那些在我们生命中停留过的人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散落在天涯的两端, 然而《那些花儿》还在开着, 还在见证着别人的成长。四年的光阴在这些轻缓的曲调里缓缓的流逝, 凝结的忧伤和不舍都在音乐极强的感染力中得到了释放。一个优秀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 是依赖恰当的声画结合就能让观众沉醉并感动的, 《毕业了》用最完美的表现向观众展示了它的成功, 它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完美的落下了帷幕, 但观众却久久的无法回神, 沉醉其中。

一首动听的旋律如果能完全的深入人心最重要的就是在合适的情境中用旋律和歌词表现出它的意蕴和内涵, 《毕业了》每一处画面的每一首音乐都运用的恰到好处, 在那些倾泻流出的旋律里和那些意境悠远的歌词里观众的情绪也在伴随着节奏起伏。作品的本身已经足够打动观众, 但是音乐的衬托则能让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更好的提升。“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这些弥足珍贵的回忆和那时最美好的梦想都在岁月的沉淀中有着更为显耀的光芒, 所以即使毕业了, 即使已经挥手微笑着告别, 那些动听的旋律也会一直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历久弥新。“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那是不会消散的时光, 不会割舍的友谊, 所以在这些音乐的陪伴下每个人都会有更加勇往直前的勇气, 因为在困难的尽头, 那群朋友还在守候着你的成长。

七月的盛夏是离别的季节, 散落一地的时光剪影浅浅的回眸却再也寻不回当初的影子。生命的脉络, 坠落一地的似水年华, 四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那些微小的事物, 那些曾经微不足道的瞬间, 那些一起牵手前行的感动都随着毕业画上了句点, 不想言说的再见凝在喉咙却难以开口, 《毕业了》, 但是一起拥有过的日子会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一部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是音诗画相融合的艺术交响, 它可以调动所有艺术手法有机的完成这种美妙的流出, 解说词是华丽辞藻的朗诵, 画面是生动情景的刻画, 同期声使观众身临其境, 音乐则来抒发更深层次的情感。《毕业了》就是用这种表现手法的多轨组合, 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校园生活的美好画卷, 用它简单不冗杂的画面表现张力和动听悠扬的旋律为人们的青春岁月和校园时光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编辑.电视散文精选 (2004版)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

电视散文 篇8

1998年,CCTV-3开辟了一档TV散文类电视栏目《电视诗歌散文》,开启了电视节目新的样式。它以诗意化的空间,弘扬真善美,满足广大电视观众对高品位文化的追求,以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该栏目连续举办十二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广泛的影响,通过这个平台,也学习、创作了很多TV散文,如作品《方井》《门》等参与展播并获奖,使我们在这一艺术领域不断成长。2010年,《电视诗歌散文》停播了。本文不谈TV散文的创作,着重要谈的是TV散文如何运用到纪实风格的电视专题片中,并为主题服务。

一般来讲,在纪实性较强的电视专题片中,通常采用的形式有画外音解说词旁白合并压混在画面上的“格里尔逊式”;或者画面加上同期录音而不加解说的“真实电影”;或以当事人、见证人、权威人士的访谈配合画面和解说、实况录音的“采访谈话式”等。用这些方式创作的作品往往重视过程强调即兴采访,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生命,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追求的是自然真实的效果。就某一作品而言,往往会采用这些纪实风格的手法达到融合和统一。

真实是纪实风格电视专题片的生命,但仅有真实是不够的,“零度情感”的真实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客观复原。真实是基础而非目的,应立足真实而后超越真实,也就是说“真”必须上升到美,才是真正的归宿。因此,在真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提炼、上升到审美层次,才能给人带来美感。

从美学角度来讲,TV散文无疑是一种非常出色的电视艺术表现手法,它以音、诗、画三者的完美结合,全新的视觉、听觉冲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表现手法被越来越多的电视人及观众所接受。

于是,运用TV电视这一表现手法在纪实风格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

作品《五乡老人乐事多》讲述的是鄞州区五乡镇一群老人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首段以“夕阳红书场”为引子,将画面切入到热闹的唱“走书”现场(“走书”是宁波独有的地方文化),用台上台下的对比,重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如戴着助听器的老人听得摇头晃脑非常“入戏”;没牙的老太边吃桔子边听书,脸上绽放着菊花般的笑容;大娘边听书边织毛衣,干活听书两不误;大伯专注的眼神和微微张着的嘴巴等,以此来刻画老人们内心的种种渴望,最后加即兴采访道出老人的心声:非常享受听书之乐。

第二段“社戏”采用文字来叙述,以回忆和现实的反差,用主观的视角即“我”的眼光和心态来回忆少时的场景。此段用了大量的空镜头:密密麻麻挨在一起的长板凳小竹椅,满地的桔子皮瓜子壳,艳丽的戏服、漂亮的行头和古色古香的道具,咿咿呀呀的二胡声和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以及光与影的变换组合,给人以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仿佛时光倒退了20多年。用这些空镜头结合散文化的解说词来揭示、表现快乐的本源。这里就运用了TV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强烈的时空反差、视觉反差,以及心态的变换来刻画老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幸福的留恋和向往。

第三段又回到现实中,“我”来到越剧迷和京剧票友的活动场所,用演唱场景和自由谈话的同期声来增强现场感,用真实的白描手法记录并反映他们的生活原貌。最后以孩童对戏曲的着迷为基点,道出人们追求幸福的主题。

全片虽然讲述的是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但更多的是注重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二段的TV散文确实成了点睛之笔,这并非是在画面和文字上出彩,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从表象到精神的一次提升。就是这段“我”的内心独白蕴含了这样一个哲理:人人都向往幸福快乐的生活,并隐喻人人都会变老,爱幼和尊老同样重要的理念。TV散文这一段并没有破坏主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以一种强大的视觉落差带来心灵上的震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上述例子说明,真实和艺术加工并非一定是矛盾对立的。事实上,它们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为主题服务。

表现手法只是一种手段或者说形式,一部好的电视作品不应该囿于形式,只要是有利于主题的,都可以作为表现手段。TV散文的表现手法在纪实类电视专题片中如果运用得当,定会使整部作品增色不少。比如,做人物专题,当一些回忆、浮想、心情或心态无法用纪实方式来表现时,TV散文就能起到很好的补充和说明作用。

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电视专题片《千枚硬币凝成的希望》(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专题类一等奖),就大量运用了TV散文的表现手法。该片讲述的是一位北仑青年胡志荣资助一位濒临失学的鄞州学子王立燕的故事。这样的事例在宁波这座爱心城市非常普遍,无非是一个捐助一个受捐,最后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失学孩子重返校园。但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在于:北仑青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负债数万元,在他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每天从买菜钱中省下一元、一角的硬币存在储蓄罐里,并把这一千多枚沉甸甸的硬币交到失学孩子的手中,让她完成学业。该作品通篇是用一明一暗两条线串联起来,明线是现场采访,用同期声对胡志荣和王立燕的工作、生活、学习作真实的记录。暗线就是二人长达三年的书信往来,信中的文字内容我们就用TV散文的手法来表现,将信中的故事情景再现,帮助观众了解二人的情况。而且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画面和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非常感染人,让人过目难忘。

胡信:立燕,你来北仑港埠公司那天就是我结婚的前一天。非常抱歉,我实在抽不出身,就委托曹宁带去120元钱。立燕,这120元钱你一定要用在学习上,资助你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力了,没有告诉家里。钱是靠在太阳下的劳作,用油污和汗水换来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立燕,把你所有的过去都告诉我好吗?好让我了解你。

这段书信,胡志荣在告诉王立燕资助的钱来之不易。在画面选择上我们选取具有冲击力的一组码头劳作的空镜头:骄阳似火,轰鸣的机器声,挥汗如雨的工人,胡志荣工作的场景一一再现。

王信:胡叔叔,我家住在鄞州区横街镇林村,我跟爷爷奶奶住。父母两次离婚,父亲精神受了刺激,母亲不知去向。我生活和读书的钱是爷爷奶奶负担的,爷爷73岁了还在干农活,68岁的奶奶在圆珠笔厂打工,装配一支笔也就几厘钱。

这一段是王立燕的家庭背景介绍。画面是白发苍苍的爷爷在地里干活,呆滞的目光无奈的眼神;奶奶用颤抖的双手装配圆珠笔,一张布满皱纹的脸饱经风霜。背景音乐用的是一段凄婉的二胡曲。这音和画都是用来表现他们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胡信:人生充满了无奈和伤痛,但你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记得二年前我病得很历害,无药可救,一步步走向死亡,手几乎摸到了地狱的门环了,但照样不是恢复了健康继续工作着吗?立燕,与死亡相比,任何劫难都是微不足道的。你明白我话中的含义吗?

胡志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王立燕树立生活的信心。画面是一组急诊室抢救病人的场景:救护车急速行进,凌乱急促的脚步,心电图输液瓶,凝重的表情等。快节奏的画面切换,现场音效的运用,营造了一种紧张焦虑的氛围。这与前段的背景音乐形成强烈的反差。

王信:叔叔,您的每一封来信都有一些关切的问候,我觉得您就是我的爸爸。我内心深处有许多许多的小伤疤,但它们都被您那父亲般的爱慢慢填平了。

这是王立燕对胡志荣的一段内心独白,生活磨难、缺乏关爱使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拍摄这段画面时,让她折了一只小纸船,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放流。于是小纸船就有了象征意义:它既是前途未卜的人生之舟,也是期盼未来的希望之船。画面最后从纸船叠加到信的落款上:您的孩子,王立燕。意寓女孩对叔叔的一份发自肺腑的亲情。

二人的书信不仅清楚地交待了捐助与受捐的来龙去脉,更展现了胡志荣美好、善良、不愿向命运屈服的坚韧品格。TV散文,让浓浓的情感从画面流溢,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并赋予这部作品诗般的意境和美感。

综上所述,TV散文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情景再现,增加可知性。情景再现有助于观众对具体事物背景的了解,对人物的内心起伏变化起到一个说明的作用。二是音画结合,增加艺术性。TV散文与生俱来的品质——音、诗、画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深化主题,增加感染性。TV散文在纪实风格作品中的运用,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真实性,又增加了电视艺术的感染力,得到美的提升,可谓是两全其美。

上一篇:企业型农业推广模式论文下一篇:新“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