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2025-01-24

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共10篇)

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篇1

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将翼状胬肉41例(64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18例(28眼)行巩膜暴露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23例(36眼)行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比较两组的治愈情况及复发率。结果A组有2眼复发,复发率14.29%(4/28)。B组1例复发,复发率为2.78%(1/36)。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增生性病变,属于结膜组织增生性疾病, 常有眼部充血,造成眼部不适,影响患者的

面部外观[1]。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当胬肉头部侵及瞳孔区会引起视力下降[2]。赤道附近和低纬度地区,由于日照强烈,患病率较高。高纬度地区患病率相对较少。相对于我国北方其他省份,广东省由于日照时间相对较长,翼状胬肉的发病率更高,是基层医院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甚多,由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目前多为手术切除,手术方法多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法,但是手术后复发率高一直成为难题。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理论的深入研究,出现多种胬肉切除术联合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方式。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眼科从2005年8 月至2007年4 月对18例28眼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法手术,23 例36眼翼状胬肉施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通过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评估两种方法的术后复发率和角膜修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将患者分成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组A组,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B组)。两组患者均来源于2005年8月至2007年4月住院手术治疗的初发翼状胬肉患者。A组: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组18例(28眼)。男8例(12眼),女10例(16眼)。年龄45~78岁,平均57.39岁。B组: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23例(36眼)。男10例(15眼),女13例(21眼),年龄42~74岁,平均56.26岁。病程最长20余年,最短半年。胬肉均位于鼻侧缘,截至2008年2月,随访10~30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手术后畏光、流泪、异物感、疼痛等自觉症状缓解时间;通过裂隙灯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随访期间翼状胬肉有无复发。见表1。

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手术: 所有患者均在胬肉静止期手术。术前3~5 d给予氧氟沙星眼药水滴眼5~6次/ d,0.025%地塞米松眼药水滴眼4次/d。术前用生理盐水清洗结膜囊,剪睫毛,冲洗术眼泪道。手术中用0.5 %丙美卡因表面麻醉, 2 %利多卡因结膜下浸润麻醉。在显微镜下于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并向上下方及鼻侧分离, 注意尽量保留正常球结膜, 于胬肉头部前0.5 mm开始剖切, 将胬肉头部完整干净自角膜面剔除下来。分离胬肉颈部及体部至半月皱襞前剪除胬肉。尽量清除巩膜表面的胬肉组织, 但勿伤及内直肌。出血点烧灼止血。

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胬肉切除步骤同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在同侧眼颞上方角膜缘外用2%利多卡因做球结膜下注射,使局部结膜隆起,距角膜缘外3 mm处弧形切开球结膜,用显微无齿镊和角膜剪轻轻分离至角膜缘(勿附带筋膜组织),用刮胡刀片继续剖切至透明角膜缘内1~1.5 mm处,用角膜剪剪取与缺损区长度大致相等的角膜缘组织片。将剪取的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平铺于受区巩膜表面, 上皮面向上, 植片角膜缘与受区角膜缘重合。用“10-0”尼龙线带巩膜浅层间断缝合固定植片两侧及角膜缘, 植片结膜缘与自体结膜残缘缝合。取材区筋膜层暴露,“10-0”尼龙线缝合结膜切口一针。

术后A、B两组处理相同,均每天换药, 术眼结膜囊内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6次/d,重组牛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药水6次/d,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每晚一次,全身使用抗生素。7 d左右拆除缝线。

2结果

见表2。

A组:术眼畏光、流泪、异物感、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时间在3~8 d,平均5.78 d。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在6~9 d,平均7.06 d。随访23个月,26眼痊愈,表现为结膜上皮完全覆暴露巩膜面。4眼复发,复发率14.29% 。表现为原病变区结膜下组织增生,并有新生血管形成侵入角膜,其中术后3~6个月内有2例复发,术后6~8个月内有2例复发。B组:术眼畏光、流泪、异物感、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时间在2~7 d,平均4 d。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在3~8 d,平均5.57 d。术后1~2 d植片颜色稍白, 水肿, 3~4 d后颜色逐渐变红, 水肿消退。全部病例无一例结膜瓣脱落,10 d左右伤口愈合。经23个月随访,36眼痊愈,仅一例复发,复发率2.78%。角膜光滑无新生血管。内眦部结膜平整,无充血隆起,无粘连。

3讨论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增生而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相当高,特别是生活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且从事户外工作,年纪大,家族中有人患翼状胬肉的人群发病率更高[3]。1965年针对广东高要和中山地区的调查显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分别是10.76%和18.20%。迄今为止关于翼状胬肉的确切病因和及其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Coroneo[4]提出“两阶段”学说被广泛认可。他认为翼状胬肉发病过程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角膜缘干细胞受到破坏,角结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第二阶段,细胞增生活跃,并发生炎症、血管化和结缔组织重塑型,角膜“结膜化”,从而发生翼状胬肉。根据“两阶段”学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是翼状胬肉的发病基础。而完整的角膜缘是阻止结膜向角膜生长的屏障,一旦此屏障被破坏则使增生活跃的结膜成纤维细胞或转化的角膜缘干细胞易于向角膜方向生长。所以恢复和维持角膜缘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即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和生长环境是治疗翼状胬肉的关键。

角膜缘干细胞缺失可导致眼表功能异常,表现为结膜上皮及新生血管侵入角膜,角膜的慢性炎症、持续角膜上皮缺损、基底膜的破坏和假性胬肉的形成。干细胞是指存在于所有自我更新组织中,细胞周期长,分化程度低具有极大的增殖潜力、进行不对称分裂的细胞。干细胞对创伤和增殖刺激反应快,是自我更新组织内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源泉。众所周知,角膜上皮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这是由于角膜干细胞存在的原因。钟兴武、龚向明等[5]在Davanger、Schermer、Ebata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角膜上皮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角膜缘在角膜上皮创伤愈合、角膜上皮完整与稳定性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角膜缘上皮细胞的不断增殖,为取代脱落的细胞和修复缺损区提供细胞来源,另一方面,角膜缘上皮细胞的高度分裂、增殖能力形成的增殖压力,为分化细胞的向心性运动提供动力,也在角膜缘为阻止结膜上皮及新生血管长入起屏障作用,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基于角膜缘干细胞的新概念,Kenyon等[6]在1989年首创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就是用健康的自体或同种异体角膜缘组织替换受损伤或功能不良的角膜缘组织,通过供体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的向心性移行来修复,稳定受损的角膜表面,阻止新生血管的侵入。通过本研究证明,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B组患者较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手术的A组患者在术后畏光、流泪、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时间短、角膜创面修复时间短、术后胬肉的复发率小。因此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Coster D.Pterygiunran ophthalmic enigma,Br J Ophthalmol,1995,79:304-305.

[2]Ibechukwn BI,Astigmatism and Visual impairment in pterygium:affected eyes in Jos,Nigeria.East Afr Med J,1990,67:912-917.

[3]刘祖国.眼表疾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4-355.

[4]Coroneo MT,Girolamo ND,Wakefield D.The pathogenesis of pterygia.Curr Opin Ophthalmol,1999,10:282-288.

[5]钟兴武,龚向明,廖武.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对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影响.临床眼科杂志1999;(4):30-32.

[6]Kenyon KR,Tseng SC.et al.Limbal autograft transplantion for oc-ular surface disorders.Ophthalmology,1989,96:709-722.

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篇2

[关键词] 翼状胬肉;复发性;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中图分类号] R77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37-02

翼状胬肉传统手术复发率较高,二次手术疗效不佳,笔者所在中国援尼日尔医疗队在2010年3月~2011年5月对144例(160眼)非洲复发性翼状胬肉黑人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其中74例(82眼)采用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4例(160眼)均为非洲复发性翼状胬肉黑人患者,其中A组74例(82眼),男51眼,女31眼;年龄24~67岁,平均(42.10±1.23)岁;单眼患者66例(66眼),双眼患者8例(16眼),右眼49例,左眼33例;复发时间8~36个月,平均(11.20±0.89)个月,均为第1次复发。B组70例(78眼),男47眼,女31眼;年龄23~66岁,平均(42.30±1.31)岁;单眼患者64例(64眼),双眼患者7例(14眼),右眼46例,左眼32例;复发时间9~35个月,平均(11.50±0.93)个月,均为第1次复发。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

1.2.1 A组 (1)以1%丁卡因行表面麻醉及2%利多卡因球结膜下浸润麻醉。(2)于胬肉颈部平行角膜缘剪开球结膜达胬肉边缘外约1 mm,并向后分离球结膜与胬肉组织达半月皱襞。(3)若伴有睑球粘连,则仔细分离并剪除粘连处的结膜组织。(4)用小圆刀于胬肉头部外0.5 mm切开角膜上皮,在角膜弹力层前向后分离胬肉组织直到泪阜部。(5)剪除胬肉组织,并清除巩膜表面变性组织。电凝内直肌或外直肌到角巩缘之间的巩膜表面血管及出血点。(6)于上方健康球结膜距离角膜缘3~4 mm处平行角膜缘剪开球结膜,向前分离球结膜达透明角膜处,取一与暴露巩膜相应大小的结膜角膜组织,角巩缘与缺损区的角巩缘对齐,覆盖于暴露巩膜面,用10-0尼龙线把结膜瓣与暴露区的结膜缘对齐缝合,缝合时缝针穿过对应的浅层巩膜组织。(7)缝合后用棉签抚压结膜瓣,挤压出结膜瓣下积血并让结膜瓣平坦紧贴巩膜面。术毕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眼。术后每天换药,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4次/d点眼,睡前涂四环素眼膏。术后2周拆线。

1.2.2 B组 采用传统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法。

1.3 疗效评估

术后随访6~12个月。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刺激症状消失,结膜无充血、水肿及增生,角膜和结膜创面愈合,透明光滑;显效:刺激症状基本消失,结膜轻度充血、水肿,角膜创面修复,无新生血管;复发:刺激症状加重,结膜充血水肿,角膜创面出现新生血管。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满意随访,其中A组总复发率为8.53%;B组总复发率为30.7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非洲沙漠地区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笔者所在中国援非医疗队援助的尼日尔国,地处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由于当地经济极度贫困,医疗条件恶劣,手术设备简陋及手术水平滞后,手术基本采用传统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加之当地常年气候干燥、紫外线照射强度高、风尘大等原因,术后复发率极高。

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原因很多,术后长时间的高强度日光照射、风沙刺激、手术创伤、术后炎症反应导致的毛细血管增生等因素的存在,都是导致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在于手术未能重建有效的角膜缘屏障,导致术后结膜组织和新生血管突破角膜缘长入角膜,引起复发[2]。因此,预防翼状胬肉术后二次复发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重建角膜缘,恢复角膜缘屏障作用,阻止新生血管向角膜的向心性渗透。

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最有效的手段仍是手术,传统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法、巩膜暴露法,虽然手术简单方便,但临床复发率较高,达20%~80%[3],再次手术的复发率则更高。自体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机理是通过在缺损部位移植正常结膜角膜瓣,利用角膜缘基底部存活的角膜缘干细胞,通过其增生能力高、细胞周期长、分化程度低的特点,修复、稳定受损角膜表面,重建遭到破坏的角膜缘屏障,从而阻止结膜上皮下组织、新生血管的侵入及假性胬肉的形成,阻止新生血管向角膜生长,避免翼状胬肉的复发。国内临床报道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为7.14%~8.57%[4-5],与本组8.53%的复发率接近,它的优点在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临床复发率低从而减少再次手术的几率,专业眼科医生稍加培训即可掌握,较易推广普及。

本研究A组74例(82眼)非洲复发性翼状胬肉黑人患者采用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治愈47眼,显效28眼;6个月内复发2眼,6~12个月复发5眼,总复发率仅8.53%;而B组治愈38眼,显效16眼;6个月内复发9眼,6~12个月复发15眼,总复发率为30.7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该术式在非洲地区运用疗效显著。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能有效降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再次复发率,较易推广普及,在非洲地区有推广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占峰.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21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25.

[2] 张俊兰.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1,32 (7):1127-1128.

[3] Frucht-Pery J,Raiskup F,Ilsar M,et al.Conjunctival autografting combined with low dose mitomycinc for prevention of primary pterygium recurrence[J].Am J Ophthamlol,2006,141(6):1044-1050.

[4] 邱璐璐,任岩海,赵保文.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或羊膜移植术的疗效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2):335-336.

[5] 刘逸.复发性翼状胬肉几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31-32.

(收稿日期:2012-02-03)

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篇3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复发率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可引起屈光异常或遮盖瞳孔而影响视力,保守治疗效果不确定。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慢性炎症刺激、粉尘环境等有关,因为这些理化因素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衰竭。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单纯切除复发率可高达30%~60%[1].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提出,国内越来越多的术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从2004年开始,我们采用此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翼状胬肉42例(48眼),复发性翼状胬肉6例(6眼),男20例(22眼),女28例(32眼),年龄34岁~70岁。胬肉头部侵及角膜缘内3 mm以上,2眼遮盖瞳孔。

1.2 手术方法

1.2.1 切除翼状胬肉

采用倍诺喜表面麻醉+利多卡因于胬肉颈部局部浸润麻醉。于翼状胬肉颈部后横行剪开表面球结膜,向鼻侧分离至泪阜,向两边分离至胬肉边缘外1 mm宽的正常筋膜组织,并沿此边缘剪开使胬肉两边缘游离。剥离翼状胬肉头部及颈部,提起,沿巩膜表面分离翼状胬肉至泪阜,于泪阜处剪断切除增生的筋膜组织,注意保护内直肌,将角膜及巩膜上的病变及瘢痕组织尽量剥离干净,烧灼出血点及扩张的血管。

1.2.2 角膜缘上皮移植

于患眼颞上方,距角膜缘3 mm处注射含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使结膜上皮与筋膜层分离,平行角膜缘做一长切口,向角膜缘分离出不带筋膜的结膜瓣,翻转结膜瓣,自角膜缘处用隧道刀向角膜侧做角膜缘板层分离至透明角膜内0.5 mm,切取包括结膜瓣的角膜缘板层植片,植片宽度依植床宽度而定。上皮面向上,植片角膜缘与植床角膜缘对合,展平植片,用10-0尼龙线带浅层巩膜固定植片角膜缘两角,结膜侧与植床游离球结膜固定缝合于浅层巩膜2针,再间断缝合2~3针。颞上取材处不做处理,如较大则将球结膜与其下筋膜浅层巩膜缝合2针。术毕结膜囊置典必殊眼膏,术眼加压包扎,48 h后换药,滴典必殊眼药水,2周后拆除缝线。

1.3 疗效标准及评定

胬肉头体消除,角膜缘部及角膜光滑,内眦部结膜平复,无充血为治愈;如有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为复发。

2 结果

2.1 术后24 h术眼疼痛不适,次日缓解。用1%荧光素钠

观察角膜创面上皮修复情况,术后3 d~5 d角膜创面被上皮覆盖,角膜表面逐渐恢复透明,部分病例有云翳形成,1周内结膜充血,植片轻度水肿,2周后植片水肿基本消失,颞侧取材处伤口术后4周基本愈合。

2.2 随访6个月~12个月,原发性胬肉48眼无1眼复发,复发性胬肉6眼,2眼复发,复发率为3.7%.

3 讨论

角膜缘上皮及其浅层基质中存在着角膜上皮来源的干细胞,干细胞不仅是角膜上皮增殖分化的来源,而且具有阻止结膜细胞向角膜缘内生长的屏障功能[2],它们对角膜缘创伤的愈合及角膜透明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据报道,在翼状胬肉的形成、发展及复发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或缺乏[3,4]。而手术创伤加重角膜缘干细胞的损害,同时手术创伤及其术后炎症反应使胬肉组织残留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细胞活化,导致纤维血管组织形成,胬肉复发[5]。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就是通过自体角结膜植片的正常干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的向心性移行来修复和稳定受损伤的角膜缘,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阻止胬肉切除术后结膜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生长,有效避免胬肉复发[6]。本报告中,原发性翼状胬肉48眼,无复发,复发性翼状胬肉6眼,2眼复发,复发率为3.7%,手术效果理想,明显降低了复发率,与单纯切除术相比较效果尤为明显,但手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胬肉组织切除必须彻底,尤其对复发性胬肉,需彻底清除病变及瘢痕组织,暴露出正常的角膜和巩膜组织。(2)角结膜植片应包含角膜缘干细胞的角膜缘组织,以提供足量的正常干细胞,提供更强的机械屏障作用。(3)有效抑制术后炎症反应,有利于减低胬肉复发。(4)取材范围不要超过全角膜的1/3,以防止发生角膜功能失代偿。

我们认为: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具有操作安全、创面修复快、复发率低的特点。因复发性胬肉创面较大,取材受到限制,可能遗留部分手术裸露区,不能完全阻断术后各类细胞生长因子与残余病变纤维血管组织的接触,因而有一定的复发率[7]。

参考文献

[1]谢立信,胡隆基,张悦,等.角膜缘上皮和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9﹚:538.

[2]席兴华,姜德咏,唐罗生,等.翼状胬肉的不同术式对创面上皮修复及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5﹚:353-355.

[3]邓宏伟(综述).角膜缘干细胞生存微环境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6﹚:403.

[4]刘阳(综述).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9,23﹙4﹚:204.

[5]王雨生(综述).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2﹚:116-121.

[6]Starc S,Knorrm,Steuhl KP,et al.Autologous Conjunctiva-lim bus transplantation in treatment of primary and recurrent pterygium[J].Ophthalmology,1996,93(3):219.

患者的新选择:人工角膜移植术 篇4

原来,20年前老周因为放鞭炮不幸炸伤了眼睛,虽然经过治疗控制了病情,但却留下了后遗症,眼睛的角膜经常发炎。大约3个月前,老周的右眼又出现了角膜溃疡,并且病情发展迅速,不仅视力只剩下光感,更糟糕的是,右眼疼痛难忍,用老周的话就是“疼痛发作时,恨不得想把眼球摘了。”

老周辗转来到眼科就诊,医生发现老周的右眼角膜溃疡,已经接近穿孔,几乎处于失明的状态,唯一治疗的方法就是进行角膜移植。但是等待稀缺的角膜捐献,时间不可预测,也许那时老周的右眼已发展到全部失明了。

医生说,目前我国约有500万因各种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在这些患者当中,许多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但是,很多患者在等待角膜供体的同时,由于病情恶化丧失了治疗时机,成了终身盲人。虽然当今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高,但我国每年获得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不足5000人。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登记在册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已经有100多人。但是由于角膜来源奇缺,一些2年前排队的患者到现在还没有等到。去年仅有20人在医院做了人体角膜移植。

还有其他办法吗?眼科医生选择了人工角膜。

生物工程角膜俗称“人工角膜”,虽然生物工程角膜还不能完全替代人体捐献的角膜,但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角膜供体的奇缺状况。人工角膜是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类似人体角膜的产品,取材于特殊养殖的猪的角膜,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移植面积和厚度,不再受人体捐献角膜的局限,可以终生使用。这么神奇的材料什么样呢?医生解释说,跟平时戴的隐形眼镜基本一样,厚度在0.2~0.45毫米之间,在固定液里可以保存6个月。

人眼睛的角膜是眼球前部的一层高度透明的组织,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对成像起关键作用,一旦浑浊或受损可直接导致患者失明。当患者因角膜浑浊、溃疡等导致视力障碍时,角膜移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复明手段。人的角膜从外到内共分5层: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如果角膜的损坏是在前3层,那么人工角膜可以替代,但是如果角膜的这五层全部穿孔,那么只能选择捐献的角膜进行角膜移植。

板层角膜移植術是治疗角膜疾病的主要手段,占角膜移植总量的30%~40%。目前角膜疾病中的部分圆锥角膜,未累及全层的角膜白斑,真菌性角膜炎等,可以采用人工角膜移植手术进行治疗。

人工角膜的研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路程,随着人工角膜技术的日益成熟,部分角膜疾病患者有了新的选择,有更多的机会留住视力。重要的是,患者可以在疾病早期就接受移植治疗,不需等到病情恶化再治疗。

医生及时为老周进行了右眼脱细胞基质人工角膜移植术。手术持续约1小时20分钟,医生在显微镜下用显微针持调整好最后一个线结后,对老周说:“手术顺利结束了”。老周一直紧握的双拳终于松了开来,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说:“这下我就放心了,右眼能保住了。”

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0 例翼状胬肉患者 (共90 只眼) 中男37 例、女53例, 年龄39~74 (56.72±2.11) 岁, 病程1~7 (3.09±0.21) 年, 发病部位:左眼42例、右眼48例, 疾病类型:原发性81例、复发性9例。按照前来就诊单、双序号将90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单) 、对照组 (双) (每组45例) , 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两组翼状胬肉患者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完成两组相关操作。 观察组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对照组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记录两组手术疗效及预后情况 (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 。

1.2.2 治疗方法 (1) 观察组:术前给予裂隙灯、 视力、 眼外肌运动、 荧光素染色等常规检查, 手术前3d提供抗生素滴眼, 具体手术方法如下:①切除胬肉:常规麻醉后于透明角膜区 (与胬肉头部外缘相距0.5mm左右处) 利用尖刀给予浅层切开, 实施胬肉头部角膜浅层剥离, 将结膜沿胬肉颈部剪开 (约3mm) 并使其与结膜分离至泪阜, 将胬肉组织自根部剪断后沿其颈部向角膜推出, 对胬肉头部给予有效分离使整个胬肉组织完全游离, 利用烧灼器对角膜缘血管、出血血管进行烧灼止血;②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于患眼颞上方 (球结膜下) 给予20g/L利多卡因注射给药, 待球结膜呈泡状隆起后以角膜缘为基底, 选取不带结膜下组织的结膜移植片 (大小与切除的胬肉相近) , 需注意材料应包含1.0mm角膜缘上皮, 于巩膜暴露区将移植片有效覆盖 (角膜缘上皮面应向上) 并与角膜缘区吻合, 对其间断缝合后使其于浅层巩膜有效固定, 手术完成后于结膜下给予2 万U妥布霉素+2mg地塞米松注射, 经迪可罗眼膏包眼, 每日给予抗生素滴眼抗感染、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角膜上皮生长愈合, 待角膜上皮良好修复后给予含激素滴眼液滴眼 (3 次/d) ; (2) 对照组:术前处理、切除胬肉、术后处理方法同观察组, 需注意待烧灼止血后应将内侧球结膜缝合至浅层巩膜。

1.2.3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翼状胬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变化情况判断其疗效[2], 即手术治疗后翼状胬肉彻底切除, 手术区域结膜平整光滑且无充血, 未发生胬肉增生、新生血管等情况, 具有良好的角膜创面修复效果为治愈, 反之则为无效。

1.3统计学方法将上述研究所得数据经专业软件包 (SPSS) 给予相关分析 (统计学) , 以±s表示计量资料 (t检验) 、X (%) 表示计数资料 (χ2检验) , 当数据对比显示P<0.05则提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经不同外科手术治疗后, 观察组治愈率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 (P>0.05) , 分别为88.89%、84.44%。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对比P>0.05

2.2 两组预后效果分析两组翼状胬肉患者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均给予1 年随访 (随访有效率100.00%) , 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仅为8.89%, 对照组疾病复发率高达24.44%, 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观察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对比P<0.05

3 讨论

翼状胬肉的发生因素主要包括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免疫因素、理化因素等, 若患者病情较轻则仅对美观造成一定影响, 若病情严重则将发生视力障碍, 提示及时诊断并给予积极治疗是保障此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3]。近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 (生活习惯、结构、压力、环境等) 不断变化, 翼状胬肉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4], 以往临床主要利用胬肉切除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 此法虽可获得满意疗效, 但术后随访复发率高达26%左右, 分析原因可能为翼状胬肉患者经单纯手术切除后将有部分胬肉病变组织残留, 此外发生变性的筋膜、结膜组织也是导致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 本文研究可知, 对照组经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治疗后治愈率虽高达84.44%, 但随访复发率则高达24.44%, 预后效果较差, 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不断提高,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LAT) 已广泛应用于翼状胬肉临床治疗过程中并取得显著效果。 研究表明[5],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将利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对角膜缘生理屏障进行有效重建, 使术中切除胬肉后暴露的巩膜得到遮盖, 同时可对切除过程中残留的胬肉病变细胞实施拮抗, 从而显著降低翼状胬肉患者术后疾病复发率, 达到更为理想的预后效果。 本文中观察组经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后治愈率 (88.89%) 与对照组 (84.44%) 对比并无显著差异, 但该组随访复发率仅为8.89%, 预后效果较为满意, 与蔡成平等[6]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对翼状胬肉患者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可显著提高其疗效及预后, 有利于降低疾病复发率从而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今后推广。

摘要:两组翼状胬肉患者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完成两组相关操作。观察组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对照组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记录两组手术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 (P>0.05) , 分别为88.89%、84.44%;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仅为8.89%, 对照组疾病复发率高达24.44%, 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观察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对翼状胬肉患者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可显著提高其疗效及预后, 有利于降低疾病复发率从而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翼状胬肉,手术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应用,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任秀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6 (12) :109-110.

[2]高婧, 张少斌, 刘玉强, 等.角膜磨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 2014, 18 (1) :535-537.

[3]魏志学.翼状胬肉的流行情况发病机制与治疗[J].实用眼科杂志, 2013, 16 (6) :258-262.

[4]吴玉军.两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J].哈尔滨医药, 2011, 31 (1) :39.

[5]徐微.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游离结膜移植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9 (18) :52.

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第1组50例(60眼)。男30例(38眼),女20例(22眼);双眼10例,单眼40例。年龄28~73岁。予行单纯翼状切除术。第2组56例(60眼)。男26例(30眼),女30例(30眼);双眼4例,单眼52例。年龄36~65岁。予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1.2 方法

1.2.1 单纯单纯翼状切除术

取5%利多卡因注射液行球周浸润麻醉或体部结膜下浸润麻醉(或0.1%丙美卡因滴眼液眼球表面麻醉)。用剃须刀)片改制成的小尖刀沿胬肉头部约0.5mm划开一浅层,由此界开始作一极薄的角膜浅层剖开,连同胬肉头部直分离至角膜缘,剪开胬肉两侧球结膜,分离胬肉体部球结膜,将胬肉与巩膜上组织分离,将胬肉头颈部与体部剪除。清除巩膜面残留组织,电凝烧灼止血,修整游离结膜组织,将结膜间断缝合固定于距角膜缘约3mm的浅层巩膜面上,结膜囊上氧氟沙星眼膏包眼。术后头孢克洛等抗感染3天,局部联合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双氯芬酸钠眼液、贝复舒(重组牛碱性生长因子)眼液滴眼4~6次/天,滴2个月左右。

1.2.2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取5%利多卡因注射液行球周浸润麻醉或体部结膜下浸润麻醉(或0.1%丙美卡因滴眼液眼球表面麻醉)。用剃须刀片改制成的小尖刀沿胬肉头部约0.5mm划开一浅层,由此界开始作一极薄的角膜浅层剖开,连同胬肉头部直分离至角膜缘,剪开胬肉两侧球结膜,分离胬肉体部球结膜,将胬肉与巩膜上组织分离,将胬肉头颈部与体部剪除。清除巩膜面残留组织,电凝烧灼止血,修整游离结膜组织,在同眼的上方或下方球结膜注入利多卡因液使其隆起,分离黏膜至角膜缘,剪出带角膜干细胞组织游离结膜瓣植片约胬肉术野暴露巩膜区大小,将植片平覆在暴露巩膜区,与游离结膜行间断缝合端端吻合。结膜囊上氧氟沙星眼膏包眼。术后头孢克洛等抗感染3天,局部联合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双氯芬酸钠眼液、贝复舒(重组牛碱性生长因子)眼液滴眼4~6次/天,滴2个月左右。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治愈:翼状胬肉切除彻底,手术区结膜光滑平整,结膜无充血,无新生血管和弩肉增生角膜创面上皮修复良好,观察半年以上未见复发;好转:翼状弩肉切除干净,手术区结膜反复充血,有的局部伴有结膜轻肥厚隆起,有的向角膜方向生长的趋势,角膜创面上皮修复良好;复发:手术区结膜严重充血,同时局部增厚,角膜创面有明显的新生血管产生及弩肉增生。

2.2 治疗效果

见表1。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结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原因不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烟尘等有一定关系。其治疗方法多为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胬肉切除+自体球结膜移植、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或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β射线照射等。

由于胬肉的术后复发率高,胬肉切除手术方法不断更新以减轻复发率。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人,发现翼状弩肉与角膜缘干细胞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以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为主的治疗方法逐渐应用于翼状弩肉的临床治疗[3]。角膜缘干细胞具有细胞更新和组织再生能力,不断地分裂增生,最终产生终末分化细胞以补充脱落的角膜上皮,维持眼表平衡,同时完整的角膜缘作为一种屏障能阻止结膜侵入,防止术后翼状胬肉复发[4,5]。

据研究人角膜缘干细胞在角膜缘上、下两个部位分布较多[6]。故我院选择在眼球上、下方取结膜移植片,且缝合植片时缝线过浅层巩膜,减小眼球活动时结膜瓣撕裂机率。我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56例(60眼)与随机行单纯胬肉切除术50例(60眼)相对比观察疗效,其复发率(13.33%)明显小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复发率(25.00%)。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能促进术区膜上皮修复,减少翼状胬肉复发,其手术效果明显优于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是治疗翼状胬肉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周金长.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111.

[2]皇甫昌涛,杨林红,唐香,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473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2(3):98-99.

[3]王洁.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单纯切除术治疗翼状裔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41.

[4]黄焱,杨静,张娣,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常规翼状胬肉切除术疗效比较[J].眼科新进展,2009,29(1):59.

[5]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6.

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篇7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护理

翼状胬肉是一种多发性难根治的眼表疾病, 手术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经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 对危险因子及时干预、控制, 认真做好围手术期护理[1], 不仅可降低术后复发、感染、角膜屈光、散光, 还可使患者安全、舒适的渡过手术期, 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巍山县人民医院五官科自2006年12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142例156眼疗效观察比较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巍山县人民医院五官科2006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翼状胬肉142例 (156眼) , 其中男性57例 (64眼) , 女性85例 (92眼) , 年龄35~70岁, 平均年龄52岁, 病程最短8月, 最长12年, 原发性胬肉140例 (153眼) , 继发性胬肉2例 (3眼) , 胬肉均位于鼻则、头部侵人角膜缘2mm以上, 其中3例已遮盖整个瞳孔区, 胬肉无充血者126例 (137眼) , 充血者16例 (19眼) 。

1.2 手术方法

(1) 胬肉切除:所有患者均在静止期手术, 术前1~3d给抗生素眼液 (碘必舒眼液或诺氟沙星眼液) 滴眼3~5次/d, 术前用生理盐水清洗结膜囊, 1%爱尔凯因表面麻醉, 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2~3滴行结膜下浸润麻醉。在显微镜下于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并向上下方及鼻侧分离, 尽量保留正常球结膜, 于胬肉头部前1mm开始剖切, 将胬肉头部完整干净自角膜面剔除下来 (注意不留血管及纤维组织) , 分离胬肉颈部及体部至半月皱襞前剪除胬肉头部及肥厚增生的结膜下组织, 尽量清除巩膜表面的斑痕组织, 但勿伤及内直肌, 出血点烧灼止血。复发病例用氟尿嘧啶棉片置于胬肉切除处巩膜创面3min,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2)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于术眼上方结膜下注射麻药约0.5mL, 分离球结膜与结膜下组织至透明角膜缘内约1mm, 取带有约1~1.5mm宽角膜缘干细胞上皮结膜瓣[2], 略大于胬肉切除处, 不带筋膜组织, 将结膜瓣移植到胬肉切除处, 移植片上皮面向上, 使植片角膜缘与受区角膜缘重合, 对合好后用10-0无创伤缝合线缝合于植床上。取材区筋膜层暴露无需处理、结膜上皮自行修复。术毕, 术眼涂红霉素眼膏加压包封, 送回病房平卧信息, 全身使用抗生素3~5d, 术眼包封24h后, 用妥布霉素眼液或玻璃酸钠眼液滴眼, 3~5次/d, 对角膜上皮延缓愈合者可加用促进上皮生长药 (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滴眼) , 每天3~5次, 术后7~10d拆线, 4周停药。

1.3 疗效观察评定标准

(1) 愈合:手术区光滑洁净, 结膜平整无充血, 角膜创面上皮复盖、无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 (2) 复发:结膜充血明显、局部增厚, 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

1.4 结果

术后98.7%植皮愈合良好, 大部分视力提高, 随防6个月~2年, 除2例 (2眼) 复发, 但未见新生血管长入, 余未见复发。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健康指导

患者办理入院时, 介绍其主管医师、责任护士、病区设施和各项规章制度, 做好安全指导, 各种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预防呼吸道感染, 避免因咳嗽影响手术。

2.1.2 术前准备

完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 控制手术适应证。对患者术前测试视力、眼压, 并做好泪道冲洗, 积极治疗全身疾病, 做心电图、血分析、出凝血时间和血糖测定。合并结膜炎症者暂缓手术, 予抗生素眼液滴眼, 每日3~5次。对进展期胬肉、有新生血管生长者, 予典必殊眼液滴眼每日3~5次, 待结膜充血消退, 胬肉处于静止期再行手术。

2.1.3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手术方式的不了解, 担心手术的成败、麻醉是否安全、愈后情况等原因,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情绪。针对以上原因, 给患者讲解手术的方法、优点, 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使其树立信心, 消除焦虑和恐惧感, 放松心情。训练患者按指令熟练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 每个方向至少坚持1min, 便于术中配合, 为加快术后康复, 告知家属手术当日需陪伴患者, 使其减轻心理压力。

2.1.4 术前用药

(1) 局部消炎, 抗生素或典必殊眼液滴术眼, 每日3~5次, 用1~3d。 (2) 用生理盐水或氯霉菌眼液冲洗结膜囊, 预防术后感染。 (3) 睡眠差者术前晚给鲁米那60mg口服, 以保证睡眠。 (4) 高血压患者据病情给降压药口服。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

术后3d取平卧或健侧卧位, 嘱患者勿揉搓术眼,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眼球转动, 以免影响植片上皮修复和植片生长, 防止植片脱落。术后因术眼包封 (必要时双眼包封) , 告知家属协助患者起居、饮食、防止生活上的不便及意外跌跤、坠床等碰撞术眼导致切口裂开、出血或植片移位。

2.2.2 术眼护理

术眼包封1~3d, 每天换药1次, 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注意眼部分泌物性状、颜色、气味。脓性分泌物提示感染, 应及时协助处理, 对黏液性分泌物以无菌棉签拭去, 给抗生素激素 (妥布霉素) 眼液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 (促进角膜上皮恢复) 交替点眼、每天3~5次, 控制炎性反应, 滴用人工泪液可降低复发率[3]。滴眼液时注意手的卫生, 为避免对眼球施加压力, 将眼液滴在内眦穹窿结膜处勿触及手术创面, 嘱患者闭眼3~5min, 使眼药水充分散布到结膜囊内, 睡前涂红霉素眼膏, 无菌纱布包封。同时全身给抗生素。

2.2.3 密切观察植片情况

植片良好时呈透明状[4], 应注意植片颜色、光泽, 植片周围的缝线有无脱落, 植片对合是否良好, 有无感染及出血, 有无新生血管长入, 角膜是否混浊水肿等。如植片水肿、脱落, 应及时协助处理。本组病例4~7d内角膜上皮开始修复, 6例 (7眼) 分泌物多, 诉痒痛, 给妥布霉素眼液及玻璃酸钠眼液交替点眼, 每天3~5次, 待症状消除。2例 (2眼) 术后第1~3天诉术眼梗痛, 难忍受, 睁眼困难, 检查发现缝线脱落, 经处理用药后均症状缓解, 眼表稳定, 1周后植片生长良好。

2.2.4 疼痛护理

由于角膜上皮缺失及缝线刺激等原因, 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术眼疼痛、畏光、流泪, 遵医嘱给止痛药, 如疼痛不能缓解时, 应注意查看有无包扎过紧、感染、植片移位、脱落等情况, 及时做相应处理。同时关心安慰患者, 告知角膜上皮的愈合过程中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一般48h后会缓解, 5~7d后消失, 教会患者转移疼痛的方法。

2.2.5 饮食

进食易消化、高蛋白、清淡饮食, 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本组1例 (1眼) 因大便秘结, 用力排便引起眼压升高, 导致术眼伤口缝线脱落、植片移位, 经处理预后良好。

2.2.6 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1个月内尽量避免揉搓术眼, 保持眼部卫生, 防止脏水、皂水流入术眼内, 如术眼刺激感重, 与缝线及角膜创面有关, 2~3d后会逐渐减轻, 如畏光、流泪可调节病房灯光或配戴墨镜, 以避免光线的刺激。

2.3 出院指导

(1)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2) 注意眼部卫生:洗脸时防止脏水、皂水流入术眼内, 外出时配戴防护眼镜, 避免烟尘、风沙及强光等刺激, 出现眼部不适症状 (如眼痛、痒、分泌物增多) 时, 应及时来院复查。 (3) 避免用力揉搓或碰撞术眼, 以防植片移位、脱落。 (4) 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妥善保管眼液 (眼液启开后常温下只能保留7~14d) , 教会其正确滴眼液方式:即洗净双手, 取仰卧位, 将眼液瓶口距离泪眦部眼睑约1cm处滴眼液 (如混悬眼液, 滴用前需摇匀) 1滴, 轻转眼球后闭目休息1~2min。 (5) 定期复查, 如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等应及时就诊。

3 讨论

角膜缘干细胞不仅是角膜上皮增生和分化的来源, 而且还具有阻止结膜细胞向角膜缘内生长的屏障功能[4]。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对术眼创伤小, 不会发生排斥反应, 对减轻患者刺激症状、改善眼表外观作用显著。因此, 本组病例经围手术期危险因子的干预、控制, 认真做好临床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 密切观察术眼及用药情况, 正确指导患者术后用眼卫生及正确滴用眼液, 促进了手术创面恢复, 预防减少了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任佑凡, 刘云.围手术期控制翼状胬肉复发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 (11) :1194-1195.

[2]徐新生.复发性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 24 (1) :108.

[3]卞红梅.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干细胞移植术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杂志, 2009, 15 (10) :112-115.

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篇8

关键词:角膜缘干细胞,翼状胬肉,移植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 在经常户外活动人群中高发。其病因不明, 多认为与紫外线密切相关。当各种损伤因素 (紫外线、干燥、风沙等) 直接或间接影响角膜缘干细胞及其局部微环境时, 角结膜屏障功能遭破坏, 最终结膜上皮向角膜过度增生而发生翼状胬肉。对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 但由于复发率高、尚无一个完美的术式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目前, 基本形成共识的是主张原发性翼状胬肉选择切除加自体结膜移植、或加羊膜移植、或加带角膜缘上皮的自体结膜移植术[1]。我院采用带角膜缘上皮的自体结膜移植术式, 并对手术细节作了一些改良,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就该手术过程中一些具体操作和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7年2月—2009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30例33眼, 年龄35~75岁。手术指征主要考虑:眼部刺激征、视力下降、外观缺陷。术前准备:术前冲洗结膜和泪道, 排除结膜炎症和慢性泪囊炎;术前3天开始滴抗生素眼药水;部分患者为美容目的而寻求手术时, 需要告知患者术后高复发率及瘢痕遗留之可能性。

1.2 方法

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①麻醉。爱尔凯因表面麻醉结膜囊后, 采用1mL注射器抽吸20g/L利多卡因, 分别紧贴角膜缘处结膜下和角膜缘处表层巩膜上作浸润麻醉, 借助麻药钝性分离结膜上皮与结膜下胬肉组织以及胬肉组织与表层巩膜。②切除胬肉。先在胬肉体部距角膜缘3mm左右圆周环形剪开球结膜, 分离外侧结膜下组织并距角膜缘4.5mm左右弧形剪开胬肉体部;然后用刀尖在距胬肉头部边缘0.5mm处划界, 深及角膜前弹力层, 向胬肉颈部方向板层分离胬肉头部;最后, 用有齿镊夹起胬肉两端 (头部和体部) , 剪刀顺角膜缘伸进胬肉颈部切除整块胬肉。另外用刀片刮除角巩膜缘处残留纤维组织和灼烙表层巩膜上血管。③取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作植片, 同样用1mL注射器抽吸20g/L利多卡因后紧贴颞上方角膜缘处结膜下浸润麻醉, 使结膜上皮与Tenon’s囊分离, 在距角膜缘3mm左右圆周环形剪开球结膜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 向前板层剖至角膜缘内0.5mm, 长度根据胬肉大小而定。④缝合固定。将植片覆盖于暴露巩膜面, 角膜缘对角膜缘;用10/0尼龙线先固定角膜缘上下两角, 再固定结膜侧 (均带浅层巩膜) , 用棉签蘸除植片下血液, 让植片紧密贴附。术毕常规抗生素眼膏包眼。⑤术后每天换药, 用带激素的抗生素眼药水点眼, 7天后在裂隙灯下拆线。疗效观察:以角膜创面恢复、结膜伤口愈合、胬肉有无复发为观察指标。以角巩膜创面愈合、无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为治愈标准;以手术后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及胬肉生长、结膜局部肥厚充血为复发[2]。

2 结果

2.1 角膜上皮恢复情况

绝大多数患者角膜创面在术后3~7d左右恢复上皮, 所有患者在2wk内恢复角膜创面, 平整。

2.2 结膜伤口愈合情况

大部分患者结膜伤口愈合好、自体结膜瓣平铺, 有4例患者结膜伤口拆线后哆开、回退, 3例患者结膜下增殖。

2.3 胬肉复发情况

随诊6个月~36个月, 有3例患者复发。追查病历, 2例为最开始所做, 另外1例为重型翼状胬肉。

3 讨论

关于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提示分两个阶段。一是角膜缘干细胞受到破坏, 角结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二是结膜上皮下组织为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 并发生炎症、血管化和结缔组织重塑形, 角膜“结膜化”而形成。从组织病理学上看, 增生、肥厚的是结膜下组织, 即胬肉的体部主要与其下Tenon’s囊融合, 而不侵害正常结膜上皮和浅层巩膜组织。因此, 我们采用1mL注射器行结膜下和浅层巩膜上局部浸润麻醉, 刚好可以借助麻药的作用分离胬肉体部的上下两面;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充分剥离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 较为干净的去除复发的“源头”;另一方面由于胬肉的体部上下边界折叠, 剪刀可以紧贴浅层巩膜进去在褶下滑动一段距离, 容易剪断胬肉颈部。同时, 本术式主张只切除角膜缘后4.5mm左右的胬肉体部, 这不同于以往所提倡的分离到泪阜前0.5mm[4]。基于胬肉组织与Tenon’s囊融合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个人认为胬肉的体部靠内侧没有明显界限, 即使到半月皱襞也可能没有终止, 反而切除越多, 越有可能误伤直肌和肌鞘, 这样不仅出血多, 还有可能引起术后结膜瘢痕增生和眼球运动障碍。上述是本术式的两个显著特点, 改良之处。角膜缘干细胞位于角膜缘上皮细胞深层, 健康角膜缘上皮作为一种连接屏障, 使结膜细胞不能移行到角膜表面上, 据此提出的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用机制在于:重塑“堤坝”, 恢复角膜缘的屏障功能;角膜缘干细胞可以衍生角膜上皮细胞, 并向角膜中央作向心运动, 从而恢复角膜创面, 防止角膜再次“结膜化”。因此, 理论上讲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用在胬肉切除术中可以达到较好的解剖、功能重建的效果, 临床上较为赞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我们采用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移植, 主要也是得益于这一理论。由于复发性翼状胬肉与原发性翼状胬肉在组织病理上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实体, 复发性胬肉是长在角膜上的纤维血管组织, 是高度血管化的组织, 没有弹性纤维。它侵犯其下的巩膜、浅层巩膜和Tenon’s囊, 并侵入角膜基质, 并牢固地粘连与其下组织, 故不能用上述所采用的麻醉方法。此外, 由于复发性胬肉往往残留的健康结膜组织很少、或有睑球粘连, 单纯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无法覆盖巩膜暴露面, 往往需要利用羊膜或多处取自体结膜来覆盖。因而, 本术式对于复发性胬肉较为困难。通过本术式治疗33例原发性翼状胬肉, 术后复发率为9.09%, 明显比其它术式复发率低。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通过局部麻药的充分“剥离”作用和角膜缘干细胞的“堤坝”作用, 分别阻断了翼状胬肉发生发展的两个阶段。同时, 分析另外3例复发病例, 其中2例考虑最开始手术时麻醉可能没有紧贴结膜或分离结膜不够彻底, 结膜上残留胬肉组织或Tenon’s囊组织而复发。其他1例重型胬肉复发主要考虑胬肉组织与角膜组织结合紧密、突破前弹力层, 手术后角膜上残留胬肉组织而复发。另外, 有部分病例在结膜拆线后结膜伤口回退、哆开或增生, 分析可能是因为结膜切除过多导致张力较大或引起增殖。总的说来, 还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4 展望

许多实验及临床表明在促进眼表面愈合、减少角膜新生血管侵入方面,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显示了良好效果。自体、异体、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均已应用于临床, 互存优劣, 互相补充。自体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 成功率高, 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 将日益成为临床上一种成熟的手术方式。但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否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最佳方法尚待大量、多中心、随机、前瞻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去验证。

参考文献

[1]Foster CS, A zar DT, D oh lm an CH (著) , 李莹 (译) .角膜的基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994.

[2]张明昌, 王勇.重视翼状胬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 (10) :1143-1145.

[3]黄焱, 杨静, 张娣, 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常规翼状胬肉切除术疗效比较[J].眼科新进展, 2009, 29 (1) :57-58.

[4]吴兵, 杨健, 杨学龙, 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人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对比观察[J].眼科新进展, 2008, 28 (2) :136-137.

角膜移植:给盲人一双慧眼 篇9

捐献角膜年龄上究竟有何限制?

从开展角膜捐献以来,绝大多数媒介,包括卫生部主办的《健康报》、中宣部办的《宣传手册》都说:“捐献角膜一般不受年龄限制”。有的专家甚至说:“人体其他器官随年龄增长而老化,但角膜100岁也不会老。”但也有眼科医生认为:“60岁以下的可以;60岁以上的不行,因为他们角膜的内皮细胞素活性差,移植不易成功。”中日友好南京眼科医院院长、南京医科大学眼科教研室主任袁南荣则说:“如只取角膜的板层材料,放在95%甘油内可存放两年之久。这种板层材料不受年龄限制,80~90岁老年人的角膜也是很有利用价值的。”看来,年龄因素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似乎是摘取角膜的方式方法。如何保证角膜的质量,这是角膜移植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取眼球和板层角膜有何利弊?

医生从捐献者身后获取角膜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已经死亡了的捐献者身上摘取眼球,这种方法可能比较简便,所以为临床上所经常采用。二是从捐献者眼球上用剃须刀切取一层角膜板层材料,这既不影响眼球外观、容易被捐献者家属所接受,又易于保存,一般在4℃冰箱内可保存48小时,放置在特殊的保存液内可延长至1周。从两者比较看,应尽可能鼓励医生多采取板层角膜摘取法。

哪些病患者身后不宜捐献角膜?

据《健康报》1997年4月30日《我看角膜移植》一文认为:“患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等)、恶性肿瘤、糖尿病、尿毒症和眼内做过手术的人不宜捐献角膜。”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卞春及也曾明确地对笔者这样说。但台湾出版的《器官捐赠协会会刊》却认为:癌症患者除病灶在眼球部分外,角膜皆可移植利用。这可能是两岸角膜移植技术上的差异所致。当然,对志愿捐献角膜者事前还应一一调查甄别,筛选掉不合要求者,以减少工作量。保证角膜质量。

从死亡到取眼以多少时间为宜?

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篇10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 多发病, 病因复杂, 可导致视力下降, 异物不适感, 眼疲劳及影响美观, 以手术治疗为主。以前多以翼状胬肉单纯切除、翼状胬肉结膜下移植等手术方式治疗, 但术后复发率高达50%, 且复发后疤痕明显, 再次手术困难, 近年来多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率[2]。我院自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对翼状胬肉288例 (396只眼) 用此方法手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我科共实施手术288例 (396只眼) , 其中男92例、128眼, 女196例、268眼, 年龄33~78岁, 发病时间2~25年。其中21眼为复发胬肉, 翼状胬肉头部侵入角膜>2 mm, 局部无明显充血, 颞侧胬肉5例。

1.2 方法

1.2.1 术前

常规手术前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胸片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术前滴抗生素眼药水, 泪道冲洗无脓性分泌物。

1.2.2 手术

2%利多卡因表麻结膜囊, 开睑, 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2%利多卡因加少许0.1%肾上腺素混合液, 于胬肉结膜下及取移植片结膜下 (一般为上方) 行浸润麻醉。

1.2.3 预置牵引线

胬肉头部肥厚的直接头部缝线 (6-0肌腱吻合线) , 小的胬肉角膜缘缝线 (10-0线缝合打结1号线) , 牵引眼球方便操作。

于胬肉根部距离泪阜上皮移行处约1~2 m剪开表面球结膜, 两侧处理至正常球结膜处 (浸润麻醉球结膜隆起边界) , 分离肉样组织, 红色肉样组织与其下的白色筋膜组织有潜在的间隙, 眼科剪适于分离, 剪断胬肉根部, 角膜缘预置牵引线者直接分离头部摘除胬肉 (头部缝线者手术最后分离头部摘除胬肉) , 灼烧巩膜表面增生迂曲血管, 刮除巩膜表面及角膜缘增生组织, 牵拉两侧球结膜预计所需球结膜大小及角膜缘的宽度, 于同眼上方或下方取所需移植片, 平铺移植片, 于一侧角膜缘处10-0固定缝合一针, 另一侧角膜缘固定缝合一针后连续缝合至对侧角膜缘处打结, 对位缝合球结膜时遇巩膜处带浅层巩膜, 特别是移植片另两角要固定完好, 内侧直接对位缝合球结膜, 注意勿伤及内直肌导致出血。术后结膜囊涂碘必殊眼膏, 纱布遮盖。

1.2.4 术后处理

术后口服抗生素或静滴抗生素1~3 d, 前三天换药, 换药时清洁结膜囊, 结膜囊内涂满眼膏纱布遮盖, 换药前裂隙灯下观察创面愈合及移植片对位、闭合及水肿情况。嘱患者尽量闭眼休息, 减轻水肿, 滴氧氟沙星、地塞米松眼药水。术后7~9 d拆线, 拆线后继续滴眼药水3~5 d。术后1月、6月、2年复查, 或电话随访。

2结果

所行病例均未出现移植片脱落、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第1天内大部分患者出现疼痛、异物感明显等不适症状, 疼痛明显者予以止痛, 第2天疼痛基本消失。异物不适为缝线所致, 3 d后明显缓解。1周后移植片水肿减轻予以拆线, 1月后复查, 都形成良好外观, 原角膜浸润处可见云翳。部分患者仍然有不适感, 可能是移植球结膜功能未恢复, 术后干眼所致, 6月后复查不适症状消失。396眼随访2年, 17例复发, 复发率约4%。

3讨论

翼状胬肉发病机理不明, 资料显示其形成与感染、紫外线有密切联系, 诊断明确, 处理简单, 但术后复发一直是患者担心、医师头痛的问题。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确降低术后复发率, 明显优于其他传统手术方法。

角膜缘含干细胞组织, 可使角膜创面迅速愈合, 连同移植的正常球结膜建立一道可靠的屏障, 形成阻滞带, 是降低复发率的可靠依据。复发病例, 多为早期实施手术者, 均有正常球结膜移植过少或/和为了彻底切除胬肉泪阜部组织剪除过多, 矫正之后情况明显改善[1]。我们在门诊也复查了大量外院的4针法 (四角各固定一针) 此类术后患者, 外观尚可, 但翻开上、下睑, 有许多可见条索状增生。因此我们认为尽可能降低复发率:一是彻底清除胬肉增生组织和变性的结膜组织, 但又不能盲目的过多的剪除正常组织, 切除过多的正常组织, 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刺激血管和组织增生, 逐渐形成胬肉样外观;二是术中移植片的大小要合适及术后移植片对位闭合要良好;三是患者术后的自我护理也很重要, 主要是休眼和抗水肿。我们的方法相对要繁琐, 认为更能降低复发率, 形成良好外观, 为了患者的利益, 值得推广, 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慧燕, 丁艳, 葛静.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观察.临床眼科杂志, 2012、20:273-274.

上一篇: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下一篇:锁定钢板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