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干细胞移植

2024-09-14

神经干细胞移植(精选10篇)

神经干细胞移植 篇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交通事故、工程事故、暴力打击伤、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损伤也日益增多。其中, 交通事故占损伤外因之首位[1]。颅脑损伤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的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并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 颅脑损伤所产生的后遗症给家庭甚至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目前, 临床上对于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紧急处理大多都采取对症支持、减轻脑水肿、维持脑血流灌注等治疗方式。待生命体征平稳之后, 再针对神经功能的缺失进行后期的功能康复训练及高压氧等治疗。上述治疗方式虽然挽救了部分TBI患者的生命, 但是神经功能的缺失却得不到良好的改善。以往, 人们认为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 是没有再生能力的, 这种观念一直束缚着人们对颅脑损伤各种后遗症治疗的进展。

自从神经干细胞的概念被提出之后, 人们的传统观念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焦点集中到神经干细胞上。通过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来改善TBI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作者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缺失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1 神经干细胞研究的发展历史

1992年, Reynold等[3]将剪碎的脑组织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和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EGF中悬浮培养后发现了悬浮生长的神经球。将这些神经球继续培养, 又发现了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细胞的生长。此后, 人们对神经组织的再生才有了新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学者就此展开了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之后, Eriksson等[4]用相同的方法从成年动物脑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 证明了神经干细胞不仅存在于胚胎动物的脑内, 而且在成年动物的脑内也是存在的。此外, kuhn等[5]通过使用BrdU标记脑组织, 从而发现了侧脑室壁的脑室下层 (sub ventricular zone, SVZ) 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 (subgranular zone, SGZ) 有新生的细胞产生, 并可以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1998年, Eriksson 等[6]通过研究5例经过BrdU静脉注射的成年癌症晚期患者的脑组织, 发现了这些患者脑组织内均存在有BrdU的阳性细胞, 从而证实了成年人类的脑内同样存在有神经干细胞。2000年, Kawasaki等[7]描述了一种经基质细胞诱导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 stem cell, ESCs) 分化为特异的神经细胞的方法, 即基质细胞来源的诱导活性作用 (stromal cell-derived inducing activity, SDIA) , 将胚胎干细胞与小鼠骨髓来源基质细胞PA6细胞单层共培养后, 得到了大量酪氨酸羟化酶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阳性细胞。酪氨酸羟化酶是多巴胺生物合成的限速酶, 因此可以作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一个较好的分子标志。2006年, Takahashi等[8]将Oct3/4, Sox2, Klf4, c-Myc转录因子导入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后, 成功获得了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多能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 。2007年, Takahashi等[9]发现了人类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 在他发表其研究成果的那一天, 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Yu[10]也独立地发表了相似的结果。从此以后, 神经再生科学的领域开始飞速发展。

2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颅脑损伤发生后, 脑内可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首先, 颅脑外伤可引起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以及脑挫裂伤等。其中, 血肿可以直接对脑组织产生压迫, 导致脑血流灌注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后, 无氧酵解增加, 产生过多的乳酸, 形成乳酸堆积, 继而产生缺氧性酸中毒, 脑组织代谢受到抑制, 线粒体肿胀、崩解, 细胞内钠、氯、钙离子超载, 脑组织肿胀、坏死, 肿胀、坏死的脑组织进一步使颅内压力增高, 脑灌注压力 (CPP) 降低, 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 形成恶性循环。弥漫性轴索损伤及脑挫裂伤时, 脑织直接遭到破坏, 神经轴索发生肿胀、断裂、崩解, 神经细胞大片变性、崩解、坏死, 脑肿胀形成, 亦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 恶性循环形成。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受损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通常可引起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功能障碍等等。

3 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

(1) 神经干细胞属于未分化的原始细胞, 它不表达成熟的细胞抗原, 免疫原性弱, 因此, 与其他组织及细胞不同, 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较少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即使是异体移植, 也极少发生免疫排斥现象而致使移植失败。 (2) 具有趋化性, 移植入体内以后, 能够在微环境的诱导下向病灶处迁移、增殖, 这种现象可能与细胞外基质 (ECM) 有密切关系。 (3)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分裂能力强, 干细胞向病灶处迁移后, 在局部微环境作用下, 可诱导分化为病变部位所需的各种神经细胞。 (4) 具有体外诱导分化潜能。由于神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并且体外诱导操作方便, 故可以在移植前予以诱导剂进行体外诱导和操作, 使其分化为所需神经细胞后, 再予以移植。 (5) 神经干细胞易于获取, 可以在丝裂原信号影响下发生有丝分裂并不断增值, 为中枢移植提供大量的细胞来源, 且分裂后仍保留干细胞特性。

4 移植方法与途径

4.1 局部注射移植

局部注射移植是目前基础研究及部分临床研究采用较多的一种神经干细胞移植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技术, 将特定剂量的干细胞准确地注射至脑内的特定部位。该方法具有操作时间短、定位准确等优点, 可以直接将干细胞注射至病灶及其周边的神经组织, 使其发挥作用, 从而使神经功能得到迅速、直接的改善, 尤其适用于病灶比较局限的疾病, 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脑出血后遗症、颅脑损伤后遗症、脑梗死等。但是, 由于直接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脑内, 具有占位效应, 受空间限制, 过度移植时易引起移植周边区域的脑组织受压。此外, 颅脑损伤后的病变部位脑组织可发生水肿、神经元细胞死亡及炎症反应等, 植入的神经干细胞可被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等清除, 从而导致移植成功率降低。脑内移植还可以使神经干细胞在局部过度聚集, 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值、分化。再者, 局部注射移植易出现移植部位出血、感染等风险, 临床上尚不易被患者接受。

4.2 经脑脊液途径移植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腰椎穿刺的方式, 将神经干细胞注入蛛网膜下腔, 使之随着脑脊液循环, 到达病灶处, 尤其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如脑内多发性梗死、多发脑挫裂伤等。该方法植入的神经干细胞较少受空间的制约, 增加了植入细胞的数量;治疗过程中患者所受创伤小, 操作过程相对安全。但是, 由于植入的神经干细胞需要经过脑脊液循环才能到达病灶处, 在整个循环过程中, 干细胞数量被脑脊液稀释, 加之迁移路径较长及脑脊液—脑屏障的存在, 故细胞迁移的特异性较差, 数量损失较多, 较少细胞能到达病灶处。另外干细胞直接进入脑脊液中, 其所处微环境不同于体外培养时的微环境, 干细胞存活的数量仍存在疑问。除腰椎穿刺外, 经脑脊液移植途径移植方法还有脑室穿刺注射移植以及枕大池穿刺移植, 这两种方法多见于基础研究, 临床上较少有报道。

4.3 外周血液循环移植

该移植方法分为动脉移植与静脉移植两种, 其移植方式几乎不受空间的制约, 因此可以将足够数量的干细胞植入体内。但由于循环路径较长及血—脑屏障的存在, 仅有极少数量的神经干细胞进入中枢并发挥作用。Jeong等[11]利用神经干细胞具有向病灶部位迁移的特性, 将神经干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 并证实了所进入脑内的神经干细胞中, 有10%分化为神经元, 并且与周围正常的神经元建立了突触联系。

5 神经干细胞来源

5.1 中枢来源

早期人们发现了在胚胎时期的哺乳动物中, 神经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大脑皮质、脑室及脑室下区、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海马、海马齿状回、纹状体等处。随着神经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 已有不少实验证据表明, 在成年哺乳动物, 甚至成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某些特定部位, 如室管膜下区、海马颗粒下层等也有神经干细胞存在。在颅脑外伤、脑出血发生后, 可使上述部位的神经干细胞被激活, 在SLIT蛋白的诱导下, 向受损部位迁移、分化[12], 即内源性修复, 但其干细胞数量有限, 修复效果不明显, 在重型颅脑损伤时, 几乎无法发挥作用。人们通过获取脑源性神经干细胞, 经体外培养、诱导、分化, 然后将其植入宿主体内。现今已有不少基础研究表明, 该移植方式可取得显著疗效, 但在临床上, 由于取材困难、伦理因素等限制, 目前仍鲜有报道。

5.2 外周来源

取脑组织进行体外培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案, 由于组织采取难度大, 本身可造成脑组织损伤, 风险大, 在临床上尚不可行。因此, 神经干细胞的取材, 由中枢逐渐发展到了外周。1988年, Broxmyer等[13]首先发现了人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干细胞。随后, 也有大量研究证明了脐血间充质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发育成特定的神经细胞, 从而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骨髓基质细胞是成体骨髓中的一种多能干细胞, 在一定条件下, 它可以分化成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甚至神经细胞。临床上多通过骨髓穿刺获得, 取材方便, 不受伦理因素制约, 可自体移植, 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 是当今临床上治疗中枢系统神经损伤的热点。Éva等[14]将骨髓细胞移植到特定的小鼠模型体内, 发现这些被移植的骨髓细胞可以迁移到小鼠的脑组织中, 并且表达神经特异性抗原, 因此证明了骨髓细胞具有分化成为神经细胞的能力。随后, Mezey等[15]通过提取人的骨髓基质细胞, 并将其移植到成年哺乳动物脑内之后, 在嗅球内发现了来自于骨髓细胞的神经元, 他们认为, 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能够迁移到受损脑组织区域并分化成为不同的脑组织的能力。Qu等[16]将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移植入颅脑损伤小鼠模型脑内, 研究发现, 实验组较对照组在空间学习方面有更明显的恢复, 四肢运动功能也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 并且在脑组织内, 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更密集的新生血管。

近日, Bonilla等[17]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到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大鼠模型中, 发现轻型及中型颅脑损伤大鼠在移植后神经功能恢复显著, 而在重型颅脑损伤组神经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推测是由于原发性重型颅脑损伤后, 可产生继发性颅脑损伤, 包括有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基质被激活等。因此, 更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神经干细胞的联合移植, 以求达到更好的疗效。

自Yamanaka等发现了诱导多能干细胞后, 不少学者也开始从事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近日, Oki等[18]将诱导多能干细胞植入中风小鼠模型脑内, 发现其向神经细胞分化, 并且具有电生理特性;且在诱导多能干细胞植入后, 宿主的行为学有明显改善, 从而证明了将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中枢移植, 可以很好地为受损伤的脑组织提供新的神经元, 并且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安全且有效。

6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对干细胞移植的影响因素

6.1 移植局部环境

在颅脑损伤发生早期, 损伤部位脑组织出现水肿、血供减少, 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受到抑制, 导致脑组织内环境失衡, 加之损伤部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炎症介质等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与释放, 促使胶质细胞增生, 胶质瘢痕形成。因此, 植入的神经干细胞在这种不利的微环境下, 难以存活, 导致移植成功率低下。

6.2 移植入干细胞的数量

实验表明, 移植细胞的数量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有一定依赖性, Saporta等[19]分别将0, 5, 10, 20, 40, 80, 160×103数量的hNT (human neuroteratocarcinoma) 神经元通过局部注射方式移植入脑缺血大鼠模型的脑内, 结果发现, 植入细胞数量为40, 80, 160×103的大鼠行为功能的改善随着细胞数量的增多而明显, 而其他组大鼠的行为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此外, 研究还发现, 40×103移植组有5%的细胞存活, 80×103移植组有12%的细胞存活, 160×103移植组有15%的细胞存活, 而低于40×103数量的移植组, 存活细胞数量少, 甚至没有细胞存活。Ostenfeld等[20]将不同数量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啮齿动物脑内, 结果发现移植数量越多, 越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效果差, 而移植数量较少时, 虽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但是细胞生存能力低下, 因此认为中等量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效果较好。近日, 国内亦有学者将不同数量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脑梗死大鼠模型脑内, 研究发现, 脑梗死后移植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可改善因脑梗死造成的功能障碍, 但中等数量神经干细胞移植时, 能够以较少的数量的细胞, 带来最佳的移植效果。

6.3 移植方式、时机、部位

前已叙述, 病灶处直接局部注射移植、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移植、外周血液循环移植均可对移植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实验室对于颅脑损伤后干细胞移植时间的选择有很大差异, 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外伤后的24 h内脑组织内环境不利于植入后的细胞存活, 故选择颅脑损伤数天后再进行移植, 此时的脑组织内环境较前稳定, 有利于植入细胞的存活。SHEAR等[21]通过实验证明了颅脑损伤后的2至7 d是最佳移植时间窗, 且病灶同侧移植较病灶对侧移植有更好的疗效。现大多数实验亦采取病灶处直接移植。

6.4 单一移植与联合移植

所谓单一移植, 即仅将骨髓基质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单一地移植入宿主体内, 而不再植入其他细胞或药物, 而联合移植是将多种类型的细胞或药物与干细胞共同植入宿主体内, 或者在移植时合并其他治疗方案等。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表明, 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 如脑梗死[22]、颅脑损伤[23]、帕金森病[24]、脊髓损伤等[25]联合移植较单一移植效果更好。

近日, 亦有学者[26]提出, 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时, 联合亚低温治疗, 可提高植入干细胞的存活率, 并可使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Zhao等[27]提出, 骨髓基质干细胞脑内局部注射移植对缺血损伤的脑组织具有一定保证作用, 但是由于移植细胞数量有限, 作用效果不能在前实验的基础上得以明显提高, 而使用阿魏酸钠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共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时, 可明显减轻因缺血所引起的脑组织受损程度, 并对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产生有益作用。

7 问题与展望

目前, 随着人们对神经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 运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 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甚至在临床治疗方面, 也有相应的报道。但是, 在临床应用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尚未解决。

首先,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考证。迄今为止, 国内外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用于评价疗效的标准, 亦无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来考证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此外, 神经干细胞移植尚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如治疗指征、移植途径、移植时间、移植数量等。

其次, 神经干细胞移植存在致瘤性的可能。Rubio等[28]将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连续培养, 发现培养6至8周时, 神经干细胞仍可以稳定地进行增值, 并未发现有细胞瘤变;而培养4至5个月时, 发现培养基中出现了肿瘤细胞。Zhou等[29]将鼠源性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 移植入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 发现了肿瘤细胞的形成。亦有学者提出, 神经干细胞在植入体内之前, 需经过分离、培养、鉴定的过程, 然后再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扩增, 在整个过程中, 由于干细胞离开了原本生长的微环境, 加之以外界多因素的干扰, 干细胞遗传稳定性遭到破坏, 因此有可能产生致瘤性。

再者, 采用何种细胞进行移植, 如神经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等, 目前国内外尚无明确的定论。倘若采取骨髓基质干细胞或者是其他细胞进行移植时, 是否需先进行体外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 目前亦无明确定论。如何对这些细胞进行有效地体外培养、扩增, 以及如何保证移植物的植入活性及宿主的安全, 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信以上这些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 都将得到不同程度上的解决。

摘要: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s, NSCs) 是指一类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自我更新, 并能够通过对称或者不对称的分裂方式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等分化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母细胞。已有不少实验研究表明, 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作为颅脑损伤后遗症的治疗方法之一, 移植入的神经干细胞不仅可以在脑内存活, 而且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者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缺失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颅脑损伤,神经干细胞,移植,文献综述

干细胞移植滥用内幕 篇2

干细胞移植,目前尚处临床阶段。然而,国内有多家医院打着干细胞移植的“幌子”,向患者收取高额费用,而一些疑难杂症患者,对此也趋之若鹜。近日,记者对干细胞滥用现状,展开了调查……

国家目前尚未放开

记者以糖尿病患者的名义,致电天津某知名军医院细胞治疗中心,咨询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接听电话的是一名女士,她说,经过检查,如果没有肿瘤等其他问题,就可接受自体干细胞抽取和培养。通常从大腿根部抽取,经过2~3周的细胞培养,就可进行回输治疗。

在该细胞治疗中心的网站上,记者看到,干细胞治疗几乎可以治疗所有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包括一些很难根治的皮肤病,像牛皮癣一类的。

随后,记者以真实身份,找到该治疗中心的负责人潘女士。她告诉记者,医院的干细胞治疗很正规,干细胞主要取自自体周血干细胞或者骨髓。针对每种疾病,干细胞植入的方法也不同,糖尿病是直接回输,帕金森就得是内部植入了。

“干细胞移植,国家目前也没有相关的评价标准,但我们肯定是正规的,而且有中科院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潘女士说。不过,她也向记者道出了真相:“其实国家对干细胞治疗还没有放开,仍还在研究阶段。

现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据潘女士透露,干细胞治疗的时间为一周,如果在本地,通过门诊就可治疗,治疗费用需要两万多元。至于治疗效果,以糖尿病为例,若无需打胰岛素,病程只有两三年的患者,通过手术可彻底治好;但若需打胰岛素,病程比较长如十年左右的患者,效果就会慢或者差,恢复时间也很长。

“高昂的费用背后便是高昂的利润。”有业内人士在采访中说道,截止到目前,在中国,所谓的干细胞治疗,已经从细胞的来源、制备到对病人的营销、治疗,都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在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盈利的,特别是利用脐带血干细胞来进行治疗,其利润就更是可观。

该人士指出,从患者身上采集脐带血,在医院里面一般价格大概在300元左右。但是,经过体外一系列的培养过程,到用到病人身上,可能是4万甚至8万,这中间确实是要消耗一些费用,如人工成本等,但相对来说还是很低。也就是说,这个中间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手术存在多处混乱

“目前国内有认知性的误区,”清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教授郭伟告诉《北京科技报》,“科学上所提出的胚胎干细胞,是特指胚胎早期从囊胚内细胞团里取出的干细胞。但是在国内所指的胚胎干细胞,则是指从胚胎中提取的组织干细胞。

“当然,一些干细胞移植病例治疗效果非常显著。”郭伟说,有瘫痪病人在打入干细胞后,手都能够自主活动。“但这些干细胞的性质,没有经过科学鉴定,也就是说,这一批干细胞可能对这个病人产生作用,但是下一批可能就不会如此幸运了。”

由于缺乏科学的鉴定,对于干细胞产生的疗效,郭伟表示需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究竟是打入体内的干细胞起到了作用,还是外源干细胞分泌的某些物质,诱导了体内的一些物质或细胞产生了治疗效果,目前还需要进一步鉴定。”

“干细胞治疗的主要问题,在于身体对干细胞的排异反应。而除了这些可知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并不清楚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翟中和说,目前,干细胞研究还处在动物实验的阶段。虽然有医院在临床治疗上使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干细胞研究有前途,但并不代表一定会有很好的应用结果。”

术后缺乏跟踪和鉴定

在国外,对干细胞手术极其严谨。以胚胎干细胞为例,国外的医学者发现将胚胎干细胞直接打入体内,就有可能引起畸胎瘤,而畸胎瘤就是一种癌症,所以胚胎干细胞只有在体外分化成为特定的组织干细胞或者成熟细胞,并除去胚胎干细胞后,才能用于临床治疗。

郭伟告诉记者,美国在进行干细胞移植时,此前要在实验室验证干细胞的效果和毒性,然后进入动物实验,在进入人体试验后,必须经过美国FDA的批准,才能开始临床1期的安全性测试和毒理性测试,临床2期初期疗效测试,3期大规模测试,在足够有效以及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临床使用。“这个时间大概还需10年。”

然而,郭伟发现,“中国有医院已实际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手术,有的医院甚至在推广干细胞治疗。”令他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手术后,几乎没有严谨的术后长期跟踪和鉴定,也没有针对干细胞本身的特性进行科学的论证。

“如果能够为这些接受干细胞移植的病人,建立一套完整的临床档案,以及长期的科学跟踪鉴定,那么中国在干细胞移植领域,很可能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现状则是我们没有很好地研究这些已有的病例,为将来更安全、更有效的干细胞移植打基础。”郭伟说。

神经干细胞移植 篇3

1.1 一般材料

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10例运动性脊髓损伤患者, 其中男8例、女2例, 年龄24~48岁, 平均年龄34岁。术前AIS评分A级7例, C级2例, D级1例 (表1) 。选取患者材料时要求脊髓损伤的诊断明确且脊髓损伤部位无压迫性病变并且其他指标良好可以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1.2 神经功能的评价及其统计学分析

术前及术后的半年时间内, 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SCI评价标准对患者各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利用目前较常用的美国医学方面制定的评分标准 (ASIA) 对手术前后运动、感觉等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将所获得的数据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在存在统计学意义的P<0.05的范围内采用t检验。

2 结果

根据AIS分级变化可以看出部分患者的肢体感觉情况有所改善。其中3例患者由A级到B级, 2例患者由C级到D级。根据ASIA评分的变化可以看出所有患者术后半年时间内运动功能的评分与术前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均有所提高。

3 讨论

结合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有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并且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当患者的神经系统遭到损伤后, 受损的神经元很难再生需要被替换。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以存活、融入患者组织的损伤部位中, 与患者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样结构, 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一定改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运动性脊髓损伤在临床上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发现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磊, 王连仲.神经干细胞与脊髓损伤的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12) :2335~2338.

[2]柴勇, 杨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8, 31 (1) :43~45.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克隆氏病等 篇4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首次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取得成功。患有罕见克隆氏病的李媛(化名)移植成功后,逐渐恢复出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后,李媛紊乱的免疫功能已经完全去除,并顺利重建了一套新的造血系统。经过移植后观察,其皮肤大面积溃烂的疮口也逐步趋于愈合,消化道出血症状也没有再次出现。此举标志着为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找到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科技日报》)

自闭症也可助人成功

著名精神病学家指出,许多政界、科学界和艺术界的伟人都是因为有自闭症特征才达致成功的。很多天才都有类似自闭症的特征。他以牛顿、爱因斯坦、乔治·奥威尔、H·G·韦尔斯和维根斯坦等伟人为例,他们都有包括阿斯伯格症候群在内的自闭症特征。根据死后诊断结果,贝多芬、莫扎特、安徒生和康德亦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

自闭症、创造力和才华有相同的基因因素。菲茨杰拉德将约一千六百名自闭症患者的特征和名人的生平事迹作比较,得出上述结论。(《中国新闻社》)

婴儿吮手指是智力在发育

很多宝宝出生两三个月,最爱做的事情是“吃手”,专家说,婴儿与幼儿吮吸手指的意义是不同的。婴儿时期吮吸手指是婴儿智力发展的一个信号,是婴儿进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协调准备阶段的标志之一。家长不要轻易打搅孩子的快乐。起初他们只是将整个手放到嘴里,接着是吮吸两三个手指,最后发展到只吮吸1个手指,从笨拙地吮吸整只手,发展到灵巧地吮吸某一个手指,这说明婴儿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大为提高。吮吸手指动作,促使婴儿手、眼协调行动,为5个月左右学会准确抓握玩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这一时期的婴儿主要是通过嘴来了解外界,婴儿认为手也是外界的东西,所以总爱将它塞进嘴里吮吸感知。家长需要做的是保持婴儿小手干净,保持婴儿口唇周围清洁干燥以免发生湿疹。(《新华网》)

细菌“隐身衣”躲避人类免疫系统

英国科学家近日称,他们最近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细菌能够利用硅酸分子制造“隐身衣”,并以此逃避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了这种名为“隐身衣”的工具,诸如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就可以在人体内游来荡去,躲避人类的免疫系统。研究人员说:“这种新奇的酶与‘隐身衣’制造所需的其它步骤一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发新抗菌剂的机会。”(《新浪科技》)

爱发脾气与大脑结构有关

为什么十几岁的青少年爱发脾气?为什么有些青少年比其他同龄人更难管教?科学家通过对受轻微刺激易怒的青少年和自制能力强的青少年的大脑结构进行扫描,揭示了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控制情绪的大脑结构不同。检查位置集中在3个区域:易引发情感冲动的扁桃体,扣带皮层前部以及眼窝前额皮质,后者为主要用于思考的大脑前额部分。表现得更偏激的青少年,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扁桃体比其他人更大一些。而左脑比右脑前额扣带皮层小的男孩则表现得更倔。同时,左脑眼窝前额皮质面积相对小的男孩更可能在面对父母的生气态度时,回敬生硬的态度。(《科技日报》)

抗药性最强的肺结核菌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最新报告称,他们发现了有记录以来抗药性最强的肺结核菌。在81个国家的9万名肺结核病人中进行的调查显示,能抵抗多种药物的肺结核菌的抗药性比科学家预期的要强得多。调查还在45个国家发现,那里的具有广泛抗药性的肺结核几乎无法治愈。六个月疗程的标准治疗对这些病人不起作用,必须用毒性更强的药物进行长达两年的强化治疗,才会有效果。(《中国新闻网》)

治癌药物可增加死亡风险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治癌药物,用于帮助癌症病人造血。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药物应用不当会增加病人死亡的风险。最近德国和美国的医学研究人员发现,应用大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会增加病人腿和肺部血块的形成,并有可能加速癌细胞的生长,从而增加病人死亡的风险。(《科技日报》)

人造精子让女人自育后代

只有男性才会生产精子,然而最近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却计划从女性骨髓中提取干细胞,培育女性“人造精子”。这一研究可望令女同性恋者不需要男人也能通过这些“女性精子细胞”与卵子受精,生育小孩。这项技术理论上也可以用在男人骨髓细胞,以转换成卵子。(《科技日报》)

运动神经原病研究获突破

英国科学家宣布,一种名为TDP-43的基因发生变异可能与运动神经原疾病有关。运动神经原是控制人类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位于大脑的运动神经原称为上运动神经原,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原称为下运动神经原。当运动神经原发生病变时,由于肌肉接受不到来自大脑和脊髓的指令而无法正常行使功能。患上这种疾病十分可怕,患者几乎是一天天看着自己的肌肉变得无力和萎缩,看着自己的生命一天一天的消亡。由于无法确定致病机制,至今没有什么的治病良方。虽然运动神经原疾病仅有5%~10%的病例具有家族遗传性,但科学家发现,95%患者的运动神经原细胞中有团簇状TDP-43蛋白存在。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揭开运动神经原疾病复杂而神秘的面纱。(《科技日报》)

脱发关键因素现形

经过6年的研究,科学家成功地识别出一种罕见的遗传类型单一性少毛症。科学家说:“尽管单一性少毛症是非常罕见的,但它有可能是证明我们寻找到头发生长机制的关键。”无论男性和女性都会受到这种遗传疾病影响,受害者一般会在儿童时期变成秃顶,脱发的过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快,尤其是头皮周围部分。科学家们发现遗传缺陷阻止了头发毛囊细胞表面的受体组织正常形成。(《科技日报》)

盲眼植入牙齿重见光明

爱尔兰57岁的鲍勃·麦柯尼科尔在2年前的爆炸事故中失明,但在医生将他儿子的牙齿移植到他的眼内后,他的视力已经开始恢复。这种神奇的方法是英格兰布赖顿苏塞克斯眼科医院的克里斯多佛·刘实施的骨齿人工角膜手术(OOKP)。20世纪60年代,这种技术首先在意大利出现,它包括利用患者自己的牙齿和牙齿周围的组织支持人造角膜。麦柯尼科尔实23岁的儿子罗伯特为他捐赠了一颗牙齿、牙根和一些组织。麦柯尼科尔的右眼眶是重建的,里面植入了部分牙齿,医生还将一个透镜植入到牙齿上凿的洞内。第一次手术持续了10小时,第二次手术用了5小时。麦柯尼科尔说:“我重新复明的概率是65%。现在视力不断恢复,已经能四处走动,并能看电视了,有能力干些简单的活。”(《新浪科技》)

六种中药材抑制丙型肝炎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从三百多种中草药筛选出六种药材,研发完成据称全球第一个利用中草药纯化的“C型肝炎(丙型肝炎)新药”,不但可增加动物体内天然

干扰素,也可有效抑制c型肝炎病毒,搭配干扰素使用,可发挥三倍的治疗效果。新药成分多达四十一种,主要成份是黄酮素、木质素等,可有效抑制C型肝炎病毒,还可强化免疫细胞功能,并提升体内的天然干扰素含量,降低病患使用化学合成干扰素剂量。(《中国新闻网》)

英将试验新试管婴儿技术

英国将对一种新试管婴儿技术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与现行试管婴儿技术不同的是,这种技术让受精卵子直接在子宫中而不是在试管中发育。原理是将试管婴儿的一组晶胚放入一个穿孔的胶囊型硅容器中,然后植入人体子宫,使它们在更自然的环境中发育,数天后取出这个容器,再选出成活可能性最大的晶胚重新植入子宫。这种存放受精晶胚的硅胶囊约长5毫米,宽不到1毫米,壁上穿有360个孔,每个孔直径约40微米。在比利时进行的小规模试验显示,活体中生长的晶胚比试管中培育的晶胚重量更大,因此活体中生长的晶胚成活的可能性更高。(《新华社》)

科学家绘出玉米基因组草图

美国科学家成功测序得出了玉米基因组的草图,这是人类成功测序的第二种农作物基因组,第一种被测序的农作物是水稻。科学家们以代号为B73的高产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完成了约95%的基因组测序工作。玉米基因组的基因数量为5万至6万个,碱基对数量大约为20亿个。相比之下,水稻基因组的规模要小得多,仅有大约4.3亿个碱基对。今后科研人员就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研究玉米的基因组,培育玉米新品种,提高产量,增强抗旱、抗病虫害能力。(《新闻晚报》)

台湾研发第一个艾滋疫苗

台湾研究人员利用化合物,成功研发出第一个艾滋疫苗,也是国际上第一个以醣类为基材的艾滋疫苗。如果成功,可让正常人预防艾滋。但目前还只完成了动物实验,距离临床的真正成功还非常遥远。台湾“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徐翠玲表示,这个研究成果也许可为未来的艾滋病防治开启另一扇希望之窗。(《福建日报》)

再甜美的爱情也不过4年

墨西哥科学家研究发现,爱情只不过是“暂时的痴迷”,再甜美的爱情也持续不过4年。爱情并不等同于好感、眷恋和性欲等情感因素。在恋爱初期,人的大脑里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合物,这种物质会集中在大脑的各个神经原中。这时候大脑负责情感的部位活动非常积极。也就是说,这时大脑中会发生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它致使人们除了所爱的人以外很少再想别的事。

从解剖学角度讲,这种复杂的反应最多不超过4年,哪怕是最最浪漫的爱情也不过超过这一“持久期”。此外,科学家们还强调称,人的一生只会爱某一个具体的人一次,而之后之所以还会与这个人产生情感的火花,那是因为出于对这个人的眷恋和对他(她)的性向往。(《新浪科技》)

人体的极限

人可以吃下多辣的咖喱

咖喱和辣椒中的活跃成分是辣椒素。辣椒素越多,咖喱就越辣。虽然辣椒素不会直接对人类造成化学烧伤或是其他组织破坏,但它对人类神经系统造成的影响相当于过敏性反应。除了觉得疼痛,你的眼睛、鼻子都会不自觉地流出液体,一些人甚至会出现身体痉挛或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如果你身体健康,没有得过心脏病或者哮喘,吞下一匙纯辣椒素没有问题,但接下来几个小时休想再吃下任何东西。理论极限:5克辣椒素。目前纪录:0.1克。

人能承受多大的失血量

一个健康成年人体内的血液大约在3.8到5.6升之间。人体内迅速失去15%的血量不会立刻让你觉得不适,但一旦超过这个标准,你的脉搏就会加速跳动,你可能会觉得晕眩发冷。若是失去40%的血量,这将影响血液流回心室,从而使人出现心动过速的症状。理论极限:1.9到2.8升,约占人体血液总量50%。目前纪录:约占人体血液总量75%。(1987年,一名癌症病人被发现体内只有0.9升血液,不过她的血液是在几个星期内慢慢流失的。)

人类可以忍受多低的体温?

人的正常体温一般会稍微超出37摄氏度。一旦体温降到36摄氏度,人的反应和判断能力都会削弱,降到35摄氏度走路会觉得困难;降到33摄氏度的时候,你会失去理智;30摄氏度的时候,人们则会失去知觉。而体温降到20摄氏度,人的心脏将停止跳动。不过儿童忍受低体温的能力更强一些,因为孩子器官的复原能力更强。理论上的人类体温最低极限是零摄氏度。在这个温度下,人体组织会结冰,体内的细胞则会被摧毁。理论极限:0摄氏度。目前纪录:16摄氏度。

人可以同时玩转几个球?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同时在手中抛接11个或者12个球,没有人可以同时应付13个球。问题在于球越多,你手动得也要越快。有人在1997年做过一项实验,当时工作人员在一些世界上最出色的魔术师手上装了一些加速器,有的魔术师最终做到可以同时抛接16个球,但每个球要扔到同样高度,落在同一个位置。(《现代快报》)

伟哥会降低精子功能

英国研究人员最近通过实验室研究发现,万艾可(俗称“伟哥”)会降低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能力。研究者将志愿者的精液样本浸泡在含有万艾可的溶液中,溶液浓度与一名男子服用一片100毫克万艾可后其血液中的万艾可浓度相当。他们发现这种药物在让精子变得更活跃的同时,也会破坏精子头粒蛋白。精子头粒蛋白是一种位于精子顶端的蛋白,能分解保卫卵细胞的细胞膜,使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一些医疗机构给男性患者服用万艾可以增加其配偶的受孕几率,他对此感到担忧。他认为,让遇到生育问题的男性服用可能导致情况恶化的药物,不是正确之举。(《新华网》)

科学家公布全球疟疾分布地图

神经干细胞移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月期间来该院就诊的35例陈旧性脊髓损伤患者确定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脊髓损伤诊疗标准, 即脊髓损伤有确切的诊断, 且损伤位置没有出现压迫性的病变[2]。全部患者中, 男性共30例, 女性共5例, 患者年龄最大为51岁, 最小为32岁, 平均年龄 (36.23±5.71) 岁, 在手术之前进行的ASI评分情况如下:A级、C级、D级分别是27例、4例、4例。

1.2 方法

首先进行NSCS培养, 在无菌手术室内, 患者局部麻醉后, 进行骨髓穿刺术。穿刺位置选择在双侧髂后上棘, 采集90 m L的骨髓。抽取后立即送至实验室, 在实验室内完成细胞的分离与扩增`以及培养与纯化, 然后诱导成NSCS。手术之前先采集细胞, 并将其放入生盐水中制得2 m L×0.05 m L的细胞悬混液, 细胞浓度为4×108/m L, 以备使用。1其次是进行NSCS移植, 在手术禁忌症的基础上, 开始行后入路脊髓探查术加神经干细胞移植手术, 后正中入路, 将脊髓损伤位置全部显露, 且朝着近端与远端分别延长1个椎体, 使正常脊髓完全暴露, 在靠近损伤位置的两侧正常脊髓中, 均注入事先制得的0.05 m L细胞悬混液, 完成手术。

1.3 疗效评价

患者神经功能评价时间为手术之前与手术之后6个月, 根据国际现行的SCI评价标准, 来对患者的好转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 主要参照美国损伤研究学会所给出的评分标准 (ASIA) 来评估患者的术前与术后感觉、运动等功能的好转状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 (±s) 的形式来表示, 以t检验来做术前与术后的评分对比, 若P﹤0.05, 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手术后6个月, 患者的运动、痛觉和轻触觉等ASIA总评分为 (177.47±77.02) 分, 明显高于手术前 (145.09±63.15) , 手术前后的ASIA总评分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27,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 在脊髓出现损伤之后, 无论是以前研究发现的胶质细胞、神经元坏死, 还是现在有关学者认为的细胞凋亡, 都能够引起神经功能方面的不可逆性损伤, 且因为损伤之后的神经组织不易于再生, 从而使得不少患者在治疗后身体会遗留轻重不同的残疾[3], 在以往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措施有:矫形、神经营养与神经功能康复等, 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欠佳。近些年来, 通过对干细胞技术的不断研究, 为脊髓损伤之后的神经功能康复给出了更适合治疗办法。

细胞移植的方法主要3种, 即局部移植、腰穿蛛网膜下腔移植与经血管系统移植[4]。对脊髓受到损伤的患者来讲, 进行局部移植时最适合的方案就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来将脊髓受到损伤的位置完全显露, 且把探查细胞直接注进病变位置周围, 采用这一方式可使干细胞更完全的嵌和至脊髓里面, 从而使效用能更好的显现, 并且可以松解由于手术或者外伤所引起的局部受损伤脊髓的粘连, 会非常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尽快康复[5]。

该文的研究中, 在进行干细胞局部移植时, 选择了脊髓探查加神经干细胞移植手术的方式。由临床获得的资料可看出:脊髓受到损伤的患者在采取神经干细胞移植后, 好转明显。经过手术后6个月, 患者的运动、痛觉和轻触觉等ASIA总评分为 (177.47±77.02) 分, 明显高于手术前 (145.09±63.15) , 手术前后的ASIA总评分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27, P<0.05) 。这和Smith KJ等研究结果[6]基本相符, 从ASIA评分系统所给出的结果也可证明, 全部患者在手术之后半年的轻触觉、运动与痛觉功能评分比手术之前有明显增加, 显示患者的神经功能好转最为明显。

通过该文所做的研究发现, 干细胞移植是相对安全的治疗脊髓损伤方式, 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当然, 因为该研究样本量不多, 且观察与随访时间都不长, 所以, 尚须进行大样本分析, 以便观察更长时间的疗效状况。

参考文献

[1]陈嘉利, 周继辉, 郎金波.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4 (14) :138-139.

[2]叶茂, 宁志丰, 刘艳西, 等.神经干细胞不同移植途径治疗脊髓损伤的比较研究[J].四川医学, 2011 (1) :206.

[3]李辉映, 文益民, 罗亚丽, 等.不同次数移植BMSCs修复脊髓损伤的比较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3 (2) :119-121.

[4]Alexanian AR, Maiman DJ, Kurpad SN, 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characterization of neurally Modifi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duced by epigenetic modifiers and neural stem cell environment[J].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 2014, 26 (8) :673-674.

[5]刘伟国, 罗鸣, 郑学胜, 等.脑外伤后不同时间移植神经干细胞的疗效对比研究[J].浙江医学, 2012 (3) :92.

神经干细胞移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剂

DMEM/F12基础培养基、B27无血清添加剂为Gibco公司产品;表皮生长因子 (EGF) 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 FGF) , BDNF为Pepro Tech公司产品;Brd U及其小鼠抗体购自Sigma公司;羊抗小鼠Ig G-FITC购自Zymed公司;兔抗大鼠神经丝 (NF) 多克隆抗体, 兔抗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多克隆抗体, 羊抗兔Ig G-CY3均购自Chemicon公司。新生SD大鼠 (<24 h) 4只和SD雄性大鼠 (体重250~300 g) 16只均购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

1.2 试验方法

1.2.1 海马NSCs的培养

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新24h内的SD大鼠海马组织, 仔细剔除血管, 机械剪碎, 加入D-Hank’s液反复吹打, 经200目滤网过滤后制成单细胞悬液, 计数后以5×104/m L的密度接种于含10 m L DMEM/F12的25 m L培养瓶中, 再加入终浓度为2%B27, 10 ng/m L b FGF, 10 ng/m L EGF, 放置在37℃, 5%二氧化碳的饱和湿度培养箱内培养。每天镜下观察, 待原代克隆形成后机械分离成单细胞悬液, 按上述条件继续培养细胞。以后每5~7 d分离克隆传代一次, 方法同前。经过几次传代, NSCs即可得到纯化。

1.2.2 AD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采用经典的穹隆-海马伞切断来建立AD模型[6], 具体方法如下:SD大鼠用1%戊巴比妥钠 (40 mg/kg) 经腹腔注射麻醉后, 采用平头颅位固定于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上。参照包新民等的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 以前囟为零点, 确定左侧海马伞的切割范围为: (1) 前囟后1.4 mm、正中线左旁开1 mm; (2) 前囟后1.4 mm、正中线左旁开3mm两点之间。手术过程分三步:第一步, 刀尖按前囟后1.4 mm、正中线左旁开3 mm插入, 深5.4 mm (以脑膜为准) , 往上抽动刀片, 再回到原处, 幅度为3 mm, 如此抽动10次;第二步, 把刀尖上升1 mm, 内进2 mm, 同样往上抽动刀片, 再回到原处, 幅度为3 mm, 如此抽动10次;第三步, 刀片按进刀轨迹退回至第一步入刀处, 再往上抽出刀片。

将建立好AD模型的SD大鼠1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BDNF组两组, 每组8只, 即刻行NSCs移植。

1.2.3 NSCs移植

移植前向培养瓶中加入Brd U (6ng/m L) , 培养48 h。移植时用25μL微量注射器吸取细胞悬液5μL (1×104个/μL) , 同样参照包新民等的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 按左侧基底前脑坐标:前囟前0.6 mm, 正中线左旁开0.6 mm进针, 深6.5 mm。每分钟注入细胞悬液0.5μL, 10 min注射完毕, 留针5 min, 最后在10 min内缓慢拔出针头。伤口消毒, 缝合皮肤, 单独饲养。对照组单独移植NSCs, BDNF组则在移植的细胞悬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 L的BDNF。

1.2.4 取材及染色

每组8只大鼠在移植后第2周灌注固定, 从移植位点冠状切面切片开始, 前后每5张 (100μm) 取1张切片, 片厚20μm, 取7张组成1套切片, 取2套切片分别行NF+Brd U和GFAP+Brd U免疫荧光双标染色以检测NSCs在体内的分化情况。

1.3 计数及统计学分析

在200倍视野下对每张染色切片进行双标阳性细胞数的计数。对于每只动物, 从7张切片获得一个总数值。统计学分析软件采用SPSS 13.0。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的差异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被认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 结果

2.1 移植细胞的存活

通过Brd U免疫荧光染色能对移植前被其标记的NSCs进行示踪。结果表明大部分均能够在体内良好存活, 表现为细胞胞核圆, 部分呈单个散在分布, 部分呈团块状分布, 估计由单个细胞增殖而成或几个细胞团聚一起。也有少数移植细胞呈现凋亡特征, 表现为浓染致密的颗粒块状荧光或碎片状荧光。

2.2 移植细胞的分化

移植后第2周, 两组切片在移植处或移植处周围均可见GFAP+Brd U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图1) 和NF+Brd U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图2) 阳性的细胞, 表明移植的细胞在体内可以分化为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其中, GFAP+Brd U免疫荧光双标染色阳性细胞较多, 与体内反应性的GFAP阳性细胞夹杂在一起, 形态上有明显较多的突起, 胞核圆, 胞浆着色明显。而NF+Brd U免疫荧光双标染色阳性细胞较少, 表现为在胞体中央有一个大而圆的核, 胞浆少, 可见延伸较长的轴突。

A~C:对照组染色结果;D~F:BDNF组染色结果

2.3 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切片的NF+Brd U免疫荧光双标阳性细胞进行计数, BDNF组双标阳性数为 (86.0±13.6) , 对照组为 (59.5±12.2) , 行t检验分析, t=3.56,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而对GFAP+Brd U免疫荧光双标阳性数进行计数, BDNF组双标阳性数为 (475.2±22.2) , 对照组为 (452.3±27.9) , 行t检验分析, t=1.57, 两组相比并未呈现明显差异 (P>0.05) 。

A~C:对照组染色结果;D~F:BDNF组染色结果

3 讨论

因为神经元才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对于像AD和PD等退行性病变, 神经元的变性、坏死是其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用穹隆-海马伞切断来建立AD模型, 很好地模拟了AD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 是已被广泛实验研究应用的经典模型[6]。对于移植到脑内的NSCs, 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能更多地分化为神经元, 更好地达到替代治疗受损神经元的目的。然而影响NSCs分化的因素同样十分复杂, 何种物质诱导NSCs分化为何种特定表型神经元目前尚无定论。所以对于NSCs分化方向的控制已成为当今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7]。

研究表明, NSCs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其分化不局限于来源区域, 内环境在其中起着有极其重要的地位。FRICKER等[8]将人胚前脑NSCs移植到室下带、海马和纹状体的不同区域, 结果发现移植的细胞可分化成这些区域的特异神经元, 提示局部区域存在诱导NSCs分化成特定神经元的信号。因此, 在NSCs的移植治疗中, 应充分认识和利用NSCs的强可塑性, 结合改变植入的微环境来操控其分化, 达到治疗目的。

神经干细胞移植 篇7

关键词:微创术,神经干细胞,脑出血,高血压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致残、致死率很高的神经科疾病, 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寻求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一直是广大临床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微创术联合干细胞移植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2005年10月采用微创术和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旨在评价该临床研究的疗效, 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病例标准:首次发生, 经CT证实的脑实质出血者; 脑出血>30 mL;无心、肝、肾和其他脏器严重的功能损害;不伴有癫痫。 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行微创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共38例, 根据文献[1]标准及头颅CT扫描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组18例, 男11例, 女7例, 年龄42岁~86岁;平均56.7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10例, 丘脑5例, 脑叶3例;出血量25 mL~90 mL (38.5 mL±16.3 mL) 。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3分~6分5例, 7分~12分10例, 13分~15分3例。对照组20例, 男15例, 女5例, 年龄41岁~76岁;平均58.4岁;出血部位在基底节12例, 丘脑6例, 脑叶2例;出血量20 mL~ 100 mL (37.3 mL±15.5 mL) ;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3分~6分6例, 7分~12分9例, 13分~15分5例。两组治疗前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情轻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1.2 神经干细胞来源

由山东省红十字会介入医院神经干细胞移植中心研究提供。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降颅压、控制血压、促进脑细胞代谢及防止并发症等治疗。对照组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 治疗组于综合治疗的同时, 给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

1.3.1 手术方法

应用YL-1型1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据CT下标记物定位法或脑CT片精确定位颅内血肿的部位、范围及在颅表的穿刺点 (注意避开血管及重要功能区) , 选择合适长度穿刺针, 电钻带动下, 以血肿中心为靶点, 与矢状面 (或颅骨) 垂直进针。血肿量>60 mL时, 采用2个或2个以上靶点。破入脑室时, 同时行脑室内穿刺引流。入硬脑膜后换上钝头塑料针芯, 缓慢推入血肿腔, 拔出针芯, 经侧孔引流管缓慢抽吸血肿液态部分, 然后经外套管插入血肿粉碎针, 以4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半固态部分, 冲洗液清亮后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20 000 U, 夹闭4 h, 开放引流。术后每天冲洗血肿腔2次, 动态复查头颅CT, 血肿清除80%以上拔除穿刺针。

1.3.2 移植

拔针前24 h, 通过YL-1型1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的侧管缓慢注入108-109数量的神经干细胞悬液2 mL~4 mL, 闭管观察24 h后即刻拔除穿刺针。7 d后, 常规检查后排除手术禁忌证, 局麻下定位于L3-L4椎间隙, 常规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后, 将细胞混悬液2 mL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

1.4 疗效评定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 , 最高分为126 分 (运动功能评分91 分, 认知功能评分35 分) , 最低分为18 分。按评出的总分确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 (ADL ) 功能缺陷程度分级:126 分为完全独立;108分~125 分为基本独立; 72分~107分为轻度依赖;36分~71 分为中度依赖;18分~35 分为重度依赖。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或F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后FIM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FIM评分功能水平分级比较 (见表2)

2.3 微创术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安全性

微创术简单、有效、快速、安全可靠。神经干细胞移植的部分患者术后有发热、头胀、头晕的不良反应, 多发生于移植后24 h内, 为一过性, 给予对症处理, 均在移植后48 h~ 72 h内完全消失。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高 (30%~40% ) , 且存活的患者中相当部分遗留后遗症[2,3]。尽管脑出血的研究较多, 但可选择的有效的治疗较少。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简便易行, 创伤小, 疗效显著。黄波等[4]研究表明, 微创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能提高有效率, 降低病死率, 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干细胞移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难以恢复, 主要是由于血肿严重毁损神经元, 而传统的观念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产生只发生在胚胎期和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 成熟的神经元数目恒定、不能再分裂增殖, 神经元的损害是永久性的, 只能由胶质细胞填充。神经干细胞还具有低免疫原性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等特点[5,6,7]。神经干细胞的以上特性为其移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了可能。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以识别病灶部位并选择性地向病灶移动, 相对密集地聚集在病灶中心及周边, 通过细胞替代或分泌营养物质等方式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8,9]。 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有以下几点:重建受损的神经元回路。释放递质或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 这些因素能刺激神经发生并能提高宿主神经元的存活, 改善其功能。减轻卒中诱导的炎症反应。诱导血管的形成。目前, 移植干细胞的方法可大致分为立体定向和腰椎穿刺两种[10] 。前者可以将有限的细胞最大限度地移植到病变部位或其附近, 定位准确;后者在治疗多部位病变 (如多发脑挫裂伤) 或病变范围广泛的疾病 (如运动神经元病) 方面更具有优势。两者方法各有利弊, 也可以考虑在急性期利用立体定向方法或手术清除血肿同时行神经干细胞移植, 既可保护病灶周围健存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 还可以尽早地诱导自身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而对于恢复期内和恢复期后的患者可采用腰椎穿刺的方法, 以利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功能更进一步的恢复。

本研究采用微创术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恢复快, 能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神经干细胞移植具有改善脑损害后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本研究显示, 两组治疗后FI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特别是运动功能评分更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优势。两组治疗后3个月FIM评分功能缺陷程度分级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 治疗组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一点在脑出血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微创术和亚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利于提高疗效, 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微创术发展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研究的不断深入, 该技术为脑出血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目前该技术应用时间尚短, 病例数不多, 临床上有必要扩大病例进一步观察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6-379.

[2]赵继宗, 周定标, 周良辅, 等.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多中心单盲研究[J].中医学杂志, 2005, 85 (32) :2238-2241.

[3]马向科, 胡永峰, 师蔚, 等.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术式治疗疗效的回顾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7, 6 (1) :58-61.

[4]黄波, 陈冬妹, 高添喜, 等.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4) :53-56.

[5]朱晓峰.神经干细胞基础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93-194.

[6]Kopen GC, Prockop DJ, Phinney DG.Marrowstromal ceils migrate throughout forebrain and cerebellumand they differentiateinto as-trocytes after injection into neonatal mouse brains[J].Proc NatlAcad Sci USA, 1999, 96:10711-10716.

[7]安沂华, 翟晶, 历俊华, 等.离体培养神经干细胞的超微结构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 :11-12.

[8]安沂华, 万虹, 王红云.神经干细胞移植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3, 8:697-698.

[9]安沂华, 王红云, 张相彤, 等.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 :50-53.

神经干细胞移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8例,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年龄49~74岁, 平均 (56.4±7.9) 岁;对照组18例, 男11例, 女7例, 年龄47~76岁, 平均 (54.3±8.7)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2]。

1.2 纳入标准

所有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患者, 包括脑卒中、脑栓塞、脑血栓。

1.3 排除标准

急性脑出血患者, 包括暂时性脑缺血、对治疗药物有不良反应的患者、颅内肿瘤、脑外伤及其他肝脏、肾脏疾病者和无自主能力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使用脑神经保护药如单唾液酸四己酸神经节苷酯、脑蛋白水解物等, 口服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 同时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剂量阿司匹林等。此外, 加强运动康复如四肢关节的主动运动, 缓慢行走运动等, 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运动疗程大于2个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肝细胞移植。治疗前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骨髓穿刺, 取自体骨髓300mL, 同时用肝素抗凝;按照Dharmasaroja法[3]进行培养分离:利用DME/F12 (1∶1) 培养基培养, 培养温度37℃;再用5%的CO2培养箱培养, 每3天换液一次, 直到细胞基本融合后再用胰蛋白酶酶解;最后用生理盐水配置成干细胞液 (1×108/mL) 。将配置好的干细胞液静脉滴注患者, 同时密切观察生命指标, 于3个月后判断疗效。

1.5 评价标准

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的NHISS和BI神经损伤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再对照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判断患者的脑灌注量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珚x±s) 表示,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NIHSS和BI均有提高, 提示我们无论常规药物治疗还是加用干细胞移植治疗, 对脑梗死都有一定疗效, 但治疗组的疗效和脑部灌注量均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同时脑梗死治疗后易出现偏瘫及行动障碍等,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治疗的方式主要是利用一些溶栓或改善微循环药物, 但由于脑梗死发病急、并发症多, 疗效往往不理想, 因此目前对此病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如何提高神经细胞的再生以改善神经的各项功能, 使患者更好地恢复。

干细胞移植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 它通过细胞注入来提高机体的自身更新能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种非造血干细胞, 有很高的增殖和更新能力, 能够多向分化。大量研究证实[4], BMSCs在治疗脑梗死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起到治疗作用: (1) 替代损伤的神经细胞, 有学者发现[5]人类BMSCs移植到脑缺血的大鼠中, 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 提高大鼠的神经系统各项功能, 减轻各项功能障碍; (2) 分泌营养因子, 研究发现[6], 移植的BMSCs可以分泌VEGF (血管生成因子) 和神经生长因子来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和促进脑部新血管的生成; (3) 刺激内源性细胞的生长, 这可能与BMSCs可以分泌细胞生长因子, 改善细胞的形成内环境, 激活新神经元的生成有关; (4) 减少脑部胶质瘢痕形成, 研究证实, BMSCs可以通过炎性调节来抑制脑部胶质细胞的形成, 减少脑部胶质瘢痕形成, 改善脑梗死的症状,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7]。

本研究发现, 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 可以明显提高脑梗死的损伤修复, 增加脑灌注量。治疗组中, 基础治疗加用BMSCs可明显减少NHISS和BI评分, 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同时在脑灌注量中, 治疗组 (65.2±16.2)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46.2±10.5) , 两组差异显著 (P<0.01) 。因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方法:将3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于治疗3个月后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脑灌注量。结果:治疗组明显减少NHISS和BI评分, 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在脑灌注量中, 治疗组 (65.2±16.2)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46.2±10.5) , 两组差异显著 (P<0.01)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脑梗死, 能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灌注量,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系统功能,脑灌注量

参考文献

[1] 桂莉, 范文辉, 李露斯, 等.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6 (6) :523-525.

[2] 王燕琳, 闫禹, 宋波, 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影响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区Nogo-A 、NgR 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10) :1833-1836.

[3] 彭玉, 张其梅, 游辉, 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脑缺血性损伤大鼠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23) :4187-4192.

[4] 孟宪国, 朱士文, 高华, 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6个月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 (32) :6374-6378.

[5] 梅雪蕊.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 2008, 12 (3) :637-639.

[6] 张婷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脑梗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14) :2557-2561.

神经干细胞移植 篇9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干细胞移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07-01

翼狀胬肉为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侵犯角膜的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的变性增生,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来由于手术方法不断改进,术后复发率明显下降,我科自2009年开展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经过术前、术后的临床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密切观察术眼情况,正确指导患者术后用眼卫生及滴眼药,促使手术顺利进行。术后观察效果好,复发率低,无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翼状胬肉患者心理较复杂,多担心术后会复发。因此,我们应关心、体贴患者,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耐心讲解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术后注意事项,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情况和手术成功的例子,以消除他们紧张、恐惧、矛盾的心理,积极配合手术。

1.2 完善相关检查:指导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如血生化及心肺功能检查,了解患者身体基础状况,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3 眼部准备:指导患都注意眼部卫生,勿用手揉眼或挤压眼部,术前1日冲洗结膜囊,剪眼睫毛,用无菌敷料包眼,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减轻患者恐惧、紧张的心理。

1.4 术前用药:使用妥布霉素眼药水,以预防感染。术前2日用止血药以减少术后出血。对精神紧张者,可使用镇静剂。

1.5 生活护理:术晨进半流质,进食不宜过饱,防止术中呕吐。

2 术后护理

2.1 卧位:手术后可取平卧位,减少头部活动。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所需,帮助其解决困难。

2.2 加强生活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需求。术后1~3天给予半流质饮食,不吃过硬的食物,以免咀嚼运动影响伤口愈合,鼓励病人多吃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多吃青菜、水果,忌吃辛辣、烟酒等,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感冒。。

2.3 疼痛护理:当患者若出现眼痛、畏光、流泪及异物感等症状,我们需多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安慰患者,向其解释引起不适症状的原因,以解除顾虑,并为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住院环境。必要时服用止痛剂。

2.4 术眼的观察及护理:术后常规包扎双眼1-2天,以减少瞬目运动,防止缝线断裂、伤口裂开等。注意观察眼部分泌物的性质、颜色、气味。第2天使用眼药水Qid。滴眼前要认真洗手,对术眼各项治疗操作要轻巧,点眼药水时要用无菌棉签将下眼睑轻轻拉开,不要用力过大,不可将眼药水直接点在移植片上,以免新生长的角膜上皮因摩擦而脱落。眼水瓶不要接触眼球,更不能接触角膜。嘱患者不要可轻易揉擦和挤压术眼。

2.5 出院指导:术后7天出院,教会病人正确的滴眼药水方法。嘱病人注意用眼卫生,保持眼部清洁,勿揉眼和挤压眼部,,勿用不洁用物擦眼。翼状胬肉最主要的诱因是环境刺激,因此,外出带防护眼镜,避免强光刺激,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活动。嘱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内每周来院复诊1次,第2个月每2周来院复诊1次,第3个月每月1次。出现眼部摩擦感、分泌物多、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等特殊情况,随时就诊。并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强光刺激,防止眼睛过度疲劳引起充血。

3 讨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对减少复发具有肯定临床意义。手术要取得成功,除了医生的手术技术精湛外,还需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后观察植片生长、角膜创面愈合情况,加强眼部护理、基础护理,预防植片感染、防止植片撕脱,进行出院指导等精心的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科学、合理、到位的术前术后的护理,是保证移植片如期愈合,杜绝感染,尽量降低复发率的基本保证。

作者简介:

神经干细胞移植 篇10

关键词:帕金森病,止颤汤,干细胞移植,DA代谢,大鼠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内黑质多巴胺 (Dopamine, DA) 能神经元退行性病变从而DA分泌减少引起的。干细胞移植是PD的理想治疗方法[1], 通过干细胞中最适合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替代治疗的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 NSC) 移植以期重建PD患者DA能神经元的功能。因此如何促使移植入脑内的NSC存活且定向分化为DA能神经元, 并发挥功能成为亟得解决的问题。本实验观察了中药复方止颤汤对NSC移植后PD大鼠尿液中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以期为解决NSC移植治疗PD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中医药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48只, 均为雄性, 体重260 g±20 g, 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动物编号:SCXK (沪) 2007-0005。

1.2 药品与试剂

止颤汤主要由黄芪、丹参、白芍、升麻、知母、钩藤等8味中药组成。诸药均经鉴定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高效液相所用的标准品DA、DOPAC、HVA:美国Sigma公司。

1.3 主要仪器

鼠脑立体定位仪:上海江湾Ⅱ型, 液相色谱仪:HPLC Agilent 1200, Agilent Zorbax oligo 80 mm×6.2 mm, 5 μm column。

1.4 方法

1.4.1 模型制备

采用大鼠脑立体定位MPTP注射法制模[2]。术后14 d, 颈部皮下注射诱导剂阿扑吗啡 (Apo) 后, 测量大鼠30 min内向损毁侧旋转总次数, 若大鼠旋转圈数>210 r/30 min (>7 r/min) , 视为成功PD大鼠模型。

1.4.2 NS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参照文献[3], 选取孕14 d的Wistar大鼠胚胎, 分离出中脑组织, 机械消化成单细胞悬液, 种植于塑料培养瓶中, 5%二氧化碳, 37 ℃环境中培养, 待原代克隆出现后 (7 d~10 d) , 离心收集神经球, 胰酶消化, 吹打成单细胞悬液, 1×105 /mL浓度种植于新培液中, 每7 d换液传代1次, 离心收集形成的神经球, 经甩片到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玻片上, 固定后进行免疫细胞染色, 检测NSC特异性蛋白Nestin的表达, 鉴定所培养细胞中NSC细胞数量及传代后生长情况。

1.4.3 动物分组及给药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NSC移植组:大鼠PD模型制作后, 将NSC注射入PD大鼠损毁侧黑质纹状体内, 同时用生理盐水4 mL, 每天分2次灌胃。正常组:正常大鼠, 脑内同一位置注射等量培养基, 同时用生理盐水4 mL, 每天分2次灌胃。模型组:模型制作后, 同正常组处理。止颤汤组:同样方法将NSC移植入PD大鼠模型, 同时将止颤汤1.2 mL/100 g用生理盐水稀释为4 mL, 每天分2次灌胃。

1.4.4 行为学测试

分别于处理后7 d、14 d、28 d颈部皮下注射阿扑吗啡, 诱发其旋转行为, 动物旋转时以患侧后肢为支点、身体环曲、首尾相接的原地旋转, 伴觅食样动作, 旋转360°为一转, 30 min内记录大鼠的旋转圈数。

1.4.5 取材及材料处理

动物在处理后第28天末次灌胃后进行行为学测试, 次日晨收集尿液置入-80 ℃超低温冰箱保存备用。测样时, 室温下解冻, 每次进样10 μL。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DA、DOPAC及HVA含量[4]。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采用统计软件中One-Way ANOVA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大鼠行为学测试结果 (见表1)

2.2 PD大鼠尿液中DA、DOPAC、HVA含量及DA/DOPAC、DA/HVA比值比较 (见表2)

3 讨 论

止颤汤是本科室李如奎教授多年治疗PD的经验效方, 主要有黄芪、当归、丹参等药组成, 有益气养阴、清热祛瘀、熄风通络作用, 在临床研究中取得较好疗效[5], 实验研究中有发现天麻、当归等中药可以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6], 黄芪和丹参不仅有诱导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 且可能对脑内NSC的增殖及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有促进的作用[7,8]。本实验结果显示, 止颤汤组行为学转数随时间延长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P<0.05或P<0.01) , 模型组尿液中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HVA均较正常组降低, NSC移植组DA、DOPAC及HVA较模型组为高, 止颤汤组高于模型组和NSC移植组,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但与NSC移植组差异不明显 (P>0.05) , DA/HVA、DA/DOPAC止颤汤组均低于其他3组。以上结果说明本次实验所制备的PD大鼠, 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明显, 从而引起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降低, NSC移植入脑内后存活并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故DA、HVA及DOPAC升高, 而中药止颤汤对此有促进作用, 但不显著, 另外止颤汤能降低尿中DA的相对含量, 使DA排泄减少, 从而维持其在体内的功能, 从总体上改善大鼠行为学。

但是, 本实验不能排除中药对脑内损毁DA能神经元本身的修复和残存DA能神经元功能以及内源性NSC分化为DA能神经元的促进作用, 对此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忠明, 李琳, 王玮, 等.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2002, 18 (3) :634-638.

[2]Rubio-Osornio M, Montes S.Copper reduces striatal protein nitra-tion and tyrosine hydroxylaseinactivation induced by MPP+in rats[J].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2009, 54:447-451.

[3]李凌松, 路艳艳.神经干细胞及帕金森病的细胞治疗[J].北京大学学报, 2002 (3) :499.

[4]刘师莲.大鼠脑组织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2002, 40 (5) :472-475.

[5]刘毅, 李如奎.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31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 2002, 18 (3) :16-17.

[6]刘金保, 董晓先, 董燕湘, 等.多种中药成分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3, 3 (3) :234-236.

[7]余勤, 罗依, 董勤, 等.黄芪对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定向诱导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12) :826-829.

上一篇:汽车转向操纵下一篇:以人为本高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