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闻

2024-11-22

VR新闻(共7篇)

VR新闻 篇1

在2016年,有个词很火。那就是“VR”。很多人称2016年为VR元年。那到底什么是VR呢?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的简称。它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具体内涵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枯燥的科学名词背后简单的解释就是,VR能给我们带来全方位的沉浸体验,这是一种远远超过曲面电视的那种临场感,让你完全置身于你所看到的虚拟场景之中。或者这样描述,当你通过VR技术观看足球比赛时,你会发现自己身处球场之中,你环顾四周,就可看到,球场全貌,包括,球员比赛、教练席、观众席。是不是很酷。

高盛在不久之前发布了一份《2015年虚拟现实报告》,报告称:“4年内VR设备的销量、产量将超过手机,VR设备将在未来20年“取代”手机。2025年市场的规模,在不同的计算产业的市场。最小的市场是游戏机的市场,大概140亿美金。第二大是台式电脑,620亿美金。最大的是平板电脑,630亿美金。而据高盛研究预测,在2025年VR设备的产业市场将达到1100亿美金。”[1]

面对VR未来广阔的市场,和无比美妙的前景。世界各大科技巨头纷纷投入巨资,进入VR领域。在中国,最大的几家科技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VR计划。而国际科技界几大巨头更是重拳出击布局VR。Facebook花20亿美元重金收购Oculus公司,布局VR领域;微软也斥资1.5亿美元收购了Osterhout公司手中的81项虚拟现实技术专利;而谷歌、三星,HTC、SONY更已是推出了酷炫的VR设备抢占市场。

2016年,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量急剧下降,而以互联网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则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广告投放量保持着30%的速度增长。在此消彼长的快速变迁中,新媒体逐渐成为传媒业市场的中坚力量,而传统媒体则被快速边缘化。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进入寒冬。

在电视媒体最寒冷的时候,VR的出现,则意味着一次机会,来到了电视人的身边。

一、VR技术的出现:电视新闻制作的新机遇

VR技术的出现,对人类观感体验所带来的变化,绝对是颠覆性的。沉浸式的观感体验,第一次真正阐述了身临其境的含义。于是有种担忧随之出现,有了VR,看电视的人是不是会更少了?

在高盛所公布的《2015虚拟现实报告》中,他们对VR应用有这么一个预测。VR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应用的九大领域为:视频游戏、事件直播、视频娱乐、医疗保健、房地产、零售、教育、工程和军事。从这九大领域,可以看出。VR的出现,其实影响最大的是游戏领域。传统的游戏设备、游戏内容,游戏方式,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颠覆。很多传统的游戏玩家,会转入VR阵营。而我们更应该注意到,VR应用领域排在第二位是事件直播。而这恰巧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强项。也就是说,电视新闻事件直播如果叠加上VR效果,那将起到1+1>2的效果。或者这样理解,传统电视媒体正好可以借助VR华丽转身,借助VR,电视媒体也就成了现在所热捧的新媒体。

VR的出现,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有利无弊。但是,与美好前景相伴的巨大挑战就是,我们的对手不再是现在市场上所谓的新媒体,而是电视同行。今年3月,华策集团宣布与浙江卫视、海尧传媒、insky天映传媒,及韩国JTBC电视台打造的大型“经典音乐推理节目”《谁是大歌神》,该节目是国内先期推出VR内容(虚拟现实)的综艺节目。为了寻找电视全新盈利模式,2016年5月21日,吉视传媒和佳创视讯同日发布公告称,将依托双方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虚拟现实+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全新运营合作,并联手打造吉林省广播电视虚拟现实播控云平台。[2]

哪家电视媒体,谁先进入VR?谁舍得投资?谁先找到盈利的模式?谁先在收视群立下VR的标杆?这就是电视媒体进入VR时代,最大的挑战。

在现阶段,谷歌,微软,三星等等科技巨头对于VR设备的定义和市场抢占,正进入最关键也是最胶着的抢滩登陆阶段。但不管VR设备怎么定义,怎么发展,有一个东西在VR时代是最根本的,那就是VR内容。

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都已经开始着手建立VR频道,征集VR内容,提供VR体验。另外,他们更是开放平台并给中国VR新创领域特别是内容制造商提供种子资金。所以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VR浪潮呢?

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为例。新闻频道有个王牌栏目《现场》。从栏目名字,我们就可得知当时节目的定位,就是要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的现场。让观众走近现场,走进现场。

走近现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那就是身临其境。摄像机的展示,只能是二维平面的展示。而VR不同,它能带给你沉浸式的体验。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的综合延伸[3]。从这个解释扩展开来,电脑手机类新媒体则是人的交互能力的延伸。而VR则是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交互功能的再次延伸。电视新闻所需要营造或者说需要还原的现场感,不正是需要VR吗?

举个简单例子。记者第一时间赶到车祸现场。用传统摄像机拍摄,观众看到的只是摄像机拍摄的一面,或者是几个不同方位画面的交替出现,观众对于现场的状况,只能有个粗略的概念,这也是目前所能达到的现场感。而如果是用VR拍摄剪辑,那么当观众用VR设备看这条新闻时。观众就会发现自己身处现场中心,环顾四周上下左右,就可以看到车祸现场全景。(甚至随着VR技术的发展,观众触摸点击,都会在VR现场中得到反馈)这种现场感,造成的视觉冲击力,不是传统的电视效果所能比拟的。

再举个例子。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在每年的台风季,都会进行大量的防抗台风直播。试想一下,在台风现场直播中,如果用到VR摄像机。那观众通过VR设备,他们体验到的将是自己身处台风之中,身体周边都是台风肆虐的场景。这样的真实体验,不正是电视新闻人所追求的效果吗?

VR在人类的观感体验领域,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技术的革命,紧接就是观念的革命、硬件的革命、内容的革命,生活方式的革命。VR的创新性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就是新闻内容制作的革命,受众观感的革命。在传统媒体的寒冬里,不管是节目形式,还是内容制作的模式,都已经到了一个瓶颈。这也是传统媒体被新媒体扼制的一大原因。在电视界,有句还能让自己挺直腰杆勇敢前行下去的口号“内容为王。”而VR,则是完善新闻内容,提升新闻质量的利器。

电视媒体制作VR内容,在这点上,美国广播公司(ABC)走在了前头。美国广播公司日前创新推出了虚拟现实(VR)新闻报道,让读者能够在叙利亚等新闻现场中自由走动,他们可以看到叙利亚的街道、路人。了解当地发生的事件。而在过去,除非亲临战区,否则观众不可能看到这些电视画面。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的电视新闻频道,也在今年3月推出了全省第一档用VR技术录制的脱口秀节目《我的朋友圈》。除了传统的收视方式之外,观众还可以通过VR眼镜,看到节目录制现场的全貌,这开辟了电视新闻播出的先河。VR版的《我的朋友圈》也已经进驻了不少视频网站的VR频道,在VR内容的制作上,算是抢得一点先机。

VR绝对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已经出现在观众的身边,正在迅速发展壮大的一种颠覆性的视频技术。电视媒体人不应只当个看客,看它变大变强,变成别人的利器,而应主动加入其中,手握利器,去开辟市场。

二、VR技术的应用:借力新技术谋求新发展

就现阶段的VR技术而言,VR和电视的结合还非常粗浅。一种方式是电视屏幕同步显示虚拟头盔或虚拟眼镜中的内容,而另一种方式是,用VR摄像机拍摄新闻现场,然后通过虚拟设备在手机上观看VR效果。但是硬件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其迅速。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电视的出现,相信用不了太久的时间。

根据现有的VR硬件和技术来制作一档新闻节目,甚至说在直播新闻事件中利用VR设备来录制和编辑,是会遇到不少难点。第一,VR内容的录制它对硬件的要求极其苛刻。从录制设备到编辑设备都得用最顶级的硬件;第二,用VR设备录制的是一个360度无死角的新闻现场,所以编辑一条VR新闻的难度和时间,会比编辑一条传统新闻的难度和时间,多上好多倍;第三,这是一个新兴的还有待开发的全新市场,这是一个具有十足科技含量的全新领域。所以,投入的资金会比较多,如果高效合理的投入资金和使用资金,这也是现实的问题;第四,对于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接受度来说,有个培育宣传的过程。任何一项新技术的问世和发展,总需要经历一个比较困难和困惑的时期。

VR来了,对于电视人来说,该做怎样的准备呢?深入了解VR是第一位的工作。很多人只知道,VR是虚拟现实,可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能给电视新闻制作带来什么变化?VR的发展,会不会让新闻制作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很多人一无所知。电视媒体人现在就应该去合作一些VR技术公司,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掌握VR的发展,明确变革思路。

利用现有的VR技术,电视媒体人可以多尝试做几档VR节目。它可能粗糙,甚至形式感重于内容。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谷歌商店,1000多个VR相关应用程序,获得了将近3000万的下载量(数据还在不断地更新上涨)。而根据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和淘宝报告,他们每月至少销售了超过30万套VR头盔(这个数字还未包括线下销售)。相关报告显示,中国虚拟现实(VR)市场今年规模预计将达到8.6亿美元,而在未来四年内预计将翻10倍,即到2020年时,中国虚拟现实市场规模将达到85亿美元。VR设备的销售量,正以几何倍的基数向上增长。而VR内容的创作量,却远远落后于这种水平。在未来的VR浪潮里,电视媒体,更像是一个内容提供商,制作优良的VR内容,提供给新媒体平台。而现在,国内像腾讯,优酷几大视频网站已经开始在VR领域布局,引入VR内容商。而作为电视媒体,更应该主动加入这些平台,广而告之,寻求先机,寻找商机。

腾讯已经组建了VR游戏频道,以聚集VR全产业链优秀企业和团队,实现多方共赢为目标。从团队包装、产品宣传、前沿技术分享、全产业链资源分享、产品分发等多纬度,打造健康的VR生态圈。资本推动下,VR直播与体育之间的距离再度被拉近,如中信国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发布公告称,拟出资2000万美元,通过下属子公司认购VR直播公司Next VR 2.27%的股权。这也意味着,在中信国安涉足VR直播领域后,其旗下的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将与VR直播产生更多接触的机会。游戏、体育与VR已经走得越来越近,那么新闻呢,电视媒体人准备好了吗?当然,媒体人也可以择机建立自己的VR频道,但这个需要大量VR内容支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VR设备和VR制作。这在现阶段,显然是不适合的,最现实的做法就是跟VR技术公司合作,生产VR作品,或跟视频网站合作,推广VR内容。

三、结语

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一个新产品面世时,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电视人更应该善于勇于宣传自己。出色的宣传,对于观众来说,能起到先入为主的效果;对于广告客户来说,这是宣传理念和展现创新的大器举措;对于电视人来说,也能起到增强信心,展示前景的效果。

VR技术现在也正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但是,技术的发展是跳跃式的。电视人需要一个创新的契机,需要一个走出低谷的契机,而VR或许就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当电视新闻遇到VR,我们能掌握握住它吗?

注释

1[1]高盛集团.2015年虚拟现实报告[EB/O L].http://www.sf w.cn/xinwen/478168.html.

2[2]驱动中国报道[EB/O L].http://mt.sohu.com/20160523/n450893621.shtml.

3[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EB/O 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ze8B9k FPa R Fp_ldfrtiwc Q hk BHTe N Df N d P9ACh61JPFTT51rgi I1Kwk AUZ6JQ 3Zo-WS0t XLXS6F Fk GYGI0LCa.

VR新闻 篇2

一、VR新闻的概述

“VR新闻”是指以虚拟现实输出设备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新闻作品, 可以为受众提供沉浸式虚拟互动体验。正如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 VR技术让新闻可听、可视、可感, 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VR新闻完美融合了声音、文字、图片、影像、互动和体感等信息, 打破了受众阅读新闻的媒介局限, 使其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或是视频画面报道。

回顾VR新闻的发展历程, 可以追溯到2012年Newsweek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突发事件中, 做出时长3分29秒的新闻纪录片《洛杉矶的饥饿》, 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饥饿难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2015年11月6日, 《纽约时报》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 VR上线, 并推出第一部VR新闻纪录片《流离失所》。在我国, VR新闻的起步稍微晚些。2015年9月3日, 《人民日报》制作了“9·3大阅兵”VR全景视频;而在2016年的两会报道中,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浪新闻、网易新闻、澎湃新闻、优酷土豆、乐视网等都采用了VR新闻报道模式。媒体通过VR技术录制并上传两会现场视频, 受众可以使用VR设备在PC端或者移动端进行观看, 感受置身会场的沉浸式体验。

目前, VR新闻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其表现形式主要是360°全景新闻, 通过智能手机或网页观看, 但这和真正意义上的VR新闻还有很大差距。360°全景新闻是通过导演镜头移动的时间轴进行播放, 与一般视频不同的是, 它每一帧都设置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它只需借助兼容全景视频的PC/手机端, 通过鼠标或者手指触摸屏幕就可实现与视频的交互, 可是受众依然受制于导演镜头的移动。VR新闻应该使受众有很强的机动性, 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沉浸式的环境体验, 带上VR设备在3D虚拟空间中随意走动、自主探索, 没有既定的时间轴线。

二、VR新闻的报道模式

(一) 内容层面

1. 新闻报道“去中心化”。

VR技术使新闻报道从“叙述”走向“呈现”。传统新闻报道总会聚焦一个新闻点, 并通过新闻标题和新闻主线加以叙述, 这种单方面的独立叙事模式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受众“看什么、怎么看”。而VR新闻注重体验, 能更好地还原新闻现场, 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细节, 让受众沉浸其中, 自己探索核心主题。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我们总能看到各种虚假新闻, 其捕风捉影、虚构内容, 有悖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另外, 作为记者、编辑, 也必须避免主观性的判断, 始终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VR新闻模拟还原新闻现场, 使得新闻不再受到记者文字描述和评论立场的影响。这种“呈现式”叙事模式是对受众的“放权”, 媒体只充当还原新闻现场的角色, 而对于看什么、怎么看则由用户自己去探讨和获取。

2. 新闻报道“去中介化”的趋势。

VR新闻报道中几乎没有媒体的身影,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也随之减弱。“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正如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 揭示了大众传播构成的环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 而是通过信息的简单化选择、加工和重构, 通过记者语言化的报道向公众提示环境。甚至由于传播者的刻板印象给事物贴标签, 出现一桩桩的反转新闻事件。VR新闻在内容层面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 几乎可以实现新闻事件的复制式再现, 使得拟态环境接近现实环境。在新闻生产过程中, 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把关能力减弱, 仅仅局限于VR新闻的录制阶段, 即信息的采集环节。另外, VR的表达能力不如传统视频强, 去掉框架以后, 就无法影响观众的观看方向,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VR新闻是对媒介中介的削弱, 记者、信源、受众模糊不清, 用户的自主性得到释放和增强。用户在“亲身体验”中选择性接触和注意新闻事实, 可以说, 新闻报道由媒体和受众的互动共同完成。

(二) 交互层面:“二维平面”互动向“三维空间”互动转变

从新闻问世以来, 其交互界面经历了纸媒、广播、电视端、PC端、移动端的变迁。在虚拟现实技术下, 人机互动有了新的突破, 从“二维平面”互动向“三维空间”多维互动转变。VR技术重新释放了新闻的表现力, 逼真的视觉画面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延伸了受众的感官体验。这种类社交互动使得用户不再是简单地“看”“听”“读”新闻, 而是在“亲历”新闻事件, 由此产生更情绪化的新闻体验和发自肺腑的反馈。VR新闻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通过简单的手势体感操作自主推进, 这种简化的操作流程和优质的交互体验让用户置身其中, 与所处的虚拟环境以及故事之间产生内心的交流。正如彭兰教授所说的, 未来的信息呈现将不再完全依赖今天的各种实体“屏幕”, “屏幕”在扩张, 在“虚拟化”。未来新闻的表现形式将突破传统媒体的“二维平面”, 进入“三维空间”, 将为释放新闻表现力带来新可能。

(三) 受众层面

1. 在接收方式上, 受众灌输式阅读到沉浸式体验的转变。

传统新闻采用单向性灌输的报道方式, 受众消极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虚拟现实技术超越语言和时空的限制, 受众在沉浸式的新闻体验中获取新闻信息。VR技术专注于感官服务, 它给用户营造“在场感”和“沉浸感”, 受众可以在3D虚拟空间中获取新闻的同时满足其情感和娱乐需求。正如依莱休·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在使用媒介满足需求时, 不仅从媒介内容获得满足, 更是通过使用媒介本身以及在媒介接触时的情景中获得满足。VR新闻不仅为受众提供新闻, 了解客观世界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VR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满足感。在里约奥运会的VR报道中, 受众不仅可以及时跟进奥运进程, 还可以在VR构造的3D虚拟空间中体验现场激烈的赛事进程、欢呼声和加油声。

2. 在视角转换上, 受众从旁观者视角到参与者视角的转变。

新闻本身是报道性的, 报道者以观察者的视角、第三方的视角进入新闻里, 记者会展现多样的信息源, 呈现不同的态度和观点, 从而实现平衡和公正。虚拟现实突破语言、时空的限制, 使用户“身临现场”。在VR新闻中, 我们可以用新闻当事人的视角来获取新闻信息, 使得第一视角的报道有了可能性。例如, 新浪新闻在两会现场VR全景式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中, 网友可以选择身份, 通过“总理、省长、群众、记者、外宾、黑衣人”6种身份的选择来体验不同角色、不同位置对于会场内部的视角感受。

3. 在阅读状态上, 受众从理性认知到情感参与的转变。

以往, 基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新闻认知是第三方的、独立于事件之外的, 状态是理性的。而基于虚拟现实媒介下的沉浸式报道使受众以第一视角身处新闻事件中, 从而带动受众的情感参与。虚拟现实这种“煽情媒介”, 使得新闻直击用户内心、完全控制用户的注意力, 产生最发自肺腑的反馈。VR新闻让受众身处事件发生的现场, 就好像一切都发生在自己面前, 这与之前通过记者、编辑报道、了解到的新闻体验完全不同。在《流离失所》纪录片中, 展示了3个孩子身处饱受战争蹂躏的地区, 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如果单单是文字、图片我们无法感受到3个孩子的那种孤独和绝望, 可能只是比较理性地判断事件发生的地点、原因以及政府营救措施等。在VR报道中, 我们能更加真切地感受战争之下他们的悲惨生活。

三、VR新闻的挑战和未来

首先, VR新闻的制作技术有待提升。虽然技术决定论者夸大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但不可否认, 文化产业被技术所驱动。目前, VR新闻的制作周期较长, 无法满足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同时, 长时间佩戴可视设备造成的眩晕感, 也使得虚拟现实体验大打折扣, 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 VR新闻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未来VR新闻的发展将集中在加强互动性和个性化方面。VR新闻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优势, 洞察用户的信息需求, 为其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容。

其次, 培养专业人才的迫切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形成技术倒逼媒体的局势。无论是媒介融合还是VR新闻, 都迫切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 这对新闻传媒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挑战。作为VR新闻工作者, 不仅需要学习VR新闻的新型叙事模式, 更需要培养采集和制作VR新闻的能力。对于这一点, 笔者持乐观态度。目前, 学界与业界都对VR新闻进行了研究与尝试, 以探索VR技术下新闻报道的新模式。

最后, 硬件设备的普及和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培养。目前, VR硬件设备在用户中还没有得到普及。一方面, VR设备过于笨重, 不便于携带。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们需要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根据施拉姆的媒介选择或然率公式来看, 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VR新闻需要设备辅助, 那么就需要设备像耳机一样便于携带, 降低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 提升虚拟现实的体验质量。另一方面, 由于VR技术发展还不成熟, 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内容制作的成本都很高, 而对于VR新闻的体验效益来看并不完善。出于成本和效益考虑, 多数人选择回避这一媒介。因此, 无法培养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不过, 对于这一点并不要悲观。正如创新扩散理论所说的, 每一种新技术的创新扩散都会经历从少数人使用, 到大多数人“模仿”使用的大众化发展历程。VR技术也不例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体验成本的逐渐下降, 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采用这一新媒介, 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会随之改变。

现阶段, 尽管VR新闻还处于全景视频新闻阶段, VR技术和新闻产品本身也仍未成熟, VR硬件设备在用户中还没有得到普及, 但对于新闻媒体来讲, 如何利用VR的沉浸感和现场感讲好故事是未来新闻要探讨的重要话题。不可否认, VR技术无论是内容层面, 还是交互层面、受众层面都改变了媒体的报道形式。但我们也要时刻警醒, 无论技术有多么强大, 在新闻报道上技术只是手段, 优质的内容才是根本。

参考文献

[1]张超, 丁园园.新闻业的沉浸偏向:VR新闻生产的变革、问题与思路[J].数字时代, 2016 (11) :38-41.

[2]新浪推出VR全景式报道为两会报道增添新意[DB/OL].人民网, http://news.sina.com.cn/c/sz/2016-03-07/doc-ifxqaffy3693810.shtml, 2016-03-07.

[3]彭兰.移动化、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J].新闻记者, 2016 (1) :26-33.

[4]孙振虎, 李玉荻.试论VR新闻的沉浸模式及未来趋势[J].电视研究, 2016 (9) :4-6.

VR新闻 篇3

VR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的简称, 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运用到新闻报道上, 记者通过VR设备录制并上传现场视频, 当观看者也使用VR设备观看时, 能够获得犹如置身现场的立体空间体验, 由此以“沉浸式”的效果还原新闻现场。

在媒介传播领域, 读者以往都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来了解新闻现场, 而上述内容基本都经过记者主观性的选择与处理, 能够局部性地还原现场。相比之下, VR真正实现了“记者所见即你所见”。甚至有评论认为, 由于记者在现场忙于采访和拍摄, 不可能留意每个细节, 读者则能根据个人兴趣, 从VR新闻中查找出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总之, 这种新颖的报道方式, 让读者从被动接受新闻场景变成了主动选择, 并拥有了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据不完全统计, 今年的全国两会中, 包括新华社《经济日报》《法制晚报》《光明日报》等, 都利用VR设备进行360度全景式报道。除了拍摄视频, 许多媒体还推出了VR报道图片, 例如新浪网推出了VR全景式图片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 网友打开手机, 就可以完成人民大会堂内部各个方位的场景体验。

作为国家通讯社, 新华社是国内最早采用VR技术报道新闻事件的媒体之一。早在2015年的“九三”阅兵上, 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就已经试用VR, 而到今年两会时, 新华网在专题页面上专门设立VR栏目, 显示出对这一新技术的高度重视。

两会开幕后, 新华社首次对“部长通道”进行了360度无死角的报道, 多路记者在同一时间从不同视角对现场展开直播, 最终报道的内容不仅有文字、图片、视频, 还有全景记录, 受到各界普遍好评。

“部长通道”是人民大会堂北门一段铺着红毯、约百米长的通道。每年全国两会召开全体会议时, 各部委主要负责人都会经此处进入会场, 他们在这里说的只言片语, 都有可能传达出重要信息。在这块“媒体必争之地”上, 新华社通过VR报道进一步抢占先机、巩固国家队的优势。

为了满足VR报道的相关要求, 此次新华社上会记者配齐了各类全新的硬件和软件。“视频直播云终端、平衡车、VR、无人机、直播云镜头都是我们新华社记者的新装备。”新华社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有充分的技术保障后, 实现了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客户端匹配, 在无人机上加装VR摄像设备, 推出了体验式、沉浸式报道产品。

不仅是新华社, 国内其他媒体也纷纷借助VR开拓报道空间。例如, 《光明日报》打造的融媒体作品《政协新闻发布会VR实况》通过微信、微博传播后, 不到一小时, 就有了12万次浏览量。网友点击鼠标, 或是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手指, 就可以拉近发布会的任意视角。

值得一提的是, VR不仅被媒体应用到两会报道中, 还被人大代表所使用。该代表名叫李松泉, 他介绍云南边境地区贫困问题时, 其他代表们带着VR眼镜抬头、低头、向左、向右, 随着他的解说观看影片。“VR视频反映的视角广, 能360度全景拍摄, 还是非常实用的。”李松泉说, 新技术有助于更好地反映问题、获得共鸣, “有时候写10句话不如看一眼”。

有业内人士提出, 当VR成为代表委员建言履职的一种手段, 可以想象, 媒体也会更大范围和力度地推动VR新闻。以后的新闻报道, 不仅是通过文字、图片和声音来展示新闻现场, 而是在全方位、大角度、宏观视角下感受新闻现场, 帮助受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一手信息”。

2. VR技术折射出媒体行业发展新趋势

目前在国际范围内, VR技术普遍应用在医疗、工程、军事、航海、娱乐、游戏、教育领域, 相比之下, 在新闻报道领域, VR依然是一个新鲜事物, 不过, 国外一些主流媒体已经开始积极尝试。

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报纸之一, 《纽约时报》已推出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 通过谷歌公司的头盔设备即可阅读, 包括纪录片、现场视频等。由于制作难度较大, 每隔一段时间才能推出新的内容。该报社相关负责人称,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 读者可以体验到身历其境的感觉, 比如有关难民的报道, 利用新技术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同情和关注。

早在《纽约时报》之前, 美国广播公司 (ABC) 也推出了VR服务。借助于一家虚拟现实专业技术公司的协助, ABC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VR新闻。例如, 用户可以“沉浸”在有关叙利亚的相关报道中, 看到叙利亚的街道、路人和其他细节, 而在过去, 除非自己到了现场, 完全不可能看到这些画面。

ABC新闻部的总裁高斯顿介绍说,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带来前所未有的报道深度和个人视角, 在ABC新闻报道历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当然, 这些虚拟现实报道不能通过电视机直接播出, 消费者需要在手机中下载一个应用软件, 然后通过谷歌头盔等设备来观看新闻。

无论是国外主流媒体的尝试, 还是国内媒体在两会报道中的集中体验, VR新闻亮相后都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并被视为未来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一台小小的VR机, 折射出媒体行业发展的大变局, 将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 更加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

业内普遍认为, 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不过, 它不是生硬的“加法”, 并非简单地给文字配上画面和音乐, 而是以立体、融合的思维, 改变单一、平面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使其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者, 而是能够积极地互动, 体会到“在现场”的参与感和“我看见”的真实性。

有学者提出, 经过前期尝试后, 《纽约时报》等媒体未来会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提供VR新闻, 而且, 国外这些媒体还采用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销售模式, 除了报纸本身, 还搭配着卖一些VR硬件。在这样的模式上, 传统媒体的内容将更加多样和有趣, 同时也丰富了VR设备的内容。同样, 国内媒体也必定会更多地用VR视角看新闻, 实现新闻报道方式的又一次革新, 新闻从此不仅是精准、迅速、客观, 还增加了直接、全面和代入感, 从“获得”向“感知”迈进。

VR新闻在全国两会上的高调亮相, 也让业内对该技术的普及和提升更有信心。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VR行业报告, 预计未来5年将会是VR产业飞速发展时期, 到2020年全球VR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4300万台, 真正迎来“万亿级”大市场。

3. 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 VR新闻还是一个“新人”, 但可以预料的是, 未来的各个重要新闻场合, 都会出现VR的身影。而且, 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 VR产品的获得成本也越来越低。总有一天, VR设备会像电视机、手机一样普及, 到那时所有人都有可以站在新闻的第一线, 关注即时发生的重要事件。

业内普遍认为, VR新闻崛起的背景下, 媒体将加速转型。美国媒体指出, 《纽约时报》推出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 一方面是希望利用新技术吸引年轻读者, 另一方面也是提前在虚拟现实新闻领域进行“卡位”, 争取在媒体竞争中抢得先机。《纽约时报》通过旗下网站、手机客户端、平板客户端等各种数字新闻产品, 已经积累了一百多万付费读者。

VR报道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新闻报道的主流形式之一,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这首先意味着机遇, 可以借此拓宽业务渠道、积累新的读者群, 毕竟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讲述新闻故事的全新方式, 让阅读新闻的过程变得更有娱乐性, 读者可以像网络游戏那样, 进入新闻现场亲自观察体验。

不过, VR新闻对传统媒体而言既是机遇也意味着挑战。事实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传统的报纸行业这两年已受到严重冲击。随着VR新闻的兴起, 某种意义上将带来更大力度的冲击。比如, 以往受众对媒体的体验更多取决于记者的角度和个人职业素养, 而在VR传媒时代, 记者只是一个“带路人”, 带受众去哪里, 受众就能看到他所看到、甚至是他可能没注意到的事情。

对新闻业的内容生产者们来说, VR新闻崛起将逼迫自己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 即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 记者们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养:采写、编辑、拍摄、播出, “全能型记者”将会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有学者提出,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是媒体实力的大比拼, 更是媒体融合发展成效的大检阅, 将过去平面式的新闻报道提升到了新的维度, VR技术本身也在融媒体新闻作品中得以提升。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一方面要跟上传播工具的进化, 但重要的是, 在内容生产上必须精益求精。

VR新闻要获得更好发展, 还需要技术层面更有力的支撑。一方面, VR硬件的等级程度有待提升, 让图像成型更加精准。此外, 内容和配套服务上也要进一步完善, 包括智能设施、宽带网络等。

VR新闻 篇4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质是构建一种人为的能与之进行自由交互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参与者可以实时地探索或移动其中的对象。沉浸式虚拟现实是最理想的追求目标, 实现的方式主要是戴上特制的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以及身体部位跟踪器, 通过听觉、触觉和视觉在虚拟场景中进行体验。

1.虚拟现实关键技术

由于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是一种最有效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 它依托于计算机科学、数学、力学、声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乃至美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 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接口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传感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它涉及到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并行实时计算技术及仿真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技术领域, 是这些技术更高层次的集成和渗透。被专家学者们公认为是21世纪可能促使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几大技术之一。虚拟现实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1) 虚拟现实开发平台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场合和对象, 即如何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选择适当的应用对象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开发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研究虚拟现实的开发工具。例如, 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平台、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等。

(2) 动态环境建模技术

动态环境建模技术是虚拟现实比较核心的技术, 它的目的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 并根据应用的需要, 利用获取的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

(3) 3D显示与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的交互能力依赖于3D显示和交互技术。现有的虚拟现实还远远不能满足系统的需要, 虚拟现实设备的跟踪精度和跟踪范围有待提高。同时, 显示效果对虚拟现实的真实感、沉浸感, 都需要通过高的清晰度来实现。

(4) 虚拟现实集成控制技术

虚拟现实集成技术包括信息的同步技术、模型的标定技术、数据转换技术、数据管理模型、识别和合成技术等等。由于虚拟现实中包括大量的感知信息和模型, 因此系统的集成技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虚拟现实主流软硬件设备

(1) 拍摄与合成

全景拍摄与虚拟现实技术有着天然的契合性, 全景视频360°无死角还原现场的特点让VR技术的“沉浸感”得到最好的体现, 而VR技术基于陀螺仪和深度传感器的浏览模式也完美再现全景视频。

按照相机的体积和应用场景, 目前市面上的主要全景拍摄设备包括以下几种:

a.大型设备, 代表:Nokia ozo

此类设备搭载多枚光学传感器和嵌入式声学麦克风, 能够捕捉360°全方位的视频和音频, 能够实时渲染出合成后的全景画面和实时回放。

此类设备的特点是高分辨率、高采集速度、实时传输, 一般定位于专业级高端拍摄场景。

b.多相机组合设备, 代表:Gopro+全景支架

此类设备由多台运动相机与配套的第三方全景支架组成, 由于运动相机的先天优势, 此类设备适合各种运动场景、无人机、水下等环境下的拍摄。但由于没有视频处理系统, 后期需要通过Nuke、Autopano Giga等全景视频合成软件将多台运动相机的画面进行画面拼接和融合来最终生成全景视频, 无法进行全景视频的实时监看与回放。

c.小型设备, 代表产品:Instra360

此类设备依靠背靠背的两个鱼眼摄像头进行拍摄, 可以实时拼接输出。特点是体积小、便携, 但是画面融合的边缘会出现比例失真的现象。

(2) 虚拟现实场景设计平台

除了全景拍摄实景外, 虚拟现实应用领域里大量的产品的图像输出画面是完全由计算机图形系统渲染输出的。此外, 使用者的空间运动数据信息也实时地通过VR设备的SDK和API传入计算机系统里进行计算, 并最终反应在图形系统里并给出对应的反馈。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虚拟现实开发平台有以下几种:a.Blender

Blender是一款开源的跨平台全能三维动画制作软件, 提供从建模、动画、材质、渲染到音频处理、视频剪辑等一系列动画短片制作解决方案。

Blender拥有方便在不同工作下使用的多种用户界面, 内置绿屏抠像、摄像机反向跟踪、遮罩处理、后期结点合成等高级影视解决方案。同时还内置有卡通描边 (Free Style) 和基于GPU技术Cycles渲染器。以Python为内建脚本, 支持多种第三方渲染器。

b.Unity3D

Unity是由Unity Technologies开发的一个让玩家轻松创建诸如三维视频游戏、建筑可视化、实时三维动画等类型互动内容的多平台的综合型游戏开发工具, 是一个全面整合的专业游戏引擎。

在5.0版本之后, 软件平台已经集成了Oculus、Gear等主流头显设备的SDK, 开发者可以通过Unity更方便地进行虚拟现实场景的设计与开发。

(3) 头戴式显示设备

头戴式显示设备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 目前从技术手段上来说主要分为如下两种:

a.基于手机的眼镜盒子, 代表产品:三星Gear VR

通俗来说, 眼镜盒子就是通过把手机塞进VR眼镜盒子中进行观看的VR设备, 这类设备不需要复杂的电子元器件, 主要通过调用手机服务, 获取用户的运动信息, 然后把数据传入手机中的虚拟现实场景中去, 实现用户的沉浸和代入感。

b.基于计算机的头显设备, 代表产品:Oculus Rift

依靠数据和信号线的连接, 此类设备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图形的渲染输出和互动的计算。

(4) 体感交互设备

人机交互是VR整个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 手柄、手势追踪、眼球追踪、动作捕捉等是比较常见的交互方式。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泛体感类的输入设备能够实现更复杂的交互。

作为主流的游戏输入设备, 手柄可能是最早大规模使用的VR输入外设。Oculus、HTC、Sony、Gear VR都采用或兼容手柄。

手势追踪是比较目前自然的输入方式, 成型的产品也较多, 比如:Nimble Sense、Leap Motion、Usens、微动、Ximmerse、Dexmo等。

全身动作捕捉比手势追踪更进一步, 能获取到更完整的动作信号, 实现更丰富的交互。代表性的产品/公司有:诺亦腾 (全身动作捕捉) 、Kinect (微软体感输入) 、奥比中光 (深度摄像头) 等。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行业应用情况

1. 虚拟现实在通用领域的行业应用情况

(1) 教育培训

虚拟现实技术是关于人与计算机通信的技术, 其应用极其广泛。目前, 它已涉及科研、教育培训、工程设计、商业、军事、航天、医学、影视、艺术和娱乐等众多领域。随着软、硬件价格的下降, VR的应用将更加丰富。

(2) 遥感操作

虚拟现实技术可用于对人类有害或危险的场合, 人无须进入现场而只需在现场安装适当的遥感器或机器人。例如, 对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的探测就是利用遥感操作来完成的。

(3) 娱乐

凭借着沉浸式的体验和互动性, 娱乐领域仿佛虚拟现实技术的天然土壤。目前, 在各大游戏平台和影视制作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产品。

(4) 医疗

虚拟现实技术可用于解剖教学、复杂手术过程的规划, 在手术过程中提供操作和信息上的辅助, 预测手术结果以及远程医疗等。

(5) 军事

虚拟环境在军事上的运用相当娴熟, 它在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下为使用者提供精准模拟的真实状况。特种军事训练一般花费较高, 有些实景训练可能还有危险, 尽管早期的虚拟现实装置和软件比较昂贵, 但是从长远来看, 这远比实战训练更为划算。此外, 虚拟技术在保证军事行动安全方面还有很多其他潜力。

2. 虚拟现实在广电领域的运用现状

在前不久的《国民美少女》真人秀节目总决赛中, 优酷土豆采用了VR技术对总决赛进行现场直播, 让广大网友第一次通过互联网看节目的同时体验到堪比现场的震撼视觉效果。这一举动可谓是开创了综艺VR直播的先河, 也再次掀起了整个国内市场的VR技术热潮。事实上, 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和电视节目都在开始尝试使用VR新玩法。VR与电视之间的结合都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同时也不会破坏家庭娱乐的和谐。对于传统电视厂商以及创业者而言, VR电视在几大领域正在涌现新的市场机会。

(1) VR内容制作

从优酷土豆联合推出的VR《国民美少女》真人秀节目火爆程度可以看出, 用户对于VR的娱乐、体育、电视剧等节目都喜爱有加, 电视剧《万水千山总是情》也在开始采用VR技术拍摄。但是当前的VR电视内容却仍然极度缺乏, 对于VR电视内容创业者以及传统电视厂商来说, 这是一个空白的市场机会。

美国广播公司 (ABC) 日前也创新推出了虚拟现实新闻报道, 让读者能够在新闻现场中, 亲身带入自由走动的视角, 了解当地发生的事件, 这极有可能是全球电视台, 首次在新闻报道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制造商Immersivly Ltd打造的VR全景新闻视频《香港动乱》, 它支持在三星Gear上观看。通过VR设备, 人们可以看到在香港街头形形色色的人群, 这些真实的画面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让人得以知道事件发生时香港市民的真实状态。体验者甚至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人群的冲撞感, 并全景浏览游行场面。

(2) VR电视应用

伴随着VR电视内容的还有VR电视应用。今天应用分发渠道正在成为智能手机的重要入口, 同样它也能够成为VR电视的重要入口, 未来谁能占领VR电视应用分发渠道眼下尚未可知。

除了应用分发之外, 最为重要的自然当属应用软件了。今天在智能手机端, 出现了微信这样的移动应用巨头, 当VR电视成为一种客厅主流娱乐之时, VR电视应用同样将会迎来大规模爆发, 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创业者以及传统电视厂商来说, VR电视应用有着更低的技术、资金门槛。

(3) VR电视硬件

虽说2016年被称作是VR设备的元年, 很多人也都认为未来VR设备会全面取代电视。但是不论是从家庭娱乐生活、还是从产品性能体验、VR技术水平成熟度等方面来看, VR设备在短时间内都难以全面取代电视, 而与电视结合的VR设备反而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

《纽约时报》最近随纸质出版物附赠了131万个谷歌纸板, 以让更多读者体验虚拟现实, 可见, 媒体和VR都在探寻着一条互惠互利的道路。

三沉浸式新闻资讯类栏目形式构想

1. 创意介绍

主要创意点:按照传统媒体惯用的工作流程, 采用全景摄像机、三维渲染引擎等技术手段生产用于VR、AR、MR等方式观看的内容。栏目或频道有其独有的APP或线上平台, 在平台上提供AR、VR、实时交互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有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此方案需要需要专门的APP和虚拟现实相关设备支持, 在新闻节目的播出过程中, 在移动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进行同步直播。集成了VR和AR两种虚拟现实的功能, 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带观众“去现场”

沉浸式新闻是指一种能让观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基础思想是让参与者成为一个在场者的数字化身, 成为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新闻资讯的“体验者”, 而不仅仅是新闻的“观望者”。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 摄影师是当然的见证人, 而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 摄影师隐身于画面之外, 通过全景摄像机, 给第一人称视角的观众营造出“在场感”与“沉浸感”。

(2) 虚拟现实时代的“第二屏”

传统的电视新闻类APP与电视屏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第二屏幕”上看到的内容只是电视内容的碎片式重复。而沉浸式新闻借助AR技术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的支持下能够让观众在移动终端上对三维场景进行多角度重现, 从而带来全方位的移动端资讯体验。

不同于传统新闻类APP理念, 在沉浸式新闻APP中, 可以实现:

z移动端内容跟随节目直播随时变化;

z每条内容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交互;

z与其他用户、电视屏幕进行实时的互动。

2. 应用场景分析

此方案适用于新闻直播类节目, 在重要新闻事件发生时, 往往没有足够的人力以及设备能够赶赴所有新闻现场。传统的摄像机需要专业摄像师进行操作才能拍到适合的画面。通过全景视频拍摄设备与最新的编解码设备配合, 可以让记者单人出现在新闻现场, 拍摄并现场制作VR视屏传至服务器然后完成从视频流服务器端至VR新闻APP的推送。

此方案也使用于资讯分析类节目, 比如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大量的分析数据和图表现在只能以虚拟前景的方式展现在电视屏幕之上, 无法完成互动、回看等操作, 如果对一些图表、图集、动画呈现制作对应的VR/AR版本, 用户在观看资讯分析时可以通过增强的手段得到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

3. 工作流程分析

z VR全景新闻视频的拍摄工作, 然后通过后期剪辑和合成形成某条新闻事件的VR现场视频;

z VR/AR虚拟场景设计与制作;

z将制作好的全景新闻视频新闻或虚拟场景推送至专属APP的视频流服务器中;

z对应沉浸式新闻节目播放的过程, 同步进行节目流程的跟进, 根据不同的节目内容实时呈现VR/AR内容;

z对于VR内容, 观看者需佩戴配套手机的轻量级头显设备, 通过头显来体验对应的VR全景视频或虚拟场景;

z对于AR内容, 观看者不需要佩戴头显, 只需要用移动端设备来观看同步推送的AR场景, 并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来对AR场景进行互动式操作。

4. 成本预估分析及人员需求

如表1。

5. 研发周期计划

如表2。

摘要:2016年, VR成为各大电子设备展绝对的主角, 业内也把今年定义为“VR”元年。本文将从VR技术、行业应用情况、广电应用场景之沉浸式新闻三个方向全面解析VR技术, 探讨VR到底是什么, 及其在电视领域的应用空间。

VR新闻 篇5

1 应用于新闻业的VR技术

1.1 VR技术

VR(虚拟现实)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计算机和一些特殊的输入/输出设备来营造一个“看起来像真的、听起来像真的、摸起来像真的、嗅起来像真的、尝起来像真的多感官三维虚幻世界”。其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3I”,即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VR可以为用户同时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VR技术自发明已经历数十年发展,该技术最初应用于电视游戏,能够给予玩家更多身临其境的体验。目前主要应用于医学、游戏娱乐、军事航天、室内设计等领域。

1.2 新闻业中的VR技术

目前,VR技术也被应用到了新闻业中,将VR技术应用于新闻业,便产生了VR新闻。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连线”报道,美国广播公司(ABC)创新推出了一则能够让读者“沉浸”在其中的有关叙利亚的虚拟现实新闻报道,这是电视台首次在新闻报道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之后VR技术被更多地引入新闻界中。无论是国外的美联社、《纽约时报》《经济学人》,还是国内的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财新传媒等都以不同形式较早对VR进行了探索。

2 VR新闻与舆论生态

VR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对于新闻业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VR新闻传播模式的日趋人性化,会更加符合人类的信息获取习惯,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保罗·莱文森提出了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他认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像人,技术在模仿、复制人体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VR技术在媒介中的应用也是如此,使传播越来越像人“自然”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就是像媒介出现之前人加工信息的方式。VR新闻通过为用户同时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模仿了人类在媒介出现前获取信息的方式,因此其所传递的信息更易于被受众所接受和理解。

舆论是公众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与自身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和态势进而产生影响。媒介不但为社会舆论提供了话题和内容资料,并对公众舆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应用于媒体中的技术对于舆论生态的平衡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对舆论生态的解释为,各种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和促进舆论有序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舆论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只有当社会信息流动量、流动方向以及流动比重趋于合理时,社会舆论才能保持平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和公民记者的兴起,公众意见的表达有了更多的平台,普通民众的话语权也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因此,公众想要发出与公共事务有关的声音并不困难,重点在于其想不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发出怎样的声音,而这对于舆论的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VR新闻促进社会舆论平衡

VR新闻凭借其对新闻现场再现的“沉浸式”体验等特征,能够将受众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严肃性公共事务之中,并乐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到社会舆论中来,此外,VR新闻还为更加理性平衡的舆论产生及传播提供了条件。

3.1 受众“感同身受”更乐于对严肃事件发表意见

3.1.1“沉浸式”体验引发受众关注及讨论

尼尔·波兹曼认为,印刷文字强调的是逻辑、序列、历史、解释、客观性、淡然与纪律,电视关注的是图像、叙事、时效、同时性、亲近性、及时的满足和快速的情感响应。这说明视频画面相较于文字在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如“8·12”天津港爆炸事件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和讨论,不仅仅是因为事件的严重性和重大危害性,更是由于电视和网络上爆炸现场惨烈震撼的画面,以及事件发生时附近居民用手机记录下的视频图片等带来的震撼。美国电视新闻对于越南战争的报道也是如此。通过电视画面,美国民众了解到了与之前从报纸上获知的完全不同的信息,受伤的士兵和平民、尖叫的小孩、恐慌的难民形象都使得美国人对于越南战争有了新的思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战争的结束。

虽然视频画面相较于文字报道能够更加直观地将现实场景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受到技术的限制只能简单地展示事件,人们只能看到镜头或者麦克风对准的一面,忽略其他角度和方向上的事情。因此,当受众看到关于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海啸、战争等灾难的新闻时,难以真正受到由内而外的触动,简单的画面呈现难以引起共鸣。但是,将VR技术应用于这些类型的报道中,能够让观众像是亲眼目睹整个事件的经过一样对这些灾难感同身受,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发表更多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参与到舆论中来,从而促进舆论生态的平衡。

3.1.2“媒介”朋友的营造引发情感共鸣

唐纳德·霍顿和R·理查德·沃尔指出,新媒介引发了新型关系,他们将这种关系称为“副社会交往”。虽然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有媒介作为中介的,但是它在心理上类似于面对面交往。媒介产生的“副社会交往”改变了受众的认知模式和交往模式,产生了媒介“朋友”。

提供二维画面的电视能够对受众有如此的影响,能够提供三维场景的VR新闻技术通过对虚拟环境的再现,使得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就体验到过去面对面交流才能体验到的亲密交往,使得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并且经常性地接触到其他地区、国家和文化的人,产生类似于“朋友”之类的情感,那么对于发生在“朋友”身上的灾难和事件,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和关注,人性中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也更容易被唤醒,受众更易于参与到与“朋友”相关的事件议题中,进行思考和发表观点,从而促进舆论生态的平衡。

3.1.3 增加对严肃话题的关注

“碎片化”是对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形象描述,也是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差异化诉求的表现,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自身优势为受众提供无所不包的海量信息。新闻碎片化的传播分散了个体对公共事务、公众利益及严肃事件的关注,而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娱乐化、煽情化的新闻中,使得受众常常迷失在信息洪流之中,甚至失去了关心公共问题的兴趣,也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而由于VR技术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更适用于对自然灾害、战争灾难现场、群体性事件等重大严肃性事件进行呈现,这有利于传媒更好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对公众注意力较少关注的严肃性事件以新的更加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加以呈现,把受众的注意力拉回到公共事务及利益上来,从而对碎片化的传播进行矫正和补充。

更多的公众关注严肃的社会公共事件,并积极思考,乐于发表其看法与意见,势必会有利于舆论生态的平衡。

3.2 更加真实的呈现为受众理性判断提供空间

李普曼曾指出媒介传播所固有的局限性在于,传播过程中,话语的“意义”不免会受到损害。世界太大,受众面对的情况复杂,但得到的信息却很少,因此,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VR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和生产,通过对媒体传播信息模式的改变,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将有利于其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从而促进舆论生态的平衡。

虽然真实性一直是新闻业追求的目标,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新闻报道难以达到对事实完全真实地呈现。社会学家埃尔文·戈夫曼提出的“拟剧论”认为,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每个人所处的场景地点都分为“前区”和“后区”两种,在“前区”人们更加善于伪装自己,通常按照别人的期许和预期进行社会角色扮演,而在“后区”则能够比较放松地进行自我表达和展示。

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借用了这一理论,并认为,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通过对事物形象、表情、动作等表象的传播具有“后区”偏向,而以报纸为代表的印刷媒介由于通过语言符号和抽象内容的传播呈现出更多的“前区”偏向,更加具有可控性和欺骗性。电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多地将个人私下领地投进了公共场所。

这也意味着,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由于更多地对“后区”进行展示,其相较于印刷媒介而言,对新闻真实性的呈现有了更多的可能。然而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以电视为例,受到镜头画面的局限,受众难以对事件现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并受到记者和编辑选择的控制,被牵着鼻子走,跟随记者的视角关注那些经过筛选的事物和场景。新闻从业者对于信息的控制使得新闻真实难以保证。

相较于电视,VR技术应用于新闻业使得传播更接近于原始形态,读受众能够直视新闻故事中的人物,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并跟随他们的脚步探索新闻故事发生的模拟的地理环境,或者通过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主动获取各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是在阅读新闻报道,同时也是在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在360度全方位的展示中,“后区”范围大大缩减,现场场景被完全暴露于受众眼前,并且人们能够根据兴趣进行主动的自我探索,这就使得控制和造假更加困难,也为新闻真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对于新闻事件更加全面的展现和更加丰富的新闻素材提供,使得受众对于事件的判断更加趋于理性和平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3.3 更多信息的提供减少了受众群体间的隔膜与误解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处于急速的社会转型期,贫富分化不断拉大。清华大学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称之为“断裂社会”。无论是在社会等级、分层结构,还是城乡之间都产生了断裂,而这些断裂和不稳定将会直接影响舆论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舆论意见的不一致来源于利益、阶级和群体立场不同。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认为,群体身份是基于“共享但特殊”的信息系统。电子媒介会弱化阶级和群体的划分,如电视能够消除其他群体的陌生感和“另类感”,将许多原来不同形式场景的融合,从而对群体身份产生同化影响。并且,大量且全面的信息资源的增加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接触其他群体及共享信息资源,因此很难对群体再按照传统的年龄、性别、宗教、阶层和教育分类。

以法官的形象为例,在印刷类媒体的描述中,他们通常是权威和公正的代表,不苟言笑、面无表情,使人感到距离感与威严;但当他们出现在电视画面中,尤其是对庭审现场的直播中时,这种形象就发生了改变。几个小时的电视画面中,法官无法一直保持正襟危坐的状态,打哈欠、走神,甚至挖鼻孔的动作都被呈现在受众面前;在VR新闻对于法官庭审现场的呈现中,观众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对法官任意角度的观察和小细节的关注,还能够主动地转换视角,通过观看庭审现场其他人的表情态度来对法官形象进行了解和判断。于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不同群体间的距离感开始消失,通过更多“后区”的展示,对于其他群体的陌生和隔阂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通过对虚拟场景再现的体验,以及对“后区”更加深入的观察和了解,能够为其他群体构建出更加形象立体、有血有肉的形象,从而改变受众由于了解较少而产生的固有成见和偏激狭隘的观点看法,有助于减少彼此的隔膜和误解,使得受众对于其他群体的舆论更加趋于理性,有利于舆论生态的平衡。

VR技术应用于新闻业之中,不但对于新闻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影响,并通过改变受众的信息接收模式和认知模式,进而影响了舆论的产生和舆论生态的平衡。VR新闻通过增加受众对严肃公共事件的关注,提高其表达意见、参与社会舆论的兴趣和热情,并通过对更多新闻素材的了解和分析发出更加理性的声音,更加有助于舆论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M].蔡金栋,梁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宋立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杜江,杜伟庭.“VR+新闻”:虚拟现实报道的尝试[J].青年记者,2016(6):23-24.

[6]美国广播公司将VR技术用于新闻报道[N].科技日报,2015-09-18.

VR新闻 篇6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即虚拟现实技术,概念是在80年代初提出来的,其具体是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简单来说,拍摄者借用全景摄影机将空间中前、后、左、右、上、下各个维度拍摄记录下来并合成为一段全场景视频。受众需要佩戴头戴式显示器观看视频。观看时,受众仿佛身临其境,获得沉浸式的场景观感体验。

2015年11月6日,纽约时报正式上架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 VR”,为读者提供“浸入式”视频,号称“看新闻视频比3D/IMAX还带感”。这一举动,打开了VR新闻报道普及化的大门。随后,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进行了VR新闻报道的有益尝试。2016年两会期间,我国国内的媒体机构新浪新闻推出了全景新闻报道作品——《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通过全景照片技术摄制,网友在手机上打开链接,就可以瞬间置身于“神秘”的人民大会堂内部,通过手机角度的变换,就可以完成人民大会堂内部各个方位的场景体验。[1]一时间,VR技术成为新闻业界的宠儿,各式各样的VR作品雨后春笋般出现。

麦克卢汉曾有著名的论断:媒介即讯息。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对整个社会进程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可以说,VR目前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媒体,而VR创造的视频媒体语境与传统媒体语境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第一,在视角转变方面,VR报道是一种沉浸式体验,记者不再是以第三者即观察记录者的视角出现,而是他本身已成为其中的一员。传统的新闻是聚焦,VR新闻更注重现场体验。第二,在内容生产方面,传统的拍摄规则偏重线性传播,交互性偏弱,而VR新闻的双向交互性更强,记者不再是牵着受众鼻子去阅读,受众可以到处走。传受双方地位对比发生变化,受者掌握更大的内容选择、释读的主动权。

二、VR技术重塑新闻报道业务流程

VR技术打破的不仅是传统的媒体语境,从微观上来看,它也重新塑造着新闻报道的业务流程。具体来看,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选题的针对性

目前,国际上VR新闻选题大多集中在人道主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重大会议新闻或者一些突发新闻上,可见VR新闻的选题是比较单一的。只有更加侧重沉浸式、体验式的新闻题材才更适合VR这种技术表达形式。同时,报道题材的个性化也会成为未来针对受众需求的发展趋势。

(二)新闻价值不再成为第一选择标准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编辑在制作新闻作品时大多以新闻价值为转移,什么样的新闻有价值就生产什么样的新闻作品。而VR技术的出现使得编辑、记者的自主权被削弱。因为他们很难独立担负起一个VR新闻产品的采集、制作和发布。因此,在新闻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他们需要和编程技术人员、编剧甚至美编共同协商确定新闻选题。这样一来,记者的话语权就被缩小。从而,传统的以新闻价值为第一要素的新闻选择标准就发生了变化。

(三)新闻内容从简单叙事向纵深发展

著名传播学家李普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媒介传播所固有的局限性:“传播过程中,话语的‘意义’不免会受到损害。世界太大,我们面对的情况又太复杂,得到的信息却太少,因而,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2]可见,新闻从业者一直追求的便是对现实世界的尽可能贴合,甚至是对现实世界的“原画复现”。然而,尽管真实、准确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但由于传统媒体技术条件的限制,新闻内容的选择只能为受众提供“片面真相”。VR新闻报道的普遍使用,便可使得新闻内容的展现向深度化呈现发展。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VR技术,几乎可以实现复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原貌。受众不需要依靠传统新闻报道中的图片、文字所展现的片面化碎片来了解新闻事件。甚至,对事件发生过程和环境中的细节,受众也能很好地把握,这就使得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纽约时报在2015年11月推出的新闻纪录片《无家可归者》就是最好的例证。以叙利亚、乌克兰东部、南苏丹的三位流浪儿童的第一视角出发,全面深入地“复现”了战乱的残酷。[2]深度新闻素材的展现,是传统报道所无法比拟的。

三、VR技术再造新闻人才队伍

新技术的涌现,不仅改造着客观现实,也能动地反作用于使用它们的人。2015年两会期间,国内多家媒体都采用了“中央信息厨房”的报道模式,建设起全媒体信息采集发布中心。全媒体的新闻人才需要精通十八般艺,需要学会多种技术

手段的信息采集方式,通晓多渠道媒介产品策划、制作、发布。而VR技术的出现,对新闻人才队伍素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在某种程度上再造着新闻人才队伍。

VR内容生态的形成需要复合型新闻人才。使用VR技术的记者既要懂编剧,还要懂摄像、剪辑、特效制作、交互以及硬件设备知识。[3]无论从题材的把控还是具体呈现形式的选择加工,都要有一条龙完成的能力。除了对业务素养的要求之外,转变、培养记者的VR审美意识更是重中之重。VR记者必须能够分辨作品的高下优劣。有了对VR视频质量高低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认识,在实操层面上,才能把握好如何增强VR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及传播效果,新闻价值才能得到更好地展现。

除了对VR人才的素养要求外,如何培养VR新闻人才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应当看到,VR在我国新闻媒体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熟练精湛业务能力的人才很少,多为从事动漫、游戏、模型等行业转轨而来,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应当以业界和学界两大领域为抓手,共同探索出一条培养VR专门人才的资源体系。

从业界来看,新闻媒体机构应当利用现有资源加紧对记者进行VR素养集中培训,同时邀请一些具有一定经验的“大咖”进行互动讲习、交流。将目前新闻行业的“原住民”尽快打造成适应实际操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对于转轨进入新闻行业领域的其他行业人才,新闻媒体应当侧重于加强其新闻理论素养,进行新闻业务领域的培养转化,使其了解新闻行业的业务规律和要求。同时,新闻媒体还可以加紧与高校的合作培养,在高校开设VR新闻人才的委培基地。

从学界来看,首先,高校应当开设专门的VR技术课程,建立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实验室,系统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和技术素养。目前,国内高校像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已建立了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浙江大学有CAD&C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实验室,这些都是高校进行VR教育的有益尝试。其次,高校应加强与媒体机构的合作,邀请业界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建立VR新闻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语

VR技术在媒体行业的普及应用,使得这一技术形式转变成当下最流行的媒体形式。与传统新闻报道不同,VR新闻更加强调受众在观看视频时的沉浸式体验,有身临其境的奇妙感觉。同时,VR新闻打破传统新闻产品线性传播模式,加强了传受双方之间的良性互动。

其次,VR技术也重塑了新闻报道业务流程。具体来看:第一,VR新闻的选题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第二,VR记者需要协同各部门进行产品制作,新闻价值作为新闻选择标准的唯一性受到动摇。第三,新闻内容从简单叙事向纵深方向发展。与此同时,VR新闻制作也需要更加有专业素养的新闻人才队伍,通过媒体单位与高校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目前VR新闻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设备、受众、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而且,VR新闻对受众传播效果的评价也存在未知和争议,需要我们努力去推动VR新闻走向成熟和完善。

摘要: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它最显著的特点是360°全景视频呈现及用户沉浸式的内容生态体验。自2015年纽约时报率先发布了全景新闻APP,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开始尝试沉浸式的新闻报道模式。2016年的两会,新浪等媒体机构的VR报道可谓赚足了眼球,成为国内率先将VR用于新闻报道实战的大胆尝试。至此,VR已经不简单是一种技术形式,它也日益成为媒体机构青睐的全球性媒体。那么,在VR技术语境的变革下,新闻报道与传统形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呢?这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

关键词:VR新闻,新闻业务,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新浪推出VR全景式报道为两会报道增添新意[D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307/c14677-28178415.html,2016-03-07.

[2]史安斌,张耀钟.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的转向[J].新闻记者,2016(1):34-41.

VR新闻 篇7

关键词:VR技术,新闻直播,“神州十一号”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 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创建三维动态视景的高新技术, 该技术可逼真还原视觉、听觉、力觉等感官, 带给用户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1]而“VR新闻”, 就是借助虚拟现实设备让受众置身于新闻现场并沉浸其中, 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阅读”新闻。

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技术元年, VR技术的使用丰富了新闻报道方式, 打破了受众阅读新闻的媒介局限, 使其不再受限于单一的文字图片报道和传统的电视直播。VR新闻也成为未来新闻业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形态。

一、VR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一) 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式

从传统的电视直播到网络视频直播, 再到VR新闻, 技术和媒介的不断发展使得新闻报道形式不断变化和丰富。VR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报道形式, 为新闻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报道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受众观感和心理的双重改变。

(二) 引发了新闻观感的变革

新闻始终追求真实, 新闻直播要求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场的真实状态。在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中, 观众往往作为旁观者, 以第三人称视角观看直播, 置身于现场之外。而VR直播新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以第一人称视角, 或从其他当事人、围观群众的角度, 360°全景展示新闻现场, 比文字、图片报道更有沉浸感、立体感, 使观众沉浸其中, 在观感上变成新闻事件的主体, 并且最大限度地再现细节, 新闻现场被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 不像传统报道局限于远景的平面展示。这不仅增强了新闻的表现力、感染力, 也让新闻直播更具互动性。

二、“神舟十一号”发射报道中VR新闻的运用

(一) 传统媒体对VR新闻的运用

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与天宫二号顺利对接。同时, 各种前沿技术以报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为此共同策划了《筑梦天宫》特别节目, 其中有大量虚拟技术应用其中。借助虚拟技术, 央视主播带领观众走进“天宫二号”。向观众介绍天宫二号的内部场景以及航天员的工作生活。[2]这些虚拟技术的启用可以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天宫二号的内部细节。同时, 借助VR技术, 航天员也可以在太空“见到”家人, 进行全景通话视频。VR技术可以弥补地面大型设备空间视觉展示能力的不足, 它可以任意定制场景, 效果也更加逼真。此次央视运用VR进行报道, 不仅说明了VR新闻的广阔前景, 同时也表明在新的技术革新下, 传统主流媒体也应该积极顺应潮流, 求新求变。

(二) 网络新闻平台对VR新闻的运用

除了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报道, 网络新闻平台也是此次“神舟十一号”发射报道中的主力军。在VR技术的运用方面比传统媒体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腾讯新闻和新浪新闻为例:

腾讯新闻持续5小时直播, 全景呈现此次发射。酒泉发射中心现场+腾讯北京演播室+VR演播室+两位宇航员家乡, 共5路信号多维切换, 全景展现。在直播过程中, 腾讯新闻将太空版VR搬进演播室, 进行虚拟现实体验。[3]并特别开发了一套VR游戏, 戴上VR设备, 就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空间, 用手柄在限定时间内组装模块, 触发飞船, 穿越到太空场景, 可以360°观看“神舟十一号”。将直播新闻与娱乐衔接在一起, 成为网络新闻直播独有的特点。

此次新浪新闻也在直播上突破了原有形式, 打通线上线下体验平台, 构建出更立体的互动直播体验, 推出了“天宫秀场”, 即利用线下明星VR体验+线上直播互动的形式与网友互动。线下平台设置在中国科技馆, 每日进行VR线下体验活动, 线上则利用VR技术和明星直播的影响力, 发动网友参与。在“天宫秀场”中, 新浪新闻运用了虚拟呈像技术, 明星的一举一动都会融入宇宙场景之中, 网友可以在围观的过程中享受宇宙元素与明星体验带来的感观碰撞, 并在新浪直播间、新浪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利用弹幕功能实时发表意见。[4]

新浪新闻此次直播与传统直播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的价值不仅仅是AR和VR技术的投入带来的视觉体验, 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搭建了一个与网友互动的平台, 既满足了观众的娱乐心理, 又在其中融入了新闻报道和科普知识, 弥补了传统新闻单向传播的缺憾。

不同类型的媒体纷纷选择运用VR技术进行直播, 旨在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震撼的视觉体验, 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VR新闻会是以后重大事件直播的新方式。

三、VR新闻的发展前景

目前, VR新闻的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诸多问题有待克服。例如, 生产成本高昂, 对于中小新闻机构而言, 人力、财力、技术有限, VR新闻可以尝试, 但不可能成为常态化的运作模式。同时, 用户观看VR新闻往往需要佩戴相应设备, 而目前购买虚拟现实设备的用户仍然不多, 在渠道上仍然不够普及。这些问题都是VR新闻的发展中必然遇到的瓶颈。然而, 从长远来看, VR新闻依然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 与重大新闻事件对接

2016年2月, 高盛在《VR与AR:解读下一个通用计算机平台》报告中预测2020年全球VR直播用户将达到2800万, 其中VR直播将是未来VR产业主要增长点之一。[5]VR直播用于重大新闻事件不仅能够营造超强的现场感, 360°展示事件的发展和变化, 还能吸引观众关注事件直播。除了此次“神舟十一号”发射报道使用VR外, 里约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也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 为观众全角度、立体地展现重大事件和活动。VR直播将会是日后新闻报道形态的新选择。

(二) VR新闻与游戏相融合

2015年6月, 世界编辑论坛发布了《新闻编辑部趋势2015》, 认为在新兴可穿戴技术和更便宜虚拟现实设备的刺激下, 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新闻媒体生产故事的方式。游戏化元素可以使得那些缺乏吸引力的题材变得有趣, 新闻游戏作为融合新闻的衍生品, 已成为西方新闻业争夺年轻受众的新手段。[6]

在国内, 这种VR新闻与游戏相融合的模式也已初现端倪。本次“神舟十一号”直播中, 腾讯就推出一款特别开发的游戏, 在游戏中用户进入一个虚拟空间, 完成游戏任务后, 触发飞船穿越到太空360°观看“神舟十一号”。这种将新闻寓于游戏之中的方式旨在实现场景再现、情节重构, 让用户更深刻地体验新闻、理解新闻。

在VR行业急速发展的今天, VR新闻与游戏的融合势必成为发展的新出口。由此带来的新型叙事方式和新闻形态也会让更多的观众为之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王悦.刍议虚拟现实与新闻融合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今传媒, 2016 (5) :22-23.

[2]神州十一号发射成功, 虚拟技术来探秘[EB/OL].突袭新闻, http://news.tuxi.com.cn/news/110321999999012384/3843806.html, 2016-10-21.

[3]腾讯用VR将嘉宾送上太空?神十一发射直播再创新玩法[EB/OL].大茂名网, http://www.mdmmm.com/thread-2022480-1-1.html, 2016-10-21.

[4]天宫二号成功发射!VR沉浸式体验让报道可触摸[EB/OL].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2016-09-18/doc-ifxvyqvy6645700.shtml, 2016-10-21.

[5]高盛VR与AR报告: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EB/OL].VR资源网, http://www.vrzy.com/vr/47258.html, 2016-10-21.

上一篇:影院公司下一篇:音乐教育发展论文