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

2024-11-27

《掌声》(精选12篇)

《掌声》 篇1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权力的象征。重大会议,主会场都在一楼,二、三楼是记者的席位。有关领导人精彩的讲话常常博得一次次掌声。但人民大会堂有一个现象,一般情况下,即使一楼掌声雷动,二、三楼的记者席上依然静如处子。或许因为是旁观者,只负责忠实记录现场的动态,再说又不是正式参会代表,不能够直接参政议政。

2013年3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记者们纷涌而至。人民大会堂从一楼大厅到到二、三楼拥挤不堪。

国家主席习近平当选后第一次发表演讲。“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习近平话音未落,人民大会堂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记者席上也是情不自禁地响起一片掌声。记者们不约而同地相互用目光激励,掌声热烈。

会议中最感动人心的一刻出现了,习近平主席深情回望胡锦涛同志这样评价:胡锦涛同志担任国家主席10年间,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忠心爱戴和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我们向胡锦涛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上述文字,习近平主席其实说了两次。第一次当习近平主席说到“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忠心”,后面的话还没有来得及说出来时,现场的代表和记者就用雷鸣般的掌声打断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这也是全场唯一的一次用掌声打断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这掌声,也是全国人民对胡锦涛执政十年来的高度评价。等掌声平息后,习近平主席才重复讲完这一段话。

记者们掌声最多的还是对中国梦的无比认同。

在人民大会堂繁星点点的穹顶下,习近平坚定表示: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具有中国自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9次提到“中国梦”。激越高远,具体问题贴近现实,没有官话套话。

全体记者和代表们忘情的一次又一次地起立鼓掌。

这掌声,是对中国梦的高度认可,是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憧憬希冀,更是对中国新的领导人的无比信任和期待!

中国梦,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小家组成的,只有每一个小家的梦想真正实现了,每一个人有出彩的机会,国家的梦想才会真正实现。

中国梦,民族之梦,大国之梦。

2013,换届之年的“两会”,在中国梦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掌声》 篇2

我自幼学习舞蹈,免不了上舞台的机会。我第一次的上台表演是在金华体育馆。

那时我上幼儿园中班,比赛排在个人舞幼儿组B组。我穿上了漂亮的服装,心中却紧张不己。

A组比完了,很快就轮到我了。我深吸一口气,从幕后走上前台,似乎不那么紧张了。我抬眼向台下看去,巨大的体育场内,人山人海,他们都把目光投向舞台,我顿时又紧张起来。

舒缓的伦巴音乐响起,我记住老师的教导,尽量“忽视”观众们的存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音乐,我进入了舞蹈,应着节奏,我像平时一样跳完了这支舞。我一点也不觉得比平时更好,甚至比平时更拘谨。当音乐停下的那一刻,我有几分沮丧。突然,掌声像山洪一样,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地涌来。这掌声,把我的沮丧一扫而光,我顿时变得热血沸腾,心中犹如当了明星一般,当时的感觉就一个字--爽。

成绩出来了,我竟然获得第一名!事后,我才知道,原来其它小孩都比我更紧张,连动作都忘了,我就这样轻易地赢了比赛。

妈妈明显比我还激动,说:“你第一次比赛就获得第一名,开门大吉!旗开得胜!加油!女儿,你真棒!”说完,还竖起了大拇指。

我捧着奖杯,满怀喜悦地回到家里。但惊喜还没结束,爸爸给我准备了一大束小熊花,每朵花上的小熊都不一样呢!

从那之后,我自信了许多。这都归功于那次比赛及比赛时收获的掌声!

作者|吴宁五校 黄珂颐

掌声送给他 篇3

女孩长得太普通了,特别是那一身老土的打扮,但幸好,女孩的声线不错,加上她落落大方的表演,或多或少地为她挽回了“面子”。这是一个现场的模仿秀表演,随后又出场了几位青春靓丽的女孩。

最后,主持人开始公布各个参赛选手的排名情况。先是三等奖上台领奖,获奖者就是那个扎着马尾巴的女孩,主持人让她说说获奖感受。

女孩有些受宠若惊,支支吾吾地说:“我喜欢唱歌,可我生在农村,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能站在这个舞台,一直是我的梦想。所以今天你们每一个人送给我的掌声都是我一生最珍贵的礼物。但我要把这些掌声送给刚才在门外的那个小男孩。”

女孩讲起了她上台前在门口碰到小男孩的那一幕。

原来,女孩在经过几轮的预赛后,看到其他参赛女孩一个比一个妩媚而靓丽,只有自己像丑小鸭,别人有意无意的目光也成了一种鄙视。女孩逃出了后台,一个人在门口徘徊,这时,一个小男孩的声音从身后传了过来:“姐姐”,她转过身,小男孩这才发现自己认错了人。走的时候,小男孩说:“你跟我姐长得可真像,我姐是一个很棒很出色的舞蹈演员……”

讲到这儿,女孩的声音有些哽噎了。一双眼睛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嗫嚅道:“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那一刻我走进了后台,准备登场。”

“掌声”缘何失色 篇4

掌声是响起来了, 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 这个“小英”不仅是在上去的时候“犹豫了一会儿, 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眼圈儿红了”, 在老师近乎强迫的搀扶下“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并且在下来的时候, 是伴着孩子们异样的眼光, 哭着逃回座位上的。执教者虽然极力安慰, 说些“要学会坚强, 大家会帮助你”之类的话, 却怎么也无法使该学生平静下来……掌声原本多么美好, 可是, 在这堂课里, 却如此失色。它不仅没有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成为疗伤的灵丹妙药, 反而成为揭开伤疤的无情利刃。我不知道教师为何要有此一举, 是出于善心想帮一回弱者?还是就想让课堂也来点掌声点缀一下?我只知道, 这样的掌声不能有。

也不知从何时起, 掌声竟然成为评课中“课堂气氛热烈”的一个标准, 许多教师都竞相模仿名师课堂里那种掌声不断的热烈场面。于是, 课堂中的 掌声慢慢 地变了味, 成为倒胃口的一道菜。真可谓“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掌声, 大多饱含褒赞与鼓励之意, 那就应该在值得表扬与需要鼓励之处。反思以上教学片段, 我们不难看出, 单凭教师的一厢情愿, 忽视学生的内心情感, 是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的。这次掌声, 缺乏了解, 缺乏真情, 缺乏体贴, 缺乏尊重。

盘点一下当下的课堂教学, 掌声带来的尴尬比比皆是。反思其原因, 不外乎三种情况:掌声来得不是时候;掌声来得不是场合;掌声过多过滥。我们要从心里明白, 掌声也许是课堂的调味剂或催化剂, 但绝不是课堂的主旋律, 更不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如果课堂一定要有掌声, 那我们该追求怎样的“掌声”?

掌声当有“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爱是教育行为的核心。掌声作为一种教育行为, 就需要“爱”在其中。这种爱, 不是一厢情愿的爱, 而应该是充满尊重与体贴的爱, 是带着理解与关怀的爱, 它需要有“蹲下身来看孩子”的姿态, 也需要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教育”的心态。一位教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指名一学生朗读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结果该生连读三遍仍然没有读顺, 不是“蓟北”读错, 就是“涕泪”读错, 或是“衣裳”不对, 纠正一处, 另一处又错, 摁下葫芦浮起瓢。甚至有一些学生已经暗暗发笑了。见此情景, 教师深呼吸一下, 说:“这位同学, 不着急啊, 这样, 老师读一遍给你听, 然后你再读, 如果还读不顺, 就再读一遍, 一直到把这两句诗全读对了, 同学们就给你掌声, 好不?”果然, 该学生在之后还读了3遍, 直到第6遍的时候, 全都读对了。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这阵掌声, 让学生在努力之下以成功者的身份坐下, 既化解了学生的尴尬, 也表现出教师的智慧。

细细观摩, 课堂中的这一次掌声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教师的示范朗读, 教师的平心静气, 教师的真情许诺, 都在为最后的掌声做铺垫。掌声中有对学生的尊重, 有对学生的鼓励, 有对学生的赞扬, 它是对学生“屡败屡战”终获成功的终极赞赏, 得之不易, 当之无愧。想象一下, 如若该生第一次第二次读不好, 教师就说“大家掌声鼓励一下”让该生再读, 掌声之下, 学生更加紧张, 更可能读不好, 那又该怎么办?显然, 掌声越多越紧张, 场面也只会越来越尴尬。再反思一下前文提到的案例, 教师给班级中的“小英”来一次掌声, 虽然看着有“爱”, 但那是师者的一厢情愿, 缺少一份体贴与尊重。若是不能充分体会弱者的内心世界, 好心的教育行为也许只能带来负面的效果。

掌声当有“诚”

当前的流行词汇众多, “非诚勿扰”就是其中之一。我看对于课堂教学来说, 掌声也当“非诚勿扰”。很多时候, 掌声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以诚相待的情感, 没有心灵相通的默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很多时候都比较微妙, 既有管理与被管理者般的关系, 又有父母与子女般的关系, 更有朋友与朋友般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关系, 都离不开一个“诚”字, 只有诚, 才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才能让学生信任教师。只有让学生信任掌声中饱含的真诚, 学生才能感受到来自掌声的力量。

《九色鹿》的教学进行到一半, 学习到调达落水获救后与九色鹿的对话, 教师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演读, 其中一个学生把调达的话读得惟妙惟肖, 但是另一名学生读九色鹿的话时却逊色不少, 甚至连正确、流利都无法做到。在评价两位学生的表现时, 教师极尽赞美之言对前一名学生进行赞扬, 并提议大家给予掌声表示鼓励。发现另一位学生有尴尬之色, 教师急忙敷衍:“这一位同学也读得很好, 同学们也给他来点掌声!”掌声稀稀拉拉, 其间还夹杂着几位同学不屑的倒彩声, 以至于该学生在更为尴尬的气氛中坐下。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表现差异客观存在, 作为教师, 在评价中尤其要注意措辞, 不能厚此薄彼。遗憾的是, 此案例中的教师正是犯此大忌, 虽然看似都给了掌声, 但内涵却有天壤之别。给前一位同学的赞扬与掌声是无可厚非的, 毕竟他的确表现优秀, 但是对表现不佳的那位学生, 教师以“读得很好” (实际上同学们都明白他读得并不好) 的模糊语言来评价, 态度不够积极, 情感也不够真诚, 尤其是那勉强的掌声, 更陷学生于窘迫的境地。如此掌声, 不要也罢。

掌声当有“度”

古语云:“全则必缺, 极则必反。”掌声在课堂中亦是如此。教学中, 教师对“掌声”应恰当、适时使用, 以激发学生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但若是让课堂中的掌声泛滥成灾, 掌声就有可能贬值, 学生不仅不会珍视, 甚至会对这种掌声产生厌烦情绪。

一位教师在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 为了检查学生们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就逐个请学生来读课文。课文共9个自然段, 每人读一段。从第1自然段开始, 每位学生读完, 教师都要求学生给予一阵掌声。读得好的, 给掌声表示赞扬;读得不好的, 给掌声表示鼓励。刚开始的掌声还比较热烈, 越到后面, 掌声越少, 鼓掌的学生不太耐烦, 连接受掌声的学生也表现得相当不情愿, 到最后一位学生读完, 掌声已经完全变了味。

掌声本该让人欢喜, 此刻缘何成了讨人嫌的东西?其实, 掌声本身并没有过错, 教师的出发点也是好的, 问题出在教师以掌声代替评价, 就使得评价简单化、机械化了, 更使得掌声失去了魅力。众所周知, 在课堂教学中, 评价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教学策略, 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 掌声只是其中的一种, 若都用掌声来评价, 虽然易于操作, 可效果必定欠佳。

《掌声》 篇5

暗红跑道?胜者非王

“看呐!那名9号选手已经快到达终点了!剩下最后的150米了!”解说员万分激动的呐喊。全场观众的目光聚于他身上。微风拂过,却拂不走观众们紧张的心绪。“叮!”一声清脆的碰撞声划破了宁静,砸向了暗红的跑道。“咻”只听得那名第一的选手轻盈地越过。掌声响起,为最后的80米助威!“9号选手离终点只剩70米了!新一届‘耐力王’即将产生!”全场观众呐喊,如热浪一般,势不可挡。“轰”第一名突然倒下-----另一个瓶子被丢向了跑道。全场肃然无声,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横祸惊到了。第二名的选手立刻超越他。第二、第三、第四…… 原来的冠军成了倒数第一。这时,他竟用枯树枝一般的双臂,挣扎着爬向遥远的终点。有人想要来扶他,他拒绝。别人劝他放弃,他拒绝。天空静止了,仿佛时间停滞了。所有人盯着他,见证他的信念。“啪!”他的手按在了终点线上。顿时,全场欢呼四起“他才是真正的冠军!真正的王者!!”解说员撕心裂肺的吼叫。全场掌声再一次响起,荡气回肠。

雨后彩虹?恒者必胜

“雨过天晴,伴着泥土的芳香与湿润的空气。我走进了公园。下周,是我们小区的青年艺术比赛了,参赛的选手们都在忙碌地练习着。咦?那个坐在轮椅上的不是楼下的李姐吗?我心生疑惑。只见她在轮椅上挥动着双臂,吃力地扭转着轮椅。我心中不禁为她鼓掌----因为,这是我第好几次看到她在如此努力地练习了。比赛晚会上,李姐的舞姿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掌声再一次在我心中响起,,久久没有散去。不错,她的恒心与毅力,注定了她会是一个胜者。

《掌声》教学设计 篇6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含义。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鼓励,学会主动关心身处困境的人。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英子

1.你有过上讲台讲故事的经历吗?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2.有个叫英子的同学,老师请她上讲台讲故事,她却犹豫了一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尽在《掌声》一课中。

3.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声”的书写,上横长,下横短。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走近英子

1.请说说,你们平时是怎么读书的?老师还要补充一点儿:第一遍可以读得稍快一点,对本文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二遍的时候要慢读,并把生字、新词画出来;读第三遍的时候,把难读的、难懂的、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听明白了吧?开始吧!

2.同桌互读互评,正音。

3.检查生字:“你指我猜”、“开火车”、“扩词”。

4.初读课文后,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随机出示小儿麻痹症的相关资料。

三、对比研读,了解英子

1.同一个英子,不同的表现。我建议同学们默读第一段和第四段,相信大家对英子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2.“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她孤独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高兴时没有人与她分享,伤心时没有人为她分担。

3.根据课文,我们还想象得到:

在体育课上,她 。她多么羡慕那些活蹦乱跳的同学。

在放学的路上,她 。她简直就是一只孤飞的大雁。

4.是的,英子很自卑,她的神情总是那么忧伤,内心总是那样的郁闷。课文中有一个词在讲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找找。

联系上下文可以把词语理解得更准确。

5.在第四段的描写中,英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认真读一读,试着用词语概括。

6.现在请你们来读读这两段,体会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在读书时,把自己想成英子就能读出那种感觉。谁能把自己的感觉融在声音里、呈现在脸上?

四、创境品读,拥抱英子

1.是啊,为什么同一个英子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事情还得从一节语文课说起。自读课文,看这节语文课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思考英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那一阵掌声使英子发生了变化。

2.那一阵掌声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熟读精思”。想体会文章的内涵,一定要精心地去读去想。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咀嚼第三段。

3.这一段的第一句很耐人寻味,请同学们默读两遍,把自己化作英子,设身处地的为她想一想。

她在犹豫什么?“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她是多么难为情啊:“英子啊英子, 。”

她是多么不情愿啊:“同学们, 。”她是多么无奈啊:“老师, 。”

3.想到这里,她的眼圈红红的。你能把英子的内心话读出来吗?

4.无奈之下,英子慢吞吞地站了起来,1秒钟,2秒钟,3秒钟……1分钟,2分钟,3分钟……英子始终没有挪开一步,她觉得双脚有千斤重啊!默默中,刚抬起脚,又慌慌张张地收了回去。教室里静悄悄的,静得英子能够听到自己的喘气声。终于,英子迈开了一小步,她紧张得几乎全身都在颤抖,她把头低了又低,觉得同学们的目光如同刀剑一般刺了过来,她害怕得几乎闭上了眼睛。从座位到讲台不过几米的距离,她也许一摇一晃地走了几分钟。

英子踏着你们的目光,终于艰难地走上了讲台。也许,这是你们第一次如此专注地看她走路;也许,这是你们第一次见她走上讲台;也许,这是你们第一次端详她的面孔;也许,这是你们第一次打量她的红裙子……你在心底不停的说着:“英子, 。”让我们把对英子的尊重、鼓励、支持化作掌声送给她吧!

5.你能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读出来吗?

6.也许直到今天为止,我们才听到英子讲的故事,而且故事很生动;也许直到今天为止,我们才听到英子的普通话,标准而动听;也许直到今天为止,我们才看清她明亮而会说话的眼睛……我们要用掌声恭贺她: ;我们要用掌声赞扬她: ;我们要用掌声祝福她: 。

在掌声中,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虽然步伐未曾改变,但英子还是原来那个英子吗?不一样在哪儿?是啊,人不可能改变自己某些天然的条件,如容貌与残疾,但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所以英子在给“我”的来信中写道——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7.让我们一起给英子写封回信,好吗?老师在黑板上写,你们在草稿纸上写。

《掌声》教学 篇7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9课

教材简析

《掌声》这篇课文描写了同学们的掌声让残疾女孩英子走出心灵的忧郁, 走向充满希望和欢乐的生活。文章语言质朴、生动。教学时, 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爱是什么, 学会关爱别人, 而且要让学生懂得爱的力量, 学会感激别人的关爱。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姿势、鼓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关爱他人和珍惜他人的关爱。

4.抄写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故事, 引发爱

1.交流资料,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爱的故事, 让这些感人的故事在学生心中泛起爱的涟漪。出题: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有关“爱”的故事, 出示课题。

2.朗读题目, 设置悬念。

师:谁发出掌声?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掌声?掌声里蕴含着什么?

(设计意图:既提高了学生收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同时设置了悬念,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闻掌声, 了解爱

1.自主读书, 掌握生字。

让学生自读课文, 自己查字典识记生字,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势、述”二字的字意、字形及“鼓励”一词的意思。

2.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与掌声有关的感人故事, 了解爱。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运用工具书识字的能力, 把生字放入文本让学生自主识记是提高、巩固识字效率的必要手段。识字重点的突出, 文章整体的感知, 又为下文体会重点词句作好了铺垫。)

三、赏析“掌声”, 感悟爱

1.赏析第一次掌声, 授之以法。

(1) 让学生再次读课文, 画出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及关键词 (骤然、热烈、持久) 。

先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骤然”的意思, 了解掌声是不约而同响起的,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热烈”是指掌声的强度大, “持久”是指掌声持续的时间长。

(2) 用多媒体播放热烈而持久地鼓掌的画面, 让学生边欣赏边感受掌声的热烈、持久, 通过直观画面来创设情境, 为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情感创造条件。

(3) 抓住时机, 创设情境:同学们, 看英子就在我们教室里, 她正从教室的一角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同学们, 请大家用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鼓励她勇敢地走上讲台吧! (预设:霎时, 教室里响起暴风骤雨般的热烈掌声。此时, 学生不但领悟了文本的内涵, 也身临其境地沉浸在了爱的氛围中。)

(4) 紧接着,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找出英子在掌声前后变化的句子, 反复朗读, 抓住“把头低下、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及“泪水流下、说得很好、十分动听”等词语, 采用对比法品味, 感受英子从掌声前的自卑到掌声后的自信的巨大变化, 让学生体会掌声的强大力量。

2.探究第二次掌声, 感悟变化。

赏析完第一次掌声后,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第二次掌声的句子, 结合上下文, 采用对比法, 体会英子从掌声前的忧郁到掌声后的快乐的变化, 感受掌声的巨大力量, 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探究, 通过多种手段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授之以法, 学以致用。这样既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又有助于实现学法的迁移, 让学生既学会品词析句, 又能与文中的人物融为一体, 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高度整合。)

四、夸夸掌声, 畅谈爱

1.学习表达, 深化阅读。

(预设:这时, 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 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教师趁机创设情境, 开展采访活动。)

课件出示采访问题:

A.假如你是文中的英子同学, 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B.你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C.今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 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当采访者与被采访者, 相互交流、补充, 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 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会爱的力量。

2.合作反馈, 总结提升。

教师在参与活动的同时, 发现学生讲得好时, 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并用掌声给予肯定和表扬;发现学生讲得不好时, 也应引导其他学生帮助完善并用掌声给予鼓励和信心;当老师讲得好时, 也应引导学生以掌声予以回报。

(设计意图:用“采访”的形式包装“表达”这个教学环节, 富有情趣, 利于学生更有激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 由浅入深, 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特定环境体验爱的历程。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通过表达, 便把对文本的感悟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引导学生运用掌声互相鼓励, 不仅使整个课堂充满热烈的掌声和浓浓的爱意, 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让学生学会了读书, 学会了关爱, 也学会了感恩。)

五、课后作业, 记忆爱

1.抄写生字词以及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2.加上表情、动作, 把这个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 积累语言

1.自习课文及生字词。

2.听写词语、句子。

(姿势、热烈、情绪) (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3.师生讲评, 纠正积累。

(设计意图:根据三年级的识字目标及学生识字的规律, 对识字进行复习与强化。)

二、情景表演, 训练语言

1.训练个性化表达。

2.通过表演, 再次感受爱。

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抓住描写“同学们”“英子”神态、动作、心理变化的词语进行深度理解与揣摩。

组织表演, 鼓励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并创造性地演绎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赏析与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表演、赏析, 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深化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 通过朗读与表演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并且通过以演促读, 使学生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

三、课堂练笔, 内化语言

1.小练笔。

写一段话, 可以写对课文的理解, 可以写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也可以写身边的人和事。

2.学生展示。

组织大家欣赏、分享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以写促读, 整合并强化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歌声响起, 升华情感

1.总结谈话, 再次扬起爱的风帆。

2.共同唱响爱的乐章。

掌声 篇8

在教学中, 我经常会为学生们的进步、为他们精彩的表现而鼓掌;会让学生欣赏同伴, 为同伴而鼓掌;会让他们欣赏自己, 为自己而鼓掌。孩子们在掌声中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自信心, 有时还能激发学习兴趣……然而, 第一次的掌声令我至今难忘。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信息技术画图课, 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画冬天的雪景。我教学生学着用曲线画出天和地的界线, 并分别填上不同的颜色;教学生画出一个个憨态可掬的雪娃娃, 并自己设计雪娃娃的装扮。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 忙得不亦乐乎。最后, 我做演示, 用画图中的“喷枪”工具在画布上喷出或大或小、或浓或淡、轻盈飞舞的雪花。孩子们被屏幕上那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 “哇”、“老师, 你真棒!”之类的赞叹不绝于耳。忽然, 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由最初的一两声蔓延到整个教室。我抬起头来, 7 0多双眼睛正看着我。原来那些掌声是送给我的。

我心潮澎湃。这是我从教以来, 在课堂上获得的第一次掌声。我得感谢这些可爱的学生们, 是他们让我收获了为人师最珍贵的礼物, 让我品尝到为人师的最大幸福, 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三尺讲台的宝贵价值。也许伴随着这份职业的是清贫、是烦琐。但面对这群天真的孩子, 我们能做到的, 就是无怨无悔。用心去经营, 用爱去经营, 让每一节课都能赢得孩子们内心的掌声。

掌声 篇9

见到老师, 她微笑着说:“小雯, 一会儿你准备上台领奖。”我非常诧异, 忙问:“领什么奖?”老师神秘一笑:“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于是, 我满心疑惑地回到了教室。

颁奖典礼开始了, 只听主持人大声宣布:“经过学校紧张而严格的评选, 今年获得市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同学有六位。有请五 (5) 班王一雯……上台领奖!”联想老师的话, 我既紧张又激动, 快步走上领奖台。掌声四起, 我从校领导手里接过奖状。兴奋和激动如同决了堤的洪水, 浩浩荡荡、哗哗啦啦地从我心里喷涌而出。我把奖状高高地举起来。刹那间, 操场上的掌声此起彼伏, 经久不息, 那雷鸣般的掌声在操场上空久久地回荡着……这时, 我向我们班的同学望去, 他们的小手用力地拍打着, 好像无论怎么用力都不能表达他们的激动似的。我又向我敬爱的老师望去, 她正站在主席台的不远处, 微笑地鼓着掌……如果没有老师的鼓励, 没有同学的帮助, 没有自己的勤奋, 我怎么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当主持人宣布颁奖典礼结束时, 掌声又一次从四面八方笼罩了我, 久久没有停歇。

而今, 面对“掌声”这两个字, 想到最近学习上的困难, 心中顿时充满了力量。去年“六一”的掌声仿佛犹在耳畔, 仍如潮水般, 永远响亮……

心理活动描写细腻, 结尾段突出主题。

好在听不到掌声 篇10

舞台上, 报幕员说:“请欣赏杂 技《抖杠》。”演员微笑着跑步上台。四个男人抬着两根竹杠,后面跟着一男一女两名演员,两名演员先后如燕子一般飞上竹杠。

竹杠抖动幅度越来越大, 两名演员被抛到令人揪心的高度。演员开始在竹杠上翻跟头,就像跳动的蜻蜓。抖动幅度逐渐变大,跟头也逐渐增加,一个、两个、三个……两名演员灵巧地飘下竹杠,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弯腰道谢后,两人再次跳上竹杠。女演员随竹杠抖动的幅度明显加大,突然一个倒翻,稳稳骑坐在另外一根竹杠上的男演员肩上。大家都屏住气。竹杠再次抖动,猛地一个高耸,男女演员一起翻了个跟头,现场空气凝固……两人又连续翻了两个跟头, 完美地跃下竹杠。全场掌声雷动。

掌声的力量 篇11

在35年的教学历程里,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那是18年前,因工作的需要,我离开了讲台,去管理乡镇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一系列创建工作,日常工作就是与创建资料打交道。那一张张、一沓沓的表格总让我感到生活是那样的枯燥无味。这段时间,我虽然常到学校去做很多很多的工作,但与学生打交道的机会几乎没有了,偶尔去教室听一次课,看到学生在课堂上那种积极的表现,心中就会高兴起来。可惜的是,我没有机会与学生细细交流,也不知道他们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每当坐下来回思自己的工作时,我总是觉得少了一点什么。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再次走上讲台,回到学生之中,从事我喜爱的教学工作。我记得很清楚,在进班之前,心里一阵雀跃,脸上不时泛起笑容。可走到教室门口时,心里又一阵紧张,不禁忐忑起来。毕竟,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教书了,学生会接纳我吗?他们会喜欢听我讲课吗?我会不会讲着讲着忘词或者忘记字怎么写呢……

带着满腹疑问,我踏进七(一)班。学生们有的惊奇地看着我,有的在底下议论纷纷,也许他们在想,教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没见过哦,是新来的吧。

上课铃响了,我站在讲台上,开始我的第一次授课。“同学们好,这个学期,你们的思想品德课,就由我来给大家讲授,看到我这张老脸,你们——”我有点张口结舌了,后半句“你们会喜欢我的课吗”被深深吞到肚子里去了。学生们一听到“老脸”,都呵呵地笑起来了,教室里沉闷的气氛一下子打破了。我清楚地感觉到,他们都认真注视着我。

我咽了口水,继续说:“我已有18年没有上过讲台了,对课堂教学技艺可能有些生疏了,但我心中有课堂,有你们每一个人,我相信我们会把课堂演绎得很精彩。同学们,你们相信我吗?我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这门思想品德课程教好,你们会认真跟着我学吗?会接纳我,喜欢我吗?”我停下来,有点紧张地望着学生。他们也愣了,没想到今天上课的老师这样坦率。

时间静静地走着,大约过了几秒钟,对我来说却好像过了几个世纪。忽然,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他们大声说:“我们喜欢你,欢迎你!”接着,教室里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突如其来的掌声,吓了我一跳,也让我的心跳一时加速了。看着学生稚气的笑脸,我突然有了一定要好好教他们的决心。

这掌声坚定了我做好教学工作的信心,增加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融合度。这以后,每次授课时我会精心备课,想着穿插些故事、笑话、俗语等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的心境下走进学习环节。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白一个事理,我和他们一起热烈讨论,观点有时会产生激烈的碰撞,我硬是要让他们自己弄明白教材里的内容……

许多年过去了,这掌声始终在我耳畔回响。我深知,学生给予的掌声,是表达对我的信任,是给我温暖和力量。我呢,就要把温暖和力量回馈给学生,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尊重、理解、爱护他们,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把更多的掌声毫不吝惜地送给我的学生。

(作者单位:秭归县杨林桥镇中心小学)

掌声缘何响起来 篇12

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而不是包办者、灌输者。小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得还不错, 是带领他们炒冷饭, 再走一遍老路, 还是让他们自己动手, 自力更生?今天我也应该让孩子们多发挥一些主动性了, 就让他们来组织复习吧!

师:同学们, “认识小数”这一单元学完了, 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知道了小数的性质。

生2:我学会了小数的改写。

生3:我掌握了怎么去求小数的近似数。

生4:……

(真不错, 比我预想的说得还要全, 还要细, 囊括了所有的知识点和细节)

师: (将学生归纳的知识点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关于小数的好多知识, 请你选择黑板上的一点, 来说一说具体内容和方法。

镜头一

生1:我选“小数的改写”来说。根据我解题的经验, 将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只要在个级和万级或万级和亿级的分界线处点上小数点就能将一个数正确地改写了。另外, 如果将一个数改写成以百或千作单位的数, 只要在百位数字或千位数字后面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

我高兴地听着学生的总结, 之前担心课堂上会出现熟悉的重复, 已经为大家所掌握的知识再一次的被反复, 使教者与学者都丧失了教与学的积极性, 现在这个同学不但说出了解题的方法, 而且对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拓展。

我想还得趁热打铁下去。

“今天, 谁能根据这个知识点编一道有质量的习题, 我就给这个同学一个权力, 他可以在全班同学中任意抽一位来回答他编出来的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全班同学都静了下来, 一种令人欣喜的宁静, 表明整个课堂正浸入到一种深思状态中。

一向在班级成绩落后的蒋××同学举起了手。

“0.9= () 百”

一阵掌声响起, 全班同学认可了这道题。

“这道题目的质量可是挺高的, 现在请你挑一个同学来回答你出的问题。”

一阵巡视, 选择了徐××同学。

“等于0.009百”

“哗……”又是一阵自发的掌声, 那是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精彩问答的一种肯定。这也意味着其他同学并不是事不关己的看客, 而是一个个积极的参与者;不是一个个不懂行的门外汉, 而是一个个内行。

“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我是这样想的, 这个小数一个百也没有, 那百位上就是0, 按照改写的方法, 在百位数字的后面点上小数点, 个位、十位上一个也没有也应该是0。”

镜头二

“我选小数的大小比较来说, 要先从最高位开始, 再依次往后类推。”

“我出的题目是1.01 () 5/10。”

让我吃了一惊, 看似平常, 可这种类型的习题在课本与练习册中目前为止还未曾出现过。

果然, 被抽中的同学将这道题答错了, 有反应快的同学着急地悄声提示着他。

“还是让出题目的李××告诉大家方法吧!”

“这道题, 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 统一成小数, 就能够比较大小了。”

看得出来, 对于这位“小老师”的教学, 大家听得格外认真, 明亮的眼睛闪烁着……

反思

上课的效能高低, 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有效教学的主导因素有哪些?《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支配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从课堂中掌声数次响起来可以看出, 有效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就是师生双方合作共进的课堂。

1.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效的教学就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这节课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既给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又给了学生理智的挑战, 避免了一般复习课炒冷饭、复习兴趣不高的毛病, 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好, 学生课堂参与度非常高。有一句话说得好:给一点阳光, 就能灿烂。套用在这里, 就是给学生一点空间, 他们就能腾飞。相信学生, 与他们平等相处、和谐互动, 就会迸发出更多的学习能量。

2.教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决定者。就这节课来说, 教师采取何种方法与学生一起复习是整节课复习效果差异的关键。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 开放即意味着解放学生, 鼓励学生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本节课中教师由主角退居幕后, 所以教学氛围活跃, 学生参与学习的比例较高, 使得整节课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师生在开放性很强的学习场景中尽情演绎着各自的精彩。其实, 关键是教师要开放思想, 由此才能创造出开放的课堂, 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如果一味地不放心学生, 怕延误了时间, 由教师一言堂, 让课堂一次次重复“昨天的故事”。虽然也有学生的交流互动, 但更多的学生会由此失去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资源共享、交流沟通的机会。由此可看出, 课堂是师生共同享受学习快乐的地方, 放开了束缚, 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上一篇:小学英语字母教学心得下一篇:电力调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