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方向(精选12篇)
社会主义方向 篇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面临着一场艰苦的攻坚战。防范风险的发生, 只有通过改革;重建发展的动力和修复结构的裂缝, 只有通过改革。以任何方式阻挠改革或放弃改革是死路一条, 唯一的出路只有改革。目前, 中国的改革面临着两条道路, 两种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 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另一种是私有化的资本主义, 建立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届时, 推进中国的改革应该朝哪个方向呢?值得肯定的, “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是死路一条, 走私有化的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也是一条死胡同”。1992年, 在南方讲话中, 邓小平指出了, “要坚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来的, 党的原则和路线政策, 关键是要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没有坚持改革和开放, 没有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的讲话, 我们要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 不能片面强调改革开放, 不说或淡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改革的关键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上, 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经济运行机制, 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方向, 同时我们更应强调国家宏观计划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已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全社会商品流通总额中, 受市场所调节的份额已经占到90%以上。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优化配置资源, 提高经济效率, 推动我们的经济向前发展的优势, 我们应该看到。但是,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社会领域的国民教育, 医疗保险, 住房供应也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配置, 甚至发展到迷信市场的程度, 从而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这是过分强调市场的作用, 而忽视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强调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指导作用, 是在更高层次上计划和市场的一个新的组合, 主要是:第一, 现在的计划是只在宏观层面起作用, 传统的计划则是宏微观全包式的, 而微观的事情在其领域仍是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其次, 该计划只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完善以及缺陷的一种必要手段, 市场仍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和过去的行政指令不同的是, 现在的计划是指导性, 战略性, 可预见的计划, 也还有约束和问责职能。我们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排除“计划”的意义。
所有制结构在继续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 我们应该更多地强调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在保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前提下,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而不是只有一个毫不动摇”。自改革开放以来, 领导片面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之国有企业管理不善, 以致大量的国有资产变为少数企业高管的私有财产, 个人财富。国有企业管理层腐败变质, 拿着几十万, 上百万的高额年薪工资, 而普通工人一个月只有几百, 几千元。这些难道是公有制的固有属性吗?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要求,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要解决存在的诸如行政垄断, 腐败和内部激励机制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发挥竞争优势, 体现社会公平。
分配关系, 我们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强调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改革开放,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促进效率, 促进生产, 促进经济发展。然而,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富裕后的阶层用其资金推动社会发展的模式已不能达到、实现共同繁荣和社会公平的目标。在这一点上, 必须强调的是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 应更加注重和强调社会公平。除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异, 行业垄断, 腐败, 公共产品供应不均等原因, 也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的过程有必然的关系。目前, 在财产占有的差别已成为造成中国的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也承认, 收入差距造成财富数额的多寡, 财产所有权又是收入差异的首要原因, 以下才是个人能力, 教育, 培训机会和健康等原因。要缩小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 并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我们应该是多学科的方法。不仅从财政, 税收, 转移支付, 提高社会保障, 改善低收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 也要从所有制结构, 财产从属性上来系统解决这个问题, 实现从根本上防止穷人和富人之间分配差距的扩大和两极分化的趋势。这便是邓小平说的, “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就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总之, 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中国是没有出路的, 以市场为导向走得太远, 也是没有出路的。完全以市场为导向, 而不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完全私有化的, 而不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社会两极化, 而不是社会公平;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 改革开放要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无论是所有制结构, 分配制度或经济运行机制, 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只有向正确的方向走去, 改革开放的道路才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①[转载]刘国光: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同样死路一条龙凯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48f3cf0102e1mx.html, 2012-03-20
②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同样死路一条刘国光.人民论坛, 2012-03-20
③辩证地看中国改革三十年刘国光.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 2009-01-30
④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刘国光.中国社会科学, 2008-11-10
⑤刘国光:思想解放有底限——共产党应明确自己是左派的政党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6/200810/53577.html, 2010-05-09
社会主义方向 篇2
1、彰显高度理论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自觉是一个成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科学执政的思想基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理论自觉、政治智慧、使命担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应时代变迁、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纲要》系统地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理论创新的自觉催生着理论武装的自觉。此次《纲要》的编辑出版,有助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有助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回顾历史,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积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伴随着理论自觉的不断深化,我们党逐渐变得理论自信、理论自强。《纲要》指出:“当代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正是我们党愈加理论自信、理论自强的集中体现。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我们党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理论自强的生动写照。对此,《纲要》突出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当然,理论自信不是妄自尊大,更不是固步自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对此,《纲要》论述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在指导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历史进军中,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而持续发展、不断丰富、更加完善。”
2、批判各种错误思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品质之一,“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在不断同各种理论的辩驳中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历尽千辛万苦”的过程包含对各种主义的借鉴吸收、批判扬弃,包含对各种非议的反驳与引导。不破不立,“批判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壮大的内生动力之一,《纲要》对各种错误思想进行集中驳斥、对各种谬误进行全面澄清。
例如,在发展道路上,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姓资”的妄议,《纲要》给出明确答案,“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针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争议,《纲要》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强调正确处理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是一个政治问题,“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在政治建设上,针对“集中与民主相冲突”的论调,《纲要》指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完全一致的。”民主是正确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归宿。针对一些人对西方宪政的迷思,《纲要》强调:“打出‘宪政’牌,目的是拿‘西方宪政’框住我们,用所谓‘宪政’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揭露“党大还是法大”是伪命题,本质是政治陷阱,是把党的领导和法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最终否定、取消党的领导。在经济建设上,针对否定公有制或非公有制的观点,《纲要》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外交建设上,否定“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驳斥“中国威胁论”,重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则立场,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
“思想的田野,如果科学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只有敢于向错误思潮亮剑,敢于揭露错误思想的本质危害,才能分清是非、去伪存真、激浊扬清、弘扬真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注重学理性,又要注重战斗性;既要理直气壮加强正面灌输,又要旗帜鲜明抵制错误思想。特别是在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社会思潮多样多变的形势下,面对错误思潮传播渗透、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只有主动发声、敢于应战,才能更好实现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纲要》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反驳与扬弃,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与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是《纲要》的立论之基、思想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与此同时,一定要秉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3、回应时代热点问题,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前进道路上难免会出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挫折与风险,应对各种困难挑战需要理论的阐释回答、洞察预判。一定意义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过程,就是一个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聚焦问题提炼本质规律、不断立足现在谋划未来、不断未雨绸缪有所防范的理论创新过程。
《纲要》全书充满浓厚的问题导向,处处为现实热点问题把脉开方,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例如,针对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强调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针对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问题,强调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针对冤假错案等司法问题,强调要坚守公正底线、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针对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调要扎扎实实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工作;针对“台独”问题,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针对国际传播中的“挨骂”问题,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针对共产党人精神上的缺“钙”问题,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夯实思想基础;针对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强调要牢记党的宗旨,真抓实干,践行正确政绩观;等等。
时代问题具有客观性,解答时代问题要遵循客观规律。同时,时代问题也具有主观性,其中“为了谁、依靠谁”是时代问题主观性的集中体现,是攻克时代难题的立场所在、力量所在,是解答时代问题的总钥匙。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最高裁决者,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是评判执政水平、理论成效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思考一切问题时,其出发点、支撑点、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最终目的都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从根本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实现人民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理论体系,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这一思想的价值精髓。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归宿。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和认识问题,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意志;必须坚持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必须善于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新创造、新经验、新智慧发掘出来、概括起来,使理论创新充分吸纳群众实践的养分、展示群众创造的能量、体现群众思考的成果。
4、揭示科学思想方法,提升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水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既打开了认识当今世界的视窗,也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这一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纲要》集中阐释了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旨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例如,要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制定方针政策、推动事业发展;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牢牢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要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防控各种风险;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重视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坚持不懈把工作干出成效来。
社会现代化与澳门社会建设的方向 篇3
社會現代化與澳門的差距
社會現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是當代社會學範疇中討論的一個重要命題,指的是人們利用近、現代的科學技術,全面改造自己所生存的社會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過程。具體地說,社會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尤其是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高度時,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發生社會變遷,努力謀求社會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極大改善,以滿足社會持續發展需要的過程。
從歷史進程來看,社會現代化是時代發展的大趨勢。雖然這一趨勢的萌芽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但直至20世紀60年代才成為世界潮流。一般認為,社會現代化的內涵是相當豐富的,絕不僅僅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還包括社會結構的分化與整合、科學技術革命、城市化、理性化、人的現代化等重要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現代化的精神內涵要比物質內涵更為深刻。
對照社會現代化的物質內涵,我們感到澳門在這方面已經取得長足進展。有西方學者曾經提出過評價社會現代化的指標體系,例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超過3000美元,第三產業產值在總產值中所佔的比例大於45%,非農業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大於70%,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大於70歲,成人識字率大於80%,大學普及率大於30%,等等。對於澳門而言,上述指標絕大部份早已達到並已明顯超出。就拿最關鍵的GDP指標來說,澳門2011年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已經超過53.17萬澳門元,相當於6.63萬美元,是通用指標的22倍強。此外,澳門居民的預期壽命也已經達到79歲的高齡。所以說,用經濟建設成果和物質條件來衡量,澳門是符合社會現代化要求的。
然而,倘若深入考察社會現代化的精神內涵,我們就會發現澳門在不少方面存在差距,甚至明顯欠缺。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和一些發達國家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實踐都表明,人的現代化既是社會現代化的必要組成與核心內容,又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有效途徑。百度百科的“社會現代化”詞條中指出:“在一個社會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人的現代化,現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運行的。一個社會祇有它的人民現代化了,或者說,只有那些在現代科學技術、經濟和各種組織中工作的人,都獲得了與整個社會現代化發展相一致的現代性,這樣的社會才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現代社會。”而人的現代化的主要特徵,則在於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革。具體言之,“在現代化過程中,與政治等變革相適應,整個社會和全體社會成員由落後的、愚昧的、腐朽的生活方式轉變到文明的、科學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安於現狀、懼怕變革、墨守成規的價值觀念,轉變到積極的、向上的、進取的精神狀態”。
用上述觀點來對照,澳門在人的現代化方面的不足便十分明顯了。上文提及的“落後的、愚昧的”生活方式,“安於現狀”、“懼怕變革”、“墨守成規”等價值觀念,在澳門還是有一定市場的。例如,由於澳門的就業機會很多,失業率極低,不少在職人員安於現狀,缺乏進取心。雖然對工作條件和待遇時有不滿,但多數人只是採取跳槽的辦法,一走了之;而不是設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出成績來改變現狀。由於長期以來受到葡萄牙文化習俗的影響,不少行政部門和單位一方面認真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另一方面又習慣於繁文縟節,形式主義,慢節奏、低效率。有相當多的公職人員在工作中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應付差事甚至推諉責任。儘管近年來的政府施政報告中已經多次提及建設陽光政府、科學施政、提高辦事效率、優化公職人員素質等問題,但似乎積重難返,改進的效果不佳。縱觀澳門社會,總體上講民風比較純樸,絕大多數市民正直、善良、熱情;但也有許多人不思進取,懶散保守,甚至自我封閉,盲目排外,缺乏足夠的現代性。
根據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澳門在社會現代化的征程中還有十分艱巨的工作要做,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
澳門社會建設的努力方向
加強社會建設,朝著社會現代化的目標努力邁進,是澳門特區政府需要帶領全體市民完成的歷史使命。筆者認為,從宏觀的角度和全社會的層面來看,爲了有效地推進澳門的社會現代化,應當抓住以下四個關鍵環節,即:倡導競爭意識,堅持開放方針,克服平均主義思想,推行差異化發展戰略。
第一,倡導競爭意識
“競爭”是在多門學科中得到應用的概念。生物學中的競爭是指不同種(類)生物之間爲了獲得更有利的生活資源而發生的相互作用與相互關係。社會學中的競爭是指個人或團體爲了達到某種目的,努力爭取其需求對象的行為。在經濟學中,競爭特指商品生產者為爭取有利的產銷條件而進行的相互鬥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不管哪一種競爭,其本質都是爲了謀求更大利益而做出更大的努力、設法超過他人(他事物)的行為。競爭無疑有利於調動主體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可以成為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競爭具有積極的正面效應。我們倡導的競爭,也正是積極意義上的競爭。
為實現社會現代化而倡導的競爭,是廣義的積極競爭。具體地說,要在全社會倡導競爭意識,要鼓勵各行業、各單位、各個部門、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都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而設法爭取更多的資源與有利條件。各級領導的管理方針要鼓勵冒尖,政策的制定則要在保護弱勢的同時向強勢傾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資源的利用獲取更大的效益。誠然,鼓勵競爭往往會打破平衡,這是不少人的憂慮所在。須知矛盾運動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發展才是最大的穩定。世上沒有絕對的靜態平衡,和諧穩定並不意味著停滯不前,更不能保護落後。當越來越多的公務員、管理者、技術人員和普通職工、廣大市民都逐漸樹立起競爭意識並能身體力行的時候,澳門人的現代化才會有顯著起色。
第二,堅持開放方針
競爭的實施既需要有合適的環境,又需要有效的內在機制。堅持推行開放的方針政策能夠滿足上述兩方面的需要。因為開放的主要功能就是打破封閉系統。
封閉系統的概念源於物理化學,是指與外界沒有物質交換(僅有能量交換)的體系。與其相對應的則是與外界既有能量交換、又有物質交換的開放系統。系統的概念在物理學、化學以及地球科學領域均得到很好的應用,能夠解釋許多自然現象。例如,比利時學者普利高津籍以獲得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著名學說“耗散結構”理論,就是對非平衡態系統研究的傑出成果。有不少學者將系統的概念引進社會科學領域,進而發展出系統科學,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們在討論人的現代化這一問題時提出堅持開放,是爲了給競爭提供合適的運作環境和動力機制。南宋時期的大學者朱熹寫過一首詩《觀書有感》,其中的警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闡述的就是這個道理。有個成語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澳門是一個微型經濟社會,土地和人力資源都非常有限。倘若不同外界交流,沒有外來活水,恐怕很快就會日漸冷寂,最終淪為死水一潭。近來有人對開放內地生留澳工作評頭品足,反對者擔心此舉將影響本地年輕人就業、工資與晋升機會。更有一些人盲目排外,一味反對引進外來人才。其實,失業率很低未必是絕對的好事。工作太好找使求職的壓力大大降低,一些人的責任感與進取心也會隨之降低,杜絕外來人力資源的加入無形中起到了封閉環境、削弱競爭的作用,甚至導致保護落後的效果。如能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引進人才無疑將有利於促進競爭,激發社會活力,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nlc202309021205
第三,客服平均主義思想
平均主義是人們對待財富分配的一種主張,是指要求所有社會成員平均分享一切社會財富的理念。這一思想最初形成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對於維持當時社會的發展和種群的繁衍曾經發揮過一定的作用。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平均主義在一定程度上質疑了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社會現象,對剝削制度作出了有限的批判,所以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而,當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市場經濟漸趨成熟的時候,不管在哪一種社會形態下,平均主義思想都是既不科學而又不可行的。
這是因為平均主義的認識根源是歷史唯心主義的平等觀念,它無視差異,否定矛盾,違背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這種唯心主義的錯誤思想,不僅體現在分配原則上,而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涉及處理人際關繫的許多方面。在澳門,我們同樣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例如,片面強調公平、平等,喜歡攀比、跟風,不喜歡個性鮮明,更容不得冒尖。有一些人自己不努力,工作平淡甚至平庸,卻反對別人努力創新,妒忌同事取得成績。當平均主義的模糊認識在社會上逐漸抬頭之時,不良的影響也會潛滋暗長。
平均主義的主要危害在於三個方面。一是削弱創新意識,滋長懶散習氣。在平均主義思想制約下,人們不愿改變現狀,更不敢冒險創新。攀比心態的滋長逐漸培養出坐享其成的懶散習氣,整個社會的生氣與活力就會大大減弱。二是妨礙競爭,不利於強者脫穎而出。平均主義流行之時,人們寧肯袖手旁觀,不願努力奮鬥,更不敢出頭冒尖。在這樣的氛圍中,競爭無法開展,這對於強者和優勢群體來說,就會失去脫穎而出的機會,甚至永遠埋沒。三是不利於心理健康,損害社會風氣。平均主義的錯誤思想具有不良作用,它會腐蝕人們的健康人格,滋長妒忌心態,久而久之,人們的精神面貌就會受到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畸形發展,進而造成整個社會的不良風氣。所以一定要客服平均主義思想,倡導競爭與冒尖。
第四,推行差異化發展戰略
在經濟學中,差異化發展戰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對競爭的一種有效方法或手段,是指設法使自己的產品、服務或品牌、企業形象等與競爭對手形成明顯的區別,以獲得競爭的優勢。這一戰略又稱為“差別化戰略”或“別具一格戰略”,是對“趨同化”或“同質化”戰略的否定。
差異化戰略的本質在於個性化,在於揚長避短。俗話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體現的就是差異化發展戰略的優勢。這一戰略不僅適用於經濟範疇,而且在其他社會領域同樣具有普遍的應用價值。我國內地改革開放初期,爲了搞活經濟,讓廣大民眾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鄧小平提出了“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方針。他在1985年10月23日會見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的時候明確表示:“一部份地區、一部份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後來的實踐證明,這一方針正是差異化發展戰略的典範,確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澳門在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中也應當積極推行差異化發展戰略。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在向廣大市民提供基本社會保障、對一般社會群體保證基本支持力度的基礎上,向條件較好、積極性較大、特色較為鮮明、成果較為顯著的單位或個人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幫助他們更快地成長壯大,獲取更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進而帶動各行各業朝氣蓬勃、生動活潑地發展變革,有效地推動澳門的社會現代化進程。
(作者是澳門城市大學——遼寧大學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社会主义方向 篇4
随着物质文化建设的日益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乡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乡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中国乡村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使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为乡村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探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因考量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乡村文化的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只字不提乡村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泯灭的战略举措。
怎样发展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近几年,全国各地一些乡镇,为精简机构裁员,不少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有的镇电影院成了危房。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乡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因此,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科学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中国乡村文化是一片广袤的富矿,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各级政府、国有和民营企业乃至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乡镇基层组织应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创造激情,绝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全国各地有不少被文化部命名的特色文化之乡,如“黄梅戏”之乡。这些特色文化的建设一旦与产业融合,必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里的商机无限,这里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丽曙光。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的不可估量的因素。我们应把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社会实践题目(专业方向) 篇5
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人员(10位左右含家长)生存状况的调查,测算一下本人出生至今的全部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谈一谈作为高校的大学生我们应如何提高生存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学期社会实践调查(5-1实践周)
一、三维方向的实践报告主要内容:根据本学期课程,结合所在地资源,对室内装饰材料进行调查,主要侧重于饰面材料与骨架材料。简单产述材料的种类、施工工艺与材料应用的环节。
二、二维方向的实践报告主要内容:根据本学期以学习的“招贴设计”课程,结合所在地资源,通过市场调研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招贴设计课程的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对商业宣传的广泛性。
三、动漫方向的实践报告主要内容:调查一周内在电视中播出的动画片,写出动画片的制作方式、制作国家及每集时间,挑出2部动画片评论一下,写出自己对现在电视台播出动画片数量和质量的感想。
四、音乐专业的实践报告主要内容:结合所学专业,在实践周中积极参与音乐教育、文艺演出等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将实践中的收获、不足、感受等内容提炼出来,撰写成社会实践报告,题目自拟。
第六学期社会实践调查(5-1实践周)
一、环艺方向的实践报告主要内容:以本专业所学的学课为主,结合市场形势对装饰行业进行调查,谈一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展望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二、装潢方向的实践报告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全面了解VI设计,熟悉设计好的作品如何变成商品,在设计时就应把使用材料的因素考虑进去,以材料为切入点做市场调查分析。
三、动漫方向的实践报告主要内容:调查一周内在电视中播出的动画片,写出动画片的制作方式、制作国家及每集时间,挑出2部动画片评论一下,写出自己对现在电视台播出动画片数量和质量的感想。
社会主义方向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时期 大学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2-02
一、前言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在大学阶段系统全面的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先进思想的熏陶,以及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等,符合中国阶段国情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的思政教师通过常规的课堂讲授,以及形势丰富的讲座、实践活动,给现在的大学生呈现了更为生动和通俗易懂的学习素材,这样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以及认可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师更需要借着这种支撑力寻找新时期下思政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方向,让高校中的思政教育稳步成长,继续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二、社会主义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政课程本身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势,从事该课程教育和研究的教师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课程形式改变、课时调整、实践拓展等等手段,逐渐在广大的在校学生心中树立了思政教育的新形象,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政治理论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分量。然而,越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注意结合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背景,民生问题在社会中的形成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多角度构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遇到的一系列曲折等等,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及时敏感的反馈。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可见的教学内容上,还应该作用于课程开展形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的实际价值以及社会功用也能够得到必要的凸显,年轻一代的思想觉悟以及对问题、现象等的分析能力的科学培养也将会由此受益。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下的发展方向
1.继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然而它并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人们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以及教育研究等领域,都能够找寻到与之对应的实现形式。新时期下思政教育的以人为本同样有多种表现途径,它体现在教学内容调整与教学形式优化两方面。教师们习惯于在课本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一些实例,这些好人好事或者先进事迹往往具有较高的覆盖性与认知度,能够最大程度的引起学生在感性认识上的共鸣。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身边的人与事穿插在课堂讲授之中,只要是具有正能量和教育意义的素材都适用于教学活动,它们对于学生的触动往往更具真实感。另外,教学形式的改进也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人们需要排除一些戴着教学改革面具的空谈与空想,积极的将一些教学上的好方法、好点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师能够控制和改进的合理模式,从而保证师生的课堂合作具有高效、科学的优势。
2.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不仅仅是高校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所有的课程教育都需要与学生达成有效的沟通才能够称得上是有价值的。很多学生认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国家政策走向与自己并没有太多关系,所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在思政课堂上的表现也相当的消极。对此,教师需要在课程设置以及自身的授课技巧上进行一定的提升。例如借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微博、微信、论坛等等都能够在课下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它强大的数据收集、整理以及信息传播功能将会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很多思政教育教学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民生问题、社会和谐等等热点展开。这正是信息科技反作用于教育领域的恰当体现,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师生互动的拓展与升华。
3.注重大学思政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教师除了需要注重案例的准确灵活应用之外,还需要思考其他有利于学生人生价值观以及社会观树立的实践形式。学校以及任课教师可以尝试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以及公益组织机构达成合作,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学习与实践机会,鼓励一些学生走入基层,体会社会底层人们在生存与生活中的挣扎,了解更多普通民众在公共社会中的困扰,以及近些年来国家和人民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切实成就等等。这种更为直观的感受能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他们最真实的触动,这些看不见的作用往往能够准确迅速的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以及未来职业规划产生积极影响,这是课堂上的思政教育所无法做到。
四、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赋予了学生以及教师更大的机遇,同时也为他们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走向以及教育改革的变化趋势。人本思想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仍是学校以及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广大的高校学生也将在此过程中体会到社会价值以及思潮的变化,他们的成长也将在这一阶段得到有力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孙世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5(8).
[2]钱正宇.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5).
社会主义方向 篇7
建筑设计是各种元素互相融合交叉的一门科学文化,而强调地域主义最突出的原因就是世界文化进入20世纪后文化趋同的趋势,有识之士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负面面影响,提出了新地域主义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地域主义而言的:①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强势和话语权,利用多种手段,使弱势国家在文化上、建筑上使用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秩序;②在设计中,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标准化的语言,没有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生活元素。
新的地域主义是对全球化趋势的一种反行。它着眼于本民族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传统,关注日常生活与真实亲近熟悉的生活轨迹,提取文化中更本质的东西,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技术表达出来,使建筑和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一种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
2 南通传统建筑的特征分析
南通襟江带海,地势低洼,多受风雨之苦。所以,南通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大体有三种:
一是城郊农民居住的茅屋草舍,南通人称为“补屋”。南通地区盛产芦苇和稻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草屋广泛使用于南通农村地区:金黄色的屋盖,白色的芦苇墙,在阳光下斑驳陆离,形成南通乡村亮丽的风景。房梁一般用较为粗壮的竹竿或者树干,一般房屋的架构是当中一间堂屋用来会客和吃饭,旁边两间为堆放粮食杂物和休息之用。但是,这种房子光线昏暗,地上潮湿,使用年限短,遮风避雨能力差。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草屋很快为砖屋所取代。砖屋形成了南通独特的极具夸张的大屋脊,南通民居最具特色之处就是高高翘起的正脊,正脊中间起翘缓慢,接近端部lm左右开始急剧起翘。正脊起翘的方法是通过叠加砖、板瓦和钢筋,按照从中间向两端的顺序,自端部(山墙外皮向内约1.5m)每一板瓦长度增加二、三块瓦的高度,而且瓦是以等差数列的方式增加的,形成夸张的极具特色的房屋正脊。
二是启海一带村民居住的比较讲究的房子。在盖房之前,先要找风水先生堪定房址。最好是周围有小溪环抱,或在圩塘边或坝头边。在房屋的临水处有一座木桥,跨过小桥就是柴门。柴门中多有天井,可晒晾谷物,房屋架构大都为四关厢的“补屋”。屋顶是芦苇帐,然后铺上红砖,用草绳网住,房屋的门是板门,墙是砖墙。
三是豪门大户的庭院老宅。南通城建城一千多年以来,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而豪门大户的庭院老宅正是这些遗产的杰出代表。现存于世的一些老宅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清代周家老宅,这座老宅的建筑格局非常宏大,整体一进三堂,六十余间。房屋为砖木结构,屋脊高高翘起,门前有照壁平墙,路面铺设长方形麻石板,门口有鼓石状雕塑,整体建筑非常气派。还有张謇建造的城南别业以及刘一山的城西别业建筑也是绚丽多姿,各具特色。
总的来说,南通民居建筑外观造型非常优美,屋顶坡度缓和,屋脊两头翘立,中间略微下弯,而屋脊端部高高翘起,如尊如踞,带来高险陡峻的视觉感受。立面兼具北方的沉稳后重和南方建筑迤俪轻灵。门窗比例窄长,使得陡峻的屋身更具高起之势而整座建筑又稳稳地落座于低矮平实的台基上,在蓝天绿树的背影衬托下,显得更加优雅、端庄、美观,富有艺术美感。房屋的外墙洁白,再以灰色瓦片或稻草相衬,非常雅致。而屋檐产生的阴影,加上明间廊子的凹进,使整幢建筑产生了鲜明的立体感。随着南通经济的迅猛增长,推倒式的开发随处可见,南通民居作为南通人民生活方式的忠实例证,因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正迅速地退出建筑市场。南通民居是南通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在这份文化遗产没有退出之前对其进行研究、开发,保证南通文化载体的连续性。创造具有南通特色的民居形象。将这些鲜明特征的形象运用到南通建筑的设计中来,创造造型独特的南通建筑。
3 对南通未来地域建筑的思考
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进步的产物。地域文化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人文地理、民族风俗等社会综合因素的集中表现,历经长期的历史积沉,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但地域文化不是一种固有模式,更不是一种“文化产物”,它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吸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只有创造性地发展地域文化才能使它保持长久的魅力。作为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它既反映了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又反映了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当代地域建筑必须结合新的经济形式和生活方式,在保留地域文化特征的同时,充分利用全球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要,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新时代地域建筑。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浪潮的推动下,出现了以欧美西方现代文化为主导的全球文化趋同现象,反映在建筑文化领域,则出现了建筑的“国际化”趋势。现代建筑相对传统地域建筑的经济性、功能合理性以及先进的材料、技术和科学的构造方式,使“民族性”、“地域性”被“同际性”所取代。这种缺乏地域民族文化内涵国际通用模式,其后果是城市风貌雷同复制、建筑形式于篇一律,甚至导致地域建筑特色的消失和城市地域文化的没落。
所以,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对待建筑的全球化和地域化。地域建筑要跳出形式的羁绊,注入时代的血液,南通地域建筑是对南通优良传统和文化的继承,不是传统建筑符号的复制和元素的拼贴,高翘的屋脊,陡立的屋身,以及建筑本身的美感都是南通传统建筑优秀的文化基因。所以,南通地域建筑的发展,需要在汲取现代化的创作理论、设计观念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从区域传统的、生活的文化中寻找立足点与创作源泉,才能建造出有特色、有个性而且与当地的环境、历史、文脉与生活交相融合的高品质建筑。
4 结束语
全球文明一体化引发的建筑文化趋同,使传统地域建筑重新受到关注。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课题,传统地域建筑系统是古代建筑问题的解决模式。而今天,我们必须针对现代的危机来建构新地域建筑系统。它既应“将一个地方的记忆从过去传递到现在,还将这个记忆从现在转换到未来”。
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是通过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因素所形成的。优秀的地域文化要契合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应兼容相互对立的元素.开放地面对外部环境,并始终保持积极的活动状态,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只有体现这个特色,设计才能生存。
参考文献
[1]黄毓任,冒键.南通历史文化概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赵琳,张朝晖.新地域建筑的转发[J].新建筑,2000(5):10_12.
科学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市场化 篇8
事实上, 对科学内涵由来已久的争论极好地体现了科学的社会化过程。人们较早意识到科学是一种目的在于探索自然规律的理性知识, 这一点有别于常识和其他知识, 但在形态上却没有什么区别。它虽然广泛但却成系统, 它虽然繁杂但却有条理, 在解释自然方面, 比其他知识更具说服力。后来, 有人从科学认知方法是否可靠来理解科学成果的正确性, 经过漫长而激烈的争论总结出数学方法、实验手段、逻辑理性等一套特殊的操作规范。科学, 以其程序上的一丝不苟保证了结论的无可辩驳。随着科学成果的大量增加, 人们发现科学知识的形体虽然是不断增长的、新陈代谢的, 但其形态却是单一僵化的。它通常被储存在书本等媒体里, 告诉感兴趣的读者前人探索的结果, 而得到那个结果之前的艰苦的过程和其中丰富的内涵我们却知之甚少。科学研究者大半生的努力体现在教科书中往往只有短短的几行, 更多的人毕生从事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却无法为后人所知。显然, 知识的严谨简洁、其形式的单一有限掩盖了科学社会性的、多元化的内涵。随着科学活动的大面积展开和科学的社会体制的建立, 人们越来越发现:知识和方法的后面——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科学本身包含着丰富内容, 正如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中写道: “从根本上把科学看做是一种社会活动, 看做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从这一角度看, 科学不单单是一条条零散的确证的知识, 而且不单单是一系列得到这种知识的逻辑方法。……通过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 我们也许能领会科学与社会其他部分的确定的联系, 例如, 与政治权威, 与职业体系, 与社会等级分层的结构, 以及与文化理想和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许许多多的内容也许是科学所先天蕴涵的, 它不仅仅意味着科学自身的发展行为多种多样, 还意味着科学作为一个新的实体给社会既有实体带来的变化多种多样。刘珺珺在《科学社会学》中这样评说: “关于科学的这种认识, 不再把科学看做是一种孤立存在的东西, 而强调科学同技术、生产、经济与政治等现象的联系。实际的历史说明了这种观点, 所以人们达到这种认识是一种必然。”
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对科学的认识也同样高歌猛进。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莫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出现并逐渐成熟, 其研究内容关注于科学社会结构及科学家的社会关系。与其说他们进一步发展了科学的社会内涵, 不如说他们找到了把科学视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新的切入点。科学社会学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系统, 是一种社会体制 (或称社会建制) , 科学家的工作使这一新职业获得了从业“执照”, 获得了与其他职业同等的社会认可, 而科学家的职业特色不可替代的关键在于他们建立了一种社会体制, 这等于重新诠释了科学。比较成熟的关于“科学体制”的含义如下:它是拥有共同科学目标的科学家为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和实现最大社会福利而组织起来进行科学活动的有效程序和稳定结构。其要素包括从事特定活动的人群、用于指导规范特定行为的制度、常规组织和基础设施。这四个要素可以概括为科学人群、科学制度、科学组织和科学设施。体制的实质在于人的集团, 这一注重“群体化”的理念与研究方法使得科学的社会活动的研究系统化、规范化了。集团的历史展现了众多从业者的科学活动史, 然而, 科学活动史研究的不完善导致对其进行的体制化分析成果在应用于现代科学活动时, 效果并不显著。比如, 考察科学的体制化进程, 科学家角色的出现是从哲学家、神职人员、中世纪大学教师、官吏、工匠、医生、占星术士、炼金术士到业余科学家再到专业科学家;科学组织从无形学院、中世纪大学、十七世纪英国的皇家学会、法兰西科学院、研究性大学、工业实验室、政府实验室、再到大学中院系的建立和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 这种体制化的考察在科学活动并不广泛深入、活动规模也不大, 与其他社会实体的联系并不紧密的时期是卓有成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的巨大发展带来的科学事业的规模和结构上的调整使得科学活动复杂化、多元化, 人类科学实践的迅速丰富造成科学社会学研究的相对落后: “体制”分析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一个1890年由德国历史学家曼逊 (T.Mommsen) 创造的概念“大科学”在20世纪中期以后得到人们的重新关注。巴伯在论及“美国工业和商业界的科学家” (见《科学与社会秩序》) 时所使用的“大研究组织”这样的词汇已显得捉襟见肘。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计划、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人类基因图谱研究、我国的载人航天等“大科学”的经典之作向科学社会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后世研究科学学的学者影响巨大的科学史家普赖斯及时发现了这一变化, 他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考察科学, 重视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并使用恰当的手段——统计方法和数量工具来描述新时期的科学。“大科学”概念经普赖斯的进一步阐释和丰富不仅为同行所接受, 而且成为考察现代科学的通用术语。它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科学家人数的激增, 尤其重要的是在整个人口中的比重加大 (科学家人数增长是整个人口增长速度的三倍) , 科学文献的爆炸性增长 (科学文摘数目翻倍所需的时间只要十五年) , 科学研究消耗的资金越来越多 (如加速器所需费用在约四十年的时间里翻了25000倍) , 还必须注意到的是科学活动的复杂化:组织管理、能源供给、物资供应、技术指挥、安装建设、保障维修、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协调服务等,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科学的行列中, 原有的科学工作者的活动内容也越发丰富起来, 科学人群出现了分化。在“大科学”的研究中, 体制化分析显露出其局限:无法反映出科学活动的多元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内涵深化的历史表明:把科学定义为一种知识和方法从科学成果的语言形态和操作形态上实现了对科学的初始把握;把科学定义为一种社会活动则摆脱了知识定义的僵化束缚, 解放和拓展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丰富内涵;而把科学定义为一种社会体制从科学家的集团形态和建构形态实现了对科学的社会学把握;“大科学”概念的建立则使我们看到了体制定义无法包容进去和挖掘出来的科学活动的多元性。但“大科学”的多元性在提出的时候是笼统和概括性的, 因为即便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学者也无法预见到科学在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更遑论科学对社会各个实体所产生的种种深远的变革。所以只是到了今天, 我们才能更准确和全面地去阐发多元性的丰富内涵。
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 市场经济大行其道。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 各种政治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宗教、伦理、艺术、科学等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它们由经济基础决定, 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我国从20世纪末期开始, 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不仅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 而且兼有市场经济的性质, 此种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作为上层建筑的科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大科学”的多元性是否会集中地体现在科学发展的“市场化”上?
在市场经济模式里, 与计划经济由国家引导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不同, 而是代之以自由价格机制, 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 从而提高社会效率, 推动社会进步。市场化要求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价格机制配置社会资源, “大科学”所需的社会资源 (包括人、财、物等) 却往往是通过政府内部或政府间行为获得——比如国内或国际科研机构、大学的合作, 项目越大, 其特征越明显, 这是由“大科学”关注的内容所决定的。20世纪末期以来, 由各国政府和国际性组织牵头实施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学”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生态、环境、生物和地学领域, 往往体现了全人类的长期利益和诸多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要求在国家甚至国际的层面上协调、组织各方面力量, 很难通过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来招聘人员、募集资金、有效管理, 因此市场化在“大科学”发展中还处于局部探索阶段。另外, 对于单体规模小、但数量众多的“小科学”来说, 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我国传统科研经费来源实行以国家为主、地方为辅, 个人捐助和单位自行出资为重要补充的资金管理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科研机构的资金来源则日趋呈现出市场化突出的特征。以研究型大学为例, 政府拨款一般占科研经费总数的50%以下, 其他则来自学费、捐赠以及横向研究、开发经费等。特别是学校和产业界、商界的合作, 不仅支持了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创新, 还为企业增加了可观的利润。市场化不仅体现在学校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 在英国, 大学采用许可证制度、开办公司和派遣顾问等形式参与市场, 成为知识资产开发领域的先锋旗帜。
从来势汹涌的市场经济浪潮中, 科研部门、大学等机构等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企业主动投资科研领域, 中小企业虽然尚无力筹建自己的研发机构, 但并不等于没有自己的科学和技术需求, 因此市场化已经在科学社会化的进程中初露端倪, 在这个意义上, 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具有了新的内涵。
摘要:对科学内涵的争议由来已久, 从知识论、方法论再到社会体制以及“大科学”概念的成熟, 科学内涵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被挖掘和拓展。这不仅与科学本身在近几个世纪的突飞猛进有直接关系, 还与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的追问和反思密切相关。近代市场经济兴起以后, 科学社会化的方向受到市场化的影响, 并在当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得以显现。
社会主义方向 篇9
(一) 内控监督队伍未能实现独立性原则
内控监督队伍要发挥其真正的职能, 应遵偱独立性原则。而事实上, 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的内控监督队伍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独立。一方面, 社保经办机构内设的稽核内审科, 其机构“身份”无异于其他业务科室, 内控工作人员须与其他业务科室工作人员一同接受年度互评, 这形成内控工作人员的心理顾忌, 使内控监督工作不能充分开展并发挥其作用。例如, 内控工作人员在开展内控监督检查时, 既要履行职责、坚持原则, 又要对被检查对象平衡关系、照顾情绪, 做到“方”与“圆”相结合。如无法达到这种高境界的平衡, 便可能以牺牲原则或接受年终互评“罚单”作代价。另外, 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 内控队伍岗位设置也未能完全实现独立。目前有不少社保经办机构, 稽核内审科和财务科的分管领导由同一人 (如总会计师) 担任, 或者是稽核内审科与其他业务科室的分管领导由同一人担任, 不相容职务没做到相分离, 导致内控监督工作失去独立性, 未能发挥最高效能。
(二) 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相对滞后
目前,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实现信息系统在全国或全省统一开发, 各地独立开发, 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未能互联互通。即使在同一统筹范围内, 公安、民政、残联、地税等部门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也未能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另外, 稽核内控数据共享不顺畅, 与其他单位部门沟通协调获取稽核内控数据的难度较大。上述因素导致内部控制管理滞后, 发生参保人跨统筹地区重复参保和享受社保待遇、同时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金、死亡后继续享受养老金待遇和个人账户医疗费等情况。此外, 社会保险经办操作系统缺乏严谨的勾稽功能, 使一些不相容业务能顺利通过审核, 导致不符合政策发放待遇的情况, 如:对工亡供养家属同时发放供养生活费和养老金、同时发放养老丧葬费和工亡抚恤金等。这些情况往往在信息传递后或实施专项检查时才被发现, 追回多发款项的难度较大, 导致社保基金流失。
(三) 制度碎片化增加内部控制管理难度
社会保险作为新生事物探索前行, 至今仅经历了大约30年时间, 随着社会保障改革的深入和参保覆盖面的扩大, 国家、省、市的社保制度陆续出台, 社保制度呈现多样性和碎片化。从纵向角度, 不周时期出台的不同制度缺乏完善的衔接措施, 从横向角度, 上级政策与地方制度并存, 不同身份人群适用的各种制度并存。例如养老保险制度, 分为机关事业、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等养老保险制度, 其中就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而言, 《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 (粤府[2006]96号) 的出台统一了养老待遇的计发办法, 但2006年6月30日前已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 仍按原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这种衔接方式使以往各式各样的养老金计发制度在一定的人群范围内固化, 与现行制度并存。由于不同制度之间的业务办理和待遇核发缺乏可比性, 因此内部控制管理不能通过比较数据快速分析判断, 而要深入到适用政策制度加以分析, 无法保证内控监督工作高效和全面。
(四) 投诉举报与内控监督未充分联动
投诉举报是参保人维护合法权益、监督不法行为发生、反遇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社保经办机构受理的投诉举报, 大多数是与经办流程、待遇计发等方面存在问题有关, 这些问题有的是源于投诉人对政策的不理解, 有的则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如将这些问题深挖进去, 可能会发现与之相关的行政审核行为的错误、经办流程的不合理、对制度文件的误读等。然而, 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未能充分实现投诉举报与内控监督的联动, 以致存在问题未能流转到内控监督环节, 只就某个人的问题作了处理, 或按信访处理流程简单地发送答复, 内控监督未能发挥作用, 一些存在问题治标不治本, 缺陷和漏洞未能借此机会得以改正和弥补。
二、社会保险基金内控监督的完善方向
(一) 完善内控架构, 保障内控监督独立性
一方面, 为保障内控监督部门的独立性, 须完善内控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 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考核, 避免被检查对象介入评价, 以此排除内控工作人员的心理顾忌, 使其充分发挥专业职能, 对待被检查对象真正做到铁面无私, 坚持原则, 杜绝漏洞。另一方面, 向编办争取人员编制, 合理设置岗位, 配置人员。社保经办机构稽核内审科与财务科、稽核内审科与其他业务科室的分管领导, 不能由同一人担任, 努力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二)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共享
一方面,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将权力制约、检查监督、预警提示等风险管理功能融入其中, 一是建立完善的勾稽条件库, 运用信息系统勾稽功能, 把风险拦截在业务经办审核环节, 勾稽条件的设置须跟随社保政策不断丰富和更新。二是建立业务风险点校验方法库, 在支付数据传输环节, 对批量结算数据进行风险点校验, 结算数据须通过校验方可流转到财务支付环节完成批量支付, 对可疑数据, 系统停止数据流转并发出警报, 发送可疑数据到相关业务环节核查确认, 及时进行数据修正。三是建立跨统筹地区稽核内控信息平台, 实现核内控监督工作数据共享, 提高监管效率。
另一方面, 加速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公安、民政、残联、地税、财政、工商、金融机构等部门以及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 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 及时向社保信息系统传输关键数据, 避免数据滞后或不全面的情况, 为信息系统勾稽、校验等功能提供数据基础。
(三) 建立和运用社保制度信息台账
针对目前存在的社保制度碎片化问题, 一方面, 期待上层建筑加快制度整合进程, 努力实现从地级市到省级再到全国统筹。另一方面, 社保经办机构应建立和运用社保制度信息台账, 将制度文件相关规定 (包括制度文件的适用范围、具体计算办法等因素) 及与之对应的申办人个人信息分解到信息系统中去, 运用信息系统勾稽功能, 保证制度文件运用的准确性。例如, 对一次性补缴社保费经办业务, 经办人在已设置的栏目录入或勾选适用制度文件号及与文件规定对应的申办人相关信息, 符合关键要求的业务将顺利进入下一步, 对制度文件运用错误的情况, 由系统提出警示, 中止业务继续进行。内控工作人员也可以定期提取上述信息进行逻辑校验, 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建立和运用社保制度信息台账, 改变以往局部抽查、人工判断的监督检查方面, 在事中、事后及时、全面地发现制度文件运用有误的情况, 避免了在社保制度碎片化的大环境下误用制度、乱用制度的现象。
(四) 加强投诉举报与内控监督联动
一是要强化投诉举报处理与内控监督管理的联动。对投诉人反映的与行政审核、经办流程、制度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不能只停留于“治标”, 简单地从信访工作角度个别处理、发送答复, 草率办结, 而应以“治本”作为工作目标, 将投诉举报事项流转至内控监督管理环节, 深挖问题根源, 纠正工作错误、完善经办流程、明晰制度涵义, 使同类问题不再发生, 使业务经办质量不断提高。二是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完善举报奖励制度, 让投诉举报成为内控监督管理的好帮手。三是要提高核处能力和技巧, 严格遵守保密和回避的相关规定, 确保内控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四是加大对社保欺诈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防控和打击力度, 与公安等部门联动, 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案件移送机制, 对社保欺诈骗保等行为从严查处。
三、结束语
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参保人群和基金规模迅速增长, 经办业务量急剧增加, 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管理任重而道远, 需要努力探索, 不断吸收先进经验, 切实加强风险预警防控, 提高经办管理服务能力, 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 促进社保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管理服务越趋细化, 加强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管理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分别从软件和硬件方面着手,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然而, 由于受制于一些因素, 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管理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保险内控控制管理的现状, 初探其完善方向。
关键词: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管理,监督
参考文献
[1]白雪迪, 张庆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问题与建议[J].中国内部审计, 2013 (08) .
社会主义方向 篇10
关键词:管理主义理论,劳动关系,企业
1 管理主义理论对构建中国劳动关系的借鉴
首先,管理主义理论提出建立员工对组织高度认同,管理方和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的管理模式,是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中,中国劳动关系问题正在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劳动纠纷日益增多,其中争议的焦点是关系劳动者权益的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问题,特别是由农民工和企业下岗工人组成的弱势群体为了一个劳动机会而不得不放弃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出现了“有劳动无关系”的现象。组织的政策在对权益保障和责任追究上同样要体现平等公平精神。如果管理方能够采用高绩效模式下的“进步的”或“高认同感的”管理策略,就会有效地缓解冲突。
另一方面,管理主义理论认为,工会只有以一种更为认同的“伙伴角色”来代替传统的“对立角色”才能发挥企业管理作用。其实劳动关系中的许多矛盾,都可以通过双方的平等协商来解决,而工会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使得劳资冲突得以制度化,使劳动争议能够以一种成本最低的方式得以解决。我国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并维护劳动者利益,已经被中国《劳动法》和《工会法》所规定。应该说,中国工会在积极推行集体合同制度,推行民主参与以及帮助困难职工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其作用还是很有限的,主要是由中国工会体系决定的。目前中国工会仍是一种官方性质的行政化体制,工会领导基本上还是实行上级或行政委派,而不是由工人选举,工会官员主要是向上级负责,而不是向工人负责。另外,在一些非国有企业中,由于经营者的阻挠导致组建工会成为困难。他们一方面向企业中的核心员工提供高福利,高工资来减弱他们组建工会的意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用工形式的灵活多样化,他们又有意招进临时工,短工,使员工的流动频繁而不易加入到工会中去。因此,我国的非国有企业工会组建率很低。结合我国的实际,并借鉴西方工会的有关经验,以改进我国集体协商的运作,应是当前我们的一项明智的选择。
最后,管理理论提出的“增加对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支持”,也对我国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这就更要求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另外,如何将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因此,还必须有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人力资源规划。如果在企业中实行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劳动报酬与业绩挂钩,吸引职工自下面上地参与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很好地实行劳资一体化,克服原有的劳资冲突,促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2 构建中国劳动关系的建议
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相互之间最重要的联系之一。对劳动者,企业以至整个社会都有着深刻影响。应当承认,我国的劳动关系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基本国情的制约,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今天。但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关系体系。
首先,要加强劳动立法的建设和完善。目前,我国的劳动立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但总的来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法规建设还相当薄弱,劳动立法相对落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法规除《劳动法》、《就业促进法》以外,还应包括《集体谈判法》,《劳动仲裁法》,《最低工资法》等。但这些法规中的大多数还没有真正出台或付诸实施,使得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及其管理往往处于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境地。
其次,逐步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建立劳动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劳资双方沟通信息,协商对话以协调劳动关系,化解劳资冲突。作为三方主体的政府,雇主组织以及雇员组织要根据自己的职能独自开展行动,在社会对话中持建设性的积极态度,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凡涉及重大劳动关系处理,突发紧急事故处理等,都进行三方协商,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更好地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其中,还需加强企业中工会的建设,注意培育组织集体谈判功能。坚持把平等协商,签定集体合同作为工会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主要途径。
最后,自觉搭建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平台。对企业来说,没有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及改善劳动条件,履行劳动合同就成为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对职工来说,没有企业的发展,劳动者自身的权利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为了保证就业岗位和劳动报酬的稳定性,劳动者对企业的要求也尽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和范围之内。劳资双方利益的相关性为搭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双方平等相待,共同进步,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参考文献
[1]何俊青.西方新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义思想和实践的梳理与反思[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
[2]王侃.“从管理主义到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的“庆元模式”剖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8.
[3]刘星.服务理念的双重关注:管理主义与民主价值[J].理论导刊,2008,6.
[4]郭庆松.三方博弈中的中国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进展及问题研究[J].学术月刊,2009,9.
互联网社会中国教育发展方向 篇11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中国教育;影响;发展方向回顾中国教育改革艰难历程可以发现,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方法老套陈旧、教育目的功利化等是阻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屏障。虽然在多媒体、计算机等新型教学工具的应用下我国教育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但要想打破传统应试教育仍困难重重。而互联网社会的到来,给中国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是值得人们深入探索、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社会概述
以惊人速度向前发展、向全球扩散的互联网已覆盖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们生活方式、通讯方式、教育方式、出行方式、消费方式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微博、微信、论坛、博客为代表的公众交流平台,以B2C、C2C、B2B等交易方式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新模式,以滴滴、快滴为代表的出行手段,以“互联网+”模式为潮流的新型教育模式等一切与互联网相关产品、服务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渗透,形成了当今这个互联网社会。而互联网社会性媒体的诞生与发展让网络社会、网络生活更具凝聚力与张力,互联网成为当代社会、现代人们生活中一股不可缺少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军事、政治、贸易、教育还是经济、农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互联网社会大背景下,中国教育,中国初中教育正向着全新的方向前行,向着崭新的领域发展。
二、互联网社会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以初中教育为视角,阐述互联网社会给中国教育发展所带来的主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方向的明确。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如前所述,互联网社会中,人们生活、出行、教育等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着现代化、信息化、高速化、智能化方向改变。对于教育而言,互联网在我国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和应用,改变了传统因循守旧的教学观念,弱化了应试教育思想,使教学观念逐渐趋向科学化、现代化与人性化。在教学模式、方法方面,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形成,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云教室、机房的构建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以课堂为主,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及单一的教学方法。此外,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初中教育中的应用情况来看,互联网教育整体发展趋势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未来我国教育将朝着互联网+模式演变和发展。
三、互联网社会背景下中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1.构建互联网教育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经过历史过滤沉淀所积累在人们思想观念、语言行为中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传承传播、教育、凝聚等多种功能,而互联网社会与互联网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作为经过历史考验与过滤而在人们生活观念、行为习惯中积淀下来的客观事物,无疑也在孕育着互联网社会文化、互联网教育文化。互联网社会文化、互联网教育文化的构建与发展是互联网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支撑,是互联网社会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所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构建良好的、切实符合社会发展和中国教育发展需要的互联网教育文化,具体应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树立互联网教育品牌文化。以服务教育为主的互联网教育品牌文化是集互联网、教育、文化和品牌于一体的一种新型文化理念,它可以为教育机构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帮助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清晰的、准确的文化定位,并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形象的表现出来,以各种传播途径广泛传播开来。初中教育机构应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在深刻理解互联网教育品牌文化内涵基础上,确立互联网社会下的教育目标,整合零散的、碎片的网络教育资源、网络信息,提高知识文化体系内容的完整度与有效度,提高我国初中教育质量。通过筛选优质的教学内容、知识文化体系内容,形成一种易被认可和接受的互联网教育品牌文化。
其二,拓展互联网教育文化创建途径。融合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教育文化,其构建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实现途径,单一的实现方法,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多渠道、多样化特征给互联网教育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渠道,我国各初中教育机构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本身的优势,积极开拓各种有利于互联网教育文化构建的途径与渠道,如开发互联网远程教育APP、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微博、微信公众教育信息交流平台等。
2.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
互联网社会下,“互联网+”教育模式逐渐在教育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各种互联网+教学模式不断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初中教育在小学到高中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国各初中教育机构应抓住互联网社会给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契机与机遇,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互联网+教育模式,结合本校自身互联网教育方式与特点,加以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形成多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模式,形成多种教学模式优势互补的互联网教育体系,实现城镇教学与城市教学的有效衔接,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克服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面临的重重困难与阻碍,促进我国初中教育事业在互联网社会中快速发展,向着远程教育、云教室等方向发展。
四、结语
不管是作为万千网络用户之一,还是作为一名学生、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互联网在教育等各领域中所具有的巨大优势相信我们已有切身体验,互联网在初中教育中的应用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打破了传统课堂教育的时空局限与思想观念局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社会下,我国教育机构应积极开展文化构建、教学模式创新等一系列工作。
参考文献:
[1]钱旭初.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社会教育发展[J].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05:67-71.
[2]高建华. 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D].南开大学,2012.
[3]王磊. 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
[4]张忠华,周萍.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 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
社会主义方向 篇12
社会公平是指人们社会权利上的公平, 即承认并保证社会主体具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 (1) 。实现社会公平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1. 从政府的权利来源看, 政府应该实现与公民间的互动公平
马克思主义认为, 公共权力来自人民, 政府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 人民是权力的源泉和主体 (2) 。政府实质上是贯彻公共意志与维护公共利益的代理机构, 承担着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这一角色, 社会生活中的被管理者才是真正的主人, 政府应该做的是通过符合现代市场精神的与“雇主”进行对话的行为, 满足“雇主”需要。唯有公平正义才是公共行政的最高价值, 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也必须以此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3) 。
2. 从政府本身的职能看, 政府行使职能的过程本身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
公共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营利性, 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人民、为大众, 而不是为个人、为私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相关政策矫正社会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 如改变教育资源的不公平现状、规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等, 从而给予社会中每一个成员以平等的机会, 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4) 。
3. 社会公平本身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人民一旦意识到只要通过自身努力不论现在身处何地终会有机会达到自己理想状态的时候, 整个社会便会处于每个人都为着自己的理想拼搏奋斗的积极状态。反之, 一旦社会不公平感形成并固化于人民的思想之中便会造成整个社会风气不正, 对于既得利益者来说, 资源的高度集中会助长他们对下层人民的剥削, 对社会秩序的藐视, 从而导致腐败现象丛生;对于社会底层人民来说, 不公平直接体现在其掌握的资源数量上。缺失的受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尤其是缺失改变命运的机会都会造成他们的不满与反叛, 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动荡。
因此, 维护社会公平是政府行使职能活动的永恒的价值追求。同时, 社会公平作为一种抽象的价值取向, 本身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特征, 其内涵会根据社会不同阶段的现实状况发生变化, 这也为政府将公平运用在其职能活动中提供了一个实践方向。
二、政府坚持社会公平取向的实践方向
1. 实体上保障物质资料的可获性和充分流动性
⑴以“精简机构, 量体裁衣”代替“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政府应该从“因人设职”向“因事设职”方面转变, 减少不必要的编制。同时, 政府的一些职能活动可以采取外包方式, 这样既可以避免政府行政人员因为专业性不强难以胜任同时也可以解决特定时期内职能活动完成后相关人员的安置问题, 减少大量供给冗员的行政支出费用, 做到真正的“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让人民可以获得生产生活资料而非将资源在维持不必要的行政运转过程中作无用消耗。
⑵以“程序简单, 机动灵活”代替“行政繁琐, 低能低效”。首先, 政府应该培育现代企业精神, 追求“高效、便捷”, 推行一站式、多部门集中办公等服务减少民众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其次, 将政府处理相关行政事务的时间规定在能够满足高质量办公的基础之上同时能够及时反馈给民众的时限范围内。第三, 应该避免出现行政僵化问题, 减少“证明你妈是你妈”等诸如此类问题而给民众带来的不便。
⑶以“市场调节, 政府补充”代替“政府强势, 市场疲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今天已日渐式微, 生产资料的获得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和价格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 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经济主体, 参与平等的市场竞争, 不应该被排除在某些应该由市场调配的资源之外;在对一些应该处于政府监管的生产资料领域, 也应该对满足其准入标准的市场主体进行开放并尽可能降低其准入成本。
2. 程序上保障秩序规则的合理性和平等适用性
⑴保证秩序规则的合理性是前提。在社会管理中政府应制定权威合理的制度甚至法律来保障公民公平地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 缩小贫富差距, 关爱弱势群体, 调整分配格局, 让社会成员能够切实感受到社会公正对个人幸福感的滋润。 (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政府的行政行为应该遵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实际上就是要遵守一套行政主体和人民群众共同接受, 共同遵守的秩序规则。秩序规则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遵循的秩序规则是否有利于政府的服务角色与人民的主体地位的合理划分, 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构建, 是否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创造性生产, 是否有利于遵循公民的理性判断。保障秩序规则合理性就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好的秩序规则不是作古的仍旧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 而是适应社会发展懂得因时而变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虽然制度的创造本身不可避免地具有这种滞后性, 可是不能盲目进行路径依赖, 当旧有的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就需要有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⑵保障秩序规则的平等适用性是关键步骤。好的社会生态应该能够鼓励人们遵守规则和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在一个社会里, 人们会不会遵守规则, 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或规则意识的问题,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社会生态的状况 (6) 。在秩序规则具有合理性的前提之下, 保障其良性运行是决定其沦为一个空壳还是成为一个有效指导方针的重要环节, 而其良性运行主要体现在它的平等适用性上。首先, 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法律的贯彻执行者。执行权力机关的法律意志, 行政主体纵然享有制定抽象法律文件的权力, 但也不能与法律相违背而进行行政立法以及制定其他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政府享有的自由裁量权也只能建立在符合社会变化以及更好的服务于公众身上;其次, 政府应该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才能更好的认知法理精神与法律意义, 才能更好的贯彻上级法律, 才能更加合理合法的出台行政性法律文件;第三政府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 不论是公权力机构还是普通大众在法律面前都应该享有平等地位, 是非好恶只能以法来评判。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法必须是良法, 必须是符合法理精神的法, 而不是恶法, 不是空有法律的旗号实际上被扭曲被夸大被人为利益操纵具有随意性的伪法。
社会公平是一个社会良序运行的必要前提, 只有人民感受到社会公平才会发挥其活力和创造力, 只有社会公平内化于社会运转中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 只有市场主体间的行为坚守社会公平原则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会欣欣向荣。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秩序的维护者, 应该着眼于如何行使其职能并使之达到社会公平的目标, 这才是政府对自身的正确定位。
注释
11 陈新夏.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社会公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79-85.
22 刘春, 施新州, 等.如何认识和运用权力[J].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20.
33 周学锋.治理语境下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模式[J].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0-9-2 4.
44 刘俊祥.论国家治理的公平化[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2) :13-19.
55 徐铜柱.试析社会管理中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统一[J].社会主义研究, 2013 (2) :66-70.
【社会主义方向】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朝鲜社会主义09-20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01-14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05-29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11-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20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11-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选题》题库10-27
社会主义学报08-30
社会主义公平10-20
社会主义革命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