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简案(共10篇)
掌声简案 篇1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自卑忧郁)
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呢?课件:“总是„„教室的一角。” 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课件: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师:是啊,那是教室的一角,更是孤独的一角,谁愿意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英子的孤独呢!指名读(“总是”读得重一些,“默默地”读轻一点)
4、师:是呀,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英子。那时的她不爱说话,默默无闻,多么可怜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英子的痛苦和孤独吧?(齐读)
5、过渡:那时的她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英子,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变得怎么样了呢?谁来读第4段,其他同学想一想现在的英子变得怎样了?板书:自信快乐 6.我们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那么你们能把她的活泼开朗读出来吗?请大家齐读第4自然段。感受英子的变化吧!
7、师:是呀,我们都希望英子开朗、自信。后来,英子真的改变了。一个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自信了。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让她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想想掌声在课文中一共响起了几次?把描写英子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A“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当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害怕)。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此时的自卑、紧张的心情?(立刻)她想上去吗?(不想)她能不上去吗?(不能)
无奈之下,英子只好慢吞吞地站了起来,1秒钟,2秒钟,3秒钟,她的脚刚抬起,又慌慌张张地收了回去,她紧张得全身都在发抖了。你就是英子,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B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此时此刻,英子真是左右为难,万般无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这种心情来?(犹豫)。“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在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
5、师引读: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 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6、师:此时英子内心充满了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这个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的女孩,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
7、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把终于读得这么响亮?(生答:下了很大的决心)
8、师:谁愿意来读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英子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呢?
师:走路对别人来说是件多么容易、多么平常的事,可对英子来说却是那么()。
师:为什么?(因为„„所以„„拓展说话)
9、师: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信心啊!作者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英子的痛苦与自卑。我们随着她艰难地挪动着残疾的双腿,一步、两步,一摇一晃,她低着头,含着泪,她多么渴望有一种力量能鼓舞她。而就在这时候,——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课件:(齐读)
“骤然”还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突然 忽然 猛然)
10、如果现在老师是英子,你们是英子的同学,什么样的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你们能用掌声表示一下吗?
师:这真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啊,同学们把千言万语化作了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加油)板书:关心鼓励
11、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
12、师:这掌声对英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女读)。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男读)
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齐读)
12.师:在同学们那包含鼓励与信任的掌声里,英子流下了泪水。这场面多么令人感动啊!故事讲完了,——生接: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3、师:如果说,第一次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那么,英子讲完故事后的掌声,又是什么呢? 故事讲完后的掌声是对英子的________(肯定、欣慰、表扬、赞美„„)
14、师: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
(出示关联词:如果没有„„我就„„;拓展说话)
15、师:但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课件出示
师: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又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一样的走路姿势,她内心感受一样吗?(不一样)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激之情齐读这句话: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
6、那真诚的掌声就像一缕阳光冲破了英子内心的阴霾,同学们充满鼓励,满含夸奖的掌声就像春雨,融解了英子内心的冰川,英子变了。曾经坐在教室一角默默无语的她,现在——生接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 曾经连走路都害怕让人看见的她,现在——生接读“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师:英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那她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呢?
课件:用一句话交流:她成了一个()的人。
18、学到这里,我们逐渐领悟到掌声的深层内涵,它不光是拍手、鼓掌的表示,它还包含着对他人的__________?(鼓励、支持、尊重、信任、关爱„„)
19、师:因为掌声,英子勇敢地开始了第一次演讲,因为掌声,英子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请大家想一想,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只是掌声吗?(生答:鼓励 爱心)
20、师:掌声凝聚着颗颗爱心,掌声充满着浓浓真情,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一起呼唤吧!(齐读最后一段)(课件出示)
21、交流:掌声是鼓励,是夸奖,是尊重,是关爱!多一份掌声,多一份爱;多一份爱的鼓励,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你觉得在我们班里,在我们的学校,在社会上,在我们身边,还有谁需要掌声?
22、师:其实这掌声就是一种爱!(板书:爱)在生活中爱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爱是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夏日一缕清凉的风。让我们大家都奉献爱,珍惜爱吧!这使老师想到了一句话:
(课件出示):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句话告诉自己。(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句话告诉你身边的朋友。(3)全体同学,请大声地把这句话告诉所有的人。
23、诗心飞扬,谱成爱之歌,小练笔:
1、听了你们的真情告白,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还选了一首小诗,送给同学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掌声陪伴你们快乐地成长,自信地生活。
24、出示: 25 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让我们为自己出色的表现鼓鼓掌,(鼓掌),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在场所有老师,(鼓掌)。愿我们今后在掌声中经历风雨,在掌声中快乐成长。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板书:
主题班会简案 篇2
活动目标:通过举行主题为“中国,我爱你!”的班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时间:2007年5月5日下午第二节班会课。
活动地点:九年一班教室。
年
级:九年一班 活动过程:
主 持 人:光辉岁月弹指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57岁生日。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祖国五十周年国庆阅兵节目,看完后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激情澎湃,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发自内心的呐喊“中国,我爱你!”这也正是本次班会课的主题。
第一环节,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主持人:大家知道神舟六号发射上天的时间?神舟六号发射上天的地点?神舟六号发射。学生回答后观看相关发射时的视频图片。
主持人:同学们,看完了神舟六号发射上天的精彩镜头,现在,你们有何感想?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第二环节:国庆中畅谈爱国情
主持人:同学们知道今年的国庆是第几个周年吗?也请大家说说自己在国庆节期间都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学生讨论交流
小品表演:国庆节快到了
国庆节快到了,三个好朋友去逛街,走到政府门口,正巧政府里在升国旗,小华停下脚步对着国旗行注目礼,小明和小亮若无其事走过去,还叫小华快点走,小华说“升旗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应该行注目礼”,小明觉得只有在国际社会中看见祖国的国旗升旗才有自豪感,小亮说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民族自豪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没有自豪感。
主持人:谁才是真正的爱国?评论三人的观点。
主持人:比一比你能想到哪些爱国名句?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第三环节:深情朗诵
请同学们朗诵下列关于爱国的诗歌
我亲爱的祖国(唐杰)
第四环节:爱国典范
课件上给出一些烈士照片:
主持人:同学们认不认识他们是谁,给我们介绍下他们的英雄事迹
第五环节:中学生如何爱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学生该如何爱国呢?大家讨论总结
主持人:大家讨论的很热烈,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总共分为两部分:最重要的是,现在努力用功读书,充实自己,以后为国尽力。其次是遵守校规,不做对国家有害的事情,以后到了社会,也将是一个守法的好国民。
主持人:那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弘扬爱国精神?
学生讨论交流
主持人:守法,爱国,知礼,诚信
第六环节:演唱爱国歌曲
主持人:下面请几位同学为我们展示自己的精彩才艺。演唱一首爱国主题歌曲,让我们在激荡人心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次的主题班会。
演唱曲目《爱我中华》
主持人:在美妙的歌声中,本次主题班会“中国,我爱你!”到此结束。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明白为什么爱国以及作为中学生该如何爱国,将主题班会内容内化到他们的思想中,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中去。
祖国,我为您喝彩-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初步感悟爱国的深刻内涵,从而激起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使学生真正树立起为振兴祖国,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奋发读书的远大理想,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活动准备:祖国,我为您喝彩-主题班会
1.每位同学选择好歌曲、诗歌、讲故事。
2.结合“歌颂祖国”的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素材。3.班级环境布置。
活动时间:2011年6月8日下午第二节班会课 活动地点:九年一班教室 活动年级:九年一班 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 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知道我们国家的全称是什么吗? 主持人乙: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就要了解自己的祖国,我们先来说说自己对祖国的了解吧。主持人甲:大家说了很多,但是不是很全面,课下我搜集了一些关于我国的情况,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请大家注意记住当中出现的那些数字。
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由56个民族组成,各个民族团结和睦,在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奋斗。中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在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
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的改善,国家的各项实力得到了加强,正在为实现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而奋斗。
主持人乙:有一首歌曲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因为它充分的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赞美,它就是《歌唱祖国》,下面就让我们全体起立,用高亢的歌声来唱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吧!
主持人甲:爱国,就要了解祖国,那么,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象征是什么吗?
国家的象征:国旗、国歌、国徽 主持人乙:谁说说自己对国家象征的了解 学生讨论:
主持人甲:今天我特别向大家介绍一下国旗的象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红色,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庄严热烈,象征革命;红色表达希望、活跃、喜悦之感。五颗黄色五角星居旗的左上方,显示光明;黄色还表达中国人是黄种人的特征。五星中,中间的一星较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围绕于大星之右的四星较小,并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这四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所包括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五颗五角星的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主持人乙: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主持人甲:我们为祖国人民而自豪!主持人乙:请欣赏小合唱《红旗飘飘》
主持人甲:在我国古代有一位爱国诗人,他就是诗圣杜甫。在一个万物复
苏,鸟语花香的季节里,他却对着被战火摧残的家园吟颂出了那首催人泪下满含辛酸的千古绝唱。请听诗朗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主持人甲:现在,祖国正蓬勃发展。主持人乙:我们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甲:在祖国的怀抱中,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最后,让我们举起右手和我一起宣誓:
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我愿意从爱家、爱校做起,爱家爱校就从现在做起:关爱家人,关爱师长,关爱同学,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好好工作,好好成长。
主持人甲:现在我们不能保卫祖国,就让我们从建设校园,爱护那一草一木做起;
主持人乙:现在我们不能建设祖国,就让我们从努力学习,快学知识,快学本领做起。
主持人甲:现在我不能为祖国创造价值,就让我从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做起。
主持人乙:现在我还不能为国争光,就让我们从讲文明,讲道德,做一个高素质的少年儿童做起。
合:我们的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老师,你好》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2008年9月8日下午第二节班会课 活动地点:九年一班教室 活动年级:九年一班
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这种无私的精神用在老师身上应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在这个秋高气爽,风轻云淡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那送给每位无私老师的节日——教师节。亦如平常,在教师节前夕的班会课上,我们初三(1)班举行了“老师 您好!”的主题班会。
主持:是谁,播下万古远点的梦幻?
是谁,耕耘遍野燃烧的心愿? 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
您将青春融入滴滴烛泪,记下了人类永远的赞叹。流淌的汗水和心血啊,在校园里把希望浇灌。您用青春写出无悔的人生。您用真情谱写世间最壮丽的诗篇; 您的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让我们深深地向您鞠一躬,真挚地问候一声—— 老师您好!
初三(1)班《老师 您好》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掌声„„)
主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您一生的写照。为了我们,您付出了许多许多,您的爱是真诚的、无私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时刻想着您。
请听诗朗诵《老师 您好》和:
李:在我们的心目中,您就是一部写不完的故事,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开头。计:那没有结尾的结尾,总是回味无穷,有时虽然平淡,但平淡也是真,也是美,——如遍布道旁的小花,清香怡人。
李:在我们的记忆中,您衣着很普通,不潇洒也不华丽,很难捕捉到流行的气息。
计:其实,您也在追求一种美,那时智慧与文明的芬芳。每当您的身姿出现在讲台,——比将军还神气。
李:一抬手,一投足,都是那么富有感召力。您瞧,几十双眼睛把您注视。计:您抑扬顿挫的声音如同山间清泉,叮咚叮咚湿润每个人心底。
李:您和蔼可亲的笑容恰似严冬的暖流,带来人生的甜蜜。合:踏遍千山万水,历经风风雨雨,不能忘记的就是您。
李: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您就像那老练的舵手,带领我们劈风斩浪驶向远方。
计:也许有一天,我们站在一起,我比您高,但我清醒记得,是您把我高高擎起。
合:您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学生心中永不落的太阳。让我们发自内心地问候您:老师,您好!
主持:感谢两位同学深情的朗诵。不论是叱诧风云的伟人,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老师对我们的关怀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故事。老师的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又像是海边的贝壳,拾也拾不完。下面请听陆佳莹同学带来的歌曲《奉献》!
(陆佳莹演唱《奉献》,班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主持:感谢陆佳莹同学的神情朗诵。是啊!老师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无价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正是我们老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赞美老师的诗词和文章。
主持:同学们,我们的老师平时指导我们学习,教我们做人,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奉献出无私的爱!你们说,我们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同学举手发言)
主持:同学们的比喻真是太恰当了!老师,您就是春蚕,就是红烛,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您又是一棵小草,默默无闻但精神高尚!您就像妈妈那样无私、那样慈祥!请欣赏朱亦骏同学带来的诗朗诵《感谢有你,老师》。(朱亦骏同学慷慨朗诵并与班主任老师合影)
主持: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师的精神是伟大的。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是文明的延续者,他们是灵魂的塑造者,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人。
主持:正因为如此,他们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古今中外,就有许许多多伟人,在尊师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哪位同学来讲讲名人名家尊师的故事?(同学讲故事)
主持:尊重教师也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修养的具体表现。那些学者、伟人始终都把尊师视为重要品质。同学们平时也很尊敬老师。谁来说说平时同学们是怎样尊师的?(同学自由发言)
主持:我们虽然还不够懂事,却感受到了老师的慈爱和伟大。
主持:我们的每一点知识,我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
主持:是啊,多少个深夜,大家都熟睡了,您还伏案为了我们而呕心沥血。让我们真挚地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全班合唱《感恩的心》
主持:我明白了,老师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已经很劳累,同学们作业再不认真,老师就会更累。然而,老师劳累,却无怨无悔。
主持:老师清贫,却安贫乐教。
主持: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我们,老师您还将默默地耕耘,您还将无私地奉献。
主持:作为东昌南校的学生,我们感到自豪,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师生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全体学生:谢谢您,老师!
主持:下面还有一些时间,让我们放松一下心情,来玩几个小游戏,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
(同学们积极参加脑筋急转弯、讲笑话、说反话、镜子游戏等游戏,班里气氛再次上升到最高潮„„)
最后班主任发言:现在,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看了你们的节目,听了你们的话语,我的心被震撼了。这是你们对老师心灵的倾诉!由衷地赞美!我代表所有的老师真诚地感谢你们。雏鹰展翅,小树成材。矫健的雄鹰们,起飞吧,勇敢地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劝学》简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3、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4、接触课文,听录音。正音。通假字。
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5、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6、学生练习背诵。(1)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2)诵读第2段。
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3)诵读第3段。
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概括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7、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A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B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C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窃读记》简案 篇4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学习难点:学习本课的描写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够帮我解释一个字?一般情况下小偷会偷什么呢?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读书也用偷?有一位女作家林海音,她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一篇课文──《窃读记》。
二、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你能找出来吗?
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三、品读语言体会滋味
◆ 自研自探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画出能体现“我”窃读滋味的句子。思考:“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学法指导:①品关键词语②析描写方法③悟读书滋味 ◆ 合作探究
同学们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自学体会。
学法指导: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自学过程中找到的能体现“我”窃读滋味的句子,并
抓住关键词语及描写方法谈谈你所悟出的作者的读书滋味。
◆ 交流汇报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
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发言,汇报在自研和合作过程中的成果。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她为了读书可以不吃美味佳肴,她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她为了读书可以像一匹“饿狼”„„因为她和我们一样,都明白了“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五、拓展延伸自选超市
根据本课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板书设计:
窃读记
拼音复习教案(简案) 篇5
学习目标:
1、复习6个单韵母
2、复习23个声母
3、复习9个复韵母
4、复习标调规则
5、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学习过程:
一、背诵三字经
小朋友们,上课前让我们背一段三字经给爸爸妈妈听听,好不好!
那咱们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呀?(不能带小尾巴,要有精神。)
二、导入:下面请小朋友们看看,大屏幕上是谁呀?(喜羊羊)对呀!你们喜欢他吗?可是美羊羊他们被灰太狼抓走了,喜羊羊要去救美羊羊,你们愿意帮助他吗?美羊羊被灰太狼带到了狼堡,灰太狼为了要阻止大家去救美羊羊,他在狼堡前设置了障碍,要到狼堡必须经过拼音王国,要过拼音王国可不容易,要连闯4关呢,你们准备好闯关了吗?
三、复习单韵母(闯第一关 韵母家族)
1、师提示,生分小组读。
2、按顺序连线(单韵母六兄弟)
四、复习23个声母(闯第二关 采蘑菇)
1、男女生猜读蘑菇下的声母,小兔采蘑菇,全班齐读。
2、开火车读声母。
五、学生律动(唱喜羊羊的主题曲,做简单动作)
五、复习9个复韵母(闯第三关 智慧桥)
1、齐读9个复韵母
小er很特别 ,不喜欢跟声母交朋友,喜欢独来独往,所以大家叫它特殊韵母。
六、复习标调规则(闯第四关 火眼金睛)
1、课件出示标调歌,生复习
2、生课件展示灰太狼得意的笑,美羊羊举着气球(美羊羊有危险了,你们看灰太狼笑的多阴险,气球就是炸弹,它要炸死美羊羊,你们可千万要看仔细,别让炸弹爆炸)
七、复习音节(闯第五关 音节大考验)
1、拼读音节词(小组赛读)
2、拼读整体认读音节闯关(一起读)
结束语:恭喜孩子们,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帮喜羊羊走出了拼音迷宫!
一年4班的孩子们果然是名不虚传!
看,这回灰太狼的阴谋又没有得逞,看它现在多生气啊!
桂林山水 简案 篇6
一、导入
1、昨天晚上,祝老师又把课文读了几遍,读着读着,桂林的山水啊就浮现在我的眼前,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滋味。你们回去又读了吗?有什么感受?
2、是啊,越读越美,山水美,语言更美,你们看: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无暇的翡翠 峰峦雄伟 奇峰罗列 危峰兀立
能读准吗?开火车读。
3、掌握得真好,这些词语在作者的妙笔下闪闪生辉。看着它们,你能想起桂林山水的特点吗?(板书:水
静 清 绿
山
奇 秀 险)
4、诶,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话你会用文中的哪一句?【板书:甲天下】
二、精讲第二段
1、你看,桂林山水啊天下第一,那走入这甲天下的山水中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听清老师的要求,朗读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声”当然是指声音响亮,“有色”呢?(有感情)
2、对了,有感情。有声有色,你来试试。
指导:老师打断你一下,我想问你,读这一句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哦,这么壮阔的景象!是吗?那把这种壮阔带到词里再读一遍,(示范:波澜壮阔的大海)那你好像又看到了?(什么样的大海?)哦,你们看看那个“澜”字是大波浪的意思,想想,波澜壮阔,在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还看到了海上?(滚滚波涛)多好啊!一句话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波澜壮阔,再读。
3、真好,谁来接着往下读?她读的时候我们静静的听,静静的感受。
4、读得不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
5、你们能用漓江的水“又又又”说一句话。
把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就这样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的水很美吗?那如果我们来到桂林,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漓江的水真静啊!„„)
6、诶,你们跟作者想的一样啊,我们来读读文中是怎样写的。【片】 指导朗读:(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你们看见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不舒服?那该怎么读?徐缓的、柔和的,读起来要比较柔比较慢。你来试试。
(2)“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你们看。水清得连江底的沙石都可以看见,不激动、不惊喜吗?怎么表现自己内心的惊喜呢?(示范,让生学读)对,你要激动是奔放的状态;你要读惊奇的,就要稍快。
(3)“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绿到什么程度呢?
诶,无瑕的翡翠啊,你们见过吗?【片】看看这就是翡翠,要是翡翠一点杂质都没有的话,我们就把这样的翡翠称作是„„(无瑕的翡翠)。【片】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绿这么美,作者啊就联想到了„„,情不自禁地赞叹“漓江的水真绿啊„„”。这种修辞方法就是?【板书;比喻】
(4)我们看到作者笔下这么美的漓江水也会欣慰、惊喜、赞叹,齐,漓江的水„„【片】【手势和伴读】
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桂林,观赏桂林的山水,也会情不自禁地诵读——【片:图片】
7、孩子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段课文写得好吗?我觉得不好,我觉得有多余的句子。这段是不是主要在写桂林的水——漓江,对不对?那写桂林的水就写桂林的水得了,还拉拉扯扯写什么“波澜壮阔的大海”,写“水平如静的西湖”干什么?我觉得有点多余。你说呢?
(1)、你是说桂林的山水比大海、比西湖要好?是这样吗?杭州的西湖如果不好为什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说。(就是写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水非常秀丽。)
好像还不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这种写法就是——对比。【板书;对比】比的是什么呢?大海有大海的美,西湖有西湖的美,那么漓江..你说。对了,漓江和它们都不
一样。一个事物和别的事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什么?(特点)。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它们都不如漓江的水美,而是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各自有各自的什么?(特点)。
8、那咱们就把各自的特点读出来,齐。
三、自学交流第三段
1、诶,你们看,就这样有声有色,课文的滋味就出来了,漓江水的美就出来了。桂林的水美山也美,咱们哪就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己来学习第三段,好不好?先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学习第二段的?首先,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填出了描写桂林水特点的词语,这节课我们有声有色地读了描写这些特点的句子,并且把我们想象到的情景和我们的感受都讲给了大家听。这就叫做“一填、二读、三讲”,【片】,听明白了吗?自己试试怎么样?
好,你们自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去欣赏桂林的山,静静的想、默默的读,使你产生感受的词或句子用笔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在相关的语句旁作批注,自己读吧。
2、如果画好了,你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读一读你画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诶,我们现在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1)“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指导:他看见一座山,啊!像老人,心中一份惊奇;转眼一看,那一座又像一头巨象,心中更加惊奇;一抬头,又一座山,像骆驼。他心中越来越怎样?怎样表现这越来越惊奇?(打了三个手势,一个比一个高扬)懂了吗?跟着我的手势读。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是山奇的总结,听我怎么读(范读)你来。(2)“秀”是什么意思。秀丽,那就赞美它,(范读:桂林的山真秀啊)你接着读。(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指导:这个“危峰”的“危”是什么意思?“危楼高百尺”,你们学过的,危楼是危险的楼吗?对,危在这里当高讲。“兀立”,直直地立着。好读吧。
栽倒下来,你不害怕吗?我挺你读得一点也不怕!(范读)你再读。谁有自信读得更好?自己站起来,大家一起读。好,请坐。
3、谁还有新的发现,看看黑板,刚才在研究桂林的水时,你们找出了作者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方法来写漓江的特点,这一段又是如何写山的呢?
生汇报,适当指导
四、合作学习第四段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会是怎样的景象呢?齐读最后一段。
2、多美呀!(有感情地重读第一句)那这第四段写什么?你说。(是写桂林的山和水)。
3、谁也离不开谁,那是山水相依啊【板书:山水相依】。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手势画方块】一张画?
4、画卷是长长的卷起来的画。可以展开,展开【手势演示展开】,再展开,叫什么?(连绵不断)现在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荡漾,走进了这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总结提升
我们就在这幅迷人的画卷中游着游着,就跟古代的文人墨客一样,不禁诗意大发,一起来写首诗吧?
就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开头,接下来怎么写呢?诶,看这,中间加两个词就是诗了,是不是啊?看我怎么加。(板书“水”)静静的水当然流起来是清流,(板书“流”)到处是绿悠悠的。(板书“悠悠”)把这一行读一下。)静水清流碧悠悠。
第三行呢,是奇峰(板书“峰”),一个比一个秀美,互相争着美,那叫什么?(板书“竞”)“竞秀”是什么意思?看你美还是我美!这儿呢,他为什么感觉山险呢?因为拔地而起,(板书“拔地”)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看行不行。第四行呢?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什么感受呢?
三个字,对画中游。
好,整个板书读一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2、(指第一句诗)这是第几自然段?(指第二句)这是第几自然段?(指第三句„„)明白没有?明白什么了?每一句诗就是每一段的内容,我们把重点词语连起来就成了一首诗。把这些紧密相连的段落连起来就是一片优美的文章,这样以来,层次就更清晰、条理就更清楚,聪明的孩子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会这样写,对吗?
六、布置作业
青蛙写诗教案(简案) 篇7
慈溪阳光实验学校 沈乃平
教学目标:
1、认识“写、诗”等11个生字和秃宝盖、四点底2个偏旁;会写“雨”一个生字。
2、读懂这首小诗,借助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句号和省略号。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生动地表演1-4小节。在读中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激趣引入
1、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有趣的“诗”。板书“诗”、正音。给诗找个词语朋友,扩词。
2、学习“写”。指导读音,学习新的偏旁。
3、补充课题,读课题“青蛙写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提出初读要求:
2、检查反馈:
三、创设情境,以读代讲
1、听,淅沥沥,沙拉拉。下起雨来了,读准“雨点儿”,出示“点”学习“四点底”。
2、创设情境,巩固识字,指导读句。(抽生读)
四、读文识字,提取信息
1、听到小青蛙要作诗,瞧瞧谁来帮忙啦,读一读、圈一圈
2、学习“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图文)
3、重点引领学习第二小节(读正确、读明白、读生动、演生动)
4、自主学习三四两小节(按照刚才的方法)
五、角色表演,再学生字,加强运用。
乡愁教学简案 篇8
2、反复吟咏,把握乡愁的内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回顾“乡愁”
回顾学过的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歌
二、激情导入《乡愁》
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在大陆,定居在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1949年,21岁的余光中离开祖国,前往台湾,后的一个夜晚,他倚栏望月,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他一生流传最广的诗歌《乡愁》,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三、声情并茂读“乡愁”
1、学生试读
2、习:朗读诗歌应注意哪些方面?
3、教师导读:重音、停顿、语速(缓慢)、语调(忧郁低沉)
如: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4、听音频朗读
5、学生练习读
6、挑生展示
7、了解作者: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代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
四、斟字酌句解“乡愁”
自主学习(4分钟):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乡愁?
2、按什么顺序来表达这种情感?
板书设计:
邮票--------母子情(个人之思)
船票--------夫妻情 ↓
坟墓--------永别情 ↓
海峡--------爱国情 (家国之思)
小结: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3、余光中谈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4月,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诗作《乡愁》完成38年之后,补写了第五小节:“未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五、美点寻踪品“乡愁”
小组交流
1、用“这首诗美在 ,因为 ”这一句式来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形容词、量词)、结构、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2、抓住美点,再读诗歌
六、争先恐后诵《乡愁》
1、竞背全诗
2、仿写《乡愁》
快乐
孩提时
快乐是一颗小小的糖块
衔在嘴上
甜在心上
《荷塘月色》教学简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三、教学难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放《荷塘月色》的音乐)同学们都有自己疏导心情的办法,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在遇到心理不平静的时候是如何疏导的。
2、上节课我们预留了预习本文时代背景的任务,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白色背景 北大任教 内心迷茫 惶惶然 面临选择 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 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原名 自华 字 佩弦 号秋实 诗人 散文家 学者 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 “表现我们民主的英雄气概”)
3、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美
(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教师指导朗读
(2)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明确: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针对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本文的结构,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最后我点出这一结构的特色是: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样既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此结构的认识。)分组讨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讨论下面三个问题,最后请每组代表分别回答)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A: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明确B: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明确C: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并给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联系起来,理解当时的景色如何吻合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B、第三段中“平常的自己”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明确A: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明确B: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自己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总结回顾
结合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主题,带领学生回顾情景交融的过程。只是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随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第二课时】
通过对456三段景物描写的分析,学习写景方法;通过对个别语句的品评,学习精美的语言。
一、学生思考,个别提问 A、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B、阅读第五段,指出哪几个字分别写出了月色的颜色、动感和情态
C、结合两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写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写了月光吗?为什么? 明确A:作者按照远-近-远的顺序写了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并用动静结合的策略写月光。明确B:“乳白色”写出月光的颜色、“泻”和“浮”字写出月光的动态,花影写出月光的另一种情态。
明确C: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写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写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将456三段分别解剖,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的同时,明晰了第4段由远-近-远的写景顺序和动静结合的写景策略。理解了作者创造的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这两层意境。
二、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三、再次让学生齐读这三段
四、展示ppt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比喻句,填写下列表格。
在与其他比喻句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通感”修辞手法。
五、知识迁移
比较阅读,掌握方法
材料是,2009年全国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海棠花》,通过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和情景交融手法,总结巩固阅读景状物散文的方法。趁热打铁,讲练结合。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公开课教学简案 篇10
时间
2010.6.1 授课老师
孙胜权
课型
新授
课题
语法
强调句型
授课班级
高二(1)班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强调句型 2.学会运用强调句型
教学难点
It +be + 被强调部分+that/who/whom+ 其他.该句型在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中的变化
It is / was …that …”的句子是否是强调句型的辨别
对谓语动词的强调
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Step 2.Lead--in introduce sentences with emphasis
Step 3.presentation 1.It +be + 被强调部分+that/who/whom+ 其他.(陈述句)
2.Be +it + 被强调部分+that/who/whom+ 其他?(一般疑问句)3.Wh-
/How
+ be+it + 被强调部分+that其他?(特殊疑问句)4.not until 用于强调句型
5.It is / was …that …”的句子是否是强调句型的辨别 6.对谓语动词的强调
Step 4.Practice
Step 5 Summary and more practice
【掌声简案】推荐阅读:
《赶海》简案09-26
《项链》简案11-30
孙权劝学简案05-14
《桃花源记》简案07-19
《琵琶行》简案-教案09-24
林冲 教学简案11-28
小说阅读指导简案07-05
生物简案范文08-24
走进心理健康(简案)09-10
七根火柴简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