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脏协会

2024-10-26

美国心脏协会(精选12篇)

美国心脏协会 篇1

美国心脏协会(AHA)2008年会于11月9~12日在新奥尔良召开。本届会议主席是心血管医学的领军人物之一、1993~2003年任宾夕法尼亚健康系统心胸外科主任Timothy J.Gardner,他是全美和国际著名心外科医生,现任Wilmington心血管健康Christiana保健系统医学主任。

1 唱响预防主旋律

大会开幕式始终突出预防。亚特兰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健康促进中心,心脏病和脑卒中科主任Darwin Labarthe,MD,MPH,Ph.D在开幕式上做了Lewis Conner纪念演讲:能够构建一个心脏健康,没有脑卒中的美国吗?Darwin Labarthe引用新当选总统的竞选语言,Can we?Yes,We can!使美国变得心脏健康、消除脑卒中需要做出重大选择,通过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原因和消除健康的不平等性,降低心血管和脑血管的危险。我们渴望,我们追求,把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世界变成无人患有本可预防的心脏病和脑卒中。

我们的目标是消除健康的不公平性,使美国成为一个每一个公民都能平等享受可达到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如果我们决心选择这一目标与做法,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但统计学数据显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巨大。心血管疾病仍是美国头号杀手。每年300多万美国人患心血管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脑卒中和因心力衰竭住院。大多数美国成人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肥胖或超重、糖尿病和吸烟。诸如美国黑人等一些特定人群死于冠心病(CHD)和脑卒中的危险最高。

什么是重大选择?要构建一个心脏健康无脑卒中的美国,我们必需改革目前的医疗保健体系,包括公共事业中的公共健康和医疗保健,努力实现我们对医疗卫生事业投资的新平衡,通过保持人们的健康,节省医疗费用,消除医疗服务的不平等性,从根源上预防心脏病和脑卒中。

Labarthe指出,我们作为社会健康的领军人物,有个人和AHA这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术机构的努力与政府和其他力量合作,我们可以启动需要开展的工作,构建连续的高效的和公平、公正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构建更健康的世界,消除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Building a Healthier world,Free of Cardio Vascular Disease and ftrolce!)。

AHA主席Timothy Gardner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世界心脏病死亡率在过去的30年达到高峰,已经开始下降。AHA已提前2年实现了使CHD和脑卒中死亡率下降25%的2010年的预期目标。尽管这些进步,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对于继续降低因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所致的本来可预防的提早死亡的主要障碍来自肥胖、糖尿病、未治疗的高血压、吸烟和缺少体力活动这些危险因素的增加。

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威胁来自接受发达国家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全球心血管疾病在迅猛增加。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已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问题日益严重。在发展中国家,烟草的应用正在受到美国为基础的多国合作强力促销的严惩影响。

医生和医学科学工作者应为公民健康的引领者,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例如AHA近年推动的四项大型健康宣传——Go Red For Women,Power to End Stroke,the Alliance For a Healthier Generation和START。

卫生健康专业人员也可努力募集资金,提供资源支持推动预防和健康促进的组织机构。

以往几十年美国抵制烟草运动提供了成功组织健康教育和参加咨询的令人鼓舞的经验。过去吸烟甚至在医生中广泛流行,但到上一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实际上已全部戒烟,并且此后很多医生积极推动公众控烟戒烟。

Gardner教授在结束话中号召医务人员促进健康,积极推动预防医学,构建更加健康的世界,消除心血管疾病与脑卒中!

2 瑞苏伐他汀显著减少胆固醇异常、高敏CRP水平升高人群的心血管事件——JUPITER试验

从26个国家1 300家医院筛查的89 000人中入选17 802人,被随机分别接受瑞苏伐他汀20 mg/d或安慰剂。由于数据确认瑞苏伐他汀明确降低CHD相关的死亡和致残,该研究的独立数据和监测委员会决定于2008年3月提前2年结束试验。

与安慰剂治疗对比,接受瑞苏伐他汀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首次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血管重建、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和心血管死亡)减少44%。

主要研究者哈佛医学院Eugene Braunward内科教授Ridker指出,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是,他汀治疗组中除hs-CRP升高外,无其他危险因素的亚组的首次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37%,提示炎症可伴有CHD危险升高。鉴于他汀既降LDL-C,也降hs-CRP,心血管事件减少应归因于LDL-C下降,还是hs-CRP下降或二者下降的综合效果尚不清楚。

3 SEARCH—对比辛伐他汀80mg/d和20mg/d

与20mg/d的辛伐他汀治疗组对比,接受80mg/d的患者的LDL-C进一步下降14mg/dL,但两组间的主要事件终点无显著性差别。

主要研究者牛津大学内科和流行病学教授Rory Collins与近期他汀研究荟萃结果对比,14mg/dL的LDL-C下降预期主要血管事件减少6%~7%与SERCH试验的结果相一致。

80mg/d剂量的辛伐他汀伴有增多的肌病,SERCH研究已发现高剂量辛伐他汀组肌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

4 JPAD试验——低剂量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一级预防

JPAD (Japanese Primary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sis with Aspirin for diabetes)研究从163所日本医院入组2539例2型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未显著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所有动脉粥硬化事件)。

亚组分析显示,在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每日小剂量阿司匹林显著减少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相对危险减少32%,小剂量阿司匹林安全有效。

研究者还发现阿司匹林组致命性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事件显著减少,风险比(hazard ratio)0.10,但可信限(considence interral)宽(CI=0.01~0.79),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

平均随访4.4年期间,共发生154起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包括致命性和非致命性),阿司匹林组68起事件,非阿司匹林组86起事件。这些事件中包括阿司匹林组的1例致命性事件(出血性脑卒中)和非阿司匹林组10例致命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5 叶酸安全但无心脏保护作用

SEARCH (Study of Effectiveness of Additional Reduction in Cholesterol and Homocysteine)入组12 064例先前患过心肌梗死的患者,被随机分别接受叶酸(维生素B9)2mg和维生素B12 1mg或安慰剂。研究结果未能显示叶酸和维生素B12显著减少主要血管事件。

但在平均随访6.7年期间,维生素治疗未增加非血管死亡率或癌症的危险。

安全性结果至关重要,因为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政府为了预防新生儿神经管缺损,要求在面粉、面包或麦片中添加叶酸。

6 维生素E和C预防心脏病无效

PHSⅡ(Physician Health StudyⅡ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入组14 641名年龄≥50岁的美国医生。与先前的一些研究不同,本研究未用维生素E和C的抗氧化复方制剂,而是分别研究这两种维生素。

每年根据随机分组的情况,研究者向参加研究对象寄发含有一种维生素(E或C)或安慰剂的日历包。研究中使用的药物剂量与市场上销售的药品相同,维生素E400国际单位,隔日1次,维生素C500mg日1次。在平均随访8年期间,研究对象提供年度的坚持服药情况、不同的危险因素和健康状况,允许研究者必要时查阅病历,以确定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化剂维生素E和C无心血管保护作用。

7 非ST抬高ACS早期介入干预安全,可能优于延迟干预

TIMACS (Trial of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入组3 031例非ST抬高ACS患者。

与延迟(36小时以后)介入干预相比,早期(24小时内)介入干预未显著减少主要预后终点(死亡、6个月内新发生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组合)——9.6%比13.1%。而早期干预伴有显著减少的难治性缺血(1%比3.3%),相对危险减少70%。

两组间的严重出血或其他安全性预后终点无显著性差异。

在适于接受血管重建的高危患者亚组(至少符合以下2/3条件:年龄>60岁,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生物标识物升高,其中1/3具有升高的GRACE(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积分(>140),早期干预的主要终点显著少于延迟干预,相对危险减少35%(14.1%比21.6%)。

加拿大渥太华McMaster大学内科副教授Shamir R Mehta指出,这些结果表明,及早介入至少无害,而对高危患者可能有益,这些医疗实践会产生明确影响。

8 可能用于ACS治疗的新口服抗凝药

ATLAS ACS-TIMI 46研究为Ⅱ期随访国际多中心安慰剂对照剂量筛选试验,共入组3 491例ACS患者。

根据患者在家中通常治疗分为单一使用阿司匹林(760例患者)组或阿司匹林加氯比格雷(2 731例患者)组,之后被随机分别接受安慰剂或四种剂量之一的Xa因子抑制剂rivaroxaban日1次或2次。

主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分析出血危险,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rivaroxaban具有剂量依赖性增加有临床意义的出血(TIMI严重、TIMI轻度和需要临床处理的出血),接受每日5mg剂量组的上述出血率6.1%,接受每日20mg剂量组的出血率为15.3%,安慰剂组出血率3.3%。但所有出血事件的82%为轻度而非严重出血。并且rivaroxaban不伴有肝功能异常增加。

主要疗效终点(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或需血管重建的严重缺血组合终点),rivaroxaban比安慰剂为5.6%比7.0%,有非显著性减少趋势。次要疗效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rivaroxaban显著减少死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3.9%比5.5%)。

研究者发现,有趋势表明,每日2次给药方式比每日1次用药更安全更有效。根据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Ⅲ期试验将选用2.5mg和5mg日2次的剂量方案。

9 个体化筛选氯比格雷剂量显著减少PCI后不良事件

CHD患者对氯比格雷的疗效差异很大,并且不可预测。先前研究显示VASP指数对评估患者对氯比格雷抗血小板疗效有高度特异性。

血小板反应监测预防支架血栓形成(Platelet Reactivity Monitoring to Prevent Thrombosis)研究。入选接受PCI、接受初始600mg负荷剂量后VASP≥50%的患者429例。患者被随机分别接受常规1次600mg氯比格雷或以预先设定的VASP<50%目标值至附加给予3个600mg剂量的氯比格雷。个体化给药方案伴有显著减少的早期明确血栓形成(0.5%比4.2%).所有的早期血栓均发生于PCI后第1周内。与常规剂量对比,个体化给药方案显著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或急诊血管重建(0.5%比8.9%)。

个体化治疗给药方案显著减少主要和次要事件终点的同时,不显著增加出血事件(包括严重或轻度出血)。但个体化剂量组的患者中的8%即使3天内接受2 400mg的最大剂量,VASP仍≥50%。

1 0 治疗糖尿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DES)优于金属裸支架(BMS)

糖尿病患者大约占接受PCI治疗所有患者的1/3,注册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接受DES的机会为BMS的2倍(66.1%比33.9%)。

Mass-DAC (observationaf Drug-eluting and Bare Metal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注册为第一个在临床实践对比两种支架在5 051例糖尿病患者的结果。资料来自Massachustts州2003年4月至2004年9月数据库的非联邦医院的急诊治疗患者,包括1 476例DES患者和1 476例BMS患者。

3年危险校正后的死亡率,DES组显著低于BMS组(17.5%比20.7%),心肌梗死率(13.8%比16.9%),目标血管重建率(18.4%比23.7%)。

11 ACS PCI可能增加脑卒中风险?

ACS接受PCI与发生脑卒中强烈相关未引起关注,也未曾报道。

在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中,脑卒中更常见于已知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ACS的患者和需要IABP血液动力学支持的患者。研究数据引自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的国家心血管数据注册。注册显示接受PCI治疗的706 782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0.22%。

多变量分析表明,与PCI操作相关脑卒中最强统计学变量为先前患过脑血管病(校正OR=2.20),高龄(OR=1.17),ST抬高心肌梗死(OR=3.23),非ST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OR=1.58)和试用IABP (OR=2.59)。与未发生围手术期脑卒中的患者对比,发生脑卒中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增加30%。发生脑卒中患者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竭和出血并发症也显著增加。本研究的局限性是缺少影像学资料,因此无法确定脑卒中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

鉴于PCI后脑卒中少见,PCI围手术期脑卒中的机制需进一步探讨,以改进诊断和治疗策略。

12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房颤动(AF)减慢心室率(rate control)更为有效,缬沙坦未减少AF复发

人们曾认为,保持稳定的窦性心律可改善合并AF的CHF患者的预后。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入组1376例伴有AF的CHF患者,82%为男性,平均年龄67岁,几乎半数患有CHD,接近1/3患者为NYHA 3-4级CHF,平均LVEF27%±6%。

平均随访37个月,445例患者死亡,其中357例死因为心血管疾病。处于AF状态的中位数、时间占整个队列的39%。在此患者群,AF不预测死亡率。

研究发现,心室率控制可适用于所有患者,保持窦性心律并不伴有预后的改善,研究还表明在该患者群β-阻滞剂是合适的一线治疗药物。

研究者强调,虽然不排除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但控制心室率至少与心律控制的效果同样好。

GISSI-AF入组1442例AF患者,平均年龄68岁,大约2/3为男性,来自114家意大利心脏中心。缬沙坦与ACE抑制剂和胺碘酮联合使用。

治疗1年时,与安慰剂对比,缬沙坦未减少AF的复发。缬沙坦组722例患者中371例(51.4%)复发AF,安慰剂组720例患者中375例(52.1%)复发AF。

有1次以上AF发生的患者在缬沙坦组194例(26.9%),安慰剂组201例(27.90%)。

缬沙坦耐受性良好,仅2例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作用,1例低血压,另1例发生肾功能不全和高钾血症。

GISSI-AF的结果不同于先前的小规模研究,也不支持长期以来关于这类药物有益于合并心脏病的AF患者。研究者指出,AF的病理学可能需重新评价。

13研发中的抗高血压新药

PS 433540为一种新型双受体拮抗剂-dual acting receptor antagonist (DARA),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AT1)受体和内皮素(ETA)受体。药物正在接受临床试验。一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入组234例Ⅰ期或Ⅱ期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56岁,进入3~4周单盲安慰剂清洗期,之后1:1:1随机分别接受PS433540 200mg、500mg或安慰剂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研究显示,与安慰剂对比,PS433540显著降低24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研究同时显示PS433540耐受性良好。2例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均发生在安慰剂组和安慰剂清洗期。因不良事件停药的3例患者均在安慰剂组。在2个剂量和安慰剂组均未发现显著实验室异常。研究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副教授Neutel指出,该化合物降血压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单一药物治疗,并且安全性很好。PS433540可能被证明是未来高血压治疗的一个重要新药,并且可能对目前难以控制的收缩压增高控制有益。

美国心脏协会 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协会全称:鹰潭职业技术学院话剧协会。

第二条协会性质:本协会是由学院话剧爱好者自行发起组建,校团委审核批准通过,接受院社联领导监督的学生组织团体。

第三条协会宗旨:“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本协会旨在让每个会员都以自己最饱满的状态投入自己最灿烂的生活。

第四条协会运作方式:本协会接受校团委,院社联领导,实行会长负责制与部门分管制。设社会长、副会长各一名,下设宣传部、编辑部、配音部三部,各设部长一名。

第二章 协会组织机构

第五条协会干部职责

1.会长

(1)总揽协会全局工作,负责对外重大事务,决策会内重大问题,及时总结协会发展状况。

(2)管理和监督财务的使用。

(3)承担协会责任。

2.副会长

(1)协助会长工作,负责协会的总体任务安排,统管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及会内的内务工作。

(2)管理和监督财务的使用。

3.部长

(1)管理各部门内部工作。

(2)组织各部门成员帮助协会开展活动,支持服从上级的调度安排。

(3)教导本部门成员学习本协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等内容。

第六条各部门工作简介

1、宣传部

(1)负责协会活动宣传及服装道具等的租借。

(2)保持协会与学校各社团、部门的良好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联系、交流等工作。

2、编辑部

(1)负责剧本的编写、采集、筛选、修改等。

(2)以拍照、摄影等方式记录协会各项活动并上传到网上。

3、配音部

(1)主要负责话剧表演中的配音。

第七条成为话剧协会会员必须具备的条件及要求:

(1)是本校注册的在校生;

(2)热爱社团文化,对话剧有浓厚的兴趣;

(3)真心希望锻炼自己,坚决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轻易言弃;

(4)自觉履行本协会各项会员义务。

第八条入会程序:

(1)于协会招新期入会的会员,在本协会招新处登记并通过面试合格,按规定交纳会费即可;

(2)非招新期加入的会员,应向本协会常委会提出口头或书面申请,获准后办理登记、交费等入会程序。

第九条话剧协会会员享有的权利:

(1)参加话剧协会日常活动;

(2)参加话剧协会举办的培训课程与其他活动;

(3)有权领取话剧协会的会员证;

(4)对协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5)会员有退会自由。

第十条话剧协会会员应履行的义务:

(1)拥护本章程,在协会活动中服从协会管理;

(2)按时交纳会费;

(3)积极参与协会各种活动;

(4)及时完成协会布置的各项任务;

(5)积极主动维护协会的对外形象。

第十一条话剧协会会员的退出和除名:

(1)根据本人自愿的原则,经本人向话剧协会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可以退出话剧协会;

(2)违法乱纪或者破坏学院声誉、触犯法律,违反校纪校规的组织成员,以及违反工作制度或有严重损害戏剧协会声誉的行为的组织成员,将被立即除名;

(3)连续三次无故缺席协会培训或活动的成员将被视为自动退会;

(4)对于不服从组织安排、工作不积极的组织成员,经上级主管部门开会研究,可将其开除。

第十二条协会换届条例

(1)社团社长换届需经原社长提拔若干名,经过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社长以及副社长;

(2)社团各部门部长换届由新任部长提名,再由会员大会选出各部新部长。

第三章 协会主要活动内容

第十三条协会的主要的活动:

(1)每周组织会员进行语言、形体等表演基本功训练,学习表演技巧;

(2)挑选经典剧目或会员优秀原创剧本进行排演;

(3)每学期在学院表演一次专场;

(4)经常进行一些特色活动,如快闪、小型露天表演等;

(5)组织会员准备简短的表演节目参加学校各类型的晚会;

(6)不定期组织郊游、野炊、观光等活动,加强社员间的交流和认识,领略美丽风景的同时,感悟生活的美妙;

(7)与校内外其他社团联欢,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8)每年组织若干次全院范围内的剧本征文比赛,征集原创的优秀剧本和改编自其他文学体裁的戏剧,设立奖项,并考虑排练及演出;

(9)举办话剧大赛,全院学生可自由组合报名参加,并设立奖项;

(10)不定期组织会员观赏经典名剧,提高审美素养,陶冶情操。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社团经费:

协会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协会会员交纳的会费,同时也包括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资助。对于会员交纳的会费,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协会会长和副会长负责协会日常财务开支的管理工作,同时实行民主监督制度,在每学期的例会上公布财务开支明细和经费使用方向,接受院领导检查。

第十五条

本章程的最终解释权属于鹰潭职业技术学院话剧协会所有。

美国的宪法和美国 篇3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13个地区根据邦联条例,首次成立了以大陆会议为形式的松散的中央政府。谢斯起义,美国震动,也让美国人对松散的邦联政体开始了新的思考。经过近4个月的频繁活动,激烈争论,谅解妥协,“1787年宪法”应运而生,这份最初写在4页羊皮纸上的宪法文件,就是这个新国家的设计蓝图。

美国“1787年宪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话,但却规划和预示了美国未来成为世界强国和公众幸福的基础: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拜读美国“1787年宪法”,能读出4个原则。

第一是联邦体制原则。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的国体。联邦政府只拥有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

第二是三权分立原则。美国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部分权力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在理论上,三权完全平等,并且互相制衡。每种权力都有限制另外两种权力滥用的职能。这就是现代民主社会著名的三权分立原则。

第三是宪法至上原则。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自从1803年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后,美国联邦法院系统能够进行违宪查权。这意味着联邦各级法院可以审查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与宪法相抵触,并且可以宣布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

第四是人人平等原则。根据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尽管美国宪法历经多次修改,但是“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宪法的本质在于: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民众的自由。

美国心脏协会 篇4

2014年4月1日下午, 中国皮革协会和美国原料皮协会在香港会展中心就加强两国行业协会成员之间的贸易合作签署了备忘录。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和美国原料皮协会主席Stephen Sothmann在互换备忘录上签字。!!!!!

苏超英理事长在签字仪式后对中国皮革网记者解释说, 备忘录的签署旨在促进美国原料皮和皮革企业与中国制革厂商及皮革制品加工企业的贸易往来, 确保两国皮革行业之间皮革贸易更加顺畅, 为两国协会会员在解决贸易中可能发生的纠纷提供沟通渠道, 并营造合作和谐的贸易环境, 其最终达到促进全球皮革贸易发展的目的。

当记者问到关于如何具体解决两国皮革贸易纠纷时, 苏超英理事长称, 两国协会将各自制定解决程序来协调可能发生的贸易纠纷。一旦两国协会会员单位之间出现贸易纠纷, 则要求双方在货物抵达对方检测地的30日之内或合同完全执行后的30天之内, 向各自协会通报纠纷详情。当任何一方协会收到会员企业的贸易纠纷通报后, 应及时通知对方。当收到对方的有关通知后, 应向本国涉案会员企业发出警告通知, 并获取更多有关信息。两国协会将通过热线沟通, 共享信息, 最终寻求达成双方企业共同接受的解决方案。合作备忘录在签字之日起生效, 有效期为3年。

美国选举文化与美国精神 篇5

摘要: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选举的程序与过程极为错综复杂,包括预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选举人”成立选举人团正式选举总统和当选总统就职典礼等几个阶段。

关键词:奥巴马 选举制度 选举文化 美国精神

2008 年 11 月 5 日,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选举终于落下帷幕,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正式当选为美国第 56 届总统。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的黑人总统,他的竞选 历程更能够全方位地展现出美国选举文化诸方面的特点,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对美国乃至全世 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美国选举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选举文化的历史起源

18世纪中叶,北美的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 与观念上的差别。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殖民地萌 生了独立的念头。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开始。1774 年,来自12个州的代表聚 集在费城,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寻出一条合理的途径,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 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1775年,独立战争的战火在马 萨诸塞州莱克星顿点燃。1776 年5月,在费城召

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发表了著名的《独立宣言》。1787年,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会中华盛顿被推为主席。在独立战争结束之际,军 官们曾“劝进”华盛顿,拥戴他“王袍加身”。华盛顿拒绝并加申斥,他的举动,使美国避 过了君主制和军国制。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美国总统。由此可见,美国民主选举文化的历史起源是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息息相关的。

美国选举文化的发展

在脱离英国统治的独立斗争中,美国人逐渐形成了“不自由,毋宁死” 的民主文化观念。华盛顿拒绝君主专制,除他本人高风亮节外,也是民主选举文化的发展使然:18世纪后期 的北美,君主专制在广大民众中已不得人心。美国选举文化的发展 美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公民成份的组成和政治体制的特殊性,使得美国民主选举文化的发展十分复杂和曲折。美国诞生于与英国决裂的过程中,国家机制的创建和公民群体的创建同时进行,民主选举文化的建立不仅深受英国文化的影响,而且与公民资格本身的界定也有 密切的关系。虽然美国宣示的立国原则是自由与平等,但其民主选举权力从一开始就带有鲜 明的排斥性。美国民主选举文化的再一次重要转变开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0年,第19条宪法 修正案使妇女获得了选举权。1965年,联邦政府又积极干预,通过新的宪法修正案和选举 权法,帮助南部黑人重新获得了选举权。可见,美国的民主选举文化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民主选举权力的扩大,使得美国民 主选举文化更加具有包容性。在本次美国总统选举中,奥巴马成为了美国第一

位黑人总统,更是体现了美国民主选举文化的不断进步。美国选举文化与选举制度的关系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是西方所有民主政体中,耗时最长、最为独特的一个选举制度。美国的总统大选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大选年的每年2月开始初选,然后在初选之后,要经历美国两个主要政党,民主和共和两个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党内的候选人进行正式提名,然后在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之后,才开始有两党的主要候选人,进行正式的全国大选,所以整个美国大选年的总统大选耗时10个月,远远长于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西方国家。这些国家的平均政府首脑的大选的时间大概是在四到六个星期左右,而美国却要十个月。在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奥巴马就曾经到美国各地进行了长时间的巡回演说。尽管有部分美国民众抱怨现有的总统选举制度耗时太长,过于繁琐,要求将总统选举方 式加以改进、缩短,但大部分美国人对民主自由受到损害的担忧远甚于对大选耗时过长的担 忧,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考虑清楚后做出正确的选择,维护好自己的民主自由权利才是最重要的。美国总统选举的较长耗时,是美国选举文化的一个独特体现。美国选举文化与奥巴马身份的特殊性的关系,奥巴马当选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是美国选举史上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黑人在美国社会上曾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1861 年至 1865 年南北战争之后黑奴虽然获得解放,但美国黑人在政治、经济、教育、就业、居住等方面仍然受到诸多的歧视与限制,无法做到与白人真正的平等,仍处于社会的底层。奥巴马的当选,打破美国 200 多年历史中一直存在的严重的种族偏见,反映

美国民众的思想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新局面势将对美国国内政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奥巴马获胜反映了美国选举文化的进步,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二)从美国选举文化看美国精神内涵

在美国的选举文化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美国的精神内涵。虽然选举中也有权钱交易,也有不公正的选举制度,甚至还存在种族歧视。但我们会在美国的选举中看到自由,民主的美国精神。

自由的美国精神

自由精神一直是美国的旗帜,是美国梦的核心。崇尚自由是美国精神的核心之一。美国人从建国开始就崇尚自由,正因为崇尚自由才开始了美国人民反对英国的王权统治,响起了波士顿枪声。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无处比体现崇尚自由的精神,从选举一开始到大选结束的整个选举过程中美国人民在法理上都可以自由的参加。

民主的美国精神

民主精神是美国的立国精神美国宪法中规定统治美国人的政府必须是由他们自己选举出来的政府,政府或政党要想存在就不能不依靠人民,不能不保障人民的权益。

杰斐逊在自己所写的<<独立宣言>>中,庄严地宣布了一条颠仆不破的民主原则: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应该享有天赋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成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些天赋人权。

这寥寥数语,不但为美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而且也为美国奠

定了立国精神。

发展的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

美国的选举文化是和美国精神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随着美国文化的不断发展,美国的精神也是在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美国文化》孙维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

《美国政治基础》董秀丽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移民美国到“领导”美国 篇6

共和党人,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市副市长。加州大学的政治学学士和哈姆林大学法学硕士。80年代中期和晚期曾任美国联邦众议员罗勃特·多南和当时州参议员埃德·罗依司(现为美国联邦众议员)的法律顾问。2000年11月,以有史以来最高票当选为加登格罗夫市委员会委员兼副市长,成为美国第二位当选政府官员的越南裔美国人。作为副市长,他的官位也是越南裔美国人中最高的。

由于工作的缘故,本刊特约记者高金鹭结识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市的副市长陈范泰先生,并通过越洋E-mail采访了奔波于各地的他。采访中陈范泰先生真诚而坦率地讲述了他成长和成功的经历及体验,坦言了他对美国主流文化的看法,详实地介绍了亚裔在美国社会中的生活状况。今年3月,他曾作为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代表团团长来华访问。——编者手记

初到美国

□你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移民到美国的?与越战有关吗?你的家在越南的什么地方?还记得越南的生活吗?

■1975年4月,我十岁的时候随家人移民到了美国。刚到美国时我只会讲两个英文单词OK和SALEM。SALEM是美国人常抽的沙龙烟。当然,到美国不久我又学会了一些基本会话。27年过去了,越南在我脑海中已经变得非常遥远模糊,但是童年的欢乐时光还常常会在我脑海中闪现,西贡郊外教会住宿学校的两年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

□作为一个十岁的孩子,你初到美国时是否感受到文化差异或者主流社会的歧视?

■我们在美国的第一站是密歇根州的大瀑布城,那里是福特总统的家乡。同其他刚来的越南难民一样,我们得到了教会的帮助。在最初的两个月,教徒们在生活方面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帮助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

刚到美国势必给我们带来文化上的冲击。我们来自一个热带地区,第一次见到下雪令我兴奋不已。大瀑布城的学校为难民儿童提供双语教学,我们可以学习英语,其他课程则由英语老师和越南语老师共同教授。尽管我清楚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但并未感到受歧视,也许是因为当时我对歧视尚不理解的缘故吧。在家人、美国教会教徒、老师的爱护和鼓励下,到美国的第四年我就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从初中毕业了。

“一招过人”融入美国社会

□你的家人在美国也像你如此成功吗?

■首先,我不以为自己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功,有多么显赫的名望。对于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我深感幸运和庆幸。我自认为是第1.5代移民,也就是说,生在越南,长在美国,学在美国。我的母亲在越南时是牙医,到美国后她重新考取了行医执照,于1981年后开始从业。我的兄妹也多是牙医,一个姨母在佛罗里达州当内科医生,还有一个姨母在加登格罗夫市当药剂师。我们家还有一些当医生和律师的亲戚。他们到美国时已经是人到中年了,历经磨练、奋斗,现在用任何标准来衡量,他们都是成功的。

□不同原籍的亚裔(越、中、日、印、韩、菲)之间有何共性,他们是否保持着各自的个性?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处境与他们的原籍有关系吗?

■美国确实是一块移民的土地。在各民族当中,亚太后裔的数量增长最快,目前占国家总人口的5%。在亚裔的统一标识下又分27个小族裔。尽管我们来自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区,但是我们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我们的文化、语言和历史也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作为亚太裔美国人毕竟有着一种认同感。

在美国,国籍和民族的背景不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每一个小圈子中既有成功人士,也有失败的奋斗者。我个人的看法是,在美国,教育是各个民族人士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有着悠久儒教历史的民族对教育较为重视,成功的比率就更高。

我同许多顶尖的亚太裔民选和委任的官员认识或曾共事,比如任交通部部长的日裔峰田,曾历任圣何塞市的市长和联邦众议员。我也认识现任劳工部长赵小兰,她八岁随父母从台湾移民到美国,后与来自肯塔基州的联邦参议员米奇·麦康奈尔结婚,麦康奈尔是参议院中最具实力的一位参议员。我有一位越南裔的好朋友越丁,他也是难民出身,现任司法部负责法律事务的副部长。

□你们一家人都是医生,你本人原来是律师,无论律师还是医生,收入均较为丰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你走上从政之路呢?这与你的亚裔背景有关系吗?

■我母亲的家族一直有着较长的行医传统,比如医生、药剂师,等等。我父亲是名教师。实际上,我的家人对政治颇为反感,甚至也不喜欢律师这个职业。我目前仍然是加州的注册律师,这是我主要的经济来源。

我在中学时就热衷政治,一直有意服务公众。当时,我以为学习法律是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捷径。因为我从少年时代就坚信,律师肩负着帮助他人、铲除不公与压迫的特殊使命。对我来说,服务公众是莫大的荣耀,但也意味着奉献和牺牲。然而,大多数亚太后裔较我要现实得多,他们倾向于选择更加稳定、收入可观的职业,法律和政治很少会成为他们的首选。

汲取两种文化营养

□亚洲人在美国从政的很少,你作为一个亚裔市长同白人打交道困难吗?是否要付出额外的努力?

■你讲的不无道理。就百分比来看,亚太后裔从政和当公务员的人数偏低。也许这与他们过去同政府和政治打交道的感受有关。从务实的角度讲,从政不是亚太后裔的主要目标,孩子的教育和稳定而优厚的收入更重要。

作为民选官员,我没有感到与白人或其他种族的人打交道有任何难度。当我作为候选人参加竞选时,我代表的是整个选区,而不是某个群体。当我在处理涉及到许多人利益的问题时,如社区重建、交通、住房等等复杂的问题,我必须仔细地研究,在政治中寻求一种实际的平衡。如果要竞选公职,候选人必须学会与所有种族合作,当选后也要从容应对各个民族,决不能否定或排斥任何一方。“融合的政治”,这一说法在这里非常流行。

□在欧美国家的亚洲人一般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你认为是主流社会不接纳他们,还是他们自己的心理问题?

■在许多西方国家,亚裔特别是华人、朝鲜族人和越南人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因为我们在这个国家的历史较短。在美国,这三个民族70%的人还讲母语。我们互相间做生意,而且非常成功。熟悉的社区环境让我们觉得踏实,有利于寻找到共同的价值观。我不认为这是由于主流社会的排斥或者亚太后裔自身的心理问题,当然有些人会由于英文不过关而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实际上,有许多亚裔融入了主流社会,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当然,我们都来自亚洲,紧密的纽带和信念缔结了我们共同的大家庭,我们绝不应忽视这一点。

□作为亚裔,你对亚洲文化是否有特殊的情结?是否怀有特殊的使命感呢?你是美国亚裔人还是亚裔美国人?

■我自称为有亚洲背景的美国人,对于来自同一背景的乡亲和族群怀有特殊的情感。同时,作为一个美国人,我忠于国家,并为她做出了贡献。我努力汲取两种文化的营养,摈弃其糟粕。只要能够达到理想的平衡,那么就可以在任何环境中游刃有余。美国是块移民汇集之地,除了土著印地安人外,没有地道的美国人,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一点成就了美国。▲

美国亚裔点滴

总人口

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情况显示,美国居民中亚裔人口和有亚裔血统的人口共计119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4.2%。其中,270万是华裔或有华裔血统(未计入台湾人),是亚裔人口中最多的。其次是菲律宾人,为240万;印度人,为190万。夏威夷土著和太平洋岛民为87.44万,占美国总人口的0.3%。

收入和贫困状况

亚裔和太平洋岛民在2000年平均收入为55525美元,是各民族中收入最高的群体,并创历史最高记录。而贫困指数为10.7%,是人口统计局历年统计情况中最低的一年。

教育程度

44%的25岁以上亚裔和太平洋岛民拥有学士以上学位,而全美的这一比例为26%。86%的25岁以上亚裔和太平洋岛民拥有高中以上学历,而全美国比例约为84%。拥有硕士和博士以上学历者为100万人,占亚裔和岛裔总人口的1/7。

移民情况

720万美国居民出生在亚洲,占美国境外出生居民总数的26%。1970年亚洲出生美国居民为80万,到90年代达到500余万。到2000年,就美国来说,亚洲五个最主要移民输出国为中国、印度、韩国、菲律宾和越南。而在1970年,还没有一个亚洲国家进入这一排名。亚洲出生人口中47%是美国公民,而欧洲出生的居民中有52%为美国公民。88%的亚裔和岛裔居民为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

从商情况

1997年,91.3万亚裔和岛裔人口为企业主,这些企业雇佣着220万人,年收入为3069亿美元。亚裔和岛裔企业的年度收入占少数民族族裔总收入的52%。1992年~1997年,亚裔和岛裔居民拥有的企业数量增长了四倍,即从7%增长到了30%。在同一时期内,美国公司的收入增长了40%,而亚裔和岛裔居民的企业收入增长了68%。1997年,1/3亚裔和岛裔企业位于下列地区:洛杉矶的卫星城-长滩、旧金山、奥兰治县、纽约市、火奴鲁鲁。

人口分布

民族

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参加人员首次可以选择一个以上民族来确认自己的族裔。仅选亚裔的人口比1990年增长了330万,即48%。选择亚裔和其他族裔混血的人口增长了500万,即增长了72%。而同期美国人口共增长了13%。49%的亚裔居住在美国的西部。

州的分布

加利福尼亚州亚裔人口为420万,为全美之冠。其次依次为纽约、夏威夷、得克萨斯、新泽西、伊里诺伊、华盛顿、佛罗里达、弗吉尼亚、马萨诸塞。夏威夷州亚裔人口占到了58%,为全美各州之首。其次为加州,为12%。

城市分布

纽约市亚裔人口为872780,为各城市第一,洛杉矶为第二位,为407440人,其次是圣何塞、旧金山和火鲁努努,为25万左右。

年龄

2000年亚裔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1.1岁,而美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5.3岁。

家庭

亚裔和岛裔家庭数量为250万个,其中80%为已婚夫妇家庭,13%为单身女性家庭,7%为单身男性家庭。家庭规模相对较大,比如23%已婚夫妇的家庭人口数超过五人。

选举

1996年~2000年,亚裔和岛裔参加选举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没有变化,为43%,而选民绝对数增长了20%。

语言

亚裔人口在美国的增长速度惊人。在过去的十年中,洛杉矶县母语为非英语的人群数量增长了37%。在圣地亚哥县和奥兰治县,这一增长比率为68%。另外,在家中不说英语而说亚洲语言的人群数量比率在以上三个县中分别为30%、44%和71%。

这一现象对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的政府官员也相继采取了新的举措,如奥兰治县在中学里加入越南语等亚洲语种作为外语课程并授予学分。还有一些地区已颁布法规,规定公共服务部门,如警察局、消防队的材料必须是双语的,且应有精通其他语种的人员给母语为非英语的人群提供咨询和服务。

从美国俚语透视美国文化 篇7

俚语作为各亚文化群体的智慧结晶, 在美语中经常出现。它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词组, 俚语在美国人的口语交谈中被广泛使用。据统计, 美国俚语词汇占美国英语词汇的十分之一。美国俚语大多来自于民间, 形成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较为生动形象地反映着美国民众的观念、个性和意识形态, 同时, 美国俚语的发展也影响着美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二、美国俚语的形成

美国俚语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其产生于二战期间, 最初的美国俚语是个别集团的暗语或行话, 是吸毒者、流浪汉、黑人、囚犯等下层人士使用的语言。它幽默、简短、形象生动, 有的则感情强烈。之后, 随着其来源和内涵的不断扩大, 亚文化群向主流文化群渗透, 其中一些词为大众所接受, 逐渐走入标准语的范畴, 而有些则只在小范围内流行。它的传播途径相当广泛, 以前是面对面的交谈, 但到了现在我们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都能听到俚语。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是立意新奇, 幽默生动, 富有形象性, 易于表达情感, 言简意赅等。俚语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人的自由、随性、乐观、幽默和创新的性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现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包括社会上层阶级。大多数社会平民阶级喜欢从其常接触的语言中吸取词汇, 赋予新义, 有些则借自外来词汇, 很少自行构词。

三、美国俚语反映出的美国文化

较之英式英语, 美语更具有节奏感, 更富有韵律感, 发音也简短有力、容易记忆也易传播。创新的美国人发展创造了迥然不同的, 表达效果远比标准语更直接的, 更能体现美国人民善于创新特点的语言。比如third wheel (累赘, 电灯泡) ;in hot water (有麻烦) ;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 (祸从口出) 。This car is a real lemon.It has broken down four times!这辆车真次, 已经坏了四次了!lemon表示“次”。No bones about it.意思是:真实的, 诚恳的 (truly, sincerely or exactly) 。His wife is beautiful, no bones about it. (他的太太真是很漂亮。) 又如:Terry is so bullheaded;he won’t listen to anybody else’s opinion.特利这么顽固, 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bullheaded顽固, 牛脾气) 。It burns me up when people don’t do their job right.有人没把份内的事做好就令我生气 (burn someone up激怒某人) 。Scott certainly is a chip off the old block.He reminds me so much of his father when he was that age.斯克特酷似他爸爸。他让我想起他爸爸在他这年龄时的许多事 (a chip off the old block一个模子印出来的;酷似父母的人) 。诸如此类的说法着实令人捧腹, 也让人们在交流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人民风趣幽默的民族特征。俚语形象而使交际双方易于理解, 十分逼真或搞笑让枯燥的语言变得生动, 并且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产生出了最佳的修辞效果。当人们表达死亡等不宜说出口的事情时, 就可以用相应的俚语来说。如kick the bucket一短语为死亡的委婉说法, 具体出处尚不明确。有说法认为, 以前有人站在铁桶上上吊, 然后把桶踢掉, 由此引出了“死亡”的含义。也有说法认为, 人死后, 牧师会把装着圣水的桶子放在尸体旁边, 亲人来祭奠他时, 很容易踢到桶子, 于是发生kick the bucket的行为通常在某人的葬礼上, 它意味着某人的死亡;bite the dust:20世纪30年代, 与西部牛仔有关的电影热潮使得这一词汇在美国迅速流行。电影中西部牛仔们与人决斗都是在马背上进行的, 因而战斗者从马背上摔进泥土中的一幕常常出现, 摔下马, 嘴里“吃土”的一方就是失败者, 并产生了引申义“死亡”;go belly up:鱼若肚子朝天浮在水面上, 那么它八成就是死了, 因此这个词语有了“死亡”的意思;meet one’s maker:无论是见哪一个造物主, 上帝也好, 佛祖也罢, 也就是意味着某人在俗世的死亡。如此形象生动的表达让我们了解到美国人民个性开朗、乐观、风趣的特点。充分反映了美国人机智、幽默、自信、乐观、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有些俚语新颖、不落俗套, 正反映出了美国民族的主要特性:爱创新、崇尚自由、追求时尚。I am from Missouri.这句话有时后面要加一句:「I need to be shown.」或「You have got to show me.」意思是Missouri州的人很固执 (stubborn) , 不太信任别人, 一定要人家「证明一下」 (prove it to me) , 所以密苏里州也被称为「The Show Me State」。据说这句话所以流行 (尤其在美国中西部) 是因为美国一些名人都住过密苏里州, 包括Harry Truman, Mark Twain, Walt Disney等。后来老外不轻易相信别人时, 就使用这句话 (也有半开玩笑性质) 。例如:He is not easily convinced because he is from Missouri. (他是来自密苏里州, 所以不容易说服他。) Don’t try to fool me;I am from Missouri. (You have got to show me.) (别愚弄我, 我是来自密苏里州。) 美国人有较强的个性, 充满好奇心, 勇于探索, 偏爱新奇的东西。他们力图寻找生动活泼、绚丽多彩的词句以展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束缚而乐于自由创新的精神。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信心创造出自己的词汇, 让生活变得有趣。比如, “Zs”这个词, 本来是漫画中人物睡觉时的表情, 而幽默的美国人民则用它来表示睡觉, 所以词组“catch some Zs”就是“have a nap”小睡一会儿的意思。

俚语来自于社会不同的行业和群体, 不同的社会群体使用各自特有的隐语或行话。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或是文化群的主要成员多是青年人, 他们赋予语言以独特的幽默和想象, 带来新的语言风尚的同时, 日益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我情感的抒发在语言的创造中也得以体现。比如rap本是拟声词, 表示“敲打”, 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音乐主要表达街头的吹嘘语言。引申为俚语后就成了“责怪”之意, 又进一步演变为“谈话”。又比如大学生俚语 (college slang) :My roommate is a peach.软柿子;He is really a chicken.弱者;gag me with a spoon我快吐了;roll with the punches逆来顺受;right off the bat立刻;get one’s feet wet参与, 开始做;get after盯着, 责备;pan out成功, 奏效等。不同行业群体内部的行话、隐语也同时反映出美国民众的群体意识以及对同一群体内部成员关系平等、融洽的向往。

俚语丰富了语言, 使英语语言千变万化, 富于新意和创造性, 语言不再是呆滞死板的, 而是更富有生命、栩栩如生、传情达意、灵活生动。俚语来自于现实生活, 反映着人们最真实的生活, 因而俚语在歌词中的使用, 会使歌曲更加真实生动, 富有现实性, 让听者深切地感悟和体会作品中反映的社会不同层面的真实。Blue moon是一种非正式的用法, 意思是“很长一段时间、非常罕见的事”。从天文学角度讲, “blue moon”是指一个月中的第二次满月。由于月运周期 (月亮绕地球一周) 是29.5天, 而根据日历, 每个月大多都有至少30天, 因此大约每32个月左右则会轮到一次“blue moon”, 这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所以自19世纪后期以来, “blue moon”就有了“很少发生 (的事) ”的意思。Call someone on the carpet谴责某人, 此语的字面意思是“把某人传到地毯上”。据说, 在20世纪初, 每当某人被传讯到铺有地毯的上级办公室时, 被传讯的人就会被上级狠狠地批评一顿, 所以后来人们就将此比作谴责某人。还有人认为此语的意思是“把某人叫来让他跪在地毯上”, 这样也就有了目前的含义, 无论怎样解释, call someone to the carpet指谴责某人或训斥某人的意味是不言而喻的。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 需要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 而俚语的迅速发展正是语言变化的直接体现。学习语言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语言, 因此, 语言学习者需要掌握俚语才能自如地利用地道的英语来进行交际, 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 学习美国文化。

摘要:俚语既是语言学中的一个范畴, 也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形式, 是特殊的文化载体, 直接反映着美国本土的社会文化, 它值得人们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本文通过对美国俚语的形成及其语言特点的分析, 探讨了俚语所反映出的美国文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美国俚语,美国文化,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王恩铭.美国社会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 .

[2]杨慧.美国俚语特点简析[J].科技资讯, 2006, (35) .

[3]贺琴琴.浅谈美国俚语[J].职业圈, 2007, (12) .

从美国起源看美国人个性 篇8

关键词:美国起源,美国人个性

美国人是一个自由、开放、主动、包容、勤奋、务实、开拓进取、有冒险精神等性格特点的的民族, 而这些特质, 从美国起源、美国的独立史中就明显可见, 也是他的特殊历史进程的必然产物。

我们都知道,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移民国家, 白、黑、黄、棕色人种都有, 有几乎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从五月花号登上美洲之时, 美洲这块陆地上就已经有或来过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人, 土著民印第安人据说是几千年或上万年之前到达的多国亚洲人, 这也许就是造就今天美国人开放、包容的历史原因。而这些先驱者敢于探索未知领域, 本身就是一批不安现状或不甘贫穷、追求自由、具有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探路者、探索先锋。下面从美国历史的几件主要事件来探究:

一、五月花号

五月花号本身就是一批追求信仰、宗教自由 , 不堪忍受英国国教排挤、迫害, 追求新的幸福、生活的探险者, 他们是一批敢闯、敢拼、敢于经受艰难困苦、富有冒险精神的勇士。从他们登上五月花号的那一刻, 他们就准备好了迎接最糟糕的命运, 五月花号的移民史更加磨砺了他们这种追求自由、独立、勤劳、坚韧的品格和冒险精神。

五月花号在1620年9月启航,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找回失去的权利和自由的梦想。由于是在险恶、寒冷的冬季, 海上风急浪高, 五月花在行进中与狂风暴雨搏斗, 艰难地向前漂泊着。经过六十多天的颠沛流离, 11月19日, 移民们终于到达北美洲东海岸的科德角 (Cape Cod) , 他们准备继续航行到原目的地哈德逊河 (当时那里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殖民地) , 但由于遭遇风大浪急, 风向改变, 再加上携带的食物与淡水即将用尽, 他们只得中途折返科德角。两天后, 在普利茅斯湾登上了美洲新大陆的土地。幸运的是在这次充满危险的远征中, 全船只有一人死亡, 再加上中途产下一婴儿, 五月花号原数到达美洲。而在以前的探险船只, 有的在到达美洲后, 有一半的人都因海上恶劣的天气、寒冷、疾病、饥饿而死亡。

他们上岸后, 发现一小村庄, 沉寂、荒凉, 看不到一个人影, 一缕炊烟, 异常荒凉, 后来才知道, 原为印第安村落, 几年前天花流行, 全村人无一幸免。他们还发现了一些残破小屋, 虽然破旧, 却能遮风避雨, 帮助他们度过寒冬, 它成了这群异国漂泊者的最初避难所。尽管这样, 由于正值隆冬季节, 不适合农耕。没过一年就有一半的人死于严寒与疾病, 等熬到第二年春天时, 幸存下来的不超过50人, 但存活下来的移民并没被困难所吓倒, 他们学会了捕鱼与打猎, 学会了如何种植玉米和怎样饲养火鸡, 他们建立起了坚固的房子。尽管生活很艰苦, 但当1622年有船只路过答应带他们回英国时, 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提出回去。而早期的殖民者, 有些因移民团体内矛盾、分歧, 有些因实在不堪忍受此处的原始、荒蛮, 纷纷打道回府, 重回英国。而这些存活于这片土地的移民, 一定是自由、独立, 能吃苦耐劳, 勇于开拓和冒险的一个群体。这些和狂风暴雨搏斗, 与疾病匮乏抗争的千难万苦的经历, 使他们更加坚定和顽强, 这也许就是今天美国人直接、务实的真正原因。

二、印花税法

殖民地人民即美利坚民族的苦难没有结束, 1756年, 英国与法国为争夺北美大陆的领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英法的“七年战争”胜利后, 英国为转嫁战争军费负担, 1765年3月22日, 出台了《印花税法》, 规定:“殖民地的报纸、年历、小册子、证书、商业单据、债券、广告、租约、法律文件以至结婚证书等, 都必须贴上票面为半便士至20先令的印花税票 (须用硬币购买) , 违者将被送到不设陪审团的海事法庭受审。”对于这项《印花税法》, 殖民地居民怨声载道, 为反对《印花税法》的实行, 许多殖民地居民主动、自发组织起来, 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展开了斗争。提出如果不废除《印花税法》, 就抵制英国的货物。殖民地的妇女们也自己纺纱织布, 不穿从英国进口的纺织品, 参与到反《印花税法》的运动中。一些思想比较激进的移民为阻止《印花税法》生效, 举行游行示威, 高喊口号, 捣毁税局, 放火烧毁成堆税票, 逼迫税吏辞职, 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暴乱。《印花税法》在殖民地居民的强烈反对下彻底流产。他们不坐以待毙, 他们以主动、积极有效的方法, 成功地争取到自己的权利。

三、波士顿惨案

《印花税法》废除后, 波士顿惨案事件又起, 1770年3月5日, 驻扎在波士顿的英军以保护执行税法的英国官员为由, 向抗议《唐森德税法》 (对进口到殖民地的一些物品征税) 的一群游行民众开枪, 结果打死四人, 伤六人, 这就是美国著名的“波士顿惨案”。惨案的发生再次激起了殖民地人民反英情绪的高涨, 5万人参加了葬礼游行。在群众的压力下, 总督下令从波士顿撤军, 并审讯了枪杀居民的士兵。发生惨案的同一天, 英国政府为缓和抵制英货的经济压力, 废除了《唐森德税法》, 但保留对茶叶征收进口税, 以维护英国议会有权向殖民地征税的原则。殖民地人民通过努力, 甚至流血牺牲, 取得又一次胜利。

四、“波士顿倾茶事件和莱克星顿的枪声

“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了美洲要求独立于英国的导火索, 殖民地人民认为英国为保护英国本土工业和贸易, 出台了一系列不公正甚至盘剥殖民地人民的政策, 这样的政府已经不值得信任和忠诚, 因此多数殖民地萌生出独立的想法。为解自己于火热之中, 此时, 各殖民地选举了通讯委员, 所有通讯委员会建立联系。。他们传递信函, 扩大宣传和互通情报, 统一反英认识和活动。为第一次大陆会议作了重要组织准备。第一次大陆会议讨论的政治方案中有英国政府无权对殖民地颁布任何法规和命令, 呼吁殖民地人民武装起来对抗英国暴政。从此, 由“莱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序幕。

五、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 《独立宣言》正式获得议会通过, 《独立宣言》的通过与发表, 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式诞生。这份划时代的文献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 ……, 这些联合殖民地应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国家, 解除它和英国的一切政治联系, 及一切对英王的隶属关系。”, 自此, 7月4日成为美国独立日, 现今的国庆节日。美国独立战争历经八年, 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援助下, 官兵顽强奋战, 1783年获得全面胜利, 他是世界上以弱小战胜强大宗主国, 获得独立的典范。究其原因, 同样有殖民地人民坚忍不拔和顽强不屈, 为追求集体和个人利益, 不惜一切的斗争精神。这种主动、积极争取自由与独立的自救传统传承今天, 我们知道, 如今美国人仍直率、坦言, 勇于表达个人观点, 也善于争取个人利益与权利。

六、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将美国人的开拓和冒险精神彰显极致。早在美国独立之初, 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士就开始踏上西进的征途, 他们越过森林密布、野草丛生的高山峡谷, 不断寻找着新的机会。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 近西部地区已经被早到的农场主与种植园主瓜分殆尽, 越来越多的拓荒者到远西部寻找机会, 拓荒者一踏上旅途便要经受艰苦的磨炼, 移民们除了要忍受旅行的危险而单调外, 还要承受疾病和死亡的打击。在20世纪40年代的淘金热的一段路上, 至少死亡了2000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有些人动摇了, 返回, 有些人继续西进。在一大片令人望而生畏的荒原上, 移民们为了追求独立与财富, 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他们靠辛勤劳动赢得了机会与财富, 过上了较稳定的生活, 勤劳勇敢、不断进取的新一代美国人也随之成长起来。

美国的起源、独立和发展史就是一部美国人追求独立和自由、勇敢、进取、勤劳、苦难、抗争、开拓的斗争史。由于在独立初期, 他是一个“百荒待兴”的新兴国家, 没有现成的良好环境, 美国人必须开拓、创新, 由于建国初不太健全的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 使得美国人无论是在生活或经济、商业活动中都有着更大的自由度, 这或许就是美国人自由、独立、个性化的又一根源。在经历了这“九九八十一”磨难之后, 美国、美国人民逐渐成熟, 他们经济发展了, 生活稳定了, 法制更健全了。

他们的这种追求自由、独立, 个性化、勤劳、求变、冒险等精神一方面会通过遗传, 血脉相承 (因为, 他们的祖辈, 血液中流淌着这样的特质) , 另一方面, 会通过他们本人或美国文化、历史教育, 代代相传, 影响至今, 是美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就了今天美国人的特性。今日的美国人像他们的祖辈一样, 也一直处于抗争中, 他们不安于现状, 不甘于平淡、平庸, 喜欢与众不同, 争强好胜, 喜欢竞争, 好战, 这些特质, 注定他们喜欢追求自由和个性化, 不爱人云亦云, 不喜欢盲从, 喜欢创新、挑战和冒险。当然, 成就美国人个性因素很多 , 本文从美国的起源历史方面探究一二。

浅谈《美国往事》与美国黑帮文化 篇9

关键词:美国往事,黑帮文化

一、《美国往事》的两个主题:友情和爱情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这部电影:“《美国往事》是一个比故事经典的寓言, 比寓言复杂的故事, 其意境早已超脱了手法, 其深度则完全超越了情节, 就如同美国这个国家, 它的历史是如此短暂, 教人不得不怀疑它的底蕴是否厚重, 但只要稍微对它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就会感到这种猜疑本身就是轻浮无知的。”的确, 《美国往事》这部电影似乎已经超越了电影所能诠释的东西, 如果单单以黑帮片来定义它的话, 似乎是更狭隘了些。它更像是一部激情盎然, 诗意盎然的抒情电影。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这部电影表面是一部美国的黑帮片, 有人定义它是关于黑帮兄弟互相背叛的故事, 其实我认为恰恰相反, 导演瑟吉欧·莱昂似乎更想让我们注意到的是叫做友谊的东西。影片中的情节都是围绕面条展开的, 他是犹太移民, 生活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最底层。少年时代, 由于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无聊, 他与一帮小混混整日无所事事, 这样无聊的日子从遇到麦克斯之后, 他们的命运轨迹似乎就走向了另外一种结果。麦克斯带着他们, 借着当时美国的“禁酒令”, 从而倒卖酒发了家, 摇身一变成了美国黑帮的中坚力量。面条和麦克斯的兄弟感情一直很好, 直到麦克斯的权利欲望越来越大, 甚至诱惑着他要去抢劫纽约中央银行。面条不忍心看自己昔日的好兄弟走向犯罪的深渊, 因此向警方举报了他, 他剩下的兄弟也都在警方的交火中丧生。面条从此隐姓埋名, 不再待在黑帮, 一直活在愧疚和懊丧中。直到最后他才识破, 原来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策划者正是自己的好兄弟麦克斯。35年之后, 他踏入了政坛, 成为了“贝利部长”, 夺走了面条曾经心目中的“女神”黛博拉, 还私吞了原来兄弟们一起藏在保险箱里的钱。

如果故事发生到这里, 普通的导演一定会上演一部面条如何复仇, 血洗麦克斯, 抢回黛博拉的故事。而瑟吉欧·莱昂导演却没有落入俗套, 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经典所在。麦克斯在最后要求面条结束自己的生命, 以求赎了当年犯下的罪, 但面条却放过了他, 因为经历过了35年的洗礼和沉淀, 他早已看透了这一切, 拥有了一颗看透一切的心。在他的心里, 自己昔年的好友比这一切都重要。而麦克斯看着自己老友离去的背影, 竟也做出了自杀的惊人举动。整部电影是以黑帮为背景, 全然没提一个友情, 而结尾处又浓浓的充斥着全部都是友情。

而《美国往事》的第二个主题就是爱情, 面条和黛博拉的爱情。面条少年时代总是偷偷地拿掉面粉仓库的墙砖来偷偷看黛博拉跳舞。与面条而言, 肮脏简陋的面粉仓库是他的爱情圣地, 仓库中翩翩起舞的就是他对于爱情全部的幻想, 是他心目中的“女神”。黛博拉对面条也是有感情的, 然而对于她而言, 有一些东西比她跟面条的爱情更加重要, 那就是地位、金钱。她对面条说:“我最亲爱的爱人, 他有水晶般的心灵, 他有金子般的头发, 他洁白无瑕的眼睛, 又大又亮, 他的身体如象牙般的坚实……可是他永远成不了我的爱人, 他是个小混混!”她喜欢跟面条在一起的感觉, 却最后背弃了面条, 成为了麦克斯的妻子。为了她的舞蹈梦, 为了金钱地位, 她选择了离开面条。这样的设计就好像《老男孩》中一样, 班里最漂亮的班花, 最后选择了跟原来最卑微, 但最后最有钱的男人在一起。

面条虽然是黑帮中的人物, 但他忠于友情, 也忠于爱情。这是他人物特性中最闪光的地方。

二、禁酒令与美国黑帮文化

在《美国往事》中, 促使面条和麦克斯成就大业的一个契机, 就是美国当时实行“禁酒令”政策。“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禁酒运动的范围和影响都不是仅仅局限于饮酒问题本身, 而是掺杂了美国社会生活中众多纷繁复杂的因素, 成为折射美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1]禁酒运动既是美国社会发生大变革下的产物, 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美国历史的前进“在一战时期的美国, 由于粮食短缺, 为了确保国内粮食的充足供应, 美国颁布了临时性的禁酒措施, 禁止贩卖任何带有酒精的饮料。禁酒令并没有真正的让美国人民滴酒不沾, 反而促进了一个行业的迅速发展——黑帮。美国各个黑帮在禁酒令时期疯狂的倒卖烟酒, 赚足了油水。贩卖私酒在这时成了一种一本万利的买卖, 吸引了无数的犯罪分子介入其中, 有组织的走私犯罪活动开始兴盛起来"正如林格在美国人眼中的美国人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想到有组织的犯罪, 人们便不能不想到禁酒, 因为正是禁酒导致了有组织的犯罪的产生, ”可以说, 禁酒令就是美国黑帮的一剂最好的催化剂。

三、美国黑帮中的意大利特征

因为《美国往事》的导演瑟吉欧·莱昂是意大利人, 这个时代的美国黑帮片几乎都是带着意大利黑手党的蓝本, 因此这个时代的美国黑帮文化都是带着意大利文化的特征。这个时代的黑帮多是有组织的犯罪文化。很多人们熟知的经典黑帮片基本都是意大利黑手党的原型, 如《小凯撒》、《疤面大盗》等等。黑手党起源于“Mafia”, 源于“Cosa Mafia”意为“我们的事业”, 意大利黑帮起源于一种秘密的结社的犯罪组织。在美国黑帮初期形成的时候, 很多都是来源于意大利的黑帮移民, 他们的有组织的犯罪文化直接就影响了后来的美国黑帮文化。而后来的一些意大利裔的导演部仅仅是继承了他们本土的文化, 同时还参与到了美国的一些政治经济活动之中。文化认同就是犯罪组织凝聚力的根源, 尤其是游民精英的身份意识, 以及在行为方面, 参照群体具有规范性作用。美国黑帮基本上都是以族裔为核心聚居的, 在美国20年代到70年代之间, 几乎都是这样以种族来聚居划分的。《美国往事》中, 面条他们几个兄弟也都是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 他们生活在贫困的犹太人聚居区里, 这与意大利家族式的黑帮结社不同, 但本质性质也都是一样的。因此在美国黑帮文化中, 其意大利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我们透过了一些美国黑帮经典影片, 看到了当时的美国黑帮文化, 也有助于我们对当时美国融汇一炉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有更加的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参考文献

美国国家消防协会研究方向 篇10

(1) 评估建筑家具、储物间和构造的危害性;

(2) 制定先进消防设备和战术的性能化条件;

(3) 评估电气防火安全系统的有效性;

(4) 研究制定火灾和电气安全基础设施所需的替代燃料和能源的指南;

美国牛仔:不朽的美国精神 篇11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tory of America, the cowboy is a national icon, a romantic, rugged1) metaphor for America’s frontier past, westward expansion and creation myths. Sensationalized2) by Hollywood and by real-life bad boys, the heroic, hard-working, hard-riding, free-thinking cowboy is inseparable from American history itself.

The Early 1800s: The Vaguero Age

America’s first cowboys came from Mexico. Beginning in the 1500s, vaqueros—the Spanish term for “cowboy”—were hired by ranchers3) to drive and tend to livestock4) between Mexico and what is now New Mexico and Texas. During the early 1800s, and leading up to5) Texas’s independence from Mexico in 1836, the number of English speaking settlers in the area increased. These American settlers took their cues from6) the vaquero culture, borrowing clothing styles and vocabulary and learning how to drive their cattle in the same way.

The vaquero influence persisted throughout the 1800s. Cowboys came from a variety of backgrounds, and included European immigrants, African Americans, Native Americans and Midwestern and Southern settler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ne out of three American cowboys in the south was Mexican.

The Mid-1800s: Railroads and Cattle Trails

As America built railroads further and further west, fostering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and white settlements in former Indian territories, the cowboy played a crucial part in the nation’s expansion. In the early 1800s, Texas cattlemen had herded cows via the Shawnee Trail to cattle markets in St. Louis and Kansas City. During the 1860s and following the Civil War, they began herding via the Chisholm and Western Trails towards the new railroads in Kansas, where livestock was then loaded into freight cars and transported to markets around the country.

In less than two decades cowboys herded more than six million cows and steers7) to the railroads. Most cowboys were young—the average age was 24—and hard-working men in need of quick cash, although the pay was low. The work was exhausting and lonely. Cowboys also helped establish towns, spending their money in the “cowtown” settlements across the west during their time off8). Townspeople frowned on9) cowboys as lawless troublemakers who brought nothing but violence and immorality, and some even banned them from town.

The Late 1800s: Home on the Range

Ranching, or the raising of cattle or other livestock on range land, also expanded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forced removal of Native Americans and the clearing of the American frontier resulted in the near extinction of the region’s many buffalo and bison. This land, now dominated by white homesteaders, was used for ranching.

Public lands on the Great Plains10) constituted “open range,” where any white settler could buy and raise cattle for grazing. The inven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barbed11) wire in the 1870s revolutionized the concept of privately owned land in the Midwest, fencing off12) homesteads suitable for farming and ranching—but also limiting the work to be done by cowboys.

The 1900s: The Rise of Privatization

With the rise of private landholdings in the late 1800s, the cattle driving industry had lost its cachet13). Private landowners and “free grazers”—vaqueros and cowboys alike—locked horns14) over what was appropriate use for land whose ownership was also in question. By the 1890s, the wide open ranges and cattle trails were gone and privatized, and the days of the long cattle drives to the railroads were over.

Smaller-scale cattle drives continued until the mid-1900s, with livestock herded from Arizona to New Mexico and throughout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Most cowboys left the open trail and took jobs at one of the myriad of private ranches that were settling across the West. But as the work of actual cowboys declined in the U.S., the cowboy lifestyle continued to be popularized—and stereotyped—by a new Hollywood film genre: the Western movie.

Cowboys Today: A Disappearing Way of Life

The late 1900s were tough times for cowboys, ranchers, farmers and anyone working with the land in the U.S. Changing modes of food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ion, widespread urbanization and severe economic difficulties forced many to sell their land, go bankrupt, change professions, or take out large loans. As Vern Sager15) says in The Last Cowboy, “Don’t seem quite fair. A person works hard to make a little and gives it to the bank.”

Cowboys in the 21st century might seem like an anachronism16), but as Sager demonstrates, their work still needs to be done. According to the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cowboys—included in the occupation category “support activities for animal production”—numbered 9,730 workers in 2003, making an average of $19,340 per year, working in ranches, stockyards17) and rodeos18). About one-third of these workers were listed in the subcategory of “spectator sports,” making their living primarily at rodeos, circuses and theatrical venues as livestock handlers.

As the ranchers and cowboys of Sager’s generation age, who will be left to do their jobs? Despite decades of socioeconomic change, cowboys still don’t have health insurance—and they don’t retire. Times might be changing, but as a symbol of persistence, self-sufficiency and a hard work ethic, cowboys live on.

作为美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牛仔已经成为民族偶像式的人物。他们是浪漫主义的化身和粗犷野性的代表,象征着美国的开疆历史、西进扩张运动和开国神话。在好莱坞电影的渲染和现实生活中“坏小子们”的影响下,英勇、勤劳、善骑、思想自由的牛仔成为美国历史篇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页。

19世纪初期:墨西哥牛仔时代

美国最早出现的牛仔来自于墨西哥。16世纪初期,在墨西哥与现今的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地区,农场主们开始雇佣vaquero (西班牙语,意为“牛仔”)帮他们驱赶和照料牲畜。从19世纪初期,直至1836年得克萨斯州脱离墨西哥独立,这一地区说英语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多。这些美国移民们纷纷学习墨西哥牛仔文化,不但借鉴了牛仔们的衣着风格和日常用语,还学着和他们一样驱赶自己的牛群。

墨西哥牛仔的影响力贯穿了整个19世纪。那时候,牛仔们的出身复杂多样,有的是来自欧洲的移民,有的是非裔美国人,有的是美国原住民,还有的是到中西部和南部定居的移民。在19世纪美国南部地区,三分之一的牛仔都是墨西哥人。

19世纪中期:铁路与牛道

随着美国修建的铁路不断向西推进,在原印第安人所属的领地上,工业和交通业得以不断发展,白人殖民地也越来越多。在这个向西扩进的过程中,牛仔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初期,得克萨斯的牛仔们通过肖尼牛道将牛群驱赶至位于圣路易斯和堪萨斯市的牛市。到了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结束后,牛仔们开始通过奇泽姆和西部牛道赶牛,向着堪萨斯的新建铁路方向走。在那里,牛群被装进货车车厢,运送到全国各地的市场上。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牛仔们赶往铁路的公牛和母牛有六百多万头。大多数牛仔们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4岁。虽然牛仔的薪水微薄,但因为缺现钱,他们工作都很卖力。牛仔的工作很辛苦,也很孤独。闲来无事的时候,他们会在西部各地的“牛镇”定居地上花钱消费,也由此推动了城镇的建立和发展。不过,镇上的居民对牛仔颇有微词,他们觉得牛仔无法无天,恣意闹事,除了制造暴力和败坏风俗,一无是处。有的居民甚至禁止牛仔进城。

19世纪晚期:牧场是我家

19世纪晚期,牧场养殖——也就是在牧场上进行牛或其他牲畜养殖——的区域也得以不断扩展。美国原住民被迫迁离,美国边疆地区的森林遭到砍伐,这使当地许多水牛和野牛濒临灭绝。这片如今被白人农场主占据的土地当年就是放牧养殖的牧区。

北美大平原地区的许多公共土地构成了所谓的“开放性牧场”,在那里,任何白人移民都可以买牛、养牛,并随意放牧。19世纪70年代,带倒刺的铁丝网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使中西部的人们对私有土地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铁丝网将适宜种植和放牧的农场圈了起来,而这同时也限制了牛仔的生计。

20世纪:私有化的出现

随着19世纪晚期土地私有化的出现,驱牛业已经风光不再。私有地主和“自由放牧人”(包括墨西哥牛仔和美国牛仔)围绕着土地的合适用途争执不休,而土地本身的归属还是个疑问。到了19世纪90年代,广袤的开放牧场和牛道销声匿迹,一切都开始划归私有,那些长途跋涉将牛群赶往铁路的日子一去不返。

较小规模的赶牛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期间人们将牛群从亚利桑那州赶往新墨西哥州,以及美国西南各州。大多数牛仔纷纷离开开放性的牛道,前往西部各地的众多私人牧场中谋职。不过,当真正的牛仔工作在美国日渐衰微的时候,牛仔的生活方式却延续了下来,被大力推广,也被固定化和模式化。这得益于好莱坞的一种新型电影题材:西部电影。

现代牛仔:渐行渐远的生活方式

对于牛仔、牧场主、农场主以及所有在美国那片土地上工作的人而言,20世纪晚期的那段时光充满艰辛。食品分配与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还有严重的经济困境迫使许多人要么变卖土地,要么宣布破产,要么另谋生路,要么负债累累。正如维恩·赛吉尔在《最后的牛仔》中所言,“似乎不那么公平,一个人辛辛苦苦才挣那么一点点,却都交给了银行。”

在21世纪,牛仔似乎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一代人,然而正如赛吉尔身体力行所证明的那样,他们仍然有用武之地。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称,2003年,从事牛仔工作——属于工种分类中的“为畜牧生产提供辅助性劳动”——的总计有9730人,平均年收入为19,340美元,主要就职于牧场、饲养场以及牛仔竞技表演会场。在这些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所从事的工作被列在“观赏性体育运动”这一范畴内,主要靠在牛仔竞技场、马戏团以及杂耍表演场中驯养牲畜为生。

随着与赛吉尔同一年代的牧场主和牛仔渐渐老去,他们的工作将来会由谁来做呢?数十年来,尽管社会经济不断变化,可是牛仔仍然没有医疗保险,而且他们没有退休一说。时代或许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但作为坚忍不拔、自给自足和勤劳美德的象征,牛仔的形象会一直长存。

1.rugged [ˈrʌɡɪd] adj. 粗犷的

2.sensationalize [senˈseɪʃ(ə)nəlaɪz] vt. 渲染,使引起轰动

3.rancher [ˈrɑːntʃə(r)] n. 〈美〉 牧场(或农场)主

4.livestock [ˈlaɪvˌstɒk] n. 家畜,牲畜

5.lead up to:一直延伸至

6.take one’s cue from:学……的样,听……的劝告

7.steer [stɪə(r)] n. 公牛

8.time off:休息时间

9.frown on:以蹙额或蹙眉而露出不悦之色,表示不赞成

10.Great Plains:大平原,多称北美大平原,是北美洲中部一块广袤的平原地区,大致位于密西西比河以西、落基山脉以东、格兰德河以北地带。

11.barbed [bɑː(r)bd] adj. 有倒钩的,带倒刺的

12.fence off:用栅栏或篱笆等隔开

13.cachet [ˈkæʃeɪ] n. 声望,威信

14.lock horns:为……而争论

15.Vern Sager:维恩·赛吉尔,纪录片《最后的牛仔》 (The Last Cowboy)中的男主角,一个过着贫穷生活的美国牛仔。《最后的牛仔》由美国记者、纪录片导演乔恩·阿尔珀特执导,记录了弗恩·赛吉尔23年的美国牛仔生活。

16.anachronism

[əˈnækrəˌnɪz(ə)m] n. 不合时代的人

17.stockyard

[ˈsdɒkˌjɑː(r)d] n. 牲畜围场,饲养场

美国俚语里的美国文化 篇12

关键词:美国俚语,文化特征,语言交际

一、俚语的定义

第六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俚语 (slang) 的解释是:在口语中较常见的不正式的词或表达, 尤其为某一特定群体所用, 如孩子、士兵、罪犯, 等等[1]。俚语是一种非习惯用语, 是粗俗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词, 用于表达新鲜事物, 或赋予旧事物新说法。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顺口或通俗易懂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较生活化。美国的俚语是指在美国非常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口头语。俚语多是口头使用, 有时还带贬义, 不能跟当事人当面说, 一般只能背后说。例如, 警察的正规说法是police, 但俚语是cop。Cop这个词带有轻蔑之意, 只能大家平时私下讲, 不能当面对着一个美国警察这么说。

二、俚语的起源和发展

产生俚语的原因很多, 如社会阶层、文化背景、人种差异、地域间隔, 都可产生属于某一圈内人士所讲的“行话”, 也就是所谓的俚语。俚语的起源还不清楚, 初见于1800年的印刷品, 所载为伦敦罪犯们的行话。最初的美国俚语是吸毒者、流浪汉、黑人等下层人士使用的暗语或行话。

现今俚语的主流已经不只局限于这些亚文化群, 已发展为主宰美国当今文化主流的上层人士创造的俚语。那些曾经被定义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美国俚语已频频出现在美剧、名报、名著、电视、网络中, 甚至是美国总统的正式演说中。美剧Desperate Housewives《绝望的主妇》剧情贴近生活, 其中口语也生动活泼, 剧中用了很多很实用的流行美式俚语。例如:cost an arm and a leg是指to be very expensive极其昂贵之意。因此可以说美国俚语已融入到主流文化的“血液”中。俚语在美国人的日常交谈中广泛使用。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新事物不断涌现, 大量俚语也应运而生。其中最经典的、最耳熟能详的俚语就是“cool”了, 原意是“凉, 凉爽”之意, 现作为俚语的意思是“动人的, 妙极的”。

三、俚语的特征

每一种俚语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流行的原因, 时过境迁, 或改变其义, 或转为标准语, 或继续用于某些场合。俚语已成为幽默大师及新闻记者所必需的工具, 运用得当, 可使语言显得快捷、简练、生动, 也更富有个性和表达力[2]。

美国俚语是非正式的、非标准的美国英语, 包括通俗口语及某一行业或范围内的行话、隐语、黑话、粗俗语和禁忌语, 其特点为通俗化、口语化、方言化。俚语在美国相当流行, 俚语同义词与日俱增, 其使用频率很高, 早已渗入到影视、小说、戏剧、报纸等大众传媒和生活、政治、经济、法律、体育等领域。了解和掌握这些美国俚语, 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更深入地学习和使用美国英语, 了解和掌握美国文化。

大多数亚文化群喜欢从其常接触的语言中吸取词汇, 赋予新义, 有些则是借用外来语, 很少自行构词。因此, 俚语常常是由其他词汇的变形、换义而形成的, 采用比喻、夸张, 以及为了防止禁忌而使用委婉说法等修辞手法。

(一) 美国俚语的构词特征

1. 合成构成的俚语。

例如She lives on a shoestring.Shoestring是由shoe和string合成而来的俚语, 表示生活拮据。

2. 有些俚语是通过给词添加词缀构成的。

近来美国俚语中常用的词缀perma-, 意思是a great amount of, 如permagross, permagrim等俚语。早期美国西部淘金时代, 常常有搜集家喜欢到中国买古董, 却苦于招募不到自愿出洋的搬运工, 于是他们就想出个主意, 聚集在酒馆前等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请他们在酒馆里面免费饮酒, 一杯接一杯———当流浪汉清醒时, 已置身于开往上海的货船船舱里, 无可奈何了。源于这种不光彩的行径, 产生了“He was shanghaied”的俚语来表示违背一个人的自由意志, 即“It’s against his will.”美国俚语用小写的shanghai加上后缀, 有被骗之意, 被拐骗的人叫做shanghaier.

3. 截短形式的俚语是将一些词斩头去尾以便掩饰, 也是美国俚语常见的一种构词法。

许多此类的截短词逐渐成为标准英语。如ad, photo, pro等。“Check your zipper.”截短为“XYZ”。在美国, 填表选项时多用打「X」来表示。这个选项的动作就叫“Check”, 也就是这里的XYZ的X所代表的。Y代表Your, Z代表Zipper。

4. 有些俚语是由首字母构成的缩略词。

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首字母缩写是NATO, 生性幽默的美国人由此创新了俚语No Action, Talk Only表示光说不做, 从而也讽刺了NA-TO组织。另外, 大家熟知的VIP指very important person.D&D是Drunk and Disorderly的缩略词。VD是Venereal Disease的缩写, 代表性病或花柳病。

We talked until we were blue in the face but could still reach no compromise.句中的talk until we were blue in the face意思是长谈, 谈到筋疲力尽。

(二) 美国俚语的主要修辞手法

美国俚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修辞色彩, 俚语通过委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方法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表达死亡、性等不适合说出口的场合中, 人们需要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委婉的俚语词的使用恰好能处理这一关系, 以避免一般的词汇表达得过于直露, 例如togosleep长眠toexpire与世长辞[3]。

夸张的使用可以增强俚语的讽刺感, 加大夸张的力度, 表达说话者的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 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如Fred eats like a horse.When I was growing lad like him, Iused to eat a lot, too.用eat like a horse夸张地表达吃得很多的意思。Over the moon用来指extremely happy.

比喻在美国俚语中的应用可谓比比皆是。在口语中适当地使用有比喻意义的俚语能避免因为使用普通词而出现的那种死板、僵硬的局面。如把细个子比喻为beanpole, 把整天躺在沙发上过着消极的生活方式的人比喻为couch patato.Old dog用来比喻上了岁数的人。把nude比喻成in one’s birthday suit的俚语口头禅。She is always a real early bird.她总是个很早起的人。此句用an early bird来替代早起的人, 既形象又幽默。又如:You mustn’t lend Tim money, he’s a bad egg.You’ll never see him or your money again.此句中a bad egg指缺乏道德的人。出乎意料的赢家是a dark horse.

美国俚语中经常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 或借用关系密切的事物来代替要说的事物, 使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化。The exact same question was on the tip of my tougue when another student asked it.当另一位学生问这个问题时, 我也正要问同样的问题。句中on the tip of my tougue是指about to be uttered or spoken.多余的人是the fifth wheel.又如, Why, that cheap skate bastard short changed me a nickel!那个吝啬鬼坏小子少找了我五分钱!nickle是五分镍币, the Big Apple被用来指纽约城。

(三) 美国俚语的语用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等, 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 不同民族文化不断地互相影响、融合和同化, 形成一种新的共同文化的社会。在语言方面, 可以说美国俚语是语言的大熔炉。美国俚语是美国文化多元性的反映。许多美国俚语是由外来词转化而来的。这些借用外来词形成的俚语可以看成是美国复杂的多元化群体的镜子。

1. 充满自信。

美国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信心创造出来的词汇。例如:Here-let me put the batteries in for you.It’s a piece of cake.美国人用a piece of cake, hands down, an easy digging等俚语来指做某事很简单。“Come on!Give me five”用来表示某人心情高兴, 要你拍他手掌, 替他庆祝或高兴。俚语用词体现美国人乐观、自信的个性特征。

2. 富有创新意识。

美国人力图寻找富有创新的词汇体现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束缚, 乐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性心理。与英国人相比, 美国人不那么注重自己日常的措词。漫画里的人睡觉表情大多用符号“Z, Z, Z...”来表示, 如:Excuse me.I have to catch some Zs.抱歉!我想小睡一下。这里的“catch some Zs”就是这样来的。

3. 喜欢用非正式的表达。

I hate all of that touchy-feely stuff!我讨厌在别人面前过分表露情感。其中touchy-feely是非正式的词, 有过分表露情感, 卿卿我我, 过于情绪化的意思。又如, It’s very easy to O.D.when taking alcohol and barbiturates at the same time.同时服用酒精和镇静剂, 很容易过量。词句用O.D.来表示过量, 既简洁明了, 又有创新。

4. 反权威倾向。

反主流文化主要是指那些对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人的某些思想行为, 如西方各国曾出现过的嬉皮士。一般说来, 美国的学生, 尤其是大学生, 个性极强。他们不怕犯错, 好奇心强, 喜欢不断追求新事物。同时, 他们独立感也很强, 不会盲目地屈从于任何权威。他们乐于改变传统的条条框框, 使用语言也一样, 喜欢使用一些俚语。50年代的beatniks (垮掉的一代) , 60年代的flower-children (花孩) , 60年代末的hippies (嬉皮士) 和yuppies (雅皮士) 等俚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些来自亚文化群成员使用的俚语充满了对现实与世俗的强烈不满[4]。

5. 充满幽默感。

美国俚语中经常表现出幽默感。在看美剧的时候, 经常会发现年轻人喜欢用一些俏皮的俚语, 跟我们在书中学的表达很不一样。如Love is making you go bananas.恋爱把你变得疯疯癫癫的。在banana之后加上s, 即bananas可以作形容词, 是美俚, 意思是crazy。常见的用法有“The crowd went bananas.”“drive me bananas.”俚语幽默, 富有色彩的特点体现了美国人幽默风趣的个性。请人坐下用take the load off one’s feet, 比用sit down更显美国人的热情, 随意的性格[5]。

四、美国俚语文化学习是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 交通发达, 人们交往频繁, 部分俚语由“极窄的方言词”发展蔓延为普遍运用的大众口头语, 这是值得关注的一种语言现象。

人们对俚语的使用态度不尽相同。这些俚语通常很少出现在正统的英语教材中, 因此很多人学了多年“正统”英语, 却仍然听不懂简单的口语, 影响语言交际顺利进行。如A:Sounds like you managed another lulu, Sam.B:Yeah, I forgot all about his birthday again.I’ll never live this down.俚语lulu意思是a serious mistake.Live this down, 通常用于否定句表示使人忘记 (过去的过失) 。又如Henry has been a grad student now for ten years.俚语用grad student指graduate school students (研究生) 。有位下属问上级主管:“Why do you want to change my dress?”如果不懂美国俚语文化, 只从字面理解, 真是让人纳闷。原来change dress是美国俚语调职的意思[6]。

美国俚语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 其传播和发展对标准英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美国俚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了解美国的社会准则和文化价值观在俚语中的反映, 有助于我们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克服交际障碍, 增强跨文化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10.

[2]赵彦芳.英语俚语的社会功能探析[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7. (1) :79.

[3]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1.11.

[4]空中美语编委会.美国俚语精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09:61, 93.

[5]陆静贞.新编俗俚语大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27.05.

上一篇:虚拟变量模型论文下一篇:钟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