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技术研究(共3篇)
甲鱼养殖技术研究 篇1
甲鱼养殖是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的四大特色农业之一。大桥镇于1988年开始探索甲鱼养殖之路,2007年获得浙江省农业(水产)特色优势产业强镇。2007年全镇养殖甲鱼1 564万只,总产量6123 t,总产值2.56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41.42%,是南湖区渔业生产的支柱产业。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大桥镇以温室养殖为主的养殖模式逐步向温室加外塘转变,发展外塘生态养殖,积极探索其他养殖模式,以期在产量稳步增长同时,保证甲鱼品质,提高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实现甲鱼养殖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 甲鱼养殖的现状
1.1 面积和放养
2008年大桥镇外塘甲鱼养殖面积为1 474×667 m2,养殖甲鱼442万只,其中生态养殖面积429×667 m2,养殖甲鱼120万只;温室养殖面积5.1×105m2,养殖甲鱼1 123.65万只,占养殖总数的71.8%。2008年至今,甲鱼养殖达2 660万只,比2007年增加1 096万只,增加70%,其中外塘面积1 668×667 m2,比上年增加194×667 m2,增加13.2%;温室甲鱼养殖面积达到9.4×105 m2,比上年增加4.3×105 m2,增加84.3%。
1.2 产量
2007年大桥镇外塘甲鱼养殖产量1 698 t,占总产量的27.7%,其中生态甲鱼养殖产量540 t,占外塘总产量的31.8%。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逐步形成了温室加外塘的养殖模式。温室甲鱼养殖产量4 425 t,占养殖总产量的72.3%。
1.3 养殖成本
外塘甲鱼养殖的物化成本在30~35元/kg。一般温室甲鱼养殖的物化成本在25~28元/kg,但加上流动资金、劳动力、折旧、资金占用等,总成本达到36~38元/kg。温室养殖病害、药害更多,因此实际养殖成本更高。
1.4 经济效益
2007年大桥镇甲鱼养殖总产值为2.56亿元,其中,外塘甲鱼养殖产值为9 260万元,占总产值的36.2%(包括生态甲鱼养殖),与养殖量相比产值率高出8%,平均价格为54.5元/kg。温室甲鱼养殖产值为1.63亿元,占甲鱼养殖总产值的63.8%,与养殖量相比产值率低8%,平均价格为36.8元/kg(包括鳄龟和龟类)。温室甲鱼价格与外塘甲鱼价格比相差17.7元/kg。温室甲鱼每只产出为14.5元,外塘养殖甲鱼每只产出为21元,外塘甲鱼比温室甲鱼每只高6.5元。由此,外塘甲鱼产出的利润比温室甲鱼高40%左右。
2 甲鱼养殖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越来越显露出其不足,迫切需要提高产业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形成整体优势,规避风险,提高竞争能力。调研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养殖模式抗风险能力弱
大量养殖户在2006年甲鱼养殖行业形势利好的刺激下,2007年大幅扩大温室甲鱼养殖规模,增加投苗量,提高温室养殖密度,导致温室甲鱼的产量剧增,价格走下降趋势,同时由于2008年的大雪导致温室甲鱼较大积压,温室甲鱼养殖至今未出现拐点。由于养殖密度的增加,影响了甲鱼本身的生存和摄食空间,病害现象较普遍。养殖成本随着饲料成本、药物成本的上涨而增加。温室甲鱼养殖户由于缺乏外塘的配套,无法在市场不景气时规避风险,大量商品鳖囤积。
虽然外塘商品甲鱼价格比温室商品甲鱼高,但成活率、生长速度比温室差,养殖地紧缺,占地面积也大,相反,温室养殖成活率、生长速度高而快,7~8个月就可上市,外塘养殖需3年才可上市。外塘和温室养殖各有优缺点,但单一的养殖模式抗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2.2 种质资源混杂,苗种质量良莠不齐
本地温室甲鱼品种主要来自泰国和台湾,2009年价格下跌,尤以泰国鳖为甚。而本地中华鳖的种苗培育繁育缺乏重视、滥捕滥养。一些养殖户引进的鳖苗种质退化,鳖种质量差,放养后生长慢、病害多、成活率低,甲鱼品种亟待改良。
2.3 品牌的持久性和竞争性不强
品牌鳖的销售量增加,价格稳定。打品牌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对已有品牌的维护、宣传则不容忽视。但现有部分甲鱼的品牌正在逐步淡化,这说明具备品牌意识却缺乏更为完善的品牌管理与运作体系。
3 发展对策
针对目前甲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
3.1 养殖模式的优化升级
现阶段温室甲鱼市场虽有萎缩,但鉴于温室养殖模式能够保证相当的产量,本身具有养殖周期短等优点,温室鳖仍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不可盲目缩小温室养殖面积,而应积极应对。甲鱼的消费旺季主要在每年的下半年,特别是春节前后,发展温室和外塘混养模式,可以配合市场需求,对甲鱼品质改善也大有裨益。
积极探索其他养殖模式,如大桥镇十八里村养殖户沈金根利用外塘网箱养殖甲鱼,2008年养殖面积3 840 m2,养殖甲鱼1.3万只,重量5 500 kg,养殖品种为日本鳖与杂交鳖(中华鳖与日本鳖杂交所产),投喂饲料以小杂鱼为主,平均体重0.9 kg/只,产量达11 200 kg,现市场价100元/kg,销售价格预计可达112万元,扣除成本58.5万元,可获利53.5万元。外塘养殖的甲鱼外观呈自然黄色、裙边肉厚质紧、味道鲜美,接近野生甲鱼的口味和营养价值,而且几乎无病害且不使用渔药,更显无公害特色。
3.2 大力发展外塘生态甲鱼养殖
目前消费者已开始转向质量消费,在温室甲鱼养殖陷入低谷的同时,无公害的生态甲鱼为大众所青睐,甲鱼养殖应以质量为核心、以生态为优先。外塘生态养殖由于受到土地资源、土地政策制约和限制,发展受到影响,2007年南湖区养殖甲鱼的外塘面积仅3 527.71×667 m2。要实现甲鱼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水域,科学地进行生态养殖;二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应允许、鼓励、规划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外塘养殖园区,统一规划、分散经营,延长产业链。
3.3 养殖品种的改良
“种好丰箩谷”,目前苗种质量良莠不齐,品种改良势在必行。养殖品种应由以泰国鳖、台湾鳖为主逐步向以中华鳖、黄河鳖和日本鳖为主发展,杂交鳖也是目前的推广品种。黄河鳖和日本鳖具有品质好、个体增重快、市场价格高等优点,虽成本相对较高,但销售价格比泰国鳖、台湾鳖高20~24元/kg。黄河鳖和日本鳖品种养殖发展较快,目前约占大桥镇甲鱼养殖量的35%左右。
3.4 加快筹建种鳖繁育场
鼓励甲鱼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养鳖大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建设种鳖繁育场,提供选育优良鳖种,提高苗种质量。
3.5 打造、保护品牌产品
实施品牌战略,走精品道路,成为当务之急。在保证甲鱼品质的基础上,加快鳖加工业的研究开发步伐,通过精深加工增加鳖的价值,立足本地市场,放眼省内外,推向国际市场,扩大营销额。
3.6 改变销售策略
2007年南湖区甲鱼总产量14 093.4 t,约占嘉兴市产量的40%、浙江省产量的15%。大部分的商品甲鱼销往杭州、上海、绍兴、南京、常州等地,其中杭州的销量约占一半。充分调动和利用现有营销户,组成专业营销队伍,拓展销售渠道和营销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消费向生态、绿色的食品需求发展,要加强引导,形成基础研究、种苗培育、商品生产、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的合理结构,实现产供销一条龙体系,使甲鱼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甲鱼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甲鱼养殖技术研究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概况
试验地点为雨顺水产生态有限公司甲鱼养殖基地。试验池塘共有2口, 面积分别为3 533.33、3 133.33 m2, 对照池塘1口, 面积5 533.33 m2, 试验池和对照池池底淤泥厚均为10 cm。以老圈行水库水作为养殖水源。
1.2 试验材料
微生物制剂选择江苏宜兴苏亚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M菌液, 规格1 kg/瓶。供试苗种:试验池及对照池投放甲鱼种全部为该基地自繁自育, 规格500~750 g/只, 甲鱼池塘投放白鲢、银鲫等鱼种来自该县鱼种场。供试饵料:各池均采用该地低质小杂鱼或沿海冰冻小杂鱼, 辅以品牌厂家配合饲料。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分别为:试验池1施EM菌液99.15kg/hm2, 试验池2施EM菌液98.85 kg/hm2, 以不施EM菌液作对照池。试验池施EM菌液时间一致, 即从2010年5月26日至9月6日, 每隔15 d左右施1次, 具体时间为5月26日、6月11日、6月28日、7月14日、8月1日、8月20日、9月6日, 其中试验池1每次用量分别为12.75、18.45、11.25、12.75、12.75、18.45、12.75 kg/hm2, 试验池2每次用量分别为12.75、17.55、12.75、12.75、12.75、17.55、12.75 kg/hm2。
1.4 试验实施
1.4.1 清整池塘及培育水质。
试验池及对照池中保持淤泥8~10 cm厚, 然后用生石灰1 200~1 500 kg/hm2干法消毒, 第2天再耙1次, 以求消毒彻底, 并将未溶化的石灰块捡出池塘。消毒过后3~4 d即可注水[1]。放苗前水体施用发酵的有机肥3 000~4 500 kg/hm2或无机复合肥150~225 kg/hm2, 使水体变为嫩绿色或黄绿色。
1.4.2 苗种放养。
2010年4月8—10日放养试验池及对照池甲鱼种, 放养规格为500~750 g/只的甲鱼种9 000~10 500只/hm2, 放养甲鱼种要求体表有光泽, 翻身和行动活泼, 无伤、残、虫、病。甲鱼种下塘前进行消毒处理, 用3%~5%的食盐水浸洗甲鱼种15 min, 以杀死体表的寄生虫和病菌。具体放养量为:试验池1投620 g/只的甲鱼1 635 kg、550 g/只的白鲢316 kg、120 g/只的银鲫136 kg;试验池2投580 g/只的甲鱼1 516 kg、610 g/只的白鲢278 kg、120 g/只的银鲫104kg;对照池投560 g/只的甲鱼2 614 kg、570 g/只的白鲢423kg、120 g/只的银鲫156 kg。
1.4.3 饲料投喂。
一般情况下各池按每天投喂2次, 6:00—8:00、16:00—18:00各1次, 小杂鱼要经漂洗、消毒后投喂, 均匀地撒在饲料台上离水面5~8 cm处, 日投饲量为甲鱼总重量的8%~10%[2], 并根据天气变化和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每次投饲以2 h内能吃完为准。
1.4.4 日常管理。
每天投喂前进行巡塘, 检查各甲鱼池整体环境的变化情况、甲鱼吃食和晒背等活动情况及设施完好情况等, 并及时做好巡塘日志记录。日志内容包括:天气、水温、气温、投饲量及次数、吃食时间, 甲鱼病预防、甲鱼晒背时间、换水时间及加、换水量等。注意观察各池水质变化情况, 每15~20 d定期泼洒生石灰水1次, 用量225~375 kg/hm2。池水的透明度低于20 cm时, 应及时加换新水 (与原池水温不能相差±3℃) , 每次加新水10 cm左右[3,4,5]。每隔10~20 d, 在甲鱼池中泼洒0.3 mg/L的强氯精或二氧化氯进行消毒水体。每隔1个月左右口服大蒜素、三黄粉等中草药1次, 每次3~5 d。
1.5 测定内容
分别于EM菌液投放前1天、EM菌液投放后第2天、第5天, 测定试验池和对照池水体中的溶氧、p 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指标;测定试验池和对照池的总产量、成活率及饵料系数;计算试验池和对照池的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质变化
由表1可知, 随着养殖池中EM菌液的加入, 池中溶氧增加明显, 使用后第5天后净增加1.8 mg/L;p H值略有变化, 但均在甲鱼正常生活允许的p H值范围;使用EM菌液前, 试验池的氨氮为0.23 mg/L, 使用EM菌液后第2天、第5天氨氮分别降为0.15、0.08 mg/L, 对照池的氨氮值基本稳定在0.23 mg/L左右, 可见使用EM菌液后第5天水体中的氨氮可降低0.15 mg/L;使用EM菌液前, 试验池的亚硝酸盐为0.14 mg/L, 使用EM菌液后第2天、第5天亚硝酸盐分别降为0.09、0.08 mg/L, 对照池的亚硝酸盐基本稳定在0.12 mg/L左右, 使用EM菌液后第5天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可降低0.06 mg/L;使用EM菌液前, 试验池的硫化氢为0.09 mg/L, 使用EM菌液后第2天、第5天硫化氢降为0.03 mg/L、<0.01 (未检出) , 对照池的硫化氢基本稳定在0.08 mg/L左右, 使用EM菌液后第5天水体中的硫化氢至少可降低0.08 mg/L。
2.2 产出及效益分析
由表2可知, 试验池1、试验池2、对照池的成活率分别为91%、92%、86%, 试验池比对照池的成活率平均提高5.5个百分点;试验池1、试验池2、对照池的饵料系数分别为4.9、4.8、5.5, 试验池比对照池的饵料系数平均降低0.65;试验池1、试验池2、对照池的商品甲鱼平均规格分别为1.23、1.31、1.07 kg, 试验池比对照池的平均规格平均提高0.20 kg;试验池1、试验池2、对照池的利润分别为41.01万、38.04万、31.48万元/hm2, 试验池比对照池的利润平均提高8.045万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EM菌液能有效地调节养殖池菌群环境, 调节养殖池藻群环境, 使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 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抵制外来有害菌的侵袭[6,7,8]。EM菌液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还含有活性物质, 可刺激甲鱼的免疫系统,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提高成活率。EM菌液的使用可极大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试验池比对照池的成活率平均提高5.5个百分点、饵料系数平均降低0.65、起捕规格平均提高0.20 kg、利润平均提高8.045万元/hm2。
甲鱼养殖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主要来源于饵料、甲鱼等水产动物的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遗骸。养殖水体中氨氮过高, 会使甲鱼等产生毒血症, 长期过高则将抑制甲鱼等的生长、繁殖, 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亚硝酸盐是氨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9], 养殖水域中有亚硝酸盐存在, 使甲鱼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其氧化成为高铁血红蛋白, 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 甲鱼等水产动物会慢性中毒, 抑制其生长, 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 严重的会急性中毒而死亡。EM菌液能有效分解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 酚类、胺类等有毒有害化合物, 改善水质, 充分保证了水体的无毒环境, 减少疾病发生, 有利于甲鱼生长。
EM菌液的使用具有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毒物质、改善池塘生态环境、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增强水产品机体抗病性能、促进水产养殖品种的生长等作用。EM菌液的使用可极大提高总产量、成活率、起捕平均规格, 降低饵料系数, 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是一种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优良生物制剂, 必将在绿色无公害高效水产养殖模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值得大力开发和在水产养殖生产中推广应用。
摘要:EM菌液在甲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 EM菌液在改善水质、提高成活率、提高产量、降低饵料系数、提高甲鱼养殖效益等方面效果显著, 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值得在水产养殖中应用。
关键词:EM菌液,甲鱼养殖,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志刚, 王冬武, 王金龙, 等.无公害渔业立体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 2011 (3) :48-49.
[2]张立胜.高密度水产养殖如何节约饲料成本[J].水产养殖, 2011 (3) :52.
[3]沈森林.外塘甲鱼养殖[J].渔业致富指南, 2011 (3) :37-38.
[4]张廷鹏.中华鳖水库生态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 2011 (5) :33.
[5]严国平.集约化温室养鳖和仿生态养殖商品鳖[J].水产养殖, 2011 (2) :19-20.
[6]尹文林, 沈锦玉, 沈智华, 等.枯草芽孢杆菌对水质效果研究[J].渔业现代化, 2006 (6) :9-11.
[7]古长庆, 李君文, 晁福寰, 等.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研究[J].水产科学, 2004 (3) :21-25.
[8]丁爱中, 陈繁忠, 雷剑泉.光合细菌调控水产养殖业水质的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 2000 (6) :3-5.
甲鱼养殖技术研究 篇3
目前, 汉寿县甲鱼生态精养面积达0.35万hm2, 存塘种鳖种龟达3 500 t, 精养、混养面积1.15万hm2, 年产商品甲鱼500 t, 年创产值3.2亿元, 占全县养殖业总产值的40%以上, 甲鱼产业已成为汉寿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 随着甲鱼生态精养的发展, 部分精养池因场地、水体环境等不利因素影响, 满足不了甲鱼生长发育的要求。因此, 做好甲鱼生态养殖气象条件分析, 趋利避害, 对引导汉寿甲鱼养殖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汉寿甲鱼生态养殖气象条件分析
1.1 温度条件
甲鱼 (鳖) 是变温动物, 由于其调节机能有限, 对环境温度最为敏感, 其体温随生活水域的水温变化而变化, 所以甲鱼的生长、发育、繁殖、摄食等生理活动和生理过程是受水温控制的。甲鱼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为25~35℃, 最适温度为27~33℃[1], 当温度15℃以下时甲鱼的活动和摄食明显减少, 温度下降到10℃以下时, 完全停止活动进入冬眠状态。如水温超过36℃, 则会进入深水避夏, 38℃以上完全停止生长, 进入夏眠。对于精养池塘, 水温变化主要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表层水温与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池塘一般有效水深在2 m以上, 池底水温比表层水温可低1.5~2.0℃[2], 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气温的变化来反映水温的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 对于月平均气温, 汉寿甲鱼适宜生长时期为6—8月, 其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 为28.7℃, 最低出现在1月, 为4.7℃;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6—9月, 均在27℃以上, 7月最高达32.9℃。据统计, 汉寿1981—2013年33年间日最高气温≥40℃的只出现1次 (2003年8月1日) , 日最高气温出现≥35℃的平均天数为23 d, 最多的2013年出现高温天气长达52 d;连续7 d以上出现高温天气的年份占2/3, 2013年≥35℃高温天气连续出现维持时间长达24 d, 据调查, 2013年7月、8月除部分水源不足并取水困难的精养池、水库等养殖场因持续高温无雨天气, 使养殖用水得不到更新, 水位偏低, 水体温度偏高, 甲鱼觅食等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外, 其他均无大碍。因此, 高温天气 (特别是遇到持续高温无雨天气) 影响甲鱼进入深水避夏的可能性仍不可忽视。
1.2 降水条件
汉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 415.9 mm, 多雨年 (2002年) 为2 059.1 mm, 少雨年 (1985年) 则为1 120.4 mm。从图2可以看出, 汉寿县降水主要集中在4—7月, 4月开始降水明显增多, 到6月下旬达最大, 为76.1 mm, 9月开始回落在100mm以下;各月最多降水量以6月最多, 为437.5 mm, 7月次之, 为437.3 mm;各月最少降水量1个月无降水, 7个月降水少于20.0 mm。集中期内日降水量最大为1988年6月28日达到155.9 mm;日降水量出现≥50 mm的暴雨日平均为2.9 d, 最多的1998年、2002年各达9 d;任意连续10 d降水量≥200 mm (洪涝) [3]出现23次, 呈三年二遇, 多的年份则1年出现3次 (如1999年、2002年) 。一般情况下, 汉寿降水主要出现在4—7月 (个别年份推迟到8月上旬) , 占全年降水量的52.3%, 与甲鱼适宜生长时期 (6—8月) 基本同步, 降水不仅为汉寿甲鱼生态养殖提供了优质水源, 同时还可增加水体交换, 改善水质条件, 增加水体溶氧以促进养殖对象 (甲鱼等) 快速生长。但是, 在雨热同季的夏季遭受暴雨或连续强降水天气将会产生负面影响:一是造成养殖池间堤被淹甲鱼串塘走失;二是暴雨前, 由于气压低、天气闷热, 使池塘溶解氧快速下降, 容易导致甲鱼和其他水生生物处于不适状态, 少数微生物 (藻、菌) 开始死亡;暴雨时, 水温急剧下降, 光照减弱, 藻菌相出现转换, 池塘的微生态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甲鱼发生应激反应, 导致甲鱼出现少摄食或基本不摄食, 食欲下降, 生长缓慢或停止现象;暴雨后, 遇到晴热高温天气, 池塘藻类将大量繁殖, 加上死亡的微生物腐败, 导致池塘水质变差, 底层缺氧, 容易引起甲鱼对环境的不适, 轻则影响觅食, 重则导致患病。
1.3 光照条件
甲鱼属于喜光性动物, 在晴暖天气下, 一般每天晒2~3h, 以提高体温, 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增强合成维生素形成, 促进背甲皮质增厚变硬, 增强对外来侵袭的抵御能力, 并利于生长, 经常晒背的甲鱼裙边较厚。同时, 光照可影响甲鱼生殖腺的发育, 光照时间延长, 可促进甲鱼产孵提前和产卵期延长2个月, 产卵量提高4倍[4]。据统计, 汉寿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579.3 h, 最多的1992年为1 749.3 h, 最少的1982年为1 358.2 h, 平均每天4.3 h, 全年每天日照时间在5 h以上的有5个月 (4—9月) , 其中7月、8月每天日照时间均在7 h以上。因此, 汉寿日照时间完全能满足甲鱼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是在7—8月的持续高温期间, 对精养池来讲, 为防止高温天气下强日照紫外线辐射灼伤对甲鱼的伤害, 可在池塘内栽种水生植物 (如水葫芦、水花生等) 或池塘周边搭棚覆盖草帘、遮阳网来遮阳降温, 减轻阳光直射的危害。
2 影响甲鱼生态养殖的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目前, 汉寿甲鱼生态养殖一般以池塘、水库等大型水面圈养为主, 在养殖过程中, 由于受到高温干旱、强对流天气、长期低温阴雨天气、暴雨、洪涝等不良天气对甲鱼觅食、生长、发育产生应激,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生存和繁殖以及产量和品质。为此, 做好灾害性天气和甲鱼养殖管理工作, 将直接影响到甲鱼的养殖成本和收益情况。
2.1 高温干旱
当盛夏 (7—8月) 出现连续不断的高温干旱天气时, 会影响甲鱼的觅食乃至正常生长。因此, 在高温干旱天气来临前, 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及时加注新水, 提高池塘水位, 特别是高产养殖池塘, 这个时期要达到池塘的最大水位, 保证水深1.5~2.0 m, 确保足够的水体空间;二是及时开启增氧机, 保证水体溶氧充足, 确保甲鱼的正常生长;三是合理投喂, 避开高温时段的投喂, 阴雨、闷热天气少投喂或者不投喂, 避免饲料的浪费和对水体的污染;四是适时放养水生植物 (水葫芦等) , 改善水质, 减少换水量, 调节水温, 降低甲鱼的发病率。
2.2 强对流天气
4—8月, 常出现雷雨大风、大雨、气温和气压骤降的强对流天气, 当气压降低时, 水中含氧量急剧减少, 影响甲鱼的正常呼吸, 不利于甲鱼的正常生长。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甲鱼投放密度要适宜。一般而言, 放养规格为100~150 g/只的稚幼鳖1.5万~1.8万只/hm2 (专养) 、7 500~15 000只/hm2 (混养) , 大池粗放 (生态养殖) 1 500~2 250只/hm2 (不投饲) 。二是要保持水质清新活爽、溶氧充足、投饵比例适中。饵料一般为池中甲鱼总重的5%~10%, 成甲为10%~12%, 减少残饵对水质的污染。养殖水体经常采用有益微生物如益水宝等改良水体。幼鳖保持水深0.3~0.4 m, 有条件的每隔3 d换水1次, 每次换水量1/3;成鳖池, 每隔4 d换水1次, 每次换水量1/4, 水色以绿色状态为好, 以利其相互隐蔽, 减少互伤机会。
2.3 长期低温连阴雨天气
当出现连续1周左右低温阴雨天气时, 要及时加深池水, 增加池塘水体积, 提高水体载鱼量和减缓水温下降, 由于雨水多, 天气阴晴不定, 水质变化较大, 管理难以跟上, 甲鱼会出现摄食减少, 甚至完全不摄食的情况, 并有病害发生。若水体水质较差, 还会存在水体氨氮、亚硝酸氮过高的现象, 导致甲鱼患水霉病、白斑病等。当出现水霉病症状而生长缓慢时, 即肉眼可见甲鱼四肢、颈部、尾部等出现水霉, 病甲应单独饲养。每天采用2 mg/kg鳌合铜药液浸洗5~10min, 连续3 d, 症状可以完全消除。当出现白斑病 (又称毛霉病, 即甲鱼的四肢和裙边等处出现斑点, 早期仅出现在裙边部分, 后逐渐扩大形成一块块的白斑, 使得鳖体表皮坏死, 产生部分溃疡, 预防此病可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 使池水保持嫩绿色, 或用10 mg/kg漂白粉水溶液浸泡病甲鱼1~2 h, 或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加万分之四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可减少此病发生) 时, 还可每日用VE内服, 每50 kg病甲鱼用3~45 g, 每天1次, 连续10~15 d拌料饲喂, 可抑制毛霉菌的生长。
2.4 暴雨、洪涝
洪涝常伴暴雨发生, 暴雨天气常使养殖水体附近的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物质随雨水大量集中流入水体, 常造成水质恶化, 引起甲鱼中毒或患病死亡, 如易引起肠炎等疾病。暴雨来临前, 密切注意气象预报, 大雨前夕提前降低鱼池、水库水位, 在可能出现养殖池过水间堤、塘基, 设置拦网防逃设施;暴雨后, 可采用低刺激的消毒剂 (如0.2 mg/L聚维酮碘、高锰酸钾、0.2 mg/L二溴海因、食盐等) 对水体进行消毒, 最大限度地满足甲鱼对水质的需求, 使甲鱼在相对优越、安全的条件下快速生长。
摘要:以汉寿县1981—2013年气候资料为例, 分析了洞庭湖区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条件对甲鱼的摄食、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的影响, 并针对甲鱼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高温干旱、强对流天气、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 提出了相应对策及防范措施, 以引导汉寿甲鱼养殖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甲鱼,生态养殖,气象条件,避灾措施,洞庭湖区
参考文献
[1]王武.工厂化健康养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9:34-126
[2]胡鲲, 赵春生, 龙晓斌, 等.昌邑海参养殖的气象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11) :3346-3347.
【甲鱼养殖技术研究】推荐阅读:
甲鱼养殖10-21
原子荧光:汞:甲鱼09-06
写甲鱼的作文05-24
小甲鱼观测日记06-13
甲鱼汤的功效07-07
猪养殖技术研究论文05-14
水产养殖研究报告08-15
肉鸡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10-22
山鸡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10-05
淡水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