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诗歌散文

2024-10-18

电视诗歌散文(共9篇)

电视诗歌散文 篇1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念以及二者如何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与个人创造力,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文化的生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或共同价值的创造上面,而是形成了整个的文化生产的产业链。文化内容可以包括艺术,也可包括态度、习俗,信仰或价值。

显然,将包括《印象成都》在内的《印象中国》系列电视诗歌散文在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普及度,公信力非常高的媒体平台播出,便是用电视艺术与包括文化旅游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范例。使电视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又为电视艺术发展注入输入新的创意。短短4集分别展现了宽窄巷子的百年沧桑的原始风貌;锦里沉淀的厚重历史和巴蜀文化;杜甫草堂诗意又朴素的姿态,又有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综合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不仅仅吸引了外地游客,促进本地文化旅游业发展,也是对文化创意产业中其他可挖掘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人文内涵等进行概括和探究。

二、以《成都印象》为例,将电视艺术特性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印象中国·成都印象》系列专题片是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印象中国系列中的一个。影片不再像以往的电视诗歌散文一样仅仅强调艺术性,而是不时体现出与周边相关产业的联系。

首先,从表现对象上来说,在展现自然风光秀美怡人的同时,重在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赋予它们以生命的灵动、人的情感和文化的意义。《印象成都》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从解读人入手,从解读文化切入。在第一集《少城巷陌》以“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一座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开篇,以电视配乐散文诗的形式,讲述了宽窄巷子的历史和现状,并赋予其“成都符号”的地位,强调“只有成都人可以把历史与现代融合得如此完美安适,这样的声色斑斓”,展现了独特的城市特色。

其次,从电视散文的艺术特点来说,有助于深化并美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要素。它是将文学样式电视化,电视是声与画的结合,通过直接呈献给观众的电视画面,极大地展示了散文的意境之美。从总体上讲,这部片子节奏舒缓,画面有景深,言简意赅,构图追求,整体趋向于平衡,追求意境的美。诗化的解说词增加了《印象成都》的诗意化意境,又有历史的厚重感,尤其当读到古典诗词,如唐代诗人卢照邻形容锦里“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杜甫的诗歌“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景点与文化的距离被拉得更近一步。

再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是文化创意融入电视的体现。在《印象成都》中,每一集在基本呈现的历史文化和代表性景点的特色后,都安排了一位川大建筑系的女生,引领观众跟随她的脚步走进成都。撞击由于有了人与情感的融入,有了岁月沧桑的变迁,增加了文化的含量,从而使这些历史遗留的景观有了生命。她会与当地人聊天,品尝特色小吃,看捏泥人,川剧变脸,或坐在茶馆品上一杯青茗,有了她这个元素的加入,让观众更加贴近的了解成都人的生活文化,了解成都的历史特色及现代生活。她旁白中娓娓道来地诉说配合淡淡的背景音乐,诗画结合的意境仍然是统一的。

三、对成都的电视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模式以及如何发展产业链的思考

电视艺术需要产业化运营使其重获新生,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需要电视艺术独具的优势将其推广。因此,我受《成都印象》的启发,试图对成都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发展做一些探讨与研究。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已不仅是挖掘当地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而是通过诠释一种文化内涵,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例如文化旅游业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还包括摄影摄像行业,旅游图片书籍出版发行,开发旅游纪念品,广告媒体业务,相关餐厅宾馆等行业的发展。

1. 挖掘文化产品品牌,延伸成都传统文化产品价值链

四川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有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文化遗产,还有杜甫草堂,武侯祠等著名文化古迹,更有宽窄巷子,锦里等古建筑特色民俗文化街,还有金沙博物馆,三星堆等大型文物遗址。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能够延伸成都传统文化的产品价值链便成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一环。

我建议,将成都著名的传统文化资源,加入创新性表现方式,按照相关的模式,通过“品牌经营”等战略延伸产品链,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产品的不断增殖。例如已有的熊猫屋品牌,还可推广宽窄巷子的古巷品牌,武侯祠的三国品牌等。

2. 建立成都影视产业园,构造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联合民营影视公司,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链,对成都影视文化加大发掘力度,扩展商业价值,同时实现传承成都具有的厚重历史文化遗产和推广成都当代休闲,舒适的文化的社会功效。

具体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选材方面,主要依托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开发系列影视作品。不仅有电视诗歌散文,电视剧(汉唐历史剧),还有舞台剧,电影。第二,在运营方面,为寻求规模效益,建立影视产业园。政府应做好宏观掌控,制定政策来大力扶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发展,不断壮大影视生产队伍。第三,在发行方面,开展多种营销渠道,分散影视产品的销售风险,使市场价值最大化。可将四川卫视、成都电视台等频道作为播出的作为首选方式,也可通过版权授予,与其他省市电视台合作,此外,应有效利用互联网,做好网络宣传,最后可衍生产品如光盘、图书等,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第四,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可大力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

3. 要做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性,处于产业链中的高端位置,文化因素的加入使产品更具特色,更具竞争力。越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创意产品,其传播的价值越大,其知识产权的价值也会越大。具体实施还需我国法律的进一步完善。(3)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亟待推广发展的新兴产业,电视作为一种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媒介平台,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本来以《成都印象》为例,研究如何将电视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并摸索出一套适用于成都的产业模式,形成更长远的产业链。

关键词:电视诗歌散文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产业模式,产业链

注释

1高志英,李曼.《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评估相关问题研究》.2009年.

2郑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2009年.

电视诗歌散文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便应运而生,是科技发展的结晶。电视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快乐。

从稀少、罕见、昂贵,到如今众多、普遍、廉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视这一高品质的享受,这一高档次的奢侈品,已步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脱下了她那华丽高贵的外衣,露岀了亲近的目光与笑容,和我们融为一体,亲密无间。她使我们感动的夜不成寐,守候在她的左右,观赏着她那变幻无穷,美丽动人的容颜,听着她那悦耳动听的音质,使我们忘记了疲惫,直到通宵达旦。

电视使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刻,更宽广的认识、了解。她象一位知识渊博的专家、教授、学者、小灵通……她包罗万象;纵观全球新闻综述,世界风云变幻,体坛盛会,引人入胜的电视剧,精彩动人的电影,健康实用的养生节目,各种各样的文艺晚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使我们百看不厌,没有穷尽。

电视已成了我们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豪华的别墅,离不开高清晰液晶电视的点缀;在繁华热闹的都市,如今也在林立的高楼外表装饰上了大型屏幕电视,那艳丽美妙逼真的画面,无意中勾引住了你的眼球,使你激情奔放,驻足观赏,象欣赏一件件艺术品一般凝神闭气,细细品着韵味,忘却了自己是一个过路客;在结婚的新房,她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座上贵宾,有了她满屋生辉,温馨甜蜜,可以帮你消除寂寞,消除烦恼,度过一个个幸福快乐的日子;在丧事中,“电视”成了活者给予死者的殉葬品,那份活者对逝者的情意可想而知。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惊叹不已。遥远的古代,电视只是一个末知的.领域,人们娱乐、庆典只能借助歌舞来表达抒发自己的感情,那场面已是那时的人们欢呼雀跃,满足的不得了。往昔的岁月,电影成了宠儿,人们坐在那宽敞的大厅里,无拘无束地潇洒领略着电影的风采,那一行行热泪,几回回洒在了影剧院的地板上。电影成了相亲相爱的见证,一场电影成了谈情说爱的序曲,每个人便成了电影中的人物。那时的岁月也够浪漫的了,惬意极了,象一首悠扬动人的歌淌过你的心坎。今朝,电视从骄子脱变成了平民,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她的喜怒哀乐与我们的喜怒乐哀,紧紧贴在了一起。

初中电视散文欣赏教学建议 篇3

一、电视散文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从小学就阅读和学习散文,在初中教材中也有专门的散文单元,甚至学生自己也创作过散文。可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学生能清晰地表述出散文的内涵、特点、分类等。电视散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很多孩子只是简单的接触过,更没有深刻的体验和思考。所以把散文知识系统地梳理一遍,把电视散文知识,特别是散文文章如何能和影像结合一起创造出艺术美感,介绍讲解给学生就十分有必要。

(一)散文知识的梳理

散文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辞海》中指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所以早期的散文定义较广,它可以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我国“散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时期,约公元976至984年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增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的概念由广义逐渐转变为狭义。我们现在通常认为狭义的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作者记述自己经历见闻以及其中的真情实感,是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现代散文主要有以下特点:取材广泛、形散神聚、语言优美、情真意切、意境深邃等。我们根据散文的主要内容可将它大致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在教学生阅读或创作散文时,一定要抓住它的特点和主要内容。特别是赏读过程中更要做到,品味散文的语言,注意识别其中的“文眼”;抓住散文的神韵,领会出作品的内涵;展开合理的联想,创设出感人的情境。

(二)电视散文知识的讲授

老师必须要先明确电视散文的内涵和特点,才能方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这门艺术形式的特征。电视散文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它作为电视文学样式,主要运用多媒体制作手段,将散文的文字形式和多媒体影音手段组合在一起,营造出散文似的意境。可见电视散文和散文文章的精髓相同,只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复杂。好的散文如何制作成优秀的电视散文呢?首先要遵循创作的基本规律:立意新颖,联想丰富,文才飞扬,即“营造诗的意境、运用造型语言开拓联想、蕴涵深刻的哲理”。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赏析时要抓住其中的意境美、情思真、哲理深、形式多等特点加以分析。

二、电视散文欣赏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单纯地教授给学生散文或电视散文的知识,不免有些枯燥,不如多选择名家优秀的散文文章和好的电视散文作品让学生去感受,去思考。他们体验后得出的结论更真实可信,自然也就学得牢靠。结合学生课堂上学过的散文,选择相应的电视散文来欣赏,作为一种课堂的教学辅助手段,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都有拍摄精良的电视散文作品。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也获得了画面的美感和朗读的范例。课外也可选择其他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每年各大电视台都会制作电视散文作品,很多作品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则可以将电视散文欣赏作为一门初中校本课程在本校开展。

(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发现当今的初中生有较强的个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较高的多媒体运用和信息处理能力,除了具备品鉴电视散文优劣的能力,也有制作简单的电视散文视频的可能性。让他们欣赏好的电视散文作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现在的视频拍摄录音设备简单,一个手机就能完成,电脑也是人手必备,音频视频处理软件极易操作,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将自己喜欢的散文制作成视频,但不能保证都是高水准。老师可以选择更多样更多层次的作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选材、朗读、配乐、画面、整体制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还可以将小组制作电视散文成品作为语文实践活动,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特点分工合作,老师及时指导并提供技术支持,并将所有成果在班级分享,评选出奖项。学生在高年级时可以拍摄班级的电视散文作品——班级纪念手册,将班级的点点滴滴汇成文字、声音、画面。

我们的学生除了会欣赏文字的美,也要能创造出美的文字,朗读出美的语音语调,拍摄出美的画面。所以电视散文欣赏教学在初中十分必要,可以帮助学生由欣赏到模仿再到创造,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电视诗歌散文 篇4

一、真实的画面情境书写多角度的情感

画面是电视语言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毕业了》用最简单的情节和唯美的画面意境向观众呈现了大学时代的缩影, 它强大的美的感染力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运动镜头的结尾用快门特技把画面定格在一幅幅有完整意义的表现画面中。那时充满浓郁文学气息的校园, 那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那些青春洋溢的笑脸在蒙太奇的不断变换中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构成画面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大学时的流金岁月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印记, 导演用镜头的细致多角度的呈现了校园的风景, 那时的自习室、食堂、宿舍、篮球场、自行车、书本都是记忆里回想起来最深刻的场景, 那些记忆的片段通过电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表达方式唤起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情感。本片每一个角度的变化都是一滴醇厚的甘露, 一点点的在观众心里滋生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蕊, 伴随着镜头的推进及拉远, 花瓣一片片的绽放终开成最盛大的花朵然后一步步走向凋零, 然后挥手告别, 各自走向无法预知的未来。

二、优美的文学叙述描绘记忆的篇章

文学的描写是电视反映画面影像的基础, 《毕业了》用并不华丽的词藻却感人至深的文字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校园记忆。一部好的电视散文作品能够深入人心的不只是画面彰显的张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文学的表述, 因为它承载着本片主要的情感流动, 《毕业了》在一系列的时间顺序贯穿下把大学生活的一点一滴表现出来, 它的言语仿如画面, 可以把原来沉积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细节和感动挖掘出来, 触动人的怀念心弦, 勾起人的难舍回忆, 让人们在这些简单的辞藻中中尽情的沉溺在过往的时光里。《毕业了》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实现彼此情感的共流, 不只是因为它简单的画面表现, 还因为它文字描述的优美, 为拍摄提供了一个有高度的平台, 从而使本片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

本片伊始就着重把“毕业”这个词汇用不同的概念表述出来, 在画面的衬托下把这个沉重的字眼渲染的更加有伤感的意味。在画面的推进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呈现了流金岁月、梦开始的地方、朋友别哭、别了大学四个篇章, 在不同的环境下用不同的文字和不同的语调呈现出来, 让散文的意境更好的融入环境之中, 简单却不苍白, 平淡却能苍劲有力的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三、悠扬动听的旋律演奏流金的岁月

电视是声画的结合, 《毕业了》这部作品的音乐是画外音和音乐两种形式共同演绎的, 轻柔的旋律伴随着有情感的朗诵, 能让心灵的感受更贴近真实自然的状态, 使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把情感流泄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境界。《栀子花开》、《爱的代价》、《放心去飞》音乐的搭配无不恰到好处, 当那轻轻的旋律开始回响, 那心中流淌的柔情是记忆里再也回不去的曾经。画面里的花开花落见证了我们的校园时光, 那些在我们生命中停留过的人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散落在天涯的两端, 然而《那些花儿》还在开着, 还在见证着别人的成长。四年的光阴在这些轻缓的曲调里缓缓的流逝, 凝结的忧伤和不舍都在音乐极强的感染力中得到了释放。一个优秀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 是依赖恰当的声画结合就能让观众沉醉并感动的, 《毕业了》用最完美的表现向观众展示了它的成功, 它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完美的落下了帷幕, 但观众却久久的无法回神, 沉醉其中。

一首动听的旋律如果能完全的深入人心最重要的就是在合适的情境中用旋律和歌词表现出它的意蕴和内涵, 《毕业了》每一处画面的每一首音乐都运用的恰到好处, 在那些倾泻流出的旋律里和那些意境悠远的歌词里观众的情绪也在伴随着节奏起伏。作品的本身已经足够打动观众, 但是音乐的衬托则能让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更好的提升。“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这些弥足珍贵的回忆和那时最美好的梦想都在岁月的沉淀中有着更为显耀的光芒, 所以即使毕业了, 即使已经挥手微笑着告别, 那些动听的旋律也会一直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历久弥新。“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那是不会消散的时光, 不会割舍的友谊, 所以在这些音乐的陪伴下每个人都会有更加勇往直前的勇气, 因为在困难的尽头, 那群朋友还在守候着你的成长。

七月的盛夏是离别的季节, 散落一地的时光剪影浅浅的回眸却再也寻不回当初的影子。生命的脉络, 坠落一地的似水年华, 四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那些微小的事物, 那些曾经微不足道的瞬间, 那些一起牵手前行的感动都随着毕业画上了句点, 不想言说的再见凝在喉咙却难以开口, 《毕业了》, 但是一起拥有过的日子会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一部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是音诗画相融合的艺术交响, 它可以调动所有艺术手法有机的完成这种美妙的流出, 解说词是华丽辞藻的朗诵, 画面是生动情景的刻画, 同期声使观众身临其境, 音乐则来抒发更深层次的情感。《毕业了》就是用这种表现手法的多轨组合, 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校园生活的美好画卷, 用它简单不冗杂的画面表现张力和动听悠扬的旋律为人们的青春岁月和校园时光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编辑.电视散文精选 (2004版)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

电视经典散文 篇5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后,一位叔伯哥来我家拜年,海吹起他在城里的见闻。说起他拐弯亲戚家里如何阔气,举例道:“看他条几上放一个四四方方的匣子,以为是装银钱的方柜,没想到人家通了电,啪地一按,便从后面跑出许多小人演起电影来。一出一进的,活蹦乱跳。你们知道那叫啥么?”

“叫啥?”兄弟们都稀奇得嘴里能塞下仨鸡蛋。

叔伯哥两只打着补丁的衣袖“啪啪”连甩两响。“小电影一一!”然后向皇帝退朝一般出了屋。

吹破牛皮,故弄玄虚,是叔伯哥的看家本领。他的话,出口入耳的过程就得打三七折,三分酒说不定还是啜余。他走后,兄弟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都认为一个木匣子,怎么能演电影,况且哪里也捉不到那么小的人去,于是又将他的`一番话定性为“黑月地里偷棒子(玉米)一一瞎掰”!瞎掰,固始方言是“胡说八道”的意思。想想也是,那木匣里要放满世界的小人儿,不定要小到哪里去,其心肝肺更不见影儿啦,呔!

但批评归批评,又觉得叔伯哥的话神奇中带着真。平时瞎侃,吹破天也是与生活有关的怪事,无非是某家的孩子三个头上都睁着眼睛,立着鼻子,张着嘴,还会说话;或者某家孩子被龙卷风卷上天宫,跟孙猴子亲了个嘴儿,然后落到地上毫发无损。像这样与电和电影等科学有关的事,他能编出来,定是空穴来风。

于是,便对这“小电影”留了心。

两年之后的秋天,菊花在火车轨道两边放歌的时候,我外出进修,终于目睹了“小电影”的真容,它原来竟叫电视。

那时,电视还少得可怜。大学里一个系只有一台,放在公共教室里,宝贝得如同王母娘娘的女儿。哪象现在,一般县城小学一年级每班都放了一台,而且至少25英寸,彩色。那时18英寸黑白机有得看,就神气得不行。

春节回家时,自己便成了见过大世面的阔人。一是纠正了叔伯哥的错误,嘲笑他土鳖一个,叔伯哥萎顿得有些可怜;二是在同龄人聚会上,大谈爱国英雄霍元甲,还时时高唱那首港味十足的主题歌:

“昏睡百年,国入渐已醒。……”

再看看那一圈小时一起光屁股长大的伙伴,羡慕得眼珠子都要蹦出来。自己心里滋润得无以言表。那种感觉,即使是一齐遇上“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中国四大乐事也没法儿比。

接下来,便是通过电视见证女排一路过关斩将、夺得五连冠的事实。女排精神如一场疾风暴雨,呼啸而来,在改革开放之初,将人们有些焦渴的思想田园痛快淋漓地浇个透彻。郎平一“榔头”“嘭”的一声,如同惊雷,惊醒了我。与人家比比,非但个头矮小,其精神境界的差别岂止霄壤?自己早看了眼电视,就骄傲得没边儿。人家女排将全世界都震了,你说,她们要是一骄傲,还不得拿地球当排球打?想到这些,只恨自己生为男人,头发短,见识更短。

实在情况是,女排的崛起,让中国男人羞得出了一身冷汗,产生了危机意识,阴盛阳衰的感觉一下子压迫着中国的男人们,进而激活了他们的雄心,活出了男人的豪迈。

不知道有没有人作过统计,当五星红旗在排坛上一次又一次地冉冉升起,当女排姑娘们唱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有多少观众跟着唱,跟着流下激动的泪水。女排精神真得像春雷惊醒了中国人那颗先被贫穷折磨得有些麻木、后被金钱烧得有些迷糊的心,许多人开始懂得,再不奋起,真要亡国亡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十年之后,电视走进乡村。再回故里,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嘹亮地唱着国歌。

论电视散文的画面与音响 篇6

与文字散文相比, 电视散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直接呈献给观众的电视画面, 极大地展示了散文的意境之美。文学是语言艺术, 散文是文学体载中的一种, 它是通过文字媒介诉诸读者。文字的符号意义是文字的特性, 也是它的局限性。与视听符号相比较, 语言永远是苍白的、抽象的。因此, 文字散文的审美对象是“看不见、听不着的”。它只能依靠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 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体验。它为审美主体提供的想象空间是宽泛的, 无物质依托的, 甚至是无指向性的。读者文化背景的不同, 文学素养的高低, 审美取向的差异造成了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不一致。而电视散文是以电视屏幕的观赏来实现散文抒情写意的电视文学样式, 电视画面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电视散文把美好的境界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使观众能从散文中获得美的享受。电视画面的直观性使散文意境美的特征得到强化。在电视散文《第十一位》中, 当孩子们跪在山坡上一起朗诵着诗歌, 恳求老师留下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时, 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 是文字散文所体现不出来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写老父亲买橘子一段可谓经典, 但文字所表现的意境, 仍然不如用电视画面真实的再现那段场景更具魅力。

电视散文与文字散文还有一个不同的特点就是电视声音的介入。电视声音的介人则有利于增强散文的抒情性, 提高散文的感染力。它也有助于电视散文内涵的表达, 从而使作品更加完美。音乐和文字、画面一起共同强化着情感的表达。电视散文的制作者只要选择了适合作品情感、风格和节奏的音乐, 就会大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电视散文《毕业了》中, 选择被广大青年学子熟知的《爱的代价》、《朋友》、《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歌曲来传达毕业生对校园的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电视散文《长调》中, 低沉的马头琴声贯穿其中, 展示着草原民族的赤诚情怀, 极大地表现了作品的感染力。

电视散文画面和音响, 的确为开拓散文的意境, 增强散文的抒情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但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画面和音响, 又为电视散文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1999年第二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的结束语中, 有这样一句话:“文学语言和电视语言各自的优势又是各自的局限”。的确如此, 尽管电视散文比其他所有的电视节目样式都更具有其文学性, 但文学电视节目毕竟是对文学作品的电视化改造, 那么它必然要损失一些文学自身的优势。电视散文在为传统散文注人生机与活力的同时, 也具有电视这种表现形式与生俱来的缺憾, 这缺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电视散文与文字散文相比, 抑制了人们的审美想象, 电视画面的直观性会使散文所描绘的形象表现得太实, 从而消解了文学的语言文字的想象功能。文学用抽象的文字诉诸人的想象, 从而实现其内容的传达。对文字散文的审美体验主要依赖审美主体独自完成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甚至作者未必所以然, 读者未必不所以然。这正是文字的魅力所在。电视散文是编导摄像们对散文文本的二次创作, 带有较强的个人感情色彩, 我们观众所看到的是编导摄像们对散文文本的理解, 而不是对原创散文的理解。编导者们完全可以利用一切电视手段, 先入为主的提示和诱导审美主体, 为审美主体提供一种想象的前提或者范围, 从而使不同的审美主体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与原著所抒发的情感吻合, 观众是无所知的, 这显然对从不同角度理解散文文本是有影响的。

电视散文的创作及表现形式 篇7

韵味, 要以朗读的形式来实现与广

大受众的沟通。因此, 电视散文是一种独特的电视语言, 它在画面空间设计上具有独特的优点。

要保持散文的特性

大家都知道,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结构上的自由, 应该是电视散文和文学体裁的相同之处。在这一点上, 应该说二者是有共性的, 而且这是二者真正可以沟通的地方。在笔者创作的电视散文《故乡的南湖》中, 为表现主人公与南湖主客体之间的沧桑巨变, 通过相互穿插、文意贯通, 把电视与散文紧密结合, 在合理的框架内, 使得这种新兴的电视文艺体裁在进行艺术表现时自由灵活、节奏多变, 给电视观众一种畅快淋漓的感受。

注意电视散文的虚实相映

笔者认为既然电视散文是由画面和声音两大元素共同组成, “虚”和“实”都应在这两者中加以体现。那么, 文字音符和画面镜像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呢?

“虚”与“实”在文字中的体现。所谓文字实, 就是对有具体形象的事物、事件进行真实、客观描写。这种客观存在十分容易找到相应的画面, 给人以直观感受。比如《故乡的南湖》中:“归德古城是我的故乡, 我的家就在南湖的边上。”反之, 如果描写多为一些抽象的概念, 就很难找到对应的画面。这样的文字即为“虚”写。比如“久远的钟声和着现代的文明, 让善感的心中纠结了太多太多的语言, 却一时无法出口”等。

“虚”与“实”在画面中的体现。所谓画面实, 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填满视觉空间。比如在《故乡的南湖》中, “湖水、柳叶、张巡祠、八关斋”等物象就是一种画面实的体现。电视散文中画面虚, 则具有相对性。因为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字, 在我们看来任何画面都是“实”的。而一旦有文字为伴, 画面才有“虚”、“实”之分。也就是说, 画面的“虚”与“实”, 是相对于文字而言以文字作为参照物的。同一画面和不同的文字相匹配, 其虚实感受是不一样的。虚镜的合理运用, 可以渲染情感、烘托现场气氛。

因此, 注重电视散文的虚实相映, 合理搭配, 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美感和层次感, 给广大受众以充分遐想的空间, 带来美轮美奂的视听感受。

重视画面在电视散文创作中的地位

电视通过丰富的画面传递美感。同样, 电视散文也讲究构图、讲究均衡, 注意黄金分割, 力求唯美。电视散文的意境常常是通过完美的构图和多彩的画面来获得的。我们常说好的镜头要写意, 在受众感受美的同时也可从中收获作品的内在信息。

镜头方面, 电视散文的画面追求唯美、多样化、冲击力。在拍摄中, 除了高性能的摄像机外还要使用轨道、摇臂等辅助设备, 从而使镜头质感突出。在近期拍摄电视散文的过程中, 我们栏目组租用了市区内专业影视基地的轨道, 增加了镜头的延伸感, 摇臂的使用更是提升了冲击力, 把所需拍摄对象的全景风貌进行多方位记录, 使画面更加充实、到位。

色彩方面, 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前期拍摄中需要摄像师和编导精心准备。首先是需要确定全片的基调, 发挥色谱的重要功能。根据作品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色彩来调整画面, 使画面的色调达到一个比较统一的效果。其次, 要做好色彩元素的搭配。比如一个场景是偏蓝色, 那么主人公应该如何装扮, 穿什么色彩的衣服, 这些都要加以考虑。如果是准备利用后期来实现色调统一, 除了前期不用进行色彩调整外, 别的因素也都应该心中有数, 最好能让后期人员一起参与前期准备工作的讨论和拍摄, 让后期人员对现场拍摄画面有直观的感受。这样在以后的编辑制作中, 就会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注重题材范围的拓展

现在很多电视散文往往围绕一个表现对象, 局限于一人、一物、一事的表达, 信息量不够丰富, 提供给观众的视听形象比较单薄, 难以吸引观众。如果取材广泛, 既能围绕一个主题, 又能大胆从多方面取材, 这样不仅增加了趣味性, 又深化了主题。比如, 采用纪录片的手法可以保证作品中充满真实的元素, 采用文艺片的手法可以对画面内容进行主观的阐发。在进行这种阐发的同时却又不破坏画面本身所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特征, 使得客观真实地表现对象与自由地表达自我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 体现了创作者精心的构思, 把思考与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观众。

电视诗歌中的视听修辞应用 篇8

虽然视听语言的修辞有着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但就作为一种话语交流方式而言, 就其作为人类思想与情感的传达、沟通与交流的形式和手段而言, 与其他人类“语言”是共通的。这里我们选取在视听语言中常用的辞格 (借代、隐喻) 来进行分析。这里分析所用片例, 取自电视艺术片《唐之韵》和《中国先锋诗人》。

借代手法

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用身体的局部动作替代人物的整体动作。这种手法常常是不同程度地利用画内动作来表现画外的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 观众可能期望在屏幕上能直接看到人物的整体形象, 而画面只是展现出人的局部动作;或者观众期望看到身体某个局部区域的动作, 而画面只呈现出相关的另一区域的动作, 却常常能更好地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 同时也能借局部动作的某些特征使整体形象得到强化。例如, 在康健宁执导的《唐之韵》第十二集《韩孟诗派》中, 介绍孟郊《游子吟》中脍炙人口的佳句:“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观众只能看到特写镜头中一只手在拨油灯, 接下来看到的是另一个特写:油灯下, 一双在缝补衣物的手, 一只在头上抹针脚的手, 大特写缝补的手, 屏幕上始终没有表现人物的整体形象。而呈现在屏幕上的手的“拨油灯”和“缝补衣物”的动作, 在特写镜头中形象地渲染出“慈母”的内心感情。借“手”来代替“人”, 不仅使特写镜头的表现力得到了运用, 而且避免了“慈母”或者“游子”的实体形象出现对诗中含蓄深沉的意境的破坏, 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 使其主动地完成了对诗境的补写。

借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间接表现本体。在这类借代手法中, 借体并非本体的某个部分, 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观众可以在联想中通过借体而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本体。常用的手法有:

借与人物相关的物替代人物。例如在《唐之韵》第九集《一代诗仙》中, 介绍的《赠汪伦》一诗:“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画面以被雨水击打出圆晕的河面, 河边的房屋、树木, 河面上远行的船只等镜头铺陈出送别时候的场景, 最后镜头聚焦在河边离岸上船的一块木头踏板上, 并以特写加以强调, 这里空空的木头踏板替代了汪伦的出现, 送别的气氛由“空白”而营造出来了。

利用主观视点代替人物。虽然人物不出现在画内, 但是摄像机可以作为替身, 通过景别、角度、运动方式及镜头内表现的内容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绪。而且, 正是利用人物的“不在场”, 才使画面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事物的“真实”和“具体”, 而凸现出镜头“背后”所蕴涵的情绪。例如, 在《唐之韵》第十六集《别调独弹》中, 介绍柳宗元的诗《南涧中题》:“去国魂已游, 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 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 当与此心期!”编导在这里就是利用了诗人站立船头游览南涧的主观镜头——水路曲曲折折, 芦苇一丛一丛向镜头扑来。正是借助主观镜头“虚化”了人物的形体动作, 才更强烈地突出了诗人被贬放逐后忧伤寂寞、孤独苦闷的内心世界。

利用画内的甲事物对画外的乙事物的反应来替代对乙事物的直接描绘。例如, 《中国先锋诗人》中介绍的《玻璃》一诗:

《玻璃》是一首优秀的先锋诗歌, 通过对“我”自虐自残式的行为细致的描绘, 显示出诗人对“纯洁”的一种惊心动魄的极致追求。但是, 这种带有强烈暴力意味的行为显然并不适合在屏幕上直接展示。这里的障碍被编导所采用的“借代”手法解除了, 他运用动作带来的反应替代了动作本身。“由于诗句的形象感染力, 随着诗句朗诵与字幕的推进, 画面视觉的效果逐渐强烈。观看者会发现一直延续着的眼睛特写在起变化, 仿佛在充血, 眼神中流露出疼痛与决绝。浓烈的现代诗意通过视觉、听觉冲击着观众, 使他的内心随着诗的节奏缩紧, 直到冰山的画面迭出。这时候猛然开阔的视野, 如在疼痛的洗礼后获得纯净的内心世界, 即刻得到了认同。” (2) 声音与画面相互补充的张力, 使得《玻璃》一诗获得了成功的视觉化转化。

隐喻手法

利用空间环境渲染情绪。自然景物本身无所谓“欢乐”或者“悲哀”, 但它们具有的潜在的情感表现力一经与片中的人物、情节恰当地结合起来, 就会对作品的情绪产生有力的烘托作用。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昼夜晨昏等自然因素也可以使同一个场景产生不同的情绪, 甚至使一个平淡的场景产生强烈的情绪, 而且这种手法显得含蓄自然, 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

例如在《唐之韵》中介绍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画面上出现了黄河, 黄河壶口瀑布, 海面上的白帆, 天空飞翔的鹰, 奔流直下的瀑布, 天空中流动的云等一组动势极强的镜头, 烘托出诗人在酒酣之时, 狂放不羁的豪情。

环境声的利用。人声和音乐都是人为的声音, 而那些能够传神地表达出人物情感的环境声响则可称为天籁之音。与其说它强调了环境的真实感, 不如说是作者借助于环境使那些声音显得更为合理, 作品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那个具体的环境, 而是其中某种传神的声音。例如, 《唐之韵》中介绍韦庄的《台城》一诗:“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画面上出现的是昭陵遗址残破的雕像和建筑, 画外音则是蟋蟀的叫声。这里的视听表现运用了环境声制造出荒凉破败的氛围, 表达出身处唐末的诗人心怀亡国之忧的历史感伤。

利用镜头调度和剪辑表现人物的情绪。镜头的景别、角度、运动以及剪辑的节奏和连贯性, 可以含蓄自然地烘托出人物的情绪和环境的气氛。例如, 仰角镜头多用来表现权威、高大、勇敢等“强势”心态, 俯角镜头多用来描写压抑、悲伤、忧虑等“弱势”心态;特写镜头可以增强情绪的强度, 远景镜头可以渲染人物的孤独;慢节奏的运动镜头和剪辑可以强化情绪的延伸性。快节奏的运动镜头和剪辑可以渲染较为激烈的情绪。叠化、渐隐、渐显、升格及降格镜头的运用, 叠化等手法所产生的特殊视觉效果, 不仅能在视觉上增强作品的连贯性, 而且能用于烘托人物的情绪。

例如《唐之韵》第七集《一代诗仙》中介绍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画面采用了向下俯瞰的航拍, 层层叠叠的云海间露出雪山的尖顶, 烘托出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气象。

又如, 《唐之韵》中介绍杜甫《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其中, 除了使用燃烧的古代街巷、昭陵残破的石碑、衰草、烟雾弥漫的石门等镜头渲染了家国破败的景象外, 最后用一个右摇镜头, 拍摄一只急速穿过林梢的飞鸟, 恰当地诠释出“鸟惊心”三字的深刻内涵。

在电视艺术作品中, 由于视听形象的信息量大, 辞格的综合运用非常普遍, 辞格的兼用、套用、连用常常是同时出现, 融为一体, 相辅相成的, 许多精彩段落往往是同时使用了多种辞格。本文只是对电视诗歌中的视听修辞作一初步的探讨,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使更多的研究者对电视艺术中的视听修辞发生兴趣和重视, 对电视工作者的创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马尔丹:《电影语言》,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年版。

[2].多宾[俄]:《电影艺术诗学》,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63年版。

[3].邓烛非:《电影蒙太奇概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年版。

电视诗歌散文 篇9

1998年,CCTV-3开辟了一档TV散文类电视栏目《电视诗歌散文》,开启了电视节目新的样式。它以诗意化的空间,弘扬真善美,满足广大电视观众对高品位文化的追求,以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该栏目连续举办十二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广泛的影响,通过这个平台,也学习、创作了很多TV散文,如作品《方井》《门》等参与展播并获奖,使我们在这一艺术领域不断成长。2010年,《电视诗歌散文》停播了。本文不谈TV散文的创作,着重要谈的是TV散文如何运用到纪实风格的电视专题片中,并为主题服务。

一般来讲,在纪实性较强的电视专题片中,通常采用的形式有画外音解说词旁白合并压混在画面上的“格里尔逊式”;或者画面加上同期录音而不加解说的“真实电影”;或以当事人、见证人、权威人士的访谈配合画面和解说、实况录音的“采访谈话式”等。用这些方式创作的作品往往重视过程强调即兴采访,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生命,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追求的是自然真实的效果。就某一作品而言,往往会采用这些纪实风格的手法达到融合和统一。

真实是纪实风格电视专题片的生命,但仅有真实是不够的,“零度情感”的真实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客观复原。真实是基础而非目的,应立足真实而后超越真实,也就是说“真”必须上升到美,才是真正的归宿。因此,在真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提炼、上升到审美层次,才能给人带来美感。

从美学角度来讲,TV散文无疑是一种非常出色的电视艺术表现手法,它以音、诗、画三者的完美结合,全新的视觉、听觉冲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表现手法被越来越多的电视人及观众所接受。

于是,运用TV电视这一表现手法在纪实风格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

作品《五乡老人乐事多》讲述的是鄞州区五乡镇一群老人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首段以“夕阳红书场”为引子,将画面切入到热闹的唱“走书”现场(“走书”是宁波独有的地方文化),用台上台下的对比,重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如戴着助听器的老人听得摇头晃脑非常“入戏”;没牙的老太边吃桔子边听书,脸上绽放着菊花般的笑容;大娘边听书边织毛衣,干活听书两不误;大伯专注的眼神和微微张着的嘴巴等,以此来刻画老人们内心的种种渴望,最后加即兴采访道出老人的心声:非常享受听书之乐。

第二段“社戏”采用文字来叙述,以回忆和现实的反差,用主观的视角即“我”的眼光和心态来回忆少时的场景。此段用了大量的空镜头:密密麻麻挨在一起的长板凳小竹椅,满地的桔子皮瓜子壳,艳丽的戏服、漂亮的行头和古色古香的道具,咿咿呀呀的二胡声和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以及光与影的变换组合,给人以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仿佛时光倒退了20多年。用这些空镜头结合散文化的解说词来揭示、表现快乐的本源。这里就运用了TV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强烈的时空反差、视觉反差,以及心态的变换来刻画老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幸福的留恋和向往。

第三段又回到现实中,“我”来到越剧迷和京剧票友的活动场所,用演唱场景和自由谈话的同期声来增强现场感,用真实的白描手法记录并反映他们的生活原貌。最后以孩童对戏曲的着迷为基点,道出人们追求幸福的主题。

全片虽然讲述的是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但更多的是注重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二段的TV散文确实成了点睛之笔,这并非是在画面和文字上出彩,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从表象到精神的一次提升。就是这段“我”的内心独白蕴含了这样一个哲理:人人都向往幸福快乐的生活,并隐喻人人都会变老,爱幼和尊老同样重要的理念。TV散文这一段并没有破坏主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以一种强大的视觉落差带来心灵上的震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上述例子说明,真实和艺术加工并非一定是矛盾对立的。事实上,它们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为主题服务。

表现手法只是一种手段或者说形式,一部好的电视作品不应该囿于形式,只要是有利于主题的,都可以作为表现手段。TV散文的表现手法在纪实类电视专题片中如果运用得当,定会使整部作品增色不少。比如,做人物专题,当一些回忆、浮想、心情或心态无法用纪实方式来表现时,TV散文就能起到很好的补充和说明作用。

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电视专题片《千枚硬币凝成的希望》(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专题类一等奖),就大量运用了TV散文的表现手法。该片讲述的是一位北仑青年胡志荣资助一位濒临失学的鄞州学子王立燕的故事。这样的事例在宁波这座爱心城市非常普遍,无非是一个捐助一个受捐,最后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失学孩子重返校园。但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在于:北仑青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负债数万元,在他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每天从买菜钱中省下一元、一角的硬币存在储蓄罐里,并把这一千多枚沉甸甸的硬币交到失学孩子的手中,让她完成学业。该作品通篇是用一明一暗两条线串联起来,明线是现场采访,用同期声对胡志荣和王立燕的工作、生活、学习作真实的记录。暗线就是二人长达三年的书信往来,信中的文字内容我们就用TV散文的手法来表现,将信中的故事情景再现,帮助观众了解二人的情况。而且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画面和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非常感染人,让人过目难忘。

胡信:立燕,你来北仑港埠公司那天就是我结婚的前一天。非常抱歉,我实在抽不出身,就委托曹宁带去120元钱。立燕,这120元钱你一定要用在学习上,资助你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力了,没有告诉家里。钱是靠在太阳下的劳作,用油污和汗水换来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立燕,把你所有的过去都告诉我好吗?好让我了解你。

这段书信,胡志荣在告诉王立燕资助的钱来之不易。在画面选择上我们选取具有冲击力的一组码头劳作的空镜头:骄阳似火,轰鸣的机器声,挥汗如雨的工人,胡志荣工作的场景一一再现。

王信:胡叔叔,我家住在鄞州区横街镇林村,我跟爷爷奶奶住。父母两次离婚,父亲精神受了刺激,母亲不知去向。我生活和读书的钱是爷爷奶奶负担的,爷爷73岁了还在干农活,68岁的奶奶在圆珠笔厂打工,装配一支笔也就几厘钱。

这一段是王立燕的家庭背景介绍。画面是白发苍苍的爷爷在地里干活,呆滞的目光无奈的眼神;奶奶用颤抖的双手装配圆珠笔,一张布满皱纹的脸饱经风霜。背景音乐用的是一段凄婉的二胡曲。这音和画都是用来表现他们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胡信:人生充满了无奈和伤痛,但你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记得二年前我病得很历害,无药可救,一步步走向死亡,手几乎摸到了地狱的门环了,但照样不是恢复了健康继续工作着吗?立燕,与死亡相比,任何劫难都是微不足道的。你明白我话中的含义吗?

胡志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王立燕树立生活的信心。画面是一组急诊室抢救病人的场景:救护车急速行进,凌乱急促的脚步,心电图输液瓶,凝重的表情等。快节奏的画面切换,现场音效的运用,营造了一种紧张焦虑的氛围。这与前段的背景音乐形成强烈的反差。

王信:叔叔,您的每一封来信都有一些关切的问候,我觉得您就是我的爸爸。我内心深处有许多许多的小伤疤,但它们都被您那父亲般的爱慢慢填平了。

这是王立燕对胡志荣的一段内心独白,生活磨难、缺乏关爱使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拍摄这段画面时,让她折了一只小纸船,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放流。于是小纸船就有了象征意义:它既是前途未卜的人生之舟,也是期盼未来的希望之船。画面最后从纸船叠加到信的落款上:您的孩子,王立燕。意寓女孩对叔叔的一份发自肺腑的亲情。

二人的书信不仅清楚地交待了捐助与受捐的来龙去脉,更展现了胡志荣美好、善良、不愿向命运屈服的坚韧品格。TV散文,让浓浓的情感从画面流溢,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并赋予这部作品诗般的意境和美感。

综上所述,TV散文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情景再现,增加可知性。情景再现有助于观众对具体事物背景的了解,对人物的内心起伏变化起到一个说明的作用。二是音画结合,增加艺术性。TV散文与生俱来的品质——音、诗、画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深化主题,增加感染性。TV散文在纪实风格作品中的运用,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真实性,又增加了电视艺术的感染力,得到美的提升,可谓是两全其美。

上一篇:防抱死控制系统下一篇:会议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