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2024-10-12

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精选12篇)

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1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大学生诚信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课题。本文试图找出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分析缺乏诚信的原因, 并提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诚者, 开心见诚, 无所隐伏也;信者, 诚实不欺, 信而有征也。诚信就是求“真”, 就是追求正义, 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写进中国公民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 呼唤着“信用时代”的到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倾向, 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 大学生诚信危机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 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1 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1) 考试作弊。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 也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的诚实在校阶段更多地体现在学业、成绩上。但伴随学生求学过程中的考试作弊、抄袭别人的论文和作业等等现象都很普遍。诚实与守信的价值观已经不是滑坡, 而是快要消失了。

(2) 虚假经历。随着这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 一些学生为迎合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 在自己的“实践经历”一栏里添上许多子虚乌有的打工经历;有人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 改头换面复印, 转眼就变成了自己的“辉煌履历”。

(3) 就业违约。据报道, 某市第二中级法院已接连受理6起大学毕业生劳动争议案, 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大学生提前解除合同引起的, 这些大学生负面形象的存在归其原因就是大学生诚信与道德品质的主观意愿使然了。

(4) 拖欠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用于学生的学杂费、生活费以及其他与学习有关的费用, 可部分学生贷款下来后却成为提前消费的“资本”;学生毕业后回避还贷、不及时还贷、不及时如实地通知自己的变动情况等, 种种大学生诚信问题导致大学生助学贷款工作难以持续有效的开展。

(5) 网络道德虚拟。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同时, 也带来不少消极的影响和道德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之一, 能否正确的使用网络, 不出现互相漫骂、攻击, 不发表一些不负责的言论, 从一定意义上讲, 取决于大学生个人的诚信品质。

2 缺乏诚信的原因

(1) 教育缺失。近年来, 在大中小学教育中, 学校和教师不知不觉地以升学为重点, 把教育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养成。即使提倡素质教育, 也有一种误解, 认为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技能的锻炼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北京师范大学吴安春博士后认为, 诚信的缺失主要源于三个问题的背离: (1) 道德知识与价值的背离; (2) 道德认识与信念的背离; (3) 道德知与行的背离, 归结起来实际上是个信念问题。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道德认识, 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将之转化为信念, 唯有如此, 学生才会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将之体现出来。

(2) 社会影响。我国正面临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 这种变革, 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们的思想都带来很大的冲击, 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复杂的变化。而在当前经济的转型时期, 我国还缺乏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 失信行为还不能够得到监督和应有的惩罚, 社会上也确实出现了一些违背道德的现象。在校的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人生观未完全定型, 由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在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时, 自身也不由自主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道德底线一降再降, 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3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诚信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 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 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这一切都要求高校的诚信教育必须站在一个高起点上, 才能登高望远, 取得良好的效果。

3.1 从教师自身抓起, 教育者先受教育发挥示范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 身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所以广大教师在诚信教育中, 要做表率和楷模, 努力改造主观世界, 加强道德修养,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觉接受群众和学生的监督, 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 带动学生树立起“诚信”的形象。

3.2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以求真务实为核心的诚信教育

(1)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 做到教书育诚。课堂上老师的表率和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收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箴言,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情感;选取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儒商诚信的实例, 正面教育学生, 有步骤地实施道德认识、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计划。

(2) 创设诚信环境, 做到环境育诚。人为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学生只有身处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 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学校是学生最经常、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 因此班级诚信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这涉及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室有宣传诚信的阵地, 如张贴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宣传诚信美德的故事;另一方面在班级中培养浓厚的诚信之风,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 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 情操上得以陶冶, 诚信品质上得到升华。

(3) 寓诚信于活动中, 做到活动寓诚。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有效开展不可或缺手段。各级学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导航人,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 专题培训内容和思想宣传阵地上应将其作为指导性原则有目的的开展学团工作。在各种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 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长此以往, 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形成让学生自我审视诚信或其它方面不足的客观约束力。

3.3 进行诚信实验

通过各种途径如开展考试无作弊保证签名活动、助学金自觉偿还、本校模拟就业签约等,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设立大学生诚信基金会, 每年组织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评比, 优秀者及时表彰。

3.4 加强考察监督机制

大学诚信教育要取得效果, 同时也离不开大环境中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比如, 社会评价机制的健全、教育制度的完善、用人制度的健全。这些要依靠全社会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逐渐完善。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学做真人,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名合格大学生的必备要求。通过课堂教育渠道和校园文化的烘托两方面共同打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我们所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 因为当代大学生是若干年后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 所以加强对他们的诚信教育, 是一项“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李翠兰.传统诚信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6) .

[2]韩景旺.关于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

[3]欧俊伟.对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和探究[J].高教视窗, 2010 (1) .

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2

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医患冲突表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从深层次研究医患冲突的原因,诚信的缺失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医疗服务领域多数医疗纠纷源于医患双方缺乏诚信,自我为中心,过分强经济利益,缺少人文关怀。必须加强诚信道教育,建立健全信法律制度,使诚实守信成为人人自我约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医患冲突;医疗纠纷;医管理;诚信缺失

The Conflict between Medical Personnel and Patients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Sincerity Li Shengfeng.School of management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453003, Hen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medical personnel and patients demonstrates more complicated characteristic.Studying the reason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edical personnel and patients from profound level, the disappearance of sincerity is often ignored by people.The most medical disputes in medical service field come from that both the doctors and patients lack sincerity and humane care, they all regard themselves as the center, emphasize the economic benefits excessively.We must strengthen the sincere moral educa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credit law, make the sincerity the code of conduct that everybody observes consciously.Keywords: conflict between medical personnel and patients;medical disputes;hospital administration;disappearance of Sincerity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疗纠纷已成为当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导致医患冲突的原因很多,其中诚信是衡量医院伦理道德水准的尺度之一。诚信是人类之法、道德之本、为人之基,是医疗机构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类矛盾,指导各项医疗活动的坐标。蒋正华指出,我国市场交易中因诚信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1]在医疗服务行业,诚信的缺失,也必然导致医疗机构丧失信誉、迷失方向,甚至不择手段,严重影响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当前医患冲突的表现和特点

医患冲突是医患双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行为、方法、态度及后果等存在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以致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医患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冲突,根结在于我国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深入,不彻底,卫生法制不健全。当前我国医患冲突的表现和特点主要是:

第一,疗效和患方的期望值反差大。

患者和其亲属认为“既然自己出了钱,就希望得到应用的服务。”只要疾病得到了治愈或缓解,即使花了较多的钱,多数病人也是能够承受的,且一般不酿成医患冲突。但是,当病人的较大经济耗费未能得到自己期盼的“理想”医疗效果时,患者心态不平衡,这种利益冲突就会爆发出来。第二,医疗成本居高不下,患者不堪负重。

尽管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降低一些药品的价格),但医疗成本仍居高不下,除少数富裕阶层外,工人、农民、普通的工薪阶层,日益不堪治病的重负。普通公民对医疗机构追求商业利润的行为,怨声载道。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如药行)自然要考虑自身利益,而“利益”的渊源最终还是患者。“白衣天使”的形象和感情淡化了,医患间的敌对情绪严重。

第三,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没有很好地考虑中低收入者承受能力,社会上相当多的医疗机构热中于追求高标准、超豪华,“富人保健”、“富人医疗”趋势严重。

显然,其收入差别大,享受的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实际待遇反差较大。满足不同利益群体之需要,社会上相当多的医疗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热中于追求医疗环境的高标准、超豪华,“富人保健”、“富人医疗”趋势严重。医院在所谓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压力下,追求利润也不择手段。医生救死扶伤的仁术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医疗机构公益性、福利性光环的消失,使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承受。

第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国家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医患冲突更加复杂化。

第五,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患方强调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而医方也需要全面了解病史、正确把握病症。医患间戒备心理严重。

2、诚信缺失在医患冲突中的表现

医疗资源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金钱为基础的医疗物质资源;一类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医疗技术资源;另一类则是以思想、道德文化为基础医学伦理道德资源。这三类医疗资源经过有效配置和市场运作。都可以转化为医疗资本。当今社会人们不但重视有形医疗资产,如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而且还应该重视无形医疗资产。诚信作为医学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生存、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的生命线,是极其重要的医疗资源。但是,很多医疗机构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医患间信任危机,医务人员“谨言慎行”。

医学是经验科学。而经验的取得,一是来自书本,再就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后者是最主要的来源,对书本的学习是继承,对临床实践获得的病史资料和经验的收集总结和应用是研究、发展和提高。一位名医的诞生,青年医生的成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老带新,靠传帮带。曾几何时,我们看到老教授、老专家在门诊室,在病房里现场手把手教、对比着讲、做示范给看。年轻的医务人员特别重视老教授带着他们查房,一旦发现某些问题,如药的品种、剂量是否合适;患者身体的变化、反应有无异常;护理工作是否周全,有无遗漏;以及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方法、技巧等,老教授都会在病床前及时纠正,现场答疑解惑。这是年轻人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然而今天,医患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信任,相互猜疑,医务人员小心翼翼地走进病房又惴惴不安地离去,生怕留下什么把柄。据报道,医患双方通过摄录的方式保留证据做法在很多医院都发生过。[2]医患双方彼此的戒心到了这种程度,不能不说是一种信任危机。医患双方维权的基础是诚信,而诚信的丧失势必会导致医患冲突频发。第二,规避手术风险,刻意寻求保存证据。医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科,是在探索中发展的学科。以前医生的道德准则是“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进行100%的努力”,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现在则因医患之间缺失诚信,造成医生不敢冒一点风险,“没有100%的把握就不要轻举妄动”。因为在医学探索过程充满着未知数和变数,临床又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和诊疗措施,而疾病的原因又比较复杂,不是“非此即彼”,有些疾病还达不到“证明”的水平。患方强调自己享有知情同意权,医方稍有不慎,患方就会以不知情来控告。而医方因医疗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医疗风险责任增大,就会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和举证不能所带来的巨额赔偿责任。怎么办?为规避风险,分清责任是非,医患双方签订手术公证,以期取得法律上的证据效力。[3]手术公证实际上是医患双方缺乏诚信的无奈之举。因害怕引发医疗纠纷,刻意寻求保存证据,使医学实践和医学探索受到很大的制约,最终受损的仍是患者。

第三,防御性医疗,以求自保,损害患者根本利益。

防御性医疗行为也称自卫性医疗行为,是指医务人员为了规避医疗风险,以求自保而实施的偏离规范化医疗服务准则的医疗行为。如惧怕漏诊进行拉网式化验或检查;回避有风险的手术或片面夸大手术风险;没有必要的会诊或转诊;推委重症病人等。防御性医疗行为不是完全出于对患者的需要而进行的,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避免或减少医患冲突。实际上是医患之间信任度降低所引发的戒备心理的表现。

医患关系是以保持健康、消除疾病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在医疗技术落后的时期,医生始终占主动地位,患者服从医生乃天经地义的事。这时期的医患关系主要靠道德信念来维持,靠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因此,要求医生仁慈、正直、庄重、值得信任。如希波克拉底在其誓言中提到的那样,以“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为信条,以“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为病家谋幸福”为唯一目的。医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在享有医学科学发达带来的健康和前所未有的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医患关系的人性和道德的丧失。医患间的信用关系被消费关系、供求关系、法律关系等“物”的关系所淡化,医患关系的“诚信”基础受到了冲击,由此产生了医患间的隔阂及猜疑。患方开始怀疑医者诊治的科学性、正当性、及时性,医方开始担心患方无端的指控与闹事。据美国的一项对全科医生“防御性医疗行为”的调查表明,在300名全科医生中有98%的人承认自己有因怕医疗风险而采取防御性医疗的行为[4]。在我国也是普遍现象。[5] 防御性医疗行为不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加重患方的负担,造成医务人员工作心理障碍,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且使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医患之间信用更加危机。既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最终影响对医方的社会评价。

第四,忽视人文关怀,人为地增加患者负担。

诚信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是人文关怀的真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应该倡导诚信。但是,我们在深切感受到市场经济的活力、效率、丰富和优势的同时,却不能不为其间的无序、失信、欺诈而困惑。医疗服务行业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医患冲突的加剧,近乎天文数字的巨额索赔,医务人员的顾虑越来越多,胆子越来越小。“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动摇了。如手术签字的范围扩大了,风险大的手术有的医院要求多名病人亲属签字,有的还进行公证;甚至副作用大的、有反应的药也要病人或其亲属签字才用;病危的范围扩大了,患者病情稍有变化就马上发病危通知,要求亲属到场签字;完全可以在门诊进行的手术,改到手术室去做,甚至住院手术,以增加安全感;一般护理改成特别护理,甚至进重症监护室;迎合患方的要求,无视诊疗规则和操作规程等。对患者缺乏责任心,缺少人性化的关爱。医院的信用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护公民健康。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是医务人员最根本的信用标准,因此,医方必须以病人为中心,充分考虑患方的切身利益,“关心病人比关心疾病本身更重要”(希波克拉底语)。

第五,不健康的就医心理,医生举步唯艰

医疗服务市场化,病人有权选择医院,选择医生,选择医疗服务。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等价有尝原则在医疗服务行业的表现就是患者要求用金钱买服务,用金钱买健康,选择名医,提供特殊服务,优质优价,优价优先。一旦诊疗结果不理想,不能以诚相待,向医院提出索赔的名目繁多,而且漫天要价,甚至殴打医务人员,扰乱工作秩序。2002年,中华医院理学会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多项选择式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其中三级医院的索赔数额较高,10万元以上数额的赔偿占60%,100万元以上的赔偿占11.5%。据统计,2000年一年中,326所医院医疗纠纷索赔金额总计约6000万元左右;平均每所医院是21万元。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医院近2万所,按照病人索赔金额20万元/年/院这个平均数推算,索赔金额占全国每个县以上医院医疗收入的5.9%[6]。还有的患方恶意搜集证据,敲诈医院,有的媒体也不明真相,竟相炒做,推波助澜。而多数医疗机构碍于声誉,采取妥协方法,息事宁人,以钱消灾。结果恶性循环,也助长了一部分人有事没事到医院闹闹看的气焰。医患间失去了诚信的道德基础,信用危机充斥医疗服务领域,其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

3、诚信缺失的根源分析

医患冲突中诚信缺失的根源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剖析。

第一,卫生体制建构的不完善,支撑诚信发挥作用的机制没有保证。

医患冲突中,诚信缺失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伦理道德问题,更深层次的则是体制和制度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实践发展了,诚信原则植根的社会基础发生变化了,也就是说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体制和管理制度被打破了,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体制和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致支撑诚信原则发挥作用的机制和保障条件也相对滞后,使医方得不到有效监管,患方的不正当要求得不到有效遏止。对挑战诚信的违法违纪行为也不能及时予以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人(包括医方和患方)利用体制上的空隙和管理上的疏漏以失信的低成本发不义之财的气焰。

第二,卫生立法建设滞后,缺乏强有力的饯行诚信的法律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和诚信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法律的基础是国家暴力,而诚信则靠舆论、制度、法律得以实现。我国卫生立法速度近几年明显加快,但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卫生法;医疗机构管理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还很不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法律适用疑义重重;医德医风建设还只是个软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医患双方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诠释法律,很难保证做到诚实信用。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混乱。在价值追求上,医院无疑应该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医生则应该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天职。如果说这种价值追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医院的资源主要靠政府支持、医生的基本生活条件主要靠国家提供而比较容易得到实现的话,那么,我们也应该承认,当今,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人们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也对原有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冲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在一些医院和医生中时有表现,有的甚至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不惜牺牲病人的利益。在各种利欲的强大冲击下,诚信显得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不能苛求医院和医生只考虑社会利益。如果没有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仅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成问题,医生的积极性也难以保证。市场经济对医院和医生价值观念冲击的最严重的后果不在于医院和医生对经济利益的重视,而在于一部分医院和医生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选择上发生的严重错位。医患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医方对患方不诚信的背后折射出的实际是医方对经济利益的不正当追求。而这反过来也加剧了患方会医方的不信任。

4、构建诚信基础,调适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也是道德关系。理想的医患关系是以诚信为基础,平等,尊重,信任,默契,充满人文关怀。构建诚信---合作---互谅的医患关系模式,必须走“以德治医”和“以法治医”相结合之路。

(1)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优化伸张诚信的法治环境,为诚信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现实社会中,要使社会有良好的诚信秩序,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做为保障。我国目前还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法律。医疗卫生行业立法又相对滞后,医疗体制不健全,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在利益驱动下,失信者敢于冒风险去敛取不义之财,抗害患者。所以,从根本上解决信用危机,除了加强医药领域的管理外,重要的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立法先行,做到有法可依,“以法治医”,为诚信道德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2)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诚信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处罚力度,使挑战诚信道德行为者付出血的成本。

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处罚力度,使其失信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才能遏制不讲信用者谋取私利的侥幸心理。使挑战诚信道德行为者付出血的成本。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诚信的社会监督,使失信者声誉扫地,在整个社会面前遭受 “无形资产” 损失更惨烈的代价。使诚实守信成为人人自我约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3)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公民诚信观念和意识。

治理医疗服务行业诚信的缺失固然需要法律的支持,要以“法治”为主,但法律手段有自身的局限,如法律的制订需要时间长,法的执行又需要很高的成本;还有许多领域法律难以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法调整的范围也是有限的。道德教育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能够起到“法治”不能起的作用。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和人民的承诺,是国家诚信的最低线,诚信是法的灵魂。即使在“法治”发挥作用的领域也需要诚信道德规范的引导和调节,道德教育也有利于推动法治的实现,所以,通过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信用观念和意识,使诚信道德深入民心。在人道主义旗帜下,医生对病人负责任,完成医生职业的道德义务,为病人的健康服务。只要医生尽职尽责,尽到自己的努力,即或手术失败,病人和家属也会理解的。因为医生的行为表现是充满道德的。[7]

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缺失探讨 篇3

摘 要: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缺失直接影响着办学质量,影响着学历的诚信,也影响着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逻辑分析发现影响考试诚信的因素包括:观念和定位的偏差、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恶性竞争、校外考场难以监管、缺乏强制性的毕业标准和社会不诚信的影响等。学历继续教育要回归到培养人才的本质上来,要强化法制和机制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担负起培养社会诚信的责任,改进考试方法,落实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学习型社会。

关键词:继续教育;考试诚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现阶段,考试不诚信现象严重,只交费不考试、替考、考试过程走形式的情况时有发生,考试起不到检验知识、以考促学的目的,甚至有些办学机构的做法严重地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学历继续教育应回归到培养人才的本质上来,加强考试诚信建设是主管部门、主办高校和每一位从业人员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学历继续教育考试不诚信的现状

考试诚信是指在各类考试中,参与考试全过程的各主体因素,包括主考者、组考者、出题者、管理者、应试者等,必须遵守各种考试规章制度与法制条例,不作弊,不违规,不违法,认真公正进行测试和评鉴。考试内容与课程要求相适应,考试成绩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阶段高校的学历继续教育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与校外教学站点合作,具体考场管理多由校外教学站点负责,考试不诚信现象表现在考生个人、校外教学站点和主办高校等多个方面:

考生个人:考生没有充分重视考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找人替考、考试时手机搜索答案、携带书本或答案参加考试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考试失去应有的评鉴和检验目的,结果使得个人获得的考试分数和毕业文凭与实际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发生严重偏差。

校外教学站点:校外教学站点作为学历继续教育校外考场的实际组织者,为了吸引生源,方便学生顺利毕业,对考生个人不诚信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有的校外站点甚至承诺只交钱不考试就可以拿到文凭,帮助学生组织替考或在考试中为学生舞弊提供方便,对国家和主办高校的考试规章制度置若罔闻,使得学历继续教育考试环节流于形式。此现象近期也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曝光某些严重的考试不诚信行为。

主办高校:主办高校作为学历继续教育的最终责任人,主观上有加强考试管理的愿望,也为此做出了相应努力,特别是媒体对有些机构的办学行为曝光之后,迫于舆论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主办高校进一步加强了校外考场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缺失恶化程度。但由于缺乏校外教学站点的积极配合,往往会遭遇监管不力的现实难题,很多要求难以落实,甚至有时不得已屈服于现实,抱着不出事即可的态度组织考试。有时为了保证不出事,会采取降低考试难度、提高考试通过率的做法,这种做法也造成了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的失信和失真。

二、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缺失的危害

(一)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考试是学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起着评价知识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效果和以考促学的重要作用,考风是学风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学历继续教育中,考试还起着为质量把关的作用,如果考试诚信缺失,考试变成走形式、走过程,学生无论是否掌握了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都能通过考试并获得文凭,那么考试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就无法保证。

(二)影响文凭的社会认可度

现阶段,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缺失严重,文凭与学生实际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差距,一些虚假文凭大量流向社会,再加上学历继续教育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对学历继续教育文凭的认可度降低,在就业甚至公务员考试中,学历继续教育的文凭不作为报名依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影响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个行业,其输出的产品如果没有质量保证,该行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考试诚信缺失的背后是质量的缺失,学历继续教育行业如果没有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四)影响社会风气和诚信环境

考试诚信受社会诚信大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诚信。教育事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系统工程的主体,负有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净化社会风气、培养社会诚信的重责。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的缺失不仅影响着教育本身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同时影响着社会风气和诚信环境。

三、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和定位的偏差

虽然国家对学历继续教育定位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构建学习型社会,但对大部分继续教育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是希望拿到文凭,有了文凭就可以在求职、升职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砝码及更有利的竞争条件,因而平时不注重学习和知识的积累,缺乏对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掌握,认为考试只是走一个过程,有的考生甚至过程都要别人去替代完成,考试诚信无从谈起。社会也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学历继续教育就是混文凭的,文凭的含金量低,招聘单位对学历继续教育的文凭另眼相看,考试不诚信造成的不良后果,形成了社会对学历继续教育文凭认同程度低的局面。主办高校对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更多的是创收,大多数高校保留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筹集部分资金,以增加高校办学经费的灵活性,而对人才培养质量远没有普通高校在校生那样重视,除了经济效益外,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的核心定位无太多帮助,与学校的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相比较,学历继续教育处于边缘地位,无论是主办高校还是校外教学站点,都在办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迎合了学生混文凭的心理,对考试诚信和质量缺乏监管的动力。

(二)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恶性竞争

在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市场,大家争抢的是生源数量,对生源质量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办学者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只有多招生,才能创造更多的收入,通过规模效应达到利益最大化。这种以利益为主导的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机制,往往以更低的收费、更短的学制和更宽松的入学条件来吸引生源,以急功近利的办学方式来满足学生获取文凭的需求,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考试形式化,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衡中,只能随大流,以牺牲质量来换取数量。有的主办高校为了省事,将考试权下放到校外合作办学单位,由合作办学单位命题和考试,高校只接收成绩,合作单位可以用开放式的作业来代替课程学习和考试,有些办学机构把学历继续教育办成了文凭批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社会发放了大量的虚假文凭,严重违背了办教育的本质,在这样的办学大环境中,强调考试诚信成为一种美好愿望,具体落实起来难度很大。

(三)校外考场监管难以到位

教育部多次修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各高校也多次出台考试违纪处理的规章制度,但是考风考纪依旧出现目前这种令人难堪的局面,究其原因不是缺乏规章制度而是欠缺执行的力度。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政策的调整,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都以业余形式参加学习,考试组织和监考多由校外教学站点具体负责,教学站点为了生源考虑,主观上不会将考场管得太严,监考教师对学生的作弊行为常常是“网开一面”,甚至予以帮助和“放哨”,共同应付主办高校的监管,使国家和主办高校的考试纪律和要求很多只能停留在书面上。

(四)缺乏强制性的毕业标准

尽管国家在宏观层面对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比较重视,但缺乏详细的监管和评价标准,对办学机构没有真正形成约束力,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不包括自考学生),现阶段只有现代远程教育专科起点本科有计算机和大学英语的国家统考,其他都没有强制性的毕业标准,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都由主办高校自己确定,主办高校多参照校内普通生的教学计划来制定学历继续教育的计划,在计划中虽然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毕业条件都做了规定,但实际执行起来多流于形式,培养目标和考试诚信在经济利益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由于缺乏强制性的毕业标准,也为有些办学机构的不诚信做法提供了可趁之机。

(五)社会不诚信的影响

考试不诚信,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大学生们亲眼见证了身边很多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特殊或不正当的关系走上了一条优越于自己的道路,对社会的纯洁和诚信产生质疑,使诚信道德的滑坡就变得更为严重。在学历继续教育考试上,不诚信者可以轻易获得文凭甚至拿到学位,而诚信考试者可能影响其按时毕业。在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上,不诚信的办学机构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源和经济效益,而诚信办学者有可能难以在市场中生存,这种不诚信加剧了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恶性竞争,间接鼓励了不诚信的考试和办学行为。

四、对策与建议

(一)学历继续教育应回归到培养人才本质上来

考试不诚信,与学历继续教育偏离了教育本质有重要关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学历继续教育同样如此,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学历继续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中国,学历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大国方面确实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学历补偿性教育的历史使命逐渐完成。如今的学历继续教育已边缘化到为办学单位提供经济补充的尴尬地位,注重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本质要求。学历继续教育要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本质上来,为建设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新的贡献,要扭转当前学历继续教育不正之风,除了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过程落实外,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考试管理,增加考试诚信,使考试能真正起到检验知识、以考促学的目的,以加强考试管理为契机,把考试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检测关口。

(二)强化法制、机制建设,维护办学诚信

考试诚信,机制要先行。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学历继续教育管理规范,通过法律法规手段约束高校和机构的办学行为,推进依法治教。可以借鉴国家对普通本科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对待学历继续教育,自上而下形成压力传递链,就有可能扭转当前不利局面。要形成一种体制机制,营造一种诚信办学的大环境,建立以质取胜的良性竞争市场,让诚信办学者能获取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纠正市场的恶性竞争,加大监管力度,对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加强考场管理,甚至帮助学生应付考试的办学机构要加大违规的处罚力度,让不诚信的办学机构得到相应的惩诫甚至取消其举办学历继续教育的资格,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维护办学诚信。

(三)净化社会环境,教育要先行

诚信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是人类的道德底线,人无信不立。教育的目的在于“求真、向善、唯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时还负有培育社会诚信文化的重任,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多元化文化思潮在社会上相互激荡的历史时期,教育要走在净化社会环境的前列,坚决反对不负责任、随波逐流,对学历继续教育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做好考试诚信工作。

(四)改进考试方法

现行的学历继续教育大多数是主办高校自己组织考试,自己制定相应的毕业标准,具体考务组织和监考工作多由合作教学站点负责,试卷难易程度和监考尺度不统一,这也为不诚信考试提供了机会。建议增加统一标准化考试范围,由社会第三方来统一组织考试,形成教考分离机制,教学单位不负责考试,考试组织者不干涉教学内容,形成相互独立的社会评价机制,这样主办高校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服务上,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人才为核心,考试组织者也可以独立开展考试和评卷工作,把好考试质量关,构建诚信的学历继续教育考试制度。

(五)落实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学习型社会

学历继续教育之所以出现众多的虚假文凭,与学生未认真学习有很大关系,教学过程未严格落实,考试又未起到检验知识和促进学习的目的,学生虽然获得了文凭,但其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并未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这与真正建立学习型社会尚有较大差距。主管部门要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主办高校和从业人员要认真执行办学要求,落实教学过程,维护考试和文凭的诚信,为真正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甘庆华.浅议医学院校大学生考试诚信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

[2]刘超.成人学生考试诚信问题探究[J].辽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5).

[3]房庆平.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缺失及发展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

[4]梁艳萍,高建军,冯安伟,黄大乾.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5]金五成.探究现代大学生考试诚信危机[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6]马启鹏.体制创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制度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1,(6).

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教育,对策

诚实守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 在中国更是传承千年的优秀品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 这一美德虽然一再被提到新的高度, 但却被束之高阁, 空有口号, 鲜有实质。大学校园这一“净土”在社会熏陶下也未能免俗, 各个方面凸显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日益困扰着高等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优秀青年的代表, 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后备力量, 如何加强其诚信教育, 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塑造学生“以诚为本、以信立人”的健康人格, 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拖欠学费挪作他用、以各种借口、方式拖欠甚至逃避助学贷款还款等。这些不良行为是对国家各种助学政策的亵渎, 严重妨碍了“惠民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3) 思想政治方面。一些大学生为拓宽就业渠道等现实目的追求政治进步, 但是正式入党后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不能积极配合完成组织交予的任务, 不能保持始终如一的进步思想, 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 就业方面。大学生数十年寒窗苦读以博取似锦前程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在日益严峻的竞争过程中, 为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夸大, 甚至伪造竞争优势, 如虚高的学习成绩、潜水的工作经历、捏造的学干身份、伪造的各类证书等不诚信行为, 恶化了就业环境, 使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雪上加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滋生漫延的原因

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第一, 社会道德滑坡的冲击。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导致了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 诚信缺失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在这种道德整体滑坡的冲击下, 为进入社会做准备的大学生们难免会受到影响, 他们降低了对不诚信行为的“免疫力”, 牺牲诚信道德以获得自身利益。

第二, 社会认知的偏颇。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招聘单位, 都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对学生优秀与否的衡量都以成绩和证书为标准, 而道德素质因为难以量化和直观体现而极易被忽略。这种认知标准客观上诱导了学生的功利行为, 进一步造成其诚信道德观念的淡漠。

第三, 网络科技发展成为“双刃剑”。高科技的互联网技术在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由于个人的真实身份得到隐藏, 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被认可的言行在网络中肆意横行, 个性得到极度张扬。这种无需负责的行为滋长了虚假丑恶现象的发生, 导致有些人抛弃了社会角色, 放弃了道德底线。

2. 监管的软弱无力

第一, 监督体系不完善, 监督存在盲区。高校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并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体系, 虽然一些重要工作, 如困难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等也通过公示、民主意见表等形式进行互相监督, 但大多数学生一般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 且此种监督方式亦有“无事论人非”、“打小报告”之嫌, 其效果不佳。此外,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多限于校园内的表现, 对家庭情况、花费开支等较为隐私的情况实难掌握, 无法起到监督作用。

第二, 管理软弱、不规范。受内敛的传统文化影响, 我国对于道德的教育通常以内省为主, 习惯树立模范典型进行感化教育, 对于一些违背道德规范的做法通常只是进行言语谴责和声讨, 而没有相应的法规条例来约束, 诚信缺失行为所付出的成本过低。

在我国高校, 诚信教育主要信赖于“磨嘴皮子”式的思想说教, 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能力是诚信行为主要的驱动力, 而外在的诚信道德约束惩罚机制仍未建立完善, 对学生的诚信职责没有明确要求, 也没有清晰的诚信评价指标, 同时缺乏专门的诚信管理机构来负责鉴定、记录不良行为并进行相应处罚。虽然有的高校对诸如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有相应的校纪校规处理办法, 但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大打折扣。很多情况下, 老师希望可以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 避免对学生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但是老师的这种宽容态度在学生思想中往往演变为纵容, 反而加剧了此种不诚信行为的滋生漫延。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1. 强化诚信教育

第一, 利用多样化载体营造诚信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报刊、宣传栏等传统媒体的作用, 扩大诚实守信等积极向上的主流精神的影响力, 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同时借助网络微博、微投票、微论坛等青年人喜爱的新兴方式, 通过对网络舆论力量的规范、引导, 广泛传递正能量。

第二, 结合时代精神继承传统文化精髓, 拓展诚信教育内容。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而诚信在其几千年的道德规范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孔子作为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认为“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并将其列为儒家四教之一。后世学者更是将坚守诚信提高到“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的高度。高校教育应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探究诚信道德的历史文化渊源, 结合我国当前的时代特点, 不断拓展诚信品质的内涵和外延, 并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着重探讨和引导, 重新塑造全民诚信意识, 汲取诚信思想精华为现代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三, 丰富诚信教育形式, 促进知行合一。思想观念必须在行动中才能进一步巩固深化, 因此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知行合一。高校可以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活动以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的选择与实践能力, 如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或校园普遍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座谈或匿名投票等, 督促学生不断自省, 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执行力。此外, 大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的机会, 走进信誉良好的企事业单位, 深刻了解坚守诚信对个人、单位、行业良性发展, 甚至生存的重要性。

2. 完善监管机制

第一, 加强家庭与高校之间的交流。高等教育的性质和规模决定了其管理更注重于宏观指导, 地域的限制也使家长无法对孩子进行直接监管, 这使得大学生在更多的时间内主要依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而缺乏外界有效的约束。为了更好地引导思想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不少高校也投入精力与家长进行沟通。如举办新生家长见面会, 让家长了解学校的相关要求、制度, 从新生入校开始就配合学校督促管理学生, 同时家长也可以向学校反映家庭存在的特殊困难以寻求帮助。有的学校还在学期末给家长寄信反映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成绩、表现, 并提出相关建议。此外,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即时通讯等方式定期和家长沟通, 反映问题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变化。此外, 学校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技术, 搭建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 促进信息交互, 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从而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第二, 建全诚信评价制度, 加大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虽然很多高校采用了综合素质测评的办法来衡量学生表现, 但往往没有纳入对学生诚信行为的评价, 或者有所涉及但评价指标笼统, 不能起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作用。学校可以建立校内个人诚信档案, 将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 分类记录并进行动态管理, 确保诚信记录客观、全面。此外, 要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对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不纵容、不姑息。同时对校纪校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失信行为, 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并将其作为奖助学金评定、评优、入党等工作中的限制因素,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失信行为所付出的代价, 从而加强自我约束。

参考文献

[1]刘阳.浅谈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3) :315~316

[2]唐彰新.浅谈高校诚信教育[J].职教论坛, 2004 (3) :55~56

[3]夏欣.浅谈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及诚信体系建设[J].学理论, 2012 (20) :283~284

浅谈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与建设. 篇5

日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保险学会正在为《保险诚信读本》做最后的审编工作。据理解,此举是为落实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提出的“必需从维护最广阔人民大众基本利益和确保保险业久远安康开展的高度,注重和增强保险诚信建立”指示肉体的详细措施。

一、诚信对保险业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保险业存在的根底,是保险业安康开展的前提。在保险活动中,老实守信是对保险买卖对方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尊重,也是对本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尊重,诚信的缺失最终也会使失信者的利益遭到损失。能够说,不诚信就没有信誉,就没有保险业的长期持续开展。

1.诚信是保险公司生存与开展的内在请求,是保险机构的中心竞争力。保险产品是一种典型的无形产品,是以保险公司的信誉向客户所做出的对将来可能发作的保险事故承当赔付保险金义务的承诺。因此,保险公司能否老实、守信誉,在保险消费者的购置决策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消费者只会向其以为有信誉的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只要诚信,才干为持续开展发明良好的外部环境,才干加强竞争实力,为更普遍地进入市场、扩展买卖发明条件。

2.诚信是保险市场生机的自信心指数。保险市场上失信行为的扩展化以及诚信制度的缺位,会增加保险买卖的风险,使保险行为主体对保险市场缺乏自信心,障碍保险买卖向纵深开展,以至使保险市场在较长时期处于低迷状态。能够说,保险市场疲软的缘由在于诚信缺乏。一方面,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的不诚信,影响到保险消费者对保险市场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被保险人及其关系人、保险代理人的违信行为,也损伤了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买卖行为的自信心。

3.保险运营活动的特殊性请求保险双方最大诚信。保险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相关于被保险方,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信息是不充沛的;相关于保险人,被保险方对保险条款的信息也是不充沛的。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招致买卖本钱增大,可能呈现道德风险并直接损伤保险合同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只要最大限度地老实守信,才干降低保险市场的买卖本钱,保证保险业的开展。

二、我国保险市场诚信缺失状况的主要表现

近十几年,是我国保险业快速开展的十几年,也是问题不时暴露的十几年,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保险市场诚信缺失现象严重。诚信问题,也由一元性转变为二元性。1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保险供应者的诚信缺失。保险供应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过去十几年,我国保险业不断处于粗放型开展阶段,由于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及保险业务的专业性强,使保险消费者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在投保前以至投保后难以理解保险公司及保险条款的真实状况,只能凭仗客观印象及保险代理人的引见做出判别,客观上为保险公司的失信行为发明了条件;另外一些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坦白、诈骗,不及时实行以至拒不实行赔付义务,违规运营,恶性竞争等都损伤了保险公司的名誉。此外,从宏观层面来讲,保险公司偿付才能缺乏,积聚风险过大,寿险公司的“利差损”问题,也是不诚信的重要表现。

2.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保险消费者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其诚信缺失主要表如今投保时和索赔时,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其主要表现。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实行照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司难以依据投保标的的风险情况肯定能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有些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成心虚拟保险标的或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伪造、变造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材料和其他证据,假造虚假的事故缘由或者夸张损失水平,骗取保险金,增大了保险标的及社会财富的损伤,增加了保险人理赔的本钱。有关材料显现,我国保险骗赔案件均匀比英美等保险兴旺国度要高出一倍。

3.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保险中介者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等。其诚信缺失主要表如今其业务中诈骗、坦白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状况;障碍或诱导投保人不实行照实告知义务等。我国则较多地表现为保险代理人的诚信缺失。不少保险代理人在取得更多代理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张保险产品的增值功用,逃避阐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以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形成经济损失,惹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更招致了整个保险业失信于社会,严重损伤保险业的名誉。

4.保险人之间的诚信缺失。保险业的整体形象和竞争优势有赖于一切保险公司和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维护。但在理想运营中,以邻为壑的情形却时有发作。有的保险人为了争揽业务,不惜违犯监管机构的规则和行业自律协议,变相降 低费率、进步手续费。有的保险人在分保过程中,有意坦白和原保险标的有关的某些风险。有的保险业务员在展业时,常常视同行为冤家,标榜本人,贬损别人。这样的互相排斥损伤更不利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整个保险行业的开展。

三、构建中国保险业诚信制度的思绪

当保险业的诚信缺失晋级为诚信危机时,就会使保险买卖本钱大大增加,减少保险买卖的范围,使保险市场的行为主体难以正常地沟通和交往,使保险市场缺乏正常运转的根底。因而,应该从多方面来构建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环境。

1.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健全保险监管机制,树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健全的诚信法律制度。保险市场主体在从事保险活动时,常常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丧失理性而违犯诚信准绳,因此必需借助于制度的外在强迫力——明晰的产权制度及健全的法律制度,从而引导人们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保险买卖主体停止决策的一个关键就是行为结果的置信性。假如有法律提供的硬约束,买卖主体就会确信一旦做出不诚信行为,将遭到法律的制裁,其结果是肯定的,这种法律产生的威慑力迫使买卖主体理性地放弃诈骗行为。中国保监会作为保险市场的监管主体,应经过监管加大执行力度,鼓舞、引导诚信行为,并与司法机关配合,依法惩治失信行为,促进保险诚信制度的树立。

2.充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保险行业内部标准化建立,树立良性有序的竞争市场。在一个粗放运营、恶性竞争的保险市场,产险公司靠高手续费、低费率争夺市场,寿险公司夸张产品的投资而无视保证功用,这两种行为都没有有效满足客户的风险需求。因而要树立起保险行业的自律制度,经过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等组织谐和战争衡市场主体利益、进步资源配置效率,并要增强行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完成资源共享,同时树立反保险狡诈和调查机构,有效地打击了保险立功,树立良性有序的竞争市场,有效地防止诚信缺失行为。

3.注重核保核赔环节,推进保险公司技术进步,构成平面调查网络。核保是对保险标的风险的前期挑选,做好核保工作对控制好道德风险问题和逆选择有重要的意义。理赔处置环节是保险公司防备保险狡诈的最后关口,理赔专业技术才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风险防备的质量,理赔员要严把每一个关口,进步防狡诈、反狡诈的才能。我们应该注重核保核赔环节,促进核保核赔技术进步,改善理赔调查的内外部环境,构成平面调查的网络,有效地防备和减少保险狡诈所形成的风险,推进保险市场的诚信。

4.树立社会个人信誉账户,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信誉评级制度的建立。经过信誉评级制度的建立及信息披露,促使保

出版业诚信的缺失与重建 篇6

作者是图书的源泉,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动机。我们不否认大部分作者是高尚和诚信的,但也不得不承认有相当一部分作者是不诚信的。主要表现为:以低级、庸俗为时尚,迎合低级趣味,违背道德风尚;粗制滥造、东拼西凑、东抄西袭,挂领导、傍名人,满纸荒唐、废话连篇;恶意侵权、故意剽窃,引用不注、后记总谢,不以为耻,反以为得计;一稿多投,或更换题目,或颠倒次序,或增减插图,欺骗出版社和读者。

出版社对作者而言,不诚信的表现有:不及时支付稿费和提供年度销售报告;隐瞒印数和销量;合同期满仍然出版销售,并借口这是库存图书,不向作者支付稿费;未经作者同意擅自将图书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数字化制品复制权、外文翻译权等权利转授他人;重印、再版时不通知作者、不经作者同意。面对读者,出版社的诚信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主要表现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全然不顾社会效益,什么赚钱出什么,忘记了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恶意“炒作”,杜撰“伪书”,夸大印数,欺骗读者,缩小版芯,增大行距字距,文不够图来凑,“注水”做书,坑害读者;平庸出版、跟风做书,扼杀创新。出版社对印制厂、发行商也有很多不诚信的表现。

印刷厂在出版业这个产业链中相对是弱者,但也存在有不诚信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不按时送货,有时批量货分多批次送达,接任务时多多益善、夸口承诺,结果推三阻四、无法完成;送审、送检样书与批量产品严重不符;为了竞争,竞相降价,结果偷工减料、质量不达要求;偷印、盗印,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违法乱纪。印制厂的种种不诚信的表现,不仅损害了出版社和读者的利益,实际上也是断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书店对上游(出版社)不诚信的表现主要有:退货没商量,甚至由于自己经营不善造成的污损、积压多年的图书也退给出版社;拖欠货款,占用出版社的资金越来越多。书店对下游(读者)不诚信的表现主要有:不按正规渠道进货,经销质量低劣的盗印、盗版图书;有的书店甚至见利忘义,与不法书商勾结,销售非法出版物;对读者多订、多买的图书拒绝收退。书店的不诚信既坑害了出版社,又伤害了整个产业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读者,最终也害了自己。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出版业存在着如此触目惊心的不诚信的表现,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吗?中国出版业要想和谐、可持续发展,树立诚信的良好形象,应该从道德自律、制度约束和文化自觉三方面人手。

提高诚信的道德自律。把诚信看作是道德标准,就是将诚信作为自我修养和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不假外求而自备于我的德性,是自我实现的道德人格。履行诚信的要求,不是出于获利,而是出于道德上的责任。所以,加强全行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诚信的道德自律,对于建设整个出版业的诚信机制尤为重要。

加强诚信的制度约束。道德对于诚信的约束是一种自我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来做出选择,如果人们从不诚信行为中得到的好处大于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或成本,他就会放弃诚信,以失信的方式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出版界需要加强外在的制度化或契约化的诚信约束机制,使失信者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不敢不诚信。

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7

食品领域的诚信缺失不仅冲击着人们对生活的 信心,更是让广大中学生突遇困惑,这就给经济生活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在政治课中渗透诚信教育。那么,如何利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诚信教育呢?

第一,利用商品质量的知识,加强对学 生质量意 识的培养。商品是使 用价值和 价值的统 一体,使用价值(质量)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首先,质量对企业至关重要。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要实现商品的价值,而价值是通过转让使用价值实现的。如果商品质量差,就会销售 不畅,难以顺利实现价值;反之,商品质量好,就可能引起供不应求,使价格高于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其次,质量对消费者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合格优质的产品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再次,质量对国家也至关重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这一目的的实现是以提高整个社会产品质量为前提的。商品生产者如果失信而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实现不了上述目的,而且会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所以作为未来市场参与者的中学生,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十分重要。

第二,利用市场经济公平正当竞争 的知识,培养学生正当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竞争性,以诚信和守法为基础的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会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以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的违法手段展开的不正当竞争,不仅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还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守法教育,反对不正当竞争和违法现象,培养诚信意识。

第三,利用市场交易原则的知识,加强对学 生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实守信可以带来效益,提高销售者的信誉,使消费者“信得过”销售者,从而使交易活动越做越大。如果缺乏诚实信用,任凭掺假使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非法销售等种种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泛滥,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就得不到维护,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市场需要诚实守信,市场呼唤诚实守 信,教师更应当加强对学生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

第四,利用企业经营者素质的知识,提升学生素质。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企业经营者,要有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胆略。这 就说明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只有高素质的经营者,才能把握企业正确的经营方向,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坚持诚实守信,开展正当竞争,遵纪守法,反对失信、欺 诈和违法,也才能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社会中留下良好的影响并得到较高的评价与认同。因而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促使学生诚实守信意识的养成十分重要。

第五,利用依法纳税是公民基本义 务的知识,增强学生诚信意识。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作为有社会 责任感和 主人翁意 识的学生应当自觉诚信纳税,积极反对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失信行为,增强诚信意识。

第六,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强化学生 的诚信意识。2011年3月,19家在美上 市的中国 公司遭停 牌或摘牌。这些中国概念股被退市或停牌大都出于相似的原因———缺乏诚信,如未能满 足信息披 露条件、不符 合交易规则、财务遭质疑等。此事例说明实施“走出去”战略,诚信为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 明显,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而我们只有以自 尊、自信、自强、自立态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水平,培养我国产业竞争优势,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形象。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

总之,经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凸显其德育功能。而诚信教育的渗透既体现了经济生活的德育功能,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也是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的表现,因此必须引起政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大问题,其中涉及的诚信缺失与经济生活中的诚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深究食品安全问题,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诚信教育,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目标。

学生诚信教育的缺失及其对策 篇8

一、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道德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学生的道德生活总体上说还是比较健康、积极向上的, 但也不乏有缺失道德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学生中的偷窃现象:小到零食、洗衣粉、洗发精, 大到几百元的衣服、鞋子;小到钢笔、书本, 大到MP4、CD机……学生中的失窃现象, 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学生学习不安心。还有一些学生, 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 发现好的或感兴趣的内容, 就随手撕下带走, 不以为耻, 还美其名曰“窃书不算偷”。有些学生犯了错误就是不敢承认。教室的窗玻璃碎了、桌面被涂刻了、凳子脚掉了、学校的篮球架坏了, 就是无人承认, 教师找到他了, 能推则推, 能赖则赖。自行车撞了人, 连声“对不起”都不说, 骑车就走。凡此种种有失诚信的事情, 实在叫人心痛。

2.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旋律, 学习更是一种艰辛、复杂、细致的脑力劳动。要学有所成, 就必须严谨踏实、兢兢业业, 一步一个脚印, 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然而, 在莘莘学子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从小学到大学, 从中考到高考甚至考研, 考试作弊现象频频发生, 屡禁不止。每次考试前, 校领导、班主任都声嘶力竭地进行考风考纪教育, 监考时教师恨不得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即使这样, 仍有极少数同学作弊连连得手, 手段之高令人咋舌。每年的高考之后, 中央电视台总要公开曝光某些地区高考作弊的现象。政策性非常强的、非常严肃的、被人们视为“神圣”的高考, 竟然作弊也如此猖狂, 更不用说平时考试了。

学生生活中诚信缺失的另一种典型表现, 就是抄作业, 有些班级甚至普通学生抄, 科代表抄, 班干部也抄, 唯独背着老师。可悲啊!

3.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

诚信, 既是做人的一种道德规范, 也是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主要是同学和老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 主要是由不诚信所引起的。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常常表现为:互不信任、互相猜忌、说谎欺骗、拉帮结派等方面。老师面前的好学生, 却背着老师做一些不好的事;在班主任面前是一套, 在科任老师面前又是另一套……凡此种种, 均是学生诚信缺失在人际关系中的真实反映。

4.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学生是消费者, 其经济来源于父母。学生的经济生活虽不复杂, 但诚信缺失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借钱不还, 借多还少……报纸上还对有些大学生恶意贷款现象作过报道。有些学生回家借口购买书籍资料, 向父母狮子大开口, 根本不考虑家长的经济情况;在校骗同学、老师, 少至几十元, 多至成百上千元。本人曾遇到一件事:一名学生向我借一百多元钱, 说是交生活费用的。后该学生多次回家, 其父亲也多次来校, 均未提及借钱一事。我也不好提起, 只好自认吃亏。这件事令我不无感慨, 自己教的学生竟然连老师的钱都不还, 岂有此理。

二、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1.加强对学生诚信品质的教育

诚信作为一种品质, 其核心是引导人们人格的提升和情操的陶冶。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王安石说:“人无信不立。”诚信品质强调的是诚信的自律觉悟, 这种觉悟其实就是诚信的一种内化。这种内化, 将对人们自觉的诚信行为产生更加持久的力量。因此, 必须特别注重并加强对学生诚信品质的教育, 从道德生活、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方面严格要求, 教育学生说真话, 办实事, 做真人, 不欺诈, 不虚伪, 不恃强凌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教师要做诚信的表率

要求学生讲诚信, 教师首先要讲诚信。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 诚实守信不仅是职责要求, 也是最起码的师德要求。有些教师上课老是迟到, 下课老是拖课;在各种评比中弄虚作假, 夸大成绩, 缩小问题;制造假档案, 篡改学生成绩;有些教师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借上课之机向学生推销产品, 还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健康”;有些教师陷入家教误区不能自拔, 本应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偏偏少讲或不讲, 有意放到家教时间中去讲;有些教师互相“招揽”生意, 硬把学生往家里拉, 上班时间应付, 下班时间拼命, 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 全力以赴搞家教。正人先正已, 要求学生讲诚信, 教师必须有诚信, 必须通过其垂范作用来带动学生。

3.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和环境

开展诚信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 如宣传、讲座、专题、影视音像、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大型文化活动等, 来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 同时抵制空洞的、形式的检查, 辐射对社会的影响力。要把诚信教育的阵地延伸到家庭、社会, 调动家长、社会的力量一同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让学生对诚信教育做到心服、口服, 在德育实践中发展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 从中获得道德品质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满足、自我肯定和自我的精神享受, 真正成为一个诚实守信、值得信赖的人。

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9

《说文解字》中讲到, “诚, 信也, 从言成声”, “信, 诚也, 从人从言”。诚信, 指个人或社会集团忠诚老实、诚恳待人、真诚不欺、遵守诺言, 以信用取信于人, 对他人给予信任, 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任。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更有“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的教诲。诚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是立德修身之本, 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是我们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 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没有诚信, 公民就不可能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没有诚信, 社会就不可能走向现代文明。可见, 诚信品格的培养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新时期学生诚信缺失,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缺少诚信文化。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手段的高效率经济运行机制, 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 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单纯以物质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驱动机制, 容易出现一种道德失范状态。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忽视, 配套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使得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小到人际交往中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 大到文化领域的虚假广告、盗版侵权, 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社会上广泛存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难究或违法不究的现象, 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2. 学校诚信教育问题重重

(1) 重智育轻德育。长期以来, 学校教育在理论上强调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实践中由于面临升学或就业等压力, 始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 偏重于认知教育, 以学习成绩衡量一切, 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2) 学校德育存在缺陷。一是学校德育只重视高层次的理想教育, 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 形式单一, 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缺乏以传统美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为内容的养成教育。二是德育常与政治教育结合在—起, 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德育, 弱化了道德的社会控制功能。三是诚信机制缺失, 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的学生诚信机制, 无法对学生进行诚信方面的管理、规范和约束。

(3) 教师缺乏诚信教育的责任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 很多教师只管教书, 没有承担起育人的责任。个别教师自身存在诚信问题, 言行不一。

(4) 学校的失信教育。在各种检查考核评比中获胜, 是学校在竞争中凸显的一条重要途径。出于对集体荣誉的考虑, 学校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考核, 往往要求学生在敏感问题上统一口径, 整个学校粉饰一新, 而检查过后迅速恢复原貌。整个过程恰恰成了学校失信教育的过程。

3. 家庭诚信教育严重缺失

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家庭成员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其对于诚信的态度。

(1) 重成绩, 轻素质。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社会对学历的高要求使家长们望子成龙, 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以为素质教育无非就是让孩子绘画、弹琴, 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

(2) 家长在诚信方面的不良示范。有些家长把不诚信当作一种生存的策略传授给子女, 认为“社会复杂, 做老实人吃亏”;有些家长不顾孩子身心的健康, 当着孩子的面, 讲一些不诚信的话, 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更有家长竟然去教孩子撒谎, 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不及时制止, 反而进行教唆。

4. 学生自身的心理弊病

这是学生出现诚信问题的主观因素。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是温室的花朵, 难以养成坚毅的性格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自我意识较强, 但自控能力较弱, 逆反心理严重, 缺乏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 致使他们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 容易迷失方向, 出现包括诚信缺失在内的道德滑坡。

二、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针对当前学生的诚信现状, 结合国外诚信教育的成功经验, 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和具体措施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1. 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1) 重视舆论引导。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多角度开展诚信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诚信教育氛围。

(2) 发扬诚信文化, 重塑诚信风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从整个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 借鉴国外优秀道德准则, 树立诚信榜样, 抵制非诚信文化。

(3) 加快诚信建设法制化、制度化进程。完善规范诚信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社会信用体系, 堵塞执行漏洞, 严惩不诚信行为, 使诚信问题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2. 加强学校诚信教育, 确保教育诚信

(1) 更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必须承担两项任务, 一是教会学生学习, 二是教会学生做人。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教育理念,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本质转变。“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着眼于人才的成长。”

(2) 改进德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使德育教育生活化, 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提升诚信道德意识, 进而树立科学的诚信观, 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 保持诚信教育的连续性。“道德教育是改造人本身的大工程, 决不是通过一次劳动就可以完成的。”诚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绝不是阶段性或者突击性工作。学校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长期稳定的校园诚信文化。

(4) 健全信用评估约束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诚信评估机制, 包括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建立公正透明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让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诚实信用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5) 学校做到教育诚信。学校的诚信形象, 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要树立诚信为本的观念, 加强管理, 在评优评先、教学科研等方面要本着诚信的原则, 杜绝失信教育现象的发生。

3. 重视师德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要有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自觉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 爱岗敬业、严谨治学, 严厉打击学术腐败, 真正建设一支学术作风正派、教学科研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做诚实守信的典范, 以无言的诚信人格感化并带动学生践行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4. 突出家庭诚信教育的特殊地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自古就有家庭诚信教化的优良传统, 要全面把握这些优良传统的现实意义并加以大力弘扬。家长要把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文明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与开发智力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全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学生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必须由全社会共同努力, 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以培养出新一代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道德与文明, 2003 (1) :64.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篇10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日常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在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诚信缺失, 例如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缺乏真诚、轻率浮躁、信口开河、随意承诺。甚至部分学生网络道德低下, 轻则在虚幻的网络交流中信口雌黄、谎话连篇, 重则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充当“黑客”, 非法盗用他人账号密码上网、非法篡改他人程序、非法获取他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络。

2、学习过程中的诚信缺失

目前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突出表现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或者找人代写、数据造假以及伪造社会实践报告等方面。在对本校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后发现, 有37%的同学偶尔有过上述行为一两次, 有15%的同学能采用上述行为就采用上述行为, 而居然有56%的同学表示除专业课外其他课都作弊。而且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均为“无所谓, 见怪不怪, 习惯了”, 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学习是对自己负责, 以作弊, 抄袭, 代写等方式通过考试, 其归根结底都是对自己的欺骗。

3、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攀升, 从而造成大学生毕业时为求得一份好工作, 便采取伪造成绩单、伪造个人简历以及伪造各类证书等方法为自己“镀一层金”, 增强自己的“硬件”实力。这不仅欺骗了用人单位, 同时也是大学生对自己缺失诚信的表现, 其产生的严重后果可能要比实事求是去找工作来得更为惨痛。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1、外界环境失信现象的影响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成熟,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 使不少人感到困惑和迷失, 身处象牙塔的萃萃学子们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大环境下, 大四学生受考研、找工作等各方面问题的困扰, 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进而被社会上弄虚作假、大搞形式主义等失信现象所影响和误导, 形成诚信缺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

制度是形成秩序的重要基础, 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能够抑制和惩罚失信行为, 增强公民的信用意识, 从而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但是我国各高校目前尚未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学生专用的信用体系, 既缺乏可靠的信用评估制度, 也没有建立网络共享的信用档案, 从而导致目前对大学生的失信监管缺乏足够的资料和惩戒。

3、大学生自身修养失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多种文化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推动着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趋于多元化, 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矛盾和道德困惑。部分大学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没有认识到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自我控制力较差, 意志力和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忽视了诚实守信对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没有用诚信原则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急功近利、知行不一的心理。因此, 这种缺失诚信规则制约的心理及人格的构建, 难以实现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双赢, 必将为大学生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解决对策

1、转变思政教育模式, 开展诚信主题活动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 必须要转变过去应试教育“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轻道德素质的培养”的教学模式, 做到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两手抓。这就要求学校要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地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例如诚信宣讲、诚信征文和团课等等, 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进而能够用诚信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等细节做起, 将诚实守信贯穿到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的各方面。

2、加大思政教育投入, 营造诚信校园环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大学生诚信观的塑造离不开校园环境的熏陶, 因而创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充分发挥诚信教育的宣传导向作用, 让诚信存在于大学生校园生活汇中的每个角落, 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观。为此, 学校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例如在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等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设置多媒体宣传电视播放诚信内容, 还可以在校园广播站和校报中加入诚信版块, 此外在校园网上开设诚信论坛、在新浪微博开设诚信主题微博等互联网手段也是十分有效的宣传模式。总之, 学校要加大诚信教育投入, 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诚信”无处不在, 使诚信理念逐渐深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3、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信用机制

一个人的诚信问题, 自我意识很重要, 同时有效的监督机制也应必备。在高校内, 将德育建设列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予以惩罚, 有约束必有激励, 可于定期开展主题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诚信评比活动, 对优秀者给予表彰, 树立诚信典范, 进行大范围宣传和推广。为此, 首先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诚信评价制度, 把诚信作为学校各种行为的基本准则, 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其次, 从新生入学开始, 就为其建立信用档案, 使其认识和了解到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有效事实和行为来一记录大学生的诚信度, 对其信用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充分利用信用一记录, 与银行和企业等展开合作, 对学生拖欠的助学贷款、合同违约等失信市场行为进形有效的制约。

总之, 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摇篮, 积极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不仅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和社会责任, 更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

摘要:人无信不立, 市无信不兴, 国无信不强。诚信作为我国传统的思想美德之一, 既是人与人和谐交往的准绳, 又是社会活动的道德规范, 对于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高校来说, 积极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为此,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提出了教育对策。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多元视阈与对策 篇11

摘要:诚信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民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诚信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从而促进良好社会诚信风尚局面早日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视阈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5-0153-03

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稳定的信用关系基础之上的法制经济,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传统,比如孔子说“民无信不立”,曾子在三省吾身时就反思“与朋友交而无信乎”,晋商、徽商与宁波、潮州诸商帮的诚信享誉天下,良好的信用文化是其扬帆四海的治业之本。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到今天,它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精神重塑和制度创新,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历史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传统文化在经济浪潮中受到严重的考验,由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还远远谈不上成熟和完善,政府信用受到挑战、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更为落后,导致社会诚信出现危机。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多元视阈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学习观、消费观、行为观、择业观等方面。

第一,学习观方面。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生学习不努力,态度不端正,经常借口生病等原因缺课、旷课,课后靠抄袭作业来应付老师。在考试中,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对考场纪律和监考老师职责以及违纪惩罚措施都做了严格而详尽的规定,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严格的考试制度,不少学生还是铤而走险,其作弊的形式层出不穷,可谓无奇不有。小到考场夹带,偷看他人试卷,大到偷盗试卷,请“枪手”代考,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也被运用到考试作弊中传送信息,有的甚至还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作弊团伙,令人咋舌,防不胜防。

第二,消费观方面。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并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开辟了“绿色通道”,同时还联合银行一道采取了奖、贷、缓、助、免等一系列的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问题。但部分学生一方面借口家庭困难恶意拖欠学费,另一方面生活铺张浪费,将父母辛辛苦苦积攒的学费挥霍一空,还有的竟将学费存入了银行获取利息。同时,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也出现了信用意识淡薄的危机,有的高校还贷违约率超过了20%,如此局面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长期下去必然会给高校办学、银行贷款以及帮助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会波及整个社会信誉意识的养成。

第三,行为观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表现出了诚信意识的下降:教室、图书馆的物品屡有遗失,学生宿舍的偷盗案件屡禁不止,偷盗的物品大到银行卡、现金,小到衣物、日用品等;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之间的信任度在降低,不少大学生缺乏诚信,同学之间交往比较势利;干部竞选靠请客吃饭拉票;有的大学生谈恋爱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有魅力而已,对恋爱的态度不严肃,甚至报着一种游戏的姿态;有的学生家境并不困难,但趁某些地方开具家庭贫困证明非常容易之机增开虚假证明获取利益。

第四,择业观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在求职方面的诚信意识下降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求职时的虚假包装与合同契约观念的缺乏。高校扩招后由于大学生就业人数增加而就业市场并没有随之扩大,使得大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尽管学生的自我推销和自我包装意识越来越强,但是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竞争中获胜,改成绩、制造虚假实践经历,甚至将同学的获奖证书等拿来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成果,由此陷入了虚假包装的误区。此外,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契约诚信意识,为了“保底”而签定就业单位给用人单位带来巨大损失,有的单位因此放弃了下次在该校的招录计划,这必将给高校的就业工作和社会声誉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规范不成熟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外实行开放,对内实行改革,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某些道德规范受到冲击,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经济秩序远未达到有序有效的程度。于是,市场经济的诚信要求在转型期显得比较无力:一方面在于道德约束的非强制性和非唯一性;另一方面在于某些人的逐利本性无限放大而法律的规制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我们说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其本意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应该遵循普遍认同的公序良俗,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背信弃义。此外,丰富的网络文化以某种独特的魅力使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其益,但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和无序性,也使不良的文化与意识入侵便捷,这势必会淡化人们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真诚待人、言行一致等诚信行为。

(二)守信收益不明显

目前,中国全国范围内的个人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中国有关个人信用的基本资料都分散在各个独立的部门之中,即使在金融系统内部各个银行之间也是相对封闭、相对独立、标准各异的,缺乏一个透明的、公正的、信息共享的咨询平台。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已开始尝试建立本地的个人信用制度联网。但是,由于人员的流动性,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工作仅局限于地方是不够的,它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联网运作。目前,我们尚不可以依赖于个人信用账户查询个人的信用记录。个人的信誉仅仅依靠自身的行为来维持,而自身的行为则又依靠道德意识来约束,而不守信者就有了许多可乘之机不当得利,对不守信者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守信收益不明显。

(三)学校教育有缺陷

大学教育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德育课无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化。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德育不能说不重视,但教育的内容往往缺乏时效性,教育的方式往往单一、形式化,教育者没有很好地将知和行、智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就容易忽略对学生个人道德的引导和完善。其次,学校的教育管理存在某些方面的疏漏和偏差,学校的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形成不够,有的家庭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子女偶尔发生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将孩子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夸奖为聪明,还有的父母自身就缺乏责任心,这些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之一。

(四)学生诚信自律不够

大学生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明辨是非,用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但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在自控能力方面还相对较弱,对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比较欠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容易把社会的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普遍现象,对自己的信念容易动摇,常常在利益、压力面前不知不觉放弃自己的原则。加之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或违法不究等现象依然存在,社会上失信现象屡有出现,虽然古有诸如“童叟无欺、公平礼让”等行事原则,但由于封建专制的长期统治,民众的诚信意识也有其缺失的一面,“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易吃亏”等观点在人们在潜意识中仍然存在,大学生的自律与社会环境的他律之间还有较大的距离。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是知识青年最集中的场所和培养人才的摇篮,理应在全面加强诚信教育方面有所作为、乘势而上。

(一)加强和开展诚信教育是基础

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的基础,又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为依据,以诚信教育为切口,“三位一体”并举,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品质。家庭诚信教育是先导,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它在一个人道德意识处在萌芽之时,在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之前,就已经开始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学校诚信教育是重点。特别是在“两课”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加诚信教育的比重和内容,逐步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时代性,将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创新意识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学习氛围,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还需要树立诚信的师德风范,使教师做到学术上严谨自律、真实规范,在工作中尽职负责、公平诚恳,生活中不贪不欺、表里如一,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社会诚信教育是要义。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形式广泛开展诚信教育,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诚信观,要求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他们诚信守信习惯。同时,通过正反典型事例引发大家对诚信问题的思考,使诚信意识自觉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教育大环境。

(二)建立和改进诚信制度是关键

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很有必要。首先需要建立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制定诚信评估方案、明确评价指标、统一标准尺度,定期对学生的应用指数进行评估,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衡量学生的诚信表现,以此作为学生评优、助学贷款、就业推荐等行为的参考依据,使学生感受到诚信能得到肯定,欺诈则受到制裁;其次,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来达到监督、约束和引导的目的。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性的记录,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档案的记录者要对其真实性负责,同时学生有对其诚信档案记录内容的知情权以及对不实内容的申诉权。诚信档案的建立使学生的诚信行为以及不良行为有了原始记录,这对学生来说既是镜子又是财富,它能促使学生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诚信度。毕业时将这份记实档案交给用人单位,它对有着良好诚信行为的学生来说就是肯定和难得的财富,同时也将学生的诚信表现延伸到了社会。

(三)健全和完善诚信机制是根本

因为社会上的失信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人们对失信的概念和后果没有充分的认识。有的大学毕业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找到了工作,诸如此类都给学生造成一个直观的感觉——“不诚信反而能得到便宜”。这些个案在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往往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令他们心理失衡进而效仿,虽然个别,但危害极大。因此构筑诚信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等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诚信体制中的一环,党和政府要靠“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通过健全法律法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广泛深入持久的诚信教育,增强社会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重建社会诚信体系,从机制上保障社会诚信意识的复苏,并使一部分人不愿做、不敢做违背诚信的事。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要长期努力、持之以恒;要整合各方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校园文化的空前繁荣,为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加完善的诚信环境。大学生也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提高自身诚信修养,以此带动整个社会诚信度和诚信意识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段鑫形,池忠军,谷建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2):16-21。

[2]李保强,孔子“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J],教育研究,2001(9):73-76。

[3]胡梅娟,治理信用“污染”有何良策[J],新华文摘,2002(2):174。

[4]助学贷款遭遇诚信缺失[N],中国教育报,2004-01-25。

[5]俞敏洪,大学生的就业心态[J/PL]//书摘http://www.gnlv.cn/02s2/2008-1O/01/Content-865735.htm。

[6]刘明华,老子二则[C]//读点经典(第3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会计诚信的缺失与重塑 篇12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案频发,会计行业面临诚信危机的严峻挑战。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信息的前提

一般来讲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于多数不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依主观意愿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 利益驱动

各种利益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会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人为地调节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一些企业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从小集团和个人利益出发,授意、指使或强制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上作文章,亏损报盈利,少盈报多盈,以此显示自己任职期间的业绩,借以骗取荣誉,捞取政治资本;作为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得失的考虑,有可能按照单位负责人的要求完成会计工作;作为职工,企业报盈利,不会影响工资、奖金等收入,也有了相应的积极性。

3. 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诚信度低的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有:(1)企业改制的不彻底。目前的国有股仍占绝对控股地位,“一股独大”现象严重,零星“散户”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对大股东形成约束。(2)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表现为缺乏必要的机制来约束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以维护股东的利益。过分突出董事长的地位和作用,削弱董事会的集体权利等。

4.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当企业的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二、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1. 净化社会环境,重塑社会信用。

诚信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独立而特殊地存在于各行业之中,尤其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所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尤为重要,特别是提升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及监管者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意识,营造“信则共赢,不信则共亡”的氛围,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 加强对经济领域内强势群体的诚信管理。

把诚信教育延伸到经济领域的决策群体,加大对经济领域内强势群体的诚信管理,强化对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使他们能自觉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

3. 提升会计人员道德素质,铸造中国会计诚信精神。

会计人员是经济信息的加工者,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加强学习教育,认真铺设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符合经济发展形势会计理论的平台。要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工作水平。同时要抓好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把好入门关,真正把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优秀年轻骨干充实到会计队伍中来,才能有效抵制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4. 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实现会计监督体制创新。

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要依靠注册会计师这种社会监督力量去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但同时必须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订具体的处罚措施。

5. 修订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随着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日益健全和完善,各财政部门、各行业会计协会应依据我国会计工作和从业人员的现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及时修订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客户不能既做审计业务又做管理咨询业务。

6. 建立会计诚信档案。

建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的电子诚信档案,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会计诚信数据的取得、公示披露以及会计诚信信息共享等制度。各级行业会计协会应特别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和行为的监督检查,检查和处理结果进入其信用档案。

7. 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

实行会计委派制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保证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权,敢于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督,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以往“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的现象,较好地保证了《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监督职能得以履行,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从目前各地试点的情况看,实行会计委派制后,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8. 加大对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无利可图,并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切实从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为。

上一篇:教学临床转化下一篇:小直径深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